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意识的重要性(精选11篇)
1.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篇一
文秘助手()之关于安全意识的初中日记500字: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长途汽车开出了汽车站,我向窗外望去:一望无际的玉米地,路旁高耸入云的大白杨……使我陶醉其中。忽然一声“停车!停车!”打断了我的思绪,我一看,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大声的叫道:“我要买水喝!”司机不假思索地说:“这个地方不准下车。”那个小男孩哭了起来,一个前排的灰衣男子说:“孩子,怎么啦?你是哪里人?你到哪里去呀?”那个小男孩哭着说:“我的父母在新加坡卖汽车,我要回我杞县奶奶家。”灰衣男子说:“你手里拿的是什么?”那个小男孩伸开手说:“是‘英镑’。”那个灰衣男子两眼放光地说:“啊呀,100元‘英镑’!在这儿用‘英镑’可买不了什么东西,不如我用100元人民币换你的100元‘英镑’,好吗?”
那个小男孩想了想说:“好吧。”“不行,孩子!”突然一个蓝衣服的女子大声叫道,“我是银行的,让我看看好吗?”于是那位蓝衣服的女子从包里拿出一个“工作证”向乘客们展示,又拿出来一个紫外线灯在“英镑”上照了照,又向乘客们展示着说:“看见没有?上面有一个钻石。”她又接着说:“孩子!不要和他换,一会儿和我到银行换好吗?”那个灰衣男子说:“和我换吧,那多浪费时间呀!”“到银行换好吗?”“和我换吧,”“到银行换好吗?”“和我换吧,”……最后小男孩还是和那个灰衣男子换了钱,那个蓝衣服的女子还在囔囔道:“不行,不行!不行……”正在这时,在灰衣男子的后排的一个红衣男子对小男孩说:“孩子,过来。我也是杞县的,和我一块回去好吗?”小男孩点点头,红衣男子又悄悄地说:“你还有‘英镑’吗?”小男孩又从兜里拿出七八张100元的“英镑”,于是那个红衣男子从兜里掏出四五百元与小男孩交换。从他们灰溜溜的收场来看,人们的防范意识提高了,但打击犯罪的意识还不够。从另一方面来看只要不贪图小便宜,就不会上当受骗。
2.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篇二
(一) 意识形态的起源和演变
“意识形态”的英文是“Ideology”, 源于希腊语中的观念 (idea) 和学问 (logos) , 原意指观念的学问。在学术界、实际生活应用中,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说法。英国政治理论学者大卫·麦克里兰说过:“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科学中是最难以把握的概念。因为它探究的是我们最基本的观念的基础和正确性。”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是研究意识形态问题的逻辑起点。一般认为, 这个词在19世纪初期由法国人最先采用, 虽没有非常确定的证据表明是谁先提出“意识形态”这个概念, 但大部分人认为法国学者德特拉西的《意识形态的要素》最早提及了这个概念。在特拉西德观点中,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科学或观念学”, 实际上就是理念而形成的结果。
作为一个现实性和敏感性极强的理论话题, 意识形态问题既可归为哲学范畴, 也可算在政治学范畴, 还能融为社会学范畴。公元18世纪前的欧洲, 处于统治地位的宗教神学和经院哲学完全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使得人类意识完全丧失了应具的功能。无论与中国改革开放时期或现在, 还是与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相对比, 一个不争的事实摆在面前, 即当今整个世界意识形态已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有的意识形态正在新生, 而有的已然走向消亡。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书中说的:“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 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 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纵观“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种种研究, 不难发现, 虽然不同阶段对于这个概念的解读不同, 研究立场及其位置服务对象不尽相同, 但仔细观察, 其中仍有诸多相似之处。尤其从社会学、政治学角度诠释此概念的一些近现代的西方学者们普遍认为, 所谓意识形态就是在一定范围之内的民众所共有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道德信仰, 能够指导、约束被统治阶级全体成员的思想行为, 实现统治阶级对社会的完全控制。正如美国百科全书的解释:“意识形态是一个人所共有的信仰系统, 它既可以是行为的动因, 也可以被用来为行为辩护, 它一般表明正式的价值, 并包括构成原因的信仰。它解释事情如何发生, 它意味着什么。意识形态作为批评、驱动力、解释或允许暗含在集体中行动。它显示在一个共同体所持有的符号和信念中, 并被公开表达出来。意识形态同时是哲学、科学、宗教和想象。”还有英国百科全书的解释:“意识形态是社会哲学或政治哲学的一种形式。其中时间因素与理论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是一种观念体系, 旨在解释世界并改造世界。”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从总体上来说持一种否定态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 马克思对构成德意志民族意识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作出了否定性的批判。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意识形态在今天已不单单支持于某个抽象的理论或概念, 且已逐步上升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现实问题。既可能在现代人类社会的生活当中对国家主权的稳固造成影响, 还会对政治安全等造成一定影响。
(二) 意识形态的特征解析
从本质来看, 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们不同的利益诉求。作为一种价值观, 意识形态与普通个体对社会生活的切实直接感受和追求具有共同性, 是对不同利益关系间的价值判断的具体反映。简单来说是一种价值观的理论体系, 需要通过理论论证和逻辑推理来证明其合理性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特征和根本功能。而内容与形式的矛盾统一就是意识形态的特征, 即意识形态在内容上可能会反映出一定的阶级利益等具有特殊性的问题, 在形式上又会表达为具有普遍性的体现共同利益。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 而是源于社会的客观存在。就如我们常说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首先,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作为代表一定阶级或集团利益的观念系统, 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十分鲜明的阶级属性。先进的阶级所主导的意识形态会对社会发展起到正面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而反动落后的阶级所强调的意识形态必然会影响和阻滞社会发展。[1]其次, 意识形态具有现实性。作为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 意识形态并非是纯粹的与现实无关且空洞的东西。它是有指向性的, 且总是指向现实, 可是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方式。就像是无形的、随时随地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空气一样, 弥漫在社会之中, 无论处于什么背景之下, 其存在都是为了维护或是批判现有的政治制度。最后, 意识形态具有综合性。意识形态是在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的推动下逐步形成的一种系统的综合性理论思想。意识形态是大量的社会科学 (如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哲学、宗教等) 的具体表现形式, 涉及并涵盖大量多样的知识学说, 且作为让人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存在。最后, 意识形态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并非人脑中固有的概念, 而是源于社会而存在的。但它仍然有其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
(三) 意识形态的功能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无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都会对一个国家和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这样的影响我们称之为意识形态的功能作用。若将其按功能作用的不同来分, 意识形态可以分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汇贯通的三大功能;若按照理论实践来分, 又可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功能。若从意识形态的核心功能看, 又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第一, 价值导向功能。意识形态是源于社会而存在的, 与社会经济、政治有直接联系, 具有阶级性, 体现了一个社会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其目的是给社会民众树立一种相对合理客观的价值, 并对一些社会集团、阶级有绝对性的价值定位和行为产生导向作用, 通过对民众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等进行高度整合, 进而起到政治目标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导向作用。简言之, 意识形态会为社会民众指出前进的目标和方向, 一定程度上使民众拥有共同的追求和信仰, 并且防止民众思想行为偏离公认的规范, 使民众建立起认同感和自豪感, 使民众热爱现有的社会制度, 达到提高社会凝聚力和巩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目的。
第二, 激励动员功能。意识形态在激励和动员社会民众进行异己意识形态的反对和抵制斗争中, 社会统治阶级通过对异己意识形态的有力批判从而构建起自己认可的意识形态。这项功能需要依靠占据了绝对话语权的政治精英们来将其实现。而政治阶级应当努力使意识形态朝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靠拢。这项功能尤其是在社会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更能发挥重要作用, 甚至其影响力和作用力会大于一些法律规定。
第三, 约束控制功能。意识形态虽具有相对独立性, 但也有依赖性。换言之, 作为受制于社会、政治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 它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存在基础而存在。其目的是更好地反映社会物质生活, 并切实为现实提供更有效的社会服务, 这就是意识形态存在的最基本功能。正如经济学家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中所认为的, 约束功能是确保意识形态克服“搭便车”现象的有效手段, 能更好地规范社会关系, 有效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达成。同时, 通过成功的意识形态教育, 能够有效地控制人们的思想观念, 实现社会思想的高度统一。
第四, 合法辩护功能。意识形态是依附于社会而存在, 与一个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有着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概念, 因而, 国家必然涉及政党问题。诚然, 意识形态中的一项功能就是为政党的存在而存在, 包括为执政党行为提供一种“合法性”的辩护。
