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对比

2024-11-29

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对比(精选4篇)

1.李白和杜甫诗歌的现实意义对比 篇一

浅谈李白和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这么一段话:作为一个读书人,如果要学习写文章,就看韩愈和柳宗元,学完走遍天下都不怕了;如果学历史,就学司马迁的《史记》或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学完你可以去当政客;如果学宋词,就跟苏东坡和辛弃疾学,学好了可以干掉方文山和林夕;如果学写唐诗,一定是学李白和杜甫。这段话是否过于夸张,我不予置评,但是对于最后一句话,我是完全同意。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座让人抬头仰望的山,那么山的顶峰一定是李白和杜甫。而作为在唐诗领域中最为出色的两个诗人,其诗歌却是风格迥异。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正如他的人一样。他出生于盛唐时期,但因不满那政治的黑暗,弃官从文。他没有杜甫的沉郁,有的是一分潇洒,一份自由。李白向往的是游仙问道的生活,所以才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佳作。“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这样美妙的景色可能只有李白才能写出吧。同时李白是社会的一员,他也关心现实生活,痛斥战争,同情百姓。但毕竟李白的黄金创作期是国家最强盛的时候,到处莺歌燕舞,他写他看到的东西,大部分就是花、酒、剑、歌、月,洒脱无极限。李白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来,情来,神来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既有其实浩瀚的壮观奇景,又有标举风神情韵而自然天成的明丽意境,美不胜收。有人这么说:“李白的魅力,就是盛唐的魅力。

而杜甫是衔接盛唐和中唐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也是别具一格的,当然,这和他的身世遭遇也是分不开的。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素的家庭之中。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抱负的心思,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但到了公元746年,他参加一次李林甫设好骗局的考试,落第之后不久,又回长安,数度希求汲引,但都落空。十载长安,历尽辛酸。但同时,他看到了民生疾苦,时刻关心国家安危。安史之乱后,他几经周折,当官,被贬。最后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并最终病死于穷困潦倒之中,十分凄凉。我觉得,使杜甫形成其独特的创作风格显然是同他的身世遭遇息息相关的。杜诗的不同风格,与其不同时期不同境遇,或同一时期不同心境似有关系。当他生活坎坷,颠沛流离之时,他的家国之思身世之感便自然涌出,悲歌慷慨,诗歌往往表现为沉郁顿挫。当他的生活稍为安定时,他就写一些萧散自然的诗。成都草堂的一段时间,就有不少这类作品。

如果说李白是从天上降临人间的“诗仙”,杜甫则是从地上经过修炼而升起的“诗圣”。李白的诗具有火热的激情,有超凡的气势和豪迈的精神,更关注理想和未来,更具创新性。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情感内敛,曲折迂回,更关注现实和民生,更具继承性。李白代表着青春,张扬个性,抒发自我,有一种勃发之气。杜甫代表着暮年,老成持重,千锤百炼,有一种人工的锻造之美。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那“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的杜甫,即使在“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心酸低贱生活中,依然不失他那济世苍生的梦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真正的贵族大家心态,贫贱不改其志,自己的安危生存置之度外,心中挥之不去的梦想依然是民众,比他更不幸的人。每每念起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哦时,令人发背沾衣,惭愧不已,敬仰之极。有谁能了解他“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的远大志向呢?自我心目中,杜甫先生不仅是精瘦清癯的老者形象,他更是无可拘牵的理想主义者!从这点而言,老杜的沉郁之外更有飞扬的一面,节操高洁才是他的本色。

李白和杜甫虽然有着很多差异,却有着深厚的友谊。因为在他们两人的心中同时也有许多共性的东西。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爱,爱人民,爱山水,爱才,爱酒,爱诗。他们都一生钟情于、献身于真善美。于是,李白和杜甫成为了唐诗史中优势互补的榜样、求同存异的楷模。

2.李白王维杜甫诗歌风格比较 篇二

李白王维杜甫诗歌风格有什么特点呢?关于李白王维杜甫诗歌风格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哪里?

