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共16篇)
1.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篇一
一、 说教材
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两位数乘两位数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已经能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进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会口算、笔算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课将为学生继续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奠定良好的基础。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的全过程,理解每一步笔算的算理。
2、我能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乘法。
3、我还要在和同学们的合作交流学习中,善于发现自己和同学的错误,并帮忙改正。
重点: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每一步笔算的算理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发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游戏教学法:在课前练习的时候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三、说学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是新课标特别提倡的学生学习的方法。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经历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
根据区教研室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首次采用先学后教的模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找到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发现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教师或同学的讲解。
四、说教学流程
1、口算比赛
我结合学生已学的知识,出示了3xxjx sj.CN个口算题:232,2310,2312并一让学生猜测出第三个式子的结果,既复习巩固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做准备。
2、揭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进入课堂的教学中。
3、出示主题图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主题图中的条件和问题,并能找到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到自学指导中来。
4、自学指导
让学生通过自学课本例1中两个小朋友的想法,让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式多样为建立与笔算乘法的联系,我让学生大胆的来说一说是否看懂了第一个小朋友的想法,为后面的笔算打下基础。
5、后教
结合自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理解算理。第一步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是旧知,我就一笔带过;第二步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得到是几个十,所以要写在十位上,从而突破难点。第三次联系第一个小朋友的想法,让学生理解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然后通过个别说,同桌互说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6、课堂练习
1、列式计算:看谁1分钟能做得又对又快。
2、数学医院:医院来了两个人,请同学们帮它们诊断一下有什么病?(3分钟)
3、解决问题:谁来帮他们算一算有多少?(2分钟)
7、全课小结
2.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篇二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属于“数与代数”这一领域中“数的运算”这个板块。对于这个板块的内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运算能力主要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 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 运算能力的培养决不仅仅是算法的掌握, 更需要对算理的理解与运用。
数学教学的复杂性在于怎样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的学习需要, 适应儿童个体认知发展反复循环的阶段 (直观与抽象反复循环、交替进行) 。因此, 在数学计算教学中, 我们有必要为学生提供便于观察、转化的直观模型, 引导学生借助不同语言的相互转换理解抽象的算理, 从而使抽象的算理具体化、形象化, 帮助学生在沟通转化中掌握算法。在此过程中, 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也必将形象地植入学生的头脑, 最终为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铺路搭桥。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材分析
1. 对教材的整体分析。
人教版教材在计算教学的编排中是怎样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呢?我们可以做以下的梳理: (1) 百以内加减法:借助小棒模型; (2) 万以内加减法:没有借助直观模型; (3) 多位数乘、除以一位数:借助小棒模型; (4) 多位数乘两位数:没有借助直观模型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虽然没有直接呈现小棒, 但是通过粉笔图的呈现, 依然显示出了与小棒图相同的结构, 目的依然是要借助直观模型理解算理) ; (5) 多位数除以两位数:借助直观模型到不借助直观模型; (6) 小数乘、除法:借助人民币和长度单位作为模型; (7) 分数乘、除法:借助面积模型。
随着年级及知识的增长, 学生的抽象、迁移能力也越来越强。教材的编写关注到了这一点, 对于容易理解的内容, 教材就提倡运用知识的迁移、转化来进行计算的学习。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 教材就提倡借助直观模型来进行计算的学习。
2. 对本课内容的理解。
与以往计算教学相同的是:注重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但是,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这节课对算理的理解没有借助直观模型, 只是试图通过口算与竖式的沟通, 让学生把旧知转化为新知来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本节课前位知识和后续内容的学习, 大多使用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本节课不使用直观模型的教学内容, 是基于对学生能力的考量, 但是其他版本教材中类似内容的编排还是强调了直观模型的使用。
(二) 学情分析
调研目的:人教版教材不再呈现直观模型, 对于算理的理解、算法的掌握完全借助于知识的转化和迁移来完成, 但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呢?口算与竖式的简单沟通能否为学生理解算理提供形象的支撑?省去了以操作辅助形象理解的环节, 在“真”节约时间的背后, 是否有“真”增效?这些都成了我们的疑惑。正值学校校本教研, 同年级组的两位教师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了教学, 课下我们针对两个班的学生进行了调研, 并对调研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
数据来源一:遵循教材呈现方式进行教学。
调研对象:三 (1) 班34人。
调研问题一:请你试着计算14×12。
调研结果:学习了一节课, 还有59%的学生没有充分掌握算法。这说明缺少形象支撑的教学, 仅仅依靠沟通竖式与口算的联系, 来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非常浅薄的, 因为大部分学生不仅算理不明, 算法也是混乱的。
调研问题二:这道题是让你进行乘法计算, 你为什么还要加呀?
调研对象:会做的人只有14人, 其中只有2人能明确说明这样计算的道理, 其他12个人虽然能够正确计算, 但却不明白算理。这也同样说明凭借口算与竖式计算过程进行转化的方法来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是缺少实效性的教学。
数据来源二:尝试使用直观模型进行的教学。
调研对象:三 (2) 班37人。
调研问题一:请你试着计算14×12, 并借助旁边的点子图说明你的想法。
调研结果:从他们的表达方式上看, 有94.5%的学生不仅知道怎样进行计算, 而且非常清楚地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虽然有2人计算结果是错误的, 但是通过观察发现他们的错误原因一个是因为马虎出错, 另一人是因为计算方法混乱造成错误。
调研问题二:这道题是让你进行乘法计算, 你为什么还要加呀?
学生回答如下:100%的学生明确地说出了道理。因为他们把计算的每一步与点子图建立了联系, 清晰地分辨出了前面的“分”和后面的“合”, 乘法分配律这个计算的道理已经清晰地蕴含在学生并不流畅的语言当中。
数据对比一:在第一种方式下只有5.8%的学生能够明确说出算理;在第二种方式下, 100%的学生明确算理。
数据对比二:在第一种方式下, 只有41%的人熟练掌握了算法;在第二种方式下, 计算的正确率达到了94.5%。
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 两次不同的数据,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直观模型在计算教学中的重要性。三年级学生的运算能力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他们的学习仍要借助直观的支撑, 尤其是在算理的理解上。只有坚实地走好现在的每一小步, 才能在运算能力的发展上迈出一大步。
因此, 在教学中要借助直观模型, 把抽象的算理形象化,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以直观形象为支撑, 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在计算过程中的运用, 并借助图形语言的形象作用, 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计算方法, 与此同时, 渗透迁移、转化的思想, 从而为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添砖加瓦。
三、教学目标
1.在观察、操作的活动过程中, 借助直观模型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 在迁移、转化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
2.在探究与交流过程中, 培养学生观察、概括、沟通、转化知识的能力, 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在理解笔算算理的基础上感受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对知识学习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 出示信息, 引入计算教学的研究
1. 出示信息:植树节, 同学们参加植树活动, 一共植树多少棵?
