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护理管理

2024-06-25

留置针护理管理(共11篇)(共11篇)

1.留置针护理管理 篇一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减少血管损伤,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一 置管前前准备: 护士应将静脉留置针应用的目的、意义告诉患者及其家属,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措施,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穿刺的血管;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导管勾出或拔出;穿衣时先穿患侧衣袖,再穿健侧;脱衣时先脱健侧衣袖,后脱患侧。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或水肿、疼痛等不良反应,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通知护士。二 穿刺:

穿刺时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避免选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及硬化、受伤的静脉。如有血栓性静脉炎则血管穿刺不易成功,即使成功了也不易通畅。另外,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按常规选择血管及消毒注射部位后,先旋转松动留置针外套管,以15°~30°角行静脉穿刺,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再沿血管进1~2cm,然后右手拇指和中指固定针芯,以食指背侧面轻轻弹送外套管,边置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为止,左手紧固定穿刺部位血管,这样血管不易滑脱,也不易穿破血管,穿刺成功率较高。三

护理(1)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做到技术熟练,动作轻柔、准确,防止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

(2)再次输液时用安尔碘消毒肝素帽,每日推注5~10ml等渗盐水冲管并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输液完毕拔针时护士应向肝素帽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内注入2~5ml肝素液封管。在注入肝素液时,边缓慢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封管,这样留置针管腔内充满了封管液,可避免血液反流,减少堵管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使用时间。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

(3)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疼痛,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通道。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5天,正确操作及严密观察护理可延长留管时间。

(4)并发症的处理:①静脉炎。尽量选用较粗大、回流通畅的静脉,以使有足够的血液稀释,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将滴速减慢。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h内冷敷,24h后热敷,以增进血液循环,缓解患者不适。②当针眼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时应立即拔管,并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中药金黄散外敷[3].③若留置针置入2~3天后出现局部血管硬化现象,应立即拔除留置针。④堵管。发生堵管的时候,谨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5)告诉患者穿刺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防止透明敷贴与皮肤粘接不牢,透明敷贴不宜每日更换,应视粘贴膜脱落及污染现象及时更换。(6)拔管:沿血管方向轻柔地将留置针拔出,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2~3min,防止出血,可用安尔碘消毒穿刺点预防感染。

2.留置针护理管理 篇二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外周静脉留置针,效果

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作为临床常用治疗方法, 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但在输液过程中容易发生不良事件, 降低了治疗效果, 甚至为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影响[1]。护理风险管理是对护理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预防的一种管理模式[2], 旨在减少风险, 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分析了护理风险管理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者160例, 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80例。观察组男55例, 女25例, 年龄42~86岁, 平均年龄66.5岁;对照组中男52例, 女28例, 年龄44~85岁, 平均年龄65.5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纳入护理风险管理的护理干预, 具体内容如下:

1.2.1 识别和评估护理风险:护理人员对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容易出现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识别, 结合临床经验和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 总结出留置针脱落、液体渗漏、皮下血肿、静脉炎、针头回血、留置针阻塞等风险因素[3], 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案和措施。

1.2.2 预防留置针脱落:患者在行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时有多种原因容易造成留置针脱落, 主要由于留置针尾部位置比局部皮肤高, 加之外力作用, 对患者皮肤状态造成影响, 无法规范固定而导致留置针脱落。对此, 护理人员应利用3M敷贴将针梗和穿刺部位严密盖住, 利用两条胶带将肝素帽和延长管固定于穿刺口[4], 胶带另一端固定于针柄上;在患者输液期间, 加强巡视, 在穿刺前做好准备工作, 详细介绍留置静脉管时的注意事项。

1.2.3 预防皮下血肿:护理人员由于操作不熟练, 没有掌握穿刺技巧, 容易导致皮下血肿。而且, 患者静脉血管的弹性小、脆性大, 也容易导致针头穿破血管壁而发生血肿。因此, 可定期组织留置针穿刺相关护理知识培训, 使护理人员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 以提高穿刺成功率。严格执行规范的操作流程, 在穿刺前, 对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评估, 选择适宜的穿刺部位。

