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2024-09-23

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共11篇)

1.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篇一

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探索

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出发,分析普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初步探讨应用型本科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调整设想.

作 者:王扬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221008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3)分类号:G64关键词:应用型本科 土木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2.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篇二

一、现状与问题

黑龙江工程学院是由黑龙江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和哈尔滨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合并而成的, 学院汽车工程系和土木工程系主要培养交通运输类人才, 学院提出了“立足地方, 面向全国, 主动服务交通运输等行业, 培养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基层, 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经过十年运行, 人才培养规模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但是也发现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 目前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内容已经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 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上课感到内容太浅, 而入学基础差的学生又听不懂、跟不上, 课后难以消化。学生学习起点不一, 给教学实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难以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从而对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教学内容陈旧, 针对性和层次性不强, 缺乏专业特点。

学生学习计算机技术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来使用, 因此要求他们所需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必须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在交通运输行业现状是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大量应用, 而当前的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内容还主要是以办公软件应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内容为主, 且在教学过程中不考虑不同专业的应用需求, 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道为什么学?学的东西可以干什么?学生自然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 学习积极性不高。

(3) 教学手段比较单一, 考核手段单一。

计算机公共教学均采用多媒体教学的形式, 教师应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教授教学内容, 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 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只是完成了简单的记忆和背诵, 即使是计算机实践教学也是如此, 教师演示后, 学生自己单独做,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 往往突出计算机应用的科学性, 忘记了它的工具特性。考核过程也是以试卷的形式出现, 考核方式与理论课教学相同, 不能真实反映计算机应用实践的灵活性, 教学效果反馈就是学生不能根据实际情况使用计算机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二、课程体系与内容的改革

构建适合于交通运输类专业的课程体系, 首先要在教育层次、教学层次、专业层次等方面进行合理定位;其次要理顺关系, 即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课程体系的建立, 是为了向学生介绍一个比较实用而完整的知识体系, 而知识体系的掌握是为了让学生具备社会和专业需要的相应的能力。而课程内容是在课程体系结构基础上, 根据不同专业要求来组织的, 要体现其应用型和实用性。

1.交通运输类专业分布与类型

黑龙江工程学院作为立足服务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型本科院校, 共开设了服务于交通运输行业的专业11个, 分属于5个二级学院, 根据其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分成三类, 工程类、管理类、综合类。表1显示了各专业所属二级学院以及专业类型。

工程类专业以程序设计能力培养为主, 信息处理技能和信息系统应用培养为辅, 强调通过程序设计实现科学计算、工程分析、模拟仿真等工程应用问题的解决能力的培养。管理类专业以信息处理技能和信息系统应用培养为主, 程序设计能力为辅, 突出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使用能力的培养, 而综合类专业则处于两者之间。

2.交通运输类专业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的构建

由于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对计算机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尽相同, 在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结合交通运输类专业不同的学科培养要求, 我们目前试行把计算机公共课程体系设计成为层次化、模块式组合的课程体系, 如表2所示。

第一个层次是一门必修课,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包括基本要求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命令、多媒体知识和应用基础、办公软件应用、Internet基本应用等模块, 目的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这部分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入学水平和实际应用发展不断调整。

第二个层次为一组计算机必修课程, 目的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 以培养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 这个层次应包括程序设计基础、信息处理模块、信息系统应用模块、计算机网络应用等知识模块, 各专业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类型和兴趣特点进行选课。

第三个层次由若干门课程组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爱好有选择地从中选择一门或多门课程学习, 同时那些对计算机技术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有选择地深入学习相关课程。这部分课程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是与专业联系紧密, 二是紧跟技术发展。比如体现不同专业教学需要的《Matlab应用》、《SPSS统计软件》、《会计电算化》、《条码技术及其应用》、《信息安全策略》, 体现最新信息技术发展的《ASP/PHP网页设计技术》、《Photoshop图形处理技术》、《Web应用开发》、《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传感器网络应用》等。

在完成课程体系建构后同时, 各课程内部也采用分模块的方式——初级, 进阶, 高级, 各阶段都是基本统一学时数为分阶段标准, 将教学内容分解到各阶段去, 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情况、兴趣爱好和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来进行自由组合。

三、项目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体系只是建立了课程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衔接关系, 而教师的教学活动才是完成培养任务的最终手段, 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建立、学习效果的提高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 计算机课程由于工具学科的特征, 教学过程中如何突出其特点, 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学?如何用?”是关键所在。

项目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教和学的模式, 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把学生融入有意义的任务完成的过程中, 让学生积极地学习、自主地进行知识的建构, 从而获得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或任务的知识与技能。项目教学以项目活动为中心, 通过解决学生身边或未来职业岗位上的一些实际问题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水平来进行, 主要应用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由于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而各地的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水平各不相同, 此时如果以统一的内容与教学要求来进行, 可能有的学生会感觉“吃不饱”, 而有的学生感觉“吃不好”。所以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应用基础测试, 根据不同的层次水平分快慢班, 慢班学生以计算机硬件基础、操作系统基本应用、办公软件使用为主, 快班学生在简要复习基础知识后, 以Internet应用、常用工具软件使用等内容为主, 并通过开设适当提前第二层次课程内容到文化基础课程中来, 允许学生在给定的课程体系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选择学习不同课程的不同模块。

2.合理设计教学项目

根据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项目教学内涵, 计算机课程项目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的项目要能引出与所学领域相关的知识”的原则。下面以《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为例来说明项目设计。任课教师通过集体研究和与专业课教师以及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访谈的形式, 将课程分成以下12个项目:认识计算机, 设置个性化机器, 管理文件资源, 开标通知书制作, 工程投标书制作, 项目推广演示文稿, 通过电邮协作共享设计文件, 工程成本管理报表, 项目人员信息管理, 工程成本效益分析, 网上漫游与信息检索, 项目信息安全保护。在确定项目的基本内容后, 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特点对教学实践数据也相应地做了区分。在其他计算机课程中也参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项目设计形式与过程, 完成了相应的设计。

3.创设情境, 启发激情,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实践操作是一个整体, 作为工具学科的计算机课程, 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计算机实践练习这一环节来实现,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 计算机课程不仅要解决当前知识的传授, 更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建立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培养学生“自学、动手、应用、上网”的学习习惯的关键。学生既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又是操作实践的主体, 然而很多学生的“恐机症”依然存在。教师通过有意识地设计项目的拓展情境, 让学生带着问题, 有目标的学和主动应用是实践的重要环节, 学生只有从学习中找到了快乐才能继续学习。在具体实践中,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在给予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空间的同时提出问题, 让学生主动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其计算机应用能力, 并提倡学生之间合作和交流。这样, 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实践,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具体操作技能,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的动力。在整个环节中, 教师都应参与并给予指导, 要及时发现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从而才能了解他们对知识理解的误区;同时, 在实践设计中还要让学生大胆的思维和发挥, 使其从实践中得到锻炼, 引导他们通过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具体的实践中, 教师应重视的是问题的方法而非具体的细节,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参与和创造, 有利于知识的及时更新, 有利于已有资料的充分运用, 有利于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和通过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有条件, 还可以利用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 如虚拟技术等, 把学习中抽象的概念和方法体现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可以利用服务器, 让学生在课堂内利用局域网实现共同学习。

