作文,感谢恩师

2024-08-01

作文,感谢恩师(共15篇)

1.作文,感谢恩师 篇一

我不由得一惊,小学散了,老师走了,心绪乱了……

从未想到过,她会散,经常在梦里梦到她,还有林老师,因为我欠他一句感谢。

我决定最后一次故地重游,一路乘车颠簸着来到那个小镇。暗红的“拆”字那样无情那样刺眼。风儿卷起落叶在空旷的校园里飘荡,推开锈迹斑斑的大门,昔日繁忙热闹的早晨又浮现在眼前……

那时,林老师是我们的教导主任兼语文老师,记忆中的他凶巴巴的,很可怕。

早晨总是那样明媚,我伸手看了下表,7点,还早,我哼着不成调的曲儿轻跳着迈进校园,看见他站在一段高高的,我们必经的台阶上,我立即收起步伐,见他身边站着十来个同学就知道没有好事,于是,我将头埋得很深,故作镇静地走过他的身旁,只听得那些同学喊着:“十四,十四。”很是诡异,于是我加快步伐,想冲进教室又不想让别人看出我的异样。

“站住!”一声严厉的男低音从身后传来,“不是我!没事,快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尽管我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是边安慰自己,边开始小跑。

“站住!不许跑!”可怕的声音又一次出现,我再也回避不了,极不情愿地扭过头来,正好与他严厉的目光相撞,刹那间,我像触到了高压线,两腿发软,身体都快瘫了。我不知是如何挪到他面前的,但我毕竟未干坏事啊!想到这儿,我一阵轻松,发出一声我自己都难听到的轻舒。“十四,十四。”又是这个数字,怎么回事?我一头雾水。

“你肯定很疑惑吧,很奇怪为什么被喊到这来,很怪异‘十四’这个数字吧?”他说,我感同身受地狠狠点头。“你是怎么学习的,礼貌懂吗?你是今天第十四个不向老师问好的同学,尊敬师长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他严厉地批评着,我却开始放松,“多大事啊!不就是没问好吗,犯得着吗!”我嘟囔着,心想他讲完就该放我走了吧!于是我漫不经心地补了句:“老师早!”他说:“那这次就放过你了,下次注意。”我拔腿就跑,“站住,让你在一边亮亮相,让全校的人认识认识你。”我听完后,感到整个世界都黑了,但他凶狠的眼神让我无力反抗,我只好站在角落的最阴暗处将头埋得最深,我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希望别人不要认识我。”

“二十八,二十九……”我们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那天,我们真的很丢脸!那种强烈的羞愧至今仍萦绕在心头。

从那以后,我愈发不喜欢他,甚至与他作对,直到毕业,对他也没有好感,但作为“心理阴影”,以后每次见到老师,我都会尊敬地问候一声:“老师好。”时而鞠一个躬,再后来,对待身边的长辈也如此。渐渐的,越来越多的人说我有礼貌,我这才意识到当年林老师的用心良苦,可当时我对他却没有一丝的感恩,一度甚至记恨过他。

如今,时过境迁,对于他的良苦用心我无以为报,我只有走到当年林老师站的那个台阶,认真地说了声“林老师,谢谢您。”然后对着学校深深地鞠了一躬。耳边似乎又响起早晨的忙碌,林老师正满脸笑意地向我走来……

2.作文,感谢恩师 篇二

拜于老师为师已经有十余年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于老师到我家乡湖州讲学传经送宝, 执教的是《草》一课。于老师以他的智慧、热情和创造精神把这一课演绎得出神入化。指导理解诗意时, 他用高超的绘画水平在黑板上画出了“草”在一年四季中生长变化的过程, 形象鲜明地描绘了“一岁一枯荣”的情景;背诵指导环节里, 于老师匠心独运, 扮演倾听者的角色, 寓教于嬉, 寓庄于谐, 通过角色的变换, 将这一环节演绎得曲折有致, 让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让学习成为学生愉快的享受。

我想:如果能拜于老师为师, 那就是上天对我最好的恩赐!

课后, 盛春荣校长风尘仆仆地带着我去见于老师, 请求于老师收下我这个弟子。于老师慈爱地看着我, 笑盈盈地打量我:“看上去, 小吉挺灵巧的。既然是校长介绍的, 那一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老师哦!”

“您同意了!”我不知怎样表达喜悦心情, 有点手足无措。

于老师从箱子里取出刚出版的书, 拿起笔工工整整地写上:“弟子春亚惠存。”我的心里一阵喜悦, 暗暗告诫自己:千万不能辜负这份上天的恩赐啊!

问了我的工作情况, 慈爱的笑容一直挂在他的脸上。我请教:“怎样才能让自己走得更快, 走得更远?”于老师平静地说:“小吉, 只问攀登不问高, 就可以了!”

“只问攀登不问高!”我掂量着这句话的分量, 如醍醐灌顶, 茅塞顿开。我不由得反思起来, 过去的岁月里, 自己是不是有太多狂热的追求, 缺少了从容、淡泊的心境。

成为于老师的弟子后, 我的心境逐渐变得平和了。白天, 默默地、快速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夜晚, 手捧于老师的《教海漫记》静静地读着、想着, 有时也动动笔写点什么, 渐渐地, 这些文字陆续变成铅字在刊物上发表。

于老师读过我的随笔和论文后, 很是高兴。在电话里对我说:“小吉, 文笔不错, 向你学习!希望经常读到你的文章。”我诚惶诚恐。于老师怎么说向我学习啊!我惊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要向身边的人学习

一日, 于老师到杭州送“宝”, 我去拜见师傅。他从书箱子里拿出了两本刊登了我的一篇小散文和一篇算是立论式论述文的刊物, 戴上花镜, 细细看了一阵子说:“小吉, 散文写得好, 笔调清新, 真情实感。向你学习!”

又是一句“向你学习”。

我嘴笨, 说什么好呢?是说“谢谢老师夸奖”, 还是说“瞧您说的, 哪有您向我学习的道理, 我向您还只是学了点皮毛呢”, 抑或是说“您别夸我了, 我都不好意思了”。此时, 觉得任何话语说出来都不合适, 就默默低着头, 什么也没有说, 只是带着几分尴尬微微一笑。而后, 继续和于老师一起看刊物上其他的文章。

读着读着, 于老师提示我:“这篇文章写得好, 你来看看。”

我取过刊物, 文章作者的名字我不熟悉。文章呼吁:观摩课应该多一些实效。大概的意思是:“为了保证观摩课的现场效果, 授课老师在很多时候都对教材和教法做一些非常态的处理。但是我们众多听课的一线老师以为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上, 因为上课的都是有名望的老师, 具有榜样效应。岂不知如果完全仿效这样的教学, 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也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要向身边的人学习!”于老师喃喃自语。是的, 要向身边的人学习。我把这句话写在了我的日记本上, 用钢笔描了又描。于老师是一代名师, 他的足迹踏遍全中国, 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引领着小学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 更重要的是他谦虚的胸怀, 永远向身边人汲取智慧的行为深深地感染了我。

善待身边的人

这次和于老师相逢是在河南安阳。上完课以后, 很多年轻老师围着于老师留言和拍照, 于老师没有一点点推辞, 一一满足大家的心愿。我等得有些不耐烦了, 几次催师傅快上车。有一位看上去约摸20来岁的青年教师拿出一篇文章出来, 战战兢兢地说:“于老师, 您帮我看看这篇文章, 请您指导指导。”于老师接过两张手写的稿子, 浏览了一遍, 说:“很有想法, 很有想法, 这篇文章题目很有新意, 小标题也能对得上题目, 就是中间的例子和小标题有点不合拍, 需要改一改, 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小青年教师连连点头:“谢谢, 谢谢。改完后我给您打电话, 您能不能告诉我电话号码?”

“没问题, 你记下吧。”

约20分钟后, 于老师才慢悠悠地跟着我们一起上车。路上我问师傅:“这么短的时间还要帮别人改文章, 不嫌麻烦吗?”

