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碎片化有利于认知

2024-07-08

信息碎片化有利于认知(精选6篇)

1.信息碎片化有利于认知 篇一

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还是把时间碎片化作文

自从有了手机,我们的生活就有了很大的变化。不少人都成了低头族,在地铁车厢里,在餐桌旁,甚至是在过马路的人行横道线上。如果被问到为什么这么频繁地看手机、玩手机,低头族们会回答:“手机可以让我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呀!

频繁地看手机、玩手机真的都是在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吗?我不同意。

我们的确都有一些零散的、无规律的、也很容易浪费掉的时间。但是,在这些时间里,很多人频繁地拿出手机只是刷朋友圈、看微信、浏览网页等,大多只是消磨时光而已,是谈不上“利用”二字的。

在我看来,频繁低头不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还会把时间“碎片化”。比如课间,这是一段休息一下眼睛、舒展一下身体、放松一下精神的`时间,如果你不停的刷手机,你就把这段时间碎片化了。这样,你还能休息好、舒展好、放松好吗?

再比如我家里饭前这段时间,如果我在正式开饭前就先“品评”一下老爸已经炒好的菜,或是帮着盛个饭、端个碗、擦下桌子,或是跟外婆唠叨唠叨,这段时间岂不是珍贵的亲情时间?哪里还是需要用手机利用的碎片化时间呢?而如果我还是频繁刷手机,岂不是把这段时间碎片化了吗?

刷手机而把时间碎片化的例子还有很多。有的人不论在做什么事情,只要听到手机“嘀”一声,就赶紧要查看,这就把正常作事的时间也“碎片化”了。有的人即使手机没“嘀”,过一阵不查看就像丢了魂似的,焦虑不堪,这就更严重了,因为他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他们已经顾不得什么时间或任务,习惯性地查看手机是第一位的,他们的时间就会零碎不堪。

那么,我们能不能既用手机“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又减少“把时间碎片化”呢?我觉得关键还是对时间的规划。如果是按规划用手机下载或上传作业、看通知、听听力材料等,就是做了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是真正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如果没有规划、漫无目的、乃至形成频繁玩手机的坏习惯,那就会不断地“碎片化”宝贵的时间。

我们学校要求同学们在校时手机统一保管,这很好。因为在学校几乎没有碎片化的时间需要借助手机利用,也不应该让手机把我们宝贵的时间碎片化。

2.信息碎片化有利于认知 篇二

来。应当看到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在大众传媒业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从横向上同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着很大的差距。中国社会目前面临着很大的贫富差距的问题, 知识沟的扩散只会从精神层面到物质层面进步一拉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国家社会有责任尽量保证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能获得均等的获取信息的机会。因此, 我国需要以政府牵头明确尽量弥合知识沟。

第二, 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其先进经验, 要立足中国基本国情对国际通行政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适当引进走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信息化道路。此外还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上为缩小和消除知识沟方面的工作, 为创建国际信息新秩序并抢占重要位置而努力。

第三, 国家应当从财政上对一些落后地区、低收入人群的信息化设施普及给予政策支持。由于我国在这一领域尚未形成规范有力的市场竞争机制, 单纯依赖于市场这只手容易加大东西部地区, 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知识沟。还是需要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来完成和保证兼表的整体。这样的认知过程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在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当中由于人们所接受到的信息往往并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 那么, 人们对于整体的认识就有可能出现偏差。

在新媒体不断发展壮大的时代, 传播的力量也在随之壮大, 在信息环境下, 人们对于事件的了解往往来自于媒介, 因此, 传播便成为了受众与信息之

顾效率公平。缩小知识沟首先从基础的硬件设施保证, 合理进行教育资源配置。

3.2互联网的使用层面

“因特网一方面为受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另一方面也大大减少了传统媒介对特定内容的侧重。如果说报纸侧重于新闻而电视侧重于娱乐的话, 因特网所提供的空前自由使每一个用户得以根据自己特定的身份和地位选择特定的使用方式, 而较少受到媒介形式的限制”这一特点极大的满足了受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手机等移动终端的出现, 由于其在购买价格和多种功能集于一身的优势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城乡、地区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知识沟问题。智能手机越来越普及, 手机上网的wife热点流量价格也要相应做出调整才能更好的配合缩小知识沟差距。