1.2.4 预防液体渗漏:临床留置针输液时造成液体渗漏的主要原因是导管选择和进针角度不当、外套管不完全[5]、固定不牢等。对此, 护理人员应选择适宜的留置针型号、血管和穿刺部位, 通常, 选择短、细针头, 以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穿刺时做到快、准、静、慎;同时妥善固定, 加强巡视和观察, 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皮下组织渗入液体。

1.2.5 预防静脉炎:导致静脉炎的常见原因是输液药物具有刺激性且浓度较高、输液时间较长, 没有彻底冲管、用药速度较快等, 加之患者的免疫功能下降, 也容易引发静脉炎[6]。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掌握不同药物间的配伍禁忌, 重视用药注意事项。穿刺时, 应选择粗大的静脉, 以确保回流通畅, 有效稀释血液。在实际操作时, 动作轻柔, 避免损伤静脉壁;对患者给予营养支持, 提高其免疫力。在留置针输液期间做好基础护理。

1.2.6 预防留置针阻塞:造成留置针阻塞的主要原因包括静脉输注营养液后冲洗不彻底、选择封管液种类不当、推注速度不适宜等。对此, 护理人员应详细讲解使用留置针时的注意事项和观察内容, 加强巡视, 防止穿刺部位受到压迫, 若发生回血则应及时利用封管液进行处理, 注意选择正确的封管液, 通常从接头处推注5ml浓度为10IU/ml的肝素盐水, 同时注意控制推注速度。

1.2.7 预防针头回血:部分患者由于心血管疾病影响了血流速度, 从而出现针头回血或血块, 若采取加压推注, 容易将针头内凝血推入静脉, 导致血栓形成, 对患者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对此, 护理人员应严格把控推注速度, 先利用注射器抽取2ml肝素盐水, 与留置针连接, 回抽小血栓[4];及时更换阻塞针头, 并重新进行穿刺。

1.2.8 预防感染:发生感染的常见原因是没有严格、规范执行无菌操作, 对病房环境的清洁消毒不彻底, 增加了感染因素;对此, 护理人员应树立强烈的无菌意识, 按照无菌操作规范执行;加强对病房的管理, 定时通风换气, 彻底消毒。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风险发生率, 包括留置针脱落、皮下血肿、液体渗漏、静脉炎、留置针阻塞、针头回血、感染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数据资料采用SPSS10.5统计软件处理分析, 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 并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风险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发生8例, 风险发生率为10%, 对照组32 例, 发生率为40%, 两组差异显著 (χ2=11.476, P<0.05) 。见表1。

3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通过对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过程中的常见风险进行识别和总结, 制定相应护理措施, 能够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在进行护理风险管理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包括医院环境、医疗设施设备、卫生条件、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等[7], 尽可能将风险降到最低。通过针对性的护理干预, 有效保证了医疗安全, 提高了护理质量, 促进患者满意度提高;护理人员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 责任心增强, 主动提高自身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 从而提高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有效减少护理差错或事故。本文中观察组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说明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效果确切, 可在临床护理工作领域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育玲, 翟晓梅, 李丽红, 等.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病人相关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研究, 2011, 25 (8) :2002-2003.

[2]张志平, 李继红, 韦弘.风险管理在小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2, 33 (4) :873-874.

[3]刘仁莲, 严雪诊, 梁锦娣.护理风险管理在患儿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 2012, 23 (24) :152-154.

[4]李蓓, 全钰平.护理风险管理在老年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中的应用效果〔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4, 11 (12) :1724-1726.

[5]马雪琴, 翁燕萍, 朱建英, 等.基层医院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质量评估及分析〔J〕.浙江医学, 2014, 36 (18) :1572-1573.

[6]吴跃华, 郭金梅, 聂淑花.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分析及预防〔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2, 5 (25) :165.

