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2025-01-13

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精选16篇)

1.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一

“导—学—思—用”四步教学法

——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方下镇鲁西中学 乔永奎

内容摘要:本课题主要是探索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努力在教学中做 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效益。课题组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总结出了“导—学—思—用”四步教学法基本模式(即:情境、目标导学—自学、探究质疑—思考、交流反思—归纳、系统应用)。通过三年的实验,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学生数学学业成绩有了较大进步,本组研究成员的业务能力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关键词:建构主义;自主;反思;问题解决

一、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在素质教育大力推进的今天,“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的主旨精神已深入人心,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既有效地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提高教学效益呢?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呢?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我校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本课题组初步探索了“导—学—思—用”课堂教学模式(即:情境、目标导学—自学、探究质疑—思考、交流反思—归纳、系统应用)。

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课题的指导思想主要是莱城区教发[2008]4号文件《关于开展“目标导学、自主有效”创新教学模式实验与研究的实施方案》,其核心是把新课程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践行为。

理论依据主要有:

(一)目标教学理论:一是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二是掌握学习理论;三是教学评价理论;四是教学变量理论。

(二)创新教育理论:人类的教育教学过程,也就是人类原始创新活动过程的“智慧复演”的过程。教育作为由师生共同创造的活动,要以方法类知识的产生为主线,创设人类智慧产生的类似情境,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重视“活动”在学生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中的基础作用,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发展的内在积极性。

(三)活动建构理论:活动建构是学生发展的基本方式。所谓活动建构,就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活动”在学生知识掌握与一般发展中的作用,把“活动”看作是学生建构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基础。知识不是被动地移入学生头脑中的,离开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接纳,有意义的主动学习过程就不可能 1 真正发生。

(四)尝试教学理论:是“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尝试教学法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先进行尝试练习,学生占据了主动的地位,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课题的主要目标:构建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教师能以数学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高效地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二)课题的主要内容:(1)怎样导入新课方法的研究;

(2)如何精选例题、习题进行教学的研究;(3)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自学、合作、探究的研究;(4)如何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系统应用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对象:

以莱城区方下镇鲁西中学初一级部五个班的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在初一级部学生(2009级)设置实验班(初一五班)和对照班(初一三班和初一四班),实验班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按照“导—学—思—用”模式进行自主学习,对照班则采用传统的教学法,与实验班进行对比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期中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统计分析检验实验效果。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制定个性研究方案,通过学生实践情况进行分析,再研究调整重新进行实践。并将经验总结、记录,形成有价值的文字。

2、资料收集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对学生现状进行调查,利用不同的资源进行收集,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3、学生带动法:通过一小部分学生先学、先走,在带动、感染他周围的学生也来学习。

4、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科学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方案。

5、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6、教育调查法:深入班级,深入学生个体,就学生自主学习现状进行调查,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进行缜密分析,找准问题所在,明确研究对象。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过程

2008.6~2008.12,界定课题,开题论证阶段。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方面的资料,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负责人:乔永奎、张永健

2009.1~2009.6,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全校数学教师及 学生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问卷;运用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几年有关教案和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影响课堂教学例题、习题精选、精改的因素和行为表征。负责人:张永健、魏传胜

王洪建

2009.6~2010.12,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题研究论文;每学期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鼓励教师在理论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负责人:乔永奎、魏传胜、张永健、王洪建、李玉、王建庆

2011.1~2011.6,结论性研究阶段。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总体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负责人:乔永奎、张永健、魏传胜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分析。

(一)学生学习情况及学生获奖情况

1、从学生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明显改进,对数学学科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习效率较高。

2、近三年以来,学校各级部的数学成绩一直居全镇前列,特别是初四学生整体数学合格率及优秀率一直居全区前列,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7、问题及设想。

这部分内容陈述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比较简单。但要求所找的主要问题要准确、中肯。今后的设想,主要陈述准备如何开展后续研究,或者如何开展推广性研究等。

三、后署部分

主要包括注释、参考文献、附录。

1.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的质量表明你研究的起点是否够高,如果你的参考文献很糟糕,那你的文章质量容易遭人置疑;标明参考文献是一种学术道德,是对以往研究者的一种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标明参考文献还可以防止被误为剽窃、抄袭。)

2.附录。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问卷调查表、各类检测表、评价量表,成果获奖汇总表等);成果性资料:一些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的精品材料(能支撑研究报告的论文、教学设计、专题网络资源、典型课例、课件、学生作品等)。

2.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二

1. 以创设的问题情境导入新授课的课堂情境

如果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并将其以数学模型的方式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就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

例如教师在讲解绝对值概念的时候, 就可以创设汽车行驶的情境, 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绝对值的概念。教师问:“两辆汽车同时同地相背而行, 分别行驶了15千米, 到达了A、B两地, 它们的行驶路线相同吗?”学生答:“不同。”教师问:“它们行驶的路程相同吗?”学生答:“相同。”这时教师就顺其自然的导出绝对值的几何意义。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 学生对绝对值几何意义的理解就更为深刻。

教师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教学情景以此来导入新的教学内容, 既需要教师在生活中细心观察, 创设的情境紧密贴近学生的生活, 又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的问题情境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

2. 设置疑难问题导入新授课的课堂情境

初中教师在导入新课前围绕将要讲解的教学内容, 设置相关的疑难问题, 激起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二次根式”的时候, 就可以用以下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新课。教师问:“已知正方形的边长, 你们可以求出它的面积吗?”学生答:“可以。”教师问:“如果知道正方形的面积, 你们可以求出它的边长吗?”此时学生有的回答可以, 有的回答不可以。教师再问:“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25平方米, 它的边长是多少?”学生答:“5米。”教师问:“如果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为6平方米, 它的边长为多少?”学生们则面面相觑, 回答不上来。此时教师顺势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新课‘二次根式’”。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这时课堂的气氛已经被完全调动, 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的激发出来, 教学效果自然十分理想。

教师在以设置疑难问题导入新课课堂情境的时候, 需要把握设置问题的难度和问题设置的层次性, 既要让学生觉得问题不能轻易解决,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层层推进,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注意力转移到对新教学内容的期盼上, 为教师最后导入新课教学情境做好自然流畅的铺垫。

3. 利用教学实践导入新授课的课堂情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因此,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希望参与教学活动的心理需求, 为学生提供亲自动手实践的平台和机会, 利用学生的实践导入新课, 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教师在导入新课“直线、射线、线段”的时候, 可以首先提出问题:“如果在硬纸板上固定一张纸条需要多少个图钉?”然后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工具, 让他们围绕着问题进行操作、交流和分析, 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动手实践后, 对于直线的性质有了初步的了解。最后, 教师结合学生的实践结果, 顺利地导入课堂教学情境, 并对直线的概念和特点进行更为准确和详细的阐述。

教师在以学生实践导入新课课堂情境的时候, 要平衡好学生实践和教学内容讲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教学的进度, 在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最大化地发挥学生实践操作的作用。

总之, 教师对新授课课堂情境的顺利导入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既需要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 又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认知规律和学习能力有准确的把握, 才能真正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趣味性和生动性, 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沈华.数学新授课导入的六种方法[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0 (6) .

[2]李建芳.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新课导入[J].语数外学习 (初中版中旬) , 2013 (1) .

[3]王伟伟.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J].当代教育之窗, 2011 (8) .

