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音乐教学法

2024-08-15

三大音乐教学法(14篇)

1.三大音乐教学法 篇一

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

世界著名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体系

瑞士音乐家,(1865—1950)创立了20世纪最早的音乐教育体系,其核心是“体态律动”.对后来相继形成的各种音乐教育改革的思想、体系都具有深远影响.至今仍朝气蓬勃、充满生命力,以开放性的姿态持续发展着.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节奏运动唤起人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使学生从小就开始在生理运动器官和思维之间构成一种自由转换和密切联系的媒介,以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达尔克罗兹教学实践的三个组成部分与教学目标

一、组成部分:

1.节奏运动

包括读写节奏和创造节奏的能力.体态律动的教学目标首先是发展身体的节奏感.发展身体对力度变化,对时间、空间细微变化的领悟、分析和表现能力

2.视唱练耳

将体态律动应用于听觉教学,在身体节奏感和节奏听觉的基础上获得各种能力.3.即兴创造活动

把体态律动、视唱练耳中获得的音乐能力迁移应用于各种学习内容中去,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二、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三个组成部分的核心是体态律动,具有相互渗透的关系.整体方法是先实践后理论.首先学会运动身体机能,再开始教授原则和概念.听音乐的同时,用身体去感受和再现音乐中的时值、力度、速度、旋律线、音区变化等等.在感受和再现的过程中,须将注意力同时集中在听音乐和身体运动两个方面,凭借直觉和分析不断作出判断,并敏捷地反应为连续的身体运动.将音响即兴地转化为身体运动的音乐意识和行为的发展.这是体态律动的重要价值之一.体态律动(一)

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不是用音乐伴奏的舞蹈,也不是伴随着音乐的体育运动.其训练不是模仿动作,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将再现音乐所必须的要素“融化”于我们的身心.通过聆听和身体运动引发运动觉反应.这种反应是在联接听觉和身体知觉的基础上的整个身体与大脑的沟通.体态律动(二)

教师应尽可能去发现和研究儿童的身体活动和他们周围世界的自然节奏,特别是儿童的游戏活动.将教学思想及原则渗透在活动中,不要使学生明显感到自己永远是“被指导”者.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在当代的发展

1、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作用、强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作用、重视教具的使用、强调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发现式教学原则的普遍运用、教学材料选择中的多元文化的发展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是一种集体活动,它使学生获得的既是一种社交游戏又是一种艺术的追求.其对音乐教育的改革,尤其是对基础的节奏感音乐感的培养具有重要贡献.它从根本上把音乐的学习改变为结合律动、听觉、情感、心灵去感受音乐,因此使音乐的学习充满了活力.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

匈牙利音乐家.(1882—1967)以他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柯达伊提出和探讨了一系列音乐教育观念和实践中的原则问题,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对后世有广泛影响.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

这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音乐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人人都享有这笔宝贵遗产的权利.柯达伊用毕生的努力去实现让更多的人懂得音乐的语言,让音乐属于每个人的理想.二、学校音乐教育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

学校音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首先要有步骤地使学生掌握音乐的母语.音乐不仅是发展人的灵魂、精神的手段,也是发展匈牙利民族性的教育,这是任何其他课程不能代替的.民族再生的过程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灵魂是不能用行政法令来塑造的,要用艺术和知识来重新塑造.三、必须重视早期教育

从整体上讲,柯达伊教育体系上建立在早期音乐教育基础上的,高度重视童年形成性格时期的音乐教育,教育的起点必须始于幼儿园.四、民族音乐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基础

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地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使儿童熟悉、热爱民族音乐、积累民族音乐语言、建立民族音乐的思维,这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也是重要的特点.五、选择优秀的音乐作为学校音乐教材

认为只有真正具有内在价值的艺术才适合儿童.这包括传统的民族音乐、具有匈牙利民族风格特色的创作音乐和世界优秀的音乐.六、教学的实施必须依赖于优秀的师资

高水平的音乐教育需要高水平的师资,需要在许多领域和文化的鉴赏力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培养.七、提高全民族艺术文化修养是学校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的共同事业

继承发展匈牙利音乐文化,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调动尽可能多的人参于共同的建设.为了加速发展而改变文化进程的顺序是不可取,也不可能的.柯达伊教育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民族音乐在教学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这是柯达伊教育思想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教学中突出五声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五声音乐是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特点,又最适合儿童的音乐学习.这两方面的结合,形成了学校教育中民族音乐的理论基础和体系.二、以歌唱作为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

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这是柯达伊教育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与内容,其音乐教育面向全体人民,使音乐属于每个人.三、以首调唱名体系培养全面的音乐能力

把首调唱名法作为教育思想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认为它是一个综合的基础,用这种唱法促进音乐的感知、音乐思维和内心音乐听觉的形成和建立.首调唱名法包括: 首调唱名唱法;节奏读法;字母谱;手势;固定音名唱法.四、以系统丰富的教材培养音乐的听觉、读

写、歌唱能力

这是区别于其他音乐教育体系的突出特点和重要内容.总的来说,柯达伊教育体系在强大的欧洲文化包围中,在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发展上独树一帜,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就,积极影响着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音乐教育事业上的发展.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德国当代音乐家.他以最基本的音乐要素—节奏为基础,认为音乐活动是人类最自然、最原始的行为和需要,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必须唤起人天生具有的这种音乐本能.他创立了一个开放性的、充满活力的音乐教育体系.“元素性”的音乐

这是奥尔夫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核心.“Elementare”可译为“原始的”、“基本的”、“回到人的本原的”等.元素性的音乐,从各组成方面来看,都是非常简单、最基本、最初的,注重人的基本感受、体验等精神性的方面,人人都可以参与.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一.一种思想和态度

通过音乐教育和实践,达到人类的最高智慧.

二.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教育人

音乐学习的关键在于具有表现的欲望,并愿意、乐意表达出来,不一定需要高超的技巧.音乐教育的首要任务,应该是为众多的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着想.

三.音乐、还包括舞蹈和语言

元素性音乐永远不单是音乐本身,它是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必须由人自己创造的音乐,而不是作为观众.

四.让孩子自己去做

孩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孩子,其次才是音乐.

五.重要的是教学过程

教学的结果是不重要的,关键在于活动的过程.

六.兼容并蓄、不断发展的音乐体系

元素性的音乐理念使传统性音乐与现代音乐相互融和,使东西方音乐也正在逐渐走近.

铃木音乐教学法

日本著名小提琴教育家(1899—约二十世纪末),以成功地教授儿童学习演奏小提琴著称,其“才能”教育理论在当代音乐教育思想中有重要影响.

铃木音乐教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l打破传统的观念—才能是天赋

l为孩子创造尽可能好的环境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同样的潜在能力,所有的孩子都是可以教育好的,不要抛弃那些在学习上落在后面的人,这种教育的途径就叫做“才能教育” .

认为形成能力的核心是环境所提供的条件,优越的环境是创造高超能力的地方.

三.重复,重复,再重复﹗

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才能的培养需要长期耐心的培育.

四.强调记忆力的训练

记忆是一种极为宝贵的东西,有了记忆力作为基础,就有了体验的能力和可能.

