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2024-08-16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7篇)

1.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一

鉴赏古代诗词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1、明确诗歌人物形象分类。

2、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重难点:

1、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2、掌握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并规范组织答案。

教学方法:讲解、讨论、归纳、练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尽管每一个诗人的创作方法和风格不尽相同,但他们都会通过创造一定的形象来表达特定的思想情感。形象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所以要把握诗歌的主旨,形象是必须要把握的,因此,形象的鉴赏成为诗歌鉴赏的一个重点。

2013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是:

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鉴赏诗歌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今天我们主要学习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二、诗歌的人物形象分类

1、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的形象):(偏重抒情的诗歌)在抒情诗中,诗人是通过直接抒写自己的主观情绪,来完成对自我形象的塑造。

2、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偏重叙事的诗歌)在叙事诗中,诗人是通过笔下的人物形象,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性格、志趣、情感或思想观念。

三、了解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

高考古诗歌试题中鉴赏人物形象始于2008年广东卷,在此之后,2009年天津卷,2010年山东卷、福建卷,2011年四川卷、山东卷,2012年安徽卷、湖北卷、江苏卷,2013年辽宁卷、重庆卷都有此类题目。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有以下几种: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及答题步骤

1、例题引路1:(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简析:①抓住表现动作神态的词语:首句中的“逐”,写诗人不惧寒冷,寻觅美景的形象;次句中的“立”,勾勒出诗人在春风中、夕阳里欣赏美景的画面。②抓住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如果说一、二句侧重“外在”形象刻画,那么三、四句则是侧重“内在”心理描写。“最爱”直抒胸臆,陶醉于自然美景的悠闲心境,跃然纸上。)

规范答题:(步骤一)本诗塑造了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步骤二)通过动作与心理描写了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

(步骤三)表达了作者对东山雪景的喜爱之情。

2、反思总结:

(1)鉴赏方法一: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2)答题步骤:

步骤一:说特点——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个什么形象。总体特点(两三个词)+ 身份

步骤二:析例句——结合具体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形象的性格特点。融入表达技巧。(可以翻译诗意)

步骤三:明作用——形象在诗中的作用(主旨、思想感情)即作者通过××形象表达××感情。

3、例题引路2:(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梦江南

温庭筠(yún)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简析:此词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并点出原因在于行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山月”三句写景,旨在以无情的山月、水风、落花和碧云,与“千万恨”、“心里事”的有情相形,突出思妇内心的悲戚和哀伤。】

答案:步骤一: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思妇形象。

步骤二:通过拟人修辞、环境烘托描写了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

步骤三:充分揭示了主人公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诗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

反思总结:鉴赏方法二: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例题引路3:简析下面这首宋词中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 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背景介绍:陆游是中国南宋诗人,生于公元1125年。他生活的时代,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北方的金国频频向宋朝发动战争,积贫积弱的宋朝丧失了大量国土,被迫不断向南迁移,人民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之中。他怀着“铁马横戈”、“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陆游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参考答案】步骤一: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

步骤二:诗中以“万里”“匹马”来表现人物曾经的金戈铁马,驰骋疆场,以“关河梦断”“泪空流”写出自己的年华已老又被弃置不用,“身老苍州”,但仍“心在天山”,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步骤三: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反思总结:鉴赏方法三: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五、课堂小结:如何正确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2、从人物的神态、行动、语言、心理、处境等角度入手分析,关注反映感情的词语(情语)。

3、注意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对刻画人物所起的作用。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4、结合诗题、注解和关键语句把握作者情感世界

八、作业布置(导学案)

2.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二

关键词: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奥菲利亚,乔特鲁德,人物形象

一、概述

莎士比亚是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爱好者, 他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时代的灵魂”“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及“人类文学奥林匹斯山上的宙斯”等。《哈姆雷特》是一部反映16世纪末和17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的作品。当时的英国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 处在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是英国历史进程的一个巨大转折, 《哈姆雷特》反应的是“这个时代的缩影”。《哈姆雷特》的主人公是一位出身高贵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王子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就读时接到他的父亲因病驾崩的消息, 回国奔丧又给哈姆雷特带来了更沉重的打击——他的叔父劳克狄斯顺利继位, 成为新国王, 而他的母亲乔特鲁德在他的父亲葬礼后一个月便和叔父匆忙结婚, 这时哈姆雷特充满了不满和疑惑。在得知父亲的死另有隐情时, 哈姆雷特开始了复仇计划。他装疯卖傻暗中行动, 证实了他的叔父就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在复仇的道路上, 错误地杀死了心爱的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 使自己陷入困境, 更使恋人奥菲利亚深受刺激, 溺水而亡。在奥菲利亚葬礼上, 她的兄长雷欧提斯与哈姆雷特相遇, 并开始决斗。决斗过程中, 哈姆雷特的母亲乔特鲁德因误喝了劳克狄斯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而中毒身亡, 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也双双中了毒箭, 而哈姆雷特也在临死之前杀掉了整个事件的罪魁祸首劳克狄斯, 并嘱托朋友霍拉旭将自己的故事告诉后人。整部作品突出的亮点就是对人物形象的刻画, 主角哈姆雷特的形象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性的一个缩影。本文希望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进一步加深读者对《哈姆雷特》故事内涵的了解, 也希望对后世的文学家描写人物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哈姆雷特的人物探析

哈姆雷特是古代丹麦皇家王子, 在父亲被害之前, 他是善良的、单纯的, 他追求的是真善美的世界。他的善良和正直使他的生活很快乐、幸福, 他在自己的臣民那里也获得了很高的声望。然而, 这一切从父亲去世, 就发生了巨变, 母亲的突然改嫁让他深受刺激, 他感到郁闷和悲痛。当父亲的亡灵告知他事实真相时, 他坠入了痛苦的深渊。朋友的背弃和情人被俘激发了他复仇的斗志, 但是性格的软弱使他在复仇的道路上受到很多阻碍, 本性的善良让他失去了很多复仇的机会, 甚至最后还失去了生命。在复仇的道路上, 面对当时的现实生活, 他对人性、爱情都产生了怀疑。当他被仇恨的阴影笼罩时, 他开始怀疑皇家传统的狂欢习俗, 他厌恶甚至想要破坏它。母亲的改嫁让他对爱情产生了怀疑, 因此而伤害了心爱的人奥菲利亚。因为对复仇结果产生怀疑, 使他错过了最佳的复仇机会。哈姆雷特在为父报仇时是理性的, 他潜心隐忍, 顾虑很多, 不敢冲动行事, 他的理性使他在复仇时存在退却、怀疑及犹豫的心理。但哈姆雷特也有冲动的一面, 在斗争过程中, 他将躲在帷幕后面的波洛涅斯误杀, 导致被放逐, 复仇计划不得已而延后。哈姆雷特是在复仇的道路上与恶势力斗争中逐渐强大起来的, 在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折磨中强迫自己成长的。在这个过程中, 他历经各种磨难, 从软弱到坚强, 从犹豫到果断, 终于手刃了敌人, 为他的父亲报了仇。但最终还是被奸人所害, 结局令人惋惜。

三、弑兄篡位的劳克狄斯

劳克狄斯是丹麦现任国王, 是哈姆雷特的叔父, 在哥哥死后继承了王位。他是莎士比亚笔下刻画的一个极其丑恶的人物形象, 他为了权力, 杀害了自己的亲哥哥, 娶了哥哥的妻子, 还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 设计杀害哈姆雷特。他是一个十分阴险狡诈、自私自利的阴谋家。在他不知道哈姆雷特知道他的罪行时, 他想让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和母亲的改嫁变得意志消沉, 让哈姆雷特失去在臣民中的威望, 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当他知道哈姆雷特知道了真相之后, 他便开始设计各种阴谋加害哈姆雷特, 一计不成再施一计, 险恶的嘴脸暴露无遗。但是善恶到头终有报, 他为他的不择手段买了单, 死在了哈姆雷特的毒箭之下。劳克狄斯的性格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形象, 在他的眼里, 利益永远高于一切, 为了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他是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与丑恶的代表。

