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2024-08-23

小学德育工作机制(11篇)

1.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篇一

景芝小学语言文字工作机制

一、校长分管层面

建立以校长为组长、业务校长为副组长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把语言文字工作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实事求是地分析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现状,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解决语言文字工作的重大问题,规范用语用字,营造良好宣传氛围。

二、教师参与层面 为贯彻落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推动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要求教师做到:

1.全体教师教学时必须使用普通话。上班时间必须使用普通话,对外电话联系、接待家长使用普通话。

2.教师在板书、作业批改和其它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律使用国家规定的规范字,不得出现繁体字、异体字、二简字和错别字。

3.教师要主动对学生进行规范用语、用字的教育,对于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并帮助改正。

4.班主任教师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以语言文字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积极配合、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年级或班级的语言文字宣传活动。

5.积极参加社区、共建单位的语言文字工作,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6.积极参加语言类、书法类竞赛,争取优异成绩。

7.积极开展语言文字的课题研究,提高研究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家长支持层面

做好推普工作,使家庭配合学校共同营造孩子语言文字规范化的良好环境,对家长提出以下倡议:

1.自觉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语言文字法》提高自身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国家意识、法律意识、现代意识。

2.自觉在家庭里和社会上,说普通话,使用规范字。3.积极配合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安排的任务。4.积极参与“全国推广普通话周”活动。5.自觉学习语言文字的相关资料,积极参加社区、共建单位的语言文字工作,发挥家长榜样作用。

6.主动对孩子进行规范用语、用字的教育,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改正。

景芝小学

2.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篇二

一、营造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

好环境产生好心情,好心情带来好状态,好状态产生高效率,高效率造就高质量。为了营造公平、和谐的工作环境,我们注重“4个关注”,力挺全学区教职工有优秀的工作状态。一是关注心理变化。通过“降级不降待遇,撤机构不撤岗位,撤法人不撤权利,撤单位不撤资金”等方式,保证村完小教职工原有利益,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同时,要求中心小学全体教职工尽可能为村完全小教职工提供生活和工作上的帮助。二是关注均衡发展。学校坚持“硬件建设村完小优先,资源配置村完小优先,评优晋级村完小优先”的原则,保证全学区均衡发展。三是关注自主空间。保留村完小的原有权利,留出自主发展的空间。只要不违背现行政策的一切权利都无限制地给予村完小。自己的钱按原则自己用,自己的人按需要自己用,自己的工作按制度自己考核,自己的活动按要求自己开展。四是关注多元互动。完全小学与中心小学之间、完全小学与完全小学之间、教职工与教职工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都要开展交流活动,促进多元互动,产生活力,形成相互依存的工作团队。通过常规活动轮流主办方式,提高各办学点的主人翁意识;通过全校性集体活动,提高全体职工的团队意识;通过以校点为单位的比赛活动,提高全体职工的竞争意识。

二、建构四大管理机构

学校依据现行中国社会的现实管理方式,建构“党支部委员会,民主治校委员会,行政会,校务委员会”四大管理机构。学校形成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 以民主治校委员会为权力机构,以学校行政会为执行机构,以校务委员会为监督机构的管理格局。其中民主治校委员会包含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家长代表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教职工行使权力,教代会设主席团作为常设机构,处理日常事务;校务委员会是学校工作的监督机构,经常监督学校工作情况,学校班子成员定期向校务委员会汇报工作,自觉接受监督,校务委员会每学期召开两次。校务委员会主要由学校校级领导、退休教师代表、镇人大代表、政府分管领导、社会区领导代表等人员组成。

三、创新五项管理制度

1.实施定期议事制度。学校建立每半月开展一次议事的制度。 参与议事的人员主要是:学校班子成员、村完小负责人、中心校中层管理干部。

2.实施成功的工作指导制度。一是上级指导 。学校邀请教委相关科室和教科所相关业务科室到校指导完全小学的工作。二是校本级指导。中心小学各处(室)不定期下完全小学指导工作。

3.实施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是建立村完小经费保障机制,学校按照上级拨款,按照公用经费生均标准65%分配到各完全小学,保证完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二是统一经费使用标准。三是制订财务使用计划。每学期各完全小学要向中心小学递交财务开支计划进行备案, 并严格按照计划开支经费。四是严格三级审签制度和会签制度。完全小学后勤人员和负责人审签为一级审签, 中心小学分管领导和会计为二级审签,校长签字为三级审签,每张票据必须经过三级审签方可报销。碰到疑难问题必须召开完全小学负责人、完全小学后勤人员、中心小学后勤人员、分管领导、校长参加的会议进行审签,全体成员达成共识,全部签字才能报销。

4.实施可行的督导考核制度。一是学校管理过程督导。 每月对辖区内的完全小学进行一次管理情况督导。二是教学质量监测。每学期对完全小学的教学质量进行一次监测。三是年度综合督导。 每年对每所完全小学进行办学水平综合督导,督导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发放挂钩。

5.实施公平的人事管理制度。通过指标到校的方式 ,强化村完小用人的自主权。主要是定编定员到校、干部配备到校、职称指标到校、评优评先指标到校、外出培训人员指标到校、绩效工资数额到校。实行教师定期交流,每学年对学区内教师进行交流,主要是将完全小学教师选配到中心校进行培养,通过2~3年的培养后,分配到完全小学任教。

3.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篇三

一、从导向机制维度审视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

导向机制是引导人朝着一个正确轨道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把被指引的人的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而不是无目的地分散注意力。”[2]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教育者要摸清受教育者的底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找准成长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使学生主动参与道德教育的过程,自主地建构和内化自己的德性。

新加坡是个复合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为了培养国民意识,提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口号。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3]。始终弘扬国家利益第一,时时刻刻强化国家意识是立国之本,《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是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政府要求所有的中小学都要以五大共同价值观为大纲,培养身心健全、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1992年,新加坡小学开始使用新《好公民》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个人”向“世界”同心圆似的扩展,内容自然衔接,层层推进。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为主题;二年级以“家庭”为主题;三年级以“学校”为主题;四年级以“邻居”为主题;五年级以“国家”为主题;六年级以“世界”为主题。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是根据1999年公布的《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有五大主题,主要包括个性塑造、与家庭的联系、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社会一分子、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4]。2007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颁布了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2009年在小学各年级全面推行六个核心价值观即尊重、责任感、正直、关怀、应变能力、和谐[5]。与时代合拍,具有更强的导向性。

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是对小学五大主题的深化,内容的递进。每个年级包括六个范畴,每一个范畴又分为若干单元,分别阐述课程标准中所列的五大主题。教材和内容全国统一,用英语教学。为了实施切实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中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态度三方面的教育,掌握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困境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由此做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学采取四段教学模式,一是学生对名词意义的发现,教师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学生思考,形成概念,总结出一些观点和行为准则,教师主要是提供资料;三是学生付诸行动,教师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四是学生进一步探索,教师创造条件使学生探索如何应用知识。

