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古诗大全

2024-08-16

中学生古诗大全(共16篇)

1.中学生古诗大全 篇一

《岳阳楼》(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蒋捷)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咏柳》——贺知章(唐)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唐)渭城朝雨悒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唐)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蓝桥驿见元九诗》(白居易)蓝桥春雪君归日,秦岭秋风我去时。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

《绝句》——杜甫(唐)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江畔独步寻花》(选一)——杜甫(唐)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春夜喜雨》——杜甫(唐)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 ,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渔歌子》——张志和(唐)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竹枝词》(选一)——刘禹锡(唐)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乌衣巷》——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唐)离离原上草 , 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 , 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 ,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 萋萋满别情。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 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 又逐春风到洛城.题都城南庄(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扬州慢.十里春风

十里春风,二分明月,蕊仙飞下琼楼。看冰花翦翦,拥碎玉成毬。想长日、云阶伫立,太真肌骨,飞燕风流。敛群芳、清丽精神,都付扬州。雨窗数朵,梦惊回、天际香浮。似阆苑花神,怜人冷落,骑鹤来游。为问竹西风景,长空淡、烟水悠悠。又黄昏,羌管孤城,吹起新愁。

2.中学生古诗大全 篇二

一、欣赏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的语言精练、生动、形象,一字一句皆蕴藏着诗人内心丰富的情感,然而,古诗的语言与现代文学语言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较为生僻的字或词超出了小学生所需要掌握的语文知识范围,学生在学习古诗时对这些生僻字词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应该重视古诗中的字词教学,从字的基础含义以及引申含义开始,让学生深刻、准确理解其含义,欣赏古诗的语言之美。

例如,教师在教学唐代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这一首古诗的时候,应该对学生进行提问,并且引导学生思考;“春眠不觉晓”的“晓”原本的含义是什么?在古诗中的含义又是什么?这个“晓”字的意思与题目《春晓》中的“晓”有什么不同?“处处闻啼鸟”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呢?诗人为什么要写“啼鸟”而不是“鸟啼”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能够体会到诗人语言的精妙之处,情感之贴切。

二、欣赏古诗真情之美

我国的诗人总喜欢在诗中表达自己的志向与情感,可以说每一首古诗中都包含着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一字一句中都流淌着美好的情愫。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接受美好情感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以及精神境界。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认真感悟诗句中包含的情感,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古诗独有的思想情感,欣赏古诗的真情之美。

例如,教师在进行宋代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教学时,可以在课堂开始前进行如下导入:使用多媒体工具为学生播放《春天在哪里》这一歌曲后,教师说道:“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是花红柳绿,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相信同学们和老师一样喜欢春天。那么,在宋代诗人程颢眼里春天是什么样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春日偶成》这首诗。”在学生齐读这首诗后,教师再提问:“诗人说‘傍花随柳过前川’,这里的花会是什么花呢?”接着使用多媒体工具给学生展示柳树、梨花、桃花等诗句的课件后,引导学生对这些诗句展开想象,教师这时候可以说:“这些古诗对于花的描写实在是太美了,如果同学们置身于这么美丽的景色中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呢?老师觉得,诗人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象,心情一定特别好,温暖的阳光、温柔的春风肯定会激发诗人的诗兴。如果你们是诗句中的‘时人’会怎样看待作者,你们认为诗中的‘儿童’快乐吗?”

随着教师对诗歌的赏析,诗中流淌的美好情愫能够给予学生真实、美好的感觉,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真情之美,并且受到美的熏陶。

三、欣赏古诗意境之美

诗的意境是指诗中所包含的情调和境界,欣赏古诗的已经之美需要用心体会。诗人通常会将自己丰富的思想感情写入诗句中,我们在欣赏经典古诗时总是能够体会到情景交融。韵味悠长的感觉。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设置情境、朗读、联想等方式引导学生去欣赏古诗的意境之美。

比如,教师在进行清代诗人袁枚《所见》这一诗的教学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情境进行导入。首先,教师为学生播放了田野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画面去想象田野中有什么,在学生进行联想时,教师还可以播放蝉鸣、蛙叫的声音,这样的导入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在想象中欣赏《所见》这首诗所描绘的美丽画面,更好地进行后续学习。对学生来说,短短几行诗转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的美丽画面,其美妙的意境也跃然纸上。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在《所见》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领读、分句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在诵读诗句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牧童悠然的神态,仿佛可以听到牧童悠扬的歌声,似乎也能感受到牧童贪玩想要扑蝉的想法。通过诵读能够使学生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让牧童和学生融为一体。

3.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 篇三

一、初中学生古诗鉴赏教学现状

在初中语文古诗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针对古诗词鉴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学习的状况,深入探究古诗词教学策略,将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可以深刻地感受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并主动地参与古诗鉴赏活动。但是,综合目前初中学生古诗鉴赏教学现状可以发现,部分语文教师在古诗鉴赏能力教学方面,对于培养及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不够重视。在进行古诗鉴赏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都是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法,直接向学生讲授古诗词的翻译,忽视了学生在古诗鉴赏学习方面的自主性,对于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二、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活动中,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古诗鉴赏能力,使学生可以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环节,应重视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通过强化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古诗鉴赏的重要性,并在语文教师的鼓励和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古诗鉴赏的实际活动,逐渐增加自身对学习古诗鉴赏的自信。其次,在长期的学习中,语文教师重视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培养的意识,也会促使其自身不断提高专业能力,更好地与学生一同进行古诗鉴赏。

(二)注重古诗积累,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注重古诗积累,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是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学习初中古诗鉴赏的环节,通过强调学生的古诗积累量,夯实古诗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对古诗形成相对全面的理解,并在学习类型相似的古诗时,可以通过一定的联想、想象,培养自身的古诗鉴赏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就不会再害怕参与古诗鉴赏的活动,并主动地参与到古诗鉴赏活动中,与同学和教师一同进行学习。因此,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的环节,语文教师应时刻观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及状况,以便可以及时地引导学生高效地进行学习。

(三)引导学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增加适量训练活动。在初中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活动中,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教学问题。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具体的教学环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掌握古诗鉴赏方法,增加适量训练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逐渐适应古诗鉴赏学习的难度,并在不断地古诗鉴赏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加学生参与古诗鉴赏活动的信心。

(四)通过知人知事的方式,对古诗进行分门别类教学。在古诗鉴赏教学中,不断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通过知人知事的方式,对古诗进行分门别类教学,也是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之一。在开展古诗鉴赏活动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导入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首先对古诗进行一定的分类,比较学过的古诗类型方面存在的不同点,深化学生对古诗鉴赏的意识,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快速的抓住古诗鉴赏方法,学会知识的融会贯通。

综上所述,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背景下,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分析,可以促进语文教师顺利地开展古诗词鉴赏教学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教学经验表明,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创新能力。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日常活动中,语文教师应就如何提高初中学生古诗鉴赏能力进行积极的探究,进一步促进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提高。

4.夏天早晨的古诗词[大全] 篇四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夏天早晨的古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律·盛夏观海上日出】

经夜沉浸该雪凉,龙池况接北冰洋。

朝云但薄难成抱,海水虽深岂可藏。

乍出轻烧天一半,旋行怒射热千芒。

颜容不老炎光布,谁比雄姿豪气张。

【七绝·观海上日出(新韵)】

枫月西行叶叶红,清风卷浪辩晨钟。

雄鸡唱尽生红日,半露曚妆半梦中。

【七绝·海上日出】

早凉渐水冷寒心,海懒天闲绝啸音。

刹那火轮乘浪起,风翻揉碎满怀金。

【海上日出】

万丈光芒染海风,波涛汹涌四时同。

雄鹰展翅三千里,日月乾坤一线中。

《日出》

年代:宋作者:杨万里

散云作雾恰昏昏,收雾依前复作云.一面红金大圆镜,尽销云雾照乾坤.《凌晨早朝》

虞世南

万瓦宵光曙,重檐夕雾收。

玉花停夜烛,金壶送晓筹。

日晖青琐殿,霞生结绮楼。

重门应启路,通籍引王侯。

《晨出郡舍林下》

张九龄

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

片云自孤远,丛筱亦清深。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

《咏初日》

宋·赵匡胤

太阳初出光赫赫,千山万山如火发。

一轮顷刻上天衢,逐退群星与残月。

《登泰山》(外三十六首)