四、爱人奥菲利亚和母亲乔特鲁德

奥菲利亚是哈姆雷特的恋人, 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一个优美绝伦的典型代表, 她拥有着美丽的外貌和纯真无邪的内心。奥菲利亚的感情真挚而热烈, 哈姆雷特因为痛苦的经历对她误会很深, 对她非常冷酷甚至咒骂她, 但是单纯善良的奥菲利亚仅仅认为这是哈姆雷特因遭受痛苦而无法自控的发疯行为, 她没有怨恨和不满, 她仅仅是因此而痛心惋惜, 悲痛欲绝。后来, 哈姆雷特将奥菲利亚的父亲杀死, 奥菲利亚又被迫听从家人的命令, 去哈姆雷特身边打听消息。在爱与恨的双重打压下, 奥菲利亚难以乘其重, 最终选择了自杀这条道路。奥菲利亚是当时贵族少女的典型代表, 她爱着哈姆雷特, 但是又不得不遵守封建主义的道德, 以家庭为中心, 听从父亲与兄长的命令。她的爱太软弱, 甚至软弱到成为哈姆雷特复仇的工具, 又被哈姆雷特无情地抛弃, 让人感到痛惜。乔特鲁德是哈姆雷特的母亲, 在哈姆雷特的父亲死后嫁给了哈姆雷特的叔父。母亲乔特鲁德的改嫁是哈姆雷特仇恨的导火索。她是一个并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女人, 缺乏对爱情的忠贞, 经不起诱惑, 只能靠男人来获得安定的生活和稳定的地位。虽然她刚开始并不情愿嫁给劳克狄斯, 但是她不得不顺从大势, 甚至后来她开始安于现状并且觉得很幸福。她没有独立生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的只是虚荣和顺从, 她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伤害了自己的孩子, 直到生命到了结尾才翻然悔悟。爱人奥菲利亚和母亲乔特鲁德在整部戏剧中虽然占的篇幅不是很长, 但是对剧情的发展起到了推动性的作用, 非常值得广大读者思考。

五、总结

本文通过对《哈姆雷特》中几个主人公哈姆雷特、克劳狄斯、奥菲利亚及乔特鲁德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探究了人的个性与当时的人文思想和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 也客观地反映出了文艺复兴时期人的思想观念。《哈姆雷特》这部悲剧作品非常受欢迎, 之所以受欢迎, 大部分是因为这部作品的人物形象的复杂以及它的艺术价值。性格决定命运, 从整个故事发展中我们不难发现, 他们的悲剧命运都和他们的性格有着直接的关系。莎士比亚通过细致刻画《哈姆雷特》中的人物内心和情节, 使《哈姆雷特》成为他笔下的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岑莉.哈姆雷特形象分析[J].时代文学 (下半月) , 2010 (07) .

3.破解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密码 篇三

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指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屈原的《离骚》表现的是一个执著追求、忠君爱国的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可以指作品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如王维的《观猎》通过写一次狩猎活动,勾画出了一位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将军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既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又是作品中刻画的其他人物,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公瑾”是作品中人物,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既蕴含了诗人对年轻有为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含蓄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而“多情应笑我”的“我”既是作者自己,又是作品中的抒情主人公。

在近些年的江苏省高考语文考试中,对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因学生未能掌握正确鉴赏诗词的方法,并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作答时不规范、不完整,而导致失分较多。

一、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古诗词一般都短小精悍,文字精炼,有限的文字给学生的赏析造成了极大的障碍,这时我们就要学会抓住有效信息去降低赏析的难度。所谓“言为心声”“诗言志”,指的就是诗歌的思想情感表达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所以了解作者的个性、文风以及所处的朝代,对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涉及的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已经学习过,是学生比较熟悉的,这对解题是有利的,考生千万不可忽略这一信息。另外,关注背景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极其重要,大多数时候,在诗词后面会附注释加以暗示,降低学生的赏析难度。

如陆游的《诉衷情》,人:陆游;世:南宋,抗金;知人论世,这是一位学生非常熟悉的诗人,看到作者就应该联想到他所处的特定时代——南宋,北宋被金所灭,统治者苟且偷生,偏安一隅,国破家亡,诗人陆游一心想收复失地,其忠贞爱国之情在其《示儿》中尽情展现。知人论世,通过作者及其所处的朝代,首先不难明确他是一位抗金爱国诗人。关注背景:词后“沧州”的注释:沧州,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三山时所写。诗人真的如此悠闲?胡贼已灭?静心推想,定是遭受奸臣排挤,被免官退隐。原来满怀收复河山热情的陆游却是报国无门,有志难酬,领会了注释的深层含意,词中的人物形象就比较具体丰满了,他是一个被闲置不用、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抗金英雄形象。

2抓意象,关注环境描写

意象是构成诗歌的重要元素,是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景象。古诗词之所以晦涩难懂,含蓄蕴藉,就是因为诗人总是将内心的情感融入意象之中,而不直接说明,这就是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要想准确把握主人公的形象,就必须抓住典型意象来探究其承载的人物情感,感悟人物的个性特征。在诗词中,诗人常用象征手法来含蓄地展现人物坚毅的性格、高洁的品行等,另外还常用渲染烘托的手法,从侧面凸显人物的生活情趣、精神追求。

比如王冕的《墨梅》,借梅花这一意象描写了一位不向世俗献媚,孤芳自赏,独善其身的人物形象。《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松柏意象象征了孤傲正直,具有耐寒品格的人物形象。

又如分析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李凝是一个怎样的人。“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这句是诗的首联,诗人用“少邻”“草径”“荒园”这些意象,描写了李凝居处环境的荒僻,一条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的小园,邻近周围亦无居住人家。因此抓住这些意象,感受其幽静、荒芜的意境,我们不难得出李凝隐士的身份。“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这句是诗的颈联,是写归路所见,诗人用“桥”“野色”“石”“云根”这些意象,巧妙地借助“分”和“动”两个动词,描写李凝居处的清幽、色彩斑斓的迷人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通过自然恬淡、幽美迷人的环境渲染,我们又读懂了李凝是一位过着悠闲、宁静生活的隐士形象。

3抓细节,关注人物描写

无论是小说、散文还是诗歌,只要是分析人物形象,就一定离不开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探究。古诗词人物形象的塑造由于字数的限制,不可能像其它文学作品那样刻画得那么具体形象、生动丰满。人物一举手、一投足的细微动作描写,尤其能生动形象地展现人物的心理,突显其性格。心理描写则是直接显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可以从人物的思想窥探其形象。而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则更为直接传神地告诉了我们诗中人物的身份、品质和性格。

赏析马戴的《出塞》“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在鉴赏这首诗的人物形象时,就要抓细节,关注人物的描写。“金带连环”的“金”字描写的是战袍的颜色,而透过这一穿着,战袍上配上金黄色腰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一位雄姿英发、光彩夺目的将士形象。下面两句的“冲”“过”“卷”“劫”,这些细微的动作都极其精炼而传神,描写了将士骑着骏马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卷旗”,是避免惊动敌人,生动地写出了夜间偷袭敌人阵营的景象。“乱斫胡兵缺宝刀”中的“斫”“缺”字用得好,写出了与敌人拼杀的过程,血战的场面是很激烈的。宝刀砍到缺了刃口,说明和敌人肉搏拼杀的时间很长,厮杀得非常激烈,其奋勇杀敌、一夫当关的形象就跃然纸上。

二、古诗词人物形象鉴赏的答题模式

任何一种题型都有一定的解答规律和答题模式可循,揣摩总结平时的训练,就鉴赏古诗词人物形象而言,其一般的答题模式是:

第一步,用一句话概括诗中人物是一个什么形象。格式一般是总体特点(两三个词语)+身份。身份如少女、劳动妇女、贫苦人民、思妇、游子、隐者、英雄、爱国诗人等。

第二步,具体分析诗句分别体现了这个形象的哪些性格特点。首先从诗中找到描绘形象的有关诗句,然后围绕形象的特点进行阐述(可融入表达技巧)。

第三步,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思想主张、观点态度等。

4.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人物形象的分析 篇四

一、分析人物性格

一、林黛玉:

林黛玉母亲去世后“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过去在家“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似的待她,但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待人处事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例如在邢夫人处,邢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谢绝了:“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她对邢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再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而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炕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哪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

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作了解释后,方才告了座,坐了。

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自己刚才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她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感情的反映,也是节选中性格主要的一面。

其次,有两段关于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1.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龄、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2.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神韵的描写,运用对偶、比喻等手法,以华美对称的语言,写出了宝玉眼中所见的黛玉的娇容。表现黛玉的共同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不但照应第一回中的“木石前盟”,又为以后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二、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由于对上善于阿谀奉承,因此博得贾母欢心,从而独揽了贾府的大权,成为贾府的实际统治者。

节选部分以四个层次展示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1.写出场:

这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然后才见“一群媳妇丫环围拥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难怪黛玉纳罕,觉得与那些个“敛声屏气,恭肃严整”的人们相比,实在是“放诞无礼”,正说明她在贾府的特殊身份和地位。通过贾母介绍,更证明了这一点: “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你管叫他‘凤辣子’就是了”。“老祖宗”能够用这样戏谑的语言与之谈笑的人实在不多,除了说明她性格泼辣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的特殊人物。2.绘肖像: 不但具体细腻刻画人物外部特征,而且透露出人物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头飾饰

┌服饰 服

饰集珍宝珠玉于一身──贪婪与俗气(内心世界的空虚)

装 肖像描写┤ “三角眼”

“吊梢眉”

└容貌

美丽外表──刁钻狡黠(本性)

“粉

面”

“丹

唇”

3.见黛玉:

通过她的言谈举止表现她的感情的变化,反映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恭维(因为黛玉是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儿,不惜恭维到了令人肉麻的地步)“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继而拭泪(提到黛玉母亲,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掉泪,抢先“以巾拭泪”)

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这个感情的转变)

小结: 入木三分描绘了王熙凤“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得宠原因。

4.回王夫人:

一笔带过,进一步说明由于她的察颜观色,机变逢迎,已取得王夫人欢心,成为贾府中的实际掌权人。

三、贾宝玉:

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具有反抗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

以下分三个描写重点来分析:

1.出场前:

侧面介绍一般人对宝玉看法和他在贾府中的地位(贬斥态度)。

王夫人: “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听母亲说)“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小结: 这些贬斥说明贾宝玉所作所为与封建正统观念相抵触,与世俗常情格格不入,他是封建社会的“叛逆”,但由于他是贾府核心人物王夫人唯一的儿子,自幼受“老太太疼爱”,所以在贾府居于“无人敢管”的特殊地位。

2.肖像描写:

反映黛玉的客观观察: 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使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3.两首《西江月》:

怎样理解这两首《西江月》?

⑴词中所展示的人物思想性格和形象。

思想性格: 生活“潦倒不通世务”,却钟情于女孩子,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行为偏僻”,常常“有天无日”地批驳不合理的现象,讽刺那些热衷功名的人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反对“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观念,嘲笑道学所鼓吹的“文死谏,武死战”的所谓“大丈夫名节”是“胡闹”,是“沽名钓誉”,“怕读”被封建统治者奉为经典的、具有莫大权威的《四书》之类的“文章”,却对《西厢记》《牡丹亭》之类理学先生所最反对的书视如珍宝,这些都与传统道德背道而驰。可见“顽劣”“乖张”──叛逆是其主要性格特征。

宝玉形象: 他“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不是封建时代的忠臣孝子,而是“于国于家无望”的逆子贰臣。

作者对宝玉的态度似贬实褒,寓褒于贬,正文反作,赞颂宝玉。

⑵该词作用。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小结全文:

一、围绕中心描写:

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描写的。黛玉进府按照封建贵族家庭的礼规,必定要去拜望自己的长辈,同辈姊妹也都要见面,作者选择这个机会使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出场亮相,是行文的必需,也是事理的必然。

二、人物出场,先后适宜,详略得当,虚实兼用。

对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详写,对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和贾氏三姊妹则略写;对贾母、王熙凤等出场人物是实写,而对贾政、贾赦等未出场的人物则属于虚写;对贾宝玉、王熙凤等是单独写,而对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迎春、惜春等只作集体介绍。这样描写不但笔法变化多姿,而且在众多人物中可使描写重点突出。

三、人物描写与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宝黛初会

宝黛初会便都感到似曾相识、息息相通。黛玉一见到宝玉就感到: “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了黛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两人初会就产生了一种互相熟识的心灵感应。作者这样写,一方面是来自第一回神瑛侍者和绛珠仙草的故事,给两人的关系蒙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这初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上为默契,为后来两人爱情的发展张本。

在初会时,宝黛虽然感情相通,想法相似,但表现却不一样,黛玉见宝玉是一“惊”,而宝玉见黛玉是一“笑”,一存于中,一发于外。这不同的表现来源于他们不同的地位所产生的不同心理。黛玉是听惯了别人对宝玉的评论: 惫懒、懵懂、顽劣……可是今日一见并非如此,自然“便吃一大惊”;再说黛玉初到贾府步步都要留心,所以虽然一“惊”,但只是“心下想”,不敢轻易说出口来。而宝玉则不同,在贾府中他是娇纵惯了的,所以直言不讳,即使贾母说他“又是胡说”,他毫不在乎,仍然说下去

二、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题

5.人物形象分析 篇五

1,陆文婷身上凝聚着作者的满腔同情与挚爱,熠熠闪光,栩栩如生。她身兼三职:医生、母亲、妻子。

2,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所从事的医疗事业,毫无怨言,全身奉献,把精力投入病人身上,即使是力所难及的,也自觉竭尽全力。

3,她顾大局,识大体,自愿的克己奉公,承受着无法忍受的牺牲,是表现知识分子悲欢离合的“中年问题”的代表。4,秦波------“马列主义老太太”,打官腔、拉关系、走后门、破坏社会风气的高干夫人的代名词,和陆文婷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陆文婷的形象。

莫言《红高粱系列》------我奶奶

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是充满张力的,非“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妇女形象。

3.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充满情欲与野性,体现朴素的自由和解放的本能,体现回归自然的人类本性。

4.对封建礼教的亵渎,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自我反抗,反抗精神重新诠释了对民族生命意识的理解,体现了她“火红般高粱的性格”

----我爷爷,余占鳌

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性格粗犷、豪放、善良、正直、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怒则大吼、痛则大叫的英雄气概,是那个年代的硬汉形象。

3.为了得到心爱的女人,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为了民族仇恨,他与工人们一起作战抗击日本人侵略,同时他鲁莽、争强好胜、性格棱角分明。

 柳青《创业史》-----梁生宝

1.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小说轴心人物。

2.强烈进取精神,与党的教育紧密联合,对社会主义有坚定信念。“他是党的忠实儿子”,作为创业者,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作为劳动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作为为人处事,他忠厚善良、淳朴真诚、谋求共同富裕,全体幸福。

3.他完全摆脱小生产者私有观念,体现了作家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带有明显英雄化、理想化局限。

-------梁三老汉

1.塑造的最精彩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

2.明显的两重性:一,背负着几千年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带有自私、狭隘、落后、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二,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

3.是动摇于集体致富和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真正体现农民性格的本质内容。

 梁斌《红旗谱》-------朱老忠

1.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是20世纪初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型形象。2.由旧豪侠变为新英雄,世仇孕育了他的反抗性转为自觉的革命理想;闯荡江湖造就的侠义性,嫉恶如仇,豪爽讲义气,变为谋求整个阶级解放;人生磨难、斗争历程造就的坚韧性,变为为农民革命献出全部的英雄。

3.他有强烈的阶级爱憎情感和坚定的立场,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胆略过人,他在接受党的领导后,坚信革命真理,积极勇敢的参加革命斗争

4.他集中概括了中国农民由草莽好汉发展为革命英雄的历史踪迹。

-----严志和

1.内向、软弱、善良、2.具有反抗意识,却又忍辱负重,小生产者的保守性与狭隘性,患得患失,斗争中软弱、动摇、3.体现了民族性格中超稳定性的一面。

 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

有曲折的成长过程

1.挣脱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追求个性解放的开端,以自杀控诉社会黑暗与罪恶,表明对个人奋斗道路的绝望。

2.与余永泽的爱情,倾向人道主义,爱情破灭,由个性解放转向社会解放。

3.卢嘉川、江华、林红唤醒迷惘的林道静,使其积极参加革命,不断克服自身弱点,站在革命前列,4.她是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了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从她身上,我们看出共产党才是青年的保护者和革命引路人,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才能“永葆其美妙之青春”。这正是林道静这一典型所显示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林道静同余永泽决裂过程中的思想感情变化

1.余永泽的温存体贴,曾使备受磨难的林道静感到幸福。

2.但她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倔强的性格,使她渴望“独立生活”,做“自由的人”,她认为做余永泽的家庭主妇,也是“寄人篱下”。

3.“温暖淡雅”的小屋使她不安;她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使她同那个冷酷自私的余永泽感情上出现了裂痕;余永泽的蝇营狗苟使她看清了这个自私平庸,只注意琐碎生活的男子的本来面目;接触了革命青年后,新的天地,新的人,更使她感到同余永泽的格格不入。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有的温情主义,使她不忍心离开“爱她:的余永泽。4.直到他们之间出现严重的政治分歧,余永泽反对她参加革命活动并直接酿成了卢嘉川的被捕,残酷的现实使她清醒,毅然与余永泽决裂

