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作品《书》

2024-06-11

梁实秋作品《书》(精选6篇)

1.梁实秋作品《书》 篇一

梁实秋作品《听戏》赏读

生长在北平的人几乎没有不爱听戏的,我自然亦非例外。我起初是很怕进戏园子的,里面人太多太挤,座位太不舒服。记得清清楚楚,文明茶园是我常去的地方,全是窄窄的条凳,窄窄的条桌,而并不面对舞台,要看台上的动作便要扭转脖子扭转腰。尤其是在夏天,大家都打赤膊,而我从小就没有光脊梁的习惯,觉得大庭广众之中赤身露体怪难为情,而你一经落座就有热心招待的茶房前来接衣服,给一个半劈的木牌子。这时节,你环顾四周,全是一扇一扇的肉屏风,不由得你不随着大家而肉袒,前后左右都是肉,白皙皙的,黄橙橙的,黑黝黝的,置身其中如入肉林。(那时候戏园里的客人全是男性,没有女性。)这虽颇富肉感,但决不能给人以愉快。戏一演便是四五个钟头,中间如果想要如厕,需要在肉林中挤出一条出路,挤出之后那条路便翕然而阖,回来时需要重新另挤出一条路。所以常视如厕如畏途,其实不是畏途,只有畏,没有途。

对戏园的环境并无需作太多的抱怨。任何样的环境,在当时当地,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戏园本称茶园,原是喝茶聊天的地方,台上的戏原是附带着的娱乐节目。乱哄哄地高谈阔论是未可厚非的。那原是三教九流呼朋唤友消遣娱乐之所在。孩子们到了戏园可以足吃,花生瓜子不必论,冰糖葫芦、酸梅汤、油糕、奶酪、豌豆黄……应有尽有。成年人的嘴也不闲着,条桌上摆着干鲜水果蒸食点心之类。卖吃食的小贩大声吆喝,穿梭似的挤来挤去,又受欢迎又讨厌。打热手巾的茶房从一个角落把一卷手巾掷到另一角落,我还没有看见过失手打了人家的头。特别爱好戏的一位朋友曾经表示,这是戏外之戏,那洒了花露水的手巾尽管是传染病的.最有效的媒介,也还是不可或缺。

在这样的环境里听戏,岂不太苦?苦自管苦,却也乐在其中。放肆是我们中国固有的品德之一。在戏园里人人可以自由行动,吃,喝,谈话,吼叫,吸烟,吐痰,小儿啼哭,打喷嚏,打哈欠,揩脸,打赤膊,小规模的拌嘴吵架争座位,一概没有人干涉。在那里可以找到这样完全的放肆的机会?看外国戏院观众之穿起大礼服肃静无哗,那简直是活受罪!我小时候进戏园,深感那是另一个世界,对于戏当然听不懂,只能欣赏丑戏武戏,打出手,递家伙,尤觉有趣。记得我最喜欢的是九阵风的戏如百草山泗州城之类,于是我也买了刀枪之类在家里和我哥哥大打出手,有一两招居然也练得不错。从三四张桌子上硬往下摔壳子的把戏,倒是没敢尝试。有一次模拟打棍出箱范仲禹把鞋一甩落在头上的情景,我哥哥一时不慎把一只大毛窝斜刺里踢在上房的玻璃窗上,哗啦一声,除了招致家里应有的责罚之外,惊醒了我的萌芽中的戏瘾戏迷……

2.梁实秋作品《书》 篇二

如果这份榜单是国外媒体主导评选、投票者的范围扩大到更多国家的读者,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书是国外孩子的阅读喜好,无法说明国内儿童文学的创作水准”当作一个完美的借口,而这次国内读者齐刷刷将票投给了引进的儿童读物,让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国内童书作家和粉饰儿童创作繁荣的出版单位顿时颜面无存。有位儿童图书阅读推广人的话很是一针见血,“整个社会都对儿童读物不太重视”。

所以,如果说谁应该对无一作品入选“优秀童书TOP10”感到汗颜的话,不仅是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不仅是我们的出版界,不仅是我们的家长,社会上每一个与孩子有关联的人都应该感到汗颜。

