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发展情况

2024-09-10

党员发展情况(精选12篇)

1.党员发展情况 篇一

免费

高校党员发展情况总结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展,搞好在青年教师和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是党建和思想政治的重要内容,这是系办专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需要。这是建立和扩大政治工作队伍的需要,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系党总支把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工作重要部分,制度发展计划,采取相应措施。首先,抓好学习,提高认识。党总支组织党支部以上的同志认真学习有关在高校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文件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对申请入党积极分子按计划进行培训,提高对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水平,端正入党动机,把好质量关。再次明确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根据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层层抓落实。

在正确把握新时期党员的标准,认真旅行发展党员程序,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中采取的措施是。首先注意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通过党课的培训,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正确认识,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其次,组织培养人深入群众,全面了解对入党申积极分子的优缺点,根据其表现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教育。再次,采取各种途径,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反馈给被培养人,使其及时克服缺点。通过各方面的工作,第一、所发展党员较大多数在群众中能起到表率作用,在院系开展的各项活动能发挥带头作用,例如,义务献血等,产生了好的影响。第二,所发展的对象没有一个发生违犯现象,并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第三、积极参加当组织的各项活动,增强了组织观念和党员意识,提高了发挥模范的自觉性。

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对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偏重求重分享

免费

求严,思想和工作还跟不上形式发展要求。第二、发展党员工作中有些环境还不够紧凑。第三、发展的个别党员,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

随着扩招,我系高职生现有64名,学生党支部根据高职生的特点,进行积极靠拢党组织的教育,现已有30余名提出了入党申请,并参加了系党支部举办的申请入党人的党课培训。本着积极教育,重点培养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力争一年后将其中优秀的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入党。

在做好推优工作中,第一、注意发挥团支部的作用,把“推优”工作放在团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位置,增强团支部做好“推优”的工作的自觉性。第二、各团支部建立健全“推优”制度,通过对团员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培养锻炼,积极把好质量关,并积极向党支部推荐合格人选。做好在中青年教师特别是业务骨干的发展入党工作,系党总支和党支部作为培建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任务来抓,在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以后,十分注意在教学和各方面工作中发挥其积极作用,并在实践中帮助提高觉悟和业务骨干作用,并注意提高他们在党内外中的影响和威望,定期听取他们的思想汇报和个别??制度,使申请人健康成长,保证发展计划落实。但对个别入党申请人,虽然是业务骨干,社会工作做了不少,但仅在个性强,突出个人党内外群众有些反映,形不成发展意见,还需做进一步的工作。

我系共有学生428名,党员总数为19人,入党积极分子为284人,申请入党人312名,申请人占学生总数的72.8%,党员占学生总数4.4%,年底按计划发展11名,将达到7%。现有的积极分子总体思想觉悟较高,在各方面都比较向上,一部分人还有突出的表现,群众基础较好。为了加大对积极分子的培养和考察力度,系党总支和党支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分享

免费

育,学生党支部申请入党培训班,教工党支部采取座谈和谈话等形式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帮助教育对他们自身素质有了明显的大幅度的提高。但在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个别学生因学习成绩突发问题未发展入党,在过去的工作中也存在时紧时松的现象。

年发展党员计划学生应为37人,实发展15人,由于客观原因,年底按计划再发展11人,年龄结构在20岁-22岁。(其余未发展的包括毕业班7人共11人,已发展2名党员女40岁,男46岁)

年计划发展党员xx人,其中教师x人,学生x人,其中xxxx级本科和高职生经过考察已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并列为xxxx年的发展计划。在培养工作上将采取,第一、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狠抓落实。第二、加大培养力度,按照申请入党人、申请如等积极分子、拟发展党员是三个层次没有针对性进行专题培训教育,建立经常性定期的思想汇报制度和立档制度工作。第三、对拟发展的党员建立责任到人?个落实,跟踪考察。第四、扩大民主范围,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严把入党关口。

分享

2.党员发展情况 篇二

1 发展背景与现状

(1) 养羊业是东昌府区的传统养殖行业, 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多年来, 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现有地方品种普遍存在生长速度慢、产肉率低、肉品品质欠佳等缺点和不足, 主要经济性有待改进和提高。 (2) 为合理利用当地丰富的秸秆和农副产品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加快肉羊良种改良, 提高个体生产性能, 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 实现肉羊产业可持续发展, 针对我国地方肉羊品种普遍存在前胸不发达, 体躯狭窄, 肋骨开张不够, 后躯不丰满, 产肉性能差的现状, 自2002年起, 在山东省农科院畜牧所指导下, 东昌府区畜牧局组织养羊大户从省农科院引进引进南非专用肉羊品种杜泊羊, 开展与与鲁西本地品种小尾寒羊杂交繁育工作。将引进品种产肉与地方品种多胎性状结合起来, 选择理想型个体组建育种群。采用常规育种技术和Fec B分子遗传标记辅助选择, 通过选种选配, 横交固定和扩繁推广, 成功培育、选育出了适合我国中原农区肥羔生产的肉用绵羊新品系—鲁西黑头肉羊多胎品系, 该成果于2010年在济南通过了专家鉴定, 并有望在2015年通过国家畜禽新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的审定将填补山东省在肉羊新品种育种方面的空白。 (3) 鲁西黑头肉羊不但具有耐粗饲、抗病、适合舍饲圈养等特点。而且生长速度快、出肉率高、肉质鲜嫩、繁殖率高。鲁西黑头肉羊多胎品系6月龄体重达到40kg以上, 胴体重20~22kg, 屠宰率52%以上;成年公羊100kg以上;母羊60kg以上, 平均产羔率200%, 且肉质鲜嫩, 深受市场和消费者青睐。通过调查, 养殖一只鲁西黑头母羊可获纯利3000~5000元, 出栏一只杂交肉羊可比小尾寒羊多收入300~500元, 比较效益非常显著。 (4) 鲁西黑头肉羊优良的种质特性, 深受市场和养殖户欢迎。经过十年的发展, 鲁西黑头肉羊养殖已初具规模。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 农民养羊、养黑头羊的热情空前高涨。尤其是近几年发展更为迅速。东昌府区畜牧局通过举办赛羊会、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搭建起了鲁西黑头羊快速发展的平台。鲁西黑头肉羊养殖正逐渐成为繁荣区域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示范周边地段的畜牧主导产业。2013年肉羊存栏达32.6万只, 其中鲁西黑头肉羊15.8万只, 其它为当地绵羊与山羊。全区现有10只以上专业养羊户1500多户, 年出栏200只以上的规模场 (户) 220余家, 省级标准化肉羊场两处, 市级标准化肉羊场一处, 肉羊养殖专业合作社7家。2013年出栏肉羊60多万只, 全年羊肉产量达0.9万吨。以沙镇和堂邑镇为中心的杂交肉羊繁育基地已基本形成, 并辐射带动了阳谷、冠县、茌平、临清等周边县市的养羊业发展。种羊供应已辐射到河南、河北、青海、内蒙、甘肃等十几个省、市、自治区, 均显示出了良好的生产性能。在2013年举办的东昌府区第三届鲁西黑头肉羊赛羊会上, 一头被评为三等奖的种公羊, 以6.2万元的高价被德州市夏津县一养殖户买走, 创造了鲁西黑头羊发展史上的佳话。 (5) 2014年8月20~22日, “2014年全国养羊生产与学术研讨会暨东昌府区第四届鲁西黑头肉羊赛羊会"在东昌府区成功举办。来自全国30多个省市的630多名专家、学者对鲁西黑头羊, 尤其是东昌府区“以农户为主体开展肉羊新品种培育”的新模式给予了高度评价。 (6) 为推进鲁西黑头肉羊健康有序发展, 在山东省畜牧总站和山东省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 2012年底东昌府区畜牧局与山东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联合发起成立了鲁西黑头肉羊育种协会。根据养殖情况划定区域, 并派专人开展工作, 详细记录鲁西黑头肉羊的配种、繁殖和生长发育等有关技术资料。确定了杂交固定选育的技术路线和近20万只的群体数量规模;明确了种羊集中养殖、肉羊分散养殖、人工授精网络配种、小群体规模育肥的生产组织形式;形成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 有关专家跟进指导, 政府部门切实推动的联合育种推进机制。

