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自由平等的追求

2025-01-09

7.2自由平等的追求(精选4篇)

1.7.2自由平等的追求 篇一

追求平等自由的宣言

——读《简爱》有感

《简爱》是一部复杂的作品。刻画出简爱这一个生活不幸、敢于奋力抗争和顽强追求的倔强少女,叙说着一个真实感人、朴实无华的故事。而且在语言艺术上也别具特色,使读者往往身临其境,跟随着这个看似平凡的孤女的人生的起起落落同喜同悲。成功地为读者塑造了一个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不安现状、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

一百多年来,《简爱》还能立足于人们心中,是因为作者的宗旨在告诉人们,即使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依靠自己正直的品行和聪明才智,只要坚韧不败、勇往直前,是有可能冲破重重障碍,达到自己的目的地。也许是因为简爱这个小人物真实可信、有血有肉,有着平凡人的优点和缺点,引起绝大多数的平凡人读者的共鸣,虽然书中写的都不是一些重大题材,主要都是描写个人的生活、工作、爱情、婚姻、家庭的琐事,诉说的也仅仅是个人的喜怒哀乐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但这种接近凡人的情感,往往能使得读者联想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痛苦与屈辱。即使没有经历过作者那么多的苦难,也会为之动情,因为凡人的日常生活和心态,本身就是人性最基本的层次。

小简爱在舅妈家的生活,她虽然逆来顺受,但依然挨打受骂,“竭力想赢得别人好感也白费力气”,终于在有一天她的忍耐与恐惧到了极点,大骂表哥是“杀人犯”,可以看得出,舅妈一家人的冷漠无情,使小小年纪的简爱心智早熟了。在洛伍德学校对宗教的虚伪有了深刻的认识。后来学校的环境改良,简爱在那里生活了8年,得到比较良好的教育。然而青春的躁动促使她走上了新的人生旅程。简爱在桑菲尔德与罗切斯特的相遇,是一段动人而曲折的爱情故事,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灰姑娘式的浪漫故事。简爱在这段爱情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生的认识,主张男女平等,维护妇女独立人格,这在一百多年前的英国来说,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简爱》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深刻的人生道理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对于苦难与屈辱的认识也不再只停留在表面上,它的深沉将会教会苦难中的人们如何自强不息来反抗现实中的不公,这大概才是书的魅力所在吧。

2.7.2自由平等的追求 篇二

在平等教育价值观指导下, 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对教育平等已作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当前, 教育平等仍是教育改革不能回避, 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深圳要拓新教育局面, 就必须基于平等教育价值观下, 追求教育质量。如何做到?现就如下几点进行一些探讨。

一、全体发展

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发展。面向全体学生, 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国家对基础教育一直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而事实上, 学校在执行中都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 上级要定期检测学校的教学质量, 谁愿意落后?对差生也就只有另眼相看了。极个别学校为应付检测甚至采取考试前劝退差生的违法措施。对这个问题, 我们不妨看一下别国的情况。2012年底, 我有幸参加了我区组织的校长海外培训, 对美国的教育进行了两个月浸润式的考察学习。通过考察, 我认为在基础教育上, 中美两国各有千秋, 但在平等教育上, 美国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美国的学校, 在联邦与州都有将学校的考试成绩排名的压力下, 各学校并没有埋怨差生, 没有把压力转到孩子身上, 总是通过各种补习, 想方设法辅导差生提高成绩。美国联邦政府在2004年还专门通过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法案。我们参观的加州布莱克福德小学, 学校针对极少数学习困难生每门课都实行个別辅导, 都是利用正课进行, 哪怕只有四个学生。

我国近些年推行的“全纳教育”课题研究, 对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成效显著。全纳教育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4年首次提出。这个概念最初是对残疾孩子提出的, 让我们不要放弃每一个残疾的孩子, 后扩展到对所有孩子的受教育权的保护, 体现了全世界对所有学生的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已明确提出, 要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成为社会上的有用之才, 这就是“全纳教育”。也就是说, 我们正进行的教育就是全纳理念的教育。各学校务必大力践行全纳教育, 以“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为目标, 教育、引导全体学生健康发展。