2. 仔细观察, 你知道了什么?
3. 要想知道“一共有多少棵树”, 怎么办? (23×12 12×23)
4. 计算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你怎么想到用乘法计算啊?
小结:每行有23棵树, 就是一个23, 有这样的12行, 就是有12个23。
(设计意图:在现实生活情境中研究计算问题, 能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学习计算的价值。同时, 借助直观的树林图, 帮助学生再次回顾乘法的意义。为理解拆成几个几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 借助直观模型, 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第一层次:理解算理。
1. 出示研究问题:23×12得多少?同学们可以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的想法, 也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圈一圈自己的想法, 并把想法用算式表达出来。
2. 反馈学生的想法: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1) 反馈用口算解决的方法。
[方法一]分-乘:如23×3×4
监控:他是怎样解决问题的?
评价:能够把算式转化为学习过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形式, 解决问题。
[方法二]分-乘-合
第一类:拆成任意两数, 如:23×3=69 23×9=207 69+207=276
监控:谁听清楚了他的3和9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后面还要加起来?这个学生也是拆, 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 他的计算和前面的有什么不一样?
第二类: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 如:23×10=23023×2=46 230+46=276
监控:这个也是拆成两个数以后再加, 又和前面的同学有什么不一样?
归纳方法:同学们借助点子图不仅说清了自己口算的过程和方法, 而且说明了计算的道理。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没错, 他们都借助旧知识, 尝试利用“拆”的办法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决问题, 这种方法在数学学习中很重要。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模型, 理解不同算法的道理, 与此同时渗透转化的思想。)
(2) 反馈用竖式计算的办法。
重点问题监控:
(1) 结合上图说说你的算式是什么意思?
(2) 算式中的每个数在图中的什么位置, 谁读懂了, 能来指指吗?
(3) 算式中的“+”在图中的哪儿呢?它的任务是什么?
3. 沟通联系。
(1) 就这个过程, 你能否在前面见到的方法中找到它的“影子”?
(2) 仔细观察, 你能把相应的算式和点子图用线连起来吗?
(3) 观察这3种表达方式, 它们有着共同的过程, 你发现了吗?
小结:通过分的方式把12分成10和2, 分别去乘23, 最后把积加起来, 就是最后的结果。 (板书:分—乘—合)
(设计意图:借助直观模型, 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竖式中的运用过程, 通过图形与符号的沟通和转化, 使学生充分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道理, 初步感受笔算的过程和方法, 渗透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第二层次:初步感知计算方法。
1.出示:你能说说你的计算过程是怎样的吗?
问题监控:
(1) 先算的是什么?怎么算的?又算的是什么?怎么算的?
(2) 3写在哪位上?为什么?2呢?
(3) 最后一步干什么?
2.谁能完整地说说计算过程。
3.出示右边竖式:
他怎么和大家说的不太一样?你觉得这样行吗?
小结:为了书写的简洁, 十位上的数乘23, 数位对齐后, 0可以省略。
第三层次:巩固算理, 抽象算法。
1.求一共有多少棵树, 我们列出了12×23, 除了可以分12, 还可以分哪个数?
你能先在点子图上分一分, 再尝试列竖式计算吗?
2.展示学生的算式及图。
(1) 对照图说一说每一步计算与图的关系是什么。
(2) 谁能完整地说说计算过程?
3.出示学生的错例。
监控:
(1) 你能结合上面的点子图说说他们错在哪里吗?
(2) 应该怎样改正?
4. 尝试计算32×22。
小结:结合上面几道题的计算, 说一说, 你是怎样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 (学生叙述方法, 教师用红色笔和蓝色笔标出箭头)
(三) 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练习计算:22×34 42×21
2.快速判断第二个因数是多少?
3.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通过点子图, 我们不仅学会了计算的方法, 更了解了这样计算的道理, 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把意思相同的算式和图连起来。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把竖式计算过程与点子图连线的方式, 再次检验学生对于算理的理解及算法的掌握。)
六、教学设计特色说明
(一) 充分借助点子图,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
在进行学情分析的过程中, 发现直观模型对于学生理解算理的作用,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突破了教材的局限, 首先把情景图变为树林图, 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轻松地把生活问题转换成点子图, 并充分利用点子图, 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掌握算法。在这个过程中, 点子图这个直观模型成为了学生理解算理的桥梁, 更成为学生思维受阻时思考的媒介、解决问题的工具, 从而为学生后续的计算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 借助直观模型, 渗透转化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3.《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启示 篇三
不曾忘的公开课
12年前的一堂公开课,我在课堂上先创设购买南康特产“月亮花生巴”的情境(每袋24元,要买12袋),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写出算式后,直接问学生:“怎么计算呢?”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些胆小的学生还低下了头,生怕被我指名回答。我又说:“可以先用哪一位去乘呢?”终于,有个聪明的孩子回答“先用个位”,我马上表扬这个聪明的“合作者”,然后绘声绘色地讲解用个位乘第一个因数的每一位的方法。接着又启发学生:“个位乘完后,再用哪位去呢?”这时,发言的学生更多了,我便慢条斯理地给学生演算了第二步和第三步。最后,还展示了两位数相乘的计算法则,要求学生记下来。
课后,备课组教师评课时,大多数老师认为这节课上得不错,条理很清晰,讲解很清楚,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而当时年轻的我,心里也充满着喜悦。但是,当我再一次上这个内容时,我认识到了12年前的我是多么的不称职,12年前的课是多么的肤浅,12年前的学生是多么的“可怜”。
今天的同一节课
今天再讲这节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课件出示王老师购买课外书的情境图:每套课外书14本,2套一共多少本?10套呢?让学生计算这两个问题,唤醒学生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记忆,为学习24乘12做好铺垫。运用自主建构方法,画一画,算一算。
师:买12套一共多少本呢?请先独立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试着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然后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学交流。
生1:我先算买10套一共多少本,24×10=240(本);再算2套多少本,24×2=48(本);然后合起来:240+48=288(本)。
师:你是把新知转化为以前学过的,化难为易。真了不起!
生2:既然两位数乘一位数可以用竖式计算,我想两位数乘两位数应该也可以,所以我用竖式计算:,但是我没有想出怎么计算?
师:哪个小组已经探究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生3:我们也是化难为易的,把这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划分为我们学过的三个竖式:
师:真了不起,这三个竖式分别和生1的哪个算式是相同的?
师:看来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化难为易,分成三个竖式来计算,可不可以把这三个竖式合在一起,组合成一个简便的竖式呢?请在演算本试试。
(然后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再集体交流。)
生4:
我故意迷糊地追问: 这个算式是点子图的哪部分?又是点子图的哪部分?呢?