五大共同价值观是引领新加坡人前行的动力和方向,是号召新加坡人民团结爱国的精神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也是对中小学学生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和价值追求,统领着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教学环境等,目标直指培养爱国、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廉”、“诚”的新加坡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学校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新加坡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道德问题需要做出抉择、价值冲突需要权衡,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偏重道德规范的教条灌输,等到真正要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此,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采取价值澄清法,其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是面对问题,整理出有各种可能性的选择;第二步是权衡各种选择的利弊;第三步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第四步是公开选择结果;第五步是按照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价值澄清法的运用是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的过程。在道德两难的处境下如何做出选择,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选择,形成符合社会标准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

二、从对话机制维度审视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视域中的对话是教育者和学生基于平等、信任之上的交谈、倾听、接纳,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的过程。沟通主要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信息情感互动、双向交流的实践活动[6],进而达到相互理解。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是以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这种方式为基础的民主形式,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相互交谈是从整体的利益出发而不是各自的利益,尝试着进入到与“他者”的对话关系之中,最终达成道德共识。道德共识是真理性认知的具体体现,只要在实践中符合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不是利益的相互利用,就会获得所有成员的赞同和认可,并且是内在的认同和尊重。德育对话和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对话双方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换各自的观点,相互启迪,相互影响,不同的思维交锋自然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实现主体间精神的交往、心灵的融合、德性的共同发展。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新加坡中小学普遍开展了“5E辅助活动”,即榜样(example)、阐释(explanation)、规劝(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体验(experience)。榜样就是树立典型,作为学习的楷模;阐释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理解社会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真正含义,从而提高道德认知能力;规劝也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激励学生实现由德性向德行的转变、理论向实践的转变;环境指的是创设良好的、真实的道德教育环境,以适合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体验也叫体会,亲身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体验到的东西既感到现实又能体会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5E辅导活动在“阐释”和“规劝”中都采用对话的形式,对话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平等主体之间敞开心扉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的话语“霸权”被消解,受教育者自觉自愿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指导,相互尊重、相互启迪。

在采取道德认知发展法进行道德教育,受教育者自主建构德性的过程中,运用对话机制来实现正确的道德选择。道德认知发展法是对科尔伯格提出的德育教学法的改造,让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展开多维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对话,相互倾听对方的心声,教师既摸清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又激发学生从易到难,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循序渐进,提升德性层次。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方法的核心是让学生从道德知识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参与者,同龄人之间对话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在道德困境中的选择和应变能力,达到了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三、从生活机制维度审视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

道德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7]。道德规范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离开生活进行道德教育,只能使受教育者获得书本上的抽象概念,把德育变成了关于德育的知识教育,是一种效率低下的智力训练。因此,道德要回归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才是真实的道德教育,才能富有成效。诺尔特说:“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到罪恶感;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公正。”[8]符合道德本质的教育,是为了过上善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并不是说生活就等于德育,德育是对生活的超越和引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实践活动。道德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尤其是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通过交往、角色扮演等活动的体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实现生活机制建构德性的路径。

新加坡小学开设的德育课程是由课本、作业、教师手册、活动安排和视听材料等构成,课本多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扮演角色强化教学,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开展道德教育。比如,参加文明礼貌活动、升降旗仪式、文体活动、尊老敬老活动、植树活动、清洁活动、文明礼貌月活动、少年之家、旅游、参观公园花园等活动,使课堂的理论讲授学习与现实生活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知行统一。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现实生活不外乎是校园生活和校外生活。因此,新加坡中小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生活进行系统道德教育,除了德育课外,使道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另一方面,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是新加坡进行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使学生了解社区、走近社区,进而走进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从小养成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形成了立体式、全方位实施道德教育的格局。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9]习惯和品质来自于相应的现实活动,文化传递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通过教学活动,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启发、思考、对话,给学生讲授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使学生主动参与,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四、从情境机制维度审视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

情境机制的“情境”与环境是有区别的,环境指活动主体置身于其间的物质的、外在的、客体的存在对象,而情境是指活动主体所拥有的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10]。所以说,情境是教育者精心创设的,有自己明确的意图,体现着道德教育的目标,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的德育生成路径。情境机制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其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与情境联系密切,教育者要善于发挥情境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情境在道德教育中的积极功能。情境可以激发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德育情境主要有体验情境、道德两难情境、体谅情境、后果情境、冲突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实践感受情境等。道德两难情境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后果情境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想象力和责任意识;体谅情境和冲突情境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和道德移情能力;体验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和实践感受情境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离开了情境机制,就等于离开了生活本身,离开真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势必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加坡中小学按照“学校即社会、教学即生活”的观点进行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对话、讨论或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教师适时教育、顺势引导。比如“设身处地考虑法”的运用,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想办法,关心、体谅他人,扩大了自己的道德视野,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德育架构是新加坡德育途径的显著特点,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得益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地创设情境,对学生的成才成长极其有利。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要求学校建立家长联谊会,与家长保持联系。同时,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常年开展文明礼貌活动、敬老活动、防止犯罪活动等,加之政府的廉洁形象,在社会上推行与学校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奖惩标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真实的教育,三管齐下,成效显著。

德育过程的四种基本机制不是僵化的、机械地分割,而是辩证的统一。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应用、加以取舍,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并取得实效。

五、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针对我国学校德育现实存在的困境,需要重新对其进行审视和思考,大胆借鉴新加坡好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并予以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统领着道德教育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教学环境等,尤其是课程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小学到大学要统筹安排、总体设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目前,德育目标导向性存在着要求过高的问题,制定的是高不可攀的政治和道德标准,不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结果往往是空谈理论、唱高调,没有一定的说服力,教育者无奈地采取传统的灌输方法。杜威认为,灌输就是将现成的道德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无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强迫其接受,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11]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实际,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整合,同样的内容小学学、中学学、大学还在学,学生对重复教学非常反感。在具体教学中,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轻道德能力的培养,效率低下,效果不佳。

出现以上弊端,究其实质是由于导向性不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细化为具体的目标任务,没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系统、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因此,借鉴新加坡如何将五大共同价值观贯彻落实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如何发挥导向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以生为本,向生活德育回归

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合作与相互尊重的环境中进行平等的对话,有利于道德自律的形成。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今,诚信的缺失、“德”“得”不一致导致价值观的扭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冷漠、官员的腐败等问题无疑对德育的开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学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德育被挤压,道德教育的内容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说教和抽象空谈;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缺少师生互动;德育评估蜕变成道德知识的重复记忆和背诵默写,很少联系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忽视了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能力的培养,学生体会不到德育的愉悦,道德教育的质量大大降低。因此,为了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任务,就必须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引导人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过有道德的生活,道德教育就必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生活体验、师生对话、学生之间对话等自主活动,实现德性的积极内化,这是道德教育的生长点。

