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精选12篇)
1.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 篇一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政治公共课读书报告
社会主义的“斗争”
——读《共产党宣言》、《彭德怀自传》有感
学号:2012803070
姓名:花小雪
专业:环境工程(专硕)
社会主义的“斗争”
——读《共产党宣言》、《彭德怀自传》有感 从初中开始的历史课上,“共产党宣言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这句话就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中,每个阶段的学习,不论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都有关于《共产党宣言》的知识。在这些书目中,由于老师给出了《共产党宣言》的电子书,我最先看了它,对这本书的感悟也是最深刻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共产党宣言》主要有四部分的内容,即: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和共产党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它详细论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各自的特点,继而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当时的革命形势,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概括了资产阶级的起源、发展,用辩证的观点指出了资产阶级起的积极作用,包括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开拓世界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伴随着他们的存在开始的,无产阶级没因为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和生产资料;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的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所以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
总体来说《共产党宣言》的中心思想包含三个方面:
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构成经济基础。
二、人类社会的历史至今为止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三、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压迫就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
对于第一个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考研复习的时候,这块内容是个重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就是说社会的经济形态对社会的政治、文化、法律有决定性的影响。《共产党宣言》中这一观点分析资产阶级的形成发展的特点。由于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生产工具和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使得原始资本迅速积累。“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进而产生了政治的集中,产生代表资产阶级的政府,随之产生资产阶级特有的文化、法律,但是最后也正是因为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才爆发了革命。
在国外,也有很多传颂中国文化的地方,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知道并喜欢上了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习俗等等。改革开放以来,已有很多国家与我国建立了友好关系,这些都促进了我国与其他国家政治上的共同发展。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引入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中国在三十年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相应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治、文化、法律体制也与之前变化不少。鼓励私营经济,允许资产私有化,有人成为了所谓的资本家,自然就有人沦为了所谓的劳动者、受剥削者。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资本带来财富的同时也伴随着自私、剥削、家庭的冷漠以及血腥和肮脏,经济体制改变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政治精英阶层构成的变化,普通民众政治地位的下降和社会道德的沦丧。对于第二个方面:人类社会的历史至今为止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共产党宣言》说明
了共产党人对于其他反对党派的态度,解释了进行革命斗争的思想路线,表明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
建国以后,我们党推翻了“三座大山”,社会主义大改造之后,消灭了资产阶级,是不是就没有阶级斗争了?虽然表面上剥削和压迫被消灭了,可是社会上总会有各种各样的剥削和压迫,只要有剥削压迫就存在阶级斗争。如果说当时社会一穷二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正盛,社会还是相对公平。而如今,改革开放了,私有制的建立,如前面所说,一小部分人在国家政策的默许下聚集了社会大部分生产资料,大部分人没有生产资料,所以就出现了“富二代”、“炫富”、“仇富”这样的现象和心态。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共产党宣言》中的无产者与资产者的对立,不得不承认,目前,这种状况确实存在。这是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产生的结果。同样,这是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如果政府不加以重视,后果极其严重。所以,面对现在的社会矛盾,国家应该继续加强对市场的干预,尤其是社会财富的分配,让无产者重新拥有生产资料。这仍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有压迫就有斗争,这句话我是深有感触的。以前大学的时候在肯德基打工,刚入职那会儿,每次都要被店里的那些老员工、管理组各种“骂”,那时候的我只能自己忍着,心里很难受,最多也就和同学抱怨抱怨,但是后来他们说多了,我也就习惯了,不会去在意他们讲什么了,感觉心底的那种被压迫的意志实在忍受不住了,但是我没有爆发,我不会为他们的那些话而感到难受,他们说过了,我就简简单单的“哦”一声,也不多去跟他说什么,久而久之,心里的那层斗争意识,让我把工作轻松拿下。从以往的那种“每次上班就会心情不好”到“上班有时也是挺开心的”,当然这其中也少不了店里一些其他朋友的交心。这是很简单的例子,发生在我自己身上,但是,很好的能反映出被压迫者和压迫者之间的斗争。但是,在其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人际关系真的很重要,与其羡慕别人的“幸福”,不如自己动手,努力为自己的将来大干一番。
对于第三个方面,无产阶级要彻底摆脱压迫就要在世界范围内取得胜利。除了中国目前国内在发展过程中矛盾很多的话亟须解决的话,中国在世界上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毛泽东时,中国主张进行世界革命,打到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并紧随苏联社会主义其后活动于世界舞台。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便独自进行世界革命,尤其是文革期间,中国对周边国家的红色渗透就未曾终止,这些都是为了打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解放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这种强烈的意识形态对抗在冷战时期尤为严重,东西方严重对立,不相伯仲。但是随着90年代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上就剩下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只剩下中国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实现世界革命的任务理论上就全担在了中国肩上。但中国卓识远见,暂时淡化意识形态的对抗,着力发展经济,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外交上“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并于西方缓和关系,所以使得当前世界以和平发展为主。但是这就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就放弃了对中国的敌对吗?看到中国逐渐实现市场经济就意味着中国正在逐步放弃社会主义,走向资本主义吗?
在我国,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毛泽东到胡锦涛,从《共产党宣言》到科学发展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60多年的时空依然光芒四射,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在中共的一些领导人当中,我崇拜的有邓小平、周恩来、彭德怀„„所以在选读书目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彭德怀自述》,在看开头的时候,他的家庭背景渲染了我很久,心中的五味瓶打翻了,想象我们小时候,虽说家庭不是很富裕,但是很难想象出来,他们那年代家庭的贫苦与凄寒。
彭德怀是扎根在农村的普通人:冬天,他们兄弟是破衣烂衫,身披蓑衣,赤足草鞋,那时候的冬天是有多么的冷啊,现在的冷跟那时候的冷完全是没法儿比的,虽然是现在,我们每个人都穿得暖暖的,手套帽子围巾不会少。彭德怀十岁至十二岁替富人家放牛,每天睡眠不足六个小时;十三岁至十四岁进煤窑做童工,每天做着超负荷的体力劳动,背也压驼了。然而,他两年的煤工劳动也因为煤窑的倒闭、不负责任的煤老板而仅得到一年的工钱。第二年过年回家,他身无分文买不起一双鞋子,脚冻得开裂。十五岁,他在家做短工、推脚车,后来又去做了两年堤工。彭德怀读过两年私塾,六岁到八岁。让我很受感动的是,彭德怀小时候受到的教育竟然几乎只是为了家人孤苦相依式的求生存,有的只是磨难与坚强。这样铁一样的事实更让我相信了,“苦难出英雄”这句话。
一九一六年,不满十八岁的彭德怀参加了湘军。他当时的动机非常单纯,只是要养活全家。在此之前彭德怀几乎未曾接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只是蒙昧无知时候念过区区两年的私塾,文化知识方面只是零基础上稍微有了一些突破。然而,彭德怀没有自暴自弃停止对知识的渴求,反倒变得尤为强烈。
彭德怀爱憎分明:彭德怀不是一个善于修饰情感的人,他的爱憎是直接的。1921年11月,他因为杀了恶霸而被追捕,在易家湾的湘江河岸,一个叫罗六十的老倌不要他的钱就把他送过河,船抵西岸时,将汗衫交给他,他无论如何也不要。1930年7月,彭德怀率七三军团攻占长沙,他没有忘记去找这位罗六十老倌,将没收土豪的粮物送他了一些,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他不知我名和姓,我认其为恩人!”。
有爱就有恨。1969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批判他不要根据地,彭德怀甚为恼怒。在详细叙述了当时突围的经过后,他以农民式的口语骂文章的作者:他不了解什么叫做根据地,也不了解如何才能创造根据地,更不知道如何才能坚持根据地的斗争,只是一个信口开河的主观主义者,他现在肚子吃得饱饱的,身上穿得暖暖的,也在随声附和地大骂违反毛泽东思想。让他胡说八道去吧,谨慎点罢,防止某一天一跤跌倒,跌落自己的牙齿!