清·宋思仁

绝磴千盘近紫穹,最高峰顶独梯空。

天门依约开金钥,云路苍茫挂玉虹。

蔓草久荒秦氏碣,青松多荫梵王宫。

神州回首斜阳里,九点烟横一气中。

《乾隆己酉八月登日观峰看日出》

梦断天鸡喔,起看旭日升。

遥闻青海沸,瞥见彩云腾。

烂锦飞千丈,金波涌万棱。

5.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古诗大全 篇五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回乡偶书

(二)[唐]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6.中学生古诗大全 篇六

浪淘沙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教坊曲名。创自刘禹锡、白居易,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2、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3、万里沙:黄河在流经各地时挟带大量泥沙。

4、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浪淘:波浪淘洗。簸:掀翻,上下簸动。

5、自天涯:来自天边。李白有一首诗中说:“黄河之水天上来”。古人认为黄河的源头和天上的银河相通。

6、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相会一次。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

诗意: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赏析:

《浪淘沙》组诗共九首,此其第一首。是刘禹锡穆宗长庆年间(821——824)任夔州刺史时所作。第九首末联云∶“令人忽忆潇湘渚,回唱迎神三两声。”作者或许是有感于屈原放逐沅湘间,为民作迎神曲《九歌》而作。

7.引导学生步入古诗的殿堂 篇七

一明确目标, 分段实施

俗话说:“一口吞不下一只大馒头。”学生有了目标, 才会有努力的方向, 学生一口一口慢慢地去咬古诗这只“馒头”, 逐渐地消化, 咀嚼其中的味道, 最终积少成多。学期初, 要求每个学生每个星期至少要背一首古诗词, 一学期要至少背诵25首古诗词。有了一个具体宽松的目标, 学生丝毫不觉吃力, 只要持之以恒, 就一定会达到“粒石堆成高山, 溪水汇成大海”之功效。学期中, 采取朗诵会、古诗人故事会等生动活泼的形式, 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既解决了遗忘问题,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乐趣;既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又把学生的知识体系向纵深方面发展, 可谓是一举两得。学期结束时, 我们把背诵古诗词作为口试内容的一部分, 促使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在具体明确的目标下, 严格要求, 一步一个脚印地实施, 收获颇丰。

二创设氛围, 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教师经常地表情朗诵优美的古诗, 学生便被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吸引, 会情不自禁地跟随教师吟诵起来, 还会模仿教师的声调、语气, 获得朗诵古诗的技巧、方法, 陶醉在古诗的情境之中, 而一些不能背诵的学生则会暗下决心, 把内心深处的羡慕变成主动阅读、背诵古诗的内在驱动力。课堂上教学记叙文时, 注意巧妙联系, 用相关的古诗去导入新课、过渡、总结课文, 使学生的知识体系连成一体。如教学《荷花》联想到杨万里的《小池》;学习《草原》的美景易使人想起《敕勒歌》中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情景, 联想到《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送别诗。巧用古诗, 引导学生前后融会, 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 创设了愉悦的气氛, 培养了学生的创作性思维, 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也把学生带入了诗的天地。

三捕捉特点, 渗透方法

古诗具有节奏性强、跳跃性大、语言含蓄凝练等特点, 学生往往难以理解诗意, 体会诗情, 欣赏诗境。只有让学生了解古诗的一般特点, 相机渗透学习古诗的简单方法, 形成初步的基本技能, 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一) 根据古诗中单音节词多的特点, 交给学生理解字词的方法

古诗中的诗句叫大多数由单音词组成, 对于小学生来说往往感到无法下手, 针对一些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相对稳定, 启发学生回忆已学的诗句,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如理解“却看妻子愁何在”中的“却”的意思, 回忆已学古诗中哪一句中带有“却”, 自然学生会苦苦搜寻, “小溪泛尽却山行”, 就能反馈在脑海里, 同时, 帮助学生整理、归纳一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字, 加以储备、积累。学生的古诗容量也随之逐步加大。

(二) 根据古诗的跳跃性、节奏性的特点, 交给学生理解诗句的方法

古诗中的诗句往往叙述顺序与现代汉语大有不同。教学中, 引导学生注意变换顺序, 可以添加恰当的词语进行疏通组合, 填补句子之间的间隔, 构成完整的意思,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练习, 解字析句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高。

(三) 教给学生感知诗意的方法

学生理解字词、诗句的意思, 是为了进一步感知古诗大意, 品嚼用词的精妙, 教师可引导学生着眼全诗, 通过多种方式初步感知诗意。如《夜宿山寺》从相似题材入手感知诗意, 如《示儿》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相联系, 还可引导学生从插图入手感知诗意等。学生对诗意的猜想, 在一定程度上, 锻炼了学生的理解、思维能力, 学生的认知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四)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积极查阅相关资料

“学贵在于疑”“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让学生带着疑问朗读古诗, 从古诗的字里行间得到印证, 从中获得愉快感。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 应把“主要写了什么?怎样写的, 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贯穿始终, 对于一时无法解答的问题, 鼓励学生去图书馆、书店查找资料。如学生读杜旬鹤的《小松》时, 学生对杜荀鹤其人不甚了解, 对于写《小松》的背景不能把握。学生通过逛书店、查资料, 大量的信息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 收益匪浅。

(五) 拓展延伸, 丰富生活

诗即生活, 生活即诗。把生活与古诗密切联系起来。在生活中感受诗的情感, 促使学生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从生活中品味诗中的内涵, 受到艺术的感染、熏陶, 沉浸在诗的海洋之中。如春游活动中, 组织学生阅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对春天进行实际的观察和体验, 才能对“天街小雨润如酥”、“二月春风似剪刀”有切身的感受, 理解也能更加深刻。

读诗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进入诗的境界之中。让学生把对诗的真切感受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 如表演情境 (例《小儿垂钓》) 、据诗作画 (例《秋江写望》) 等, 获得成功愉悦, 学习古诗的激情得到张扬。

8.让学生在“比读”中学习古诗词 篇八

一、“比读法”的界定与运用

“比读法”是笔者自己取的一个名称,读读、比比,在比读之间让学生更能贴近古诗词的意境。

具体是这样实施的。在明确一些可能读错音的字词之后,要求学生自己读。这个读,笔者称之为“玩读”,什么是“玩读”?又如何“玩读”呢?就是要求学生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管读,反复读,凭着自己的感觉读。这里有四层意思:第一是只管读,学生和古诗词初次照面,也不知道这首诗词写了什么,意境是什么,但只管读,读的方法也随学生的意,直读到有点感觉为止;第二是反复读,在反反复复读的过程中,学生对诗词中的意象、意境会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从而对诗词的感受、感悟也随之发生变化;第三是自己的感觉,学生在只管读、反复读的过程中,对诗词所散发出来的内核的一些东西会有所认知,也会有所感觉,但这些都只是学生自己的,可能与诗词的意境很接近,也可能相去甚远,感觉的程度也不一样;第四是“玩”,就像玩游戏一样去读诗词,即使读“错”也无妨。以上四层意思,笔者一定会对学生交代清楚,鼓励他们玩味中有所得,尽管这个“得”有待补充或修正。

