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2024-08-26

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16篇)

1.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篇一

作文训练:说明文 特征和顺序教学设计

一、教材及教学内容分析

此教学用书是广东省食品药品学校语文教学的指定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版本是2009年6月第一版。此节内容是第五单元写作课,第五单元的作文训练重点是把握说明文写作的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抓住事物固有的特征,二是选取合理的顺序。由于所教的是食品药品专业的学生,为了把基础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教学中所列举的例子或者要说明的物品都以食品、药品为主。而且已从相关专业课老师了解到,本班学生第一学期的学习任务都是以基础课为主,还没有涉及专业课,所以在教学中侧重于实物的说明。第二学期会相应开设专业课,学生会有更多的机会做实验或者观看食品药品的生产流程等等,而程序说明文则会放在第二学期重点训练,从而做到连贯教学。

二、教学对象分析

09食品药品(2)班一共有48人,从前半个学期的上课表现及作业情况看,该班大部分同学都是热爱学习,学习态度端正,语文基础还是比较好的,但是学生的视野和对文字及生活的感悟能力都较弱。所以教学过程多采用对话教学和合作探究的策略,形成教师、文本、学生之间的多元互动。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对学生提供指导,希望引导学生能够以他们“专业眼光”观察事物,写出有自己特色的说明文。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1、认知目标:(1)了解说明文的分类;(2)把握写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2、能力目标:学生能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并懂得选取适当的说明顺序。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牢记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一抓特征,二言之有序。难点: 把写作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

五、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引导法、探究法 学习方法:讨论法、探究学习

六、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老师买感冒药的事来导入,证明说明文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是非常广泛的,从而引出今天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二)了解说明文的概念和类型 老师投影讲解:

概念: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体,用以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作出科学的说明。

类型:

1、实物说明文——建筑物、家庭实物等事物的外观、性能、用途等。

2、程序说明文——事物操作、实验、制作的过程或物品的使用方法或生产流程等。

3、事理说明文——事物发生的成因、性质、关系或原理等等,例如地震。教师强调,由于下学期会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序说明文会在下学期才开展训练,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学习实物说明文的写作要求。

(三)投影一段文字,要求学生带问题思考。

1、提问:短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事物?从何得知?

从学生的回答中引出说明文的第一个基本要求,即抓住事物的特征。

2、要求学生根据事物的特征赏析投影上的文字说明。

3、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第二篇短文,找出文中的不足之处。

从学生的回答引出说明文的第二个基本要求,即写说明文要言之有序。

4、教师投影常用的说明顺序有以下几种:(1)空间顺序。它适用于说明事物构造的说明文,常按事物构成部分的组合顺序或人们观察事物的先后顺序来说明。常用的标记词是表示方位的名词。

(2)时间顺序。它适用于说明事物发展过程的说明文,常按事物形成时间顺序来说明。常用的标记词是表时间的词语。

(3)逻辑顺序。它适用于说明事物相互关系及其特点的说明文,其顺序常常表现为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先整体后局部或从现象到本质、由一般到特殊。

(4)操作顺序。它适用于说明科学实验的说明文,这种说明文往往按照实验本身的顺序来说明的。

5、再请一位学生把重新修改完的说明文表述出来。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点评。

(四)实战演练

教师把五样不同的实物摆放出来,分别分给不同的小组,要求各小组讨论并根据所得实物写一段简短的说明文,并派代表上台说明。(八宝粥、阿胶枣、咖啡、抗病毒口服液、板蓝根颗粒、钙片)教师与同学一起点评,评出优秀的说明文。

(五)小结:写说明文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观察事物要全面和多角度考察;写作时要强调客观性,尽量淡化个人的主观色彩;文字要有科学性和清晰性,尽量避免不清楚或歧义现象。

(六)作业:写一篇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关于食品药品的说明文,要求500字左右。

七、板书设计 见课件

2.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篇二

一、握拍

握拍是学习乒乓球各种技术的前提, 握拍方式的不同能影响乒乓技战术水平的发挥。对于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 学习乒乓球技术还处于起始价段, 因此只选择直拍的普通式握拍进行教学:以食指前二指节和拇指第一指节在拍的前面呈钳形, 两指不要闭合, 拍柄贴在虎口;其余三指适当弯屈在球拍后面抵住球拍, 应以第一指节接触拍面, 保持拍形稳定。

二、球性练习

乒乓球性练习是培养学生乒乓球感的有效方法, 是乒乓球技术初学者不可缺少的内容。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 常用的乒乓球性练习有托球、颠球、对墙击球、双人相对击球等。托球练习有助于学生控制拍形的稳定;颠球能帮助学生控制拍形和提高手眼的配合能力, 培养学生连续的击球意识;对墙击球能提高学生击球的精确度, 灵活控制好乒乓球的落点;双人相对击球能提高学生迅速移动和用拍控球的能力。

三、准备姿势与移动

体育运动一般离不开准备姿势和移动。乒乓球运动的准备姿势是运动员在比赛时采用适合自己打法的基本站位与身体姿势, 应便于迅速移动到最佳的击球位置。对于高中乒乓初学者来说, 准备姿势要做到:两脚开立可与肩宽, 脚尖指向正前方, 右手执拍者左脚稍前, 脚跟稍提起脚掌着地, 两膝微屈并稍内扣, 重心置于两脚之间, 离台50厘米左右, 略偏左, 上体略前倾、收腹, 持拍手臂自然弯屈, 肘部略向外张, 球拍置于腹前, 手腕自然放松, 两眼注视来球。

移动贯穿于体育比赛的始终, 移动的情况将直接影响技战术的发挥, 有时甚至会决定比赛的成败。乒乓球运动的移动主要是单个步法和两三个步法的组合, 在课上对高中生主要组织学习小碎步、单步、跳步、交叉步等常用步法, 组合步法只作简绍, 让学生了解, 合理的移动主要是让学生在乒乓练习或比赛中能正确选择运用单个步法或组合步法。小碎步适用于步法的调节, 在步法移动到一定位置或接球员本身就在来球较好位置但还需通过小碎步来调整到最佳击球点;单步移动简单、灵活、重心平稳, 多用于离身体不远的小范围移动;跳步移动范围比稍大, 速度快, 常用于对方来球速度较快而离接球员稍远的情况;交叉步移动范围更大, 主要是用于对付离身体较远的来球。

四、推挡

推挡球是普通学生乒乓球练习的最常用技术, 具有动作简单, 用力不大, 较易掌握和控制球的落点的特点。让高中学生先学习乒乓球的推挡技术, 能提高学生学习乒乓球的兴趣和参与练习的积极性。推挡球技术有挡球、减力挡、快推、加力推和推下旋, 在高中乒乓球选项课中主要让学生学习挡球和加力推, 挡球要求学生做到:准备姿势做好, 握拍横于腹前, 拍面垂直台面或略前倾, 引拍上臂靠近身体, 前臂前伸迎球, 食指用力扣拍, 在来球上升期击打球的中部。加力推就不作细讲, 只要求学生在挡球的基础上加大推挡的力度, 使球产生较快的速度。

五、反、正手发平击球

发球是一项重要的乒乓技术, 是乒乓球比赛至关重要的环节, 只要是合理发球, 能发任何旋转的球落到对方球台的任何位置。球发得好, 往往能有效压制住对方的进攻甚至直接得分。对于很多刚开始还不会合理发球的高中乒乓选项班学生来说, 学会发一般不带旋转平击球应是首选。平击球有正手发球和反手发球, 因刚学习的推挡球是反手的, 就先进行反手发平击球的教学, 后安排正手发平击球教学。发平击球的要点是:在抛球降至约网高时前臂和手腕配合发力击球中上部, 使球先落至本台中段后越过球网装置再落到对方球台。

六、正手发奔球

高中学生在学会发平击球后, 已懂得了合理发球, 只是发球还缺少威力, 学习发奔球能适当提高发球的攻击力。奔球比平击球球速快, 弧度低, 上旋强, 前冲力大, 若能把落点控制在离接球员较远处, 使接球员不能迅速移动到位直接得分或使接球员回球质量降低而便于本方进攻。正手发奔球教学时要求学生做到:准备姿势做好, 身体向右偏转, 左手掌心托球置于身体右侧前抛球, 同时右臂内旋, 拍面偏向左稍前倾, 手腕自然下垂, 肘关节高于前臂向身体右后方引拍, 挥拍在球下降至网高时向左前方击球, 拍面摩擦球的右侧中上部, 使第一落点控制在本方球台的后段。