让学生在点子图上圈一圈。
课后给学生留一些思考性的作业。比如,这么多方法,你最喜欢哪种?为什么?组合在一起有什么好处?概括一下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两次执教的感悟
启示一:教师要读懂教材 这两次执教《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启示:教材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读懂教材是基本功。要领会编者意图,认真研读教材。我发现,教材的编排是非常合理的,它以简单生动的对话创设了买书这一生活情境,以简洁明了的方式表明了设计理念和本节课的重点及关键,而2003年,我不重视教材,花了很多的精力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却依然偏离教材编写意图。
启示二:教师要用心读懂学生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了解学生的意识和能力。《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003年,我没有关注本节课的知识生长点,而直接教学24×12的计算方法。而今,课伊始,我让学生在情境中计算解决24×2和24×10,唤起学生笔算经验,为建构24乘12的计算方法搭建桥梁。在探究完笔算方法后,我让学生做了三个对比:第一,合在一起的竖式和分开的三个竖式有什么联系?第二,你最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第三,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有什么异同?三个对比,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学生感悟到原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么简单!
结束语
2003年,因为笔者的包办代替,学生没有经历自主探究,尽管学生计算正确率高,但它仍然是一节失败的课,因为它缺乏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缺乏学生智慧的火花。“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与“懂”中的学问有多深,不是教师天生就能体悟和参透的,只有读懂教材,用心地读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关注每一节课的细节,不断总结和反思,才能再迈上更高的台阶。
4.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篇四
城关二小 林太莉 教学内容|:
课本49页例2及相关练习题。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情境进行探索,得出自己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方法,通过与同伴的交流,完善自己的方法;
2.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过程,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加深对笔算方法的理解。
3.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估算和计算过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4.培养学生认真细心、书写规范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和巩固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
难点:理解为什么要进位和怎样进位。教学准备:
课件、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都说学好数学能使人变的更加聪明,今天这节课,林老师又将给大家创设一次变聪明的机会,你们想不想抓住这个机会?想的话那就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哦。
1、开火车:
12×30 31×20 14×200 20×50 310×30 170×4 44×20 25×4
2、笔算:
13×13 34×22 请生说说是怎么算的,指名说两位数乘两位数是怎么算的。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出示课本第49页例2 春风小学有37个班,平均每班有48人。一顿午餐要为每人配备一盒酸奶,一共需要多少盒酸奶?
(1)师:从图中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求什么?怎么列式?
(2)师:同学们估一估看大约需要多少盒酸奶?引导学生说出不同的估算方法,并知道哪种估算结果最接近准确值。(3)合作探究。出示合作要求:
1、独立思考2分钟。
2、同桌二人可以进行讨论与交流,最后将计算结果写在练习本上;
3、算完后,请个别学生向大家展示交流成果。
(4)学生汇报想法。师:你有哪里不明白的地方想问问他?(如果学生没有问,老师自己问)
(5)师:这几种方法都能算出准确值,那你比较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师: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应该怎样计算呢? 指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再小结。
3、师:今天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以前学习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给老树治病
21×34=714 59×22=1298 43×46=1978
2、算一算比比看谁最快最好。
28×34=952 46×13=598 15×67=1005 23×46=1058
3、解决问题
小树一共有18排,每排有16棵。这片树林共有多少棵树?
四、总结回顾。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同学们,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说从学校到老师家有很多路可以走,我可以走最近的那条路,我也可以绕个弯再回家。数学学习也是一样,今天大家通过自主探索交流,研究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你们真厉害,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够多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五、板书设计
笔算乘法(进位)
37×48=1776(盒)
答:一共需要1776盒酸奶。
教学反思
在笔算前让学生先估一估,这是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重要资源和手段,估算还能帮助检查笔算的结果是否合理。在学生笔算之前,我让学生先估一估,在提高学生的乘法估算能力的同时,也巩固了乘法口算。进位乘法的算理和不进位的相同,学生通过知识迁移,独立探究完成,在交流中注重进位的处理。尤其在计算中,总有进位的,若学生口算有困难,就会存在进位写法的问题。
5.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篇五
今天听了xxx老师三年级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一课,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好的地方:
1、情境导入以旧引新,渗透先分后和解题策略。
2、注重了算理的直观呈现。
3、练习设计有层次。
探讨的地方:
(1)充分发挥点子图的作用,培养几何直观。
教学时,李老师先让学生把想法用点子图表示出来,然后交流汇报。这时要有效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使全体学生都在探索、交流中体会“先分后合”的解题思路。但李老师在这个的教学环节占用了较大时间。
在研究笔算方法的算理时,应充分利用点子图,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笔算过程中每一步的意义,培养几何直观。在研究竖式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再在点子图上分一分,并把四次相乘得出的`结果都在图上圈出来,沟通算理与算法的关系。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用十位上的数去乘时,所得的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上的数对齐。教师追问:为什么最后要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学生自然就会理解。
(2)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关系。
在交流14×12的多种算法时,在感受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应注意让学生通过对不同计算方法和点子图的比较、归纳和分类,体验方法的异同,掌握解题的策略。例如,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方法都是‘先分后合’”“分开以后,数变小了,就会算了”“‘分’”了以后就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来解答了”,体会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可能还会比较每一种方法的优劣,“把12分成10和2,比较好计算”“把12分成两个6,两部分的数相同,只要计算一次乘法再加就可以了,也比较好计算”,在比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优化意识。这方面我觉得李老师引导不够。
6.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篇六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位数乘多位数口算、笔算的基础上,学习探讨的。为了便于学生掌握笔算方法,教材把分步演算的过程呈现出来,然后再导入主课,使学生初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这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因为它体现了两位数乘法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掌握了它,多位数乘法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迁移、类推。
学情分析:
这是一节计算课,学生学习有兴趣。学习前,学生会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会用估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在口算的基础上,尝试体验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全过程,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
2、通过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不足,寻找最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优化策略的思想和方法。
3、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不进位)。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包括自我检查、互相改错)的良好习惯。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主题图。
1、你得到哪些信息?生汇报交流。
2、生理解题意,列式。
3、师:请你先帮他估一估,大约付多少钱?
学生回答,并评判每种估算值与准确值的大小比较。(三种方法)
4、怎样才能知道正确答案呢?