唐玄宗时代,大唐辉煌达到顶点,同时又是由盛转衰的开始。经历了唐玄宗与杨玉环浪漫的歌舞升平,也遭遇过安史之乱的社会痛苦剧变。个人命运在巨大的社会反差之中跌荡起伏,孕育了唐代三位伟大的诗人——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诗言志,诗的风格与人生境遇,自我心镜习习相印。王,李,杜生活在同一时期,王维生于公元7,李白生于公元7,杜甫生于公元7。他们都追求功名,渴望在官场一展平生之志,李白官至翰林,待于玄宗左右;王维少年得志,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然而,他们又屡屡受挫,都遭遇过逮捕入狱之苦,李白还遭流放。杜甫一生不得志,穷困撩倒,颠沛流离。他们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压抑中度过的,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诗人心中的郁闷与悲愤催生了他们的作品,他们的诗歌多流淌着悲喜交加的矛盾之美,这正是诗人作品流芳百世的精华所在!

三人所处时代相同,都有过悲喜的人生经历,然而,他们各自的思想修养与人生理念却各有不同。王维研究佛学,心系禅机,诗,画,书法,音乐造诣颇深,他的诗有一种空灵,清新,深刻的简洁与透析;李白追求道家的飘逸自然与剑侠的豪爽,他的诗作流淌着仙气与浪漫;杜甫以儒家圣人为楷模,严谨自侓,他的诗作对仗工整,严谨。

这里,我们选取诗人们以相同题材为对象的作品,比较三人不同的诗歌风格。

在以送友为题的诗中,李白有《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云: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毕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在好友孟浩然登船远去时,表现的仿拂是神仙之间的交往,飘忽而来,乘鹤而去,远逝天际,渐无踪影。没有凡人离别的悲伤,没有难分难舍的愁怅。诗人面对滚滚东去的江水,望远去的白帆,陶醉其中,飘飘欲仙。

我们再比较王维送友诗作《渭城曲》,诗云: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饮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友却另是一派田园风光,一幅清新的水墨画。嫩绿的杨柳,碧瓦客舍,被晨雨清洗得一尘不染,在此圣洁之地,诗人为友把盏,尽离别之情。心意,情意,景意都在酒中,都在画中。既在凡世,又超越凡世,诗人的高贵气质溢于诗中。

杜甫也有送别友人的诗作,风格与王,李完全不同,他的《奉济驛重送严公四韵》是这样写的: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盏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与友人的离别是满目伤情,别,空,惜,独,寂寞,残生,表现的都是悲伤,别后的空虚,残生的无奈。这也是杜甫一生的缩影,心境如此,诗亦如此。

我们再比较三人写景诗作。长江冲出三峡,洒向荆楚大地,接三湘,衔洞庭,烟波浩渺,诗人无不有感而发。杜甫有《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睇泗流。

诗的起始很有气魄,感今追昔,观烟波浩渺,叹乾坤沉浮,表现了作者豪情壮志的`胸怀和一展宏图大业的抱复。可笔锋一转,接下来的却是老病孤舟,流离异乡的愁怅,满目泪水与悲凉。这是诗人,尤其是晚年心境的真实写照。

可是,李白的作品完全不同,在《渡荆门送别》中,作者傲立船头,仗剑远行,望山川大江,观明月星飞,豪情壮志,万里奔腾。没有伤感悲凉,虽离别故乡之水,仍然豪情万丈。作品让我们感到的永远是逍遥浪漫,大气磅薄。诗云: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深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即使在晚年,李白遭遇了那么多的不幸之后,当他从流放途中大赦获释,仍然是欣喜若狂,没有一丝颓废。那是一首多么美丽的诗作啊!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王维对湘楚大地也有一首作品——《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这首诗显然不如李,杜之大气,虽然也有“天地外”,接着却是“有无中”,这透露出诗人的禅佛心结,对人生理解于有,无,空,远之中。