山寨文化不是垃圾桶

据《光明日报》发表孙维国的文章说:“山寨文化”的草根性、大众性、民间性、娱乐性、自发性、参与性,使其一诞生便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和追捧。“山寨文化”是个好现象,群众基础厚,市场前景广,但需要精心呵护,才可茁壮成長,需要道德自律,才能良性健康发展,更需要相关制度跟进约束、规范,才会长久繁荣。绝不能任容低俗、丑恶泛滥,让“一粒老鼠屎搅坏一锅粥”。

老百姓生活需要文化阳光雨露的照耀、滋润,但永远需要的是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文化。“山寨文化”不是垃圾桶。如果你爱它,请自觉文明“山寨”、健康“山寨”。

媒体炒作“硕士卖肉”是在“玩弄时艰”

本已经不景气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在金融危机的肆虐下更加地萧条。最近一则新闻吸引了诸多眼球:广州一家猪肉连锁店年薪8万聘15名“猪肉荣”,竟引来包括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在内的1500多名应届硕士研究生前往竞聘。周东飞在《中国新闻出版报》发表文章说:高薪招聘硕士卖猪肉更像是个哗众取宠的营销噱头,制造的是违逆社会常态的反讽标本。所谓“硕士卖肉”本是一桩炒作案,研究生趋之若鹜只因8万元高薪诱惑,绝非就业艰难的走投无路。媒体硬要将一出闹剧作为经济不振、工作难找的例证,实在是在玩弄时艰。玩弄时艰的后果,是往民众本已恐惧的伤口上撒盐,而恐慌的放大和扩散,必然带来消费的进一步萎缩,整个经济将为这种心理的挑逗付出沉重代价。

“中间书”:出版业未来“突围”的希望

据《中华读书报》报道:近日,出版界的精英们云集深圳,恳谈的话题包括“曾经的辉煌”,也不只是“现在的困惑”,更是“未来的突围”。如何“突围”?热切讨论中,独立书评人止庵提出一个独到观点:如果把读书群体和书分为三类,不读书和爱读书、高端书和畅销书都不需要引导,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中间书”。“中间书”的好处,大约有三:给人知识和智慧,让人在消遣中有所得,此其一;通俗易懂,不太动脑子,读来轻松,此其二;其三,语言文字活泼、生动,甚至幽默,给人享受和愉悦。

应当承认,我们出版界在研究“中间群体”和“中间书”上所下功夫不够。其中的潜力远未开发出来。也惟其如此,“中间书”值得出版业悉心研究,“中间书”是中国出版业未来“突围”的希望所在。

保健图书——

越外行,越火暴

平实地讲健康,默默无闻;耸人听闻的另类健康观点,常常彩声阵阵。“我们要包装我们的专家,把他们整体推出去,我们要发出主流的声音。”

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副秘书长赵仲龙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候谈到:“目前,保健类图书的销售量扶摇直上,说明老百姓对健康知识有需求,商人们自然要迎合大众的阅读愿望,但是,保健类图书出版领域其实是鱼龙混杂,如果不认真对待这个问题,保健书就可能反而伤害老百姓的健康。

科技的发展需要公众的理解和参与,科技也日益与公众的切身利益相关,因此,公众对科学越来越关心,但对科学的态度不再是学知识,而是休闲。保健类图书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这就造成保健类图书市场诸侯争霸的局面。但是大浪淘沙,我相信最后留下的一定是在科学性和普及性等方面都比较完善的作品。”

出书不是烧钱的游戏

据《文汇读书周报》发表读者耿宝文的文章说:某杂志社举行征文比赛,承蒙抬爱,笔者的一篇拙作荣幸获奖。在参加颁奖会时,除了杂志社颁发的获奖证书和数百元的购书券外,笔者居然还意外收到了十多位文友馈赠的书,设计一个比一个精美,装帧一个比一个漂亮。但回来一一展读后,不觉大跌眼镜。“真材实料”者寥寥无几,多数填充的是文字垃圾,说“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点都不为过,读来叫人啼笑皆非。