二、探索尝试,找寻方法。
1、用你学过的方法试一试。
(1)先独立思考,再汇报交流。学生评判优劣。
(2)学生多种方法中,师生共同优化出一种(拆数法):
24×10=240 24×2=48 240+48=288
2、尝试笔算24×12
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板书课题)
(1)、尝试解决问题:你能列竖式计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先独立思考,书写再练习本上,再小组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
在投影仪中一一展示算式,学生评判对错,说出每一步的由来。
(3)、学生分组讨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
3、研究笔算的方法:
抽学生口述你们知道每一步的意思,师板书,重点说算理。
学生讨论交流(特别乘得的积的第二行个位空位的道理。)
24 24
×12 ×12
4、小结笔算方法:学生交流汇报。
(1)计算方法是什么?(拆数法)
先( )和( )相乘,再( )和( )相乘,最后两个乘积相加。
(2)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书写数位要对齐;乘法口诀准确;加法计算准确。
5、试一试:
32×12 41×21 13×31
(1)学生独立完成。
(2)投影仪展示,学生评判。
(3)师强调出现的问题。
三、巩固方法,实践应用
1、游戏:智闯马虎宫,找找开门密码(P63页“做一做”)
23×13 41×21 23×31 32×12 43×12 22×14
抽生板演,先自我检查,再其他学生上台评判对错,错误要改正。
2、森林医生:
针对学生易犯错误,判断对错,找出原因,并改正。
3、计算:P64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自我检查。
投影仪展示作业,学生评判对错。
4、应用:P64页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四、归纳梳理,总接收获。
学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需要提醒大家什么?
五、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24×10=240 24
24×2=48 ×12
240+48=288 4 8……2×24的积
2 4……10×24的积
7.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篇七
一、复习引领
指名板演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同时其他同学做口算练习。
1. 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师:同学们,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小朋友, 你们看它来了。
生:小老鼠!
师:是的, 它给大家带来一个问题想要考考大家。
演示课件:学校准备发练习本, 发给12个班, 每班发45本。学校应买多少本练习本?
师:请同学们默读题, 谁能列出解决问题的算式?
学生读题分析列出算式:45×12
指名板演:45×12 (用竖式计算)
2.其他同学同时做口算:45×2=145×2=
师: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说算理:先用2乘个位的5得10, 再用2乘十位的4得80, 最后把10和80加起来, 所以45×2=90。
学生口述, 师演示多媒体:同法叙述145×2的结果。
3. 全班学生交流黑板上板演的同学的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 说算理时强调学生说出: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乘起。
二、新知探索
1. 创设情境:请你试一试。
师:同学们你们能试一试解决这道题吗?
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 火车1小时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2. 分析。
求该城市到北京有多少千米, 也就是求12个145是多少, 用乘法145乘12或12乘145都可以。
师:同学们看这个算式, 比较一下它和我们以前学的乘法有什么不同。
生:因数的数位多了。
师:是的,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师板书课题:三位数乘两位数。
师:同学们你会做吗?
生:可不可以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那样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呢?
生:那就先用个位的数乘另一个因数, 再用十位上的数乘另一个因数吧, 这样做应该是可以的。
3. 学生试用笔算求积。
师:那同学们就用自己的笔来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吧!
4. 指名板演。
师:同学们这两种算法都对, 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便?
生:看来用竖式计算乘法时, 一般把位数多的因数放在上面, 把位数少的因数放在下面, 这样算简便。
生:我们还可以再看一下题目, 知道1740千米的路程, 乘火车需要走12个小时。
生:也就是说, 火车跑12个小时, 能行驶1700多千米的路吧。
生:这节课的关键是学习使用乘法竖式, 三位数乘两位数: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乘起。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得数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5. 练习:请你说一说下面的题该怎样做?134×12 176×47
三、实践应用
1. 考考你的眼力 (屏幕演示改错题, 学生口述, 师演示) 。
师:同学们, 我用刚才你们总结的方法做了三道题, 你们看我做得对吗?
2. 你喜欢算哪道题, 就算哪道题:232×13 213×12 122×21
学生练习, 全班交流, 再述乘法法则: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乘起。先用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再用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因数, 得数与第一个因数的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结果加起来。
3. 解决问题 (只列式, 不计算) 。
某市郊外的森林公园有124公顷森林。1公顷森林, 一年可滞尘32吨, 一天可从地下吸出约85吨水。
(1) 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大约可滞尘多少吨?
(2) 这个公园的森林一年大约可从地下吸水多少吨?生:用124×32和124×85来解决这两个问题。
四、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我又遇到了一个大难题, 你能帮我吗?
出示1 4 5×2 1 3=
生:我想先用个位的3乘145, 再用十位的1乘145, 接着用百位的2乘145, 最后把三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应该可以。
师:太好了, 你真棒!同学们你们大家说说, 这样做行吗?
生:试试就知道了。
师:敢于挑战, 你们太棒了!那就动手吧!
8.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反思 篇八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使学生掌握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方法;第二段教学相应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并结合笔算引导学生自主掌握相关的乘法口算。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我改变了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
在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时,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在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时,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知识的经验,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思路和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对于如何笔算144€?5,我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启发,共同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去解决问题。在交流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4€?5的计算过程,使他们懂得如何有序地操作与思考。小组内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每个学生都很快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整个教学过程,我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是主体,是探索者,由于学习方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学生的学习活动积极了、主动了。从作业和测验情况来看,本节课内容学生掌握得不错。
在教学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学生具有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经验,所以在教学例题时,我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各有一个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让学生独立完成第5页的“想想做做”1,然后组织学生交流、探索一个乘数末尾有一个0、两个0、三个0,两个乘数末尾各有一个0,一个乘数末尾有一个0、另一个乘数末尾有兩个0的情况下,怎样简便笔算。
本节课内容学生学得快,但作业的错误非常多,原因是有的学生没有熟练简便笔算,有的学生没有用简便算法的竖式,有的学生总忘在积的末尾添够0,有的学生在算乘的时候,不应该出现0的地方出现了0,不能彻底地理解“0先不看”的做法。针对这种现象,我多加了一次专门练习,并当面批改加强个别指导。
本单元教学,老师讲的少,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探索的多,老师只在学生出现错误时加以指点并对个别学生加以辅导。从单元测验情况来看,学生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基本方法掌握得很好,但部分学生计算的准确性不高,有的是乘法口诀不熟练,有的是粗心,还有的在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忘了用简便方法,或者少加了0。总之,这单元的教学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恰当,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至于计算的准确性,只能靠加强练习。
9.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篇九
二、说教法、学法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还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根据他的认知规律,我们不仅要设计色彩鲜明的课件和情境进行教学,而且还要使他们感受到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是一种需要。因为课标上指出:小学中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应该是现实的,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因此在教法、学法指导上着重突出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知识现状采用了多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通过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促了们的反思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
(2)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尝试,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然后学生自己去比较方法的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这样学生对算理与算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解,既明于心又说于口。
(3)按照自主探究―讨论―归纳这样的思路,运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发新知,掌握新知。在自主探究、讨论中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学会自学探究,并提供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让学生在体验感知、讨论、合作、比较中灵活掌握本节教学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教学流程
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自主学习的间和空间”从这种设计理念出发,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增强教学效果,学生计算能力得到真正发展,我对本节课设计如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学习情境,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课的一开始,我设计了“今天我们再去街心公园看一看”这一情境:出示情境图: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学生提出很多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有趣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好
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从而使教材与
学生之间建立相互包容、相互激发的关系。让学生既认识了自身,又大胆而自然地提出猜想。
(二)、探索新知解决问题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
“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怎样列式?
