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语文作文(13篇)
1.上海高三语文作文 篇一
时间转到二十一世纪,今天科技高速发展,工业经济成为主导,互联网时代改善了人们生活。虽然科技工业进步了,但是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我们在捡了西瓜的同时,却丢掉了芝麻。
有人却说,发展经济重要,环境保护是次要的,发展固然重要,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如果不加以保护,今天我们就可能因健康问题病入膏肓,工作干不成,有家不能顾。据环保部门统计,20__我国有6处严重污染,其中山西河流污染是重中之重,在璐城市与平顺县交界处,一家企业苯胺泄漏汇入浊漳河,造成河水顷刻间变成白灰色,并伴有刺鼻臭气,昔日的绿水青山现在变成臭水沟,同时污染还威胁到红旗渠。据监测,苯胺是种可燃的无色油状液体,是用作农药和橡胶制品的原料,这不仅让人毛骨悚然。通过这次骇人听闻的事件,环境再次为人类敲醒警钟,不能肆无忌惮的抛开环境,制造污染,这是在慢性自杀!环境治理关系到人民健康,民族生存之根本。据卫生部门报告,我国每年有200余万人死于癌症,占全球癌症死亡的1/4,其中80%癌症是环境污染造成的。这些数字让人触目惊心,环境治理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人要有个好身体,需要平时的体育锻炼,加上合理膳食就足够了,但是还有一点最重要,就是要保证周围环境优良。我们每天的生活,离不开空气和水,近年来的空气质量却令人堪忧,雾霾天气时刻笼罩着我们,由于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长,汽车尾气的污染不容小视,专家建议,儿童不要在马路上行走,须有大人抱着。这也不无道理,身高不足1。5米的人群,距离汽车尾气最近,属高危人群。
人们向往呼吁低碳生活,因此,我国不少城市把公交车改成使用液化气,大多数市民改乘公交出行,这一举措大大方便了老百姓,而且改善了环境。但是还有一些人,一些单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铤而走险,拿人民群众健康利益于不顾,公然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来发展自己产业,像这样自私的行为,应受到全社会谴责,政府部门也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打击,让这些害群之马无处藏身,还社会一个公正,为子孙后代留一片蓝天。
如果世界上没有污染,人们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仿佛眼前一对情侣沐浴夕阳,浪漫的走在海滩上谈情说爱;几名阳光少年,呼吸着清新空气愉快地嬉戏追逐;一些晨练老人在马路上精神抖擞的享受晨跑。啊!美丽的生活环境,你赋予我们大自然的美好,我们回报你什么呢?
2.高三语文“读”为先 篇二
我校高三语文早读课从实施效果看,未能达到设定目标。
一、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1.缺责任意识
教师重视不够。教师对早读课没有计划性,一般只是到岗就行,到教室转几圈,其它方面过问的很少,因为学校也没有明确的要求,只是自习,也不管学生读什么,只要在读书就好了。
2.缺统一规划
没有统一的规划。由于高三的语文教师几乎都不是一贯到底的,所以对以前的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太了解,对早读都在读什么也不清楚。对学生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比如重点文言篇目的掌握,默写内容的背诵等等。
3.缺方法指导
高三早读课,学生应该读什么,如何读,在什么时间读哪些内容,什么内容采取什么样的读书方式。首先语文老师自己心里是否清楚;其次,学生在早读时采取什么样的读书方式才能取得最大效果,这些方面,老师都应该具体指导学生,让学生有法可循。但现在很多老师没有给学生有效的指导,所以早读课效率低下就难以避免。
(二)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1)没有目标和计划;(2)内容单一;(3)身体疲劳。
二、调控措施
(一)教师方面
1.加强责任意识
更新观念,提高认识。要从认识上重视早读课。不要把早读课当成一种任务,而要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我们可以从学习的目标、学科性质、传统文化、心理规律、记忆特点、学习方法、沟通交流、知识拓展、美育熏陶、锤炼心志、修养品格甚至今后的考试就业生活等角度充分宣讲早读的意义。意点,使学生对早读产生动力。
2.精心安排内容
高中学生学习潜力大,学习视野开阔,不满足支离破碎的知识,喜欢成系统的全面知识。所以老师应该针对整个高中三年的知识体系,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选择文质兼备的真正适合诵读或记读的材料,要有包括大纲中背诵的篇目,要有经典作品,要有语文基础知识等。高一高二年级,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早读课来识记名言名句,背诵美文佳作。而高三年级则应侧重于高考知识点的积累与扩展,同时可与复习进度相吻合,复习基础题时,就印发一些语音、成语等以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到高考前一两个月早读课内容就要轉向知识点的系统和全面上。
3.加强检测反馈
学生阅读素质的提升,早读课效率的提高,还需要有效的检测手段。早读课的检测有别于课内阅读以考题形式“明察”的方式。其广泛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检测手段的多样性、灵活性,或抽查背诵、或集体背诵、或抽查默写、或安排各种学生感兴趣的竞赛活动来设计检测手段,这样才能获得早读的最佳效果。
(二)学生方面
1.要有计划。语音、成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背诵自己也要有计划,不要每天从第一页开始,这样就永远没有进步。
2.要心、口、手、嘴、脑并用。嘴里读着,心中思考着,手上拿笔画着。在读的过程中,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要用心去思考,手上拿着笔及时划划,把不懂得地方画上重点符号,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记下来。
3.上海闵行高三语文一模作文 篇三
神秘夜空,闪烁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夜幕星象,天际划过双子座的光芒
流星点亮梦想,地上人儿闭眼许愿,为它歌唱
流星降落的远方,我们还唱着儿时的歌谣,进入梦乡……——题记
深蓝色的幕布下,星星的光芒若隐若现。眼神停留在桌前的时间,静待那一瞬间……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我 们在观望天际绚丽的海——虽不及书中美丽的记载,我们仍相信它能为生命送来光亮。看吧,天际闪亮交错的 线条,它们从同一点出发,飞往世界的方向,带着梦想……
流星划过天际·今夜祝福漫天
书上说,每一颗流星都是一个愿望,每当一个愿望实现,天空便会将它放飞——过了有多久,这无数道光线一 同降落人间?嘴角勾勒弧度,恰似那流星忽闪,我在欣喜的期待流星告诉我——人间,又有多少抹花好月圆的 色彩?
听着耳边响起清脆的回想,欣赏着昨晚那持续不断的流星飞翔。昨夜的那一段时间,天空中闪烁着梦想,地上 是否也不断变化出镁光灯的光芒……相机“咔嚓咔嚓”,为北国送来昨夜的童话,流星颗颗降落,快门按下的 声响,天地是一片光芒,被这银白色的弧线再次照亮。感叹于这个宇宙的茫茫 ,小小的地球只不过是它的一颗幼苗,而这株植物的每天,都在成长……变幻的故事,唯有对这方土地的热爱 不变。流星忽闪,忘记向天空许下心愿,早已坠落星河的你,能否听到,我在此刻低喃的心语?