3.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三

关键词:兴趣;教学形式;课内练习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166-01

初中数学教学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重要基础学科的教学,其中数学新授课约占课堂教学课时总数的80%,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就必须有恰当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教学方式的有机组合,这种组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充分发挥教学技能,巧选教法,使之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智慧的潜在力,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的任务。为此,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自己从事农村初中先进教法的探讨,下面就对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浅谈几点认识。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

新课标认为,课堂教学是以师生为主体,对课堂内容开发、生成、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个性化创造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多角度进行不同性质的交往、不同类型的互动过程。因此,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行为共同影响着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备课随意,课前准备不充分。

之所以备课不充分,其内在的深层次原因是教师没有充分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初中数学核心知识与核心思想的认识不深刻;并且缺乏对学生的了解与分析。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仅要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和年龄特征进行了解和分析,还要了解并分析学生的兴趣、思想状况、学习习惯、个性特点等多方面的情况,以制定课堂教学策略,实施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学生主动生成少,思维较被动。

数学是培养思维的学科,数学学习每时每刻都在思考,一个善于学习的学生,会在课堂上在老师的一个启发性问题下得到灵感,及时发现规律,解决问题,不拖沓,较好地消化课堂内所有知识点。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听课时较被动,认为学习就是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这样在课堂上往往会被老师的思路牵着走,自己不预先思考,积极主动的意识较薄弱。因此知识的生成就少,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

数学是一门抽象、复杂的学科,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都很大,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策略不新颖,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首要老师,学生的兴趣不高,学习效率就不会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也不高。

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一)优化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性课堂教育的基础。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探索、热烈讨论、各抒己见,应摈弃那种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单向交流形式。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的释疑也应是一种商讨的语气“老师是这样想的,你们觉得有没有道理”,而不是“看黑板,听老师讲”的生硬口气。对于当堂不能解决的问题决不能敷衍了事,而是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共同探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特别要对后进生进行热情辅导、真诚帮助,精神上多鼓励,学法上多帮助,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已不再是一种提高教育质量的手段,而应成为一种教学目标去追求并努力实现。

(二)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精讲多練。“精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点,讲好课程的主要内容,特别是把重点、难点、关键问题讲清楚。讲课时要求:(1)内容精要。紧扣题目的要求,突出重点、难点,少而精;(2)方法恰当。既能体现教学要求,又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3)语言精炼、明白生动、要言不繁,能起点拨作用,引起学生思考和想象。“多练”,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反复地练,多方面地练;要充分地动口、动手、动脑,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活动。练的内容要精当,要有一定难度和坡度,不要简单机械地重复。通过多练,学生能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以发展认识能力,并形成技能、技巧。

(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讲一个例题,布置学生做一个习题都不是单纯为了解决这个题目,主要是通过这道题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独立解决类似的问题,并且能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课本例题不但具有示范解题格式,而且能对本节知识进行巩固,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为此教师可以:(1)适当地将课本例题进行拓展与延伸,引导学生在思路探索中学会思考。(2)巧妙地对课本例题进行分解,引导学生在教学变化中提高应变能力。这不但突破了教学难点,还促使学生在探索、比较、感悟中升华思维境界,提高解题技能。(3)有意识地创设课本例题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中优化思路,以突出学生个性发展。将死知识变得能灵活运用,以达到融会贯通、全面掌握的效果。总之,例题的讲解不在于老师讲了多少,而是在于学生领悟了多少。数学题目是讲不完的,但只要我们讲解方法得当,就可以通过有限的例题的本质分析,就让学生真正领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之,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学生情况,努力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以上只是本人教育教学中的几点感受,以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蒋启武.怎样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材教学研究,1995(12).

[2]余继光.生活中的数学应用问题.数学大世界,2003(7).

4.数学新授课教学方法 篇四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尤其是数学,在自主学习中,更多的是靠学生的觉悟和反思。当一个人只有觉醒了,才能真正的自主。而反思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

例如在《乘法的认识》教学中,教师提出“你会把全班40个小朋友手指都加起来吗?这个算式该怎么列?”当看到学生在用加法算式而不是用想象的思维方式思考时,教师用语言“暗示”:“你能不能想一个简单的方法表示?”;又如在《倒数》教学中,教师提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那假分数的倒数就是……”学生在清楚又响亮地回答“真分数”时,教师则通过“一声不吭”来提示学生的“反思”。 可见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行为、教态以及各种手段的使用,包括一些师生的互动(如提问、小组活动等)都应该让学生“觉醒”和“反思”。

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每一个人与生俱来都有探究和获得新体验的需要。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能引发学生极大的兴趣和探究热情,从而使其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如在《倒数的认识》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创设氛围,引出课题。大屏幕出示:写两个数的乘法算式。

5.如何写数学新授课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设计是教师将要进行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的总体设想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它是一个系统性活动,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数学新授课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大致相同,包括:

课前系统部分: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分析。

课堂系统部分: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探究新知(思考、研究问题); 应用新知(抽象建构;解决问题); 小结反思(梳理知识,整体构建); 拓展延伸(深化问题,提升能力); 课后提升(布置作业)。

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反思。各环节的内容如下: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这一内容说得如何,很好的体现教师对教材理解的程度。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应该理解为这节内容在教材体系中意义,课的内容对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来把握教材,然后综合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内容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这样安排的意义。这就要求不仅要描述出该教材安排在哪里,更要分析教材是基于怎样考虑将这一内容安排在这里。在分析教材安排时,应该包括包括:

(1)前面已经安排了哪些知识与技能等的基础;

(2)本内容包含了哪些内容?相关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与前面内容之间有何关系?对前面内容的总结、拓展或应用;

(3)该内容与后学学习的内容有怎样的联系或者在后续学习中还有怎样的发展。

2、该内容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技能或者研究方法、将发展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这些知识为学生的学习和终生发展有何重要的作用,对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有哪些重要的意义,这一知识对人类生产、科技发展、资源环境等一个或者多个方面有何重要意义。

只有分析清楚这些内容,接下来关于教学目标的制订奠定了基础,否者教学目标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二、学情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教学设计关键一步,教师应该了解本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及已有的生活经验,了解学生已成为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教师主观分析、师生访谈、学生作业或试题分析反馈、问卷调查等是比较有效的学习者分析的测量手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但不需要格式化,不必面面俱到)

1、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要形成本节内容应该要走的认知发展线,即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经过哪几个环节,最终形成本节课要达到的知识。

2、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可能是知识基础不足、旧的概念或者能力方法不够、思维方式变化等。

三、确定目标

进行数学教学设计之初,教师关注的不是“学生要学什么数学”而是“学生学过这些数学能够做什么”,这就是教学目标。它是设计者希望通过数学数学活动达到的理想状态,是数学教学设计的根本。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组织和实施的依据,具有引领和指导的作用。

设定教学目标的原则

1、必须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相联系。结合本课学习的内容和知识的类型,设定学生应该运用的学习技能,认知的过程和需要应用的学习方法,可以生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必须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教师在设定目标时,既要分析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存在的认知障碍,也应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

3、是目标设定必须具体化、细化,具有可操作性。

四、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亦即重点知识。在每课中均处于核心的地位,具有统领性、代表性、典型性等特点。

教学难点的确定,应是知识学习与学习方法、技能的训练和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最佳契合点。难点不是以知识点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是应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尤其是学生在理解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困难等,确定本课教学的难点问题。

五、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活动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就应该根据所学内容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来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在“做数学”和“用数学”中发展智慧与能力,教学过程和活动,是学科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是整个教学设计最具有操作性的一个环节。是教师组织教学的程序和环节,也是学生学习和认知的程序和环节。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考虑自己如何教,还必须关注学生如何学。教学设计要适于学生的经验、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和其他能力发展的状况与需求,为学生提供讨论、质疑、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每位教师都具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特色,结合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及采用的教学模式,我们的教学设计也会不尽相同。但无论怎样的教学设计,我认为在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活动都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学过程和活动的设计、编排,必须以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为依据,与教学目标相统一。

2、在设计、编排教学过程时,应根据自己所教授学生的具体情况,不必完全拘泥于教科书知识点的体例结构和编排顺序。要根据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资源,尤其是需要学生自己阅读、分析、理解的材料,一定要通过安排学生活动的方式,发挥这些资源对学生学习、认知和训练、掌握学习方法、技能的作用。

4、注意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充分考虑到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可能性。

新课导入的设计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教学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的一环,数学课堂教学中,导入把握得当,那就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一)导入的常用教学方法

1、以旧引新,复习引入。复习与新课有联系的旧知识,引出与其密切联系的新知识,这一方法不可拖泥带水,语言应生动简洁.

2、实例分析,揭示本质。通过一定的实例,对其分析、研究、揭示其深刻的内涵和本质,从而导入新课。如:集合概念的引入、负数的导入等等。

3、问题解决,需要引入。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导入新课。

4、设障导入,引起重视。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会强化学生的感知。

5、比较分析,类比引入。通过相关或相近、相反意义的概念进行新课导入,是新授课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灵活性大,知识覆盖面广,对学生知识积累起承上启下、不断巩固和复习的作用。

6、开门见山,直接导入。这种方法,不需要太多的过渡语言,直接切入新课,简洁、明了。这种直接引入课题方法的优点是:学生能明确这一节课将学的内容,将要掌握的重点、难点,以便学生从心理上引起重视。缺点是:课题引入过于生硬,不考虑学生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结构、思维品质等,不易引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新课导入的教学策略

引入新课中创设思维情境有以下几种方法:

1.巧设悬念,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意向。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意向是在一定恰当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如在教学相似三解形的引入时,提问学生:不过河,如何测河对岸的树高?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意向。

2.提出疑点,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导学”的中心在于引导,引在堵塞处,导在疑难处,搞好引导,能有效地促进思维状态的转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联系教材与学生的实际,设置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创造思维的火花。在新课引入时,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会引发学生解疑的要求。如在教学负数的引入时,提问学生:1.你有5元钱,还了2元 4 钱,还有多少钱?列式算出。2.你有5元饯,还了8元钱,还有多少钱,列式后能算出结果吗?