第五, 批判评价功能。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维护知识而存在, 也就是说, 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的系统思想体系, 在行使其合法性功能时, 为确保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进一步巩固上取得足够的共识, 势必要采取批判和诋毁等一切可能方式对之相对立的意识形态进行有力的抨击和批判, 据以排出异己力量及其意识形态的侵蚀和干扰, 使自身的意识形态得以进一步的树立和巩固。
二、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形势分析
从中国意识形态的建设历程看, 我国目前已经历了从意识形态的强化、意识形态的淡化向逐步正视意识再到积极开展意识形态斗争的客观性转变, 标志着我国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视程度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作为上层建筑范畴的意识形态,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里强调的仅是主宰国家政治、经济、法律、外交和军事方面的主体思想问题 (即政治意识形态问题) 。而对于国家而言, 一个国家的真正意识形态其实并不仅限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多种元素之一的政治意识形态。不可否认, “文革”结束前, 我国国内 (包括党内) 政治意识形态几乎完全占领了社会意识形态空间, 导致今天社会意识形态的乱象层出, 而前面提到的政治意识形态仍然处于主导地位。从当前所处的阶段性特征看, 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围绕一系列新的历史特点, 我国正致力于在新的起点和征程中进行伟大的斗争。基于此背景, 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征。关于这一点, 我们可以从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 国际形势
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 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正在发生大的调整和变革。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开始,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受到质疑, 新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以及不同制度和发展模式的博弈逐渐拓展开来, 这使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经济政治舞台, 而中国的意识形态也面临着日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随着中国科技、文化等水平逐渐提高, 中国向世界大舞台中心的阔步迈进, 使得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度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 促使中国不得不思考如何向西方国家重新讲述中国故事和全方面客观介绍中国的发展机遇等。但西方政治制度与我国有所不同, 中国的高速发展被视为是对西方发达国家价值观念等的挑战。辅之, 西方文化潮流对我国社会问题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及国内外舆论的相互作用, 使中国的问题在国际上成为各方的聚焦。
(二) 国内形势
38年来, 中国共产党正是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了经济上的有效变革, 我国才取得了如此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与此同时, 我国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和结构复杂化等新问题。而协调好这些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并非朝夕之事, 加之民众价值观念及价值导向所出现的系列新变化, 更是让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形势变得更加严峻而复杂。如何正确引导世界各国文化形态和思潮对民众的影响, 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已成为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 我党始终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 更多考验已摆在党和人民面前。可以说, 我党对人类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党的执政规律都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因此,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需要对许多问题不断进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时代飞速发展和互联网及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的今天, 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媒体重塑和舆论生态的新格局正亟待重构。
三、中国当前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及其重要性
(一) 文化政治生活方面
当前国内正处于社会多元、多样和多变的大背景下, 抓好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 引导民众正视社会思想文化, 促使民众热爱并更加坚定现有的社会制度体系, 在多元文化中寻求主导, 在多样生活中寻求共识, 在全社会中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氛围已显得尤为重要。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大会发言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争议、民主、自由, 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 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这为我国新时期开展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当然, 不可忽视的是, 我国民众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 崇尚的价值观更多的是源自于传统。所以继承我国优秀的传统的核心价值观, 将其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有效融合, 这一点十分重要, 在我国日常生活和政治经济生活中也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二) 经济生活方面
社会主义制度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价值导向的。罗尔斯在《正文论》中认为, 相对于民众仅靠自身努力实现其独立生存所能过上的生活而言, 社会主义制度的奋斗目标就是要使所有的人都有可能过上较之更好的生活。因而意识形态就应当与现有的制度结构相合并去向民众加以证明, 并且使民众相信某一制度的合理性或不合理性, 从而让他们遵循具有合理性的制度的规则, 进一步达到民众都会去自觉维护现行社会稳定的效果。如前所述, 意识形态由于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因而本质上意识形态服务于特定的阶级或利益集团, 并将为其成员所共有。在一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 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的建立离不开意识形态的强大支撑。意识形态和社会中民众的经济政治生活直接挂钩, 意识形态的形成对于社会民众的教育引导起着重要作用。民众是否能认同且较好地融入现行的经济体制与一个社会是否稳定休戚相关。从理论上讲, 社会个体的不同需求会导致价值观的不同差异, 将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人和人、人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对立与利益冲突, 从而带来大量社会经济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甚至有可能会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对经济建设产生较大的冲击。因此, 现实经济生活中意识形态的价值稳定性显得十分重要的。一个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够进一步增强社会民众对国家政治和社会政策的坚定信心, 促进国家长期战略规划和奋斗目标更加深入人心, 并通过有效的教育和说服方式激励社会民众愿意主动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作出积极贡献。经济学家诺思在《经济史中的结构变迁》中认为, 作为由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所决定的行为价值观, 意识形态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节约机制, 因为它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处境, 从而使其决策过程更加明了简单, 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交易费用的发生。因而有助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的营造和建立。
综上所述, 在我国当前的国情背景之下, 意识形态建设无论在文化政治方面、经济生活方面或是思想教育方面, 都是十分重要的。只有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 坚持科学发展观, 以发展为第一要务,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积极引导民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和作用, 方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思想意识保障。
摘要:意识形态建设是现实性强、敏感度高的理论问题。从本质特征看, 意识形态具有价值导向、激励动员、约束控制、合法辩护和批判评价等核心功能。近几十年来, 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并从容地迈向世界大舞台, 与此同时, 国内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等问题。伴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关注度的日益提高, 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知度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的严峻形势。因此, 基于意识形态功能视角, 系统探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意识形态功能,中国意识形态建设,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张博.现代传媒条件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 2015.
[2]韦莉莉.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化反思[J].前沿, 2010 (07) :33-35.
[3]姚亚平.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阶段性特征与主要任务[J].江西社会科学, 2015 (7) :5-10.
[4]储建国.当今中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N].人民论坛电子报, 2016-01-05.
[5]J.罗尔斯 (美) .正义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2-3.
[6]闫骁晶.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分析及现实意义[D].吉林大学, 2011.