四、总结

交通运输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虽然有其专业特点, 但是我们也希望能给其他专业计算机公共教学活动起到探路石的作用。作为项目参与式教学的关键问题是项目库的设计与根据工程技术发展的更新以及教师对项目灵活运用和课堂的驾驭能力, 我们将及时更新项目库, 并对教师进行培训使之熟练掌握项目参与式教学法, 同时也将探索一个可复制的教学过程模板供广大教师使用。

摘要:首先分析了应用型院校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 提出了该类专业的层次化模块式课程体系结构, 然后结合课程体系结构以及交通运输类专业的特点提出了项目参与式教学方法, 并提出了项目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程,项目参与式,交通运输类专业

参考文献

[1]宋佳, 刘维群.大学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09, (8) :97-98.

[2]王新, 孙雷.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08, (15) :106-107.

[3]何克抗.E-Learning与高校教学的深化改革[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2) :124-127.

3.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篇三

关键词:应用型;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过程化管理

一、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是一所农林类本科院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目前我国的计算机教育,明显存在地区差异。城市在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就没有机会接触计算机。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学中部分学生感觉教学内容过浅,而部分学生感觉教学内容过深。

(二)教学内容陈旧

作为刚刚升本的院校,长期的专科教育较之目前的本科教育,在有着资源积淀优势的同时,也有着诸如思维惯性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相对于专科学生,本科生的学习能力有着明显的优势,而目前的课程内容除增加程序设计外,其他都还停留在以往的专科教育层次上,更新教学内容,已迫在眉睫。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部分教师过分依赖课件,甚至有“读课件”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具有模块化的特点,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当前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显得尤为不足。

(四)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现行的课程考核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列课考试,由任课教师根据教学情况与进度灵活组织。尽管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每年都出台课程考核方案,但由于课程学时限制和教师随意性强等原因,大部分班级的课程考核仍然采用期末考试一考定输赢的考核方法,很难满足课程模块化的特点,达不到课程考核的真正目的。

二、课程教学改革

(一)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满足企业需求

首先,在传统的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的培养特点,有针对性地拓展教学内容,如经管类专业强化PowerPoint演示文稿章节训练,畜牧类专业强化Excel数据处理章节训练等。其次,在网络高速发展的今天,必须加强实用网络技术章节的教学,将在线学习、网络商品推广、信息检索和网络购物等内容融入教学。再次,还要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将常见的软件管理、计算机故障分析和处理等知识融入教学环节之中。

(二)完善课程资源网站建设,为教学提供资源支持

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第一批优质资源课建设项目,教师已经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教学案例、课件,并完成了课程资源网站的建设工作,将这些资源按照教学模块、难易程度、教学进度先后等标准进一步分类整理,上传到资源课网站,为课程教学提供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同时,针对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的特点,网络教学显得更为重要。网络教学在空间和时间上比普通教学有著明显优势,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掌握的知识,课下可以通过网络教学进一步学习。而感觉教学内容过少和过浅的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拓展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入学习,从而解决生源差异和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带来的学习两极化问题。

(三)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教学质量

根据教学内容模块化、分散化的特点,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满足不同教学模块的实际需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各个教学模块的特点,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例如:通过教学情境的设计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引入教学内容,合理地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学、对比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网络教学和课堂提问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学,并在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结合课程内容参与校园社团活动,将教学环节有效拓展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从而实现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的灵活运用,达到利用网络和社团活动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的目的。

网络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网络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解决了学时限制和学生学习两极分化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四)采用过程化课程考核,突出课程过程化管理

以往的课程考核普遍采用统一的期末考试这种方式,一考定输赢,学生在考前压力很大,而在平时的上课过程中却显得无所事事,过于放松。计算机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平时的不断练习才能够掌握,很多情况下是不能通过短时间的“恶补”补回来的。再考虑到课程知识点模块化、碎片化的特点,课程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期末考试,将课程考核分解为模块过程化考核、期末综合考核和平时成绩三个部分。将课程考核贯穿教学全过程,实现考核过程化和综合化,进而达到运用过程化考核时刻提醒和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

1.模块过程化考核

模块过程化考核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相互独立、模块化的特点,针对课程教学中的各个教学模块知识点,在该模块教学任务结束时进行的单项考核。模块过程化考核主要包括中文录入速度、Windows文件管理、Word文档排版考核、Excel数据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网络实用技术等考核模块。过程化考核分别安排在各个教学模块结束的当周进行,这样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和长效性,避免了学生平时学习放松、期末突击的不良现象。模块过程化考核是课程考核的重点,占课程考核总分数的60%。

2.期末综合考核

期末综合考核是指学期末利用网络考试环境统一进行综合考核,考核内容主要是针对多个教学模块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10%的课程拓展知识(计算机二级考试要求的基础知识,如二叉树、队列等)。期末综合考核除了巩固、提高以往教学内容,进一步强调了网络的熟练运用和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也为学生今后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期末综合考核作为模块过程考核的有效补充和综合,占课程考核总分数的30%。

3.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主要记录学生的日常考勤、课堂讨论和参加社团活动等情况,它是课程教学过程化管理的一个有效手段。计算机基础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系部举办的各种社团活动,尤其是与计算机相关的技能竞赛,或者为活动提供计算机服务。平时成绩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很大帮助,也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平时成绩占课程考核总分数的10%。

三、改革成效

经过一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过程化管理发挥了良好的督促和监督作用,课程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由于教学改革增加了大量的模块过程化考核环节,每一项考核任课教师都要精心准备、设计、记录,同时还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增加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良心工程,关系到全体学生的利益,利益取舍不言而喻。在今后的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还要不断加大过程化管理力度,保证教学改革的正常实施和成果的可持续推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作为现代化办公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基本工具,在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大胆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课程考核体系,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旭日.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基础及应用》课程教学探索[J].现代计算机,2013,(10).

[2]李丽芬,云彩霞,张秋菊.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计算机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研究[J].科技资讯,2013,(28).