王维和李白各有一首对终南山的描写。王维的作品名《终南山》,诗云: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迴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这首诗仍然反应了王维心境的空灵与禅意,诗中的:天,无,变,殊,都以看破凡尘的视觉来观察,想象和描写山,云,雾,景。最后,作者又从世外回到人间,问路樵夫,归于凡人。

而李白描写的终南山虽然也有脱世之感,却另有一番仙气。先欣尝诗作《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诗云: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所得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星河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这首诗是典行的李白风格,月与酒是李白最喜爱的题材,是他最多选取的吟颂对象。诗中的山月,美酒,我醉,陶然,开篇是诗人仿佛仙风道骨,飘然下山,来自仙境,虽然到了人间田舍,仍然是曲径通幽,青绿藤萝的世外桃园。再与田舍翁对酒当歌,与月同醉,清风拂面,晃佛又回到仙境。

……

欣赏了三位诗人不同风格的作品,我们不仅要问:为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只有唐代成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的顶峰呢? 为什么最伟大的诗人出自唐朝,而且是盛唐呢?

问题又回到是历史创造英雄,还是英雄创造历史?

我认为:是历史催生了英雄,而不是创造了英雄!

无论任何时代都不乏杰出人才。然而,只有一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为人才提供施展的舞台,而且那样的环境更能激发人的潜能,所以英雄倍出。秦末农民大起义,楚汉争霸的格局,在烽火连天的战争中,诞生了刘帮,项羽,张良,韩信等英雄人物;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有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等一大批英雄才俊登台亮相;同样,在今天高科技舞台,在激烈的商战中,有比尔盖茨,乔布斯等精英崭露锋芒。

唐代开放,包容,自信的气魄,社会崇尚诗歌的氛围,孕育了诗仙,诗圣,诗佛。而晚唐只能产生李商隐这样的悲情诗人。

3.论杜甫诗的现实意义888 篇三

摘要: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及人民的疾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热爱人民的伟大心灵,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被誉为“诗史”。他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集大成式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真可谓是“沾概千秋,泽被万代”。因此,探讨他诗的现实意义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本论文以叙事诗为主来阐明现实主义的若干特点:第一,善于对现实主义做典型的艺术概括。第二,寓主观于客观。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个性化。第四,采用俗语。第五,细节描写。杜甫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手法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他的爱国思想对整个中国历史进程都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真可谓是“光照千古,泽被万代”。而他的集大式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后世之人取之不尽的一个艺术宝库,滋润灌溉了无数的诗人作家。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影响是永远可垂范于后世的。

关键词:爱国 爱民 憎恨罪恶 典型 俗语 议论为诗 寓情于物

综 述

研究杜甫诗现实意义风格,颇费一番脑筋。一遍遍读其诗,心灵震撼无以言表。不禁佩服起诗人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而处于冷静头脑的能力。于是,也收拾一下自己的震撼,让其在笔下细细流来。

杜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年到大历年间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时代的**及人民的疾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他的诗歌表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热爱人民的伟大心灵,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方面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被誉为“诗史”。他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其集大成式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真可谓是“沾概千秋,泽被万代”。因此,探讨他诗的现实意义非常值得去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每一首诗的艺术性是诗人所非常重视的。他对于一首诗的要求非常严格。即所谓“毫发无遗憾”。因此,他的诗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

而在众多的艺术手法中,从大的方面来说,取得最大成就的是现实主义。这与诗人独特的人生经历是密切相关的,他的诗大多取材于人民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现实密切相连。加之作者本人的性格深沉,思想深邃、感情真挚又饱经忧患,发之为心声的最好办法便是采用现实主义。因此,善于用典型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作出典型的艺术概括,就是杜甫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中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杜甫的叙事诗,特别值得我们珍视,在他以前,文人写的叙事诗是很少的,叙人民的事就更少。杜甫的叙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现实主义特色也表现的最为突出,最为充分。因此,我以叙事诗为主来阐明现实主义的若干特点。