3.3社会层面

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 作为传媒自身要提高素质。做好传播者和把关人, 不断地将新鲜有益的知识传播出去, 提升传播内容的质量减少娱乐化倾间的桥梁, 如果有人想要通过传播来放大或者缩小事件也是极其容易的。也就是说, 在当下的媒介环境下, 想要利用传播机制来使某件事情获得广泛的关注是十分方便且廉价的。因此, 如果人的碎片化的认知过程与传播机制, 尤其是碎片化的传播机制共谋的时候, 人类的对事实的认识就可能出现偏差了。这一点在我国构建国家形象上尤其需要注

向。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提高全民的媒介素养、激发求知欲望, 深入开展媒介素养的教育培养工作, 从源头抓起, 比如普及电脑的使用知识, 正确引导学生的上网习惯, 网络社区和学校与现实中的社区结合, 多做宣传交流将好的网站推广出去, 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韦路, 从知识获取沟到知识生产沟——美国博客空间中的知识霸权.[J].开放时代.2009 (08) .

[2]韦路、张明新, 数字鸿沟、知识沟和政治参与.[J].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 (z1) .

[3]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

[4]刘瑞雄, 因特网的发展对知识沟的影响分析.[J].电子商务.2011

[5]单纯, 知识沟理论的演变及其社会意义.[J].社会科学.1993 (08) .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100024) 意。

当下, 很多国家都在鼓吹“中国威胁论”, 一些发达国家对于中国的发展抱有不友好的态度, 而在西方媒体当中, 中国人也是常常成为不文明的代言人, 事实上, 中国远远没有实力威胁世界安全, 这说明, 中国目前的国家形象构建存在着问题, 要改变这种情况, 理解碎片化认知和传播机制或许是可行之法。

先从一个例子来看一下碎片化认知过程和传播机制是如何共谋而损害中国国家形象的。发生于08年的西藏“3·14”事件和09年的新疆“7·5”事件曾引起了不少关注。在这两起事件当中, 藏独和疆独分子被西方媒体所同情, 而中国政府的维护当地居民安全的行为却被不明所以的西方社会谴责。事件发生后我国没有及时发布有关事件的信息, 在西藏事件当中组织外国记者进藏采访, 便使整个事件处于一种不明真相的状态当中, 而西方国家又迫切想要知道事件的真相, 于是只能寻求其他已有的信息, 或者向藏独分子寻求信息, 这种传播机制使得整个西方媒体舆论开始偏向这些真正损害当地人民利益的人, 反而对中国的维护社会安全行为进行强烈的批评, 对于西方的普通大众来说, 其对事件的了解都是来自于媒体, 受到媒体报道偏向的引导而声援骚乱分子, 并且通过这两起事件认为中国政府对于少数民族的人民实行压制政策, 这就使得原本两起藏独、疆独分子无端闹事的事件被拔高到了中国民族问题上, 使的整个西方从对于事件本身的关注上转移到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批评上, 于是, 单纯的新闻事件就有了更深层的含义——中国实行民族压制, 这种思想与西方国家所倡导的民族政策恰恰相反, 于是, 简单的骚乱事件被扩大到政策问题, 于是就变成了损害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事件。

另一个典型的案例就是谷歌推出中国事件, 在媒体传播机制的作用下, 改时间由一个市场行为扩大到了制度问题, 又在碎片化的认知作用下让这一事件深化成了“中国不自由”的国际形象。藏独、疆独事件和谷歌退出中国事件其实都是外国民众对于中国认识的一个方面, 他们都是认识的碎片, 并没有形成整体, 而当多个这样的事件发生后, 这些碎片便会产生共鸣, 逐渐在人脑中产生一种整体化的认知。中国的整体的国家形象就是在这些负面的、碎片化的认知产生共鸣后遭到破坏的。

从上面的例子分析当中, 我们可以总结出碎片化认知过程与传播机制共谋对国家形象影响的过程。首先, 新闻事件发生, 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 将信息传递给广大的受众, 在受众当中形成广泛的影响。其次, 这则事件可以被受众所理解, 并且能够被放大到国家的高度。最后, 人们的这些零零散散的认知在对事件的理解中不断积累并最终产生共鸣, 从而让人产生对整个国家的认识并形成一种态度, 如此便对国家形象产生影响。

了解了碎片化认知与传播机制共谋在构建国家形象过程中的运作程序, 我们便可以利用则以程序来提升中国的国家形象建设。当下我国构建国家形象过程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传播的内容常常过于宏观, 中国的文化有5000年, 宏观的展现自然是得心应手, 但是这样做难以让非华人深入了解中国及其文化, 反倒不如从中国文化当中选取一个小的角度进行深入传播, 以碎片化认知为基础, 在配合传播机制的“光晕效应”, 这样的方式可能会更加有效。这一点中我们应当向美国学习, 美国国家形象的建立并不是向世界发表任何宣言或者表明任何理想, 而是通过一个小的窗口来展现自身, 从而提升美国的国家形象, 比如美国大片中的各种情节就是在展现和宣传美国的不同侧面, 而这些碎片式侧面经过融合就形成了美国自由、民主、开放的国家形象。

