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观察记录

2024-06-10

幼儿园游戏观察记录(共12篇)

1.幼儿园游戏观察记录 篇一

幼儿园小班游戏观察记录

游戏背景:

今天的“娃娃家”里可热闹了,客人们正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爸爸为他们准备的“美味佳肴”,忽然,只听“砰”的一声„„ 游戏名称:

玩“办家家”游戏 教师分析:

在娃娃家游戏中由于这位孩子被其他的同伴所冷落,因此,他就用扔东西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在小班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得较多,原因可能是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缺乏一定的交往能力,在得不到同伴的友情时,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以至于产生了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游戏中出现这种情况,我觉得老师首先要正确看待孩子的行为,不能马上否定孩子,然后进行引导,学会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如:让孩子知道生气以后要把自己生气的原因讲出来等等,让他们在游戏中提高交往能力,建立融洽的伙伴关系。材料提供:

娃娃若干、矮床、小桌子、家具、沙发、餐具、招待客人的礼物等 观察要点:

孩子在游戏中的交往能力 游戏行为实录: 只见周佳安用手一个劲地将桌上的那些“美味佳肴”推倒在地,一边推,一边嘴里还不停地嘀咕着什么?这时,娃娃家里已是一片狼籍了„„“恩。”他撅着小嘴点点头。“爸爸和客人们都不让我坐在桌上‘吃饭’,所以,我生气了。”他不做声。听了我这么一说,周佳安二话没说就开始捡地上的餐具了。“我们帮你一起捡吧。”在同伴的帮助下,地上的餐具捡干净了。他和孩子们又开始了游戏„„ 老师正想上前训斥,可又当我看到周佳安那一脸不高兴的表情时,我想这其中一定有原因,于是,我克制自己的情绪,来到他身边了解情况。我摸摸他的头问道:“周佳同,怎么了?你有不高兴的事情?”“快告诉我,看看我能不能帮助你。”我说道。“原来是这样,自己不高兴了,可以把这些不开心的事情告诉老师和同伴,我想大家都会帮助你的,像这样乱仍东西可不好呀!”“快把地上的餐具捡起来,我相信大家还是会原谅你,欢迎你来娃娃家的。”

改进措施:

作为教师,可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参与到孩子的游戏当中,或者作为一个观众安静的看孩子的“表演”,并细心地观察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有运用不够恰当的语言或行为时,教师可以在不影响孩子游戏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引导。另外,我觉得孩子遇到在游戏中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孩子自己去试着解决问题,而不能包办代替,或者帮助孩子出谋划策,这样,能提高孩子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幼儿园游戏观察记录 篇二

一、利用幼儿记录布置环境, 创设观察氛围, 激发观察兴趣

兴趣是推动观察的动力, 有了动力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事物, 继而养成习惯。环境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 其效果往往要比教师的言传身教来得更实在。环境育人是现代幼儿教育的一大特点。正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言:“儿童认知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积极主动建构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把“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与条件”列为重要的教育原则。孩子成长需要和谐的环境,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为幼儿创设宽松舒适的环境。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具有显性和隐性。我们通常可以看到的是显性环境, 如整个墙面的设计、区域环境的装饰和整个教室空间环境的利用。不论是环境布置的材料还是环境布置的设计, 教师都应让幼儿参与其中。

基于环境在幼儿园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在环境布置中应充分利用幼儿记录, 让墙饰成为展示幼儿记录的场所, 将记录与环境布置融为一体, 通过环境来诱发幼儿积极的观察行为, 使环境真正与幼儿互动起来。环境布置的材料以幼儿记录为主, 无形中, 教室里都是幼儿自己的记录。幼儿很自豪自己的作品被展示, 他们对观察结果的期望也使他们不断与记录对话, 在这种对话过程中, 幼儿观察和再观察的兴趣也会被激发出来。利用幼儿记录布置环境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对幼儿起着强化、暗示的作用。它既可以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参照记录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 还可以激发幼儿在下次的活动中更加乐于观察和记录。

这里的观察氛围, 包括安全的心理氛围和开放的活动环境。安全的心理氛围是指教师和幼儿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教师应该创设一种可以让幼儿发表不同意见, 可以自由观察、自由记录的心理氛围, 错了也不要紧。教师的建议仅仅是建议, 幼儿可以采纳也可以不采纳。教师只有为幼儿创造了自由、和谐的心理氛围, 利用记录进行观察才能成为幼儿真正乐意追求的生活。创设与观察活动相适宜的开放的教育环境, 促使幼儿自己选择、自己动手、自己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二、变换不同方式进行记录, 培养幼儿良好观察习惯

观察兴趣的激发是容易的, 但观察兴趣的维持和上升为幼儿自觉行为及养成良好习惯是不容易的。变换不同方式进行记录, 是培养幼儿良好观察习惯的有效途径。所以, 在初次激发了幼儿观察的兴趣后, 教师要与孩子们一起回顾记录, 以便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兴趣变化、兴趣取向和观察力进展情况, 从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进入中班后, 大部分幼儿已经初步具备了利用记录进行观察的能力。教师可以逐渐将重点放在“如何利用记录培养幼儿良好观察习惯”上。教师可针对幼儿的不同能力、不同的观察内容, 活动进展的不同情况, 有计划、有目的地灵活变换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 及时延续幼儿观察的行为, 使观察行为能按目标而持续, 进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1、将个人记录、小组记录与集体记录有机整合

个人记录是以个人的探索为基础的个体记录。小组记录是以几个人共同实验为基础的合作记录。集体记录是由许多个人记录或几个小组记录汇集在一起而形成的记录, 是由个人记录到集体记录的过程, 是经过许多个个体实验验证最终获得正确答案的过程。三种记录的用途和作用各不相同, 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内容选用, 还可以将这三种有机整合,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使幼儿能够初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灵活运用猜想记录、观察记录和结果记录

猜想记录是幼儿就某个未知现象、问题产生的原因或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充分的预测和猜想, 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为后面的验证提供具体形象的对比依据。观察记录是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将看到、听到以及感受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结果记录即观察、实验最终结果的记录。

未知的事物总是很容易吸引幼儿。所以, 在引导幼儿观察某一事物前, 既可以引导幼儿一边观察一边做记录, 还可以让幼儿先对所观察事物进行猜想记录, 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记录。让幼儿对所要观察的事物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猜想并记录下来, 总是很有益于激发幼儿的兴趣, 同时, 作为需要在观察中解决的问题, 也给幼儿的观察指定好了观察的目标。因此, 教师可同时运用几种不同的记录, 也可以只用一种, 具体使用情况, 应根据幼儿的观察能力及观察内容来确定。

三、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记录形式, 发展幼儿观察力

在科学活动中, 往往会涉及到幼儿对所观察、探索事物的一些认识, 幼儿也急于表现这种认识。当幼儿将自己的认识用各种不同的象征性语言, 如绘画、泥工、制作、构造等表达出来时, 就形成了幼儿记录。幼儿记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充分利用多种记录形式, 是发展幼儿观察力的关键。因为形式多样的记录既可以表达幼儿自己的观察、发现, 还可以与同伴进行交流, 从中再次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 发展幼儿观察力。我们经常使用的幼儿记录有空白式、表格式、清单式、记录本形式、照片、泥工、纸工等等, 但并不是所有的记录形式都适合于观察活动。对于幼儿来讲, 图像表现是一种比文字简单且清楚的沟通工具, 幼儿喜欢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因此, 教师在指导幼儿利用记录进行观察的过程中, 最好不要对幼儿的记录形式提出统一的要求, 而应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录。指导幼儿选择合适的记录形式, 幼儿的记录也应放置在便于取放的地方, 供幼儿随时翻阅, 以便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更好的发展幼儿观察力。

例如:在小班“自然角”的观察记录中, 我们可以请幼儿自由进行空白式记录, 然后和孩子们一起再拿着记录观察自然角里的植物。孩子们都发现了自己的记录没有顺序, 看起来很乱。于是大家一起想办法, 重新设计记录纸, 每一格作一次记录用, 这样就能清清楚楚地看了。在中班记录天气情况时, 有的幼儿想到自己的妈妈是做财会的, 整天画表。于是就想出了制表来记录天气情况, 记录的非常清楚。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孩子们会遇到很多的困难, 能力强的孩子就会独立地进行观察、记录, 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而能力较弱的孩子就有可能采取放弃的态度。作为教师, 应该在幼儿需要帮助时及时地进行指导, 灵活地运用各种不同的记录形式, 引导幼儿坚持记录, 发展幼儿观察力。

3.幼儿园游戏观察记录 篇三

一、“微视频”定格记录法

微视频定格记录法,是指在幼儿的游戏中,我们用手机、IPAD、照相机等电子设备,拍摄记录孩子的游戏情况,以回放和截屏的方式,定格研究内容进行研讨的记录方法。

游戏中,幼儿的表现往往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我们用微视频定格记录的方法,及时记录游戏过程中幼儿的具体表现。其一,利用反复播放或回放的功能,帮助老师仔细提炼、深度分析。其二,和幼儿共同互动观摩,导引幼儿对自己的游戏情况进行回忆和评价。这样的记录方法,既引发了孩子们对自己游戏行为的关注,又激发了老师对幼儿下一步游戏开展的支持思考,推动幼儿的游戏往更高层次发展。