玩读之后就是比读。这个“比”可以是生生之间的比,也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比。比读的目的就在于补充或修正学生的“得”。下面笔者借在教授《天净沙·秋思》一文时的操作,对“比读”进行说明。在完成“玩读”之后,笔者让学生小组内(一般三人一组)比读,要求小组内的学生每人读一遍,并讲清楚这样读的原因。小组比读完毕后,笔者随意喊两个学生在全班读。

生读……

师:“两位同学读好了,下面我们来找找他们读的异同点。”生1:“两位同学都读出了这首小令的哀愁。”师:“哀愁,那其他同学读的都哀愁吗?”生纷纷作出肯定的表示。师:“为什么你们觉得这首小令应该是哀愁的?”生1:“因为题目是‘秋思,里面还有‘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还有‘断肠人,这些意象的色彩都是暗色调的。”师:“看来同学们对这首小令的意境体会的很到位,这首小令表现的是作者秋天思念故乡、倦于飘泊的凄苦愁楚之情,是要读的哀伤一点……那么他们读的不同点呢?”生2:“‘断肠人在天涯这句,刘××同学读的太爽快、干脆了,不如李××读的好,李××读的比较悠长婉转。”师:“你为什么觉得最后一句要读的悠长婉转?”生2:“因为作者在‘天涯啊,‘天涯给人的感觉就是要很悠长的。”生3:“这首小令表现的是作者对家的思念,这种思念应该是悠长的,这是一种无尽的哀思,所以要读的悠长点。”

值得说明的是,在平时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学生通过“玩读”之后仍然读不出古诗词的味道来,学生之间比来比去都不能很好的切入古诗词的那个味,或者是读的有味但不够到位。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必须亲自来读,以此跟学生的“读”进行“比”,在“比”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异”,从而引导学生能接近古诗词的意境。

如在教授苏轼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时,笔者就碰到这样的情况。虽然这首词出现在教辅书上,学生也没有适当的注解可以凭借,但由于平时笔者经常会介绍苏轼的情况,因此学生大体上能把握这首词的方向,但在读“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句时,普遍读的都很高亢激扬,这与词淡定、从容、安宁的意境相背。所以笔者亲自朗读这首词,特别把此句读了两遍,一遍如学生读的那般高亢激扬,一遍读的很平静,然后让学生比较究竟哪种读法更适合这首词的意境。学生在自己多次“比读”的基础上,渐渐觉得,平静的读法更适宜,更能表现苏轼绚烂、疏狂后归于平淡的那种内心的宁静。

在“比”的过程中,师生协作,一起找找异同点,是“比读”教学法的关键。只有在“比”之后才能发现异同,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较好的走向古诗词的内核,学生的“得”才能得到补充或修正。

二、要为“比读法”的实施提供必要的“器具”

当然,“比读”法并不是如此简单,它需要教师平时做的功夫及学生平时对古诗词相关知识的积累,正如俗语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很好地组织学生进行“比读”,功夫在于平时。学生不愿读,一切方法皆枉然。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愿开口读的学生还是有相当数量的,究其原因也是方方面面的,害羞、拘谨、不习惯、没兴趣等可能是最主要的原因。那么如何让学生克服这些而开口读呢?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论题来研究,笔者在此只简单谈谈自己的做法。一般来讲,笔者以鼓励为主辅之“逼迫”,注重第一次。为了鼓励不开口的学生开口,笔者会放低读的要求,只要求他们读出声音即可。对连这个要求都做不到的学生,笔者会“逼迫”他们,至于“逼迫”的方法则因人而异,只要开了第一次口,以后在慢慢的“比读”过程中,他们受老师和其他学生读的氛围的影响,读的水平自然而然就会慢慢得到提高。

(一)古诗词中的意象

简而言之,意象就是有“作者意”的“物象”,是作者主观情识与客观存在物的统一结合。古诗词中一些常见的意象如“圆月”、“落花”等,经过沉淀往往约定俗成,具有特定的内涵。笔者平时非常注重让学生收集、规整、积累古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如“圆月”一般有思念、渴望团聚之意,“落花”则含有伤春、惜春、年华易逝等内涵,“柳”一般代表惜别,“杜鹃”、“流水”、“雁”、“鹧鸪”、“燕子”等等的物象都各具内涵,这些都要求学生烂熟于心。掌握了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学生可以藉此捕捉诗词中所蕴含的内核,多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古诗词中的色彩

大部分的文章都有自己的色彩,特别是在古诗词中,这种色彩感更强。作者往往会在诗词中勾绘出一些色彩来暗示自己的情感,借物的色彩渲染自己的情感色彩。笔者笼统的把古诗词中的色彩分之为两种基本色,即亮色调和暗色调两种。亮色调一般含有喜、爱、轻松、积极等内涵;暗色调一般则含有哀、恶、沉重、失意等内涵。如《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中的“枝间新绿意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一句的色彩就偏向亮色调,学生可以把作者的情感色彩归入喜、爱、轻松、积极等内涵,这样就能有助于学生感悟到作者对儿辈们的喜爱和怜惜之情。再如上文提及的《天净沙 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色彩就比较偏暗,因此学生可以把作者的情感色彩归纳到哀、恶、沉重、失意等之上。善于捕捉古诗词中的色彩,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近古诗词的意境。

(三)词牌中的故事

词与诗的一个重要不同点在于词有词牌名,同一词牌名下的不同词作品往往异中有同,因为大多数词牌都有其形成的故事,有其最初的调儿。如《浣溪沙》这一词牌就是唐朝乐师根据西施的故事而创作的。相传当年西施在家门前的若邪溪里浣纱,正好被路过的范蠡遇见,西施本来就貌美,再加上她浣纱时的那份欢愉、清新深深打动了范蠡。从此,西施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因此这个词牌的调儿或明快欢愉、清新自然,或有言尽而意不尽的低徊怅然。苏轼的《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就属于前者,而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则属于后者。再如《水调歌头》就出自隋炀帝开通运河后,浩浩荡荡,南巡扬州时所作的《水调曲》,《水调曲》“声韵悲切而昂扬潇洒”;《破阵子》则与歌颂唐太宗英勇善战的《秦王破阵乐》有关,具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悲壮感……

笔者在教授词的时候,一般都会给学生讲讲词牌的故事,一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者可以让学生根据词牌的初调,感受词中所散发的味道。值得指出的是,词牌最初的调常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变化,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不能单板执着。

除了以上介绍的三个“器具”,还有诸如作者生平介绍、创作背景介绍等方法都可以在实际操作中加以适时的运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顺利而有效的开展“比读法”,“利”学生之“器”显得尤为重要。只要“器具”运用的得时得法,都能为“比读法”的进行提供有效帮助。

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众多,巧妙各不相同。以上是笔者就平时教授古诗词的一些做法进行的总结,教学最根本的要点在于刺激学生,从而让学生打开自己的智慧之门。“比读法”正是从这点出发,用“比”、“读”刺激学生,让学生打开自己学习古诗词的智慧之门。

9.中学生古诗大全 篇九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阶段计划

江阴市徐霞客中心幼儿园 黄雯磊

一、阶段情况分析

3-8岁是培养儿童基本阅读能力的关键期。古诗文韵律优美,语言精炼,对仗工整,节奏感强,富有想象力,其中一些浅易的古诗文容易被幼儿欣赏诵读。实践和研究表明,让幼儿诵读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感,让他们吸收祖国几千年语言文字积淀中的营养,并陶冶情操。诵读古诗词,可以说是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和早期阅读能力的一条重要和有效的途径。

这一课题,试图通过开展古诗文的诵读活动,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旨在让幼儿在诵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古诗文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从而激发幼儿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早期阅读的浓厚兴趣,促进其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也能促使我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为我园的语言领域教育拓宽思路,培养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二、阶段主要目标

1、选出适合幼儿欣赏、朗诵的古诗文。

2、引发幼儿对古诗文的兴趣,在欣赏、了解、朗诵古诗词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与能力。