2 存在的问题

尽管鲁西黑头肉羊近年来有了长足发展, 但仍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

2.1 品种数量小, 难以满足市场和产业化发展需求

鲁西黑头肉羊品系的成果鉴定已有两年的时间, 该品系的优良性状得到了业内专家和养羊户的一致认可, 但目前尚未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群体仍然偏小, 目前可向社会提供的优质肉羊数量有限, 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和产业化大发展的要求。因此, 推动该品系尽快通过国家畜禽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扩大种群繁育, 培育更多的优良品种, 对于推动肉羊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促进畜牧产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 产业链条短缺, 品牌建设不足

目前鲁西黑头肉羊的产业化发展还处在产业的前端, 优良的羊肉品质资源还不能够获得更高的价值增值。屠宰加工形成自己的品牌是当务之急, 如果能够形成类似于小肥羊、藏书羊肉、简阳羊肉这样的品牌, 不仅价值会大增, 还会有力的拉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藏书羊肉”历史悠久, 以其独特的烧煮技艺, 烹调成各式羊肉菜肴, 因其肉香汤鲜、味美可口、营养丰富而深受人们喜爱, 是冬令进补佳品, 成为传统的苏州地方风味小吃而风靡江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继承和发展, 使其形成著名品牌, 1997年经过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为“藏书羊肉”, 实现产业化经营。

2.3产业化程度低, 市场拉动作用不够强近年来, 东昌府区及周边的鲁西黑头肉羊数量虽然有了明显的增长, 但大多为农户散养, 规模化水平较低, 现有的规模场大多设施简陋、标准化程度不高, 鲁西黑头肉羊的种质优良特性未能充分发挥, 市场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

3 对策与建议

针对鲁西黑头肉羊产业发展现状, 应采取多种措施, 发展壮大肉羊产业。 (1) 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根据鲁西黑头肉羊适应性强, 耐粗饲, 生长发育快, 肉质好等种质特性, 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将鲁西黑头肉羊列入我国在农区舍饲条件下优先推广的的肉羊良种之一, 在良种繁育、规模养殖等方面给予扶持, 这对于发展我国我国舍饲肉羊业, 实现肉羊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抓好典型, 通过多种形式, 帮助养殖户提高对规模养殖的认识, 进一步提高农民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 积极提高优质肉羊科技含量, 建立质量安全保障追溯体系, 培植龙头加工企业, 打造“黑头”、“优质”、“羔羊”品牌, 突破产业发展的“市场关”, 确保肉羊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4) 建立健全鲁西黑头肉羊良种繁育体系, 充分发挥良种的改良潜能。 (5) 制定鲁西黑头肉羊饲养管理标准或规范, 实现良种与良法的有机结合, 促进可持续性发展。六是加强市场引导与管理, 营造有利于鲁西黑头肉羊发展的市场环境。

4 鲁西黑头肉羊产业展望

3.日本校园足球发展情况简介 篇三

1978年,日本文部科学省(当时称“文部省”)把足球引入到小学体育课程内,以提高小学生的身体协调和奔跑能力。日本教育界认为,小学生在接受足球训练时会把踢球当作游戏,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和专注力。目前,在日本文部科学省体育·青少年局制定的体育课教学大纲中,足球与篮球、手球、橄榄球一起归为“进球型”运动,其教学目标为:通过控球和接传球,感受团队合作的乐趣和踢球的快乐。可见,在一般的日本学校教育中,均以锻炼体格、培养团队意识为目标,而不是以培养某一项体育运动的专业苗子为目标。日本中小学均不针对足球开设专门课,仅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球类运动的一个项目,因而,也就没有专门的足球教学教材和训练指南。

同时,在体育课外,根据文部科学省体育·青少年局的规定,在各地方教育委员会的监管下,日本学校积极响应,广泛开展学生放学后自愿参加的“运动俱乐部活动”(BUKATSU),其中足球俱乐部的活动就非常受欢迎。因此,事实上,日本的快乐教育理念在推动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普及和发掘、输送专业苗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优秀足球苗子的选拔和培养

1.日本足球协会(Japan Football Association,JFA)

日本足球协会是统括日本全国足球运动发展相关工作的最高机构,其旗下包括日本职业足球联赛(J-League)、日本足球联赛(JFL,半职业联赛)、日本室内足球联赛(Futsal League)和日本女子足球联赛等。

根据JFA《2005年宣言》,日本足球的发展目标为“2015年协会会员人数达500万人,日本国家队进入世界前十,2050年日本举办世界杯并获得冠军”。JFA以足球运动的普及、足球人才的培养为日本足球发展的两个车轮和自身使命。JFA认为,足球人才水平的提升均通过基层培养(Bottom-up)、选拔培养(Pull-up)两种方式进行,缺一不可。日本优秀足球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主要通过JFA的国家训练中心制度和足球俱乐部青少年梯队制度予以贯彻和执行,包括学校、俱乐部在内的各类组织机构均参与其中,形成合力。

2.从地方到国家的“金字塔”训练梯队

为选拔和培养优秀足球储备人才,JFA设立国家训练中心制度,为日本的足球教育创造了专业的训练指导环境。国家训练中心制度共有4级,从下至上分别为“各地区训练中心”(相当我国的一般城市和地区)、“47都道府县训练中心”(相当我国的直辖市和省)、“9大区训练中心”和“全国训练中心”。(见图1)日本的“全国训练中心”设在大阪府界市,是唯一由文部科学省认定的培训基地,其他各级训练中心的具体工作由各地区足球协会负责。各级训练中心设有专门场地组织运动员的集训、比赛以及教练员的进修和研讨活动。

在学校开展的俱乐部活动中发掘出的优秀足球苗子会被输送到各地区训练中心进行训练。训练中心已形成比较成熟的选拔机制和梯队建设。在各地方足协的领导下,从年满l2岁的少年队到17岁青年代表队直至国家一线队,各级别选手都能得到高水平的训练。

3.各年龄段有序衔接的“一贯制”足球培养理念

国家训练中心制度根据青少年不同年龄特点,制定了从6岁到16岁(U6~U16),每隔2岁的训练方针,保证了各年龄段运动员之间的有序衔接。在训练方式上,10~12岁期间主要学习基本技术;14~16岁为青少年身体迅速发育阶段,通过11对11的打法,训练队员对位置的适应性;16岁以后进行成人足球的训练;18~20岁当身体停止发育进入稳定期时,开始综合技能训练。

总之,日本对足球运动员实施的是“一贯制”足球的培养理念。JFA依此制定了统一的足球训练大纲,从小学开始,根据各年龄段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征,分阶段设计了详细的训练计划,依次往上分别是U12、U15、U18等各年龄段,训练的连贯性和一致性保证了运动员扎实的技能基础。

4.JFA足球学校

在对足球人才进行普及式培养的同时,JFA分别在福岛(2006年)、熊本宇城(2009年)、坍(2012年)和今治(2015年)开设JFA足球学校,为具有足球天赋的孩童提供寄宿制和初高中一贯制的具有“世界水准”的精英教育,以培养具有足球专长与人文素养并存的日本未来社会的领军人才。

三、裁判员的管理与培训制度

日本建立裁判员训练中心,以帮助提高各地区足球水平的均衡发展。该中心的主要目标为:通过培训和研修,提高2级裁判员的水平并扩充3级裁判员的数量,发掘裁判员人才。裁判员训练中心分为国家训练中心、地方训练中心、都道府县训练中心以及女子裁判员训练中心等四类。

该中心的培训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学习竞技规则;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体能训练和强化;增强技术和协调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学习各自所属区域足协制定的方针政策。