[3]李蓉蓉,邱林润.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8)

4.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篇四

摘 要: 本文从《电子琴演奏能力》的课程性质、作用、教材、课程介绍、考核方式、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六个方面介绍了学前教育专业电子琴演奏能力课程,训练了学生的基本演奏技能、和弦编配(包括演奏),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通过乐曲的弹奏,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和音乐创造力、表现力合奏,增强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互相协调配合的思想意识,培养了学生指导幼儿园音乐课外活动的能力。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电子琴演奏能力 教学实践

一、课程性质

《电子琴演奏能力》是根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现状而开设的特色课程,是音乐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与音乐教育专业的《乐理与视唱练耳》、《儿童歌曲弹唱》课程相互衔接,共同培养素质好、能力高、适用性强的幼儿园音乐师资。

电子琴有如下一些特点:其一,电子琴有自动伴奏系统;其二,电子琴能模仿中外各种乐器的音色;其三,它有MIDI接口,可以成为电脑音乐的音源,输入键盘和音响;其四,易于与孩子互动交流。

二、课程作用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电子琴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教学活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电子琴基本知识、基本演奏技能,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音乐鉴赏能力,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表现和即兴编配幼儿歌曲的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途径。同时为进一步巩固本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儿童歌曲演唱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教材

主教材选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电子琴演奏基础训练》;辅教材选用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全国电子琴演奏考级作品集》,以及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年7月第一版跟我学系列《电子琴弹唱》、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成人电子琴教程》、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制作的《电子琴演奏技巧》初、中级光盘。

四、课程介绍

(一)目的、要求、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掌握键盘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电子琴的功能、提高使用的能力,以适应幼儿园音乐教学工作及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需要。

教学要求:(1)进一步掌握各种弹奏技术,加强速度训练。训练手指灵活流畅的弹奏。(2)加强对声部,音量,力度的控制能力,能较完整地表现音乐形象并正确使用踏板。(3)有意识地将电子琴的弹奏基本技巧与音乐表现力结合在一起。

本课程主要教学内容:着重训练音阶、琶音技术,提高手指的独立性与灵活性,并逐渐加快速度,能够完整、流畅地演奏。培养学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所应具备的演奏技能和音乐表达能力,准确地把握儿童歌曲的音乐风格特征。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手指独立训练和灵活的跑动、声部的独立性、加强音色和力度的训练、歌唱性的连接句的掌握,提高独立理解和处理音乐作品的能力。

(二)应注意的问题

1.本课程侧重电子琴基础知识的教学及对学生基本教学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应结合学生电子琴技巧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弹奏能力。

3.应针对社会业余电子琴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学生具体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三)教学方法

1.讲授法。在课堂进行知识、理论传授是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在有限的时间内浓缩课程精华,突出重点难点,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环节。

2.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教材中的内容。让几个小组分析不同的作品,让代表在课堂上讲授,小组成员以外的同学点评、提问,小组成员都可以回答问题。有助于开启心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示范法与欣赏法相结合。音乐是塑造“灵魂”的艺术,学习音乐能增强自身修养,丰富音乐表现力。“以情带声”“以声传情”这里的“声”指琴声。音乐课程标准的改革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目标之首。首先,学生从教师或是光盘中大师们的示范演奏中感受、体会音乐;其次,学生通过技法学习,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从而了解作品、作者的背景、地域特点、风俗传统、音乐织体编排的特点、声部配合、旋律、节奏特点、结构特点……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音乐语汇的前提下,增强音乐感知力、记忆力,并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将音乐的内容与情感、形象、意境与内心激情融合,将音乐从自己的指尖上流淌出来。

五、考核方式

考核分期中考查、期末考试。

(一)考查内容包括音阶、琶音、和弦

抽查以下任意一组:

(1)C自然大调音阶、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主三和弦及转位、终止式;

(2)a和声小调音阶、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主三和弦及转位、终止式;

(3)G自然大调音阶、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主三和弦及转位、终止式;

(4)e和声小调音阶、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主三和弦及转位、终止式;

(5)F自然大调音阶、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主三和弦及转位、终止式;

(6)d和声小调音阶、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主三和弦及转位、终止式;

(7)bB大调音阶:两个八度同向上下行弹奏,速度要求80-100。

bB大调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三个转位、指法弹奏准确,速度要求80-100。

bB大调主三和弦及转位:三个转位、指法弹奏准确,速度要求80-100。

bB大调终止式:一、四、一级四六、五级属七和弦的三个转位连接,速度要求80-100。

弹奏要求:左右手弹奏要求准确换指;双手演奏速度统一、协调、均匀;弹奏熟练。

(8)g小调音阶:两个八度同向上下行弹奏,速度要求80-100。

g大调主三和弦分解琶音:三个转位、指法弹奏准确,速度要求80-100。

g大调主三和弦及转位:三个转位、指法弹奏准确,速度要求80-100。

g大调终止式:一、四、一级四六、五级属七和弦的三个转位连接、速度要求80-100。

弹奏要求:左右手弹奏要求准确换指;双手演奏速度统一、协调、均匀;弹奏熟练。

(9)D大调:要求同第(7)条。

(10)b小调:要求同第(8)条。

(二)考试,按百分制计算成绩

1.考试内容为多指和弦电子琴乐曲:《小红帽》、《红河谷》、《茉莉花》、《绿袖子》、《彩云追月》、《小星星》、《祝你生日快乐》、《乡村的舞曲》、《巴格达》、《青春舞曲》、《小小世界》、《小小世界》、《可爱的蓝精灵》、《孤独的牧羊人》、《草原赞歌》、《四小天鹅》、《小奏鸣曲》、《前奏曲》、《斗牛士之歌》、《两把吉他》、《风笛舞曲》、《bB大调前奏曲》、《小丑》、《可爱的蓝精灵》、《步步高》、《数码宝贝》、《紫竹调》、《西班牙圆舞曲》、《缆车》、《加沃特舞曲》、《健康歌》。

考试以独奏为主,鼓励重奏、合奏多种演奏形式。学生自由组合,达到增强学生团队合作与互相协调配合意识提高演奏能力的目的。

2.弹奏要求:a.节奏基本正确、错音较少,整个演奏过程中出现三四处停顿,手型、手指触键姿势基本正确,音乐旋律基本流畅,得分60至69分;b.节奏基本准确、音符基本正确,整个演奏过程中出现两三处停顿,手型、手指触键姿势基本正确,音乐旋律基本流畅,得分70至79分;c.节奏正确、音准确,整个演奏过程中出现一两处停顿,手型、手指触键姿势正确,音乐旋律基本流畅,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得分80至89分;d.手指的独立性强?p演奏基本功扎实、手指演奏灵活性高,运用歌唱性弹奏方法。弹奏时用多指和弦伴奏,节奏、音色转换自如。节奏正确、音准确,手型、手指触键姿势正确,整个演奏过程中没有出现停顿,音乐旋律流畅娴熟,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能较准确地掌握作品的音乐形象和风格,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得分90至100分;e.节奏不准确、错音较多,手型、手指触键姿势不正确,音乐旋律不流畅得分60分以下。

