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诗歌的总体风格

2024-08-12

陶渊明诗歌的总体风格(12篇)

1.陶渊明诗歌的总体风格 篇一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诗人,自晋以降,他的人品和诗作都受到人们的好评。宋人曾纮评论陶诗的创作风格时说:“余尝评陶公诗,造语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冠冕也。”曾纮评语不但概括了陶诗艺术风格造诣的深远,而且中肯指出了其艺术内涵的丰腴和陶诗在中国诗坛的地位。

宋代惠洪论及陶诗时指出:“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冷斋夜话》)。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论及陶渊明和谢灵运二人诗歌风格时指出:“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综观陶诗,自然质朴当是陶诗风格的基调。

一、自然质朴的创新美

陶渊明的诗在生活题材上,在语言锤炼上,在表现手法上,都具有鲜明的创新性。其田园诗作,继“风骚”,承“三曹”,开诗坛田园之先河。在《归园田居》其三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苏轼与友人读毕此诗,在《书渊明诗》中无限深情的写道:“览渊明此诗,相与太息。噫嘻,以夕露沾衣之故,而犯所愧者矣!”劳作的甘苦,通过陶渊明的田园诗,首次在文人创作中得到歌颂。四十四岁以后,诗人连遭不幸,阅历日深,对衣食和劳动有了更加现实深刻的理解。《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劈面则提出“人生归有道,衣食故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诗人高于晋人和文学史上很多优秀作家之处,就在于他以躬耕不懈寻求到了人生的新意境。

他的“平畴交远风,良亩亦怀新。”“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在语言上的通俗、朴素、精练、深情而近似“田家语”的白描手法,都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的艺术效果。“榈庭多落叶,慨然已知秋”的信笔拈来,“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农务各自归,闲暇则相思”等用质朴语言形象创新性的反映了诗人对劳作的新认识、新感情,苏轼称“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别此语之妙也。”(《题渊明》)陶诗不烦绳削的佳作,较之晋宋那些穷力追新,极貌写物,因辞累句叠而损伤了真正自然美的山水诗,给人以清新自然的享受。

二、自然淡永的抒情美

诗的生命是情感,陶诗有对田园宁静恬淡乡间生活的写照:“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对他亲躬陇亩则更是自然朴实的抒情:“白日掩荆扉,虚世绝尘想。”农村生活环境较之官场的“雷同毁异,物恶其上”的喧嚣倾轧,更使诗人深感田园生活的清净闲适。在田园劳作中,他也切实找到了和劳动人民“话桑麻”的共同语言:“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移居》其二)仕途痛苦反复使他清醒看到官场生涯与他“性本爱山丘”的心性是不相容的,“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清人温汝能说:“陶诗多真趣。”(《陶诗汇评》)这里点出的陶诗中那种舒适淡永的一往深情,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他对田园之爱于字里行间真切流出,给人以丰富有韵、回味无穷的美的感染。

元代陈绎真评论陶诗风格时说:“陶渊明心存忠义,心处闲逸,情真景真,几于《十九首》矣。”《诗谱》这段话点明了陶诗所写的事均出自他的真情实感,自然美妙。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陶诗善于把自我抒情自然融合于客观事物中:《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于自然摹写典型景物中,物我合一,表现了诗人闲适、恬静、淡泊的自我心境。陶诗的质朴自然抒情,是和诗的内容相关联的,质朴来自贫困寒微的生活境遇,清净自然淡永是傲视腐败罪恶社会和崇尚自由人生品格的体现。

三、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陶诗在创作过程中所塑造的形象是用点染白描手法,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不着意刻画,东坡说:“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视之有奇趣。”(《冷斋夜话》)所谓“奇趣”,包括诗中流露出的真情实意,也包含诗人艺术上的独特创造所给人的审美意境,古人曾指出陶诗“遇境成趣,趣境两忘”的特点。(许学夷《诗源辩体》)

陶诗塑造的形象还富有理想的色彩。诗人在《陶花源诗并记》提出了“陶花源”的社会理想:这里人人参加劳动“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劳动成果归自己,没有封建剥削:“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陶诗在塑造形象时,能够使景:“依依远人村”,事:“种豆南山下”,理:“欲辩已忘言”,巧妙融合,创造出景、情、理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诗人把对自然景色的观赏体会与领悟到的人生真意联系到一起,使诗歌的景、情、理达到了高度完美的统一,正如苏轼所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种独特塑造形象的风格构成了陶诗意境盎然的形象美。

四、质朴无华的语言美

陶诗语言虽然极近普通的“田家语”,却是经过高度艺术提炼的,而在这精粹传神的语言中又都含有丰富的情感、典型的形象。“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荫”一个“贮”字,用在这里,形象生动新鲜传神,中夏清幽林荫好像是可贮存、可掬取的一泓清泉。“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一个普通的“翼”字,同样使我们清晰动感地看到那和煦南风温存抚爱着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生意盎然。“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平淡无奇的四句诗却写出了一片生动田园生活和谐欢快的声音和气氛。北宋诗人梅尧臣说:“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陶诗语言能够做到如此平淡朴素而又寓意深远,的确难能可贵。他的一些诗句如“久在樊笼里,始得返自然。”“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看似淡然没有精雕细琢,细细品味,其实都是颇具匠心的`“奇句”。

“奇文共欣赏”,陶诗对后代田园诗创作有着极明显的影响,单以有唐一代而论,受其艺术熏染的“王右丞有其清腴,孟山人有其闲远,储太祝有其朴实,韦左司有其冲和,柳仪曹有其峻洁;皆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说诗日卒语》)。唐以后历代“效陶”、“拟陶”、“和陶”之作更是汗牛充栋。“诗品即人品”,陶渊明高尚的人格,对后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后世许多优秀诗人很少没接受过他的艺术熏陶和思想影响,其诗歌风格对后来诗家的启迪,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颇为罕见的。

2.陶渊明诗歌的总体风格 篇二

生活即诗, 在此是强调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文风格影响巨大。他的出身、地位、遭遇以及当时的时代、社会都决定着他诗文的基本内容, 而其诗文内容又直接影响着他的诗文的基本风格。

1. 陶渊明的出身及生活经历。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 祖父陶茂, 为官武昌太守。父亲陶敏也做过官, 却不以出处为意。母亲孟氏, 则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侃的外孙女。陶渊明的父亲在他8岁时就去世了, 生活颇为艰难。陶渊明在20岁时受叔父陶夔的怂恿, 到京城健康、会稽郡、吴郡等地进行游学求仕生涯, 但三年后求仕也无果而归。之后虽受提携, 终因看透了世事翻覆, 最终选择了归隐的道路, 并从38岁起就归隐田园, 直至终老, 自塑了中国历史上的力耕自给的真隐士的典型形象。

2. 生活经历对陶渊明人生观的影响。

从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可看出, 凭他的才学在当时应该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官位, 可是他生不逢时, 游学求仕数年后失望而归。他看清了那些贵族豪门的嘴脸:垄断政权、滥赏滥杀、放浪形骸、贪财虚伪、荒淫奢侈。同时, 三年的游学也令他深感京城人门第观念的严重。这种经历让他深感自卑, 从而也令他产生了远离政治官场的念头。其实把自己的一生都埋没在田间地头, 又何尝是心甘情愿?只是这个世道是非颠倒、善恶不分、官场实在是无法容身。这其实才是陶渊明真正的心迹所在。

3. 生活经历、人生观对陶渊明诗文内容、诗文风格的影响。

这种经历, 决定了他的诗文内容主要是以他的隐居田园生活为主。在他归耕柴桑乡里的二十多年里, 先后创作了诸如《归园田居五首》、《移居二首》、《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丙辰岁八月中于下巽田舍获》等著名的田园诗。在这些诗中, “既描写了‘暖暖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郁郁荒山里, 猿声闲且哀。悲风爱静夜, 林鸟喜晨凯’的山乡景色, 又叙写了‘时复墟曲中, 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 但道桑麻长’‘农务各自归, 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的农家情趣。但写的更多的, 则是‘久在樊笼里, 复得反自然’‘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的无限欣慰, 以及‘晨兴理荒秽, 戴月荷锄归’‘山中饶霜露, 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 弗获辞此男’的生活艰辛”。这些诗文, 语言“质而实绮”, 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涵着炽热的情感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在他出仕十年间, 身处险恶的官场, 所写诗文主要的还是对田园自然美景的描绘, 对上古淳朴民风的怀念、自己眼前农耕生活的乐趣等等, 文风清新、淳朴。