四、教练员管理与培训制度

日本对足球教练员资格的规定很严,即便是退役国脚任教也必须要有教练资格证。日本一般通过足球协会培训教练员。

日本足球教练资格分为少儿教练级、C/D级、B级、A级以及S级等五个等级。针对每个等级,足协开设教练员培训班,任何人都可以参加培训,通过考试就可以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少儿教练级培训主要面向指导10岁以下孩子踢球的教练员或者孩子的家长;C/D级主要面向指导12岁以下孩子并以班级为训练主体的教练员;B级教练需要有C级教练资格才可以参加培训,最高级别的S级教练资格可执教J联赛和国家队。

近15年来,日本已有超过2万名教练员在足球发达国家留学或者进修,在提高执教能力的同时,也将足球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和训练方法带回了日本,从而保障了足球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就能接受科学的培养。目前,日本已不需要大量聘请外国教练员,本国教练员就可以满足国内训练的需求。

五、足球学员短期派出政策

日本为提高本国足球竞技水平,一度将出国留学作为培养年轻运动员的途径。近十年来,先后有一万多名日本青少年去巴西学习足球。从经验上看,虽然日本出现过三浦知良通过留学巴西获得成功的案例,但实际上通过出国留学途径能够参加本国职业联赛获得成功的球员数量并不多,因此日本球员的出国留学热潮已处于下降态势。

2003年,日本开始了U-13/14高水平队员的集训和海外训练制度。13岁年龄组和14岁年龄组的男女运动员每年3次,每次5~6天赴海外进行集训。男选手主要从国家集训中心队中挑选,女选手主要从各地区及都道府县的基层训练中心中挑选。各年龄组的运动员,在每年年初依照惯例与韩国同年龄球员进行合宿训练,以增强适应性和对抗能力。另外,17岁年龄组运动员每年参加AFC等国际比赛积累经验。

六、各级学校足球竞赛

近年来,随着学校联赛的不断壮大发展,日本青少年足球竞赛品目繁多。在少年阶段(U12以下),有全国少年足球锦标赛及J联盟举办的U12足球节。在初中阶段(U15以下),有高元宫杯全国U15足球锦标赛(初中+俱乐部)、日本U15联赛(学校+俱乐部)、全国俱乐部锦标赛(俱乐部)、全国初中学校体育大会、全国初中足球锦标赛、国民体育大会、全国俱乐部东西对抗战、U14 J联赛(J俱乐部+其他俱乐部)、U13 J联赛(J俱乐部+其他俱乐部+学校)、J联盟U14强化训练(J俱乐部选拔队)在内的10项赛事。

高中阶段(U18以下),是日本各学龄段学校联赛发展最为成熟的阶段,当然,也是竞争最为激烈、对抗性最强的学生联赛阶段,有很多出色的青年球员在这个阶段就能够得到进入J联赛的机会,即开启足球职业生涯的机会。在这个阶段,主要有高元宫杯全国U18足球锦标赛(学校+J俱乐部+其他俱乐部)、日本U18联赛(学校+J俱乐部+其他俱乐部)、J-YOUTH联赛(J俱乐部+其他俱乐部)、全国俱乐部锦标赛(J俱乐部+其他俱乐部)、全国高中足球锦标赛(学校)、全国高中综合体育大会以及国民体育大会等7项赛事。

综上所述,日本在开展青少年足球运动过程中,采取了两条并行的途径培养足球人才:一是在学校中培养足球爱好者,扩大足球运动的广泛群众基础,同时坚持开设足球学校方式选拔培养足球精英人才;二是通过日本足球协会制定的各项政策,保证了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专业水平。在训练中,则是采取划分年龄段的方式,确保各年龄段运动员的有序衔接。纵观其培养系统,从少年队到国家队,从下至上形成了稳固的“金字塔”体系,为每个有潜力的运动员提供了登上世界舞台的道路。

4.党员发展工作调研排查情况汇报 篇四

根据县委组织部8月3日党建工作部署培训会上要求,我镇党委对系统内十八大以来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查,通过审查发展党员的档案和资料、个别访谈等形式对有关情况进行排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镇党委高度重视新党员发展工作,十八大以来,党委下属71个基层支部共发展了168名共产党员、8名发展对象、21名入党积极分子。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加强。

二。主要做法

(一)落实责任情况

主要看是否将发展党员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和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负有责任的党组织及其书记、副书记和组织委员、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谈话考察人,以及涉及政治审查等方面的审核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是否认真履行职责,是否严格审核把关;对支部书记、组织委员是否进行发展党员工作培训等情况。

(二)严格组织程序,保证党员质量

严格党员发展程序是确保党员发展质量的制度保证和重要环节。一是注重入党前培养教育。党委、支部注重发展前培养和筛选工作,吸纳入党积极分子和优秀干部职工参与党员学习和培养,定期与其谈心交心,掌握思想动态,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二是严把入口关,优化党员发展工作。在选择入党积极分子的环节充分听取民意,不仅要在党支部党员大会上通过,还要听取普通职工群众意见建议,不仅促进了党员结构不断优化,而且与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相契合。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建党对象综合素质

加强对入党对象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是发展党员的关键环节。我镇党委和有关支部结合党员大会、党课、党员活动日、志愿服务等纳入建党对象学习教育工作,参与组织活动,进一步激发争当先锋争模范的积极性。及时组织参与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观看了党性教育片,撰写心得体会,与普通党员一同参加支部组织生活会,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明确新时期党员干部标准的同时,充分让其感受严肃负责的党内政治环境,在思想上打好“预防针”.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部分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还不够,主动学习教育少,被动传达应付较多;二是讨论研究有关问题不够及时,比如有些支部对入党积极分子没有及时召开党员大会,党员主动向党支部和培养人思想汇报还不够;三是预备党员没有及时主动向党组织汇报自身情况并申请转正,党组织对预备党员转正批复不够及时。

四、意见建议

严肃工作纪律。审核党员档案要坚持实事求是、严格把关,防止简单粗糙、宽严失度。对在档案审核中弄虚作假或发现问题隐瞒不报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要强化保密意识,排查工作信息和成效一律不得宣传报道,排查工作数据一律不得对外公布。

加强舆论引导。针对部分群众入党积极性不高的情况,可利用微信、微博、红星云、益村等社交媒体广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人民群众对党的认识;大力宣传和表彰各行业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提高党员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激发人民群众向党组织靠拢的政治热情。

中国共产党x县xx镇委员会

5.关于发展党员工作的情况报告 篇五

关于发展党员工作的情况报告

为了进一步促进发展党员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着力提升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按照区委组织部文件要求,我们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及中组部、省、市委组织部关于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规定为指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工作方针,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对我街道十八大以来的发展党员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排查调研。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情况

街道党工委下辖农村党总支1xx个,党支部xx个,其中机关支部xx个,社区支部xx个,企业支部xx个,社会组织支部xx个。全街道共有党员xxxx名,其中:农民xx名,占xx%;妇女xx名,占xx%;35岁以下xx名,占xx%;大专以上xx名,占xx%,高中xx名,占xx%,初中及以下xx名,占55.1%。近五年来,街道党员总数平均占全街道人口总数的4.4%,发展对象和预备党员与积极分子数量比例均保持在35%以上。一线工人、青年农民、非公、社会组织等重点领域发展党员数均占实际发展党员数的xx%以上。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1、措施上强化“两个管理”。一是实行责任管理。明确了总支、支部主要负责人为党员发展工作“第一责任人”,配齐配强党务工作者队伍,将发展党员工作列入工作目标,制定计划,明确责任,落实任务。二是实行目标管理。我们通过开展调查,对党员队伍状况进行认真分析,深入了解,发现发展党员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明确发展党员工作目标,即:突出在工作一线,35岁以下的优秀知识青年中发展党员这一重点,紧扣这一工作思路开展党员发展工作,使党员队伍年龄、文化结构各方面逐步趋向合理,党员发展工作呈现了年轻化、知识化、一线化的特点。

