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因材施教(精选14篇)
1.初中数学因材施教 篇一
练习分层次
分层练习有利于因材施教。多年的实践告诉我们,练习“一刀切”,过难或过容易,缺少层次,不利于不同类型的学生,尤其是差生与优生的发展。练习是强化知识和技能的有效方式,是数学学习的必要环节。因学生存在着差异性,教师在练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1.课堂练习分层次:坚持“两做三层”的原则。“两做”是指练习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即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直接运用所学知识的基础练习,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部分;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第三层次为综合题,可作为选做题。这样即达到学习的最基本要求,还能发展智力和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有利于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
2.抓好反馈测评。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每章进行一次“章末测试”,建立学生学习档案。注意面向全体,逐层分化,针对测评结果,对“学困生”进行及时补救,尽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评价分层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很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平等的。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基础差的学困生永远抬不起头,也让成绩出色的学生高高在上,产生优越感。我的方法是分层评价。我把班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
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月评选一次,加以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也能得到奖品,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也会失败,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刻都有紧迫感。
2.初中数学因材施教 篇二
一、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而现行的教学方式为传统的“平行分班”, 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 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 而且一个班级里人数较多, 如果按中等学生的水平授课, 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 一部分学生“吃不了”, 优生学习没动力, 冒不了尖, 后进生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了, 给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困难, 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因此, 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能力, 激发创新思维, 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 逐步提高, 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分层教学实施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1. 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班级教学为主, 按层次教学为辅
层次分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分层次教学”的成功与否。其指导思想是变传统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是成绩差异的分层, 而不是人格的分层。为了不给后进生增加心理负担, 必须做好分层前的思想工作,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讲情道理: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分层次教学的目的不是人为地制造等级, 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让不同成绩的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 以逐步缩小差距, 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2. 在分层教学中应注意原则的使用
(1) 水平相近原则
在分层时应将学习状况相近的学生归为“同一层”。
(2) 差别模糊原则
分层是动态的、可变的, 有进步的可以“升级”, 退步的应“转级”, 且分层结果不予公布。
(3) 感受成功原则:在制定各层次教学目标、方法、练习、作业时, 应使学生“跳一跳, 才可摘到苹果”为宜, 在分层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 零整分合原则
教学内容的合与分, 对学生的“放”与“扶”以及课外的分层辅导都应遵守这个原则。
(5) 调节控制原则
由于各层次学生要求不一, 因此在课堂上以学、议为主, 教师要善于激趣、指导、精讲、引思, 调节并控制止好各层次学生的学习, 做好分类指导。
(6) 积极激励原则
对各层次学生的评价, 以纵向性为主。教师通过观察、反馈信息, 及时表扬激励, 对进步大的学生及时调到高一层次, 相对落后的同意转层。从而促进各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所有学生随时都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分层教学的组建与实施
1. 学生层次化
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成绩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 再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性格特征, 按课程标准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可将学生依上、中、后进生按3∶5∶2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是拔尖的优等生, 即能掌握课文内容, 独立完成习题, 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 可主动帮助和解答B层、C层的难点, 与C层学生结成学习伙伴;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 即能掌握课文内容, 独立完成练习, 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 积极向A层同学请教;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文内容, 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
2. 教学目标层次化
分层次备课是搞好分层教学的关键。教师应在吃透教材、大纲的情况下, 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 设计好分层次教学的全过程。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 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目标, 哪些属于层次目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还应有具体的要求, 如对A层的学生要设计些灵活性和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基础知识, 灵活运用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B层的学生设计的问题应有点难度, 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基本知识, 灵活运用基本方法, 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对C层的学生应多给予指导, 设计的问题可简单些, 梯度缓一点, 能掌握主要的知识, 学习基本的方法, 培养基本的能力。
3.初中数学因材施教 篇三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数学 因材施教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0-0145-01
数学教学过程中,是需要教和学相结合,其中,学应该是重点,因为,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把知识变成学生自己的,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每个人的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理解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如果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采用无区别化的教学模式,这样将会严重的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初中数学教学的内容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学习过程,其难度系数也比较大,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其学习的状态也不一样的,那么,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能够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学生的学习状态,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分层教学可以很好的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也能够体现当前教育方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很好的落实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素质的发展,进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推广。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了解学情
分层数学教学不是简单的把学生分成各种层次,而是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变化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环境和条件等一系列的因素,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数学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也能够使得他们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现,层次教学第一步就是要能够很好的去了解学生,对学生的基本情况有着一个了解,然后做好学生之间的搭配和配置,在分成教学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的有效性,使得教学过程更加具有针对性,在分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分析,尽可能的去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接受能力等等,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比较接近,这样在教学的时候,沟通起来就比较简单,流畅。学习的进度也能够更好的把我,不论是教师在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还是新课程教学的时候,都能够很好的做教学设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出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的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是呈现出一定的动态化,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及时适当的调整每一个层次的学生,这样的分层才是有效的。一般来说,依据一定的标准来分层,都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要有一个负责人,及时的与数学老师沟通,以便调整教学内容。对中中低层次的学生,数学教师要多鼓励,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且处理好每个层次之间以及层次之内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与合作关系,让层次化教学更加有效。
二、精心設计教学内容
分层教学涉及的范围较广,有课前预习分层,有课中教学分层,有课后复习和练习分层,其中最为关键的,也是难度系数最大的就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层次化设计,这也是实现分层教学模式的核心所在。课堂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课堂,面对的是全班学生,如何故意隔离学生之间的授课内容就显得课堂比较松散零碎,也会显得非常的混乱不堪,为此,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数学课堂教学的整体性与完整性。
三、设计梯度作业
初中数学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需要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精心设计,否则没有一定的目标和标准,学生在预习和练习的时候也找不到定位。在预习的时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设计不同的预习目标,低层次的学生掌握概念、公式等,做到理解、对于中间层次的学生能理清课堂学习的内容,能简单的处理一些课后练习,而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则要求学生在预习之后能大概的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基本上处理好相关牵扯的数学问题。
四、注意个别差异,注意培养学生特长
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创造条件,如组织各种校外活动、课外小组活动、开设选修课,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得以发挥。针对学生的个别特点提出不同要求。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性格特点,是影响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针对不同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五、差异评价
在分层教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层次化教学那就是教学评价。随着社会的发展,尊重学生已经成为新课改的必然要求,每一位初中生都有一定的自尊心,他们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在学习上学生成绩优劣都渴望得到认可,也都希望自己能进步,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巧妙的评价,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评价已经成为高效课堂构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课堂评价中要做到及时、准确、对于中低层次的学生,要以鼓励为主,多表扬他们的有点,逐步的恢复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来说,要在鼓励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批评教育”,在让他们感受到危机感的同时,树立竞争意识,这样才能调动每一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实现有效学习。
总之,因材施教是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实际水平出发,在常规的班级授课条件下,要求每位数学教师既要注重学生学习的共同特征,又要重视个体差异发展,从而正确地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有效地做到因材施教,会使学生产生自我超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衡晓刚.试论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的生成与解决[J].学周刊,2016,14:36-37.