3、通过对古诗文诵读材料选择、诵读活动的开展和幼儿诵读指导方法、手段的研究,引导幼儿领略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阅读兴趣,丰富其阅读经验,提高其阅读能力。

三、具体措施

1、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幼儿的兴趣点,收集适合幼儿诵读的古诗词,并进行合理、科学的筛选,为开展幼儿古诗文诵读活动提供合适的素材。

2、根据年龄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开展多种形式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培养幼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促进幼儿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

3、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阅读兴趣和接受能力,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组织开展幼儿古诗文诵读活动,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帮助幼儿理解、积累一定量的古诗文,从而促进幼儿形成初步的阅读能力。

4、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适宜的阅读材料,激发和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

5、引导幼儿的积极参与,使他们在不经意的读读、玩玩中学会并记忆琅琅上口的古诗文。

6、鼓励幼儿乐意在同伴和老师面前大胆的朗诵和表演古诗文。

四、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制定课题计划。

2、课题实践研讨。

3、学习理论知识,实施课题计划。

4、认真记载课题实施情况并撰写随笔及个案。

三月份

1、课题实践研讨。

2、学习理论知识,实施课题计划。

3、认真记载课题实施情况并撰写随笔及个案。

四月份

1、课题实践研讨。

2、学习理论知识,实施课题计划。

3、针对实施情况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行反思。

4、幼儿阶段汇报。

5、认真记载课题实施情况并撰写随笔及个案。

五月份

1、课题实践研讨。

2、学习理论知识,实施课题计划。

3、认真记载课题实施情况并撰写随笔及个案。

六月份

1、收集汇总有关课题的研究资料。

2、课题阶段汇报。

10.中学生作文评语大全[定稿] 篇十

作文开头:

1、文章开头简而得当,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十分艺术化。

2、开头简明扼要

3、文章开头新颖,具有先声夺人之效。使读者一见面就能对人物产生…的印象。

4、文章开头引人入胜,吸引读者。…点面结合,使文章生动,具体,详略得当。

5、文章语言生动丰富,可读性强。

6、开头出手不凡,吸引读者

7、开头打动人心,具有真情实感。

8、文章开头交待得十分清 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9、文章选材新颖,激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

作文过程:

1、以饱满的激情,描写了……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内容具体。

3、比喻贴切,用词生动。

4、文章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

5、…以轻松愉快的语气,向我们娓娓道来,令人回味无穷。

6、叙述自然生动、结构紧凑,衔接自然连贯,中心突出。

7、对于景色的描写,语言简练而准确,联想则为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8、通过丰富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

9、文章边叙事边抒情。

10、充分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并辅以比喻、拟人等手法

11、小作者观察仔细,叙述时井然有序

12、一些精妙词语的使用,无形中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情趣。

13、文章清逸婉丽、流畅连贯,尤其人物语言幽默风趣

14、文章想象合情合理,15、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梦境一般。

16、文章线索明朗,主题突出,紧紧围绕…进行。

17、细节描写颇具匠心。极富功底。

18、对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进行精心细腻的描绘,这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19、描写细腻,生活气息浓厚,遣词造句准确传神。

20、,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内容极其丰富具体,21、事例叙述得生动具体,人物的言行符合各自身份特点。

22、文章来源于生活,因此语言虽然不怎样优美,但却真实有趣,写得入情入理

23、文章将…写得细致入微

24、语言活泼明快,富有情趣。

25、大量采用生活中的口语,使文章更显自然亲切。

作文结尾:

1、结尾恰到好处地点明中心,语言朴实而含义深刻,耐人寻味。

2、以感受开关,以感受结尾。这样便使文章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同时又使文章

主题回环复沓,感染力极强。

3、结尾处对人物的赞美,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4、文章含蓄的结尾,既点题,又耐人寻味。

5、结尾处集中表达情感,既照应开头又总结全文。首尾连贯,一气呵成。

6、对细节传神的刻画,恰恰相反到好处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7、文章以…为结尾,言简意赅,其味无穷。

8、文章最后揭示中心之句,实属点晴之笔,概括之语,短促而有力。

9、结尾令人饱含期待与热情,言已尽,意犹未了。

10、文章开头与结尾时的诗化语言,充满想象与韵律之美,令人愿读、爱读,不忍释手。

11、虽为一件小事,但作者却描述得有声有色,结尾处不可或缺的点晴之笔,较好地突()现了文章主题。

12、故事虽平凡,感情却真挚、充沛、感人。

13、文章结尾不落俗套,给人以欲还休的感觉。

14、结尾以…点明中尽,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总评:

1、文章杂而不乱,能做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文章对……的气氛渲染充分而恰到好处,对文章重点…作了细腻而传神的刻画。

3、…切合实际,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精神振奋,情绪激昂。

4、这篇文章充满了激情,从字里行间能体会到小作者对…的喜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语句流畅。

5、事例叙述生动、具体、趣味性强,且与前面的比喻…一脉相承。最后,作者用寥寥数语,表现出了自已对…的情感,令人感动。

6、文章前后连贯,形成完整的形象。

7、文章语言清新活泼,描写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篇幅短小精悍,值得一读。

8、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

9、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

10、特写镜头别开生面,情趣盎然。全文充满童心童趣,读来倍感亲切。

11、文章能过清新有趣的语言,描写了…的事。字里行间,充满童年真童趣,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不失为一篇佳作。

12、详略得当,虚实相生,是本文的两大特色,……内容更丰富、更生动。

13、全文清新秀逸,亲切委婉,朴素而不落俗淘,值得借见。

14、全文语言生动准确,情节精彩曲折,仿佛将读者带进了开心乐园,令人眉开眼笑。

15、全文通俗易懂,趣味性强。

16、全文眉目清晰,生动紧凑,趣味性强。

17、注意

观察具体事物,并展开合适的想象,这是本文的成功之处。

18、文章融情于景,边绘景边抒情,善于运用打比方的手法,使文章生动具体

19、文章内容新颖,结构合理,流畅连贯,自然通达。

20、本文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

21、全文语言流畅,行文舒展自如,自然洒脱,称得上是一篇较成功的之作。

22、本文语言虽然并不华丽,但却极为准确生动,情感丰富而真实,读来津津有味。

23、文章的结构简洁合理,作者对原文的理解也十分深刻透彻。全文语言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24、这篇作文取材新颖,构思奇妙,语言生动活泼。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新的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

25、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了…的事,语言比较流畅,层次较清楚,自始自终显得其乐融融。

26、全文节奏明快,语言清新,始终洋溢着诙谐与风趣,读来其乐无穷。

27、全文叙事集中,不枝不蔓,语言朴实流畅,感情真挚感人。

28、通篇文章语调轻松幽默,显得妙趣横生,读来令人爱不释手。

29、作者构思巧,善于选点展开,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30、全文可圈可点的佳句不少,给文章增添了些文学情趣。走到茶几边,我认出了外婆的杯子,但是哪一个才是妈妈的杯子呢?突然之间,我觉得,自己真得太不了解父母了。当妈妈为我倒水时,我却不知她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当妈妈为我夹我喜欢吃的菜时,我却没想过他们是爱吃淡一点,还是浓一点。。。2009年到了,意味着过去一年的逝去和新的一年的到来。妈妈为我操劳了一整年,仔细想想,现在的我也应该为她做一点点事了。

于是,我决定先将茶沏好再找杯子。学着爸爸平时沏茶的顺序,我先从茶柜里找出了一罐普洱茶,再往烧水的壶里加入水放在电茶炉上烧,接着,我将爸爸已经掰好的普洱茶片拿了两片放在盖碗里,等了一会,水开了,我小心地将水注入盖碗,将盖盖上,把盖碗里第一遍的茶水滤掉,然后再次注水,盖上盖,焖一会才两手并用地将茶水倒入茶海里,因为第一次自己动手,盖碗的烫手是我所没想到的,手忙脚乱的我弄得茶几上一片片的水渍。重复几次这样的程序后,我先帮外婆倒了一杯茶,因为外婆特别喜欢喝茶。当外婆从厨房走出来的时候我已经把茶都给倒好了,这时,外婆才告诉我哪一个是妈妈的杯子。