五.重视直觉的作用

直觉也象别的能力一样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2.三大音乐教学法 篇二

达尔克罗兹、柯达伊和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虽然产生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 在教育内容、教学形式上各有特点, 但是在对音乐本质的认识上却是惊人的一致, 那就是始创者都明确提出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为了社会的发展进步。正因为他们代表了进步的教育思想, 才使他们的教育观念与实践在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考验后, 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一)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 (1865-1950年) , 世界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作为一名出色的音乐教育家, 他创造了一种融身体、音乐、情感为一体, 既符合美学原则又符合运动原则的教学法——体态律动教学法。

达尔克罗兹教育体系的内在结构可以概括为:“一个方法、三大板块”。“一个方法”即体态律动, 是体系的核心;“三大板块”即视唱练耳、体态律动、即兴创作, 是教学的主体内容。

(1) 视唱练耳

“视唱练耳”不仅是音乐院校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综合音乐能力的重要课程, 也是普通学校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达尔克罗兹指出:“一切音乐教育都应当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 而不是建立在模仿和数学运算的训练上。”首先应该让音乐刺激学生的听觉, 使之产生印象、感觉, 再以动作表现音乐。因此, 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活动正是从视唱练耳教学的改革开始的。

(2) 体态律动

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节奏感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音乐感知能力。在达尔克罗兹教学内容中, 将体态律动方法首先运用于解决节奏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把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他认为身体是节奏体验的第一位载体, 把节奏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力量、把人体的运动作为音乐节奏的外在表现, 这是达尔克罗兹的重要理论和贡献。体态律动打开了音乐教育实践的一个新的领域。

(3) 即兴创作

在前两者的基础之上, 达尔克罗兹认为, 既然学生能够通过身体动作使音乐的情感表现、宣泄出来, 也应该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想象, 通过情感的和理性的组织, 再把它们转换成为音乐, 这样, 产生了达尔克罗兹的第三种教学内容——即兴创作。他认为,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的潜能, 而音乐上的机型创作能力是能够通过学习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即兴创作的观念和实践, 标志着这个体系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最终的完成。

(二)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柯达伊·左尔坦 (1882-1967年) 是20世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1) 两大教育观念

柯达伊终生追求的目标是“让音乐属于每个人”, 这个教育目标的哲学思想基础是他对于音乐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的理解。音乐是人的心灵的表现, 音乐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要, 是每天生活的有机部分。因此“全民音乐教育观”是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

“民族音乐教育观”是柯达伊体系的另一个重要的目标。柯达伊认为, 如果没有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文化, 所有的音乐教育就毫无意义, 因此, 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找到通向最自由、最充分地发展民族音乐个性的道路。民间音乐不但是培养好的艺术趣味的源泉, 而且是培养创造力的源泉。

(2) 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歌唱

柯达伊认为通过歌唱最容易接近音乐, 歌唱也是最容易表达思想情感的音乐形式, 因为歌唱给予人的艺术感受是最直接、深入人心的。

其中, 合唱最具有影响和促进群众音乐文化发展的功能, 参加合唱可以影响最多的人们去接触真正有价值的音乐, 合唱所产生的社会作用, 是音乐教育目的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合唱中, 人们学会倾听、配合, 学习了与他人的非词语的交流形式、默契合作, 学会了理解、接纳、欣赏他人, 促进了人们良好的社会性品格的发展。

(3) 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首调唱名法

在柯达伊教育体系中, 首调唱名法是为他的教育思想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首调唱名法的应用像是一条贯穿于各项教学内容和活动的主线, 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柯达伊教育体系中, 首调唱名法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首调唱名唱法、节奏读法、字母谱、手势和固定音名唱法。这五个方面又共同构成匈牙利的首调唱名体系。

(4) 音乐教育的实现途径——学校音乐教育

学校音乐教育在柯达伊教育实践中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在具体实施中, 他把握了三个关键环节:首先是教材;其次是教学计划;三是教师。柯达伊教育体系积极地影响着许多国家、地区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相信“音乐应该属于每个人”的理想终会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中逐步实现。

(三)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卡尔·奥尔夫 (1895-1982) ,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 由他所创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深受达尔克罗兹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另辟蹊径创造了他的音乐教育理念和全新的教育体系, 可以说不知道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即不知何为二十世纪音乐教育。

(1) 原本性——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原理, 用一句话即是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核心思想, 也是这个体系的突出特点。这一思想又包含有六个原理:

(1) 综合性

奥尔夫认为:“原本的音乐决不只是单独的音乐, 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似乎又与我国古代对“乐”的审美观念是不谋而合的。奥尔夫想通过原本的音乐即语言 (诗歌、朗诵) 、音乐 (唱、奏) 、舞蹈、戏剧紧密结合的形式去找回人类最接近自然状态的感觉。

(2) 即兴性

即兴 (创作与表演) 是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部分, 也是音乐学习和创作的基本部分, 这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方式的独特之处。

(3) 主动性

人类认知是从“感性到理性”, 作为人类心灵的载体之一的音乐, 更是首要的是感觉, 是体验。通过活动获得经验, 是所有人学习的最主要途径。这就是奥尔夫的先于“智力”的教学。

(4) 纯朴性

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5) 民族性

原本姓音乐教育从儿童出发, 从儿童所熟悉的语言、文化、环境出发, 开始基础的教育, 并最终回归到自己文化本体的道路。

(6) 全体性

原本的音乐是每个人都可以学会的。他不但明确提出为所有学生的宗旨, 同时由于教学中唱、奏、舞、戏综合教学使学生在音乐课上能从多种渠道接触音乐和发挥他们的才能。

(2) 节奏教学——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基础

奥尔夫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学, 主要通过语言的节奏和动作的节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节奏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基础, 也是进行其它音乐教学内容的奠基石。

(1) 结合语言的节奏训练

语言是健康人都具有的能力, 把语言引进音乐教学中的确是奥尔夫体系的巨大贡献, 也是奥尔夫教学法中独具特色的部分。被采用的训练内容可以是生活中较为熟悉的童谣、儿歌、成语或谚语等等, 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 这些节奏朗读又可以发展为肢体 (如拍手跺脚) 和节奏乐器的多声节奏活动。同一个节奏不断变换花样, 但又万变不离其宗, 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发挥, 节奏感得到训练, 这就是奥尔夫的语言节奏训练方法。

(2) 结合动作的节奏训练

动是生命的外部表象。奥尔夫指出:“音乐和动作时人类表达的基本因素, 每个文明的历史和个人文化都表明音乐和舞蹈是生命中的必要因素。”在动作教学中奥尔夫和凯特曼创造的用身体动作发出响声的练习——“声势”是对世界音乐教学的一大贡献。

声势进行即兴是最方便、最容易的一种手段。这种用动作反应要素的练习用在听力训练和欣赏教学是最好的方法了。如:

通过这样的训练,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 还可以初步建立学生的多声音响观念, 因此,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节奏教学是非常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

纵观以上对世界三大音乐教学法概况研究可以看出, 它们在不同领域既存在相同之处, 又不乏各自的特点。因此, 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 对于这三大音乐教学法的借鉴和运用应该取其适处, 为我所用。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中央音乐出版社, 2005, 7.

[2]杨立梅, 李妲娜.走向未来的音乐教育.海南出版社, 2000, 4.