3.创设情境,着力培养道德能力

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将我国中小学德育教材运用现代科技使枯燥的教材变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首先以教材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学校要把德育渗透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立体格局,进而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道德教育。虽然这些提法已有多年,但只是行动上的口号,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注重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蕴藏在任课教师、课程设置、办学方向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之中,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突破口,是创设良好道德教育情境的主要窗口和阵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角色承担,并在教师的启发下,领悟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行为举止的塑造与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结合起来,从重理轻情向知情交融转变,知情交融已成为课程建构的普遍要求,注重道德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由道德的外在强制转变成内在的认同自律。

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现明确的导向性。内容体现层次性,从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依次向公民道德品质的教育(包括家庭美德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道德理想教育深化。网络、环境、生命道德教育等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涉及甚少,特别是网络德育。网络德育是促进德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可在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如网上对话、答疑、在线讨论、虚拟社区服务、网上家长学校等,活动始终围绕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开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德育方法体现实践性,从东西方互鉴融合的角度对学校德育方法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在讲故事、对话、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中获得道德知识和践履道德行为,不断培养和提高道德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王学风.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及其特色.中小学管理,2007(8).

[5] 王天桥,刘红.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启示.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0).

[6]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 高德胜.生活德育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8] 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0] 肖川.教育情境的特质.中国教育报,2002—02—26.

[11]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4.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篇四

为了加大维护稳定工作力度,确保学校平安。黄田镇清面小学进一步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居安思危,警钟长鸣,认真制定学校维稳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领导“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成立了校长陈昌栋同志为组长,张益结支部书记为副组长,以及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为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分工明确、落实责任,建立维稳工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把维稳工作作为学校当前各项工作的根本任务,层层抓落实,确保各阶段工作取得实效。

二是在全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邓小平“三个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思想、平桂区政府下发相关的文件精神和各级领导讲话精神。通过写笔记、写心得、写体会、深入开展大讨论,确保教师思想教育长期化、规范化、制度化。分别制定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制度》、《教师政治学习制度》、《学校政治理论学习考勤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学校领导工作善于总结,勇于创新。在师生中大力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事迹和反面典型事件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的光碟和课外读物,在每周升国旗仪式、主题班队会上把教师、学生思想再教育作为一项常抓的工作,铸造思想教育的钢铁长城。

三是加强落实。学校领导小组,深入教学第一线,调查了解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有无参加非法宗教活动和民族分裂活动,将一切影响稳定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长效机制落到实处。党员领导干部要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围绕中心,紧扣主题。谋划、部署和做好学校教师教育管理工作,使广大教职工保持高昂的政治热情,为推进学校教育发展出实招、鼓实劲、务实效、求实绩,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思想教育的显著成效。既坚持按照上级规定要求,抓好教职工和学生经常性的教育和管理,又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方式。通过总结创新,走出一条使广大师生长期受教育、稳定最重要的有效路子。

5.凤凰垴小学警校联动机制 篇五

为维护和保障青少年的生命安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社会共同肩负的责任,也是增强青少年法制意识的基础性工程,根据公安部门和教育局落实、推进的“警校共建”有关文件的精神,确保我校师生安全,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环境的良好秩序,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开展,着力营造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构筑平安和谐校园,我校与巨城派出所警校联动。为了全面推动交通安全教育、交通秩序整治、校园治安整治等工作进入校园,增强学生交通法制观念,提高交通安全意识,确保校园及周边道路交通安全,秩序良好,为广大师生营造一个和谐、通畅、安全的交通环境,特制定如下制度。

一、警校联动机制成员单位职责任务

(一)、总职责

1、通报学校及周边的社会治安状况及交通隐患。

2、协商解决突出治安问题和交通问题的具体措施。

3、交流维护学校及周边治安、交通秩序的工作经验,安排阶段性工作。

4、研究制定开展联合集中整治行动方案,抓好整治工作。

5、研究制定学校及周边治安、交通综合治理工作制度、措施等长效机制建设。

6、定期召开协调会议,研究解决警校共建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学校职责任务

1、认真贯彻落实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切实保障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2、加强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和治安管理,落实保卫机构,建立完善门卫值班和巡查制度,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工作,切实减少侵犯师生的案件发生。

3、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德育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理念;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切实做好“问题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帮教工作。

(三)、公安、交警部门职责任务

1、刑侦部门对发生在校园及周边地区,涉及学校和师生的刑事案件要成立专案组,实行专案专人责任制,快侦快破、严厉打击。

2、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对校园及周边存在的治安问题开展整治,强化暂住人口、出租房管理,开展法制、安全教育。

3、加大对学校重点时段、易发案路段的巡逻力度,实行错时错位工作责任制,对涉及校园及周边发生的各类案件要快速出警,果断处置。

4、指导、督促学校建立健全保卫机构,落实相关制度,定期培训学校保卫人员。指导学校进一步开展校园内部治安防范隐患自查工作,并督促其整改。

5、开展消防宣传进学校活动,每三个月至少组织一次消防监督检查,发现隐患及时督促整改。进一步完善消防宣传教育保障机制,增强师生消防安全意识。

6、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结合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二、工作目标

不断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念,减少学生违纪事件,狠抓常规管理,保持校园秩序的稳定,强化学校治安保卫工作,全力清查和解决学校及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根治严重危及师生人身安全的问题;加强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逐步消除校园及周边环境暴力现象;确保学校周边秩序进一步好转,进一步完善学校周边交通、治安等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实施警校共建,社区共建,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总之,通过创建平安活动,不断完善安全工作制度,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确保校园无安全事故,无纠纷案件,无周边环境问题,师生平安,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秩序井然。

三、具体措施

1、广泛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开展“警校共育”工作,创建平安校园活动是新形式下学校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举措,关系到我校的安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强化宣传工作,使这项工作真正深入人心。

①利用班会课、国旗下的讲话、墙报、校园广播等形式广泛宣传,使公安部“八条措施”、教育部“六条措施”深入人心,真正做到“十进校园”工作法,达到“十个百分之百”的目标。

②定期举行安全知识讲座,有针对性地集中开展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自护自救能力,保障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③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还定期或不定期配合慈城镇派出所和交警支队开展法制教育、法制警示教育等教育活动,增强师生法制观念。教育学生要学会辩明是非,不要做任何妨害他人身及财产安全的事情,遇到侵害事件要设法报警求救,做维护校园安全的主人。