党内有不少老干部以骂娘著称,敢骂人被视为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其最初起源是穷人对穷人的天然感情、对富人的本能敌意。用贫富二分来分析社会并提炼感情,是革命动员的法宝,它是有力的,但又必然是粗线条的。不是爱就是憎,舍弃了人类感情的许多方面自然也就使爱憎抽象化,这是许多农民出生的革命家实施暴力革命、认同领袖集权和极端政策的心理根源。
实际上,不但社会整体,就是在党内,是非曲折也并不明确,黄克诚就发现,彭德怀“性格刚强,遇事不能容忍,不大能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所以不易和领导及周围同志搞好关系。”爱憎分明与无处不在的“关系”是不相容的。这或许是彭德怀个性的局限,把彭德怀打到的结果是党内失去了忠义敢言之士,妥协、迁就、无原则的“顾全大局”、逢迎、拍马屁之风日盛。
在抗美援朝中,联合国军从三八线打到了鸭绿江,志愿军入朝后经过5次大战役又把帝国主义军队赶回了三八线。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志愿军刚刚入朝的时候,又一次,志愿军的部队还在后面,彭司令就孤身一人走在了大部队的前面,与敌人的兵马擦肩而过。这很有力地体现出了彭德怀爱憎分明的果敢性格,对于不正义的行为,他是从心底里发出反对,并在很短的时间内付诸于行动,这对于现今社会而言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现在,相当多的人只是嘴上说一说,很少付诸于行动。
在抗美援朝的这场战争中,彭德怀把自己的战争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表现出自己高超的指挥艺术。这与他在刚入军时地努力学习是分不开的。彭德怀在旧军队时期就读过《水浒》、《三国演义》、《资治通鉴》,而且对其中人物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北伐时期,营职的彭德怀与师政治部秘书长段德昌在湖北境内玉泉山关帝庙谈起关云长。段德昌问彭德怀对关云长有何感想,彭德怀说:“关是封建统治者的工具,现在还被统治阶级利用作工具,没有意思。”段德昌又问:“你要怎样才有意思?”彭德怀说:“要为工人农民服务才有意思。”这个事例说明,彭德怀爱读书会读书,能够客观的不脱离历史环境来分析历史人物,而且联系当前社会形势、以及历史人物作深刻教材来鞭策自己。脱离了旧军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彭德怀对知识对革命理论的渴求变得更为强烈。彭德怀在回忆1933年与国民党十九军谈判的时候,提到自己当时苦于缺乏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武器,不是与十九军不能协调,而是以博古为首的党中央屡次无端指责谈判成果。彭德怀说如果当时他读过《中国各阶段的分析》这本书,他就可以批判他们。这一方面说明彭德怀坚持真理,另一方面说明彭德怀从没有在理论的寻求上止步,总是如饥似渴的盼望着、吸收着。彭德怀一生能够立下赫赫战功,与他对理论武器的掌握是密不可分的。彭德怀特别爱书。毛泽东曾经送给他两本书,一本是《两个策略》,另一本是《“左派”幼稚病》,他一直从瑞金带到陕北。书陪伴他过了草地。
在这段时间内读得《共产党宣言》一类的书,让我把一直以来没有勇气去触碰的书籍看了,给我的感触也是相当之深的。平时的学习,都是在所学的书本中会出现摘自《共产党宣言》之类的书籍,虽然是浏览了一遍,但是还是有很多不懂的地方,希望能在后面的学习中继续来深化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
2.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 篇二
一、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内涵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是在批判《哥达纲领》关于分配问题的错误根源、实质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之上加以阐述的。首先, 马克思严厉批驳拉萨尔主张的“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地分配给社会一切成员的错误观点时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 无论在什么社会, “不折不扣”的说法是完全不切实际的, 社会总产品在分配之前只可能是“有折有扣”的, 即应当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基金和后备基金等经济上的必要部分;除此之外还要扣除国家管理费用、社会福利事业费用、社会保险费用等。其次, 批判拉萨尔的“公平分配劳动所得”, 提出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指出, 共产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社会形态, 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通常称为社会主义社会) 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不但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而且分配方式也明显存在差别。首先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 恰好相反, 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 因此它在各方面, 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马克思论述了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生产力高度发展, 社会产品极大丰富, 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 劳动成为人民的第一需要, “只有在这时候, 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
二、按劳分配原则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特点
首先, 按劳分配原则不是市场经济分配体制的唯一分配方式, 但它处于主体地位。
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 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 则表现为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也就是说,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决定了消费资料的分配形式, 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谁占有生产资料, 谁就能支配生产过, 并占有生产成果。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由于生产力不发达, 发展又不平衡, 决定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除公有制经济外还存在着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部还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即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 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只是其中的一个主体形式, 从以上可以看出,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市场经济中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的, 它包含有两层含义一是在社会主义存在的多种分配式中, 按劳分配原则居主体地位, 起着主导作用, 决定着社会主义的个人消费品分配的性质和方向二是从社会劳动者收入的各种来源来看, 按劳分配是劳动者收入的主要来源, 其他形式的收入处于补充地位, 这种主体地位就是按劳分配原则在市场经济中的显著特点。
其次, 按劳分配的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的原则,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生产者, 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 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 “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 并且他把这种等量劳动交换的原则称为资产阶级式的“平等的权利”, “平等就在于以同一的尺度一一劳动来计量”。可见, 按劳分配原则是以劳动为唯一尺度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 通行的是商品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这就构成了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多种形式, 在实行市场经济条件下, 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是相对独立或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 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各个企业的技术设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不同, 劳动效率有高有低, 生产某一产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有多有少, 对国家的贡献有大有小, 因此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同一标准进行直接的“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消费品”, 而只能先根据各个企业提供给社会的有效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即价值量, 在各企业之间进行分配, 然后再由各个企业根据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的原则, 对本企业的劳动者进行分配, 由此, 劳动者个人收入不仅取决于自己的劳动贡献, 而且还取决于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 其产品的个别劳动耗费较少, 可以得到额外的收益, 使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该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理所当然提高, 反之亦然。
第三, 按劳分配只能借助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而不是劳动时间来作为衡量劳动者提供劳动的尺度。
马克思设想在商品货币关系已经消亡的情况下, 劳动者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 按劳分配直接用劳动时间为尺度, 但是, 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不可能直接将劳动时间有计划地分配于社会生产的各部门、各环节以至各个企业, 因而, 每个个人的劳动以至每个企业、部门的劳动不可能直接获得社会必要劳动的特征, 劳动及其产品是社会必要抑或不必要, 只能在市场上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迂回曲折地予以证实。如果劳动产品被卖出去, 就证明个别劳动是有效劳动, 卖不出去, 就证明个别劳动是无效劳动。由于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自发性、盲目性, 即使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个别产品卖不出去, 个别劳动不能转化为社会必要劳动的情况也是经常存在的, 按劳分配只能以社会必要劳动即实现了商品价值为基础, 这才能真正反映劳动者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才是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客观尺度。
第四, 按劳分配通过货币形式来实现。马克思设想在一个集体的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是, 劳动者“从社会方面获得一张证书, 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社会基金而进行的劳动, 而他凭这张证书从社会储存中领得和他所提供的劳动量相当的一分消费资料。”这种按劳分配是在没有商品货币关系条件下进行的。而我国目前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还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 商品的价值量以法定货币来衡量, 这样按劳分配最终归结为以实现了的劳动的货币收入为基础来获取劳动报酬, 劳动者再用货币到市场上去购买个人销费品。这就使在现实生活中按劳分配的实现要受到商品价格是否合理的影响, 造成劳动者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应取得的消费量, 同用货币工资实际购买到的消费量之间的不一致, 影响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三、《哥达纲领批判》阐述的按劳分配原则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制度之间的差异及其原由
第一,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 实现其阐述的按劳分配原则需要一些前提条件在《哥达纲领批判》中, 马克思认为实施按劳分配以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为前提:首先, 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 这种所有制既要保证每个社会成员所有权的均等性, 也要保证占有财产的均量性, 从而消除人们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参与分配的经济基础。其次, 按劳分配的实现, 要求有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 即要消除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消灭剥削, 劳动者也成为所有者, 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再次, 按照马克思的构想:“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共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 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用在产品上的劳动, 在这里也不表现为产品的价值个人的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地作为社会总劳动的构成部分存在着。”这就意味着要实行按劳分配就要消除商品经济, 每个生产者不再交换自己的产品。最后, 按照马克思的构想, 在未来社会中全体成员都已得到全面发展, 人们不会再被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分工所束缚, 而且社会承担着劳动者的培养费用, 因此在分配时不必再考虑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 复杂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也要归社会所有。