3.意识对于舞蹈创作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舞蹈创作;意识;重要性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其中的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存在。[1] 从舞蹈理论中常用的一些词(本体意识、创新意识、文化意识、个性意识、自我意识……)中我们可以发现:舞蹈很早就成为作为客观存在的研究对象。舞蹈意识作为意识系统中的一个分支,依据意识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舞蹈意识,他是人的头脑对舞蹈的一种感觉和思维反应,舞蹈的存在决定舞蹈意识,舞蹈意识又反作用于舞蹈。
舞蹈活动中,虽然载体是身体动作,但我们先要有舞蹈意识,再通过意识控制大脑,最后才能通过身体动作更准确的表达创作者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舞蹈创作是舞蹈的第一阶段,创作者的舞蹈的意识决定舞蹈的艺术价值。舞蹈服务于歌手,就有了伴舞。服务于舞厅就有了舞厅舞。创作者偏向情节就产生情节舞蹈。舞蹈意识反作用于舞蹈创作。所以有意识的舞蹈对舞蹈艺术有着重要的作用。
1 创新意识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
创新是舞蹈艺术发展的动力。舞蹈创作从选材开始就要有创新意识,在多种素材提炼组合中,发现所要表现事物的属性,在这个属性之上寻找属于自我的个性化的理解,对于舞蹈的创作一定要抱与有别人、与过去所不同的全新的意识。这不仅是现代舞创作所具备的,更是所有舞蹈创作者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这就是舞蹈创作的创新意识。从舞蹈的策划、构思、动作的编排无一不要求体现创作者的标新立异,与众不同。试想舞蹈没有了创新意识,舞蹈将面临什么?雅乐《韶》虽然十分的美轮美奂,成为一个时期的标准,成为众多文人雅士称赞的对象,孔老夫子也曾听韶乐而三日不知肉味,可见此乐之美。可是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之中,这么美的雅乐被束之于高堂,常年不曾修改和创新,最后也导致被淘汰的命运。以史为鉴。创新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舞蹈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没有了创新,很难在审美上引起新的关注,再好的内容都会在“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形式中淡去。但是创新也不是信手拈来的。一个好的创意是创作者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和独特思维方式的结果。当然具有创新意识是首当其冲的。
有些舞者反对舞蹈与其他艺术杂糅借鉴,认为会破坏舞蹈的纯粹性,使舞蹈“变味”。这样的方式虽保证舞蹈的纯粹性,但也限制了舞蹈发展的可能性。其实在创作时,舞蹈可以多借鉴兄弟艺术甚至于他们的创作方法,这在中外历史上也是有迹可循的。喜剧芭蕾的开创者莫里哀就是把喜剧和芭蕾结合产生了喜剧芭蕾,而当时的构图则是借鉴数学的几何图形。之后的交响芭蕾则是音乐与芭蕾结合的产物。而现代舞则是从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塑中寻找灵感。中国古代这样的例子更是多不胜数,中国古代乐舞原就是音乐、舞蹈、诗歌三位一体的艺术。百戏是乐舞和杂技的结合。唐代公孙大娘的剑舞是舞蹈与书法的结合。以上这些中外舞蹈创新的例子都可以让我们寻找到舞蹈创新的方法。也说明了只有创新才能带动舞蹈艺术的向前发展,可见舞蹈者的创新意识是多么的重要。只要把握舞蹈的基本规律,借鉴未必不可以尝试。
2 文化潜意识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
文化是作品程度的体现,舞蹈作品有没有深度就要看这个舞蹈作品有没有文化。在没有文化的前提之下,作品必呈现是似而非的场面。文化意识指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之中形成的思想、信仰和观点。文化不等同于文学,文学只是文化的一种形式。在舞蹈创作中有没有文化意识就是指你对这个地区、这个民族、国家的有没有深入的了解。是不是“地道”,有没有这个“味”。“因此,要跳古典舞,先要做古典人。要跳好古典舞,就一定要有強烈的古典意识、崇尚古典精神与浓厚的古典情怀!”[3]古典舞的创作时,我们不得不提及孙颖先生。中国古典舞融入华夏民族几千年的精髓,但由于技术原因,舞蹈不能流传下来。为了中国古典舞的发展,“孙颖先生毕生埋头于中国古典文献之中,他是对的。他的成功证明了他的资源和方法。”[3]孙颖先生的《桃夭》不仅仅是优美,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家室。”这样的女子之美和富有中国古典韵味之美。
舞蹈意识融入作品不应是浮于表面的显意识而是隐藏的潜意识。舞蹈创作之始,我们经常会进行田野调查。深入民间,不仅仅提取动作的元素,更是一种文化的感染和渗透。这里我们提及文化意识不是浮于表面之上的,更要做到把文化融入到潜意识中,继而融入动作中。例如,我们知道的芭蕾舞的形体要求提拔直立,一是源于他的贵族气质,二是源于宗教中要求要拿自己的身体去迎合上帝。这就是所谓的文化潜意识。
3 本体意识在舞蹈创作中的重要性
舞蹈的本体论是在90年代在舞蹈界得到普片认同的。[5] 在这之前舞蹈一直在边缘游走,与其他学科碰撞。舞蹈本体论的认同让舞蹈回归到主流位置上来。舞蹈的本体论就是舞蹈要从根源上认识舞蹈的载体——人体。人体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理两方面,本体论既要研究人体动作的运动走向也要研究动作与心理的关系。什么样的动作表现什么样的心理情感。所以舞蹈创作最为主要的是动作和思想感情这两方面。其他(例如音乐、道具、服装、布景)虽然也可以起到渲染交代的作用,但是不能放在主要的地位之上。舞蹈创作者一定要有这样主次分明的本体意识,才能抓住舞蹈艺术的灵魂所在。
舞蹈在中外历史中都有被认为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运动。毕加索的画《人体文化》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怎样才能不让外行的人对舞蹈产生误解呢?唯有做一个有意识的舞者。在舞蹈创作中,牢牢把握意识的重要性。舞蹈意识要先于行动。用意识指挥大脑,靠头脑来创作,靠头脑来跳舞。这样才能真正让舞蹈成为舞蹈文化。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丁声树.现代汉语词典[Z].商务艺术馆,2005:1618.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36.
[3] 李杰明.舞蹈的情感(下)[J].舞蹈,2008,8(324):33.
[4] 慕羽.中国当代舞蹈的创作与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221.
[5] 吕艺生.舞蹈学导论[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59.
