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的孤独散文

2024-10-18

个人的孤独散文(共14篇)

1.个人的孤独散文 篇一

一个人的孤独旅程散文

人生的路途,就是一个人径自走着脚下的路;那是一份孤独,尽管前方的路,隐藏在迷雾中,带着一片朦胧;那是一份寂寞,就像是一条奔腾的河,只有一个人可以品味它的声音,还有那份情真;也像是一条冰封的河,有着只是那一份独自忍受的寂寞。人生,就是一个人的独自旅行,没有任何人可以代替,无论是诗情画意,还是失意,都必须是一个人独自承受,承受着忧愁,承受着欢乐,承受着从未有过的歌。

走在人生的路途,并不知道前方的路。有着一些沉醉的日子,也曾有着破碎的时间消逝;沉醉的时光,就让它绽放,凝结成为一朵花,摘下遮住它脸上的面纱,让它的香气,在天地之间四溢;而那破碎的`光阴里,也会是一个难忘的记忆,就用刻刀,刻下那一段的不屈不挠,也许以后这就是骄傲;藏在心底的柔软的地方,无论是得意的时光,还是那一段日子里面的忧伤,都装满整个心房。这就是人生,是一个人独自的流行。

心里受伤的时候,没有人知道那是一抹淡淡的忧愁,径自爬上了心头;夜晚中看到红楼上面的月光,没有人知道那里藏了一段红袖天香;心儿跳动,默默叹息日子匆匆。时光荏苒,天地变幻,多少个从前,已经可不能再走一遍,就像是天堑,那些藏在了记忆里面永远不变。很多时候,记忆里面出了错,只能是有一个大概的轮廓;无论怎么变化,就像是喝下的那杯茶,口中留下了余香,脑海里面留下了更多的惆怅。这就是人生,是一个人的旅行。所有的一切,只能是一个人默默地总结。

大海曾经涌起了滔天的巨浪,还有身上的热血激昂。这些别人是不可能会发现,只能是一个人多情的缠绵。外面的天,是五彩斑斓;别人看见,很有可能认为这只是一个水滴映现,他们永远都不可能会有着真实的感觉,而一个人的心理却已经是漫天飞雪,也很有可能是和爱人两情相悦,相携着漫步而行,顾盼之间眼睛流露着无限真情。也许这就是人生中的眷恋,也许这就是人生中的过往云烟。可这就是人生,是一个人的旅行,别人永远都代替不了的旅行。

一个人的人生,本来就充满了沉静,还有独特的安宁;风总是带着飘渺,水总是带着微笑,山总是带着骄傲;夏天的蝉声在鸣叫;这些就是人生所经历的风景,不管一个人是否高兴,都会有着这样的风景,在陪伴着,即使经历了挫折,即使是经历从未有过的欢乐,即使是越过了坎坷,这些风景,依旧像是天上的星,无时不刻地陪伴着,也像是大自然所唱的歌。而这些,都是一个人的香榭,只有一个人能够品尝,只有一个人会不断思想。

雍容地向前走,说一声岁月长久,在一个人的时光里面默默相守。一个人的旅行,需要的是轻盈,并不需要多少包袱,还有那些踌躇;也不需要那些沉重,还有那些彩虹。山水依旧在,风儿依旧会飘过来。这是红尘,每一天都是在不断更新;轻轻地吻着时间的痕迹,让时间能够留下自己的足迹。迈着脚步向前而行,月色还是那么光明;心底总有一份寂寥,静静悄悄,不受打扰。这就是人生,是一个人独自的旅行。

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人的孤独旅程。

2.个人的孤独散文 篇二

一、与动植物的平等对话

作为一种文学和文化批评, 生态批评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学来重新审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类自身内在的和谐, 引导人类思索对待自然的正确态度。而刘亮程的文章无疑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生态批评学中强调自然万物都站在同一个高度, 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每个自然生命都有自由生活的权利, 人类要以平等博爱之心对待世间一切。恩格斯说过:“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那样, 决不同于站在自然之外的某一个人——相反, 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刘亮程用双眼深情地凝视着万物生灵, 每一个平凡弱小无关紧要的生命都撩拨着他的心弦, 他的情感细腻而敏感, 因而更容易洞察到自然界的每一次风吹草动。

在刘亮程的眼里, 所有微不足道的东西如蚂蚁、狗、风等都是他最亲密的好朋友, 它们充斥在生命的每个角落。他会帮助蚂蚁把一只干虫搬到洞里, 费了一番力气后发现自己搞错了, 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能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一条虫子搬过土块, 而不是搬回家去。又如他写虫子爬到他的身上:“对于这些小虫来说, 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 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 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大地是沉睡的, 它多么宽容。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 (《与虫共眠》) 刘亮程时时刻刻在做着角色的对调, 他总是将自己置身于动物的世界, 站在它们的身旁作为一个分而思考。

在《野兔的路》中, 刘亮程写到:“野兔的路窄窄的, 勉强能容忍下我的一只脚。要是迎面走来一只野兔, 我只有让到一旁, 让它先过去。”“一只奔波中的野兔, 看见自己昨天下午撒的粪蛋还在路上新鲜地冒着热气是不是很有意思。”刘亮程以平等的、同情的、悲悯的、友善的、和睦的目光去守护每一个自然界的生灵, 无论多么弱小和微不足道在他眼里都是值得用心呵护的。这正是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人与非人类的和谐共处。普鲁斯特说过:“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毫无意义的东西, 只要被感受到, 得到再创造, 就再也不是微不足道了, 就成为整个生命, 成为艺术。”

二、对都市文明的深入反思

生在黄沙梁, 长在黄沙梁, 刘亮程就有了一颗黄沙梁的心。这是一颗不适应城市、不适应复杂和快节奏的心。相比于都市人群通过占有琳琅满目的商品体现自身存在价值的花哨, 刘亮程选择于广阔温厚的大自然寻求精神的回归与简洁, 自在地倾听大自然的心跳, 感受每一寸阳光、每一缕风的美丽。李垣璋在《刘亮程研究十年综述》中说到:“刘亮程的反现代工业文明只是有感于城市生活方式的功利需要对所存在的事物的自然生命过程的漠视与无情剥夺。”

在《扛着铁锨进程》中写他进入城市一家报社打工, 报社要求每个月扣50块钱的押金。于是他说:“我想, 这大概就是城市人的谨慎和聪明, 他们很放心地把一个整版报纸交给我去编, 却对我的品性持怀疑态度。”这里体现出他对城市人群思维模式的困惑甚至反感。难怪他说, 城市是属于身体的, 而农村则是属于心灵的。奔忙于城市中的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灵魂丢在了身后。物质的无限度的追求早已剥夺了精神愉悦的权利。“记得有一个晚上, 我梦见自己扛一把锨背着半袋种子在寂静的街道上, 我在找一块地。人群像草一样在街上连片地荒芜着, 巨石般林立的楼房挤压在土地上, 我从城市的一头流浪到另一头, 找不到一块可耕种的土地。”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并没有将刘亮程异化, 他的灵魂依然是扎根泥土的原生态的模样。