于老师笑了笑, 对我说:“我年轻时也这样的。要善待身边的人。”

“我年轻时也这样的。”说得一点不错。

为了一堂公开课教案, 我从湖州赶到杭州上城区教研室, 在门口苦苦等着正在开会的专家, 渴望倾听老师一句点拨的话语;为了一篇文章的修改, 我几次麻烦我的指导老师;为了查找资料, 我多次到老师家去借书……我怎么就不理解年轻老师的需求了呢?

“善待身边的人”, 多么熟悉而亲切的话语啊!

简简单单教语文

今天于老师上的是《第一次抱母亲》。他的朗读训练是由关键词入手, 以生活经验为媒介, 在反复诵读中, 让学生领悟到文本的深层含义。为引导学生体会母亲的话, 于老师以“母亲病得很厉害, 翻身下床都不行, 都很吃力, 说话还有力气吗”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充当角色, 体会情感来读母亲的话, 在学生朗读还有些欠缺时, 他又提出“要体会, 要想到她是个病人, 这样想才能读好”, 并辅以范读。在反复的练习中, 学生、教师、文本, 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样的课堂的确朴实、扎实、真实。

整堂课看起来简简单单, 简单得似乎只剩下了“读”, 但正是这个“读”, 却很值得品味。学生一开始不会朗读, 在于老师的引领下, 朗读得越来越好, 好几位学生的朗读还获得了满场的掌声。

课后, 我和于老师一起交谈上课感受。于老师说:“看课, 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你看看, 我今天这堂课下来, 学生在哪方面有进步, 哪些方面没有一点长进。”我们就这个话题一直讨论了好久好久。

不知怎么的, 在交谈中我一个不小心, 说出了至今都让我后悔的几句话。

“于老师, 我和一位朋友交流上课体会时她说起这样的一件事, 她带领老师去听您的一堂课, 听完后有好几位老师说:‘于老师的课和我们平常的课没有两样, 就是读读、背背、写写, 我们大老远地去听课, 就是想去看点新鲜的招数, 拿回来上公开课的时候露一手的, 没想到是这样简单的课。’”

于老师没有作声, 过了小会儿, 朝我微微一笑, 轻声说道:“语文教学简单一点就可以了。本本分分求发展, 扎扎实实求发展, 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承载的是识、写、读、背、说、作、习。再简单一点, 即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就是读读写写, 写写读读。”

见老师在神情上并没有显现出因为我说了这样的言语而生气, 我心里稍稍好受了一些。但是那份内疚依然在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但愿我的话语没有太伤他的心。

后来, 我拜读了于老师在《福建教育》上刊登“简单语文”的一组谈话文章, 思绪明晰了许多。于老师说得多好啊!“文章一旦成了课文, 它就有两重意义:一是内容意义, 二是形式意义。阅读教学不但要‘披文得意’, 而且要‘披文得言’, 也就是说‘意、言’兼得。不要把阅读课上成理解课, 阅读课主要的目的是‘得言’, 通过‘读’, 把课文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在读中知道怎样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 即要理解语言, 积累语言, 学会运用语言, 这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千万不要把阅读课上成讨论课, 把教室变成论坛。”

3.感谢恩师作文 篇三

“把这个单词。一个读三遍。”英语老师一声令下,耳边便响起了朗朗书声。我却顾不得,捧起我的漫画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看到漫画里的小人,精彩的一段会情不自禁地感叹。“第二组的某个同学,收起你的课外书。”英语老师魔鬼般的呼叫沉醉在漫画世界里的我,但没什么作用。“啪!”英语书掉了下来,里面夹着漫画书也随之而落,我还没有懂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就被英语老师专门罚同学的动作招了出去——蹲马步。想来也许是漫画书和蹲马步太有缘了吧,第一次上英语老师的课,看漫画也是第一次,就被英语老师罚了。

课后,我被英语老师叫来办公室。本以为是来听训的,想不到英语老师是来让我跟他分享漫画的,我把漫画里面那些经典,搞笑,或者是幽默的句子说出来,把英语老师逗得不行。“那你知道漫画的英语是怎么说吗?”我一摇头。“cartoon”“cartoon”我跟着他念了一遍,后来越念越容易。英语老师还把那些搞笑或幽默的句子用英语翻译出来,我也很快就学会了。“其实英语很简单,只要会读音标,英语语言能像中文一样拼出来,以后上课认真听,相信你不比别人差,老师相信你。”一句老师相信你重比千金,老师的信任我不能辜负,我也相信我自己。

4.感谢恩师作文 篇四

开学第二天的课间休息时,已不再教我们的科学周老师,出乎意料地搬着一箱饮料走进教室,同学们的眼睛都瞪直了!大家从来没有想到老师会给我们分发饮料,当周老师眼睛里闪烁着惋惜的光芒,故作神秘地把第一瓶饮料拿出来,仿佛拿着一件宝贝似的,放在手心不停的转来转去,就像一位艺术家向世人展示新作品一样!她还对我们说道:“同学们,快看这里啊,快看这里啊!停。”原来饮料瓶上刻上了我们班级名称和每个人的姓名。刹那间,班级里响起一阵阵此起彼伏的“哇哦,太棒了,太神奇了!”的惊呼声。

紧接着,美丽漂亮的语文董老师模仿起古埃及艺术家,充满创意的把饮料瓶高高垒起来,就像金字塔一样,寓意着我们6B班会永争第一!不一会儿,开始传饮料瓶了,时间似乎过了几万年那么长,才发到了我们每个人的手中,可能是因为那饮料瓶加上了老师对我们火热热的挚爱、沉甸甸的希翼吧!我细细地抚摸着瓶子上的班级和姓名,仿佛听见周老师在向我们叙说着她对我们的殷切期盼,表达着对我们的依依不舍!我抬起头来发现,有的同学和我一样,意味深长地抚摸着瓶子上的字,有的同学甚至眼眶里晶莹的泪水在打转,有的同学正轻轻的将脸依偎在瓶子上,久久睁不开眼睛,好像是在承诺我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对我的期待,一定不会、一定不会……

当我千舍万不舍旋开瓶盖,轻轻的抿了一口时,这充满了师生情的创意妙滋味,在我的胸腔里盘旋,使我的五脏六腑都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清爽与温馨。喝完饮料,我顿时浑身充满了力量,让我拥有准备向未知学海探索攀登的勇气!在我们品尝饮料时,董老师又像摄影师一样,“咔嚓、咔嚓”用照相机记录下了最动人的时光,留下了最美丽的时刻!我觉得她仿佛又像书法家一样,为我们一笔挥就不忘师恩,砥砺前行的石碑……

最后,周老师又深情的说起我们上学期发生的点滴趣事,我们就好像在聆听一场朗诵会一样,深深地陶醉着、回味着!

再回想起我们温婉的英语李老师,画的思维导图总让我们犹如置身于艺术长廊,美不胜收!还有严谨的数学葛老师,写的板书,也是井然有序、布局美观,就像一幅大画家的作品一样,让人赏心悦目。

5.感谢恩师作文 篇五

都说老师是一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老师是春雨,染绿了世界,而自己却无声地消失在泥土之中。

我们马上要毕业了,我们不曾忘记您,您是我们的恩师,没有您,就没有我们现在装的知识,没有您,就没有我们现在的辉煌,没有您的栽培,我们该何去何从,没有您的教导,我们是不是应该在社会上当小混混。

老师,我从小就喜欢唱歌,是您发现了我,是您成全了我,每次歌咏比赛,您会选我去参加,我从小到大一直想站在一个舞台上放声歌唱,是您给了我这次机会,您对我恩重如山。

小时,我和朋友去办公室送作业,就看到您在忙着给我们批卷子,看着老师那深深的眼袋,我忍不住问了一下:“老师,您在这批了多久了?”老师抬起头,微笑着对我说:“就两节课。”后来我知道老师其实昨天晚上十点多还在批作业,因为是两个班的卷子,老师忙的满头大汗,看着很心疼,我想要帮助老师,可是我还是个学生,怎么可能帮助老师去批作业,而且一定会帮倒忙那不是画蛇添足吗?