④做好家长宣传工作,以家长委员会牵头,带动广大家长,从而带动社会关注、支持和积极参加“警校共建”工作。

2、组织开展每周和每月“安全隐患全面排查”专项活动,学校就校园及周边环境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排查,及时发现学生不安全的行为,引起师生重视,从而将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并按月上报,促进创建工作的取得成效。

3、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制度》《消防安全制度》《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制度》《节假日值班制度》等学校各项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重大事故处理预案》《校园食品卫生以传染性疾病安全预案》等各种应急方案。

5、建立健全学生违纪情况记录、学生心理辅导谈话记录、校园内安全自查整改记录和学校案件发、破情况记录和受处分学生思想行为跟踪档案,时刻掌握学生心理动态,有效预防校园暴力的发生。

6、成立安全保卫小组,安排值日、值周,加强周末及夜间校园巡查。

7、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责任意识,把安全管理作为班主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督促班主任强化常规管理,加强德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落实检查评比,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对留守学生、问题学生的教育关爱,切实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管理工作,开展“一帮一”与特殊生交朋友活动,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重点抓好偶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理。

8、严格门卫值班制度,加强出入进人员的管理。对进出校园的人员和各类车辆要进行严格盘查。实行进出校园登记制度,杜绝无假条学生上街等现象。

6.小学高效课堂评价激励机制 篇六

为进一步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构建高效课堂,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单调乏味的课堂氛围,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教师的科学引领作用,使课堂教学处于教师精讲、善导、巧评,学生乐学、会学、优学,氛围活跃、和谐、愉悦的状态之中,逐步形成快乐课堂、激情课堂、魅力课堂、高效课堂。我校特制订如下激励机制:

(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

一、创造良好环境,优化教师结构。鼓励教师在职学习,开展岗位练兵、岗位技能培训。

二、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创新教师培训方式。接受专家培训,集体备课、研究课、观摩课参加教学比武。

三、鼓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注重发现和培养教师典型,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促进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

四、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教学前反思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学生认知水平自觉地进行审视,进行教学预测和分析,再次查漏补缺。教学中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中的某些教学现象,环节以及突出事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控和机智地应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善于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地调整教学策

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后反思是指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总体地回顾、分析、反思,写下自己执教的体会或失误,记下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和困惑,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重要途径,具有即时性和批判性。

(二)巩固课堂教学改革成果,促进教学效率提高:

一、开展优质课评选活动,对在学校教学比武中以创新见长的教师、在区级或区级以上进行教学比赛获得名次的教师,视级别不同给予奖励。

二、注重反思养成,推广教研成果,对教育教学研究成果进行表彰奖励。教师关于创建新课堂的教学理论在市级以上的教育教学杂志上发表的,视级别给予物质奖励,并作为教师科研成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教师考核、晋级、评优的重要条件。

三、鼓励教师进行进行课堂创新,互相听课、评课,取长补短,确实有助于学生学习知识,并形成风格的教师给予奖励。

总之,通过强力提师能创建高效课堂活动的展开,以确立新理念、提升新能力、创建高效课堂、形成新模式,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 快速提升。

7.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研究 篇七

一、德育及其工作效果评价的可能性

广义的德育是“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狭义的德育仅指道德教育。当前理论界使用德育概念极度泛化, 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德育的效率和效果。很奇怪的现象是:“在教育学门类下有一级学科德育学, 而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 二者之间研究的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有很多相同之处, 可又几乎是不相往来”。

德育有评价的可能性, 是因为“思想品德是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体现在个体德育行为和思想意识中那些比较稳定的具有一贯倾向的个体特征。”那些个别零散的德育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 不能称之为思想品德的表现。也正因为“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 变成了预测探索的原始基础。”德育工作效果的评价, 才有了预测未来, 为德育决策领导部门提供决策依据的可能性。德育评价就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德育目标及评价标准, 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途径, 多方面地收集事实材料, 对德育工作及效果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高校德育评价的对象是大学生的德育活动, 范围是十分广泛, 主要包括德育工作与德育工作效果 (思想品德) 两部分。其中, 德育工作包括德育决策过程 (包括:德育目标、德育组织、德育方案、德育措施) 和德育实施过程 (包括:德育管理、德育队伍、德育课程、德育方法、德育环境、德育实践) ;德育工作效果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

总之, 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问题。虽然已有德育评价方面诸多宝贵经验, 但这些奠基仍不足以在短期内开发出一种公认可行的德育评价方法, 仍然需要对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做不懈的努力。

二、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的原则

德育工作效果的评价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 始终以德育目标为依据, 体现德育的层次性和人性化, 发挥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各要素的整体合力, 达到德育评价的应有结果。

(一)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德育是一种道德教育, 致力于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 必然要遵从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主流价值观。在当前, 德育就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 德育工作效果的评价也要服务、服从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德”的阐释, 为德育指明了方向, 也为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提出了要求。

(二) 始终以德育目标为依据, 做到更具操作性

德育工作理应是重要的工作, 但现实中却处于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评价起来不要的尴尬地位。究其原因, 是德育工作效果评价难以落实。德育工作效果评价同德育目标密不可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者期望的德育效果, 与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目标一致。但是, 二者在德育系统中所起的作用有别。德育目标在德育活动中起导向作用, 而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目标在德育活动中则起着反馈、调节和修正作用。此外, 德育目标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相比之下, 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目标更为细目化、行为化。因此, 有必要对德育目标进行分解, 以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目标。

(三) 改变传统德育的元叙事方式, 体现德育的层次性和人性化

中国传统德育的元叙事多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 强调政治性, 忽视个人德行, 关注“集体”和“利他”性, 忽视“利己”性, 这必然引起学生的抵触心理, 难以转化为德育实践。曾有人形象地描述了中国的德育方式:小学共产主义教育震天响, 中学养成教育才开始讲, 大学一切向着现实想。这种德育目标违背了德育培养规律, 难以体现人性化, 难以落实, 难见成效。德育的目标应该是让大多数人成为合格的公民, 应该是社会的道德底线, 而不应该提更高的要求。因此, 应该避免德育的“宏大叙事”, 体现层次性和人性化。

(四) 优化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的要素, 发挥整体合力

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取决于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几个要素的整体合力, 没有德育评价主体、德育评价客体、德育评价内容、德育评价方法、德育评价程序等五个方面的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 其最终结果都无法准确反映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我国德育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和非专业化, 制约德育评价的科学化。同时, 德育评价客体的主体地位并没有被重视和发挥。在德育的内容方面, 德育的“人学空场”现象依然严重, 与德育的本真意义渐行渐远, 道德教育被悄然祛魅。德育评价方法虽已成果丰富, 但这些方法还未能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高校德育形势。现实中我国学术界对德育评价过程的研究相对欠缺和滞后、重复, 与德育评价过程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不相符。