3.留置针护理管理 篇三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 临床应用 护理 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48-02

小儿静脉留置针由于操作简单,在血管内留置时间长,它不仅减少对患者的穿刺次数及痛苦,还方便给药和抢救,因此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往往存在一些影响留置针的不安全因素,甚至引起护理投诉与护患纠纷的发生。为保证留置针的应用效果,确保护理安全,我科于2011年6月~12月在临床工作中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11年6月~12月在我科住院并行静脉留置针的患儿298例,年龄3个月~12岁,均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针和3M公司生产的3M透明敷贴。建立静脉留置针使用登记本,对留置针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内容为:床号、姓名、年龄、疾病名称、开始使用时间、终止时间及影响留置针安全的因素。然后对这些不安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出相应的管理措施。

2 结果

本组病例通过积极严格的护理管理,护士安全意识增强,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提高,留置针安全留置时间延长,护理投诉和护患纠纷明显减少。

3 影响留置针不安全的因素

3.1 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导致并发症发生。个别护士责任心不强,安全意识淡薄,在留置针使用前及留置期间没有对患儿家属进行详细的健康教育,使家属没有了解留置针的注意事项,大大增加了留置针的感染率。

3.2 敷贴更换时间不明确。忽略敷贴更换是临床上常见的问题,由于没有明确规定敷贴的更换时间,常常是贴膜边缘打卷、敷贴污染、固定不牢或局部皮肤出汗,或患儿因红肿、疼痛哭闹时才予更换。由此也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

3.3 留置时间过长。在临床工作中,由于病人较多,护士为了尽快完成所有病人的输液,常常忽略了记录留置时间,导致留置时间过长。往往是患儿感到疼痛或家属提醒时才拔除套管。这样既增加了患儿的痛苦和影响治疗效果,也引发护理不满。

3.4 导管脱出。主要为套管脱出血管外至皮下组织,引起液体外渗,导致红肿、疼痛,或导管脱出皮肤外。主要原因是穿刺后3M敷贴固定不牢、穿刺部位在关节附近、患儿活动过度或活动时不注意,而引起导管脱落。

3.5 导管堵塞处理方法不正确。导管堵塞是静脉置管最常见的并发症。当液体不滴或滴注不畅时,经常是用力挤捏输液管或用注射器推注生理盐水,会导致堵塞在导管处的血凝块被推进血管内,而发生血管栓塞。

3.6 没有正确选择留置针及穿刺血管。护士在选择留置针时常常依照个人的工作习惯,未考虑病情、治疗需要和工作效率,选择的型号过大或过小,不能满足治疗的要求。而选择的血管未考虑患儿的活动程度及血管穿刺的部位,导致留置针固定不牢或容易脱管。

3.7 穿刺技术不熟练。在穿刺及置管时操作不熟练,没有掌握好操作技巧,动作不稳,操之过急,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引起皮下血肿,增加患儿的痛苦。

3.8 封管方法和封管液选择不当。封管时,将封管液一次性推完后再拔出针头,使血液随拔针时的负压倒流入导管内而致堵管。由于护士对患儿病情不了解,对凝血功能异常者也使用肝素盐水封管而导致加重出血。而对于用生理盐水封管的患儿,由于没有交接班,使下一班护士没有按时再次封管,而致导管堵塞。

4 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4.1 及时做好健康指导。置管前护士应告知患儿家属留置的目的和意义,使其了解置管期间应注意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患儿过度活动。睡眠时注意不要压迫血管,更衣时注意不要将套管勾出,防止患儿拔出留置针。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疼痛,如发生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应及时通知护士。