老师,我对您的话有好多好多,等我长大辉煌了,事业发达了,我一定不会忘记,老师,您这个熟悉的名称,您这个彻夜未眠给我们批卷子的老师,为了我们的成绩日夜操劳的老师。

6.我的几位恩师 篇六

贾羲民和吴镜汀

我虽然自幼喜爱绘画。也下过一些功夫,但仅是凭着小聪明,还不具备专业的素质。为了能登堂入室,大约升入中学后不久,我即正式磕头拜贾先生为师,学习绘画。

贾老师一家都是老塾师,贾老师不但会画,而且博通经史,对书画鉴定也有很深的造诣。那时画坛有这样一个定义不太明确的概念和分法“内行画”和“外行画”。所谓“内行画”是指那种注重画理、技巧的画,类似王石谷那种画什么像什么;所谓“外行画”是指那种不太注重画理、技巧的画,画的山不像山,水不像水,类似王原祁,有人说他画的房子像丙舍坟中停灵的棚子。贾先生是文人,他不同意这种提法,认为这样的词汇不应是文人论画所使用的语言;而吴先生却喜欢用这种通俗的说法来区分这两派不同的画风。正由于贾先生是文人,所以他不太喜欢王石谷而喜欢王原祁,我现在还保留着他的一张小幅山水,很能看出他的特点。也正因为此,他在当时画界不太被看重,甚至有些受排挤。

贾先生对我的教益和影响主要在书画鉴定方面,由于他是文人,学问广博,又会画,所以书画史和书画鉴定是他的强项。他经常带我去看故宫的书画藏品。平时去故宫,门票要一块钱,这对一般人可不是小数目。而每月的一、二、三号,实行优惠价,只需三毛钱,而且这三天又是换展品的日子,大量的作品都要撤下来,换上新的,只有那些上等展品会继续保留一段时间,而有些精品,如董其昌题的范中立《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会保留更长的时间。所以我对这类作品印象非常深,现在闭起眼睛,还能清楚地想象出它们当时挂在什么位置,每张画画的是什么,画面的具体布局如何。如《溪山行旅图》树丛的什么位置有“范宽”两个小字,《早春图》什么地方有一个“郭熙笔”的图章,什么地方有注明某年所画的题款,都清楚地印在我的脑中。

由于有优惠,我们天天都盼着这三天,每当这三天看完展览,或平时在什么地方相遇,分手时总是说:“下月到时候见!”每看展览,贾先生就给我讲一些鉴定、鉴赏的知识,如远山和远水怎么画是属于北派的,怎么画是属于南派的,宋人的山水和元人的山水有什么不同等等。这些知识和眼力是非常抽象的,只靠看书是学不会的,必须有真正的行家当面指点。

有一回我看到一张米元章的《捕蝗帖》,非常欣赏,可贾先生告诉我这是假的。我当时还很奇怪,心想这不是写得很好吗?后来我见得越来越多,特别是见了很多米元章真迹的影印本,再回过头来看这张《捕蝗帖》,才觉得它真的不行。又如,最初见到董其昌的很多画,难以理解:明明是董其昌的落款,上面还有吴荣光的题跋,如《秋兴八景》等,但里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毛病?比如画面的结构不合比例,房子太大,人太小;或构图混乱,同一条河,这半是由左向右流,那半又变成由右向左流;还有的画面很潦草,甚至只画了半截。开始,我认为这些都是假的,或代笔的画手太不高明。贾老师便告诉我,这并不全是假的,而是属于文人那种随意而为的“大爷高乐”的作品。“大爷高乐”是《艳阳楼》戏中“拿高登”的一句戏词:“大爷您在这儿高乐呢!”画家也常有些不顾画理、信手涂抹的“高乐”之作,特别是文人画,并没什么画理可讲。还有些画,可能是自己起几笔草,然后让其他画手代为填补,所以画风就不统一了,因此不能把它们一概视为赝品,

贾老师的这些教诲使我对文人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真画假题、假画真题、半真半假的作品有了更深的理解。

随着知识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我鉴定作品真伪的能力也逐步提高。如前面提到的那两幅画:郭熙的《早春图》,有钤章,有题款,画法技巧纯属宋人的风格,非常难得,无疑是真品。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仅凭画面树丛里有“范宽”两个题字,就能断定它是赝品。因为据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载:“(范宽)名中正,字中立(也作仲立)。华原人,性温厚,故时人目之为范宽。”可见范宽是绰号,形容他度量大,不斤斤计较。试想他怎么能把别人给他起的外号当作落款写到画面里呢?比如有人给我起外号叫“马虎”,我能把他当落款题到画上吗?天津历史博物馆也有一张类似风格的作品,落款居然是“臣范宽画”,这更没谱了,难道他敢在皇帝面前大不敬地以外号自称?这都是一些原来没落款的画,后人给它妄加上的。这些观点虽然不都是贾老师亲口传授,但和他平日点滴的“润物细无声”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贾老师和吴老师的关系很好。贾老师有一块很珍贵的墨,送给了吴老师,吴老师把他一幅类似粗笔的王石谷的画回赠给贾老师。实话实说,当初我虽投奔贾老师学画,但心里更喜欢所谓的“内行画”,也就是吴老师这派的画。后来我把这个意思和贾老师说了,他非常大度,在一次聚会上,主动把我介绍给吴老师,并主动拜托吴老师好好带我。这事大约发生在我投贾老师门下一年多之后。能够主动把自己的学生转投到别人门下,这种度量,这种胸襟,就令人肃然起敬,所以说跟老师不但要学作学问,更要学做人,贾老师永远是我心中的恩师。

吴老师的“内行画”确实非常高明,他能研究透每种风格、每个人用笔的技法,如王原祁和王石谷的画都是怎样下笔的,他可以当场表演,随便抻过一张纸来,这样画几笔,那样画几笔,画出的山石树木就是王原祁的风格。再那样画几笔,这样画几笔就是王石谷的味道,还能用同样的方法表现出其他人的特点与习惯。这等于把画理的基本构成都解剖透了,有点现代科学讲究实证的味道,真不愧“内行”中的“内行”,这不但提高了我用笔技法的能力,而且对日后书画鉴定有深远的影响,因为看得多了,又懂得“解剖学”的基本原理,便掌握了诀窍,一看画上的用笔,就知道这是不是那个人的风格,符合不符合那个人的习惯。

吴老师后来精神就有点错乱。据说吴老师有一位女学生,他很爱她。后来这个女学生出国留学去了,吴老师精神上受到了刺激。吴老师的病后来终于治好了。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现实主义,吴老师响应号召,也到各地去写生,画的风格有所变化,不久因病故去了。20世纪90年代我花重金从海外收购回他一大卷山水,这是他平生最好的作品之一,我现在还常常对着它把玩不已,一方面欣赏他高超的画艺,另一方面缅怀他对我的教诲。

戴姜福

戴姜福先生字绥之,江苏人。别号“山枝”,是一位功底深厚的学者。前清时戴老师很早就从政界退下来,以教书为生。

戴老师既重视基础教育,又很善于因材施教,他对我说:“像你这样的年龄,从‘五经’念起,已经不行了,还是重点学‘四书’和古文吧。至于‘五经’,你可以看一遍,点一过,我给你讲讲大概就可以了。”于是我把《诗》《书》《礼》《易》《春秋》(《左传》)都点了一遍,有不对的地方就由老师改正。至于古文,老师让我准备了一套《古文辞类纂》,让我用朱笔从头点起,每天点一大摞,直到点完为止,一直点了好几个月。后来又用同样的办法读了一部《文选》,经过这番努力,我在较短的时间内,打好了古文基础。