为使全体学生发展, 就要面向全体学生, 尽心施教。一是要关爱全覆盖。全覆盖的关键是对差生的态度, 对于曾经称呼的“差生”、“学习困难生”, 现也称为“待发展的学生”, 很多学校都总结出“转差”的好办法。如对差生的表扬用高音喇叭, 需要批评差生则善待“迟开的花朵”, 用欣赏其优点来激励其改正缺点, 并且引导全班学生认识: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只不过是学习上暂时的落后, 相信他们也会成长为怒放的鲜花。在“转差”中, 对老师的要求则是:态度不变, 奇迹要现;态度改变, 方法无限;积小优成大优, 积小变成大变。关爱全覆盖重在“爱”, 爱能融化一切。老师只要真正做到爱每一个学生, 包括差生, 才能做好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工作。

二是要过程全参与。过程全参与是全体发展的必要条件。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全程参与教与学, 不得以任何借口分类学生, 要使每个学生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在这方面, 深圳已有不少作为。如就近入学, 积分入学, 电脑分班, 平台配置, 校长与教师的流动机制, 绩效工资改革等, 但按平等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我们仍有很多工作要做。比如, 公办学校之间规模、师资、生源, 以及质量的差异, 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的差别, 个别重点学校还存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招生的特权等。

三是要检测无遗漏。无论是上级检测学生学习情况, 还是学校检查学生成绩好坏, 都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要在全体学生的学习中总结经验, 寻找问题, 看准方向。为了使学生之间的成绩相差不大,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要采取激励和帮扶措施。如开展各种比、赶、超活动, 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劲头;开展专门的集中辅导和个别指导, 促使差生迎头赶上, 尽快跟上同学们的学习节奏。这方面各学校都有很多潜力可挖, 但学校和老师一定要注意按平等教育价值观的要求, 均等学生的待遇, 尽量缩小学生之间的差异。

二、全面发展

要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这是硬性的规定。为落实教育方针, 深圳提出了“八大素养”。在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上, 各校都有自己的经验。在这里, 有一个怎样看待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学生在学校就是学习知识的, 学习素养自然是核心。基础教育就是打基础, 就是让学生在知识海洋的遨游中, 获取知识, 提高智力, 增强能力, 锻炼身心, 健康成长。老师的责任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中, 掌握方向, 看准目标, 协调用力, 开发潜能。也就是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 不能只注重表面的使学生全面发展, 更要从心灵的角度, 从人生价值观的范畴, 去衡量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了使学生全面发展, 按平等教育价值观的理念, 有两个方面我们还须注意。第一个是要着眼可持续。就是要求培养学生发展的愿望、兴趣和能力。学校引导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理想, 建立发展的兴趣, 形成发展的能力, 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当前的成绩, 使学生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 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综合能力, 就成为教育教学中常提常新的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讨, 认真实施, 着眼点盯准可持续发展。

第二个是要着手打基础。深圳针对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细分为品德素养、身心素养、学习素养、创新素养、国际素养、审美素养、信息素养及生活素养共八个方面, 这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也是全面发展的基础框架, 更是全面发展的评价标准。光有标准是不够的, 学校必须根据这些条件, 拟定出切实有效的培养办法, 付诸实际行动。还必须清楚, 这是发展的基础, 中小学是人生步入社会、接受教育的打基础的时期, 如果基础稍有不好或不牢, 就必然使今后的发展受到影响。现有些学校为使学生有充足的睡眠, 已执行推迟上课时间, 为学生身心发育做出了一个好举措。很多学校为防止学生偏科和厌课, 千方百计让学生全面发展。我们还必须继续努力, 一定要呕心沥血地把每一棵“小苗”扶正, 按八大素养的要求培养, 助其成材。

三、个性发展

要张扬学生个性, 促使特长发展。我们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 也必须满足每个学生的差异化发展。如何在学生齐步走中满足一些学生的特殊需求, 如何培养“天才生”和各类尖子生, 这仍是在平等教育价值观下的质量追求。这看似不平等, 其实这是因人而异的高层次的平等。正如吃饭, 大家平均分配食物, 但有的人就是吃不饱, 难道不让他吃饱?所以, 你只有给极少数吃不饱的多一点食物, 对这群人来说才算平等。