3.探索、发现,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其进行的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好的思维情境。学生在尝试了探索、发现后的乐趣和成功的满足后印象深刻,学习信心倍增,从而能较快地牢固地接收新知识。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课的引入时,先让学生解五、六个一元二次方程,并引导学生列表:各个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X1、X2、X1+X2、X1·X2,并探索发现其关系。

在导入教学的设计中,还应注意:1.自然合理。导入既是前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续知识的开端,以一定的积累为基础。2.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聚精会神地投入进来,在情感上与教师、教材贴得更近。3.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无论在操作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4.教师情感的投入。只有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才能带动学生,引起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关注。课堂练习的设计

课堂练习是学生所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内化过程。所以,课堂练习的选择是具有与课堂例题相匹配的一类化归题目.它不止让学生模仿例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化归的实践,运用化归的思想解决问题,并通过学生的反馈检验教学效果.课堂练习的选配,必须目的性明确,化归方向较明显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相连,而且要有一定的梯度,既有让学生可直接模仿的地方,也要有例题引申化归的地方.因此要有目的,有选择性地安排课堂练习,一是通过“制错找因”,创设思维情境。在学生学完一个数学新概念或定理后,教师可以针对所讲内容设计一些较简单,又易于区分新概念的练习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辨清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这类练习题可以以“是非判断,选择填空”等形式出现;练习方式可以边问边答,也可以以笔算形式进行,当堂练习,当堂讨论解决。比如在《对顶角》中,在学了对顶角定义及性质后,就可以安排如下练习: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①若两个角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②若两个角有公共顶点,且它们相等,则这两个角是对顶角。

③若两个角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相等。④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

通过这一组问题的师生问答,学生能进一步明确构成对顶角的两个缺一不可的重要条件:顶点相同、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的理解。二是编选变式题,使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三是编选的课堂练习要体现出一定的思维层次性,先直观后抽象,先易后难,梯变合理,螺旋上升。四是题型要有一定典型性和代表性,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课堂小结的设计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整体优化的重要环节。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新课的导入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所注重,但课堂小结却为不少人所忽视。往往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例行公事般的草草了事,这样难以使一节课诸多的教学内容得以系统概括和深化,更不能诱发学生求知欲望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究。课堂小结是一堂课的“画龙点晴” 处,它不只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复述,更重要的是对本节课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归纳,它应使一堂课所讲知识及体现出的数学思想方法系统化,初步形成认知结构。教师在小结时,不妨引导学生说说:“今天我们运用了哪些旧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这样既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便于建构知识系统,又可从中得到学法指导。

在每个环节中又分别分三个部分来设计:教学环节及内容、师生行为(预设)、设计意图及教学活动评测。

我认为对教学活动的评测是教师进行活动设计不可忽缺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评测是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与组织效果的检测,具有重要的衡量和指导作用。其次,客观科学的评测,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强化,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评估与检测的设计,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围绕教学目标来检测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数学知识解题的基本技能形成状态;二根据学生参与数学教学活动的程度与热情来检测活动设计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把严谨性和启示性作为检测的重要标准;三是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的具体表现来肯定或纠正学生的学习行为,把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作为评价重点。四是设计和组织有针对性的活动来评价和检测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根据学科特征,数学教学活动的检测可分为:(1)数学基础知识的检测,包括基本概念、基本性质等。这类检测要渗透在每个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必须及时纠正,要求严格不留后患。(2)数学基本技能的检测,包括运算能力、判断和辩析能力、简单的推理能力等。这类检测可专项设计小竞赛等活动来进行,要重视对学生这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检测。(3)数学综合能力的检测,包括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角度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生活实际中自觉运用数学的意识等。这类检测依赖于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观察和分析,教师要随时向学生提供展示能力的平台和机会。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撰写应避免对教学设计思路、指导思想的再次重复。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1、反思在备课过程中对教材内容、教学理论、学习方法的认知变化。

2、反思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等。

3、对教学设计中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尤其是对以前教学方式进行的改进,通过设计教学反馈,实际的改进效果如何。

4、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或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

当然任何一个考虑全面的教学设计都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来自于课程目标及价值取向的多维性,来自学生主体个性差异和发展的不同性,来自课程活动的交互性和思维的发散性,也来自评价方式的动态性和数学教材的多样化。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决定了我们在教学设计中不可能把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一切设计完美,在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出乎意料的情况与干扰。作为教师应该将其视为可利用的因素,充分利用这些不确定性赋予数学课程可持续发展的“余地”,体现数学教学设计的艺术和魅力。

6.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六

新授课的特点在于知识是全新的,而历史新授课主要是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记忆、了解历史现象,历史规律,锻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校初二历史新授课共分为七大环节。

一诊断补偿,导入新课

即课前通过提问、材料、小故事等形式,设计于上一节课的一些问题,问题的设计力求与新课知识紧密联系。补偿后导入新课语言要求简洁、直接。

二、自学辅导,自主探究

让学生自读教材、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能力和激发学生阅读教材兴趣,在阅读过程中对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要作出标记。教师在这一环节中,可巡回指导学生阅读并对个别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三、反馈信息,合作释疑

在学生看书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探究结果。并通过研讨、辩论等多维互动方式解决个体在看书过程中存在的疑问。对于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释疑。在这里,学生起主要作用,教师只起组织、引导、协调的作用。

四、归纳总结、精讲点拨

针对在以上环节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教材内容和重难点的处理,教师要进行精讲点拨,以强调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将本节知识形成网络,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五、内化知识,拓展延伸

学完新知识学生需要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教师可指导学生依据板书结构、结合教材内容,巩固本节所学知识点。之后,可出示一定形式的练习题或思考题,达到巩固知识、检验知识的目的,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小结可根据实际情况,既可是教师也可由学生总结。但要画龙点睛或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七、课后记

一节课后,总会有成功的经验或不足的地方,对有借鉴意义的可及时作一记录,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7.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七

一、精心预备, 做好铺垫

一是加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认识.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性教育, 使其明白学习数学的真正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 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获得知识和经验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和行为的改进,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月之繁, 无处不用数学.”可惜, 这么完美的阐述却得不到学生的共鸣, 他们无法意识到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于是, 有必要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向学生说明数学学科的特点及其实际用途, 增强学生对数学的重视程度.

二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预习, 实际上是做好听课的思想上和心理上的知识准备, 盲目的课前预习达不到预习的目的, 有效的课前预习是取得高效课堂的基础.预习内容不应局限于阅读课本中的定义、公式、定理及现成的结论, 更要重视知识的产生过程, 重在体验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并引导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教材, 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 并进行初步思考,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 明确目标, 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并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优化训练, 事半功倍

数学的有效训练的目的不单单在于解出几道题, 而在于从解有限的题目中收获无限的知识与能力, 并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课堂中训练更是如此.我们坚决反对机械、低效的训练, 那样的教师只是一个“教练”, 题海战术在数学学习方法中是最低的, 这与当今课程改革要求也是相悖的.高效课堂中的训练必须优化, 教师要做到科学选题, 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覆盖知识点并注意引申.

首先, 基础训练使学生较牢固地掌握法则、公式并强化思维习惯, 以期达到不仅揭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发散性思维.

其次, 应重视基础训练对课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进行变式推广, 针对新授的知识点进行变式训练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认识和理解知识点, 通过充分的比较, 从现象中提炼出本质的规律, 让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 使学生形成富有理性的数学思考,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 新授课的课堂训练需要一些具有思考力度的练习, 若是没有创新, 没有疑问, 学生的思维就很难活跃起来, 积极、主动、创新这些良好的课堂气氛元素就不易塑造, 也就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这样的课堂让学生感到乏味无趣.紧扣重点和难点练习一些深度的题, 不仅能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还能挖掘出其潜在的数学方法, 提示其丰富的内涵, 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使学生开阔思路、活跃思维.

另外, 指导学生学习编题, 依据课本的习题和学生的错题集编制一些题目, 让学生之间交错练习, 这样可以互帮互进, 不仅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还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习惯, 加深了学生的集体观念, 这样的学科交流将会更进一步促进课堂的高效.