戴老师不赞成程朱理学那一套说教,我记得有一回他给我出的作文题目是“孔孟言道而不言理”,这题目本身就具有启发性。为了让我写好文章,老师从头给我讲孔孟的学说怎样,程朱的学说又怎样,又着重指出,程朱一派原来叫道学,后来才标举理学,为的是强调他们好像掌握了真理。我听了以后大受启发。后来,我一直对程朱理学持反对态度,前几年还写了几篇持这种观点的文章。这些见解都是从戴老师那里接受过来的。

戴老师学问非常全面,音韵学、地理学,文字学都很高明。他有一本《华字源》,专讲文字,把要讲的字按“六书”分类,置于行首,然后在下面讲解它的含义构成及来源。我现在还保留着当时听课用的红格笔记,有些讲解现在还记忆犹新。如“赢”字,“亡”代表无,“口”代表范围,贝代表钱财。“凡”代表用手执,“月”代表盈亏,即不停地用手把钱财填进已空的范围内,就是“赢”,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就这样,我随戴老师一直读到他患肺病去世,那一年正值西安事变(1936),戴老师享年六十馀。他去世时,我们几个师兄弟都去帮助办丧事,曹岳峻亲手为老师穿上入殓的衣服。戴老师为我打下的深厚的古文功底,帮我建立的独具个性的学术思想和善于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一直指导着我,恩泽着我,沾概着我,这是我永生也不能忘记的。我终身的职业是教师,而且主要教授的是古典文学,而教授这些课的基础恰是这些年随戴老师学习夯实的。

溥心畲

溥心畲先生名溥儒,字心畲。按溥、毓、恒、启的排辈,他属于我曾祖辈,他家一直袭着王爵。心畲先生虽为侧室所生,但家资仍很富饶,所以在我眼中,他自然属于“贵亲”,不敢随便攀附。再说,他不但门第显赫,而且诗、书、画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当时社会上享有盛誉,被公认为“王公艺术家”,我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后生晚辈,岂敢随便高攀人家为老师。

我十八、九的时候渐渐在诗画方面有了些小名气。在一次聚会中遇到心畲先生,他是个爱才的人,便让我有时间到他那去,那时他住在恭王府后花园的翠锦园。但我的母亲早就教导我说,对于贵亲,要非请莫到,这条经验还是从袁枚的《随园笔记》中得来的:四任两江总督的尹继善,说袁子才是“非请莫到”。但心畲先生却是真的爱才,在日后有见面机会时,他总是问我为什么不去,这样我才敢经常登门求教。

他对我的教授和影响是全面的。

他把诗歌修养看作艺术的灵魂,认为搞艺术,特别是书画艺术当以诗为先。他高兴的时候,还把他的诗写在扇面上送给我,我至今还保留着他小行草的《天津杂诗》的扇面。我其实最想向他学画,但每次提起,他总是先问作诗了没有?后来我就索性向他请教作诗的方法。他论诗主“空灵”,但我问他什么是空灵?他从来没正面回答过,为了让我体会什么是空灵,他让我去读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四家集。这是他心目中“空灵”的最高境界。但我读了之后,并没什么太多的收获。

我向心畲先生学画的想法始终没断,怎么入手呢?正在焦急的时候,突然天赐良机。有一回我在旧书摊上无意发现一套题为清素主人选编的《云林一家集》。所谓“云林一家”,并非指元代画家倪云林,而是指诗风全都讲“空灵”的唐人诗,书商不知“清素”是谁,卖得挺便宜,其实他就是心畲先生的父亲,看来他讲空灵是有家学渊源的。我曾听他说过,这书虽是他父亲选的,但由于时间久远,出版得又少,他家里已找不到此书了。我赶紧把它买下,恭恭敬敬地送给他。他非常高兴,问我多少钱买的,要给我钱。我说这是孝敬您的,他就不断地念叨着:“这可怎么谢谢你呢?”我便乘机说:“您家那幅宋人的手卷(后来我发现只是元明人的作品)能不能借我临一临?”这是我早就看上的作品。他痛快地答应了。

我拿回家后认真地临了两幅。所以花的时间比较长,到后来他不放心了,派听差的来问。我让他转告:“请老爷子放心,等我一临完,保证完璧归赵。”他才放心,我临的这两幅,一幅画在绢上,装裱过,后来送给陈垣老校长,他又转送他弟弟。另一幅画在纸上,至今还应在我手中。

有一回最开眼界的经历令我终生难忘:心畲先生有很多艺术界、学术界的朋友,他们经常光顾翠锦园。一回,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也应约光临。当时有“南张北溥”之说。这两位泰斗聚在一起举行笔会,自然是难得的艺坛盛事,大家都前来观摩,二位也特别卖力气。只见大堂中间摆着一张大案子,二位面对面各坐一边,这边拿起画纸画两笔。即丢给对方,对方也同样。接过对方丢来的画稿,这方就根据原意再加几笔,然后再丢回去。没有事先的商定,也没有临时的交谈。完全根据对对方的理解。如此穿梭接力几回,一幅,不,应是一批精美的作品便产生了,而且张张都是神完气足,浑为一体,看不出有任何拼凑的痕迹。真让人领教了什么叫“心有灵犀一点通”,什么叫信手拈来,挥洒自如。不到三个小时就画了几十张,中间还给旁观的人画了几幅扇面,我还得了张大千先生的一幅。最后两人各分了一半。拿回去题款钤印,没画好的再补完。

齐白石

齐先生称自己是著名学者王运先生的学生,王运也是风云一时的人物。当年袁世凯请他进京,特别优待让他直接进新华门,他却指着新华门说这是“新莽门”,意在讽刺袁世凯是窃国大盗,就像西汉末年篡汉建立“新”朝的王莽。王运也自称手下有两个最得意的学生,一个木匠,一个铁匠,这木匠就是指齐白石。

齐先生也有耿直的一面,沦陷时期,国立艺专聘他为教授,他在装聘书的信封上写下“齐白石死了”五个字,原信退回。有一个伪警察想借机索要他一幅画,被齐先生严词拒绝。齐先生画的艺术成就不用我多说,我跟他也确实学到很多东西,开了不少眼界。

比如他善于画虾。没见他亲笔画之前,我不知他那神采飞扬的虾须是怎么画的,及至亲眼所见,才知道他不是转动手,而是转动纸,把纸转向不同的方向,而手总朝着一个方向画,这样更容易掌握手的力量和感觉,这就是窍门,这就是经验。

又如一次我看他治印,他是直接把反体的印文写到石料上,对着镜子稍微调整一下。在刻一竖时,他先用刀对着竖向我说:“别人都是这边一刀,那边再一刀,我不,我就这么一刀,这就是所谓的单刀法。”说完,一刀下去,果然效果极佳,一边光顺顺的,一边麻渣渣的,金石气跃然刀下,这就是刀力,这就是功力。

但他有些理论比较怪异,至今我都不太理解,比如有人问“画树的要领是什么”,他说“树干、树枝一定都要直,你看大涤子(石涛)的树画得多直”,怎么能“都”直呢?我现在也想不通,再说他自己和石涛画的也未必“都”直,所以有人让我鉴定齐白石和他欣赏的石涛的画时,我常开玩笑说:“这是假的,为什么呢?因为树画得不直。”

7.感谢恩师作文 篇七

九月份刚进校园,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陌生的氛围,无人可谈的我,也无话可谈。但是比较幸运的是还遇到了一个认识的同学,几天以后,刚刚混熟的同学,你就让我们换位子,要重新分组,当时我对您一点儿也不喜欢,但……

第一次月考前,您说倒数五名的同学要去普通班,我就开始加紧复习。可是最后我还是成了倒数,您并没有让我去普通班。相反,您很和善地拍拍我的肩膀对我说:“我相信你的能力,加油!”从那之后,我开始对您有了敬佩。因为您从不偏袒,一视同仁,对每个人都尽心尽力。