4.2 定时更换敷贴。护士在操作过程中应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用无菌透明敷贴固定,每2d更换敷贴一次,更换前应彻底消毒局部。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及出汗,保持贴膜干燥、清洁、无透气,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3 留置时间不超过7天。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留置时间越长,发生静脉炎的几率越高,但留置时间过短,则增加患儿的负担及穿刺痛苦。BD公司建议留置针的留置时间为3~5d[1]。其实在临床工作中,只要注意护理,加强无菌操作原则,没有发生堵管和静脉炎等,留置7d还是可行的。但为了防止药液长期刺激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和凝血块进入血管造成堵塞,留置的天数最好不要超过7d。因此,置管成功后,及时在贴膜上注明日期、时间,以便掌握在有效期内拔除留置针,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4.4 预防导管脱出。静脉穿刺成功后,要根据患儿的活动度及合作程度选择固定方法。一般用透明敷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固定,这样既固定针体又固定针眼,留在体外的延长管、肝素帽及头皮针应呈“S”形或弧形固定,以利于导管受到外力牵拉时能有一定的余地。更换贴膜时应从向心端揭开,动作要缓慢,防止牵动导管而脱落。注意观察穿刺部位,及时发现导管有无滑脱。置管肢体勿过度活动,以免引起导管脱出。对于活动度大、又不太合作的患者,应根据病情使用约束带适当制动。

4.5 正确处理导管堵塞与合理固定肝素帽。每次输液完毕要正压封管,防止套管内血栓形成,保持套管输液通畅。再次输液如发现输液不畅或不滴时,说明导管堵塞,不可用力挤捏输液管或用注射器推注生理盐水,以防血管栓塞。可用注射器接上套管针回抽小血栓或缓慢注入肝素生理盐水5ml,再继续输液。如仍不通畅则立即拔管。留置针置管成功后,将肝素帽固定在穿刺点上方3~4cm处,留置针延长管内压力会相应增加,压力梯度增加,当大于静脉内压力时,会减少静脉内血液反流,减少静脉回流和堵管率。[2]

4.6 正确选择留置针及穿刺血管。穿刺前,护士对患儿的病情、年龄、治疗情况、药物性质进行综合评估,并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再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和穿刺血管。由于留置针要求穿刺血管管腔要相对较粗、直,但婴幼儿头皮血管较难满足,用粗大的针头穿刺易造成穿刺失败。因此,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择细、短的留置针。

4.7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选择粗直、弹性好且活动方便的血管,在距离穿刺点10~15cm处扎上止血带,使静脉充盈度达到最佳状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动作要熟练、轻、稳、准,消毒穿刺部位后,掌握好进针角度,以10~200角从血管上方进针,避免角度过大用力过猛容易刺穿血管,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进针0.2cm,然后边退针芯边置外套管,这样可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提高穿刺成功率。待点滴通畅后,将透明贴膜固定刺穿部位。

4.动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篇四

一、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留置针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护理技术操作,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头皮钢针。

其优点有: 1)减轻痛苦; 2)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3)保证合理用药时间,有利于抢救患者; 4)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二、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流程

1、穿刺前的准备:

①清洗双手。

②备齐用物:

型号合适的留置针、透明敷贴、棉签、2%碘酊、75%酒精、胶布。

(注意:根据病情选择型号相符的留置针,仔细检查其质量,检查产品的失效日期,包装是否完好,型号,套管与针芯是否粘连,导管边缘是否粗糙、针尖斜面应锐利无钩,套管完整无断裂。)

③备好输液的药液,连接一次性输液器,排尽空气备用。④选择准备穿刺的血管:

选择粗直、弹性好的静脉,通常选择四肢浅表静脉。

(注意: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

⑤安抚患者工作:

2、静脉留置针穿刺步骤

1)穿刺部位进行消毒:应>8cm,并反复2次消毒。嘱患者握拳 松动针芯.穿刺前为什么要转动针芯?(1)软管是经过微波处理后导管壁变薄,呈圆锥形.(2)导管的材质不变, 在穿刺皮肤与组织时更为容易、顺利,不易劈叉,减少耗损,减少痛苦。