[6] 金秋.舞蹈编导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
4.培养“安全意识”的重要性 篇四
什么是“安全意识”?通俗的说,就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安全观念,对各种可能造成伤害的外在环境的一种戒备和防范的心理状态。
比如,在过马路时,看到面前呼啸而过的各种车辆,我们都习惯先停下来认真观察,然后走斑马线通过;开车时,我们都要遵循路口“红灯停、绿灯行”的道路交通安全规则。这就是我们较为常见的“安全意识”的体现,这也是一种保护意识,既保护自己,也保护他人。
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之中,我们也要具备良好的“安全意识”,不然,事故这只“恶虎”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在电力生产中,经常会有人员伤亡的事情发生,究其原因,常常被归纳为“安全意识淡薄”。比如,进入生产现场,不戴或不戴好安全帽,操作转动机械时带手套、袖口不扎紧扎好,不走安全通道,乱穿乱翻越隔离防护带等等。为防范这些违章现象的发生,电力生产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浅显易懂,并无难以执行的情况。但即使这样,常常也会因为当事人的忽略与轻视,在违章作业过程中发生不可挽救的灾难。
曾经有一起事故:一个电厂大修,某一处施工过道上的格栅板已经拆除,孔洞周围被施工方用隔离防护带围住。但不知何故,该厂一位工作人员途经该路段时,无视警戒标示,把隔离围带撕开一个缺口,直接从隔离带里面走过去。很不幸,他从孔洞掉下,摔下几十米,冲破防护网,当场身亡。还有一起事故是惊人的相似:一个电厂施工人员,从20多米高的锅炉层下来,他不走安全护梯,偏偏要从一个脚手架上爬下去。在他下降到离地面大约5米左右时,没抓牢一个失手摔下,头部着地,抢救无效死亡。
5.提升大众环保意识的重要性 篇五
当今,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1项重要问题。森林滥伐、水土流失、地球变暖、臭氧层出现空洞,以及各种各样的污染,时时刻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更危害着我们的子孙后代。江泽民同志在党的“104大”报告中指出:“要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矿藏、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可见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环境,光靠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府的强制措施是不行的。环境是由大家维护的,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自发的保护环境,我们的环境治理才能从根本上取得成效。而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应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措施:
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教育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我们的邻国日本在环保教育方面是做的相当出色的日本环保教育分为三个层面。一个是学校环保教育,一个是家庭环保教育,另一个是社会环保教育。学校环保教育从小学到高中都有,而且是必修课,教材内容详实,既 有理论的又有实践的。小金井市立第四小学校长此村哲夫介绍说:“我们不仅让学生在教室里学习,还从本地区的环境出发让学生注意在实际生活中怎样环保。譬如每年都组织学生去参观垃圾焚烧场,看看生活垃圾是怎样处理的,通过工人介绍,加深了垃圾要分类处理的印象。每年春游时,各班级之间一定会展开一项竞赛,就是看在风景点里哪个班级离开时比初到时还干净。”
家长联席会除了沟通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联系外,还配合学校做好环保教育。每月都 进行一次资源回收。在这一天让学生和家长把家里的旧纸、旧报纸、旧杂志、塑料罐、易拉罐等废弃物都带来回收,一般是免费的。联席会把旧物资送进回收站,所得款项再 给学生添置玩具或学习用品。环境保护是日本整个社会、每个国民终身的自觉行动。为此,在日本社会各公共场所,无论是商店还是公园、停车场、街头、广场……垃圾分类回收箱到处可见,安放有序,生活垃圾的回收有专人负责。
正是这种学校、家庭、社会三管齐下的高强环保教育力度,保证了日本环境的日益 优化。
而相对于日本,不得不说我国的环保教育收效甚微。原因大致包括以下两点:
1.、在应试教育的大流中,学校里虽然也有开展一些关于环保的课程或活动,可不排除有部分学校是为了响应教育部门的号令,表浅的做做样子而已,部分学校自己不重视环保教育,自然也不能很好的将环保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这样不停的循环,环保教育自然得不到传播„„
当然,还有一方面是学校不知道如何实施环保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的中学化学老师也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参考的途径:
一、以中学教材为载体.培养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包含着许多环保教育的内容,老师要善于挖掘各年级教材中可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讲解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养成保护环境的美德„。
二、以实验设计为途径,穿插环保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们会直接接触到有毒的气体、液体、固体,如何指导学生规范操作、严格控制试剂用量、改进实验方法、设计实验装置是化学教学中再现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的有效途径。
三、以探究题解为契机,渗透环保意识
在中学化学习题的解题过程中,包含着环保知识和环保意识的要求。如果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能有意引导,及时渗透,将能使学生的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的意识大大增强。针对温室效应引导学生分析此类生态问题运用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引导分析“温室效应”,使他们了解到由于大气层CO2浓度逐年上升,太阳能辐射的一部分——地球红外辐射热不能透过大气层,因而造成“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升温、冰川溶化,直接影响着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提高对控制“温室效应”等生态问题的认识。还应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得出人类必须控制战争和固体废物燃烧、大力发展森林等结论,以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四、以周边环境为素材,强化环保意识
目前环境污染问题普遍存在,人们随时都可发现环境污染物。因而应结合当地环境污染情况,进行环保知识教育。
五、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强化环保教育
环境保护试题自1988年“露面”以来就一直是高考化学试卷中的“常客”。这些题有的落点仍在化学的基础知识上,如1999年高考上海卷第25题,有的试题直接考查环保常识,如1999年高考全国卷考查了“城市禁用含铅汽油的原因”,1995年高考上海卷考查了“光化学烟雾”,有些知识教材都没有提到。命题者的意图是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和教育功能,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了解社会,推动中学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六、从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强化思想意识
随着工农业生产和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化学污染物对环境、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危害越来越大,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人类的共识·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教学形式,开展环保教育,重视环保教育,让广大师生增强环保的责任感,顺利地树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以造福于后代·从有关报道看出,全球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恶化速度之快令人触目惊心:全球每年耕地损失2 100万公顷,森林损失1 100万公顷,污水排放量4 200亿吨,1 50万人死于环境污染。
当然,以上只是从一位中学化学老师的角度出发的,我们还可以从更多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求更多的有效途径。当然,开展课外活动,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应当根据本地、本校的自然环境、仪器设备、实验条件及教师 本身的专长,选择一两个项目,长期坚持下去,力争搞出特色,并且起到以点带面的典型作用。如有的学校开 展的红领巾监测站,对大气、噪声进行监测的活动;还有些学校组织生物活动兴趣小组,开辟红领巾种植园,将种植珍稀植物作为长期活动项目等。
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又一课题,没有成熟的教法可遵循,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所以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在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遇到一定的困难,加之从事教学的教 师分散于各学校,因此建议通过相对集中的教研活动,组织起来进行教学研究。通过集体备课、公开课、观摩 课等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备课中体现环境教育内容,授课中有目的地渗透,力争通过大家的努力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
2、政府重视的程度不够。各地政府对环境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客观原因。一是在我国欠发达地区由于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建设资金投入不够等因素严重制约其经济的发展,必然使政府的工作重心放在了经济建设上,摆脱贫困、推动经济发展成了政府工作的核心。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地区政府往往选择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导致环境教育问题受到冷落。二是由于环境问题在演变过程中具有渐进性、隐蔽性、积累性和长期性,其后果则具有突出性、间接性和全局性等特点,因此不易引起政府及决策者的警觉与重视,由此导致对环境教育的忽视。从主观方面来说,主要是政府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意识是指社会群体和个人对待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程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环境意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环境的关切程度不够,敏锐度不高。其次是政府尚未形成完全的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要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同生态环境相协调。改变观念,使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政府决策的指导思想、人们行动的行为指南,这就需要进行艰苦的、长期的环境教育。从我的身边来说,宜宾市是长江源头,可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就在这源头,水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使得长江两岸处处是高耸的烟囱和工厂的废水口。“宜宾环境需要综合治理,管理部门依然纸上谈兵”这样的标题 依然是大家关注的热点。