第二, 现阶段虽然不具备未来社会的条件, 但是我们的确实行了按劳分配制度。毫无疑问, 我国现阶段所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与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存在较大的差别。之所以这样, 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所致, 我们还未具备实行马克思按劳分配所要求的经济条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 也不可能消灭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全社会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也不可能实现。此外, 劳动者的培养费用还要自己全部或部分负担等等。但是, 尽管我们现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原则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别,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原则就不是按劳分配原则。就此意义上说,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与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原则的性质是完全相同的, 即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也是按“劳动”进行分配的分配方式。而由于生产力水平所导致的两者区别, 则主要表现为它们的具体实现形式, 这不影响按劳分配原则的质的规定性。
第三, 相对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而言, 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存在着一些差异。按劳分配原则作为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分配方式的设想, 其内涵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得到了科学地阐述:劳动者在他创造的产品作了“各项扣除”之后, 不仅可以据劳动量获得劳动者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劳动产品, 也可以按劳动量分配剩余产品;生产者所得的产品与他付出的劳动量成正比, 即“以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交换”。而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无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 还是在生产关系方面, 都与马克思的设想存在较大的差距, 而且按劳分配原则在此阶段也具有新的内涵。从质上看, 现阶段按劳分配中的“劳”是指“社会劳动”, 而不是指“个人劳动”。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中的“劳”是生产者的“个人劳动”, 它是直接地表现为“社会劳动”的。而在商品条件下, 生产者的“个人劳动”却表现为私人劳动, 它要成为按劳分配中的“劳”, 还需要转化为“社会劳动”。从量上讲, 现阶段作为分配依据的劳动量不是指“个人劳动量”, 而是指“社会必要劳动量”, 这两者在通常情况下是不等的。而在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那里, 两者是同一的。因此,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可以通过直接方式来实现, 而我国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原则只能采取间接的形式, 即主要以货币支付方式予以实现。
综上所述, 研究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理论对于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 实现社会和谐, 保持社会稳定, 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 3 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 篇三
关键词:新教;天职;资本主义精神
中图分类号:C9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70-02
对于资本主义精神的理解,西方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马克思虽没有明确提出资本主义精神这一概念,但在资本家和封建土地所有者的对比中对资本主义精神进行了解读。韦伯突出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兴起的意义、重视禁欲主义、勤奋和节俭,突出个人在资本主义的作用,认为资本主义精神和新教伦理中的禁欲主义有着密切的关联。桑巴特认为资本主义精神是由企业家的精神和市民精神组成的统一体。托尼认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道德伦理的缺失,宗教的冷淡和个人主义的发展会带来恶果。托尼跟韦伯一样重视宗教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他明确提出个人主义的发展,从社会伦理、公共道德转向私人道德和宗教冷淡主义,个人主义的泛滥、社会公共道德的缺失,会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受约束。格林菲尔德认为民族主义促进经济的发展,用“民族主义和经济持续发展”来解释资本主义精神。舍勒从心理体验结构来分析资本主义精神的源头,在资本主义精神的行程中迈步向前的,不是具有王者气度的商人和组织者,而是心中充满怨恨的小市民。
马克斯韦伯的这本书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资本主义在西方得以发展,而在同时代的东方却停滞不前?文中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分析新教教义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
资本主义在西方得以发展,作者认为西方文化中独特的理性主义是东西方产生差异的根源,而这种独特的理性主义其实就是西方新教中的提倡的理性的天职观。韦伯认为“上帝的神意已毫无例外的替每个人安排了一份职业,人必须各事其业,辛勤劳作”。天职观要求人们履行上帝给自己在现世中安排的位置,不逃避自己的责任,将劳作作为自己在现世中的任务,合法赚钱、勤恳工作、节俭生活,这样一种理性的生活和劳作方式正是西方文化中独有的。新教在西方地区比东方地区普及,新教徒在西方占有很重的分量。
将目光转向同时代的东方,具有资本主义的性质的企业,其实早已存在于世界的各种文明国家之中,但却只是西方发展出了资本主义,东方与西方的差别是东方并没有出现新教所提倡的理性主义。在韦伯的《儒教与道教》中,分析了长期占据中国官方正统思想的儒教,儒教伦理观中要求不追求自己不可企及的东西,这种思想就会禁锢人们向上流动,追求美好生活和物质财富的步伐。新教中的劳作观念鼓励人们辛勤工作。积累财富,儒教对于商人地位的评价一向不高,通过读书科举入仕进入上层社会才是值得推崇的。新教为了消除信徒的欲望,对信徒合理赚钱是鼓励的,新教教义受政治的影响较小;儒教适应世界及其秩序和习俗,归根结蒂不过是一部对受过教育的世俗人的政治准则与社会礼仪规则的大法典。①董仲舒改造儒学之后,四书五经作为科考的依据,读书人只能通过学习入学之后才能入仕做官,儒学就是为了服务统治阶级而在封建社会长期合理的存在。新教中的理性行为更多的是与经济和服务上帝所联系,儒教是起着稳定政权,加强皇权的作用。
西方的新教的教义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鼓励资本的原始积累,扩大生产,对于勤恳、节俭的资本家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而儒教在对于商人和消费者的冲突中,将天平倾向了消费者,这样的差异使得资本主义在西方大规模的发展。经过儒家思想培养出来的人具有多面性,例如对于自己和他人可能会有不同的价值评价标准,而新教中的信徒有一套客观理性地处事标准,对于他人和自己的要求是具有一致性的。新教中的新兴资产阶级可能只是想要单纯的获取财富、节俭生活、奉献上帝,而儒教培养出来的信徒可能会考虑自己的获利途径是否给他人带来了损失,如何能够合理的赚钱同时保全自己良好的名声,他们要考虑的问题太多,反而束手束脚,新教中的资产阶级考虑的仅仅是如何能赚到更多的钱,途径是否违背了一些原则并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所以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血腥与贪婪众所周知。
韦伯认为全力以赴的精神、积极进取的精神或者其他可能称之为的精神,这些精神的觉醒都倾向归功于新教教义,而这些精神也是资本主义精神,他的观点放大了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追求财富时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研究方向在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并没有分析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情况,自然也就忽视了那些新兴资产阶级为积累资本、扩大生产,对劳动者的压榨和剥削,也忽视了他们积累资本时罪恶的贸易活动。新教徒中毕业于专门培养技术研究型和工商业专业人才的学院的人数,以及毕业于培养资产阶级的商务性人才的学院的人数较多,这与新教的教义有关,因为他们的信仰排斥安逸享乐的生活,追求忙碌但收益丰厚的工作。受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宗教氛围的熏陶,培养了新教徒吃苦耐劳的精神。另一个原因则是新教徒在政治领域的尴尬处境,天主教徒很多都是封建官僚和老牌的商业贵族,他们垄断了政治局面,将新教徒排挤出政治领域,新教徒只能在经济领域开拓自己的事业。再将目光转向同时期的东方,中国的儒教思想却是在抵制培养专门的人才,新教培养“专才”,而中国更倾向于培养“通才”,儒教中“君子不器”的观点,反正君子治学一技之长,而是要培养多方面的能力。而新教徒倾向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无数个在各个领域的专才推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
儒教与清教中的天职观水火不容,清教中的天职观所指是人们必须接受神的旨意,履行上帝安排的唯一任务,便是劳作。辛勤的劳作和节俭有度的生活是清教徒履行自己在现世的义务,不去履行自己的工作,就是对上帝责任的逃避。新教徒工作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回报上帝的恩典,必须在现实中辛勤劳作,努力赚钱。这一特点与资本主义牟利行为的特征不谋而合,具有实质上的统一性。②资本主义产生的途径便是不断地获取剩余价值、牟取利润。而新教的天职观使得新兴资产阶级为赚钱获得道德和事实上的可能性。而儒教思想培养的君子避开世俗生活,以入仕做官为荣,谋权不谋利;专业的技术培训适合“小道”,即从事基层工作的百姓,儒教士追求的是辅佐君主、追求政治上的地位。新教受到天主教的排挤,无法进入政治领域,而儒家思想长期在中国思想领域占据正统地位,精通四书五经即可通过科举入仕,政治领域中是为儒教士打开大门的。中国的封建社会一直秉持着士农工商的理念,做官是最受人憧憬的,做生意则是被政府打压的,尤其在政府为儒教士进入政坛提供了科举的决定,所以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君子,在经济领域施展抱负的人很少。而新教徒由于政治上被排挤,教义中又鼓励人们履行自己在现世中的天职,所以新教徒大多活跃在经济领域。
但儒家中的某些思想和新教中的理性主义还是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儒教既反对古伊斯兰教中的先知们表达的奢华挥霍的态度,也反对佛教那种拒斥对尘世财富的任何悬系的态度、印度教那严格的传统主义的职业伦理以及清教对理性地专门化了的天职中现世禁欲的营利工作的神话。③新教中也对封建官僚和老牌商业贵族骄奢淫逸生活的批判,以及反对天主教徒隐修遁世、逃避社会责任的思想,两者在生活方式上存在共通之处,都提倡节俭有度的生活。儒教和新教都强调了人在现世生活中,要在各自岗位上做好自己的工作。中国封建社会通过科举考试给知识阶层以向上晋升的阶梯,通过科举考试,儒教士向政治上层流动,活跃在政治领域;新教徒则要培养自己的专业技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劳作,在对待工作的态度是相同的。加尔文宗崇尚恩典说,信徒要坚信自己被上帝赐予了恩典,于是在世俗生活中要牢牢把握自己的天职,努力工作。而儒教中也存在恩宠说,儒教士在科举中通过考试,被选拨做官,便是在都城中得到了君主的赏识和恩典。在对待欲望上面,两者也是如出一辙。儒教主张回避美色,孔子认为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妇女是彻头彻尾地非理性的人,同妇女打交道就如同跟小人打交道一样困难。④对美色的沉沦会让君子失去理性,失去匡扶大义的理想。新教中的核心特质是禁欲主义,尘世中的各种欲望,尤其是对于性的欲望,会让教徒迷失方向,而辛勤的劳作和粗茶淡饭能让人清心寡欲,是禁欲的良方。儒教和新教都出自对责任的履行而抵制欲望。
韦伯的这本书中只强调了商人和组织者对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却没有分析消费者——市民,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作用。舍勒说“在资本主义精神的形成中迈步向前的,并不是实干精神,不是资本主义中的英雄成分,不是‘具有王者气度的商人和组织者,而是心中充满怨恨的小市民。”⑤舍勒认为怨恨产生的土壤在于:价值攀比和竞争机制。小市民作为消费者,购买力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当资产阶级生产的商品在市场流通,有一部分人的购买会使另一部分人产生嫉妒和怨恨,刺激这部分人的消费情况,消费的增长使得商品需要上升。资本家继续扩大生产,积累资本,推动资本主义的发展。攀比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赢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这样的心理就促进市民加倍努力的工作,来战胜其他的人,获取更大的成就,全社会就会逐渐形成一种竞争取胜、优胜劣汰的环境。
这本书中对资本主义大加赞词,却对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视而不见。卡尔·马克思曾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列强掠夺弱小国家,鸦片贸易、黑奴贸易都是资本积累时期血淋淋的历史。而韦伯全书只见对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精神的称赞,只看到了资本家个人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忽视了他们面对丰厚利润时的贪婪和残忍。资本主义精神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但我们也要辩证的看待资本主义背后发展的消极因素。
——————————
注 释:
①{3}{4}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24,232,232.