(3)处理后, 软管与针芯紧密粘合.因此穿刺前一定要转动针芯,以便送管或拔针芯顺利,确保穿刺成功。选择粗、直,避开关节及静脉瓣,血流丰富的血管。

2)左手固定皮肤,右手拇指和示指持针翼使针尖斜面向上,于静脉的上方与皮肤呈15°~30°缓慢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约15°继续进针1~2mm,松开止血带,退针芯1~2mm至外套管内,固定针芯慢慢将套管送入静脉内,防止外套管弯曲折断和损伤血管,观察周围无渗漏后拔出针芯,3、妥善固定方法

穿刺成功后,将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于穿刺部位,贴膜一端紧贴在进针点前上方2cm处,从左向右将贴膜与皮肤拉紧,使皮肤显现轻度皱纹为宜,将贴膜另一端紧帖在皮肤上。拉紧进针部位松弛的皮肤,使静脉留置针固定更加牢固,为了便于每日换输液器,贴膜勿将肝素帽与输液器针头连接处盖住。

4、正确封管 1)常用封管液

肝素盐水: 10~100单位/毫升

保留时间

持续12小时

用量

5ml 生理盐水: 保留时间

持续8小时

用量

5~10ml 2)封管的技术

A、封管时应缓慢推注封管液,封管液推入过快,用力过猛可使血管内压力剧增,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外渗、肿胀。

B、封管过程中先将针头拔出至仅剩针尖,推注封管液剩0.5ml后,一边推一边拔出针头,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避免了血液返流,凝固阻塞针头。

C、留置针的小开关关闭位置一定要靠近套管针延长管的起始部,这样就不致使血管内血液倒流至套管针内,避免凝血堵管。

输液过程中液体输入不畅时,应用注射器抽取肝素封管液2~3ml连接输液,回抽凝血块,切勿直接推入或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小凝血块挤入血循环而发生栓塞。

三、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1、做好健康教育

静脉置管前,护士应告诉患者及家属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说明病情、年龄、药物性质是决定输液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2、观察局部反应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

3、置管期间护理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用碘伏或碘酊、酒精消毒每周至少2次,并盖以透明的无菌敷贴,用注明置管日期、时间的纸胶布固定。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液体滴空。

四、常见并发症的预防

1、穿刺部位感染

在进行静脉穿刺时,操作技术不熟练、未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病人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留置时间过长等原因,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因此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在进行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严格按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皮下血肿

准备进行穿刺的血管选择不当、穿刺及置管操作不熟练、技巧掌握不好、操之过急、动作不稳等,往往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而形成皮下血肿。因此,护理人员在进行操作前,应认真选择弹性好、走向直、清晰的血管,避免在关节部位和静脉窦的部位进行操作,应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动作应轻巧、稳、准。依据不同的血管情况,把握好进针角度,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3、液体渗漏

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轻者出现局部肿胀、疼痛等刺激症状,重者可引起组织坏死。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物勿过紧,并加强对穿刺部位的观察及护理,对能下床活动的患者,应避免在下肢进行穿刺

4、导管堵塞

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导管堵塞。

5、静脉炎

静脉炎常见症状为穿刺部位血管红、肿、热、痛,触诊时静脉如绳索般硬、滚、滑、无弹性,严重者局部针眼处可挤出脓性分泌物,并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长期输液病人,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力争一次穿刺成功,输注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应用,点滴速度应慢,前后应用生理盐水冲管,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要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以保护血管。

6、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血栓多见血流缓慢的静脉内。据报道,久病卧床患者发生在下肢静脉的血栓比上肢静脉血栓多3倍。另外,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导致血管壁损伤,也是血栓形成的促发因素。为防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时尽可能首选上肢粗静脉,并注意保护血管,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五、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1、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应严格掌握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而且每周需更换透明敷料2次,同时进行皮肤消毒,由内向外作圆周状消毒,保持足够的消毒时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发现穿刺针眼处如有渗血、渗液时,应该立即重新消毒,更换敷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针眼处红肿,局部有渗液,患者主诉穿刺处发痒等不适应立即拔除。