《永远欠一顿饭》:“你若住在城市的高烟囱下面:那些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烟灰煤粒常年累月侵蚀你, 落到皮肤上, 吸进肺腑里, 吃到肠胃中, 于是年纪不大就得了一种病, 生出一种怪脾气, 见谁都生气, 看啥都不顺眼, 干啥都不舒服。”房价上涨、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愈演愈烈, 这些都表现了城市文明背后的负效应甚至残酷。在刘亮程看来, 很多都市人穷尽一生孜孜不倦地向外界索取, 贪婪无度, 精神世界也随之萎靡了。殊不知, 只有精神世界的原生态和文明, 才有可能真正享受物质生活。

三、对精神生态的奋力呼号

作家詹姆斯·乔埃斯指出:“现代人征服了空间、征服了大地、征服了疾病、征服了愚昧, 但是所有这些伟大的胜利, 都只不过在精神的熔炉里化为一滴泪水。”刘亮程在散文中发出了救赎精神枯萎的呼号。随着工业发展, 技术进步, 人类已经被束缚、被禁锢良久, 而刘亮程正是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 提出保持精神上的“生态”的意义, 呼唤精神的救赎与回归, 呼唤人类诗意地栖居。当然, 在这里刘亮程并非要把所有城里人召集到遥远偏僻的黄沙梁, 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刘亮程所显现出的是一种精神上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是提醒人们, 无论在都市还是乡村, 都要懂得与自己心平气和地相处, 而不是向外界无限度地索求。正如他所说“填平回家路上的那个小坑, 整个一年甚至几年你都会平平安安到家, 再不会栽跟头”。人们在紧张仓促的生活中忙碌了太久, 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刘亮程以其慢吞吞的蜗牛般的笔调提醒人们必须弥补精神上的缺失、调整灵魂的错位, 怀着强烈的生态责任感, 才能对自然、对社会发出爱的礼赞。

总之, 刘亮程在散文中对动植物、对大自然进行了歌咏和赞叹, 他坚守在一片精神的净土上探索生命的真谛, 寻求精神的原生态, 欢呼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 给我们无限的启发。

摘要:作为文学研究与生态学研究的交叉领域, 生态批评探的是讨文学与生态的关系问题。刘亮程的第一本小说《一个人的村庄》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生态宁静的精神世界。本文试运用精神生态的相关理论对刘亮程散文《一个人的村庄》进行简要评析。

3.个人的孤独散文 篇三

【关键词】李娟 散文

大自然的广阔与个体生命的孤独

尽管人类是群居动物,孤独却是人生的常态,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主题。群居知识人类的生存模式,但孤独是一种常见的情感。无论在繁华拥挤的城市,或广袤无垠的荒野,孤独都与生俱来般植根于人们的内心。对孤独感诗意的书写往往能引起人们长久的共鸣。《深处的那些地方》就有关于孤独的描写:1

从我站着的位置往下看,广浩的山林莽野,只有这么一个小人儿孤零零地坐在哪里,小小的,单薄的,微弱的,安静的……以此为中心,四面八方诠释如同时间一般荒茫的风景、气象……

这孤独会不会有一天伤害到他的成长?

深山中成长的孩子在地广人稀的荒野下显得如此渺小和孤独。但在繁华的大城市,人心也无法摆脱孤独。作者在乌鲁木齐工作的时候,异乡漂泊和对过往的牵挂依然让她感到孤独。

孤独永恒地存在于个体生命之中。孤独是人生的常态,换句话说,孤独并不是人类可以轻易解决或者扭转。接纳孤独、品味孤独、享受孤独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重要课题,学会诗意地感受孤独,是人成熟的标志。《星空》把个人情感与宇宙生命融为一体,在对星星的发送光芒诗意的描述,呈现出孤独宇宙生命中的无限美感:2

“这种狂欢紧凑急促的节拍中充满了的诠释星星与星星之间的惊人的距离——试想在那些距离中,有多少路程还在丈量之中;有多少已经传递出去的信息和爱意还没有到达;又有多少已经在中途改变了主意;还有多少仍不能被我知道,还在向着我的途中坚持着,或是渐渐绝望,渐渐地涣散、消失……星空把它的无限辉煌、无限华丽,无限奢靡喷涌向我的时候,让我感觉到的却是更多的,无边无际地,无涯无尽的,纷至沓来的一个又一个永远填充不了的,饥渴的——真空。”

此处“真空”正是人生孤独的象征。星星与星星之间传递光芒的距离如同人生的长度,漫漫人生路当中有许多人们无法预测的变故与未知,谁又能坚持最初的理想,企及遥远的彼岸?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长满了虱子”,众多看似璀璨的人生,在华丽的背后,掩藏着理想陨落的疼痛。理想的失落、心灵的空虚也正是人类孤独的根源。

苦难生活的诗意况味

苦难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不经历苦难的人生是有缺陷的。尼采说过:“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一帆风顺的人无法触及生活最真实之处与生命最宽广的价值。漂泊困窘的童年让李娟对生命的苦难有切肤的体会和细致的咀嚼。《最坚强的时刻在梦里》有这样的叙述:3

还有一次,我五岁。外婆对我说:“我们没有钱了。”生命中第一次感觉到了焦灼和悲伤。那时我的妈妈在外面四处流浪,当时外婆是拾破烂的,整天四处翻垃圾桶。

在寥寥数语的轻描淡写之中,我们已经不难想象李娟童年的凄凉与自卑,还有贫穷、窘迫的现实给她带来不可磨灭的刺痛感。但李娟终究不是自卑自怜,自怨自艾的人,“世上竟会有那么多的悲伤。不过没关系的,我最终还是成为了自己最想成为的样子”。李娟之所以成为李娟,正是因为她不被苦难现实掩埋,她坚持用一颗纯朴、善良的心发现生活的美感,感悟生命的本真,诗意地栖居在她生活的天地。

李娟是一个真正拥抱生活的作家,她为了真实记录阿勒泰地区牧民的生活,还跟随她家熟悉的牧民一家,在阿勒泰牧区的雪野上艰苦地生活了一个冬季,并以此为题材,出版的长篇纪实散文集《冬牧场》。其中同名散文《冬牧场》就对牧民的生活有这样的描述:4

而现实中更多的却是荒凉和贫瘠,寂寞和无助。现实中,大家还是得年复一年地服从自然的意志,南北折返不已。春天,牧人们追逐着融化的雪线北上,秋天又被大雪驱逐着渐次南下。不地出发,不停地告别。春天接羔,夏天催膘,秋天配种,冬天孕育。羊的一生是牧人的一年,牧人的一生呢?这绵延千里的家园,这些大地里最隐秘微小的褶皱,这每一处最狭小脆弱的栖身之地……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全都默默无声。

与传说中和平、丰饶的牧场截然相反,真实的牧生活是单调、寂寞的,青春、财富、爱情和希望在此都停止歌唱,尤其在冬天。面对如此单调、寂寞的生活困境,李娟从中汲取的是乐观无畏的生活态度。正如《羊的冬天》里描述道:

对于我这个外人来说,羊的生命多么微弱痛苦。羊的在喃喃那么多,长途跋涉,寒冷,饥饿,病痛……但千百年来,羊还是生存了下来,我们看到的情景大多是羊群充满希望地经过大地。就不说那些痛苦了——那是生命的必经之途吧。

李娟在养羊的过程中,体会到痛苦是人生的必经之路。历经风雨磨难仍能充满希望地拥抱生活,这样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文中还有写到拯救病羊的趣事:为了从羊群中辨认出病羊,给它特别的照顾。李娟想到往它脖子上系上红领巾,这个主意被牧民一家采纳。此后看到带着红领巾的病羊歸来,他们都戏称它为“少先队员”。她迅速融入牧场的生活,平常和牧民居麻相互调侃,以轻松幽默的态度对待艰辛的牧羊劳动,从中体会劳动的愉悦。5在冬季艰苦的游牧生活中,牧民却总能苦中作乐,自得其所。这种恬淡、质朴、乐观的生活态度,给了远在都市人独特的启示。

总体而言,李娟以以坦然心态品味孤独,在苦难人生中拥抱生命的生活方式,更为在工具理性困惑下的当代人提供了诗意人生的生活范式。

【参考文献】

[1] 陈剑晖.诗性散文[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李娟.九篇雪[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月第1版版。

[3] 李娟.冬牧场[M],新星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

[4] 李娟.这世间所有的白 李娟作品精选集[M],重庆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

[5] 李娟.阿勒泰的角落[M],万卷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6] 凌继尧.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

[7] 朱航满.朴素与童真:李娟[N],北京日报,2014年9月第014版。

[8] 李存.论李娟“阿勒泰系列作品”中的自然观照[J],评说作家与作品,2013。

[9]李娟《这世间所有的白》 李娟作品精选集.,99页,重庆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

[10]李娟《九篇雪》,132页,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一月第1版版。

[11]李娟《这世间所有的白》 李娟作品精选集.,151页,重庆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

[12]李娟《这世间所有的白》李娟作品精选集.,309页,重庆出版社,2012年11月第一版。

[13]见李娟《冬牧场》,新星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

4.孤独的人不能孤独网络散文 篇四

我并不是能救赎你的神,你却想将我倾注一生。我正式退出你的世界,也请你不要给我幻想去留恋;毕竟我是个念旧的人。

那天你突然添加了我,十分的意外!我们连萍水相逢都谈不上,可是你却在我最糟糕的时候遇见最真实的你,我十分的庆幸!我很想把你当成最真实的朋友,也很想你把我当成最真实的朋友。可是我错了,错得有点离谱。始作俑者是我,那是一个敏感的我;因为始终认为没有交集的生活,你匆匆来过原终究只是过客。只是希望过客也能彼间安好,便罢!原谅我的神经质留下些许鼓励的话把你删了。剩下空气和我的呼吸声。因为我一直认为这样才是对的.;有时候决绝些才是最好的。所以始终认为自己只是狠罢了!可你因为这样生气了,还说死姑娘,快把我加回来;打你哦!僵持了许久之后,始终拗不过你;所以还是答应你把你添加了回来。原本这是个没开始就已结束的结局。久了之后怕习惯,习惯有你的存在;即便不联系了。你信心十分的邀我一起努力,一起上大学。一开始我也很开心,因为我欣赏上进的人……

5.月下的孤独散文 篇五

曾以为,只要坚定执着心中的信仰,人生旅途,便不会迷失方向;曾以为,只要梦想相伴,即使身在远方,也不会孤单。

迈着沉重的脚步行走在青石铺就的小道。路,很静,只能偶尔见有几人打这里经过;夜,很暗,暗得几乎寻不到一丝明亮。周围的一切都呈现得极度压抑,薄雾笼罩,胧月当空。瞬间,从未有过的伤感,从未有过的孤独,从未有过的惆怅,从未有过的乡愁,一齐如奔腾地江水,狂涌倾泻。

或许,只有久翔于天际的飞鸟才会明白家的温暖,漂泊他乡的异客才能领悟故乡的含义。穿过了千山,跋涉了万水,疲惫的身心怀念驻足停息的港湾。

故乡,我遥远的故乡!

故乡的明月妩媚知性,用一生来封存世间美好的记忆;故乡的星空美丽迷人,辽阔的天际是一幅自然绚丽的彩画;故乡的桂花漂亮芬芳,弥漫沁脾的馨香令人如痴如醉;故乡的`高山青翠伟岸,挺拔的身躯诠释着坚毅不倒的顽强;故乡的流水清澈柔情,让每个行走凡尘的过客忘记世态的炎凉;故乡的亲情和蔼温暖,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怀是我勇往前进的动力。

故乡,我心中的天堂!

忽一阵晚风袭来,天气瞬变,让人感觉丝丝阴寒。是啊,天地万物变幻无常,人间福祸旦夕瞬转。漂泊天涯,心中最大的牵挂便是我的故乡。此刻,我愿双手合十,跪于佛前,虔诚地祈祷美丽的故乡不要受到任何的伤害,但求那方可爱的净土千年之后,依旧是我心中的天堂;我愿真诚地倾尽我的所有,纵使粉身碎骨,只求换取故乡的一切安好,希望那片温暖的热土会是一个长古不变的模样!

徒步的小道如人生之路,短暂而漫长,令人感慨万千。

模糊的双眼望不见尽头,迷离的前路难以辨清方向。不忘曾经试图扬帆济海的豪情,不忘曾经梦想搏击长空的壮志,给我一双飞翔的羽翼,天空,也不是我的极限!

剑指苍穹,试问:归宿何方?

多想高居庙堂之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顺受天命,降临福祉,鞠躬尽瘁,无为而治,应是功比管乐、德与天高;多想处沙场之域,若闻四塞狼烟起,儒士前去定**,手执龙泉剑,力拉落雁弓,纵然刀光剑影,也要视死如归。策马扬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安家定国,应是名垂千古、流芳百世;多想立宁静之林,赏鸟语花开,观云卷云舒,拂袖黄昏,作别夕阳。濛濛烟雨,披蓑戴笠,划一叶扁舟垂钓碧溪,深秋落叶,把盏淡茶,品读生命之静美。对话山水,陶冶情致,应是冰魂雪魄、兰香满襟。

6.不朽的孤独散文 篇六

人本就是在群舞中孤独的享受,这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内在的寄托,也是一种灵慧的感悟,

在超然中享受一份宁静,在感触中施舍一份自我的欣赏,也是在茕茕孑立的情境中一种淡泊的释然。

一个人生活,却不是一个人的世界,独处的孤独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是一种超然的领悟和体会,