②袁张帆,蔡璞.天职观对资本主义的影响——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脉络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5,(1).
⑤马克斯·舍勒.资本主义的未来[M].北京:三联书店,2004. 17.
参考文献:
〔1〕董正华.资本主义精神:新教伦理、个人主义还是民族主义[J].世界历史,2007,(01).
〔2〕王艳.“怨恨”的社会为什么有“未来”?——舍勒《三论资本主义精神之问题》的伦理思考[J].浙江学刊,2011,(01).
〔3〕白蔚.三位“马克斯”对资本主义精神的解读[J].社会科学辑刊,2006,(05).
〔4〕耿喜梅,严翠玲,柴淑芹.宗教伦理?经济伦理?社会变迁——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的内在逻辑及评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09).
〔5〕袁张帆,蔡璞.天职观对资本主义的影响——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脉络探析.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5,(02).
〔6〕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 篇四
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感
XXX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他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读完此书久久不能忘怀,一句句充满哲理的话语,一个个精辟的语言,一串串深邃的思想......无不令人深思令人感叹。任何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其的价值。与时俱进,实事求是,联系与发展,用哲学的观点看待问题。资本论与社会主义观,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与主观唯心......无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学习。还记得在第一堂课时老师问我们的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学习马克思对于我们现在又有什么用了?”,针对此题,我第一个走上了讲台:“我想马克思主义对我们一定是有用的,只不过我们怎么去看待它的问题,许多的东西都是如此,看的角度不同、思考的方向不同、处在的环境与心态的不同,它都会影响我们的价值观与世界观。从而得出不一样的结论。有些东西即使你学了,如果不用不加以实践与运用,那么他便是无用。而有些东西我们即使自己认为自己没学,但是我们却已经在用了,我想马克思就是这样。谢谢!”当时的发言大概就是这层意思吧,这就是我对马克思一个最初浅的理解吧。其实现在来看自己当时回答的问题,便已经无形之中体现出了马克思的许多哲学观点。还有许多的同学接二连三的回答了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有用,有的同学都是没用,还有的同学说应该一分为二来看。不管是有用还是没用,我想只要他们通过学习和自己对马克思的了解后,一定会更会对他们受益匪浅......此书虽已读完但是对我来说却是永久的思考与不断的探索,马克思哲学理论他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也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强调的是与时俱进,他随着时代发展的同时又引导时代前进.他在变化中不断的发展着,他也引起了人们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为此毛泽东著出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写出了《邓小平理论》,江泽民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高举着《八荣八耻,荣辱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便是实践,发展的根据也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马克思哲学理论无不引人思考与探索,他的每一条理论都深深的吸引着我们和指引着我们前进的反方向,我想我目前学的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马克思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他是与时俱进的,因此他也要我们永远的去学习去思索去讨论与付诸实践……
5.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 篇五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教程》有感
中国选择了马克思是由中国的实际所决定,而马克思哲学的中国化也结合了中国的国情不断发展,虽然中间有崎岖,但是总的是在向前进步提高。总体概括: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27年
第二阶段——从1927年到1949年
第三阶段——从1949年到1978年
第四阶段——1978年到现在。
2、中国化马克思注意哲学的三种形态:
第一形态——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精神的毛泽东思想
第二形态——受唯意志论严重影响的毛泽东晚年哲学思想
第三形态——以实践唯物主义为方向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践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重要特点,而实践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国家的具体国情以及文化传统不相同,马克思主义者面临的时间任务自然也就有了很大的不同,并且随着社会发展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而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主体与文本的相互作用。
从外部看来:
首先经典著作出版对其产生了制约。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公开出版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主要是恩格斯后期和晚年的著作,而马克思本人极具个性特色的哲学思想并没有及时出版从而没有得到苏联乃至中国哲学家的重视,制约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1932年《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出版很能说明问题,其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一种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理解——实践唯物主义随之问世,也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户进入新的阶段。
其次,苏联哲学也产生巨大影响。“中国人接受的马克思很长时间内是俄国
人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即列宁主义。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者所理解的又是苏联哲学家创建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而实际上这远远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全部。”
从内部看来:
中国落后的国情、革命建设实践需要的变化以及毛泽东等革命领袖、中国传统文化都深深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中国化的第一阶段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史中国社会与世界潮流想激荡的产物,是国内外局势总和作用的结果,其间发生地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过十月革命、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等都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历史机遇和动力。
马克思在中国早期传播的主要内容有唯物史观以及阶级斗争学说。对这两项内容那个的偏重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内容决定的,也是由重大现实原因和历史机遇造成的,譬如与中国革命客观需要有关,“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决定了中国先进分子首先运用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来揭示中国革命的社会根源,论证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他们明确认识到,要改造中国社会,只有实行社会主义;只有遵循唯物史观,中国革命才能成功。”
并且马克思哲学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及其领导的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的开展日益被政治化,从而受到了国民党等政治势力的攻击和封锁。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同时拥有很多局限,“文本、资料间接性的局限”,“理论上的理解消化不够”,“理论视野不够开阔”,“理论上的独立思考不够”等等。
这个时期的状态概括起来正如一位俄国学者所说:“中国的共产主义支持者对尽早在本国实行一场类似俄国的革命的急切愿望,使他们对布尔什维克的革命试验缺乏批判性的认识,因而全盘接受了它。就连那些认真读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著作的人,尽管发现布尔什维克主义和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唯物观念之间的差异,但也还是倾向于把俄国共产主义者的革命活动当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 中国化的第二阶段中:
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不成熟以及其他譬如中外反动势力的迫害等原因,大革命失败了。这是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遭遇到得第一次重大挫折,它迫使中国共产党深
刻反思。中国共产党人不仅清算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中的右倾机会主义,而且也开始告别唯书(马列著作)唯上(共产国际)的左倾教条主义,立足于中国革命的实际去探索、阅读、选择、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真正的开始。实事求是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最重要的内容,成为它的核心。
在此阶段诞生了马克思中国化的产物——毛泽东思想。
同时毛泽东较之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更加重视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并将阶级斗争学说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内容。
中国化的第三阶段中:
新中国建立后,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哲学领域进行了从旧哲学向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哲学的理论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崭新阶段开始了。