(三)评分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由两部分构成(1)现场考试演奏(占60%)。(2)平时考查成绩(占40%)。

六、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

专用实训教室1间,美德里单排键电子琴45台。供学生实训课和教师集体指导的教室1间。耳机45个、投影仪1台、总控制台1个、摄像头1个,并实现总控制台与每台电子琴的局域化连接。

参考文献:

5.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篇五

课程名称课程类别

中国近代史纲要 免考课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免考课程

英语

(二)免考课程

线性代数免考课程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助考课程

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践课程(实践)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助考课程

人机工程学统考课程

机电设备管理助考课程

机电设备管理(实践)实践课程

机械制造工程学助考课程

机械制造工程学(实践)实践课程

机床与数控技术助考课程

机床与数控技术(实践)实践课程

机电控制及自动化统考课程

机电控制及自动化(实践)实践课程

现代设计理论助考课程

计算机绘图(实践)实践课程

6.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篇六

我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电子商务专业是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与管理基本理论。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掌握电子商务系统开发应用与管理的技术和技能, 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能在地方基层各级企事业单位、金融及政府等机构从事电子商务运作与管理、电子商务系统开发与规划、管理与维护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一) 专业知识结构

电子商务专业作为新兴的交叉学科, 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专业属性来看, 主要由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学构成其专业知识构架。要求学生通过四年本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与电子商务管理方法与实施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 达到掌握经济管理、网络贸易、网上电子支付、物流管理等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系统规划、设计、开发、应用与维护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能力要求

电子商务可分为业务策划、网络运营、网络营销三大流程, 它们所需要的计算机能力与技能要求是一样的。电子商务专业人员在计算机能力及技能需求上应具备: (1) 了解和掌握系统工程理论与方法、信息安全技术与数据挖掘技术方面的知识; (2) 掌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建设流程与要素, 熟悉网页设计、多媒体技术、HTML编程等实用技术, 掌握电子商务网站设计策略并准确定义网站需求。

二、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 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含糊

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应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致。在电子商务发展初期, 学校为了拓宽学生就业着想, 电子商务专业中计算机课程教学计划定位模糊, 不仅要涵盖电子商务行业本身所需的计算机知识, 又寄希望通过大量引入计算机专业技术, 使学生具备部分从事计算机类或信息类岗位的能力。过分强调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知识全面、系统、精深的掌握, 造成门类多、科目杂、体系散、主干课不突出、实用性不强。

(二) 电子商务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由于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设立较晚, 具备电子商务学科领域相应专业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教师严重不足, 造成计算机技术和商务知识的随意和简单的组合。教师缺乏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和电子商务实务经验, 难免导致教学脱离实际应用。

(三) 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欠合理

由于我校开办电子商务专业时间非常短, 计算机类课程基本都是选用计算机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教材, 与本专业商务案例及应用结合少, 重理论轻实践, 计算机类课程没有电子商务专业特点, 不利于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

(四) 实验室、实训软硬件设施不全

电子商务是实践性很强、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紧密的交叉性新兴学科。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 绝大部分高校针对专业建设建立了相应的实验室, 但由于经费短缺及缺乏电子商务专业实际经验等问题, 实验实训的软硬件建设还存在着诸多不足, 与电子商务实际应用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三、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找准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定位与作用

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 科学合理地设置计算机类课程, 找准并确立计算机课程在专业中的定位与作用, 这对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根据专业需求整合计算机课程体系, 调整并重新规划的教学内容, 把握课程知识范围与深度和广度;认清电子商务专业与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教学侧重点。

(二) 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训教学体系, 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计算机类课程作为电子商务的技术支撑, 其实验条件和实训基地的建设, 将直接影响到理论教学的效果。构建系统性专业实验实训教学平台, 运用实验实训软硬件环境, 完成各门课程实验实训任务, 是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努力创建一支专业理论功底扎实、业务精通、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我们在师资建设上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 做好师资培训, 严把讲台关, 使师资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重视师资岗前培训与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采取课程进修、脱产进修或攻读学位等多种形式,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真正使每一位任课教师站稳站好讲台。 (2) 以专业学科建设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按专业学科归队, 进行专业学科与交叉相关学科的交流, 加快各相关专业学科知识的融合。 (3) 抓好教学质量工程建设,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教学质量。 (4) 支持鼓励教师搞科研、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教研教改课题, 以科研促教学, 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5) 引进高学历、业务精、爱岗敬业的专业教师, 聘请专家、学者担任学术顾问或学科带头人, 创建良好的学术与人才成长环境, 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四) 改革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和研究性学习

电子商务专业反映了技术和商务领域的最新发展, 其教学方法也应突破常规。根据电子商务应用和学科发展前沿, 适时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或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 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大学生创业大赛、网站设计、程序设计大赛等;鼓励并支持学生考取职业资格, 使学生在毕业时不仅可以获得学历证书, 还可以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高级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和电子商务师等相关证书, 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对课程教学的改革和优化, 进一步明确了培养电子商务行业人才的专业定位, 使学生所掌握的计算机能力和专业岗位的结合度更高。通过跟踪调查, 学生整体就业率、就业质量和电子商务行业就业比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在2011年湖南省教育管理部门组织的新开办专业教学评估验收中, 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被评为优秀。今后, 电子商务专业面对行业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 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还将面临新的问题, 同时, 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研究课题。

摘要:本文首先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知识结构进行了分析, 结合电子商务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就电子商务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找准计算机类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定位与作用、整合课程等几点改革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计算机课程,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朱湘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2 (3) :108-111.

7.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篇七

摘要: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结合学校的学科布局、科研特色及成功案例,就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依托学校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因时、因地制宜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设立与其优势学科相适应的专业方向,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逐渐培育农林大学特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

关键词:嵌入式系统;电子类专业;物联网

作者简介:胡海根(1977-),男,江西丰城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李光辉(1970-),男,湖南资兴人,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浙江?临安?3113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教改项目(YB1125,ZC1128)、浙江农林大学“电路分析”精品课程(201014)、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课程建设专项”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0-0051-02

随着电子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业领域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诸如精准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无损检测技术以及从数字农业到感知农业等,无不从广度和深度上体现了电子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为此,如何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特色背景,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对电子信息科技人才的需求,培养应用型、技术型和智力技能型人才,是高等农林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本文主要以浙江农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探讨浙江农林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增设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并加强其课程体系改革的问题。