针对这些,政府应该要要充分利用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宣传重大的环境保护活动和重要法律法规出台的意义。其次,要进一步推进环境宣传教育的社会化。公民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和环境意识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需要综合运用宣传、教育、法律、行政和舆论等手段。各级环保部门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争取各级新闻、出版、科技、文化、艺术等部门以及社会团体的支持和参与。结合普法宣传,制作环境法律知识宣传系列片,作为环境法律宣传的直观教材,以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通过环保知识宣传活动,逐步规范公众的行为,培养良好的伦理道德规范,促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逐步将保护环境、改善生态、合理利用与节约各种资源的意识和行动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如,利用“6·5”世界环境日等重要环保纪念日,对公众进行广泛宣传,动员公众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受教育。指导公众实行可持续的消费,鼓励公众购买和使用“绿色产品”。再次,环境保护要逐步形成公众参与机制。为公众参与重大项目决策的环境监督和咨询提供必要的条件、机会和场所。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为保护环境做好事、做实事,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综上所述,环境教育的提出是由于现代社会所存在并不断恶化的生态危机和环境危机而引发的。它的教育过程不仅仅是揭示人和自然的关系,它警示人类必须反思自己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
总而言之,环境教育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中国未来环境状况的优劣,关系到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关系到中国人口素质的提高。环境教育蕴涵着全新的教育思想观念,必将成为21世纪发展的基点和依据,是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的基础工作,也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郑高阳 《中学化学教学与环保意识》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8,12 《新学术论坛》2009年6月第6期 张虎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008年《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 重庆大学法学院环境法研究生 张进
6.安全意识在安全中的重要性 篇六
安全意识在安全中的重要性
人只有有了安全意识,才会有安全行为;有了安全行为,才能保证安全。对企业来说,最根本的就是应当抓好提高安全意识主要环节,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让每一名员工真正把“安全为天”的思想牢记在心,把“安全第一,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意识到“安全就是政治,安全就是民生”,让每一名员工从执行制度开始,接受安全的培训教育,形成行为规范,逐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再由理性上升到通过意识的能动性来指导安全工作,做到可以在现场作业中及时预见隐患,消除隐患,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安全就是形象,安全就是发展,安全就是需要,安全就是效益,搞好安全生产工作,保证广大员工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是实现我们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提高和改善职工家庭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7.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篇七
一、旅游主体旅游意识的重要性
1. 政府部门旅游意识的提升对当地旅游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从旅游意识主体关系图中可以看到, 在整个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 政府部门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政府部门不仅起着对整个行业的引导作用, 还有能力为发展这个行业做出实际的举措。无论是对旅游企业政策的倾斜和优惠, 还是对居民的舆论引导, 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当地居民旅游意识的提升能扩大内需, 带动本区经济发展。
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消费、可重复消费、可持续消费等特征, 对扩大内部消费需求具有直接拉动作用。提升当地居民的旅游意识、鼓励居民旅游, 能带动区内经济发展, 提升当地居民旅游意识对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也有很大作用。旅游业不仅是重要的经济产业, 同时也是建设小康社会、提升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发展当地旅游, 提升当地居民旅游意识, 使旅游休闲意识深入人心, 有利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3. 东道主居民旅游意识的提升会带来当地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
对旅游目的地东道主居民旅游意识的培育能提高当地旅游服务接待质量。当地东道主居民的旅游意识提升后, 对发展当地旅游的意义有着更深刻的影响, 有助于居民增强旅游目的地意识, 能更好地向外来游客展示风土人情、文化特征和生态环境等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及其文化内涵, 继而能提高当地旅游服务接待质量。这些意识上的转变可使旅游的服务质量更上一个台阶。
4. 企业旅游意识提升能壮大企业实力并相应地影响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作为企业, 其旅游意识除了体现在自身的经营意识和对游客服务意识上, 更体现在企业对其在旅游业中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清醒认识上。一个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上做得越好, 对其本身的发展也越有利, 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 在某一区域范围内, 企业强, 则旅游业兴;企业弱, 则旅游业衰。旅游业是服务行业, 企业所提供的产品需要游客的切身体验和口碑相传, 企业的旅游意识提升, 可以壮大企业实力, 提升服务质量, 营造良好旅游环境, 为当地旅游业带来积极的影响。
二、提升旅游意识的途径
1. 以政府部门为主体进行引导、推动及宣传。
政府部门会对旅游相关主体、旅游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政府部门对旅游意识的引导和推动的前提是政府本身的旅游意识要非常到位, 在政策、产业规划、管理中承担起应有的职责。旅游意识会随着社会舆论导向的培育而发展起来。政府部门可以借助媒体力量营造气氛, 也可以利用教育手段培育这样的意识。
2. 旅游行业的创新对旅游者的吸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消费领域和消费方式正在转型, 在原有的消费空间饱和之时, 新的消费空间也正在形成之中。在基本生活的消费要求得到满足后, 许多人已经把消费目标转向文化、精神消费领域, 旅游市场也正处于这一转变趋势中。而大众的消费观念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 而另一方面又要受外界的刺激和影响, 外界的潮流和流行对大众的吸引会起一个很大的作用。作为旅游企业必须不断推陈出新, 创造新消费点, 创造流行, 让游客永远对旅游有新的期待。
3. 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提高。
作为旅游主体之一的旅游者, 旅游动机不一, 对旅游的认识和体验到的旅游感受各不一样。当旅游的内涵被旅游者越多地体验到和感受到, 旅游者对旅游的认知、行为、态度将会提升。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行为可以分三个层次:基本层次游览观光, 提高层次娱乐、购物, 专门层次休养、疗养、会议、宗教朝拜等。虽然不同层次的旅游行为可以并存, 但总体来说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出现在较低层次活动行为之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游客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 旅游出游机会增多, 旅游者低层次旅游体验得到满足后, 自然就会转向高层次的旅游体验。从单一的观光到对知识的获取, 从获得外部满足感到个人自我实现的转变, 这些转变使得旅游者对旅游的认识更深刻, 旅游意识也会随之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彦君, 陈才, 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1]谢彦君, 陈才, 谢中田.旅游学概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杨桂红.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 2001 (11) [2]杨桂红.论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发展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J].经济问题探索, 2001 (11)
[3]林南枝, 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3]林南枝, 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8.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篇八
一、提供开放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前提
所谓的幼儿园开放性游戏环境即游戏的空间、时间及玩具材料对幼儿来说是开放的和共享的,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取放玩具材料,游戏的场地是按幼儿的需要和愿望布置、随时可以变化的,游戏时间段的时间是是由幼儿自由支配的。开放性的游戏环境包括游戏空间上的灵活性、游戏时间上的充裕性,以及幼儿对游戏材料上的选择性等。
1.空间上的灵活性