例:挑战区中,中班的几个孩子在进行搭建轮胎墙活动,挑战不同的高度。孩子们的精彩表现都是瞬间的,微视频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到孩子的游戏现场和细节表现,聚焦孩子在游戏中遇到困惑——共同商量——解决困惑——合作继续的过程,捕捉孩子们的真游戏及游戏的推进过程,更好地帮助老师解读孩子们的游戏行为。

二、“运动学习故事”描绘记录法

运动学习故事描绘记录法(源于新西兰的学习故事),是指每个幼儿都有一本进区运动的故事记录本,孩子们利用自主时间,描绘当次的运动故事,讲述运动游戏的记录方法。

每一次翻开孩子们的运动游戏记录本,我们都可以看到孩子们稚嫩的画笔所记录的丰富的故事。其一,在与孩子的互动中,我们了解了孩子的运动心情,解读了孩子的运动故事,不仅使师幼进行了更好的互动,而且发展了幼儿的学习能力,在记录中回忆自己的运动游戏,在解说中体验运动心情,促进了幼儿的表达能力;其二,教师与幼儿的对话互动中,了解了幼儿运动的频率、进度和结果等,为后续的游戏材料、场地布置等调整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能为老师解读幼儿的行为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例:幼儿的运动故事记录本上都体现着独特的记录方式和评价方式。孩子们用不同的表情记录自己的运动心情,用盖章记录自己的运动区域,用自己的绘画记录自己的运动情况(运动器械、运动同伴等),在记录的画面中聆听孩子的故事,了解孩子的运动想法,探讨还需要什么材料支持幼儿的游戏。

三、亲子悦享记录法

亲子悦享记录法,是指幼儿完成运动游戏记录后,向家长介绍自己的运动故事,家长将孩子的讲述用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的方法。

从家长记录的内容中,我们看到了每一个故事中都记录着孩子的真游戏现场,记录着孩子的真实想法,记录着孩子们的游戏进展,记录着孩子们的精彩表现,将自己的运动故事与爸爸妈妈分享,牵手孩子,走进心灵,产生共鸣。在亲子互动中,让家长自主加入孩子们的运动游戏中,一起浸润亲子感情,茁壮成长。

4.幼儿自主游戏观察记录表 篇四

幼儿自主游戏观察记录表

大一班 黄玉池 今天的晨间自主游戏是在操场上进行,小朋友三五成群各自组成小团队,凌志小朋友,雅芯小朋友,雅馨小朋友围坐在一起,他们找了一个很大的拱桥状积木在讨论,若有所思的样子,原来他们要搭一个大房子,但大积木却怎么也立不起来,于是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凌志说:“要是有东西扶着就好了”雅芯说:“我来扶着”雅馨拿来两块方形积木说:“可以用这个来顶住它”雅芯放了两块积木在拱桥积木后面顶住,但是他们把手放开后大积木因为太大了,还是会往旁边倒,几个小朋友又在那里尝试了几次,换了不同的积木尝试,但效果都不佳。细心的雅芯发现拱形积木的一边脚是不平的,凌志和雅馨说:“难怪搞不好了,那不如我们把它反过来放就好了,反过来的这一边很平整的。”说干就干,几个孩子马上把大积木反过来,他们觉得拱形门变好高,还拿了两块小积木搭成小台阶,正好把大拱形积木扶住了,然后他们在不远处搭了一个房子,这次他们学会找了一块平整的三角积木当屋顶,所见所思: 从幼儿的游戏状态看幼儿的游戏水平——大一班这次晨间建构游戏对幼儿投放同一种材料进行,幼儿的建构游戏大部分是几个人一起完成自己的想象和设计的作品。建构同一内容的幼儿能够互相合作,共同讨论,把自己独特的创意分享给同伴,能与同伴一起讨论共同合作完成一个作品。整体体现合作游戏。通过对幼儿的观察,教师可以对幼儿进行一步指导的合作游戏,以提升幼儿游戏水平。

从幼儿的建构作品看幼儿建构能力——幼儿能运用垒高、平铺、架空、围合等技能,结合已有经验创造出自己想要作品。

5.游戏观察记录 篇五

实录:“老师,我们的理发店已经好几天没有顾客来了。” 朱万鑫无耐地看着我。我朝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哎,理发店变得冷冷清清的,只有唐梓钟在擦吹风机,还时不时地朝娃娃家观望,一幅无所事事的样子。他们的这一举动倒也提醒了我。于是,我到饮食店去吃饭,并邀请在那里做点心师的尤方煜和我一起去理发,他欣然应允,并带去了自己做的点心,年糕。对我带来的顾客,老板很是高兴,于是我先撤了出来,留尤方煜在那洗头。但是我刚出来不久,他也跑了出来,看到老板一脸无可奈何的样子我忙过去询问:“为什么他走了?”她回答:“我也不知道,好象他的生意很忙的,这是他给我吃的年糕。” 朱万鑫忙说:“放到门口去,谁来剪头发,就给他吃。”于是,我建议她们可以到外面,自己用年糕招揽顾客。听了我的建议,他们马上跑了出去。

分析:理发店的问题很棘手,怎么解决呢?我认为:游戏中幼儿比较喜欢使用已提供好的道具或材料,多以教师提供的材料为主,而且最好是可以摆弄的,如橡皮泥、电脑、娃娃等。当缺乏材料时,有的幼儿就象唐梓钟那样,也缺乏了自主、自动性,不知道怎么使游戏进行下去。但是,有的幼儿虽在开始无法独立解决问题,但通过教师适当引导与提示,能够联想到其他主题中可相互使用的游戏材料,像朱万鑫就利用了尤方煜的年糕招揽理发顾客。而我,却发现,游戏中除了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外,可提供些半成品或是在游戏中可用来替代的材料、道具等,放在柜子中供幼儿自由选择,同时也可启发幼儿发挥想象,使角色游戏更生动、有趣,符合幼儿的兴趣。

《娃娃家》实录:今天到娃娃家游戏的幼儿有„四位小朋友,分别扮演爷爷、爸爸、妈妈、孩子这几个角色。他们计划玩休息的一天,并准备进行“为爷爷过生日”的游戏内容。游戏开始时,爷爷说:“早晨空气好,我要出去遛一遛,宝宝你去不去?”孩子高兴地和爷爷走到门口,妈妈马上来到跟前,对孩子说:“听爷爷的话,一会儿回来吃早饭。”说完还不好意思地对爷爷说:“爸爸您慢点。”在家里,爸爸妈妈共同作早餐、摆碗筷,收拾屋子等,一家人一起吃早餐,然后所上门去买菜、买蛋糕。回来后,他们分别进行过生日的情节,有的做面条、有的插蜡烛、有的为爷爷做礼物,待准备工作就绪,爸爸将时间卡换成“晚上”,并招呼大家坐在一起,给爷爷唱起生日歌等,共同为爷爷庆祝生日。分析:在这次活动中,孩子们有了初步的时间转换意识,知道妈妈与爷爷之间的关系(将爷爷成为“爸爸”);能利用钟表和时间卡等表示时间和游戏的内容,丰富了游戏情结。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懂得自己的角色身份,相互之间利用角色身份进行合作游戏(妈妈、爸爸共同做饭、买菜、过生日等),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与交往,促进了幼儿在游戏中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

《角色游戏中的“百宝箱”》实录:在娃娃家的游戏中,妈妈抱着孩子,想送孩子上幼儿园。这时小朋友们提出:“要是真有一个幼儿园该有多好呀,妈妈不知道将孩子送到哪去?”哥哥说:“让张老师看着孩子吧。”教师听到后,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并顺势问道:“幼儿园在哪里呢?”孩子们四处看看没有答案,我继续启发:“你们的幼儿园离家有多远?”孩子们都说:“就在我们家的附近,”“那我们的幼儿园在哪呢?”孩子们都立刻说:“咱们在娃娃家的旁边建一个幼儿园吧。”于是,孩子们一起拿来百宝箱的材料,将幼儿园的小床推过来,共同搭建了简单的幼儿园。妈妈轻轻地把孩子交给了张老师,并嘱咐孩子:“妈妈上班去了,好好听老师的话,再见吧。”

分析:孩子们利用百宝箱的材料,搭建需要的角色区,教师作为观察者,通过游戏中幼儿的表现,随时观察、捕捉幼儿的游戏需要,给幼儿具体的帮助、指导,利用相关的材料和空间的使用,以及亲自参与游戏、承担“幼儿园的教师”,支持幼儿游戏中的主动、合作、创造性的表现。充分体现大班幼儿以物代物,合作、创造性游戏的特点。

指导要点:观察提醒幼儿在游戏后要把玩具整理整齐。指导让幼儿学会倾听,别人在介绍游戏的时候要认真听讲。实录:析快乐的游戏开始不久,有人汇报说看见“娃娃家”的妈妈在打孩子。张晶怡马上告诉大家:“因为她总是不好好喝牛奶,我告诉她快点喝,快点喝,她不听,结果热牛奶冷掉了也没喝完!是孩子不听话我才打她的„„”这时薛嘉文问:“为什么热的东西会变冷呢?”他的问题一提出,有许多在游戏 中的幼儿开始讨论了。