一、农林院校的特色

农林院校大多以农业和生物科学作为它的独特专长。林业科学、植物科学、食品科学、生物科学以及园林园艺等学科,是近现代以来形成的比较明显优势的特色学科。[1]而作为“非主流”的其他学科,则是各高校出于对自身发展的考虑,调整了自身的发展思路,把学科建设延伸到理工、经济、管理以及人文社科等门类。例如,浙江农林大学经过五十几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经成为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理学、工学、文学、管理学、农学、经济学、法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综合性重点建设大学。其他“非主流”学科则自然成为了“配角”,服务于传统的优势学科。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学科交叉融合发展非常迅猛,“非主流”学科,特别是电子信息技术的作用日益显现,例如:精准农业中GPS、GIS、实时信息的采集处理等都是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工厂化农业中的信息采集处理及控制也离不开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挑战。例如,电子信息类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大多承袭于传统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与现代农业技术的需求严重脱节,没有很好地依托农林大学自身强大的学科特色背景。

二、电子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基于物联网的“感知农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生活的需要,人们利用WLAN、Wi-Fi、Wi-Max、WSN、UWB、ZigBee、Blue Tooth、RFID等智能传感信息设备实现了物物相连,并由此催生无线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物联网能按约定的异构互联协议,把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农业病虫害监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等各环节与互联网相连,并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生产、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目的。例如:浙江农林大学参与的绿野千传(GreenOrbs)则是诸类成功的应用案例。

2.基于实时控制的设施农业及其装备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设施种植、设施养殖的农产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为设施农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如:农业生产实时控制系统主要用于灌溉、耕作作业、果实收获、畜牧生产过程自动控制(包括农业机器人),农产品加工自动化控制及农业生产工厂化(智能温室);畜牧生产的自动控制可优化饲料配方,自动调节动物生产环境。

3.基于农林产品的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

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农产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体健康,更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近年来,农林产品的品质与安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类检测技术及其仪器仪表不断涌现出来,如:木材检测技术、水果无损检测技术等。

三、电子类专业应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现代农业(modern agriculture)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传统农业主要依赖资源的投入,而现代农业则日益依赖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投入。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这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耕作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等农业高新技术,这些技术使现代农业成为技术高度密集的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使现代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2]目前我国正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实现现代化农业,摆脱传统农业束缚的进程中,农业电子信息技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作为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必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农林大学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在培育电子信息科技人才方面必然会独具特色。

四、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与其优势学科相适应的专业方向与培养方案

目前,大多数农林高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计划几乎沿袭工科高校的相关专业,在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工科院校的基本一致,没有充分依托农林高校的学科特色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往往造成学生就业困难与农业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短缺的尴尬境地。一方面,农林院校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先天受到“歧视”,无法与工科院校的同类专业“同台竞技”;另一方面,造成与现代农业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为解决这一现状,农林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应适应现代农业领域需要,笔者结合我校的学科特色,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1.以科研创建培养特色,探索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推动了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与高新技术的产生。”这是在广东科协论坛第十四期专题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匡廷云作了“学科交叉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的专题报告,以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例阐述了多学科结合的重要性。2011年,由我校和清华大学牵头,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9所高校共同参与建设的“低碳与物联网技术联合实验室”就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在开展碳汇研究中,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大范围布设测量、异步与同步共融、连续观测统计、人类难及区域、少人工或无人工等碳汇计量和监测中影响数据科学、精确等方面的问题。

联合实验室的建立,标志着林学、生态学与电子信息技术的有效交叉融合,这也是我校科研的特色之一。众所周知,教学和科研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科研与教学并进、以科研带动教学,有利于实现现代教育理论所提倡的研究性教与学,使研究性教与学变得切实可行。例如,特别是让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开设科研方向的选修课等形式,可使毕业生在科研方向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把相关的农学、林学知识和信息技术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把电子信息技术与农林学科背景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教学的各环节,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实现课程的有机结合,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校从2008年就开始启动基于林业领域知识的信息技术应用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林业信息化定制班”培养方案,以培养即懂林业业务又懂电子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受到浙江省各地林业局的热烈欢迎,定制班的建立即能解决当前的人才急需,又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同时,注重交叉学科特色,在专业教师队伍专业背景选择、课程体系设置、研究方向选定等方面要注重交叉学科的比例。

2.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增设嵌入式系统方向

近年来,随着智能农业、精准农业、感知农业的发展,嵌入式系统由于其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耗小,其功能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要求,嵌入式系统在现代农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嵌入式系统可以将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起来,实现现代化的“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和可持续发展农业。甚至,在物联网这一综合性技术中,嵌入式系统起着主导作用,因为无论是智能传感器,无线网络还是计算机技术中信息显示和处理都包含了大量嵌入式技术和应用。[3]为此,嵌入式系统将成为农林院校进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

嵌入式系统从学科上,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微电子学等众多领域;在系统的架构上涉及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嵌入式微处理器、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底层驱动等技术,因此,靠一两门课程难以讲授其方方面面。[4]而目前,以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仅开设了“高级C语言程序设计”“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及接口技术”“嵌入式系统及应用”以及“DSP技术及应用”等嵌入式系统的相关课程,完全是偏硬件的一些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还不能构成嵌入式系统方向的有效支撑。嵌入式系统本身是一个软硬件系统,强调的是软硬件系统协同设计。因此过分强调硬件系统或是软件系统都有失偏颇。为此必须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不仅仅要考虑传统的硬件系统知识,同时还须安排大量的嵌入式软件系统的内容,包括嵌入式系统高级C 语言、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嵌入式程序设计等内容。

3.探索积极有效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激励个性化学习与创新精神

工程实践能力应是应用性较强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教学内容和实施措施方面,适当考虑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实验、实训课程分为三个环节。例如,第一为基本训练环节;第二为综合训练环节;第三为自由选题环节。第一和第二环节主要针对大部分学生,帮助他们完成课程的学习,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第三环节主要针对有兴趣继续往深度和难度发展的同学,由学生自由选题,鼓励学生根据自身水平和兴趣选择适合的训练方式、数量和难度,自主安排学习进程,使自己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同时,积极利用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开放实验性项目”以及教师科研项目等课外实践教学平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例如,根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生产科研单位对大学生技能与工艺知识的需求,通过各种手段加强学生在电路设计、制作、调试与工艺方面的能力培养,在必要时开设相应专题辅导班。总之,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和措施,充分发掘和培养同学的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培养出一批品学兼优的尖子学生。

4.近年来所取得的成绩与效果

经过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近年来的实施与不断实践,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成果丰硕。例如:五年来,大学生学科竞赛共获得国家二等奖以上者9项,其中,包括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金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2项,ACM程序设计全国邀请赛二等奖1项,全国嵌入式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机器人大赛二等奖1项,全国电子专业人才技能与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另外获得省级特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12项。

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如何在不破坏木材的前提下检测出木材内部情况,以更好保护木质古建筑?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李光辉教授指导孙林飞、刘凯等在校本科生研发的“木材无损检测仪”,解决了这一木材研究领域的难题,并成功地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2010年8月,他们带着发明的木材无损检测仪,为故宫和天安门的木柱和木质结构建筑,成功地进行了检测,效果非常理想。

五、结语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分析了农林院校的学科特色以及在大农业背景下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前景,探索了现代农业领域中的电子信息结合点,并结合我校的学科布局、科研特色及成功案例,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改革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阐述了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今后的建设方向。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特点,突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依托我校强大的农林学科背景,逐渐培育我校特有的电子信息类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铁风莲.农业院校电子通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8,(2):84-85.