三、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的创新

德育工作效果反映在德育知识的掌握与德育心理和行为的养成两个方面, 对其评价, 也要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建立德育测评量表与德育知识库, 建立360度德育工作效果动态评价体系等, 建立德育工作效果评价反馈体系, 实现德育与德育工作效果评价机制的良性互动。

(一) 建立德育测评量表与德育知识题库

心理测评量表的科学性已经被社会广泛接受并承认。在德育工作效果评价中, 借鉴心理学的成熟做法, 让德育工作专家, 根据德育的特点, 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德育测评量表。高校可以根据学生测量的不同结果, 分类统计, 有针对性的开发学生道德品质养成模式, 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样, 学校对学生道德知识的教育也必不可少。但就目前而言, 学校普遍开设的德育课程 (多指思想政治理论课) 多是理论的灌输, 课堂教学还在为提高学生的“抬头率”烦恼, 德育课程难以“入耳、入心、入脑”, 德育效果差强人意。为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德育灌输, 为主动学习德育知识, 学校可以开发德育知识题库, 每个学期进行数次德育考试, 学生可以自由安排数次在线德育考试, 系统自动记录每个学生考试的成绩, 期末自动平均汇总, 得出每个学生德育知识的掌握情况。这样的德育考试, 势必会提高学生德育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二) 360度德育工作效果动态评价体系

360度反馈又称全方位绩效考评, 是一种注重“发展性评价”的评价方法。而传统的德育评估靠外部行政推进, 评价标准趋同, 评估要求千篇一律, 发展性评价少, 缺乏互动交流, 评价方法欠科学。360度反馈法的最大特点是评估主体的多样性, 将被评估者的上级主管、同事、下属、客户和被评估者本人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来做出评价。360度德育工作效果评估的主体主要包括领导、社会、专家、学生、动态数据。

利用360度德育工作效果评估法, 建立“五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效果动态评价模式, 可以很好地实现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的全面性、科学化和动态化, 推动德育工作的持续发展。

领导评价主要是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德育领导和组织部门等, 根据高校的德育目标和任务, 考察德育的实施部门和老师是否严格按照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认真贯彻执行, 是否履行学校规定的教师的职责要求和基本规范;专家评估是让具有较高德育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德育评估经验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和专家, 通过听取德育课程、参与德育实践活动与学生座谈等方式对教师的德育教学质量做出定量和定性的评价;学生评价是指通过问卷打分或学生座谈会等方式对学校的德育工作效果情况进行评价;社会评价是通过社会群体如, 家庭、社区、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 对高校德育工作效果的一个适时评价, 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公正性;德育效果的动态化评价是加入了时间的因素, 把历史的数据按权重赋予到评价结果当中, 使德育效果的评价呈现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 实现了德育的可测性、发展性、方向性。

总之, 高校德育工作效果360度动态评价体系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发展性、多元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通过360度动态评价技术, 可以让高校德育工作明确自己的优缺点, 清楚自己将来应该保持并继续发展的方向, 实现德育的目标和任务。

摘要:德育伴随人类学校教育产生发展, 成为古今中外学校各方面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工作的科学发展离不开对之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文章以厘清“德育”概念, 明确研究对象入手, 提出德育工作效果评价的原则。在原有理论和实践基础上突破创新, 建立德育测评量表和德育知识题库, 尝试性提出360度德育工作效果动态评价体系, 以期能对化解德育评估的困境有一点启示。

8.引入游戏机制 激活小学数学教学 篇八

一、数学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积极活跃的非智力因素,推动着学生的智力活动。没有兴趣的学习只会让学习成为学生的负担,这会大大抑制学生的思维兴奋点,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只有激起学生对认知对象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好之、乐之,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学习的最佳状态,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与教学,主动思考,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他们对游戏更是情有独钟,将游戏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顺应了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原本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加富有形象性,更加符合小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特点,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与生理需求,从而激起学生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参与动机,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游戏中来。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节时,我首先让学生和我一起来做一个游戏,随便给出一个数看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看谁算得又快又准。听说要做游戏,学生来了兴致,踊跃地参与其中,但是几番下来学生纷纷败下阵来。难道老师是什么窍门,要不怎么能够又快又准确地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呢?这样在游戏的带动下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更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数学游戏能够开发学生智力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形式单一枯燥,对于数学知识点学生只是死记硬背,在解题时也只是套用现成的公式与定理,并没有进行深入地思考与思维。这样学生所学到只是孤立的公式与定理,并没有深入地理解与掌握,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与思维的发展。而采用数学游戏教学,大大增强了教学的形象性,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其中,在积极玩游戏的过程中来探究,学生为了顺利地进行游戏,取得游戏的胜利,自然会展开主动的思考,积极调用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以不断地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在学生解决这些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展开一系列的独立思考与积极思维。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通过探究后的真正理解与掌握,是经过学生独立思考而深入本质的理解,这样在运用时学生也不会是仿照例题的套公式套类型,而是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优化重组,找准解决问题的角度,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更加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潜能的挖掘。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我提前让学生来收集与剪节各种图形,在课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将这些图形进行分组,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进行不同的分类。逐步渗透分类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图形,这样学生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就可以将轴对称图形分成一类,在学生观察与总结图形特征的基础上便可以引出这一概念。这样的教学改变了知识的机械灌输,而是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来理解知识,这样更加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三、数学游戏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学科教学要打破只重视知识传授的教学模式,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发智力的重要阶段,此阶段的教学要将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身心健康结合起来,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游戏更能愉悦学生的身心,通过一系列富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数学游戏活动,可以激起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的热情,使得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游戏活动中来,在游戏中调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数学现实问题。同时可以让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实现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让学生尽情地玩、快乐地学。这样在游戏活动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协作能力等,同时学生身心也会处于相对的愉悦状态,通过积极的动手动脑,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让学生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引入游戏机制,这符合小学生的特点,符合数学学科学习规律,是新课改教学的必然要求与重要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来为学生设计更多的富有趣味性与知识性的游戏活动,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9.梁二庄小学教师评价机制 篇九

一、评价原则

发展性教师评价除了具备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导向性、客观性、教育性、可行性、量质性、民主性、改进性等原则外,还必须具备如下原则。

1.发展性原则——教师评价的根本目的已不再是为了奖惩教师,而是为了促进教师和学校未来的发展,教师发展性评价结果要与教师的奖惩严格分隔开来。

2.三全原则——即全员评价、全程评价和全面评价。全员评价是指面向全体教师;全程评价是指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长期的、反复的评价;全面评价是指要对教师的素质、职责和绩效,在全面掌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3.保密性原则——发展性教师评价的成败完全取决于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坦诚布公,因此确保教师评价材料的保密是争取教师积极参与评价过程的关键。