还有一次,那是您出差之后,全班同学都感冒了,有的甚至都发了烧。下午的时候也就稀稀落落了,只有几个同学在班里,家长们都让您赶快回来,您二话没说,连夜就赶了回来,又是找校长申请消毒又是帮同学们量体温,还为我们吃药忙得不可开交,却从来没有说过累。我到了,星期五我们好好地休息了两天,星期一一来,就问我们的病情,并开始为我们量体温,确认无误后就开始调侃我们:“我们班不能没有我,我才出差了几天,就得了重感冒,你们也真是团结,连生病都要一起,跟上届学生一模一样,看来我以后不能出差喽。”听完这些,我们都笑了。

之后我才知道,那两天您依然没有休息,在家长群里时刻问我们的病情,知道好转之后,才肯放心。

也许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决定踏上征途,我不知道前方有什么等着我,但是我迈出了步伐,我在旅途中……

或许前路黑暗,即便如此我也要前行,因为,我相信您会一直为我照亮前方,即使微弱也会让我找到方向。

8.学生作文 感谢恩师 篇八

因为有你,我不得不在疲惫一天的课业后,匆匆吃晚饭,拿起你,在妈妈那沾了学习就永无笑容的脸色下,硬着头皮开始了又一轮的折磨;因为有你,我无奈的翻开枯燥的英语课外阅读,看着那着实令我提不起丁点兴趣且头疼不已的字母,

脑中想象喜羊羊,手中慵懒的翻动着你,对照你来瓦解它们,你就是让我痛恨的——英汉字典。因为有你,我在完成了无数作业,做完一张有一张练习之后,还顽强的打开你,惋惜的想着可怜的青春在没有电视没有歌听的时光里流失,这是你脸上那整齐的习题渐渐模糊,幻化出火影人物的画面,愣愣的出神,以至于妈妈走到身后竟毫不知晓,而是在那耳熟能详的唠叨变成嗡嗡轰响的作战机在我耳畔炸响后,激灵灵打个冷战,埋下头,拿起笔开始研究你,战胜你,即使我已困倦的抬不起眼皮。你就是可怕的——习题集。

因为有你,然我认识了光,知晓了电;让我走上试验台,接触了浮力,摩擦力;亲手用滑轮将重物毫不费力的提起;让我知道了凹凸镜的原理,知道了串联和并联的奥秘。也知道了苹果从树上掉下还有一堆的科学道理,最大的收获是我能为姥姥按照你教的东西将黑暗赶走,光明返回——更换保险丝,哈哈,想到你就钟爱的了不得,又忽然感觉好好学习也不无道理,你是——哈哈,别笑,就是你——物理实验。

怎么能不说你,因为有了你,我学会了读书和写字,知道了之乎者也使我们宝贵的东西,让我欢喜让我忧,一时喜来一时愁,教我读诗背词,让我知道李白、杜甫、白居易??,让我知道你有许多不同的`外衣:甲骨文、魏碑、篆书、隶书、草书和宋体,我骄傲,我自豪,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学习你,你就是我的母语,我的汉字,因为有你,让我觉得世界多姿多彩,故事精彩纷呈。让我透过你认识了大千世界,感谢你——语文书。

9.萧红与恩师鲁迅的情谊 篇九

萧红本姓张, 名莹, 1911 年6 月2 日出生在黑龙江省呼兰县城内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她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 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运低头, 在苦难中挣扎、抗争的一生。萧红是1935 年在上海出版著名长篇小说《生死场》时所用的笔名。

1933 年3 月, 萧红参加了中共党员金剑啸组织的赈灾画展, 展出了她的两幅粉笔画。同时, 在萧军的影响下, 萧红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在进步刊物上。1934 年春, 因《跋涉》集中大部分作品揭露了日伪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歌颂了人民的觉醒、抗争, 带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进步色彩, 引起了特务机关怀疑并开始搜捕。中共地下党组织为了保护党外进步作家, 通过罗峰、金剑啸动员萧红、萧军离开哈尔滨。6 月12 日, 萧红怀着惜别的心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哈尔滨, 同萧军一起流亡到青岛, 与先到这里的舒群一家住在观象路1 号。在青岛流亡的日子里, 萧红集中精力, 勤奋写作, 在这里她写完了旨在宣扬“不当亡国奴, 生是中国人, 死是中国鬼”的长篇小说《生死场》。然而他们的朋友相继被捕, 他们只好又流亡到上海。

1934 年的秋天, 萧红和萧军乘一艘日本船, 跟咸鱼、粉丝挤在一个杂货舱里, 从青岛漂泊到上海。到了上海, 他们想去拜会文坛大师鲁迅先生, 因早在萧红中学求学时期, 她就是鲁迅作品的忠实读者和崇拜者, 所以一到上海, 他们立刻给鲁迅先生写信, 希望同他相见, 当面聆听鲁迅先生的指导。由于当时上海白色恐怖非常严重, 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作家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逮捕杀害, 鲁迅先生也受到国民党浙江省党部的通缉。在这种情况下, 鲁迅没有马上同他们见面, 但却在百忙中抽出许多时间和他们通信, 详细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多方面指导他们如何在上海生活、扎根和从事文学创作。

11 月30 日这一天, 对于萧红和萧军来说无疑是一个盛大的喜庆之日, 根据约定的时间, 终于在霞飞路一家白俄开设的咖啡馆里见到了鲁迅先生。虽然这一天是上海冬季常有的阴暗的日子, 但是萧红和萧军的心中却充满了阳光。和鲁迅先生相见的那一刻是如此的自然, 多余的寒暄和客套都被省去了, 这使两个人一下子不再感到有什么拘束。特别是当萧红望着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一代大师原来竟是出奇的平和与充满善意时, 那横亘在大人物与无名之辈之间的界限顿时消失了。萧红注视着眼前这位面色苍白显得有些衰弱的老人, 他脸颊消瘦, 颧骨突出, 嘴上留有浓密的唇髭, 头发极富于特征, 硬而直立, 眼睛喜欢眯起来, 但目光却异常锐利。当鲁迅介绍萧红跟他的夫人许广平相识时, 萧红紧握着许广平的手, 泪水不知不觉涌出了眼眶。初次见到崇拜已久的鲁迅先生, 他们既兴奋又激动, 可以说是极其令人愉快的。鲁迅先生喜欢萧红、萧军的纯朴爽直, 而他们完全被先生的人格魅力所征服。而且萧红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也一见如故, 甚至淘气的满嘴上海话的海婴, 也很快和萧红混熟了。

这次见面后, 鲁迅为了给这两位初出茅庐的东北流亡作家从政治上、创作上、生活上以全面关怀, 在上海铺展一条从事文学写作的道路, 于12 月29 日以庆祝胡风儿子满月为名, 在梁园豫菜馆举行了一次宴会, 把二萧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著名作家,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 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鲁迅先生并指派叶紫作为二萧的向导, 帮助他们尽快熟悉上海, 加入到左翼作家队伍中来。后来又支持他们三人结成“奴隶社”, 出版“奴隶丛书”。

为了纪念这次宴会, 萧红和萧军特意到法租界万氏照相馆拍了一帧合影, 照片上的萧红玩皮地叼着一只烟斗, 稚气的圆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此外, 鲁迅还利用自己在上海的关系, 积极向出版社推荐他们的作品。萧红的书稿不但被介绍到当时陈望道主编的《太白》、郑振铎主编的《文学》, 有时还被转到良友公司的赵家璧那里。在鲁迅的热情帮助下, 萧红到上海后写的第一个短篇小说《小六》很快就在《太白》上刊出。随后, 散文《饿》、短篇小说《三个无聊人》分别刊登在《文学》和《太白》上。从此, 萧红的作品陆续在上海发行的《生活知识》、《中学生》、《作家》、《文学季刊》、《中流》等多家杂志上发表, 开始在上海文学界崭露头角, 成为一颗闪亮的文学新星。

在鲁迅的关怀引导下, 萧红开始走入上海文坛, 并与当时的许多重要人物建立了广泛联系。而萧红与鲁迅之间的情谊也日益加深, 这对其日后自身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和影响。