2、方法上坚持“三个打破”。一是打破“坐等上门”的思维定式。切实更新观念,变“等上门”为“领进门”。改变一些基层党组织坐等入党积极分子交了入党申请书后再培养的传统做法,从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入手,采取会议、培训等形式,帮助基层党员、干部从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教育引导,基层党组织都能自觉站在党的事业发展的高度,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把培养教育工作做在入党积极分子递交入党申请书之前,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二是打破“单兵作战”的工作模式。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推优培养作用,及时把优秀分子纳入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同时,建立党群组织联系制度,广泛听取党内外群众意见,共同分析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制定解决办法,使发展党员工作形成了党组织牵头抓总、群团组织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三是打破“单一审查”的传统形式。实行两级审查制度,街道党工委根据支部报送的培养考察材料,审查发展对象是否符合党员条件,入党申请书、入党志愿书、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政审材料、转正申请和思想汇报材料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审查合格后,支部方可开会表决;街道党工委在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发展对象为预备党员之后,把拟讨论吸收为预备党员的材料呈报组织部预审。

3、制度上做到“四个严把”。一是严把“入口关”。即:把好入党积极分子确定关、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关、发展对象确定关、预备党员接收关和预备党员培养考察关。本人不提出入党申请的不发展,党的基础知识培训不合格的不发展,培养时间不到一年的不发展,没有经过政治审查的不发展,入党手续不全、材料不齐的不发展,杜绝不成熟对象进入党员队伍的现象。二是严把“考察关”。通过交流谈心、外调政审等方式,全面考察和了解考察对象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入党动机,社会关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为党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能否严守党的纪律等情况,形成综合政审材料,避免把不合格人选纳入发展党员的对象。三是严把“民主关”。发展党员工作中,根据相关要求,召开总支、支委会议集体研究问题,召开党员大会进行讨论表决。每个会议都记录完整,会议流程都合乎规定。四是严把“透明关”。严格实行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入党积极分子在确定为发展对象前,支部都按规定进行公示,接受监督。支部通过的决议能及时上报上级党组织,上级党组织的审批结果,也及时在支部大会上宣布。

4、教育上实行“五个培养”。一是理论培养。认真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组织部、党工委举办的理论培训班,进行系统的教育;把党日活动作为培训的重要载体,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同时,通过这些教育活动,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形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开展自我学习,提高理论素养。二是联系培养。建立了支部委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结对联系责任制,定期与培养对象进行谈心交心,掌握思想动态,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三是推优培养。注重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开展培养和推优工作,结合群团组织各自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启发他们的入党愿望,为党组织提供入党积极分子来源。四是帮带培养。充分发挥支部中的老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工作中传授业务技能,帮助他们成为行家里手;生活中模范遵守社会公德,影响他们形成良好品格。五是实践培养。坚持“先上岗、后入党”的培养机制,根据每个积极分子的特点进行交任务、压担子,如让他们参与单位分配的重点工作,投身困难帮扶等社会工作,让每位入党积极分子都能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增强党性修养。

三、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意见

总结今年以来发展党员工作,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

1、少数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存在着标准不高,把关不严等问题。如:对发展的新党员,有的只看一时一事的表现,把“完成任务能听话,不出难题能守法”的好公民、好同志作为入党标准;有的搞论资排辈;有的只注重业务能力,忽视了政治素质;还有的盲目追求发展数量,忽视质量等,使发展的新党员的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2、大批农村青年外流,选人育人渠道受到限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村青年都不愿留家务农守业,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范围日益广泛,由于部分优秀青年长年在外,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不少村党支部反映,现在农村好“苗子”难找,大量有文化的年轻人通过“三个一批”的渠道外流走了,即读书升学考出去一批,外出打工走出去一批,投亲靠友跟出去一批,留下的多是素质较差,缺乏“打拼”精神的青年。

3、党员结构上,老龄化较为严重。虽然街道每年都能按照上级发展党员比例分配的要求,向一线工人、青年农民、非公、社会组织倾斜,但因党员发展指标收紧,党员发展数量有限,街道党员基数较大等原因,党员老龄化问题依然突出。

6.发展党员工作薄弱村情况汇报 篇六

按照通知要求,现将新站镇发展党员工作薄弱的两个村情况汇报如下:

------靠山村:

一、该村自然情况。靠山村地处新站镇西南隅,西隔江与大安市毗邻,南与民意乡接壤,距镇政府所在地10公里,交通便利,水陆两通。辖靠山和新路2个自然屯。现有农户875户,人口2947人,劳动力1860人。幅员面积45913亩,耕地面积21500亩,其中水田面积7000亩,旱田面积14500亩。其中栽培高产花生17300亩(含外包地2800亩),占全村播种总面积的80.5%。全村经济总收入3120万元,人均纯收入9700元,一品产值可达1934万元,占全村经济总收入的61.9%,从事高产花生生产的人员2122人,占全村总人口的72%。

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情况。靠山村党支部现有党员41名,其中女党员1名、35岁以下党员5名,高中以上学历党员6 名。现有入党积极分子15名,其中女入党积极分子4名、35岁以下的13名、高中以上学历的5名。培养时间在2年以上的8名。

三、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一是支部班子薄弱。受地理区域影响,2个自然屯自立山头,坚持从小

团体利益出发,将自己的亲属、亲信列为发展对象,导致上届班子意见不统一,支部书记怕影响团结、怕得罪人,不想因为发展党员引发矛盾,新班子刚组建不久,增进班子团结,在发展党员上,改变过去定势,需要一定时间和过程,二是发展党员力度不大。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素质较高、头脑活络、敢闯敢干的优秀人才致力增收致富,支部又不善于引导、不有意物色、不主动联系,导致一些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向村党组织靠拢的机会,即使有加入党组织意识的也无人培养,自觉不自觉地对党组织疏而远之。三是党员结构优化较困难。发展党员工作缺乏前瞻性,没由长期规划和客观指导,不着眼长远。如果上级有任务,就“冷手抓热馒头”,突击发展几个就应付了事,尤其是长期不发展女党员,女性比例过少,导致党员结构不合理。

四、解决问题的措施。一是做好思想转化工作。提高政治觉悟,消除私心杂念,增强发展党员尤其是青年党员的责任意识。规范发展党员工作,严格程序,使“慢发展”、有意压制入党等现象得到有效整治。二是加大党员培养力度。改进育人方法,采取一帮一、一带多的形式,组织党员村组干部、党员致富能手、乡镇包村党员干部、村党支部班子与优秀人才结对联系,变被动为主动,变自然成熟为上门教育促熟。经常进行思想教育和帮带培养,帮助提高服务农村的能力,促使其在政治上尽快成熟。三是完善发展党员机制。

针对过去党员无计划、无规划发展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和统计调查,制定了发展党员工作五年计划,确保发展质量和结构改善的硬性目标顺利实现。

------新站村:

一、该村自然情况。新站村地处镇政府所在地,现有农户910户,人口3500人,劳动力2420人。辖新站和旭日两个屯,幅员面积48500亩,耕地面积26500亩,其中水田面积7000亩,旱田面积19500亩,全村经济总收入4540万元,人均纯收入9700元。

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情况。现有党员59名,其中女党员8名、35岁以下党员12名,高中以上学历党员17名。现有入党积极分子21名,其中女入党积极分子5名、35岁以下的16名、高中以上学历的6名。培养时间在2年以上的13名。

三、发展党员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一是支部班子薄弱。班子成员坚持从家族、小团体利益出发,将自己的亲属、亲信列为发展对象,不考虑其结构、素质、能力。有的支委害怕“青草芽子拱掉老草母子”,采取“拖、卡、压”等手段,人为设置阻碍,将能人、富人、外出优秀青年等先进分子拒之门外。二是发展党员力度不大。没有将农村党员队伍建设和党员发展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实际工作中,重视了抓经济建设,忽视了党员队伍建设。在进行村级