全国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热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地开展既是其重要途径,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扫清了道路。同时也有了对各个领域的唯心主义和旧哲学的批判,但是其混淆了政治标准和学术标准,把学术分歧当做政治分歧来处理,出现了“左”倾的政治斗争的倾向,这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本身也是有害的。
群众性哲学的产生也正是由于一贯重视哲学实践功能的毛泽东多次表示强调哲学要为政治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要搞实际的哲学等。
与此同时,在新中国建立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继续中国化的过程中,多次出现各种思想路线的斗争,表现在实现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和“左”右倾机会主义倾向的斗争。
毛泽东指导思想逐渐偏离实际,出现“左”的急躁,并且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一再突出生产关系变革的先导作用,忽视了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性要求,实行“大跃进”。在党内,“左”的冒进思潮仍有发展。最终导致了“阶级斗争为纲”和极“左”思潮泛滥,文化大革命也因此爆发。
这些并不是偶然的,毛泽东晚年在哲学上的失误是其深层次原因之一。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做“斗争哲学”、认为上层建筑决定论、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唯意志论,并且搞违背群众史观的个人崇拜。而究其根源与中国社会发展的落后性有关,与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有关,当然也有他本身的个人因素。
中国化的第四阶段中:
真理问题的讨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拨乱反正,由此带来了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转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篇章。
“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社会全方位的转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转型等,转型也给马克思哲学带来了许多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也从理论上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重新进行了系统论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产生了新的形态:实践唯物主义。其将时间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理解为人的本质和社会的本质。实践唯物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开拓了哲学研究的新领域。
在这一时期诞生了其他马克思中国化的重大产物——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我的理解:
高中学习的是政治和历史,所以对于马克思中国化还是有一定了解:
1、其实马克思的内容远远不止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两方面,而传入中国经过了苏联人的理解,以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为主,这个也是由中国的实际所决定。
2、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阶级斗争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这有利于促进革命的胜利,但将其运用到和平年代的生产过程中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化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逐渐丧失了其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独立性,与社会政治生活融为了一体,完全服务于现实政治的需要。
4、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也正是由于毛泽东抛弃了自己一开始坚持的实事求是,过于注重精神领域,导致了唯意志论。
5、伟大的成就的取得一定要联系实际,不能不顾国情,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现在所处的状态。
6.读马克思传有感 篇六
最近读了麦克莱伦的《马克思传》使我对马克思的生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卡尔.马克思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的奠基人.,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而他所创作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便对全人类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也表现在非共产党执政的资本主义国家;不仅表现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也表现在经济文化先进的发达国家。
《马克思传》从马克思的童年时代开始写起,童年时代的马克思就可以看出来是带有极强的个性,由于是家中唯一的男孩,自然而然在和女孩们的相处中处于领导地位,这也导致在和朋友的交往中显得高傲,他成年后强势的作风应该也源于此.书中写到“关于马克思孩童时代的情况人们所知甚少,其中大部分来自他的这姐妹们。她们告诉外甥女爱琳娜,马克思早先时候是“令姐妹们害怕的暴君,他全力地奔跑着把她们当作他的马从特利尔的马库斯山坡上‘驱赶’下来。更坏的是,他坚持让姐妹们吃他用肮脏的生面团做成的而用更脏的手拿着的‘蛋糕’。她们毫无怨言地忍受着‘驱赶’、吃‘蛋糕’,因为卡尔将会讲故事来酬劳她们的顺从”马克思的一生也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思想的形成受很多因素影响,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性格,爱情,生活,事业,等等.这些是可以被认为是偶然因素,终归也将是必然因素.当然,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学生时代的马克思12岁之前应该都在家中接受家庭教育,接下来的五年(1830—1835)里在特利尔读中学,马克思在这里受到了典型而纯粹的人道主义的教育。,而后在大学里面对文学诗歌的极度狂热,奠定了他对爱情的态度,其实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本为矛盾的融合体。学生时代马克思没将学业落下。马克思在完成他的理论之前,学识的积累已经达到极其庞大的地步,可以说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完成理论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哲学著作繁多,各种意识形态纷呈,他在吸收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着实不易。从而可见所有的理论都不可能凭空产生。
再者就是马克思的婚姻与事业了,马克思有很多缺点.他不善于理财, 对生活安排的没有条理,房间里十分杂乱。有关马克思大学生后的最后一份资料宣称他曾几次求债,并表明他在学校的五年中至少改了十次地址.而他后半生的经济来源,也大都来自于恩格斯的帮助.除了经济方面的原因,思想方面也是有很大差异的。然而对于事业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马克思用尽毕生的精力追求真理,他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他甚至投身于革命,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17岁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受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让我们感受到他对理想的执着与热情。
我国在引进马克思主义之后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像马克思晚年说的自己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原因,反映的不过是他固化的思想模式,唯有不断地批判接收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相应的变通才能保证我国社会主义旺盛的活力。理论是来指导实践的,实践是来修正补充理论,使得理论更加的完美。我们要正确认识理论
与实践的关系。马克思把科学与社会实践二者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使得理论更加能够指引人们的行动,这是马克斯成功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其成功的重要原因。
7.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 篇七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内涵价值
信息传播的受众是伴随着传播的产生而产生的, 其本质是社会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认识与了解社会的过程中, 信息资源是不可缺少的。以前, 能够帮助人们接收信息的媒介工具很少, 比如, 报纸和信件。现在不同了, 新信息传媒工具加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客观知识等的联系。这一改变, 是源于互联网的构建和手机的使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信息需求很强, 当面对广袤无垠的信息库时, 人的希望和需求也会变大。他们更多的时候会寻找、开拓自己获得信息的媒介途径。这时候, 新媒介工具便可以派上用场, 在其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的不平等性让社会环境变得复杂, 这个特征在马克思认识论中可以找到概念解释。人是社会群体中的核心要素, 所以人的差异也侧面、客观的展现了社会中个体元素之间的差异, 这一点在信息交流和沟通上是无法避免的。在全面改革、积极发展的今天, 社会的阶层化特征愈加明显, 为给国家构建一个相对稳定、安全和可靠的交流平台, 使其不在高速发展中被不平等、不安全所掣肘, 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分析当代媒介工具的发展与改革, 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代媒介工具的媒介传播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说明了人在社会群体中的沟通作用和影响, 并强调了媒介工具的媒介传播表现会直接改变社会舆论形态的价值。所以, 在此基础上分析受众在传统媒介工具 (报刊、电视、传统网站) 接受信息的方式下缺乏有效性的根本原因, 是探寻当代媒介工具媒介传播表现的一个突破口。以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三大模块为基础, 媒介传播表现如下:
1.大众传播