孤独不是冷漠体会,而是一种独有的温暖的心情的燃烧,

当你在瞬间感悟到了一份别致的情韵,也许,你才会懂得这是一份别来无恙的恩赐。

都说生活是一本书,然而,每一个人在里面感悟的角色,都有着不同的内心世界,

不管是宏观的感性还是微观的沉默,都会把那套不属于自己的戏装,

套在自己的`身上,然后痴傻的扮演着,疯狂着,

当你脱下那身戏服的时候,忽然感觉很孤独,和现实当中有了脱节,

有了隔阂,默默的叹息着,眼泪静静地流着,这种感觉让你无处发泄,无处喧嚣,

只有孤独的默默地享受这一份自由属于自己的世界。

独自的散步,独自的享受一个人的世界,孤独不是寂寞,

孤独中可以运化涵养,孤独中可以凝炼修养,

孤独中可以折射出你的无限魅力,孤独是一曲唱词。

孤独是一本哲学,英雄无处,本是孤独,

很多都是在孤独中创造,在孤独中澄清,在孤独中成长,

7.个人的孤独散文 篇七

《消逝的童年》的作者尼尔·波兹曼把它当做一种成人世界的压榨,当做一场文化的侵略,“有什么样的成人就有什么样的儿童”,他这么哀叹;黄永玉当做一种永远的艺术勇气,一颗稚子之心,一种叛逆情结和一片精神故土;丰子恺则视为佛心和初心。

丰子恺的随笔文章《从孩子得到的启示》中这么记录,写有一天晚上,作者问4岁的孩子华瞻:“你最喜欢什么事?”孩子率然回答:“逃难。”再问什么是“逃难”,孩子回答:“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丰子恺马上换位回味大人与孩子对“逃难”的不同感受:逃难!这是多么惊慌、紧张而忧患的一种经历!然而人物一无损丧,只是一次虚惊;过后回想,这回好似全家的人突发地出门游览两天。

只有小孩子果真感得这快味!

在丰子恺家中“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不仅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而且还常常让其受到“启示”,即换位成孩子的视点来对世界进行“审美观照”。徐玉华同样如此,如《清趣》,儿童在荷塘边乘凉下棋,乐趣无限;如《春放图》,儿童在草地上放飞风筝,犹如放飞着心灵的自由;而其工笔重彩的《渔乐图》,爷孙三人荷塘垂钓的情态,足以使人忘掉世间烦扰进入天地间大美境界。

儿童是什么?是一种视角,是一种灵感,是一种反思,是一种真相,是一种卸下,是一种艺术地、绝缘地观照世界的方法,还是一种自我批评。

我们的世界里“成人化”的思维大多密布着世间事物的因果关系的网,大多理智而盲目。吃饭时忙着游戏,肮脏的泥沙里也能找到趣味,孩子们不懂常识,认为游戏第一,这是一种将一切简单化的率性。

儿童不会伪饰自己的要求,徐玉华的《百子戏春图》、《村童闹学图》等都为我们展现了这种张扬的个性,这种既可爱又可恨的性情在我们学会克服“自私”和遵守规矩的成人眼中,無疑是一种轻松。

儿童泛灵有情。孩子们分不清人与物,往往把世间的一切当成是与自己一样的“有灵”的生物。徐玉华的作品中,无论一塘荷叶,一只蜻蜓,一棵柿树,一片草地都能得到孩子们的尊重和友好。他们认真而平等的和它们交流。

童味就是人味,就是天然的本性。凡是能保持儿童那样泛灵有情天性的人,就有了一颗艺术家的心,比如黄永玉、丰子恺,还有多年执迷在儿童画世界里的徐玉华。

但是童年的梦境其实也是成年人的“伤痕”,也是现实世界的孤独。几乎每一位艺术家,都有深埋心底的精神家园,来自湘西凤凰的黄永玉将一生演绎成故乡里的“顽童”:放浪不羁,流浪天涯,学习武术,与人决斗,口出狂言,戏弄世人,动辄翻脸。

童年和故乡就是那曾经的自由和惬意,就是情结。故乡里那个顽劣的小孩子才是黄永玉唯一的想靠近的自己,是最终的精神抚摸,是勇气。而满世界流浪时的叛逆和狂放,都是他寻找梦乡的“伤痕”。

一个人总要有一座城,那座城可以小到是黄永玉的一弯龙舟,徐玉华记忆里的一棵柿子树,一片荷叶,但也可以大到成为一个王国,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全是美丽和孤独。艺术家从这里出走,又一生试图重返此处,试图回归那种纯净和清澈。

丰子恺的左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他儿时游戏时在门槛上跌破了头颅而结成的。相面先生说这是破相,这是缺陷。他其名日“梦痕”。

8.孤独的脚步散文 篇八

清晨的馨香刚刚迷漫大地,万籁俱静中,一个永恒的老人,拄着灰色的手杖穿过层层的轻雾,沿着小路前行。脚步如钟摆,不停歇地摆动着,永恒的步伐从不为身边的花丛停下,也不因身后的初阳回头,在寂寥无人、平旷的原野里赶路。

他的脚步是孤独的——康德纵然时时与朋友交流,纵然永远有一名忠诚的仆人,但是在他的学术思想之路上,他从来只有一个人,或许因为他不停歇,或许因为他无视规则,因而走在了无人跋涉的最前面。路边的一切都与他无缘,只有那孤独的脚步永恒相伴。

他的脚步是孤独的——尽管孤独,却因为孤独的永恒——康德的一生没有任何传奇色彩,没有任何的坎坷不平,虽然没有任何以生平所言,却在孤独之中用规则的一生在哲学史上刻下深深的印记,并在规则的举动中留下永恒的足印。或许如今,歌尼斯堡的林荫道上,仍有这么一个自然创造的`最伟大的机械,重复着他的永恒与孤独。

他们的脚步是孤独的——因为孤独而永恒,因为永恒而伟大——因为孤独,居里夫妇在科学史上留下永恒一笔;因为孤独,欧几里得用人生画了一个永恒的圆;因为孤独,霍金用仅能动的一根手指挥舞出永恒的天空。因为孤独,于是专注,因为专注,使生命足迹进行着一个永恒的轮回。

9.孤独的前行着散文 篇九

一次又一次的主动,一次又一次的冷场,你终于领悟到,有些事情只能自己默默忍受着,告诉无关痛痒的人无异于像大海投下一粒沙子,掀不起任何涟漪。所以,你选择了孤独,你开始变得被动,就算那陈旧的感情线变得松动,你也毫不在意,任由着它剥离出去。你只是静静的,静静的注视着,你让自己平静下来,任由孤独霸占着你,你变得释然,敞开心扉接纳着,不知不觉他已从身体一点点,一点点渗透入你的灵魂。

于是,你爱上了他,在每个朝阳升起之时,你向他问好,牵着他的手沐浴在阳光下,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享受着别样的生活;在夕阳西斜,灯火尽散之时,他拖着暗淡的影子,进去你的闺房,爬上你的新床,伸出那柔软的手,拥你在怀,他会给你讲述过去的点点滴滴,让你不断地缅怀过去,他会为你脱下那疲惫的包袱,让你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孤独让你变得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强大,在慢慢无边的黑夜,你不在需要任何人,你吞噬着冰冷的黑夜,啃食着巨大的寂寞,你不再觉得饥饿,甚至感觉整个人都跳脱了。