组织换届时才想到发展党员,缺乏工作主动性和预见性。三是党员结构优化较困难。发展党员工作缺乏前瞻性,没由长期规划和客观指导,不着眼长远。如果上级有任务,就“冷手抓热馒头”,突击发展几个就应付了事,尤其是长期不发展女党员,女性比例过少,导致党员结构不合理。

7.我国土地定级的基本发展情况 篇七

关键词:土地定级,评定方法,级差收益测算法,国外经验

一、土地定级基本概念

城市土地由于经济社会活动的复杂性, 其价值的确定比较复杂。土地定级是评定土地各要素对社会经济活动需求满足程度的活动, 指在特定目的下, 对土地质量和使用效益及其在土地空间上分布差异状况的评定, 并用等级序列表示其差异或优劣程度。

1.1 土地定级的方法

土地定级的方法体系目前主要有三种:多因素综合评定法、级差收益测算评定法和地价分区定级方法。

1.2.1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

综合评定法就是以土地单元为样本, 选择对其发生作用的因素和因子为鉴定指标, 赋予相应参数, 应用数学建模的思想加以归并、归纳, 综合分析因素和因子对土地作用的强度寻找城市土地在空间分布上的优劣差异。

综合评定法的难点是因素、因子的选取。依据以往经验, 我们一般选取的因素有:

a.城镇区位因素

b.城镇集聚规模因素

c.城镇基础设施因素

d.区域经济水平、综合服务能力

e.土地储备量

其中d项一般作为备选因素。

定级单元各因素分值的计算采用因素加权求和法, 计算公式为:

Fif=∑ (eij*Wi)

式中, Fif为j单元的因素分值:eiff, 为j单元的因素中i因子的分值, i=1, 2, …n;Wi为i因子的权重:n为因素下设因子的个数。

定级单元总分值计算也采用因素加权求和法, 根据定级单元总分值初步划分土地级别后, 还要根据区域土地价格等能反映土地利用效益的因素进行全面考察:同时结合土地交易与实地调查的地价与租金水平, 对土地定级的初步结果进行局部修改和调整, 最终确定土地级别。

1.2.2 级差收益测定法

级差收益测算法首先凭经验初步划分土地级别, 然后以发挥土地最大使用效益的商业企业利润进行分析, 从中剔除非土地因素如资金、劳动力等带来的影响, 建立各种回归统计模型, 测算土地的级差收益, 从而划分土地级别。

考虑到城镇土地利用的特点, 特别是城镇商业用地的土地利用级差特点, 同时, 城镇铺面出租情况越来越普遍, 其资料收集比较容易, 也比较真实, 因此实际操作多采用指数模型利用铺面出租资料进行级差收益测算。

1.2.3 以价定级法

根据地价水平高低一致性在城市地域空间划分地价区块, 制定地价分区, 从而划分土地级别。以价定级法又叫地价分区定级法, 这种方法将土地级别与土地价格直接联系起来, 测算方法便捷, 结果便于应用, 便于更新。

1.2 土地定级基本原则

(1) 综合分析原则

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按差异划分土地级。

(2) 主导因素原则。

根据城镇的影响、土地优劣的因素种类及其作用的差异, 重点分析对土地定级起控制和主导作用的因素, 突出主导因素的影响。

(3) 地域分异原则。

土地定级应掌握土地区位条件和特性分布与组合规律, 将类似地域划归同一土地级

(4) 级差收益原则。

土地定级是划分的土地级对土地收益明显差别的有关行业级差的重要参考依据。

(5) 定量与定性结合的原则。

土地定级应尽量把定性的、经验性的分析进行量化, 以定量计算为主, 必要时对某些很难以定量的社会、经济因素采用定性分析, 以减少人为任意性, 提高土地级别精度。

二、土地定级理论基础

2.1 地租理论

地租理论被认为是土地经济学的基础与核心部分, 了解把握地租理论是开展土地级别评定的前提。

地租的初始内涵是泛指的报酬或收益。绝对地租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的垄断所取得的地租。在我国城镇中, 因存在土地国家所有权的垄断和使用者对土地使用权的占有, 实际上两权分离, 所有权必然要求在经济上实现, 因而我国的城镇经济生活中存在绝对地租形态。

级差地租是由于城镇土地位置的差异、等量投资或追加投资所产生的不同效益而形成的超额利润, 又可分为两种形式:

(1) 级差地租I

级差地租I是由土地质量和位置差别而产生的不同超额利润转化而成, 它是城市地租的主要形式。

(2) 级差地租II

级差地租II由在土地上追加投资、改善基础设施等而增加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城镇土地经营权的垄断, 可能使企业对自己经营的土地连续追加投资, 使一定时间内的效益, 随投资的增加而递增, 从而形成级差地租II。

2.2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是进行土地定级、土地估价工作的基础。土地价格的形成由土地本身和投入其中的土地资本的数量和结构决定, 它以土地本身的自然条件为基础, 也受经济地理位置和交通地理位置的影响, 并与一定地域空间上生产和生活的方便程度呈正相关。这是以区位理论指导土地定级的基础。

土地是区位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城镇土地利用的实质即是对土地区位的利用, 区位优劣是衡量地租、地价高低的重要标尺。根据各种条件下形成的区位类型对不同区位土地产生的影响及其在空间上表现出的不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就能准确地把握土地价格, 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三、我国土地定级发展过程分析

3.1 土地定级历史沿革

土地分等定级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我国上古时代就有按土壤色泽、性质或水分状况来识别土壤肥力, 进行土地生产力的评估和分类的记载。据《禹贡篇》记载, 夏禹治水后, 将九州土地的自然肥力估计为上、中、下三等, 每等又分上、中、下三级, 共九级, 并按土地等级规定田赋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随着土改的逐步深入, 在农村开展了以查田定产为目的的农用地分等定级 (1951年) , 这一时期的农用地分等定级属简单的土地经济评价。20世纪80年代初, 随着我国大规模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 土地科学开始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这一时期是我国土地定级的完善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 城镇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极大地推动了城镇用地分等定级工作的开展, 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相继开展了城市用地分等定级工作, 这为农用地分等定级积累了经验, 奠定了基础, 其基本思路和技术方法对农用地分等定级具有现实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3.2 存在问题

3.2.1 管理问题

(一) 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后, 基层国土所 (分局) 办公条件差、素质参差不齐, 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职能有待进一步强化、干部队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 有法不依、乱占滥用资源、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 信访和稳定工作压力依然很大;

(三)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严重不足, 影响和制约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四) 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目前我国技术和信息建设相对滞后, 制约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

3.2.2 不同定级方法的问题

(一) 多因素综合评定法

评价结果采用总分值表示土地级别差异, 不能直接反映各级土地的级差收益;

该方法是一种间接的+曲折的测算土地级别的方法, 是在土地市场不发育条件下的一种选择。

(二) 级差收益测算法

该方法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存在:凭经验划分土地级别, 主观随意性大, 在不准确的级别上难以测算出准确的级差收益:我国城市土地市场是不完全的市场, 真实的级差收益难以测算, 非土地因素影响难以剔除:企业利润的区位性不明显, 测算出的土地级差收益反映不出城镇土地利用的位置差异性。

(三) 以价定级法

在土地市场发育不成熟, 市场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下, 该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

四、我国与国外土地定级研究的比较

4.1 国外土地定级基本理

(一) 指数理论

统计中的指数产生于18世纪后半期, 主要是研究总指数的方法问题。总指数不仅可以综合反映同类现象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 还可以分析复杂现象总的变动中各个因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二) 抽样调查理论

抽样调查既是收集统计资料的方法, 又是对现象总体进行科学估价和推断的方法, 也叫抽样法或抽样推断。这种调查研究方法的理论依据就是大数定律和概率论。

(三) 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要从土地最经济利用的观点出发, 兼顾土地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价格有引导作用。城市规划在宏观上界定了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 设定了土地利用发展方向, 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地价分布及地价水平。

(四) 竞标理论

阿伦索的竞标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中, 城市各种活动的区位取决于他们能支付地租的能力。不同用途付租能力不同, 土地市场上地租的变化一般成同心圆分布模式。这是分类定级的理论依据。