为了凸显学生的个性, 学校应该从两方面努力。其一, 尽可能地创造培养特长生的条件。首先要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丰富课程。我们现在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好选择。如有的学校从台湾元智科技大学购买课程;有的与深圳企业家、书法家协会等联合, 聘请他们的高级教练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的合作课程;还有各学校独立开发的课程。这说明, 丰富的课程不仅包括教学大纲内的知识, 还要有大纲外的知识;不仅包括举办促进学生特长发展的兴趣班和专长队, 还包括组织一些能提高学生素养的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活动。其次, 要不断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 主要是评价的多元性。要通过评价, 能起到激励学生在学好教材的同时, 彰显其特长的作用。

其二, 对“天才”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应有特殊的待遇, 借以帮助他们发展。我们确实这样做了, 但只要我们放眼一下海外, 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就大了。美国对两头的学生是这样教育的: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学校资源, 让“天才”生“吃饱”, 让学困生不掉队。美国的每个基层社区的高中, 每周都要安排一个上午, 将小学和初中的“天才”儿童集中在一起培训, 帮助和指导他们发掘潜能, 向前奋进。对学习有困难的儿童, 由所在学校为其开设特殊课程, 安排专门的教师进行补习, 哪怕只有一个孩子。对身体有学习障碍的儿童, 各地都有特殊教育学校, 由政府出资对他们进行特殊教育。对极少数有学习障碍, 但又不符合到特殊学校学习条件的孩子, 国家每年直接拨款约每生十万, 专门让其所在的学校照顾好这个孩子。

3.小学诗歌赏析:追求平等 篇三

滴答滴答,走得很准。

没想到,一天

它们竞闹起了矛盾。

时针很愤怒:

“排行我最大,为什么个子小得跟地位不相称?”

分针不舒服:

“为什么最漂亮的红衣衫给了最小的秒针?”

秒针挺委屈:

“没看到,最小的我要跑最多的路程?”

于是,它们要追求平等——

一样长短、一样颜色、快慢不分。

理想实现了,

可是,时问被搅得一片混沌。

主人十分恼火,

啪——把破钟往垃圾箱一扔!

点评

这首诗是小作者根据一则寓言改写的,作为学写一种不常练习的体裁,这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读了这首诗,你也许会笑出声来,诗中“时针、分针、秒针闹矛盾”,斤斤计较,互不相让,结果因搅乱时间被主人丢弃于垃圾箱。短小的叙事既具有教育意义,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而且是一种稚拙活泼的趣味,而且是来自儿童独特的审美心理,真好!

小作者在诗中还非常讲究炼字,如:“时针很愤怒”“分针不舒服”“秒针挺委屈”,这样的语言读起来很有味道。

4.7.2自由平等的追求 篇四

一、韩国义务教育“平等”理念的确立及实现过程

(一)义务教育“平等”理念的确立时期

1945年8月,随着日本投降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韩国开始重建独立国家体制。负责制定战后新教育体制的“朝鲜教育审议会”曾于1946年4月颁布《义务教育实施计划》,但是由于学校设施、教师、经费的严重不足,该计划举步维艰。而殖民时代被长期遏制的国民受教育需求却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就学儿童的增长率以1945年100%、1946年132%、1947年152%、1948年148%的速度飙升,[4]学务局不得不开办二部制、三部制学校并培养大量的临时教师应急,但仍然无法满足适龄儿童的受教育需求。

1948年,韩国颁布《大韩民国宪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的“平等”与“免费”原则,并先后于1949年和1952年颁布《教育法》和《教育法实施令》规定:义务教育年限为6年;义务教育教师的工资全额由国库负担;地方政府可征收“教育税”和“特别附加税”来确保义务教育的财源等内容。正当韩国准备大力发展义务教育之时,1950年爆发的内战使韩国的教育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战争结束后,文教部(1)颁布《义务教育完成6年计划(1954~1959)》大力推进义务教育。该时期文教部年教育预算的75%用于义务教育,[5]足见政府普及义务教育的决心。“6年计划”结束的1959年,韩国96%的适龄儿童已进入国民小学,在满足国民受教育需求的同时奠定了韩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该阶段义务教育发展的最大成就是通过相关法案明确提出了“平等”与“免费”原则,从而确立了义务教育的“平等”理念。