3.梁实秋作品读后感 篇三

梁实秋写《钱》的时代与现在有很长一段时间相隔了。他散淡地从民俗写起,写了平民和富商对钱财的基本态度,引经据典,给我们摆出了古往今来很多人的生财之道和守财之心。即便今天读起来也是惟妙惟肖,让人觉得很有味道。梁先生认为“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为,钱无雅俗可辩。”本着这个想法,梁先生的《钱》,没有普见的教化,也没有更多的鞭笞,而是很平淡的写了人们想聚财的心态,并对这种心态给予了最大的宽容和理解。

守财奴在梁先生的笔下也是那么的有一点点无奈,有一点点可爱。特别是对平民甚至贫民的守财聚财心态,刻画得更是惟妙惟肖并给予了理解和同情。通过很多的描写,我们清楚的揣摩到梁先生对钱的一个很明确的态度,聚财守财,特别是平民贫民的聚财守财不但不应笑话、鄙弃,更应该给予理解和包容,他希望平民贫民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早日“爬上社会的阶梯”,这种关怀在当时的文章和观点中是不多见的。同时隐含的另一层意思也是显而易见的,敛财和贪财是梁先生所不耻的,这样聚集起来的钱是“阿堵物”!怎么才是一个正确的对待钱财的态度呢?怎么才能聚财守财而不至贪得无厌发展到敛财和贪财呢?梁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标准,钱嘛,“无冻馁之忧,有安全之感”即可,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准之全面提高,而是在几点上稍稍突破,自得其乐”,切切不可“人为财死”而后已!

今天,我们俗也好,雅也好,身处闹市,有太多的诱-惑。想起以前读过一篇小品文,大致是讲一个穷得连媳妇都没人肯给说的农夫,在偶得一小块耕地后,就向往着有房子;在有了房子后就向往着有媳妇和孩子;在有了媳妇和孩子后就向往着有马车,可以出村到镇上看看;有了马车后,因为到镇上受到了官吏的欺侮就向往着自己也能做县官,不受欺侮;做了七品后就向往着做六品、五品……最好是一品大员;做了一品大员后就向往着干脆也不在那一人之下了,就向往着做皇帝;做了皇帝你以为他就能知足吗?不是,他向往着长生不老,永生永世做皇帝!!其实,虽然时代不一样了,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诸如和古人一样的诱-惑,房子是一室一厅还是三室一厅或者是别墅,车子是夏利、富康还是莲花跑车,钱多而优则仕,也是很多人的心态。多想想梁先生说的罢“不如早些散尽资财,作些有益之事,清请白白……”。小富即安可能倒是今天很应该提倡的一种平和心态了……

4.梁实秋散文《书》 篇四

从前的人喜欢夸耀门第,纵不必家世贵显,至少也要是书香人家才能算是相当的门望。书而曰香,盖亦有说。从前的书,所用纸张不外毛边连史之类,加上松烟油墨,天长日久密不通风自然生出一股气味,似沉檀非沉檀,更不是桂馥兰薰,并不沁人脾胃,亦不特别触鼻,无以名之名之曰书香。书斋门窗紧闭,乍一进去,书香特别浓,以后也就不大觉得。现代的西装书,纸墨不同,好像有一股煤油味,不好说是书香了。

不管香不香,开卷总是有益。所以世界上有那么多有书癖的人,读书种子是不会断绝的。买书就是一乐,旧日北平琉璃厂隆福寺街的书肆最是诱人,你迈进门去向柜台上的伙计点点头便直趋后堂,掌柜的出门迎客,分宾主落座,慢慢的谈生意。不要小觑那位书贾,关于目录版本之学他可能比你精。搜访图书的任务,他代你负担,只要他摸清楚了你的路数,一有所获立刻专人把样函送到府上,合意留下翻看,不合意他拿走,和和气气,书价么,过节再说。在这样情形之下,一个读书人很难不染上“书淫”的毛病,等到四面卷轴盈满,连坐的地方都不容易匀让出来,那时候便可以顾盼自雄,酸溜溜的自叹“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现代我们买书比较方便,但是搜访的乐趣,搜访而偶有所获的快感,都相当的减少了。挤在书肆里浏览图书,本来应该是像牛吃嫩草,不慌不忙的,可是若有店伙眼睛紧盯着你,生怕你是一名雅贼,你也就不会怎样的从容,还是早些离开这是非之地好些,更有些书不裁毛边,干脆拒绝翻阅。