妈妈起床了,我双手捧着水杯送到她的面前,就像捧着一颗温热的心。妈妈一愣,随即脸上露出了微笑,她一手接过水杯,伸出另一只手将我拉进了她的怀里,那手轻轻柔柔地在我的头上抚摸着,接着妈妈在我的脸上深深地亲了一口。虽然妈妈经常亲我,但这一刻的亲吻却最让我感到幸福。我抬起头对妈妈说:“妈妈快喝吧,要不茶要凉了。”妈妈仰起了脖子,张着嘴巴,“咕咚,咕咚”地喝了几大口。看她那甜蜜蜜的样子,仿佛微苦的普洱茶也是蜜一般甜。我记得在我小学的时侯,就读过一首曹值的七步诗:“煮豆持作梗,辘毂以为汁;秸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那时只知其大意,只知道曹操的长子曹丕继位,他在一些奸臣的影响下,担心他的同胞弟弟曹值篡位,便逼迫曹值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处死;结果他的弟弟就在七步之内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七步诗”。当时这首诗对曹丕也是一种极大的潮讽。

几个世纪过去了,社会和生活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应该说人的素质也应有所提高;一个人生活在世上,是离不开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有人说:打架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是,兄弟姐妹的团结并不是真对与他人打架斗殴,在生活上,事业上应是不可或缺的照应;俗话说“一根筷子容易断,十双筷子断就难”;可见,团结是一种力量,只有团结才有攻不破的堡垒。

然而,就在生活优越的今天,兄弟姐妹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一点利益而你争我斗,反目成仇,甚而相残;我和我的朋友在聊天时有时聊及这个问题,有人这样评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不顾亲情,对兄弟姐妹甚至父母于不顾,那他在这个社会上和任何人都不要谈“情”字,特别是友情。

树大分枝,各自成立家庭后,在生活中一些小事是难免发生的,但要看你怎样去对待,把金钱和利益看的太重,那麽,你就会值亲情于不顾;看淡名利,注重亲情才是做人的底线;争则不足,让则有余,在利益和金钱面前,我们何不礼让一点,做一个有道德、有素质、有亲情的人呢?

家和万事兴,团结是一种力量,让我们团结友爱,和睦共处,为个人的事业、为家庭的生活、为国家的兴盛而看重亲情、友情、爱情;把金钱和利益看淡一些吧!人过留名,雁去留声,希望在几十年之后,当你离开这个世界的时侯,留给后人的不是唾泣,而是美愉。今天是她父亲的生日,她要回家和父亲一起过生日.我很理解她的想法,更理解她的思念之情.是的,她父亲已经六十多岁了,为了子女的成长与幸福,含辛茹苦,真的的不容易.话说过来,人一辈子真的很不容易.人年老时非常希望能够和子女在一起,即使不能在一起,哪怕一个电话甚至一个短信,父母也已经很知足了.我由于长期在外,很想念爸爸妈妈.想起过去,心里真的很辛酸,父母亲为了我们的成长真的付出了很多,然而他们现在又生活得怎么样呢?想起过去的一幕一幕,我心里很难受!我很希望做做子女的我们,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不让父母担忧,这是最基本的我们应当做的事情.谈到这里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一部电影《我的兄弟姐妹》,这是一部关于亲情的影片,暂且不管故事的真实性,主要考究它的内涵.主人公齐思甜和哥哥齐忆苦、妹妹奇妙、弟弟齐天生活在一个不富裕却充满温馨和爱的家。然而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他们的母亲旧病复发,咳得吐血了。父亲背她去医院,却出了意外,他们俩都亡故了。次日,另一家人搬进了四个孩子的家。性格刚强的哥哥无法忍受这个新家庭的种种,无奈地带着弟弟妹妹离开了家。他们开始四处奔波,寻找落脚之处。当实在没有能力照顾弟弟妹妹的时候,他把妹妹齐思甜送给一对正要出国的夫妇;把弟弟送给他的舅妈一家;又把小妹妹带到一对老人家中请他们收养。他自己和弟弟妹妹们便各奔东西……20年后,齐忆苦在北京当上了出租车司机;齐思甜出国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了音乐家;齐天成为东北大学学生;齐妙却当上了舞厅小姐。在北京的音乐会上,思甜蓦然回首的瞬间,音乐霎时凝固了。他们四人拥抱在一起,泪水顺着另一支悠扬的乐曲落下,听众的掌声久久不息……终于,他们有了一次永久的重逢。

齐思甜的父亲是一个音乐教师,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音乐的天堂里,这也为后来思甜成为音乐家打好了基础。父亲说:“人生路上有许多困难的事情,只要有音乐在,你的灵魂便不再寂寞。”这位父亲是伟大的,他乐观开朗,以身作则。尽管他和蔼可亲,但同时又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一回,齐忆苦偷邻居家的鸡蛋,是为了满足妹妹小小的心愿。而他却因此挨了父亲的鞭子,还罚他站在雪地里很久。在父亲被分配到别的地方边劳动边教音乐时,他对这“莫须有的罪名”并没有悲愤倒下,而是瞒着家人当搬运工挨家挨户送木材,还干各种各样的粗活。他也没有一丝怨言,还对孩子说:“我没事。”懂事的孩子们也拿起了工具,帮父亲干活。他哼着小调,阳光幸福地洒在他们脸上。

可见,这位父亲是多么伟大,他以他的行动告诉了孩子们音乐的重要性及如何面对生活的苦难。

那么,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后来的四个孩子重逢,使他们欢聚,使他们接受心灵的洗礼?

毋庸置疑,是亲情。

寒冷的冬天,四个孩子依偎在车站。他们在为下一餐饭而担心着。“哥,我饿。”、“哥,我冷。”、“哥,我想回家……”弟妹们的话刺痛了哥哥。他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不让你们受委屈。”事实上他也这么做了。如果不是亲情,他又何必活得如此累呢?他又怎能忘记,那一晚,父母临走时对他的嘱咐:“你是哥哥,要照顾好弟弟妹妹。”

生活改变了许多人和事,也改变了他们。但是,亲情是始终不渝的。最小的妹妹齐妙长大后竟成了舞厅小姐!她离开原来的家后,养父母去世得早,加上无人看管,就开始堕落下去了。她在20年后与齐思甜相遇时,大言不惭地对她说她满足于当前腐朽昏暗的生活方式。但是自那以后,她回忆起以前的一点一滴,又不免伤感和懊悔。她发现自己对不起所有爱她的人,她的良心受到了谴责。于是,亲情的归来使她的精神方面的巨人复活了!她的灵魂才得以解放。

亲情给人以新生,亲情又犹如一支镇心剂。

亲情是心中的太阳,照耀着我们;亲情是温柔的春风,抚摸着我们;亲情如绵绵的春雨,滋润着我们。

亲情是雪,晶莹剔透;亲情也可以是雷,惊天撼地。

亲情可以是灯,温暖柔和;亲情也可以是微弱的烛光,不亮却很辉煌。不管怎么说,亲情一定是无价的宝藏。

没有了亲情,世界变得荒芜、凄凉;没有了亲情,生命则无法繁衍后代;没有了亲情,生活就单调枯燥;没有了亲情,人间也成了地狱。

亲情是沟通两代之间思想交流的桥梁,是一条连结两颗心的纽带。“兄弟姐妹原是天上掉下的水花,谁也不认得谁。但落在地下后,结成一体,结成冰,化成水,就永远也分不开了。”