由此可见, 正是陶渊明自己平淡自然的生活写入诗中, 才孵化出我国彪炳千古的“平淡自然”的诗文风格。

二、性情即诗影响诗风

在东晋那个黑暗腐朽的政治中, 陶渊明卓尔不群的性格决定了他卓尔不群的文风。

陶渊明卓尔不群的性格深得其外祖父孟嘉的遗传。陶渊明8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他对陶渊明没有太大的影响。对陶渊明影响大的还是他的外祖父孟嘉, 陶渊明继承了他身上作为名士的许多东西。

1. 孟嘉的性格。

孟嘉少年丧父, 他淡泊沉静, 度量很大, 才华横溢。当时的江州刺史国舅爷庾亮征聘他做了庐陵郡从事, 孟嘉不通人情世故在江州时常被庾亮讥笑, 但他从不计较。后来, 孟嘉又做过恒温的参军。可恒温是个粗人, 经常捉弄为难他, 可孟嘉从不生气, 度量很大。

另一方面, 孟嘉对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却是极其尊重热情。他做江州别驾时, 乘船去为朋友江州刺史谢永吊丧送葬, 途径永兴, 遇一天下名士许询, 待他凭吊完后回到永兴, 两人一见如故, 夜以继日的将平生所学拿出来一一探讨, 直到都没了说话的力气才分手。后来孟嘉又升官为安西大将军长史, 但他在衙门中没有长官架子, 总是随和地同下属说话办事, 只靠公正谦和使他们信服。他结交朋友非常谨慎, 从来不收礼, 不搞礼尚往来那些官场客套。

孟嘉喜欢读书, 如果有了心得, 内心喜悦, 就驾车到龙山, 登京望远, 把酒临风。在陶渊明到了发蒙的年龄, 孟嘉就送了他一整套儒家经书, 对他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孟嘉一生中从不肯苟且迎合别人, 言语从来没有夸大自己。他喜欢酣饮, 即使喝过了量也不会失态, 而是借着酒兴抒发情怀, 畅然寄心于世外。

2. 陶渊明的性格对其诗文内容和风格的影响。

虽然陶渊明十二三岁的时候, 51岁的孟嘉就去世了, 但孟嘉的这些性格, 可谓完全遗传给了他的外孙。他的才华、度量, 淡泊沉静、刚正不阿、不肯苟合权贵、酣饮作诗、率直任性而又豁达洒脱等, 在陶渊明身上一一再现, 并直接成为陶渊明的诗文内容, 影响着陶渊明诗文的基本风格。

《五柳先生传》是陶渊明出仕前的一篇早期作品。这篇传记以自画像的方式记事立言, 真实而又传神地反映了他年轻时贫寒的家境和处之泰然的情怀。尽管家贫, 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 箪瓢屡空, 却全然不以为怀。相反, 读书成癖却不求甚解, 只求意会;嗜酒成性, 而不能常得, 逢招必醉;著文成习, 又自得其乐, 以明心志———一种率真、任性而又豁达、洒脱的情怀, 一个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高士形象, 就这样寥寥数语, 被栩栩如生地传示了出来, 让人直觉面对的就是性情淳朴的上古遗民。其文语言平淡无奇, 为人性情、对生活的态度在平淡的文字下自然流露, 其平淡自然的风格窥见一斑。

陶渊明乃性情中人, 一生中充满了乌托邦式的理想。晚年写的《桃花源记 (并诗) 》是这种理想社会的艺术再现, 他一生之所以能不断抵御世俗利欲的诱惑, 源于他的两大精神支柱:一是时时以古代贤人的言行自砺, 二是始终尽可能地从现实的农耕生活中发掘出真实的乐趣。这从他的《和郭主簿二首》中“遥遥望白云, 怀古一何深”, 以及《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中“先师有遗训, 忧道不忧贫”的诗句里, 可以窥见出他常将像先师孔子、长沮、桀溺、黔娄之妻等一些古代贤人自勉, 以此形成了他独特的人格魅力。这些也是陶渊明的性情即诗的佐证。

另外, 陶渊明喜欢饮酒, 干脆他就以“饮酒”为名作诗, 借酒抒情, 酒中倾述了对远古淳真理性的呼唤。

尤其要提的是, 他做彭泽令, 在职不满百日, 尽管家贫急需官俸度日, 但因不忍奴颜婢膝于督邮, 乃弃官而去, 并做《归去来兮辞》以述心悦。这就是广为传诵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其刚正不阿之性情跃然于纸上, 令人肃然起敬。

此外, 晚年的陶渊明极度贫困, 时任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江州刺史檀道济到陶潜家中请陶潜出仕, 被潜拒绝, 所赠梁肉也被潜送回。此事后, 陶渊明作《有会而作并序》, 在平淡自然中表达了自己在贫苦的生活中仍要坚守为人的节操, 身处患难却能在安贫乐道中获得精神自由的思想, 同样令人钦佩。

他的诗融入其性情, 他的性格即是他的诗, 性情的恬淡、宁静、光明峻洁、求真不屈作用于诗, 即形成他的平淡自然之风格。

三、意识形态影响诗文风格

任何一位作家的世界观、创作、思想、性格等等皆受到他生活的客观世界的影响, 他的创作风格也必然包含有他生活的时代的烙印。从汉末大乱到隋代统一, 我国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的状态。陶渊明生活的东晋也正处在这一分裂动荡的状态中, 他的文学创作、诗文风格也必然受到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当时佛道盛行、魏晋学风谈玄说理、崇尚隐逸等等意识形态对他平淡自然诗文风格的形成有其重要影响。

1. 意识形态:

佛道盛行、魏晋学风谈玄说理, 崇尚隐逸。佛教由东汉开始输入我国, 经历三国时代, 到两晋时期更为兴盛, 佛寺日渐增多, 佛经大量翻译出来。道教创立于汉末, 原来主要在民间流行, 到两晋时产生了贵族道教, 在社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汉末清议士人因批评政治招致了党锢之祸。之后魏代汉, 晋谋代魏, 又大肆屠杀政治上的异已人物, 在这种政治局面下, 清议逐渐转为清谈, 崇尚虚无、消极、避世的道家思想有了迅速的发展。后来何晏、王弼以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 并注老子, 于是玄学兴起。这股谈玄说理的魏晋学风统治文坛达百年之久, “淡乎寡味”的玄言诗对陶渊明潜意识中的诗文创作也有较深的影响。加之陶渊明时代崇尚隐逸之风, 儒玄双修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 他本人从38岁归隐, 成为当时浔阳三隐之一。这些意识形态作用于陶渊明的诗文创作, 对他平淡自然的诗风都产生了影响。

2. 意识形态影响其诗文内容, 从而影响其风格。

在他的名篇《桃花源记 (并诗) 》中,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美妙的理想世界。那儿风景优美, 民风淳朴, 人们努力耕作, 充分享受劳动和收获的欢乐;他们热情好客, 始终保持着幼有所长、老有所终的传统美德。尽管是虚构的寓言故事, 但它本质上却是一种社会文化思想的理想展示, 而这种理想是在吸取了儒家有关大同社会“天下为公”的精髓的同时, 糅进了道家“小国寡民”、“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君, 乐其俗” (《老子》) 的政治主张后形成的, 诗文显得从容而平淡, 淳厚优美而韵味十足。由此可窥见道家思想对陶渊明诗风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陶渊明在很多诗中都体现出一种用耕稼自勉勉人的处世态度, 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这种处世态度在晋代文人中很特别, 这是他陶渊明式的求安避患行为。而这种行为就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前人曾说‘陶公高于老、庄, 在不废人事人理, 不离人情, 只是志趣高远, 能超然于境遇形骸之上耳’ (方宗诚《陶诗真诠》) 。正由于胸次、识见高卓, 流露于诗也自然浑成, 于逐句转意中不觉赘复, 反觉亲切质朴, 淳厚有味”。

在《形影神三首》、《连雨独饮》中, 作者既信天地万物间有神仙, 自己想成神成仙, 又否定神仙的存在, 于虚实间对人生有清醒的认识。他的这种认识在晋代既不同于自然崇拜者以放情山水, 服食求仙为尚, 又不同于儒家名教传人以世俗利禄为累, 而是受到老庄思想影响并结合晋末社会现实自创的一种新的自然人生观。它的鲜明特点就是:保持心神自由和独立个性, “纵浪大化中, 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形影神三首·神释》) 。这种自然人生观作用于诗, 便易于形成一种平淡自然的风格特点。

此外, 陶渊明的《杂诗》共十二首, 其基调便是咏叹人生无常、生命暂短, 足见当时佛道思想对其诗歌的影响。这些意识形态的清静淡泊色彩作用于诗, 其风格便呈现出平淡自然之特色。意识形态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而陶渊明之高明就在于把玄言诗的平远冲淡与现实生活的充实淳厚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自己“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苏轼《评韩柳诗》) 的独特风格。他的作品无论叙事、写景、咏怀, 表面大多平淡自然, 绝无矫情的刻意雕凿, 但又在魏晋玄学和汉代以后崇尚神似的审美观支配下, 呈现出一种渊深朴茂的奇趣和深意, 为时人和后代作家所难以企及。可以这样说, 是魏晋学风、佛道思想融入陶渊明的独立人格, 共同锻铸了其诗文作品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貌。