3.专业音乐教育凸显三大问题 篇三

重技术 轻艺术

不久前,中央音乐学院朱亦兵教授在谈到参评德国纽尔何士国际大提琴比赛的感受时,曾指出:“中国学生聪明,肌肉反应快,技术上毫不逊色,潜质很好,而且还非常勤奋。但他们的演奏却缺少感性,缺少热情和自信。”钢琴家周广仁参加了第七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和第12届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评委工作后,也感到“我国的青少年钢琴选手在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能力都很强。”“但是也存在着不太好的倾向,即年轻人一味地追求速度,而忽视音乐的美感和表现力。重技术,轻音乐,使我们总比外国选手差那么一点点。”她认为:“在教学中存在着教技术多于教音乐的倾向,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在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上较弱。弹技术性较强的练习曲时可能还不太明显,但是弹到抒情性的、戏剧性的或是根据艺术歌曲改编的作品时,音乐表现上的弱点就暴露了出来。可以说,我们的演奏还只是停留在把技术弹清楚的层面上。”

在整个专业音乐教学体系中,技术的成分多,音乐感性(审美体验)的东西少;“专业”的概念大于“音乐”的概念。“学生在音乐学院长大,但却没有学音乐。”——这是一位作曲系教授发出的感慨。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音乐中的“技术”,与体育运动和科学技术中的“技术”是不一样的。在音乐艺术中,“技”与“艺”是统一的整体,“技”是它的载体,表现手段;“艺”是它的内涵,包括思想、审美、情感等诸多方面。“技”离不开“艺”、“艺”也离不开“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扎实的基本功和娴熟的技巧,是音乐创作(表演为二度创作)的“本钱”,技巧越丰富、越高超,在艺术创作上就越有发挥的余地。技术的提高需要练习,而艺术上的表现更多的是悟性,是内心的东西。音乐是心灵的艺术,“只有发之于心的东西才能进入到人们的心中去。”

重专业 轻文化

著名画家陈丹青教授曾指出:“‘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是目前艺术学生的普遍状况。”包括音乐专业学生在内的艺术学生不重视文化学习,文化水平较低,可以说是一个老生常谈、积重难返的问题了。

音乐艺术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它不可能脱离文化这个整体而存在。音乐家的成长离不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文化是其艺术创作的“背景”。著名钢琴家傅聪在谈及自己的演奏经验时曾表示:“是我的文化在说话。”虽然音乐具有较强的技巧性,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素养,音乐家的艺术水准也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周广仁教授就曾指出:“钢琴表演艺术所体现出的,应该是高层次的文化修养。作为钢琴家,不但要有演奏钢琴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文化修养。很难想象,假若你对欧洲文化、历史一无所知,却能演奏好贝多芬、莫扎特。事实上,有的学生到了一定程度就再也上不去了。究其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手指僵硬了,而是文化空白了,头脑空白了。”

文化素养能够帮助音乐家从整体上提高创作的境界和艺术表现力。文化素质偏低,无疑会限制音乐学生在专业上的成长,一是理解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较弱,二是发展的后劲不足。但是,与专业学习不同的是,文化修养的提高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长时期的,因此学生们往往更看重与专业发展更直接、见效快的专业学习,而忽视较为软性的文化学习。学习有短线和长线之分,如果把音乐作为一个终身事业的话,就要把眼光放远一些。

音乐院校中的文化课要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放矢,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必须要切合音乐专业学生的需要。

重业务学习 轻人格培育

“音乐是优美心灵的流露”,它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关怀。音乐要打动人的心灵,光靠技术是不行的,它最终显现的是文化,是音乐家的人格魅力。傅聪先生曾指出:“一般的人,纯技术观点,不知道音乐是一门整体艺术,不知道艺术这个东西,说得更大一些,音乐和艺术、文学都连在一起,和做人都连在一起。”

4.智能白板教学三大优势 篇四

——教学应用的三大优势

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交互式智能白板的突出优点,得到了老师和学生的一致认可。根据南昊交互式智能白板试点学校的使用情况,概括的从三个方面来总结它的教学优势。

首先,交互式智能白板等同于已有的传统课堂教学功能。如与黑板相同的书写和擦除功能,这些基本的教学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已使白板替代了黑板的使用。另外它的演示功能—展示图片、演示PPT或其它软件和工具设计好的课件,这就完全取代了幕布教学。交互式智能白板最大限度的整合教学资源,在使用一块交互式智能白板时就相当于同时拥有了三种教学设备(普通黑板、投影幕布、普通白板)。

其次,交互式智能白板特有教学功能的应用。在熟练操作白板应用软件的同时,教师离开了计算机操作台,这个变化使教师从远离学生集体又回到学生集体当中。特别是白板特有功能及其技巧的使用,如应用幕布、拍照、按照灯等白板的这些特殊效果及应用技巧,可以设计出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特别是白板对动画、视频的随时标注与控制,使教师能够更加自主的应用现有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弥补了很多课件交互性较差的缺陷。

然后就是交互式功能的充分发挥。应用交互式智能白板,教师不仅可以熟练使用白板的各种功能,而且已经开始有意识的将白板所带有的交互能力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中,并能够将已有的资源和自主设计的白板资源整合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中。从而课堂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使用了良好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成为制定教学策略时主要考虑的内容,把学生提高到了一个教与学的主导地位。

5.正负数教学反思三大点 篇五

1、将“生活化”和“数学化”融合在一起。从学生熟知运进、运出的生活情景入手,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感受正负数的意义,理解了抽象的负数。

2、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了寻找生活中意义相反的量、天气预报、温度等贴近学生的教学情境,从生活的情境中展开对问题的探究,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形象的依据。让学生体会正负数是两个相反意义的量,然后认识到温度、海拔也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后。正负数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正”也就谈不上“负”,通过大量实例去体会:从学校向东走20米,可以表示为+20米,那么从学校向西走20米,可以表示为-20米,足球赛:进球3个,丢球2个怎样表示?转来12人,转走8人;车到站点,9人上车,5人下车。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联系生活,举出了很多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寻找生活中的相反意义的量这个环节表现很好。

6.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案 篇六

C、农业仍然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D、农产品能够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2)下列关于手工业改造的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班级 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制作人:房立德2009.03.03

A、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能力目标: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二、[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三、[教法、学法]学法指导阅读练习、讨论分析、分③组合作[课时]1课时

四、[学习新课]

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改造农民个体所有制,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这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一)三大改造的形式

1、时间:_______---________

2、农业:(1)、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2)、高潮:_______年

3、手工业: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

4、资本主义工商业:(1)、实行__________________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2)、高潮:_______年

(二)三大改造的历史意义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检测 自主研练:重点,难点,常考点,当堂学习,当堂巩固,高效率!不会的、拿不准的在旁边做上标记。基础训练。

1、选择题

(1)关于1956年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前的具体情况,你认为说法正确的是()A、农民已经能够合理地使用耕地B、农村已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B、1955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1956年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使个体所有制成为集体所有制

(3)、我国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方式是()A、租赁B、借用C、赎买D、没收(4)、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时间和标志是()

A、1956年土地改革的完成B、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实行农业合作化B、建立国营经济C、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D、恢复国民经济(6)、新中国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有()

A、互助组B、供销合作社C、生产合作社D、公私合营

2、回答下列问题:

(1)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

(2)三大改造的形式有哪些?

