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美教师观后感(精选14篇)
1.全国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一
自2019年7月调入xx大学伊始,在学校党委、校各行政部门及学院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始终能贯彻和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能勇挑教学和科研重担,勇于探索教学的新方法,由于采用“启发互动、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基本理论、前沿专业知识和课堂教学相互连接起来,深受学生好评,也得到了院领导、同行和校督导专家的认同。此外还带领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自2019年组织微分方程科研小组以来,一直坚持科研讨论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得学校科研领域有了数学学科的身影。2019年获得了校优秀教师,同年获得四川大学娇子奖,09指导数学大学生建模竞赛广东赛区一等奖。近三年来参加(第二研究人)省级科研课题1项,主持校课题2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7篇、ei收录2篇、ispt收录1篇。编写出版(副主编)“”规划教材《高等数学》(上、下册)一套。 具体总结如下:
一、 思想
在学校党委、校各行政部门及学院党政领导的正确指导下,坚持正确的教育观和科学发展观;始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以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神圣使命,以高尚的师德作为自己人生的信念,并使之贯穿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之中;能够宽以待人,严以待己,始终把“德”放在首位;奉行“做事先做人”、诚信第一的原则。能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有益的活动。2019年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时,我正在四川大学学习,我第一时间和其他博士去献血捐款,并积极报名参加抗震救灾志愿者,今年,玉树发生地震后,我响应校党委的号召积极捐款,起到了一个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每一位从业者都须具备敬业精神、勤业作风和乐业品质。是警察就要除暴安良,是医生就要治病救人,是商人就要诚实守信,是教师就要教书育人。在海大执教7年来,我主要承担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不断探索数学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使得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的美,感觉到数学不仅仅是数和公式的游戏更是一门与实际现象有着紧密联系的科学工具。我们都知道:人民教师不仅肩负着传授文化知识,教授学业的光荣职责,同时也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崇高理想的布道者,社会规范和价值的传递者。教师要履行好教书育人这个职责,首先就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安教乐教。
二、教学
1、加强教学内容更新,掌握学科发展方向。针对《高等数学》课程理论知识经典、课本更新慢的问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国内外数学建模理论发展动态,增加有关新教学内容,改变课本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特点,使学生学到课本理论的同时又领略到数学的强大的作用。
2、采用“启发互动、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在05-2019年,我在05级数学班首次采用了此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随后,在08级的电子1、2班、09级的财管1、2班也继续采用上述教学方法,同样效果不错。具体方法有二:(1)第一节课后安排布置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在课下自学做准备一部分内容,在正式上课时,随机抽1到2位同学上台讲解,时间控制在十分左右。然后,请下面的同学点评,最后老师点评。(2)把每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提问,并予以诱导,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己解开问题,若学生不能回答,可采取“抽丝剥茧”的方式使问题大白于天下。还可以让学生向你提问题,然后先由学生替你回答,再加以点评,最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启发互动、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由原来的被动、枯燥、无兴趣变成了主动、轻松、有意思,使得教学难点轻松化解,学生印象深刻,并让学生的思路开阔,启发学生进入逻辑思维,同时学生的提问也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己,教学互长,学生受益。
3、每年教学工作量饱满,教学深受学生好评,也得到了院领导、同行和校督导专家的认同,2019年度被评为校优秀教师,2019年指导的数学建模组获得广东赛区一等奖。
三、科研
广东海洋大学的定位是教学科研型大学。教学和科研是学校腾飞的两个翅膀,缺一不可。如果没有好的教学环境教师队伍,学校不可能交出合格的“ 产品”。同样,如果没有好的科研环境和高素质的科研教师,学校也同样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作为海大一名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既要在教学上建功立业,又要站在科研探索的前沿。因此,我在教学之余,十分注重自己科研能力的提高。
(1)2019年之前,数学学科在我校是科研薄弱学科,由于承担的全校的数学公共课程和数学系的专业课程的繁重的教学任务,全体教师的精力基本上都投在了教学上。但这显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不相称,数学不能等,必须自己崛起。2019年在系主任岳中亮教授的提议下,数学系成立了三个科研小组,我负责其中的微分方程小组。从那时起,我们一直坚持进行科研讨论,这是在课余时间、无任何经费和报酬情形下开展的,到现在已经足足5个年头了。讨论组收获很大:由原来无博士到现在3名博士,由原来无sci论文到现在sci收录数全校领先。
(2)积极参加国际国内的科研会议。在近三年,我参加了一次国际会议、三次国内本专业的会议、一次省数学年会。通过这些会议使我了解到国际国内同行专家的科研动态,更有帮助的是建立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纽带。比如,在会议结识的同行邀请我参加一项广西自然科学基金(我为第二研究人)。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ei收录2篇、ispt收录1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今后,我仍将继续拼搏,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德树德,教书育人,用心血和汗水浇灌满园桃李。
2.全国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二
从“技术菜鸟”到“种子选手”
2014年春天, 解武还是一名刚进入嘉善中专学习的高一学生, 懵懵懂懂。一次偶然的机会, 他遇见了周建棋教练。周教练当时正负责焊接技术项目的培训, 看解武身强体壮, 行事也颇为沉稳干练, 就邀请他加入焊接集训队。周教练也如实地告诉他, 焊接是诸多项目中最苦的技术项目。周教练想借此试探一下他的决心和勇气, 却没有想到解武毅然决然地留了下来。解武说:“小时候的我, 浑浑噩噩, 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现在, 我想要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 证明自己通过努力也能获得成功。”
怀着满腔热血, 解武进入了集训队。当时, 对焊接知识一无所知的他, 不知道什么是熔池, 什么是异种钢焊接, 连控制腕力都感到很费劲, 是个名副其实的焊接“菜鸟”。但是, 解武并未因此灰心丧气。为了尽快提高技术水平, 不论训练还是休息, 他的心思总是在火花四溅的焊接作业上。当教练示范时, 他全神贯注地观察, 用心领悟每一个细节;当别人坚持不了去休息时, 他却想着“坚持, 再多坚持一会儿”。
就这样, 解武在教练的耐心指导下, 像海绵吸水一般, 从焊接技术之泉中吸足了焊接知识, 提高了焊接水平。终于, 一个零起点的“菜鸟”, 逐渐成长为一名有资格参加比赛的种子选手。
“这里不是终点, 而是你们的起点”
那一次, 解武第一次参加市里的技能大赛。训练了大半年, 他曾无数次想放弃, 但又无数次打起精神投入训练。因为他知道, 在他身后是为他辛勤操劳的教练, 还有对他寄予了殷切期望的学校。
他不想失败!他用力去挣脱训练时的麻木感, 努力去克服长期训练带来的疲乏, 但焊接训练比想象中更苦更累, 沉重的训练已经将他压得喘不过气来。在赛前最后一段时间里, 他开始逃避, 为自己找各种理由, 试图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对待比赛, 结果自然不尽如人意, 最后只拿到了一枚铜牌。而那一次, 在市赛电焊项目中获得金牌的选手竟是邻县学校的一位女生。对于解武来说, 这无疑是当头棒喝!
他想起了周教练的那句话:市赛不是终点, 而是你们的起点。在这之前, 这句话一直给他一种路途漫漫的无望之感。但现在, 这句话给了他希望和激励!既然失败了, 那就重新出发!他亲手做了一张表格, 将自己的训练态度、训练情况以及提高策略, 一一罗列在这张表格里, 没事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对解武来说, 每一次训练都是一次提升的机会。“在我焊好每一块板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来, 花上5分钟时间看看哪里有缺陷并记住。这样, 在接下来的训练里我会注意纠正不足之处。”晚上训练结束后, 回到寝室的他虽已满身疲惫, 但还是会回顾一下白天训练中的情况, 构思明天训练的目标, 最后把想到的全部写下来, 然后, 他才安心入睡。
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 他没有感到枯燥, 反而觉得焊接是一门艺术, 在每一次焊接中, 他都想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正是有着如此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刻苦训练, 他终于在省赛时拿到了人生的第一块金牌。
最后的冲刺
在拿到省赛金牌之后, 解武浑身充满了力量, 也更有信心备战国赛了。然而, 或许因为过于自信, 解武遭遇了训练的“瓶颈期”。他原以为一切都会按照他的规划进行下去, 但他发现他错了:尽管每天都刻苦地训练, 但焊接水平依旧在原地踏步。教练决定让解武去外地拉练。
于是, 解武来到了上海江南造船厂。当看到其他选手训练的状态时, 他知道自己来对了。“选手们在训练时的这种紧张氛围, 是我平时在自己学校里感受不到的”, “在上海第一天训练结束后, 我连站起来的力气都没有了, 但是这样的训练对我来说, 确实很有效果”。
为期三天的拉练结束后, 回到学校时距离国赛只有短短的一个星期了。在这一周内, 他每天都在跟时间赛跑。早上六点半到七点半先复习一遍理论知识, 接着便是长达一天的操作训练。晚上九点半结束训练后, 他再到老师办公室里继续复习理论知识。艰难困苦, 玉汝于成。终于, 解武凭借着自己的实力拿下了国赛金牌!
一路奋进, 一路成长
回首往事, 历历在目。训练, 让他失去了与同学玩耍的时光, 却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他挥洒了汗水, 却收获了人生的意义。他说, 人不是为了安逸才活着, 而应该为了实现梦想去拼搏、去努力!