四、《诗经》对其风格的影响

陶渊明最伟大之处就是开创了田园诗之先河, 其平淡自然的诗风在田园诗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也可以说正是这些数量众多的田园诗才形成了他主要的风格特征。他的这些以田园生活为题材的大量诗篇, “反映了他在农村中的复杂思想感情:有的抒发劳动时的愉快心情;有的吟叹天灾和饥寒带来的苦难;有的写他在农村中感受到的大自然乐趣和体验到的人生道理”。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又精深, 深入浅出, 形成了他独创的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的独特风格。

1.《诗经》中的农事诗。

其实陶渊明的这些田园诗并非空穴来风, 在《诗经》中有不少的描绘农事方面的诗歌可谓其田园诗的源头, 只是其艺术水准远不及陶诗, 其影响远不及陶诗罢了, 而描绘的内容有相同之处。

如《诗经》国风中的《七月》, 这是一首描写周代早期农业生产情况的诗歌, 叙述了农夫在一年中所从事的农业劳动, 反映出当时的生产关系和人民的艰苦生活。

国风中的《周南·芣芑》也是一首农事诗, 采用分节歌的形式描写了妇女采摘芣芑 (即车前草) 的情景, 反映出她们在劳动中的欢愉之情。

此外, 国风中的《伐檀》、小雅中的《菜薇》、大雅中的《生民》、周颂中的《噫嘻》和《丰年》都对当时的农业生产情况有所反映, 也都可以窥见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身影。

2.《诗经》对陶渊明诗文内容和风格的影响。

正是这些《诗经》中的农事诗和描写劳动场面的诗歌, 让陶渊明吸收到了艺术养分, 这不能不说陶渊明田园诗的独创有《诗经》的一份功劳。但他的田园诗中那种隐士的潇洒与闲淡, 绝不同于《诗经》中“饥者歌其食, 劳者歌其事”的民间呼号, 而是将“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率真自然地抒写出来, 使人感到好像是从‘胸中自然流出’, 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如《读山海经》第一首, 作者完全是白描的手法, 语言十分平淡, 使人读来毫不吃力, 只觉得接触到一片生活情景, 十分亲切。

陶渊明这种诗风的形成不能说跟《诗经》中的农事诗没有关系, 而应肯定它们之间的这种沿承。

综上所述, 陶渊明诗文中表现出来的“平淡自然”风格直接受其性格和诗文内容的影响。影响其性格的主要是孟嘉的遗传以及他的生活经历;影响其诗文内容的除了他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外, 还有当时社会意识形态和《诗经》中的农事诗。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陶渊明身上, 才产生出独特的陶渊明式的诗文之基本风格。这仅仅是指陶渊明诗文的基本风格, 除此之外, 陶渊明也有少量的诗文体现出“怒目金刚”式的风格, 但不占主流, 故本文只是分析了陶渊明“平淡自然”诗文风格的源流, 对“怒目金刚”式没作分析。

参考文献

[1].曹明纲.陶渊明全集附谢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前言第1页.

[2].李蒙著.陶渊明.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第23页.

[3].曹明纲.陶渊明全集附谢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前言第2页.

[4].李蒙著.陶渊明.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第146页.

[5].曹明纲.陶渊明全集附谢灵运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前言第3页.

[6].李蒙著.陶渊明.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第11页.

[7].李蒙著.陶渊明.解放军出版社2003年版, 第11-13页.

[8].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第40页.

[9].上海教育学院编.中国古代文学读本.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第339页.

3.浅议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 篇三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79-01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开创者,也是中国田园诗创作的第一座里程碑,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贡献甚大。他的田园诗平和散淡,自然纯朴,感情流露舒缓自如,抒情方式平淡自然,为历来诗家所赏识。其素淡的风味,脱离了华丽的词藻,发情于内心,返归于自然,如风行水上,水到渠成,并非特意刻画所能达到的境界。现在,就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谈一下我的拙见。

一、恬淡自然,醇厚隽永

恬淡自然,醇厚隽永是陶渊明田园诗最突出的特点。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渊明田园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清松在东园”,“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中可见绮丽。

二、高远拔俗,浑然天成

陶渊明田园诗大都是抒情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像一股清泉渗透在景物的描写之中。陶渊明绝不纯客观地刻画景物,追求形似,他笔下的景物总是饱含着诗人的感情,那在南风吹拂下张开了翅膀的麦苗; 陪伴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以及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归巢的春燕,无不富于情趣。诗人特别喜欢描写青松、秋菊、孤云、归鸟。在这些景物上,体现着诗人自身的性格,通过它们表现自己的坚贞孤高的品格和爱好自由的感情。特别是菊花,由于他的爱好和描写,在后人心目中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周敦颐说“晋陶渊明独爱菊,……菊,花之隐逸者也”,是有根据的。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很不相同。谢诗往往只给人一幅幅客观的山水画面,陶诗却使人在接触到田园生活画面的同時,可引人到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中去。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很少被人们留意的极平常的事物,陶渊明却写得如此具体、亲切、生动,体现了他对这一切的真挚感情。我们不只看到榆柳桃李中的几间草屋,村落中的几缕炊烟,听见深巷中的犬吠、树头的鸡鸣,所有这一切还构成一种意境,它宁静安谧、淳朴自然,巧妙衬托出诗人安恬自得的心情。《饮酒》其二“青松在东园,众草没有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寥寥几笔,便勾勒出苍松兀然独立的形象,这同诗人“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的细节动作连在一起,使人觉得那苍松就是诗人的知已,也是他兀傲自负个性的象征。在诗人笔下,这些似乎随意点染的景物同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谐地交融为一体,情中有景,景有有情,耐人寻味。这种特点的形成与诗人的创作方法密切相关。诗人写作田园诗,目的并不在于客观地描摹田园生活,而是要强调和表现这种生活中的情趣。因此,他在创作时,并不是随意摄取田园生活的影像,而是把那些最能引起自己思想感情共鸣的物象摄取到诗中来,在平凡的生活素材中,含有极不平凡的思想意境,因而潜移默化,使人们感到亲切、又感到崇高。由于他的诗有意境,因而也就全篇浑然一体。这在艺术上又与汉魏诗“气象混沌,难以句摘”,不谋而合。

陶渊明田园诗受玄言诗的影响,表现出议论较多的特色,这有助于开拓恢廓精深的诗歌意境。他时或以议论发端,如《庚戌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开头云:“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四句议论为下文所写“晨出”、“日入”的劳作奠定了一个正大庄严的基调。《饮酒》其一,以“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作为发端,一开头便拓出了一片虚远流化的意境。他又时或在写景叙事之中、之后发议论。如《乙酉岁九月九日诗》前半细写“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的秋景,后半继之以“万物相寻绎”的议论,从而在节候之变中,写出了一种理思。而《归园田居》其一又是中间写景,首尾均发议论的,从而使中间所写平常的村居之景获得了玄学意义“自然”的深远意蕴。凡此种议论,皆使诗境恢廓而精深。这种议论较多的艺术特色,明显是承玄言诗而来的。玄言诗的议论,重在理辩,因此才有精深之境。而这种精深又归于虚远,因而这种精深中又伴有一种展拓。然而,同大量“世极迍邅,而辞义夷泰”②的玄言诗所不同的是,陶渊明的议论是他心胸的真诚流露,这同他的立身行事正相符合。确如宋人许顗 所说:“陶彭泽诗颜、谢、潘、陆皆不及者,以其平昔所行之事赋之于诗,无一点愧词,所以能尔。”

4.陶渊明平淡自然诗文风格探源论文 篇四

摘要:本文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基本诗文风格之形成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形成“平淡自然”的风格特点,是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主要是探讨陶渊明生活即诗、性情即诗影响到诗文风格。他的出身、生活经历、人生观等直接影响其诗文内容,进而影响其诗文风格;他的性情受他外祖父孟嘉的影响很大,从而从另一重要侧面影响到他诗文的内容和风格。外因主要是当时社会的意识形态(佛道盛行、谈玄说理、崇尚隐逸)和《诗经》中的农事诗对其诗文内容有重要影响,从而影响到他的风格的形成。

5.陶渊明诗歌的特点 篇五

清人方东树曾说:“读陶公诗,专取其真事、真景、真理,真不烦绳削而自合。”①四个“真”字,可见他的田园诗真实感之强,自然气之盛。从整体来看,他所作田园诗的题材和内容多来自归隐后的田园生活。如: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以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二、艺术境界上高远拔俗、天然浑成。主要体现在情、景、事、理的交融统一上。

诗歌创作中,情、景、事、理的交融是至关重要的,而情又是最为重要的。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了情的理更是索然无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作品便失去了他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和花卉草木都包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把自己对人生、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诗中景、情、事、理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都能享受到无尽的美。

三、语言上自然本色、精练传神。

陶渊明具有丰富的人生思想,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陶渊明的田园诗不用华丽的词藻来修饰,不用像雕刻家那样精雕细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的笔法精练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从而达到写意传神的艺术效果。他的诗意境高远,诗句中所蕴含的意思也奇异巧妙,真是巧夺天工,而不见斧凿之痕!