在以往的游戏过程中,我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为幼儿划分好游戏场地:看书的围坐在图书角;搭积木的在结构区动手;下棋的在益智区落子……乍一看,似乎一切都有条不紊,可实际上却是幼儿的思维造成一定定势,不利于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我们首先强调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游戏内容自由选择游戏场地。例如:有的幼儿建议在楼梯上玩“西游记”的游戏,理由是站在二楼的楼梯上能形成“天上”“地下”之分,易于表现“腾云驾雾”的情节。有的孩子从图书角拿了书,在娃娃家看,因为扮演的是爸爸。其次当环境适应幼儿的特点和需要时,我们要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环境,从而获得发展。环境创设中也要相应的变化,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2.时间上的充裕性
足够的时间是满足幼儿自主游戏,培养其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之一。只有当幼儿有了充足的游戏时间,他们才有可能在游戏过程中不断地有新发现,并尝试使用多种方法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解决新的问题。过去,我们在组织游戏时,虽然也给幼儿时间“玩”,但总因为担心幼儿不会“玩”,或是幼儿玩的时候放得开收不拢,而只让幼儿玩一两遍就匆匆结束游戏,戛然而止的收尾大大破坏了幼儿刚刚产生的兴趣。在面对教师在评价时那一遍遍的提问:“今天你发现了什么?有没有什么新的玩法?”幼儿只能报以沉默或茫然,因为他们还没来得及发现,更别提创新了。因此,我们十分强调给幼儿充裕的游戏时间。以玩旺仔牛奶罐为例,由于幼儿可以利用除了集体活动和吃饭,午睡以外所有的时间进行游戏,结果,他们不但玩得十分尽兴,还大大激发了创新意识,发明了许多新玩法,如走独木桥、看谁垒得高、金鸡独立、两人滚响筒等,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材料上的选择性
过去,我们总是将不同的游戏材料分门别类地投放在各个区角,如漂亮的“家具”陈列在“娃娃家”;皮球整齐的堆放在体育角;橡皮泥总是属于手工区……殊不知,教师的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又一次阻碍了幼儿创新意识的发展。事实上,教师只需让幼儿将游戏材料放于不同的箱子内,并在箱子上设计好相应的标记,每次游戏时按自己的需要取放即可。例如:今天,皮球用来玩“过山洞”的游戏;明天,皮球可以放在娃娃家当“西瓜”;后天,把皮球放入益智区,研究一下沉浮问题……如此一来,既节省了游戏材料放置的空间,又体现了“一物多玩”的宗旨,较好地达到了培养其创新意识的目的。
二、创设层次性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基础
有专家强调:“教师应了解儿童,游戏要重视儿童的观点,要是和儿童的水平……”基于这个观点,也就是说,游戏环境的布置也应体现出层次性。所谓层次性就是指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将游戏环境分解成不同的层次,并配以不同的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幼儿都能充满兴趣的游戏,有效地促进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创造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为了让幼儿多层面的体验人际关系、多层面地了解自己的角色,形成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学习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交往,进而形成责任感、荣誉感和集体意识,我们设置开放全园所有的游戏空间都成为幼儿游戏的场所,全体幼儿都有按自己需要和愿望自由地选择游戏的机会。
1.小班
小班幼儿一般以独自游戏和平型游戏为主,且由于年龄小,想象的创造性还很低,主要依赖于游戏材料,他们游戏时的思维与对环境的感知及自身行动是分不开的,他们的游戏主题和游戏情节基本上是重现生活中的某些经验,创新意识才刚刚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小班应创设主题游戏环境,教师提供形象玩具和材料,同一主题、同一种类的游戏材料要有足够的数量,便于幼儿开展独立游戏和平行游戏,避免幼儿因玩具不足而争吵。而且,小班幼儿的创造意识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的土壤中,故所布置的游戏环境应尽量接近幼儿的生活,富有吸引力和趣味性,如温馨的“娃娃家”、热闹的“小吃店”等。
2.中大班
中大班幼儿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的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有所发展,其想象开始含有一些创造性的成分,常常在再造想象的过程中加进自己的想法和内容,尤其是大班幼儿。因此,中大班幼儿的游戏材料从品种上应该增多,即注重材料的多样性,同时,重视对废旧物品的收集,以便向幼儿提供各种类型的半成品玩具,如木片、线轴、绳子、各种纸盒、瓶子等,并准备一些经常使用的工具,如尺子,胶水、针线等,将它们放置在便于取放的地方,由幼儿自行使用。这些半成品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建立可变形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保证
著名的教育学家指出:“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倘若游戏环境始终保持原状,不但会造成幼儿游戏兴趣的减弱,更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游戏环境应以幼儿的兴趣和现实经验为基础,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只有当游戏环境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时,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环境、探索环境,并自觉地参与到游戏中去,形成在某方面更加明显的创造性。由此可见,建立可变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保证。
教师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游戏的深入,和幼儿一起有计划地投放新的材料或更换材料、变换玩法,不断激发幼儿发展新的需要,从中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例如,中班幼儿十分喜欢玩拼图游戏,刚开始,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能力为其提供难度稍低的(8~10)拼图玩具;随着幼儿拼图能力的逐步提高,教师可以给他们一把剪刀,让他们将底图再剪得小一些,(12~24)增加拼图的难度;当幼儿再次适应了这种拼法后,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思考新的玩法,如幼儿自己绘制底图、按需剪图,最后玩拼图等,提高他们的游戏兴趣。
四、注重互动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关键
当幼儿主动与游戏环境和材料进行和谐的互动时,能使它们成为表现幼儿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物化世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其创新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也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设计、准备和制作游戏环境、材料,也可以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幼儿能想的让他们自己去想,幼儿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去做。幼儿可以根据自己游戏的需要,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或求得他人帮助去获取所需材料,形成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由此可见,注重互动性的游戏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关键。我们可以从幼儿群体及教师间的互动关系求改进。
1.幼儿群体和游戏环境的互动
在一定的教育环境中,幼儿通过与材料、同伴的相互作用得以全面发展。在开展开放性自主游戏活动中,重视游戏环境的创设。例如,几个中班的幼儿想玩“开商店”的游戏,但教师让他们自己去布置环境、收集游戏材料。经过一番商量后,他们先齐心协力地搬了几个玩具柜作为柜台,再从各个玩具箱里取了各种玩具当成商品,接着剪了不同大小、颜色的吹塑纸作为不同面值的货币,最后合作绘制了一块招牌,一个简易的“商店”就像模像样的开张了。但随着“生意”的日渐红火,问题也慢慢地暴露出来了:商品太少,不一会儿就卖光了,而玩具箱里的玩具又被其他幼儿拿去玩了,没有货源又怎么开“商店”呢?很快,孩子们想到了好办法,他们先抽出两个人用捏泥。绘画、剪贴等方法做了一小批“衣服”“食品”应急,然后联络了其他的幼儿,请求他们明天带一些东西做商品,如此一来,这个“商店”的问题就解决了!
2.幼儿群体及教师和环境的互动
环境是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手段,良好的师幼关系,轻松、自由、和谐、愉悦的活动氛围也能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大班的主题性游戏“端午节”是在少数几个孩子的提议下开展起来的。虽然该游戏源于我们生活,但对如今只喜欢吃肯德基的孩子来说有点陌生了。我不能保证游戏开展得很顺利,但既然是孩子们提出来的,我还是应该带孩子们把这个游戏开展下去,再说,也应该让孩子感受一下中国传统节日的热闹气氛。当时,我考虑分析了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同时进行:(1)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端午节游戏资料的、材料的收集活动(资料、材料的收集本身也是一种游戏活动,更是一种幼儿自主获得知识的途径),愉快地投入到游戏环境的创设及游戏中去。(2)能友好地、主动地与同伴合作游戏,制定游戏的规则,大胆地用语言交流,遇到困难能大胆地、主动地去解决。(3)通过包粽子、编网袋等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4)初步培养幼儿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大家一起去收集包粽叶到用纸条、粽叶包各种各样的粽子、编小网兜到编中国结、装饰滑板成龙舟到赛龙舟……以及后来的“端午节”专卖店游戏。
9.服务意识的重要性 篇九
摘要:本文提出了篮球运动中团体的特征,即团体行动意识的统一性,团体意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团体意识行动的节奏性,团体内部创造性意识,并对这些特征进行简要阐述。
关键词:篮球运动 团体意识 篮球意识 创造性意识
In basketball sport organization consciousness importance discuss
wanjiangNO.3 school Author: Zhang Hongxin
Abstract:This paper has put forward the feature of organization in basketball sport, organization action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the promptance of organization consciousness and accuracy, the rhythm of organization consciousness action and organization internal creative consciousness are going to be elaborated for these features briefly.