现在, 解武已被保送到一所大专院校, 课业压力减轻了, 课余时间他会到实训室, 帮助指导下一批参赛的学弟, 把自己的经验和感悟传授给他们。看着他们全神贯注、专注训练的身影, 他想起了自己曾经走过的路。
3.全国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三
他叫马复兴,今年53岁。是青海省湟中县汉东回族乡下麻尔小学的一名老师。出生四个月时,他摔到火炕里,近一半的臂被烧掉了。但这个没有双手的老师,却是全校师生最佩服的人。32年前,高中毕业的马复兴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在别的老师看来,稀松平常的板书,对马复兴却是巨大的挑战。一根小小的粉笔夹在断臂之间,却需要用全身的力气去板书。夹紧了就断,夹松了就掉。一节课下来,和粉笔一齐落下的,还有无数的汗滴。学生马海红,马老师的女儿说;粉笔很尖,有的时候就直接,就出血了那种。马老师的同事向杰说;他的肉皮就在黑板上,都按烂了。大家都很心疼,有的时候你可以直接念,我们听啊。看着粉笔上的斑斑血迹,学生们请求马老师不要再写了。但是他还是坚持板书,他说:老师就是学生的标杆,这标杆立的多高,学生的目光就能看的多远。通过亲自操作,也能让学生知道老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他们遇到比这个更困难的时候,应该怎样去解决。53年的人生,马复兴正是这样,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才从一个生活难以自理的孩子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而这背后一直有一个人给他信心和勇气。那就是妈妈。妈妈给每一个人,来一个人说一句话,来十个人还是说一句话,来一百个人还是一句话:“我这个孩子将来肯定他会有出息”。马复兴说。然而母亲在去世了。马复兴最大的遗憾是不能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用双手去拥抱母亲。在这堂课上。一向乐观的马老师,忍不住伤心落泪。课文里说的是:“妈妈下班回来,看见画,笑着说:这胖乎乎的手,帮我挠过痒痒呢”。也许是感受到了马老师的那份遗憾。也许是被马老师的泪水所感染,一时间这些7-8岁的孩子们也流泪了。马老师说:“希望把这篇课文讲完后,用你们的双手,帮你们的父母干一些家里面,你们能做的事情。请不要哭”。32年来,书本是下麻尔小学孩子们学习知识的教科书,而马老师是孩子们心灵成长的教科书,他让孩子们懂的苦难或许无法避免,却可以超越。
4.全国最美公务员先进事迹观后感 篇四
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忠诚实践者。站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起点,站在““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广大党员干部当切实肩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和使命,认真学习“最美公务员”的先进事迹,见贤思齐、对标对表,领会最美初心、最美姿态、最美风采,凝聚党心民心,提振斗志干劲,增强奋进力量,汇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磅礴伟力。
以最美“为民”初心凝聚党心民心,激发“想干事”的精气神。“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为人民服务是党员干部的宗旨。本次评选的“最美公务员”绝大多数来自基层一线,他们长期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主动战斗在疫情防控最前沿,扎根基层、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了不平凡的业绩,在夜以继日的奉献中实践了为民服务的初心。广大党员干部,当学习他们的最美“为民”初心,树立“利济苍生”的远大抱负,涵养“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为民情怀,把自己当成群众中的一员,把群众当成自己的亲人,时时把群众的疾苦冷暖放在心上,处处彰显对人民群众的热爱,真心实意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盼,实实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以真心凝聚民心,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动力,一心一意为民铺就幸福路。
以最美“奋斗”姿态提振斗志干劲,培育“能干事”的正能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奋斗是新时代的主旋律。北京市援鄂医疗队队长刘立飞用义无反顾的奋斗姿态实践了出发时的誓言;浙江杭州市公安局钟毅及其团队用加班加点的奋斗姿态设计开发“城市大脑·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系统”,为疫情防控作出大贡献;内蒙古喀喇沁旗年轻干部刘叶阳用扎根基层的奋斗姿态成就了“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故事还有许多,奋斗的姿态也有千万种,党员干部当认真领会“最美公务员”们一个个不一样的故事,从他们的奋斗中汲取斗志干劲,乘奋进之势,聚奋发之力,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无前的奋斗,积极投身党和国家的伟大建设,用智慧和汗水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书写壮丽 篇章。
5.全国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五
“今年大约有300多外籍学生,涉及40多个国家”中关村派出所社区民警闫昕卓介绍到。
联合国社区,是大家对这个小区的形象比喻。人多“语”杂,要想管好社区,得先过语言关。为此,这位30岁初头,毕业于刑警学院的小伙子闫昕卓可是下了一番苦功,“一有空就戴上耳机学外语,英语、日语、韩语等,然后再找社区的外籍学生练口语,现成的资源”接管社区7年以来,小闫已经能用好几国语言进行简单的对话,连老外都为他竖起了大拇哥。
吃穿住行,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很多留学生来到北京学习交流,首先得找到落脚的地方。因此,小闫先是从住宿管理入手,勇敢尝试,勇于创新,推行了外国人住宿网上预约服务,实现了网上信息先行登记住宿手续按时补办。他还利用微信,密切与辖区涉外中介的联系,建立了微信群,对辖区全部涉外中介的工作情况了如指掌。
前不久,小闫还给涉外中介开了会,再次向员工讲授外籍人员出入境管理的流程和手续,要求中介员工严格执行。“小区里的房源都是我们与街道相关部门严格审核过的,没有隔断房现象,并且,今年以来没有一起涉外租房纠纷”小闫颇有成就感。
今年以来,海淀公安分局推行了“两队一室”警务改革,要求社区民警就近出警,由以往的社区民警“下”社区,变为社区民警“在”社区。期间,小闫的社区里一天中发生了两起入室盗窃案,窃贼利用技术进入两户人家偷走手机、手表等物品。小闫第一时间走访,提供案件线索,最终与派出所打击队民警共同努力,抓获了嫌疑人。这还没完,小闫在勘察现场的过程中,发现小区物技防设施存在盲区,亟需完善弥补。在与物业的多次沟通几方协调下,小区的产权单位同意出资为小区增加监控探头,提高物防水平。
住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小闫又从吃入手,加大安全防范力度。华清嘉园小区东侧的酒吧一条街是热闹非凡,吸引着大量中外食客。“越晚越热闹,经常有酒后打架的、扰民的”,让小闫最不放心。今年的整个夏天,小闫每晚都要穿上便装去巡察几圈,及时发现可疑,及时化解矛盾,及时开展工作。眼下,马上就到国庆节了,天气一天天转凉,但是人们去酒吧聚会的热情不减,小闫更是与派出所支援民警一起,加强对酒吧一条街的巡逻,让人们在就餐聚会的同时,享受到安全放心的治安环境。
6.最美乡村教师群体特征分析 篇六
一、扎根乡村, 投身于乡村教育
1、表明态度, 落实行动
纵观乡村教师, 那些服务多年的老教师, 他们把毕生的心血奉献乡村教育, 培养一代代学生。甚至在他们的感化下, 他们学生也加入这一行列;那些年轻的乡村教师, 他们也用实际行动以及决心表明他们要服务乡村教育一线。这些乡村教师, 都有着比平常教师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房子破了, 他们四处筹集资金, 帮助孩子们建新校舍。没有纸笔, 他们做买卖赚钱, 为孩子们买文具, 为了更好的和学生交流, 他们不辞辛苦的学习当地语言以及教学生普通话。他们在默默的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年华, 不图回报, 只为学生有更好的发展。没有路, 他花一年的时间为孩子们砍出一条路;没有书, 他用两匹白马驮回孩子们的书。徐德光, 20年做这些密林深处孩子的引路人, 用自己艰辛的劳动托起了孩子们的希望, 也用自己的美丽情怀感染着自己的学生, 让这个大山深处的教学点教师后继有人。
2. 无怨无悔, 甘心奉献
他们投身乡村教育, 是自己的选择。没有谁要强迫他们, 尤其是那些年轻教师以及青年志愿者。他们看到山里的孩子, 内心感到震颤, 他们决心要让学生了解大山外面的世界。那个志愿者团队的工作是最好的体现, 他们让学生接触外面的世界, 让学生看到希望。而他们却放弃了在外面安逸的工作生活环境。甘愿默默奉献, 在自己能力范围帮助学生, 这些教师做任何事情都是出于内心对学生的爱。
二、舍弃小我, 成就学生的大我
1. 唤醒心灵, 点燃梦想
老师是知识的传递者, 他们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营养, 他们把自己的知识毫不保留的教给自己的学生。这些最美乡村教师不仅教给学生书本知识, 更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教给学生做人的知识, 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在无时无刻的影响着学生。邓丽老师用快乐感染着自己的学生, 走进学生, 为学生创造快乐教学法。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教会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这些老师比普通老师更让人们尊敬、感动、敬佩。他们是学生理想的点燃者, 激发者, 指引者。”深深山里的红烛”刘效农老师就是典型的代表。他唤醒学生的理想并鼓励学生实现梦想, 现在他的大多数学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为国家做出了贡献。他的教书育人的目的实现了, 并还在传承着。
2、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他们是默默无闻的奉献者, 有的扎根在边远山区, 有的坚守在大漠之上,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 他们不在乎优越的待遇, 不羡慕都市的繁华, 甘愿把毕生心血献给教育事业, 献给三尺讲台。他们并不完美, 身上也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但是为了学生, 为了教育, 他们把自己内心的“小我”压到最小, 把学校这个“大家”看得很重, 他们的形象并不高大, 但他们的精神和境界却令人敬仰。这就是最美乡村教师这个称号的可爱之处;这也是他们的魅力所在。这也是感动所有人的地方,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着, 守护着, 给学生传递知识, 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生活问题。想学生之所想, 急学生之所急, 他们想尽办法解决学生的困难, 用他们并不宽阔的肩膀, 挑着各种本不属于他们的重担。是他们用爱撑起乡村教育的蓝天, 将一株株小树苗培育成参天大树。在自己平凡的工作中, 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成为学生们的精神支柱。
三、奉献学生, 具有大爱的精神