1、学生列式。27×23=
2、学生尝试计算。
3、组织交流,展示算法。
在探究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上让学生充分讨论、探索方法:
一种是口算,23×3=69,69×9=621。
一种是直接用竖式计算。(因为也许有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同时也可让学生板演27×23=的竖式,这样,既能充分调动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去,又能使学生体验到笔算方法的简洁和便利,从而促使学生更为自觉的学好笔算。在这一环节中重点强调这一竖式与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重点说出不同的是本节课的笔算乘法要进位,前面的没有进位。这时教师要强调计算两位乘两位数的连续进位时,不要忘了加上进位的数。由此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此部分设计,充分给学生提供了自由思考的空间,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让学生重点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笔算乘法的算理,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种是估算,因为27接近与30,23接近于20由此估算出结果为600,教师要给与充分肯定并加以鼓励。
4、师生评议。
问: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活动,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的冲突,教师在旁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三)、自主练习巩固提高
练习是数学学习中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提高学生分析、解答能力的有效手段,为了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对法则的应用,更好的领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的计算方法,我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以便学生掌握知识并能熟练应用。
(1)估一估,算一算。自主练习1题,让学生交流说出估算、笔算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2)解决问题。自主练习2题,让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3)自主练习第3题(出示课件)。让学生用两位数乘两位数来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进一步加深对算法和算理的理解。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四)、评价总结畅谈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去了街心公园,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你的收获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不仅使其回顾和整理本节课的知识,还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并能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可以说是一个微型教案,其概括性强,条理清楚,突出重点,起到一种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此我设计了下列板书:
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
27×23=的各种算法的展示
10.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教学反思 篇十
本节课教学的是两位教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渗透估算。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出算式24×12后,我追问:谁能估算一下大约一共有多少个?你是怎样估算的?通过这一追问让学生知道估算可以24和12看成接近它们的整十数。学生的估算方法多样,思维灵活,在具体的题目中渗透估算教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同时又能为检验笔算结果是否合理服务。
2.理解算理。列出算式24×12,重点还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本节课主要解决笔算过程中从哪一位乘起和竖式书写格式问题。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尝试选择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数形结合,引出笔算的方法,过程自然、流畅。同时在理解算理时,让学生理解每一步表示的意义,感受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但由于学生是初学两位数乘两位教的笔算,因此经常会在书写格式上出错,出现数位不对齐等问题。所以在教学时,还要多巡视学生的书写,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11.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篇十一
人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呈现:
苏教版“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内容呈现:
2 基本的类似之处
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主题图是这两版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 它以儿童的视角为切人点, 以富有童趣的童话情景、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等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直观形象的主题图, 以其丰富的现实意义和数学内涵, 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教学资源。从两版教材内容的概观来看, 它们的基本要素和教学策略很相似:课题的内容也基本相似, 均包含乘法的口算、笔算以及估算, 两版教材都是在乘法口算的基础之上来展开教学的, 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 体现了以打好基础的基本思想。
3 基本的不同之处
在看到类似方面的同时, 我们也从教材内容细节方面找到了差别, 甚至可以认为这些差别是十分重要的, 体现了两版教材所持有的不同本质的指导思想, 可以反映出教材改革过程中不少新观念的影响和效果, 说明我们的教材在经历了不同变革之后, 的确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具有本质性的变革。限于篇幅, 这里选取几例进行分析: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创设一些生动活泼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 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 激发探究的热情。
例如, 两版教材在介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时, 人教版是以我们生活中邮递员送报纸和书信的方式呈现的:用解决邮递员10天、30天“要送多少份报纸?”“要送多少封信?”等实际问题的活动, 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探讨口算方法。接着, 通过“做一做”, 让学生经历口算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过程, 掌握口算方法。教材把口算教学和解决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学习兴趣, 同时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苏教版教材直接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送牛奶”的生活场景, 巧妙地将本节课要探索的计算问题蕴涵其中。在深刻领悟编者意图的基础上, 我们可以人为的把情境图用活, 将主题图分步动态呈现在我们的学生面前。从“搬下5箱够不够?”“搬下9箱够不够?”到“搬下10箱够不够?”以及最后的“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等, 既有内容上的连续发展, 又有思维上的层层递进。在解决“搬下5箱够不够?一搬下9箱够不够?”的问题时又巧妙地复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从学生认识的“最近发展区”切入, 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新问题的灵感, 也为后面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
人教版中, 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模式的影子, 要探究的内容被分成一系列连续的小步子, 从教材的内容编排上我们可以看出, 它要求学生对每一步都作出反应, 并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学习。教材在编排这部分知识时, 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识, 有利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 但是却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表面上看, 这种教材内容安排方式注重让学生把握计算的每一个步骤, 在学生自学时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代替教师的角色。但如果仔细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只是执行教师命令的操作员, 就好像一台台电脑, 教师编好程序, 点击鼠标, 他们就开始工作。留给学生的思考空间有限, 容易让学生养成死读书的习惯, 这样的教学如果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 不失省时, 高效, 但从另一方面进行分析,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思维活动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
苏教版教材采取的方式显然与人教版不尽相同, 苏教版在编排这部分知识时, 充分考虑了学生已有的认识, 给了他们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 每个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程度不尽相同, 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学习补充认识, 可以避免教师“一锅搅”的情况, 而且学生还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这也正是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也是新课标下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效果。但教材所表现出的逻辑性不强, 教材内容跳跃性较大, 一些学生思维学习能力跟不上, 比如教材没有介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进位教学直接跳跃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 它留给教师、学生的空间过多, 由于教师能力的不同, 所把握的教学标准就不一致, 由此导致学生学习效果不一, 同时它也不太适用于大班教学。
长期以来, 传授和掌握知识是数学的中心, 能用最短的时间教给学生最多的知识, 这便是认为的好老师, 随着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教育也开始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重视让学生自己发现, 获取知识, 人教版教材中已初露端倪, 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计算、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但仔细剖析, 我们不难又发现它要求学生做的只是简单的估一估, 没有让学生用竖式把具体的结果算出来, 学生只是被动参与学习, 他们不需要思考, 弄清这样做的原因。这也许就是人教版的教学要求, 它反映的是人教版的教学理念。相形之下, 苏教版比较重视引导, 他让学生凭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判断, 然后运用摆竖式的方法得到具体的结果达到验算的目的, 实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综观整个过程, 具体差别见表4。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 人教版教材更关注“学习的材料”, 知识内容的安排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思维发生发展过程。而苏教版教材更注重“教的材料”, 在学习中,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重。
(2) 人教版教材更多地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性、严密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苏教版教材更多地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 操作性和探究性强,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提高其综合素质。
(3) 人教版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较好, 便于学生学习后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链。苏教版教材把相关的知识放到一起, 内容由浅入深, 但有的内容重复出现。课堂教学课时分布及分析: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两版教材关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课时安排有一些不同之处, 例如:人教版在编排笔算乘法时用了两个课时而苏教版则用了一个课时, 人教版教材没有专门安排乘数末尾有零的乘法而苏教版却专门用了一个课时来介绍这部分的内容, 足以看出这两版本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关注的程度和侧重点是有差别的,
在分析了不同之处以后, 我们还发现, 两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有相似之处的, 那就是“练习”的设计, 人教版在教学过程始终穿插着练习, 通常是一个知识点讲完立刻加以练习, 最后还设计了总结练习环节, 苏教版更是以练习来组织整个课堂。这能说明什么呢?我认为, 它恰好反映了我国数学教学的基本特点:在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十分重视通过练习的途径, 加强对“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意在培养高水平的思维能力。
此上所述为两个版本教材结构内容的共同之处, 但更多的是诸多各有特点的不同之处, 可他们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处, 都在为体现课改新理念, 打破旧的、落后的模式而进行创新, 所以我们应在广泛阅读多版本的教材, 给自己和学生更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的空间, 取众家之长, 博众家之彩, 真正做到合理的使用教材, 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空间,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权.中国小学数学教学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6.