七、正手攻球

正手攻球力量大、速度快、威力强, 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技术。正手攻球的技术很多, 高中乒乓班学生不可能一一学习, 只需掌握常规攻球就够了, 主要安排正手台内、近台和中远台等攻球技术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能较快学会正手攻球, 持拍模仿练习必不可少, 要求学生做到:两脚开立, 约于肩宽, 左脚比右脚前半步, 两膝微屈;来球时, 腰部右转, 执拍手引拍至身体右侧后方, 拍面朝前下;击球时, 拇指压拍, 腰部左转带动前臂和手腕向左前上方挥动, 重心转移至左脚;击球后迅速还原成准备姿势。

八、左推右攻

通过以上内容的教学, 高中选项班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推挡和正手攻球技术, 乒乓球水平比原先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但对落在球台上不同位置点的球的处理不够合理, 学习左推右攻势在必行。左推右攻是以反手推挡为防御和助攻, 以正手攻球为主要进攻的乒乓球直板组合技术。该技术要求学生推挡后, 身体重心放在左脚, 接着左脚蹬地, 向右跨步或跳步, 同时引拍准备攻球。

九、侧身正手攻球

侧身正手攻球也是正手攻球技术之一, 之所以放在左推右攻之后学, 原因是高中学生一旦先学会了侧身正手攻球, 反手推挡技术使用将会大大减少, 喜欢什么球都进攻, 攻球失误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当高中学生学习了左推右攻技术后, 对反手位的接球已有了一定基础, 当反手位的来球高度较佳, 自己又能迅速移动至侧身攻球较佳位置时, 选择运用侧身正手攻球技术也就水到渠成了。只有这样, 才能大大提高高中乒乓选项班学生侧身攻球的成功率, 发挥正手攻球的威力。

十、接发侧上旋球

侧旋球技术安排在不转球和上旋球技术之后学习, 主要是侧旋球的反弹角度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不是经常遇见, 我们的思维很难与之适应。高中学生在掌握了不转球和上旋球技术后, 乒乓技术还想提高的话, 学习乒乓侧旋球技术刻不容缓。侧旋球技术有侧上旋和侧下旋球技术, 由于推挡技术已学习, 先进行侧上旋技术教学也就顺理成章了。乒乓球侧上旋技术包括发左、右侧上旋球和接左、右上侧旋球技术。发左 (右) 侧上旋球要求学生做到:抛球同时引拍, 在球下落至网高时触球, 球拍从球的中部偏下向左 (右) 上方摩擦。在接左 (右) 侧上旋球技术教学时, 首先传授高中学生使用推挡技术来接球, 回接时拍面要适当前倾并向左 (右) 偏斜, 当推挡接球技术熟练后, 再传授高中学生用攻球方式来回接球。

十一、接发侧下旋球

乒乓球侧下旋技术包括发左、右侧下旋球和接左、右下侧旋球技术。发左 (右) 侧下旋球要求高中学生做到:抛球同时引拍, 在球下落至网高时触球, 球拍从球的中下部向左 (右) 下方摩擦。在接左 (右) 侧下旋球技术教学时, 主要传授高中学生采用搓球回接, 拍面要适当后仰并朝左 (右) 偏斜。

十二、正手拉弧圈

弧圈球是现代乒乓球比赛中进攻的必备技术, 不会拉弧圈一般就不能参加乒乓比赛。高中选项班的学生乒乓球技术要想有所突破, 学会拉弧圈就理所当然了。考虑到正手的灵活性和学生已有正手攻球的功底, 理应先安排正手拉弧圈球技术进行教学。另外高中学生学习乒乓球技术的目的不是去参加比赛, 主要是锻炼身体和适当提高乒乓技能, 我们一般只教授常用的正手拉加转弧圈和前冲弧圈球技术。在学生练习是要求做到:两脚开立, 右脚稍后, 两膝微曲;引拍时身体右转, 重心到右腿, 拍至右后下方, 肘关节夹角约160°, 拇指压拍, 拍面前倾;当来球从台面弹起时, 上臂带动前臂快速向前上方挥动, 拉正手加转弧圈球时拍面与台面约成80°, 在下降期摩擦球的中部或中上部;拉正手前冲弧圈球时拍面与台面约成40°, 在高点期摩擦球的中上部。

十三、反手攻球

高中乒乓球选项班的学生学习了正手攻球和正手拉弧圈球技术, 正手的攻击性已较强, 同时反手进攻的薄弱体现也较为明显。为了增强反手的攻击力, 提高高中学生的乒乓技术, 学习反手攻球中的台内攻球、近台攻球和中远台攻球技术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反手攻球时要求学生站于偏反手位, 右脚在前, 身体略向左转, 引拍至身体左侧, 食指用力压拍, 拇指放松, 中指用力抵拍, 拍面前倾, 以肘为轴, 前臂向右前上方挥动。台内攻球时, 在来球高点期击球中上部;近台攻球时, 在来球上升期击球中上部;中远台攻球时, 在来球下降前期或后期击球中部或中下部。

十四、反手反面平挡

高中学生体育选项教学一般安排在高一下学期和高二学年, 理论上共有96节体育课, 可真正用于选项教学的室外课每学期约20节, 学生高中阶段的体育选项教学课就约是60节。高中乒乓选项班的学生能通过60节乒乓球教学课掌握以上乒乓球技术, 应当说是相当难得的了, 当然乒乓球水平也已经是相当可以的了。如果直拍技术还想再有提高, 就是要学习直拍横打技术了, 而学会直拍反手反面平挡球是学习直拍横打技术的前提。练习时要求学生做到:左脚在前, 右脚稍后, 重心偏右腿, 拇指用力下压, 食指稍放松, 拍面前倾, 放于左侧腹前, 转腰带动手臂向前挥动, 在来球最高点击打球的中上部。

十五、反手反面拉弧圈

学会了直拍反手反面平挡球, 直拍的反手反面技术就有了一定基础, 进一步学习反手反面的其它技术就相对容易一些了。直拍反手反面平挡球主要是应付不转球和上旋球, 如要对付反手位的下旋球现在就应该学习反手反面拉球了。反手反面拉球的基本要领是:身体离球台约60厘米, 右脚在前, 左脚稍后, 重心靠左, 引拍至左腹位置, 手腕下垂, 拍面前倾, 拍头略朝下;迎球时肘部前顶, 前臂向前上方加速挥动, 在击球瞬间手腕由内收变外展, 在来球的高点期或下降前期摩擦球的中下部;击球后重心转移至右脚。

以上直拍反胶技术的教学顺序安排和每一技术要领讲解, 是与我几年来从事高中乒乓球教学工作分不开的, 是以高中乒乓选项班学生的普遍乒乓技术基础状况、年龄特点、学习运动技术的一般规律和学校实际的乒乓教学资源为依据的, 有利于高中学生乒乓技术的学习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但本人自知乒乓球技术和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 教学顺序安排和技术讲解不当之处难免, 愿专家和同行们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编写组:《球类运动 (2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35-79。

3.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篇三

能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写作指导】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写简单的说明文时,如何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呢?