由于乡村基础教育的落后和薄弱, 这些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和精力, 不仅是本职工作层面。还有工作以外的事情要干, 帮助学生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 克服一切在常人看来难以克服的困难,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工作着。奉献着, 没有一句怨言, 有的就是如何使自己的学生生活得更快乐, 在他们心中, 装的最多的是自己的学生, 在他们身上让学生读懂了信念、坚强、勇敢。不向困难低头, 无私奉献, 甘为人梯, 一切以服务学生为中心, 他们是无私的, 是高尚的, 是伟大的, 拥有最纯洁的心灵, 在短短人生数十载, 他们心中都装着学生, 想着别人, 他们都有一颗崇高的心, 他们都有为人类做贡献的大愿望。为了学生, 他们不怕累不觉苦, 为了学生, 他们可以放弃优越的生活, 为了学生, 他们可以牺牲自己。几十年的艰苦付出, 不是为了被谁称赞, 不是为了取得荣誉, 更不是为了获得报酬, 默默地付出, 默默地承受。无声的伟大比有声的伟大更令人敬佩, 他们把毕生的心血都奉献给学生, 想学生之所想, 及学生之所急。无私的把爱带给学生, 默默无闻, 做着他们该做的事, 无怨无悔, 甘愿做学生前进的奠基石, 具有大爱的精神。
摘要:乡村教师即为乡村基础教育服务的教师, 这些教师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即扎根乡村, 投身乡村教育, 默默无闻, 无私奉献, 不图回报, 执着坚守, 舍弃小我, 成就学生的大我。具有大爱精神, 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关键词:乡村教师,群体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1]李长吉.农村教师_改造乡村教师的灵魂[J].教师教育研究, 2011 (1) , 4-5
[2]张瑞芳.教师职业新特征[J].中国教师, 2004 (9) , 7-8
[3]乡村教师.百度百科[OL].baike.baidu.com/view/809656.htm.2012-8-15
[4]刘玉梅.清末民初教师群体过渡性特征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 2006 (6) , 6-7
[5]寻找最美乡村教师[OL/EB].zmxcjs.cntv.cn/2012-10-13
7.全国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七
陈予恕,中国著名工程非线性振动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应用科学院外籍院士,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先生年轻时求学之路颇为动荡,经历过日军侵华,甚至一度辍学,后来到苏联留学,到天津大学读书任教,这些经历让他深知,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他的今天。他在面临人生选择之时所想的也是党和国家最迫切的需要。
“先生贯穿始终的一个科研风格就是紧盯国家重大需求,理论联系实际。他用科学的理论来解决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技术难题,这影响了我的一生。”杨绍普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73”首席科学家,自1983年开始,他在天津大学师从陈予恕读研究生。在杨绍普看来,无论是陈予恕身边的年轻人,都潜移默化地受到陈予恕这种风格的影响。
陈予恕身边的年轻人都潜移默化地受到他这种风格的影响
年过50,陈予恕开始研究非线性动力学的新兴理论“分岔和奇异性理论”,并提出了“c-l方法”,解决了国际非线性振动界长期存在的难题。理论的突破,如同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一样,推动了国内的`学科交叉,带来了后面几十年的学科辉煌,也在实践应用上实现了更大的突破。1995年至,他主持了中国一般力学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旋转非线性动力学问题”,解决了7省市23台汽轮发电机组的疑难振动故障和一系列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4亿多元直接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严师带出的学生 个个都是好样的
陈予恕一生带出了120多位研究生、近百位博士生,他带出的本科生更是难以计数。在这些学生中,有4位国家“杰出青年”,而学生的学生中又有2位“优秀青年”。
在陈予恕的门下,时常汇聚了学工程、数学、物理等各个研究方向的学生。在学习开始之前,陈予恕一定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有兴趣吗?愿意下力气吗?”在他看来,要想在专业学术领域做出成果,没有兴趣作动力,不愿付出努力是根本不可能成功的。
陈予恕在隔振实验台前教学
“做科研要‘落地’,出成果要‘有用’。”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副院长、教授曹树谦也是陈予恕的学生,在科研教学方面,他也在一直沿用老师的思路。今年教师节前夕,曹树谦带着一项研究成果前来看望恩师,希望用这份不同寻常的心意向先生致敬。
据曹树谦介绍,目前他和陈老师一起做的一项关于航空发动机转子动力学方面的“973”课题,最近取得了新进展:一个综合性的转子试验台已经完成,并引入了学校实验室。该试验台可以模拟航空发动机一些主要的动力学故障,可以完成轴承实验、不对中实验、联轴器实验等,通过模拟实验验证,减少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设立奖学金 桃李尽芬芳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如今,85岁高龄的陈予恕仍然没有离开讲台,仍然在向人间播撒知识的种子。,他组织参与了航空发动机安全运行基础的“973”项目;,他牵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陈予恕设立了国内动力学与控制学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学科奖学金
为了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学子投身非线性振动与非线性动力学学科研究中来,3月,80岁高龄的陈予恕个人出资40万元,并筹资40万元,设立了“陈予恕奖学金”,这是国内动力学与控制学科设立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学科奖学金。5年来,共有46名优秀学生获奖。
8.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八
近日,观看了中国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典礼心情是久久难以平静。乡村教师的是中国教育基础中的基础,他们是中国的铮铮塔尖。相对于城区教师来说,他们无论在条件还是待遇上比起城区或发达地方都差之千里。但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国的最下面的基石才是最稳固的,千千万万的他们,撑起了中国的脊梁,国家能举办这样的颁奖典礼,能让他们的事迹广为流传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这样的榜样可以带出一大批这样的教师。
本次颁奖的主题是“寻找最美乡村教师”,何为最美,显然这个美字已经远远超越了传统上狭隘的美。中国有句话叫做“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我认为美也是如此。“美不在于饰貌,而在于质实”我们的老祖宗总结的多好呀!
通过观看,我认为这10位老师为我们诠释了上面这句话。也让我对美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美是大爱无疆。
宋玉刚老师从师范毕业后,来到了海拔4600多米的藏族地区,我们知道一般的人在海拔这么高的地方呼吸已经很困难了,做事那就更是难上加难,因为除了海拔高之外,这里的条件何其艰苦,夏天常常阴雨绵绵,教室里到处漏雨;冬天风雪交加,零下30多度的低温,足以把正常人冻坏,但如此恶劣的环境没有吓到宋老师,相反宋老师却在此扎根,他把全部的爱给了藏族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另一个家就是学校,就是宋老师温暖的小屋,宋老师除了是严师还又是孩子们的慈父,一个老师能在如此条件下如此奉献,值得我们每一位身在福窝里的教师学习。
二、美是快乐进行时。
邓丽老师的美是快乐的,她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是她用自己的快乐感染者每一个人。“快乐是一味良药”它可以医治世上好多名贵药材医治不了的顽疾,孩子们在邓老师的带领下轻松愉快的学习英语,孩子们在张老师快乐的心境下健康、向上的成长,同事们在这一味“兴奋剂”的感染下,露出的是真挚的,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微笑,我想这里的老师是幸福的,因为快乐是多少金钱也买不到的。原来快乐可以传染每个人,可以带活一所学校。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我们现在的学校氛围。去年我在四楼办公,因为学校有老师生病、数学老师紧缺,在领导找孔玲玲老师谈话,希望她跨级部教现在的五年级这个班数学的时候,她毫不犹豫的答应了,答应容易,但是真正的上起课来却并不是那么轻松,2个大班,近120名孩子,光作业的批改就非常更不容易,上课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我当时就问孔老师,你累不累?因为在外人看来,这是超负荷的工作,但是孔老师却笑着对我说:“我很累,但是我却很充实。我活的很有成就感。”是呀,孔老师也用自己的教师道德诠释了什么是师德高尚。孔老师也用快乐、务实的态度传染每一个身边的人,除了上面的榜样我们要学,我想,身边的榜样也是值得我学习的。我感到我们现在的镇东小学也正在累并快乐的氛围下,乘着和谐号快速前进。
三、美是披荆斩棘。
徐德光老师尽管鬓角已经斑斑白发,但是徐老师用镰刀砍出的他条路却延伸开来,延伸出大山,延伸到孩子的心田。在接送孩子们的上学、放学路上,徐老师曾经掉下山坡,摔得伤痕累累,他用37年的坚守,20万公里的跋涉,几千万次的镰刀挥舞劈成的学生上学之路诠释了什么是矢志不渝。我们如果问徐老师这么多年的坚守,这么多年的付出他后不后悔,我想徐老师一定还会毫不犹豫的回答:“绝不后悔!”。
四、美是由城市到乡村,由重点学校到偏远山区。
于贵琴就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于老师还年轻的时候,那就是一所重点学校的老师,于老师完全可以呆在条件很好的城区教学,但是于老师自告奋勇的来到偏远山区孤山小学,在孤山小学一待就是几十年,从现场展示的照片看,于老师从漂亮、年轻、爱打扮已经完全变得不再年轻,穿着与大山的人没有什么区别的淳朴的衣服,在孤山小学,于老师用自己的一次次申请,一次次的的奔走,为孤山小学盖起了新的教学楼,在以后的很多年中,于老师为了省钱,亲自当起了学校的锅炉工,这一干就是十几年。尽管于老师的外表虽然不再年轻漂亮,但是我们更感到于老师得美是发自内心的,是光芒四射的。
五、美是播种理想。
“梦想点燃未来,谁来点燃梦想?”刘孝忠老师就是一个点燃梦想的人。今年58岁的刘孝忠老师所任教的山区只有20来户人家,但是就是这20来户人家的小山村,却出了18位大学生。刘老师担任1到4年级的所有课程,在复式教学班里,刘老师靠个人魅力用我们想
不到的工作量,为孩子们点燃了理想,让他们走出了大山。我们比起刘老师来,不论在工作量上还是年龄上,我们应该感到知足。我们想对他们这些边远山区的老师来说,条件好的太多,太多,因此当我们有所抱怨的时候,我们想想这些老师,我想这心平气和就会做到。
六、美是标杆。
在这10位老师当中,我最佩服的就是身残志坚的马复兴老师。马老师只有2条手臂,没有双手。大家都知道,这一双手对于一位老师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备课、板书、批改作业、与学生做游戏等等方面都要用到我们的双手,我们有双手,马老师却没有。但是我们能做到的马老师做到了,我们不能做到的马老师也做到了,讲台上洒满了马老师用双臂夹着粉笔书写的粉笔灰,洒满了因为不方便书写所洒下的滴滴汗水,佩服马老师的另一点是马老师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个身体残疾的人一般是比较自卑的,但是马老师记住了妈妈的话“我相信,我这个孩子一定会有出息的。”马老师在这样的鼓励下,在这样的信念下付出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走出了自卑,走向了成功。“我相信,这个孩子一定会有出息的。”多么朴实的话;多么精辟的话。我们老师如果对待学生也是这样的态度,这样的信心,我想可能会多出很多个像马老师这样的人。马老师的例子告诉我们“苦难也许无法避免,却可以超越。”为马老师别样的精彩人生加油!
