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在生物教学中的困惑及尝试

2024-09-28

谈谈我在生物教学中的困惑及尝试(共4篇)

1.谈谈我在生物教学中的困惑及尝试 篇一

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近几年我一直承担九年级历史的教学任务。由于教材换来换去,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教学模式也随之有很大的变动。不知是学生的素质差?还是我的方法,手段不对路。总之,学生是一问三不知。因此我感到困惑又有压力。

困惑一:如何对历史学科定位问题。我们学校前几年将历史课比起语数外等课程称之为“副课”。近几年在“副课”老师的反对下,又改之为“小科”。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得分数比较低,所以多数家长,甚至个别领导都不重视,学校有时期中考试也不考,从而导致七,八年级历史教学不到位,致使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差。到了九年级就很难教学,很难适应中考了。

困惑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怎样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问题。我认为像杜郎口那样让学生课外搜集大量资料,课内来展示成果(),我们学校既没有提供学生上网,上图书室的时间和空间。去年起全县搞“课内比教学”的活动,每位教师都讲了一次公开课,体现这种新课程理念的为数不多。今年全市历史课堂比武在蕲春举行,我听了多堂,但“满堂灌”“满堂问”的也不乏其人,还是“我的课堂我做主”,那么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知道”的教学模式呢?

困惑三: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老师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经历,将手新课既没有教学用书,也没有教学挂图,就凭在黑板上比比划划,就凭一张嘴巴夸夸其谈。有时想让学生了解一下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教室又不合格(听说马上搞“班班通”)。历史教学在我校是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与当今网络时代相比,实在相距太远,学生成绩怎能提高啊?

总之,我觉得历史教学要发展,首先教育思想要革命。什么“应试教学”,“正副课意识”,“读史无用论”这些狭隘观念必须更新。另外,学校要配备专业历史教师,加强师资力量,搞好历史教学配套设施,我希望历史教学的春天早日到来。

2.谈谈我在生物教学中的困惑及尝试 篇二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激发情感,指导行为,活动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是通过学文明理、激发情感、指导行为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因此, 在思品课教学中, 教师应当在指导学生学文明理之后, 注重他们在德育活动中自身的积极体验, 促进思想或行为产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材内容, 还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际材料,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问题, 做出积极的反映, 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现在的小学生多因长时间获得过多照顾, 使他们习惯了只求别人的给予而不能给予别人的生活。为了改变这一不良习惯, 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同情他人并能主动帮助有残疾的人和有困难的人, 增强他们的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我在教学小学五年级思品课《同情帮助有困难的人》这篇课文前安排了一次师生联合家访的活动, 使思品课教学的导行收效甚佳, 由此引发了一次捐款扶困的自觉行动。

事情是这样的:我班有个同学叫马红玲, 她的脖子上长了个疙瘩, 经医生诊断是“何杰金氏淋巴结”。几进淄博沂源医院、临沂沂水医院, 电疗、手术医药费等花掉了家里全部积蓄, 还欠下近万元的债务。思品课的前一天, 我带着翟光亮、沈东海两名同学去探望刚回家的马红玲同学。当我们询问了医疗和病情后, 马红玲的爸爸诉说了给孩子治病的经过和因经济匮乏所遇到的困难。特别是讲到如何没钱乘车步行回家, 如何买药露宿街头等情景时, 两个孩子心灵上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回校时, 他们一路上默默无言, 都在想着自己的心事。

思品课上, 当同学们对课文知意明理后, 我出示了一框文字投影:“我们学校里有没有特别困难的同学, 如果有, 你们怎么办?”我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在汇报交流时, 有的说:我们一定要向王善军和陈克军等同学 (文中人物) 学习, 关心帮助残疾同学和有困难的同学, 让他们和我们同样生活得快乐。还有的列举了本校残疾学生和困难学生。这时翟光亮同学站起来, 代表本组同学发言, 他说:“我们班的马红玲同学就是一位特别困难的同学……”接着他便如泣如诉地讲述了到马红玲家探望时的情景……说完时, 还偷偷地抹了一把泪水。同学们静静地听着, 许多同学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由此看来, 他们的心灵被深深地触动了, 萌生了强烈的同情感。突然董方俊同学站起来说:“老师, 咱凑钱给马红玲同学治病吧?”我还没来得及回答, 同学们便异口同声地回答说:“对, 咱凑钱给她治病!”我看到这堂思品课达到了预期目的, 便对同学们的建议大加赞赏, 并表示了自己的态度:“你们的建议很好, 体谅别人的困难, 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这正是良好道德品质的具体表现, 是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具体表现, 我表示完全赞同。”我的一席话, 引起了同学们的一阵掌声。

课后班长就陆续收到了同学们的捐款。第二天, 我查阅了《好人好事记录薄》, 真是出乎意料:上面密密麻麻地写下了51名同学的捐款, 少则几元、多则二十元, 总额达到了三百二十多元。中队委还向各少先中队提出了“向马红玲同学捐款献爱心活动”的倡议。学校少先大队积极支持并组织了这项活动, 并把全校师生七百四十六元五角捐款送到马红玲的家长手里, 家长对此感动不已。