有人说:“是因为热跑掉了”

有人说:“要是一直不冷,会烫死人的”

有人说:“因为空气是冷的”

分析:对幼儿关注的问题,我启发幼儿回忆生活中是如何让热水变冷的。幼儿纷纷开始回忆:比如,常看见父母会因为水热而用嘴吹,常看见父母因为水热而把它在两个杯子间倒来倒去,常看见父母因为水热而把它放置在一个通风的地方,把热水杯浸在冷水里„„其实,这些间简单单的生活细节中却蕴涵着一些科学知识。虽然这次分享活动已离开了游戏内容本身的讨论,但我并没有强行把话题拉回到游戏。

指导要点:观察丰富幼儿游戏的经验,爸爸妈妈在家里是怎么做的。娃娃家的孩子能分工合作,共同 实录:刘书颜和纪明杰是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当我在和点心店的小朋友玩的时候,书颜“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我走上前问“书颜,你怎么啦?”“她抢我的煤气灶。”书颜指着纪明杰说。“纪明杰你为什么要和他抢东西呀?”“他不把煤气灶给我烧菜呀!”“你们今天在娃娃家里当的什么角色呀?”“我当的妈妈,我当的爸爸”他们异口同声地告诉我。“那你们的爸爸妈妈在家里要不要抢东西的呀?”他们两个直摇头,“对呀,爸爸妈妈是一家人,要相亲相爱,你们今天当的是爸爸妈妈,所以也要相互谦让,好吗?”他们俩听了以后使劲地点了点头。

分析:幼儿对角色游戏很感兴趣,而且很喜欢扮演其中的角色,特别喜欢扮演爸爸、妈妈的角色。但是一旦他们真正玩游戏的时候又经常会忘记自己扮演的角色,特别是当幼儿之间出现共同争夺某一件他们共同喜欢的东西的时候,他们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角色,于是就出现了“爸爸”和“妈妈”争夺东西的场面。所以在自主活动中,我们经常会提醒他们,生活中爸爸和妈妈是怎样做的?宝宝又应该怎么做?宝宝可不可以碰煤气灶?爸爸、妈妈能不能抢东西?经过我们的提醒,争抢的事慢慢少了。

指导要点:观察理发店的小朋友能热情的接待客人。指导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怎么礼貌的招待客人。实录:析理发店由周婕、陆钇江、万淑颖小朋友担当。徐楚骅最爱漂亮了,她今天是流动人员,活动一开始,她就一路小跑来到理发店,成为理发店的第一个客人,陆钇江非常热情地对她说:“你要洗头吗?”“想剪头发!”“好,请坐。”楚骅坐下后,周婕为她围上理发衣,接着洗头、剪发、吹风,一切完成后,她说:“我们店里还有做美容,你想做吗?”楚骅点点头,淑颖在她脸上按摩起来,还涂上美容霜,最后拿了镜子给她照一照,问:“你满意吗?”,楚骅脸上很开心,付了钱就走了。过了一会,又有两个客人来理发,淑颖、周婕接待了他们,她俩做事没那么有条理,一会吹风、一会剪发、一会又给客人洗头,教师把这一情况悄悄告诉了负责人,钇江跑过去,对他们说:“要先洗头、剪发再吹风。”在她的指导下,情况明显好转。有一段时间,理发店客人很多,钇江就拿出图书给他们看,还说:“请等一会。” 客人们倒也安静,不太吵闹。

分析:对于理发的顺序能力强的幼儿较快掌握,并能自然地创设游戏情节,丰富游戏内容,让幼儿知道理发店的双重功效。而能力弱的幼儿有点摸不到头,这次教师让负责人作指导,不仅能锻炼她的能力,还让这些幼儿容易接受。不仅要鼓励表现好的幼儿,对于有进步的幼儿也要及时鼓励,增强自信心。此外,游戏准备:为理发店准备一些新的发型,一些图书供小朋友等候时看。

《点心店》指导要点:观察小吃店各种人员如何进行工作的 实录:在点心店里,宋佳玲,“喂,我要吃烧卖。”就这样对服务员说,在吃的时候点心掉在地上,但 没有把它捡起来。我提醒他,他不情愿的把点心捡了起来。葛嘉婧做厨师,一会儿对服务员说:“菜用完了,你去菜场买些菜。”一会儿又说:“把盘子洗一洗。”买一份点心送一盘水果。宋佳玲主动对葛嘉婧说:“等一会儿,你来点心店吃东西吧。”用积木等做汉堡包等,还送外买去娃娃家。设计点心,增加点心的品种。王梓涵交往较主动,能使用替代物,想象力较丰富,把烧烤店和娃娃家串联起来,游戏情节较丰富。

分析:文明交流习惯有待培养,可以鼓励他学说一些礼貌用语,如:“谢谢、请、再见”等,一些行为习惯有待培养。有的幼儿的生活经验较丰富,行为主动性较强,更多地指使他人,成为游戏中的领导者。

《点心店》实录:今天的角色游戏又开始了,孩子们又开始忙碌的工作了,烧烤店的生意最好,买东西的人很多,叫外卖的人也不少,电话不停的响,老板都忙不过来了。这时烧烤店的老板“打包”好一份烧烤正要准备出去,于是我问:“你这是去哪里啊?”老板说:“娃娃家的爸爸打电话来让我给他家送一份烧烤。”说完就走了,我又跟了过去走到娃娃家门口,就听老板说:“你好,是娃娃家吗?这是你家要的一份烧烤。请付一块钱。”这时娃娃家的爸爸说:“谢谢你,你家的烧烤能不能再便宜点,买一个送一个,行吗?”烧烤的老板一下还没反应过来是什么意思,无奈地说:“好吧,”转头就走了。分析:现实生活中很多商家为了招揽生意采取了很多对策,就象刚才游戏中孩子们所出现的“买一送一”现象,这是孩子的生活经验所表现出来问题。其实游戏中幼儿生成的内容都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判定其是否蕴含着内在的教育价值,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是否是大部分幼儿所感兴趣的。自主性游戏活动中判定幼儿生成活动的标准是:是否能够帮助解决幼儿学习、活动中等待解决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是否有利于拓宽幼儿的见识,增长其对周围生活的经验,让幼儿从这些生成中获得快乐和真理;是否有利于发展幼儿对某一事物的好奇,增进其对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运用。

反思:孩子们生成“买一送一”的问题教师可以在讲评时,引导幼儿拓展兴趣,帮助更多幼儿丰富生活经验,并使他们能够从中获益而生成游戏。请小朋友说说你在什么店里了解到买一送一这个活动的,活动是怎么样来开展的。游戏中教师还可以适时适度帮助与指导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或技能,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自己的行为表现,能更好地开展游戏。《建构游戏成功啦》实录:在玩建构廊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对城堡积木是非常喜欢,很多孩子到那里去玩了,有的孩子搭出了房子;有的孩子搭出了围墙;当只剩下几块扇形的举目的时候,孩子们犯难了,这些积木怎么搭才能不会倒下来呢?首先是由浩浩来搭,他刚把积木插到两空积木上以后,扇形的积木马上就倒了下来,眼看同伴没有成功,奇奇看见了就急忙过来搭,刚开始他把一块扇形积木搭到两空积木上,接着又把另一块扇形积木和刚才搭好的一块对接起来,我看见了就说“我们想看你把门搭好”,可是他刚要把手放开,可是积木立刻就倒下了,接着他又重复做了几次,还是没有成功,然后他就去继续搭围墙了。这时候我就轻轻地问他“为什么会倒下来?再试试看好吗?”于是他就在一边研究起来了,等了不多一会,他就兴奋地告诉我:“老师!我成功啦!”我就问他你是怎么搭成功的?孩子就把他的成功个经验告诉了我和其他孩子。

分析:由于孩子对于这些大型积木接触的机会不是太多,再加上现在的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而对于孩子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相对来说就比较忽视了,他们这样让孩子玩是在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因此造成了现在的孩子普遍是动脑能力优与动手能力,再加上孩子在家都是一个人玩的,他们和同伴之间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所以出现了孩子碰到困难的时候没有同伴的帮助,没有自己去克服困难解决困难的决心。

反思:孩子在幼儿园的活动中出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作为老师的话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地介入,我就用直接介入的方法来鼓励孩子对游戏的信心,强化他的行动目标;然后再激发孩子克服困难的勇气;最后通过孩子把自己的经验介绍给同伴的形式肯定了孩子的这种解决困难的方法。

《建构游戏“我的美丽房子”1》实录:幼儿来到了建构游戏活动室,能自主选择游戏区域,自由选择这个区域内的活动材料,自由选择伙伴一起进行搭建游戏。有的幼儿选择了自己最为拿手的材料——雪花片,进行想象拼搭。可是拼搭什么呢,还是像以前一样拼搭小人、或者拼搭花花草草吗?有的幼儿则随意的拿着材料胡乱得摆弄着,自己心中没有头绪,不知道搭些什么,该怎么搭?旁边的朋友在拼搭什么呢?她用眼睛去发现旁边的人在搭什么,怎么搭的?她心想:好,那么我也和她搭一样的东西吧!于是乎,高高兴兴地搭建着房子。有跟朋友一样的房子,也有跟朋友有些不同的房子。