媒介平台生长、寄存与社会大众的舆论环境中, 任何新媒介工具都可以为大众传播所服务。目前, 可供大众传播的基础媒介平台有电视、网络, 以及报刊等。媒介工具作为重要载体, 承担了编辑、管理、拟定计划大众传播信息内容的责任和义务。即在大众舆论背景下, 大众传播媒介工具只能向公众传播、传递正确积极、理性客观、真实可靠的信息资源。一般来讲, 大众传播是单向的, 虽然论坛、网络评论, 以及公民电话访问都可以实施信息传播的反馈, 但大众传播的作用始终停留在让人们正确、理性客观的认识社会事物、形态以及法律制度。同时, 因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媒集群比较大, 所以应用与大众传播的当代媒介工具必须严谨、严肃, 准确、科学。否则, 一旦信息出现意识和内容上的错误, 便马上会被“大众”所熟知, 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2.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的目的性和利益趋向很明确, 是为了获得信息资源价值所形成的传播体系。比如, 单位和企业想让更多的人认识自己的产品, 会以广告、微信平台推广、网络销售、微博发帖等形式, 发送有关于自身产品的销售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被公众接受, 有购买意向的人便会消费, 消费行为促成后, 有媒介工具所带来的利益便会被单位和企业获得。故而, 组织传播的客体更像是一对多, 一个组织以信息源为基础, 媒介工具为信息发散平台, 向外不断传播信息, 以谋求购买利益和产品价值, 媒介工具的效益价值体现的最为全面。同时, 组织传播也表现在组织与组织之间的意见交流和沟通上。例如, 不同省份的机关和单位因某一项目沟通形成工作配合, 在执行工作任务时, 势必会有信息交流和意见沟通的机会。这时候, 组织传播也需要通过媒介工具加以沟通和交流, 以便于让组织之间更有效、真实、客观的认识对方的需求和想法, 以改造、优化、调整客观事物的固有形态和发展方向。
3.人际传播
当前, 新媒介工具在人际传播上的诱惑非常大, 它的发展空间也很大。电脑、手机是现代人最基本的信息沟通工具, 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达成某种形式的信息交换。比如, 朋友之间相约游玩, 约定时间、游玩地点, 甚至于其他朋友的联系与告知, 都能以电话、微信、微信朋友圈, 以及网络邮件等媒介工具传播。因为没有固定要求和行为标准, 所以人际传播只以方便、有效、及时为特征性表现。它没有固定的媒介工具以及传播模式约束, 更为灵活、自由。存在这样的优势, 就必然存在某种劣势和不足。人际传播因为没有规范、监督和限制, 完全以人与人客体信息交流为主体, 很容易出现客观事物变质问题。以犯罪案件为例, 微信摇一摇媒介工具可以把远离个人圈子的“朋友”信息检索出来, 对未知、不了解客体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存在很大不安全性。有些人因此被欺诈、勒索, 甚至于被诱导出去, 谋财害命。可见, 人际传播与当代媒介工具的关系最为密切, 它们的使用操作也最为灵活, 存在的问题也最多。
三、当代媒介发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主导意识形态传播受到冲击
媒介工具的升级换代打乱了传统传媒体系的工作规则和流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讲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也因当代媒介工具的快速信息传播效果所变化。人们客体间社会关系的变革和阶层分类, 让以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为首的主导社会舆论意识形态受到重创。当代媒介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 大大的体现了“民主”。但是, 以公共利益、社会舆论环境看待此问题, 便可以发现, 当代媒介工具给公众传媒设置了诸多框架和约束条件, 这些都是以往所没有的, 表现为由社会转型带来的传播时空背景和传授关系发生的质的改变, 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传播分化, 甚至导致了传播失衡和传播冲突。
2.传播方式缺乏创新
虽然网络、微信、qq、微博等媒介工具的传媒平台、机构以及信息传播路径大不相同, 但其传播原则、传播方式却没有随着媒介工具的技术革新做升级和优化。以网络为例, 现在网络已经取代了电视媒体, 成为大众及时性信息传输的主力军。但在信息校验、编辑、处理等方面, 网络依然按照媒介技术的革新发展, 随机的调整、变化传播方式。例如, 现在各大网站、论坛和视频浏览器上发布的信息, 传播内容高度“一律”, 有时甚至所引用的照片、话语以及标题都是一样的, 传播方式也是以帖子、网络信息和网页内容为主, 形式过于单调, 内容过于空洞, 而且有时传播内容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长此以往, 媒介工具之间的交互影响, 会拉低整个新媒体环境的信息资源表现, 媒体开始不认真对待传媒信息, 公众也开始不信任传媒信息, 传媒信息自身也变得质量不高、安全性差、内容失真、传播形式单一、推广无计划等问题。
3.媒介传播的“知沟”现象
“知沟”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蒂奇纳等人提出, 该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大众传媒理解和信息资源性质说明上有惊人的相似。它认为:“社会阶层由高到低的人在获取传媒信息时, 媒介工具、媒介途径、信息种类都要多, 真实性和科学性也要高。”然而, 在社会中生活的人, 无论是知识交流、意见沟通都有属于自己的意愿、想法标准, 他们的这部分主观想法不会因为媒介工具、途径, 以及信息形式及内容所改变。如此这般, 新媒介工具便很难与当前社会交流需求和想法相融合。在新媒介环境下, 传播主体身份与受众身份的平等化、受众反馈机制的增强、社会语境的多元化、社会群体认知的分化等, 使传统的自上而下式的媒介宣传方式面临挑战。同时, 由于新媒介工具使用及应用表现的不安全、不明确, 即便信息可以共融, 它的资源价值也很难发挥, 因为客体在社会中的关系总和依然不以信息资源的改变为转移, 新媒介技术只会让“知沟”现象变得更复杂。
4.传媒背景与时代的桎梏
在互联网相对虚拟、失真的空间内, 新媒介工具基本上不具有保护信息资源的能力。再加上当前计算机技术可以不留痕迹、针对性改变信息资源的信息内容, 人这个社会客体虽然通过新媒介工具拉近了与人之间的距离。其实不然, 新媒介工具构建的传媒背景与环境, 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远了。比方, 当人需要检索一条信息时, 会在网站获得有关于此类信息的成千上万条内容, 这些内容有真有假、有自己需要的和不需要的, 要想有效甄别、处理、使用这些信息需要花时间和精力。如果中间处置不当, 或偏听偏信受某些思想影响, 信息的沟通和交流会产生强大的反面作用。新媒介工具造就了信息和舆论的多元化, 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社会认知的碎片化和争议性。一旦这种新媒介传播形式及元素感染了整个传媒背景与时代, 人的社会关系总和就会由信息膨胀带来的夸张性和片面性以及媒介监管的间接和滞后性, 对社会舆论环境的塑造和控制管理极为不利。
四、基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谈当代媒介工具的发展之路
1.对传统传媒意识形态的尊重和科学承袭
新媒介如果不依附于旧媒介将很难稳定, 最终走向消亡。所以, 当前新媒介工具考虑重要问题时, 如何挖掘自身传媒优势, 依靠信息资源的编辑管理、交流与沟通, 整合有效资源, 使人与社会关系的总和容量趋向稳定。比如, 新媒介工具要促使、激发传统媒介格局和体系的转型, 以电视、网络为两大基础平台, 电视负责主流传媒集团, 网络负责信息的整合、校验、编辑和整理, 最终以发散形式、多种媒介工具传播给公众。另外, 还可以通过媒介工具塑造、构建“电子集成信息”的功能优势, 集合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众多元素, 意在说明、阐述信息资源的真正性质及内容。如果电视与互联网中针对同类、同种信息出现了“异议”, 也不要一味打压和杜绝, 应当建立科学的传媒反馈通道和信息校验程序, 依靠相关立法和法规的完善约束作用, 将现代媒介工具的发展渠道在规范的条件下进一步的拓宽。
2.强化新媒介工具的创新应用方式
当下新媒介工具正面临转型困难, qq、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盛行, 给社会传媒的公共信息提供了全民“共享”的渠道, 但是依旧没有改变自上而下的传播内容, 以一点向外扩散。接下来, 为了能强化新媒介工具的创新应用方式, 新媒介工具应对自身信息传媒方式和内容特征, 定义各具特色的传媒方式。例如, qq、微信等社交软件, 可以依靠平台的便利整合、搜集周边资源, 并将其转化为个体资源的验证集合, 在安全、可靠的背景下, 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信息检索标准很快收集信息、辨识信息。而此类信息可以不在公众视野下, 而专属于个人的信息。纵向传播的信息资源转为横向传播后, 新媒介定义的传媒新格局便可以满足、迎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提到的人并非抽象的客体, 透过他们的社会关系改变其所掌握信息资源的资本价值和性质的。同时, 一旦新媒介工具开始转型或改变应用模式, 信息传播的形式会更贴近与人们生活, 信息传播也会进驻到人与人沟通的各个地方, 打电话、微信聊天、认识其他人、qq建群等, 都可凭借其特有的平台整合、优化资源。新媒介工具之间也可以依附其各自的优势, 相互转化、交换信息。
3.“知沟”现象的填补与纠正
在大众传播和组织传播过程中,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客体关系被削弱, 所以在信息交流与沟通时, 所要考虑的整体问题被强化, 个体问题被弱化, 大大增减了信息传播的复杂性。要想填补和纠正“知沟”现象, 首先, 需要将新媒介工具引入到各个阶层的大众传播与组织传播工作体系中, 不要害怕限制信息的沟通和传播效果, 而是本着审查、监督的原则, 为信息资源的传播提供真实性、可靠性的依据。久而久之, 依靠新媒介工具构建的新信息资源集合的安全性、科学性、可靠性特征会更加明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以信任媒介工具, 因为它们所积累、储存的信息资源都是统一的、正确的、安全的。在同质性的社会团体中, 人们对接受的信息有着共需和互补的特点, 由于相似的认知观念和生活背景, 人们对接受的信息能通过讨论和协商而达成共识, 新媒介工具的妥善应用与沟通了解, 亦会增强、改变信息的传播效果及表现。
4.优化、健全新媒介的信息环境
新媒介工具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准, 为了能健全新媒介的传播环境与背景, 让信息资源在共享的基础上保持本质上的影响价值, 建立新媒介工具、媒介平台的特有反馈、评估、校验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例如, 信息资源的创作者、发布者, 以及传播途径、媒介工具等都要实名制或有明确的传播链, 一旦发生问题, 公众可以依靠统筹性的检索技术, 破除、删掉不良信息资源, 净化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不利信息。同时, 对受众反馈信息的评估机制应坚持科学性、客观性与动态性的原则, 通过分析受众的反馈信息, 检验传媒信息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社会性特征是否符合、满足构建个体社会关系的标准。
上文对马克思认识论进行细致探究后发现, 当代媒介工具并不完全以有利于人与人客体交流与发展的方向发展。它在构建信息交流方式, 以及媒介工具本身安全性及科学性, 甚至信息资源本质价值方面, 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要让当代媒介工具真正发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认识”“认知”作用, 还需要通过马克思认识论指导如何更合理运用新媒介工具来传播信息, 达到更有效认识客观事物并改造客观事物的目的。
摘要: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一直被人们当做探究人与人关系的科学理论, 因为这个哲学关系是具有实践依据价值的, 只有透过现象才可观察到人、事物界限的本质。当代媒介发展日新月异, 网络、微信、qq平台等新的媒介工具, 给人们的沟通与关系建立提供了多种可能, 信息不再是单项传播, 而是多元传播。虽然从关系建设层面, 当代媒介工具发挥了对信息交流的极大影响作用, 但却没有很好地引领、约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认识论中的客体关系保护, 信息接收的主被动性严重混淆。基于此, 本文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下对当代媒介工具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观点建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视域,当代媒介工具,影响因素,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魏星, 王婷婷.新媒介传播视角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 2013, 12 (106) :29-31.