6.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篇六

摘要: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他的诗歌“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主要表现在他骨子里的山水情结和外因作用下任真闲适、欣豫自远的追求上。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他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并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

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1]、“质而自然”(严羽)[2],“冲淡高洁”(梁启超)[3]、“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5]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6],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

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同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眷恋。那些山,那些泽(水),以及山泽间的动物和植物,都充满着一种非凡的魅力,诱惑着他走近。“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山泽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觉得山水见招。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2、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

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选择归隐,证明他“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久去山泽游”(《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可以尝试“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可以怀想“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二十首》其十)。总之,山与水可以缓解他心头的压力和疲劳,洗去他因见过太多世俗社会的黑暗和污浊而引发的厌世情绪。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作用其中的除了他骨子里拥有的高尚节操和爱山又爱水的真性情,当然也离不开黑暗社会压迫人性的反面驱动。

“性本爱丘山”和“怅恨独策还”(《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分别是山水情结形成及表现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作用在陶渊明的诗歌写作上,便形成一种冲淡自然、清新流畅、古朴质直、醇厚隽永的诗风,感情真挚而富有奇趣,故金代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7]总括其诗歌特点。他的山水情结与他诗中的山水意象巧妙融合,一起构成一种浑融的山水意境。

二、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这些意象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都体现自然的特点,即以山水为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对美的要求。其中,广义的山水意象包括山、泽、松、兰、鸟等与山水相关的生命和物事,狭义的山水意象则单指山与水(主要是泽)。下面,我们便从山与水的意象分析陶诗的山水意境,探求陶诗的山水情怀。

1、山的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陵岑、南山、西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7.陶渊明诗歌艺术特点 篇七

具体地说,陶诗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为:

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南风下张开翅膀的新苗,伴随他锄草归来的月亮,依依升起的炊烟,不嫌他门庭荒芜重返旧巢的春燕,在中夏贮满了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青松、秋菊、孤云、飞鸟,都已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又是体现了诗人主观感情与个性的,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且看《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著名的诗篇之一。前半部分着重叙说“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对矛盾对立的句式为后文的设问埋下了伏笔:结庐(造屋)在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纷扰(车马的喧闹不正是纷扰人世的一个缩影和象征吗?),而我们于人境中结庐的诗人却恰恰避开了车来马去的人间的喧嚣。为什么能如此呢?这便自然引出一个带有悬念性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而“心远地自偏”便道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意蕴的回答:心灵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样。存在决定意识。一般来说,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心境恬淡静谧;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也可对存在产生反作用,心境的恬淡静谧也可使喧闹的环境变得偏僻幽静。一千五百年前的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这可谓由艺术通向辩证法认识论的奇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这个“见”字用得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有的本子作“望”(见《昭明文选》)则大谬。苏轼曾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东坡题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一步丰富了诗人“悠然见南山”时的美妙意境。“日夕”乃“傍晚”,“相与还”即“结伴而归”,诗人看到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这“飞鸟相与还”也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最后二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欲辨已忘言”句意本《庄子》而来。《庄子·齐物论》云:“辨也者,有不允也。夫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意’字从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上‘真’字,更跨进一层,则‘心远’为一篇之骨,‘真意’为一篇之髓。”东方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境既闲寂,景物复佳,然非‘心远’则不能领略其真意味。”这对全诗的精要作了极好的概括。

前四句讲了“心”与“地”也就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只要“心远”,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不会受尘俗喧嚣的干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那日夕的山气、归还的飞鸟,在自己心里构成一片美妙的风景,其中蕴藏着人生的真谛。这种心与境的瞬间感应,以及通向无限的愉悦,是不可落于言筌的。正如《古学千金谱》所说:“篱有菊则采之,采过则已,吾心无菊。忽悠然而见南山,日夕而见山气之佳,以悦鸟性,与之往还。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一片化机,天真自具。既无名象,不落言诠,其谁辨之。”

《拟挽歌辞》其三也是情景事理四者浑融的佳作:

荒草何莽莽,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馀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首诗先写亲友为自己送葬的情事,“荒草”、“白杨”烘托出悲凉的气氛。然后说人皆有死,谁也不能避免,而一个人的死去对活着的人来说并无太大的影响,不必过于执着。最后两句以理语作结,统摄了全诗。死亡是人的一大困惑,这个困惑被陶渊明勘破了。

陶诗中的“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的,其中包涵着生活的情趣。陶诗表现了他对宇宙、历史和人生的认识,是探求其奥秘和意义的结晶,而这一切又是用格言一样既有情趣又有理趣的语言表现的,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如:“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杂诗》其一)“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杂诗》其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其十四)“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饮酒》其八)这些诗句言浅意深,富有启示性。清人潘德舆说陶渊明“任举一境一物,皆能曲肖神理” (《养一斋诗话》),是中肯之论。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前人往往用“平淡朴素”概括陶诗的风格,然而陶诗不仅仅是平淡,陶诗的好处是在平淡中见警策;陶诗不仅仅是朴素,陶诗的好处是在朴素中见绮丽。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朴朴素素。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青松在东园”, “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春秋多佳日”,都是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又如《拟古》其三:

8.陶渊明诗歌的总体风格 篇八

【专业】小学教育

【正文】

【作者】秦平

【指导老师】李荣、李金荣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他是东晋时期最伟大的诗人。在他诗歌里面用了大量的意象表现个人的精神追求,如鸟、酒、菊等意象。目前,学术界对陶渊明诗歌意象的研究很多,也很深入,但多数比较单一,散乱,其多是对某种意象单独研究。本文便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鸟、酒、菊等意象为代表来研究其深刻内涵的。

在写作过程中,笔者翻阅了很多资料、文献,在此列出最主要的几部:杜景华著《陶渊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华书局;杨义《陶渊明传》岳麓书社此外还有很多的文献资料。

东晋时期的大诗人陶渊明可谓妇孺皆知,他生活在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多事之秋,当时政治腐败,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各种思潮此起彼伏。身受儒、道、玄学影响的陶渊明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坎坷。他曾经五次出仕,又五次归隐,个人追求从积极向上转为矛盾彷徨,最终走向洒脱、释然。他的这种洒脱,释然在他的全部诗歌中用鸟、酒、菊意象表现了出来。在流传下来的全部作品中,有很多写鸟、酒、菊的诗。其中写酒的地方有42处,居于首位。其次是鸟,流传下来的125首诗中,与鸟有关的有40余篇,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再次是菊,虽然菊在陶诗中所出现的次数并不多只有6处,但后来由于人们把菊花和陶渊明合为一体,菊花便成了他的化身,成了中国文学里象征着高情远致的意象。联系上下文,所以本文从鸟,酒,菊三个类型来论述陶渊明的个人追求。

一、鸟意象

“鸟”在中国传统诗歌意象中很多都是作为自由和理想的象征。这与鸟有自由飞翔的能力有关,但在飞翔中鸟又会受大自然的风霜雨雪的侵扰,为尘世的“罗网”所困。所以,它常又成为文人无法实现自由愿望时咏怀的对象。为此,鸟意象往往和文人的自由与困境的精神追求结合在了一起,这些可以从先秦文化典籍中看出来。在《周易》之《中孚》、《明夷》、《渐》、《小过》等中均有鸟。在这里的鸟大体上喻指坚贞自守,远遁自晦的高蹈情怀。而文学作品中的鸟意象更是不胜枚举,如《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里的鸟象征自由、和谐;“交交黄鸟,止于棘。”则暗示了不得其所的意味。此外,《庄子》“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则是远大理想的象征。

自由和困境被后来文人所继承,陶渊明深受前代文人的影响,在他的诗歌里面鸟意象既具有自由、理想和困境的含义,又给其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和他自己的某种思想有关。这些都是与他的思想追求相紧密联系的。下面从鸟意象的三个类型来论述作者的某种情怀。

(一)飞鸟意象

陶诗中最明显的是飞鸟意象。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家庭,其曾祖陶侃,曾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为武昌太守、父亲陶逸为安城太守,但在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成为历史。就连日常生活所需,有时也发生困难。所以,陶渊明受家庭贫困的驱使和功勋卓拔的曾祖父的影响,青年时期的他具有火热的情怀和宏大的抱负。在他的诗歌中常以飞鸟意象来表达。鸟的高飞远举象征着诗人的功业追求。