12.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篇十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数学(三年级上册)》75页。[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技能目标:通过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把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及举一反三的能力,形成有论据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联想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学习活动的评价,使学生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快乐,激发探索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兴趣。[评价设计] 1.通过学生尝试自主探索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活动,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完成将竖式补充完整、水果后面藏着几的练习,让学生掌握笔算的算理与方法,检测目标1知识与技能的达成。
2.通过尝试探索理解算理环节,经历算法的抽象过程和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的能力、数学思维能力,检测目标2过程与方法和目标3情感态度的达成。[教学过程]
一、直入问题,尝试探索。
同学们,32×29=这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式应该怎样来计算呢?我们先来试着探究一下吧!
1、师解读探究指南。
2、师出示探究乐园,学生独立探究。
【设计意图:儿童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和适当的方法。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面向实际的、进行探究的学习环境,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究,让学生边写算式,边在格子图中表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去动脑,让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学到知识。】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1.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强调交流时一定把道理说清楚,推荐最佳方法参加集体交流。2.交流算法,恰当点拨。
教师收集学生有代表性做法进行展示:
①
②
③④
(1)请同学们评价这几种方法。并说说理由。
(2)④为什么是错误的?在计算的过程中,为什么4要对齐十位呢?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交流讨论中使学生更加明确在一个因数中的个位或十位乘另一个因数时满十都要进位,形成有条理、有逻辑的思维习惯与表达能力,养成做事条理分明、严谨细致、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个人品质。通过小组对于32×29计算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学习探索,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质疑中,学会不人云亦云,敢于质疑,善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明白每一部分积的意义,在分析中进入理性思考,有条理有层次,做题严谨。做到有规则的计算,遇到出现满十的情况要做到进位,只有思维严谨,做题才能保证正确。】
3.总结梳理,建立模型。
将三种方法同时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进行比较。师:你们认为哪种方法更方便理解与计算呢?为什么?
师:这几种方法都运用了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方法——转化:把我们没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乘法知识来计算。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我们还会用到这种方法,把新问题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三组的做法,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养成思维的严谨性。】
4.集体梳理,归纳总结:(1)引导学生回忆探究过程,思考: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呢?
(2)教师小结方法:①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依次去乘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和十位,然后再把它们的结果相加。②一定要注意,用第二个因数的十位和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所得的结果一定要和十位对齐。③也要注意,用第二个因数的个位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相乘满十时一定要进位。
【设计意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算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计算方法;通过小组交流展示,让学生归纳总结计算方法,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维。最后进行思想和方法的总结提升,构建了分数乘法的初步知识模型。】
三、联系实际,强化提高 1.算一算。36×58=
2.填一填。
【设计意图:算一算,帮助学生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笔算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填一填练习强化学生对计算方法的应用和理解。多层次、多形式的练习设计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分享总结,拓展延伸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笔算,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了转化、迁移的方法帮助我们发现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计算方法,其实知识之间是相通的,只要你善于动脑,就会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希望大家运用所学的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
13.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篇十三
黄岛区第二实验小学 林殿云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信息窗2。【教材简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是青岛版六年制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继续,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起始,是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所以这部分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所学乘法计算是各部分积都不进位的,注重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的基本方法,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教材选取了解决漂亮的街心花坛的现实场景,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估算、口算、笔算等多样化的解题策略,扩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思维的空间。本节课将算理教学贯穿始终,让学生自己发现算理,感悟算理,老师引导梳理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口算和笔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其算理,掌握算法。
2.通过小组合作和交流,感受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能力及合作意识。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算法,理解其算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1.创设情境,发现信息
出示情境图:漂亮的街心花坛
谈话:同学们,国庆节期间街心花坛装扮的格外美丽。仔细观察,你发现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每排23盆,共12排。平均每行32个喷头,共30行。每排43盆,共21排。街心花坛
预设:
(1)“保护环境”花坛每排23盆花,共12排;(2)“美化家园”花坛每排43盆花,共21排;(3)喷泉平均每行32个喷头,共30行。2.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谈话: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
(1)“保护环境”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2)“美化家园”花坛一共用了多少盆花?(3)一共用了多少个喷头? 3.列出算式,理解意义
谈话:要求“保护环境”花坛一共有多少盆花,你会列式吗?
预设:23×12 或 12×23 板书:23×12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
预设:要求一共有多少盆花,就是求12个23是多少。4.观察算式,引入课题。
引导: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与以前学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以前学习的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或两位数乘整十数,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两位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5.自主探究计算方法。
谈话:23×12等于多少呢?你会算吗?先自己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设计意图】这里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揭示课题,节省出时间去探索算理、算法。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是探究算法的关键,让学生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表示的意义与以前学过的乘法算式一样,感知知识的相通点,为后面理解算理做好铺垫。
二、算法交流,分析比较
学生可能想到用点子图、口算和竖式的计算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先交流点子图、再交流口算,最后交流竖式的方法。
1.交流点子图的方法,借助直观理解算理。
预设(1):我先圈出10个23,一共是230;再圈出2个23,是46;最后合起来是276。
追问:为什么要先圈出10个23?圈出10个23后还有几个23?最后要干什么?