虽然大多数人对于碎片化认知与传播机制的共谋在建设中国国家形象上的作用还没有具体的认识或者了解到, 但也已经有意无意地进行了一定程度运用, 可是尚需改进。如中国国家宣传片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亮相其实就是希望通过个体让世界认识中国, 宣传片选取了40位中国人来展示中国主要就是希望在外国民众的内心展示中国人的想象和气质, 让他们对中国人有一个直观的了解, 但是, 这则宣传片的不足之处在于只有人物的展示而没有一个具体的情节设置, 这让外国观众在看宣传片时只看到一些陌生的面孔, 却不能对这些人做深入的了解, 更不用说对整个中国形成一个形象的了解了。

增强国家影响力和提升国家形象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碎片化认知过程和传播机制的共谋是作用在这些构建手段背后的一种内外结合的运行机制, 所谓内外结合就是指这种运行机制既有个人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作用力, 其中内在的原因就是人们在认识事物时的碎片化倾向以及经年积累, 这些碎片在人的意识当中所产生的共鸣, 而外在作用力就是媒体传播机制, 媒体如何报道事件以及怎样报道事件对于人们认识事件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也就是说报道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人们对事件的认识, 同一件事不同的报道方式可能会让人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 而如果在信息传播的环节就出现了偏差, 那么对于之后人们的认知在收集碎片和碎片共鸣上都会有影响, 也就是说, 在碎片化认知和传播机制的共谋过程中, 传播机制是基础, 而碎片化认知是在传播产生之后发生的, 因此, 这二者的共谋是依照一个时间顺序产生的, 并不是突变的。

总而言之, 在构建中国国家形象当中, 碎片化认知和传播机制的共谋是十分重要的一个运行机制, 它能够为构建国家形象提供帮助, 因此, 我们应当认识到它的存在, 并且利用它来制定有效的公共外交策略。

参考文献

[1]《浅析美国公共外交的要义》.吴洋.《科技信息》.2011年第8期

[2]《社会“名人”在公共外交中的角色分析》.刁潍.《经济视角》2011年第6期

[3]《公共外交刍议》.张九桓.《亚非纵横》2011年第2期

[4]《公共外交、媒体与战争》.任琳.《学理论》。2011年第16期

[5]《公共外交视野下的国际新闻报道理念》.钟新.《新闻与写作》2011年第3期

[6]《公共外交离不开国际传播》.王文.《对外传播》2011年第2期

3.碎片化生活作文 篇三

同时也因为移动互联网,我们的生活也逐渐碎片化。因为事业的开阔社交圈的扩大和信息的高速流通,“碎片化的生活”带给我们的是更加充沛、饱满的生活。正所谓“跟紧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了解并擅长在碎片化的模式下生存,才是跟上时代节奏的重要一步。

在爸爸妈妈小时候,还没有手机可以通讯。村里村外靠的是谁的嗓门大,可以从村的这一头传到另一头。这样的场景如今也只有在怀旧的小说里才能看到了。后来出现了大哥大、小灵通。到了如今的智能手机时代,手机的发展也不过数十年罢了。我们的通讯工具千千万万,而且互相连通,微信QQ微博都可以轻松的找到很多年前或已失联的旧友,或是朋友的朋友。上次妈妈回沈阳同学聚会,不见的老同学们又重返校园再聚,不由得让她感慨如今社会通讯的厉害之处。朋友们的动态也都在朋友圈中仿佛可以近距离的感受到他们的生活。碎片化的社交,并没有让我们和朋友们的交往时间变少,反而使我们的生活更近了。

由于互联网的流行,我们的阅读和购物也都可以都在网络上完成了。实体店找不到的藏书可以在网上找到,电子书的出现更加给予了我们可以轻便的随时带上数十本书的能力,实体书反而相对变为收藏和爱好的存在了。碎片化的阅读绝不是没有时间阅读,而是给予了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阅读的便利。碎片化的购物也绝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我们省却了很多路上和逛街时间。当然,也许网络无法替代的,也正是那份亲手挑下的喜悦了吧。