2、穿刺留置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一般来说,能扎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因为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以及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会导致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3、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一般以3~5d为宜,不超过7d,太长可导致留置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

4、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

5、留置针封管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套管的长度,选择适量封管液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淤血斑;鼻腔、齿龈有无出血。

6、保护好留置针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血液回流阻塞,每次输液前后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热、痛及静脉硬化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动脉置管的护理

一.穿刺径路

(1)桡动脉:病人腕部伸直掌心向上,手自然放松,穿刺点位于手掌横纹上1~2cm的动脉搏动处。(2)肱动脉:病人上肢伸直稍外展,掌心向上,穿刺点位于肘横纹上方的动脉搏动处。(3)股动脉:病人仰卧,下肢伸直稍外展,穿刺点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cm的动脉搏动处。

二、步骤(以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插管为例)

(1)桡动脉穿刺插管:通常选用左手。将病人的手和前臂固定在木板上,手腕下垫纱布卷,使手腕背屈60°。术者的左手中指触及桡动脉,在桡骨茎突近端定位,示指在其远端轻轻牵拉,穿刺点在两手指间。常规消毒皮肤、铺巾,用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术者右手持针,与皮肤呈15°角进针,对准中指触及的桡动脉方向,在接近动脉时才刺入动脉。如有血液从针尾涌出,即可插入导引钢丝;如无血液流出,可徐徐退针,直至有血液涌出,表示穿刺成功。插入导引钢丝时应无阻力,若有阻力不可插入,否则将穿透动脉进入软组织内。最后,经导引钢丝插入塑料导管,并固定导管,即可测压。

(2)股动脉穿刺插管: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1~2cm处触及股动脉搏动,用左手示指、中指放在动脉搏动表面,示指与中指分开,穿刺点选在两手指间。常规消毒皮肤、铺巾及局部麻醉,右手持针,与皮肤呈45°角进针,其余同桡动脉穿刺插管术

三.注意事项

1、动脉穿刺术仅于需动脉采血检查及动脉冲击性注射疗法时使用。

2、穿刺点应选择动脉搏动最明显处。

3、拔针后局部用纱布或棉球压迫止血,压迫后仍出血不止者,则需加压包扎至完全止血,以防形成血肿。

4、置管时间不宜超过4d,以防发生导管源性感染。

5、留置的导管应采用肝素液持续冲洗(速度为3ml/h,肝素浓度为2u/ml),以保证管道通畅,避免局部血栓形成和远端栓塞。

四.临床应用特点

a利于有创动脉血压的连续监测 动脉穿刺置管后,经换能器连接心电监护仪,可连续监测动脉血压,以便进行循环功能监测,判断病情变化及治疗效果,为重症患儿及大手术患儿的抢救及治疗提供重要的临床资料。

b有利于快速抽取动脉血标本 先心病患儿术后循环功能较弱,血管充盈度差,抽取血标本难度大。尤其是使用呼吸机期间的血气分析检测,要求快速及时。留置动脉测压管后可以直接从三通处抽取动脉血做血气分析,避免因反复抽取动脉血而损伤血管,以及穿刺不成功而耽搁检查时间。

c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动脉留置针管腔为软针,且穿刺点与血管壁紧密衔接,不易使液体外渗,对血管壁刺激性小,易于留置。从而避免经常穿刺或患儿不配合导致穿刺失败给患儿带来的痛苦,同时又能减轻监护室护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五.护理

 保持管道通畅,连接正确 注意各管道连接正确、衔接紧密,防止漏液;封管要严密,避免回血。若有回血应及时用等渗生理盐水或5~12.5U/ml肝素盐水稀释液2~3ml注入导管,每1~2h冲管1次。每次冲管前均应先回抽,检查是否通畅、有无血块,如回抽受阻切不可用力推,应调整位置后将血块抽出,再推注盐水,否则易将小血块推入血管,形成血栓。操作过程中严防气泡进入动脉内;写明标识,做好交班,切不可经动脉输液。