预设:因为10个23算起来简便,所以要先圈起来,圈出10个23后还有2个23,最后把10个23和2个23合起来。
谈话:我们一起通过课件来回顾一下分的过程。
课件演示: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点子图理解口算的过程,再现每一步分合的的过程。
预设(2):二种圈法,就让他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给予充分肯定。
2.交流口算的方法,渗透转化思想进一步理解算理。
谈话: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生边汇报师边板书: 23×10=230 23×2=46 230+46=276 追问:能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预设:我把12分成10和2,先算23×10等于230,再算23×2等于46,最后把230和46加起来等于276。
追问:为什么要把12分成 10和2? 预设:因为23乘12没学,分开就会算了。
谈话:23×10求得是什么? 23×2呢?最后为什么要合起来?
如果学生有第预设:23×10求的是10个23的积,23×2求的是2个23的积,合起来才是12个23的积。
谈话:刚才我们分几步来口算23×12的?
预设:分三步,先算了10个23,再算2个23,最后把它们合起来。
小结:你们真有办法!把没有学的新知识变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这是我们数学上一种很重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叫做“转化”。(板书:转化)这种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经常用到。
3.交流竖式的方法,明确算理,优化算法。谈话:老师发现还有同学想用竖式计算。组织交流,优化方法。预设(1)2 3 × 1 2 7 6 追问:这样列竖式你看怎样?
预设:这样列竖式直接把口算结果写上,没法看出计算的过程。预设(2)2 3 2 3 2 3 0 × 2 × 1 0 + 4 6 4 6 2 3 0 2 7 6 追问:这样做有了计算过程,你觉得怎么样?
预设:这样列竖式虽然看出了计算过程,但写起来很麻烦。
引导:你能想办法将这三个竖式合并为一个竖式吗?赶快试一试吧。4.二次放手再提升,进一步优化算法。学生自主创新,小组交流探讨。展示交流,优化方法: 预设(1)2 3
× 1 4 6 +2 3 0 2 7 6 谈话:能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吗?
预设:我是先算23乘2等于46,再算23乘10等于230,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追问:46是怎么来的?这是先求了几个23? 230是怎么来的,这又是求了几个23? 276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加起来? 谈话:谁还有不同的写法? 预设(2)2 3
×1 2
2 3 2 7 6 交流:仔细观察这个竖式和刚才的竖式有什么不同? 预设:这种方法没有写加号,23后面没写0。质疑:不写“0”行吗?为什么?
预设:可以。因为23乘十位上的1,得到的是23个十,也就是230,所以0可以不写。
小结:2写在百位,3写在十位,没有0也表示230。看来,数字的位置决定了它的大小。
【设计意图】此环节留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发现、理解、感悟,使学生初步理解算理,同时渗透转化的策略。通过点子图、口算和竖式的算法展示,充分让学生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点子图的方法使数形结合,将抽象的算理直观形象化,为理解口算及竖式的过程做好支撑;口算方法是竖式的算理;笔算环节引导学生经历将口算的过程写成竖式的形式,再通过自主优化让学生经历将竖式逐步简化的过程,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自然理解算理,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本环节既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又体现了算法要最优化的原则。
三、沟通优化,促进发展 1.梳理算法,规范书写。
谈话:以后我们在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就可以这样来列竖式计算,现在我们再一起理一理计算的过程。
教师引导全体学生梳理竖式的计算过程完成竖式的板书:
↑↗ ×1 2 6 2 3 2 7 6 追问:谁再来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用竖式计算23×12的? 生口答师进一步完善板书内容:
↖↑ × 1 2 6 ——23×2的积 2 3 ——23×10的积
6 2.沟通联系,深入理解算理。
对照板书,沟通联系: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是怎样计算23×12的。我们用到了点子图、口算和竖式的方法计算出了23×12的积。仔细观察,这几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①
② ③
23×10=230 2 3 23×2=46 ↖↑
230+46=276 × 1 2
6——23×2的积 2 3 ——23×10的积
6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这些方法都经历了23×10=230,23×2=46的计算过程,最后把230和46加起来等于276。
小结:这几种方法看起来不同,但它们的道理都是相同的。【设计意图】规范笔算的书写格式,帮助学生再次理解竖式的结构和原理,尤其是第二部分积的书写,再次理解算理,并进行基于算理理解的算法抽象,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沟通三种方法之间的联系,由算理入算法,由具体到抽象,由复杂变简单,对学生整体建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很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来龙去脉,更容易理解算理。
四、应用算法,解决问题 1.回归情境,巩固算法。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探索方法解决了第一个问题,你能用竖式计算的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自己试一试。
生独立解决,师巡视指导。交流算法,发现验算方法。
追问:谁先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谁跟他做的不同?同学们看他哪里不同? 预设:第二个同学交换了因数的位置。追问:交换了两个因数的位置但积怎样? 预设:交换了两个因数的位置但积不变。
小结:以后我们就可以用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方法来验算两位数乘两位数。
2..解决问题,拓展算法。
谈话:我们继续来解决第3个问题,相信你能行。生独立尝试,交流方法。预设(1)3 2
×3 0 0 0 9 6 9 6 0 预设(2)3 2
× 3 0 9 6 0
优化算法:你喜欢哪种竖式?为什么?
小结:像一个因数后面有0的算式,我们就可以用这种简便的方法来计算。3.梳理反思,总结算法。
谈话:学到这里,你觉得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应注意什么呢?
通过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先用一个因数的个位去乘另一个因数,再用它的十位去乘这个因数;用个位乘时要和个位对齐,用十位乘时一定要和十位对齐。
【评析】绿点问题放手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解决,及时巩固所学的笔算方法,对验算的方法及因数后面有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师适当点播引导实现旧知的有效迁移。引领学生及时总结反思,进一步理清算法,也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五、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围绕知识、方法、感受三方面谈收获。
知识:我学习了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知道了列竖式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方法:我还学会了转化的方法。
情感:这节课学的很充实、很开心„„
„„
【设计意图】通过全面回顾本节课收获,关注知识、方法和学生的感受,进一步明确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积累活动经验,提升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自主反思建构的能力。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23×12=276(盆)
① ② ③
23×10=230 2 3 23×2=46 ↖↑
230+46=276 × 1 2
6——23×2的积 2 3 ——23×10的积
14.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篇十四
教学过程:
案例一: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的构建及算理的表述
1. 课件呈现:
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 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提问:该城市离北京有多远?怎样列式?
2.估算。你能运用估算知识估一估:该城市离北京大约有多远吗?