(二)“平等”理念下义务教育制度保障时期

1961年5月,朴正熙发动军事政变掌握了韩国政权,并在韩国展开了长达20年的军人政治。朴正熙将“国民改造”作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前提,更将义务教育视为“国民改造”的重要手段,利用“铁腕政治”强有力地推行义务教育制度改革。

1. 确保义务教育财源,改善教育环境。

朴正熙政府自1962年开始逐步修订义务教育财源保障相关法令《义务教育财政交付金法》,分阶段增加义务教育的税源,1968年甚至将国内税收总额的11.5%划为义务教育经费。[6]1971年,朴政府又将该法案与《地方教育交付金法》进行合并,制定了《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法》,(2)详细规定了国内税总额中义务教育财源比例、各地方税收中义务教育财源比例等,奠定了稳定的义务教育财政基础。

2. 与“经济发展5年计划”同步制定“义务教育设施扩充计划”,试图尽快改善义务教育环境问题。

20世纪60年代初,战争结束后激增的出生率导致韩国第二个入学高峰,强烈地冲击了本来就疲于应付的义务教育。受其影响,学校不足、教室不足、教师紧缺等现象成为20世纪60年代义务教育的重要特征,二部制、三部制学校比比皆是,不少地区1个班级的学生多达90~100名。为改善恶劣的教育环境,文教部分别在1963年~1966年、1967年~1971年颁布了第1次、第2次“义务教育设施扩充计划”,与“经济发展5年计划”同步发展义务教育。计划结束的1971年,韩国基本解决了教室不足的问题。除了极少部分地区外,全国都取消了二部制的教学模式。1961年,文教部还将全国的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2年制大专,力图提高教师质量。另外,还实施义务教育教科书的免费供应政策,自1979年开始向全国所有小学生免费发放义务教育教材。

3.1967年颁布《岛屿·僻地教育法》,力图缩小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地方差异。

该法规定:各地方政府必须优先确保岛屿·僻地义务教育发展所需的经费,包括保证学校占地面积、完善教室等设施、配备教材和教具、免费供应教科书、提供通勤所需的交通手段、提供教师住宅、聘任适合的教师等工作顺利实施所需要的经费。韩国偏僻地区的义务教育得到了法律保障。这一事实充分体现了韩国义务教育“平等”理念的实质含义。

在以上政策的努力下,1970年韩国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7]此外,为缓解小学义务教育普及导致的初中升学热,韩国从1968年开始实施初中免试入学制度,使韩国的初中入学率自1970年的50.9%激增至1980年的95%。[8]

(三)“平等”理念下义务教育质量保障时期

20世纪80、90年代是韩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期,韩国频繁进行教育改革以适应韩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1980年7月30日《教育正常化及消除课外补习过热现象法案》的颁布,韩国拉开了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大幕。在此期间,韩国先后成立“教育改革审议会”、“教育政策咨询会议”、“教育改革委员会”等总统直属的教育改革咨询机构,这些机构与文教部直属机构——“中央教育审议会”一起进行涉及教育各领域的改革。受其影响,该时期的义务教育从量的扩张迈入质量的提高阶段,缩小了教育条件的地方差距,初步实现了义务教育在入学机会、教育环境、教师资源方面的“平等”。

(1)学校设施和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学校设施和教育环境改善的主要内容是降低班级人数、减少超大型学校,彻底消除二部制教学模式等。仅在1982年至1986年间,韩国为消除超大规模班级增设7,637间教室,为消除二部制教学增设3,340间教室,为消除超大规模学校增设2,134间教室。[9]

(2)部分地区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开始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延长了义务教育年限。文教部在下设的普通教育局新设义务教育课,负责部分地区的9年义务教育普及工作。为此,韩国于1984年改革《教育法》,加入“所有国民有权接受6年的初等教育和3年的中等教育”条目,并于翌年颁布总统令《关于实施初中义务教育的规定》,率先在全国的岛屿·僻地实施初中阶段的免费义务教育。此后,义务教育实施范围逐渐扩大,1994年全国中学生的25.4%即约64万人成为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对象。[10]