“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曰:‘我晒书’。”(见《世说新语》)郝先生满腹诗书,晒书和日光浴不妨同时举行。恐怕那时候的书在数量上也比较少,可以装进肚里去。司马温公也是很爱惜书的,他告诫儿子说:“吾每岁以上伏及重阳间视天气晴明日,即净几案于当日所,侧群书其上以晒其脑。所以年月虽深,从不损动。”书脑即是书的装订之处,翻页之处则曰书口。司马温公看书也有考究,他说:“至于启卷,必先几案洁净,藉以茵褥,然后端坐看之。或欲行看,即承以方版,未曾敢空手捧之,非惟手污渍及,亦虑触动其脑。每至看竟一版,即侧右手大指面衬其沿,随覆以次指面,捻而夹过,故得不至揉熟其纸。每见汝辈多以指爪撮起,甚非吾意。”(见《宋稗类钞》)我们如今的图书不这样名贵,并且装订技术进步,不像宋朝的“蝴蝶装”那样的`娇嫩,但是读书人通常还是爱惜他的书,新书到手先裹上一个包皮,要晒,要揩,要保管。我也看见过名副其实的收藏家,爱书爱到根本不去读它的程度,中国书则锦函牙签,外国书则皮面金字,庋置柜橱,满室琳琅,真好像是琅福地,书变成了陈设,古董。

有人说:“借书一痴,还书一痴。”有人分得更细:“借书一痴,惜书二痴,索书三痴,还书四痴。”大概都是有感于书之有借无还。书也应该深藏若虚,不可慢藏诲盗。最可恼的是全书一套借去一本,久假不归,全书成了残本。明人谢肇?NFEB9编《五杂俎》,记载一位“虞参政藏书数万卷,贮之一楼,在池中央,小木为,夜则去之。榜其门曰:‘楼不延客,书不借人。’”这倒是好办法,可惜一般人难得有此设备。

读书乐,所以有人一卷在手往往废寝忘食。但是也有人一看见书就哈欠连连,以看书为最好的治疗失眠的方法。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这也要看所读的是些什么书。如果读的尽是一些猥亵的东西,其人如何能有书卷气之可言?宋真宗皇帝的劝学文,实在令人难以入耳:“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不过是把书当做敲门砖以遂平生之志,勤读六经,考场求售而已。十载寒窗,其中只是苦,而且吃尽苦中苦,未必就能进入佳境。倒是英国十九世纪罗斯金,在他的《芝麻与白百合》第一讲里,劝人读书尚友古人,那一番道理不失雅人深致。古圣先贤,成群的名世的作家,一年四季的排起队来立在书架上面等候你来点唤,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行吟泽畔的屈大夫,一邀就到;饭颗山头的李白、杜甫也会联袂而来;想看外国戏,环球剧院的拿手好戏都随时承接堂会;亚里士多德可以把他逍遥廊下的讲词对你重述一遍。这真是读书乐。

5.生命作品展策划书 篇五

活动主题:可可部落

活动时间:xxxx年x月xx日

活动地点:食堂门口空地

活动对象:全校师生

负责班级:xxxxx

活动目的:通过举办这次活动以展览的形式展现xx学院的教学特色,能让全校同学们能更

进一步的认识xx学院的风采,和他们分享我们努力的成果,也能让我们xx院的学子们能真正体会学院特色,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有所乐,乐有所学。作品名称:自制巧克力

制作工艺:

1、先将巧克力削片放入碗中,那样容易方便融化,削巧克力碎磨可按个人需要

分量来削。

2、进行加热融化,此步骤可以有两种方式可以达成融化效果,其一是隔水加热

法,将60度左右的热水(注意,这个温度的热水是还没有烧开的温度,水温不要太烫)放入一碗中再将放有巧克力的碗叠放入此碗中,然后开始进行充分的搅拌,直到巧克力完全融化掉,装如粘稠糊装;其二,用微波炉融化,此方法会比较省时间,按分量将装入巧克力的碗放入微波炉,高温10秒钟,拿出来后要充分搅拌,再放入再加热10秒钟再搅拌,如此类推差不多弄个1,2分钟就差不多了,(注意,不要为了省事而一次性加热1,2分钟那样你的巧克力将会焦胡掉),待融化完的巧克力还需要不停的搅拌,那样不会使其立即凝固,然后趁热倒如模具中。