一、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说明对象的特点决定了说明顺序的选择。一般对实体性事物,包括建筑物、名胜等的结构或布局,多以空间为序;一般事理性说明文常会运用逻辑顺序;像农作物的生长过程、工艺流程、事物的历史沿革等,一般都以时间顺序说明。如《故宫博物院》就是沿着游览参观路线,按照从南到北的空间顺序有主有次地介绍故宫的建筑物和建筑布局。

二、注意正确使用标志性的词语。以时间为序的说明语段过程明晰,线索清楚,纵向排列明确有序。一般要运用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以空间为序的说明语段要运用表示方位的词语,如“东”“西”“南”“北”“里”“外”“左”“右”。以逻辑为序的说明语段可使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示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的词。

三、分清主次,综合归纳。有时一篇文章不仅采用一种说明顺序,而是将几种说明顺序糅合起来,交叉使用,从而达到说明透彻的效果。如《中国石拱桥》一文,除了按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外,又按先概括后具体、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先谈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再概括介绍中国石拱桥的总体情况,接着以赵州桥、卢沟桥为具体实例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在历史上曾取得的辉煌成就。介绍赵州桥、卢沟桥时,处处强调了石拱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的特点。最后总说我国石拱桥有光辉成就的原因,以及社会主义时期石拱桥的发展。

【学生习作】

我的“秘密花园”

□孙银铃

家,是每个人心灵的港湾。

那间属于我的房子,不高大,却很精致;不华丽,却很整洁;不是样样物品都吸引人眼球,却承载了我十几年的美好故事。

首先,普通而又精美的木质门映入你眼帘。这时,你只须稍微向上一瞅,五颜六色的千纸鹤就一定会紧紧地勾住你的眼球。进入房间,看,左边直立着一个木制衣橱。衣橱中的衣服个个憋得喘不过气,它们急切地想要被挂在温和的阳光下晾晒呢。不过,井井有条的样子还是能让你心情极其舒畅。沿着这个方向,下一个登场的,是我的“迷你版小衣架”。它大约1米高,说是衣架,不如说是配饰吧。爱耍酷的“黑帽”先生显得很高冷,纯色的围巾痴痴地望着“黑帽”先生。这都怎么了?一接受参观,就变得这么严肃啦!哦不!再往前走就撞墙喽。

左拐,便是我的小书桌,书立将我的“精神食粮”挺直腰板,参差不齐的书,好像在做谁高谁矮的游戏呢。书桌上方有一个只有10公分的小储物台,别看它不大,却是我的宝箱啊!里面盛满了我自制的小泥人、剪纸、折纸……

看,书桌对面住着我整洁的大床。枕头、枕巾……都静静地躺在那里,好文静!瞧,墙角的大熊眯起眼,对你挑逗似的。顺着床往上看,贴着窗户的便是窗帘。蓝颜色的窗帘,能温柔地陪伴着我很快进入梦乡。紧靠窗户的空墙,是我大显身手的地方:五彩的贝壳,用彩笔涂抹后的核桃皮、桂圆的核,我都一一装点,粘贴起来。精美的小台灯在这时候才现身,它中等身材,安静地立于我的床头。每至夜深,我会把它牵至书桌,桌上一本书,一截铅笔,还有我的一首诗——《梦》,陪我度过了数个春夏秋冬。

我喜欢我的小天地——这间只属于我的“秘密花园”!

点评

这是一篇写得非常不错的说明文。首先,文章层次比较清晰,房间里的物品很多,作者介绍得非常条理。其次,围绕说明对象,采用了非常合理的空间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和认知心态。再次,文中多处用到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素材链接】

玻璃最初由火山喷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公元前3500年,由古埃及人首先发明了玻璃,他们用它来制作首饰,并揉捏成特别小的玻璃瓶。到了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吹制的工艺,能吹制出多种形状的玻璃制品。

中国出土并经过科学检测的最早期的玻璃,是从新疆拜城克孜尔墓地出土的一批西周至春秋时期(公元前1100~前800年)的古玻璃,其化学成分接近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玻璃,但其成分却有所区别,是明显富有当地特色的含碱钙硅酸盐玻璃,属于当地制造。

——朱 香《“透明”的历史》

哈欠和情绪传染的秘密,在我们的“大脑魔鏡”上。科学家证实,在我们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埋伏着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它正是我们的“大脑魔镜”。当我们看到某种动作时,它会被激活,促使我们像照镜子一样,不自觉地模仿刚才所看到的那个动作,让我们能够借此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或情感。镜像神经元的分布十分广泛,在两个大脑半球的重要区域都有分布。如果破坏整个镜像神经系统,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人的认知能力严重下降。有了这个“大脑魔镜”,我们才会见到他人打哈欠,便跟着打哈欠,才会“忧伤着你的忧伤,快乐着你的快乐”——传染便由此产生。

——吉利小斯《鼓掌传染的深层秘密》

4.说明文的顺序 篇四

时间顺序。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比如上册的法布尔的《蝉》介绍蝉卵化为幼虫到蜕皮再到钻入土中的过程;《中国石拱桥》在举桥梁例子的时候,采用了从古至今的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比如《梦回繁华》对《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的介绍。

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整体)等。比如《苏州园林》先总说苏州园林的特点,然后从四个角度加以分说;又如《恐龙无处不在》用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这一事实佐证“板块构造”理论,采用了从现象到本质的顺序。

5.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篇五

老河口市张集中学 张勤学

一、训练目标:

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说明事物能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合理安排说明顺序(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二、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作文指导

一、例文借鉴:

阅读训练指导材料: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P124 说明的顺序:

条理清晰、言之有序。

说明文旨在介绍事物,解说事理,使人们获得相关的知识。清晰、合理的说明顺序,有助于达成这一目的。

说明文的顺序,要从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出发,灵活选择。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一)、空间顺序,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的位置和方向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例如:《故宫博物院》

空间顺序,即是按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说明,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整体到局部来加以介绍,这种说明顺序有利于全面说明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一般说明某一静态实体(如建筑物等),常用这种顺序:《故宫博物馆》按照先总后分的顺序,先概括说明故宫建筑物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具体介绍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御花园,而在介绍每一座建筑物的时候,则又按照先外后内、先上后下的顺序。这样安排合乎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是所有顺序中最合理的顺序。空间顺序,按空间部位的顺序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建筑物的构造。这种顺序常用于对群体事物的说明。

我们课本中的《核舟记》就是按照船体――船头――船尾―― 船背的空间顺序来写的,(二)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采用什么顺序,主要取决于作者所说明对象的特点。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事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或由个别到一般,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要到次要,或由现象到本质,或由原因到结果等等一一介绍说明。不管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器物等,还是抽象的事理,如思想、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都适用于以逻辑顺序来说明凡是阐述事物、事理间的各种因果关系或其他逻辑关系,按逻辑顺序写作最为适宜。

说明的逻辑顺序,是指依据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说明内容先后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虽然错综复杂,但总是有主有次,有因有果,有一般的、有个别的,有普遍的、有特殊的,作者依据这些来安排说明内容的先后顺序,就容易把事物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将繁复的内容介绍得有条不紊.逻辑顺序主要分成12种——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一般、从结果到原因、从次要到主要、从部分到整体、从具体到概括、从本质到现象、从一般到具体。

《生物入侵者》

(三)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是文章常见的记叙、说明顺序之一。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等,都应以时间为序。

例如:《中国石拱桥》

时间顺序在文章中使用恰当就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说明清楚,使读者一目了然,所以在文章时间顺序也是一种独特技巧。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或用时间顺序,或用空间顺序,或用逻辑顺序,或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说明一座建筑物,合理的排使用空间顺序,因为它要告诉读者的是建筑物的方位。

介绍事物的 发展,用时间顺序较合适,因为按时间顺序写,能够显示出事物发展的阶段性。

阐述事理,可以用逻辑顺序因为它要说明的是事物的方方面面,事物的因果关系以及事物的发展原理。

二、能力转化:将知识转化阅读能力:

要求:回顾一下,说说下面几篇文章分别是按照怎样的逻辑顺序来写的。

《看云识天气》 《大自然的语言》 《奇妙的克隆》 《被压扁的沙子》

注意:大多数文章不会只采用一种说明顺序,往往整体上采用一种说明顺序,有时又交叉使用几种说明顺序,从而使说明更加透彻。

三、将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参考题目:

一、《我的家》、《我的学校》

要求:① 选定合适的立足点,按一定的方位次序介绍自己教室的布局。

② 写成说明

③ 字数500左右

二、从以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里任选一个,写一篇事物说明文,介绍其特征与功能。不少于600字

钢笔、词典、语文课本、数学试卷、国旗

要求:

1、可以写自己拥有的“这一个”事物,如“我的钢笔”“我的语文试卷”也可以写一类事物。无论选择哪种写法,都要力求写得准确、充实。

2、既要写出事物的外在特征,也要写出事物的内在特征。

3、力求条理清晰。

三、指导

1、仔细观察教室的布局,如教室的位置,内部设施的布局。

2、选定立足点。

3、分小组交流观察结果,互相启发,畅所欲言。

4、确立说明的中心。

5、理清说明顺序,避免写作过程的随意性。

6、认真整理材料,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开头说什么,中间说什么,结尾说什么。

7、独立完成初稿。

8、小组交流、修改、订正病句、错别字,提出修改意见。

第二课时:当堂作文 第三课时:作文评讲

一、总结本次作文概况:

本次作文绝大部分同学能根据要求进行作文,选定恰当的立足点(讲台),按照一次的方位次序(讲台前、讲台后、讲台左右)介绍教室的整体布局,条理清晰,详略得当。

二、优秀之作:

陈鸣:条理清晰地介绍了教室的整体布局,突出了教室现代化的特点。方位词语使用准确,语言精练。

许捷:以讲台为立足点,按照一定的方位次序有条理地介绍教室的整体布局,观察视角变换多样,说明层次具有立体感。说明方法灵活,语言精练。

三、失败之作:

6.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篇六

一、资料组卷要求纵向归档,每项资料均应 包含:

1、分项工程评定表→分项工程中间交工证书→分项工程开工报告→检验申请批复单→质检资料→试验汇总→试验报告

2、试验资料附在相应的质检资料后面,试验汇总放在每一卷第一份试验报告之前。

3、开工报告只要:《分项开工申请批复单》、《分项工程施工技术方案审批表》、《分项工程施工放样报验单》、《进场设备、管理人员报验单》、《进场材料报验单》。

二、具体组卷顺序如下: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七册 第八册 第九册 第十册 路线竣工图表 路基工程竣工图表 防护工程竣工图表 排水及涵洞工程竣工图表 路面工程竣工图表 桥梁工程竣工图表 立交工程竣工图表 隧道工程竣工图表 线外工程竣工图表 绿化工程竣工图表

第十一册 交通安全设施竣工图表 第十二册 机电工程竣工图表 第十三册 房屋建筑工程竣工图表

第二分册

各种外购材料(产品)自检或委托试验报告

第一卷 外购材料、成品、半成品抽检试验报告、试验资料(指施工单位抽检或业主委托第三方抽检资料)土工布、土工格栅、钢筋、水泥、钢绞线、钢管、混凝土外加剂、波纹管、锚具、支座、其他型钢、千斤顶等材料、半成品、成品抽检报告及汇总表 第三分册

各种外购材料(产品)出厂合格证书

第一卷 外购材料(产品)合格证书及厂家的检验汇总表、质量鉴定汇总表及检验报告

土工布、土工格栅、钢筋、水泥、钢绞线、钢管、混凝土外加剂、波纹管、锚具、支座、其他型钢、千斤顶等材料、半成品、成品合格证书及厂家的检验报告、质量鉴定报告

第四分册

经批准的土工击实标准试验报告

第一卷

击实试验汇总表及试验报告 第五分册

各种经批准的配合比试验报告 第一卷 混凝土、砂浆配合比汇总表及试验报告 第十七册

路基土石方检验评定资料 第一分册

路基土石方工程检验评定资料

按里程顺序整理:分项工程评定表→分项工程中间交工证书→开工报告→填前碾压处理→软基(特殊路基)→填方(挖方)试验资料:压实度报告→灌砂法→含水量记录 根据资料多少设卷,每卷组卷厚度不超过300页。……

每一座桥为一个分册

基础、下部构造:

桥台(基坑、基础及墙身)→侧墙顶→背墙、侧墙→台帽→桥背回填→楔形体

桩基→系梁→盖梁→挡块→支座垫石 上部预制及安装:

T梁预制→T梁安装→横隔板→伸缩缝端横梁→连续端横梁→湿接缝(每跨)

总体、桥面系及附属工程:支座安装→负弯矩张拉→桥面铺装开工报告→桥面铺装→桥台搭板→防撞护墙开工报告→防撞护墙→中央绿化带盖板→桥梁总体→伸缩缝安装开工报告→伸缩缝安装 第二十三册

立交工程检验评定资料

组卷顺序:桥梁工程(每座)→匝道工程(每条)→路基→路面→通道→护坡→挡土墙→护栏等 第二十四册

隧道工程检验评定资料 第一分册

总体、明洞、洞口工程

第二分册为左洞,第三分册为右洞

每分册的组卷顺序分别为:超前预报(第一卷)→洞身开挖(第二卷)……

第三方检测隧道衬砌质量检测报告(卷数紧跟洞身开挖)→洞身衬砌(喷射砼、锚杆、钢筋网、仰拱、砼衬砌、钢支撑、衬砌钢筋)…...没有相应分册将后面分册上移)

第三分册 新增单价申报及批复资料,变更设计资料包括:变更设计与竣工图对照表、变更设计一览表、按变更令号顺序分别整理变更设计报批资料和变更设计图表(根据实际情况设卷)第四分册

保险理赔资料(如有就归)第三十二册

施工原始记录 第一分册

施工日志

第二分册

天气、温度及自然灾害记录

第三分册

测量原始记录(包括交桩记录表、复测报告等)第四分册

施工照片

第五分册

其他原始记录(包括路基沉降、位移等观测记录)第三十三册

缺陷责任期资料

第一分册 交工验收提出的遗留工程资料及整改报告

7.也谈对外汉语声调教学顺序 篇七

综合 (A) 、 (B) (C) 这三种顺序, 可以看出对外汉语声调教学顺序的总体特征 :第一声调值55, 是高平调 , 发音时一样高 , 没有变化, 最容易发音并掌握 ;其次是调值51的第四声, 全降调, 从最高降到最低 ;比较难掌握的是调值35的阳平升调第二声和调值214的降升曲调第三声。争议在于 :第二声和第三声哪个更难学?有学者认为 :第三声由两个声调顺连, 先降后升 , 有曲折变化, 各国的学生都容易产生偏误, 是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的最大难点。但也有学者认为 :第三声先降后升, 比单纯发升调第二声容易。

事实上, 各国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由易到难的顺序呈现个性化色彩的。关英伟、王鹿和吴门吉、胡明光的研究发现越南学生的顺序应为阳平、阴平、上声和去声, 即“二、一、三、四”的顺序。高玉娟、李宝贵研究发现 : 韩国学生的顺序是去声、阴平、阳平、上声, 即“四、一、二、三”的顺序 ;而宋春阳 (1998) 认为韩国人学习难度最大的是二声和四声。李红印和蔡整莹、曹文研究发现泰国学生声调偏误最严重的是一声和四声。马燕华发现日本留学生声调重点是阴平 ;但也有学者认为日本学生最不容易掌握、最大的问题是第二声。王韫佳 ( 1995) 的实验结果是美国学生学习阳平和上声要显著难于去声和阴平 ;马燕华发现美国学生的声调重点是去声、阳平。马燕华发现朝鲜学生声调重点阳平、阴平……

学习汉语声调由易到难的顺序还存在动静态研究的差异。王韫佳 ( 1995) 在80个双音节字组的基础上得出的实验结论是美国学生学习阳平和上声比去声和阴平难得多 ;沈晓楠 (1989) 用一篇课文作为实验材料 , 发现美国学生学习声调的难度顺序是阴平和去声比阳平、上声和轻声要难。可见 , 双字调的相对静态研究与语流中的声调动态研究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综上所述, 对外汉语声调教学顺序的个性化差异大于共性, 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对外汉语声调教学顺序。需要针对不同语言背景的学生进行声调教学的个性化顺序研究。

参考文献

关英伟、王鹿《越南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语音难点和偏误分析》, 《语言文化教育研究论坛》2000年第2期, 中国国际教育出版社

吴门吉、胡明光《越南学生汉语声调偏误溯因》, 《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第2期

高玉娟、李宝贵《韩国留学生汉语声调习得偏误的声学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6年第1期

宋春阳《谈对韩国学生的语音教学──难音及对策》, 《南开学报》1998年第3期

李红印《泰国学生汉语学习的语音偏误》, 《世界汉语教学》1995年第2期

蔡整莹、曹文《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 《世界汉语教学》2002年第2期

马燕华《初级汉语水平留学生的普通话声调误区》,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

王韫佳《也谈美国人学习汉语声调》,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8.数的顺序教学设计 篇八

教科书第13页例1以及相关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闭莆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知道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数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数感。

2迸嘌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经历对数的顺序的探究过程,从中获得价值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知道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数的排列规律,发展学生的数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小朋友们前面学过了数数,谁能从38数到52?