[2]徐艳玲, 李建柱.马克思主义传播学: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破题求解[J].理论探讨, 2013, 22 (31) :153-156.
[3]丁北川.基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大学生现代媒介素养教育研究[J].大庆社会科学, 2015, 11 (101) :142-144.
[4]戴元光, 陈钢, 许建.中国传播学研究学术旨趣与学术群--兼论中国传播学研究30年[J].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23 (104) :146-157.
[5]刘宽亮, 李宏勇.传播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2, 12 (105) :56-59.
[6]Todd J.Bacile, Christine Ye, Esther Swilley.From Firm-Controlled to Consumer-Contributed:Consumer Co-Production of Personal Media Marketing Communication[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 2013, :.
8.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篇八
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我了解到了当时红军方面出现的问题的一个方面,然而收获远非如此。独具领导气质和才能的毛泽东,此时已显现出了无比耀眼的光辉,他透彻的理论分析、毫不留情的直指的矛头,都展现着他作为红军精神领袖的独特魅力。毛泽东同志的理性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的对待问题的方法、无所顾忌地指出弊病的魄力以及他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在今天仍然是我们当代青年人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对于这句话我深有感悟。人们不能通过主观意识去判别一件并不熟悉的事物,这是对事物本身不公平不合理的对待。人际交往也是如此,并不了解一个人,就没有资格去评论他的好与坏;我们往往把自身处在世界正中心,分别给身边的事物分门别类,列出甲乙丙等级别,用一番“公正言辞”去陈诉自己的观点却不加以调查、去熟悉,“一竹竿打死一船人”,等到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失去的将是不可挽回的一份珍贵。
盲目的、缺乏人性观点的服从的本本主义,是与社会科学发展相违背的错误理论,我们需要“本本”,但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的则需要摈弃。就如遵循上级的命令,不假思索地执行,认为领导的话就是对的,领导的决定就是正确的,越来越偏向于歪道,甚至会阻碍社会主义的发展。《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问题,实际上正体现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与这一世界观相对应的方法论正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在工作中,实事求是是必不可少的,一味地本本分分地执行上级领导的指示而不考虑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我想,也不会在工作上取得怎样的成就吧?
革命事业永远不会停止,这也需要我们去改进,去创新。与时俱进的发展,实事求是的创造。无论处在哪个时期,1848年旧民主主义阶段、1919年新民主主义阶段、1949年社会主义改革与建设时期,我们的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是领导中心人物清楚地了解中国国情,并且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至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需要这样的觉悟去发展,进行社会经济调查可以获得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才可以制定出正确的斗争策略。社会经济调查可以帮助中共明确中国社会中应当争取的阶级同盟者和需要斗争的阶级敌人。正如毛泽东同志讲的,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并不是少数人做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也就是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
9.读马克思传有感 篇九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以上两句话,当我再次在马克思传中看到时,不禁触动。思想家的魄力让人震撼。这让我想起司马迁的一句话,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其实,真正打动人的不是他的才华和智慧,而是他的信念和执着。前者给人崇拜,后者给人震撼。想想现今社会,有多少人在思考所谓的人生,又有多少人在思考社会的发展?绝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在思考着自己,追求着物质。
就像《小王子》中所说,我走近大人圈子,听见他们谈论的都是数字。股票,收入,和女人。我突然发现,思想家消失了,他们稀有的就像武汉的星星!而看完马克思传之后,我感觉马克思的存在,就像是孤独的行者,在思想的小路,一路向北。。。。
最近快看完《苏菲的世界》,除了历代哲学家的智慧让人感叹外,我觉得作者在书中一直谈论的主题也让人深思。这里是他的一个比喻:
关于小白兔,最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哲学家是孤独的,但哲学家是伟大的,那么是否伟大的都是孤独,抑或孤独才能接近伟大?
在马克思的最后几年,书中是这样写到:“在部分地恢复了健康之后,马克思感到自己是双重残废了:“精神上是由于失去了我的妻子,生理上是由于病后胸膜硬结和支气管应激性增强””。
同样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虽然才华横溢,但最终不免毒死。
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
贝多芬用音乐奏出人生的不屈不挠,但他一生的孤独与痛苦谁又能明白? 我不得不思考伟人与凡人的区别。
我可以说,人有百分之70的时间是活在非自我的状态的。无论是看电影,看书,运动,或者是玩游戏,我们都将思维交给外物,而将自我囚禁。自我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人因为自我而有价值,但又因为自我而痛苦。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对自我的思考,会让人登上一个精神的高峰,也因此更接近上帝,但一个越精神也就往往越脱离物质。身初俗世,大部分人都穷其毕生,追求物欲,所以很难寻觅到有同样精神追求的人。因而,思想家大多孤独。
孤独啊孤独,为什么伟大的成就总是伴随着巨大的悲凉,莫非,这正和上了老子的刚柔福祸的哲学?
10.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篇十
毛泽东是近代史上的伟人,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伟大导师。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当我翻开毛泽东选集面对如此伟大的人物时,心情是何等的复杂.这篇文章深入浅出,浅显易懂,却又不失深邃和深刻。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毛泽东在1930年5月发表的。那是正处于20世纪20年代末期和30年代前期,共产国际内部所形成的“左倾”错误对中国革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我们党内先后出现了瞿秋白,李立三和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他们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在革命形势,革命性质,革命道路和革命策略等问题上,都犯了“左”倾错误,使中国革命力量遭到严重损失,特别是王明教条主义错误,几乎使党和革命陷于绝境。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出发,坚决抵制了国际国内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总结了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经验。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理,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了适合中国特点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问题。《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表的。
本本主义,即教条主义,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特点是把书本、理论当教条,思想僵化,一切从定义、公式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反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对具体事物进行调查研究,否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轻视实践、割裂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本本主义则是<反对本本主义>的中心思想<反对本本主义>这一文为我们今天正确地观察事物、解决矛盾和指导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原则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首先,它为我们提供了一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思想路线。“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这段话既肯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又强调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这条路线,就要积极进取,不断开拓,反对消极保守。其次,它是反对主观主义和”左”“右”倾错误的锐利武器。“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么,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既反对把个人的局部经验绝对化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的经验主义,又反对不懂得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特点,只知背诵和照搬马克思主义条条的教条主义。再次,它为领导者转变并养成优良的思想作风指明了方向。“迈开你的双脚,到你的工作范围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学个孔夫子的„每事问‟”针对有些领导干部不深入群众,不了解下情,对上级指示和书本上的理论一味盲目执行和照搬照抄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开出了一剂药方:”怎样纠正这种本本主义?只有向实际情况作调查”。“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这里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认识世界和克服主观主义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方法在于向社会作调查。他还比喻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只有进行了艰苦的“十月怀胎”似的调查,才能有“一朝分娩”似的迅速解决问题。现今,这一文对我们的指导意义依旧重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学习其方法,以其思维方式去解决,思考实际的问题。不能死记硬背,要注重实践。毛泽东在很多会议上都曾告诫党的领导人要反对本本主义,他曾说过如果一个人只知背诵马克思的经济学或哲学,从第一张背到第十章,背的烂熟,而不懂的应用,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我认为任何知识的掌握如果不能贯彻于实践,都将失去知识的本身价值。我们现在已经是大学生,应该树立一种自己思维的观念和意识,不能仍然停留在中学阶段简单机械的接受老师和书本知识的灌输,那种学习方法过于被动,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书本知识和老师讲解的迷信,在我们的思想意识中几乎从未考虑过是否老师和书本也可能存在错误,这种学习方法和态度就是“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一种体现,正因为这种机械的学习,我们的学习缺少自己的创新,缺少自己对知识自我升华理解,没有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而仅仅是一种从书本到书本的过程。现在在大学,我们则必须改变这种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观点,不管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它就是一种自我思维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如果我们还只是迷信于某本教材和某位讲授老师,那么我们绝对学不好我们的专业。大学的学习就应该是广范围的多层次的掌握知识,从不同角度的去看待同一个问题,参考和阅读各种书籍上的不同观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种不同中找到和形成自己的见解,并在以后的不断学习中纠正和深化自己的观点。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大学学习中也需要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反对主观主义。我们必须抛弃教条主义,必须不停止在现成书本上的字句,现今社会越来越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了,我们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理论联系实际。老师不可能伴随你一生,因此我们必须学会思考,敢于质疑,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11.读《反对本本主义》有感 篇十一