1 年后的1935 年12 月, 第1 次以“萧红”为笔名创作的小说《生死场》, 就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 作为“奴隶丛书”之三, 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的, 鲁迅先生还亲自为《生死场》一书校对、作序, 震动了当时的文坛。萧红在《生死场》里真实、深刻地描绘了日本铁蹄下东北同胞的生活, 通过人民群众的宣誓大会, 大声疾呼地向中国人民喊出了“生是中国人, 死是中国鬼”的抗日誓言。鲁迅先生将《生死场》诩为“力透纸背”之作, 称赞它给了人民“以坚强和挣扎的力气”。许多评论家认为:《生死场》的意义在于呼唤出中国人民抗日到底的决心, 是一部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诗篇。《生死场》的出版, 不仅为萧红打开了上海文坛的大门, 而且使她立于30 年代中国著名左翼作家之林。

此后, 萧红的创作也如山中瀑布, 奔泻而来, 发表了不少散文和小说。如散文《索菲亚的愁苦》, 短篇小说《手》、《马房之夜》等等。这期间萧红写的作品大多都经过鲁迅的审阅并介绍发表。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 鲁迅甘作春泥, 甘为人梯, 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萧红是鲁迅精心培养起来的作家。

鲁迅不仅在文学创作、出版方面鼓励、支持萧红, 而且在经济、生活等方面也特别予以关怀和帮助。鲁迅时刻关心着萧红的成长, 还经常把萧红介绍给一些外国的进步文化人士, 与美国作家史沫特莱女士的相识, 就是鲁迅介绍的。

鲁迅先生革命家的人格风范、美学思想和文艺创作乃至为人处事等方面都给萧红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次, 萧红到鲁迅家里做客, 他们谈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忘了时间, 当萧红要走时已是午夜1点钟以后了。许广平送萧红出来, 外面正下着蒙蒙细雨, 弄堂里的灯全都熄灭了。鲁迅一再嘱咐许广平一定让萧红坐小汽车回去, 并让许广平先付车费。后来, 二萧把家搬到北四川路, 离鲁迅家住得近了, 萧红就经常到鲁迅家来, 一方面排解纷杂的思想因素, 一方面聆听鲁迅先生的教诲。有时萧红也抽空给鲁迅做一些饺子、韭菜盒子、葱油饼、荷叶饼之类的北方面食, 只要萧红来鲁迅家, 提议做什么, 鲁迅必然赞成。他总是慈祥安静地, 仿佛像长辈对晚辈那样, 一切要求都会给予满意的首肯即使萧红没做好, 鲁迅也必定要多吃一些, 似乎是对萧红的一种鼓励, 萧红看到鲁迅吃了许多, 心里也就坦然高兴了。

偶尔, 鲁迅也和萧红开个玩笑, 鲁迅的笑声感染着萧红, 她也不由自主地笑起来。鲁迅以温情温暖了年轻的萧红, 也使她恢复了童心, 活泼得像一个小姑娘。对萧红来讲, 这笑声是她以前从没有过的, 这些都使萧红获得了极其难得的人间温暖。

1936年夏, 正当萧红、萧军在上海的生活逐渐安定下来, 进行文学创作比较顺利的时候, 二人在感情上却出现了裂痕。这给萧红在精神上造成了很大的痛苦与烦恼, 使她情绪低落, 心情陷入了极度苦闷之中, 直接影响了写作。为了求得解脱、缓解矛盾, 萧红决定用暂时地离别来弥补裂痕。在鲁迅的帮助下, 萧红只身东渡日本去东京疗养。临行前的7月15日, 鲁迅支撑着病重的身体, 设家宴为萧红饯行, 许广平亲自下厨为她烧了几道可口的菜肴。病中的鲁迅坐在藤椅上, 一边抽烟一边爱怜地叮嘱萧红:“每到码头就有验病的上来, 不要怕, 中国人就会吓唬中国人, 茶房就会说:验病的来啦, 来啦……。”没想到这一次相聚, 竟成了萧红与鲁迅先生的永诀。

旅居日本, 萧红过着寂寞、孤独的日子, 但她还是写出了《红的果园》、《孤独的生活》、《王四的故事》、《牛车上》、《家族以外的人》以及诗歌《沙粒》等作品, 并在国内的一些刊物上发表。

1936年10月21日, 萧红在日本东京得知了鲁迅逝世的消息, 悲痛万分。为此, 写出了散文《海外的悲悼》。

1937年1月4日, 萧红从日本归来。她到上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去拜谒鲁迅先生墓。那是一个半阴的天气, 萧红怀着巨大的悲痛, 由萧军和许广平母子陪同, 来到了墓地, 她在鲁迅墓边竖起了一株小小的花草, 说了声“久违了”。这时, 坟场传来石匠敲凿石碑的声音, 那石匠手中的铁锤似乎同时猛击着萧红的心扉, 她的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之后萧红写出了令人泪下的《拜墓》诗。她在《拜墓诗———为鲁迅先生》中写道:“我哭着你, /不是哭你, /而是哭着正义。/你的死, /总觉得是带走了正义, /虽然正义并不能被人带走……。”

鲁迅去世之后, 萧红从悲痛中振奋起来, 陆续出版和发表了《马伯乐》、《回忆鲁迅先生》、《萧红散文集》、《呼兰河传》等名篇佳作。她用很多时间负责《鲁迅纪念集》中新闻报纸部分的剪贴、校对工作, 以寄托她对鲁迅先生的哀思。同时也写了许多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鲁迅的深深怀念、崇敬与感激之情。她用细腻、清新的笔调, 为读者刻画出一个特别富有人情味的鲁迅先生的形象。让读者看到鲁迅家庭的和谐、生活的朴素以及她与鲁迅全家之间的感情。

在萧红笔下, 鲁迅不仅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 还是一个和蔼宽厚的老人。他不仅是中国文化界的思想领袖, 他还是一个美满家庭的家长, 一个尊重妻子的好丈夫, 一个了解儿子的好父亲, 一个辛勤培植晚辈作家的情义深重的、慈祥宽厚的长者。

与鲁迅相处的日子, 是她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少有的闪烁着灿烂阳光的日子, 她对鲁迅先生一直怀着深深的崇敬与感激之情。鲁迅先生的早逝, 对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给她留下了难以消除的悲痛, 甚至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 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恩师鲁迅先生。

1942年1月22日, 萧红在太平洋战争的炮火声中因病逝于香港, 终年32岁。临终前, 这位“半生尽遭白眼冷遇”的女作家还跟友人谈论着鲁迅的作品, 谈到与鲁迅先生的相识, 有许多要在鲁迅面前倾诉而又一字说不出来的心情。她眼前不仅浮现出故乡的黑土地, 乌亮的煤块, 闪光的黄金, 潮水般翻涌的黄豆, 门楼子上的鸽子, 柳树下的鸡群, 原野上的奔马……而且还浮现出严师慈父鲁迅的亲切面影, 似乎他正对许广平说;“萧红做的葱油饼, 我再吃几个好吗?”又似乎看到鲁迅从卧室的圆转椅上转过身来, 跟几乎每天都要见面的她开着玩笑:“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

10.教师节感谢恩师二年级优秀作文 篇十

赵老师,您是红烛燃烧着亮丽的生命;您用真情传播着智慧的火种;您就像那春蚕,献出一生的忠诚;就想冬梅吟唱着早春的歌声。

记得有一次,您因为长时间讲课,喉咙发炎,必须得做手术,可是您却不听医生地劝告,还来给我们上课,我们班的同学知道了,都异口同声地问您为什么带病来上 课,您毅然地说:“同学们,你们不都还带病来上学吗?我身为一个老师,要给你们做好榜样,而且我们的课不能落下,我们要好好学习,一定要超过二班,三班, 加油!”听了您的话,我们班同学都感动极了,有的女生还流泪了。果然,不过几天,您的喉咙又发炎了,必须去医院了。可您临走前,还不忘吩咐我们要好好学习,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讲。

赵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11.感谢恩师祝福短信 篇十一

老师,祝您节日快乐,我在自己的事业中茁壮成长。那清脆的下课铃声已成为往事,唯一没变的是学生对您的想念。

秋风落尽处,就像当年您温柔的手,慈祥的话给我最温暖的抚慰,最诚挚的感化。祝福您,亲爱的老师……

尊敬的老师,虽然我不常去看您,可是每当想到您,我的心头就会飘过一股暖流。祝您天天快乐!