[2]汪胜奎.探究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179-180.
[3]陈静兴.试析新课改背景下学校管理的创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07:81-82.
[4]毛宁.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7:145-146.
4.初中数学因材施教 篇四
因材施教是初中三年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兼谈北京版初中英语第五册教材
北京市基教研中心 外语教研室
一、本册教材的编写体例
这册教材每课书由4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主课文(每篇课文后设有问答题,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复述课文主要内容);第二部分为词语学习,该部分所选的词均为《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常用积极词汇(《大纲》中列出的释意和用法,教材中均提供了例句);第三部分为对话,这些对话包含了《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全部日常交际用语,复现了北京版初中英语教材第1~4册对话中学过的交际用语;第四部分为练习,包括听力练习和笔头练习(听力练习包括听写、听句子或对话并回答问题、听短文并回答问题;笔头练习涉及重点词语、主要句型和交际用语,另外还有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练习)。全书最后两课为综合练习课,归纳了全书的重点学习内容。另外书后附有语法自学指导及语法练习。
二、各课各部分的使用方法
本册书中,每课书第一部分的课文均选自英文原版书籍,词句稍有改动。课文篇幅较前四册有所增加,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培养语感,并建立初步的 篇章意识。这些课文中包含了本册书要求学习的重点词语和语法;和前四册书一样,每篇课文后面仍然设有展示重要语言点的方框;教学中应继续按照“听音、认字、理解、诵读四个过程反复进行”的课文教学思路,帮助学生认真积累语言素材(包括语感、词汇、短语、基础句型等);在课文教学基础上,仍按照“文-句-词-词-句-文”的教学思路,根据课文后面方框中的要求进行重要语言点训练,并在此基础上组织阶段性的语法学习。
每课书第二部分的词语学习,旨在帮助学生进行归纳复习,为下一步的总复习做好准备。词语学习的方法应按照“词句文”教学的步骤,即教师帮助学生认读例句、理解例句、在诸多例句的基础上理解某一词语的用法、学生仿照例句进行造句练习。在综合练习课第13课中,设有一些练习,帮助学生针对《大纲》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进一步训练,包括翻译句中划线词语、方框填词、造句练习。
每课书第三部分的对话,其中的交际用语多数是第1~4册中学过的;每课第四部分又针对本课对话中出现的重点交际用语设有一些练习;综合训练课中又有进一步的交际用语练习。
每课书第四部分的练习,题量较前四册有所增加。书面练习的题型除词语练习、句型练习和交际用语练习之外,还增加了综合性的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听力练习除了针对本课内容的听写之外,每课都增加了综合听力训练习;值得一提的是每课听力练习中设有两篇短文听力理解,目的是继续加大语言声音输入的量。这两篇声音课文既可以被当作测试题来使用,也可以被当作听力训练课文,由教师组织学生进一步听、理解、诵读;因此每课书两篇短文听力理解题的录音文稿附在了课本后面。
三、本册教材的几个特点:
1。课本中语言信息量加大,体现在:1)文段信息量加大,2)练习量加大。文段信息量的加大体现在:(1)主课文篇幅加长,(2)每课书设有两篇文段听力训练,其篇幅比前四册书的听力训练有所增加,(3)全书共有十二篇文段,分别以阅读理解和完形填空的形式安排在每课书中。
2.课本中的语言学习材料和练习材料,既照顾到了新知识的学习,又照顾到了综合复习。综合复习性材料包括:(1)每课第二部分的词语学习,(2)每课第三部分的对话,(3)每课练习中的综合性习题,(4)全书最后两课的综合练习。
3.教材中材料丰富;各种类型的文段和练习难度不同、要求不同;有利于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从教材中选取不同的学习材料,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种程度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四、因材施教是初中三年级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拿北京版初中英语第五册教材来讲,对于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应主要引导他们学好主课文、词语学习、对话,并做好第四部分练习中的`基础练习、书后的语法练习和最后两课的综合练习。而对于学习成绩较高的学生,则应引导他们对文段听力、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进行反复学习和训练。
同是学习主课文,对不同程度的学生,也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对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主要侧重点应放在理解课文、认字和记单词方面;学习成绩较高的学生则应能够口、笔头复述课文大意。
在词语学习和对话学习方面,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速度也可以有所不同。
因材施教的目的,可用两句话来概括,即下要保底、上不封顶。
对于学习成绩较低的学生,要想方设法保证他们达到《大纲》和《中考说明》规定的最基本要求,减少大面积掉队的现象,其关键在于抓住认字、积累单词的环节。房山区教研室在初一、初二年级期中、期末考试中增加词汇量考查,堪称一项具有远见的举措。当然,积累单词还要依靠平时的课文教学;搞集中突击,效果未必理想;因此课文教学中,引导成绩较低的学生反复理解课文,就成了积累单词的一个基础。
5.初中数学因材施教 篇五
黄登科
摘要: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
关键词:情感教育;创新;兴趣
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
中学数学具有内容上的抽象性、应用的广泛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等特点。我们在实施中学数学教育时,应根据数学本身的特点,在传授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积极探讨数学知识与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一、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刨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数学教学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
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到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旨在思考问题时,不必有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够比较自由地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其概念、理论、方法等,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常常抱有各种不同的态度,会有各种复杂的内心体验。如果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会感到满意、愉快和欢乐;学习失败时,则会感到痛苦、恐惧和憎恨;遇到新奇的问题、结论和方法时,会产生惊讶和欣慰。虽然这种情感不直接参与数学的认知活动,但对数学学习起着推动、增加、坚持、调节等作用。因此,重视情感教育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也是有益的。
因此,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的逆境中扬帆,而不是伤痕累累。
三、数学教学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可见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
学习不应被看成是对教师所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活动。因此,我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要学得主动轻松,才算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四、观察是指人对周围事物或现象进行全面、深人的察看,按照事物或现象的本来面目,研究和确定它们的性质和关系的一种心理活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观察,就是有意识地对事物的数和形的特点进行感知活动,即对符号、字母、数字或文字所表示的数学关系式、命题、几何图形的结构特点进行的察看
6.小学数学因材施教之我见 篇六
一、因材施教需要分层教学
小学数学教育必须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数学知识,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每个小学数学教师都应该深刻认识到学生个体差异性, 切忌教学时实施一个标准, 搞一刀切, 而必须尊重个性差异, 实行因材施教。因为因材施教是实施差异性教学的核心, 而分层教学是实施因材施教的有效方式。
要做好分层教学,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要有全面深刻地了解, 对学生的智力因素、学习习惯、基础知识等方面都要了如指掌。每个班级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 教师只有在进行学生分层前需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 才能把学生放到一个恰当的层次中。
二、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 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处在一个智力水平, 在这其中还要分很多的层次, 掌握东西快的教师自然很喜欢, 对一般的学生教师也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 但是相对来说差一点的学生则是每个教师都比较头疼的问题, 在这其中我们教师还要根据学生们的个体差异进行不同的定位,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才可以正确地对待学习。