10.散文“个人化”的路数(外一篇) 篇十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情绪流动,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情绪蔓延,时代是对人类精神的断年标志。时代也无法割断人类的文明精神,总是从一个侧面证明人类的共同的文明精神(或者是反证)。时代和精神不同的是,时代有许多外在的标志:革命,造反,兼并和反兼并,大饥荒,权力斗争,殖民统治,种族歧视,物质流通等,一个时代总是由许多外在的刚性大事件组成的,但人类的精神却不同,精神是柔软的,是安慰的,是为人的存在提供无形食粮的。精神会在某个瞬间与时代贴近,甚至显得融合到了一起,但精神毕竟是精神。时代和精神并不是一回事。笔者之所以赘述精神和时代的关系,因为散文这种体裁是属于精神的“表达场”,一个能写出优秀散文的人,什么都可以缺,就是不可以缺少精神,精神是散文里的盐。

精神是永恒的,“时代”却是短暂的。一篇散文,不管优秀与否,都存在的“时代性”,也就是说,一个作家不管怎样洒脱,都无法离开他写作的时间和空间。散文家通常像是调皮的孩子,即使是生活在一定的年代,却总是想法设法去做打破叫做“时代局限”的东西,这出于散文家本身的个性以及天赋,也就是说,一个散文家通常要面对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世界(包括时代),二是面对内心世界,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总是处在极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外在世界可以进入内心世界,但是并不是所有外在世界的杂碎都可以进入内心世界,这需要经过散文家的选择,这样的选择具有“民主性”。我的内心我做主,皇帝老子都干涉不得。让人感到悲观的是,对于散文写作来说,并不是所有人能做到“我的内心我做主”,一些人总是情不自禁的把内心世界的钥匙交给莫名其妙的人。自己不做主了,就出现了没心没肺的写作,从文字的表面看,是生命的个体感受,其实是时代外表图像的传声筒。

对于写作来说,首先是个人的,才是公众的。一篇散文如果没有强烈的个体生命感受,仅仅是道听途说得来的素材,或者是从一些谬误百出的引经据典得到的东西,就会写出“死尸散文”,也就是说,这样是散文刚刚出生,就已经死了。可是,从另一个侧面说,是不是散文越是“私人化”越好呢?非也。散文的个人化并不是隐私化,个人的隐私不管再精彩,也是属于隐私,这样的隐私属于个人秘密范畴,隐藏到死,也没有拿到大庭广众面前展览的必要。个人隐私往往涉及到性,涉及到侵犯性对象的人格尊严。性,这样的东西,虽然亦属于人性的范畴,但具有一种危险性,故意淡化之,是漠视人性的存在,故意夸大之,则是人性的堕落,在两者之间存在一个“度”。

在这里需要纠正一个文艺学范畴的观念,即是“小我”和“大我”。“我”即是生命的存在,哪里能分得清大和小呢?一些走到极致的散文家,总是会有些狂妄,说“我,就是国家,就是民族,就是世界”,其实,“我”就是我,就是一个平凡或者不太平凡的生命存在,并不代表国家民族世界。一个人的大和小,不是看你有什么口号,也不是看你有多高的权势,而是看你在理解了多少属于人类的精神文明,在人类精神的走向上能延伸多远。具体到散文写作上说,就是看你如何圆满地把个体生命的体验和人类的精神文明结合,而不是和民族主义结合,不是和狭隘的实用主义结合,不是和舍人为己结合。一个写散文的人,从精神上走进这样的境界,抑或可以说先一步修炼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类发展的人,即使到了这样的修炼层次,也不能粘贴“大我”的散文标签。

个人化的写作,并不是一个人沉湎于个人的小天地里,进行疯狂的自恋。自恋从来是写作的大敌。写散文的人,需要关注他人的真切的生命存在,如果没有这一条,“优秀”就会参加大量水分。如果鲁迅先生在当年遇到学生游行被北洋政府军队镇压而毫无反应,鲁迅也不是鲁迅了。当然也有另外的情况,河北散文作家张立勤一辈子和癌症做斗争,她的生活就属于特殊的生活,与疾病进行斗争,本身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意义,而张大姐的作品里,相当一部分是读书随笔,有着更为宽阔的人类关怀。河北诗人大解写了长诗《悲歌》,是中国式的史诗,他的视野是世界性的,闪烁着人类普泛性的光辉。《悲歌》里的人性意象与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和阅读经历有关,同时开放包容,面对世界,抵达了人性深处的善和美学意义上的生活升华。

有学者说,散文是“美文”,是表现生活之美的——这是大而化之的说法。对于小说而言,因为具有清晰的文体特点,很多人不方便说三道四,但是对于散文,好像是一个善受委屈的孩子,人们可以给它冠各种名片——散文是“美文”就是其中一种。散文力图表现生活的美,表现人性的美,是散文的特性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因为表现的生活的美,就成了“美文”,不能因为散文表达小溪之美,就说散文是小溪,散文还可以承载大江大河呢。海德格尔说:“美是一种存在的敞开。”美是生活,但很多人在生活里无法找到美,总是显得受苦不堪。笔者写过一个《审美和审丑》的理论随笔中,对生活里无所不在的丑,有所表述。丑是强大的,美,也是强大的,不是强大到客观,而是强大到内心。

一个有大器的散文作者,注重个人内心世界的建设,同时眼光打量外部世界,在外部和内部的交叉错位和矛盾重重中,冲出一条“血路”,抵达自己的散文高地。这个地带有“我”,同时有人类的生存精神,有仁爱,有牺牲,有利他,有自省,有呼吁,有给他人生活带来“正能量”的场。

散文有表亦有里

nlc202309081633

散文的书面文本是散文的外形,隐藏在散文背后的那个人,才是散文的内在,但是,我们很多时候读散文,散文后面的那个人是模糊的,是含混不清的,这也就是好散文和一般散文的区别所在。

我们都会有这样的阅读体会,读散文的时候,往往会读出散文的虚假,说假话,抒发虚假的感情,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散文背后的那个人就是假的。有时候,写散文的人不得不假,有的时候,却是专门选择了假,因为一个人说什么的话,写什么的字,并不是作者自己可以决定的,是由作者的认识水平决定的。比如面对秋天的红了的枫叶,有的人从中看出了“爱情”,有的人却能从科学的角度,发现红了的枫叶往往是因为比较病弱,才导致树叶红了起来。还有《红楼梦》,有人从中读到的仅仅是宝黛爱情,有的人则从中读到了爱情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人生伦理。

散文如人,人如散文。一个人有表亦有里;散文。亦是有表亦有里。大凡优秀的散文,散文的后面都隐藏着一个人,这个人或者伟岸,或者苍白;或者质朴,或者浮躁……总之,这个人是存在的。这个人说的自己的话,不说别人的话,更不说报纸和广播里现成的话。说的好不好,有没有艺术性,是另外一回事,反正这个人是站着的。如果散文的后面这个人模糊了,乃至消失了,这篇散文就失去了立世之价值。散文有表亦有里,就要看散文后面的这个人到底站起来没有?一个散文写作者,倘在有生之年如写出几篇具有传世价值的散文,其功夫不在技巧,而是在于不遗余力地、长时间地、孜孜不倦地培养散文后面的“这个人”,这个人一定要站起来。