抽学生数数。

教师:现在同桌的一个同学从49数到68,另一个同学检查他数得对不对,数完以后再交换成另一个同学数。

同桌的学生相互数数。

教师:同学们数对了吗?其实你们刚才在数数的时候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数的顺序。

板书课题。

[点评:数数就是按数的排列顺序数的,所以从数数引入课题,学生很快就能找到这节课所学知识与前面知识的联系,这样能有效地应用前面所学知识来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二、探索新知

1.发现数的排列规律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数字图片。

教师: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请你将教科书13页的例1的表格补充完整,看谁填得又对又快,开始。

学生填完以后抽一名学生把结果拿到视频展示台展示,进行集体订正。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

教师: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现和同学们分享?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结果,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发现,学生可能主要有这样几个发现:

(1)横着看。

从左往右看,前一个数都比后一个数少1,反之多1。

从第二排起,每一排上的数除了最后1个数以外,十位上的数都是相同的。

(2)竖着看。

从上往下看,下一个数比上一个数多10,反之减少。

每一竖列个位上的数相同。

(3)斜着看。

有一斜行是十位上的数字和个位上的数字都是相同的数。

每一斜行都有一些排列规律。也许学生还有其他的发现,只要学生说得有理,都可以给予肯定。

教师:小朋友们真能干,发现了这么多的规律,下面我们就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39。

教师:如果不看书上的表格,你知道39的左面是哪一个数吗?右面、上面和下面呢?

要求学生根据刚才发现的规律说出:39的左面是38,右面是40,上面是29,下面是49。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这些规律,不过在这个表格里还藏着一个很重要的规律。刚才我们在按顺序从1数到100时,你能发现哪些数小,哪些数大吗?

根据教师的引导,学生不难发现在按顺序从1数到100时,越往后数数就越大。

教师:对了,书上的小女孩也发现这个规律,将数按顺序排列以后,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

教师板书。

教师:你知道什么叫前面,什么叫后面吗?

引导学生说出按数的顺序写数时,先写的数就叫做前面的数,后写的数就叫做后面的数。

教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规律,我们可以根据这个规律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比如37和59谁大谁小?

学生:59比37大,37比59小。

教师:你们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说出:在数数的时候,我们是先数37再数59,根据“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这个规律,37在59的前面,说明37比59小,59在37的后面,说明59比37大。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个规律完成书上17页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学生汇报答案,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说出排在50前面的数都比50小,排在50后面的数都比50大。

2.培养学生数感

教师:刚才同学们用“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规律完成了连线,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同学们,48,27……这些数都比50小,这些比50小的数都是一样大的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么在48和27中,哪个数比50小一些,哪个数比50小得多呢?

学生:48比50小一些,27比50小得多。教师: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回答:虽然48和27都比50小,但是从表格上来看,48离50比较近,而27离50比较远。

教师:对了,当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但是这两个数又离得比较近时,我们就说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一些;而如果这两个数离得比较远时,我们就说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得多。

教师板书:小一些、小得多。

教师:你还能说出一些比50小一些的数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比50小得多的数还有哪些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怎样判断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一些还是小得多,谁能说出比50多一些或多得多的数?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板书:多一些、多得多。

学生回答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都给予肯定。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猜数游戏”。

完成书上15~16页课堂活动。先由教师做示范,再让同桌两个同学相互猜数。

[点评:在新课的教学中,一是重视学生发现规律的过程,二是重视学生对规律的应用。在学生发现规律的过程中,简单的规律就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而一些难度大一点的规律,比如“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数的排列规律,就由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教学中采用学生发现一个规律就应用一个规律,这样一方面可以强化学生的应用意识,同时又通过规律的应用,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数的排列规律的掌握水平。数感也是数的排列规律应用的一个部分,教学中沟通了数的排列规律与数感的联系,让学生掌握按数的排列规律,从数的排列中两个数“距离”的远近决定选用“大(小)一些”还是选用“大(小)得多”来描述两个数大小比较的结果,这样学生可以从根本上理解这些词的含义,提高学生对数概念的掌握水平。]

三、巩固练习

教科书上15~16页练习三第1,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9.数的顺序的教学反思 篇九

首先是课前的准备还是不是很充分,在课堂进行当中对于自己课件的熟悉程度不够深。其次在课堂中对于学生的引导不是很到位,对于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的不完整没有进行及时的纠正。

最后就是对于课程中出现的“百数图”中规律的研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同时,这次讲课的过程当中我还意识到自己的板书很不到位。今后我会有意识地自问:我备课了吗?没有认真研读课标与解读也是我的一大弊端。

今后一定抽出时间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为自己充电。在研究教材、教参的过程中,一定要反复考虑本课的知识点,思考每道题目的出题意图,联系整套教材,以便迁移与运用。思考教学目标,切实按照目标进行课程设计。重、难点以及用何种方法突破。

10.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篇十

第一,在具体活动中,体验“前后”位置与顺序的概念,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第二,会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第三,在活动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一、课堂回放

镜头一:唤醒生活经验

师:课间的时候,XX老师特意在我面前表扬了一位同学,他前一节课表现特别棒,认真听讲、积极发言,你们猜猜是谁?给个小提示:他坐在XX的前面、XX的后面。

生:我知道,是XX同学,因为他坐在XX的前面、XX的后面。

师:你真棒!我们通过对“前与后”的描述能够很快地确定位置,找到受表扬的同学。看来“前与后”这个知识真的很有用,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课——《前后》。

设计意图:通过描述位置来表扬同学,让大家猜一猜的方式,一方面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整理了课堂的纪律,自然地引入了教学内容。

镜头二:分层分步体验

体验一:我的前面是谁,我的后面是谁。

师:来到了动物园,有很多的小朋友已经在排队买票了。你看到笑笑了吗?她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生:前面是丁丁,后面是小红。

师:你真棒,谁看到淘气了?他的前面是谁,后面是谁?

生:前面是小芳,后面是花花。

师:说得真好,你们还想说说哪个小朋友的位置,选一个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同桌互动。

师:你还能用“我的前面是谁,我的后面是谁”来说一说你的位置吗?

设计意图:生活中排队问题涉及“前后”知识非常多,从发现到巩固,让学生学会描述“我的前面是谁,我的后面是谁”,初步感知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体验二:我的前面有几个人,我的后面有几个人。

师:淘气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

生:淘气的前面有4个人,后面有1个人。

师:一共有多少个人?

生:一共有4+1+1=6(人),4、1、1分别表示前面的4个人、淘气自己、后面的1个人。

师:说得真好,那花花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

生:花花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没有人。

设计意图:由排队问题引出的人数问题是从生活到数学的最直接体现,让学生通过体验二能够进一步感受“前后”这一知识在数学中的应用。

体验三:我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

师:动物比赛正式开始了,我们来看一看比赛情况。你看到了什么?谁跑在最前面?谁紧跟在它的后面?

生:小松鼠跑在最前面,小兔在小松鼠的后面。

师:既然小兔在小松鼠的后面,那么小松鼠就在小兔的(前面)。

引导学生说完整:小兔在小松鼠的后面,小松鼠在小兔的前面。

师:那谁在小兔的后面呢?

生:小鹿。

引导学生说完整:小鹿在小兔的后面,小兔在小鹿的前面。

师:那么小兔的位置为:小兔在小松鼠的后面,在小鹿的前面。

师:老师都糊涂了,小兔怎么一下子在前面、一下子在后面呢?

生:小兔和小松鼠比的时候,它在小松鼠的后面;和小鹿比的时候,它在小鹿的前面。

师:说得真好,前后是相对的,我们比较的时候一定要说清楚谁和谁比较。

师:你能说一说你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吗?