4.双向性原则——发展性教师评价非常重视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校内与校外间的沟通,鼓励全体师生员工、学生家长以及校外有关人员积极参与教师评价工作。

5.主体趋向原则——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应与学校发展规划、学科发展规划相一致,并鼓励教师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潜能开发,建立专业特长单项奖励制度。

二、评价对象

全体教师。

三、评价周期

针对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成长规律,发展性教师评价周期可确定为:工作六年内的新教师一年一个周期,三年以上及小学一级教师两年一个周期,小学高级教师三年一个周期。

四、专业发展参考指标

(一)职业道德与专业精神

1、师德: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教师伦理、道德与行为规范;热爱学生,具有良好的师生关系。

2、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先进;教育方法、措施、策略具有先进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较强烈的教改意识和积极性。(二)专业知识

1、教育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教育理论知识;掌握相关的前沿教育

理论动态。

2、学科知识:学科知识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3、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知识面宽阔。

4、继续学习:具有自培意识和能力,自培目标明确,积极参与各级课程培训。

(三)教育教学科研管理能力

1、认识能力:整体上把握学科知识体系、方法和教学规律的能力。

2、设计能力:具备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主题班团会、社团活动、主题教育等的设计能力。

3、组织能力:控制教学过程的能力;组织、指导各种教育活动的能力。

4、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肢体语言表达能力。

5、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与同行进行有效合作的能力;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6、动手能力:具备板书、演示、实验、社会调查等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辅助教学。

7、探究实践能力:积极开展自主拓展性课程校本教材建设;积极开展研究性课程实践;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分层教育等课程改革实践;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等。

8、科研能力:掌握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具备查询与处理资料的能力;能结合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实践开展课题研究;能进行总结经验,会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或论文。

9、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利用能力:积极参与学科资源库建设,积极参与案例设计、说课、课堂教学、课件与网页制作等。

10、带教指导能力:在学科教学、班主任工作、科研等方面具备带教、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

11、学科德育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能渗透德育工作,关心学生的成长。

12、班主任工作能力:班级常规工作规范有序;班级文化建设有特色。

13、协同合作能力:积极参与备课组、教研组、年级组及学校的工作。(四)身心素质

1、有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2、兴趣广泛,有一定特长

3、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

五、评价实施流程

1、宣传发动

利用全校教师大会,对本方案作详细解释,确保每一位教师明确以下五个问题:

(1)为什么要进行发展性教师评价;(2)发展性教师评价实施流程;(3)专业发展参考指标;(4)谁参与教师评价;(5)怎样收集评价信息资料。

2、成立教师发展性评价小组

语文、数学、外语、品社、科学学科成立以备课组为主体的评价小组,其他学科成立以教研组为主体的评价小组。为保证信息渠道畅通,最大限度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和公平性,评价小组成员内应包括一名学校中层领导和年级部核心成员。如条件许可,可邀请学生、家长代表参加。评价小组在发挥评价作用的同时,更要注重对教师的指导和培养。

3、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教师根据自己已承担的教育教学职责、已取得的工作成就和自己已具备的素质,对自己的现状做出合理的回顾和分析;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教研组发展规划来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4、面谈交流

评价小组对教师制订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进行审核,提出完善的建议,在和教师本人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的基础上,尊重本人意见,取得本人同意,修正、确定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规划。

5、过程评价

通过《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的实施方案》的实施,教师个人、评价小组和学校应加强各类信息资料的收集。评价小组可以通过观察、座谈、查看教案作业、听课评课、翻阅相关资料等事先约定的检查方法进行随机评价;教师个人应主动邀请评价小组成员参与个人成长过程的案例及其它活动研究之中。

6、中期评价

评价周期1年的一学期一次,评价周期为2~3年的一学年一次。教师总结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的个人发展情况,评价小组根据收集的信息资料进行评价,撰写中期评价报告,帮助教师总结成功的经验,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确定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

7、总结复查

完成一个评价周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个人专业发展规划达成情况进行自评和分析。评价小组根据收集的信息资料撰写评价报告:既要对教师作出事实判断,又要对教师作出价值判断,不能写成判决性的评价报告;要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教师新的发展目标的建议。

六、保障措施

1、由学校考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教师发展性评价工作,由科研室具体负责教师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的制定、完善和实施。

2、邀请教师发展性评价方面的专家来校举办专题讲座,宣传发展性教师评价的目的和意义,并请专家为我校如何实施教师发展性评价提供咨询。

3、召开教师座谈会,聆听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和存在的问题,征求教师对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的意见和建议。

4、落实《建立教师专业发展记录袋的实施方案》,帮助教师理性地审视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对自己在师德、教育教学、科研、继续教育等各方面有真实的反映,以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风格。

5、建立“梁二庄小学学术委员会”:宣传、推广教师专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成功经验;评估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经验和突出问题;评估本校各项教育教学科研师训改革方案;审批学校《教科研课题指南》并审查申报国家、市或区立项的研究课题;评估学校重要教育科研成果。

6、建立“梁二庄小学导师团”:参与制定教师考核办法和标准;参与制定教师培训课程,承担校本培训任务;承担教师专业发展素养评比工作;以“师徒带教”、“导师带教”的形式带教青年教师。

7、由学校聘请的教育专家组成“梁二庄小学专家顾问团”,指导学校的学科建设、教研组建设和名师培养。

8、完善全员培训制度,实施《梁二庄小学师资培训工作条例》、《梁二庄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关于教师进修的若干规定》,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务培训,校本培训,见习期教师培训,校级骨干教师培训,区级骨干教师培训,全国或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各类短期培训班、研讨班,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等。

9、建立骨干教师选拔、培养、管理、考核机制,实施《梁二庄小学骨干教师选拔培养暂行办法》、《梁二庄小学骨干教师管理及考核试行办法》、《梁二庄小学导师制试行办法》。

10、实施《梁二庄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规划(2010—2014)》,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1)加强师德平台建设:积极开展师德沙龙、教育论坛、与名师对话、文明组室创建、“三会一课”等师德建设活动。

(2)加强学习培训平台建设:继续聘请教育专家开设专题讲座;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进修;继续实施“合同带教”、“师徒带教”、“导师带教”制度;继续开发自主拓展型课程设计、研究型学习指导、教科研培训等校本培训,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要。

(3)加强教学研究平台建设:结合学科课题研究,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加强学科资源库建设;积极开展跨学科的合作和研究等组本培训;实行“教学公开课”招投标与自报相结合的制度;积极开展案例设计、说课、课堂教学、课件与网页制作、教师基本功交流与评比活动。

(4)加强校本科研平台建设:实施《教育科研课题管理条例》,实行“研究课题”招投标制度;落实《教育科研成果评选奖励制度》,推广优秀教科研成果;加强校刊《教研新圃》和科研网站建设。