三、回顾反思, 提高认识

“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 《学记》从学习方面提出了反思对于学习的有效性和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 及时地引导学生对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有利于提高学生自身形成解题策略, 更有利于学生对于这一类题有更深刻的解题习惯和思路.

在新授知识之后要指导学生反思其关键词、定理的条件和应用范围, 熟悉新知、正确把握新知才能熟练运用;教完例题和巩固练习之后都要侧重协助学生进行方法总结和思路归纳, 如为什么要这样解?除了这样解还能如何解?在学生做错题之后要引导学生思考出错的原因, 是概念不清、性质不熟, 还是马虎大意计算出错;课堂结束前教会学生总结本堂课中所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 总结在解决问题中所塑造成的数学素质, 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在今后遇到相关问题时, 能运用学到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 所获得的意识与感受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

8.初中音乐新授课有效性教学探讨 篇八

关键词: 初中音乐;欣赏;有效性

初中音乐乐感及音乐鉴赏教学是我国美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同时也是陶冶学生情操的手段之一,更是提高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音乐欣赏教学是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音乐欣赏教学也日益得到广大老师们的重视。那么怎么样教学才能让音乐的欣赏具有有效性呢?

一、设计灵活多变的课型

音乐作品题材不同、演唱形式及作品曲式不同,会体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将易于对比的内容有意识地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则可以帮助学生对不同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产生更加准确的感受与领悟,从而更好地深入理解音乐作用,掌握音乐的表现规律。音乐欣赏课中,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题材进行课型设计,以作品题材为中心,集合不同表演形式的作品进行欣赏。比如音乐作品中有很多是赞美祖国的题材,如《长江之歌》《我的祖国》《歌唱祖国》等,将这几部作品放在一起,学生可以同时欣赏到多种不同表演形式的音乐,体会不同器乐作品组合的表现形式,集中体会音乐家如何运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将同一个音乐主题从不同角度展现出来,从而产生更加丰富的音乐体验。此外,还可以以作品曲式、体裁为中心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把曲式结构相同、乐品体裁相同的音乐作品集中在一起进行教学,比如“一段体”“进行曲”“变奏曲”等。这种课型设计对学生了解相关音乐理论知识可起到促进作用,使其进一步了解曲式、体裁等;通过同一曲式结构音乐作品的欣赏,了解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的关系,加深其对音乐形式美的感受。

二、声像结合,激发学生关于美的想象力

音乐欣赏过程中,有些作品比较难以把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体验音乐情绪时,将作品所表现的画面、意境想象出来,或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直观画面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确立脑海中的音乐形象思维。欣赏乐曲时要集中精力,对音乐的主要旋律作深入了解,对音乐作品的表达情绪进行体会,在此基础上发挥音乐想象力,在脑海中形成音乐画面。比如交响诗《嘎达梅林》的引子就非常抒情,体现出强烈的民族色彩,于是自然而然会在学生脑海中形成这样一幅画面:“蓝天白云,大草原,蒙古包,成群的牛羊,人们脸上自由的笑容”;而歌剧《卡门》中的《斗牛士之歌》,则表达出雄壮、有力的情绪,仿佛看到“勇敢的斗牛士面对雄壮的公牛时,大喝一声,有着气贯长虹的气势,再伴以观众喝彩声的渲染,将作品热烈、浓郁的气氛烘托出来”;交响曲《英雄》充满了悲凉,灰蒙蒙的天空下,是英雄的遗体;《加伏特舞曲》又表现出欢快、轻盈之感,像是少女第一次参加舞会时的激动心情与欢快的情绪,活泼而优雅。

三、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

对于初中生而言,其心智发育不够成熟,生活阅历也比较少,再加之性别、年龄、知识背景等也有所不同,故会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产生不一样的感受。老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尽量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音乐欣赏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技巧,因此要求其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而新课程理念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当学生理解出现偏差,老师要及时讲解、加以引导,使其对音乐作品形成准确的理解,与歌曲的本质思想更加接近。老师自身要对音乐抱以由内到外的欣赏与喜爱,再引导学生掌握具体的欣赏步骤,通过外部音乐感知延伸到想象,再经由联想发展至情感共鸣,最后形成自己的理解与认识。比如在学习《二泉映月》时,老师就可以将盲人阿炳的生平经历当做传奇故事讲给学生听:他从小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人间冷漠;人到中年,无家无室,双目失明,只能流落街头,靠拉二胡卖艺维生;悲惨的生活境遇全部体现在其音乐作品中,《二泉映月》就是其凄凉一生的真实写照,乐曲开始短短的音调哀婉沧桑,听上去宛如饱经人生风霜的老人对不堪回首的往事的叹息。学生通过对作者生平背景的了解,更能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四、注意音乐欣赏向生活的延伸

对于初中生而言,浅显但流行的通俗音乐相比艰涩但高雅的古典音乐更易于接受,故学生中最为流行的还是通俗音乐。虽然要重视通俗流行音乐对学生艺术品位的负面影响,但对其也不能一味排斥,更何况要使学生与其隔绝更不现实,故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从而提高其对低俗音乐作品的免疫力,促使其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觀。课堂有限的45分钟远远不能满足培养学生高雅艺术品位的需要,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将音乐欣赏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通过“润物细无声”的影响,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比如音乐课作业可以布置几首古典钢琴曲,并要求学生写出听后感,长短不限,甚至可以是一句话,但要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者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有选择地播放音乐作品等。

9.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九

小学数学新授课课堂练习设计的有效性

和美实验学校闫爱荣

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优化小学数学的课堂练习设计,研究课堂练习形式,讲求课堂练习设计艺术。不同类型的课有着不同的练习设计要求。教师要深入领会大纲的精神,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设计练习内容,要紧扣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要有针对性。练习的数量适当,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有坡度、难易结合,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和稍有变化的练习,也要有一些综合性和富有思考性的练习题,但不能过于繁难。尽量设计出符合素质教育、具有实用价值的练习,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教师还要调查了解同学们的兴趣爱好,为教师选择练习形式作好相应的铺垫。数学知识通过练习得到巩固和加深,数学技能通过练习逐步形成,数学能力通过练习得以提高,通过练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学生思维、人格和身心发展,使学生获得真知。

10.高中物理新授课模式 篇十

一、教学指导思想:“启发式”。启发式,就其指导思想来说,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相信学生愿意学习,能够学好,同时强调教师的作用,从实际出发,要求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积极地思考,亲自动手、动脑,完成认识上的两个飞跃。即使是教师讲解,也要引导学生经过分析思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带有不同程度的启发因素。这些因素能否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出来,取决于教师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是不是启发式。

不能把启发式简单地理解为“提问”的方式,这是对启发式的形式主义理解。即使在教学中教师经常提问,也不一定是启发式教学。相反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向学生提出问题,而是通过讲授诱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动手操作,也可以是启发式的教学。

启发式指导思想的核心是相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实验,积极的进行思维活动,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具体地讲,就是尽最大可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和热爱科学、勇于攀登高峰、克服困难的意志,启发学生进行观察实验,了解现象,取得资料,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建立概念,发现规律;启发学生掌握方法,认识本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环节:

1、情境导入:教师应利用故事、音频、视频、实验现象、设问等情境的创设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引起学生思维的活跃。导入环节应力求快速有效。

2、探究新知:实验探究、体验感悟。物理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准备充分,设计合理。学生能带着疑问有目的地观察或操作实验,现象明显,可见度大,效果良好,确实促进学生由物理现象上升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思维进程,并培养学生的初步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

体验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围绕自身观察体验,发现问题,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讨论,会倾听他人观点,会质疑,能及时抓住要点,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能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过程中,并能适时点拨,使学生的交流讨论更加顺畅,课堂氛围活跃。

师生互动、知识生成。教师引导学生小组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师生共同总结提炼,归纳出物理知识。

3、拓展迁移:例题和习题的选择应围绕制定的目标,应具有典型性、针对性、有梯度且适度,处理方法得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4、总结归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归纳出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有利于前后知识的衔接。

三、新课内容特点的概括:

一、概念课,集中体现“形象”二字。在概念的教学中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必须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应教学要求、借以引导启发学生发掘问题、思考问题、探索事物的本质属性的物理环境。常用的办法有:a 运用实验,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不但较之学生在生活中所感受的要深刻和典型,而且创设的情境愈新颖生动没救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地思考。b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接触过许许多多物理现象和应用物理知识的事例。善于恰当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也能创设良好的物理环境。c 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新概念往往与已学过的概念、规律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逻辑展开,把新概念自然的引申出来,也可以创设学习新概念的良好物理环境。