(3)三大改造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7.三大音乐教学法 篇七

一、具有过硬的钢琴演奏的专业技能

好的钢琴教师应该是优秀的演奏家。苏联钢琴教育家涅高兹说:“钢琴教师完全不从表演方面来提高自己这是一个很大的错误, 一个严重的疏忽, 它会给教学工作带来损失。…能给自己的学生做出精彩的示范, 那怕是课上教到的那些小型乐曲。…那样一来, 不用讲总的教学水平会提高多少!“钢琴演奏是复杂的表演艺术, 是实践艺术, 钢琴音乐的意境太宽阔、丰富、多彩了, 纸上谈兵无法领略其中魅力。如:肖邦音乐的内涵极其丰富多元, “浪漫肖邦、天才肖邦、民族肖邦、爱国肖邦和悲情肖邦是解读肖邦风格的五个重点”《英雄波兰舞曲》中铮铮铁骨的英雄气概, 即使用再生动的语言也无法让学生感知那“钢琴诗人”的灵魂。

“以己昭昭, 方能使人昭昭”只有亲自演奏过的曲目才有切身体会, 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明确而详细知道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各种技术困难。教师示范时的触键、音色、分句、音乐的走向、踏板、呼吸、速度、力度、语气层次等音乐表现、能够使学生很快明确教师所要表达的信息和要求。教师精湛的演奏, 在琴键上说话、唱歌、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 使抽象的音乐作品变成鲜明生动的音乐形象, 给学生深切的感受、树立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其他教学方式所不能代替的。

钢琴教师要以“演奏为本”。不断拓展曲目, 积累各个时期作曲家的作品, 把握不同的音乐风格特点, 在演奏实践中获得更多知识, 为教学积累经验。只有把演奏融于教学、才能达到教学相长。

二、具有较高理论修养的专业知识

技术是表现音乐的手段与工具, 音乐是目的。把乐谱上所有的音符记号、各种乐理知识转化为引人入胜、激动人心, 使人神往的音乐, 不仅仅是技能训练, 涵盖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 演奏者一切知识的最终结晶, 演奏者的学问修养都将凝聚在演奏中, 需要较高的理论修养。

音乐是活生生的语言, “音乐是艺术形态中最抽象的表现形态。要培养一个优秀音乐人才, 应有全面的文化背景。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内涵包括了哲学、历史、神话、传说、宗教、文学、诗歌、戏剧、舞蹈、绘画等一切文化范畴。”只有持续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才能更加深刻和透彻地理解音乐作品。

钢琴教师要教技术, 更要教音乐。从宏观视角出发, 教师要积累学识、提升修养。研读钢琴演奏法、钢琴教学法、中外音乐史、钢琴发展史、中外钢琴文献导读等;从微观来看, 钢琴演奏的作品的创作年代涵盖三百年左右的时间, 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及近现代钢琴作品, 还有创作不到百年的中国钢琴作品, 真是风格迥异;从个体研究的角度来看, 对作曲家进行专题分析研究, 知晓每一位作曲家的生平、作品内容及作曲家通过那些形式和手段 (曲式、和声、旋律、织体、调性……等) 来表现作品, 并揭示音乐深层次的深刻的精神内涵, 将其融汇于钢琴演奏中, 需要老师正确指导。如:李斯特《奥伯曼山谷》是《旅行岁月第一集, 瑞士》中的第六首曲子, 不仅囊括辉煌复杂的技巧, 音乐内容非常深刻富有哲理, 不但要知道它的创作背景, 还须对作曲家整体风格把握透彻, 才能将高度饱满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无限的诗画意境淋漓尽致的溶入演奏中……, 如果老师是一知半解更无法使学生深刻理解音乐。以丰富的知识来“理解和领会”作曲家的意图, 把“无法溶化、无法言传、无法描绘”的音乐世界, 在钢琴演奏中再现出来。启发引领激发学生感受领悟音乐, 才能使学生内心的音乐和潜能获得生命。

三、具有较好的教育教学技能

钢琴教学是开启想象之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培养学生自身的音乐理解力、音乐想象力、音乐创造力、解决自身技术及动力等方面的困难、问题, 是教学重心。钢琴演奏是集技巧训练和艺术陶冶于一体的教学活动, 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规律、原则、方法。

1.循序渐进搞好基础技术训练。技术是为音乐内容服务的, 表现一定音乐形象和思想感情。技巧基础训练是完成演奏曲目的保证。

不同的技术音型、音色、音响, 不同的弹奏法, 表现不同的内容和风格, 演奏出各个时代、各个作曲家、各种难度的作品, 需要掌握科学的弹奏方法、全面的技术。结合学生的实际采取不同方式和进度。首先要进行各种演奏技巧的全面系统训练, 如:按弹奏法分类;断奏、连奏等;按技术类型分类单音、双音、音阶琶音、八度、和弦…等。还要进行具体作品中的技术难点的强化训练。使学生真正具备实际演奏能力。如果缺乏高超技术、演奏不能得心应手, 完美表现音乐成了一句空话。

⒉培养学生音乐艺术表演的能力。“技术无上下。音乐有高低”。 (4) 音乐表现是作为技术训练的最终目的。

如何帮助学生找到音乐的内涵去表达, 培养学生内心的音乐感觉。首先, 对音乐表演中的重要因素;如乐句、结构、语气表达、力度层次、音乐特性、音乐对比、声音变化植入于基础教育。其次, 对音乐内在的倾向性、进行性、流动性、律动性、作透彻的分析和精湛示范。另外, 教学中除了“用得当的借喻、诗意的形象、与自然和生活中现象比拟来激发他们的智慧和想象力, 补充和解释作品的音乐语言”, 还可通过文学、美术、戏剧等艺术形式来启发学生、触类旁通。在轻松、谐谑、富于感染力的氛围中, 使学生深刻感悟和体会钢琴作品的情境, 把单纯的手指技巧变为优美动人、极具魅力的音乐。在学生身上灌注自己内心热烈的激情, 将自己精气、灵魂延伸到学生身上, 在学生的演奏中实现自己的音乐理想。使演奏和教学活动具有了真正的教育特征。

⒊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采用“一对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具有个性特征, 历来是中外钢琴教学的行之有效主要途径, 针对性强效果显著;上好小组集体课, 关注共性特征, 教师点评和学生互动, 互相交流切磋, 营造浓厚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积极主动性增强;开好小音乐会, 上好公开课, 对比教学, 找不足差距, 鼓励, 鞭策, 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动力。学会聆听和鉴赏。观摩各种音乐会, 培养音乐修养潜移默化;听录音、看录像、下载曲目、各种手段为钢琴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生动, 活泼、开放的形式, 拓宽了学生视野, 学生把最生动的感受和思考综合起来, 更自觉的挖掘自己的潜能。

⒋教书育人, 因材施教。孔子说过“有教无类”。教师的对象是学生, 要了解熟知学生各方面的情况, 要因人而异对每一个学生素质、才能作具体分析, 扬长避短。通过预见学生的个性, 并且在一开始就能对其制定合理的教育进程。不轻易否定学生, 不把学生看“扁”, “善待”尊重, 爱护每一个学生, 解决他们技术和音乐中的难题疑惑, 发掘学生潜能, 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提高。本着“严师出高徒”理念。严格要求每位学生, 精心引导, 精雕细刻, 教学生“学会”, 更要教学生“会学”, 技术与音乐完美结合, 化为美妙动人的洋溢着生命力的音乐。并导致他们主动探索, 倘若达到“自己教自己”, 教师也就完成了最崇高最重要的使命。

钢琴教育的普及发展, 使之成为钢琴事业并得以迅速崛起, 成为社会文化事业的一部分。它凝聚老一辈钢琴教育家毕生心血, 钢琴教师要以他们为楷模, 继承发扬优良传统薪火相传。通过勤勉与锲而不舍, 善于学习前沿的专业理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以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再将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到新的理论高度。坚持不懈提高专业理论素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无私奉献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批视野开阔, 文化素质优秀的一代新人, 使之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涅高兹.汪启璋, 吴佩华译.论钢琴表演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

[2]但昭义.钢琴教育论文.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1, 10:227.