七、美是跋山涉水,是对孩子生命的负责。
在这次颁奖会上,我还有几个镜头是比较震撼的。那就是在大山上护送孩子回家的阿老师的,藏区的孩子上学是非常艰难的,他们一
般在校住宿。经过5个月的学习,孩子们放暑假了,阿老师负责护送几个最小的孩子回家,镜头上阿老师与另外二个同事负责护送孩子们,他们走过的那不叫路,那就是天险。他们经过了湍急的河流,这河流流速非常快,我看到阿老师在过河时自己就差点被河水卷走,当阿老师与同事们齐心合力把一人高的石头推到河里,才得以顺利过河时,心里为他们捏了一把汗。过完河,他们来到裸露的大山下,经过探路,终于拖着、拽着、滑着连滚带爬翻过了这裸露的大山。但是更难的跋涉还在后头。这次等待他们的是翻过海拔5400多米的雪山。暑假以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但是这些老师与孩子们却穿着棉衣,顶着风雪行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一路的雪山之旅艰难可想而知,经过5个多小时艰难跋涉,雪山终于翻过,当孩子们跑着、跳着奔向5个多月没见的父母的时候,阿老师与同事们会心的笑了。孩子们回过头来对老师发出的微笑,这就是对老师最大的肯定。送完孩子,老师们也长出一口气,心底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到了地上。这样的情景一年最少发生2次吧。
阿老师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照亮了回家的路,当这里的老师没有什么高薪,没有什么好的待遇,也没有什么出名的机会,在护送孩子回家的路上还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是什么样的动力使老师们会无怨无悔的付出,我想这就是老师对孩子的爱,是高尚的师德使他们选择了坚守。
9.全国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九
这些反映最美群像的典型人物报道是如何契合了受众心理?是如何让人物真实、鲜活、可信、可亲、可学?是如何让这些“美丽心灵的力量”在充满情绪性宣泄和戾气怨言的社会中脱颖而出?本文从“最美群像”说起, 谈谈典型人物报道的正能量。
一、关注“小人物”, 普通人谱写出“最美”旋律
今天的典型人物, 不再是“高、大、全”和“十全十美”, 而是要把人物放在时代背景下、社会准则中来看。“所谓重大典型人物, 并不一定是公众人物或位居高位, 普通人付出了常人不及的努力, 或做出了超出一般的贡献, 或一刹那的高尚行为, 都可以成为重大典型人物。[1]”这些“普通人”的典型来自寻常百姓的生活中间, 贴近生活, 贴近百姓, 让普通受众感到平实、亲切, 具有很强的可学性, 也更能激发受众的共鸣。
由此, 新闻媒介在推出代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的同时, 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普通人的生活空间。从“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到“豆腐教师”吴金城;从“最美司机”吴斌到90后“最美铁警”李博亚等, 在聚光灯打在他们身上之前, 他们是一群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 过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 有着酸甜苦辣的生活感受。但他们或凭多年的坚持, 或以瞬间的选择, 诠释了什么是“最美”。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说:“普通人的故事却是广大普通人民群众生活的缩影, 其社会意义可能比某个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更有价值, 他们的故事是生活更深层次的现实, 是更贴近真相的社会现实。[2]”
“最美群像”的身份虽然普通, 事迹虽不轰轰烈烈, 但却代表了价值观的发展方向, “是平凡中见不凡, 普通中见崇高。他们的出现, 既是时代的呼唤, 又是时代的骄傲, 他们的身上体现了核心价值观, 弥补了当今社会的某些缺失。[3]”
在典型人物报道中, 发掘和肯定“小人物”的美德与伟大精神, 注重传播“人人可慈善、处处可慈善”的理念, 使受众感到自身并非只能当一个“看客”, 而且可以成为一个行动者。这样才能使受众与典型人物产生共鸣, 完成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的转变, 实现传播效果的不断累积、深化和扩大。
二、凸显人文关怀, “最美”中闪烁着人性光芒
典型人物报道的根本目的在于结合时代特征产生一种道德模范的作用, 发挥示范功能, 激励更多的人以典型为榜样。然而, 突发事件毕竟不是常态, 见义勇为也非人人都有机会参与。脱离了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环境, 这些“最美群像”没有为国捐躯的功勋, 有的只是教师、医生、司机、农民等普通身份。无论聚光灯是否打在他们身上, 他们都是朴素而平凡的。
面对4车连撞后冲来的大客车, “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迎上去推开了学生, 自己被车轮碾压而过;贵州民族大学生杨艾菁, 用价值200元的戒指在微博上“以物易物”为山区孩子换来教学楼;42岁的“弯腰哥”张伟, 身患强直性脊柱炎长达11年, 脊椎严重变形, 最严重时腰弯近90度, 行动极为不便, 但他毅然坚守在三尺讲台上……他们的事迹并非轰轰烈烈, 但其中关于悲悯、善良、坚持还有梦想的人性力量, 却分外打动人心。“当人们质疑社会道德是否面临滑坡时, 这些‘路人甲’选择的不是在他人陷入危难时冷眼旁观, 而是施以援手, 用善良和勇气谱出了人们心中的主流价值旋律, 传递足以撼动社会的正能量[4]”。
“这一群在刹那间因为勇气、大爱和无畏而铸成精神群雕的人们, 以他们挺拔而温情的身姿, 匡扶了略显倾斜的道德大厦, 重新找回了我们在心底无数次呼唤的‘真善美’。作为平民英雄, 他们瞬间闪现出的人性的光辉, 将永远留在我们记忆的底片上。[5]”这种普世的人性光芒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创新报道形式, 全媒体描绘“最美”脸谱
由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于6月11日正式启动。在100多天的时间里, 参与寻找的记者、编导多达数百人, 足迹遍布22个省、市、自治区, 行程十万多公里。主办方共收到全国各地的推荐函和来信2000多封, 微博粉丝达220万, 微博信息覆盖人数超过5000万。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讲述、共同关注等栏目共播发报道近百篇。光明日报开辟专栏, 共刊发报道近40篇。
乡村教师典型人物的故事还通过新媒体手段广泛传播。活动启动的同时, 在央视网、光明网开通了官方网站为400多名参评乡村教师搭建了专题推荐页面, 同时开展了诗歌、歌曲、摄影征集等活动。活动还在CNTV、新浪、腾讯、搜狐、网易5家门户网站开设了官方微博, 微博粉丝数量达200多万, 覆盖人数4000万。最新的微博产品——微访谈也被运用到活动的宣传推广中来, 优秀乡村教师以及采访乡村教师的记者受邀走进演播室, 共进行了14期微访谈。作为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的持续性、规模化的新媒体平台, 我国首个为乡村教师搭建的公益类网站“乡村教师网”也于9月8日在北京发布上线。
电视、网络、报纸等全媒介手段联动报道, 形成地毯式覆盖, 形成宣传强势, 引发广泛关注, 增强了宣传效果, 使最美形象在网上网下广受关注、深入人心。全媒体互动的报道形式成为主流媒体主动设置议题, 积极弘扬主流价值观、践行社会责任的有益实践和成功范例。
四、力挺正能量, 传播真善美
去年以来, 类似小悦悦的事件一次次刺激人们的良心、“扶不扶老人”的集体疑问更让道德的底线浮沉不定, 不少人开始为道德失范而忧虑。
判断道德是“滑坡”还是“爬坡”, 要看整体、看本质。“从极个别不道德现象的出现, 到这么多‘最美群像’网上被追捧、被赞扬, 我们看到了社会道德、良心和价值观的回归, 这才是道德的真正力量。[6]”
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主任曲文勇说, “从‘最美叔叔’、‘最美女孩’到‘最美女教师’, 一大批典型人物涌现并非偶然, 他们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成果的充分显现, 他们的行动充分体现了仁爱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
典型人物的社会道德价值, 更多的是一种激活、一种唤醒。榜样的力量恰恰不是他们的惊天动地, 往往是他们的平淡如水。恰恰是这些朴素、平凡, 最容易在全社会广泛散播。爱心没有大小、微重之分, 平凡人的举动更易为更多人学习和效仿, 也可以成为人们面对“小善”和“小恶”的抉择时, 最真实和最具说服力的参考。
参考文献
[1][2]郑先聪.重大典型人物报道的“骨”与“肉”[J].中国记者, 2012 (2) .