第一、善于对现实主义做典型的艺术概括。从诗人许多有名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善于从众多的事物中选取最有代表性者,又从众多的现象中提炼出本质,挖掘意蕴,加以集中概括,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以此来表现出作者的爱国思想。

杜甫许多著名的叙事诗中,可以看到他很善于选择和概括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通过个别,反映一般。比如《兵车行》中那个“行人”的谈话,便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的相同或相似的遭遇;“三吏”、“三别”更是典型概括的最好范例。例如《无家别》中,写乱后乡里的面目,写无家可归的士兵的心理:“近行只一身,远去终转迷。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写士兵对死于沟壑的母亲的回忆,都有极其深广的现实内容。就以《羌村》来说,虽然是叙述诗人自己战乱后回乡的经历,但是,诗中所写的“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夜雨更秉烛,相对如梦寐”等家人相逢的情景,以及“邻人满墙头,感叹亦唏嘘”的场面,绝不是反映了诗人自己的生活经历。杜甫这些诗之所以千百年来都一直能令人读后感到惊心动魄,其秘密也就在于它是现实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杜甫还善于把巨大的社会内容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之所以感憾人心,就因为它是诗人如橼的诗笔,概括了社会现实中的尖锐矛盾,写出了统治集团铁案如山的罪证。例如:“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同样是以高度集中概括而“力透纸背”的名句。心忧天下,情系苍生。卢世漼评:“万姓疮痍台,群凶嗜欲肥”,二句说:“合字肥字,惨不可读。诗有一字而峻夺人魄者,此也!”合、肥字所以有“峻夺人魄”的力量,便是高度集中的结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它千百年来都一直震撼人心中,究竟原因就是它对现实生活中的黑暗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作出了高度的艺术概括,它把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严重的贫富悬殊一针见血地捅了出来,封建地地主阶级的奢侈挥霍与农民阶级的食不裹腹、民不聊生、被饿死冻死现象的严重对立被形象地刻画了出来,而这人们肯定要问,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不合理的现象呢?作者的批判矛头对准了整个统治阶级,对劳苦大众这一被剥削阶级的深深热爱和同情也相应地被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了。而这正是作者采用典型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作出精练的艺术概括,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这一手法特点的最有力地体现。

第二、寓主观于客观。现实与理想,主观与客观在杜诗中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具有善于克制自己激情的冷静头脑和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这在他的叙事诗中更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就是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思想情感融化在客观的具体描写中,而不明白说出。这是杜甫叙事诗最大的特点,也是杜甫最大的本领,因为必须有善于克制自己的激动的冷静头脑,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石壕吏》,除“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二句微微透露了他的爱憎之外,通过客观地描述自己的所见,以及老妇人自述的事实,将老妇人家中的悲惨遭遇客观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而作者并未加以点评,只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感受。读者自然而然地会对残酷兵役产生憎恶之情,老妇的遭遇会让读者同情怜悯。作者的感情已完全融入客观描写之事物中了。只如“有吏夜捉人”这一句,无疑是客观叙述,但同时也就是作者的讽刺、斥责。不必言明黑暗残暴,而黑暗残暴之令人发指,已在其中。此外,《丽人行》“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这些诗句只是对杨玉环的服饰、行动作具体的刻画,不加谴责之语,但是对于杨贵妃的奢侈浪费的批判之情自然从诗句中传达出来。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反对穷兵黩武的名诗《新丰折臂翁》来和杜甫的《兵车行》对照,马上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兵车行》中,杜甫始终没有开腔,“行人”话完,诗也结束。但《新丰折臂翁》却是最后渗入议论,白居易明白点破作诗的主旨,白诗的讽刺色彩虽然很鲜明,但杜甫寓讽刺于叙事之中,更觉真挚哀痛,沁人心脾。还有《石壕吏》中,作者也是通过客观地描述自己的所见,以及老妇人自述的事实,将老妇人家中的悲惨遭遇客观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而作者并未加以点评,只是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感受。读者自然而然地会对残酷兵役产生憎恶之情,老妇的遭遇会让读者同情怜悯。作者的感情已完全融入客观描写之事物中了。