我们大家不可能人人能够抵达哲学家认识世界的高度,但我们至少可以把散文写的清晰一些,十分朴实地让读者看到散文背后的自己。散文背后都有哪些東西呢?首先是作者的生活方式,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不做秀,不空喊口号,生活是怎样的,就实事求是地表达——这也是很难的,因为散文一旦“文”了,我们不由自主地想把散文写的“像散文”,这个“像”的过程就是勉强自己的过程,非要把原生态的生活改头换面地表达出来……等你看看自己的散文特别“像”散文了,你自己的生活状态就模糊不清了。

散文想写好,第一个敌人就是矫情,但是矫情这个东西像是魔鬼,几乎无处不在。它是一种病菌,一旦进入人的身体,终生受害。写散文的人,要具有两种生活,一种是世俗生活,一种是精神生活。这两种生活很多时候是格格不入的,但是,写散文的人必须很好的把握两种生活的界限和结合点。不要把世俗生活当作精神生活,也不要把精神生活的内容硬性往现实生活里搬。一个写作的人,一旦坐到桌前开始写作,就必须有能力把自己引导到自己精神生活的大海里。一篇散文,无论是描述,还是抒情,无论是写自己,还是写别人,“精神”的影子无处不在。如果一个人在散文里绕来绕去写了几千字,还见不到真实的精神,那就真的成了文字游戏了。

读者阅读散文,常常是用感受去感觉,而非用既定的结论去推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出现了散文热…一社会自由、思想自由,经济多元化等,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散文热,这个“热”至今未衰,在这个背景下铺天盖地涌现出来的散文,大部分是平面散文,一段小经历,一个小现象,一种小情调,感受到了,根本来不及沉淀,就迫不及待地宣泄出来了。这样的散文只有其表,没有其里。为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又增添了一份浮躁。

论及文,就必须触及人。人,有其外表风度,而没有胸襟气度,亦是浅白之人;散文如果只有其表,没有其里,就会沦为垃圾文字。“表”是散文的枝叶花蕾,“里”是散文之根茎。一棵树的形象再好看,一朵朵的紫色再鲜艳,倘若没有根茎,最终难于持久,最后必然枯萎凋零。读杨朔的散文,会看到一位在没有美的田野上刻意寻找美的牺牲者;读余秋雨的散文,我们会看到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想法设法使用历史知识编织自己的散文王国;读梁衡的散文,我们会看到一位刻意求工的在散文小路上的寻觅者…一读他们的散文,无论意识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也不管写作者是否达到了鲁迅那样的写文准备,总是有表,也有里。

笔者比较喜欢读那些“内里”坚实的作家的散文,如周作人的散文,哪怕是外表再闲散,也无法掩遮内里的苦涩;比如读鲁迅先生的杂文(亦属于散文的一种吧),无论其再辛辣犀利,也无法拦住发自心底的那份古道热肠;比如读汪曾祺散文,无论其选材再平常,也洋溢着他对人性善的追寻;比如读于坚散文,无论其选择的生活画面再琐碎,也无法摘去他对苍白无力的当代生活的那份反讽;比如读史铁生散文,无论其造境再神圣(比如《我与地坛》),也沁洇着对人类凶暴和人生无常的叹息……例子不胜枚举,这些文学家的散文既有其表,也有其里,堪为散文大家,令人信服也。

散文的“表”总是可以宽一些,万事万物皆可以入文,百花齐放,万紫千红。散文的“里”常常会被一些作者认为是——思想性。我们在中学时代学习的八股文里,常常会对一篇课文进行“中心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僵化分类,这样的僵化形成了惯性,进入了散文写作中,就会误导作者玩空心思地去寻找什么独到的“思想”和独到的“发现”,“思想”能独到吗?一个人脑袋了进水的写作者,十分笨拙地在行文中竭力表达自己发现的“思想”,只能让读者感到丑。散文里的“思想”不是先天锁定的,而是在善的方向不辞辛苦地攀登而得到的果实。

散文的“里”,其实是一个写作者的最内心的精神生活。人非草木,在任何时代的任何环境下,一个人总是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和价值判断。人的精神生活有深浅之分,有善恶之别。做人的根基浅并不事修为,有一点小感受就迫不及待地写出来,徒增散文的垃圾数量而已,因为浅薄而不辨是非,赏识假恶丑,自觉不自觉地做了魔鬼撒旦的帮凶。心态恶者,以弱肉强食为骄傲,错把低等动物的丛林生存法则用在人类社会,以恶为荣,实在是不可救药也。

在当下时代,大家一股脑地去拥挤在泡沫散文的“阳光道”,发表的容易,挣稿费也快一些,还可以出书和获奖,有多少人愿意走散文有表亦有里的“独木桥”呢?在写作中,有哪个作者不愿意自己写的散文有“表”又有“里”,可是到了实际操作中,总是大多数人做不到这一点,怎么办呢?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培植这一条路。散文的写作技巧可以速成,而修炼其“里”,则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甚至像苦行僧一样坚守孤独——这也是写散文的真正难度。

能不能让读者看到散文背后的自己,和你是否有自己的“世界”有关。一个人走遍了中国,才知道这片土地是多么地辽阔;一个人走遍了世界,才知道世界存在的本身是多元的。一个人要想写好散文,必须是有自己的世界,这个世界不是简单的生活现象,不是你当下的社交圈子,而是在这些上面游动的“态度”,面对生活,你是什么态度呢?这不仅仅是对文学的初学者,对一个作家,即使对一个伟大作家,也是终生需要回答的“态度”问题。写散文,绝不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事,你写的这篇散文和那篇散文之间,一定是有某种联系的,不是彼此断裂的。你写出的优秀散文和你写出的平庸散文之间,也是有一定联系的,不是彼此断裂的。世界,在你的头脑里系统化了,你才可以在这个大系统中找到你自己,你找到了自己,读者才可以在你的文字后面,看到崇高或者平庸的作者。

要想写好散文,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独特写”、“写独特”、“支撑牢”、“泛人化”、“留余味”等等,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让读者能够看到散文文本背后的那个清晰的自己,瞧瞧吧,这个人竟然是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人,一个兼收并蓄的人,一个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人,一个在生活里拒绝各种诱惑的人,一个对物质主义的泛滥保持足够的人,一个视真实为生命的人……成为这样的人,这是一种多么荣幸的造化,让我们朝着这样的人品进发吧!