3.我在数学教学中的点滴尝试 篇三

关键词:教具;有效教学;加强感知: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2-054-01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教育”《数学新课标》也指出:“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它提倡“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指出“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有用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呢?这确实需要老师去引领。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1、运用实例创设情境

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老和尚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举出自然现象“水→汽→云→水”的循环变化,引出“循环”的概念。

2、模拟生活创设情境

如教学两步加减的应用题时,要求每个小组的同学可以邀请别组的同学参加,小组人数可以比原来的人数多也可以比原来的少。第一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走了2人,来了4人,现在有8人。问:谁能把第一小组人员变化情况列成式子?6-2+4=8(人)又问:谁把它编成求“现在有多少人?”的应用题。第二小组:我这组原来6人,先来了2人,后面又来了3人,现在有11人。

创设生活化的情景,让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式的过程。如我在教三年级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就安排了这样一个游戏:先请上男、女学生各一名站在讲台前,然后,我拿出4个月饼,请其余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要求大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我边分边说:“我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蔡伟和熊娴,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我接着问如果只有一个月饼,要平均分给蔡伟和熊娴,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我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这样创设了一个与生活相关的教学情景,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使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首先,要挖掘教材中生活资源。我以小学数学第十册举三个例。例1:数据的收集,要求学生在上放学途中遇到红灯时,数一数另一方向经过的大客车、小汽车、摩托车各是多少辆?例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要求学生模仿家庭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用硬纸板动手做一个长方体和正长体。例3: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布置作业,想一想班上每个同学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并把合数分解质因数。

其次,要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教学。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资砖、光碟等数量,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三、帮助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

1、在练习过程中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还原和再创造

如我教《求平均数》(第八册)时,练习中有一题是给出一组学生身高数据,算出平均身高,来巩固平均数=总数÷个数的这种方法。我是这样做的:先给出我省十岁儿童的平均身高是140cm,问“我们组的身高水平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不到平均身高呢?”引出要算本组平均身高,再让学生统计本小组8个人的身高,最后通过计算,得出小组的平均身高,与140cm进行比较。同样是计算学生平均身高的练习,但这样的练习设计不但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还让学生明白了算平均数的必要性,也体会到生活中需要平均数;还学会了算平均数的这些数据是怎样来的;从平均数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等等。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就达到了目标。

2、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

如我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一课的练习拓展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我们的教室由于使用时间过长,比较成旧,需要重新粉刷,泥工师傅要按平方受取工资,总务处胡老师想要大家帮他算一算:我们教室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请同学们明天作个答复。接着我让同学们讨论:要算出这个教室的粉刷面,需要找到那些数据,同学们准备怎么办?然后,让大家课后完成,可以合作。通过老师的点拨,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实践,学生兴趣高涨,积极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真正地把数学知识用到了生活当中。

4.谈谈我在生物教学中的困惑及尝试 篇四

课堂评价方案

潼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王友妮

《信息技术条件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堂评价方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重视实践操作,科学地记忆知识,并且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就此问题,浅谈一下本人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进入课堂,不仅可使一些使本教师难教、学生难懂的字.词.句在学习上教学简单化、形象化,也可以方便语文教师更好地突破知识的重点、难点,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化抽象为简单。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看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优化和练习,并且不断巩固新知识。

(1)在字、词、句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感性地掌握知识。老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进行适当的思考、讨论、操作、答问、质疑、总结。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识,发展思维、提高了能力。(2)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有助于教师解决重点、难点。通过生动的演示和实验使学生有所领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突破了本课的重点难点。(3)利用信息技术的优点在教学中优化练习设计,巩固新知识。新授课中的巩固练习,就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时不是简单地重复书上学到的东西,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不断优化练习。信息技术在教学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在“练习”的设计方面更富有弹性,体现练习的阶梯发展趋势,有易到难,体现差异教育:学生开始从模仿型的基本练习——变为提高辨析能力而设置的判断练习——再变为糅合知识而设置的综合练习等等。另外,老师在练习课上从基本问题出发,循序渐进地设计练习内容和增加难度,设计一定的尝试练习题和发展性练习题,使学生知道知识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不依常规去寻求变异,使学生既长知识,长智慧。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在这方面同样有很大的优越性,提高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活中的语句,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的能力。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教学密度和提高信息接受量。

自从新教材实施以来,很多老师都有同感,就是我们所使用的教材课容量比老教材多了不少,而课时安排却没有增多,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语文,一个星期只有6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提高教学效率。如果使用过去的手段,增加每一节课的信息含量,存在一定的难度。教材内容是有限的,而课堂教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后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把与有关的内容引入课堂,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加大课堂的容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由于课件设计的形象生动,使学生右脑的直觉形象思维得到较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又由于问题的设计和启发易于多样化和综合化,易于知识之间的渗透和条理化,把左脑的抽象逻辑性与右脑的具体形象性相结合。通过这样,教师就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创新教育的实施和创新型人材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让生活走进课堂。

语文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为了让学生学有用的语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使语文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语文,用语文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语文意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

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语文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语文贴近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语文。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语文科教学中来,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源,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上一篇:大学生拓展方案-拓展方案下一篇:浅谈“高中班主任如何作好班级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