风风雨雨,是您的扶持,走上了成功,是您的伟大——谢谢您,我尊敬的老师!

今年过节不送礼,借助科技送贺词。祝恩师再青春二十年,贺老师桃李满人间,老师一年更比一年强。

敬仰您,怀念您——老师!对您的思念和祝福与日俱增,将一款款深情与祝福盈满,好人一生平安!

您的爱护是我们的动力,我们的努力是您的骄傲,然而我们更加为您自豪!

教师节,我的老师,愿您天天有个好心情、百事可乐!

请你吃100%纯情奶糖,成份=真心+思念+快乐;期限=一生;营养=温馨+幸福+感动。

宁静的夜晚,寄上我温馨的祝福,带去我深深的问候,愿我的一声祝福洗去你工作的劳累,一句晚安带你进入美丽的梦境!

睡早起,身体就好;身体好,胃口就好;胃口好,气色就好;气色好,心情就好;心情好,口袋就饱。

幸运草传说:一片叶子是信仰,两片叶子是希望,三片叶子是爱情,而四片叶子是幸运,想送您四叶的幸运草,实现你想完成的事。

愿您一年365天天天开心,8760小时时时快乐,5256000分分分精彩,31536000秒秒秒幸福。

当我已经能自由翱翔,老师,您可知道,您是我双翼下振翅的风。

师恩难忘,师恩难报,此时此刻,老师,我该拿什么送给您,才能表达心中的感激与尊敬。老师,您像溢满芬芳的知识之花,让我们轻轻地伏在您面前,吮吸着丰富的知识,您像一片知识的海洋,源源不断地灌溉着我们这些小河,您又像一位慈祥地母亲,用您甜甜的微笑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力量和勇气。

今天,在遥远的他乡,您的学生把您给予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心湖……

你的谆谆教导,是爱的清泉,将在我心灵的河床里,永远流淌……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浓;甘雨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节日愉快!

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我成为挺拔的白杨,还是低矮的小草,老师,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

愿欢快的歌声,时刻萦绕着您;愿欢乐年华,永远伴随您。祝您节日愉快!

老师,我们诚挚的祝福,就像老树上的翠绿,浓浓密密,与岁月俱增!

所有的思念,更融合着不尽的感激与敬仰,愿您的节日里洋溢着璀璨,平安!

当我们采摘丰收果实的时候,您留给自己的却是被粉笔灰染白的两鬓白发。向您致敬,敬爱的老师!

多想再一次注视您的目光,多想再一次倾听您的讲课,多想再一次紧握您的双手。衷心道声谢谢,用我所有的真诚。

一份诚挚的祝福,代表一颗颗充满感激的心。愿您的喜悦,您的愿望,在您打开这小小卡片时能够同时满足!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分用心,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

您是一棵挺拔的树,曾结过成熟的果实,岁月在您的身上镌刻下苍老的年轮,您的身旁却崛起一片森林郁郁葱葱。

流星的明亮和短暂,带给我们最美好的祝愿和希望,而它却划过天空永远消失在那儿......花、掌声、祝词表达了学生的心愿:老师您辛苦了!学生祝您:天天“九.十”,永远快乐!很久很久以前就想对您说:老师,谢谢!是您让我懂得什么是真,善,美!

呵,敬爱的老师,又到了该祝福您的季节,可我对您的思念和感激啊,早浸润在每个离开您的日日夜夜里。好的管理人才不是天生的而是培养起来的,我的成长与你的关心是分不开的,真心的感谢你,师长!

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老师,在你的绿色的爱下,我们成长。走到天涯海角,我们永远谢谢你绿色的爱!高山在欢呼,流水在歌唱;太阳在欢笑,小草在舞蹈:赞美您,为人师表,劳苦功高!

风吹来,雨打来,雪飞来,年复一年,老师,您总是欣然的站着,巍如高山。分别再久,走得再远,您关注的目光却从未离开过您的学生。谢谢您!

恩师永铭记,师恩久难弃。祝天下老师快乐开心!节日快乐!幸福永远!恩师永铭记,师恩久难弃.祝天下老师快乐开心!节日快 快乐!幸福永远!

不说不表示不惦念,不见不表示不牵挂,不是吗?不计辛勤一砚寒,桃熟流丹,李熟枝残,种花容易树人难。诗满人间,画满人间,英才济济笑开颜。

不管工作有多么的繁忙,只要记得我时刻都在远方关望您、祝福您就好。哺育学子慈祥心,师恩难忘刻骨铭,深深祝福谢师情:健康长寿福如海!

在这特别的日子谨向您致以永恒的感激之情。对您的谢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教师节快乐!

12.成都联通“恩师卡”向教师献厚礼 篇十二

本刊讯在第二十五个教师节到来前夕,成都市双流县白沙小学的教师熊琴蓉和她的同事们收到了一份尊师厚礼,由成都联通针对广大教师特意推出的一项个性化通信服务品牌“恩师卡”陆续发放到他们手中,为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人民教师提供更多、更实惠的通话和资费服务。

为落实今年教师节“祖国的未来与人民教师的使命”的主题,贯彻四川落实四川灾后重建、民生为先、学校为重、教师为优的指导思想,成都联通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为成都20万教职员工推出了“恩师卡”品牌,不仅共计赠送了1千多万元的花费,还将提供包括包月费、本地市话费、来电显示费、长途费和短信在内的一系列资费优惠。此外,“恩师卡”使用者在教师节当天还将不计本地市话通话费,每年寒暑假期间,享受漫游和长途资费优惠。为了增加在网使用者对疾病和灾害的抵抗能力,成都联通还为每位用户赠送了价值1万元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1千元住院补助,充分彰显了成都联通对教育事业的支持。

13.感谢恩师的句子 篇十三

2、亲爱的老师,您是文明的使者,您是播撒智慧的楷模,您是把青春三尺论坛,您是校园里的汗水。那一年的谆谆教诲至今还在我耳边回响,足以渗透学生们的心灵一辈子。

3、春雨,染绿了世界,但它们却静静地消失在大地里。老师,您就象那春天的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我们将永远感激您。

4、像星星一样,不与太阳和月亮竞争光明,而是用自己微弱的光照亮行走在黑暗中的人的道路。

5、花儿美丽的绽放,忘记了春风的抚摸;小草慢慢地出土,忘记了甘甜的雨露;我们顺利成长,忘记了老师的谆谆教诲。

6、你的心像大海一样澎湃,你的心像天空一样高远,你的善良像大山一样深邃。亲爱的老师,祝您永远幸福,四季健康,节日快乐。

7、是您赋予了我光明的心灵,教会了我良好的品格,教会了我生活的真谛,引导我走向成功。

8、您精心铸就了知识的殿堂,让我们享受学习的乐趣。您用青春的汗水,让我们快乐健康的成长。你用智慧引领,让我们勇敢飞翔。愿你的祝福来自四面八方。

9、让阳光送去美好的期待,让清风送去我们深深的祝福,让白云和蓝天永远点缀你的生活,愿你的生活充满幸福。

10、难忘的是,人生真的用知识点亮了;老师长了,用知识的力量指引幸福的方向;老师的爱激荡着,呼喊着激发心灵最深的理想。老师,祝您身体健康,幸福万老!

11、年复一年,你把青春献给了课堂;日复一日,你教学生。您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您让我们在描述青春时无怨无悔。谢谢你,老师!