《建构游戏“我的美丽房子”2》实录:有的幼儿独自在自己选择的地方把玩着建构材料——大塑胶块。这种材料有各种形状,如: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等,也有大有小。“呦,这些东西拿来造房子不是很好吗?”幼儿高兴地自言自语着。“我画过我们家的房子屋顶是三角形的,房子的墙是长方形的,有两层楼高,还有小小的窗户。对了,楼下的大门可不能忘记了,不然我们怎么进去呀。”孩子想着自己家房子的情况,手里摆弄着建构材料,完全进入了建造自己美丽房子的情境中。有的幼儿一进入就约好了一起游戏的伙伴,和他的好朋友一起来玩。几个好朋友一起商量着今天可以搭些什么呢? 幼儿1:“上回已经搭过枪了,今天还搭的话就有点没劲。搭人吧,觉得不大喜欢。” “那么,我们来帮忙造个房子吧”一名幼儿建议着。

“好啊,好啊!我们不是参观过我家小区的嘛,我们今天就来造好多的房子,各式各样的,很多很多的房子。”其他人纷纷响应着。

我们看到,幼儿对于建造房子中需要注意的房子的特点及装饰方法有着一定的经验,他们会一起想办法,会利用各种建构材料造型,也具备了平铺、垒高、添加辅助物等建构能力。

分析:在自主形成的建构“我的美丽房子”拼搭游戏活动中,幼儿自己选择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游戏伙伴、游戏内容,却是在不经意间丰富了主题内容的经验,使各自在不同程度上获得经验的提升或者兴趣的发挥。

材料是建构游戏活动的物质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建构的可能性和幼儿发展的可能性。我们选择材料尽可能多样化,如木条、纸盒、泡沫、软塑料拼板、布、积木等,数量也尽量多。不同的游戏材料会给幼儿的建构活动带来不同的挑战。幼儿在与材料接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同,获取的经验也不同。有些活动材料能很好的为主题经验服务,然而幼儿拼搭过程中的思考角度有时也会围绕主题经验来探索,这就形成了主题经验与自由的游戏探索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幼儿已经在集体学习的活动中获取了一些经验,其实也会渴望在其他形式下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究的。建构游戏活动“我的美丽 房子”就是给予了幼儿一个体现自主、自由的想像平台,他们用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在感知着房子的特点、探究着房子的不同之处。幼儿会不断地将相关经验迁移到活动中来,并进行分享。所以说,建构游戏能帮助幼儿提升经验,提高他们思维的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途径。

《建构游戏》观察要点:幼儿建构不同的造型结果。

实录:顾慧琪搭的城堡顶端很多都是三角形的;郁家安的则是多种图形的拼搭。

分析:中班孩子在建构中往往是先做后想,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搭建房子,而三角形的屋顶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容易摆放的,所以孩子们会选择三角形,他们不太关注房子的不同造型。在我的提醒下,他们开始想出了三角形还有什么图形也可以做屋顶,所以郁家安在搭建的时候开始尝试用不同形状的积木进行拼搭。不仅是屋顶,他们还发现房子除了用正方形,还可以用半圆形、马蹄形等拼搭。反思:

1、在搭建中提醒幼儿选用不同结构的积木来拼搭。

2、交流中引导幼儿欣赏不同的房子造型。

玩沙区:美丽的树林

观察要点

1、能主动与同伴商量、合作游戏,遇到问题能积极想办法解决。

2、运用推、拍、压、印、挖等技能,用不同材料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3、能大胆向别人介绍、分享经验,体验成功的乐趣。实录:小鸟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过了一会儿,它觉得好累,于是就从天空中飞了下来,降落在陆地上。只见,周围烟尘滚滚,没有一棵小树,令小鸟觉得很难受,你们能够帮助它一起建一座树林吗,让小鸟可以安心地休息一下。

2习巩固以往的玩沙方法,并请个别幼儿进行示范,教师讲解动作要领。

3师提出问题,让幼儿进行讨论:“做树林可以用什么材料?“怎么样的树林才漂亮?” 4老师提出制作的要求。

(1)大胆尝试不同的材料,想出与别人不一样的制作树林的玩沙方法。(2)树林的围栏要有规律地间隔。

《表演游戏》我们班孩子很喜欢讲故事,因此,他们也喜爱上了故事表演,今天他们选择了与教学活动相关的故事“猴子学样”。他们很快分配好了角色,选好了道具。游戏顺利地展开了,老师在一旁提醒着孩子故事中的对话。第二次游戏的时候,我们发现大家表演得已经很“熟练”了,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几天后,我们发现参加表演游戏的孩子越来越少,参加游戏的孩子也只是拿着道具打闹,询问之下孩子说“我们已经会表演了”、“我觉得没劲了”、“老师,为什么我们总是要演牙齿?”„„ 反思:传统的表演游戏常常发现这种现象:幼儿按照同一种模式进行模仿表演,表演的对话、语气、甚至动作都基本相同,缺乏游戏的乐趣,常出现无聊、厌烦等消极被动的状态。作为创造性游戏之一的表演游戏本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活动,应该是自主、自发的,由内部的直接动机的驱动而产生的的游戏活动本身为目的的愉快活动。它更趋向于调动幼儿的内部需要。在上述案例中,老师关注到了孩子对故事表演感兴趣,但未激发幼儿对游戏的内在动机,也没有充分给予大班孩子驾驭游戏的权力。就游戏而言教师忽视了孩子是游戏的主人这一核心思想,过多的干预和代替(如环境、道具由教师制作好、台词的单一重复、教师大量的介入等),离开了孩子的需要和发展的支持都是使游戏失去魅力的原因所在。随后的日子里,我们针对表演游戏内容的选择、道具材料的准备、表演情节的推进等进行了调整。“新问题情境”——推进游戏发展的小方法

有时故事中的情节反复表演会使孩子对游戏失去兴趣,于是我们利用分享交流环节,鼓励孩子们开动脑筋,想办法创编有趣的故事情节,使之成为汇集幼儿智慧的创作过程。如在游戏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发现参与游戏的孩子只占少数,因为他们仅仅停留在王子、公主、王后与矮人这几个主要的角色,其他孩子都只能做观众。于是在交流的时候我设置了新的问题引发孩子讨论:大家都想参加表演游戏怎么办?

“可以扮演猎人和野猪,有的故事里有这一段的。” “扮演大树吧!”

“我来扮演白雪最喜欢的鲜花。”„„

游戏中的角色多了,忙前忙后的人多了,由此生成出的游戏内容也更多了:白雪在森林里迷路的时候竟然在一棵树的帮助下找到了矮人的家、猎人杀野猪救白雪成了孩子最喜欢的表演片段、美丽的鲜花让白雪有了舞蹈动作„„游戏快乐地进行着,我也乐在其中,孩子们总是让我扮演狠毒的王后,我投入的表演常常引得他们拍手叫好!

“我也来表演”——教师介入游戏小贴士

与自主性游戏不同的是表演游戏中教师要帮助孩子提高表演技巧、积累表演经验,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这也是传统表演游戏中教师大量介入的原因之一。那么,教师应怎样介入幼儿的游戏既能帮助孩子提高表演技能,又不会阻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呢?实践中我们有了以下体会。

孩子在表演皇后与魔镜对话的情景。我在一旁通过观察发现扮演皇后的孩子和墙上的一面镜子对话,简单的独白使她一会儿就感到没意思了。我走上了前,拿起“镜子”询问:我可以扮演魔镜吗?“皇后”同意了,当我用故事中的语言回答“皇后”的询问时,因为有人与之对白她立刻有了兴趣,随着我语气的变换,她的语音语调也随之产生变化,渐渐地将皇后的狠毒、凶狠表现里了出来。

实录:儿在表演“小小蛋儿把门开”这首歌曲里面小鸡出壳的动作的时候,孩子们想出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动作,虽然有的动作比较简单,但都是他们创造力的表现,老师及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并让幼儿将自己想出来的动作表演给大家看。等到第二次进行表演的时候,孩子们的动作就丰富了许多:朱益弘演的小鸡用尖尖的嘴巴啄蛋壳的,还会发出笃笃笃的声音;朵朵演的小鸡用屁股顶蛋壳;还有的孩子演的小鸡用手敲打着蛋壳等等。这样,幼儿通过互相学习和模仿,不仅模仿到了多种动作,而且在积极的轻松愉快的情绪中提高了艺术表现力,增强了自信心,更激起了参与艺术活动的兴趣。

分析:要让幼儿更好地进行表演,老师首先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赞赏幼儿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们有更多的沟通。同时教师还可以以幼儿的艺术表现为基础,对其加以适当整理或提炼。