3.探究笔算算理和过程。 (1) 学生独自尝试笔算。 (2) 用竖式怎样计算?学生小组讨论:要先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再算什么?积的末位数要写在什么位置?最后算什么? (3) 小组代表交流。如:用竖式怎样计算?要求学生先自己表述算理, 多指名几个同学转述、补述、复述, 然后学生表述算理, 教师配合出示表示运算顺序的箭头和算理中的得数。
4.沟通联系, 归纳算法。比较一下, 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评析:在掌握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基础上进行教学,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在算理上是一致的, 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因此, 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 让学生独立思考, 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抓住口算———估算———笔算三个层次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计算意识。引导学生先通过估算来判断笔算结果的范围, 再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 表述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算理及算法。抓住口算、估算和笔算相互结合, 相互验证, 经历算法多样化以及笔算算理的表述、追问竖式的构建方法的引导。
案例二:三位数乘两位数 (末尾有0) 的竖式的构建及算理的表述
1.出示材料, 特快列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 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
分析数学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评价, 抓住有用资源引出问题。)
出示例题问题:它们30小时各行了多少千米? (重点让学生理解“各”字在问题中的意义) 板书子问题: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普通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2. 交流“特快列车30小时行了多少千米”的算法。
(1) 怎样列式? (160×30=) (2) 怎样计算? (3) 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a.写竖式时, 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b.怎样确定积的末尾的“0”的个数? (4) 通过对比, 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3. 构建竖式及表述算理,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表述算理) 多指名几个同学转述、补述、复述, 然后学生表述算理, 教师配合出示表示运算顺序的箭头和算理中的得数。如:
4.质疑问难。 (1) 3为什么和6对齐? (2) 积末尾的2个0是怎么得来的? (3个十和6个十相乘得18个百, 就是1800。)
评析:让学生在分析数学信息, 提出数学问题的基础上, 交流和探索算理和算法;在探究交流和追问的过程中, 碰撞思维, 学会表达;在不同思维的表达 (表述算理) 与碰撞中, 收获和发展;在收获和发展中, 进一步学习与思考竖式的构建。
案例三:三位数乘两位数 (因数中间有0) 的竖式的构建及算理表述
1.106×30=?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竖式的简便写法。
2.计算106×30时, 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 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3.学生交流: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算理和计算。“普通列车30小时行多少千米”算法。学生独立列式, 用竖式的简便写法怎么写?因数有什么特点? (板书:因数中间有“0”) ①3为什么和6对齐?②十位3和十位0相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不写吗?③明明3×0=0, 百位上却写1, 为什么?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表述算理) , 多几个同学转述、补述、复述, 然后教师配合出示学生表述运算顺序的箭头和算理中的得数。具体如下:
评析:迁移类推的办法, 不仅是一种有益的联想, 也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一种思路。通过知识的迁移类推, 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与体验。本案例让学生经历探索因数中间和末尾有零的笔算方法的过程, 并在探索算理和算法的过程中体会新旧知识的联系, 培养学生类比迁移以及分析、概括的能力。
总评:案例通过实际问题引入乘法笔算的探讨, 使学生感受其必要性, 并注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估算出得数, 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知识尝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问题, 探求笔算方法。在进行计算时, 特别让学生交流“用十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末尾为什么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的认识, 突出笔算乘法的算理。案例的设计有以下几个亮点:
1.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 让学生独立思考, 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迁移到三位数乘两位数, 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出多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算法。
2.放手让学生自主构建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把口算融入笔算教学中, 通过呈现两个案例的不同算法, 意在引导学生灵活选择计算方法, 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算法。
3.探索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算理和方法, 能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乘法 (因数中间和末尾有0) 的运算中去;理解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 构建笔算的竖式。
15.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篇十五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两位数(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解题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渗透转化、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或几百几十)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 有效地进行知识迁移,理解口算的算理。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今天课前我们先来个口算竞赛 30 ×4=
40×5=
3×30=
6×50= 6 ×200=
3×800=
300×7=
600×8= 2.刚才口算的题目是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整
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内容,下面我们再来看几组题。3×4=12
6×3=18
5×4=20 20×4=80
10×3=30
20×4=80 12+80=92
18+30=48
20+80=100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一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有效利用知识迁移扫清障碍,进而为下面突破本课的教学目标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 掌握方法
1.走进生活,请仔细观察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2.能根据这两个信息提一个关于乘法数学问题吗? 3.怎样列式?这样列式表示什么? 活动一:合作探究,初探方法
请同学们大胆猜测一下15x3的积是多少,然后在小组中说说你是怎样算出的结果,最后再借助手中的学具摆摆看,验证一下你们的想法。
活动二:交流方法,归纳算理 1.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活动三:讨论探究,对比择优, 1.小组讨论这几种方法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2.你真有想法,那我们比较一下这几种方法,你最喜欢哪种,哪种方法让你的口算即快又准确呢?为什么? 3.小结:我们把新知(板书新知)转变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板书旧知)。你可别小看这一变,在数学王国中,把新知识变成了旧知识,就叫转化。(板书:转化)4.为了更好地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我们做两道练习题。
12×6=
18×4= 活动四:知识迁移
1.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同学们学会了,那么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又应该怎样口算呢? 15×3=45 想一想150×3= ? 方法1:因为15×3=45 所以150×3=450 2.你怎么想的?盖0法有道理吗?还可以怎样想? 3.迁移
那这个数末尾要是有两个零呢,(假装画个零)怎么办?我们看看这样有道理吗? 还有其他方法吗? 方法2: 100×3=300 50×3=150 300+150=450 小结: 几百几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先把几百几十数分成一个整百数和一个整十数,用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积与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积相加,就可以算出结果。或把0前面的数与一位数相乘,在积的末尾填写一个0。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1.那你们能用喜欢的方法口算几道题吗?(怎么算的?)(多媒体课件出示)11 ×5 = × 4 =
15× 6 =
×4= 110× 5=
× 4=
150× 6=
230 × 4= 请同学观察第一组题,你发现什么数一样啊? 2.填一填
四、概括总结,评价提升
16.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篇十六
一:整体结构合理,教学过程流畅,环环相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础。老师在讲解每道题时都非常详细,第一题时,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及教师的小结将笔算时要特别注意的`乘的顺序和积的书写位置两个关键之处强调了多次。进行这样有效的指导,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更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二:讲练结合,练习题内容都是精心设计的。计算题让学生及时多次用竖式计算,并到黑板前展示交流,说出自己的做题过程,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过程,从而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三: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感觉到数学源于生活。这个特色体现在本节课的例题和应用题中。我相信,通过学习,学生们都能切实体会到计算在生产和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人无完人,本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不足:
一:教师声音太小,后面的学生听不清。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推荐阅读: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教案07-09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案及其分析08-31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教学设计09-08
两位数乘三位数竖式计算教学设计08-08
两位数加一位数教案设计08-06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教学反思10-28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09-07
两位数加整十数或一位数11-22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反思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