3、成型。放入模具后尽量使起铺平,如果没有模具者可以用做蛋糕奶油花饰的挤花器把巧克力放在一个塑料平滑板上使其冷却。

4、冷却。最好使用室内平常温度让其冷却,不要使用冰箱,那样会使其发硬。活动模式:以游戏形式进行活动,完成游戏者可获得我们制作(包括前期制作和现场制作)的巧克力一份。

游戏规则:

游戏者在距离标靶2米处进行射击。每位游戏者有三次射飞镖的机会,三次出手

所得环数之和大于等于7环,则视为完成游戏。游戏规则将根据当天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最终解释权归xx所有。

注意事项:

1、游戏所用飞镖均用磁铁式,以保证安全

2、制作过程中应严格保证食品卫生,并由指导老师进行监督指导。活动需要:插座、用以固定标靶的框架、微波炉等。

指导老师:

活动经费:见附表

附表:

6.我的父亲梁实秋 篇六

祖父是前清秀才,家境优裕,所以可以不仕不商读书为乐。祖母育子女12人,2夭折。存5子5女。父亲是次子,但长子早逝,所以在家庭中实际是长子,最为祖父钟爱。旧式瓦房的3间东厢房,是祖父的书房。设一床,午睡。自地及宇,皆书,不见墙。此书房是个森严的地方,孩子是不准进去玩的。就是叔叔姑姑们长大,仍是不进这书房的,父亲是唯一的例外。父亲在北京大学任教时,我四五岁。我记得父亲老是坐在祖父书房里,不知谈些什么。父亲并不治“小学”,祖父的那些书,我想父亲也未曾读过。但书的存在,即是一种教育。父亲小时候上公立小学,然而祖父仍延请了一位周老师来家作塾师,授古文。我七八岁时,在父亲书房里曾发现过父亲小时候的作文簿,之乎者也,我看不懂。父亲考清华时,先初试入围,然后由一个督军之类的大官堂试。一列小孩,长衫飘飘,由马弁引领,鱼贯登堂,设几作文。父亲因有塾学根底,以首卷高第。所以,清华虽是洋学堂,以英语教育为主,父亲却是先有了塾学熏陶。幼年的灌注,对于他一生的治学,立世,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父亲晚年,倒是穿西装。而教书10年,口操英语,却总是长袍马褂,千层底布鞋,叠裆裤子还要绑上腿带子,很土。初次上课,时髦的男女学生往往窃笑,父亲也不在乎。好在外观上的不调和,并不妨碍授课。在北京师大,有一次讲Burns的一首诗,情思悱恻,一女生泪如雨下,讲到惨怛处,这女生索性伏案大哭起来。我问父亲:“您是否觉得很抱歉?”父亲说:“不。Burns才应该觉得抱歉。”

父亲年轻时不甚用功,据他自己说,30岁之后才晓得用功。其实这还不算很迟。苏老泉也是27岁才用功念书的。至于十有五而志于学,固然今之国中生类多能之,上学之外,补习班,家教,双管齐下。而在父亲那个时代,并不多见。照我的观察,父亲的用功,也还未到“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那种程度。到了晚年,知来日之无多,才如饥似渴地猛读起来。像《二十四史》这样的重磅巨著,也通读无遗。

总的来说,父亲虽然数十年手不释编,但是他的兴趣却很广泛。也许习文学的人应该如此吧。

父亲喜欢书画。中国的历代书法家,他最推崇右军,常常叹息:“右军的字实在无法学得到”。父亲写过不少条幅,中年以前写稿写信都是用毛笔,晚年才改用钢笔、圆株笔。大概是比较省事省力吧。也画过一些梅花、山水。但过了中年就不再画了。也治过印。镌刻的章,皆放在北平家中,乱湮烟灭无存矣。