2.进行思维加工 物理概念是对物理现象、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概念教学中,若只向学生提供形成概念的感性材料,而不同时让学生参与思维加工活动,尽管教师在将概念的文字或者数学表达讲得很清楚,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表面联系和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生活经验和科学概念仍处在分离的状态。因此,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必须在他们获得足够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按照物理学中建立概念的方法,引导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进而抽象概况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使他们形成概念。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精炼的语句将这个概念的内涵表达出来。

3.运用

当学生初步形成概念后,必须及时给他们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让他们将抽象的概念“返回”到具体的物理现实中去,使他们在运用概念联系实际或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深化和活化概念,看到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会更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特别要注意逐步教给学生正确运用概念去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引导他们在运用已有的概念去面对新的物理现象时,勇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你,扩大认识范围,逐步提高他们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实际能力。

二、规律课,集中体现“通法”二字。规律课的教学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有序的步骤: 1.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的开始阶段,要创造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在中学阶段,一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也可以从分析引申和逻辑展开中发现问题。另一方面,创造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2.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探索物理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怀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的兴趣,对学生的信任,情绪饱满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规律。在中学阶段,主要是运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

3.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

a 讨论规律(包括公式和图像)的物理意义,包括对文字表述含义的推敲,对公式和图像含义的明确;

b 讨论和明确规律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c 讨论这一规律与有关概念、规律、公式间的关系。

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是学生对这一物理规律获得比较正确的理解。

4.引导和组织学运用物理规律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使学生结合对世界问题的讨论,深化、活化对物理规律的理解,逐渐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规律的练习。要引导和训练学生善于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物理规律,经常用学过的规律科学地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通过训练,是学生逐步学会逻辑地说理和表达。

四、、教学效果的判断标准:判断一节新授课的教学效果怎么样,就要看在新授课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以下几点,1.教学重、难点突破;教师能够恰当地处理教材,运用有效的方法,使学生完成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突破。

2.学生的参与度:参与的人数和参与时间达到一定的比例。3.检测反馈:例题应围绕知识与技能目标有针对性、有梯度的制定,难度和题量适当;通过学生基础知识的达标率能反馈出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4.教师基本功

教学语言生动准确,逻辑性强,无科学性错误;并经常使用表扬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

板书规范,条理清晰,概括性强,重点突出,字迹工整;

教态亲切,仪表庄重自然,师生信息交流畅通;

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使用得当,提高教学效率;

依据课标和教材,分析学情,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有效地实施;

11.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十一

【关键词】 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 分析探究 应用巩固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58-01

笔者通过网络及听课学习等多种途径不断吸取各地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再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感悟、总结,就新授课教学归纳为三段论教学模式:创设情境引入问题——分析探究解决问题——应用巩固反思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与大家一起探讨。

1.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数学知识有着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比如一些数学概念高度抽象,教学时往往感觉乏味,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去探析、接受和感悟,使乏味的数学概念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要做到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具有浓厚的兴趣,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

案例:本人在听(郭慧清老师)“曲线与方程”的概念课时,他是这样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课题:如果你邀请朋友在你所在城市的某处聚会,你会怎样告诉他(她)聚会地点?他以这样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创设情境引入课题,既体现了数学的实用性,又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他的“导”使学生入境,自主分析思考并体会是什么方程的曲线、曲线方程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形成概念、理解概念、运用概念和建立概念联系的一个过程。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构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意义的构建,教师通过各种手段为学生创设能自主探索、积极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可以以设问的方式,或由学生设问的方式创设情境;可以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交叉创设网格状学习情境;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提供学生感兴趣且在知识范围内、有一定代表价值并可供研究的生活背景,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另外,学生的易错点、闪光点、发散性思维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主要内容。

2.分析探究解决问题

教师的引导要牢牢把握本节课教学主题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独立探索、学生自己分析和总结。在整个探索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但又不离开教师适时且正确的引导。同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会不自觉地在教师的启发下对知识体系中蕴涵的内在联系和思想方法进行提炼与归纳,从而完成对新知识的认知过程。

案例:“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公开课时,这样进行分析探究教学:

问题l:任意画一个圆和一条直线,请判断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

问题2:你是如何判断直线L与圆0的位置关系?

问题3:已知直线L:3x+y-6=0与圆C:x2+y2-2y-4=0,判断直线L与圆O的位置关系,若相交,求出交点坐标,为什么方程组有两组实数解就表明它们有两个交点?

三个问题层层深入,坐标法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相互转化,很好地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思想方法。数学教育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人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策略,增强反应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学会思考,提高思维能力。在分析探究解决数学问题时,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每个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对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让他们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去讨论、去交流自己的想法,使学生获取教科书中未能表达的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形成评价与反思意识,善于尝试评价不同解题策略之间的差异,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能成为数学课堂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3.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接受评价和进行评价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创设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问题,利用错误辨析等方式,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以培养学生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判断、作业进行反思、评价,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对学生每堂课的作业批改通常是:学生做——教师批改——第二次课上教师对错误进行评析,并给出正确方法。可是我们会发现,解答过的题型,还会出现类似的错误。产生这种情况,固然与遗忘规律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过多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没有给学生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的课外作业可采用这样方式进行:学生做——教师批改(在错误地方划线)——学生自我评价(找出错误原因,并修正错误)——教师再批改——典型错误评析。

4.总结语

实践表明,这种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的方式,不仅促进了知识的掌握,而且也有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实践证明,只要教师能深挖自身因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就一定能实现由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伟大转变,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参考文献:

[1]王长新.高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分析[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09,(12)

[2]蔡俊祥.活动化教学模式下的高效数学课堂[J].新课程·中旬.2010,(03)

12.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十二

下面结合《等差数列》一课做简要分析:

【导学稿】

一、课题

2.2等差数列1(人教A版数学新课标教材必修5,P36-38)

二、教学目标

1.能陈述等差数列的定义,并能根据定义判断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

2.能推导并记住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并能知三求一(已知首项、末项、项数、公差中的三个,求第四个)

3.能描述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习过程

1.回顾旧知识

(1)试写出下列数列的递推公式。

(2)观察数列有什么特点。

2.学习新知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6页至第37页,并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整个自学时间要求不超过15分钟。(第1、2、3题对应目标1, 第4题对应目标2、3)

(1)展示课本例题。

(2)得出等差数列的定义:一般的,如果一个数列从第__ 项起,每一项与它__ 一项的__ 等于同一个常数,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就叫做等差数列的___,常用字母___ 表示。

(3)练习:列举一些数列能否构成等差数列?

(4)思考:如何求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若一等差数列{an}的首项是a1,公差是d,则据其定义可得:

a2-a1=__,即:a2=a1+__

a3-a2=__,即:a3=a2+d=a1__

a4-a3=___,即:a4=a3+d=a1+__

……

由此归纳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得:an=________

∴ 已知一数列为等差数列,则只要知其首项a1和公差d,便可求得其通项an。

注意:①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图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式中若d>0,则数列______;d<0,则数列_________。(填递增或递减)

3.课上练习:(15分钟)

(以下题目,同学们先自己思考,如有困难可以参考课本第38页的例题)

4.学习小结

(1)等差数列定义:an-an-1=d(n≥2);

(2)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n=a1+(n-1)d(n≥1)。

5.强化训练

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一些难度适中的习题。

五、教学实施

1.提前发导学稿,让学生对照目标自学等差数列一节,完成课堂练习之前的题,限制时间20分钟。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

2.检查导学案,让小组报上自己有疑难的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

经过自学和讨论后,学生基本可以完成目标1、2,但是对于等差数列的公差是否可以为零,存在疑问。

3.教师总结知识点:

首先,请某个小组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说,怎样的数列是等差数列;继而,我又问,公差是否可以为零,让学生看书,书上有没有说公差不为零?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学会学习,首先学会阅读,教材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工具,学生自学首先从阅读开始。可能刚开始有些学生还不太懂阅读的方法,不善于思考,对于抽象的数学符号、数学专用术语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引领学生精读,分析定义、公理或公式的内涵和外延,帮助学生对数学语言理解透彻。

六、教学反思

1.课时需求过多。完成这张导学案,使学生透彻理解导学案中的3个目标,我们用了1.5个课时,而等差数列2的完成我们用了1个课时,总共2.5个课时,而大纲要求等差数列的课时是2个课时,关于这一点,也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