生:我在XX的前面,XX的后面。

师:同桌来玩一玩猜人游戏,一人用在谁的前面、谁的后面描述,另一人猜猜是谁。

设计意图:“前后”的相对性问题是一个教学的难点,学生平时在生活中也经常混淆。通过这个比赛的情境,让学生了解小兔子的位置不变,但是对于不同的小动物而言,它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从数学语言的角度考虑,联系生活,继而感悟到前后的相对性。

镜头三:从语言到图形,逆向体验

师:卡丁车比赛就要开始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师:咦,怎么突然黑了,信号中断了怎么办?别急,笑笑猜到大家肯定着急了,她发来短信告诉我们最新比赛情况了,我们来看一看:“3号车在最前面,1号车在2号车、4号车的后面,4号车的前面是2号车。”细心的小朋友,你知道最新的比赛状况吗?

同桌合作:用信封里的数字1~4摆一摆,说一说。

生:第一句“3号车在最前面”,所以把3号车摆在最前面;第二句“1号车在2号车、4号车的后面”,所以把1号放在2号和4号后面;第三句“4号车的前面是2号车”,所以2号摆在4号的前面,顺序为3、2、4、1。

师:你说得真棒!那到底什么是前面?什么是后面呢?

生1:前面就是在你的面前的,后面就是在你后面的。

生2:前后是相对的,比如老师在我们的前面,如果我们向后转,那么老师在我们的后面。

师:说得真好,其实脸朝着的方向是前面,后背朝着的方向是后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片段的教学,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不仅能从情境中描述一系列的前后问题,而且还可以从数学问题还原情境,真正了解数学基于生活经验,又能从数学中有所体验。

二、教后反思

对于“前后”的认识,学生并不陌生,但是如何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并转化为数学体验,这个过程很值得研究。所以本课我采用了一个“动物运动会”的情境串,以淘气和笑笑去森林动物园采访为线索展开,从坐公交车—排队买票—动物赛跑—卡丁车比赛,一步步感受新知,并尝试将“前后”的知识分层、分步教学,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到前后的相对性。

通过分类、分步学习“前后”的知识点,一个情境解决一种描述的方法,利用“情境串”的形式递进,一边感知新知识,一边巩固,学会综合运用“前后”知识描述物体的位置,感知“前后”的相对性,进一步理解由于参照物不同,描述会不同的情况。实践发现,这样的有序分步教学效果非常理想,学生思路清晰,巩固扎实。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重细节,强调描述语言的完整性,利用各种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从语言的描述来还原图形,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整节课所学习内容都是为学生所熟知而常忽略的数学。“情境串”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比较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是不错的。上完这节课后,我听取了其他老师的点评,同时也进行了反思:教师的语言要更简明、更精确,多给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的机会,并及时总结,真正做到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教给学生数学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参考文献

[1]韩梅.《位置与顺序--前后》教学案例[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6,(6):42-43.

11.数的顺序教学设计袁江丽 篇十一

川口乡中心小学

袁江丽

【教学目标】

1、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

2、探究百数表中隐含的各种排列规律。

3、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学习重点】

能对100以内的数按顺序进行整理,掌握百数表中数字排列的基本规律。【学习难点】

自主探求规律,灵活运用规律。【学习准备】 水彩笔,多媒体课件。【学习过程】

一、温故而知新:

1、一个数的十位上是8,个位上是5,这个数是()。

2、一个数的百位上是1,十位和个位都是0,这个数是()。3、68里的“6”在()位上,表示()个();“8”在()位上,表示()个()。4、9是()位数,82是()位数,100是()位数。

同学们对前面学习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走进数学王国,一起探索数的排列规律。(板书课题:数的顺序)

二、创设情境,探索规律。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向。

(一)完成“百数表”,明确数的顺序 今天,数字王国的数字宝宝们正在进行比赛,看谁先找到自己的家。你们看,哪些数字宝宝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家?

1、出示教科书第41页例题中的表格,要求学生把表中已经填出的数分别读一读。

让学生先整体观察这张未填满的百数表,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这张表中一共可以填多少个数?你是怎么知道的?(横着数十行,竖着数也有十排)

我们把它叫做“百数表”(板书:百数表),今天我们就通过百数表来学习百以内数的顺序。你能帮其他的数字宝宝找找家吗?请小朋友们把它们全部写出来吧!

3、学生各自填表,教师巡视。

4、核对,检查。

5、火眼金睛

如:请学生从36读到44 请学生从57往后数5个数

师问:第4行第8个数是多少?(生答)

55前面一个数是多少? 与66相邻的两个数是多少?

(二)、观察“百数表”,引导发现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很快就帮数字宝宝找到了自己的家,那你们想不想帮它们涂涂颜色?下面我们就来进行涂色比赛。请男生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女生给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看谁涂得又快又好!

1、横着找规律

(1)给十位是3的数涂上绿色

学生完成后,问:十位上是3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学生齐读这行数。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些数十位上„„(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3)个位呢?„„(就是依次多1)

谁来完整地说说我们的发现?还有谁想说的?

(2)你也选几行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3)全班交流(指名2位学生)(我读的是••••••我发现了••••••)横着看,第2行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1,第3行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是2,第3行••••••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所发现的规律,如:每一行数的个位上分别是1、2、3„„0;每一行数的前九个数十位上都相同,最后一个数的十位上比前九个数多1;每一行数中,后一个数总比前一个数大1,前一个数总比后一个数小1等等。

(4)师小结:横着看,每一行,前9个数的十位都不变,个位依次多1,最后是个整十数。(5)练习

2、竖着找规律

(1)给个位是3的数涂上黄色

学生完成后,问:个位上是3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读一读,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竖着选几排数分别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呢?(3)全班交流。(我读的是••••••我发现了••••••)

竖着看,第1列的个位上都是1,第2列的个位上都是2,第3列•••••• 找一找:个位是5的数有哪些?(第5列)个位是0的数呢?(第10列)

(4)师小结:竖着看每一列的个位都不变,十位从上到下依次多1,也就多了1个十。从下往上看呢?(依次少1个十)也就是说,上下两数相差10。(5)生自己说一说竖列的规律。(6)练习

3、斜着找规律

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给一些数字宝宝涂上了漂亮的颜色,还有一些数字宝宝也想涂一涂颜色,你们愿意帮帮它们吗?

给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

学生完成后,问: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在“百数表”中什么位置?

这样的数一共有多少个?

(三)、你从表里还能发现哪些有趣的排列?

斜着看:个位与十位数字相加的和是9 „„

三、巩固练习

1、按照上表中的排列,在下面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数。

2、送小动物回家。

四、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快乐闯关 第一关:我会做

(1)、比99上面的一个数是()。60前面的一个数是()。92后面连续5个数是()。(2)按照顺序连点成画。第二关:我会选 35、57、75、25、56、15、50、55 个位上是5的数是()。十位上是5的数是()。第三关: 魔力框。

六、板书设计:

数的顺序

横着看:每行前9个数十位上的数字相同 竖着看:每列个位上的数字相同

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排列在一条斜线上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

《数的顺序》教学设计

川口乡中心小学

12.数的顺序 比较大小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数的顺序》、《比较大小》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二册第38页和第39页上的例7和例8分别呈现的知识点。例7是在学生已对100以内的数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要求整理出它们的顺序(填百数图),使学生能准确找出个位和十位上的数,发现百数图中这些数有趣的排列。例8是在学生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的起点上来学习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这是一堂考核课,所以我对这节课作了充分的准备。正因为这样,我对这节课的感受颇多,下面请大家与我一起共勉:

成功之处:

1、做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帮助了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备课时,我把练习八上的第2题和第3题设计成两个游戏。如:第3题我把题目中的数打印出来剪成小纸片,“盒子”是用两个条装的烟盒用红纸糊上,把“大于60的数”和“小于60的数”打印出来贴在盒子上面,请两个学生抬着盒子让别的同学把自己手中的数投向相应的盒子里面。投对的,下面的同学给予他掌声鼓励。投错的,下面的同学默不作声。游戏中,学生们的情绪高昂。

2、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考虑到必需让全体学生动起来。如:学生们认为最不行的一个学生,我让她抬着投数的盒子,另外两个也让他们参加到了投数的游戏中。