[3]赖国洪.从“最美现象”看典型人物报道[J].新闻实践, 2012 (4) .
[4]程迪.“最美”群像, 传递社会正能量[N].新华每日电讯, 2012-7-21.
[5]燕志华.“最美”群像凸显网络向善力量[OL].http://opinion.people.com.cn/h/2011/0828/c159301-2752728568.html.
[6]从“最美草根”受热捧看道德力量的回归[OL].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11-08/26/c_121911180.htm.
10.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十
最近几年的媒体报道中,总会出现“最美……”的称号。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心里总会有一种不以为然:哪儿来的这么多“最美”啊?不过是宣传报道所使用的噱头罢了。然而,在9月9日晚认真观看了“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节目之后,那一个个获奖老师的故事,让我我深受感动。最美的,是精神,是一种默默无闻奉献的精神;最美的,是勇气,是一种抛弃奢华,归于宁静、甘于平凡的勇气。然而就是这样的“最美”,最让人感动。
理想信念美。最美乡村教师都有美好的理想,那就是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守护乡村教育的基石。据称,中国农村中小学生有6600多万人,这么多学生需要优秀的教师,需要优秀的教育,乡村最美教师从事的是最平凡却又非常伟大的坚守工作,传播文明,开启民智,使乡村教育薪火相传。
道德精神美。乡村的风光秀美,但很多地方的教学条件却无法与自然风景相比,条件非常差,教学硬件短缺,师资奇缺,面对困难,最美乡村教师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坚守,从满头青丝到发如雪霜,几十年如一日,克服了重重困难,与学生相依相伴,呵护学生成长:王偏初校长用攀爬、溜索和翻山运送出了一所边远学校;陈腊英老师不仅把治病的钱捐给家庭困难的学生,还准备捐献器官;秦开美老师在歹
徒面前主动充当人质,并且几次拒绝了私立学校的高薪聘请……正是他们的奉献才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一批批学生才得以从大山里、从小乡村走向外面的世界。
难以忘记张美丽、张秀丽姐妹,难以忘记姐妹两人夜以继日的默默付出和劳累过度,两人是孩子口中的“大张老师”“小张老师”。从学校开办到现在,学生不用交一分钱学费,却学会了编织、剪纸、绘画等生存本领。学校走出的150多名学生大都掌握了一技之长,其中4人考上了大学。她们的付出,她们的坚守,她们的大爱,孩子们不会忘记!
难以忘记拄着双拐讲课的曾维奋老师,难以忘记他对教师工作的火热和执着。“能拄着双拐上课至退休,这一生就算没白活”,他这样说。1995年,曾维奋从师范毕业眼看就要工作了,一场意外导致他下半身瘫痪。为了能走上讲台,曾维奋锻炼体力,终于能拄着拐杖在平地上行走,他提出申请,只要能当老师,哪怕到最偏远、最艰苦的学校都行。经过连续三年申请,9月1日,他终于站在了儒林小学南洋教学点的讲台上。他一天最多时有6节课,一节课40分钟,在讲台上就要拄拐站立240分钟。他还要走下讲台辅导检查学生作业,在讲台上单手拄拐转身板书。虽然讲台旁有一把椅子,他却说,坐着讲课不生动,对孩子也不负责。曾维奋说:“如果有一天能恢复健康,我要把书教得更好,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一起奔跑。” 难以忘记朱敏才、孙丽娜夫妇。朱敏才曾是驻外工作的外交官,老伴孙丽娜退休前是北京的小学英语老师。9年前,他们得知
贵州山区严重缺乏师资便决定去义务支教。5月,他们在贵州望谟县复兴镇第二小学开始了支教。他们给孩子买来字典,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在黔西南州兴义市尖山苗寨小学支教时,夫妇俩还给孩子开设了品德课、音乐课、体育课等。以前孩子们惧怕陌生人,不愿意说话。夫妇俩通过上课、游戏和多种课外活动让孩子们逐渐开朗、自信。苗寨的孩子们学会了汉语普通话、学会了讲卫生、懂礼貌,也了解了“世界”的含义。9年来,两位老人的足迹遍布贵州七八所乡村小学,目前在遵义县龙坪镇中心小学。虽然山村的艰苦条件让他们落下一身疾病,但他们说:“能发挥余热,是我们最大的满足。孩子的变化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只要还能爬起来,就会待下去。”
难以忘记那些为了乡村孩子而默默付出的人物!他们就如同大山,有着宽阔的胸怀,有着让人感动的大爱!他们用自己朴素的心对抗着恶劣的生存环境;用自己执着的信念引领着一批批的孩子叩响求知的大门;用自己无私的付出,成就了乡村孩子的`人生。最美乡村教师如乡村的风光一样,美得自然,美得纯朴,原汁原味,芳香醉人。他们燃烧着自己的能量,点亮了学生的梦想,陪着学生成长,他们的确是“最美乡村教师”。
教育原本就是一件平凡、纯净的事情,最美乡村老师的故事真正诠释了教育的真谛。大山、乡村、贫困、青春、志愿、奉献、坚守、无悔……是乡村老师的付出;温暖、力量、成长、感恩……是乡村学生的收获。突然记起曾获“最美乡村教师”称号的马复兴老师的一段话:“老师就是孩子们的标杆,你立的多高,学生的目光就能看的多
11.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十一
最让我感动得是那位回民马复兴教师,我是流着泪看完的。失去双手的他为了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双手磨出了血!他板书的每一个字都是对学生心灵的震撼!他画出的每一个图形都是对教师师德的诠释!他的一言一语都是中华民族未来精神的灵魂!他是我们真正的学习榜样!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得到我们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关爱,并且把这种关爱发展下去,继续下去!那么做为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所有生活都被学校照顾的井井有条的教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呢?回想起自己的工作,真是惭愧。备课需要再精心,上课需要再努力,关爱学生更是要再上一个台阶!