第三、对话的运用和人物语言个性化。

为了把人物写得生动,杜甫吸收了汉乐府的经验,常常运用人物对话或人物独白,并做到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例如《新婚别》中新娘子的独白:“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新婚竟成生死离别。本是痛不欲生,但想到自己还是刚过门的新娘子,所以态度不免矜持,语带羞涩,备极吞吐,这是完全符合人物的特定身份和精神面貌的。所以读起来总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

第四、采用俗语。

这是杜甫语言的一大特色。杜甫在抒情诗的近体诗众多用俗语,但在叙事的古体诗中则更加丰富,关系也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人民生活的,采用一些俗语,自能增加诗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并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和语言个性化。比如同是一个呼唤妻子的动作,在《病后遇过王倚饮赠歌》一诗中用的是“唤妇出房亲自馔”。而在《遭田父泥饮》中,却用“叫妇开大饼”,一唤一叫,特色尽显。其他如《新婚别》的“生女有所归,鸡狗赤得将”,也是很生动的例子。再如《前出塞》的“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更是有同谣谚了。杜甫提高了民间俗语的地位,丰富了诗歌的语言,使诗更接近生活,接近群众,更具生命力。同时,他又通过千锤百炼创造珠玉般的“字字不闲”的诗句,体现了杜诗的精。首先是巧妙地运用俗语。萧涤非认为:“这是我国诗歌语言发展上的一大革新。”封建文人们,不可能象杜甫、白居易那样,向生活向老百姓学习丰富多采的语言,而认为大众俗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但杜甫诗中俗语却用得很多,在叙事诗中尤其丰富。因为这些叙事诗许多都是写人民生活的,采用俗语,能够使诗作增加真实性和亲切感,有助于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也就是说“俗”是为了“精”。

第五、细节描写。

杜甫善于捕捉富于表现力的,能够显示事物本质和人物精神面貌的细节。例如《兵车行》:“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便是这样一个细节。它不仅揭示了那个役夫“敢怒而不敢言“的痛苦心情,而且也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又如《石壕吏》用”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一细节暗示出老妇竟被拉走的惨剧;《丽人行》用“犀筋厌饶久未下”这一小动作来刻画那班贵夫人的娇气,都是很好的例证。他细节描写最出色的是《北征》中写他妻子儿女的一段„„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眼色自胜雪。见爷背面啼,垢泥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海图诉波涛,旧绣移曲折„„这里不仅生动描绘了小女儿的天真烂漫,而且也烘托出了自己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前人说杜甫“每借没要紧事,形容独至”。其实就是细节描写。

杜甫诗现实主义的五个特点各有秋色,但应指出的是在叙事诗中上述特点往往是同时出现的。

虽然说杜甫现实主义特色以叙事诗为主而表现的突出、充分。但他的抒情诗的风格同样也为现实主义特色增添了不少风采。杜甫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大自然。他的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如《月夜》、《月夜忆弟》.《梦李白》等。都浸透着挚爱和无私的精神。“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世人皆欲才,吾意独怜才”。折射出他对李白的深厚友谊。我们祖国的山川风景美不胜收,杜甫并不是山水诗人,但他却比一般山水诗人写出了更多的山水诗,而且自具特色,中国有五岳,杜甫用一诗题《望岳》写了其中的三个:泰山、华山、衡山。此外像陇山、剑阁、三峡、洞庭等也都做了出色的描绘。“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清明》,“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花语吾友中”《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从这类句子,我们也就可以看出这类诗同样包含着诗人的爱国激情。