[2]现代农业[OL].http://baike.baidu.com/view/435912.htm.

[3]物联网与嵌入式系统[EB/OL].http://www.5iny.com/shuzi/qiany/2010-

10-20/8438.html.

[4]凌明,王学香,钟锐.电子类专业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建设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5).

8.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篇八

【关键词】中职 电子商务 计算机课程 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26-02

目前电子商务计算机专业人才在社会上仍然很紧缺,为了进一步满足社会需求,中职学校有必要适时地调整培养目标,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1.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1培养目标及专业定位不明确

电子商务专业中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设计应该符合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整合过程中既有交叉又有独立,因此要求各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都要熟练掌握。目前我们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例如在电子商务专业中有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与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致,容易使学生感觉到电子商务专业和计算机专业差不多,学习了这些计算机专业知识,今后也可以向计算机行业发展,多条就业门路。因此教师要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计算机课程在电子商务中的定位。

1.2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国内很多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老师都是从计算机、市场营销等专业调转而来。而计算机老师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了解甚少,缺乏电子商务实验经验,可能会对自身专业的知识讲的多些。从而导致学生偏离了本专业的学习重点,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学的不够扎实,动手操作能力不强。

2.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技术课程体系改革

2.1制定符合电子商务专业需求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计划

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是当今社会各专业人员都不可或缺的,各专业对计算机知识技能的需求又各有不同,如电子商务专业可能倾向于网页制作、网站维护等知识技能,物流专业可能倾向于数据库方面的计算机知识技能、会计专业可能倾向于数据计算、处理等方面的计算机知识技能等等。目前,电子商务专业中的很多计算机类课程与计算机、物流、会计等专业的课程相同。但由于电子商务专业对计算机技术需求的侧重点不同,所以计算机、物流和会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知识范围及知识深度和广度并不完全适用于电子商务专业,我们必须对这些课程进行重新组织和设计,制定更加符合电子商务专业需求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计划,找到这类课程教学的侧重点。

2.2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每所中职学校刻不容缓的一项工作。我校近年来引进了多位高学历、有教学经验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同时,对他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师岗前培训、思想道德培训、专业知识培训等。鼓励他们通过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专业进修、学位进修、教育科研、申报各级课题等途径,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2.3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完善的理论与实验教学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实验条件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的效果。目前国内各所中职校电子商务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水平参差不齐,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利用率也不高。因此,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训设备,以满足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电子商务实验课程的实施。

3.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设置

我们在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中,可以将计算机类课程教学分为两个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专业技术模块。

3.1专业基础模块

一般来说,电子商务人才分为技术型人才、商务型人才和综合管理类人才。这些电子商务人才都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原理、操作系统、办公自动化软件、互联网的使用等。目的是为了能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基本原理、处理日常办公事务、做一些简单的数据报表分析,并能够利用互联网查找需要的数据资料,利用电子邮件通讯软件与客户进行即时交流沟通。

3.2专业技术模块

作为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除了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以外,还应该学习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网站的设计与开发、数据库、计算机网络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息安全技术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与电子商务紧密相连的计算机技能。但是针对校企合作单位对电子商务人才岗位需求和社会紧缺人才的需求,教师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灵活性比较高。对于以上教学内容的知识点也是不一样的。

总之,中职计算机课程如何更好地与电子商务专业其他类型课程有机结合,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讨。今后,随着电子商务专业面对行业的飞速发展与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还将面临新的问题,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孙敏.探讨电子商务专业计算机课程的研究[J].电子世界.2014(10)

9.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篇九

一、沙盘模拟概述

(一) 沙盘模拟的来源。

沙盘最早起源于军事, 作战时利用沙堆对战场的地形地貌进行模拟, 从而对战场环境进行推演, 为军事指挥提供直观的战场环境。将沙盘引用到教学过程中, 实际是将沙盘模拟的思想借鉴到教学过程设计中, 将课程相关实际企业、市场、工厂等环境进行抽象、简化, 利用相关软硬件进行仿真模拟, 从而在实际的体验式教学中完成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二) 沙盘模拟教学特点。

沙盘模拟教学将课程和实际的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 对实际环境进行仿真, 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相比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有很多优势。

1、角色模拟, 增加趣味性。

沙盘模拟一般会根据模拟的具体环境设立对抗基本单元, 每个对抗基本单元设立相应的角色供学生进行模拟。如ERP沙盘模拟实验, 就是以企业的经营环境作为模拟环境, 基本对抗单元为一个个的生产企业, 每个企业中设立CEO (首席执行总监) 、CFO (财务总监) 、CPO (生产总监) 等角色。学生参与沙盘模拟时, 如同亲身体验企业的经营环境, 既和本企业内部角色协作, 又能和其他企业开展对抗, 有很强的趣味性, 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果。类似的模拟沙盘还有营销环境的模拟、网店经营的模拟等。

2、教学组织容易, 方便进行量化考核。

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结果的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沙盘模拟教学一般借助于实物的教学用具或者计算机对实际环境进行模拟, 或者两者相结合使用。实物的教学用具和电子的教学用具对于课程的教学组织都相对容易, 同时由于教学过程局限于模拟场景内, 量化考核成为可能, 特别是使用计算机模拟时, 教学过程的量化更加细致, 指导老师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细致的掌握。

3、教学模式创新, 互动性更高。

传统的教学过程要么是教师单向知识的传递, 要么是个别学生的简单互动, 无法充分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沙盘教学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互动中, 沙盘模拟的过程不仅是教师与学生互动过程, 也是学生之间积极互动过程,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让学生积极性大大提高, 学生兴趣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实践教学组织难, 与实际环境联系不紧密。

电子商务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商业素养、经济管理理论和良好IT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 要求课程内容的设置需要具备以上三个方面的相关课程及对应的实践操作技能, 理论课程各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均能较好的设置, 而实践操作部分则不尽如人意。对于IT技术相关的理论课程, 通过与实际相结合, 一般采用项目驱动或者任务驱动即可较好地组织课程实践教学部分, 实践教学既可以独立成周也可以结合在理论课程中, 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对于商业素养、经济管理理论相关课程, 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存在组织难度高, 与实际环境联系不紧密。如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网店运营等营销经营类课程, 实践过程若是走出校园实地进行则组织难度高, 单凭任课教师力量无法有效开展, 若是局限于校园则往往流于形式, 不能达到对学生能力锻炼的目的。