4.2 国外土地定级基本方法

在房地产发达的国家, 由于交易量大, 对经济影响力强, 政府比较重视采用经济杠杆进行房地产市场调控, 较多采用政府指导和调控土地市场相结合的土地价格形式。如日本推行地价公示制度, 德国根据该国的《建设法手册》, 在各州设立职权完全独立的土地估价委员会, 每隔一到两年, 分区域计算平均价格并公布于众。

4.3 国外经验对我国土地定级行业的影响和借鉴

(一) 注重政府指导和市场调控相结合

现阶段我国房地产业的一个重要弊端是政企利益交融, 政府习惯于运用行政手段条款房地产市场, 使房地产市场定价机制混乱, 土地价格的确定往往存在不确定性。我国应重视采用经济杠杆进行房地产市场调控, 避免过多运用政治力量参与房地产行业竞争。

(二) 完善土地估价行业

在国外, 房地产估价行业是公信力比较高的中介行业, 但我国房地产估价行业由于发展时间短, 受市场其他因素影响较大, 往往不能公允地反映土地真实市价, 行业缺乏公信力。我国应放松对土地估价等中介行业的管制和行政干预, 使其健康发展, 成为具有较强公信力的行业。

(三) 注重信息的透明和公开

日本、德国等国家注重地价公示制度, 定期向社会公布的公示地价, 使公众得以较快得知市场变化, 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GB/T18507—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1.

[2]俞明轩等.房地产评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3]王月健, 廖铁军, 黄云.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评价研究——以四川省井研县城区为例[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 (1) :P15-P16.

8.韩国校园足球发展情况简介 篇八

一、整体规划

韩国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包括各级学校足球联盟的运作、组织各级学校的足球联赛、派遣优秀青少年进行海外研修、开展足球特色项目等事宜,并非韩国教育部或文化体育观光部等政府部门牵头,而是由全国足球协会负责。韩国教育部在政策制定上不对学校足球做过多干预和指导,而是通过各种方式为学校足球提供支持。如和韩国职业足球联盟缔结协约,向学校提供训练资料和现场指导;联合蔚山市教育厅、首尔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共同出台了人性涵养体育课设计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指导方案”)。

1.教育部与职业足球联盟签署协约支持校园足球

协约规定韩国职业足球联盟向学校提供幼儿及少年足球指导教材和视频资料作为小学足球教材。鼓励、支持足球运动员前往所在地附近的中小学担任“一日名誉体育教师”,进行专业的足球指导。同时,为了普及足球文化,还积极创造条件为小学生提供观看球赛的机会。双方希望借此契机,能够为广大学生提供系统化的足球指导,让更多的学生热爱足球运动,扩大足球人口。

2.人性涵养体育课设计指导方案

该方案重点强调体育课在培养学生人性涵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指出传统的体育课开设目的仅仅是使学生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对各个体育项目有大致的理解。实际上,体育课的根本意义还在于通过体育运动,发扬体育中蕴含的内在意义和价值。通过足球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直、坚韧、协作、包容等品行,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将学生培养成为有热情、有能力、博学的体育人,最终实现成功的体育教育。

二、韩国学校足球的养成体系

韩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体系较为完整。韩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小学足球队初中足球队 高中足球队一大学足球队的纵向培养体系。学校足球和职业足球形成了自然衔接,学校足球的稳定发展,保证了韩国足球人才供应链的良性循环。

韩国中小学足球的目标是以培养足球兴趣、普及足球文化、扩大足球人口为主,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学业,培养其协作精神和关怀精神,并且有缓解学校暴力等功效。高中和大学则是从后备人才中选拔培养高素质的足球人才。很多优秀的足球人才都是从高中或大学足球队直接进入职业足球队。下面以一所普通学校和一所足球特色学校为例,介绍韩国校园足球发展情况。

1.猪山小学

猪山小学是韩国一所普通小学,其足球开展情况具有普遍性。该校每天有两段“足球时间”:第一段是早晨上课前,组织学生在操场踢球,学校安排指导教师,但教师并不教授专业足球技巧,早晨踢球仅仅是学生强身健体的一个方式,培养兴趣爱好;第二段是放学后的“课后课”,每学期伊始,学校征求家长意见,依据学生选择课后课科目情况,聘请专业教师进行指导。足球是深受家长和孩子喜欢的科目之一。该校学生每月缴纳约29美金的学费,即可在放学后享受足球时间并接受足球指导,而教师的工资则秉承“受益者承担”的原则由学生的缴费支付。

2.浦项制铁高中

浦项制铁高中是韩国一所著名高中,设有专门的体育部。该校足球队是韩国数一数二的校园足球队,曾获多次全韩冠军,并代表国家参加过国际比赛,成绩优异。足球队自1985年创建以来,为韩国足坛培养了多位著名球员。因此如果孩子希望发展足球特长,有成为专业球员的潜质,那么家长往往会在其升初中或高中时,将其送到这样的足球名校进行更为系统和专业的培养。优秀的足球队员将有机会直接进入职业足球俱乐部。

三、专业足球苗子的培养

1.校内培养

(1)开设体育重点班。为帮助学生实现体育梦想,2014年6月韩国教育部颁布《灵活发展学校体育试行方案》。根据该方案,对校内有体育特长的学生给予重点支持,并从2014年起在全国高中开设体育重点班。上午上课,下午训练。设置学生运动员综合支援中心,为体育重点班的学生提供科学专业的训练方法和心理辅导。

(2)文化课和足球训练两手抓。韩国十分重视学生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明确要求学生应在保证正规学业的前提下接受运动训练,避免因训练导致的缺课。设定必修课成绩达标基准,保证体育特长生的学习权利和义务;推出e-school项目,学生运动员可以借助手机、电脑等网络手段随时随地进行文化课学习。这种体育特长训练和文化课学习同时进行,“两手抓两手都硬”的机制,让孩子们即使将来无法成为专业运动员也没有后顾之忧,家长也可以放心地让孩子踢足球。

(3)有较为完善的足球赛制。韩国学校足球竞赛分两种:一是周末足球联赛制度,二是假期中的锦标赛和杯赛。周末足球联赛从2009年起正式实行,分为四级举行:小学足球联赛、初中足球联赛、高中足球联赛、大学足球联赛。每年4到10月举行各级联赛的区域联赛,11月举行决赛即王中王赛。为保障学生的学习,韩国禁止在学期中举办足球比赛。较为完善的竞赛制度为青少年足球选手的成长提供了充足的锻炼机会,并成为选拔优秀足球后备人才的重要渠道。

(4)职业足球队的支持。韩国的职业足球俱乐部都选择了对应的校级足球队作为下属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进行技术帮助和指导,并挑选优秀的足球苗子进入职业足球俱乐部重点培养。例如之前提到的浦项制铁高中足球队就是韩国十分著名的浦项制铁足球俱乐部的青少年足球俱乐部。

2.校外培养

除各级学校积极培养足球人才外,足协、俱乐部、企业、媒体等社会各界也在共同努力促进足球发展。

对于那些希望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的孩子来说,除了在学校足球队中接受训练,他们还会在课外到“足球教室”(由退役球员或教练个人开办的足球人才培养基地,如车范根足球教室)、业余青少年足球俱乐部、足球爱好者团体等踢球。这些形式对扩大韩国青少年足球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它们和学校足球一起,为韩国职业足球源源不断地输送着后备人才。

为提高青少年足球基本技能,韩国足协于2014年正式推出了“黄金年龄”(Golden Age)特色训练项目,接受对象为11到15岁的注册球员。主要针对韩国球员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设计,并结合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的足球训练经验而成。每年在20个道、市选拔1500名优秀人才,进行每月两次的训练。在此基础上,选拔其中优秀的600名青少年在全韩五大区域进行一年三次,每次三天两日的训练。最后优中选优,在这600名中再选拔240名作为精英后备军,在冬季和夏季分别进行五天四夜的集中训练。