流星划过天际·弧线落满天地
不禁仰望着头顶的蓝天,被高楼耸立而遮挡的新鲜,眼前只能看到四角的天……有点儿空洞,却又能让我沉醉 。在脑海中想象,昨夜的这片天,流星点亮了谁的梦想,又带着谁的惦念飞往看不见的远方……
有些小小的哀伤,昨晚没能亲眼目睹你闪烁时的亮光。看着眼前风光美好的画面,你是否也和我一样——回忆 着昨晚的灯火辉煌?天地一片昏暗,只等待你和你的同伴,离开双子座的家,让家的最后余光释放你们的力量 ——随风飞翔,带着家的温暖,闪烁的瞬间,还没忘回头对双子说一声再见……
你们点亮了银河的光芒,在转瞬即逝的昨晚,是否看到了无数梦想飞扬……也许你们来不及将它们一一实现, 也会用余亮期待下一次降落,会带着我们中间某一个人的小小梦想……
流星划过天际·银河期待我们刷新奇迹
陷入无尽的畅想,我在这个午后放飞思绪,让它像昨夜的流星一样飞翔……
一颗流星,能够承载一个人的梦想;流星的海洋,必将带着对世界美好的祝福而降。不必去失意没能看到昨夜 的星光,天的那一方,陨落的星河依旧在看我们的生命光泽……
流星划过天际,我们与这美丽在一起;
4.上海高三语文作文 篇四
一、材料中包含不同观点:
宝山:
作文:面对当今世界的变化,有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应当以不变应万变;有人认为变化是一种必然,所以应当以变应变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宗:宗旨、目的。尽管形式上变化多端,其本质或目的不变。用既定的原则,应付千变化万的事态发展。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曾言: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可以从中得出,变与不变的哲理同时存在于世间,面对人生不同的阶段和境遇,我们应该同时结合变与不变之人生哲理,把握食物的本质,原则和根源,通过形式上的改变来解决问题和矛盾。
普陀:
作文:一根纤细的毛发,放在手掌上不会有什么感觉;但若是落在眼睛里,就会痛苦万分。
一样细小的物品,一件细微的小事,对于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人,于自身所感受到的各不相同,心若宽了,小事就不会去斤斤计较,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心若狭隘了,即使是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事,他们都会无病呻吟,好像遭了什么罪一样,所以,我们要用手掌来接一根纤细的毛发。
黄浦:
作文:人生总有痛苦和快乐,有人认为:逃离痛苦才能得到快乐;也有人认为:逃离痛苦也就意味着放弃快乐。
人生必定经历酸甜苦辣,人生无法自行逃避所有的痛苦,也不可能不劳而获就轻松得到快乐,痛苦不是长久的,甜头也不是一直可以尝到的。对于一经历大风大浪就喊苦喊泪不能坚持的人来说,也许适当的逃离痛苦是可以的,但对于求上进的来说,勇于直面痛苦并奋力与之拼搏,最后获得的成功才是最享受并快乐的。
(不要)杨浦:
作文:由于历史及文化背景的关系,东西方思维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有人认为:西方人属于直线思维,注重理性、逻辑和实证。中国人属于曲线思维,习惯迂回,崇尚感悟。在现代社会中,这两种思维方式引来不少争辩。
直线思维,对事物要求理性严苛,更为精确,准确,而东方例如中国更注重于自身修养内涵,思想感悟,对自我的提升这样一种精神状态,这两点,无论是运用在何种地位,社会上还是个人生活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就例如古代西方油画注重写实,像不像,而国人的国画等都注重整体艺术感和美感,但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思维,都给美术界带来全新的时代,现代社会中,两者都缺一不可。
(不要)嘉定:
作文: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点评】材料中的观点是对立的,学生要确定自己最佳观点。在作文立意时,学生最好挑赞成的一个观点去写,要有理有据。在写作文的时候最好用一两句话带一下材料点一下题,这样作文显得会更好。
相关资料名言: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邓小平
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荀子
君子喻于义,一定是在有利的基础上,在义的基础上,范围内,去追寻利益,物质,都是正确的,光有义的精神就变成唯心论了,荀子曾言:先义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不含道义去获利,一定会受到世人的批评,所以义与利共存的条件就是先利后义。
二、名言名句类:
虹口:
作文: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电影《天堂电影院》里,有一句台词:“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秋水》中有一句话,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是的,若没有眼界,没有宽广的视野,局限在自己空间的,自认为满足的,就好像得到了全世界,有眼界,才会有境界。
(已写)浦东:
作文:一位西方历史学家曾经对中国友人说:“我们现在有的,你们将来都会有;而你们现在有的,我们永远不会有。”根据你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长宁:
作文:孟子曰:“人有鸡犬放①,则知求②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注】①放:丢失,失去。②求:寻求、寻找。
【点评】这类作文材料往往是名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学生需要理解这些名句,对这些名言自己的理性思考。作文需要有哲理性,这类作文忌浮于表面。
孟子曾说,人有鸡犬丢失,就会去寻找它们,但倘若自己的心丢失了,却不知道去寻求他。这是当今社会上常见的现象,我们一旦发现自己偏离正轨,就应该追本溯源,不应该为了一点小利而舍本求末,本心是我们最需要追寻的。
三、寓言故事类:
闸北:
作文:一次战斗中,一位排长以身体滚爆山坡下的地雷阵,上级决定授予他“特等英雄”的称号。但是,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那次不是有意的,是不小心摔下去的。记者说,英雄的称号就要批下来了,提拔任命的一切准备工作也做完了,你还是顺着“主动滚雷”的说法说吧,这样彼此省力。但是,这位排长始终坚持——他是不小心摔下去的!结果,那次获颁英雄称号的是另外两个军人,现在他们都已成为了将军。那位排长很快就复员了,在家种地。有人问他是否后悔,他说:“我本是农民,如果摔一跤就摔成了大官,那才后悔呢!”
在这个繁琐复杂的社会,多少人可以坚守自我,认识到真正的自己,顺从本心,诚实地面对自己所应得的收获,像这个诚实的排长一样,他没有被名利所迷惑,而是顺从本心,做一个普通的农民,虽然他本可以顺其自然成为一个大官,可他却做到了坚守真实的自我,没有随波逐流,这是难得的珍贵品质。
静安区:
从海上飘来一个漂流瓶,瓶子里有张纸上面写着:“大家将我抛掷到荒岛,赶快来这里救我!”