 高晓声-----“陈焕生”系列

中国农民的灵魂,有善良朴实忠厚的传统美德,也有其劣根性。1.生活得到改善,精神上也有新需求,但是没文化,不可能实现更丰富更文明的精神生活。2.性格上巨大缺陷,体现在奴性意识,阿Q精神

3.生活上应做主人时代却没有当成,也没其意识,揭示了新的历史要求与农民精神现状的矛盾。

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光朴 典型的工业改革家,“开拓者家族”人物形象代表人物 1.高度责任感,不屈不挠的工作精神

2.敢于开拓,在生活、工作、爱情方面体现。

3.正直高尚、果敢善断、坚忍不拔、不畏艰险、杰出的管理才能,是工业改革家的代名词。蒋子龙创作不足:创作仓促,议论较多,人物类型化

 张洁《沉重的翅膀》---郑子云

锐意进取,深沉,富于谋略,不乏灵活性,是“中国的脊梁”式的艺术的典型

 贾平凹《腊月•正月》---韩玄子

1.与时代思想相悖逆的悲剧人物

2.传统道德的化身,立体式多重人格。

3.身上有阻碍历史前行的惰性,用无欲大度掩盖狭隘自私,看起来光明磊落,实质上保守落后

4.是传统旧秩序的维护者和执行、监督者,体现农村守旧者与改革者的冲突。

贾平凹《废都》---庄之蝶

“文化精英”堕落为“文化闲人”体现社会“文化的休克”

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

--------刘世吾

“就那么回事”,资历丰富,精神向往,梦想单纯美妙透明生活,或穿上白衣服研究红血球,作一个花匠,专门培植十样锦

----------林震

幼稚单纯,满怀理想的激情,真诚的信仰,对党的工作的“神圣憧憬”

名词解释:

第一次全国文代会:

1949.7.2-7.19北平举行,标志着中国新文学进入当代文学阶段,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上总结了五四以来文艺工作成绩经验;提出社会主义时期文艺的新任务;确立了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文艺事业总方针;指出了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工作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

双百方针:

1956.5.2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通过艺术届和科学届自由讨论去讨论,通过艺术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

伤痕文学:

指揭露和控诉十年浩劫和极左路线给党、国家、人民所造成的严重创伤的作品。1977年11月,刘心武《班主任》在《人民日报》发表,引起轰动,成为新时期文学开山之作,1978年8月,卢新华《伤痕》在上海《文汇报》发表,“伤痕文学”由此得名。它冲破“四人帮”极“左”文艺的清规戒律,突破现实题材禁区,提出重要社会问题,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第一次真正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立场塑造文学人物。反思文学:

1979年2月,《人民文学》发表茹志娟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成为“反思文学”起步标志,其创作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荒谬本质,从一般的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代表作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古华《芙蓉镇》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先锋小说: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洪峰、苏童、余华等为代表,在叙事革命、语言试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创新和激进的试验。对旧有意义模式的反叛、消解,作家创作不再具有明确主题指向,社会责任感;颠覆了旧的真实观,放弃对历史事实、本质、现实真实的追寻,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功能;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结构更散乱破碎,文本意义消解导致文本深度模式消失,人物符号化,性格无深度,放弃象征等,使用戏拟、反讽策略。开端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

寻根文学:

产生于80年代中后期,是迄今为止当代唯一有理论有实践的小说思潮,但它始终没有获得明确的概念公认的范畴。代表作寻根文学首倡者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汪曾祺《受戒》阿城《棋王》邓友梅《烟壶》《那五》寻根文学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可能性,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地域特点,表现手法上有中国传统文学手法,还运用现代派象征、暗示、抽象等,丰富加深作品文化意蕴。新写实小说:

产生于80年代后期,以写实为主,但特别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态”还原,强调作品中所呈现的现实生活应有一种毛茸茸的原生状态感觉,主题意蕴更多的是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入”,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代表作刘震云《一地鸡毛》《官场》方方《风景》《桃花灿烂》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等

朦胧诗派:

以舒婷、顾城、江河、杨炼、多多、梁小斌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其思想核心是,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朦胧诗对传统诗歌艺术规范的反叛和变革,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的审美经验,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是其重要特征。它意味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探索的再出发,意味着诗坛恢复了与世界现代诗坛的某些联系。代表作舒婷《致橡树》顾城《一代人》杨炼《大雁塔》《诺日朗》北岛《回答》等

童话诗人:顾城。他的诗,以童以稚趣见称,故有“童话诗人”之称。他的童话般的诗作中洋溢着他纯净的童心,他总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乌托邦式的童话国度中,希望那里有彩云、湖泊、有一片纯净的天空,能容纳沾满尘埃的心灵。他就像是一个一直守候在自然童话里的孩子,他拒绝世俗的尘雾,抑或说是为了逃避社会纷扰,希望像古人那样寄情自然万物,超脱红尘。

简答

十七年小说主潮:革命现实主义;支流:打破表现人情人性的禁区,细腻的描写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充满浓郁的人情味,代表作邓友梅《在悬崖上》宗璞《红豆》(爱情生活)陆文夫《小巷深处》萧也牧《我们夫妻之间》;敢于正视现实矛盾,揭露生活阴暗面,触及人的灵魂,表现了强烈的探索精神和批判意识。代表作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田野落霞》李准《灰色的帆篷》

 梁斌《红旗谱》艺术特征:

1.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有意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布局技巧,采取古典小说常见手法,粗线条勾画人物性格。

2.适当吸收外国小说表现手法,以静态叙述、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发掘人物内心世界 3注重语言个性化、生活化、口语化,对来自农民的语言进行提炼加工,通俗易懂,乡土气息浓厚

不足:革命者形象描写较薄弱,只要投身革命,性格随之单一,不再具有丰富的复杂性 民族风格:

1一方面继承了我国古典小说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同时结合时代的特点,吸收外国小说某些长处,予以发展和创新而形成的。

2思想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的农民革命斗争。塑造的许多人物都是根植于民族土壤中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浓郁的民族传统色彩,注意深入反映本民族一个地区生活;刻画人物方面,善于学习我国古典小说手法,偏重于通过人物行动和对话表现人物性格,较少借助抽象叙述、静态描写及人物内心活动,注重用粗线条的勾勒和工笔细描相结合手法,简明叙述故事和渲染人物的风度。使小说故事性强,情节发展节奏较快,疏密错落有致,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3语言上,采用鲜明地方色彩、乡土气息,成为概括力强,感情色调丰富、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同时运用方言土语。4人物形象个性化

5注重故事完整,脉络的清晰,篇幅的适量,适合广大群众阅读习惯

 郭小川诗歌艺术特征:

重视诗歌形式的创新和革新,号称“技术革新的能手”

1寻求让激情渗透到感性形象中去的最佳表现手法(反复渲染、铺陈手段)

2为更好倾泻政治激情,注意通过诗的音乐性(押韵、节奏)创造“雄浑壮丽的气势”,围绕诗歌节律进行句法和章法试验

3诗体形式创新上孜孜不倦,自由体、半自由体、楼梯体、四行体、民歌体、新辞赋体等 总之,郭小川由诗歌形式的创新,在中国诗歌坛上独树一帜。

《霓虹灯下的哨兵》创作特色:

1突破了孤立、封闭描写军队生活的局限,将战场、营房与社会联系起来 2敢于描写军队内部的思想分歧和英雄人物复杂的精神、感情世界 3开创了军队题材戏剧新局面

4生活场景逼真,生活气息浓郁,如春妮对陈喜的一往情深,也描绘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5简洁凝练,刚健清新。作者用简洁凝练的手法吗,通过“香风”附体的陈喜身上的变化,使不见于形的“香风”变得异常形象。

6戏剧性强,引人入胜,大幕拉开,悬念出现,活生生附在陈喜身上。他是两种势力争夺的焦点,联系着敌我友三面。三条线索交织,其安排是新颖的富于创造性的。

田汉《关汉卿》艺术特征:

1戏中戏,戏中有戏《窦娥冤》 2“话剧加唱”,《蝶双飞》朱秀帘半朗诵半歌唱吟出

3悲剧结局,朱秀帘长亭吟唱《沉醉东风》与关汉卿挥泪告别

 杨朔散文艺术特征:

提出“好的散文就是一首诗”,提出诗化散文主张

1注意结构的严谨,选词用字的精炼,形成了自己玲珑精美,清新隽永的艺术风格。2“寻求诗的意境”,善于在看来极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动人的诗意,在一片奇景中寄寓深邃的情思,通过这样的意境,展现出时代的侧影,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3意境创造上,善于运用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手法,文章中,抒写景物和抒写人物的两条线索,常常巧妙的交织在一起。