Keyword:Basketball sport organization consciousness basketball consciousness
前言
篮球运动的意识是一个具有广泛函意的概念。从广义上讲,它不仅包括运动员对技术合理运用及掌握比赛节奏等方面的意识能力,而且对战术的运用情况也被人们以战术意识都是运动员依据篮球运动的特点,去对比赛任务而进行的专门思维能力的具体行动表现,从狭义上理解篮球运动的意识,则可把它看成是运动员在比赛中,通过自身机体中的感受器官将比赛的情况,经传入神经导入大脑中的中枢神经,经过思维后,再由传出神经传送到效应器,然后做出各种行动反应,这一过程可以简单地的用“观察情况——思维分析——行动反应”去加以表述。而篮球运动中集体意识正是在这个体意识的基础上,把它们融于集体之后,此形成的团体意识,从而使一个集体意识的整体在比赛中去加以整体的体现。
众所周知,一支球队的整体性水平的高低,是与队员们的团体意识能力息息相关的,随着现代篮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篮球运动员的球场意识在实际比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要求也越来越高,并以为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所必备的首要条件,现今的高水平篮球比赛,要求运动员们在激烈对抗的各种复杂条件下和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完成各种技术动作和配合。因此,一支球队团体意识强弱会影响全队的行动效果和水平的发挥,同此可见,在现代得篮球运动中,球队的团体意识是全队的“灵魂”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研究法:查阅资料对篮球运动中团队意识的重要性的探讨,以及在篮球运动中的目的和重要意义。
1.2逻辑分析法: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进一步说明团队意识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
1.3观察法:通过对篮球比赛中各队的团队意识进行观察,以及比较富有团队意识和缺乏团队意识的区别和强弱状况。
2篮球意识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意识到比赛事态和发展过程由观察感知——思维判断——行动答应——效果反馈等环节有机构成。
感知是运动员意识到比赛客观存在的前提条件,没有感知就不能产生意向和思维,篮球运动员的观察感知具有选择性特点比赛中的诸多信息,可能同时进入运动员的视野,但不可能都注意到,何种信息先被视觉感知,取决于它与运动员主观意识中比赛目标意文的相关程度,与目标意义相关程度高的信息,被首先感知到的可能性大,反之可能性小,具有良好篮球意识的优秀运动员,总是能准确地把握场上攻守对抗情况的不断变化,做到行动大胆、准确、果断和自如,而很少表现犹豫不决的倾向,这是在多年训练和实战比赛的积累中,意识活动高度精密发达的结果,因此,运动员的瞬时判断,思维与决策过程是篮球意识活动的核心,培养篮球意识必须围绕提高瞬时思维与决策能力。
3集团意识的表现特征
篮球运动员是以每队出场5名队员并以他们为团体的基本比赛机制,那么要想赢得比赛的最后胜利,队员之间必须紧密合作,想到协同,这样才能使参赛团体同对手展开有力的拼争,最终达到战而胜之的结果,应该指出的是,指挥协调这一集体的正是团体意识,而在于种团体意识在比赛中又以什么样的特点去加以具体表现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3.1 团体行动意识的统一性
一个参赛团体中,每个队员的技术身体素质水平是有差异的,而要想使这一团体中不同情况特点的队员组成一个坚强、有力的整体;则必须通过在激烈的攻、守转换过程中强调步调一致,配合默契。因此,首先应明确队员之间活动的目的,如本队在迅攻时采用控制篮下,进行个人突破为主的战术打法时,目的是拉大防区的条件,便持球同伴利用防守的空当,当完成个人突破,在实施这一作战方案的一瞬间,除持球以外的球员进攻方向明确以外;其余4名非持球队员则不应在他全突破之前盲目涌到篮下,而应在他突破开始后的瞬间选择合理的进攻位置,再空切篮下,而应在他突破开始后的瞬间选择合理的进攻位置,再空切篮区,接应或拼抢篮板球,以确保整个战术配合的有效完成,在这短暂的一瞬间所进行的协调配合,是建立在相互了解各自活动意图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它可谓是团体意识强的一次具体表现,反之,就可能出现非持球队员过早就防守队员带入篮下,使防守缩小,从而破坏了同伴队员持球突破的进攻意图和效果。这种认为自己的行动是可取的,但对全局来说却是不利,则正是篮球运动中所反对的“不配合整体性,去盲目行动的个人主义。”其次是团体意识预见性。所谓预见性是对攻守刹那间要发生的行为而尚未发生,但后速之就要发生的行为。一支集团意识强的球队,也必然是预见性的强者,如2~3名队员不约而同进行一次成功的死角夹击战术,使对方发生违例,这就是团体意识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3.2团体意识的及时、准确性
篮球运动是一项开放性运动性项目,整个运动过程不论是队员或是篮球都处在动态的活动状态中,运动是否能合理地完成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在很多情况,往往取决于他们对时机的掌握,也就是说,技术动作运用和战术配合的实质是时机和运用它们的准确性程度。而不是那些动作方法和战术套路本身的一些外部表现形式。这是因为运动员们完成各种技术动作和战术套路的行动是由他们的意识进行具体的表现。如我们在电视转播的美国职业篮球比赛实况中可以看到这样的镜头情形,某队员空中接球转身投(扣)篮的高超精彩动作,对于这一动作的完成,我们认为,它不在于这一技术动作和配合的套路,而主要是团体中队员间的那种潜在的配合意识以及通过对时间、空间、速度、高度、落点等时机的准确运用才使这一配合动作得以完成,所以这正是运用时机恰当、准确的必然结果。
3.3 团体意识行动的节奏性
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能否合理的控制攻、防过程中的节奏是直接反映篮球团体意识强与弱的主要标志之一,对于这种节奏意识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比赛速度的快与慢,而控制这种节奏也并非团体中个人意识所能完全支配的,而是整个团体意识驱使全队的协同一致的行动。当需要慢节奏时,团体上下则能在后场、前场安全控制球权,靠集体的力量牢牢控制比赛某一刻的主动权。特别应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集团的对比赛快慢节奏的控制,视作调整进攻,贯彻战术目的一种手段,而这种手段的最终实现,又是通过比赛过程中团体的整体节奏意识去支配,去完成的。
3.4 团体内部的创造性意识
篮球比赛的魅力不仅在于在着较高的现实娱乐性,而且比赛的结局有时也是变化难测的。这无不与团体内部在比赛过程中的创造性意识有关,而这种创意又来自于运动员们的比赛意识,并通过既定的作战方案,运动员自觉、积极地去捕捉有利战机,完成既定作战方案中未涉及到的内容,这是因为教练员赛前的团体作战布置,从原则上说是统一团体内部认识行动的必备工作。但在40分钟的比赛过程中,场上的势态发展有时往往又不能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而且有些情况是瞬息万变的,在这种情况下来用什么样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只能由场上队员视情况而调整、发挥、果断地处理、不拘泥于即定方案,这种创造性意识的.功效,在很多情况下,也可收到令人振奋的效果,另一方面,团体中创造性意识在推动篮球技、战术方法,水平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探险家”角色。篮球技、战术的方法,不同于一般的理论研究,它是由运动员在比赛实践中所创造的某一新技术方法,后经理论规范,才得以成为通用的特定运用方法,由此可见,一个篮球团体内创造性意识的强弱,不仅表现在统一意识下的行动方法,而且也需通过不拘泥固定模式的创造性思维意识去充实和完善它。
4篮球战术意识的培养
运动员从对信息的感知到以“概念模式”为依据的瞬时判断,直到采用行动的意识过程,都与运动员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相关,实践证明,在比赛条件下对任何技术动作过程的运用都取决于能否对瞬时的场上变化作出正确观察和判断。因此,在技术动作训练中应重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在篮球比赛中,为了保证攻击的隐蔽性和突然性,运动员主要依靠眼的余光观察场上的变化。运动员观察效果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运动员视野范围的大小,视野广,接受各方面、角度、距离的信息就多,反之就少,此外,运动员还必须进入视野的各种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把重点集中在最具有打击性的球员和区域上,思维能力是观察能力和应变能力的中介和桥梁,但运动员解决战术任务的思维活动不同于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思维过程。运动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总是要求与运动操作的实际活动相联系,对不断变化着的事物进行判断。
直观形象性:在篮球场上千变万化,运动员对于对手的行动常常在不能作出口头评价之前即要完成应答反应,这就必须依靠直观形象和实践经验完成战术任务。为了形成这样的知觉过程,在日常的技、战术任务。为了形成这样的知觉过程,在日常的技战术训练中就应安排类似于比赛场的各种情景不断强化,使得运动员在训练中形成的经验在比赛时出现相似情景时便能够惯性地采取自动的反应。
敏捷性:运动员在执行战术任务的思维过程中,客观形势迫使运动员对可能采取的各种方案的优缺点不可能完全细致评价,即要迅速作出反应,反应的正确与否运动员战术思想结构中的概念模式有很大联系。
情绪性:运动员的战术思维活动总是与强烈的情绪体验结合的,成功的战术思维总是伴随着消极的情绪体验。因此,训练中应安排能让运动员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练习,不断增强运动员的兴趣、自信心、兴奋性等。使运动员在情绪高涨的氛围中建立战术思维模式,良好的应变能力是培养“战术意识”的目的。
周密全面的观察,准确无误的判断,积极有效的思维的最终目的即是要采取合理的行动,因此,为了培养良好的应变能力,必须从上述的三个基本素质入手。此外,要加强基本技战术的训练,掌握娴熟多变的技术和灵活的战术配合基础上,去谈如何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
5 结束语
通过以上对篮球团体意识特征的分析,不难看出,意识是一种能力的表现。而团体意识是体现运动员在比赛中能否正确认识各种关系复杂情况,准确把握时间、空间、位置的关系,以及个人战术技术能力与团体利益的关系,去争取的正确战术行动。而这种正确战术行动的基础,不仅是运动员个人的认识反应,而且还是运动员之间对某一情况的认识迅速形成瞬间的意识沟通,并且能在一个战术行动的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行动职责和要求,使运动员各自的战术行动在不同位置、时间和动作作用等方面达到协调一致,有主有次,有章有序的效果。
因此,在不断提倡科学训练的今天,把篮球运动团体意识的问题提出来,对促进我国篮球团体水平的提高无疑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认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应加强运动员篮球理论知识等方面的学习,使他们能把个人的意识与团体的整体意识相融合,使一支球队能真正的成为一个坚强、有力的战斗团体。
参考文献
田麦久、成福全.运动训练科学探索.北京出版社,.