“现在去一定太晚了。”第一个人说。“而且没有标明地方。”第二个人说。“既不会太晚,也不会太远,但是这个名叫„这里‟的岛屿无处不在。”第三个人说。
他们都感到不安,但谁也没有出发。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点评】这类作文写作思路的立足点是多样性的。可选择故事当中的一类人作为立足点进行分析,挖掘这个人的行为背后代表的意义或者思想。不管材料中的故事合理不合理,你的角度和观点一定要合理。
虽然说潜在施救者在看到别人的求救信没有任何行动,但是的确也无从下手,而求救者在遇到这样的危险时,应该把信息尽量的完善,详细,更方便他人来营救他,否则就算别人拿到漂流瓶也是相当于白纸一张,求救者模糊了信息,在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详细说明,获救的希望才会增加。
四、生活哲理类:
(不要)崇明:
作文:拼命想时想不到,不想时答案却走了出来,那是常有的事。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在不经意中走出来的答案,一定是以前想过的老问题。所以说,以前想的越深,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机会就越大。
(不要)松江:
作文:古人说:“道在迩,而求诸远。”意思是,在寻求真理、规律、方法或内心道德准则的过程中,所谓的“道”就在近处,而人们往往到远处去寻求。对此,你有怎样的思考和认识,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点评】这类作文的关键首先要分析材料,阐述清楚这类现象产生的原因,从中立意。写作要从现象分析本质,把问题的根源找到。
(不会)我们常说人必须执著于理想,我们赞美“数十年如一日”的毅力与恒心,也常激励人们为了那“一朝功名”的目标,必须能够坚忍“十年寒窗”的寂寞与辛苦,我们一直生活在种种的执著之中。
5.上海市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篇五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数字化时代的艺术
①艺术被复制技术弄得身不由己,并非是电脑出现以后才有的事情。
②早期欧洲用羊毛挂毯来复制油画,织毯工人用各种颜色的经纬线对应画面上相应的色素,只是羊毛毯子太贵,织得起挂毯的也就请得起画师了。随后出现的铜版画使更多的人可以分享到艺术品,但这也只是一种权宜之计。与原作相比,这些复制品在质量上相差太远,数码方式出现之前的复制术都是一种有损复制,所以它们的冲击力远远小于今天的数字化复制。
③摄影技术的兴起,至少在两方面对艺术产生了影响:一是它取代了绘画的写实职能,甚至在摹物象形的功能上,摄影比绘画要强大得多;二是它具有可复制性,不但可以用来复制绘画,它自身就是可复制品。这两点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绘画的传统要求。即使在绘画的装饰功能方面,摄影也部分的抢了绘画的饭碗,至少像明信片风景和鲜花之类,摄影和绘画同样广受欢迎。【甲】有着几千年传统的绘画必须要存在下去,【乙】不能以传统的方式来延续,【丙】绘画被迫重新思考了自己的存在意义。现代主义艺术就是在这样的思考中诞生的。
④也许今天的绝大多数人和艺术的第一次接触就是从摄影获得的。比方每个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可能都知道《蒙娜丽莎》,但他们看到的大都是这幅画的印刷品。数码复制的影响在于,它不仅在复制的精度上更为出色,对这一复制品的再复制也不会导致损耗――它从技术上消解了原作的概念,会导致艺术品价格上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成功的传播所建立的广泛的知名度,也许会极大地刺激人们对原作的需求;但另一种业已成为现实的趋势是,完美的复制降低了对原作的需求,如果人们可以轻易地从网络上下载质量完全一样的图片或音乐,他们为什么还要额外花钱购买呢?这将直接影响到艺术生存下去的方式。
⑤数码复制带来的又一个问题是艺术消费群体的改变。以前的艺术实际上都是为某个特定的对象而生产的,壁画是为教堂画的,圣像画是为老百姓画的,肖像是中产阶级的需求。现在,如果艺术品将通过数码复制进行传播,艺术品所面对的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就变得不可预知。这种情况迫使艺术家必须自定义他的任务,使创作过程中所依循的规则出现模糊,难以聚焦,这对创作的影响不言而喻。
⑥艺术家一旦事先知道作品要通过数码化的方式到达终端受众,他或者会让他的作品更适合这种传播,或者会抗拒这种传播,刻意去强调作品中那些难以在数码复制中还原的东西。事实上,目前的技术所不能复制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照这种思路,艺术可能会更多地朝味觉、触觉等领域发展;而照前一条思路,艺术显然应该进一步图形化、卡通化。抗拒数码化的艺术家会更强调体验,更倾向于装置或者身体艺术之类强调现场亲身体验的方式;绘画将更多地强调质感等一切手工的痕迹,戏剧或许会复兴。而乐观地迎接数码化的艺术家会更多地从事摄影和视频、音频方面的制作。这类艺术品与金钱之间的关系将更间接,也许会变得越来越像今天的报纸,它可以用极低廉的价格提供给你,用你的阅读为它创造价值。
⑦事实上,数字化不但为准确的复制提供了可能,也为不准确的修改打开了方便之门。要在数码时代做一个艺术家显然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你必须把自古以来关于创作主权的传统观念当作不切实际的幻想提前抛弃。那些匿名的受者,随时可以采取一种更加主动的姿态来对待你的作品,而且由于在数字化条件下对作品的再处理只需要某种心血来潮的念头,没有多少接受者能经得起这样的诱惑。作品一旦离开作者,可能会经过多次剪辑、改动,最终以始料不及的面目呈现给最后一个接受者。作品的再生产、再消费几乎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到达终端消费者眼前的是经过复杂的再处理之后的东西。由一个个体艺术家设计好艺术手法,严格的控制整个艺术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模式越来越不可能。对消费者而言,他最终所接触到的是一个庞大的文化活动的产物。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初始作者成为一个匿名者,创作者和接受者同时隐形,这也许是数码复制所开启的一个新的匿名时代。
1.第③段【甲】【乙】【丙】三处应依次填入( )(2分)
A.因此 也 于是 B.即使 也 因此
C.然而 又 于是 D.况且 又 乃至
2.第④段中,“它从艺术上消解了原作的概念”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数码复制品的出现颠覆了原作存在的唯一性。
B.数码复制品改变了接受者对原作内涵的理解。
C.数码复制品使得艺术品的原创性受到了挤压。
D.数码复制品的出现影响了人们对原作的需求。
3.根据第⑥段的文意在(1)(2)(3)处填入适当的内容(3分)
4.第⑥段末尾以报纸来做类比的作用是
(2分)
5.联系全文概述“艺术被复制技术弄得身不由己”的表现。(4分)
6.本文所持的是“创作者立场”,请从“观赏者立场”,说明数码复制技术带来的影响。(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1题。(18分)
夏日芳草
理查德杰弗理斯
我踏着芳馥的浅草向上走去。而随着每一步的攀登,我的心境的感受范围似乎也更加宽阔;随着每一口清醇气息的吸入,一个更加深沉的渴望正在不觉萌生。甚至连这里太阳的光线也更加炽烈而妍丽。待到我登上山顶,我早已把我的卑微处境与生活苦恼忘个干净。我感到我自己已经一切正常。山顶有堑壕一道,我沿沟缓缓而行,稍事歇息。沟的西南边上,一处坡面坍陷,形成裂口。这里下临一带广阔沃野,其中盛植小麦,景色颇佳,周围青山环抱,宛如一古罗马圆形剧场。山间有通路隘口折向山南,天际远处则为白云锁闭,不可复见。
故此地堪称绝幽,唯与阳光与大地为伍。我躺在草上,开始从灵魂深处与大地、阳光、空气以及那渺不可见的远海慢慢絮语。
我想到大地的坚实――我甚至觉得它将我载负而起,身下如茵的绿榻那里传来一种异样的感觉,仿佛大地正在和我交谈。我想到那流荡的空气――以及它的纯净,这正是它的美之所在:它抚摸着我,并把它自身的一部分也给了我。我与大海谈话――虽然它离我很远,在我的想象之中我仍然看到了它缘岸近处的苍翠与远洋深处的蔚蓝,我渴望获得它的力量、秘密与光荣。我又与太阳对语――渴望从它的辉煌与灿烂中,从它的坚忍不拔与不知疲倦的驰驱中,找到那和灵魂相仿佛的东西。我仰对着顶上的蓝天――凝视着它的深邃,吸吮着它的绝妙的色泽和芳馥。天上的那些采撷不到的花朵里的浓郁蔚蓝把我的灵魂也吸引了去,因为纯净的色调能给灵魂带来静谧,使它在那里得到休憩。
④凭着这一切我祈祷了,我的灵魂体验到了一种完全不可言诠的感情;相形之下,祈祷反而显得微不足道,至于语言更是这种感情的一个粗糙的标记,只可惜我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凭着碧蓝的天空,凭着那光透幽径的滚滚炎阳,一个新的缥缈的“以太”【1】海洋正在一天天地展开在我的面前。凭着那环抱宇宙周流八垠的爽气清氛;凭着那喧嚣在岸边的大海――近处雪浪翻舞的碧海与远洋的深海;凭着载负着我的坚实大地;再凭着芳馥的茴香,它们的小花我常抚摸;凭着芊芊芳草;凭着那经手一搓便顺指滑落的粉松白垩,我祈祷了。我搓搓土块、草叶与茴香,吸吸周流寰宇的澄鲜空气,想想大海与苍天,伸伸手臂来让阳光爱抚一番,并俯首在草上以示虔敬――我正是这样来祈祷的,这时我衷心盼望这样或许能接触到那个更较上帝为高的不可言说的世界。
尽管使我心神激越的许多感情那么浓烈,尽管我与大地、阳光、天空、星斗与海洋的一番歆合那么亲切,这种感情动人心魄的深切是任你怎么来写也写不出来的。我正是凭着这些来祈祷的,仿佛它们竟是一些乐器,一些键盘,把我灵魂中的乐调嘹亮地演奏出来。那光华耀目的伟大太阳,茁壮而亲切的大地,和暖的晴空与澄鲜的空气,以及对大海的思慕――这一切无可言喻的美简直给我带来一种狂喜。
夏天的时候我常到田野里去。背靠着橡树庞大的躯干,这时身后粗糙的树皮与地衣隐隐可觉;我便在俯视绿色田野的同时,开始思索我要进一步追求的灵魂生活。或者,坐卧在翠绿的冷杉之下昂首张望,看到天顶处的颜色更加湛蓝;这里羊齿遍地,野鸽咕咕,林木动处,槐树上的茸茸新叶清晰可辨。不论在躯干修直饱满的榆树荫下,还是在山楂矮林与榛树之旁,我自己都充满着一种追逐灵魂本性的深刻渴求;希望从这一切绿色事物和从阳光之中获得那种连它们自己也完全懵懂的内在意义――以便我自己也能盛满光泽,恍如阳光下的林木那样。甚至连路过时稍稍摸摸树上长满地衣的皱皮和触触伸向路边的一个枝梢,也都仿佛具有祈祷的效验。