如《杂诗八首》其五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郁。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注。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1]这是陶渊明五十岁时所写。通过诗人对当年的回顾,让我们看到了他青年时代的火热情怀与宏大抱负。“猛志”意为壮志,即雄心壮志。“猛志逸四海”意为壮志超越四海之外,及其远大也。“骞”飞貌,“翥”飞举也。“骞翮思远翥”意谓振翅远翔也。诗人在这里把治国平天下的“猛志”比作展翅高飞的鸟儿,鸟儿是远大理想的象征。通过高飞的鸟儿,他对未来充满幻想,希望在有生之年做一番事业。丛中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曾怀有“大济苍生”之志,曾希望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具有儒家积极用世的思想。在后代的许多文人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种思想,如清代方东树说过这样的话:“昔人云:读杜诗,当作一部小经书读,余谓陶诗亦然。但何必云小也。”[2]他是把陶诗当作儒家经典来推崇的。从这里便可以看出陶渊明早年确实受过儒家思想影响,有较强烈的宏大抱负和建功立业意识。

(二)羁鸟意象

鸟本来应当是自由的,但是,世上因为有了“罗”和“网”的限制它们就变得不自由了。鸟本属于自然,离开了自然如果投入了罗网,那就没有了自由自在的飞翔,生命就失去了乐趣。所以,自然是它们最终的归宿和选择。人呢也是一样,他有追求自然的天性,为了某种追求,他不得不违心的去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中年时期的陶渊明出仕为官,许多官场之弊,黑暗的官场使他更加向往自由的生活。所以,诗人把他对官场的黑暗写在诗歌里面,以羁鸟自况,在平淡的预期下表露出了对官场的黑暗和自己想退出官场,怀念田园的心迹。也反映他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陶渊明笔下的鸟在这一时期,多数情况下折射出了道家的思考。如:《归园田居》其一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3]?“羁鸟”指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旧林”指那旧日的山林。鸟本是自由之物,此时却被关在樊笼里,表明了自由受限制。“恋旧林”表明对自由的召唤,在这里陶渊明是把“池鱼”做“羁鸟”的陪衬,以陪衬自己的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说明诗人不意误落进世俗的罗网,一离开家就是三十年。官场清规戒律对陶渊明喜好自由本性的束缚,摧残。陶渊明向往的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指在南边的山野开一片荒地,让诗人自己保持住性情的淳朴回归田园。有十余亩的宅地,八九间的草屋,房屋四周有桃李,并且能够看到村落等等。最后一句“久在樊笼里”到出了作者的苦闷就是长期被关在笼中,表明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陶渊明视自由为生命,为了自由,他愿抛管弃位,挨饿受冻,甘受清贫。为了自由,他躬耕于田园,饱尝艰辛,毫无悔意。也正如此,他成为后来世人景仰的典范。

(三)归鸟意象

“归鸟”意象在陶渊明诗歌中出现的次数最多。在自然里面,鸟多是白天觅食、娱乐,晚上回到自己的窝巢,它有自己的生命规律和法则。在世人里面它是自由的象征。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社会混乱,士人精神悬浮而缺乏依傍。在陶渊明看来,因为世俗名和利的诱惑,人们往往过着压抑自己灵魂和个性的生活。为物质奔波而失去自我,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为此,他以“归鸟”为象征,来表现自己的厌弃官场,疏离主流群体,不同流合污。在田园生活中安放情感,追求个体生命与自然的和谐。

所以,在陶诗中,他已经把归鸟与自己维系在一起,对归鸟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

在他的“归鸟”诗中,主要表现了三个放面的内容:一是表现了鸟儿在樊笼里待久后想归去的愿望,二是在归去的路途中对知己的寻求,三是在归去的过程中愉悦的精神境界。下面列举具体的诗歌来说明。如《归鸟诗》:“翼翼归鸟,驯林徘徊。岂思天路,欣反旧楼。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4]?“欣反旧楼”中的“旧楼”是指鸟的窝巢,转而指自己的家园。“欣反旧楼”写出了鸟儿久后想归家的强烈愿望,进而指出了诗人厌倦了几十年官宦生活,想归隐的强烈愿望。“众声每谐”写出了鸟儿在归途中寻找知己,借指诗人自己想找一个可以交心的知己,可以同自己一同前行。“悠然其怀”显出了鸟儿在归去后的愉悦心情,转指自己在归去后的高兴心情。再如《饮酒十二首》其七:“日入群动息,归鸟趣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5]《咏贫士七首》其一:“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迟迟出林翮,未夕复来归。”[6]《停云诗》:“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7]这里的“趣林鸣”“众鸟相与飞”“好声相和”也是和第二点的意思一样写出了鸟在归途中对知己的寻求,可见诗人也和世人一样怕孤独,想找个知己来交心。同理“息我庭柯”则指诗人回到家园。“啸傲东轩下”则表现出了诗人在回到家园后高兴的心情,表现出了诗人浓郁的家园情节。这一点在《诗山海经》里面表现得更为突出:“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8]虽然在归隐田园后住的是茅屋,但诗人仍然深深的爱着,就像鸟儿们飞倦了以后有巢作为栖身之处一样欣喜。在平淡而带有暖意的诗意中流露出的归隐田园的满足和欣慰,为自己所做的选择感到由衷的高兴。陶渊明何以对鸟如此情钟,又为何不厌其烦的多次以鸟自况呢?逯钦立先生所述:“窃谓鱼鸟之生,为最富自然情趣者,而鸟为尤显。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推及言之,鸟与我同。鸟归以前,东啄西饮,役于物之时也,遂其性故称情。微劳无惜生之苦,称情则自然而得其生。故鸟之自然无为而最足表明其无趣者,亦惟此时。则山气之所以日夕始佳,晚来相鸣之归鸟始乐,因为人类直觉之作用使然,要亦知此直觉之所以有些作用,即合乎自然之哲理也”。[9]鸟是自然界的化身,它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栖,是大自然的精灵,是人类最为羡慕的精灵。鸟日出飞出林子,四处觅食,象征着人生在外奔波求活,自有酸甜苦辣,鸟日落而息,象征人的劳作而归或死亡,回归大自然。陶渊明向来“视死如归”如《归去来兮辞》《杂诗》《挽歌诗》中都表明了此意。“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由此可见他的人生态度是多么的豁达坦然。写日出而作自食其力,果腹便足,决不纵利,这与鸟辛苦寻食相似。陶渊明不讳言利,躬耕田园以求利,就像鸟儿一样,他所需求的只是正当的衣食之需。鸟与诗人物我相融,鸟随人移,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某种程度上是诗人一生的象征。鸟意象涵盖了诗人漫漫人生。囊括了诗人思想变化。显现了诗人不朽的人格。由此而言,陶渊明与鸟有着极大的渊源。

二、酒意象

???中国文学和酒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中国古典文学里,从《诗经》开始,里面便开始有了写酒的诗。至此,酒意象已经开始走进了中国文学,但是在陶渊明之前,文人眼中的酒意象只是与其生活发生联系。正如王瑶先生所说:“在阮籍那里,酒只和他生活发生了联系,酒是酒,诗是诗;诗中并没有关于饮酒的境界和趣味底描写。[10]这里说明在陶渊明之前文人并没有真正的把酒和诗联系在一起。陶渊明把酒与诗联系起来,使得酒和文学发生了更加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以酒大量地入诗确以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为第一人。”[11]]陶渊明在酒文中的最大贡献是把把自己的心境和酒联系在一起,显示了时代的特征,也显示了诗人的种种精神追求。

(一)?酒意象显示了魏晋风度的影响

???酒虽不起于魏晋,但却兴盛于魏晋。魏晋时期是中国人生活的悲剧时期,此时由于朝代更替,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在此时必须言行小心谨慎,不敢乱言。于是人们看到了酒对于他们来说有许多难以言传的妙用之处。正是因为他们发现了酒能够承载他们赋予的文化内涵。因而,饮酒成为一种时代风尚――即魏晋风度。陶渊明受魏晋风度的影响,他不但嗜酒,还把酒抬到了和自己生命同等的地位。“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山溪山海经》之五)这里写出了酒在诗人心里面的地位,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所需求的,只有酒才是诗人一生所需的。他生前他们家贫不能常得酒而烦恼。还断言自己死后也会因在会“饮酒不得足”而抱恨。(《拟挽歌辞?三首》之一)可见其嗜酒的程度。