(3)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1995年5月31日,作为总统咨询机构的教育改革委员会颁布了《建构主导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新教育体制——教育改革方案》(以下简称《5·31教育改革方案》)。该方案在“教育立国”的口号下,力图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将“建设‘开放型教育的社会、终身学习的社会’,使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接受理想的教育”作为其教育目标。方案规定,将从小学1年级到高中1年级设定为国民共同基础教育课程阶段,建构10年一贯的教育课程内容。1996年2月,教育改革委员会向总统提交的《确立新教育体制———教育改革方案(Ⅱ)》咨询报告,提出为建构学生中心的教育课程体系应改革初中等教育课程。教育部根据这个提案开发了第7次教育课程,并从2000年开始在全国中小学实施。

二、从“平等”到“追求卓越”的韩国义务教育理念变迁

自1946年发展而来的韩国义务教育,经过50余年的时间完成了9年义务教育的完全普及和教育环境的完善,贯彻了“平等”理念。但是,韩国义务教育的问题也随之凸显出来。正如前文所述,激烈的升学竞争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了巨大影响,而由竞争引发的私人教育经费逐年增长更是给学生及其家庭乃至全社会都带来了巨大压力。另外,全球化趋势的到来使得韩国教育面临国际竞争的态势,要求韩国做出反应。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进入21世纪的韩国义务教育提出了“追求卓越”的口号,试图实现义务教育发展理念的转换。

(一)韩国义务教育理念变迁的背景

为了在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趋势中处于优势,韩国重视人才的培养,为此制定了宏伟的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2001年,韩国将教育部改称为教育人力资源部,并集结政府的18个部、厅联合开发了《第1次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以下简称《第1次计划》),提出:“认识到在现代知识社会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就是人才,因此特将教育人力资源部的部长升格为副总理,将人才培养作为国家的重点课题来思考人力资源开发的宏观战略。”[11]

自1996年成为OECD会员国以来,与会员国之间的教育质量差异一直是韩国诟病的问题。而2003年韩国在以OECD会员国15岁学生为主要对象所进行的“PISA”解决问题领域中获得第1名,成为了韩国举国骄傲的事件。教育人力资源部强调在国际竞赛中获胜的关键原因是《5·31教育改革方案》及此后推进的一系列初中等教育改革。例如,改变以背诵为主的、整齐划一的教育,建构以培养学生个人素质、想象力和人格为中心的多样化教育模式;从施教者中心的教育转变为教育消费者为中心的教育;从管制为中心的教育转向自律、义务为中心的教育;教育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注意调节“平等”与“卓越”之间的平衡等。特别是《5·31教育改革方案》后期的教育改革,即扩大选修课目;按照学生水平设置流动教室;开发探究型、讨论型授课模式;建构多样化的评价制度体系等大大提高了教育质量。“追求卓越”的教育理念在学力评价中也得到贯彻。2000年开始实施的第7次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定期实施学生学力评价、教育机构评价、教育课程设置与管理评价,并以小学6年级、初中3年级、高中1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实施国语、社会、数学、科学、英语科目的学业评价。2008年颁布的第8次教育课程仍然以“追求卓越”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充分显示出韩国义务教育理念的转变。

(二)“追求卓越”理念下的义务教育改革动向

2006年,韩国颁布2006年~2010年的《第2次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以下简称《第2次计划》),提出要“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人才强国”,从而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国际竞争中达到10位的目标。义务教育改革政策包括学制系统改革、在全国50%的中学设置流动教学班、导入早期入学和早期毕业制度、强化英语教育、积极开发英才鉴别和教育项目、实施“放学后学校”教育等。这些措施再次说明“追求卓越”成为现阶段韩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理念。

1. 全面实施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

韩国虽然在《大韩民国宪法》、《教育法》中规定实施9年义务教育,但是初中阶段义务教育自1994年以来一直限定在25.4%的范围。颁布《第1次计划》后,初中义务教育的实施再次成为韩国的教育议题。教育人力资源部于2001年10月修订《初等·中等教育实施令》,承诺分为3个阶段(即2002年面向1年级、2003年面向2年级、2004年面向3年级)向包括城市在内的全国初中生实施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相关经费由中央财政负担。为此,韩国于2005年改革《地方教育财政交付金法》和地方教育自治相关法律,确立了以地方教育财政为主的、单一的支付结构以及初中教师工资由国库负担等具体原则。