漫长的夏日天气把草地晒得暖洋洋的。我总是偃卧在比较偏僻的角落,全身躺直,以接受大地的爱抚。这里丰草高高过身,婆娑的树影在我的面颊之上起舞。我时而眯缝着眼望望天空,禁不住那晃眼的阳光。蜜蜂常常从我头上嗡嗡而过,有时也飞过一只蝴蝶,空中则是一片营营,翠绿的小鸟在篱边歌唱,当我这样逐渐进入到夏日的炽烈的生活之后,我终于对大地自远古以来的全部漫长生活开始有所体会。在那悠远的往昔,传说中南国沙碛上的埃及法老西索斯托里斯就对他自己与太阳有所认识……那阳光穿越时间将我同过去相连接,我的灵魂渴望能触碰到那些过往灵魂的生活。正如流沙能够吸收热量,我希望也能获取那种灵魂的能量。我吮吸着生命的气息;我知道,我似乎正在通过草叶、野花、山楂与树上的绿叶来生活,仿佛它们一个个尽是我汲取生命汁液的孔道。
这时蚱蜢正在鸣叫跳跃,绿莺在歌唱,画眉在欢快鸣啭,处处生机盎然。我也深深陷入其中,并与那些所有的生命一道祈祷着。
【注】以太:英语Ether或Aether的音译,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设想的一种物质。此处指组成空间的意识流。
7.第①段写登山的作用
。(3分)
8.选择一个角度,对第③段加以赏析。(4分)
9.第⑦段划线句“我吸吮着生命的气息”原文为“I was breathing full of existence”。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分析译者将此处“breathing”(呼吸)译作“吸吮”的好处。(3分)
10.下面对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3分)
A.作者反复说自己在与自然的沟通中体验到的情感无法用语言表达,是写不出的,表现了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B.从作者祈祷的内容与方式判断,所谓“更较上帝为高的不可言说的世界”指的是无边无际的神奇的自然界。
C.作者在第⑦段提到埃及法老西索斯托里斯,意在表明人类很早就开始从追索自然中获得对自我生命的认识。
D.本文作者与《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持有相似的自然观,他们都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与自然和谐交融。
11.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了自己的“祈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如超六空,按前6空评分】
12.(1)君子固穷, 。(《论语》)
(2) ,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
(3)锦江春色来天地, 。(杜甫《登楼》)
(4)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其三》)
(5)怀旧空吟闻笛赋, 。(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
(6) ,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
(7)身既死兮神以灵, 。(屈原《国殇》)
6.高三语文教学反思 篇六
一、加重学生负担不可取
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三、管理至,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 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④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
7.上海高三语文作文 篇七
一 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谈十字街头 朱光潜 朋友:
①岁暮天寒,得暇便围炉嘘烟遐想。今日偶然想到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两部书,觉得命名大可玩味。玩味之余,不觉发生一种反感。
②“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解释。从前学士大夫好以清高名贵相尚,所以力求与世绝缘,冥心孤往。但是闭户读书的成就总难免空疏虚伪。近代哲学与文艺都逐渐趋向写实,于是大家都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须得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赏。莫里斯和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民众化,爱迪生所谓把哲学从课室图书馆搬到茶寮客座。这两种意义都含有极大的真理。可是在这“德漠克拉西”(民主政治)呼声极高的时代,大家总不免忘记关于十字街头的另一面真理。
③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象牙之塔到了十字街头以后,一般化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为市场偶像,而真纯面目便不免因之污损了。到了市场而不成为偶像,成偶像而不至于破落,都是很难的事。老庄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白云观以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
④寂居文艺之宫,固然会像不流通的清水,终久要变成污浊恶臭的。可是十字街头的叫嚣,十字街头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都处处引诱你汩没自我。名利声势虚伪刻薄肤浅欺侮等等字样,听起来多么刺耳朵,实际上谁能摆脱得净尽?所以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其是我们青年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
⑤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一为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要打破一种习俗不是一件易事。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因此,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的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可是世间只有他们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没有他们这些殉道者,人类早已为乌烟瘴气闷死了。⑥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比方英国民众就是很沉滞顽劣的,然而在这种沉滞顽劣的社会中,偶尔跳出一二个性坚强的人,如雪莱、卡莱尔、罗素等,其特立独行的胆与识,却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社会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
⑦说到这点,我不能不替我们中国人汗颜了。处人胯下的印度还有一位泰戈尔和一位甘地,而中国满街只是一些打冒牌的学者和打冒牌的社会运动家。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而社会之浮浅顽劣虚伪酷毒,乃日不可收拾。在这个当儿,站在十字街头的我们青年怎能免仿徨失措?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方法:冲突和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⑧但是,朋友,你我正不必因此颓丧!假如我们的力量够,冲突结果,也许是战胜。让我们相信世界达真理之路只有自由思想,让我们时时记着十字街头肤浅虚伪的传说和时尚都是真理路上的障碍,让我们本着少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⑨最后,打破偶像,也并非卤莽叫嚣所可了事。卤莽叫嚣还是十字街头的特色,是肤浅卑劣的表征。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⑩朋友,让我们一起努力罢!你的朋友孟实①
【注】①孟实:作者的笔名。
1.第①段加点词“反感”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2.请概括第②段中作者对“走向十字街头”的两种解释。(3分)
(1)
(2)
3.下面不属于“习俗的背叛者比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的原因的一项是()。(2分)
A.打破习俗,是以少数对多数,需有雷霆万钧的力量。
B.习俗的背叛者往往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C.习俗的背叛者使人类免于被“乌烟瘴气”闷死的危险。
D.中国缺少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
4.第⑥段中,作者说“社会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其中“矮人群”喻指 ;“大汉”喻指
。(2分)
5.综观全文,作者认为对待“十字街头”的正确态度是:
。(3分)
6.上世纪20年代,作者旅欧期间以“给一个中学生的信”为总题目给一家杂志社写了十二封信,介绍学术思想,本文是其中之一。以本文为例,谈谈作者以书信的方式向中学生谈论学术思想有什么作用和效果?(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2分)阳 关 雪
余秋雨