9.东光物流发展情况 篇九

--东光县邮政局物流发展汇报

东光县邮政局紧密依托地域经济特点,以服务“三农”为出发点,通过实施“村邮工程”建设,健全服务网络,增强服务功能,为农民用邮提供了更多便利的服务。近年来,我局共在2个乡、7个镇的服务范围内建起了功能齐全的“三农服务站”69处,“万村千乡”工程网点3个,建精品三农站43处,分销配送产品涉及种子、农药、肥料、酒水、日化等20多个系列100多个品种,去年完成配送额达300万元,今年上半年完成配送额达230万元,配送复合肥432吨、酒水1000件、农药200件,初步建成了邮政分销配送网络体系,进一步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因此,先后多次被市县局评为“先进集体”“先进单位”荣获2007“双一号工程先进单位”,2008年5月份被东光县共青团授予“青年文明号”的荣誉称号。

一、发展概况: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农村邮政物流,既是物流业务发展的重要领域,也是农村市场体系和邮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发展邮政物流,对服务三农、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加快邮政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邮政体统内部时刻关注 1

和支持邮政物流的发展,为将此工作不断引向深入,几年来,我局始终将“邮政物流,服务三农”工作列为工作重中之重,按照各级文件精神,结合东光局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详细的工作目标:在全县实现“三农服务站”覆盖率达75%以上,同时不断完善功能,加载业务,使“三农服务站”真正面向三农,服务三农。

(二)立足市场,稳健推进

几年来,东光县邮政物流分销配送积极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争取政策,营造和优化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以渠道建设和提升网点分销能力为中心,精细管理、合理规划,依托一条“省、市、县、支局、三农站”五级分销网络,在农户与生产企业之间建立了产品直通车,切实保证了配送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让农民朋友用上最实惠、最优质的产品。同时为切实做好三农服务站建设,我局局长、主管局长亲自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与农民朋友亲切座谈,掌握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确保发展一个成型一个稳定一个,绝不盲目追求数量。为了使邮政物流工作尽快取得农民的信赖和认可,结合东光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服务对象多数为农民群众,我局在每个建站初期将农资分销配送作为主打业务重点推广,还对业务发展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业务发展市场前景、邮政企业支撑能力、售后服务能力等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政策,保证了邮政物流的健康发展。

(三)整章建制,规范管理

东光县邮政局本着思想到位、认识到位的原则,对三农服务站实行“六个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标识、统一经营、统一服务、统一产品、统一价格、统一渠道。积极转变经营观念,适时出台三农服务站发展政策,及时出台管理及考核办法。定期检查,为保证物流业务的账目清晰,县局还专门成立了由物流分销部、业务检查员、主管会计等成员组成的资金检查小组,定期对农资分销进行全面检查,确保了账目清晰,安全无差错,切实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二、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一)利用服务平台宣传和推广农业技术,利用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做广告,利用传统集会散发传单,聘请歌舞团、秧歌队到乡下演出,定期聘请农业技术权威到深入田间为农民朋友进行农业技术知识讲座和疑难问题解答,借以宣传村邮工程,让农民朋友在自家田地里就可以学习到最科学的农业知识,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和好评,并且我局定期组织三农服务人员培训学习,提高服务人员素质,为更好的服务三农提供保障。

(二)东光县邮政局共有“三农服务站”69个,吸纳了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助农增收。随着邮政物流业务的做大做强,三农服务站的收入将快速上升,为农村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发展的优势:

(一)解决好“三农”问题依然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中,再次提出鼓励邮政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这是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五年对邮政服务“三农”工作提出要求,并且今年国办发42号文件和冀政办

[2009]26号文件中再次提出支持农村邮政物流发展,具体要求农业、商务、工商、卫生、文化、教育等多个部门给予邮政物流发展以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2009年5月26日召开了全国推广山东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经验现场会,国家邮政局即时传达了此次会议的重要精神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的重要讲话,张德江同志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总结推广山东发展农村邮政物流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邮政优势,积极服务“三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做大做强农村邮政物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这些来自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邮政系统内部对三农工作的关注和支持为东光局搭建网络平台开展服务三农工作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为邮政更好的开展村邮工程建设,深度服务农民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邮政企业拥有点多面广、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全县共建有7个支局、2个邮政所,涉及全县9个乡镇,200多个行政村,市场需求巨大。

(三)我局可以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平台优势,方便快捷的为广大农民提供物资配送、科技、信息、资金等服务,有效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四)邮政企业拥有历史悠久、信誉优良的品牌优势,组织严密、基础扎实的管理优势,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得到农民朋友的认可,大力发展农村邮政物流。

10.预备党员考察情况 篇十

填写要求:

1、考察人由入党介绍人担任。

2、根据预备党员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现实表现等

发展变化情况,通过谈心、查看思想汇报等形式,在掌握预备党员具体表现的基础上,认真填写考察意见。即要肯定其优点,也应明确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3、考察情况由两个入党介绍人来写。

模板如下:

××同志在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把理论知识恰当地运用到实践当中,有着较高的思想觉悟,踊跃参加各类集体活动,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团结同学,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诚实可信,深受同学喜爱。勤奋学习,刻苦努力,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主要缺点,做事情考虑不全面,有待改正和提高。

培养考察人:张

三、李四

11.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情况分析 篇十一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功效系数

县域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基础层次的重要部分,是宏观经济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力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现以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2014年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为例,来说明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情况。

一、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及涉及指标

1.县域经济发展评价方法

《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中规定对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的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即先运用功效系数法,将所有考核评价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无量纲差别的评分值,然后对每项考核评价指标加权平均,分别计算总量水平的静态指数和当年增长的动态指数。在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各考核评价指标实施无量纲处理时,其“满意值”、“允许值”分别取全省县(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县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按照静态指数占40%、动态指数占60%的权数分布加权平均求得。

功效系数(D)=[(实际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40%+60%

2.县域经济发展涉及指标

涉及评价指标有:地区生产总值(GDP),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支、金融机构存款,实际进出口总额,在岗职工人员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等。

二、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1.基本情况

太湖县隶属于安庆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县域面积2040平方公里,辖区内15个乡镇,17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有57.1万的总人口。

2.县域经济发展指标情况

2014年,实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 925766万元,增幅9.1%,其中:一产实现增加值226525万元,增长5%;二产实现增加值428801万元,增长11.6%;三产实现增加值270440万元,增长8%。

工业总产值1767350万元,增长15.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89645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3.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含房地产)896811万元,增长20.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457万元,增长13.1%。

外贸进出口总额5586万美元,增长46.4%,其中:出口3943万美元,增长38.3%;进口1642万美元,增长70.8%。

财政收入完成62196万元,增长19.4%;财政支出250351万元,增长13.8%。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人民币)1140380万元,增长15.5%。

2014年,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46354万元,增长11.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16元,增长12.2%。

3.各种经济发展指标的功效系数

2014年,在安庆市八县市内比较,分别算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功效系数0.65;工业增加值功效系数0.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功效系数0.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功效系数0.7;财政收入功效系数0.61;外贸进出口总额功效系数0.6;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功效系数0.6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功效系数0.64。

此依类推,算出涉及到经济发展指标的功效系数,再乘权数,相加后即可算出县域综合考核指标,因各个省市按各自的省(市)情,制定的权数各不相同,在此不进行具体的说明。

三、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考核的存在的问题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增速放缓。2014年,全国经济发展已经“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点。太湖县的经济增速与全国和全省、全市一样出现同频共振,开始换档减速。

二是受自身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结构调整的速度步伐不快。如2010年太湖县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26.8:42.8:30.4,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三次产业结构为24.9:45.9:29.1,而2014年三次产业结构为24.5:46.3:29.2,依然处于较低层次。虽然近几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不足,第三产业发展要加快,而且三产行业结构有待调整。