(二)酒意象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留恋

9.李白诗歌的风格 篇九

李白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人们称他为“诗仙”。李白诗人的诗歌不仅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从形象塑造、素材摄取、到体裁选择和各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无不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李白诗人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对权豪势要,他“手持一枝菊,调笑二千石”(《醉后寄崔侍御》二首之一);看到劳动人民艰辛劳作时,他“心摧泪如雨”。当社稷倾覆、民生涂炭时,他“过江誓流水,志在清中原。拔剑击前柱,悲歌难重论”(《南奔书怀》),那样慷慨激昂;与朋友开怀畅饮时,“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山中与幽人对酌》),又是那样天真直率。总之,他的诗活脱脱地表现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和倜(俶)傥不群的形象。

豪放是李白诗人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人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人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现实事物、自然景观、神话传说、历史典故、梦中幻境,无不成为他想象的媒介。常借助想象,超越时空,将现实与梦境、仙境,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交织一起,再现客观现实。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

李白诗人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李白诗人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

李白诗人最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诗人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李白诗人的五七言绝句,更多地代表了他的诗歌清新明丽的风格。如《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等,妙在“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远。”(《说诗晬语》上)。

10.中唐时代背景及诗歌总体特征小结 篇十

中唐时代背景:中唐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爆发起到唐敬宗宝历年间约70余年的时间。期间一直战乱不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吐蕃入侵)。经过“安史之乱”,唐朝的繁荣、稳定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从肃宗开始就出现了影响唐朝始末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虽然后期也出现过宪宗短期的中兴,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宪宗朝又出现了牛李党争,加快了唐朝的灭亡。

由于盛唐到中唐国家局势的突变,此间的诗歌发展也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其特征表现在:诗歌主题要从描写理想境界转向反映社会现实;诗歌手法要从幻想、虚构和夸饰转向严格的写实,写作方式要从随意挥洒转向刻苦锻炼,艺术风格要从高华飘逸转向朴实深沉。因此中唐诗坛的主要倾向就是回避现实、吟咏山水、称道隐逸。艺术上追求冲淡平和,追求韵味,趋于工整精练。

中唐诗歌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安史之乱爆发—德宗贞元前期约四十年)此时处于开元盛世向元和中兴的过渡的阶段。士人的心态萧瑟衰飒,大量诗歌作品表现出孤独寂寞的心情,诗风清雅高逸。即所说的“大历诗风”,诗人有以钱起、卢纶等为代表的“大历十才子”此外还有以写山水诗歌见长的韦应物、刘长卿(王维、孟浩然的余绪);有注重反映现实民生的新乐府先驱诗人元结、顾况(杜甫开创的即事名篇的新题乐府到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中间的过渡性诗人);也有善写边塞诗的李益(高适、岑参的余绪)。

二、(德宗贞元后期—宪宗元和年间)这一时期社会矛盾相对稳定,唐王朝出现短暂的中兴局面,一大批士人积极要求政治改革,提倡儒学复兴,表达了强烈的现实关怀,诗歌也因此而呈现出旺盛的创造力,产生丰富的新变,出现“诗到元和体变新”①的局面。如有以元稹、白居易②为代表,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参加的新乐府运动,有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追求奇崛险怪的韩孟诗派,还有风格奇谲怪诞的诗人李贺③。此外,刘禹锡、柳宗元的诗歌创作也都独具一格。总的来说中唐后期的两大主要诗派是“新乐府诗派”和“韩孟诗派”。

一、刘长卿和韦应物

刘长卿经历过“安史之乱”,其创作主要是在“安史之乱”以后。他性格刚直,一生曾两度被贬,大部分时间是在逆境中度过的,因此他的诗歌多抒写被贬的怨愤和寄情山水之作。④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负谪后登干越亭作》、《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余干旅舍》等都是名篇。他的诗歌总是渗透着孤寂冷漠、愁苦失意的心态,诗中经常运用“孤城”、“孤舟”、“独鸟”、“归鸟”、“秋风”、“落日”等意象。他的诗歌风格清雅,体物精细,语言省净,意境幽远,丰韵情调颇近王维、孟浩然。刘长卿擅长近体,尤工五律、五绝。曾自誉为“五言长城”。

二、大历十才子和李益

①白居易《余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 ②③④元白诗派以平易通俗的语言为其艺 术特征 李贺以绚丽的色彩、奇特的想象、感伤的情调独树一帜

刘长卿也写过一些边塞诗,也有少数反映现实、伤时感乱的作品,但其诗成就最高的还是山水诗。

“大历十才子”⑤有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和李端。他们的诗多是唱和应制、题赠送别之作,多以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为主题,也有一些边塞题材的诗歌。他们的诗歌有着比较一致的特色,就是由盛唐诗歌的浑厚雄放转向了工巧细腻。诗歌风格清雅淡远,意境清幽,刘熙载说“王、孟及大历十才子皆清雅”⑥。但其诗歌过于讲究技巧,注重形式,已无盛唐的浑厚气象。

李益是中唐前期最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歌受盛唐气象的沾溉,也有时代的悲凉伤感的情调。他的诗歌风格慷慨悲凉,明人胡震亨说他“所作从军诗,悲壮宛转,乐人谱入声歌,至今诵之,令人凄断”⑦。代表作有《夜上受降城闻笛》、《从军北征》、《夜上西城听梁州曲》。尤擅七言绝句明人胡应麟说:“七言绝,开元之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⑧

三、韩、孟诗歌

韩愈是古文运动的领袖,在革新文风的同时,也致力于诗歌的革新。他极力推崇陈子昂、李白、杜甫的诗歌,意欲纠正大历以来的平庸诗风。在继承李、杜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自成一家,并开辟了以奇崛险怪为特色的新诗派。

1.韩愈诗歌的思想内容

韩愈的诗歌有不少反映现实社会问题和表现个人失意、抒写悲愤的诗篇。韩愈是个对现实非常关注的作家,写下了一些反映民生疾苦和批评现实政治的诗歌,如《汴州乱》、《归彭城》等,反映了天灾人祸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谢自然诗》、《送灵诗》、《华山女》等,批评佛老及迷信祸国害民。韩愈性格刚正,几遭贬谪,又主张“不平则鸣”,因此他的诗歌也多有抒写怨愤不平之作,如《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韩愈还有些描写山水景物的诗歌,如《山石》、《春雪》、《晚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岳阳楼别窦司直》等。

2.韩愈诗歌的艺术成就

韩愈的诗歌糅合了李白诗歌壮浪奇幻和杜甫诗歌博大精深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点,形成恣肆横放,雄奇险怪的主体诗风。清乾隆御定的《唐宋诗醇》评论其诗曰:“壮浪纵恣,摆去束缚,诚不减于李;其浑涵汪茫,千汇万状,诚不减于杜。而风骨崚嶒,腕力矫变,得李杜之神而不袭其貌,则又拔奇于二子之外,而自成一家。”叶燮说:“韩诗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原诗》)韩愈曾自言“少小尚奇伟”(《县斋有怀》),“搜奇日有富”(《答张彻》),所以追求新奇伟壮是其诗歌审美的基本特征,以至于导向了险怪荒诞。他的诗歌气势豪壮,笔力纵横,意境阔大而险怪。常常运用奇特想象和夸张变形的手法,创造出奇异而慌怪意象,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 ⑤⑥ 《新唐书·卢纶传》记载

《艺概·诗概》 ⑦ 《唐音癸签》卷七

⑧ 《诗薮·内编》卷六

楼》等。韩诗语言的突出特点是硬语盘空,苍劲矫健,也有妥帖流畅的一面但不是主要的。

孟郊

孟郊仕途坎坷,家境贫寒,因此有些诗歌能够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对百姓的贫苦充满了同情,如《长安早春》、《贫女词》、《织妇词》、《寒地百姓吟》、《吊国殇》、《伤春》等。更多的诗歌是抨击世道的昏暗、抒写自己的贫寒与愤懑,如《秋怀十五首》、《赠崔纯亮》、《长安旅情》、《苦寒吟》等。此外,还有一些描写骨肉亲情的诗歌,如《游子吟》、《结爱》、《杏伤》等。孟郊的诗风与韩愈接近,也有奇崛险怪的风格,韩愈称赞孟郊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荐士》)。但孟郊的气度和才力不及韩愈,又因仕途坎坷,家境贫寒创作心态也不一样,所以他的诗歌在奇崛险怪之中带有幽僻清寒、凄凉苦涩的情调。⑨。孟郊的诗歌创作以苦吟著称,元好问曾说“东野穷愁死不休,高天后地一诗囚”(《论诗绝句三十首》)。他的诗歌非常注重字句的锤炼和构思的新奇,言辞洗练精警,意境清幽峭拔。其诗感情真挚,苏轼说他“诗从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读孟郊诗二首》)。他的诗善于写景,但多是借景抒情,景物带着浓重的感情色彩,以寒景冷物表达愁苦凄凉的心境,《秋怀十五首》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品。孟郊有些诗歌写得浅易自然、朴素真淳,如《游子吟》等,也有轻快明丽之作,如《登科后》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而这些正是其诗广为流传的作品。