①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②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
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④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褶也找不到。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⑤天竟晴了,风也停了,阳光很好。天边渐渐飘出几缕烟迹,并不动,却在加深,疑惑半晌,才发现,那是刚刚化雪的山脊。地上的凹凸已成了一种令人惊骇的铺陈——那全是远年的坟堆,那么多,排列得又那么密,只可能有一种理解:这里是古战场。
⑥我在望不到边际的坟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现出艾略特的《荒原》。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我相信,死者临亡时都是面向朔北敌阵的;我相信,他们又很想在最后一刻回过头来,给熟悉的土地投注一个目光。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
⑦远处已有树影。急步赶去,树下有水流,沙地也有了高低坡斜。登上一个坡,猛一抬头,看见不远的山峰上有荒落的土墩一座,我凭直觉确信,这便是阳关了。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⑧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面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就是刚才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
⑨王维实在是温厚到了极点。对于这么一个阳关,他的笔底仍然不露凌厉惊骇之色,而只是缠绵淡雅地写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杯酒,友人一定是毫不推却,一饮而尽的。
⑩这便是唐人风范。他们多半不会洒泪悲叹,执袂劝阻。他们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人生道路铺展得很广。告别是经常的,步履是放达的。这种风范,在李白、高适、岑参那里,焕发得越加豪迈。在南北各地的古代造像中,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识认,形体那么健美,目光那么平静,神采那么自信。而唐代,却没有把它的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王维诗画皆称一绝。但是,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阳关的风雪,竟越见凄迷。
⑪于是,九州的画风随之黯然。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西出阳关的文人还是有的,只是大多成了谪官逐臣。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弛了,坍弛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寒峰如浪。
⑫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之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
⑬回去罢,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7.本文重点写寻访阳关,但开头两段却不写阳关,用意何在?(2分)
8.请简要赏析第⑥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9.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⑪段中作者为什么说阳关“再也难于享用温醇的诗句”。(3分)
10.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6分)A.第①段提及的“焦渴”,正是“文人的魔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B.第②段承上启下,尤其是最后一句话总领下文,使文章结构严谨。
C.从第③段开始,作者采用游记笔法,以行踪为序,即打听阳关、走向阳关、阳关怀古和离开阳关。
D.作者驻足阳关,用大量笔墨写坟堆,给阳关涂上了苍凉悲壮的色彩。
E.作者写阳关的树影、水流、苇草,暗示这里依稀还有当年“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影子。F.作者从南北各地李白、高适等人的造像中,发现唐人风范豪迈放达,独树一帜。11.文中不止一次写到“雪”,写 “雪”有什么作用?(3分)
12.本文选自《文化苦旅》,结合本文内容,回答作者阳关之旅“苦”在何处。(4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诗经·小雅·采薇》)(2)嗟乎!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韩愈《师说》)(3)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4)遥怜小儿女。(杜甫《月夜》)(5)旧书不厌百回读。(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6),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7),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第八章)(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处也。(《论语·里仁》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鹧鸪天·桂花
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①? 【注】①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之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14.从题材看,这是一首 词。(1分)15.前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3分)
16.本词在李清照的词作中独树一帜,除前两句外,全以议论入词。请简要分析后六句作者是怎样展开议论的?(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6分)
①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道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
②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慕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晖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先生。”晖以堪先达,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其子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晖又与同郡陈揖相善,揖早卒,有遗腹子友,晖常哀之,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召晖子骈为吏,晖辞骈而荐友。
③元和中,迁太山太守,晖上疏乞留中,诏许之。因上便宜,陈密事,深见嘉纳。诏报曰:“俗吏苟合,阿意面从,进无謇謇之言,却无退思之念,患之甚久。惟今所言,适我愿也,生其勉之。”(范晔《后汉书》)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1)童子内刀(2)勿夺其节
(3)迁太山太守(4)却无退思之念 18.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欲以妻子托先生 君何以知燕王 B.及司徒桓虞为南阳太守 史鰌知其及祸 C.晖辞骈而荐友 堕军实而长寇雠 D.生其勉之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1)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
(2)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尝于太学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
20.用“/”给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2分)
财 物 皆 可 取 耳 诸 母 衣 不 可 得 今 日 朱 晖 死 日 也 21.从第②段可以看出朱晖是怎样一个人?(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12分)方苞①禁酒之议
方望溪奏请严禁烧酒一疏,尹博陵叹为一代名言,孙合河相国力驳其议,并陈烧酒之益,断不可禁。愚谓事有理所不可行而情不能已、法所必当禁而势不能除者,此类是也。酒之为物,有益有损,自古已然,烧酒则兴于近代,其始因边疆士卒借以御寒,北五省烧造尤甚,靡费五谷,历奉明禁,本重谷裕食之美意。望溪欲悉行严禁,民间不得复烧涓滴。窃恐小民无知,好饮者比户皆然,售买极易,逐末之徒,趋利忘害,甘犯禁网,将愈启富民之私造,而滋吏胥之为奸,而终不能绝也。即使严刑峻法,连坐乡邻,而小民之日饮者,不能因此俱行戒止,势必群饮黄酒,其为数必十倍于烧酒。日费十文者,将费百文不止,于百姓日用生计大有所损。且用黄酒者日增,价值亦腾,制造益众,耗费谷米亦十数倍于高粱、柿、枣,其耗五谷也更甚于烧酒。然则欲禁烧酒,必先禁民饮乃可行,能乎否乎?语云:兴一利必有一害。予谓除一害必增数害,积重难返之势,惟有因任自然,去其太甚而已。他如私盐私参,禁之何尝不严,而究不能止,矧日用常行之酒也耶?