4讲究艺术结构布局,深的我国古典诗词结构严谨和我国江南园林“曲径通幽”之妙。他的散文,一般是情节隽永,但不复杂,篇幅简短,但经过作者的精心结构布局,却境界悠远,引人入胜。

5注意散文语言锤炼,他那玲珑的风格,隽永的诗意,同他的文笔十分协调,他刻意追求语言的洗练,清新,别致。

 杨朔散文不足:

缺乏对现实生活的真诚感受

1思想内容受时代局限,留有“左”的痕迹 2刻意求“诗”,惯用比兴、卒章显志手法,雷同,求工 3象征比附成为其散文的定势 杨朔散文内容:

1表现生活激流、时代风貌,描写新时代、新生活绚丽色彩

2描写普通劳动者怀真诚、朴素感情,献身祖国事业的执着精神,高尚情操《茶花赋》 3描写各国人间友好往来,赞颂亚非拉人民热爱和平,反霸权《埃及灯》

 秦牧散文艺术特征:

1熔知识性与思想性于一炉,被读者称为知识的“花城” 2“形散”“神聚”结合,做到寓控制于放纵

3富有情趣,幽默感,语言流利酣畅,凝练生动,流露出直接而对读者的亲切感,语言氛围,其行文作风“林中散步”“灯下谈心” 4善用夸张、变形等手法,平添趣味

 秦牧散文不足:

1对知识性材料反复使用,失去新鲜感 2围绕中心,过多罗列材料,难免冗杂拖沓

3强烈的政治宣传意识,有些作品有说教气,哲理肤浅

 散文思想

为社会主义因素的成长擂鼓呐喊,为清除旧社会旧制度遗留下来的污秽斗争;对事物的精辟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它使丰富的知识幽微毕现,旧意翻新

 高晓声“陈焕生”系列创作特点:

1现实主义为主,“寓洋于土,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艺术手法 2以情节自然发展为线索,也有“意识流”时空跳跃与切入

3运用个性化细节、语言、对比、心理描写等手段刻画人物,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 4语言富于幽默感,用大词小用方法实现,吸收鲜活的群众语言

 汪曾祺小说创作特点:

1兼具散文化和诗化特征。平和淡泊,意味无穷,寓人生哲理于凡人小事叙述中,寓真善美于平庸琐碎事件描写中;每一人物描写均可看做一首诗,散发迷人诗情画意;看似闲笔,却处处精心设计;采用白描;语言、氛围充满富有画意的描绘,造成诗的韵味,这些与人物诗意契合,渲染了小说总体诗境

2总体风格上传达出一种清新隽永,淡泊高雅的风俗画效果,浓重的乡土风俗氛围和这种氛围下活动者的人,相互形成了有机整体,自然天成,别有一番情趣,意蕴 3诗承沈从文“边地”小说

4语言别具一格,简洁明快,纡徐平淡,流畅自然,生动传神,是一种“诗化的小说语言” 小说不足:时代局限,提出的“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口号,只是对“瞒和骗”的文学的一种简单反驳,平面的复归不能带来“百花齐放”小说多元化格局有赖于每个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小说形式技巧多样化

 贾平凹小说艺术特色: 1从柔美婉约抒情风格到散文化风韵,从充满故事情节力度的“复归”到兼收并蓄现代派小说技巧,不断调整自己艺术视角

2描写动荡心理世界,把人文背景氛围作为重要描述对象,注重描绘乡土风情风俗的小说 3深得中国古典文学描写神韵,将其有机融入自己作品中,语言精练清新,深沉绚丽,明快含蓄

 王安忆创作特点

1以优美抒情笔调,细腻表现年轻人对理想爱情真诚追求,执着地表现生活中的美,代表作“雯雯系列”《雨,沙沙沙》《命运》《一个少女的烦恼》

2从人的价值,人的文化心理视角思考,主题意蕴深刻丰富,代表作《本次列车终点》《归去来兮》

3较深邃历史眼光,更深刻文化哲学视角观照社会历史、人的命运,情感变迁,站在中西文化冲突高度思考民族文化历史命运及其制约下的民间生存。代表作:本土文化小说《小鲍庄》都市文化小说《一千零一弄》性爱文化小说《荒山之恋》女性主义小说《逐鹿中原》

 韩少功

《爸爸爸》《女女女》《归去来》《马桥词典》,“寻根文学”首倡者

《爸爸爸》韩少功突破自身思维模式的一次嬗变,推动新时期小说观念的蜕变 小说艺术特点:

1飘忽不定、扑朔迷离的神秘感

2打破生死、人鬼界限,时空界限,吸收欧美现代派时序颠倒,多角度叙述,幻觉与现实交错等艺术手法

3小说富有象征意味

4对山地风俗、自然景观描写及糅进的神话描写,为小说内容表达、形式表现增添了赏心悦目色彩效果

5对魔幻现实主义存在模仿痕迹

 余华“冷漠叙述”/小说艺术特点(暴力叙事)

1带有最为明显的先锋性

2叙述语言近乎残酷,表述死亡或爱情 3叙述者主体意向降至感情的冰点

4实现了对于历史、时间、理性、爱情、伦理的彻底颠覆 5《现实一种》余华曾说过:“我是在医院里长大的,我经常在医院手术室门口,等待着那位外科医生的父亲从里面出来。我父亲每次出来,身上总是血迹斑斑,就是口罩和手术帽也沾满了鲜血,有时候还有一位护理在我父亲背后,他手提一桶血肉模糊的东西”这样无数次的经历使他对血腥没有了一般人的哭惧与震撼,而是一“浪漫持久”“感动人心”“满亲切”的东西

 舒婷诗歌艺术特点:

1核心思想:对人的自我价值与尊严的肯定确认,对人格独立和人格理想的追求张扬 2抒情形象:“自我”为核心,早期抒情形象带有个人与时代双重复合的情绪特征,后期是一个超越了“自我”的具有普遍概括意义的一代人形象

3抒情方式:善于在温婉典雅倾诉和独白中传达忧伤而美丽的诗情,常选择矛盾的对立的意象,借转折、假设、让步式语序构筑多元立体情绪结构 4诗歌有很强探索精神

 顾城诗歌艺术特征:

1善于敏感把捉细小的感觉,从个人感触中表达对生命的体验《远与近》 2注重意象营造,“海”的意象占有特殊分量 3注重内在生命感受,艺术上的创新

沙叶新《陈毅市长》艺术特点:

1开头别具一格,迅速带入观众

2运用个性化语言,刻画人物性格,富于喜剧意味的正剧,将领袖当做“人”来处理

3“冰糖葫芦式”结构,十场写十件彼此独立故事,分别从不同侧面揭示陈毅精神世界,事件间无必然联系,由陈毅贯串全剧。穿引各场,在真正共产党人精神这一点上统一起来

 高行健艺术创新之处:

1强调“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表演艺术”而不是单纯的说话的艺术 2“戏剧是剧场的艺术”,必须“承认舞台的假定性”,强调剧场性 3承认戏剧中“叙述性”,不受实在的时空约束,根据剧作艺术需要“建立各种各样的时空关系”

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报告文学,特征:

1题材科技化,是显著特征,为科技人员立传塑像,颂扬科学精神

2人物表现注重求异,表现人物个性品格,并设计与其特异相谐的表现形式 3讲究艺术构思,善于调动生活材料进行有机结合

4善于将枯燥变为生动,抽象化成具体,专业演绎为通俗,增强科技题材作品可接受性

 “新写实”小说文本特征:

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的和特别富有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感情,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 4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注重写那些艰难困苦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

不足:过分凌乱琐碎化的描写,缺乏想象力和艺术上的高远境界;

叙述过于沉闷、单调,导致小说灵动魅力消失

王朔创作特点:

1颠覆了占主流地位的知识分子话语 2调侃美好、庄严、神圣的情感和价值 3表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化

4为市民文化争得了显示自身、言说自身的话语表达权利 5鲜明的文化快餐性质

6“反智”策略,对知识分子一些劣根性挖苦嘲弄,有助于知识分子自我警策,自我批判;运用市井口语、粗鄙而轻松文风,对知识分子特有的凝重、优雅形成美学意义上的冲击

 余秋雨创作特点:

1将自然山水置于人文山水层面,从中探寻中国文人艰辛跋涉脚印,挖掘积淀千年的文化内涵

2回到特定的历史氛围和文化情境中,寻求文人与山水的会心处 3沉重感和沧桑感

4保持探究文化底蕴和历史的兴趣、信心、笔力 5悲哀、无奈、苍凉

6围困或突围成为文人生存的基本冲突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秋雨散文》

散文情感特征:感性与激情统一,学者与诗人统一

陈忠实

《白鹿原》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艺术特点:充满混沌而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