三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支撑点不足。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看,企业面临资金短缺、融资难、招工不足、生产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等问题,企业的生产和效益出现下行,压力增长。从企业运行影响力来看,缺少财政贡献率大、产业牵动性强、辐射广、对经济有突出支撑作用的大企业。

四、加快太湖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习总书记要求县域经济发展不以GDP论英雄,要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内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强县、富县,一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推进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加快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民生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为立足点,切实保障城乡居民的物质利益。二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着力减少审批层次和行政干预,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和动力;三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人口集中、经济集聚、资源集约,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四要加快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建立自主发展创新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五要积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利用太湖县的旅游资源,努力做到“活力太湖,美好太湖”,加快太湖县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

[1]安徽省县域经济考核评价实施细则(试行)

[2]太湖县县情

12.黑龙江省人口发展情况分析 篇十二

关键词:黑龙江省,人口发展特点,人口结构,老龄化

一、黑龙江省人口变动情况

(一)黑龙江省人口总量变化

1949年以来的66年间,黑龙江省总人口大致经历了快速增长、波动起伏、缓慢回落、相对稳定四个时期。

1952年以前,人口增长幅度不大。1949年到1952年仅从1011.9万人增加到1110.5万人,年均增加32.8万人,总人口增长9.7%。

1959年到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自然增长率大幅下降。但是,这三年总人口增加数量超过历年,主要原因是这一时期是建国后外省人口迁入的高峰阶段,净迁入236.1万人(1959年89.4万人、1960年86.6万人、1961年60.1万人)。1962年,总人口增长最慢,并出现负增长,较上一年减少3.6万人,主要原因是三年困难时期流入黑龙江的人口,有相当大一部分返回原籍,这是黑龙江省解放后迁移史上第一次“大倒流”。

1963年到1973年,三年自然灾害后经济好转,补偿性生育势头猛烈。总人口从1972万人增加到2818.6万人,年均增速达到3.64%。1974年到2000年全省人口增长缓慢回落。这一时期,我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全省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平稳过渡,人口规模过快增长的局面得到缓解。26年间总人口共增加913万人,年均增速仅为1.06%。

2002年以来,我省总人口增长缓慢,并出现负增长。“十一五”期间总人口增加10.4万人,比“十五”期间总人口增加数减少了2.6万人,环比降低20%。

2012年总人口为零增长,2013年总人口仅增加1万人,2014年我省总人口呈现负增长,较上年减少2万人,2015年总人口降至3812万人,较上年减少21万人。(见图1,图2)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1]

数据来源:根据黑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数据计算所得。

(二)人口自然变动情况

建国以来,黑龙江省受政治、经济、和生育政策影响,各年出生人数和出生率表现出明显的高低分布,可以明显看出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和两个低谷。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年份分别是1954年、1963年和1972年。解放初期,大批青年来到黑龙江省支援边疆建设,并在这里结婚生育,引发全省第一个生育高峰。1954年人口出生率达到43.36‰,出生52.9万人。随后1959年到1961年的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由于出生人数和出生率大幅下降,3年平均出生率下降至30.06‰,人口生育陷入第一个低谷期。三年自然灾害后,我省经济逐渐好转,人民生活改善,人口出生率也随着结婚、生育人数上升而开始猛增。1963年高达45.06‰,人口生育出现第二次高峰。随着1973年全面实施计划生育以后,全省人口的高出生势头才得到遏制。并在1974到1985年出现第二次人口生育低谷。虽然在1990年左右全省又迎来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但是受生育政策影响,这次生育高峰强度小且持续的时间短。出生率在15‰以上的年份仅有7年,7年间共出生415.97万人,平均每年42万人。1995年至今,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且没有上升趋势。2014年,我省人口出生率降至7.37‰,自然增长率降至0.91‰。2014年同期全国平均人口出生率为12.37‰,较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千分点。出生人口呈持续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48.77万人下降到2014年的28.26万人,年均减少1.08万人,年均降幅2.83%。

人口死亡率除了在1959~1961年全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出现迅速上升外,总体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详见图3)。

目前,我省已经完成了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数据来源:历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十三五”期间,受单独两孩政策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的影响,我省妇女总和生育率、人口出生率将开始提升。

(三)人口迁移情况

1979年以前,我省净迁入人口774万。1983年以后,全省人口从净迁入型急转为净迁出型。其原因一方面是大量外省籍人口返回原籍,另一方面不乏许多人处于发展、谋生和求学深造需要,迁出或流动到省外、国外。近十年来,我省人口呈连续净迁出态势,人口净迁移率在(-0.41‰)-(-2.23‰)之间(见图4)。

资料来源:历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人口净迁移率为利用人口平衡公式计算。

(四)边境地区人口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边境18市县人口总量进入缓慢增长期,十二五时期进入零增长阶段(比全省提前5年),黑龙江中上游多数县区人口已经连续10多年负增长。2009年-2013年,边境18个县市人口规模平均4万人左右,平均减少1.34%。黑龙江省第五次普查资料[2]和第六次普查资料[3]显示,2000年边境人口为312.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6%。2010年边境人口为313.1万人,仅比2000年增加了0.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降为8.17%,比2000年降低了0.43个百分点。

二、黑龙江省人类发展指数

根据UNDP的规定,人类发展指数由民众受教育程度、成人识字率和综合毛入学率指标来衡量。其取值介于0和1之间,指标值越接近于1,说明该地区的人类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目前UNDP依据各地区人类发展水平的高低分为四个类别,即HDI介于0.800至1.000之间属于极高人类发展水平,介于0.700至0.799之间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介于0.500至0.699之间属于中等发展水平,低于0.499属于低人类发展水平。《2013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4]中显示,2010年黑龙江省HDI为0.704,属于高人类发展水平。

三、黑龙江省人口年龄结构

(一)人口年龄结构总体情况

黑龙江省由于经历人口生育高峰和人口出生水平持续下降的作用,人口年龄金字塔塔尖上移,底部收缩更加明显,基本成“纺锤型”现状。65岁以上老年人口增多,出生人口减少使人口金字塔向“倒金字塔”趋势发展,整个年龄结构呈现不稳定态势(见图5)。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和生育政策的调整,出生人口将出现阶段性增多,金字塔底部有所放大。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

(二)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老年人口抚养比持续上升

全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2006年的307.37万人增加到2015年的415.5万人,年均增幅达到3.41%;占总人口比重从2006年的8.04%,快速增加到2015年的10.9%,人口老龄化呈加速趋势。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老年人口抚养与全国的老年抚养比都逐年增长,但黑龙江省的增长幅度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年间,黑龙江省老年人口抚养比从10.3%上升到14.0%,上升了3.7个百分点(见图6)。

数据来源:历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6年至2015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少年儿童人口减少,少年儿童抚养比持续下降

2006年以来,0-14岁人口持续减少,从536.37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423.1万人,年均降幅达到2.67%;占总人口比重从2006年的14.03%降到2015年的11.1%,降低2.93个百分点。少年儿童抚养比持续下降,从2006年的18%下降到2015年的14.23%,下降3.77个百分点(见图7)。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

(四)经济抚养比上升,人口红利窗口逐渐关闭

全省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由2010年末的3056万减少到2015年末的2973.4万;2015年人口总抚养比为28.21%,比2010年增加了2.81个百分点(见图8)。目前,我省正在经历人口红利高峰的“平台期”,这将继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较轻的社会家庭负担。

数据来源:黑龙江省历年统计年鉴

四、黑龙江省人口分布情况

2010年年末,黑龙江省全省总人口3833.4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85人。城镇人口略多,2010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133.70万人,城镇化率为55.7%。从行政地区来看,各地级市的市辖区人口密度较高,其中,哈尔滨市人口密度最大。从发展走向上来看,沿哈大齐工业走廊、牡绥地区和东部煤电化基地形成了明显的人口密集带。

参考文献

[1]黑龙江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黑龙江省调查总队.《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2]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黑龙江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第六次人口普查办公室.黑龙江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上一篇:关于办年货的作文合下一篇:幸福指数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