在国庆期间,读了三篇毛主席所写的文章,大概是因为自己的关系,看着那些让人不爽的数据和数不完的文字,最后稍微用心看的也就剩下一篇了DD《反对本本主义》,本来想写的也没有什么,但是毕竟是已经看了,而且最近几堂课也听了不少别的同学的一些看法,说写不下去难免也说不过去,所以也就在这里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是想谈一下文章的文学写作水平及写作布局结构。文章的写作布局,语句词汇的运用等,我认为是十分出色的,无论是对于意思的传递,感情的表达,都能够给人一种熟悉,容易认知的感觉。文章开篇就用了不可反驳的笔触写到: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紧接着是3个反问句和4个感叹句。“要不得!要不得!”开门见山,这是写文章的一贯手法,但说句心底话,这里的开门见山的确是用得不平凡,读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毛泽东写这篇文章用意何在,也可以领略到毛泽东写这篇文章时到底用了多少力,下了多少功。
在整个文章中,我认为这是一大亮点,同时这开篇也正是我最欣赏的地方,既散发着不输别人风采的傲气,也粘带着不离人民群众的气息,要评价一句的话,那的确是开大门,见大山!从文章整体来讲,错落有致,详略得到。用了六大部分阐述说明问题,而后用最后一部分解决问题,既不点到即止,同时又留有余地。也就是整篇文章既不会一笔带过,草草了事,也不会过于班文弄武,堆词砌句。而这里也正是我所认为的文章的第二个亮点所在。整篇文章不乏咄咄逼人,但是同时又扣人心弦的语句。要处理好两种不同的语气同时使之浑然一体,实在不容易。要知道话是说给群众听的,给基层干部听的,并不是要在知识分子之前卖弄文采。怎样才能够使读者明白,明白之后又能够接受,这并不是草草几个舞文弄墨的文人学者可以胜任的,而恰恰就是毛泽东做到了,用简单朴实又不失华丽的话语做到了。
纵观全文,没有什么高深的造词,也没有多少深奥的语句,但是其中饱含的意思却表现得融会贯通,平易近人,农民听了可以明白,干部听了也可以理解,真可谓句句平实而由字字珠玑,不能不令人叹服。 以上是我对《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关于文学方面的一点浅见,本来是还想说点什么的,但是鉴于可能有不少人都已经对这篇文章的文学水平作了各式的评价,加上对文章品味相同的也大有人在,感觉也实在是自愧不如,因此对文章的文学点评就到这里。
接下来我写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对文章里面,也就是毛泽东的一些观点的个人看法。 首先我要讲一下什么是本本主义,用通俗的话讲,就是想问题办事情都是按照书上的去做,从来不运用自己的大脑。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原话:“你对那个问题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情况既然没有调查,不知底里,对于那个问题的发言便一定是瞎说一顿”。凭心说一句,这句话实在是再也正确不过了,但是我说的是针对他们那个年代,并不是指现在,我要谈论的重点也就在这里,毛泽东的这套思想是否还适用于现在?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不可否认,几十年前的很多思想的确保留到现在,甚至也有很多应用到现在,但是年代毕竟不同了,时代在变迁,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科技、经济、人文等都与以前存在着天差地别。现在时代,可以说是浓缩了人类智慧结晶的时代,因此许多的东西,也就是已经十分确切的东西,是否还值得我们去调查呢?当然我并不反对,而且我也肯定,重要而又存在不确切因素的问题值得我们调查,而且是很有必要调查。但毕竟毛泽东所讲的对问题没有调查就一定瞎说一顿已经不太适用了。 已经根深蒂固的知识,已经家喻户晓的`知识,我们还有必要去深究,去调查吗?如果你说有,那没关系,因为你将会浪费的还是你的时间。想一想,在一个紧急的情况下,想问题做事情,我们还来得及调查一番吗?那可是时间啊!是紧急情况下的时间啊!我们这时要的不是深究,不是调查,而是烙印在我们心里早已耳熟能详的知识,是常识。 正如别人问我们,1+1是多小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深思熟虑,说实在话,这的确不是一个很好回答的问题,无论从数学、经济学、哲学、还是其它的什么学科来讲,答案也不尽相同。但是我们的确有必要想这么多吗?我们为何不干脆的回答1+1=2呢? 如果遇上什么问题都得去调查一番,都非要对问题进行没必要的分析,那么是否对我们的工作效率产生很多的影响呢?现在的社会是一个讲求效率的社会,时间比什么都来得重要,如果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没有意义的调查当中,那么显然是不明智的,何况现代人毕竟要比毛泽东那个时代的人知识要更加丰富,也就是我说的,两个时代的文明程度是有天差地别的。
就那我们的教科书来讲,前面已经讲过了,本本主义通俗来讲就是照抄照搬书本上的东西,但是那是什么书本上的东西呢?两个时代的书本比较起来,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书籍更具说服力,更能说明问题。因为毕竟是累积了好几个时代知识的成果,是历史的结晶。那么我们是否还要去怀疑呢?当然要,但是并非很有必要!因为发言权已经不决定于是否做过调查,而是决定于是否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和独特的见解。 以上是我对文章里面一些观点的个人看法,可能文笔不好,说服力也不足,()同时我也尊重别人的见解,如有雷同,不胜荣幸,若有不同见解,也欢迎指点。那么接下来的是我对《反对本本主义》的最后一点感受。
其实说感受也说不上,更确切的说是体会,对文章最后一节里面的“调查的技术”的一点体会。 毛泽东在这里强调了调查的几个重要环节,归结起来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我认为这也是对我们做调查来说颇有益处的几点:
1.确定调查的目的:做调查首先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进行这个调查?不是别人讲一句去调查你就附和着做调查。我们要弄明白,进行这个调查目的何在,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有什么重要意义。我们要在思想上明确,不是为了应付而调查,而是要为了调查而调查。
2.确定调查的对象:这里的对象,既包括调查的是人是物还是事,也包括调查的对象是个体还是群体,是局部还是整体等。没有明确我们的调查对象,调查工作肯定做不好,调查的方向也会变得模糊不清。结果自然而然地就可以猜想出来。
3.确定调查的人员:毛泽东强调调查要亲自出马,他说道:“凡担负指导工作的人,从乡政府主席到全国中央政府主席,从大队长到总司令,从支部书记到总书记,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单靠书面报告,因为二者是两回事。”的确,既然我们要调查,那么自然就是我们去调查。单凭看了别人的几个调查报告而草草地下决定,那是不符合实际的,也就是犯了毛主席所说的本本主义。因此我认为确定调查的执行人员,对调查来讲尤为关键。
4.确定调查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的调查要深入到什么程度。是浅尝辄止,还是寻根问底。是随随便便地问一两个问题,还是全心全意地做好工作,事无大小一概要问。这正是又一个关键所在。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没有热情,没有坚持,那将是什么也做不好,虎头蛇尾,或者是完完全全的无功而返。毛泽东说,“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同时也说“不做正确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大概我总结的就只有以上四点,当然这是因为只针对了《反对本本主义这篇文章》的缘故。
12.读《新民主主义论》有感 篇十二
内容摘要:对新民主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解与体会。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33)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在这点上,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4),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因此,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我读完《新民主主义论》后,体会最深的是新民主主义的先进文化建设。
《新民主主义论》是借《中国文化》出版之际写出的,可见应该对于文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至于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政治新经济服务的。
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它同一切别的民族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建立互相吸收和互相发展的关系,共同形成世界的新文化;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别的民族的帝国主义反动文化相联合,因为我们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这种工作过去还做得很不够。这不但是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和新民主主义文化,还有外国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时代的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所谓“全盘西化”(33)的主张,乃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在中国过去是吃过大亏的。中国共产主义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民族的形式,新民主主义的内容——这就是我们今天的新文化。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科学的。它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一致的。在这点上,中国无产阶级的科学思想能够和中国还有进步性的资产阶级的唯物论者和自然科学家,建立反帝反封建反迷信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和任何反动的唯心论建立统一战线。共产党员可以和某些唯心论者甚至宗教徒建立在政治行动上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但是决不能赞同他们的唯心论或宗教教义。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青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种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即是民主的。它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要把教育革命干部的知识和教育革命大众的知识在程度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把提高和普及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结起来。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34),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而这种文化运动和实践运动,都是群众的。因此,一切进步的文化工作者,在抗日战争中,应有自己的文化军队,这个军队就是人民大众。革命的文化人而不接近民众,就是“无兵司令”,他的火力就打不倒敌人。为达此目的,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言语必须接近民众,须知民众就是革命文化的无限丰富的源泉。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只能由无产阶级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思想去领导,任何别的阶级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领导了的。所谓新民主主义的文化,一句话,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民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新民主主义论》在最后指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仍然适用于当代。毛主席在文章最后热情高呼:
“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
如今中国的航船已经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扬帆破浪。
【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感】推荐阅读:
读马克思主义哲学有感06-27
认识马克思10-14
马克思考试重点06-16
马克思课程总结06-21
马克思考试打印10-19
马克思哲学观07-20
马克思诞辰200讲话07-27
马克思全面发展理论07-27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07-31
03709马克思复习总结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