2.导学案中,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没有很好的体现,这是我们今后编写导学案需要改进的地方。

3.导学案中,有些问题太抽象,例如,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学生不知如何回答,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采用成功教学法, 在导学案中,将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分解成很多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尽量让大部分学生体会成功的经验和进步的喜悦,从而渴望进一步学习新的知识。

通过这种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学习的意识更强,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对于自己不会的题,学生不是等着教师来讲,而是查阅资料,寻找答案,或者问同学解决。其次,课堂气氛也很活跃。相比传统的课堂,学生更加投入,而且在讨论中,这种兵教兵的方式,不仅团结了学生友谊,而且学生掌握知识会更牢固。虽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但我校会逐步完善。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面临着素质教育与升学因素等多方面的压力,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改变教学方法,努力配合素质教育的改革,积极响应学校的教改工作,才能让学生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更牢地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巧,同时提高自身的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

摘要:首先分析了三元整合导学模式的基本思想以及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再通过具体实例“等差数列”,谈谈新课改下的教学设计,主要讨论了导学案的编写、具体实施过程及实施后的反思与小结。

13.历史知识新授课教学体会 篇十三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是新的课改理念。刚开始时我对这理念并不是认识的很透彻,经过一段时间,仔细揣摩、我觉得造成令人沮丧的课堂状况的主要原因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教师身上。我们不能深入学习和领悟新课程的理念,把握其实质。不去关注学生群体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不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教学目标自然带有一厢情愿、急功近利的色彩,往往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而强拉硬拽学生,结果是在不知不觉中重蹈旧辙,依然回到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自然会毁伤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积极性,当我们带着这种过高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网络等各种渠道去搜集信息、进而处理信息,从中获取新知识的时候,那种情形无异于让只会在小溪里扑腾几下的孩子去大海里去捞深藏的宝藏,孩子只在沙滩上、浅水里捞取了一些贝壳、小鱼小虾,我们就大失所望,怨天尤人,却不曾想想我们培养了他们游泳的本领了吗?培养的怎样?我们没有设身处地的想到:以他们的本领,到大海里获取到这些已经很难能可贵了,于是,当他们欣喜的带着这些收获来到我们面前盼望我们赞赏时,我们急躁、我们指责,没有他们所期待的鼓励、激赏。几次之后,他们还会有多大的兴趣跟我们到海边呢?我在新课标教学初期所犯的错误正是如此。为了改正这一错误,为了真正落实这一理念,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创造机会、多和学生沟通交流,参与他们搜集知识的过程,了解他们得到的结论,并多从激励赞赏的角度,评价他们的成果。和他们一起筛选主要信息,关注、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兴趣和经验,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等情况,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探究主题,逐渐改善了课堂气氛。

课堂讲授时精心设计好导语,来映衬历史,感悟历史。课内探究时,课堂讨论的展开,一般要经过情境的创设(或是背景材料的呈现)——自由讨论——表述见解——师生总结四个阶段。要完成这个过程,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充裕的自由讨论时间,环环相扣,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内在潜力,这样课堂上才有可能出现激烈的争辩,引发精彩的奇思妙想。这就需要教师应对学生整体和个体的的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所了解,对问题引起的反响有预见性。对于有些议题也可以提前告诉学生,指导学生在课外收集资料,形成自己想对“成熟”的见解,然后在课堂汇报。议题呈现后应让学生阅读有关的教材和必要的参考资料,做好充分的背景知识准备;方可避免无序状态的出现,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构建知识树是巩固新知识的一个好方面,并不一定按照老师提供的模版来填写,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巩固效果的能力。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兴趣和经验,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等情况,不仅有助于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探究主题,也有助于我选择们选择最佳的教学方式,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

总之,我的新课标教学漏洞多多,但我由此而获得的教训多多,对我今后的探索实践新课改理念益处多多。因此,我认为要想落实上述课程改革新观点,历史教师必须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及其教学方式,不断的学习、借鉴、更新,实现教育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的根本性转变,走出重结论、轻过程,一味死记硬背的历史教学死胡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意识和责任感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切实提高学生学历史的能力、历史智慧,还历史教学以本来面目。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认知

水平、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学生人性养育的圣殿。

历史总结复习课的认识

历史总结复习课,是在学生对教材知识基本熟悉了解的基础上,老师进一步领导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梳理,甚至整合,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并把知识升华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它要求在重视知识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触类旁通,进而得到拓展和应用。复习课要求突出“复习”的主题,加深学生的记忆。因此复习课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历史复习课的上法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讲清目标

在授课前,老师向学生出示复习提纲(主要包括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热点四个部分),并针对提纲,从识记、理解、运用和综合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说明。这样,学生在听课时,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听什么,记什么,哪些应该了解,哪些应该重点掌握。

第二、不要把复习课上成新课

复习课就是把学过的知识巩固强化,并加深提高的过程。而有的教师在复习课堂中把每一节课的知识点依次逐个细致讲解;也有的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自学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本的内容。

第三、不要搞“题海战术”

复习课的目的和任务,在于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整理总结,进行巩固提高,因此,复习课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通过练习检测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个个知识要点,并从中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复习中,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既然是复习,让学生做题就可以了,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大搞“题海战术”,或一味给学生“对标准答案”并不能使学生达到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巩固学过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目的。

第四、教师要注意不要口若悬河地讲,让学生只能无味地听

在复习课中,课堂的主体依然是学生。有的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既然是复习课,就是教师先把教材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让学生记忆就可以了,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一味的梳理、总结、穿线,学生无味的听,没有参与的时间,也没有讨论的机会。一节课下来,教师精疲力竭,学生却收获甚微,与新课教学相差无几,一遇到灵活的题就束手无策,复习的目的无法达到,那么,复习课又有何用?

第五、要讲出知识的规律

这里的“规律”主要有二方面:一是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二是解答方法与技巧。由于每节课涉及到的知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纵横交错的。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将知识重新组合、归纳,使之形成网络系统,并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交给学生。如各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课文知识与时事之间的有机联系、不同课本之间的内容的内在联系等。与此同时,还要注意解答方法与技巧的传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思路的点拨和引导,以提高学生的解题方法与答题技巧。在复习教学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传授方法,培养能力。

总之,复习中一定要结合课本知识来进行,在学生牢固掌握了教材知识的要点和线索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理解教材的深层知识,对学生存在的疑难,通过积极的启发、激励,打破学生思维定势,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充分的合作,引发学生的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并掌握解决疑难问题和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复习的目的也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

历史讲评课教学体会

练习卷及讲评,恐怕是每个老师的家常便饭,但怎样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却要动一番心思。

一、认真做好课前教学设计。也许有不少人认为,讲评课不需要备课、不需要设计教学方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应该说,讲评课更需要课前认真设计。讲评课的目的是要解决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知识欠缺、方法问题和能力弱点。这就需要老师在事先熟悉练习卷内容,对练习卷中每道题所涉及的重要语言点作必要的拓展与联系,即真正做到“举一反三”,而不是就题目说题目,这样,学生在讲评练习题的时候,老师可以作到“有备无患”,同时也对指导学生学会复习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要注意调动、保护和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但是,在讲评课上,很多老师尤其习惯于“话语霸权”的做法:从第一题讲到最后一题,从开始上课讲到下课。特别是学生练习效果不好、教师情绪不佳,就容易形成简单否定、一味批评的格局。为了讲评课的高效低耗,老师应当充分肯定练习中表现出的今后应予发扬光大的优势,同时还要鼓励学生正视暴露出的问题,以学生的各类存在问题为可资利用的资源,辅之以到位的引导和恰当的点拨,尽可能促进学生自觉认识今后的努力方向和应该掌握的方法。

三、要注意培养学生语言探究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一些老师的讲评课,就是一般的说说答案,稍微好一些的就是象征性地提问几个学生,让学生简单地说出答案,更好一些的也就是适当联系一下所学的知识而已。其实,这种我讲你听的模式,往往是收效甚微。英语讲评课应重点关注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掌握、运用情况,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综合、归纳语言的内在规律,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心等学习活动,以达到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目的。因此,老师应大胆地把讲评权下放给学生,指定学生讲评的时候既要让学生说出答案,又要让学生试着说出练习题考查的知识内容、得出这个答案的理由、选择题还要分析其他选项错的原因,对于学生确实分析不出原因的练习题,老师可以作必要的指导和补充。这种课可以先尝试着指导学生回答讲解,逐步过度到学生主讲、教师辅以必要的指导,最终过度到把整堂课全部交给学生、老师只是看客的课堂模式。