3、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备课时,我考虑到所讲的内容和

练习题不在一页上,一年级的学生在翻课本时好多同学动作慢,我就把例题和相应的练习题用电脑汇集在两张A4纸上,学生对此感到很新鲜,一上课他们的注意力就集中在了学习上,时间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

4、教学设计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即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一年级的小朋友对这一特征显得尤为突出,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尽量设计得形象、直观。如:例8时中的两只母鸡我从网上下载了不同颜色的两只打印出来剪成逼真的鸡,在教学时,加上我的循循善诱,学生很容易的比较出了两个数的大小。另外的四个计数器我也打印在A4纸上,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也很快地写出了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和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不足之处:

1、没有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如:在请一个学生上台来给“十位上是3的数涂上绿色;给个位上是3的数涂上黄色;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的数涂上粉色。”我看学生在找个位和十位数字相同时找得有点慢,我就在旁边提醒。如我给足学生时间,学生会找出来的。还有就是学生在做排列数的大小游戏时,学生有一个数的位置安错了,我就在旁边提醒,由于提示语过于明显,学生马上改正了错误。我当时应叫学生好好想想,不要提示他,让他自己找到数的正确位置。

2、有时语速过快,亲合力不够。有时我讲着讲着不知不觉语速快了起来,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他们的思维就跟不上,也就谈不上语言的亲合力了;而语言的亲合力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年级小朋友对老师的“向心力”。

3、课堂总结理论化,不符合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如:在总

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我只说:“先看数位,位数多的这个数就大;位数相同的数要看最高位,最高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其实我应边说理论边在黑板上例举相应的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老师所说的话。

13.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篇十三

一、例析语言项目的出现顺序———以《哦,香雪》为例

语言项目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句子、语段、语篇、衔接及修辞等,以此训练学习者“听、说、读、写”的四种语言技能。

语言项目的出现依托教材的结构安排,《哦,香雪》一课的结构安排如下:(1)课文导入部分;(2)正文部分;(3)生词部分(正文与生词穿插出现 );(4)练习部分 (朗读练习、选词填空、辨析词义、完成句子、完成对话、选句填空、连句成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课堂讨论、应用练习)。

在这些结构中,每一个部分都有不同的语言项目,每一部分语言项目出现的侧重点也不同,下面分几部分讨论语言项目出现的顺序。

( 一 ) 课文导入 部分 : 课文导入部分 , 通过听短文回答问题、听短文填空、讨论导入。训练的语言技能顺序是:听—说—听—写—说。语言项目有:语音、语段、词汇、文字等。

笔者关于回答问题和填空的顺序存在一些质疑: 填空部分要比回答问题部分简单得多。笔者认为:是否应该调整为先填空再回答问题。

(二 )正文与生 词部分 :在结构与安排上 ,有争议的部分是课文与生词的出现顺序。在汉语教材中,有先课文后生词的教材,也有先生词后课文的教材,还有一部分是生词和课文在结构上穿插出现的教材,笔者倾向于穿插出现的顺序。

先学完全部的生词或课文,再学习另一部分的时候,容易遗忘,时间太长,不利于记忆。而课文与生词穿插出现,分为一小部分一小部分符合学生的记忆周期。同时,先讲生词还是先讲课文,可以由教师视学生需要自主安排。

《哦 ,香雪》采取的是课文与生词穿插 ,先讲部分课文 ,再讲部分生词的顺序。不论教材结构上如何安排,教师其实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更,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发挥好主导作用。

同时,笔者认为,应该将课文的讲解适当与练习结合起来,对于练习部分出现的语言项目给足够的停留时间, 以便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对这些内容更好地融会贯通,但缺点是需要停留的时间太长。

另外,《哦,香雪》中重要的语法项目都放在生词部分,这样容易给学生留下顺序混乱、没有分类的印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笔者认为,应该把重要的语法项目专门列出注释单独成一部分。这样,通过教师引导,对相似的语法点进行比较、总结,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掌握这些语法点。

(三 )练习部分:练习部分对于学生掌握相应的语言项目是非常重要的部分。练习部分包括:朗读练习、选词填空、辨析词义、完成句子、完成对话、选句填空、连句成段、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课堂讨论、应用练习,每一部分都有特殊的训练作用。

朗读训练学生的“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使学生的汉语更接近真正的汉语;选词填空,考查学生对于词语意思的理解及运用;辨析词义,考查学生对于近义词意义的辨析;完成对话和选句填空,考查学生对于词义和句义的理解;连句成段,考查学生对于语篇衔接的掌握能力;根据课文回答问题,算得上是对课文及对语篇衔接的双重理解;课堂讨论,在进一步了解之后,通过讨论,训练学生的汉语思维与表达能力;应用练习一般是根据课文内容讲述相关内容,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发挥自己的能力,教师也可以根据这一部分检验教学成果,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值得一提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教师都应该随时检查教学效果,随时调整教学内容。总之,坚持一个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二、语言项目的多媒体课件设计

笔者提及的课件主要以PPT设计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声音、图像及色彩对比等辅助教学。

(一 )利 用 视 频 :视频集合声音和形象 ,对于学习者的刺激是比较强烈的,利用视频可以加强学习者的印象。

(二 )利用图像 :一般在讲解生词时要学会利用图像。尤其是可以利用直观形象解释的词语,可避免用文字和语言解释,利用图像会更形象。

(三 )利 用 声 音 :拟声词等直接链接声音进入课件 。

(四 )利 用文 字 和 填 充 背 景 的 色 彩 对比 : 讲解语法点的时候,要利用文字的配色,让学生对于重点一目了然。

(五 )利 用 链 接 :对于课件的连贯性可以通过链接完成 。

三、结语

关于语言项目的出现顺序及课件设计,笔者做了简要论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语言项目的教学顺序,并合理设计教学课件,有的放矢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

摘要: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讲求教学技巧,其中语言项目在课文中出现的顺序是否合理及对于这些语言项目在课件中出现的形式点学生能否合理有效快速地掌握语言知识有很大影响。本文以高级留学生教材中的一篇小说《哦,香雪》为例,简述语言项目的出现顺序及其课件设计。

14.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篇十四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第4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数的认识,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减法的计算。

2.进一步巩固数的组成,渗透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渗透加法交换律。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熟练地口算。

教学难点:算法多样化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准备:课件、计数器、小棒、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一)复习旧知。

1.王老师昨天去给班上的同学买写字本,可是商店里一共只有23本,如果每个盒子能装10本,这些本子能装满几个盒子?

2.请学生回答问题,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二)引入新课。

1.呈现主题图:因为昨天买的本子不够用,所以,王老师今天又去商店了,2.同学们请看大屏幕:你们看到了什么?

3.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一共有多少本写字本?

4.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学生口头列出算式,教师板书:30+2和2+30。

5.点明课题: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的问题情境,在复习前面所学知识的同时,很自然地引出本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

1.独立思考:你们会算吗?请你把正确的结果算出来。

2.学生汇报:谁来说一说你是算得的结果是多少?你又是怎么算的?可能会出现:

(1)根据数的组成来计算的。

(2)用小棒摆。

(3)用计数器拨。

(4)利用数数的方法往后数。

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方法要加以肯定。

3.共同验证:刚才大家都说这两个算式都等于32,那结果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是不是要验证一下?引导学生验证:

(1)用数的组成:30+2表示把3个十和2个一组成32。

(2)用小棒验证:3捆小棒加2根小棒,就是把3个十与2个一合起来,结果是32。

(3)用计数器验证:3捆小棒就是3个十,2根小棒就是2个一,先在十位上拨上3个珠子,再在个位上拨上2个珠子,合起来就是32。

(4)用数数的方法验证:先验证30+2,在30后面往后数两个数。

4.教师质疑:

(1)那2+30我们是不是也要在2的后面,往后数30个数呢?引导学生发现:同样可以在30后面往后数2个数就行了。

(2)那2+30怎么也等于32呢?引导学生去发现:不管是30+2还是2+30都表示把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组成的数都是32,只不过是两个加数的位置改变了一下。

5.快速抢答:教师出示:50+4、4+50;8+70、70+8;90+6、6+90,让学生快速抢答。

6.发现提炼:

(1)引导学生发现以上所有算式的特点:都是整十数与一位数相加。

(2)引导学生提炼方法:不管是几十加几还是几加几十,都是求几个十加上几个一,结果都是几十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经历了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汇报交流之后,再引领学生验证,解惑,最后提炼出方法。】

(二)教学整十数加一位数相应的减法。

1.提出问题:谁还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一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呢?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呈现:

(1)王老师买了32本写字本,有2本没装在盒子里,剩下的都装在盒子里,装在盒子里的有多少本?