[3]应诗真.钢琴教学法.音乐出版社.

[4]赵晓生, 通向音乐的圣殿.上海音乐出版社.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上海音乐出版社.

8.识字教学之三大“推手” 篇八

一、开发资源,体验识字之“趣”

生活中处处蕴藏着识字资源,作为一位低年级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善于去发现并努力开发生活中的识字资源,让识字教学植根于生活的沃土,激发学生浓厚的识字兴趣。一年级学生入学的第一节课,笔者拿出写有“林、文、佳”的卡片,带着学生认读。“谁的名字中也有这几个字,来说一说?”“老师,我的名字中有‘林字!”“我的名字也有‘林字!”……学生一下子乐了。“老师把这几位同学的名字也写到卡片上,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学生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读着。之后,笔者请这几位学生上台当小老师,拿着自己的姓名卡片带着大家读。他们“教”得那么认真,大家读得那么洪亮。接着,笔者拿出全班同学的姓名卡,让学生玩认名字的游戏。学生领到自己的姓名卡,都开心地读起来,读完自己的,再认认同伴的,相互交流中,体验着识字的快乐。这样,学生识字的欲望在开学的第一课就被调动起来。

二、创设情境,感受识字之“情”

课堂是学生识字的主渠道。在课上,教师应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随文识字,提高识字能力。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棉花姑娘》时,教师依托文本进行识字教学,让字词教学与文本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师:如果你是棉花姑娘,此时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我多么盼望有医生来给我治病啊!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讲了棉花姑娘现在的心情。(出示:盼望。齐读)

师:棉花姑娘皱着眉头,眼睛睁得大大的,怪不得“盼”的部首是目字旁,你能说几个带有目字旁的字吗?

生:眼、睛、睡、眠……

师:这几个字都有目字旁,都和——眼睛有关。请再读“盼望”。

师:棉花姑娘盼望有人来给她治病,你盼望什么?

生:期中考快到了,我多么盼望能考满分。

生:夏天的夜晚停电了,我多么盼望电早点送来。

……

教学“盼望”这一环节,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用心感受棉花姑娘的心情,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运用。这样,学生对生字“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字理教学,品味汉字之“美”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汉字结构规律指导学生识字,挖掘隐藏在汉字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掌握汉字的同时,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从而激发学生识字兴趣,逐渐掌握识字规律,形成识字能力。

1. 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识字。请看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口耳目”教学片段。

(教师课件出示“羊”的甲骨文)

师:这是我们老祖先使用的文字,猜猜,这是什么字?

生:是羊吧。

……

师:你们说说,为什么是山羊的“羊”呢?

生:“羊”字的点、撇像山羊头上的角!

师:是啊,这点、撇就像小羊头上的角。很有意思吧?

利用象形字的特点识字,学生形象地识记“羊”的音、形、义,加深了对“羊”字的理解、记忆。按着这个方法,教师又带着学生认识了“鸟”“兔”等字。学生感受到象形字非常有趣,对识字就不再望而生畏。

2. 利用意音字的特点识字。汉字中有多数的字是意音字,意符表意,音符表音。教师鼓励学生利用意音字的特点大胆尝试自主识字,突破字形这个难关。请看教学片段。

(教师课件出示“盯、眯、睁”,让会读的学生读,然后全班读)

师:为什么你们那么快都能记住这三个字的读音?有巧记的办法吗?

师:“盯”的右旁读作——“dīng”,“眯”的右旁读作——“mǐ”,“睁”的右旁读作——“zhēng”。像“丁、米、争”这种能提示生字读音的部分,叫音符。

师:请看糖果罐,对,专心地看,这罐糖果的颜色真多呀,味道也肯定不一样,认真看哦,眼里就只有这糖果,对了,这样看才叫“盯”;等等下课后,给咱们班每个爱学习的同学都发一根棒棒糖,怎么样?

学生生开心地笑了……

3. 利用会意字的特点识字。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日月明”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发现。学生发现把前面两个字合起来就变成了后面的字。教师再相机出示课件,图上画的是一轮红日一轮明月,配有“日月同辉”文字,旁边有一道“加法算术”:日+月=明。让学生再想想“明”的意思,与前两个字有什么关系?这下,学生被问住了。教师随机举例:“大家看,这个‘尖字。一个东西,上面小,下面大,就是尖。”说完,教师顺手拿起一根铅笔让学生观察,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像这种字,每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叫会意字。有意思吧,你们能不能学老师这样,也来说说其他几个字的意思,同桌互相讨论一下。”一小会儿后,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明白了这些会意字的意思,再去读课文,兴趣更高了。一节课轻轻松松认识了十几个生字,学生很有成就感。识字过程变得有趣,学生感受到了汉字之美,还培养了了解汉字文化的兴趣。

9.对教学系统设计三大理论的总结 篇九

目前被普遍认可的三大理论是传播理论,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

传播理论研究针对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的关键内容,即信息源,信息内容,信息渠道,信息的接受者。研究结论可概括如下:信息源要编码;信息内容结构顺序要符合接受者的思维与心理顺序且内容不宜过于密集;信息渠道要适合信息的获得途径;考虑接受者的特性激发其学习动机。

学习理论主要内容有三,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内容概括如下:行为主义理论提出将行为作为标准带入教学的设计与评判;认知理论是探讨学习者的大脑内部活动,如何更好地让学习者的大脑接受理解信息,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认知构建学习理论的区别是前者是学习者接受知识而后者是学习者探寻知识;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如何激发学习者潜能。

教学理论的概念模式有三,时间中心模式,学习者中心模式和任务中心模式。时间中心模式是通过研究时间与学习程度的关系来通过合理制定时间以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任务中心模式研究通过何种方式促进学习过程;学习者中心模式注重通过对学习者的分析来使其个体得到充分发展。

以上是我对这三种理论的认识。

10.三大音乐教学法 篇十

仙游县锦溪中学 郑梅仙

【内容摘要】:

新一轮课改中明确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人文美术教育,它是培养艺术能力,促进人文素质整体发展的总目标。它必须要求改变传统中学美术课单科美术教学思维和习惯的影响,改变以专业学科为主和强调专业学科本位旧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要求学生“跟我学”被动的教学形式,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威严的形象。因此,中小学美术教育必须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式及新的师生关系,这三方面必须要有大转变。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美术教学理念 三大转变

中学美术课程的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传统单科美术教学思维和习惯的影响,依然存在以专业学科为主,强调专业学科本位,强调学生“跟我学”,这种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不可行的,明显偏离了新课改的方向。新一轮课改中明确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是人文美术教育,它是培养艺术能力,促进人文素质整体发展的总目标。美术教师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应该要将理论与实际结合,并运用于日常教学中,将以往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方式转化为研究人的情感生成过程和反思过程,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教育思想上,应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方式上,应将 “跟我学”的教学方式转化为“我要学”。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及其合理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师生关系方面,要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的威严形象,使学生不敢接近和沟通,重新构建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共筑进步发展梦想。