噫!治国治民之道,固难与一二书生言也。昔韦处厚②议盐法:强人之所不能,事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望溪殆未之晓耶。(清阮葵生《茶馀客话》)
【注】①方苞,字望溪,清代文学家。②韦处厚,唐文宗时宰相。
22.根据文意,禁止烧酒的原本意图是。(2分)23.作者认为严禁烧酒会带来以下后果:(2分)(1)(2)
24.文章认为,要想禁止烧酒必须具备一个前提,但这个前提很难达到。这个前提是
(用原文词句回答)。(2分)
25.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从道理、法律上说,烧酒是应该禁止的。
B.烧酒古已有之,因为“有益有损”,所以是否应该严禁,历来都存在争议。C.“严禁烧酒”的措施不可行的原因是黄酒没有同时被禁止。
D.前人对私盐的禁止措施是成功的,禁止烧酒应该借鉴禁止私盐的经验。26.关于是否禁止烧酒的问题,文中提到了三种观点,请分别概括。(4分)(1)
(2)(3)
二 写作(70分)
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2013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如媒体预料的那样突破了150万,再创历史新高。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个体的职业选择自有他们的理由和权衡,都值得尊重和理解。但近年来年轻人扎堆儿去挤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却也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有媒体将他们称为“稳一代”。有人认为,如果社会中原本应该最具冒险精神、最爱折腾的群体,普遍盛行求稳心态,趋于安稳和保守,那实在不是一个国家的福音。
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语文期终抽测 答 案
一、阅读(80分)
(一)(16分)
1.不同(或相反)的感触(或理解、见解等)(2分)
2.(1)学术思想与现实生活接触(趋向写实);(2)学术思想大众化,雅俗共赏。(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3分)3.D(2分)
4.肤浅顽劣的民众;个性坚强、具有特立独行的胆与识的人(各1分,共2分)5.勇敢走向十字街头,打破习俗和偶像,自由伸张自我。(3分)6.作者采用书信的方式,营造了一种面对面谈话的氛围,拉近与中学生的距离(2分),同时又以朋友(或同龄人)的身份和语气来阐述观点(1分),使自己的观点易于为人接受(1分)。
(二)(22分)
7.开头两段,作者由己及人,写到了今人的历史文化情结,不仅为寻访阳关蓄势(1分),而且暗示作者的阳关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1分)。
8.作者此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展开丰富的联想,用三组排比再现了沙场征战和亲人们的思念,内涵丰富,苍凉悲壮,富有感染力。(联想和排比,2分;概括内容,1分;效果1分)
9.唐代没有把属于艺术家的自信延续久远,艺术只是为了制造娱乐(2分);西出阳关的文人大多是谪官逐臣,抒发的只是叹息(1分)。
10.A C(6分)
11.文中不止一次写雪,在不断点题的同时(1分),也为全文营造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1分),增添了阳关的沧桑之感(1分)。
12.天气寒冷,路途遥远,作者孤身前往(2分);曾经验证过人生壮美和艺术情怀弘广的阳关没能继续享用温醇的诗句,而今成为废墟(2分)。
(三)(6分)
13.(1)雨雪霏霏(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桃源望断无寻处(4)未解忆长安(5)熟读深思子自知(6)云无心以出岫(7)水善利万物而不争(8)不以其道得之
(四)(8分)14.咏物
15.前两句是对桂花的直接描写(1分),抓住了桂花色浅体柔、迹远香浓的特点,形神兼备(1分),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1分)。
16.三四句鲜明地提出观点,不需浅碧深红,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1分)。五六句用梅花、菊花来衬托桂花的高贵,是中秋之冠(1分)。最后两句借对屈原的抱怨,进一步突出桂花的高洁和高贵(1分)。语言,1分。
(五)(16)17.(1)内:通“纳”,收回(2)夺:改变(3)迁:调任(4)却:后退(每题1分)
18.D(2分)19.(1)朱晖把他的全部家产都散发出去,来分给贫穷老弱的同族亲戚和朋友(1分)。(重点:句式1分,其他1分,共2分)
(2)朱晖同县的张堪一向有名声,曾经在太学见到朱晖,很敬重他,用朋友之道对待朱晖。(重点:素、名称、重,句式,错1处扣1分,3分扣完为止)
20.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前两处1处1分,后一处可断可不断)
21.刚正不阿,仗义,善良(或富有同情心,先人后己),1点1分,共3分。
(六)(12分)
22.节约粮食(或“重谷裕食”)(2分)23.(1)穷人甘犯禁网,促使富人私造烧酒、官吏作奸犯科。
(2)造成更大的粮食浪费(答对1点给1分,共2分)24.先禁民饮(2分)25.A(2分)
26.方苞、尹博陵认为应该严禁烧酒,孙合河认为烧酒断不可禁,本文作者认为对待烧酒应该“因任自然,去其太甚”。(答出1点给1分,2点3分,3点4分)
8.上海高三英语作文训练 篇八
《Teenagers》杂志Conversation With Brad 栏目的负责人Brad 收到了李华的一封来信,仔细阅读下面的来信,帮助Brad 用英语写一封回信,给出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
Dear Brad,I am a student from Xinhua Senior High School.I have some difficulty communicating with my parents.Although I have tried my best, I find it really difficult to make them satisfied.So I feel lonely sometimes.I would be grateful if you could give me some advice.Yours.LiHua
9.高三语文复习浅谈 篇九
【关键词】高三语文;复习;课堂资料;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三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正确定位自己在课堂中的角色,要具备正确把握学生课堂心理的能力。因此,在高三的语文课堂上,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学习积极性,进而让学生尽快地锻炼投入到高三迎考的快节奏中,让他们主动进入学习状态,主动求知,进而由老师“逼迫”学生提高分数,变成学生自己通过自己的独特方法和学习能力获得高分。
在很多高三语文课堂上,往往会出现语文教学理科化现象,语文教师可能会花很多时间编写习题、繁复与学生演练等情况,甚至个别教师不断进行滚动式训练,即用过多的习题取代阅读、复习和消化吸收,经过多次繁复的所谓冲刺训练后,学生可能会被束缚,取得的分数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可谓“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而无获”。
正确之举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这样的做法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冲刺高考的激情和兴趣。只有学生在适当时候脱离教师的“牵着鼻子走”之后,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潜能,在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复习策略,进而起到“短平快”的复习效果。
一、高考复习时经常出现的一些教学情况
(一)在复习教材时仍然沿用走马观花的教学模式
进行高三教学时,前两个学年所使用过的教材往往使用不足,笔者觉得,高三的“模块复习”之前或进行当中,应当将前两个学年的课本或读本充分利用好,将课本或读本中的基础性的知识点进行强化温习,只有将课本中的知识点“锻造”过硬,才能将一轮复习或二轮冲刺复习的能力提高,进而具备迎考的能力。
在高三,回顾课本并不会与一轮复习和二轮复习冲突,并不是很多人认为的到了高三就是做题,除了做题还是做题,并不是一味的要求教师“讲清”、学生“练透”。学生在前两个学习的基础性学习技能已经能够在高三提高到一定的高度,具备解决高考的学习技能和迎考意识。
(二)在平时的教学中紧靠高考考点逐一排查
许多教师会在进入高三以后认真关注近几年高考中题型的细微变化,以及当年考纲中的新规定等,然后按照“纲领”把条条框框细分拆开,再接下来就是按照所谓的“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搭配习题了,此时的学生便进入题海而不能自拔。我们可曾想到,我们语文考试卷需要考查的是多少个考点,我们要把这种充满人文气息的科目拆分成多少个单调的小块,我们要把语文肢解成什么样子?我们所谓的在平时的教学中紧靠考点、逐一排查是多么不容易,我们会收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呢?