11.分析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 篇十一

诗人李白诗歌其语言艺术上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大胆的艺术夸张和想象,语言流畅自然,潇洒清丽。

一、任真淳朴,着意追求自然美,不事雕琢

用李白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雕虫丧天真”,为了做到这一点,李白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了尝试。

1.善于向民歌学习,从乐府民歌中点化而来。

李白的一生漫游从未停止过,他每到一地都会学到当地的知识,为他向民歌学习打下了基础,尤其是汉魏六朝乐府民歌对李白的诗歌创作具有很大影响。

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显然受到南朝乐府《西洲曲》里“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的启发。

李白还有大量以乐府旧题创作的诗作,如《蜀道难》《将进酒》《长干行》《子夜歌》等。其中的《子夜四时歌》不管是从选材还是艺术表现手法上,都极具乐府色彩,明代王世贞评得精当:“青莲拟古乐府而以己意己才发之。”

2.善于锤炼诗的语言,使之工整自然。

李白在诗歌创作时,经常会力求精选最具表现力的语言。如“秋浦长似秋,萧条使人愁”(《秋浦歌》),表达了诗人游寓秋浦欲达扬州,而又留恋长安的愁闷心情。“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听蜀僧睿弹琴》),此句写诗人听完蜀僧弹琴,举目四望,却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青山已罩上一层暮色,灰暗的秋云重重叠叠,布满天空。

这种精炼的语言,在五言诗中运用的最为明显,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低头是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吞吐之语与矫揉造作之情,用最平淡的语言,唤起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

3.善于将怵目惊心的自然景象,写得平和自然,令人神往。

李白的很多诗歌既有雄浑的意境,让人领略到奇险的自然景象,又使人心旷神怡,情绪松快。例如《送友人入蜀》,诗人写道“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蜀道一方面显得峥嵘险阻,另一方面也有优美动人的地方,瑰丽的风光就在秦栈上,“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诗人用优美的笔调写出艰险壮美的景象,使诗既有雄浑的意境,又给人以优美的感触。

二、散文句式的语言应用,比较自然,不受拘谨

诗歌语言要求严谨,散文语言比较自然,不受拘谨,而李白却能将诗歌语言散文化,决不让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就会很自然的冲破格律的限制,运用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如“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这句诗用散文化的语言说那清风朗月可以不花一钱尽情享用,酒醉之后,像玉山一样倒在风月中,该是何等潇洒、适意!表现了李白的生活作风虽然很放诞,但并不颓废,这样的语言描写非常生动而富有戏剧色彩。

这样散文化的语言还有很多,如在《上留田行》一诗这样写道:“无心之物尚如此,参商胡乃寻天兵。孤竹延陵,让国扬名。高风缅邈,颓波激清。尺布之遥,塞耳不能听。”此诗沈德潜评曰“末一节促节繁音,如闻乐章之乱”。可见,这几句散文化的`句子并没有让文章的结构不完整,反而使整首诗的艺术感、音乐感更强。

三、善于运用夸张和想象,表达自己强烈的情感

李白一生志向远大,希望为国立功,是个典型的爱国诗人。他这一腔爱国之情,从不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想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侠客行》),用五岳的轻,来衬托然诺的重,来写侠客的豪侠性格。“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写人生短暂。“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江上吟》),用汗水不能想西北倒流的客观事实,否定功名富贵的永久存在。

李白还善于将夸张和想象两者并用,彼此交融,相得益彰,共同创造出诗歌中的奇幻色彩。“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今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夸张;寄与明月,更是奇特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最好的表达。

这种运用大胆的夸张和想象的句子在李白诗集中俯拾即是,但如若说用得最好的,当属《蜀道难》一诗。诗人写道:“连峰去天不盈尺”以致“使人听此凋朱颜”。为了强调“秦”和“蜀”之间交通阻隔时间之久远,用到了数字上的夸张“四万八千岁”。为了突出蜀道之艰险,他更是用到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想象神话故事中太阳神的座驾都因这蜀道之雄奇而无法通过,极言蜀道之高。为了强调青泥岭山路之盘曲,诗人用到了“百步九折”。如此等等极度的夸张,配以作者从头到尾对于蜀道的想象,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高险,不可攀越的凛然气势。

12.陶渊明诗歌的总体风格 篇十二

内容摘要:作为在文学史上做出过划时代贡献的伟大诗人陶渊明,他的诗歌跳出东晋时代玄言诗的藩篱,给晋宋之交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他的诗歌内涵神韵明晰高远,透露着平淡自然的特色,诗风真切纯朴,不事雕琢,但并没有陷入浅薄乏味的泥淖,相反却醇厚有味,生活基础深厚;他的诗歌思想感情静穆深切,咏怀咏史诗作风格刚健、豪放,让人可以直接体会到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山水田园诗作寓情于景,情由景生,景物和情感相谐相生;他的语言色彩质朴清丽,没有堆砌的辞藻,没有不必要的修饰和浓墨重彩的铺展,因而作品清丽鲜亮;他的作品语言特质平淡新奇,通俗无奇的“田家语”使他的诗作近似口语化,读来感到朗朗上口,形象鲜明。

关键词:

陶渊明 诗歌特色 分析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九江)人,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晋宋之交年代的官宦之家,曾祖父官事开国元勋级人物,做过朝中大司马,爷爷和父亲都任过太守、县令等职位,到陶渊明之时家道已经中落。留存下来的作品有诗120多首辞赋3篇散文8篇[1]。

在两晋时期,笼罩在文坛的是玄言诗,并且统制文坛达百年之久,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纯粹是合韵的老庄讲义“合道家之言而韵之” [2]。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玄学渗入到诗歌上,而且玄学思想也渗透到诗歌的理性精神上去,并找到了合理的理性外衣。天降大任,陶渊明的粉墨登场,给晋宋之交的诗坛吹来了清新的风,给文坛带来富于现实内容,具有独特风格的创作导向。这也印证了刘勰所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3]的道理。

陶渊明诗歌大致分为两类:咏怀咏史诗和田园诗,其中后者的成就更高。因为他门第小,又和当时的诗风不符,其诗歌并没有得到当朝的认可,《诗品》也归为“中品”。然而这毫不影响其诗歌的伟大意义。肖统认为“其文章不群”、“独起众类”[4],就是指的是陶渊明诗歌朴素自然,清新高洁。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地位,一方面是他对诗歌题材的另辟蹊径,一方面是他的诗歌的独具一格的艺术特色。他的田园诗是在玄风影响下所对自然风光的亲近自然深入生活,对田园风光的生活感受的再现,这就使诗歌亲近了自然,有了审美价值和情感。

陶渊明的诗歌之所以“独起众类”,正是因为他的诗歌在神韵、感情、色彩、语言等方面,突出地表现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5]的艺术特色,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内涵神韵:明晰高远

我国的诗歌,特别是古代诗歌历来讲究诗作的神韵,有含蓄不尽意在言外一类,也有直抒胸臆透彻明晰一类。陶渊明的两大类诗作虽然诗风不尽相同,但都具备了独特风格。

(一)平淡自然。

真,是陶渊明诗歌的特之一,即天真自然,这来源于他:其一是做人很认真,反映到作品中也纯真,作诗自然去做,带有自娱性。其二是他的语言真诚,纯白描手法,显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譬如《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全诗一律白描手法,语言平淡通俗易懂,让人读起来毫不吃力,只觉得感受到的是一片鲜活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和作者的志趣、心情,完全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因而给人的感觉十分亲切、自然。再比如他的《和郭主簿》:“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营己良有极,过足非所钦。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遥遥望白云,怀古一何深。”诗作描写了夏天在乡下居住时的淳朴而悠闲的生活,表现出摆脱官场羁绊之后的轻松知足的乐趣。诗风平淡冲和,意境辽阔,让人顿感淳真亲切。

(二)淳厚凝练。

陶渊明的诗歌看起来平淡,但绝不是那种敷衍浅薄的作品,诗歌语言是最常见的“田家语”,但却让人感到淳厚有味,这是作者对诗句进行过认真的提炼的结果。在这些非常精辟的语言中又都蕴含着丰富的形象,这些形象不管是自然风光还是社会生活,都具有着深厚的生活基础。请看“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两句,一个“翼”字,和灵活性表现出了“新苗”振翅欲飞的动态。让我们仿佛看到那和煦的南风温存爱抚庄稼地里欣欣向荣的禾苗的景象,大地一派生机勃勃。在《归园田居.其一》里写道:“„„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大自然是陶渊明心中的至爱,那桃李桑各种树木和茅檐上的鸡犬,让诗人在恬静闲适的生活中心灵安宁祥和下来。作者抓住一组极具表现力的意象:榆柳桃李从里几间草房,几缕炊烟,几声犬吠和鸡鸣,信手而来,明白晓畅,读起来种安逸闲适淳朴的味道溢满我们心间。陶渊明擅长于人们熟悉的农村题材中匠心独运,营造出淳厚深远而凝练的的意境。这就像清人陈祚明认为的那样,他说“陶靖节诗,如巫峡高球,白云舒卷,木落水清,日寒山皎之中,长空曳练,萦郁纾回。望者但见素明澄净,以为一目可了,不知封岩蔽壑,参差断续,中多灵境!”