12、当一个孩子进入学校没有知识,老师耐心地教他。说着翻出的悄悄话知识,努力工作,抱怨心碎。一切夸你的高品质,春满人间的信誉。平安、幸福、好运!

13、当你六年的学生,我明白了:原来阳光是如此的轻生命,雨露是如此的滋润幼苗。

14、秋风送爽,明月银辉,丽菊芬芳,瓜果芬芳,教师节来临,唱响老师的恩情难忘,祝福老师:两袖清风精神爽,成绩多多奖励,薪水年年涨。

15、我愿把我的祝福和感激浓缩到你身上,祝你年年岁岁,天天充满快乐和喜悦!

16、您的教诲,像太阳一样温暖,像春风一样温暖,像春天一样甜蜜。您的爱,比父亲的爱更严厉,比母亲的爱更细腻,比爱情更深沉。感谢老师对我的教诲,祝您快乐!

17、有人说你是园丁,其实你比园丁还勤快;有人说你是蜡烛,其实你比蜡烛更执着。

18、当幼苗需要一杯水时,千万不要送一桶水;当你需要一桶水的时候,千万不要提供一杯水。在适当的时间给予适当的数量是一个好园丁的技能。我的老师,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19、有一种情感不能在一起却能天长地久,有一种付出没有回报却没有尽头,有一种坚持从不放弃却从不放手。老师,谢谢您对我们每个人的关心。

20、一颗感恩的心,一颗真诚的心,一些真实的行动,我们应该感谢老师所做的一切。让我们行动起来,用我们出色的表现来感谢老师!

21、您用思想的泉水,浇灌我们心灵的花朵,您用知识的灯塔,引领我们走向成功的宝塔,在教师节的这一天,想对您说,您辛苦了!

22、忘记,你在三尺讲台上努力的身影。忘不了,你在教室里孜孜不倦的叮嘱。忘记,你在**的教室里闪耀。教师节到了,祝您节日快乐!

23、我们成长的每一步,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劳动,是老师把我们带入知识的海洋,智慧的乐园。祝老师们快乐!身体健康!

24、您是园丁,为祖国添秀水;你如春雨,润育桃李,遍大地芳菲。在这喜庆的节日里,让我献上一束鲜花,向您表达真挚的祝福。

25、您有父亲严厉的一面,母亲慈祥的一面,朋友亲密的一面,谢谢您的教导,谢谢您的教诲,谢谢您的关心。

26、老师把种子虔诚地种在教室里,然后经过多年的培育,在社区里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27、老师,大家都说您是培育祖国的栋梁;我不得不说,你们是祖国的栋梁。是你们支撑着我们这一代的脊梁!

28、有一种爱如海深,那就是你对我的爱;有一种恩典是不能忘记的,那就是你们所受的恩典教育;老师,千言万语也表达不了我对您的感激之情;祝您教师节快乐!

29、如果我能飞得高,谢谢你给了我一双有力的翅膀。在你的眼里,我就像一缕春风。

30、你像高山为我遮风挡雨,你像大海给我包容的爱,你像扁担给我肩负的责任。你偷偷地把你的爱给了我。

31、老师是园丁,要培育花朵,老师是慈母,要关怀备至,老师如红烛照耀,老师如春蚕无悔。

14.感谢恩师作文 篇十四

我爱春天的生机勃勃,我也爱夏天的绿树成阴,我还爱冬天的大雪纷飞,但我更爱桂丹飘香的秋天,因为有一个难以忘怀的节日,永远铭刻心中。

一个秋天的早晨,秋阳唤起了沉睡的万物,安那金色柔和的光芒给大地镀上了柔柔的一片轻纱。瞬间红尘飞纷,郊外的野菊花苗圃,一朵朵的菊花天得正烂漫。这时,一个娇小的身影在苗圃里来回走动,一会蹲一会起。她穿着粉红色的连衣裙,胸前飘扬着红领巾,小辫子上扎着粉红色的蝴蝶结,还背着小书包,脸蛋红红的,很是可爱。她在苗圃里思心地挑先了两大把野菊花,两手紧握,然后快步走向学校。小姑娘来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这个她来过无数次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桌上摆着一台用了很久的地球仪,一个简易的笔筒,一副放在教课书旁的老花镜,一个盖开着的红岩墨水,还有一本日历,但却只翻到9月8日,一定是老师太忙,太忙,太累,太累…小姑娘悄悄地踮起脚,轻轻地把鲜花插进笔筒,又深情地把日历翻到9月10日。

心里默默想起那件往事:一次,老师为了让同学们拔河比赛取得好成绩,于是,她一丝不苟的把拔河的方法教给了大家,还亲切地鼓励大家,最后,班上获得了第一,同学们都高兴地欢呼起来,那一张张笑脸的背后却是老师的无私功劳啊!的确,老师为了每一个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在不停默默耕耘、播种,精心地浇灌、滋润,真是呕心沥血!小姑娘心想:“老师,您一定会喜欢的,一定会喜欢的…”想着,想着,她会意的笑了,笑的是那样甜,那样灿烂。阳光照了进来,照得菊花发亮,窗外的牵牛花好像正在歌颂着这个庄严的节日,正在赞着所有老师的辛勤劳动吧!老师,祝您节日快乐!

15.一生大爱,记恩师李小文先生 篇十五

与李老师的结缘纯属意外之喜。之前在武汉读书的时候就早闻李老师的大名,没想到竟然有幸拜入他老人家的门下。这还得感谢我的另外一位导师曹春香研究员,通过她我才得以进入李老师的世界。入门的时候曹老师说:“成为李院士的弟子,既是你们一生的光环,同时也将给你们多一份压力,你们得比别人更加努力来维护院士弟子的这一份荣耀。”

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李老师是2008年秋季开学前,我们三名遥感所新入学李老师的学生跟随曹老师前往北师大李老师家中汇报我们的研究方向。他住在北师大的一栋普通住宅楼里,刚进家门的时候我感到非常的惊讶:客厅仅有10平方米左右,几张老式沙发围着个茶几,一台CRT电视,一台电脑,没有任何修饰,朴素而紧凑。这就是院士住的地方吗?怎么跟我想象中的不一样?李老师则还是印象中消瘦的脸,大部分时间是安静地倾听,当听到感兴趣的地方会忽然提出一两个问题。汇报结束后李老师留我们在师大餐厅吃晚饭,席间他让每个学生点自己喜欢吃的菜。我开始点了个清蒸鱼,旁边的同伴提示我李老师不吃鱼,我就赶紧换了个菜。在我们点完菜的时候,李老师悄悄地把服务员招呼回来说“加个清蒸鱼”!

在读博士期间,印象最深的就是每两周一次的小组例会,由于李老师在北师大和遥感所都带有学生,所以每两周他就会把两边的学生聚在一起就近期的研究进行讨论交流,由北师大和遥感所轮流主持。虽然大家的研究方向相差较大,有做水资源的,有做反照率的,有做传染病的……李老师总是认真听完每一个学生的报告,然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家研究中关键问题所在。大家虽然对彼此的研究方向不是很熟悉,但每次讨论都非常热烈。

记得科学网上有位先生评价李老师说:“李小文是个有大爱的人。”我觉得这是对李老师最贴切的评价。从SARS爆发到汶川地震,他都时刻想着如何让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能够服务于社会。

有件事我记忆犹新。2009年,李老师为了帮助孙爱武博士后,面试他来北师大做顾问。当时有记者混入并拍照宣传,事后有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对李老师进行暗讽,有的说李老师是为了博取名声,有的说李老师私调公家的资源……我们对此都非常气不过。因为李老师一直是个非常低调的人,记者是孙博士带进来的,事前李老师并不知道记者的身份;李老师面试时承诺给孙博士每月4500元的专家费其实是从李老师个人的工资里挤出来的。我们让李老师把真相说出来,他则摆摆手:“我本意只是想帮助他,如果我说出来反而会害了他。”

上一篇:北京行之准备篇散文下一篇:环保小卫士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