责任编辑:张永波

11.写给孤独的妈妈散文 篇十一

妈妈,无论我身在何方,你的呼唤总是会越过森林,越过大山,越过河流,越过每一处土地飞向我。你的呼唤是如此的具有穿透力。

——写在前面

妈妈,我总是会不顾一切的远离你,却自私的以为是你在远离我。我们的距离总是越来越远。每一次梦中我默然无语,转身便走。你却微笑着看着我,转身泪洒尘土。

妈妈,不知道哪一天,你把我当做一颗种子一样深深的埋了起来,埋进你的血脉里。你苦苦的等着,等了十个月。终于,在那个炎热的七月,我发芽了。

我第一次走出你的身体,我看着你,大哭不止。你也看着我,抽泣不止。妈妈,你为什么会哭呢?我们的眼泪汇聚在一起,很快湿润了我们踏着的这片土地。

妈妈,我发芽了,你是喜悦的,是一个勤劳的妈妈,也会是一个丰收的妈妈。可是,这片土地无法让我安然成长。发了芽,才知水土不服。我被残忍的践踏。于是,我被挖走了。不带一丝土壤的被挖走了。

妈妈,我就那样离开了。第二次真正的离开了你的身体,离开了你的怀抱。你怎么也找不到我了。你对着天空,不停的呼唤,四处找寻,又把这片土地挖掘开,然而,你怎么也找不到我了。你就这样悲伤疼痛而又无奈的失去了我,甚至,整个世界都知道,你失去了我。

妈妈,你是如此的没有安全感,你的担心害怕是不是都是因我而起。你早已知道,你会失去我。只是你不知道,是在哪一天,你会猝不及防的失去我。

可是妈妈,我是如此的爱慕你。我总是梦见你微笑着走近我,总是梦见你要拥我入怀。然而,我却不知道,为何,当你走近,我总是再一次远远的离你而去。

可是妈妈,你深切凝视我的目光,如此干净,如此慈爱。你以这样明净温柔的目光看着我,打量着我,以你一切为我设想的想法猜测着我。可是,妈妈,你深爱我的心,却被我不谙世事的心一次次伤害。然而,你依然微笑温柔的注视着我,像一个孩子一样天真,更是一个母亲的天真。你深爱我的灵魂就是这样的天真。

妈妈,当我们相向而去,你再一次挖掘土地,把我埋进土壤,那个远去的我,就是被埋进土壤中死去的我。而活着的我,永远鲜活的成长在你的记忆里。只是,当你想起什么,也只想起那个七月盛夏里,两个不知何故哭泣不止的脸庞。

妈妈,你总是对你身边的人说着很多的关于我。可是,你却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你说着那么多的关于我,你却不知道我在哪儿。我又是谁。你悲伤疼痛而又无奈的回忆,终于再一次落下泪来。你终于想起,我是你远去的女儿。

妈妈,你的孩子在某一片土地上悄然生长,她没有在天上。可是,为何,你总是站在漫无边际的麦田里,以你那明净温柔的目光仰望你头顶的那片天空。却又无声无息的落下泪来。妈妈,我曾经扎根于你的身体,你曾经如此的满怀希望。妈妈,无论我生长于哪片土壤,你是我灵魂不变的故乡,你应该一天比一天欢愉。

妈妈,所有人都知道你失去了我。可是,你却一直在用你的呼唤,你的目光找寻我。你想成为我的天空。可是,你悲伤的走过一程又一程的岁月,却总是无法找到我。

二十多年以后,就在我离开你身体的那片土地,那些厌恶我的人,他们都一个个的老了,死了。我遥遥的看着这片土地,它是如此的寂静,孤独,粗粝的土地,呈现出华丽的.空白。

二十多年以后,我回来了。

妈妈,我回来了。夕阳横扫大地,让这片土地更荒芜。可是,妈妈,你又站在了漫无边际的麦田里,望着一棵棵隔着距离的孤独的树,望着没有一只鸟儿飞过的天空。妈妈,你凌驾于这片土地之上,只是为了一个等待。

妈妈,我回来了,我坐在家门口安静的等待你。等你向我走来,等你微笑着抱紧我。

妈妈,我回来了,可是,这片土地与我是那么陌生,我用力回忆我与这里的每一个交点,可是,那么多的日子,竟是如此漫长,竟是如此空白。每一日都比一生还长。每一处空白都比天空还空旷。可是,妈妈,我终于还是回来了。

我曾经在很多土地上生长,在河流边,在群山下,在森林里,我总是差点永远的丢失我自己。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每一棵树,都在以他们的灵魂沦陷我。它们总在黑夜里对我说,成为一条鱼吧,成为一颗石吧,成为一棵树吧。当黎明到来,当天空还原它的明澈,我便发现我不再是我。可是,妈妈,我总是能听到你的呼唤,总是能在天空上看到它倒映出的你那明净温柔的目光。你指引着我。你每一次呼唤,我就向你靠近一步。我终于还是回来了。

妈妈,我也有自己的孩子,我看着他一日日的长大。在每个黄昏呼唤他回家。在每一个黑夜紧紧抱着他。可是,每当我呼唤我的孩子,就会有回声传来,每一句都曲折温和。妈妈,那分明是你呼唤我的声音啊。每当我抱着我的孩子,他在梦中哭泣,就会有另一种哭泣的声音清晰的响起。妈妈,那分明是我在你怀中哭泣的声音啊。

可是妈妈,我终于还是在你的呼唤声中,在孩子的哭泣声中,在我每日的挣扎中,回来了。

可是妈妈,这一路回来的历程,却生生耗尽了我的一生。

可是妈妈,我从来都没有听到你呼唤我的声音,那是我扎根于你心底的心灵相通啊。可是,你呼唤我的声音,却让全世界都清晰的听到了。

妈妈,无论我身在何方,你的呼唤总是会越过森林,越过大山,越过河流,越过每一处土地飞向我。你的呼唤是如此的具有穿透力。你的呼唤让每一条河流干涸,让每一座大山成为平地,让每一座森林为我让路。所有我走的路,都在向你呼唤的方向延伸。所有我走过的日子,都在你的呼唤声中一日日的消失。所有的老人都在你的呼唤声中老去。所有的孩子都在你的呼唤声中悄然成长。

妈妈,我一遍遍的听着你的呼唤,一遍遍的流着泪,却始终沉默不语。妈妈,你不间断的呼唤我,你每呼唤我一次,你的孤独就加深一次。我每听到你的呼唤一次,我的孤独也无限的加深。只是因为,你呼唤的只是你记忆中的我,而不是我啊。

可是妈妈,在我的沉默延伸的地方,你那呼唤的声音正在以怎样的曲线在荒漠中向我蔓延啊。

妈妈,我回来了。你也回来了。可是为什么你看到我却一直哭个不停。我微笑着走近你,抱着你。

其实,妈妈,在这片粗粝的土地上,你是最悲伤的母亲。你也是最贫穷的母亲。因为,你曾一次次的失去我。一次次不间断的找寻我。

可是,妈妈,我回来了。我看着停止哭泣的你,你仿佛从一场梦中醒来一样,紧紧抱着我,亲吻我,一声声的呼唤我。可是妈妈,我却又像第一次离开你时那样,哭泣不止。

妈妈,当我真真切切的被你紧紧拥抱,当我温热的眼泪滴落在你那被岁月漂白的发丝间,当我的灵魂终于抵达属于它的故乡,妈妈,你才是这世上最欢愉最富有的妈妈。

妈妈,不要哭泣,停止哭泣吧。你的呼唤声终于换回了我。

妈妈,那些我走失的日子,也在我回来后,越来越远.....