(二) 实践课教学效果考核有效性低。

实训课程应当重点考核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特别是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应当成为教学考核的重点。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课程在组织实训教学时, 要么通过离散的项目教学或者任务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训练, 而最后考核时却仅能对平时表现、提交的资料来进行, 而对于实践过程基本无法有效考核, 不能体现学生能力的真实水平, 最终导致实训课程教学效果难以有效掌控。

(三) 实践教学模式亟待创新。

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实践部分多采用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随课程教学同步开展, 也就是理实一体化。这种方式能较好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合起来, 使学生学习过程精细化, 但由于目前各院校排课的局限性导致教学过程过于离散, 无法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第二种采用独立教学周的形式, 虽然为系统性训练提供了时间保证, 但由于经济管理类课程的特点, 使得实践项目的组织和设计成为又一个问题, 实践项目往往为了实践而实践, 不能体现实践教学的特点;第三种方式通过开辟独立的教学学期进行, 时间上更加充足, 但很多院校在组织中由于缺乏较好的实践项目设计, 导致无法有效地考核学生, 实践不能达到预定目的。

三、基于沙盘模拟的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课设计

(一) 提高专业课程横向联系, 加强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教学。

通过对各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发现, 培养体系在制定过程中重点强调了课程之间的纵向联系, 往往忽略了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相关课程知识融会贯通, 及时得到应有的训练。如开设管理、经济相关课程, 却不能及时地将课程知识综合起来运用到企业经营过程中。这里既牵涉实践过程的组织如何让学生和实际经济环境接触, 也牵涉到实践项目的设计如何将课程内容综合起来。因此,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 电子商务培养体系设计时, 在考虑纵向课程的联系时, 应当加大学期内课程的横向联系, 同时通过设置相关的实践项目将课程综合起来。

(二) 实践课程项目设计引入竞争设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完成各学期课程横向设计后, 需要针对各学期课程内容之间联系设计实训项目, 能够让学生通过实践项目将本学期所学知识融合起来灵活运用。在电子商务专业培养体系中, 经济管理类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在企业中从事相关经营活动、管理活动、决策活动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相关课程能够很好地引入竞争性项目, 通过竞争性项目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完成各相关课程知识的融合。如采用ERP沙盘模拟实践项目将管理课程、会计课程、经济课程等课程进行融合, 锻炼学生实际企业经营管理能力;采用营销模拟项目将营销课程、策划课程、经营类课程进行融合;采用网店运营模拟项目对网络营销、市场营销、电子支付等相关课程知识进行融合。在组织这些项目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其中的竞争设计相当感兴趣, 通过模拟对抗, 既学到了理论知识, 又锻炼了综合运用能力, 还能通过对抗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心理素质, 比起传统的实践教学学生更愿意参与, 教学效果也更好。

(三) 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加强实践过程监控。

在对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课程项目设计过程中, 现代信息技术的利用是必不可少的。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相关计算机软件的使用, 一方面能够更快速地模拟实际环境, 尽可能将实际经济环境移植到电脑系统中;另一方面能够利用软件技术对学生实训过程进行监控, 完成对实训过程的考核。通过对抗项目完成实践教学, 需要考虑市场、经济、政策、人等方方面面的因素, 因此单靠人工或者物理教具很难快速模拟和跟踪, 而计算机软件模拟却能够很好的实现。因此, 在实践项目设计过程中, 引入计算机技术, 特别是市面上成熟的软件产品能够大大提高实践项目组织的可行性, 同时有利于跟踪学生的实训过程。如目前市场上存在的企业管理类模拟软件、营销类模拟软件、网店经营类模拟软件、创业类模拟软件等都有相应的成熟的产品可供采用。在进行实践课程教学时可以大大加快教学进程, 利于学生进行训练和对模拟过程的监控。

(四) 实践课程教学过程组织专人负责, 实践过程分析协同化。

由于实践课程教学过程是对多门课程知识的融合和综合运用, 因此对于课程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应当指派专门的实践指导教师, 另外对学生实践过程的分析应当吸纳课程教师共同参与进来, 一起完成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实践课程教学由专门指导教师负责, 可提高实践项目教学的系统性, 有利于对学生模拟过程进行系统指导。而对学生模拟过程的分析, 可以通过多门课程教师的参与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从而指导相关课程教学的调整。

四、结语

随着高校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 对人才培养模式更深层次的调整要求迫在眉睫, 要求培养体系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而其中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实践项目的开发是重要途径。沙盘模拟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实践项目的组织和考核, 但对于如何将模拟项目和课程内容结合起来, 各教学单元协同进行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各院校需要针对具体环境逐步设计和完善。相信, 沙盘模拟教学项目的运用必能提高整体专业实践教学效果, 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发挥积极的作用。

摘要:沙盘模拟实践教学是继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它不仅能将专业课程理论知识串联起来, 方便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 还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细致的考核。本文从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课程教学角度对沙盘模拟教学方法进行阐述, 希望为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沙盘模拟,实践课程,问题,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朝晖.ERP沙盘模拟对抗教学方式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1.

[2]胡苏.ERP沙盘模拟实验与财务管理教学耦合的路径选择[J].商业会计, 2010.20.

[3]郑惠珍.ERP沙盘模拟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综述[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8.

10.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篇十

工程教育是以技术科学为基础,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工程师为目标的专门教育[1]。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使命是将接受了基础教育的大学生培养成符合国家要求、社会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实践能力、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工程应用型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作为二本院校的重庆理工大学,将人才培养定位于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是符合当前工程教育改革主题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路径。

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中计算机技术是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核心力量。为此针对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深入研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加强计算机技术教学已为行业共识。如何在电子信息工程总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在本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内合理安排计算机教学内容,培养适应地方及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 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干学科为电子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在电子信息工程现有学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内容中已深入融合了计算机教育理念,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生计算机能力、工程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学习计算机类课程的基本任务主要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相关专业应用软件的使用,要求学生能够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软件,并设计开发面向本专业特定问题的模块。因此,对应上述层次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中计算机系列课程的开设也应分为如下层次[2,3,4]:

1)基础类计算机课程

基础类计算机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语言等、微机原理及汇编语言等。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培养计算机思维方式,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悉计算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同时学生的程序设计、工程应用打下基础。

2)专业基础类计算机课程

专业基础类计算机课程主要有: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接口技术及计算机通信网等。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专业基础理论及设计方法,掌握系统的开发技能,培养开发应用的能力,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以满足本行业工作或是局部工作的需要。