教学理念的转变——德育为先,育人为重

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美术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科学发展观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方面,去寻找与人文美术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契合点,把抽象的大道理变成形象的小道理,使学生在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中培育良好的道德风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作品较之于音乐文学作品、政治宣传等,具有独特的形象性、直观性、确定性,能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例如对于一幅画和一段旋律,人们应该更容易理解绘画作品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就是作品的直观性。以美术教育的形式来进行道德教育,不仅能借助直观形象的艺术作品判断是非,明辨美丑,而且还能通过它们提升为高级的审美艺术和道德品质。我在上八年下册的美术《弘扬真善美》一课中,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我利用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让他们认识到了不同的美术作品,既能弘扬人间的真善美,又能揭露和鞭挞现实社会假恶丑。如陈冰青的《木头人》这幅粘贴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描绘了公交车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无奈的站着,而周围那么多乘客却无一人让座的这一现实,揭露了现代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表现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道德意识的沦落,缺乏同情心,如同一群没有生命的木头人,作品尖锐地讽刺了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某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呼唤人们要有同情心。透过这幅直观形象的粘贴画,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洗礼,情感受到熏陶,从而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还很不稳定,更应该要正确去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意识,不断去完善他们的人格。作为美术教师,应经常让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并在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新课改的人文美术教育,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和学生不同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学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性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对美术艺术形象的感受力、理解力,引导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创作的激情,使人文美术教育目标与人的内在发展需求相统一,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一切从兴趣开始,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起点。过去教学中,经常要求学生 “跟我学”、“要我学”,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教育方法。新课改必须彻底转变过来,想方设法让学生“我想学”、“我要学”。新课改下,美术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经常用优秀的美术作品,电影、幻灯片等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调动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主动、自觉和深入地学习美术。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才会有深刻的感受。如教在欣赏作品时,首先要选用优秀的艺术作品去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继续引导学生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一看,仔细观察,这幅画好哪里,妙在何处;去想一想,认真思考,这个作品作者想什么,要表达什么;要反复比较,体验感悟美术作品的美妙世界。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从有趣学美术逐步发展到学美术很有乐趣,因为只有到了乐趣这个阶段,才会使学生产生快乐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的学习和实践中去,进一步激发他们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欲望。有一次,在上八年美术《漂亮的手工灯饰》一课中,我展示了用环保材料制作的具有现代美感的手工灯饰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欣赏,精美的图片一下子就把同学们吸引住了。当他们了解到这些精美的手工灯饰都是由环保材料制作的,便纷纷想要尝试自己动手去制作。接着我让他们用他们自己身边普通材料去做,并做一些适当的指导。同学们在制作的过程中,表现得积极踊跃,他们手脑并用,并能互相帮助,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精美实用的手工灯饰。从个个脸上充满高兴的表情上,可以看出这一节课他们是过得多么快乐又有成就感。

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愈浓,学习美术效果愈好。另外,在学生作品评价中,尽可能找出他的亮点和闪光点,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不断增强学生艺术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经常开展学生作品展,展示学生优秀的作品,让人们观赏评议,学生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受到人们的称赞,都会感到十分自豪,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实现人文美术教育目标与人的个性发展的统一。

为实现中学人文美术教育目标,还应该构建一个科学、开放的美术教育体系。课堂教育是人文美术教育目标实现的主战场,但美术课每周只有一节,时间非常有限。因此,还要尽可能将人文美术教育融入到日常生活教育中,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努力打造中学美术教育“生活化”、“互联网+”化的学习新形式,使人文美术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去,使美术艺术成为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和学生情感抒发、个性表达的一种方式,从而实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美术教育目标。

师生关系的转变——亦师亦友,相互尊重

实践表明,成功的人文美术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对话基础之上,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古今中外,美术教育反复证明,每个人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如果美术老师在课堂上态度粗暴,情感冷漠,鄙视接受能力差或者犯错误的学生,即使你水平再高,满腹经纶,课程安排再合理,学生也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更多的只会消极应对,有的甚至拒绝学习,乃至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时代的呼唤,现实的需要。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样师生之间对话沟通、彼此交流就比较方便。因此,老师首先强烈热爱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要通过自身的转变,用热情的生命去拥抱学生,以真诚的心扉向学生敞开,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这样就必然赢得学生信任、尊重和热爱,学生自然就乐于接受老师的传授和指导。这样师生关系自然就融洽、和谐。

在美术教育中能够允许接受包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或差错。当学生出了差错时,要以平和的语气安慰学生,告诉学生出差错是很正常的,尤其美术艺术学习,每个人都容易出差错,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同时耐心地教育,帮助学生纠正差错。此外,要教导学生尊重老师的尊严和劳动,因为老师的辛勤付出是对学生的最好负责,老师的严格要求是对学生的最大关爱;如果老师放任不管,这才是对学生最不负责任的态度。同时要让学生明白,美术艺术学习是学生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事,谁也不能替代。要引导学生美术艺术学习和实践中要善于交流与合作,分享成功与快乐。在师生真诚情感互动中,让爱飞扬,让梦飞翔。

结束语

以美育人,创美育人。教师既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关心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人文美术教育应该彻底纠正过去那些不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坚决摒弃各种各样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改变过去那种把美术教育看作仅仅是已知美术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过程,重新认识到人文美术教育是知识文化的再创造的过程。老师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尊重学生的合理选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用热情和睿智的眼光去关注当下的现实,思考无限的人生,追求崇高的理想。教师要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学生,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情感体验,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参与美术学习与实践中,在共同的探究合作中获得新的知识、经验与能力,不断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教师培训手册》美术(七—九)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4年6月

2、《教师教学用书》美术八年下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年10月

3、《教育观察》(2011.5)吉林日报报业集团 2011年5月

11.高中数学教学的三大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数学 教学策略

一、师生协作教学

师生协作教学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高中课堂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45分钟,师生协作教学所占的时间一般在20-30分钟。因为高中生还缺少自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有效引导和帮助。在这一步骤中,教师要以学生参与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要多评价学生对实质性内容和方法的思考,淡化对学生叙述严谨性和形式完美性的要求。

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米勒曾经说过:“我认为,教应是较少讲述事实,较多提出问题,较少给出现成的答案,要指出所教课程的戏剧性、美妙之处,引发美感”。师生协作教学时,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动耳,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使注意力始终集中,教师在师生开展平等、宽松、民主的讨论中,与学生产生情感共振,引导学生“集思广益,智力互激”,以肯定学生正确观点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有效地构建新知识。同时,教师还要对一些想回答怕出错、怕被误解出风头的学生,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教育。此外,教师对于学生发言中的错误也需特别注意,要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千方百计地鼓励他们。例如,用“开头不错”,“你的答案部分是正确的”等话激励学生,在尽可能非评价的氛围中引发学生回答。对于这些回答他们可能不大肯定,但他们能以此为起点,开始构建正确的答案。任何回答不管多么粗糙或错误,只要给予恰当的反馈和纠正,都能成为学习的起点。

例如,在讲集合定义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己举些生活中的实例,分析识别这些例子中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然后师生协作,用自己的话总结出集合的定义、特点,再引导学生回到书上对照分析。