(5)加强校本课程平台建设:积极开展自主拓展型课程校本教材建设,继续开展研究性课程实践,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分层教育等课程改革实践。

11、为鼓励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特色教师,建立专业特长单项奖申报制度。

(1)评选“师德先进个人”、“师德标兵”。

(2)评选“星级班主任”。

(3)评选“学业成绩进步奖”。

(4)评选“课堂教学新秀”、“课堂教学能手”、“课堂教学带头人”。

(5)评选“教科研积极分子”、“教科研先进集体”。

(6)评选教师还可自主选择申报项目,如班级管理有方、备课有特色、教学辅导有个性、教具与学具有创新、自主作业设计、个性化阅读、课程的开发、学生评价创新、辅导竞赛、社团活动指导等方面,切实体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独特性,学校按其独特性和显著性,给予相应的评价。

10.小学德育工作机制 篇十

大鹏街道开展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试点工作以来,在区计生局、区民政局、区计生协三个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我们认真贯彻区《关于在全区开展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的通知》和《关于加强全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的精神,领导重视,制定实施方案,以海珠社区为试点,全面推动“两民主”工作有序的开展。

王母社区地处大鹏街道中心地带,是集商贸、居住、休闲为一体的现代化混合型社区。王母社区户籍人口1700多人,流动人口近48000人,流动人口流动性大,难组织、难管理、难服务,给社区计生工作的服务与管理带来了不少的困难。

针对社区的实际与现状,我们按照市、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的有关要求,深入研究,积极实践,探索出一套基本适合本社区计划生育居民自治的工作方法:行政推动、居民参与、部门配合、多方监督、定期考核的居民自治工作模式,给社区计划生育行政管理提供一个宽松的管理与服务环境,推动了计划生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一、领导重视,从人财物上加大投入,为“两民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社区党支部、居委会高度重视计划生育“两民主”工作,党支部黄志葵书记任组长,居委会主任叶天佑任常务副组长,组员由社区辖区内各有关单位、组织负责人组成,初步形成了社区党支部为核心,辖区内组织、各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两民主”工作机制。

为确保“两民主”活动的顺利开展,给活动提供一个较好的条件,街道办和社区领导迎难而上,积极主动协调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的支持,建立了100平方米的生育文化中心,经过装修,会员之家成为社区居民参与计生“两民主”活动的一个重要场所和“议事”乐园,为活动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积极推进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管理,从制度入手,建立健全网络,形成一级抓一级,上下联动,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

搞好计划生育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是推动居民自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现计划

生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并对政府履行计划生育职责情况进行监督的实践活动,因此,我们在“两民主”活动的开始,就从制度和机制上加以规范。

(一)健全各项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努力实现“两民主”活动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我们在完善计生协会各项管理制度的同时,通过宣传发动,广泛征求居民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并在居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王母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和《王母社区计划生育居民公约》。章程及公约明确了居民在计划生育中的权利和义务,也明确了社区工作站计生工作的责任和任务,提出了社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的目标要求。

(二)建立计生信息反馈联动网络,使计生工作渗透到社区每个家庭。针对王母社区人口多、流动人口流动性大、居民处于生育高峰期等特点,我们建立了《王母社区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网络》,以每个住宅小区为单位,划分成2个“社区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小组”。每个小组由综管办主任、业委会主任或成员、小区保安队、小区计生协会“五老”组成。社区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小组的职责是及时掌握小区育龄群众生育情况,及时把信息反馈给社区工作站;协助做好小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知识的宣传和相关服务工作。我们通过这个网络,把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渗透到各小区楼栋,触及到社区每个家庭。

(三)注重阶段性工作与构建长效工作机制相结合。为了使“两民主”活动真正在计划生育日常管理上发挥作用,做到综合治理,形成合力,我们制定了《王母社区计划生育工作巡访管理与服务实施办法》。巡访办法将每年新春第一个月定为“巡访月”,每个月的第一周定为“巡访周”,由社区工作站站长、计生协会会长带队到辖区物业管理公司、企业、小区业委会等单位和组织了解情况,传达上级计生部门工作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将住宅小区、出租屋、商铺、临时工棚、企事业单位划分为责任区给社区综合协管员,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到人。

(四)建立考核和奖惩机制,提高人口与计生信息采集和反馈的及时性、准确性。对社区综合协管员,我们制定《综合协管员管理办法》,由街道计生办每月定期对包干责任人进行考核,考核结果按照《综合协管员管理办法》逐月兑现奖惩;对住宅小区计生管理与服务小组成员,我们制定相应奖励制度。

三、切实加强社区计划生育民主监督,进一步畅通计划生育监督途径和民意渠道,形成言路广开、监督有力。

为使活动扎实开展,我们通过多种途径,为居民提供一个畅通的参与和监督渠道。一是在开设《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专栏,为居民进一步了解“两民主”提供帮助,公开投诉和举报电话;二是在社区安装咨询服务专线电话,随时为居民提供服务;三是制作《计划生育办事程序和时限》牌悬挂在社区工作站门口,规范了办事程序和规定办事时限;四是印制《计划生育服务指南》,摆放在办事窗口,便于居民随时取阅;五是通过社区计生公开栏,定期公开再生一个子女、社会抚养费征收等必需向居民公开的信息,接受群众的监督;六是在社区计生协会会员之家安装“两民主”监督信箱,便于群众书面投诉,参与监督。

四、组织了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协会“五老”为骨干的志愿者服务队伍,让他们在社区居民自治事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工作中,我们注重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并在协会中发掘了一批活跃在社区的老党员、老干部、老模范、老长辈、老职工等“五老”会员。为了让 “五老”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更好地发挥特长和作用,我们成立了“王母社区计生协会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服务队现有人员72人,我们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下设文艺宣传、生活服务、健身指导、计生信息等四个组,并选出组长、副组长,制定了《例会制度》、《服务队工作职责》等规章制度,使服务队的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分工的开展。

随着 “两民主”活动的深入开展,“五老”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每项活动“五老”都积极参与策划,组织实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和服务,“五老”及时掌握动态向社区工作站反馈。“五老”在社区计生协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在计生宣传服务中,“五老”是最佳宣传员。每逢重要节日或宣传日,“五老”都积极参与社区计生宣传服务活动,协助开展生殖健康咨询、计生知识和政策法规宣传,派发宣传资料,表演文艺节目等。

(二)在“三生”服务中,“五老”是最佳的服务员。志愿者服务队中健康指导组的老同志不辞劳苦,早出晚归,寓服务于娱乐中,为居民提供了全方位的健康指导服务。健康指导组分三个组,分别由65人组成的老年人太极拳服务队;由23人组成的健身操队;由78人组成的中老年人舞蹈队。每天早上、晚上,3个健康指导组的“五老”都带领小区居民进行健身活动,受到辖区居民的欢迎和喜爱。