杜甫的抒情诗是有自己的风格的。他往往像在叙事诗中刻画人物那样对自己曲折、矛盾的心理进行深入解剖,《赴奉先咏怀》头一大段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乍一看好像很抽象,其实很具体,他用“涕泪满衣裳”来描写他的喜极而悲,并抓住“漫卷诗书”这一小动作来表现他的大喜欲狂,下面四句虽然属于幻想,但在幻想中仍有丰富的形象性,在叙事诗中使情景交融。这也有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情景同时出现,如他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另一种是只见景,不见情,如《登慈恩寺塔》:“秦川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其中便包含着忧国忧民的心情。“五更更鼓声悲壮,三线星河影动摇”,其中也同样有着诗人跳动的激情好那个混乱时代的阴影。在叙事诗中,杜甫尽量有意识的避免议论,在抒情诗中,具体的说,在政治抒情诗中,却往往大发议论,提出自己的政见和对时事的批评,如“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吏横索钱”之类。

做好现实主义诗人的杜甫,无论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都是自有特色的但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他的诗歌总是寄情于事又情景交融的。

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杜甫的诗占有继往开来的地位的说法不是毫无根据的。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最早是从周代民歌就开始了的。直到汉末建安时期,文人们开始写出一些现实主义的诗。但并未能充分发扬现实主义传统。晋宋之间是“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梁陈以后,宫体猖獗,更脱离现实,至初唐陈子昂倡导汉魏风骨,反对“采丽竞繁”,现实主义诗歌才略见起色,大诗人李白也写了些现实主义诗,他的最大成就和贡献还是在浪漫主义方面。因此,总结并发扬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这一历史任务,是由杜甫来完成的。他把现实主义推向了一个更新,更高,更成熟的阶段。

高度的爱国精神,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一大特色,这不仅在文学史而且也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例如爱国诗人陆游,他从杜甫诗领会出“诗出千人”的道理。所谓“工夫在诗外”,从而纠正他可歌可泣的爱国诗篇,民族英雄文天祥,爱国诗人顾炎武也同样从杜诗得到鼓舞。

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这突出表现在那些反映现实的乐府叙事诗,他没有遵循建安以来沿袭乐府古题的老一套办法,而是本着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精神自创新题,即所谓“即事名篇”,或者说:“因事命题”。中唐的新乐府运动,正是由杜甫直接开导的。用不用古题,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形式问题,因为实质上无异于为后代人指出一条通向现实、通向人民生活的的创作之路。这一影响,一直贯穿到清末黄遵宪等诗人的创作中,杜甫的全面反映现实,掌握了利用当时所有的一切诗体,并创造性的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为各种诗体树立了典范。为了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在表现手法上杜甫也为后人开示了不少法门。如学习民歌运用对话和口语,就大大提高了诗的表现力和俗语在诗中的地位。在提练口语方面,杜甫通过千锤百炼创造出“字字敲打的响,字字不得闲”的诗句。所以皮日休说杜甫“纵为三十年,一字不可捐”,这对于提高诗的语言艺术也有所启发。

杜甫诗的艺术成就是诗人在人民中用心血换来的。例如他的虚心好学,向古人学习,也同时代人学习,向作家学习,也向民歌学习。所以他说“不薄今人爱古人”。再例如他的苦心写作,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程度。他的作品是愈老愈多,直到死之前夕,还力疾写出《风疾舟中伏枕抒怀》长篇排律。可谓是学到老,写到老。

结束语:

终究说来,杜甫诗艺术特色有很高的鉴赏价值,杜甫的“每念社稷,动忧苍生”的爱国思想及其艺术手法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和作家。他的爱国思想对整个中国历史进程都起着积极的教育作用,真可谓是“光照千古,泽被万代”。而他的集大式的艺术表现手法成为后世之人取之不尽的一个艺术宝库,滋润灌溉了无数的诗人作家。他的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影响是永远可垂范于后世的。

参考文献

【1】任学先 《中外文学评论家》 吉林出版社

【2】金启华 《杜甫诗史》 上海教育出版社 【3】《古代诗文选》 外语教研与研究出版社

【4】胡克善 《中国古代文学史》 山东大学出版社 【5】黄坤

江苏古籍出版社

学生(签字):

月《杜甫心影集》

4.杜甫和李白的诗被称为什么 篇四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2、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杜甫简介:

诗人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 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其中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在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李白简介: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上一篇:那一刻我感动了600字初三作文下一篇:兔子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