当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的理解出现困难时,要采用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给予他们及时的引导和帮助,如使用一些浅显的比喻,这样做如同铺上块垫脚石让学生走过去,或让学生沿着斜坡循序渐进轻松地往上走。例如,研究函数时,全班没有一个同学能具体说明y=f(x)是什么意思,有几个同学虽能说出书上函数的定义,但不能正确理解函数的意义和作用,这时教师就需要用学生能理解、听得懂的语言来浅显地解说,即函数是用来研究生活、社会规律性的,通过设置具体实例情境“研究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让高中学生从实例中总结规律s=π*r2,体会函数的含义y=π*x2,再回到抽象函数概念y=f(x)对照理解。

二、善于引导学生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莱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最自然、最有效的方法是“再创造”或“数字化”。这个“化”的过程必须是由学习者自己主动去完成,而不是外界强加的。因此,教师要舍得把课堂的有限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去摸索、猜想,使学生体验挫折的艰辛和成功的快乐。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感悟,是在第一步复习导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阅读数学课本弄清楚知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向学生解说要求学生做什么,指导他们怎么去做,如何总结自己的想法。指导过程中也可一步一步地进行启发,如教材内容的大标题、小标题、某个概念、原理的意思,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感悟课本上对这个问题的阐述方法,将所学内容分解便于学生自学。这种引导能使不同数学基础的学生都可以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责任感和自尊心,使学生一点一点汇聚感触,积累体验,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讲三角函数中的余弦函数时,教师通过对比讲过的正弦函数学习过程,给出学习内容的具体目标、要求和方式,让学生参考教材对余弦函数的内容进行探讨分析。同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水平和状况给予适当引导,要求学生通過自学做到明确余弦函数定义、图像、性质、应用、习题类型和解题策略。对接下来学习正切函数、余切函数、正弦型曲线的几节课内容,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水平,可加大学生自学、合作、讨论的力度,引导学生进一步自学更多、更深的知识内容。

三、丰富教学手段,体现教学的特色。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数学教学的时空己被大大扩展。在当前如果教学课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适当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如多媒体、计算器、数学软件)辅助教学,一方面可以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课时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借助现代教学手段展示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而富有动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教学过程。

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将几何或函数图像的移动、坐标变换、动点轨迹生动的演示出来,既能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他们运用计算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当然,教学手段的运用也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我们既不能只停留在传统的“一块黑板一支笔、一张嘴巴一本书”的低级层次上,也不能不切实际地单纯追求教学手段的花哨多样,这样做有时不仅不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12.三大音乐教学法 篇十二

一、教师的教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客观因素

教师的传授和引导, 目的是使得学习者在较短时间获得知识和技能等。因此,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的教是首先需要关注的要素。

1.教学资源建设是教师教的基础保障

加强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 基于Internet 的教学服务和管理环境, 建设适合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的学习模式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为了方便教师备课和教学, 教学资源库要有内容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和课件开发工具, 以利于教师开发出个性化的教学课件, 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求。

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即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一是要做好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建设。高等学校既要做好基础实验 (实训) 中心建设, 同时也要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二是要建设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以利于大学生接触生产实践, 顺利地由学校走向社会。有条件的高校, 要利用毕业设计和实践的机会, 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 完成实际生产中的课题, 提高实战能力。

2.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关键

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当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加强内涵建设的背景下, 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资源建设的质量都取决于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目前,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 其前提是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 主要特征是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无论是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还是课程开发、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资源的建设, 都不能仅仅依靠校内教师或个别教师, 必须由行业企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等共同合作, 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教学质量。

高水平的专业教学团队主要表现为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 特别是要形成团队合作的机制, 要能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 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年轻教师多、实践能力不强、团队合作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如何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需要以教学团队建设为突破口, 加强校内教师与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交流, 推进校内教师的传、帮、带, 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3.教学模式改革是寻求最佳效益的有效途径

有了教学资源和师资队伍的基础保障, 教学模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实现最佳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实施差异化教学, 服务学生全面发展。贯彻“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针对生源类型和学生个性差异开展教学, 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基础课程, 可实施分层次教学, 根据学生的基础, 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 服务学生成长的需要。注重团队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可从学生的心理因素、学习动机、个性特长等出发, 制订“兴趣自选式”、“难易自选式”或“课时自选式”等学习套餐, 让学生进行组合、选择, 促使学生相互带动、相互交流、优势互补, 提高教学效果。

将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由原来集中安排改为分散安排, 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利用业余时间, 深入企业调研,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 充分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 精心设计一组符合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任务驱动课程或项目导向课程, 让学生进行“教、学、做”相结合的专业学习, 最终制作出实物样品或产品, 改变以往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从图纸到图纸, 老师说了算的“纸上谈兵”式教学模式,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学习资源建设是学生能动、有效学习的保障

教学过程是以学生学习和掌握人类已知的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为主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可见, 学生学习效果和效率是教学的根本。

1.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

教师首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思想。其次,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但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之上展开的。因而, 教师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要让学生参与制定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的活动。只有学生明确了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以及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学生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同时, 学生也会根据自身特点选定对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2.学习者学习能力是关键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信息量与知识量急剧增长, 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 对教学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关键。

同时, 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加强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获取学习材料, 利用网络工具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交流、展开自我学习的评价, 改革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在教学过程中,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下, 让学生带着一种积极要求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与心情, 用探究的方法, 自主参与学习, 从而达到解决疑问、掌握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目的。

三、教与学的协调性是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教与学的协调性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和谐关系, 是随教学的有效性这一命题而产生的。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目标性) , 教学产出与教学投入之比 (经济性) , 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 (需求性) 等三个方面。因而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要相互匹配, 也即协调。

1.教师的教要适合学生

即教必须服务于学, 要努力让学生学会, 以实现教学活动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价值目标的追求。教师要采用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 教学语言丰富而有个性, 便于学生听清楚、想明白;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教学手段既要现代化, 又要新颖实用。目前所倡导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适合工科大学生培养目标和学生特点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工程教育CDIO模式, 也是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方法。

2.学习模式要适合学习者的学

所谓学习模式, 就是指在长期学习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习结构。学习模式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客体要素、中介要素、目标体系等。因个人条件、教学环境、教学目标等的不同, 学习者选取的学习模式也不同。一般在教育领域研究教学模式的比较多, 真正从有利于“学习者的学”的角度来研究学习模式比较少。虽然在教育教学中也强调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思想, 但在统一计划下实行的按班级培养模式下, 教师面对的学生较多, 因材施教的余地有限。实验表明, 95%的人的智商处于标准范围, 只有2.5% 的人智商低过标准。因此, 学习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 还取决于学习者的学习模式是否有效。从教的角度看, 教师要评估学生的学习模式, 并使教学模式能够适合每个学生的学习模式。从学的角度看, 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建立适合自我的学习模式。

3.充分利用云技术完善互动平台

学科专业网站是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和多渠道沟通的平台。它既可方便教师的学术研讨、教学交流, 也可以提供学生的自学、答疑、讨论、作业、测试等功能, 还能宣传和推介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通过提供这种交流空间, 可以进一步促进教学资源的建设与不断完善, 为人才培养拓展空间, 同时为高校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搭好舞台。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和教师有了共同研讨与交流的平台, 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自主能动性学习, 也有利于教学相长, 共同推进学科专业的发展, 也为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和参加科研技术服务提供了有效的空间。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心已经转向质量内涵建设, 而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特别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即将成为新一轮教学模式改革的重点。因而既要重视教的资源建设, 也要注重学的资源建设, 更要关注教和学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教学,资源,协调性

参考文献

[1]王予锋.有效教学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汉文综合版) , 2010, (7) .