“临行密密封,意恐迟迟归”,是亲情。“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也是亲情。

11.重视古诗教学 培养学生语感 篇十一

著名语感专家王尚文先生指出:“语文教师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者;语文教师的困难之处,也在于他必须创造学生高品位的语感。”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而古诗是祖国文化艺术长廊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意境优美,哲理深刻,音韵和谐,是语感培养的宝贵资源。但笔者发现,很多教师教学古诗时,停留在懂诗意、解诗情、背诗句的认知层面,没有有效的发挥古诗对学生语感培养的独特优势。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古诗教学中语感培养的点滴做法。

一、在朗读中触发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在读中培养语感。教师要采取范读、齐读、诵读、配音朗读等多种形式的读,触发学生的语感。 1、在读中体会音韵感。古诗讲究韵律,读来琅琅上口,通过朗读,能充分体会到其中的音韵美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声,目察其形,心通其意,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教师在指导朗读中要抓住音韵的平仄、节奏、停顿、重音、韵脚等的特点,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朗读,充分感受古诗的音韵美感,为深入感悟古诗的内蕴打下基础。,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 琅上口,铿锵有声,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和节奏美。如李白的《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中一、二、四句的“光”、“霜”、“乡”押韵,但句内平仄交错,句间平仄相对,充分显示出语言的音韵美。古诗的节奏五言诗与七言诗也截然不同,五言诗如李贺的《马》:“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马/ 踏/清秋。”节奏划分各不相同,古诗的语言就显示出一种疏密相间、缓急交替、整齐匀称的节奏美。 2、在读中体悟情味感。诗言志。志即情感、态度、胸襟、气度、爱憎、情趣等。教师要在读中触发学生的情味感,让学生的心靠近诗人的心,让学生的情感融进诗人的情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的童真童趣跃然纸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是何等坚强不屈的意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么积极乐观的胸襟;“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充满高风亮节的人格魅力;“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诗人历经人生风雨的经验总结,对后人几多谆谆劝勉……不同的诗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感情,我们要在读的训练中把握它,理解它,表现它。 

二、在品味中体悟语感 

古诗语言凝练,一字一句包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含义。教学时应该把这些精美的语言瑰宝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和诗人运用语言文字的高超本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僧敲月下门””的“敲”,是品味古诗用词的典范。我在教学毛泽东的《长征》一诗时,为了帮助学生感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与“寒”的意思,我先让学生回忆了《飞夺泸定桥》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一节红军夺取泸定桥的战斗录象,充分体验环境之险、水势之恶、敌人之凶、战争之酷,这一切作者就用一个“寒”字高度概括。但红军是坚强的,对革命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你听,金沙江翻腾的江水拍打两岸,似乎给我们送来了阵阵掌声;太阳温暖的照在耸入云端的山崖,似乎感受到了光明的未来就在眼前。此时此刻,作者感慨万千,激情澎湃,对牺牲了的战友的崇敬,对克服困难的坚定信念、对革命必胜的信心……作者把千言万语浓缩在一个“暖”字里面!通过对“寒”与“暖”的对比品味,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诗歌的内涵,体会到作者丰富的情感,学生语义感的训练得到落实。 

三、在想象中深化语感 

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系着的,加强想象的训练也是获得语感的重要方法。而诗歌离不开想象,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作者“心骛八极,神游万里”,在神奇的想象中创造出瑰丽的诗句。在古诗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想象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深化语感的培养。例如教学《锄禾》时,让学生想象农民为一粒粮食所付出的艰辛。从播种、锄草、施肥、杀虫、收获到饭桌,每一个环节都要付出多少汗水、多少心血,让学生深深的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通过想象,把诗歌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更加深入体会到诗的情意,产生强烈的感情,从而获得丰富的语感。 

四、在意境中增强语感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 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事物的情感是随着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的。正如清代吴乔在《国炉 诗话》中所云:“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意境是主观的情思(意)与客观的自然景物或生活画面(境)相融合的艺术境界,它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古诗讲究意境,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家常以意境的高下来衡量作品的成败。在教学古诗时可通过图画、音乐、多媒体、语言描述等手段把学生带进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之中,让他们去认识、鉴赏、创造古诗的意境美,陶冶情操,增强语感。例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我运用课件显示春天的美好景物,然后用配乐的描述性语言再创春天的美好情境。“是啊,春天的太阳温暖的普照大地,在融融的春光中,大地雪融冰消了;在暖暖的和风中,小草快乐的舒茎展叶。没有春晖的深情抚爱,哪有小草的茁壮成长?没有母亲的细心呵护,哪有儿女的幸福温馨?”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内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领悟到诗歌运用比喻手法的特殊效果。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感受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应当从低年級抓起。古诗教学是语感训练的可贵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古诗教学的特点,把学生的语感培养抓好抓实。

12.如何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 篇十二

1.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经典

新课程标准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增加了古诗词的教学篇目, 显著提高了古诗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其中最重要的原因, 就是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是小学生感受和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诵读经典材料, 蕴藏着学生发展所需要的正能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词作品, 短小精纯, 文质兼美。那一首首小诗, 或表现胸怀大志, 或抒发浓浓乡情;有豪放有婉约, 有喜亦有悲, 无不蕴涵着浓郁的文化。它们对于启迪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操,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其中的一些名言警句, 常常令读者终生铭记, 并作为一种正能量影响着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及文化素养的形成。比如《长歌行》 (二年级上)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表现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少壮及时努力, 避免虚度光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 正是在运用它所蕴涵的丰富文化意蕴滋润学生的心田。

2. 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1) 曲解目标重文言释义, 让学生对古诗词兴味索然。教学实践中, 我们常常发现小学生对于古代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 除了因为古诗词跟今天的生活存在较大的时空距离、造成学生的理解困难之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就是我们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不当, 曲解教学目标。一些教师以为, “识字、释词、译句”就是古诗词教学的全部, 因此, 在教学时一味强调词语解释, 重视串讲, 甚至于将一首古诗词一句一句地翻译成现代白话文, 完全破坏了古诗词的意境美, 使学生对于古诗词的想象、体验和品味受到极大的限制, 学生仿佛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学习的主体地位完全丧失。

假若我们把孟浩然的《春晓》用白话文翻译成:“春天睡觉很香, 天亮了都不知道。一觉醒来只听到到处有鸟叫的声音。昨晚吹风又下雨, 院子里的花儿不知道打落了多少。”这时, 一首意味隽永的小诗将会完全丧失它的意蕴, 读来让人感到味同嚼蜡, 学生也不会对它产生喜爱之情和探究的兴趣。用教学文言文的方法来教学古诗词, 显然是曲解了古诗词的教学目标。

(2) 走近经典而不能深入, 学生无法获得体验的乐趣。有人说, 我们的古诗词教学让学生距离古诗词很近, 但是又可以说很远, 我认为这是有道理的。因为仅仅是“走近”而已, 并没有“走进”古诗词, 与新课程理念的差距仍然很遥远。

其实, 很多教师都明白, 小学古诗词的教学应该以“诵读”为基本方法, 这是新课程标准极力倡导的。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师的诵读指导却不够理直气壮, 不够细致入微。他们的教学程序一般就是让学生“读一读, 背一背”, 教师再“讲一讲”, 就算完成了古诗词的教学。这种读, 只是一种如流水般的自由朗读, 缺乏教师的悉心指导, 结果很多学生小学毕业了, 依然不懂得诵读的要领, 不能从诵读中获得乐趣。连节奏、顿挫和声调等, 都不知所以然, 学生怎么可能从中获得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还有一些教师, 比较钟情于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 在带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时候, 喜欢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古诗词的意境, 结果造成了对作品缺乏深入思考的新问题。朗读诗词作品之后, 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应用形象思维再现诗词作品描绘的画面, 这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 也有助于学生对诗词作品进行品味和深度探究。但是, 如果在朗读之后, 教师立即播放课件中的彩色画面, 这就是在让学生品“图”, 而不是品味意境了, 学生失去想象的空间和品味的机会, 怎么可能领略到诗词的意境神韵?