综上所述,我一直坚持认为,上好讲评课实在是大有学问。把习题讲评课看成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学生就不会感到这种课枯燥无味,一节课下来,教师也不会感到口干舌燥、身心疲惫了。

历史综合探究课教学体会

综合探究课是依托《课程标准》,对重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在综合探究课中,要根据《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应该说,综合探究课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理解的灵活运用能力的一种形式。

一、课前延伸

综合探究课是对历史知识的综合,涉及的历史知识比较广,可能是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的综合,也可能是中外历史的综合,因此,上好综合探究课的关键前提是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所以在上课之前,课前延伸部分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准备好,综合探究课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不能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要精心设计好学案的课前延伸部分。主要设计三个栏目,分别是“探究目的与主题”、“搜集史料”、“收获与疑问”三个栏目。

“探究目的与主题”栏目:就是要制定出明确、具体的预习目标。预习目标主要包括智力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这种目标是有的放矢,是可操作的,能够使得绝大部分学生掌握完成,而非智力目标包括情感目标、意志目标、心理培养目标等。非智力目标是隐性目标,可不写在学案上。

“搜集史料”栏目,可分组进行,因为综合探究课的容量相对较大,因此单纯个人完成任务可能较为困难,因此,可分组进行,让学生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根据分工,用多种渠道搜集相关材料和信息,组长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小组内交流,共享学习资源。

“收获与疑问”针对在课前搜集史料,实施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由小组长组织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小组长汇总,在上课之前交到老师处。

二、课内探究

分为“情景导入,强化目标”、“组内合作,自主探究”、“ 成果展示,疑惑点拨”、“ 评价总结,反思拓展”等栏目。

“情景导入,强化目标”要创设探求新知的愉悦情境,明确课堂探究的目标。使得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自然地走进课堂中。

“组内合作,自主探究”是在自主预习过程中,独立完成自主探究,目的是理顺探究的层次关系。

“成果展示,疑惑点拨”是课内探究是重点,在《回顾中国近代百年历程》中,第一环节是让学生表演《五四运动》剧目,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探究活动是否比较投入,活动的积极性是否较高,和探究所选择的话题有关,只有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开始探究,学生才会热情高涨。因此,小的剧目既提高了学生的学生兴趣,也对知识的理解有很大作用。第二环节是重温百年历程,将历史知识系统化,采用竞赛的方式,有助于课堂的效果。第三环节是感想感悟,这是探究的升华,是精髓,达成目标中的能力和情感目标,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精讲点拨,达到学习目标。第四个环节是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我的疑问”,可以其他小组进行回答,教师点拨。

“评价总结,反思拓展”是对本课探究的的评价,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要鼓励学生不断对自己的探究学习进行评价,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对于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出现的失误和不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启发、相互监督的形式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完善,以进一步巩固相关能力。

三、课外提升

根据本课探究内容,自拟题目,谈一下本课探究课的体会。

对初中历史习题课的体会

最近我一直在看潍坊市教科院主编的《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估》这本书。一直觉得习题课是最容易上的课,发下卷子让学生做就行了,但是现在我的想法不一样了,习题课是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通过习题课的教学,可帮助学生巩固,深化基础知识,消除困惑,纠正存在的问题;完善知识系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促进教学的目的,如何上好一堂习题课呢?

1、把握选题的准确性

(1)注重教学小结,克服选题的盲目性。

教师在编选例题前,对近一阶段的教学做些回顾与小结很有必要。小结应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对于“教”而言,要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知识到位了没有,教学方法是否妥当,问题的提出以及知识形成,对于“学”而言,要了解学生的对重点内容理解到什么层次,难点消化到何种程度,思维训练如何等等。

(2)把握基础。选题要着眼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围绕基础这个中心进行策划,要控制运算量,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真正有效地发挥习题的功能。

(3)控制难点。一般来说,作为平时的习题课,题目的综合性不要过强,这是因为学生对新概念,新知识有的学生尚未完全理解和掌握,题目背景较深,信息量较大,涉及到的新知识多,思维可能跟不上,会影响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丧失信心选综合性较强的题目,采取分步设问方式,这样学生易理解,易成功有利于学生思考兴趣,有助于学生把问题搞懂。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习题教学中,教师切忌“一言堂”、“满堂灌”要善于营造宽松有趣,生动活泼的思考气氛,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想。一方面,在问题的关键处要让学生想到,另一方面,要能提出尖锐的问题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特别是要鼓励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积极思考,哪怕是一点不成熟的想法也是可喜的,不要怕学生走弯路,走点弯路、吃点苦头。对于把一个问题搞懂、搞清搞透是非常有效的。

3、切实发挥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14.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十四

一、模式结构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二)整体感知,提出问题

(三)交流表达,点拨提升

(四)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五)拓展链接,迁移应用

二、模式解读

(一)、整体回顾,导入课题。

导课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导课,二是直接导课。间接导课,即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提出所要学习的课题,并板书课题。

间接导入的方式很多,譬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预习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画面导入法、游戏导入法、疑问导入法等等。前六种导入法其导入要和教学内容有关,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铺垫和衬托;游戏导入法可以和教学内容无关,目的是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达到快乐学习的境界。

直接导课,即开门见山直接明确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新课。说明:教学中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要结合教学内容而定,切忌生搬硬套。

(二)、深入感知,提出问题

此环节主要是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积极谈收获,敢于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学生的收获,可以是对字词句的理解,可以是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等,教师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要点及主要内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不懂的词句,可以是对内容的困惑等等。学生的收获如果能触及到课文的主旨教师要及时进行提炼板书;学生的问题如果非常简单可当时解决,如果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则要板书出以待后续解决;如果学生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则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该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倾听学生的收获和问题,以便顺学而导,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此外才该环节还要注意年级特点:低年级侧重引导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兴趣、能够发现问题和敢于提出问题;高年级重在引导学生善于提问,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读书、勾画、体验、寻求答案体悟文章。

2、组内合学,交流观点解答疑难。

(四)、交流表达,点拨提升

该阶段为阅读教学基本式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把语言文字能清楚,以便(初步)掌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

说明:第一,(1)环节要紧扣第三阶段中的第(3)环节,要在第(3)环节的基础上总结读书及感知课文的情况,以表扬激励为主。第二,(2)环节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解决重点克服难点的环节,实施环节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二是要突出重点句段的交流、适时点拨;三是要设计语言文字的训练项目,达到文意兼得;四是要采取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譬如,可采取读议法、读画法、表演法、以问促读法、理解感悟法、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重点句段,进一步掌握课文的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五是要注重朗读的指导,要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在指导的过程中要看到学生由读不好到读好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理解不深到有所理解的过程,要看到学生由不会学到会学的过程;六是在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度补充教学内容,扩充教学资源。

(五)、整体收获,收获整体

学生从课文内容、思想内涵、表达方法等方面交流收获,形成对课文的整体认识、体验、感悟,提高认识。

(六)、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可以有课文的表达方法引出的写法训练,由课文思想和情感引出的阅读链接等。

附教学设计

“北京的春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2、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

三、教学难点

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揭示课题。

上节课填写了表格,进行了汇报交流。现在回忆回忆,《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1.写作顺序:时间顺序。

2.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3.顺势导入

(二)、深入感知 提出问题

问题预设:

1.北京人是怎样过春节的?

2.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 3.作者这样有详有略地描写北京的春节有什么好处?