碎片化的时间给予我们的是更快速的生活节奏和更完善的生活规律,有效的规划时间规划每一步是我们管理碎片化时间最好的办法。把握时间,把握好我们化为碎片的每分每秒,那么忙碌的过完这一天后,我们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一个荒废的状态,而是有着饱满的节奏。

4.碎片化生活作文 篇四

你是否觉得手机简直是万能的,足不出户便可以买到自己心仪的东西,身不动而心已远……手游更是让人欲罢不能,沉迷其中忘乎所以。我旁边的同学们兴致勃勃地聊着《王者荣耀》,而我好像与他们没有了共同话题。我也在想,《王者荣耀》有那么好玩吗?过多的关注了手机,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过多的时间沉浸在手机的场景中,时事、实景却视而不见,真的好吗?

微信的出现方便了联系,许多同学都说手机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我看未必。人和人的交流只存在于虚拟的键盘上,缺乏面对面、眼神之间的交流,不能在一起嬉戏、打闹,不能全方位的看到一个真实的人。正像有人戏言:或许和你聊的很投缘的不一定是一个人,说不定是一条“狗”。

打羽毛球时,教练不时地掏出手机,瞄上几眼。而我们只能在那里静静地等着教练看完手机。在我写作业时,一听到微信那特殊地接收新的信息的声音,便停下了手中的笔,去看一看到底是我们群里有了什么好玩的事情还是哪个朋友给我发来了信息。当我回头去看写到一半的作业时,思路已经完全被打乱,忘了从何写起。

生活一次次的被打断,很少有一整天、一整块的时间来专心做某事。我在想象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虽然那时通讯很不方便,但那时至少能完整的做自己喜欢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生活中充满了乐趣,可却被那小小的手机给遮挡住了,当你放下手机,放下微信、《王者荣耀》……,抬头看看这个世界,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是那么精彩,街旁开了一家精致的新店、路灯更亮了、又栽了许多花……可你在手机上并发现不了他们。

让我们一起抬起头来,去发现身边新鲜的点点滴滴,让我们用我们的行动去把我们那碎片化的生活重新粘起来!

5.碎片化阅读作文 篇五

但是,不得不说,碎片化阅读的优点也是实体书无法匹敌的。至少,在我们渴望阅读的一念之间,不会因手边没有一本合适的书籍而感到懊恼,我们能够直接打开手机,打开一些阅读软件,手指在屏幕上划一划,直接能够读到我们想要读的书,看的小说等,这种形式真的很方便。

综上,是“碎片化阅读”的利和弊,有些人可能会以这种形式阅读的弊,当作借口,找这个理由来减少阅读。

我认为对抗碎片般的阅读并不是难题——只要我们能够虔诚地保有一颗对阅读的赤子之心,以最本真的阅读方式来保留时代灰霾下那颗一尘不染的初心,就一定能达到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能达到起初阅读的真正目的!

6.信息碎片化有利于认知 篇六

1 体育传媒的现状

从1998年5月, 以网络为代表的“第四媒体”概念被正式提出开始, 新媒体阵营中纷纷出现了第五媒体 (手机) 、第六媒体 (楼宇电视) 、第七媒体 (地铁、公交等移动电视) 。媒体市场被各种不同的媒体主体分割, 呈现“碎片化”发展趋势。

1.1 体育报纸碎片化

互联网、手机、电子阅读器、微博等新媒体的不断涌现, 给体育报纸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管理研究所所长宋建武如是说:“除了专业体育传媒外, 所有的日报都有体育版面。作为报纸, 从内容传播上看, 和电视比不具备形象优势, 和网络比不具备速度优势, 所以, 体育传媒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1]

1.2 体育电视碎片化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体育赛事也越发频繁, 虽然CCTV-5仍然强势, 但由于体育赛事较多, 难以兼顾每一赛事的全程转播。加之“碎片化”使体育市场需求与电视内容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 体育频道的报道主要还是新闻和赛事, 对农村体育、休闲体育、体育教学、体育保健、体育用品等方面的内容报道的较少。互联网对电视的巨大冲击使央视一家独大的局面逐渐被瓦解。

1.3 体育网络碎片化

21世纪以来, 互联网得到了迅猛发展。近几年不断涌现的新浪、微博、搜狐等网络使得体育网络的传播也面临着“碎片化”的革新。新华网体育、人民网体育、腾讯体育、新浪竞技风暴、雅虎体育、搜狐体育、网易体育、TOM体育、体坛网、国家体育总局、凤凰网体育、中华网体育、国际在线体育等许许多多, 这些好像都在诉说一个事实———门户时代即将落下帷幕, 互联网也走进了一个没有霸主的时代。