12.孤独的世界伤感散文 篇十二

又一次醒来在这空白的空间,我已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苏醒,亦记不清这是我第几次沉睡,空荡的世界只有那无边无际的白, 白的让人心慌,白的让人心悸,剩下的除了孤独还是孤独。

我正在被吞噬,一点一点的,它仿佛是要我记住这痛,而它自己则享受这个过程,所以只是一点一点的吞噬,我甚至能听见它咀嚼的`声音,那声音正一点一点的摧残着我的意志,绝望的气息包裹着我,我感受不到希望我所感受到的唯有那冰冷的孤寂。

我在这茫茫世界前行,走了一天又一天不知疲倦,不知劳累,我渴望遇到同伴。终于,我看到一只小鸟,那小鸟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美丽,我看着它自由地在天空玩耍,心想如果我能像它一样自由自在的在天空快乐的玩耍那该多好,我一直看着它,希望它能落下来陪伴我,告诉我快乐是什么味道,终于它累了,他飞到发呆的我身边,小心翼翼的靠近我,看我没威胁便大胆的落在了我肩头,就这样我有了第一个朋友,从那开始,我便一直在追逐那只小鸟,每天都跟着它到处跑,乐此不疲。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它飞走了,就那样飞走,我就在那儿呆呆的看着,看着它越飞越远,期间它回了三次头,每一次回头我都会一阵激动,眼中透出希冀的光芒,然而每一次都是失望。它走了,消失在天际,只剩下我一个人又开始迷茫的生活,生活还得继续。

13.个人的孤独散文 篇十三

察觉自己孤独,或是不孤独,都是轻视。

还以为真正的一个人会要落泪。也没有。哭这种事,倒不是觉得痛苦,只是一口呼吸被压在眼底,大概是思绪一踉跄,氧气就化成泪水涌了出来。几滴流干净也没有情绪接着号啕,落泪要体力,而一个人的时候大多云淡风轻蓄不了什么埋怨的说辞。

与他分手两个多月,他还笃定我不会自己打电话订餐,不与人交谈。其实没什么不好跨越。以前恐惧生人,倒不是真的怕,只是能免则免。他从不明白,我不是不做,只是因为有了伴,就把惰性当依靠,将“不想”淋漓尽致地发挥。

不会无聊。但什么叫有聊。如果化一个通透的妆出去赴约八卦生活就有些兴奋点,那推开家门回到房屋就足够冷却。离别时说“有空找我”的友人,你在做博上看他们忙得无暇走过两条街跟你吃个饭。所以你也很习惯,发现楼下有很多种可以吃独食的饭店。盒饭套餐面包水果麻辣烫。一顿二十块打发了自己,或者五块一包的泡面。有天发现楼下那家怏餐店,墙上都无画作装潢,只有一道狭长的镜子,忽然从墙上镜中看见独坐的自己,犹如看见画中痴愣的模特儿假人。

网购许多东西,每天都在等着快递敲门。买许多手工材料,一点一点尝试。你也许没试过真的`日日夜夜缝制小玩意儿,房间的进光不够,再亮的台灯也拥不住细节。到了傍晚眼睛累得一塌糊涂,甚至要流出泪来。在穿针引线的时间频繁发现自己无能,线头对不上针孔,明明就在眼前,知道向前一步就是通融,可是推过去,就是擦肩而过的空。空得心里眼下都觉得痛。

时常一个人看电影。越是惹人哭的越是要一个人去看。必须买大桶的爆米花,只是想要一桶甜得发腻的东西罢了。在黑暗里有那么一点想哭,两指无声摸一颗膨胀的最松软的爆米花送到口里,感觉自己可以用唾沫占满,就像大海水灌入舟船,你是那个狠心的世界,把你喜欢的甜腻先一个浪头拍成覆灭,再轻声地蚕食。成群结伙的人总是借着旁人纵容自己底气,先谈论旁人,再谈论电影,任何细节都要过问涉足摊开来讨论,就不留给旁人适当的留白。可是你还是这样一颗一颗,身心疲惫地吃完整桶看完整场。

一杯独酒,一支蜡烛,入夜了开门引风人堂,熏一种名叫希腊花园的香精,抱着猫缩在沙发读一本书。时常读几十页就觉得模糊,于是打开电脑,看国外大学的公开课,听一点有意思的论点、英文,一边看一边做手臂负重训练减肥——这样坚持了整整两个月。没人陪伴,没人过问,没人解答,没人理解,也不需人陪伴、过问、解答、理解,只是偏有人高谈阔论这种孤独生活的不应当与不道德——只有与人交结自我欢愉是正确的吗,可是,为什么?

只是因为知道没有谁真的需要谁。孤独者与害怕孤独者一线之差,前者只剩冷静,后者还期盼跟世界作乐作乐。后者笑前者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把玩不了世界——倒也是,有一半是没有足够丰腴的底气沉溺,就上了岸,做一个在黑夜里孤独望着月亮思考的人。

已习惯无人的夜,睡醒的猫想转个新场,它从床边跳上沙发,走到我身后,却又试探地伸过爪子踏上我盘着的腿——我发觉它像踏住一只舟那般轻盈地点着我的腿,又像登船的人走到我怀中,聚拢,团上,眯着眼。大风大浪终会来,我就像它的方舟。和它从无对话地相依为命,本能地相依,一转眼都已五年。浮世之中还需要什么?朋友都是会离别的过客,爱人也是说谎而来地簇拥着,曾经光鲜地激发彼此能量强推进,但一旦失控就耗空。说再多做再多最终散场时一样也不能留。

所以察觉自己孤独,或是不孤独,都是轻视。孤独即轻视自己,不孤独即轻视孤独。否认即越来,承认即席卷。永远在周旋,却没人承认它也有它的真相——越不回避,越清醒。

14.孤独的患者散文 篇十四

大家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那么几个朋友或者是家人陪伴你,他们承包了你的喜怒哀乐,也让你变得更加优秀,更好。但是我更喜欢孤独,为什么?因为一个人孤独的时候总是能思考更多的东西,一个人孤独的时候总是能做出更理智的事情,一个人孤独的时候总是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一个人孤独的`时候总是能思考的最全面。太多时候我们实在是害怕孤独,走到哪里都必须要有朋友和家人的陪伴。导致自己不能适应孤独感,从而致使自己的能力大不如以前。相反,如果我们孤独的话能锻炼自己,就能拥有别人无法拥有的东西。

我们害怕孤独同时却又想拥有孤独,我是喜欢拥有孤独的因为有了朋友,就等于有了束缚。有的时候朋友家人确实能陪伴我们度过一些难关,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自己去面对呢?有朋友和家人陪伴我们固然是好的,但是却不能锻炼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上一篇:小猪历险记下一篇:仪表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