(三)、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1.默读思考: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

八、除夕、正月初

一、元宵”四个部分。

过渡: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出示学法指导: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交流表达 点拨提升

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

(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

(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2)谈谈自己的体会。

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感受到。

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

(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

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

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五)、整体收获 收获整体

学生畅谈学文的收获

(六)、拓展链接 迁移应用

1.过渡:北京的春节是很吸引人,但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一些不同的风俗吗?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

2.启发思考:我们所了解到的这些春节风俗今天是否依然广泛存在?谁能说说在咱们自己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

五、板书 北京的春节----老舍 腊八 除夕 正月初一 元宵节

15.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十五

然而, 课堂练习作为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强化技能, 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所以, 课堂练习这一环节, 在新课教学中是不能被省略的。课堂教学中既要充分保障科学探究的时间, 也要合理安排好课堂练习的时间。从实践来看, 笔者认为如有5分钟的课堂练习时间, 基本可以实现两者的平衡。

5分钟的课堂练习, 要达到巩固知识、强化技能、发展思维能力的效果, 关键在于课堂习题的精选。下面从一个减少、四个增加五个方面谈一谈精选习题的注意点。

一、减少练习量

有限的5分钟, 要想解决所有学生的问题, 让所有学生都达到同样的练习效果是不可能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需要配合一定的练习量。研究表明, 学生掌握知识需要的练习量是不同的。影响练习量大小的因素不仅包括了学生自身因素, 例如智力发展水平高低、认知方式的差异, 还包括题目本身的难易程度的差异。因此, 我们能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 减少重复练习, 摒弃偏题、难题、繁题, 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练习时间内, 通过尽可能少的题目, 到达各自所能达到的高度。

二、增加选题的合理性

由于课堂练习时间有限, 课堂练习选题的合理性尤其需要斟酌、考虑。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中把握最近发展区, 就能加速学生的发展。但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同的, 为符合这种差异,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注意难度的合理设置, 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选题的难度要合理, 难度的呈现掌握从低到高, 重视基础, 适当延伸、拓展的原则。实践中, 可以采用“三二一”的方法。即先呈现三个基础题, 然后呈现两个提高题, 最后展示一个综合应用题, 以体现难度的三个台阶, 为不同发展区的学生搭建各自的舞台。例如《电磁感应发电机》教学中课堂练习设计。

题1.发电机是根据____现象而设计制造的, 发电机的诞生实现了____能向____能的转化。

题2.下列装置中, 利用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 。

A.电磁继电器B.电动机

C.电话D.发电机。

题3.____和____随时间发生周期性变化的电流叫交流电。

题4.如图1所示是研究感应电流方向与____, ____因素有关的实验示意图。比较甲、乙两图可知感应电流方向与____有关;比较甲、丙两图可知感应电流方向与____有关。

题5.如图2所示, 两同学甩动与电流表相连的长导线, 发现电流表的指针来回摆动。这是怎么回事?

题6.如图3所示:磁铁向下运动, 能产生感应电流吗?

本例中, 前三题均为基础题, 两个识记型, 一个简单运用型, 可以帮助所有同学巩固知识要点;第四、五两题属于运用分析型的提高题, 对提高感应电流方向影响因素的分析、判断能力很有帮助;而最后一题, 将知识拓展、延伸到高中, 为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指明了方向。三种难度, 拾阶而上, 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也给不同发展区的学生不同的满足。

三、增加选题的典型性

典型题具有代表性, 首先能带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题过程;其次要能帮助学生理解重要知识内容;第三还要能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能力。笔者认为物理课本中的例题就属于这类题。例如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速度》一节中的例题:如图 (图略) 描述了一辆汽车在沪宁高速公路上行驶的情形。如果速度不变, 那么该汽车到达上海还需要多少时间?例题规范的解题过程, 给初次学习物理计算的学生做了很好的示范。学生解题的规范性就是从对课本习题的模仿逐步转化为技能的。例题的配图上有一辆车、一块路牌上面写有“上海180km”, 还有一只放大了的汽车速度表。配图还原了问题的真实情景, 让学生在情景中认识路牌和速度计, 不仅感受到物理和生活的联系, 也开拓的眼界。通过增加选题的典型性, 可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花较少的时间收获更多的体会,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增加选题的纠错性

新授课中有些知识要点, 学生的理解往往还停留在知识表面, 不能正确掌握。例如物理概念的内涵, 公式的适用范围, 实验操作的要点等等。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这些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编成题目。在课堂练习中, 故意设置“陷阱”, 让学生掉入, 然后通过讨论、辨析, 找出问题所在,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以达到纠错的作用。

例如, 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时, 可以选择这样的题。一段导体两端电压为3V, 通过的电流为0.3A, 导体的电阻是Ω。当两端电压为6V时, 电阻为Ω;如果不接入电路, 电阻又为Ω。教学中, 学生答错的比例相当高。原因是, 教师虽强调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物理属性, 但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物理属性的含义。只要知识出现的背景发生变化时, 学生就会被诱导, 发生错误在所难免。教师在学生发生错误后, 及时进行纠错教学, 不仅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还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如果在课后练习中, 进行多次强化, 学生掌握该知识点的牢固程度将显著增加。

五、增加选题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 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 那么效率就高。哪些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调查发现, 高科技、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本身有趣的事等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因此在选题时, 要兼顾题目的趣味性和实际性。一要注意选择利用“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生活素材, 将一些枯燥的练习赋予生活气息, 充满生命活力;二要激发学生自主运用物理知识探究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 巩固知识, 发展能力, 培养合作精神。

16.初中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 篇十六

【关键词】问题教学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的一种教学法。该教学法在19世纪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作为一种自觉的教育流派发展起来,其核心思想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检验问题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强调教与学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共同行为,并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

问题式教学法很好的调解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通过反思自己的两节实践课,谈谈对“问题式教学法”的理解和体会。

第一节是《平移》,这节课看似简单,实则抽象,要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概念及性质,确非易事。为了讲好这节课,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制作了幻灯片,为反映平移的效果,加入了精美的动画。一开始,我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四幅动画,第一幅是传送带上运输的物品;第二幅是沿着索道缓缓移动的缆车;第三幅是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第四幅是一个小女孩荡秋千,从一端到另一端。通过这四幅幻灯片,来让学生感知和认识生活中的平移,随后我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与以上四幅图类似的例子吗?”问题一出,同学们也来了兴趣,纷纷举手举例,但有的例子是平移,有的却不是或不全是(有旋转地部分),这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上面四幅幻灯片例子中的特点,进一步总结出第四幅动画不是平移的原因,从而缩小平移范畴。看到时机成熟,我提出了第二个问题:“结合以上实例,请同学们给出平移的定义。”虽然同学们的说法不尽相同,但由于前面的引导,都能说到平移最关键的地方,这时,我将平移的概念板书到黑板上:“一个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种图形的变换叫做平移。”为了加深学生对平移定义及特征的理解,我以自己为例提出了第三个问题:“假设讲桌是传送带,我将黑板擦从讲桌左边移动到右边,这种移动是平移吗?”同学们马上说是,我也给予了肯定,紧接着我又提出了“如果在移动过程中,我突然将黑板擦翻过来,是平移吗?”同学们也异口同声说:“不是。”究其原因,他们也只能回答不能翻过来,为了说明“翻过来”不是平移,我告诉他们这叫旋转,是以后我们将要学到的另一种图形的变换。紧接着我又提出“刚才黑板擦从左到右是平移,在这个过程中,黑板擦是不是变成了粉笔盒?”同学们听后都笑了,连连摇头,我又让他们重新观察了前面四张幻灯片,让他们说说平移的性质。由于我的演示,再加上对幻灯片中平移动画的重温,同学们马上给出平移的特征: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随后,我又出示一个四边形的平移的幻灯片,并让学生们去观察对应点连线,通过观察和探讨,同学们也很快总结出平移的第二个特征,对应点的连线平行且相等。最后,我用幻灯动画演示了一个图形经过各种各样的平移,得到很多精美的图案,同学们也对这些精美的图案发出赞叹声,进一步感受到图形平移的美妙。

第二节是《统计调查》,在导入部分,我首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校共有4200名学生,想了解全校学生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调查?一部分学生积极思考着;一部分学生马上回答: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全校学生逐个进行调查,然后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统计出全校学生对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此时,我追问:用这种方法进行调查有什么优缺点?哪些学生想出了不同的调查方法?一分钟后,一些学生举手回答:抽取一部分学生进行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数据,推断出整个学校学生对这五类节目的喜爱情况。这时,我强调这种调查方法叫抽样调查,接着我将抽样调查的概念板书在黑板上。谁能举出一些利用抽样调查方法进行调查的例子吗?同学们也来了兴趣,纷纷举手举例,其中一位同学举例:厨师在煮一大锅汤时,先要将汤搅拌一下,尝一口就能知道整锅汤的味道。这时我追问:厨师在尝汤前,为什么先要将汤搅拌一下呢?他们回答:将汤搅拌均匀,使一口汤的味道能代表整锅汤的味道。我又问:尝汤可以估计出整锅汤的味道,和全面调查有所不同,用的是抽样调查的方法。你能说出抽样调查的一些特点吗?他们回答:用一部分代表全体。通过你问我答,纷纷讨论,学生了解抽样调查的必要性和简单随机抽样调查,初步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本节课导入部分所设计的几个问题,旨在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通过多元、开放的师生互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升了学生对新知探究的渴求度,为随后新课的探究变得顺理成章和简单。

上一篇:3月工作总结以及计划下一篇:迎新生主题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