12.全国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十二
一、速度:营造传受双方同频共振的舆论氛围
典型人物的塑造是个动态过程, 包含了发现、挖掘、升华、包装和集中报道等诸多环节。媒体的主动介入、第一时间报道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当下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时效比自媒体逊色的情况下, 更需要主流媒体充分利用旗下媒介众多的优势, 与自媒体赛跑。经过近年来全媒体战略的实施, 泰州广播电视台目前已拥有电视、广播、网站、广电报、杂志等媒介形态, 还有众多以栏目或媒体从业人员名义开设的网络讨论板块、微博等。在杨向明事迹的报道中, 这些媒介全部参与进来, 集全媒体优势, 保持领跑态势。
杨向明勇救落水儿童后, 泰州广播电视台所属各媒体都推出专题报道, 形成宣传声势。
1. 第一时间直达事发现场, 以最快的速度发布新闻。
对于突发事件中典型人物的报道, 媒体迅速获得新闻线索、快速抵达现场, 才能尽可能地获得第一手资料。这既是新闻报道讲究时效的需要, 也是为以后深度加工积累素材。在杨向明报道中, 泰州台充分发挥了媒介种类齐全且能线索共享的优势。救人事件发生后仅半小时, 泰州台旗下的“凤城泰州”网站上, 一位名叫“草根之约2011”的网友就发帖报料:“5·1东城河内发生惨祸!向苏M89B99好心人致敬!”并配以事发现场的图片。这是对杨向明救人最早的报道之一。泰州台的广播、电视各个栏目和网站新闻采编人员通过该帖并佐证其他消息来源, 迅速获得了新闻线索, 敏锐感觉到这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报道、弘扬正能量的典型事件, 立即主动出击。记者们分成两个小组, 一路负责轮流在医院蹲点守候, 随时报道杨老师和落水儿童的医疗进展, 一路赶赴救人现场, 采访目击者, 了解事发经过。由于记者及时赶到, 救人现场还保存完好, 一些目击者还未散去, 记者记录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包括河边杨向明的鞋、救人的竹杆等, 还采访了大量目击者和现场群众。当天晚上, 杨向明的名字和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通过广播电视传遍全市。
2. 迅速推出专题报道, 形成宣传声势。
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 信息的发布和获取变得简单, 但信息碎片化的现象也变得严重。在喧哗的传播语境下, 权威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值得期待。杨向明勇救落水儿童的第二天, 泰州台所属各媒体就在前一天动态报道的基础上推出了专题报道, 形成了报道规模。“凤城泰州”网站最早出现杨向明事迹专辑并作了高亮设置。论坛中也发出了“为杨老师和落水男童祈福”的主题帖。广播、电视利用强大的采制力量迅速跟进报道。广播栏目《1037新闻》和电视栏目《泰州新闻》、《新闻夜班车》、《直播生活》都推出了关于“最美教师”杨向明的专题报道。在举行杨向明追悼大会的当天, 《泰州新闻》、《新闻夜班车》等栏目都做了特殊编排, 用整档节目来报道英雄, 有动态, 有专题, 有海采, 有访谈, 有短评。泰州广电报《新周刊》也相继开辟了以“最美的烛光”为题的四个纪念专版。通过主流媒体的报道, 很多人获知消息并自发赶到医院看望杨向明和落水儿童。这种及时的大规模集中报道满足了受众的知晓欲, 体现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3. 发挥直播优势, 提升信息的快速到达率和现场效果。
直播是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所在, 可以让受众同步感受新闻事件的进程。在典型人物的报道中, 直播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和感染力。杨向明因抢救无效不幸于5月7日傍晚去世, 《新闻夜班车》栏目立即对当晚直播节目进行调整, 在头条位置插入了记者从医院发回的现场报道, 为该市所有主流媒体中最早播发, 直播中主持人真情流露的哽咽评说深深打动了电视机前的观众。为了报道杨向明追悼会实况, 泰州新闻广播推出90分钟直播节目《生命, 永远在路上》, 采取场内主持人、嘉宾与场外多路记者连线的方式, 展示送别英雄的过程。“凤城泰州”网站用图文直播的形式, 对追悼会全程同步直播。
二、深度:探寻英雄实实在在的感人魅力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 如果说自媒体的优势在于速度, 主流媒体的长处就是深度。这是因为主流媒体拥有更强的采编团队和丰富的采编经验。一家负责任的主流媒体不仅需要第一时间报道事件, 更要挖掘新闻背后的意义。典型人物的报道过程不仅是发现新闻的过程, 也是提炼主题、丰富人物形象的过程。在对杨向明这一典型的报道中, 泰州台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逐步深化的过程, 而这是通过不间断的深入采访才得以实现的。
报道初期, 新闻报道所呈现的杨向明还只是勇救落水儿童的形象, 至于为什么要救人、当时现场情况怎样, 受众并不清楚。为了解答这些疑惑, 泰州台记者多途径展开调查采访。一方面找寻现场目击者, 请他们回忆当时救人的场景;另一方面联系警方, 获得路面监控视频。电视新闻报道通过当事人现场讲述、监控视频和特别制作的水中救人动画, 生动再现了当时惊心动魄的20分钟。报道抓住了“8”、“3”、“4”等几个具体的数字。“8”是指杨向明从下车到跳入河中救人只用了8秒钟, 连衣服都没来得及脱;“3”是指杨向明下水后发现青苔较多、救援比较危险, 曾经有3次机会选择逃生, 但他最终选择了奋力施救;“4”是说4名冬泳爱好者也参加了救援。这些数字客观真实地还原了救人场景, 一个紧急关头奋不顾身、舍生忘死的平民英雄形象初步展现在受众面前。
要使典型形象立起来, 光有现场还原远远不够。杨向明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救人行为是一时冲动还是必然?这需要从杨向明平时的言行中找到答案。泰州台广播、电视各栏目和网站、广电报派出了专门的报道组, 采访杨老师的同事、学生、邻居、亲戚朋友等, 了解到杨向明生前就是一个被称为“好同事、好老师、好丈夫、好父亲、好儿子”的“五好男人”, 是泰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班主任。《直播生活》推出了《对最美老师的回忆》系列, 包括乐善好施篇、坚强豁达篇、深爱学生篇、教学有方篇、父慈子孝篇、邻里和睦篇等多篇报道。电视主打时政新闻栏目《泰州新闻》推出了系列短评《杨向明舍己救人·弘扬道德正能量》。民生新闻栏目《新闻夜班车》推出了长达21分钟的新闻专题《一个人感动一座城》。这些新闻报道、评论和专题共同描绘出一个尊崇道德、敬业奉献、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这一典型之所以感人, 是因为他的身上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曾几何时, “高大全”式的典型报道使大众疏离英雄人物,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在杨向明事迹的报道过程中, 记者力戒先入为主, 不虚美、不拔高, 而是以事实说话、以画面佐证。他们深度挖掘的杨向明形象或许并不算高大, 但实实在在, 真实接地气。唯其真实, 才能感人;唯其感人, 才有影响力。
三、宽度:塑造扎根时代土壤的典型形象
对突发事件中典型人物的报道不仅要有速度、深度, 还需要一定的宽度, 从而将典型置于更宽的视野、多元的视角和广阔的时代背景下。抓住这一点, 典型的塑造才能更加立体丰满。而全媒体大大延伸了报道的触角, 使拓展典型人物报道的宽度变得更加可行。
1. 拓展报道面, 在更大的视野中呈现典型形象。
对于已逝典型的报道, 采访其家属是个难点, 必须适度。杨向明去世后, 他的家人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在这样的场合, 记者立即采访显得很不合适。泰州台对传统的采访方式作出变通, 派出电视记者每天蹲守在殡仪馆, 通过抓细节、抓特写, 展现各种最真的情感:杨老师的爱人悲痛欲绝, 女儿一边流泪一边安慰妈妈;杨老师的父亲忍住悲伤把现场安排得井井有条, 一闲下来又忍不住和老伴儿老泪纵横;落水儿童的班主任和家长面对英雄遗容悲痛难抑……这些特写画面直击受众心灵, 让受众为之动容。
为了丰富和升华典型的意义, 泰州新闻广播在直播中连线江苏金坛电台记者, 介绍同样舍己救人的殷雪梅老师的事迹, 给评价杨向明提供了新的坐标。
泰州台所属各媒体大大拓展了采访面。5月2日到14日, 该台各媒体共播发关于“最美教师”杨向明的报道200多篇, 其中采访近500人。这些采访对象大体分为三类, 即杨向明的亲人、熟悉的人和素不相识的人。其中对素不相识的人的采访延伸到社会各界, 表达了社会对英雄的普遍景仰。
2. 运用新媒体, 在多元视角中观照典型人物。
全媒体时代的传播, 往往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跨媒介特点。善用这一特点, 往往能极大地拓展报道面, 增加收视群体。在杨向明事迹的报道中, 泰州台广播、电视各栏目普遍增加了短信、官方微博、微信等互动方式, 不仅通过新媒体及时发布消息, 而且每天在节目中整合新媒体的内容, 表达网友对杨向明的哀思。泰州新闻广播还让听众的声音进入直播, 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3. 关注英雄群体, 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诠释典型意义。
13.《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篇十三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观后感
大徐小学
陈燕玲
“我爱这里的孩子们,他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即使有机会调走我也不想走,我只是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学生的成绩越来越好。”
“我们这里离正规小学太远,四周又都是山,外面的老师不愿意来。如果我撂挑子,很多孩子就读不成书了,长大了就都是‘睁眼瞎’。教育好孩子是我的责任。”
“不能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
看着《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一个个视频,宋玉刚、徐云玲、蒋国珍、郭凯峰、胡叶芝、刘希章„„一个个朴实而平凡的乡村教师铭记在了我的心里,一幕幕感人而生动的场景烙印在了我的心里,一句句朴素而发人深省的话语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我佩服着、感动着、惭愧着、反思着。
我佩服宋玉刚放弃自己三次调离的机会,15年如一日,坚守在西藏海拔4600米的高原,留在偏远的山乡,用网络基础为藏族孩子们打开通往大千世界的窗口;我佩服郭凯峰、胡叶芝夫妇俩坚守小岛,为了学生把草地平整成操场,折树枝当画笔,一洲一校,两个老师用自己的青春为孩子谱写童话般美好的学习生活„„
我感动蒋国珍老先生每天只给自己一块钱的生活费,却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资助奖励给需要他帮助的两万多名学生;我感动刘希章自学成才,拄着双拐把一个个不愿意上学的孩子带回课堂,用自己的那份坚持,32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
为了一份承诺,为了一个信念,他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他们忍受着生活上的贫穷与寂寞。他们用这最平凡的行动诠释着什么叫奉献、什么叫伟大、什么叫美丽。
相比于他们,我惭愧自己坐拥着这么优越的教育资源、身处于这么良好的教育环境,却不懂得好好珍惜,肆意挥霍着自己的青春、浪费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大量的精力耗费在追逐名利的路途中,让信念在挥霍中丢弃、让勤奋在浪费中离去、让坚持在追名逐利中溃退。所以,我们越来越偏离了最原始、最基本的教育。就像在师德培训过程中校长所讲到的那样,在过往的外出培训中,只有为数不多的教师在培训之余会跟专家教授们讨论如何更好的搞好教育,而讨论得最热闹的话题是工资待遇问题,这样的心态,我们的教育怎么会不偏离教育本质呢?
