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十四行美文

2024-07-29

端午十四行美文(精选4篇)

1.端午十四行美文 篇一

正月十四吃灶羹美文

明朝末年,倭寇横行。这些倭寇就像海涂上的螃蟹,到处横行霸道,屡屡侵犯我国沿海地区,搞的老百姓终日人心惶惶。当时就有一位爱国名将叫戚继光的,他就带着戚家军开进了浙东地区,要和倭寇决一死战,彻底将倭寇赶下海。

那一年,戚家军来到临海城。为了抗击倭寇,他要在临海修筑一条长城。将近一年的时间,一条雄伟壮观的江南长城即将竣工,把坐落在金子山和北固山中间的临海古城团团围起。就只差北固山东侧的一段(而今烈士墓边的那段)还没筑好,因为这段山势特别险峻,戚家军的战士们连筑了几十次都失败了。这事可把戚继光急坏了,他整天冥思默想,费寝忘食,就是拿不出好方案。那天深夜,由于连日来的忧愁和疲劳,他就伏在案几上睡着了。

忽然,戚继光觉得有一股狂悍的西北风从天边疾奔而来,裹挟着棉球似的雪花纷纷扬扬,漫天飞舞,天地山河,顿时银装素裹,把漆黑的夜空映照的一片银光闪闪。戚继光见到此景,正要仰天长叹,却觉得眼前一亮,只见一只金光闪闪的梅花鹿,从铺着厚厚白雪的北固山麓向他奔来,到了那段建不起城墙的地方就停住了,并向他频频点头。戚继光觉得奇怪,正想追上去,梅花鹿却转身跑了,它左拐右弯,一直跑上北固山顶,不久就消失在茫茫的雪天中。

奇怪,在这满天飞雪的时候,哪来的梅花鹿呀?再说了,临海这地方也从来没听说有梅花鹿呀?正当戚继光在纳闷时,突然他觉得自己的脑门抽了一下,一个莫名的念头闪了出来:我的长城筑不上去的地方,为什么梅花鹿能跑上去?那么,我就依着鹿的脚印建不就行了?哈哈,我太有才了。他激动地猛拍了一下案几,却把自己给拍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呀。

梦中醒来的戚继光,此时的心却再也平静不下来了。他情愿信其有,也不愿信其无。他急忙走出军帐,突然一道白光刺痛了他的眼睛,等他适应过来,眼前的景色确实让他惊呆了一个世纪。看那皑皑的白雪,不正是梦中所见?他急忙跑到梅花鹿出现过的地方,这是真的?哇塞,还真留下了一行弯弯绕绕的梅花鹿的蹄印。这是神灵的.护佑?还是上苍的开眼?管不了那么多了,现在他的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立刻召集士兵,沿着梅花鹿的脚印再建长城。

长城建好的那天,正是农历正月十四的晚上。临海的老百姓沸腾了,他们倾城而出,为戚家军送来了五花八门的慰问品。戚继光也兴奋地下令,让军士们大吃一餐。这可急坏了火头军。天都黑了,又有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菜,怎么来得及烧呀?这时,一位炊事兵对班长说:“班长,我看这事儿好办,眼下大家都只图个高兴,对吃是无所谓的,我们何不将所有的菜都切细了一起下锅,然后包子也别做了,把面粉也一起倒入锅里绞合绞合,不就可以了。”“行吗?”“肯定行.”“那就赶快干吧。”

临海人在正月十四夜吃灶羹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由于那只美丽的梅花鹿,由于那个美丽的传说,从此,临海又多了个美丽的名字叫鹿城。

我的故事讲完了,如果不信,就去问临海人吧,他们肯定会说:真的,真的。

2.端午节美文摘抄 篇二

关于端午节,儿时常会哼儿歌:五月五,买条黄鱼过端午;插艾叶,挂香囊,还煮鸡蛋和鸭蛋;吃粽子,撒白糖,去看龙舟喜洋洋。这首儿歌,总在我的耳畔萦绕。

小时候,每年五月端午前夕,母亲总是会拿了镰刀到屋后面的水塘边割几把艾蓬和长在水边的菖蒲,经过整理后就往门和屋窗口的地方插上,菖蒲和艾草的清香味儿很醒脑,十分好闻,我们总是会走近,用鼻子多吸几下,悠悠的清凉,好像这种味道会透进全身的血液里去似的。母亲说,艾草能避各种邪气,菖蒲古代老祖宗留下的“斩妖剑”。后来从老师那儿才知道,原来唐代的魏征梦中得斩蛟龙剑,用的就是菖蒲。相传从那以后,各种瘟神恶鬼妖魔邪怪,见了菖蒲就害怕。所以端午乡下家家都要插菖蒲,一直流传至今。

端午节前一天晚上,乡间家家开始用芦叶包粽子,粽子大多用糯米,包的种类也多,有肉粽、赤豆粽、白米粽、酱油粽、麦片粽等。包裹好的粽子就放在铁锅里用水煮,这些粽子有三角粽子、小脚粽子、方粽等。煮粽一般都用硬树条燃烧。在煮粽子时,还要放上鸡蛋和鸭蛋,这样煮熟的蛋就有清香。