3)应用基础类计算机课程

应用基础类计算机课程主要有:软件工程、电子设计自动化、单片机原理及嵌入式系统设计、MATLAB高级编程及应用、DSP技术和EDA技术等。其目的是让学生掌握了软硬件技术融合的系统设计方法,为电子信息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打下基础,为大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设计开发等课外知识竞赛奠定知识基础,达到综合培养科学研究和应用开发的能力。

4)本学科新技术紧密相关的计算机课程

与电子信息新技术紧密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不断涌现,目前可开设虚拟仪器、软件无线电、FPGA及片上系统、网络协议开发等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电子信息行业前沿新技术、新动态,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全方位增强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及就业竞争力。

3 本专业计算机教学应重视的环节

高校计算机教学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按照国家的指导标准和行业的专业标准,应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作相应调整。作为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应针对专业特点,根据计算机教育规律,合理组织课程和安排教学内容,促进专业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发展,应在计算机教育中要重视以下几个环节[5-7]。

1)明确教育培养目标,重视计算机技术融合

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特点及趋势,并结合本专业计算机应用情况,必须明确本专业计算机教育的培养目标,建立比较完整的本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体系,全面提高学生在电子信息技术中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衔接中,必须注重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充分地结合计算机技术。

2)围绕培养目标强化应用型本科特色教学

教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所任教的课程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分科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树立完整的课程观,通过对知识的整合和分解,以准职业人的衡量标准来进行工程化教学。在教学前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分科课程的教学计划,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目标逐一进行细化,并能够结合实际工程任务对课程进行重新的整合,使学生的培养更贴近社会的实际需求。这样既注重了认知目标的培养,又实现了技能目标的培养。在教学中充分地实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方式的转化,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明确了学习目标,通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技能和创新性,促进对其职业素养的形成,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3)注重计算机软硬件内容并重,注意计算机教育内容体系的更新

嵌入式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各种高性能专用微处理器及单片机芯片在电子信息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进一步促进了计算机软硬件的紧密融合。因此,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必须注重计算机软硬件两方面技术融合,将计算机软硬件新理论、新技术导入到电子信息工程理论及实践教学,并对教学内容及时调整及更新,使学生能不断更新计算机新知识和具备新技能,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新需求。

4)将科研内容引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加入研究课题

计算机技术的科研前沿引导计算机新技术不断发展,使计算机教学内容也应随着科学研究的进展不断更新。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课程中有代表性的计算机科研成果及实例引入电子信息工程理论及实践教学[8],通过科研理论结合工程应用实例,使建立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思考,达到提高学生的相关技能的目的。

教师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发现一些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引导他们对一些自身感兴趣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在已有知识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想法,有对其中深入研究价值的内容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5)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围绕完整的电子信息理论主线,结合工程应用实际,针对目前计算机课程体系封闭式、验证性的实验内容,结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要求,整合计算机各课内实验内容,设计计算机设计性、创新性、开放性的综合实验实践环节等系列实验项目,构建电子信息及计算机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创新、创业、竞赛型培养模式[9]。并根据实验室现有设备,结合专业工程实际需要,由学生自主选题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和完成实验题目,提高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

教师构建计算机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中,鼓励他们参加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挑战杯”、足球机器人等全国性和市级大赛,将理论知识学以致用,有效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应用能力。

4 结束语

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多样性需要形成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队伍,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多元化培养目标提出了紧迫的挑战。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根据学生专业计算机能力需求,及时地发展和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何在突出电子信息工程学科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强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工程应用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摘要:计算机教育是推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程教育的核心内容,提升大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已成为工程应用型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目标。文章基于工程教育大背景,结合电子信息工程学科现状和培养目标,详细阐述了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建设;针对应用型本科专业特点全面分析了专业计算机课程理论及实践教学方法。系统地对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优化和提升,从而符合国家工程教育理念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

11.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计算机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doc 篇十一

1教学现状分析

为达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求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然而在现阶段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 课程性质:计算机语言课程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而不是基础理论课程,它具有工具性。它的工具性表现在计算机语言是人与计算机交互的工具,学习计算机语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语言,包括学会理解、表达和积累计算机语言。计算机语言课程就是以某一种特定的计算机语言为例,引领学生通过基本语法开始学习和理解计算机的运行逻辑。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起引领入门的作用,学生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将对基本语法和运行逻辑思维的理解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很多教师尚未认识到本课程的工具性,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管理模式都还停留在基础理论课程的程度,因此教学效果不好。

2) 教学模式:计算机语言的语法枯燥严谨,与自然语言存在一定差异,应用于实际问题时形式千变万化,不能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传统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本课程教学中效率较低[2]。而且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都是被动接受,不能充分理解,从而会导致学生过分依赖教师所讲内容。这样的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适合专业培养的要求。

3) 管理模式:现在大部分教师的管理模式比较落后,多使用单一的考核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而且由于过程管理较少,使得学生普遍不注重学习过程,一心只求完成考核任务,使得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较为普遍[3]。而且,单一的考核方式, 导致学生大部分都各自学习,各自完成任务,缺少协作,不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2教学改革策略

以构建“学习共同体”为理念指导“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过程改革,本质是将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本位的课堂教学,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获取,带着一种归属、认同心理积极地参与和体验共同体的学习生活。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塑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知识积累和学习能力,设计课程时应注意体现层次性,使尽量多的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当中[4]。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准备应对不积极参与的成员和进度落后成员的策略,课堂教学中主动关心、引导,鼓励所有成员一起来探讨、交流思想,相互协作,使学习者获得人际性支持, 并从中得到鼓励和支撑。

2) 强化互动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当充分了解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工具性,因此,课程教学目标应以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为重点,而不是死板的灌输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注重知识的运用和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法,还要通过编程解决问题,理解计算机的运行原理,为今后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师应当构建“学习共同体”为理念的交互式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以3~5人一组自行建立协作团队,教师以新知识点为重点编制案例作为习题和课前预习,让学生团队在上课前,通过合作分工针对案例来进行方案设计和编码实现[5]。教师通过随机点名选取团队展示工作成果,并请其他团队来评判,并对成果进行完善。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一改过去单纯死板的知识灌输方法,增加互动教学以及学生的课堂练习。

3) 重视过程的教学管理

除了应用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还应该在教学中保持高度严格的过程管理,否则交互式的教学模式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学生总成绩的评定采取“5+1”课程考核模式,即按“作业、课堂程序演示、实际操作、小组答辩、上机实验”5个过程考核模块和1次期末考试进行。5个过程考核模块中,以课堂程序演示、实际操作和小组答辩为重点考核方式,其中评分组成如下:教师评价占50%,小组间互评占30%,小组内部互评占20%。

3结语

上一篇: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维修电工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