实录:表演童话剧“三只蝴蝶”的时候,陆一萌演的白蝴蝶在躲雨的时候有一个发抖的动作,顾行仰发现了就站起来说:“萌萌演的我有点看不明白,她为什么摇头呢?我觉得这个动作做得不好看!”其他小朋友也都跟着说不好看、不喜欢。原来我看明白了萌萌的意思,但是孩子们并没有看懂,他们并不知道这个动作代表了什么意思,演得是好是坏。这时萌萌也显得紧张拘束起来。于是,我先肯定了萌萌,表扬她今天动脑筋想出了一个新动作,然后鼓励萌萌自己来向小朋友们解释她动作的含义。她说:“因为蝴蝶发冷了,在发抖。”我说:“原来萌萌摇头的意思是想说蝴蝶被雨淋的发冷了,是在发抖呢!你们觉得冷的时候,特别是冬天的时候是不是也会发抖啊?”顾行仰马上点头说是的是的,“那你们说萌萌演的好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好。萌萌得到了老师和同伴的肯定,可高兴啦!分析:教师的评价很重要,教师对幼儿及时积极鼓励,增加了幼儿创造的信心教师对幼儿的关注、欣赏、评价是对幼儿最大的鼓舞。从老师积极的评价中他们体验到了成功、快乐。

案例描述:木偶剧场里的一凡站在剧场一角,双手直直的伸着(大树),还偶尔变换着动作,没说过一句话„„旁边的欣悦手上套一只鸭子的手偶嘴里说着:“我的蛋到底生在哪里啦?快把我急死了。”然后急促地问手拿毛绒老牛的思远:“牛大伯,牛大伯,你看见我生的蛋了吗?”牛大伯浑厚的声音回答道:“我没看见,你还是到池塘边去找找吧。”说完就走掉了。“鸭妈妈”找到“池塘”(一凡动作马上又变化成一个圆形池塘)边,四处寻找。会说话的“池塘”忙问:“鸭妈妈你在找什么呀?”鸭妈妈沮丧的说:“我生的蛋不见了,我在你傍边找一找吧。”“池塘忙说:“我旁边也没有,你还是到花丛里去找找吧。”说完这句话池塘马上就变成了两朵移动的花„„

坐在下面的两位小观众兴致勃勃地欣赏着,还控制不住地上去拉一下“大树”的“树枝”,伸上去问一问“花朵”的味道,非常投入。还不时地兴奋地拍手肯定。“鸭妈妈”等角色更加积极踊跃、形象生动地创编着故事„„

分析:道具是开展表演游戏的元素之一,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它能吸引、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愿望与兴趣,帮助幼儿理解角色并在一定游戏情景中进行表演。通常,教师在进行某一表演游戏前,教师都要为幼儿准备许多教师认为表演需要的道具,而有些幼儿对这些道具并非喜欢,只能被动地认同,这样既削弱了道具材料在游戏中的作用,又限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挥,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

反思:让幼儿参与到道具的设计与准备中来,进一步让幼儿感受表演游戏的快乐。幼儿也非常积极踊跃,有自己动手制作的,有家长支持买来的等等。但时间久了,幼儿会对原有的材料失去一定的兴趣。

表演游戏:商量节目

实录:有五名幼儿进入了第一排练厅,开始热烈地商讨玩什么游戏,有的说表演《鼓上的小米粒》,“因为这首歌曲最近是我们正在学的,很有趣。”弘弘说。诗诗说:“对呀,看这里有天安门的背景图,我们正好可以用的。”文文好象发现新大陆似的嚷了起来:“这里还有小白鸽的头饰呢!”说着就戴在了头上,列开嘴笑了起来。孩子们各抒己见,小马提议提议:“我们来黑白彩色电视机,看看哪个游戏的人多我们就玩哪个。”最后大家一致通过玩《小白鸽飞向天安门》。

分析:在表演游戏的初始阶段,教师除了提供时间,空间和基本材料外,应尽可能地少干预。这时教师唯一要做的事是要沉下心来当好“观察者”的角色,让幼儿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协商讨论,给予他们极大的自由度,鼓励与支持他们按自己的兴趣与意愿决定游戏的内容。

6.自主性游戏观察记录 篇六

背景:

游戏是幼儿同伴交往的主要形式,许多社会学习是在游戏时发生的。因此,幼儿园应该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幼儿一起游戏,一起开展各种需要互动合作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学习交往的技能,理解交往的基本规则,形成人对己的正确态度。人际交往过程中,教师应该恰当地利用交谈、讨论、同伴冲突等机会,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指南》社会领域的相关部分特别提出要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实录:

小班自主性游戏开始了,在娃娃家两个女生在互相交流一些家里的事情,桌子上放着几个小盒子,小盒子里面装个各种颜色的雪花片,旁边两个女生用手抓着盒子里面的雪花片放进咖啡色的小盒子里,绿色衣服的小妹妹还在数桌上放了几盒雪花片,他们不断的在拿和放。

之间不一会,来了几个小男孩。一个小男孩指着一盒雪花片说:我要一盒牛奶。另外一个女生也指着一盒子的雪花片说:再要一个这个。一会,一个女生又在装,一个女生负责传递。桌子上放了满满一桌子的雪花片。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有一个小女孩把桌子上的一盒盒雪花片都倒到了一个锅子里开始煮起来了。分析:

对于小班幼儿刚进幼儿园没多久,他们对于各种游戏认知还比较浅,表现在对游戏材料的摆弄上,因为他们相对欠缺一些生活社会经验。游戏是幼儿已有经验的表现活动,也就是说,游戏往往是幼儿力所能及的活动,每个孩子都在他们自己的水平上玩,他们不会选择难度高于自己能力的活动内容。视频中,几个孩子反复重复的摆弄雪花片,拿了,放,再拿,再放。孩子们在重复某一行为,这一行为就是幼儿正在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知识和能力,他们的每一次重复,对他掌握和巩固这一知识和能力都有极大的意义。

7.幼儿园区域游戏的观察与指导策略 篇七

有些教师的观察意识薄弱, 对幼儿的发展认识不深。觉得只要幼儿在区域游戏中玩得好好的, 就没必要指导;还有些教师的观察没有目的性, 在区域游戏中不知道该观察什么、什么时候指导等。

其实观察不等于看。观察中的“观”是看, 它还有一个“察”, 就是要思考、追究。教师要一边看一边思考:幼儿为什么要这样玩?接下来会怎么玩?在观察、思考中给予适当有效的指导。

一增强教师的观察意识, 明确观察的目的

在每次区域游戏前教师都要明确, 自己要重点关注和观察哪几个区域, 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哪些, 要重点观察哪些幼儿;教师要明确自己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而做, 这样教师才会进入较好的观察状况。

1.幼儿与材料互动的观察

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相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活动的欲望。幼儿在对材料操作摆弄的过程中, 会不断地开动脑筋, 积极思考, 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那班级里创设的区域幼儿到底是不是喜欢?投放的材料符不符合幼儿的发展需要?我们就要在区域游戏时针对幼儿和材料之间的互动进行观察。如果在区域里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不高, 经过几次操作后就失去了兴趣, 不愿再去操作, 那就说明这些材料不适合幼儿的发展需求。如, 大班“美食站”里教师精心做的“蔬菜”“水果”, 一开始幼儿觉得非常好看而喜欢玩, 但不久, 就发现没什么特别的, 不如自己找来的替代物, 或自己设计的好玩, 这就说明这些好看的“成品”满足不了大班幼儿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教师就要及时更换、调整材料的投放, 使其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2.幼儿之间互动的观察

在区域游戏中, 幼儿不仅与老师、环境和材料有互动关系, 更多的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由于幼儿个体、能力的差异, 他们在一起活动的时候, 通过互相学习、游戏、挑战, 就会形成认知冲突, 从而增加了幼儿体验、认知、发展的机会。能力强的幼儿就会用语言或示范去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而能力弱的幼儿也会去模仿能力强幼儿的语言、动作、行为。在这样的交流中, 幼儿既随意又保持了自己的独立, 而且幼儿间的交流所使用的语言是彼此能理解的语言。记得有一次在读书角里, 起先有6 个孩子在区角里, 一开始孩子们都在看书, 看了一会儿就只有2 个孩子在看书了, 其他4 个孩子在玩耍、聊天。教师正想介入, 却听见1 说:我的肚子饿了。2 说:你早饭没吃吗?1 说:我的妈妈每天都是匆匆忙忙地送我来, 然后又匆匆忙忙地去上班, 根本不管我吃饱没。3 说:你真可怜。4 说:我们两个同病相怜, 我的妈妈也是这样。如果一开始教师就介入要小朋友认真看书, 那么孩子后面精彩的对话就不会出现了, 自我的情感就得不到宣泄。这样的交流所产生的情感满足是教师指导所不能达到的, 有益于幼儿的成长, 所以我们要观察幼儿间的互动, 既有利于教师的指导, 又对幼儿互相学习的习惯进行了培养。

二采用有效指导策略推动活动开展, 鼓励幼儿探索发现

教师要清楚什么是有效指导:在区域游戏中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幼儿出现安全问题, 幼儿的能力需要提升、幼儿有解决不了的困惑的时候, 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1.区域游戏开展前指导, 引导幼儿自主学习