三、分层练习, 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主要过程。教师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必须达到一定密度的课堂训练, 但这个密度一定要适度。因此, 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 设计了分层练习。F组学生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完成基本题, 在完成该类题的基础上思考变式题;Z组学生要求独立完成基本题, 再由小组学习完成提高性的变式题。
如我在教学“长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后, 设计了如下练习:
[基本题]:⑴做一个长1.4米, 宽0.8米, 高0.6米的长方体木箱, 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材料?如果这个木箱不用盖呢?
⑵做一个正方体玻璃鱼缸, 棱长4分米。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玻璃多少平方分米?
[变式题]:一个长方体铁皮水槽 (没有盖) , 长12分米, 宽0.5米, 高2分米, 要把它的内外刷上油漆, 刷油漆的面积是多少?
这样, 在规定的时间内, 各类学生都能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习题,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前一层练习后, 带着成功和胜利的喜悦投入到下一层次的练习中。
又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后, 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基本题]:与600÷30=20比较, 下列哪些题的商不变, 为什么?
[变式题]:
在实践中, 我们发现分层练习确实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优等生“吃得饱”, 学困生“吃得了”。这不仅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而且减轻了学生 (特别是学困生) 的心理负担,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四、学习评价要注重因人而异
数学课标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 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再来的情感与态度,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信心”。因此,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 教师更要注重因人而异。教师可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区别对待不同的学生。例如对学优生, 教师应侧重于通过评价, 培养他们谦虚、谨慎、尊重同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而对于学困生, 则应侧重于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 让他们通过教师、同学以及自身的评价, 看到进步, 感受成功。这样的评价, 才对学生的学习有发展作用。
但是, 在当下的教育形势下要做到分层施教有很大的难度, 所以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 对学生分层前, 教师要做通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理解分层的出发点是为了确保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 不同的学生都能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而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歧视, 在人为地制造“差距”, 以免“学优生”骄傲不前, “学困生”及其家长“自卑不满”。
2. 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仅仅以学生们的分数进行层次的划分, 还要看学生们的具体兴趣爱好, 从哪些方面培养会提高得更快一些, 让学生的内心得到鼓舞。
3. 在分层施教的过程中, 教师要认真分析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心理、知识状况、接受能力等情况, 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 准备不同的教学内容,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层施教。
另外, 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也是有层次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针对不同的问题因人而异, 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在进行对学生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准备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提问, 这样针对不同学生都能做到积极的考虑问题, 收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在根据自身能力的情况下积极地考虑问题, 使提问变得更加有意义。
7.如何因材施教教数学 篇七
1 何谓“分层作业”
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因为这种差异的存在,所以作为我国教育先哲的孔老夫子很早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而分层作业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基于学生这种差异的存在。
2 如何考虑分层作业
2.1 分层作业要体现人性化。 我们一般布置的作业都是统一的题目、统一的量,而每个学生理解、应用等能力都有所不同,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师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因而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应该有所区别。作业真正的出发点不应只考虑考试要考什么,也不应单凭教师要求学生做什么,更多的应该先考虑学生本身的需要,他们能运用新知识完成什么?在他们的能力范畴内能解决什么?其实每个孩子都乐意愉快地、成功地完成作业,更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那能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自信,也是他们今后加倍努力的动力。对于确实是能力非常欠缺的孩子,我们要多给些宽容,可以给他布置搜索相关数学人物和故事的作业,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得到自己的满足感,提高上课参与的积极性;某一方面稍微弱势的,我们要容许她出错,并根据出错的情况设置合适的作业难度,从简入手,循序渐进,从建立信心开始。信心是明天的希望,是成功的第一步。
其次,分层作业要展现个性化。 ?分层作业的个性化主要是指要承认学生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承认学生在作业选择中有一定的自主权。然而,我们在实际操作时,轻易忽略学生的自主选择,总是不放心学生自己,生怕学生做的少或是做不好,或是没有得到如我们所想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于是,教师往往让一部分学生完成这个作业,让另一部分学生完成另一个作业。殊不知,这样的分层作业,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非凡是一般的学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在某一阶段选择合适的作业组别。只有他们自己选择的,他们才有动力和信心去完成好。
2.2 分层作业要实现发展化。
作业分层并不只是粗糙地把学生按智力、能力进行区分,假如这样理解就完全曲解了分层作业的实际意义。真正的分层作业只是暂时的缓冲,然后在不断的进步中慢慢调整,最后的目的是要实现个人的继续发展。故而需要我们深研教材、精选习题,既要考虑到所学的知识点,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坡度、有衔接的学习环境。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设置在三个组别中,简单的第一小问放在基本性作业,第二小问放在提高性作业,第三小问则可以放在发展性作业,实现知识的串联。此外,不同组别的学生要有阶段性的流动,根据他们不同的表现和成绩,实现上调和下调,真正实现个人发展。
3 怎么尝试分层作业
3.1 自主分层与自然分层相结合。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三个段: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为加油生、学习能力一般的为提高生、学习能力较强的为优秀生。学生亦可根据个人能力提出在相邻段内调换,亦可在得到教师的考察答应下适当调换。天天的作业采用优化的弹性作业结构设计:分基本性作业、提高性作业、发展性作业。基本性作业为本课时必须完成并把握的最简单作业,优秀生可以不做;提高性作业为基本作业的简单变型,可供提高生和优秀生完成;发展性作业为一些难度较大的作业,供优秀生完成。不同学习能力段的学生与不同层次的作业结合,在确立教师在作业布置时的主导作用的基础上,使作业分层更趋合理、科学,又要确立学生在作业选择中的自主性,使作业分层更趋人性化、个性化。
3.2 鼓舞与肯定相辅助。
调查证实,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其实谁都爱听鼓舞和肯定的言语,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被肯定,才能感受到存在的价值。然而,人都是有惰性的,每个人都无一例外地希望自己能够轻松一些愉悦一点,所以留心每个人的点滴进步,及时地去鼓舞和肯定,才有可能不断激发学生的爱好,才有可能形成良性的循环,挖掘学生不断发展的潜力。
3.3 激励与评价促调整。
8.因材施教新解 篇八
——小学低年级接受学习特征及其教学实践意义岩口镇中心小学曾连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
1、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在感知事物时满足于事物的大概轮廓与整体形象,常常不对事物作精细的分析,容易忽略事物的某些细节。以识字为例,他们只满足于每个字的轮廓,却不去把握字的每一个细节,导致他们认字时容易把外形相似的字张冠李载,混淆起来;导致他们写字时容易出现不是漏笔划,就是添笔划,无法精确地把字写完整。因此接受学习受到很大的限制,只在一定范围内可行。