二、带领学生走进古诗词的途径

1. 强调诵读, 激发学生情感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词的教学, 反复强调了诵读, 强调低、中、高三个学段的教学都要以诵读为基础。经验告诉我们, 诵读诗词不仅能够体会到诗词中的情感, 而且能够唤醒诵读者的内心情感, 引起情感共鸣。因为小学生阅历浅, 理解诗词内容会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诵读是小学生最好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明确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 以利于丰富积累、增强体验, 培养语感。”可见, 诵读应贯穿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始终, 成为沟通古诗词作者与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

强调诵读, 要求教师通过自己的诵读示范来感染学生, 使学生获得对古诗词情感的初步感受, 更重要的是, 要教会学生诵读的方法。古代读诗词的方法是吟诵, 类似于歌唱, 今天我们要求小学生吟诵古诗词, 有点不切实际。但是, 教给他们诵读的方法, 却并不难。

诗词之所以有轻重缓急, 全在于它的节奏。因此,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把握诗词节奏的方法。一首诗中, 每一句的节奏基本相同, 诵读起来能给人一种舒适感;一首词的节奏显得错综复杂, 诵读时则给人一种新鲜感。苏教版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以绝句为主, 律诗和词很少, 学生掌握节奏并不难。比如五言诗基本是“二/三”和“二/一/二”两种形式, 七言诗也基本是“二/二/三”和“二/二/二/一”两种形式。难的是掌握处理语调和声调的方法, 语调有高低、升降和节奏的缓急等几种处理方式, 不仅和声调有关, 还与平仄有关。一般来说, 平声流畅舒缓, 仄声雄健挺拔;重读要落在关键词上, 比如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此外, 诵读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情感的投入, 要准确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或恬淡宁静, 或痛心悲愤, 或低沉悲凉, 或昂扬激越。在小学古诗词教学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理直气壮地让学生充分诵读, 悉心指导学生掌握诵读要领, 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逐渐体会到诗词的思想美和情感美, 进而激发出他们内心的情感因素, 形成健康的情感认知。

2. 品味意境, 体验诗词的美好情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要求“阅读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 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 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 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 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知识, 也能够依据诗词的意象对诗词的意境进行想象和再创造。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我国古代诗词, 或写景, 或叙事, 或说理, 或抒情, 大多是“诗中有画”。教师如果在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能够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开展联想和想象, 在头脑中再现出诗词中描绘的多彩画面, 势必会更容易让学生体会到诗词的意境之美, 领会到诗词的丰富内蕴, 也会大大增强小学生探究古诗的兴趣。比如张志和的《渔歌子》 (六年级下) 描绘的是一幅简约的江南垂钓图, 但却营造出一种恬淡优美的意境。教学时, 可以引导学生先找出“西塞山、白鹭、桃花、箬笠、蓑衣”等意象, 然后用这些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 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清丽的江南春景图, 最后还可以让学生把自己脑海中的图用笔画出来, 或者用语言表达出来, 开展交流活动。这样做不仅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内容, 体验了诗歌意境之美,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对古诗词进行再创造, 为古诗词学习增添乐趣

要提高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就要让小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充分感受到乐趣。在教学中, 我们不妨鼓励学生对这些经典的古诗词进行二次创作, 具体的方法, 可以将古诗改写成儿童诗, 也可以让学生就诗改诗, 还可以让学生将古诗词改写成记叙文, 在多种改写方式中让学参与到古诗词意义的阐发中来, 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

13.《培根随笔》中学生个人心得大全 篇十三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触过随笔,随笔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想要学习写随笔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培根随笔》中学生个人心得四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培根随笔》中学生个人心得四篇1

培根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在我们的英文本上,印着他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读《培根随笔》有感:感悟人生。他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有一种肉也叫培根,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培根随笔》是教怎么做培根的。可大大相反,《培根随笔》是一本令我们受益匪浅的书。

《培根随笔》是培根一生心血的结晶,该书所涉及的问题可谓应有尽有——政治、经济、爱情、友谊、艺术、教育……大到国家问题,小到个人内心世界的情感问题,几乎触及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读后感《读《培根随笔》有感:感悟人生》。每一个问题,都能让我们体会到培根独到的见解。全书共五十八篇,那些发人深思的语句随处可见。因此,这是一本蕴含丰富哲理的书。

从《论嫉妒》中,我知道了如同巫术一般的嫉妒需要我们严加防范,因为它会不断诋毁那些世界上原本美好的事物。从《论厄运》中,我明白了当幸运来临时要欣然接受,但不要止步向前;当厄运降临时要顽强抵抗,即使慢如蜗牛也不能停。从《论友谊》中,我懂得了友谊能平和我们的心态,增强我们的理智,给予我们帮助。因此,我们要交好的朋友,让他们来帮助自己。

《培根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趣味隽永、说理透彻、警句迭出,需要我们在阅读的同时进行思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感悟培根、感悟社会、感悟人生。

《培根随笔》中学生个人心得四篇2

在中培根说:“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式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让我又一次深刻的知道了相貌的美不是真正的美,心灵上的美才是最真实的,最高尚的,最高雅的.。这一篇随笔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美才能真正发出光辉。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形体是一个人的整体形象。颜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脸部,是局部的。而行为之美,指举手投足的动作神态,是后天的,是内在美的折射表现,在三者中最高。心灵上的美像是埋在土里的未发芽的种子,不管埋得多深,有多少的土都不可能不发芽,不成长,不开花,不结果的。而那种相貌上美而心灵不美的人就像是在土里埋了一个定时炸弹,不管在上面加多少的掩盖,在不定的时间一定会突破图层,将满地炸得开花,令每个人的厌恶。

如今,真正理解这句话的人并不多,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希望大家可以一起阅读这本书,可能会影响到自己的人生。

《培根随笔》中学生个人心得四篇3

培根的名言警句,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但他的著作《培根随笔》同样精彩。培根随笔》为英国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的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思想家》、《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在论健康中我们懂得了一个人不仅是身体上的将抗,更是思想上的健康,人格的健康,心灵的健康。健康是一个平衡的概念。“健康是指一个人应有的、自然的、最佳的因而堂正的、磊落的、大方的、光明的、平和的、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充满智慧力量、玄机的状态。”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在这里培根把读书的含义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度数的重要性。

《培根随笔》中学生个人心得四篇4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但既然苦口,又有多少人愿意去喝它;既然逆耳,又有多少人甘心听它,即使知道那是对身体、对生活有助。现在的青少年厌倦了被人的说教,就连父母的话有时也是一耳进一耳出的,这样的少年又怎会愿意去看一本类似说教的书呢,那只会增添一份心中的痛苦。

说实话,我很佩服弗兰西斯?培根的,因为他能体会到人生百态,品遍人生百味,见解独特。但是,《培根随笔》在我的眼中,就是一本酷说教类的书,我讨厌看它,原因就在于它只会一味的评论、批判,只会一味的发表言论,只会……

我讨厌这样的书,或许它能触及我们的伤口,打动我们的心灵,但是,这种感觉又能持续多长时间呢,它对我们的影响只有一时,当这个时间段过去后,它又失去了作用,这与不看又有何区别呢?更何况,只有少数的文字能博得现在少年的认同。

现在的青年都变了,心胸要么十分宽广,宽广到什么都无所谓;要么就十分狭窄,一个小小的刺激就能使“火山”爆发,保留着那一份真的,在茫茫人海中又能有几个?所以不是书籍无用,也不是它不能给予我们什么,只是人在变化,以前的教育方法已经过时,不适合我们了。