染建平.篮球中团体意识的初探.四川体育科学,1995,(4)
伍林英.篮球战术意识分析.湖北体育科技,,(4)
刘晓华.论现代篮球战术意识.首都体育学院报,2001,(3)
10.安全意识重要性 篇十
安全是身心健康、家庭美满、企业安身、社会和谐的共同基础,也是我们全厂职工的共同期望。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看见高高兴兴上班来,平平安安回家去等安全提示标语,也经常会开展安全检查整治活动,可以说,安全话题无处不在。然而在这浓厚的安全氛围中,违章违纪问题却时而发生。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管理失严、措施不力等问题因素,认真分析问题实质,大都总归于“安全意识淡薄”。
事故苗子千千万,安全意识是关键。有人认为意识不是安全的决定性因素,因为每年都会开展众多的安全系列活动。从表面看,确实对安全工作极为重视,但在落实过程中,有些职工走马观花,敷衍了事,只为重“视”,而却从未重“实”,安全思想犹如一阵风,风过而止,并未真正将安全入脑入心。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安全意识的淡薄与浓厚决定着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安全警惕性。安全意识的核心是尊重生命的价值,是对生命理念的传达。所以,轻视自我和他人价值是造成安全意识淡薄的根本原因。增强安全意识,不仅仅是为了生产生活,而是服务于生命本身的一种责任,是安全工作的灵魂。安全意识决定着人们的安全行为,通过提高安全意识达到纠正危险行为是安全工作的重要任务。在许多安全问题中,最难以克服的属于习惯性违章。安全行为意识在一般情况下,无论是有无文化、无论是干部职工,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时都存在着侥幸和懒惰心理,安全意识薄弱,于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习惯性的潜意识违章行为。
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持久的工程,我们要积极动员,全方位开展各项安全工作。切实发挥好亲情助安全、技术保安全、教育促安全、协作助安全等安全保障作用,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安全意识,促进干部职工从要我安全的保护型升华到我要安全的自觉型,构建安全防范长效机制,真正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为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11.团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篇十一
关键词:团队意识 体育教学 重要性 培养
中国分类号:G633.96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这对学生的学习以及往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俗话说“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需要汇聚团队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办大事。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也是一个合作的社会。无论从人的社会性到人自身的发展,从现实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到国际竞争的态势及其对教育的影响,还是从我国教育的实际需求,无不体现出合作与竞争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因此,对于学校体育工作者来说,要让学生做21世纪的新人,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竞争与合作意识非常关键【1】。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更需要我们重视团队协作。细数当今的成功人士,背后都会有一个优秀的团队。所以,当今的成功也不是一个人的成功,为了将来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和要求,在学校就需要培养其认清和学习团队意识和团队协作。在体育教学中,利用科目特征和优势,从实际行动出发,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则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体育教师,需要认真安排课堂教学,既要考虑到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也要考虑到其安全性。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从自己的工作经验出发,和大家一起分享探讨一下团队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当今的时代是经济与科技飞速前进的时代,人们开始越来越重视合作意识在各个领域中呈现出来的作用,合作意识也成为新时期人才需要拥有的重要素质之一。当代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对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人才【2】。教师通过在班级内部分组或者班级之间举办团队竞赛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其中的同时,通过团队合作从而清楚的认识到与他人合作的过程,并且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集体讨论安排来促使这个合作过程的有效开展和进行。有些任务并不是靠自己个人能力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来进行。同时,汇聚更多人的力量和智慧往往能得到更好的效果。有些学生性格比较孤僻,凡事喜欢自己完成,但是通过一些比赛项目,可以让这些同学打开心扉,让自己变得活泼开朗,喜欢和别人相处合作,并且认识到团队意识和团队力量。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团队合作是需要沟通来展开的,如何根据每个人的个人情况能力来安排不同的任务,如何在竞赛中制定和实施小组的计划和方略,如何来汇总组内的各方意见和不同见解等等,这些都需要组内的每个成员相互协商沟通来确定达成一个统一。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利于工作的有效迅速的开展和进行,也有利于组内团结,从而发挥出每个人更好的状态。同样,具备良好沟通能力,也会收获更多的人际关系,培养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思考能力,也会让自己获得不错的人格魅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处理问题能力
在团队竞赛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很多情况,比如人员的合理安排问题、遇到意见不统一发生争执的不和谐问题、对于竞赛过程中发生的突发情况比如安全问题等等,包括在团队竞赛中一些预防保障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是对学生思考处理问题能力的一种培养和锻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对一些已经发生的问题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短时间内做出合理有效的分析并且提出有效合理的安排,有利于学生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领导能力和拓宽思维创造力。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辱观和集体意识
在团队竞赛中,每个学生都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团队贡献智慧和力量,从而使团队获得胜利。这样的胜利才是最大最圆满的胜利。同时在参与的过程中,为集体的利益考虑,即使有时候会触及到个人的利益,但是也会清楚的认识到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个道理。也或许有时候自己存在一些见解时,但是不能以自我为中心,需要遵循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服从集体的安排。培养集体荣辱观,有利于最大的发挥每个人的力量和优势,培养集体意识,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公正以及集体更好的发展。
(五)、有助于培养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
在团队之间,换位思考有利于研究对方的实力情况,分析对方的优势和不足,预想对方的战术搭配和安排,从而制定相对应的取胜方式。在团队内部,换位思考有利于组内成员之间增进理解,加强团结,平横组内利益关系和诉求,从而更好的发挥团队实力。
(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在团队竞赛当中,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每位学生的失误也都会影响到团队的成绩,所以每位学生都会尽自己最大能力以最好的状态来完成各自的任务,保持谨慎认真的态度来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个既是对团队的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自己的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一个具有责任感的人,也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机会。
(七)、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品质的建立
团队合作竞赛中,需要相互帮助扶持,不仅仅是增加组内的凝聚力,加强组内团结办大事的要求,更是道德的要求。不管最后输赢如何,多一份鼓励和安慰,少一份呵责和嘲笑。这样才能建立友好的同学关系,也有利于往后合作的开展。
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重要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体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内容与手段,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价值与功能的探讨,使人们充分认识体育与人的全面价值【3】。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做好引导作用的同时,切实做好安全保障工作,让学生在团队运动中阳光运动、安全运动。
【1】;杨艳;朱方兴;谈学生竞争合作意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培养;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J];2012年03期
【2】;陈颂;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其培养;价值工程[J];2013年21期
【服务意识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员工服务意识的培训10-25
服务意识的转型思考11-19
服务意识的心得体会06-18
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08-02
提升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07-09
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孕育服务文化07-29
服务意识换位思考06-20
增强服务意识总结07-16
酒店员工服务意识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