(三)高考复习资料很多,各种习题接踵而至
高三的题海战术是基于部分教师的“高考目标化”而进行的,同仁们都希望通过这种做法在高考中达到质的飞跃,希望自己的做法能够在高考题中出现自己曾经讲过的习题。学生在这样的茫茫题海中可能会手足无措,学生的“囫囵吞枣”、所谓的“举一反三”的应对老师课堂的方法可能收到的学习效果是很一般的。因此,教师在面对各种资料的时候,要有“一双慧眼”,让学生能够在把握高考“命脉”的时候,能够用短而精的资料使自己的“电量”足够。
(四)利用高考前的几天时间抓紧“读书”
利用高考之前的几天,让学生能够“读书”,这里所说的“读书”绝不是大多数学生经常所说的背诵名句名篇,背诵名句名篇虽然能够“立竿见影”,但是“记的快、忘记的也快”。所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高考的前几天将适当背诵与名句与阅读真正的美文相结合,毕竟太“甜”也会“腻”人的。
二、高考复习时应采用合理的方法解决几个问题
高三语文教学与高一、高二的常规教学有所不同,具有特殊性。其中既包含了新课教学,也包含了旧知复习;既要有充足的时间去方针,又要有合理的套路去逐个突破,这样的要求对于师生来说难度很大,但是,我们也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我认为教学过程中要逐一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能力提高和齐头并进
高三的复习教学,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也要注重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全面发展。高三应试教育的倾向偏多,从学生对阅读与作文的答题情况来看,体现出了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不健全,心态不够积极与健康,与文本无法实现真正的沟通,在作文中没有正确体现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认识社会生活的能力,文章中不能够反映出对人生、对生活的深入而正确的思考。为此,在高三的复习应考中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感情的健康发展,在阅读和写作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
(二)既有雄厚基础又有超强能力
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主要来自于多读、多记、多思、多写、积累与运用,高三的复习应注重这些方面。复习中对该识记的知识必须加强督促检查,定时、定量反复练习,且必须落实到笔上,反复识记和练习,提高运用的熟练程度。从教师的角度来讲,一要注意督促检查,一要有意识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归纳、整理,强调运用。并且在积累的基础上要不断运用与强化在训练中获得的能力。
(三)把握好课内与外延两种知识的尺度
提高学生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应该是各个学龄段注重的内容,更应该是高三复习时的一个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多读、多背、多思、多用中积淀文化,提高文化素养。丰富的积累有利于学生语文基础的扎实,只有基础扎实才可能拓展运用。把课文与生活,课文与其他文学作品和相关的文学现象结合起来,切实扩大学生的视野,只有丰富的积淀才会有真正的语文素养,才是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的唯一途径。
10.参观上海科技馆高三作文 篇十
我做梦也想去上海科技馆,明天爸爸、妈妈要带我去,我兴奋极了……
一大早我们就出发了,汽车飞快地向上海方向驶去。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上海,路边耸立着一座座摩天大楼,“他们”的形态千奇百怪,还有各式各样的楼顶:有的像神话中的天堂,有的像一把箭;最吸引人的是金茂大厦,它的顶像含苞欲放的花;还有的像盛开的花朵……
我们看到上海科技馆的外形也非常奇特,它的顶像悉尼歌剧院,它的中间像个地球,两边有四根柱子支撑,展馆在顶部。进了门,只见买票的队伍排成一条巨龙,我们等了很长时间,才看见妈妈买票回来的人影。
我们先来到了“生物万象”,进入了“热带雨林”。我们看到电动的昆虫、蛇、巨蜥。远远看去很逼真,蛇的头摇来晃去,还吐出长舌头。巨蜥摇晃着头,摇摆着身。我们又来到黑乎乎的蝙蝠洞,洞里有几道深蓝色的光,许多“蝙蝠”倒挂在墙上。洞里还有一台电脑,让我们查询蝙蝠的资料。我们接着来到基因馆,里面有克隆技术的发展史,还有各种病毒、细菌的模型。我听别人说老鼠背上长人耳朵,我们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我还以为这不是真的,我赶紧喊爸爸、妈妈、哥哥一起去看,我一看它的标本惊呆了。
老鼠背上怎么会长人耳朵呢?我带着这个疑问来到了“智慧之光”。我们先走进旋光通道,由于通道壁上的灯光图案不停地变幻、旋转,使我们感觉地面好像在转动,但是我不看两边,顺利地走过了通道。通过在转盘的管道里流水的试验,表明相同高度的一个圆柱体和三个直径相同的圆锥体容量一样,它们的容量还等于四个直径是它们一半的小圆柱体。最有意思的是“曹冲称象”,先让人站上船,用仪器记下船沉下去的刻度,下船后再压“千斤顶”,当仪器上的刻度与刚才相同时,就不压了,测量压下去的重量,这个重量就是站上去的人的重量,通过这个试验测出我是28公斤,这和我在家里称的重量一样,我觉得这种方法真好啊!
我们到了“儿童科技园”,里面有大脑、胃、肺三个巨大的`模型,里面各有一台电脑,查与本部位有关的资料。最好玩的是当建筑师,因为玩的小朋友很多,所以我坐在旁边等了一会儿,阿姨才给我戴上安全帽,那时我心里激动无比,我冲进“建筑工程区”,推了一车砖,将砖绑上吊车,操纵吊车,把砖运给上面的小朋友,我送到一半时,几块砖头脱落下来,我又用传送绳运了一次,终于把一车砖运完了。我又跑上房子框架,拿了好多砖,转身一看,哥哥正在忙着砌墙呢!
我又运了几块砖给了哥哥,哥哥拿着砖跑到刚砌好的小屋子里,用砖堵上了窗户,我也跑进了小屋,把哥哥刚才堵上的那扇窗户拆了。我们玩得正开心,阿姨对我们说:“时间到了。”我和哥哥两个人就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工地”,进入了一个小通道—“老鼠”的天地,里面有几只机器老鼠正在分享美食呢!
还有电脑游戏—老鼠偷东西。我们离开了这个小通道,来到了“植物”乐园 ,我们看见了一片“菜地”,里面种着南瓜、西瓜、大葱、大蒜。“菜地”旁边介绍了各种植物的根,还告诉我们有些植物我们吃它的哪一部分。
我们又来到“地壳探密”,里边有各种形状各异的矿石,有的像牛肉干,有的像巧克力,还有的像蛋糕。哥哥露出了那垂涎欲滴的样子。我们又看见了一个地球模型,切了八分之一块给我们看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是由地核、地幔、地壳三部分组成的,地核里很烫,里面的主要成份就是我们所说的岩浆,火山就是岩浆特别烫的时候,冲破地幔和地壳冲上山,直到顶起地面,冲破一个洞形成的。我们又看了火山爆发演示,演示开始了,我们先看见了“火山口”冒出了一股热烟,接着我们听见了一声巨响,那响声震耳欲聋,忽然滚烫的“岩浆”从火山口喷了出来,流下了山坡,“岩浆”流到我们脚边,冒出了一股热气,好像真的一样。
接着,我们又来到“设计师的摇篮”,里面有用废旧物品做的小制作:家具、动物…… 我还在电脑上设计了一位跳舞娃娃,我给它设计了11个动作,还有音乐呢。
11.上海虹口区高三一模英语作文 篇十一
II. Guided writing
Directions: Write an English composition in 120-150 words according to the instructions given below in Chinese.
你班将召开一次主题班会,探讨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烦恼。请根据自己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学习、交友、代沟、同龄人攀比等现象进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文章需包括:
1. 你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至少两种烦恼及其简要介绍;
2. 你应对这些烦恼所采取的举措和建议。
昂立高考名师程林华老师范文:
How to Tackle Troubles in High School
1It is natural that we, high school students, will meet a series of troubles both at school and at home. How to deal with these issues poses a challenge for us.
Surely, the troubles that individuals face differ. 2As far as I am concerned, the following two issues distract me most. 3To begin with, I encounter great pressure from study, because I always dream of entering the best university in Shanghai. 4In China, a country with such a large population, the competition for excellent universities is so fierce that almost all students have to work hard, even to burn the midnight oil, as I always do. Furthermore, 5it is the lack of in-depth communication with my parents that also bothers me a lot. 6Whenever talking to me, they only focus on the scores of examinations. 7What I want from them is simply encouragement and support, instead of enormous pressure.
8As for the above-mentioned troubles, on the one hand, I need to improve my study strategies, so as to be more efficient in study; on the other hand, I will communicate with my parents more frequently, to acquire support. Maybe, after understanding my stress, they will render more help to me.