我反思着,如何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踏踏实实地走好自己的教育之路。其实教育不需要轰轰烈烈,教学不需要复杂花哨。面对学生,我们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用真诚与爱心去陪伴他们的每一天,与他们共学习、共成长、共欢笑、共坚持。其实我们的学生跟那些山区的孩子有着很多相似之处,他们中很多孩子都是因为父女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而我们学校很多学生则是随着父母外出的务工人员子女,因为居无定所,他们总是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爱与照料,我们应该设身处地的为孩子们着想,带给他们最好的教育。
看着最美乡村教师们,感受着他们平凡而动人的故事,面对着一个个可爱的学生,思考着自己的教师之路,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六年前自己刚刚成为老师时拥有过的美丽梦想。回望刚刚为人师的青葱岁月,站在讲台上,面对孩子们一双双清澈的眼睛,我舞动身体,生动活泼地讲着课。那时的自己是多么的激昂,心里不断涌动着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甚至是名师的光荣而美好的梦想。这个梦想多么的朴实与美好,她曾帮助我战胜疲劳与困难,她曾鼓动我参与一次又一次的教研活动,她曾激励我撰写一篇又一篇的教学论文,她曾指引我向着优秀而不断前行。多少年后,在骄傲自满与懒惰麻木中,自己的梦想竟被一点点腐蚀,残存无几。多么的不应该啊。
14.全国最美教师观后感 篇十四
闫昕卓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1
在清华大学东门附近有个老旧小区——华清嘉园小区,小区房屋已建成小20年了,却是很多留学生眼中的香饽饽。这个小区毗邻清华、北大、北语、林大、矿大等十多所知名高校,每年吸引大量外籍留学生来此租住。
“今年大约有300多外籍学生,涉及40多个国家”中关村派出所社区民警闫昕卓介绍到。
联合国社区,是大家对这个小区的形象比喻。人多“语”杂,要想管好社区,得先过语言关。为此,这位30岁初头,毕业于刑警学院的小伙子闫昕卓可是下了一番苦功,“一有空就戴上耳机学外语,英语、日语、韩语等,然后再找社区的外籍学生练口语,现成的资源”接管社区7年以来,小闫已经能用好几国语言进行简单的对话,连老外都为他竖起了大拇哥。
吃穿住行,是人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很多留学生来到北京学习交流,首先得找到落脚的地方。因此,小闫先是从住宿管理入手,勇敢尝试,勇于创新,推行了外国人住宿网上预约服务,实现了网上信息先行登记住宿手续按时补办。他还利用微信,密切与辖区涉外中介的联系,建立了微信群,对辖区全部涉外中介的工作情况了如指掌。
前不久,小闫还给涉外中介开了会,再次向员工讲授外籍人员出入境管理的流程和手续,要求中介员工严格执行。“小区里的房源都是我们与街道相关部门严格审核过的,没有隔断房现象,并且,今年以来没有一起涉外租房纠纷”小闫颇有成就感。
今年以来,海淀公安分局推行了“两队一室”警务改革,要求社区民警就近出警,由以往的社区民警“下”社区,变为社区民警“在”社区。期间,小闫的社区里一天中发生了两起入室盗窃案,窃贼利用技术进入两户人家偷走手机、手表等物品。小闫第一时间走访,提供案件线索,最终与派出所打击队民警共同努力,抓获了嫌疑人。这还没完,小闫在勘察现场的过程中,发现小区物技防设施存在盲区,亟需完善弥补。在与物业的多次沟通几方协调下,小区的产权单位同意出资为小区增加监控探头,提高物防水平。
住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小闫又从吃入手,加大安全防范力度。华清嘉园小区东侧的酒吧一条街是热闹非凡,吸引着大量中外食客。“越晚越热闹,经常有酒后打架的、扰民的”,让小闫最不放心。今年的整个夏天,小闫每晚都要穿上便装去巡察几圈,及时发现可疑,及时化解矛盾,及时开展工作。眼下,马上就到国庆节了,天气一天天转凉,但是人们去酒吧聚会的热情不减,小闫更是与派出所支援民警一起,加强对酒吧一条街的巡逻,让人们在就餐聚会的同时,享受到安全放心的治安环境。
“只有走到老百姓身边,才能走进老百姓心中。”这是闫昕卓一直信奉的一句话。
张超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2
“我就想当警察。我的两个叔叔都是警察,从小我就看着他们挂在奶奶家墙上的勋章长大,所以,在我心里,警察就是一身正气、惩恶扬善的形象,我太向往了。”谈起自己的理想,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刑事侦查支队中队长张超这样说。
2011年,张超从中国刑警学院毕业,学刑事犯罪侦查专业的他本想着到刑警队“一展拳脚”,却被分派到了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团结湖派出所成了一名首都“片儿警”。但本着“甭管做什么都得认真负责做好”的精神,不到三个月,张超就成了所里的骨干民警。因表现优异,肯钻肯干,老民警们都愿意带着这个“小萌新”,一时间,张超同时拥有了三个不同领域的“师傅”。正当张超在调解纠纷、办理案件、接处警里得心应手时,没成想竟在年后出了意外。
只要站立,血战到底
2012年2月,张超所在辖区接连发生多起扎毁汽车轮胎案件,派出所成立专案组开展攻坚行动。数九寒天里,张超和同事彻夜蹲守,一熬就是十二天。终于在第十三天的凌晨,一个不停在车边徘徊的人影出现了!
张超用手台通知同事的同时,朝着那个人影猛冲了过去。嫌疑人见状拼命逃窜,但张超很快追赶逼近。穷途末路时,嫌疑人一个猛停,抽出尖刀转身刺向了张超。他躲避不及,只能下意识地踹向嫌疑人,但该嫌犯是个重达200斤的壮汉,仅仅是稍作踉跄就又挥着刀扑了上来,疯狂地刺向张超。最终,经过几番缠斗,张超将嫌疑人死死地制服在地上。等到增援到达,张超松了口气,一头栽向了地面。
原来,张超在与凶徒缠斗过程中已经被刺中,但为了将其顺利抓捕归案,他硬是忍着剧痛与嫌疑人殊死一搏。直到同事接手,他才因失血过多晕了过去。到医院大家才知道,这一刀竟有5厘米之深,再偏1厘米就会刺破心脏,那样的话,张超将必死无疑。
然而,经历过这样的险情后,张超非但没有退缩,反而越勇,主动申请调到重案组去!到重拳打击犯罪的一线去!
心怀温度,“深情”缉凶
2013年的冬天,管庄一女子在公共卫生间听到婴儿微弱的哭声,低头一看,便池的粪便中伸着一只小手。女子大惊失色,立刻报了警。接警后,张超和同事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那时的婴儿尚有一丝哭声。
经过现场侦查,张超等人推断,婴儿是在厕所被母亲生产后遗弃,为了将婴儿彻底丢弃,孩子母亲还试图用水把孩子冲进下水管道溺死,但便池的管道拐弯连接处死死地把孩子卡在了里面。在多次尝试救援无效后,消防部门决定拆除便池及管道,在进行整体切割后,周身沾满了粪便的孩子才被救出,但已气息微弱。
张超等人迅速把孩子送上救护车,可就在赶往医院的路上,这个尚未看到过光亮的小生命的心跳彻底停止了。
张超听到消息后愣住了,之后一段时间,他都在不断反复问自己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
“工作当中,我们所见、所闻、所经历的很多案件都会让我们感受到人性中的负面。我觉得,越是看多了这些人性的是非,就更要带着感情去面对我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善恶。”张超回想当时的经历,这样感慨。
面对行凶作恶的杀人犯时,他是怒不可遏的;面对性侵未成年人的“败类”时,他是怀着一腔怒火的。“我们会面对一些恶性案件,追查案件时,每每想到穷凶极恶之徒令人发指的行为和受害者所经受的苦难,我都会对这些‘凶手’恨得咬牙切齿,有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在心里给他们冠以‘禽兽’之名。正是这种感同身受和‘感情用事’,在不断鞭策我去侦破每一个案件,为死者昭雪,给生者慰藉。”张超说。
无悔奉献,只因“你”懂
刑警的生活是奔波且忙碌的,但在张超心里仍藏着一丝丝“甜蜜”与“小确幸”。
一年隆冬,张超去一个死亡现场办案,被害人的尸体停放在屋外等待拉尸车。张超等人见尸体停放在外,便站到一旁默默“陪伴”。
屋外正值一年最冷的时刻,张超和同事很快就被冻得哆嗦。周边居民见状,连忙进屋烧了壶热水,给他们每人倒了一杯热茶。
“我当时觉得特温暖,特满足,就觉得我们的工作被大家看到了,认可了。所以,不管我们工作再苦再累,通宵也好、遇到危险也好,只要有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我就觉得值了!”张超说着,话中带了一丝哽咽。
“我们办案最大的动力就是大家的认可,每当我们抓着人、破了案,周边居民拍着手为我们叫好的时候,我这心里就甜丝丝的。我甚至觉得,可能这就是我从警的价值和意义。”张超话里全是满足。
张超从警多年,看尽人世悲欢,眼底依旧存着善良与正直。他可以无畏地扑向歹徒,亦可以按捺住内心的咆哮火线缉凶,他又是温暖的——几年间悄悄地给家乡山村小学的孩子们买书、文具和玩具,甚至把爱心人士募集给自己的善款都捐赠给了学校……
首都民警,砥砺前行
现在的张超,任北京市公安局朝阳分局刑事侦查支队中队长,从警至今先后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个人二等功2次、个人三等功2次、个人嘉奖1次,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奖、市级优秀共产党员、2018“北京榜样·最美警察”、“北京青年榜样﹒时代楷模”人物、首都公安“杰出青年卫士”……
尽管载誉颇丰,但他初心依旧。
“您曾说,当警察三年就能看尽无数人一生的悲剧,那您考虑过离开这个岗位吗?”记者问。
“没有”,张超答得斩钉截铁,随即说:“我打心眼里热爱刑警这个工作,我觉得正是因为社会有需要,才有了我们这些人。我们就是来为社会清理肮脏和污垢,保护人民免受其害的。这是我们的工作和职责,也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多年后,当张超回忆起自己第一次打着领带、穿着警服唱起《人民警察之歌》的情景,他说像触了电,身上“麻嗖嗖”的。那一瞬间,他突然明白了“警察”二字所背负的责任与使命。
那一年,他十九岁。