14.优秀学生事迹(大全) 篇十四

“感动校园”人物------钟鑫事迹介绍

钟鑫,八年级209班班长,她平凡、朴素,从不做作,不张扬,总是埋头苦干搞学习,默默无闻为班级,无私奉献帮同学,她就像一株开在大山深处的百合花。

一、“学习是我的第一要务,我要努力搞好它”

“我热爱学习。作为一名学生,我认为学习是我们的第一要务;在学习上要积极做好榜样作用。” 钟鑫同学她用自己的行动很好的诠释了她的誓言。这个在学习上从不肯服输的学生,每次上课都以最佳的状态投入,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及时巩固复习。如果学习上遇到疑难问题马上找老师解决,从来不给自己的学习留下“后遗症”;她还经常通过去图书馆和上网的方式查阅资料来充实自己。这个在班级学习成绩前3名、年级排名前15的她总是以一种饱满的、永不言弃的热情朝着一个明确的目标奋进:那就是一年后的中考,考上市里的重点高中。

二、“班级是我的第二个家,我要想方设法管好它。”

“作为一班之长,我也深知肩上的这付担子很重,但既然我已挑上,我就得把它管理好,我应该把它看做是我的第二个家来经营,来呵护。”的确如此,209班这个在初一时学风散漫、班风很糟的班级,自从她担任209班的班长以来,这个平凡、朴素、默默无闻的女孩能处处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真正起到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每次老师交给的任务她都能欣然地接受,做到有始有终,是老师们称赞的好干部。她每天准时到校,协助老师管理好本班同学的晨读,中午午休期间对大声喧哗等违反纪律的同学敢于大胆制止,让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在她的感召下,一批平日里吊儿郎当的男生上课认真听讲了,不顶撞老师了,作业也能交齐了。她工作大胆泼辣,铁面无私,就是最好的朋友犯错,也从不姑息。这样一来,有时势必会得罪朋友。但她从不后悔,也毫无怨言。用她自己的话说“在我看来,最难当的就是班长了。有时候,某个好朋友犯错了,作为班长的我就会进退两难,到底要不要把他记录下来呢?一面是铁哥们儿的友谊,一面是我班长的重任,我左右掂量,最终还是选择了铁面无私。我想,把这些情况告诉老师,这样才会对他有好处,不然会害了他的。也为此,我得罪了不少同学,他们有时候不把我当做朋友看待,还有些会远离我。但我从来没有过后悔,因为我知道我自己所做的是正确的,他们只不过现在还没有明白而已。” 钟鑫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一个做事认真、执着追求完美的人。

三、“朋友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我能帮就要帮她”

她团结同学,努力用自己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影响周围的同学;她总是怀着热心、耐心、责任心竭尽全力的帮助同学解决一些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问题,面对同学在学习方面所遇到的难题她总是能不厌其烦的讲解;她总是积极帮助同学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哪个同学生病了,她会第一时间去嘘寒问暖;哪个同学卫生打扫忘了,她会默默无闻帮他扫上;哪个同学作业不会做了,她会任劳任怨的在旁讲解……她总是这样认为,“相聚是一份缘分,朋友更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有困难,今天我帮帮你,明天你帮帮我,这样困难不就化解了吗?并且我们班是一个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班级。生活在这样的大集体里,怎么能不积极向上,互帮互助呢?”

钟鑫,一个热爱学习,以班为家,关心同学的优秀学生,她用自己的言行书写着一个个感动的篇章。她朴素淡雅,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她就是一株开在船中校园的百合花。

15.浅谈怎样引导学生学好古诗 篇十五

一、诗人与时代背景相结合

诗人所表达的情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以及所在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示儿》这首诗歌对于学生来说要理解表面的意思并不难, 但要体会到陆游那种执着、炽热、坚定的爱国热情就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课前最好向学生推荐有关资料、书籍, 让学生知道金兵入侵, 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那段历史, 知道陆游一生都在为祖国统一而努力。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但悲不见九州同”中“悲”字所含的分量。

二、发挥想象, 感悟诗意

诗歌的语言精炼, 只有短短几十个字, 但包含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时要指导学生发挥想象, 挖掘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思。《山行》一诗中写道:“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让作者流连忘返的枫林到底怎样美? 与二月花相比作者更爱霜叶, 这是为什么?这些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出来, 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和含蓄美。

三、诗画融为一体

晁以道在《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诗》中说:“画写物外形, 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 贵有画中态。”我们也常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我国古代诗词中山水诗占有相当的份量, 即使不专写山水, 也多借助大自然景物的形象来抒情言志, 以表达深远开阔的意境。

四、细读品味

古代许多诗人为了写好一首诗, 往往反复推敲, 锤字炼句, 使一些极平常的字表现出无穷妙趣。这样的例子很多, 如大家熟知的“一字诗”的故事, “推敲”的典故, 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可见教学古诗时, 教师要善于抓住诗中传神的一字一句, 引导学生咀嚼品味。

16.古诗文教学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篇十六

一、何谓人格与健全人格

1.人格的含义

人格就是人的精神特质,是人的性格、 气质、 能力等的总和,是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的行为表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人的本质。简言之,人格就是人的稳定的整体形象。人格应该是通过社会获得和表现出来的内在的特质,而不是社会所赋予的某种外在的职务或地位。

2.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应该是:以内心主观体验和感受来衡量,自己感到愉快和满意;通过观察在现实过程中的工作生活业绩为标准,评价为富有成效、业绩非凡;从时间纵向发展的可能来考虑,具有指向未来,拥有无限前景,充满发展的活力与可能。

二、如何利用古詩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1.“改编”情节。针对一篇古诗文,我们把它故事化,让学生在品读古诗的基础上,想象创造其背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张晓风在读张继的《枫桥夜泊》,不是“改编”出了《不朽的失眠》吗?唱红大江南北的《涛声依旧》,创造灵感不是来自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吗?在古诗文的教学中,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作为学生想象的平台:“我”在旅途上是如何想念家中的父母妻儿/“我”在萧瑟的深秋回忆在家享受的天伦之乐/“我”回忆与父母妻儿告别的情景/“我”落榜后的徘徊失意,无脸回乡……像《邹忌讽齐王纳谏》《行行重行行》《临江之麋》《陈情表》都可作学生作文的改编“蓝本”。

“……乌鸦的低吟,划破天空的寂静。妻子在门中扶着母亲,斑白的发偎依着墨黑的发,静立成一尊塑像,向着枫叶飘落的尽头——向着我走远的方向……”(学生作文想象“我”与父母妻儿告别的情景)

2.“改”“绘”场景。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我曾多次作文课专题训练描写),学生写人记事类作文写不好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不擅或不会描写。描写有关于人物和环境的,学生多忽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有关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学生多忽略自然环境的描写。但自然环境的描写在文章中往往能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性格,在文章中举足轻重,在写景抒情类的散文中更是主体。而古诗文写景佳句多如牛毛,“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让学生理解赏析的基础上写作,浓彩重笔描绘这些场景,既是对古诗文精华的深度吸收,又陶冶了学生情操,提高了其审美意识。

3.填补空白。古诗文由于语言行文特有的精练,留下了很多空白。挖掘这些空白可让学生的发散性想象得到自由地驰骋,品味到文外之趣、言外之旨。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感悟,沿着不同的方向,顺应各个角度,加工创造出展现自己个性的文外之“言”。像《赤壁赋》中有关苏轼在朝中多年,“望美人兮天一方”的忠君生活情况是一个空白点,让学生发挥想象,通过填补,“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创造出一个对国家赤胆忠心,忠贞不二的爱国知识分子形象。

4.续写古诗文。很多古诗文在精彩处戛然而止,留下了很大的审美空间。语文教师要利用这些古诗文进行作文训练,完成二次审美创造。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从文本中感悟到的东西也不尽相同,其想象创造亦是千姿百态的。新课程蕴含的理念之一是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上一篇:我自豪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演讲稿下一篇:感悟小学语文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