至于博奕,亦是父亲所好。抗战时期,在四川北碚,家中常有竹战。但他从不出去打牌。文人之耽于麻将者,恐怕梁任公当推第一人。据说任公主编报纸,许多社论即是任公在牌桌上口授笔录而来。父亲之耽麻将远不至此。家中的另一种战争是围棋。棋客入室,不遑寒暄,即狂杀起来。他们下的那种棋,落子如飞,如骤雨,如爆豆,速度既快,盘数遂多。输的红了眼,赢的吃开了胃。在恨恨声、惊呼声、抗议声、嘻嘻的笑声、喃喃的自语声、哀叹呻呤声中,在桐油灯的黯弱光线下,不知东方之既白。父亲的兴趣不限于亲炙,壁上观也同样盎然不倦。几位感情特别丰富的棋客,父亲最爱观赏。北碚时代过去,博奕之事遂告浸绝。

父亲爱看体育竞技。但体育运动是父亲之所短。在清华读书时,马约翰先生主管体育,督导甚严。父亲的游泳课不及格。补考,横渡游泳池即可。据父亲说,砰然一声落水,头几下是扑腾,紧跟着就喝水,最后是在池底爬,几乎淹死。老师把他捞起来,只好给他及格。父亲玩过的球类运动,有乒乓球、棒球两种。我见过父亲打乒乓球,彼时腹围已可观,手握横拍立定不动,专等球来找他。打棒球,我未及见。但直至辞世,父亲对棒球情有独钟。每逢电视有棒球赛,父亲必是热心观众。

父亲写过谈吃数十文。在吃的方面,父亲无疑是伊壁鸠鲁主义者。自罹患消渴后,禁糖。他本非特嗜甜食,但是物以稀为贵,此刻甜点、巧克力、汽水、较甜的水果。乃至放了糖的菜肴,一齐变成了伊甸园中的美味苹果,越不准吃越想吃。此上帝之所不能禁也,纵然不能公然大嚼,私下小尝实所多有。每以此发病,赖有特效药耳。戒烟酒,则是父亲的胜利战例。烟量原是每日两包,戛然而止。酒量是两瓶白干,后来则只饮啤酒小盅。茶,父亲本也喝得很考究,晚年则很少喝茶,喝也极淡。

父亲不信鬼神。但于佛教颇有兴趣。在广州中山大学时,外文系主任(林xx)笃奉密宗,常在家中设坛行法。画符、诵咒、灌顶等皆不必说,最奇的是“开顶”。据说人死之后,灵魂困于脑股之内,无由飞升,乃至沦陷。欲免此厄,须诚心下跪,由法师念咒,以青草一根,插进头顶2寸,开一小孔,谓之“开顶”。魂灵儿就由那小孔一溜烟飞进天堂,绝无困滞。父亲常去观法,也借佛经回来看,唯有“开顶”,父亲不干。父亲之好佛,端在佛典中哲理部分,不及其他。

父亲之晚年,是非常特殊的一个阶段。除了读书写作之外,一切都淡薄了,一反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之往日,深居简出,与世隔绝。父亲逝世后,台视李惠惠女士打电话来:“几次要去访问令尊,都被令尊拒绝了,所以至今还不知道令尊家在何处。现在令尊已经去世,是否可去令尊家访问了呢”这一次的访问,终于实现。父亲已不复能拒绝。父亲在赠琦君女士的金缕曲结尾云“营自家生计。富与贵浮云耳。”这正是他晚年之心声。

父亲的最后几分钟,乃以缺氧致死。当时,小量的输氧已经不够。父亲窒息,索笔,手颤不能卒书,先后写了5次,要更多的氧。此是父亲握管80年的最后绝笔。最后,父亲扯开小氧气罩,大叫:“我要死了!”“我就这样死了!”到了这个时候,中心诊所主治医生终于同意给予大量输氧,但却发现床头墙上大量输氧的气源不能用,于是索性拔下小量输氧的管子,换床。七手八脚忙乱了5分钟。就在这完全中断输氧的5分钟里,父亲停止呼吸。一去不返!

上一篇:教师双语教学评价激励机制下一篇:沟通是一座桥梁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