9In short, currently, I do face some troubles. However, 10I am fully convinced that I will be able to handle them properly and make progress day by day. (Words: 228)
内容分析
12.浅谈高三语文教学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三 成就感 管理
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高三学生语文的实战能力和竞技水平?如何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和复习?我有自以为独特的理解和方法。
一、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
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事实告诉我们:首先,语文学习成绩与考试频率、难度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而且无"质"的保障的"量"的叠加,并不能导致"质"的飞跃;另外,提升难度并不能稳固知识的基础。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的教学,与理科类学科有天壤之别,其内容、要求、目的、运用方式、知识结构都要求教师注目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懂、悟、联、用--即明白原理、理解体验、联系联想、迁移运用,而语文学习中,"懂""悟"的极端重要性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是必须让学生首先达到的目标,学生的"懂""悟"既不是教师可以代劳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
据此可见,当前高三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误投于频繁的无休止的也将是无益的考查考试上了。其次,师生在频繁的考查考试中,只得穷于应付,疲于奔命,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消化吸收和积极准备,因此效益很差,必会缺乏成就感,令人身心疲惫,业让人悲观失望。为什么考试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紧迫感呢?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无奈的叹息——这恰恰表明:那种津津乐道于并孜孜不倦于考试万能的做法,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二、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
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与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条件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思考以下问题并作出抉择的时候了:① 为什么语文知识和考点都比较少,但学生还学不出色,教师还教得不满意?② 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 高考语文题总体难度不高,而我们的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
我们需要的结果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 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 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 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三、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树立管理至上,指导为重的基本策略;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加时间、加题量、加不必要的压力;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
①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
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
③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
④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
13.上海高三语文作文 篇十三
高三语文调研考试作文解题立意及评分细则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静静地看着,老人竿起竿落,没多久就钓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一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却摇摇头。老人惊异地问:你为什么不要?小孩答道: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要了这篓鱼,没多久就会吃完,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听了孩子的话,老人指了指手里钓竿,语重心长地说道:孩子啊,想要钓到鱼,可不是完全靠它啊!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得抄袭。
解题:
关键词:钓竿、可不是完全靠它
钓竿:喻指工具设备等。
可不是完全靠它:经验、技能、机遇、智慧、耐心、心态等。
句子关系:想要钓到鱼,可不是完全靠它,两句话之间隐含递进关系
立意:
切合题旨:
观点明确,立论深刻,思维缜密,层次清晰
能够阐明两者之间关系
例如:
(1)虽可假于物,更需己之长
(2)贵在能而非在器
(3)钓竿诚可贵,方法价更高。
符合题旨:
符合题旨,论据准确,说理较充分,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有文采,文体特征明确
没有论述两者之间关系
例如:
(1)钓鱼之法
(2)要靠(后天的能力、努力、心态)(3)要靠(经验、技能、机遇、智慧、耐心)偏离题旨:
内容浮泛,立意肤浅,言不由衷,信马由缰
偏离题意,及格线(36分)以下;1.不关涉材料
2.泛谈成功、创新等
例如
(1)成功需奋斗努力
(2)成功不可复制
(3)自己动手(从小孩角度)(4)天真的后果
不合题旨
转移论题,逻辑紊乱,胡乱嫁接,肆意拼凑
完全离题30分以下;扩写、续写15-25分
结构:
结构完整,字数800字以上,正常给分。
结构不完整的:
1.700字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2.700字以下,少于36分。
3.400字以下,少于20分。
论据方面:
(1)论据准确、充分、有时代感
(2)论据不足
(3)全文大篇幅古代事例
(4)材料不能证明观点(注意分辨将材料和观点牵强勾连现象),视为无效字数
(5)注意区分准确的类比材料和无病呻吟的宿构语段赋分要求:
一类卷:54分60分(切合题旨,论据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清晰,语言有文采,文体特征明确)
二类卷:48分53分(切合题旨,论据准确,说理较充分,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有文采,文体特征明确)
三类卷:42分47分(基本符合题旨,有论据,有适当的议论分析,结构完整,文体特征基本明确)
四类卷:36分41分(基本符合题旨,有论据,缺乏议论分析,结构完整,文体特征基本明确)
五类卷:0分35分(完全不切题,文体特征不清楚等)
其他扣分说明:
1.完全套作,18分以下给分;
2.抄袭阅读材料或其他文章的(有据),10分以下给分;
3.没有标题,扣2分;
4.语言不流畅,错别字较多的,酌情扣分,扣满6分为止。
5.字数不足:700字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700字以下,少于36分。
400字以下,少于20分。
高三语文作文大全
高三语文一模考试满分优秀作文
合理驭剑,不为双刃所伤
同样是搭乘缆车赏景,有人体会到了轻松游览极目楚天的乐趣,有人缆车摇摇晃晃,令人提心吊胆的恐惧,还有人认为缆车缩短了人欣赏美景的时间,令人遗憾。缆车无疑是现代科技的典型代表,受到游客褒贬不一的评价。其实,科技既能帮助我们发现美,又能阻止我们感受美。只有合理驭剑,趋利避害,才能不为双刃所伤。
无可厚非,缆车的出现为减轻游客的疲劳,帮助观者接触、欣赏那些原本难以触碰的美提供了可能。也使旅游景区能够承载更大的游客量,获得更大的利益。然而,便捷意味着高速,原来需要细细品味的美只能走马观花,降低了感受的质量。同时,高速就意味着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后果比预想的要可怕得多。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游客在乘坐缆车时担惊受怕,无法定下心来好好把玩美景。可见,缆车受到的赞誉和诟病都是合情合理的。
这种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鲜见,尤其在高科技和新生事物领域表现的极为突出。当我们声称科技的发展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改变世界,加速人们奔向美好新生活时,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废水废气,网络传播造成了大批网络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无法自拔,更别提转基因食物的安全性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了。这些案例给科技发展的高速、便捷之说结实的打了一个耳光。由此可见,科技发展就如同一把双刃剑,并不像说的那样完美无缺。如果它的利远大于弊的话,或许可以推动社会的发展,但一旦他的弊,包括一些潜在的危险过甚,可能会将人类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合理驾驭这把双刃剑就显得尤为重要。
拿不久前流行的APEC作例,首都一反常态的干净与整洁,天空出人意料的一碧如洗,给各国首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不明就里者不清楚,这是多地同时限号,首都怀柔郊区猛种万株植物的功效。国家把光鲜的一面展示给了世界,又为什么不向着这个方向更常态化的推行政策,推动变革呢?其实,如何趋利避害,困难不在做法而在方向,只要人们深刻理解利弊所在,方法总比困难多。
缆车太快,我们不妨合理限速,以保障游客足够的观赏时间。缆车太晃,科学家的智慧足以提高其舒适性。总之,晓明利害之后,我们可以对科技作适当的修改和创新,毕竟人性化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合理驭剑,才能不为双刃所伤。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审题立意指导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头攒动的旅游景区,乘坐观光缆车上山下山的游客络绎不绝。缆车给游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大家的议论和感慨。
有人说缆车真好,一路轻松游览,居高临下,极目楚天。
也有人说:坐缆车是轻松,可一路摇摇晃晃,让人提心吊胆,哪有心情赏景呀!
还有游客说:这缆车太快了,还没看清美景,就匆匆过去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写一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方面
一、切合题旨:
观点明确,立论深刻,思维缜密,层次清晰,能够阐明两者之间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
可从两个角度来立意:
(一)从缆车的角度
例如(1)合理驭剑,不为双刃所伤
(2)缆车观景(某种载体)有利有弊
(二)从游人的角度(人与环境的关系)
例如(1)心态各异,景致不同
(2)角度不同,世界不同
二、符合题旨:
符合题旨,论据准确,说理较充分,层次较清晰,语言较有文采,文体特征明确。
例如:
(1)心态决定你的感受
(2)境由心生
(3)立足自身,择路而行
(4)找适合的方式,赏最美的风景
(5)正确对待事物的利与弊
三、基本符合题旨:(41-36分)1.没有综合理解材料提炼观点
2.只是从某一方面或某一角度来立意,如泛谈美景、缆车、快慢、胆怯等等。
例如:(1)徘徊胆怯,不如大胆超越
(2)放慢脚步,细观美景
(3)一缆众山小
(4)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风景
(5)美景无处不在四、不合题旨(30以下)
转移论题,胡乱嫁接,肆意拼凑,文体不明,与材料无关的观点都视为不合题旨。
例如:
听听多面之词漫步人生路靠自己去攀登冰封夕阳成功没有捷径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以勇开道,细心前行等。
【上海高三语文作文】推荐阅读: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作文06-20
2015上海高三语文二模10-21
上海高三一模语文--积累应用06-30
上海市奉贤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附答案)12-26
上海市高三各区二模作文范文赏析08-06
2024届上海市高三一模英语作文整合09-07
上海市高三英语二模11-13
2011上海高三各区二模县翻译题11-23
上海卷2014高考语文作文09-29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解析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