1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的过程中实现对经典历史观的消解

2作家对特定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人性内涵进行深刻探索,成功揭示历史演变偶然性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

3具有浓郁文化意识、文化品格的巨著

张承志《心灵史》艺术特征:

1对哲合忍耶教长期被歪曲、丑化历史的真实还原,对哲合忍耶教悲剧命运和灾难根源的严峻叩问

2对历史圣徒精神人格的塑造

3叙述者强烈的主体抒情色彩,伴随着由优美散文、诗歌笔调构成的诗性表达

张炜

《九月寓言》具有先锋小说意味,代表张炜个人创作道路上的最高成就

特点: 1对历史现实的颓败命运进行寓言性的观照

2对自然野性生命关注表达了向往自然“融入野地”的生命理想

3诗化语言,象征意象,哲学化的沉思,现代化的叙述,灵动的人物,飘忽的结构共同铸就了小说奇特而充满魅力的文体效果

王小波

时代三部曲《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

创作特征: 1叙事母题,“文革”时期,不动声色还原了那个时代荒谬

2超越以前以“文革”经验构成的叙事,触及到乌托邦社会某种本质 3自由不羁,充满即兴意味格调,机智不做作,感性不沉溺

新生代小说显著特征:“在边缘处叙述”

1对于自我个人经验的强调,对于公众经验的远离 2对于小说叙事传统的抗拒

3意味着个人化经验对小说技术和观念的全面超越

4意味着自由的莅临和自我的重新发现,艺术上“返朴归真”

90年代中国文学贡献:

1浓郁的时代感和强烈的当下生活气息的敏锐捕捉与成功表现 2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当下感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尤其对于世纪末中国社会基层官员的刻画富有深度和新意

3把小说本色和生活本色呼应,努力在小说中消除主观叙述的技术痕迹,使小说文本呈现为一个个生动的生活画面、细节,文本时代感与现实感在这种当下的画面和细节中凸现

高行健《野人》

多声部现代史诗剧,主题:反思人与自然关系 戏剧探索: 1突破中国传统话剧写时空的艺术规范

2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朗诵、舞蹈、哑剧、面具、歌队等,呈现出绚丽多彩风格

人物形象:生态学家与梁队长-------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类所犯错误的认识与对其社会根源的思考;老歌师曾伯-------古朴文化代表,蕴含作者对特定社会灾难的严峻批判;芳和幺妹子-----显示了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的偏颇;孩子细毛----希望之光的象征,表现出健康的人性;整个戏剧显示出人类迷惘和痛苦

 艾青

1978.4.30上海《文汇报》发表抒情短诗《红旗》标志艾青从沉默着归来,归来后诗歌创作特点:1主题,从民族历史和人类命运的宏观视角展开对特定时代政治现实思考 2取材,抒情方式,规避描述具体的生活矛盾和场景,善于从具体生活现象中把握一种超越现象本身的体验,在具象化描述中将其推移到象征层面,从而获得更深广的内涵 3艺术表现,善从日常生活现象中捕捉具体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思想和观念,运用富有启悟性、暗示性口语传递内在情感,在朴素鲜明的形式结构中浓缩深厚的体验

 马原先锋小说特点:

1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形象,拆除真实与虚构界限,使小说呈现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2故事缺乏逻辑联系,互不相联,靠叙述的“强制性”拼合在一起

3丧失了传统小说故事的意义,关注故事形式,关注如何处理这个故事而不是通过故事让人们得到故事以外的某种抽象观念

徐怀中《西线轶事》新时期军事文学创作领域内第一次突破:

1打破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战争题材小说单一模式,深入到人内心世界进行正面描写 2打破了圣化、神化的“英雄”偶像,代之以活生生有血有肉普通战士形象 小说艺术特征:

1一反战争题材抑郁的悲壮格调,代之以清新明朗的笔调

2浓郁生活气息,细腻人物描写代替曲折离奇情节,惊心动魄战争场面

3善于从各个生活横断面描写人物,用抒情手段将琐碎片段加以连缀,具有散文诗结构特征与艺术效果

张承志

《北方的河》《黑骏马》小说创作特征:

1浓郁的理想主义光彩,祖国人民命运关注是创作主题与基调;渗透凝重历史感、浪漫主义精神,给人以深邃思考、热烈的情思

2诗化小说倾向,象征、隐喻结构框架;强烈节奏感,对诗歌表达形式运用以诗的精神结构小说,达到诗的境界,诗化小说对新时期小说文体变革起了一定促进作用

张贤亮

《灵与肉》引起文坛关注,带有一种哲理的反思意味,描写一个受到20多年社会冷遇的右派许灵均在灵与肉磨难中精神得以升华的故事

《绿化树》引起争论,知识分子究竟要受什么样改造问题上展开,马缨花。传统美德象征体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引起广泛热议,描写了健康的性关系,描写人与环境关系 艺术特征:

1创作中揉进风俗画描写,使之与环境、人物心理形成一个诗意化境界,增强作品感染力、可读性

2人物心理世界剖示有多层次的立体效果,采用旁白,自白,对白,有深入人的潜意识和性意识层面进行艺术表现的胆识 小说不足:

1沿用传统小说“才子落难,佳人搭救”情节模式 2用大段哲理性语言深化主题,造成一种气势,却切割了小说画面和人物心理流程的连续性,给人支离破碎感觉

 邓友梅

《那五》《烟壶》开创了新时期市井小说的风气之先 《烟壶》市井小说上乘之作,艺术特征: 1民风民俗与众生相互为因果

2较多继承了中国古典话本小说传统 3叙述语言具有浓郁“京味”,富有个性色彩,流畅细腻,朴实生动,舒缓明朗,幽默谐趣 4“清明上河图”式的小说

陆文夫

《小巷深处》细腻清新心理描写风格《美食家》小说创作高峰,“小巷文学”“苏州文学”美称,1985《井》继《美食家》后又一次创作高峰《小贩世家》《特别法庭》 创作特点:

1针砭时弊的准确与深刻

2幽默感浓郁,被称为“糖醋现实主义” 3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

 蒋子龙

《乔厂长上任记》反映现实工业题材

特点:时代意识、现实关注强烈,典型改革人物形象的着力塑造

《燕赵悲歌》表现改革大潮中乡村新貌,塑造武耕新,有现代农民气质的当代农民企业家形象

艺术特征:

阳刚之美1高屋建瓴,俯览全局,作品具有宏大气势,辽远视野,很少作细描、心理活动刻画,而是营设波澜壮阔的剧烈矛盾冲突

2语言上崇尚气势的雄浑、雄辩力

张洁

《爱,是不能忘记的》理想爱情的悲歌

《沉重的翅膀》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新时期文坛上第一部反映体制改革的长篇小说 《祖母绿》致力于爱情婚姻视野下的女性命运思考 《方舟》愤世之作,预示张洁创作转向

《他有什么病》标志张洁创作大转变,深沉含蓄变为辛辣狂放 《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标志张洁创作又一次逆转 艺术特征:

前期深沉含蓄,擅用抒情性叙述、哲理性议论描绘人物内心世界

中期审丑为基准,采用调侃、反讽手法营造种种超现实的文本景观,抒发对世界荒诞性方面体验

后期平淡超脱,关注现实激烈走向关注内心情感感悟,呈现另一种美学风格,是“痛苦的理想主义者”

刘心武

《班主任》新时期伤痕文学开山之作《如意》中篇小说,走出“问题小说”模式,向人物心

灵深处开掘的重要一步

1981《立体交叉桥》标志刘心武向人物心灵世界的掘进更深了一步

1984《钟鼓楼》荣获第二届矛盾文学奖,刘心武80年代文学创作中最高成就 1985-1988《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王府井万花筒》《私人照相馆》开创和倡导了“纪实小说”

不足:思想胜于形象

闻捷

抒情诗代表作《天山牧歌》,最有代表性的生活抒情诗总辑,格调:颂歌,有真切朴实的生活气息,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地方风情、精神生活 叙事诗代表《复仇的火焰》 诗歌艺术特征:

1诗人努力建立一个自足结构,在这里面,人物、场景、情节都完备,叙事和抒情得到了完好结合,2细腻的心理刻画,善于抓青年男女一刹那间心理状态,表现他们波澜起伏感情,使读者从短短诗章里领略到爱情的甜蜜和优美的情思