端午那天早晨,粽子和蛋先要敬灶神,然后才能自己吃。孩子们是最快乐的,大家会自发组合在一起开展斗蛋活动。有和孩子不懂斗蛋方法,总是用大的一面与别的蛋斗,结果总是失败,原因很简单,煮熟的蛋大的后面有空间,而尖的部位是实心的,所以两个鸡蛋碰到一起,蛋后部位总是被击碎。有的蛋上还用彩色绘上老虎或者是自己的属相,居说会驱逐邪气的。有的还要用线或麦秸编成漂亮的蛋袋,把蛋放在其中,然后挂在胸前。

在端午节的午饭后,家长要给孩子带上香囊,在手腕上扣上五颜六色的丝线。香囊就是用艾草、雄黄、棉花等做成的。可以用各种花布头剪成正方形两块,对角折叠好,用彩线缝在一起,再用各种颜色的毛线在下面做须须。挂在脖子上,既香又漂亮。母亲常说:“这香囊也是避邪的,还可以防毒虫和蛇。这样的挂一直要到农历七月七日的鹊桥相会之日才能剪下来,然后扔到屋顶上。母亲会打趣地说:“喜鹊会把这些袋袋衔到天上去,送给牛郎织女搭桥,让他们在幽幽的香味中相会。于是,每到七月七那天傍晚,我们都要把香袋扔到屋檐的瓦片上,扔时还要闭上眼睛。到了晚上就目不转睛地盯着屋顶看,希望能看到有喜鹊飞来衔走香袋。长大了才知道,其实这是人们对牛郎织女这对有情人的美好祝愿。

过端午节,乡间的茶馆里常常要举办故事会。一些艺人还会拍着木块讲述与端午有关的故事,他们讲屈原诗人是怎样去跳汩罗江的,讲伍子胥为国忠舍身忘己的故事,讲曹娥是怎样成为一名孝女的……这些传统故事常常吸引人们围着去听,而且是百听不厌。

当然,端午节期间,故乡家家会泡些雄黄酒,用于涂抹在孩子的鼻孔、耳眼旁边。都说雄黄能驱赶毒昆虫毒蛇的,孩子们抹了雄黄,一年四季的毒虫就不会躲到身上咬人,是安全的保护神。

3.岁月悠悠忆端午美文 篇三

临近端午,又到了粽香弥漫的时节。走在大街小巷,浓郁的粽香挑逗着我的嗅觉和味蕾,总能把我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被岁月荒芜的儿时记忆。

故乡多竹子,几乎家家户户的屋后或院子旁都是竹林。春天的竹林里,我和一群小伙伴光着脚丫,背着小背篓专门捡拾楠竹或斑竹的笋壳,拿回家晾在阳台上。端午节的前一天,除了洗洗笋壳打打下手,各家窜门看大人包粽子便成了唯一的乐趣。

最常见的`粽子就是用笋壳包的三角粽,楠竹的笋壳大而多毛,一升米只能做几个粽子。斑竹的笋壳浅黄中泛着褐色的斑点,展开时如箬叶般大小,包出的粽子小巧玲珑,自然是讨人喜爱,也是母亲的最爱。邻居张阿姨家包粽子更是简单明了,直接把泡好的白糯米塞进细长的竹筒,用筷子筑紧,再用荷叶把竹筒一端用细线缠起来,吃的时候把竹筒劈开粽子切成小段就可以了。还有一种外婆喜欢但较为复杂的做法,是需要竹筒和苇叶搭当才能包出的苇叶粽,也是细细长长的,解开苇叶,白米已经变成翡翠的颜色,泛着苇叶的清香,顿时让人垂涎三尺。

我想堂哥应该是比任何人都喜欢过节的人了。按老家的风俗,过节的前一天,凡是订了婚的男孩,都要去把自己未来的媳妇接来过节,节后又带了节气的礼品,连同未来的媳妇给送回去。这个时候的堂哥往往是精神抖擞的,腰板挺得笔直,他在前面气宇轩昂的走着,我未来的堂嫂就跟在他的后面,离了几尺的距离,羞答答的低着头浅笑。

端午节的早上,父亲早早的解开几只粽子,放在二个瓷碗里,洒上白糖,把瓷碗摆在桌子上方,每只碗放上二双筷子,然后毕恭毕敬的请道:“老祖宗们,请回来吃粽子过节了。”这个时候的我,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望过去,想看一看究竟有没有人来吃,可是等了好久,还是没有见到老祖宗。敬完老祖宗,才是一家人享用粽子的时候。然后母亲会烧几大锅的艾草水给全家人泡澡用,并在我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一边抹,一边念叨:“涂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

4.端午十四行美文 篇四

傍晚散步时,看到黄昏里垂吊的柳丝,柔柔的在晚风中轻轻荡漾,心一下子从地震的惨悸中回到了风和日丽的往日;听到那沿街叫卖悠悠的嗓音,寻着那粽子的糯米清香,有些恣意的弥散在楼群四周的时候,儿时端午的记忆便星星点点,乘着节日浓郁艾风渐渐溢满了脑海……