2、小学低年级学生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占优势,习惯于形象思维、被动思维,学习上依赖教师和家长。
3、他们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且注意力多与兴趣、情感有关。他们的注意常常容易被活动的、鲜艳的、新颖的、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因此,教室之外的小鸟、飞蝶、虫鸣都容易引起他们注意力分散。他们的注意很长期保持在一个事物上。据研究,5-7岁儿童,注意的保持时间是15分钟左右,7-9岁儿童,注意的保持时间是20分钟左右。
4、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与情绪性。他们的感知活动较少受目的控制,较多受兴趣控制。这就导致他们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不按教师的要求去感知。老师要求他们观察花的形状、结构与颜色,他们却被叶子上的昆虫所吸引,去玩弄昆虫,把花撇在一边不予理会。
学习中经常出现上课不专心、问题回答不正确、理解不透彻等现象。
(二)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接受学习的特征进行教学
1.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教学效率高。
教师要尽量使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浅显语言或者设置利于学生接受、理解的情境让他们明白教师话语中的含义。要运用形象生动、具体鲜明的图形、实物或电化教学等直观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其学习效率。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亲自摸一摸、画一画、尝一尝,将对事物有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多依赖于自己的具体经验,所以教师应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安排有效的教与学。如:在训练一年级学生连读的时候,对于连读的做法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理解,教师解释为:“连读就要像平常说话一样,平常说话你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说而是一句话一句话地说,连读首先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再通过对比一字一顿的说话法和学生平常自己说话的习惯,来阐释连读的概念。这样学生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连读的意识。
2.有意注意短暂,多形式教学紧抓注意力
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讲解时间,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在15-20分钟之后,就应放松一会,然后再继续学习。
教学的过程当中,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保持在一个事物上,所以教师教学应保持多种形式的转换,包括语调、节奏、学生的练习等。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好奇、爱动、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设计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气氛。有的教师运用角色扮演法,把游戏引入课堂,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饶有兴趣地获得知识。也有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知识性较强的课外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使枯燥、机械的回答变成趣味浓厚的儿童游戏,让孩子们在笑声中学,在笑声中记,巩固所学知识。
3.学生尊重、热爱教师,和谐师生关系很重要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对教师、家长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认为只要是书上写的、教师或家长讲的都是正确的,都全盘接受。其中对于教师的依赖性尤显突出。作为一年级班主任,经常听到学生家长反映,学生在家学习时老师布置的作业哪怕熬夜也要完成,但是家长布置什么一点都不会听;而且许多学生在家比在学校表现得更自主和任性,他们把老师的话当做圣旨一样。低年级学生对教师怀有特殊的尊敬和依恋之情,由于尚不能理解学习的社会意义,因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影响他们学习态度的主要因素。有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随便敷衍,对调皮好动的学生缺乏耐心,经常呵斥、指责;有的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嬉闹,非要他们长时间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这些将使学生产生学习焦虑、紧张,惧怕教师,严重的可能对学习冷漠,厌恶学校,逃避学习。
因此,教师必须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关心、尊重、热爱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做到言传身教,使学生从内心敬仰教师,对教师产生尊敬和信任感,进而促使学生对所学科目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学习动机简单,易受挫折,也易受鼓励,教师要努力引导他们建立学习的自信心小学生学习动机较简单,他们好好学习主要是为了得到家长、教师的表扬。教师和家长应根据这一特点,以鼓励为主,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时时看到自己学习上的成绩,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清代教育家颜元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所以,要善
于发现学生学习上的长处,及时给予肯定的赞扬。对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正确对待。切忌动不动就叱责学生,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要善于发现学生学习中好的一面,给予肯定,然后再指出不足,启发学生改正错误的自觉性。对学生的某些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幼小的心灵就会充满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会更为充分地发挥。
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学习要求,或者让他们能跳一跳就摘到树上的苹果。教师在教学时要用心设计教学过程,使之切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由浅入深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在教学过程当中,针对学生的示范也是非常重要的。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初步阶段,他们有少量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但整合知识和经验的能力缺乏。大部分新知识虽然存在于他们的记忆中,但是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和示范才能帮助学生提取出来。一年级朗读和造句训练刚开始的时候,教师需要多给学生示范,教师示范朗读或者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者让优秀学生示范朗读;造句的时候,需要教师说前半句学生补后半句,慢慢地让学得好的学生先说示范说,慢慢地带动更多的学生。
5.一年级是过渡阶段,要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学生从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过渡到以学习为主的生活阶段,这一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期。(唐名淑等:《1~4年级小学生学习能力诊断测验报告》,载《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如果没有科学的引导,不仅影响到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还会给学生的终身学习留下阴影。在一年级学生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比如,做家庭作业之前先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做完作业先检查一遍,再预习第二天的学习内容,指导孩子如何预习、复习。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仔细观察、用心记忆;工整书写、准确计算;及时检查、理清思路等。(石瑾娜:《要重视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载《教育管理》,1997(1)。)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需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使学生拥有自信、自尊,促使自我意识不断发展。
6.优化家庭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据调查,小学低年级学生不良适应率最高的是“家庭环境”,最低的是“学校环境”;低年级学生的家庭环境需要优化,提供安静、固定的学习场所,减少干扰源,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有助于减少不良影响。
(三)小结
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大教育家孔子对两
9.面向全体、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篇九
内容提要:
本文从“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课堂提问启发有层次性;练习设计有层次性;指导要有针对性”五个方面,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采取单复互补、分层施教,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培养自信引导参与