二、思想感情:静穆深切

鲁迅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静穆”是一种心境,是人有所归依,然后豁然大悟的心情写照,一种永恒存在的妙悟和慰籍。

(一)咏怀咏史诗

古往今来,诗须得“缘情而发”,所谓言为心声是也。肖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过陶诗:“语时事则指而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的确,他的咏怀诗中表现出了刚健和豪放的风格,让我们能够直接体会到他在诗中流露的真情实感。比如他的《拟古》之八:“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旁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年少之时身体强壮精神刚烈,仗剑独自走他乡。谁说离乡出游只在近处,我就到了张掖又到了幽州。饿了采食首阳山的薇菜,渴了就喝易水的流水。一路上没有相知的人,只看见路旁荒乱的坟丘。遇见两座高大的坟墓,就是伯牙和庄周安息的故乡。这样的奇士啊再难找寻,我独远游能有何意义? 这是一首富于孤独和侠气的诗篇,为我们刻画了一个知音难觅壮志难酬的仗剑天涯者形象。“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两句用了三则典故,表达自己绝不向侵占中原的北方统治者妥协投降的坚决态度,情感激愤,把内心的矛盾痛苦煎熬诉诸于笔端。

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末期战乱不断的大环境之中,在40岁之前,他怀着积极进取的态度面对社会和自己,有“大济苍生”的壮志,儒家思想浓厚。然而,时局动荡,门阀制度森严,仕途万般险恶,让他在无奈的情景中,对现实深恶痛绝,思想逐渐消极避让,回归自然,退隐山林,这是道家思想的体现。隐退于农村之后,使他对基层现实有着更深刻更广泛的了解,更能切身体会到广大人民的热切愿望,境由心生,于是构筑了心中理想的美好社会,这就是名之后世的《桃花源记》里描绘的让世人羡慕的世外桃源模范村,这个理想社会里生活富裕,和乐安宁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灾难,形势一片大好。

(二)山水田园诗

就像鲁迅认为的那样:“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人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于人世间的,也是没有的。”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也照常不是单纯在写景,陶渊明的山水田园诗照常蕴涵着深深的思想感情。只是更加巧妙地把描摹农村生活与叙写内心感情有机结合起来了。《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作者看来,人一旦让吃穿奴役而去追求富贵与虚名,那行为就是扭曲人性和失去自 我。那种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方式,远离人与人之间的角逐和斗争,才是自然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这里作者在诗中并没有直抒胸臆,但是读者却完全能从这些“静穆”的字里行间体会到他深沉的思想感情。

《归田园居》是陶渊明隐居之后写出的一组代表作。在这组作品里,诗人把情、景、理融汇在一起,渗透了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情操,谱写出一曲曲心灵的交响乐。诗中到处都能够感触到他的真心真情真思想,情不自禁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诗人通过手中轻灵的笔触和明快的节奏,描绘出农村安居乐业、恬淡闲适的一幅幅画面,表现自己鄙弃官场而乐于归隐的思想感情。

陶渊明的大量田园诗都反映基层农民劳动生活的场景和内容,把幽美、恬静农村描写得十分鲜活。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一副清静幽美、淳朴自然的图画,农民安逸闲适的生活映现于纸上。

三、语言色彩:质朴清丽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一种境界,指的是作诗为文摆脱掉了堆砌的辞藻、无谓的修饰、空虚的技巧,使作品至真至纯。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中是这样评价陶渊明的:“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渊明于哲理和自然之间构筑了一个道,这条道使自然的旨趣和生活的艰难困苦之间达成和解,如此一来,就连那些最平凡的基层生活场景也在诗作中凸显出无穷的深长意味。

陶渊明诗歌在语言色彩的运用上非常独特。他不管是抒情抑或是写景,力戒浓墨重彩而多用轻笔淡色点染。如此一来就既突出了形象,又蕴含着质朴清丽的色彩之美,凸显出清丽而鲜亮的美感。如《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言,就把一个老农栩栩如生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品中人物的音容笑貌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明代文学奖钟惺说:“其语言之妙,往往累言说不出处,数字回翔略尽。有一种清和婉约之气在笔墨之外,使人心平累消”(《古诗归》卷九)。陶渊明创造的率真质朴的艺术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归于他在语言上追求质朴清丽的口语化不无关系。又如《停云》中的“翩翩飞鸟,息我庭柯。翎翮闲闲,好音相和。”这四句诗。鸟儿欢呼跳跃的神态让作者几笔就勾勒在我们面前,透露出诗人率真的个性。正如苏东坡评价陶渊明那样“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6] 陶渊明的诗歌,许多都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来表现自然、安定和闲适的隐居生活,譬如《读山海经·孟夏草木长》里“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春酒”、“蔬菜”、“微雨”等意象营造出来的意境显得多么干净新鲜,和谐自然。也难怪清代学者温汝能在《陶诗汇评》如是说:“此篇是陶渊明偶有所得,自然流出,所谓不见斧凿痕也。大约诗之妙以自然为造极。陶诗率近自然,而此首更令人不可思议,神妙极矣。”

陶渊明的诗歌特别是田园山水诗大量面世以后,以崭新的清新自然诗风,毫不容情的洗涤那些枯燥无味的玄言诗风,从而给当时的诗坛注入新鲜血液,开启别具一格的诗风,为后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四、语言特质:平淡新奇

追求语言通俗易懂,是陶渊明运用口语化语言写作的具体表现。他的“田家语”接近口语,平淡、通俗。他的诗中那种质朴自然的接近谣谚和模仿民歌的语句比比皆是,如“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今日天气佳,清吹与鸣弹”,“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等等。再如《读山海经》(其一):“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如何?”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叙写安适闲逸的隐居生活,句子自自然然找不到半点雕琢痕迹。又如他的《移居二首》中“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叙写春秋季节有很多晴朗天气,登高赋诗的好时光,邻居间互相招呼饮酒,忙时各自去耕作,闲时彼此想。念一派和和美美的局面啊。这首诗写了移居后的生活景况,抒发移居之乐。描绘了一幅自由自在,闲适的宁静生活。这八句诗,语言口语化,好像和读者话家常,很是平淡无奇,读起来不但通俗易懂毫不吃力,而且琅琅上口铿锵有力。然而这平淡无奇的语言,却又是经过作者高度提炼和加工的“精粹口语”。

海德格尔说:“诗的活动领域是语言,因此诗的本质必得从语言之本质那里获得理解。”陶渊明擅长提炼语言,但又看不见刻意雕琢的痕迹,“田家语”运用得如此传神贴切,是诗人高度提炼的结果,这恰如元好问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7]也如明人王世贞所说:“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如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8]。比《杂诗》其一里“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和《杂诗》其二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以及《和郭主簿》其一里“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待”、“掷”、“贮”这三个动词都是常见的,看似平淡却很新奇精道,巧用得恰如其分。他的诗歌在内容上寓精奇于平淡之中,不管是抒发胸臆,还是描景写人,几乎都是轻轻点染,但却形象鲜明突出,色彩淡雅清新。陶诗无论在内在与形式、思想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中,表现出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独特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艺术风格。但凡有作为有建树的诗人,他们的作品都是内容和形式,思想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呈现出各自的艺术个性。陶渊明的诗作贡献给后世的就是其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与个性。内涵神韵明晰高远,透露着平淡自然的特色,诗风真切纯朴,不事雕琢;思想感情静穆深切,咏怀咏史诗作风格刚健、豪放;山水田园诗作寓情于景,情由景生,景物和情感相谐相生;语言色彩质朴清丽,平淡新奇,个性十足。

参考文献:

[1](当代)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2](当代)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版 [3](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文史哲出版社 2007版 [4](梁)肖统《陶渊明集序》 中华书局 出版1979年5月

[5](当代)李圣华 《冷斋诗话.与苏辙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9月 [6](当代)李圣华《冷斋诗话.与苏辙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年9月 [7](金)元好问《论诗绝句》 中华书局 1985年3月

上一篇:中国电力发展历程下一篇:抗旱资金请示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