噢,端午!又快到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话一点不假。在今天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已故的妈妈。妈妈故去已有三年多了,但在我的心里却始终不能忘怀她,妈妈给我留下的记忆最深,留下的故事也最多……

小时候,除了春节外,最盼望的节日就是“端午”。因为在过端午时,能够吃到妈妈为我亲手包出的甜美的粽子了……

天下的妈妈,都是最能体察孩子心思的;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那段生活并不宽裕的岁月里,做为知识女性的妈妈不仅有百废待举的大量教学任务,还在百忙之中买糯米、买竹叶、买红枣、买菜肴为节日做着各种主妇的准备;当时我真是看在眼里盼在心里,甚至睡梦中都似乎闻到了粽子的清香……

妈妈白天要上班,包粽子只能利用晚上的时间。在端午节前夜的晚饭后,我会依如常往的在书房学习,而妈妈坐在客厅的灯下开始包粽子。此时的看书多是敷衍,多时我会趁“休息”的功夫,依偎在妈妈的身边看着一个个有棱有角、水灵灵的粽子在妈妈灵巧的手中“脱颖而出”;此时的妈妈脾气特好,不仅没有训斥,反而会饶有兴致讲述:“五月初五是三闾大夫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此日,小孩胸前挂香袋,大约是为了昭示屈原先生的品德节操馨香溢世吧;而粽子据说是堵鱼虾的嘴,防止屈原的尸体受损,后演也就演变成节日食品;插蒲艾,俗称“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谓可驱邪……”的传说故事;我亦每每都是在妈妈的亲昵抚慰和讲述中安然入睡……( 文章阅读网: )

端午当天的早上天还没亮,每每妈妈总是把我从甜梦中叫醒。虽然心不情愿,但是满屋飘散诱人的粽香和脖子上,手腕上,脚脖上都系上了五彩线,会让喜悦和感动立刻填满我的心房。我知道,在我熟睡之后,妈妈不仅看守着文火煎煮的棕子和鸡蛋,而且还为我悄然系上这象征着驱邪平安的彩线;至于她什么时候睡的觉,又什么时候起的床,我从不知道……

这个早上,妈妈匆忙把我和爸爸叫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饱浸棕香的鸡蛋塞给我们,她总是说这鸡蛋必须在太阳没出来时吃;至于为什么,那时妈妈并没说,至今我仍然不知所以然;总之妈妈为我好是一定的了……

端午节的早晨,母亲总要和爸爸带着我迎着姗姗来迟的朝阳,伴着和煦的微风,去后山的小溪掬一捧水洗洗脸;妈妈说端午的清晨用清澈的溪水洗脸能明目不得眼病;到附近的山上赏赏花色闻闻草香,怡然自得地享受大自然美景可以延年益寿……每次我们回家时,还会顺便在溪边采一束艾蒿和柳枝拿回家插到外门的墙角下,系在门厅的柱廊上;清风席来,阵阵的艾香和柳枝的婀娜,就此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不可忘怀的特殊风景……

端午,不过是一年三百六十天中的一天;然而这样的一天,却写满了妈妈对我和这个家无限的爱;当时这爱,对于她和我都是一种纯粹的快乐;她是真心的付出,我是快意的享受……

然而,在今天;当我回忆起那许许多多的有母亲的端午节的时候,妈妈的那种甘愿的,不经意和是寻常的付出却饱含着无限和深沉的爱;而我却简单或只是轻意的归结为母爱了……

为了这么一个节日,她可以在百忙之中竭尽全力;为了我的企盼和快乐,她可以辛勤劳作废寝忘食;为了传承文化,她可以细声润物孜孜不倦;为了我的平安健康,她可以自缚于假说;我不知道吞食粘棕对于她严重的胃患是痛苦还是快乐;我不知道她是否真信鸡蛋、晨洗的传说;我亦不知她午夜为我偷偷系上的彩线是上天还是她本人的祈福;我只知道那么普通的她、那么开明的`她、那么忙碌的她和那么严厉的她,就象那柔韧的棕叶百褶千皱紧紧的缠绕着我,就象那粘粘的棕米颗颗粒粒紧紧的簇拥着我;就象那坚实的蛋壳洁白的蛋白紧紧的包裹着我;就象那青青的艾蒿甘风席席的吹拂着我;就象那绚丽的彩线托映着我;让我真切的感到传统的力量、缘亲的真爱和妈妈的伟大……

苒苒旧岁,物是人非;我们的生活在遂渐中发生了许多变化。很多传统节日的于形和洋节的“时尚”,演绎着我们生活的势利和无奈;超市里的琳琅满目,各式各样的花红柳绿让古时笑谈的“买椟还珠”成为了真实的笑话;这种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和棕子、奶酪的纷乱杂交,真不知屈子九泉之下,会是屈吟“天问”?还是满腹“离骚”……

但是,于我而言;端午,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却因曾经带给我的传统色彩和浓浓亲情,成为了我生命中不能割舍的情结;因为母亲那种传承不避俗,唯亲造大爱的真实生活观,不仅岁月无法改变,确也铸成了我的人生标尺……

上一篇:英语期末考试之后的反思下一篇:工艺党支部2011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