素质教育的实质应该是: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文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要力求于开发学生头脑自己的潜在智能,来达到使学生自己有自我求知、自我修养、自我应变与发展的能力与兴趣。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学生个体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与基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生理、心理、社会性和学习环境的差异。我们每一个教师要认识到这些差异并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思维、性格、毅力等都存在差异的学生,我们的教育要“以人为本”,就要让每个学生鲜亮的个性得到张扬,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为此我们的教育要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允许学生以不同的速度进行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从学生的素质差别入手,以学生个体为教学对象,进行个别化因人施教。我长期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对个别化因人施教进行了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我将学生分成A(基础组)、B(普通组)、C(提高组)三组,在坚持班级授课制的前提下,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借鉴复式教学的经验,采取单式复教、分层教学、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方法,坚持进行启发式教学,在以下几方面尝试进行了“教学目标层次化、教学方法及手段最优化”的探索。
一、及时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如更多的强调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应让他获得教师的赞赏并让他有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那么这对学生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学生,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如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我尽可能让A层次的学生进行回答问题,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如他们回答正确,加以鼓励,如回答错了也不加以批评,而是鼓励他:“你再想一想”,让别人正确回答后,再让他复述一篇,同样给予他鼓励,这样既不伤害他的自尊心,又能激励他下次能认真进行学习和思考。又如在批阅一些A层次的学生作业时,发现学生有错误的地方,我则在错题旁边写上“这样列式对吗?”、“你忘了什么?”,或是进行面批,当学生做对了题,我则在旁边写上评语,对学生进行鼓励。当学生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看到大大的“优”,或得到简短的批注“方法好”、“计算巧妙”等,品尝到自己的学习成果,体会到成功的欢乐,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同时,我在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既注意让学生看到自己进步的一面,同时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使学生能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引导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体,教师要着力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变“跟我学”到“我要学”,以主人的姿态投入训练。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建立自主学习活动教学结构,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巧妙疏导,让他们积极投入学习的全过程,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在思考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放权让学生独立自主,使学生的目标明确了,参与度深了,并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表现展示自己的学习能力。使学习数学的过程逐步成为学生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活动过程,同时让独立探索成为儿童个性自主性的强大支点。
比如:我在教学“比的应用”时,首先出示一道既可以用分数应用题思路求解、也可以用比(或用份数)进行求解的应用题,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学生习作完毕,我再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评价权教给学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指出别人方法中的优点及不足,从而认识到象这样的题可以灵活处理。接着在学生练习时,他们发现有的题不能用分数应用题的思路进行求解,该怎麽办?我让学生们再一次展开讨论,经过实验让学生总结出,不能用分数应用题思路进行求解,也可从别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只要自己觉得能解得巧妙即可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充分领会到自主获取知识的快乐,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主动寻求最佳方法,数学能力得以迅速提高。 同时我对学生的思维方法做到善于发现,精于点拨,使学生从中领悟、提高认识获取最佳的思维方式。
三、课堂提问启发有层次性
课堂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提问时,不仅要问在点子上,还要因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积极思考,都能回答问题。
1、设计全体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如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扇形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怎样用字母表示它们的公式。并注意设计同一题,让同学得出不同程度的回答。如怎样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反比例及不成比例?并让A层次的学生可以通过看书回答,B、C层次的学生当然都能熟练回答。又如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回答,这节课,你懂得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这类问题,既是学生对这节课知识的回顾、总结,既起了巩固知识的作用,又能调动每个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这些问题,要求A层次的学生只要能回答出其中的一二即可,而B、C层次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完整地回答。
2、设计中下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尽可能做到在新授课中的复习铺垫部分和练习课中的问题让A组的学生思考并回答。如找出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这题直接告诉我们哪几个条件?要我们求什么?对于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启发就能回答的问题也让他们回答,并做到适时地予以鼓励,以增强中下等生的学习的自信心。
3、设计中上等生回答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尽量设计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后才能判断、推理的.问题让中上等生回答,以发展他们的思维,如“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你还能找到更好的方法进行解答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
四、练习设计有层次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进行弹性处理,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尽可能做到使全体学生都有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
1、同一练习不同要求。课本上除了选学题和思考题以外的习题都是要求全体学生都能掌握的。因此对于这些习题,我要求每一个学生均有掌握,对于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解答的应用题,我要求A层次的学生只要求他们用一种方法进行解答,并进行巡视发现及时辅导,使他们通过努力也能完成。对于B、C层次的学生,我则要求他们能用不同的思路进行分析与解答,并找出最佳解法。以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
2、练习内容不同要求。在课堂练习时,我经常注意设计一些思考性强的题目,以满足B、C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一个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从而让学生知道,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
五、指导要有针对性。
在教学过程中,每一个教学工作者,都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但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单靠集体指导还不够,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
1、对于C层次的学生,我注意多引导他们做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如课本中的选做题、思考题,并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课、参加数学兴趣小组,让他们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提高数学的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