[2]杨银付.加强开放大学的资源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 2011, (6) .

[3]张淑杰, 等.积极进行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全面推进高校教学改革[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 2011, (1) .

13.三大音乐教学法 篇十三

一、筛选信息类题答题技巧

1、句中的这(上述、此、这些……)在文中指代什么?

技巧:第一步,还题干于原文;第二步,在指代词上下文找,大部分题可以直接提取原文做答案,少数题需要提取句子进行简单加工。

2、概括……事物的特点(优点、用途、作用……)

技巧:第一步:浏览全文,锁定介绍指定事物特点的段落;第二步:从每一段落中分别概括出事物的特点;最后对概括的结果进行加工合并。

3、概括……的心理变化(情感变化过程)

技巧:第一步:浏览全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把文章分成不同的阶段;第二步:在每个阶段找出表达人物感情的语句,再从这些语句中提取关键词;最后:把关键词排列成感情发展的脉络。

4、理解文意类题:提取文中某句话,然后问为什么、原因是什么。

技巧:第一步:把题干代入原文,答案一般就再原文语句处附近;第二步:直接用文中相关句子作答,也可以提取出关键词语进行加工。

二、审美鉴赏类题答题技巧

1、标题:文章以……为标题有什么作用(好在哪里)?或文章标题改为……好不好?为什么?

技巧:固定答题套路:

① 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②反映文章内容、点明主旨;③形式新颖,吸引读者;④反映作者情感的变化。(注意:回答时不能全部照搬,需根据文章的内容灵活套用。)

例题讲解:P

练习巩固:P

2、词语类鉴赏

(1)、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下面句中……词改为……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技巧:A、动词:生动表现了人(事物)……的特点,(或传神刻画了人物、事情……的情状),表现了人物……的心情、性格(或反映了…状况)。

B、形容词、副词:细致地描摹出某人(某物)……的特点(或描绘出一幅……样的场景),反映了(人物)……的心情。

C、词语活用:……的愿意是……,这里指……,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D、更换词语或某某词能够删去类题:①能换。原来词语的表达效果如何,更换的词语效果怎样,与原文实际不合(或表达不出这样的效果),所以不能换。②不能删。……的意思是……,说明了……,如果删去意思就变成了……,这样与实际不符合(表达不够准确),加点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周密性(生动性),所以不能删去。

(2)、词语运用表现手法,赏析其好处。

技巧:……词语采用……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谁)……的特点,表现了……的感情(或心理、情状)。

例题讲解:P

练习巩固:P

3、句子类题:文中……句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表达效果)或对句子采用的修辞手法进行鉴赏。

技巧:分析该句的修辞+修辞作用

修辞作用借鉴修辞手法运用那节内容。

例题讲解:P

练习巩固:P

4、描写方法: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技巧:人物描写:所采用的方法(肖像、动作、神态、语言、心理)+

表现了人物……的特点,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品质)。

环境描写:烘托了一种……的气氛,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心理)。

5、说明方法: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中有何作用?

技巧:①举例子: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说明的对象具体化,通俗易懂。

②列数据:准确说明了事物的)(高矮、大小、数量等)。

③作比较:突出说明了事物(怎样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④打比方: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⑤引用说明:A、引用故事、神话传说。以……这个生动的故事引出说明的事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B、引用名人名言:用……这句名言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知识的可靠性,令读者信服。C、引用诗句:……这个诗句的引用,写出了事物……的特点,同时增强了可读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6、段落

(1)、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请说说第……段在文中结构上的作用)。

技巧:A、此段在文章开头:①引出下文;②开头点明故事所要描写(说明、议论)的对象;③照应文章标题;④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⑤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B、此段在文章中间:①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为后文的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

C、此段在文章结尾:①总结全文;②解释全文主旨;③照应全文;④照应文章标题;⑤引人深思。

(注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套用适当的答案。)

(2)、文中哪几段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说明你的理由。

技巧:A、不能,因为这几段和第…段的……几句是一一对应关系。

B、不能,因为这几段存在着逻辑顺序或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或不符合人们的认知习惯)。

3、人物

(1)、通读全文,概括文中人物的人物形象或性格特征。

(2)、结合全文,说说文中的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

(3)、文中画线句子,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技巧:运用“四步解析法”(代入-检索-提取-加工)。在代入处所在的段落检索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提取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并对结果进行合并。

7、写作技巧

文中运用了对比(伏笔、象征……)的表现手法,请举例加以说明(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技巧: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象征、伏笔、照应等,每种表现手法都有其特定的作用。

A、对比:(谁)和(谁)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B、象征: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

C、伏笔: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D、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令主题更加鲜明。

三、深层含义类题答题技巧

1、标题:文章以……为标题有哪些深刻含义?

技巧:首先找出标题中的关键词语,把形象的词语抽象化,然后练习文章的主旨作答,从而得出其深层含义。

2、词语: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技巧:首先找到词语在原文中的位置,看这个词语原来是什么含义,然后弄清词语所在的段落表达的含义,结合语境作答。

3、句子:对句子含义的理解。

技巧:A、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和具体语境或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然后用浅显的语言表达。

B、解释这个句子为什么这么说,这么说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通常在前文中可以找到,所以此类题还需要运用到“四步解题法”。

4、主旨

(1)、联系生活世纪,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感情。

(2)、通读全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3)、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作者说……话的认识。

技巧:按照从主旨到生活的思路,用主要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态度)指导自己的生活。具体套路有两种:

A、我从(事物)的身上明白了(道理),我要学习(事物)……的精神(品质、性格、态度),在生活中应……

B、我从(事物)的身上明白了(道理),我会接受(事物)……的教训,在生活中应……

14.数学史上三大危机和三大猜想 篇十四

一、无理数理论

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实数都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然而,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发现无理数的存在,所以很多数学家认为所有数都是有限小数,而希帕苏斯首先提出了二的算术平方根概念,发现了世界上有一类数,他们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然而遭受了当时科学界的否定。

二、微积分理论

微积分是世界数学史上璀璨的辉煌,微积分使用微元的概念,解决了很多不能够解决的问题。特别对于复杂的图形,有很厉害的求解作用,但是由于微积分刚提出来的时候,理论非常复杂,没有在当时的数学界广为接受。

三、罗素悖论

罗素悖论是对于集合理论的悖论,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能够通过集合来表达,但是罗素指出,如果一个集合中所有的元素都不是他本来的元素,那么这样的.一个集合是否还能表现为原有的集合,这理论被称为罗素悖论,后来根据数学家修改集合的定义规则,才避免了这样的悖论。

四、费马大定理

费马大定理有这样一个猜想当整数n>2时,关于x,y,z的不定方程x^n+y^n=z^n无正整数解。这样的一个看似简单的地理,后来经过后世许多人的证明,终于确定费马大定理成立,是数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猜想。

五、四色定理

四色定理表明,如果许多国家围绕着一个点拥有很多的边界,那么只要用四种颜色就能够将所有的国家全部区分开来,四色定理是对二维空间的终极解释,也表明了两个直线,只要相交一定有四个区的出现。

六、哥德巴赫猜想

上一篇:党员民主评议办法下一篇:初中物理说课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