2 体育传媒策略的探讨

2.1 积极传播正面、健康的体育能量

2.1.1 体育报纸传媒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时代的到来, 人们获取体育信息的方法更加多元化。与此同时, 体育报纸的传媒陷入了比较尴尬的局面, 所以, 体育报纸在传播信息的时候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的选择与编辑。

2.1.1. 1 关注老年人体育

1999年我国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后, 对老年人体育的研究不断增多。现在, 我国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比较大, 国家对老年人的关注也越来越多, 如医疗、保险、健身等等。现如今, 快时代的节奏使得体育报纸的受众主要为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健康是社会比较关注的问题, 老年人体育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 体育报纸在报道新闻的时候, 内容应尽量是老年人比较感兴趣和关注的事情, 可以多谈一些健身养生的体育锻炼活动, 从而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2.1.1. 2 重视体育研究

近些年, 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了, 闲暇之余人们开始进行体育锻炼, 随之对体育的研究也在不断增多, 但是现在的中国社会不良之风盛行, 学术界也表现出浮躁、急功近利, 体育研究没有深度, 大部分都是简单化、重复化的文章。因此, 体育报纸可以做一些有深度的调查分析, 给体育研究人员提供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 进而加速我国体育研究的发展。

2.1.2 体育电视传媒

2.1.2. 1 以CCTV-5为主的体育电视

新世纪以来, 农村的建设越来越受国家重视。2005年10月,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 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 也将成为农村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农民在获取体育信息的时候主要依赖于电视、广播、报纸、网络。虽然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但农村的经济条件还相对差些, 电脑还没有完全普及, 所以农民对电视的依赖程度最高, 而且他们最为关注的是农民的传统体育活动。因此, 体育电视传媒应从这方面入手, 适当减少对竞技体育的传播, 主要报道一些精彩时效的体育赛事;增加一些农民所关注的体育资源, 加大对农民传统体育的宣传, 转播全国农运会和省级农运会的赛事, 提供科学养生的体育知识, 使他们转变对体育的传统观念, 让他们了解体育的价值及锻炼意义, 使他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

2.1.2. 2 地铁、公交等移动电视

“碎片化”传媒时代在地铁、公交等移动电视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它们的受众群是乘客, 而乘客的流动性比较强, 在车上停留的时间比较短, 这就要求地铁电视、公交电视等传播的信息内容短小精悍、言简意赅。奥运会是全世界的盛会, 是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 有关这种重大赛事的报道正好符合地铁电视、公交电视等的需求, 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在编辑加工信息的时候, 选取最主要的信息, 用最简洁的语言展现出来, 由于车上人多繁杂, 尽量使用屏幕文字, 每条短讯保持在30秒左右, 这样乘客们会愿意主动接受这些体育新闻。

2.1.3 体育网络传媒

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体已悄然盛行开来。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传者中心下的传统媒体向受者中心下的新媒体转变, 体育受众已不是以前那种消极地“接受”信息, 而是积极主动的去寻求自己想要得到的资讯, 网络为受众提供了这一广阔的活动空间。体育受众接受信息的方法从以前可以“选择不同媒体来接收信息”变为可以“直接选择想要的信息”, 根据碎片化受众的特点, 网络要提供全方位的体育信息, 既要有即时报道, 又要进行深度报道, 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

2.2 避免传播虚假、低俗的体育信息

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出现,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网络上开始发表自己的言论, 或积极、或消极、或正面、或反面, 无奇不有。体育媒体应进一步公正、公开, 不要以点带面, 传播全面真实的信息, 避免制造虚假消息。有的网站为了盈利爆料一些体育明星的私生活, 还妄加评论。约翰·伯格的偏见曾经很受推崇:

“男人看女人, 而女人则看自己被别人看。这不仅决定了多数男女关系, 而且决定了女性与自己的关系。女性的观看者是男性, 而女性则是被观看的。所以女性把自己变成一个对象, 一个非常特殊的视觉对象, 一种景观”。[2]现在有些媒体为了吸引受众, 设置一些关于足球宝贝、篮球宝贝等的专门频道, 如世界杯“美女新闻”等, 把女性当成了一种看点, 这并非是体育传播的本意, 但是无形中已经失去了其原本的价值意义。因此, 体育媒体在传播信息时要体现体育本身的积极价值, 避免低俗信息的恶性传播。

3 小结

上一篇:物业装修管理流程下一篇:年级组督导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