孙冀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3
12月6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发布2019年“最美基层民警”名单和先进事迹,天津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总队二支队三大队大队长孙冀当选全国“最美基层民警”。
今年46岁的孙冀,1995年从警,1997年开始从事刑侦工作,组织抓获涉黑涉恶犯罪嫌疑人140余名,破获各类刑事案件60余起。众多黑恶性质犯罪团伙在他手中“折戟”,一个个犯罪分子在他的审讯下认罪伏法,国家和人民群众巨额财产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被成功追回。2018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至今,孙冀已带领民警抓获多个有组织犯罪团伙成员80余人,破获各类有组织犯罪案件20余起。天津市很多社会影响大、牵涉人数多的大案、要案的侦破,都凝聚着孙冀的心血,看上去相貌普通的孙冀,在天津扫黑战线,声名赫赫。
2008年,孙冀参与了一起难度很大的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专案侦破工作。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他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超负荷的工作让他患上了面部神经瘫痪。这个病只要及时治疗就可痊愈,然而当时正值案件侦破关键时期,孙冀取消了治疗。10个月后,案件成功侦破,孙冀的面部神经却因错过了治疗时机而造成了无法治愈的损伤,面容也因此无法恢复。
今年8月底,一向记忆力很好的孙冀发现自己出现了记忆问题,并且在工作中多次出现眩晕。同事们“强迫”他去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脑动脉硬化、中重度脑血管狭窄,医生建议他住院治疗,安心休养。可孙冀在住院期间一直和同事们通过电话谈破案,出院转天就出现在扫黑专案组的办公室里。在孙冀看来,把案子办好,比什么都重要。
“穷我毕生之力,尽吾赤诚之心,无怨无悔。”孙冀说,作为一名热爱刑侦事业,并为之奋斗了20多年的刑警,今后将继续在扫黑除恶一线为创建“无黑”城市贡献力量。
孙冀获奖感言:“人民警察”,代表的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份庄严的承诺。
获评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是对我的鼓励和鞭策。今年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攻坚之年,我将和战友们一道,咬定创建“无黑”城市总目标不放松,以“黑恶不除誓不休”的勇气和决心,全力投身扫黑除恶主战场,荡涤污泥浊水,扫清一切黑恶势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魏子舜获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4
“有这样的社区民警,真是我们大家的福气!”提起市公安局西青分局大寺派出所民警魏子舜,居民们纷纷表示。从警近6年,魏子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管理社区、帮助百姓上。在中央宣传部、公安部日前发布的2019年“最美基层民警”名单中,魏子舜获提名奖。
2014年,魏子舜成为西青区大寺镇大寺村的社区民警。他扎根社区,创新出流动人口“四级管理”法,做到实有人口登记率、录入率100%,出租房屋登记率100%;他绘制了社区平面图,标出重点区域、部位、场所,持续开展清理检查,确保社区安全;他组建了村民专职巡防队,辖区刑事警情和治安警情同比大幅下降;他建立了联合调解室,群众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大寺村警务室因此被命名为“魏子舜示范警务室”。
对待工作细之又细,社区困难群众的生活,魏子舜时刻放在心上。邢贵芝母女相依为命,两人都患有成骨不全症,生活非常困难,魏子舜成为这对母女最信赖的人:她们每个月要去北京医院拿药,魏子舜的私家车就是她们的专车;每逢过年过节,采买东西、打扫卫生也是他负责承包;他还想方设法为邢阿姨解决了低保问题,让母女俩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此次去北京参加评选前夕,邢阿姨又一次住院,魏子舜在离津当天上午还专门赶到她家,帮忙安顿好母女俩的生活。
像邢阿姨母女这样接受过魏子舜帮助的群众,还有很多。魏子舜的两部手机,总是24小时开机,随时准备为群众服务。“有事您就打电话。”这是魏子舜对社区群众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魏子舜获奖感言:从2014年穿上警服,踏上西青区大寺镇这方热土,我就深深地爱上了社区民警的工作,用心用情用力为辖区群众做好每一件小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提升百姓的安全感受和幸福指数。
刘吟人物事迹观后感心得体会5
12月6日,中央宣传部、公安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2019年“最美基层民警”先进事迹,并为他们颁发“最美基层民警”证书。其中,澄迈县公安局福山分局局长刘吟荣获全国“最美基层民警”提名奖。12月8日,国际旅游岛商报记者来到澄迈县公安局福山分局见到了当地百姓心中的“保护神”,一位宁愿埋头做事,也不愿高调出风头的人;一位精准打击犯罪,让居民安居乐业的基层民警。
连续2年“两抢”案件“零”数据
2017年,刘吟被任命为澄迈县公安局福山分局局长,因为他的到来使福山地区从以前“两抢”案件的日均两三起,到如今连续2年“两抢”案件全年“零数据”。“其实这也是老百姓的‘戏言’,哪有他们说的那么神,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而已。”面对老百姓的夸赞,刘吟很坦然。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职责范围内的事,很多民警也同样可以做到,也同样有很多民警在背后默默地付出。
2016年9月4日凌晨2时,一名群众在金江镇某酒吧停车场被人持刀捅伤。9月4日11时和9月14日凌晨0时,在澄城派出所辖区先后又发生2起故意伤害案,短短10天内连续发生3起恶性伤害案,导致1人重伤2人轻伤一级,使当地老百姓人心惶惶。
时任澄城派出所所长的刘吟亲自挂帅,带领所里精干警力展开串案侦查,但由于有效的线索几乎为零——目击证人没有、作案速度迅速、双方没有任何关系等,致使案件一时间陷入了僵持。“我们都觉得破案难度太大了,甚至可以说根本无法破案,因为连最基本的下手点都没有,可刘局长却很有信心。”一名与刘吟一起办案的民警林琪说,当时刘吟每天带着民警翻查海量的视频监控,希望能找到线索,但最终还是一无所获。有一天,有受害者表示曾在一家酒吧喝酒时与人发生口角,这一线索的出现立即引起了刘吟的关注。
随即,刘吟带着民警从对嫌疑人人数、活动轨迹、体貌特征等一一比对研判,并确定了一名嫌疑人冯某,再围绕冯某的社会关系全面展开调查,相继确定了其他嫌疑人的具体情况。11月8日,冯某等2名嫌疑人落网,随后其他嫌疑人相继落网。3起案件,仅用了一个多月侦破,成功抓获8名嫌疑人。嫌疑人抓获后,刘吟迅速投入审讯工作,发现三起案件竟都因为一些琐事结怨,使嫌疑人报复伤人。
值得一提的在破获的这起恶行伤害案中,刘吟牵头筹集资金率先在全局的派出所成立的视频监控研判队伍起了大作用。这个占地面积72㎡的网络机房和大屏幕视频研判室,在澄城派出所辖区主要街道、治安复杂场所建设了263个视频监控点和6道治安卡口,让犯罪无所遁形,也使得福山地区2018年每月接处警警情保持在10起左右的低位运行,“盗抢骗”案件同比下降51.7%,尤其“两抢”案件首次连续两年实现全年零发案。
群众自发送水果
在刘吟到澄城派出所上任前,该所的户籍窗口每天都要面对上百人来办证或是咨询情况,由于办理证件慢等原因,常遭到群众投诉,还有群众与户籍窗口民警争吵不休,关系微妙且紧张。
“2010年,我小孩会考需要办理身份证,结果去问了几次都没办下来,我们还骂了几次民警,而且听说要等很久才办得下来,有些甚至等了两三个月都没结果。”居民周武愤愤地说。后来,派出所的服务窗口有了大变化——民警热情接待,并且向他耐心地说明各种办事流程。短短的3天时间,周武就接到通知说证件已经办理妥当。“真是不敢想象,以前需要一个月才弄好的证件,现在只要3天,真是热心又贴心。”周武说。
这一系列便民举措,原来是刘吟在2012年上任后推出的。当时该所积极组织实施了公安行政执法服务预约、户籍办理“一卡通”和“绿色通道”、社区民警服务前移等制度,并在派出所门口建立“警民恳心亭”倾听群众呼声等工作的开展,常常是不超过3天就帮群众办好户籍业务,原本紧张的警民关系越来越缓解。
“为了感谢刘吟,我们还有群众主动给派出所买了一些盆栽,帮着美化户籍窗口,还买水果来派出所慰问辛苦工作的民警。”澄迈金江城中社区干部蔡汝庆笑着说。
据统计,2012年至2017年5月该所民警共深入辖区受理群众户政服务、出入境服务、公安行政服务申请2万余人次,从未在执法执勤和队伍私人问题上受到群众投诉。此外,该所阳光警务微创新工作还被省公安厅采纳,选送到公安部参与评选。
据悉,刘吟荣立个人三等功4次,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全省模范人民警察”。二十五个春秋,为了人民的安宁,他把人生中最美丽的年华献给最基层的公安事业,把自己的生命之花开放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他以自己的赤胆忠诚诠释着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崇高信念。
【全国最美教师观后感】推荐阅读:
乡村最美教师观后感07-16
最美教师体会06-26
小学最美教师09-01
评选最美教师10-05
最美教师活动方案08-31
做最美教师征文09-12
寻找最美孝心少年2019最新观后感_最美孝心少年事迹学习心得08-20
最美教师事迹材料免费06-29
最美党员教师事迹材料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