2. 义务教育学制改革

在《第2次计划》中,义务教育的学制改革成为重要议题。韩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部分5岁儿童进行早期入学实验。在此基础上,《第2次计划》中提出了学制改革的构想。关于学制改革,目前有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至10年(小学1年级到高中1年级)或12年(幼儿园大班到高中2年级)的年限延长方案、小学入学年龄下调至5岁的早期入学方案、实施小学阶段的跳级、留级制度的机动方案、适应小学生发育普遍提早的形势缩短小学学制的方案等,而这些方案的共同点在于根据学生能力保障他们优先入学或毕业的权利。

3.“放学后学校”与“放学后保育”制度的实施

为减少由于课外补习给学生及其家庭带来的负担,并以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恢复国民对义务教育的信赖,教育人力资源部自2007年开始积极推行“放学后学校”政策。教育人力资源部特设“放学后学校政策课”,并在各地方下设相关部门进行管理。2007年,教育人力资源部指定全国80所学校为示范校,以小学1年级、初中2年级和高中1年级为对象实施放学以后的学校教育。“放学后学校”采取校长负责制,部分教学科目或教育活动可由校长委托校外非营利团体和机构负责,“放学后学校”的教师也可由校长聘请外部讲师、社区志愿者担任。“放学后学校”的教育对象不仅限于本校学生,其他学校学生或辍学青少年和社区居民也可参加这些教育项目。

与“放学后学校”并行的则有“放学后保育”教育。该教育是为解决低收入人群和双职工因为无人看管放学后的孩子不得不将其送去补习的问题而设立的。“放学后保育”主要以低年级学生为对象,除了具备适于保育的教室环境外,还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阶段设计了专题指导、游戏指导、咨询、素质开发等多样化的教育项目。教师由本校教师、保育师、社区志愿者等担任。2006年,“放学后学校”计划以400所学校为试点实施,到了2007年扩大为700所,并计划在2008年再扩大至1,000所。

4. 加强英语教育

《第2次计划》提出要培养国际型人才、提高国家竞争力,因此英语教育成为改革重点之一。韩国明确提出了旨在提高英语教育水平的具体方案。例如,加强英语教师的在职培训;制定“中等英语教师聘用实验改革方案”,并从2009年开始实施;2008年开始从小学1、2年级实施英语教育;直至2010年,所有中学都要配置英语为母语的英语辅导教师。从以上改革方案也可看出韩国教育人力资源部对英语教育的关注程度。

5. 幼儿教育的公共教育化及支援政策

近年来,韩国幼儿教育再次受到广泛重视,幼儿教育的公共教育化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首先体现在政府对幼儿园保育费的支援上。2007年3月到2008年2月期间,韩国向全国国立、公立幼儿园的152,241名5岁儿童、167,562名3~4岁儿童进行了经费支援。[12]2007年12月13日,教育人力资源部还颁布第7次幼儿教育课程,强调与中小学正在实施的第7次教育课程之间的联系性,强化幼儿教育阶段的读写基础教育,明确了幼儿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的定位。

韩国的义务教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快速发展,而这个过程决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韩国的义务教育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有必要继续关注韩国的义务教育在新时代呈现出的特征,为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摘要:韩国自20世纪40年代实施义务教育制度以来,一直将“平等”作为义务教育的实施理念。而进入21世纪,韩国两度颁布《国家人力资源开发基本计划》,宣布要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其义务教育理念也随之改变。本文对韩国义务教育理念的变迁过程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义务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韩国,义务教育,平等,卓越

参考文献

[1]#12

[2]#12

[3]#12

[4]#12

[5]#12

[6]#12

[7]#12

[8]#12

[9]#12

[10]#12

[11]#12

上一篇:诗词鉴赏答题技巧下一篇:运动会宣传-运动会宣传 运动会开幕式宣传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