区域游戏开展前的指导主要包括区域游戏材料的收集与准备、区域游戏规则的制定等, 当然所有的准备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经验, 让区域游戏的材料、规则在幼儿游戏中协商、调整, 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特征, 否则会和我们的初衷背道离驰。

2.区域游戏开展中指导, 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对于区域游戏开展中出现的幼儿游戏问题, 需要教师适时介入时要做到既不干预太多, 又不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时机。

第一, 学会等待。在区域游戏活动中, 教师要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 不要急于介入, 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 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 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如:在区域游戏中, 幼儿会因为材料的不足而发生抢夺事件, 在没有发生危险时, 教师没有必要马上制止, 要让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 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的探索兴趣无穷无尽, 他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可以解决的困难, 教师这时要学会等待, 只要当幼儿的探索兴趣即将消失时, 教师的干预、指导才是积极的。教师如果不耐心等待, 过早介入幼儿的活动, 就可能导致幼儿原本富有创造性的想象活动因一个标准答案的出现而告终。

第二, 适时促进。在区域游戏活动中, 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 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参与者。因此, 教师对幼儿的期望要具有弹性, 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如:我在美工区中投入了许多大小不一的废旧木头, 鼓励幼儿进行再创造。幼儿摆弄着各式各样的木头思索着, 拿起笔添画上眼睛、鼻子、嘴巴成了娃娃, 高兴地展示给教师看。教师在肯定幼儿的同时, 启发幼儿将木头组合创作出更多的玩具。幼儿在教师的启发下制作出了电脑、房子、公园等。在这里, 教师时刻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创意, 对于幼儿单一的绘画造型要给予充分肯定,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进一步尝试空间思维的探索, 激发幼儿天性中的大胆想象, 从而取得了更有价值的创作成果, 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发展。

三区域游戏后的分享, 促进游戏“质”的提升

区域游戏后的分享、交流和指导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既能建立、调整出更好的游戏规则, 也能了解幼儿的游戏兴趣和需求所在, 以促进下次游戏观察与指导的有效性。

1.选取价值点, 推动游戏情节的发展

在幼儿的区域游戏中, 往往会有很多游戏的情节, 很多有趣的事情;也会在游戏中遇到瓶颈, 使得游戏情节无法进一步发展。这时候教师也要耐心观察, 筛选游戏中有价值的点来进行分享交流, 引起幼儿的共鸣。如:在小炒店游戏里, 刚开始由于没有客人, 几个服务员、厨师无所事事, 突然有人提议推出外卖, 于是新的游戏情节产生了。我捕捉到了这一价值点, 在游戏结束后组织幼儿进行交流分享, 孩子们结合自己的游戏情节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愉快的游戏经历, 参与的顾客也同样诉说着自己的收获。同时孩子们也发现了问题, 有人提出:位置太少了, 不够坐, 怎么办?幼儿发现的问题, 在一次又一次的游戏交流、互动过程中得到了解决, 使得幼儿游戏的情节愈发丰富。

2.回应“话题点”, 激发幼儿的积极思维

在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抛接”孩子的话, 善于抛问题, 又善于接问题, 要对每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进行适当的回应和追问, 有效的回应能帮助孩子积累游戏经验, 有效的追问能引发孩子的积极思维, 拓展更多更丰富的游戏情结。如在小炒店的游戏中, 客人说要吃蛋炒饭。服务员说:“我们这里没有蛋炒饭, 我们有羊肉串、牛肉串, 你就吃羊肉串吧。”虽然客人勉强答应了, 但是在游戏结束的分享交流中, 这位客人提出来说:“自助餐厅里的服务员给我吃的是羊肉串, 可是我还是想吃蛋炒饭, 所以今天我不满意。”于是我接着孩子的话题问, 怎样让客人满意呢?孩子们对我抛出的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最后小炒店的老板决定在以后的游戏中, 要让客人满意, 一定要推出顾客爱吃的食物。这样, 即解决了问题又能够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产生新的情节。

总之, 在区域游戏中, 教师要做一个会思考的观察者, 有策略的合作者、指导者, 在无痕迹的教育环境中引导孩子的发展。通过有效的观察与指导, 才能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需求。只要把游戏还给幼儿, 幼儿的游戏才能越玩越丰富, 越玩越有创造, 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孩子的游戏经验和游戏的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李季湄、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3]蔡春美、洪福财主编.幼儿行为观察与记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8.幼儿园游戏观察记录 篇八

【关 键 词】 观察记录;幼儿评价;幼儿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本研究所指观察记录,是运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幼儿日常活动的行为发生过程并加以解读的一种评价幼儿发展的方法。[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关于教育评价明确指出: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评价必须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教学中采用自然方法进行,平时观察所获得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是评价的重要依据。不难发现,与过于强调量化的传统评价相比,更突出过程性、情景性评价。但基于笔者四年幼教实践经验及与一线教师接触发现:教师虽整日忙于写观察记录,其实质尚未有效发挥评价作用。对此,笔者产生研究观察记录的想法: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改进?

二、研究对象、方法

(一)对象的选取

本研究采取随机与目的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从山西省太原市分别选取四所幼儿园(公、私立各两所)。各园选取观察记录文本6本(每园小、中、大各2班)共24本。教师来自主、付班教师各1人。其中,所有文本内容统一要求于2011年第一学期。管理人员选自四所园的园长、教研主任各1人。

(二)研究方法

1. 案例分析法。针对24本记录文本的观察时间、目的、地点、对象、过程、分析、措施、效果分析8部分内容进行分析。

2. 访谈法。非结构性访谈,主要了解教师观察记录能力、管理者对观察记录的态度。

三、观察记录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观察记录文本中存在的问题

本研究所指观察记录文本,是把所观察到的现象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日后分析的书面资料。包括:观察时间、目的、地点、对象、过程、观察分析、措施、效果分析八部分。

1. 效果分析缺乏有效性。观察记录文本最后一项效果分析有别于观察分析,观察分析是针对记录内容作出的解释以便进一步提出改进教学或提高幼儿发展能力的措施。效果分析,主要诊断措施的落实情况,即针对记录文本中幼儿出现的问题采取一定措施后做的后续分析。24个文本有1位教师没写效果分析,23位教师所写内容过于简单、空洞、套话。

【案例1】“措施得当,效果明显”、“教育需不断深化,效果会更佳”、“今日略有进步,仍需继续努力”。

这样的效果分析过于形式化,缺乏实际意义。效果分析是针对采取教育措施后,揭示幼儿有无改进?有哪方面的变化?有无变化的原因?从而为后续教育提供改进建议。因此,教师需重新解读效果分析的实质。

2. 缺少后续观察设计。观察法强调,关注个体行为和环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有目的地对现实生活中自然发生的事件进行长期研究,把儿童作为一个真正的个体进行评估。[2]可见,事物是不断发展的, 发展是连续的过程,观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不断进行以便全面了解。但是,笔者在访谈中得知,“效果分析”结束后,本次观察记录也将终止,不再对幼儿行为做后续观察。

观察中发现的问题继续深入了解不仅使幼儿的学习、活动过程清晰地再现出来,更重要的是打破教师用同样的眼光看待不同幼儿的言行,避免因缺乏后续观察而导致对幼儿观察出现断层,不全面、教育实施不到位现象。蔡昱晓在《做好观察的几点思考》里提到,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缺乏递进性。这一观点与笔者接触幼儿教师发现的问题相吻合。对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做后续观察设计,以提高观察的连续性。

(二)幼儿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1. 记录解释缺乏教师间的交流。伽达默尔指出,理解其实总是这样一些被误认为是独立存在视域的融合过程。视域融合意味着解释者与他人的视域相交融,在对话中超越自己有限的视界,而使对话双方在融合中达到更高层次的境界。因而,意义被拓展、丰富。[3]然而,现实中,观察记录属于个人行为,记录解释缺乏多元主体交流。

【案例2】观察过程:小朋友上课都在认真听,只见多多伸了个懒腰,发出一阵怪叫,扰乱上课秩序。下课了,小朋友告他的状,他总是一脸不在乎,“不就是推了他一下嘛,怎么了?”老师鼓励他把字写好就可以得小红花,可他却说“无所谓”。

观察分析:多多是个活泼好动的孩子,很调皮,所以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他不管干什么事,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对于老师的教育常反问,摆出不服气的样子。

观察分析中,该教师给多多戴了一个“活泼好动,很调皮”的“帽子”。多多出现这一行为受多方因素影响——教学方法、活动内容的适宜性等。该教师仅从自己组织的活动分析多多的行为,做出主观、经验性的推断,尚未与其他教师交流确定该幼儿是否在其他活动也表现出类似现象,最后找出其存在的原因。

2. 教师缺乏与家长的沟通。(1)观察内容来源,忽视与家长交流获取信息。

【案例3】家长反映孩子在家特别活泼,而教师反映孩子在园不爱说话、害羞等现象。

现实中教师观察内容来源于幼儿一日活动的显著行为,教学方法,内容的使用效果等。家长的信息提供只是听听而已,尚未有效落实。这样导致家园双方对于孩子行为、心理的了解被局限于某一特定环境。如果把这种不一致性的信息,作为观察内容的重要来源,教师有目的地捕捉活动场景对其观察,不仅有助于改进教学策略,而且能提出家园合作的具体建议。