2、对于B层次的学生,我指导他们也去做稍有难度的题目,也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励兴趣,争取进步。
3、对于A层次的学生,他们对于数学缺乏自信心,知识欠帐较多,并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对于这些学生,我结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指导,如指导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句列出算式;指导学生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准确有条理地进行表述;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解题,在补授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思考方法,让他们逐步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
通过将近一年的探索和实践,实行了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实施单式复教的分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己选择合适的学习环境,并让学生体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使得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标在课堂上得到了落实,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优质教育,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进行总结,并继续努力,真正使教学效益最大可能的得到提高。
作者简介:
蒋仪:小学一级老师 工作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青阳镇旌阳小学
10.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因材施教” 篇十
一、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兴趣爱好进行挖掘
由于家庭生活、教育、社会环境等的不同,学生个体也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语文教学方面则为班级中学生语文素质的参差不齐。形态不一的树根如果按照统一的方法加工成木材,不过是普通的木材;而如果在根雕家的手中,根據树根形状的不同因材施教地加以雕琢,则可能会成为独一无二的工艺精品。由普通木材到工艺精品的转变,正在于因材施教。教学如同根雕,初中语文教师面对的学生也是各不相同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尊重,在作业、交流及观察等各种途径下对学生进行了解,通过对学生的了解,挖掘其兴趣爱好,针对学生兴趣爱好来设计初中语文课堂,在立足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上实施因材施教。
二、在初中语文课程预习和新课研析中实施因材施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预习是学生对新课认识的开始。面对学生不同的预习特点和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给学生布置层次不同的预习作业。通过分层次预习,学生的预习过程将会更加轻松、愉悦,以分层来推进学生循序渐进地向更高层次发展。在新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文体、课型的不同对不同的教学形式与教学方法加以选择。如在《观沧海》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诵读与赏析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初步感受。然后指导学生对诗人笔下景物特征做出描述并对该首诗的构思加以赏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个人抒发空间,仅在最后时候做好总结工作,发挥学生主导作用,给学生营造宽松自在,可展示各自才能的教学氛围。
三、在初中语文课程学习效果监测中实施因材施教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作业是实现知识迁移和能力形成必不可少的一种途径。在对作业进行布置时教师应与学习目标紧扣起来,且作业布置可由易到难根据学生当前学习能力分层递进。学生则可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对布置的习题自主选择。教师将必须做的习题与可自由选择的习题明确罗列出来,使学生确定哪些是必做题。这样一来不仅与素质教育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要求一致,而且能促使学生愉快地按时完成作业,还能使优秀学生发展自身的个性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水平。
“因材施教”对素质教育发展十分重要,初中语文教学应给予因材施教教学方式更多肯定,通过有效开展充分发挥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初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李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2.
11.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因材施教 篇十一
一、教师要具备因材施教的意识
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世界上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家庭背景不同, 他们必然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又影响他们的性格、态度, 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作为教师, 我们应认识到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有些甚至是无法改变的, 我们只能设法缩小差异。面对智力、能力、性格等各方面都有差异的学生, 我们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 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其实, 差异正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
1.了解学生。教师因材施教的对象是学生, 因此, 我们必须了解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每当我接手一个新班级时, 都会向以前的任课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 我还会通过各种调查及测试, 整体把握班级的数学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 根据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将全班学生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于每个学生属于哪个层次, 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 对班级中学生分层次的情况不能向学生公开, 教师表面上要做到“一视同仁”, 否则, 会挫伤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 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会有明显的变化, 这时, 教师也要及时应变, 调整学生的层次。
2.备课分层次。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要做到因材施教, 应在备课时就体现出来。面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 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 对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从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设计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 正好都倒满。已知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设计教学过程中, 引导学生用转化的策略将两个量转化成一个量。根据题中的数量关系式, 学生容易想到将1个大杯转化成3个小杯, 加上原来的6个小杯, 一共有9个小杯, 因此, 可以先计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 再计算出一个大杯的容量。在此基础上, 引导学生考虑假设把720毫升的果汁全部倒入大杯, 可以倒满几个大杯, 并根据这样的假设算出结果。根据第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联想到将6个小杯转化成2个大杯, 加上原来的1个大杯, 一共有3个大杯, 因此, 可以先计算出一个大杯的容量, 再计算出一个小杯的容量。上述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类似的, 但不是要求人人都把两种方法掌握, 对于学困生, 只要掌握一种即可。
二、及时肯定,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 又很赞赏的话, 那么, 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学生的自尊心很强, 他们也很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肯定。教师一味地批评, 只会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要多鼓励学生, 当学生在某一方面有进步时, 应及时给予肯定。
在数学课堂中, 优秀学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关注。但是, 过多的表扬会使他们心高气傲。因此, 表扬好学生也要选准时机, 适可而止。课堂上, 我一般会让优秀学生回答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让他们充分表现自己。如果回答正确, 加以鼓励;如果回答错误, 也不是急于批评他们, 而是让他们再好好想想。有时候, 我也会展示他们的作业, 一方面, 希望其他学生向他们学习;另一方面, 也希望他们继续严格要求自己, 永不懈怠。