(2)王老师买了32本写字本,有30本装在盒子里,没有装在盒子里的有多少本?

2.列出算式:引导学生列出算式:32-2和32-30。

3.说出算法:请学生先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可能会出现:用数的组成、用小棒操作、用计数器操作、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想的、用倒着数的方法等等。

4.选择算法:对于学生提出的算法,教师给予肯定之后,让学生说一说:你准备用哪种方法计算?为什么?在学生讨论之中,明确各种方法的优势所在,适当引导学生选择又对又快的方法。

5.计算接力: 53-

3、53-50;75-70、75-5;64-

4、64-60,89-

9、89-80。每组接力,第一个同学写出一题答案后,立刻将答题卡传给下一位同学。

6.归纳小结:

(1)引导学生归纳出:这些题目不是几十几减几,就是几十几减几十。

(2)小结方法: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

【设计意图:因为有了前面的教学铺垫,这一环节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自己的表达与交流能力,同时注重对算法多样化的渗透,引导学生选择又对对快的方法。】

三、巩固提高

(一)基本练习。

1.P48的“做一做”第1题:做好后,请个别学生说出方法,提示:利用加减法的关系,可以算得又对又快。

2.P48的第2题,“烤玉米”。

3.P49的第1题: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完成。提醒:如何才能算得又对又快?

4.开火车:P49的第4题,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基础练习为主,让学生巩固所学,通过多样的练习形式,促使学生掌握又对又快的方法。】

(二)解决问题。

1.P49的第3题:

(1)呈现问题情境,分步出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提醒学生注意写上单位名称。

2.P49的第2题:

(1)呈现问题情境,分步出示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

(2)学生讨论解题思路,教师加以引导。

(3)学生独立解答。

(4)集体讲评,教师板书解题过程,规范格式要求。

3.P49的第5题:

(1)完整呈现题目,学生独立解答。可以有意选取一名解答正确的学生上台板演。

(2)集体讲评,根据学生所列算式提问:小猫吃了8条鱼,为什么还要加上8呢?

(3)教师带领学生审题:特别突出对“吃了”、“还剩下”、“一共”等关键词的理解。

(4)解答错误的学生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难度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笔头表达能力与逆向思考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一)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什么收获?

(二)归纳。

1.师生共同归纳所学内容。

2.提炼计算方法:

(1)几十加几就是几十几。

(2)几十几减几等于几十,几十几减几十等于几。

3.师: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要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方法,不能生搬硬套。

15.数的顺序教学设计 篇十五

刘永芳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中的例4。在此之前学生学过《20以内数的加减法》,之后我们还要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作为过渡性知识,这一单元起着建立数感,培养心理意向的重要作用。

基于对新课标的理解及本课知识的特点,我从以下三方面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目标:观察、分析百数表,探究100以内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百以内数规律的过程中,构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深化学生对数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感。教学重、难点:发现100以内数的排列顺序的一般规律,初步构建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数感。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让“学生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这一课改目标,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教具的演示功能,引导生通过实验操作、合作交流、分析归纳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在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四能”,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这一课改新理念要求我们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全面实现育人目标的教育;促进、注重质量的教育;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注重让孩子们经历火热的探究过程:观察分析、合作交流、总结归纳、汇报展示、自编自用。这样我们的教学就不再是量的堆砌、不再掐头去尾的“烧中段”不再书本中冰冷的结论。那么又怎样让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从“冰冷的结论到火热的探究呢?

三、教学过程分析:

在研读本课的知识时我在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应选取什么素材才能体现出学习“百数表”这一知识的必要性。即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百数表”?(2)怎样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意识?(3)借助这一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4)这一知识能为哪些后继知识做准备?

(一)创设情境。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开始探究课的伊始怎样设计情境,才能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呢?我从零乱数据发现规律之一情境入手,引导学生意识到有序的排列才更容易发现规律。

二、合作探究

1、在解决了“为什么学习百位表”的问题之后,接下来我们要研究“怎样学”的问题。“请同学多角度观察百位表,如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等等方式进行观察,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我先请同学们自主观察,然后合作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交换各自的意见,丰富自己的结论。力求达到规律越多越具体越好。基于这样的目标,在互动中我把一切说的时间还给孩子,把讲的机会交给孩子,把问的权利让给孩子,尽最大可能的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在互动中我及时的对孩子们创新的思维进行鼓励,感谢他为课堂创造了不同的声音,对有不正确同见解的孩子也感谢他为大家提供了有价值的争论。对不正确的观点要适时的延时评价,为孩子们的互动留有空白。教师不该反应太快,否则就筛选掉了孩子们可能出现的教师预设之外的结果。也就筛选掉了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亮点。

三、拓展运用。

在解决了“为什么学、怎样学”的问题之后,我们要来研究“应用”的问题。百位表能让孩子们迅速的辨别数学之间的重要联系,在建立数字与计算之间的联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课堂反思

16.说明的顺序教学设计 篇十六

1 MPS系统上料检测站的组成

完整的MPS系统主要由上料检测站、搬运站、加工站、安装站、安装搬运站、分类入库站等六站组成。上料检测站是MPS系统中的第一站, 用于把储料仓中的工件取出, 检测工件的颜色, 并通过传送带传送至下一站进行加工, 保证整个系统的连续运行。

该站主要由机械、控制、电气三部分组成。机械部分包括储存料仓、自动推料装置、减速电机驱动的传送带机构、自动拦截颜色检测机构等。控制部分由三菱系列PLC、按钮控制面板、检测工件有无和颜色的光电传感器等组成。气动部分由气缸和一组电磁换向阀组成。

2 工作流程

首先按下“上电”按钮, 整个控制系统上电后, “复位”指示灯闪烁提示进行系统复位, 按下“复位”按钮之后, 系统回到原位, “启动”指示灯闪烁提示按下“启动”按钮, 系统按照如下顺序运行:推料缸推出工件至传送带———推料缸后缩———传输带正转将工件送至检测装置———进行工件的颜色检测———继续传送工件至终点位置, 以上就是一个周期的运行过程, 然后循环运行。

3 顺序控制法设计过程

该控制系统基于GX Developer软件, 并采用顺序控制设计法对程序进行编程。主要步骤有:进行I/O地址分配 (如表1所示) 、画出状态流程图 (如图1所示) 、编制顺序功能图程序 (如图2所示) 、补充相应的特殊梯形图程序。在图2中, 需要有驱动初始步S0的条件, 因此将特殊的辅助继电器M8002作为初始脉冲驱动S0步, 在程序中增加一个梯形图块, 具体如图3所示。

4 结语

顺序控制是按照生产工艺预先规定的顺序, 在各个输入信号的作用下, 根据内部状态和时间的顺序, 在生产过程中各个执行机构自动、有序地操作。采用顺序控制设计法实现MPS系统上料检测站的控制过程, 使得整个控制系统变得更加简单、直观, 并且程序结构清晰、规范, 易于理解和检查。对于复杂程序较高的顺序控制系统而言, 选用这种设计法可以降低编程的复杂性, 从而缩短编程的时间, 提高工作效率。

摘要:以三菱FX系列PLC为例, 介绍了上料检测站工作原理和PLC顺序控制设计法, 并将这种设计法应用于MPS系统中的上料检测站, 使得控制系统的程序结构更加简单、易理解。

关键词:顺序控制,MPS系统,软件编程

参考文献

[1]廖常初.PLC梯形图的顺序控制设计法与顺序功能图[J].电工技术杂志, 2001 (4) :51-53.

[2]陈胜利.PLC在控制交通信号灯中的应用[J].机电一体化, 2003, 5 (9) :85-87.

上一篇:母亲祭下一篇:唐山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