(2)“分析内容”缺乏家庭因素的考虑。24个文本共313篇,只有27篇涉及家庭因素,其余都是立足于教学的角度分析。

(三)幼儿园管理者对观察记录缺乏足够重视

管理的核心在于激励教师积极主动工作,而幼儿园管理任务就是采用科学管理手段,将人、财、物等各种因素合理组织起来,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教育好儿童、服务好家长的双重任务。[4]幼儿园管理者的观念、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方向。

访谈中,教师说“我们每天除了组织教学、户外活动、孩子安全,就是备课、写教育笔记、观察记录等书面材料。每周五离园前交教研室,周一发下来继续写。根本没多余时间观察孩子,只能靠平时注意到什么,事后回忆记录下来。”[5]为进一步了解,笔者分别与园长、教研主任访谈。当问到“您认为幼儿园的主要工作有哪些”。他们脱口而出说是幼儿安全、教学活动、家长工作、亲子游戏等。当再次问到:“您如何看待观察记录”,他们回答“我们也知道它的重要性,也让老师记录且每周都要检查”;当问到:“您是如何处理记录文本的”。有一位园长说,“我们用红笔把不妥当的地方批注出来”,其他的管理人员说:“我们收回主要是想督促老师记录一日发生的事,也没有其他后续工作,他们也挺辛苦”。

可见,管理者重视幼儿安全、教学、家长工作、亲子游戏等。面对观察记录则重数量不重质量,缺乏足够重视,主要体现于尚未引导教师学习如何有效观察?观察的意义所在?观察的注意事项?对记录中出现的问题也不组织教师研讨。所以,教师只知道记录的书面格式,具体如何操作,缺乏足够认识,致使观察记录成了固守形式的工作。

四、提高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的策略

(一)充实观察记录文本

1. 写明观察内容来源。为了提高观察的目的性、针对性,应采用多方主体提供的信息,写明观察内容的缘由,包括:某行为采取措施后是否有改进;验证幼儿屡见发生的问题;与家长交流所得;与其他教师交流验证是否具有共性等。

2. 后继观察设计。根据效果分析确定是否有所改善,如果有则可以不进行后续设计;如果没有可以做以下几方面的思考以此确定后续观察的思路(为什么没有改进?是教育方法不适应还是分析有误?预设下次观察的时间、地点)

(二)通过培训,提高教师观察记录能力

1. 客观描述记录。首先,收集观察内容(录像),请教师观察并做记录。其次,讲解自己的记录与其他老师分享。最后,讲解后,专家及其他教师分析记录内容是否真实、客观地反映所观察内容并总结观察记录的注意事项。

2. 对记录文本各部分,集体讨论。首先,针对记录解释,讨论各自的看法或查找资料用相关理论做出解释。其次,针对记录中幼儿出现的行为、心理活动等问题,进一步讨论,深化为教学、家园合作的启发或提出教育改进策略。

(三)创设宽松、自由交流的环境

瑞吉欧的纪录与观察、解释是交织在一起的。记录最初关注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但是在解释过程中关注点转到了纪录者的学习过程上,转到了在与其他人比较过程中所出现的主观性上。这种变化被看作是一种机会,能够使每个老师更好地了解自己,明确那些自身必须加强和提高的能力。当对儿童的学习纪录被教师个体了解或重新了解、创造或再创造的时候,这就是一个集体的知识建构过程,从而使得知识在许多人的贡献下变得更加广泛而丰富。同时,每一位教师充分发挥对记录的解读权,可以打破或避免个人主义解释的危险。

因此,幼儿园管理者要重新认识观察记录对幼儿发展、教学改进、家园合作的作用,给教师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交流环境至关重要。

注释:

[1]柳剑.幼儿教师运用观察记录法中存在的问题问题及对策研究[D].2009,9.

[2]虞永平,张惠娟等著.幼儿园课程评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22.

[3]叶小红.从记录、对话到反思——诠释学取向的儿童观察记录[J].上海教育科研,2005,(7):52.

[4]张燕.幼儿园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5.

[5]朱家雄,王峥.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00-101.

9.幼儿园游戏观察记录 篇九

游戏开始了,孩子们纷纷都先到银行里去取钱,取完钱,买菜的买菜,吃点心的吃点心,理发的理发,游戏开展得有条不紊。不一会,银行工作人员就嚷开了“没钱了,没钱了,银行里没钱了。”“怎么会没钱了呢?”我走过去问。工作人员煜茜说:“都都被他们取走了。”我走近一看,取款机里真的是没钱了,我奇怪地问:“刚才还很多了,怎么一下子就没有了呢?”煜茜说:“他们每个人都要取好多钱了!”那可不,只见好多孩子手里都拿着一叠钱,一路在那里“逛街消费”呢!【分析】

在游戏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经验,知道了买菜看病理发等这些社会行为都需要用钱。所以游戏开始时,孩子们首先是到银行里去取钱。但至于取多少钱,取了这些钱准备取做什么事情,孩子心里是没有目的的。反正多取点钱会方便些。所以出现了银行里的钱被取空的现象。再有一个,孩子们对到银行取钱买东西这一行为已不太陌生,但有了钱可以到银行存钱,却没有经验。这就需要老师给孩子这样两点概念:一是“你想去做什么?需要多少钱,就到银行取多少钱,不要多取。”二是“菜场、理发店、点心店里赚了钱,这些钱应该存到银行里去。”

【指导策略】

一、制定价目表,价格与银行里钱上的数一致。“1元、2元、5元”

二、指导幼儿取钱时应该想一想你想去做什么?需要多少钱,就到银行取多少钱。

10.幼儿园观察记录 篇十

大二班观察记录

东桥中心幼儿园胡细玲

观察记录一:幼儿游戏行为观察记录

区域名称:美工区

时间:2011.3.15

对象:候嘉豪

观察过程:

候嘉豪在选择了纸泥制作区后显得非常的有兴趣,他先是有耐心把报纸浸湿,然后开始撕报纸,但在撕的时候不是很仔细,有些显得太大了,胶水搅拌的过程完成的较好,在放颜料的时候把衣服弄脏了,他显得有些不开心。在最后的作品制作时兴趣不大,随便做了一个简单的图样。看了旁边的小朋友一会儿后又开始重新制作纸泥了。看样子,候嘉豪的兴趣不在作品的制作,而是对纸泥的制作流程感。

主题确定:

此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延伸,由于幼儿在课堂中还尤意未尽,所以就放到区域中。

效果分析与反思:

材料的运用和游戏技能:该区典型的游戏行为:该区运用的材料是幼儿常见的报纸、胶水、颜料。最主要的要求是报纸要撕得很碎,难点就是胶水和颜料的搅拌。

创新与新颖:

制作的过程是流水式的工序,但制作好的纸泥可让幼儿根据大胆想象制作纸泥作品。

游戏常规执行:活动中常规好,幼儿能按纸泥的纸泥制作流程操作。但在颜色的搅拌中幼儿的手都弄得较脏。

效果分析:

整个观察过程逸飞表现出了平时少有的坚持性,特别对纸泥的制作流程始终都是一步一步的操作,显得很有耐性,存在的不足是对纸泥制作作品不是很感兴趣。

反思:

在材料的提供上还不够周到,应该提供勺子之类的东西让幼儿搅拌,不至于弄脏衣服。为了激发幼儿对纸泥创作的兴趣可以在旁边放一些老师制作好的成品。

社会参与水平与同伴合作:

活动中幼儿的参与性强,较多的幼儿都选择了此活动区。活动中幼儿都是各自操作,体现不出合作行为。

活动持续情况:

幼儿的活动持续情况较好,能把整个过程都完成。

观察记录二:

观察内容:应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

观察时间:2011年3月24日

观察地点:活动室

观察对象:黄萍如

观察目标: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和宽容的品格,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

观察实例:

生活活动中,有一些幼儿把自己从家里带入幼儿园的贴画纸分发给自己的小伙伴,这时,我便看见蔡冰茜小朋友把贴画纸分发给了离自己座位较近的黄萍如、张旭琨、张莹这些小伙伴。

这时我便听到黄萍如小朋友面红赤耳地小声说:“你就给我一张,你给张莹两张呢!(范文)你不给我两张的话我就告诉老师你带贴画到幼儿园了!”(幼儿园规定幼儿不能从家带任何东西入园)于是我便故意装着没看见,让幼儿自己应对问题。这时黄萍如便跑到我面前对我说“老师,蔡冰茜带贴画到幼儿园来,还把它分给小朋友!”