我们每一位教师总是喜欢乖巧、聪明的学生, 但每个班级中总会有几个不爱学数学的学生, 他们很多时候都是在老师的批评、同伴的讥笑中度过的。其实, 他们更需要得到老师的肯定。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 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学生都是有感情的个体, 不管多么顽皮的孩子, 他们也有自尊心。有时候, 他们表面上装作若无其事、嬉皮笑脸的, 但他们的内心还是脆弱的。我们要帮助他们消除消极的心理, 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课堂上, 我会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回答正确时, 及时给予肯定, 即使回答错误, 也给予笑脸, 让他们减少压力。当他们的作业有所进步时, 如能及时完成或书写比较规范, 我也会在班级中表扬他们。十句百句的批评抵不过一句“你真棒”。其实, 每个孩子都是聪明的, 就要看我们如何去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因此, 我们要善于抓住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学会将他们的优点无限放大, 以此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三、练习设计要有层次性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中的练习, 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又能及时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书本上的习题除了思考题外, 我是要求所有的学生都掌握。对于优秀学生来说, 他们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 类似的习题使他们在重复相同的事情。机械的思考反而不利于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 同时也使他们产生厌恶心理。如果对学生的练习进行分层,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因此, 我们要学会弹性处理练习, 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空间。比如:校园里有杨树80棵, 柳树50棵。杨树比柳树多百分之几?解法一:80-50=30 (棵) , 先计算“杨树比柳树多的棵树”;30÷50=60%, 再计算“杨树比柳树多百分之几”。这种方法正是例题中所呈现的, 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要理解并掌握。解法二:80÷50=150%, 先计算“杨树的棵树相当于柳树的百分之几”;150%-100%=50%, 再计算“杨树比柳树多百分之几”。第二种方法比较抽象, 部分学生理解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更不要说用此法来解决问题。在练习中, 我便会对学生明确要求:高层次的学生必须两种方法都理解, 并且会用这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中层次的学生必须两种方法都理解, 但只要用一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低层次的学生只要尝试用第一种方法解答即可。这样的训练, 可以体现学生的不同思维水平, 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四、课后指导要有针对性
课堂教学是一项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活动。在数学课堂中, 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只能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班级中有一部分人因为学习习惯等自身素质的原因, 不能很好地掌握课堂知识, 往往会出现“吃不到”的现象;也有一部分基础知识扎实、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学生, 他们已经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 往往会出现“吃不饱”的现象。针对班级中的这类现象, 我们要采取措施, 进行课后个别辅导。
对于优秀学生来说, 他们本身的学习习惯较好, 常规的练习不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更不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 我专门对他们进行“培优”训练, 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思维难度较大的题目。
对于学困生来说, 他们的基础知识不扎实, 又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仅仅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 他们是不能达到教学要求的。因此, 我专门对这类学生进行“补差”训练。课后, 我会及时帮助他们梳理知识, 让他们减少问题的积累。如有一些学生不能按时、独立完成作业, 我会把他们带在身边, 时刻督促他们。当他们作业中出现问题时, 我会不失时机地加以指导, 并要求他们说清解题思路。在补授知识的同时, 我还会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让他们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传统, 也是中国教育的特色。对有差异的学生进行有差异的教学, 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真正体现。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发展观, 正确看待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促使他们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摘要: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存在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自身素质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在教学时应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特点, 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法, 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因材施教 教学反思 篇十二
火石营镇黄昏峪小学 高明军
在我们的教学中,由于一个班级的学生不可能处在统一的一个层次上,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认知、操作水平。有时出现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掉”的现象,不是成绩差的学生“陪坐”,就是学习优秀的学生”稍息”,教学中一定要留心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及时查漏补缺。
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则能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从而较好地调节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具体的做法是先确定基本目标,然后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有所加减,形成弹性教学目标,因此将科学的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目标交给学生,不仅能调节学习行为,还可以使学生越学越有信心。我们追求的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进步,是获得知识能力与情感的和谐提升,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珍视每一位生命体的存在,尊重每一个学生原有的学习起点,敬重每一次学习所或得的进步。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但每个学生在学习上又各有差异,因此,要通过研究反馈的信息,及时掌握情况,采取及时的矫正、补救措施,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13.因材施教难1 篇十三
因材施教难点,是通过对孩子细致的观察,发现他特有的一面加以培养,但我想培养责任人要做到明、细、大胆、自信。要相信这一可行性,举个例子来说郑渊洁先生,他对他的儿子就采取了自己教育的方式,儿子只上到小学毕业就离校专而自己学习,这使得他在将来的社会中及早的取得了优势,基本的社会用到的知识大家都一样,你在学校困了16年所学知识全面平庸,不如只学6年小学基础知识将10年时间花在专攻一个专长的方向,我想这会让他在将来的社会中比他人更异军突起,我们所迷茫的是孩子因材施教所学。会不会让他的信息落后于他人,这大可放心,童年是尽情玩耍的年代,他玩耍的同时也在渐渐的接触社会,不会是闭门专攻专长的。我想说的是我们的时间很宽裕,10年时间足够了。如果不自信的话,想想文革时期。
14.初中数学因材施教 篇十四
1 分层教学的含义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指任课教师将一个班级里的学生依据现有的体育水平和潜力倾向科学地分组, 每组的组员是各自水平相近, 在教学中, 再由教师对不同的教学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施以不同的教学手段, 以达到完成体育教学整体提高的最终目标。它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符合教学过程最优化原理和教学的可接受原则,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根本思想。
2 分层教学的实施步骤
2.1 因材施“分”
每位学生在身体形态、机能与运动素质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不是人人都能整齐划一地发展, 承认差异才能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新生入学初, 根据他们参加中学生合格标准的测定等级, 身体素质的达标情况, 以及教师对该生运动能力素质的鉴定, 可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 即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 以分别达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和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使教师的“教”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