3具有诗情画意之美。注意选择和抒写富有地方色彩的事物及风情,将甜蜜的爱情与优美的情思置之风景画和风俗画中

朦胧诗审美特征:《致橡树》

1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着重表现多变、曲折、复杂的主体世界

2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方式,以主体感情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真正的“自由”

3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跳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是其典型特征

杨沫《青春之歌》艺术特征:

1以林道静为中心,组织情节结构,贯串众多人物,复杂的事件,纷繁的生活场景,从而概括大量的社会内容 2抒情笔调浓郁

不足:因修改带来,描写不成功,与前书不协调,带有图解性质的斧凿痕迹

柳青《创业史》艺术特征:

1将宏大的结构与精细的描写,心理的刻画和哲理性议论相结合 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不同性格 不足:历史局限,“左”的局限

1过分夸大农村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用阶级斗争理论和方法配置人物 2处理矛盾时,把一般贫农劳动致富要求当作资本主义批判

刘白羽

艺术特征:融情于景,借以抒写壮怀激烈诗歌。风格:雄浑豪放 散文不足:

1执着强调散文是“壮丽生活的赞歌”,“战斗生活的号角”,创作完全纳入政治宣传思维模式,太多豪言壮语,政治议论削弱散文思想力量,艺术魅力

2疏于修辞,语言冗繁,个别行文表述不够清晰,失却散文艺术语言应有的洗练与清通

茹志娟《百合花》

思想内容:

1小说围绕两个人物,扭捏的小通讯员和羞涩的新媳妇

2作者含蓄表现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亲切的、日常化的生活片段,表现战争环境下人性美和人情美

3小通讯员对陌生女子的拘谨、故作严肃,新媳妇对小通讯员讪笑、故作气恼,传达出人物间的情感交流,既有“军民鱼水情”一面,又有青年男女交往中羞涩、欢悦一面 艺术风格:

1情感体验重于叙述,“我”对小通讯员认识,主要是通过外部观察反复体验获得,生起气来----发生了兴趣---越加亲热起来----我已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

2细节妥善安排,使其具有细致的结构,小通讯员枪筒里插的树枝和野菊花、衣肩上挂破的口子,给“我”开饭的两个干硬馒头,洒满白色百合花的新被子 茹志娟小说创作特色:

1选材上没选取生活中复杂重大斗争,也不表现开阔的场景 2描写人物性格成长和思想感情变化时,并没有组织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没有把他们放置到激烈的斗争和尖锐的冲突中去经受锻炼,也不是简单采用新旧对比的套子。促进人物性格成长的是社会的因素

3细致深入的细腻刻画,把笔探触到人物灵魂深处 4委婉、柔美、细腻

6.高加林人物形象分析 篇六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人生》中高加林的一生就如柳青说的一样,他经历了许多选择的岔道口,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在巧珍和黄亚萍之间,在良知与诱惑之间……这种种艰难的选择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农村青年的典型形象。

一、与命运抗争,为理想而奋斗。

高加林来自农村,他对家乡的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但他十几年拼命读书就是为了不像他父辈那样当一辈子土地的主人,即使他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成绩,同时也是为了将来通过考试或许转为国家正式教师,离开土地,进而争取做他理想的工作。当民办教师职务被高明楼挤掉时,他愤愤不平,决心豁出命来和他‚拼‛个高低,当马长胜为了巴结他的叔叔开后门使他住进了县委大院时,他却坦然地依靠了权势,与高明楼的矛盾迎刃而解。他上街卖蒸馍躲躲闪闪,生怕碰见熟人,成了这个世界最无能的人。他在精神危机中遇上了巧珍,巧珍那纯洁、无私的爱情像无声的春雨悄然地滋润着他焦躁的心田,使他精神重新闪光,激起他对生活的热爱。他向往大城市,有‚联合国都想去‛的理想,但又没有找到通往理想的正确道路,他终于成了离开生养他的土地的孤独奋斗者。

作为农村新人,高加林表现出对现代人生活图景的巨大热情。他是

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继承了父辈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在需要他在土地上劳动的时候,他毫不吝啬自己的汗水,虽然开始的时候有点负气,但后来却是真心的投入了。如《人生》中写到:‚经过一段时间,他的手变得坚硬多了。他并且学会了犁地和难度较大的锄地分苗……。他锻炼着把当老师时养成的斟词酌句的说话习惯,变成地道的农民语言,……。‛但是,这些并不表明我们的主人公就心甘情愿做一个与老一辈农民一样的庄稼人。他已不满足于仅仅靠双手做土地的主人。他盼望汽车,火车,飞机来到家乡,盼望现代物质文明所能提供的一切。同时,他也不满足于乡村文化生活的贫乏,向往着五彩缤纷的现代文明。

二、大胆追求爱情却陷入两难的选择。

《人生》不仅讲述了高加林面对曲折理想追求过程的矛盾,在此基础上更穿插了他面对两种不同爱情命运的艰难选择。

在高加林最失意的时候,美丽、温柔、善良的农村姑娘刘巧珍将无私的爱奉献给了高加林。并给了高加林以生活的勇气,使他在一蹶不振的情况下,重新振作起来。他爱上了这个‚像金子般纯洁‛的女子。在高加林最失意的时候,刘巧珍给了他患难与共的爱情,况且这还是两人的初恋。初恋是充满激情的,那种对爱情的向往可以令人终生难以忘怀。刘巧珍给予他的如火一般热情的爱情,唤起了他青春的萌动,给了他重拾理想,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样爱情在高加林看来是多么珍贵啊!

然而,命运的改变却给这样的爱情以新的挑战。进了城以后,高加林享受着一切成功的讯号,享受着身边所有人敬仰的目光,并且享受到了来自城市姑娘黄亚萍的另一种不一样的罗曼蒂克式的爱情。黄亚萍的爱是强烈的,是充满占有欲的。此时,高加林矛盾的心理又一次得到升华,面对刘巧珍纯洁的、无私的爱和黄亚萍充满前途的爱,高加林心里做了一次艰难的选择。他觉得自己是爱着刘巧珍的,然而爱情不能当饭吃,在前程似锦的爱情与巧珍的纯洁的爱情面前,高加林最终选择了前者。背弃了与他共患难的爱人刘巧珍。当然,高加林内心是十分挣扎的,‚他在心里自我嘲弄地说:‘你是一个混蛋!你已经不要良心了,还想良心干什么’……‛他便是用这种方式,在内心挣扎许久后与巧珍断绝了关系。

刘巧珍给他的爱是纯洁的。他爱着刘巧珍,因为她反叛旧道德旧习俗的炽热情感温暖了他苦闷的心。他进城后,与巧珍的感情渐渐淡薄,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他离开了巧珍,选择了城市姑娘黄亚萍。这是不是高加林喜新厌旧呢?高加林是不是又一个‚陈世美‛?不!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加林和黄亚萍中学时代就有志趣相投的友情,这种朦胧的爱,只是因为高加林的回乡才暂告结束,一旦当他重返县城,失去了与巧珍发展感情的土壤,与黄亚萍的热恋便不可避免。他对黄亚萍的感情有很大成分是建立在似锦前程上的,它没有巧珍的爱纯洁,而一旦这似锦前程没有了,那么意味着他们的爱情也就结束了。况且,他与黄亚萍虽然有相同的理想,相同的知识背景,但是他们的起跑点不同,他们始终是两个世界的人。

三、形成高加林形象的原因

高加林是《人生》中塑造的一个典型人物,他具有多重的性格。一方面他是自信的,然而又有深深地自卑感;一方面他是坚强勇敢的,然而这种坚强勇敢中又有懦弱的时候;一方面他有着自古以来的小农思想;另一方面,又有着当代青年知识分子渴望改变自身命运的远大理想……而形成这种复杂性格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首先从他的思想意识上看,其实高加林的内心是虚荣的,他所谓的对理想的追求其实是为了满足他的内心无限的虚荣心。他总是想要进入城市去生活,是为了能在别人面前抬起头来。这种错误的思想意识,是形成高加林复杂性格的基础。再从他的家庭来看。高加林的父亲、母亲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他从小的生活就不富裕。因为他从小家庭的因素,导致了他会产生走出去的想法,他认为只有走出去才能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的命运。他是一个不甘于命运的人,所以他从小便开始了努力,并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他相信终有一天自己将实现梦想,摆脱这个家族所传下来的命运。这样的家庭背景,导致了他在一次次失败中能站起来。而又是这样的家庭背景才导致了他人生道路上更多的艰难。父母亲是农民的身份甚至成为了他人生道路上的一道关卡。因为没有背景,他在人生的奋斗历程中,就必须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条道路就会比别人的更加困难。