(三)在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五老”是好帮手。服务队计生信息组的老同志分布在15个住宅小区,充分发挥经常与群众接触联系的有利条件,及时把流动人口的流动及生育情况及时反馈给工作站,使社区计生信息得到及时掌握。

五、保证居民的合法权益,为居民提供人性化管理,亲情化服务

针对社区大部分育龄群众平时工作忙,没时间到社区工作站办证验证等问题,社区工作站采取化被动为主动的方法,深入工厂、出租屋、住宅小区现场办公,为育龄群众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工作站工作人员定期上户查证验证,把无证、未验证、要查环查孕的育龄妇女请到楼下现场办公点,现场给他们验证,对无证人员给予办临时证,并发补证通知书。应查环查孕的,由街道计生服务所医生在现场进行查环查孕。为了配合社区开展工作,街道计生服务所采取延长营业时间、计划生育服务车直接进社区、企业等措施,为已婚育龄妇女查环查孕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免费为社区群众提供新生儿出生缺陷筛选等计划生育基本免费技术服务。

加强和规范避孕药具管理,为居民提供各种药具优缺点的宣传和讲解,保证有足够的药具供居民领取,对重点人群定期随访,为居民知情选择提供良好的条件。

扎实开展宣传服务,充分保证了居民的获得教育权力。我们以主题宣传为切入点,开展形式多样活动,增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针对性。我们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计划生育纪念日,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服务活动;以社区宣传橱窗为载体,每月一个主题,根据工作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宣传;进社区、进工厂,全面推进生殖健康进社区教育活动的普及,促进社区新型生殖保健文化的形成。我们还制作宣传展架在社区巡回展览,促进社区青少年懂得安全、健康、负责任的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能力。

11.谈小学数学教学多元评价机制 篇十一

【关键词】 数学教学;多元评价;机制;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 G62.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教学评价机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和认识数学课程评价的现状,理解新课程提出的评价理念,研究适应新课程评价理念的评价方法,是数学课程改革面临的新任务,也是中小学教师应当特别关注,且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评价机制的传统认识与做法

一是单一的考试评价机制。多年来,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试成为传统且固守在评价机制中的一个瓶颈,制约着教育评价机制的改革。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只有通过考试才能发现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由此以来,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机制长期生存下来,单一的考试形式很少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由此导致教师无法有效地肯定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能力。评价结果越是多维度,反映学生的个性越是多样化,呈现出学生的学习就越全面和具体。二是评价目的的单一性。传统评价机制单纯追求学生的学习状况,很少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技巧,以及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单纯追求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导致学生一味追求知识的掌握与记忆,很少由数学进入生活,并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成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的能力,缺乏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二、多元评价机制的具体做法

新的评价机制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形式多样的观察、活动、实践,全面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从而获得多源反馈信息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在实际学习活动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成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积极采用鼓励性语言,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素养。

笔者通过探索,总结如下评价方法:

1.即时评价。即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听课、回答问题、课堂练习等活动中一旦表现积极,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口头表扬,亦可根据课堂活动的需要对该生所在小组进行小组加分,通过该形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小组的温暖,让小组也因学生个体的优秀表现而感到荣耀。这样,能够促进小组与学生个体的协调发展与情感感应,促进小组的良I生发展。

2.多元评价。多元评价包括:自主评价,小组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其中自主评价即学生对自我学习情况的评价,其关键在于激发学生自我参与、自我评价的意识与能力。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找到自我在活动中的收获与不足,并将自己在活动过程中的心理感受与班级学生共享。其缺点是对自我的把握到位,但对班级其他小组活动的情况了解较少。

3.小组评价。即通过小组选拔或者小组内提前选定的组长对该组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小组评价的特点在于能够准确把握组内成员的活动动态,尤其是对组内成员在活动中的优缺点记录详实,能够补充教师即时评价的不足。一般而言,教师对活动内学生的评价多是即时评价与鼓励,但对学生个体活动的劣势掌握不足,而小组评价正好予以补充。小组评价的缺点在于对班级整体活动的把握不全面,缺乏感性认识与定位。

4.家长评价。家长评价是家长对学生在家庭内的学习生活情况的反映。教师要定期召开家长会,听取家长的意见建议,尤其是了解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情况的走向与趋势,并从中找出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活动。当然,如果教师时间允许的话,可定期开展家访活动,对部分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家期间的表现进行了解,实现双向互动,真正增进对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了解,并形成有效应对策略。

5.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的真正目的在于激励学生,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积极J生,使其能够自觉参与到活动当中来,实现学习活动的有效性。其优点在于能够真正了解班级活动的整体状态,具有全面性;其缺点在于对于学生个体的了解较为缺乏,针对性不强。

对于上述评价机制而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并不是特立独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穿插,相互借鉴,综合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评价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活动中,先是让学生通过小组内讨论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活动伊始,学生发言积极,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此间,教师进行组间巡视。发现绝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活动,通过自制学具进行活动演示,但有个别学生由于活动具有一定的自由性,他们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别的同学进行演示实践的时候,个别同学开始游离于小组之外,进行自由活动。发现这种情况后,教师应及时进行评价,对于游离活动的学生进行简短的指导说明,引导学生回到小组之中。通过讨论,学生最终对“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有了自己的感性认识,但是从数学的角度而言,大部分还是不能完全进行有效说明。最后,有两个小组的学生发现,单纯通过拉伸活动不能有效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通过使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摆三角形,无论如何只能摆出一个,说明三角形的边长一旦确定,三角形的形状就确定了;再用相同长度的小棒摆四边形,通过实践发现,不同的摆法可以摆出很多个四边形,由此可见,即便是四边形的边长确定,四边形的形状还是不能确定。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让这两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了组内评价,并让他们选出代表在班级进行自我评价。最后在班级选代表进行点评,教师作总评,整个活动井然有序。综合运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积极实践探索,使其能够有效参与活动,并进行积极思考。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依靠某一种或者几种评价方式,而要根据实际情景灵活机智地进行综合评价。当然,上述评价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万能的,必要时还需要一些辅助评价方式。比如运用进步表扬信,评选最佳合作小组,设置问题解决小达人,评选计算大王和实践操作优秀小组等辅助评价。还可以通过对学生家庭作业、数学手抄报等进行综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可采用奖励各种星制小图标等形式进行评价。在综合性评价中,从学生的积极发言、认真倾听、大胆创新、善于合作、工整书写等五个方面进行阶梯式评价,形成课堂情况统计表,记录每一个学生的听讲与发言的状态,在班上每周进行总结评比,让学生能及时受到表扬和鼓励,或是反思自己在課堂上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上一篇:二年上册数学《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下一篇: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