同时应注意的是:分层只是手段, 递进才是目的。对学生分层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上一张固定身份特征的标签, 而是为了教师提供给学生指导的依据。每一次分组都只是暂时的, 按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表现, 或是每一次测验后, 对于成绩有所变动的学生及时进行重新分组, 做到灵活分层。
2.2 因材施“教”
2.2.1 教学目标分层
在学生进行分组后, 教师应当充分研究各层次的学生, 制定好各层次的教学目标,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就初中体育来说,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差别, 参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成绩和达标成绩,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出各自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例如在耐久跑中, 我先将学生分成男组、女组两大类, 各类里面再分成A组 (优秀) 、B组 (中等) 和C组 (学困生) , 每组的要求和教学目标不同:C组:掌握一定的耐久跑练习方法, 即耐久跑时两步一呼、两步一吸的有节奏的呼吸法, 提高耐久跑的能力。对于这一组的学生, 教师不应对其要求过高, 主要强调动作要求,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B组:发展耐力素质, 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并通过小组合作, 发展学生保持匀速跑的能力, 提高克服“极点”的坚强意志力。对于这一组的学生, 我主要是鼓励他们争当优秀, 调动他们学习体育的热情, 指导他们把动作做的标准、做的更好;A组:培养他们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 从起跑、途中跑、终点冲刺等几个部分都能抓住动作要领, 培养学生对耐久跑的兴趣, 同时, 培养其成为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分子和骨干。这于这一类学生, 教师的要求最为严格, 跟其它组比起来, 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更高, 以促进他们进一步提高体育技能。
2.2.2 教学方法分层
体育兴趣与习惯是在运动参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 能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因此, 体育老师应根据教学目标,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运动, 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获得满足, 在技术上所有提高。对于基本技术与战术、技能及一般身体素质系列训练, 不同层次学生都以同一要求实施整体教学。通过观察教师的示范, 分析教材, 重温某些技能, 练习体会动作, 达到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目的。当C组 (学困生) 的学生学习有困难时, 可以由B组或A组的学生进行示范、辅导, 教师也可根据技术、战术的难易程度和运动负荷参数大小实施分层辅导, 解决各组学生容易忽视的基本技术、技能的练习。这不仅培养了学生互帮互助的团结精神, 也使C组的学生得以进步, 使B组或A组的学生不致于过份骄傲自鸣得意。
例如在上“篮球”课时, 我先进行示范讲解动作要领, 再由学生分组练习, 并由A组的学生对C组的学生进行示范、辅导。对于A组的学生在技术上和成绩上都要求高标准, 在篮球比赛中可要求其做假动作、传切等动作, 启发学生自创球性练习, 培养其向“更快、更高、更强是”的目标去努力;对于B组的学生要求其掌握动作要领, 比赛中尽量不出错, 鼓励其与A组学生竞技;对于C组的学生, 适当安排富有趣味性的练习, 如“抓尾巴”、“火车前进”等游戏, 激发他们对篮球的兴趣, 调动他们的锻炼热情。
2.2.3 课堂练习分层
因为学生的体育水平层次不同, 练习也就不能“一刀切”。因此, 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水平来设计一些体育练习, 通过精心编排设计分层练习,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练习可做, 这既可以让学生练习得有趣, 又能让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突破。这样的教学无形中营造了一种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轻松和快乐中得到进步和发展。
例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目标:C组学生需掌握立定跳远的要领、注意事项和动作方法, 对于动作反复练习;B组学生除掌握C组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动作要领之外, 还应做到蹬、摆用力的协调性, 包括蹬腿与摆臂的配合, 收腹以及落地前伸小腿;A组学生应熟练掌握立定跳远的各个动作外, 还应培养他们的自觉性和刻苦练习、同心协力的思想品质。这样, 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要达到的目标, 尽量让每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适度的锻炼, 同时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下完善自我。
2.3 因材施“评”
为了确保学生都能完成相应的层次目标, 教师应不断地检查以及评价各层次学生的知识和技术掌握情况。就体育教学来说, 教师主要通过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等方式向学生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而学生则是感受教师意图的过程中产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式。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鼓励和赏识的教学氛围中能产生愉悦的情绪, 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应积极地、有效地、多角度地评价学生, 不仅包括本层次目标额完成情况, 还应综合考虑学生的进步情况, 体现公平,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从自己的每一次进步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增强自信, 提高对体育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立定跳远”的教学中, 我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给予学生不同的要求和评价:C组的学生只要能掌握立定跳远的动作要领, 能顺利完成“一提二蹲三跳起”, 即可获得合格分数, 动作标准、完成较好的可适当加分;B组的学生起评分要求在75分以上, 要求从预摆—起跳腾空—落地缓冲整个过程动作标准, 完成较好;对于A组学生起评分为85分以上才算合格, 不仅要求其在立定跳远中的动作技术都能掌握, 并且在力量、速度、灵巧方面更有所提高。
3 分层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新课程标准倡导:“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基本理念。同样, 体育教学不仅仅面对的是体育特长生, 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全体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因此, 分层教学应注意如下原则, 才能更好地规范体育教学行为。
3.1 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 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这不仅包括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也包括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2 梯度性原则
在拟定分层教学目标的时候, 教师要注意梯度性原则, 只有在梯度适中的原则下, 教师才能合理的进行体育课分层教学。因此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能力要求层次时, 要注意其中每相邻的两个层次目标之间的差距不要太大, 要使层次的差距保持在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的范围内。
3.3 灵活性原则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 教师为学生拟定的教学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 要随着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态度、成效的变化而变化。当学生的学习基础与能力已经达到更高层次时, 教师应及时的调整学生的教学目标, 只有这样, 才能使教学随着学生能力的变化而变化, 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分层教学打破了传统的体育课教学模式, 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了进步和收获。所以, 教师应当从课程要求出发,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学法, 让每个学生都发挥他们最大的空间, 学有所成, 保证在同一节课内既有面向全体的“合”环节, 又有兼顾优秀生、学困生的“分”环节, 从而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使分层教学真正落到实处。
摘要:分层教学法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所需, 使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发展。本文结合教学经验, 通过探讨初中体育课分层教应遵循的原则与实施策略, 对初中体育课教学进行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初中体育,分层教学
参考文献
[1]骆华彬.浅谈分层教学法对初中体育教学的启示[J].考试, 2012 (11) :169.
[2]杨胜刚.对初中体育分层教学的思考[J].考试, 2012 (13)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