从社会环境原因分析,高加林生活在八十年代初期,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期,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党内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盛行,青年的就业、恋爱、婚姻以及对子女的教育等。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文明之风不断从城市刮向农村,而当时的农村并未完全接纳这种文明,而是采取一种质疑中被迫接受的方式,导致了城乡的巨大差别。而当时的知识青年由于接受了文明的洗礼,在对社会的认识上有了相当大的进步。她们有反封建的意识,并有着想要走出农村,进入城市的强大愿望。而《人生》中所刻画的主人公高加林就是新时期典型的知识青年的代表,他的种种表现都反映了一种当时青年一代自我奋斗、个人追求同生活发展不谐调的冲撞。

7.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篇七

关键词:宫本百合子;乙女;无产阶级运动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54-02

宫本百合子(1899-1951)是日本著名的無产阶级革命作家。出生于东京,原名中条。父亲中条精一郞是日本有名的建筑师,母亲葭江是明治著名的国粋主义学者、日本弘道会的创立者西村茂树的女儿。葭江对文学抱有极大的热情,但由于受时代的制约,只好将自己的文学梦想寄托于女儿百合子。宫本百合子自幼接受精英教育,在少女时代熟读了俄国文学作家托尔斯泰的作品。17岁的宫本百合子在《中央公论》上发表了《贫穷的人们》,被誉为天才少女,从此走上了文学道路。宫本百合子的文学创作大致分为四个时期,经历了从人道主义向无产阶级的转变。

一、小说的创作背景

《小祝的一家》发表于1934年,是宫本百合子无产阶级文学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这一时期是宫本百合子文学创作的第三个时期,正处于无产阶级作家同盟解散到被镇压的大约12年间。《小祝的一家》是以当时日本著名无产阶级诗人今野大力为原型写成的一部作品,描述了他一家人的生活状态。今野大力在旭川的一家邮局工作,当时,左翼杂志寄往邮局,警方下令禁止,反而令当时的今野大力对这些杂志产生了兴趣,他开始阅读这些刊物。受左翼杂志的影响,他参加了无产阶级作家同盟。1932年春天,文化运动遭到镇压,许多作家被检举,今野大力也是其中的一个。

而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勉是一个诗人,可在当时的社会诗人是根本赚不到什么钱的。他参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处境并不安全。由于曾经被检举患上病痛,此时家里已是家徒四壁。他收到父亲贞之助的来信,责问他为何不再寄钱来,抱怨光子已经成为家里的累赘,扬言若再不寄钱就将光子打包寄给他。贞之助靠每天到街上卖豆丝维持生计,勉的弟弟勇在一家银行当小勤务员,妹妹绚子一直疾病缠身,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顿。起初,勉也向家寄钱,但是后来实在是无能为力了。收到父母的来信后,勉与妻子乙女商量后将老家的5口人接来东京生活,一下子增加了5口人,生活变得更加困窘。勉因为工作原因受到压迫,不得不搬出另住,乙女在吃茶店当女侍支撑着一家。贞之助起初瞧不起儿子,觉得他年近30还一事无成且生活清贫,着实没有出息。可是住到一起后,他亲眼目睹和亲历了许多事情,加上乙女在一旁的劝说,贞之助慢慢理解了自己的儿子。他明白了儿子工作的价值,正在为改变这个社会而努力,现在的贫穷是因为社会不好。小说真实地描述了这7人的家庭生活,歌颂了在贫穷生活中夫妇间忠贞爱情。

二、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

乙女是一家肉铺的闺女,在这家医院当看护生。勉作为家中的长子,自幼承担赚钱养家的任务。从两人的家境来说,乙女的家庭条件要好于勉。相识之后,勉常借一些杂志给乙女看,乙女怀着很大的兴趣阅读,甚至要求借阅马克思的《资本论》。阅读这些杂志对于乙女而言无疑是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但是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乙女未必能够理解书中的意思,当勉问她看明子了没,她加重语气回答:“不明白!”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从渴求知识、敢于挑战这一点来看,她有一种不服输的品质。相识发展到结婚时,勉认为自己不是娶牲口,也并不想把心爱的人变成自己的附属品,他十分尊重和爱护乙女。在日本社会,女人嫁给男人后便是男人的附庸,男人是天,女人处在从属地位。而勉的思想比较进步,他认为结婚不是为了谁依附谁,两个人在家庭是平等的。而乙女也是一样,坚持不要男家聘礼,说如果不答应的话就出走,结果就真的跑到当时已身在东京的勉那里去了。由此可看出乙女对勉的感情是真挚的,并且是一名勇于追求自己幸福的独立女性。

勉在无产阶级文化团体里工作,被检举后由于挨了一记很重的耳光引起了中耳炎。乙女为了为了治愈勉的病尽了最大的努力。为了照顾勉,只好把光子送到爷爷家。最初她也能稍微汇点钱给他们,到了晚秋她也用毛线打了斗篷寄给光子,后来,生活越发贫困,也就无法接济家用了。面对贫穷的生活,自始自终,乙女都没有过一丝的抱怨。将老家的人全接到东京后,7口人生活在一起后,生活愈发困难。绚子患上严重的结核性腹膜炎,不得不住院治疗。于是只能让贞之助去找在东京唯一的亲戚堪吉帮忙,为绚子治病。此后,堪吉的第三个老婆阿石便不时地来串门,并常以恶言戏弄乙女以及阿真。阿石虽为她们揽来一些针线活,但也从她们好不容易得到的少许工资中强收份子钱。乙女下定决心去当吃茶店的女侍,一是为了离阿石远一点,二是因为勉为了能够安全地进行活动迫切需要另找住处,需要一笔费用。勉在乙女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搬到别处了。她深切感受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价值和勉的价值,她没有因为丈夫的离开而抱怨。由此可看出乙女是一个坚强且有着独立思想的女性,她默默地为勉奉献,无论勉做出怎样的决定,她都理解,更不愿给他添麻烦。

贞之助是个有些迂腐又有些持强的人。当勉不再寄钱来时,他就写信责备勉并要挟他。当他来到东京与儿子共同生活后,他从心里是瞧不起勉的。当勉上班出门时,他不会多看一眼;对于勉快到30岁了却还穿着磨损的大衣上班,过着如此清贫的日子它打心眼里瞧不起,认为勉没有出息。后来,贞之助亲身经历了许多事,态度才开始转变。巨大的贫富差距、富人对穷人的欺压、为给女儿绚子治病他到处求人,贞之且助觉得如果变成勉说过的世道可就好了,他认识到儿子所做事情的价值。

三、乙女与宫本百合子

乙女嫁给一位从事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丈夫,生活困窘不说,还时常面临很大的危险。丈夫由于工作的原因遭受到迫害,家人也跟着生活在惴惴不安中。家里少得可怜的一点钱也必须用于丈夫上下班的交通费。全家人的饮食状况非常差,比方说做酱汤时为了减少酱就多加了几把盐。乙女为了使丈夫干好革命工作,把家庭的担子全部压在自己肩上。

乙女这一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有着极大的意义。宫本百合子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希望通过文学来改变社会下层贫苦人的生活。随着战争的爆发,许多作家开始转向,她依旧坚持自己的文学道路,反对战争,呼吁和平。不仅如此,她还着力妇女文学创作。宫本百合子的多部小说都是以自己的亲身亲历为素材创作的。她呼吁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追求自由,实现自身价值。《小祝的一家》虽以日本著名诗人今野大力为原型,歌颂了不畏困难、勇敢奋斗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者,但同时也赞扬了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背后辛勤付出的人。宫本百合子1932第二次结婚,嫁给了比自己小9岁的宫本显治。宫本显治致力于无产阶级运动,1933年被捕入狱。而宫本百合子自己也遭到检举、入狱及禁止执笔。即便如此,宫本百合子并未屈服,在丈夫被关的12年中,两人书信往来频繁,这无疑是夫妇间纯洁真挚爱情的最完美写照。对丈夫充分信任、不畏强暴、默默付出的乙女正是宫本百合子化身。

本文结合小说创作的背景对《小祝的一家》的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一家人的家庭生活,展现了夫妇间忠贞的爱情,同时揭露了战争给人们的生活所带的不幸。

——————————

参考文献:

〔1〕宫本百合子.宫本百合子全集(第四卷)[M].新日本出版社,昭和54年.

〔2〕蔵原惟人.小林多喜二·宫本百合子论[M].新日本出版社,1990年.

〔3〕本秋多五.宫本百合子研究[M].新潮社,昭和32年.

上一篇:社区拆除违章建筑信息下一篇:描写倾听风的声音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