反思:幼儿的告状行为看似小事,却与幼儿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联系,幼儿对同伴的分享,在心里上存在异议,觉得不平均,从而产生矛盾,她希望教师与同伴进行制止,在心里上得到安慰,这是本班级常见的告状行为,同时也是幼儿在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后的告状行为,以此下去,会养成幼儿自私自利的品德。

应对措施:

这只是幼儿之间的小矛盾,教师也可将问题抛还给幼儿,引导他们自己学着处理;若是较严重的情况则需教师酌情处理。另外,平时注意多与幼儿沟通,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此外,与家庭配合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和宽容的品格,一减少告状行为的发生,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观察记录三:爱护小草

观察对象:黄伟妍等

观察目的:培养幼儿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观察内容:

晨间活动的时候,两组小朋友们在兴致勃勃的拍皮球,还有两组小朋友在走独木桥,玩得可开心了。突然,看见几个孩子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老师,他们不听我的话,我叫他们不要踩小草,可他们偏要踩,而且那里的小草都被踩了倒下来了,老师,你再不去制止的话,那里的小草可要遭殃了。”原来,是黄伟妍和几个女小朋友。我就沿着她说的方向看过去,原来,他们在踢秋呢,我就走过去,准备和他们去说说,可他们却无奈地说:“老师,如果我们不在草坪上守门,摔交的话就要摔疼的。”“那你们能想个两全起美的办法吗?”我说道。“啊,老师,你能不能借个垫子给我们啊?那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不用怕摔交了”“可以啊,我们一起去拿吧!”

情况分析:

平时通过上课和活动,教育幼儿要爱护花草树木,幼儿都能够很好的记住老师的教导,在实践时,虽然有的幼儿不能很好的遵守,但他们也有这个意识就很好了。

启示:

平时继续加强教育幼儿的品德意识,让幼儿不仅能在幼儿园做到,平时在家时更要有意识得保护花草树木。

观察记录四:想要的是让还是争

案例片断一:

吃点心的时候,老师端出了一盘草莓。老师问小朋友,你想要哪颗,小朋友争着说,要大的、要小的、要最红的。老师说,请要小的孩子举起手,然后把大的、红的草莓分发给了他们,却把小的草莓给了说要红的、要大的小朋友。在孩子们吃草莓的时候,老师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先想着自己。”老师看着盘子里剩下的几颗草莓说:“还有几颗,谁还要?”这次,只有五个小朋友说不要,其他小朋友都说要,结果,老师把余下的几颗给了说不要的孩子。但其中一个孩子说:“老师,我真的不要了。”老师很惊讶,一看,原先的那颗草莓也只吃了一半,估计他是真的不要了!其余四个说不要的小朋友则美滋滋地吃着老师给他们的最后几颗草莓。

案例片断二:

张佳怡的爸爸从厦门回来,给班上的小朋友带来了一些礼物,有玩的、有吃的,小朋友都争着要玩具,可玩具分给每一个孩子又不够了。于是,老师把玩具拿在手里说:“你们要是想得到它,就要参加一次比赛。每个孩子都来整理自己的床铺和衣装,谁整理得又快又好,玩具就给谁。”于是,一部分孩子得到了玩具,另一部分孩子得到了食物。老师还告诉孩子们,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做得最好。

反思:

两个例子,证明了一个教育原理,那就是教育要从人的本质需要出发,重视激励人的创造力,鼓励孩子争取第一,使孩子成长为一个积极进取的人,而不是无谓地抑制孩子的欲望,更不能鼓励说谎。正当、公平地去争取自己想要得到的,能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调动孩子的主观能动性,把潜在的本能激发出来。

11.幼儿园游戏观察记录 篇十一

1.幼儿教师观察的重要性

幼儿教师的观察不仅有利于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使幼儿教师进一步了解幼儿的发展,还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幼儿教师必须具备观察能力,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行为表现的同时,了解不同幼儿的兴趣、个性、个体需求等,从而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促进幼儿个体的发展。然而,幼儿受年龄的限制,语言和概念发展不成熟,对于周遭发生的事情不能准确认识和理解。幼儿教师的观察正是观察幼儿的言语、举止、表情等,这些行为反映了幼儿的真实内心世界,是他们思想、情感的载体。通过观察,教师有效地把握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活动,及时满足和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促进幼儿的更好发展。

2.游戏中,幼儿教师常见的观察方法

供幼儿教师观察的方法有很多,在游戏活动中,针对幼儿不同的行为表现,如何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是有效观察的关键。

(1)扫描法。

即时段定人法。教师需要对班级全体幼儿平均分配时间,在相等时间长度内对每位幼儿轮流进行观察。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处于主动地位,使得教师更好地了解游戏活动开展了哪些主题、每位幼儿选择的主题、使用的材料等。这种方法适用于全体幼儿进行游戏,一般在游戏开始和游戏结束时选用较多。

选用这种方法,一般使用表格记录的形式。将所要观察的内容事先用表格的形式准备好,游戏开始时,教师直接将所观察的内容在表格内做记号即可。不仅简单易行,而且可以重复使用,方便前后比较。

(2)定点法。

即定点不定人法。教师固定在游戏中某一区域进行观察,只要进入这一区域的幼儿都可被视为观察对象。在幼儿游戏过程中常常使用此方法,教师处于较被动的地位。这一方法适合于了解某一主题或者某一区域幼儿游戏的情况,可以获得一些动态信息,了解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人际交往的情况及游戏情节的发展等。

运用定点法,一般采用实况详录法记录,也可以使用抽样法记录,将所看到的内容情节或某一情节真实地、详细地记录下来。教师运用这种方法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某一主题的开展情况,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及在游戏中的表现等。这使得教师的游戏指导能够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性。

(3)追踪法。

即定人不定点法。教师事先确定一两个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观察他们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情况。不管被观察者进入哪个区域进行游戏,教师的观察都应追随,固定观察对象而不固定地点。这一方法适合观察个别幼儿在游戏全过程中的情况,了解其游戏发展水平,获得更详细的信息。

运用这种方法,可用实况描述法进行记录,就是将被观察者置于游戏活动的全过程,在事后详细地记录下来,不仅仅包括实况记录,更可以有教师的评述、分析及对策。

3.幼儿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

(1)幼儿教师对游戏观察认识的局限性

在游戏活动中,由于班级人数多等原因,使得班级游戏情况复杂,部分教师认为:观察本身应该随着幼儿行为的发生而产生,每一位幼儿的任何行为都必须进入教师的视野。这样的观察缺乏目的性、观察对象模糊,使得游戏活动的观察没有实际意义。

另一部分教师停留在理论层面,认为游戏的观察应该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借助观察工具,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收集资料。这样的观察没有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排除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之外。

(2)教师的观察技能缺乏

幼儿教师通常采用班级观察记录的形式,记录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发生的特别事件。教师作为观察者,在观察幼儿游戏活动时难免掺杂主观因素,因此在保留稍纵即逝的观察结果时,笔录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在实际观察时,教师习惯性地将观察的结果迅速分析并做出判断,并不能将归纳总结的观察经验付诸实施,多半将其停留在纸上。

(3)教师对观察方法的掌握能力存在差异

大部分幼儿教师对游戏观察方法的了解来自有关“学前教育游戏”方面的书籍,在此类书籍中,观察方法被视为“系统的研究方法”,不通过系统的培训和练习很难把握。事实上,作为评价幼儿和改进教学的手段的观察,教师掌握到的观察方法主要集中于轶事记录,这种非正式的叙述性记录方式简单、易行,适合教师日常工作需要,但耗时且需要观察者拥有相当程度的耐力。其次,在重视观察者敏锐度的同时,为维持观察的信度与效度,观察者必须付出更多的心力。

(4)教师的知识经验储备存在差距

幼儿教师对幼儿信息的辨别、选择性获得、评价与利用,都来源于教师的已有知识经验。新教师在游戏观察中往往关注的是观察技能,老教师更关注幼儿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就知识经验而言,老教师不仅从理论上了解教学内容的特点,而且通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某一表现,准确判断该幼儿在这一年龄段的发展水平,更有效地给予观察和指导。

4.对策及建议

(1)加强幼儿教师游戏观察的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师的观察技能。

幼儿教师在游戏活动中面对班级全体幼儿和对幼儿安全问题的担心,往往失去观察的目标或缺乏辨别观察动机的能力。因此,要提高教师观察的效率,必须加强幼儿教师的观察训练。观察训练需要从观察目标的选取、观察方法的运用、观察记录的书写及观察活动的反思四方面进行,提高教师的游戏观察技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改善教师知识结构。

12.幼儿园观察记录 篇十二

虽然我不知道黄旭彬哭的具体原因,但我从黄旭彬的情绪变化和平常的表现中可以猜测出他是因为一些小事情而哭的,他自己也觉得老师没有必要知道,也不需要老师帮助。也许是想起一些不开心的事;也许是小伙伴无意中让他受了委屈;也许是自己没有做好哪一件事情;也许……

作为老师,关注孩子的各种表现,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特别是孩子突然哭时,(很多时候孩子是用哭来求助)老师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孩子怎么啦?怎么会哭呢?然后就着急地询问原因,以便及时帮助解决孩子遇到的各种事情。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他们不断在摸索、尝试自己独立,逐步摆脱对别人的依赖。这件事给我的感触很大:

一。的黄旭彬表现令我们对他刮目相看,我觉得这是黄旭彬长大的表现,他在尝试独立承受和解决一些事情。

上一篇:烧伤的健康教育下一篇:七年级阶段性测试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