 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

术后机体免疫力低下易引起感染,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从三通处抽血标本时应以5%碘伏消毒接头后方可抽血标本;保持留置管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注意有无红肿、渗液、出血等情况,若出现周围皮肤潮红或有脓性渗出时,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若患儿有不明原因的寒战、发热时,应及时从导管内抽血进行血培养检查。为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我科采用一次性无菌贴膜,其能与皮肤紧密相贴保持置管口无菌,便于观察穿刺口情况。24h应更换贴膜1次,若贴膜不粘或污染时应随时更换。

 妥善固定,避免移动 穿刺成功后,将针柄及延长管固定于皮肤上,插管侧肢体用夹板固定、制动。以桡动脉为例说明固定方法如下:用宽绷带将小夹板固定于手腕部关 节处,再用绑手带经手掌下从夹板中间穿过固定于床旁,松紧度以不影响患儿血循环为宜。经常观察导管有无脱出并做好交班。

 留置时间及拔针技巧 一般留置3~5天为宜,最长不超过7天,留置时间越长,感染机率越高;患着生命体征平稳、血气正常,不需要常规检测循环功能,抽取血标本后,可拔除动脉置管。拔管时应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先抽出回血1ml,观察留置管通畅后,推注肝素盐水1~2ml,彻底消毒后,先用创可贴紧贴于针眼处,然后将消毒好的小橡皮塞(或无菌硬纸球)按压于穿刺点上方,快速拔出留置针,以长20cm,宽1cm的长胶布固定,加压15~30min。

5.静脉留置针穿刺血管的选择与护理 篇五

本文对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在临床应用时,穿刺血管的选择及临床护理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认为在进行静脉穿刺留置针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

目的、输入药液的性质、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做好留置针留置前对患者的评估和指导。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避免因穿刺血管的选择不当而导致穿刺失败、留置时间缩短和出现留置针的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使所有接受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能得到安全和舒适的护理。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选择血管;护理

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的临床应用日趋广泛,尤其在临床输血、输液、静脉给药、测定中心静脉压、抢救重危患者、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应用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还具有减少血管穿刺、降低静脉血管损伤、安全迅速、提高护士工作效率和减轻患者痛苦等优点。目前,国内护理同行对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已做了大量的研究。现从静脉穿刺血管的选择和护理进行综述。

浅静脉主要有四肢浅静脉、头皮静脉、颈外静脉等。

1.1

四肢浅静脉

四肢浅静脉主要有手背静脉、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踝静脉等。因其显露好,穿刺操作较容易,一般输液均可选择四肢浅静脉,宜选用粗、直、富有弹性、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不易滑动的静脉。静脉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穿刺成功率,且与渗液、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有着较大关系。成人多选用上肢静脉,以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为佳,肘关节上下20

cm范围内的静脉血管,易于固定且血流量大,药物进入血管后能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刺激小。要避免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以免血管壁损伤,血栓形成,造成堵管和留置失败。在关节、患肢、下肢远端部位选择血管穿刺不易留置成功,因为在关节处,随着关节的活动,留置针易移位滑出血管;在患肢,由于血液供应较正常肢体差,血循环相对较慢,留置针易发生堵管;由于下肢远端静脉的静脉瓣多、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和血栓,常不作首选,尤其对于长期卧床患者应尽量避免在下肢远端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免形成血栓栓塞。护理同道在研究选择周围血管时发现:输化疗药应尽量避开上肢贵要静脉及其分支血管,因其对强刺激药物更为敏感,容易发生静脉炎[1]。乳腺癌手术后患者患侧上肢静脉血管不宜选择留置针,以免静脉血回流障碍或水肿。路必琼等[2]探讨老年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时,置管反应的发生是否与血管管径有关后认为:置管反应的发生与血管管径大小有关,建议为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时,应尽可能选择直径≥3.0

mm的血管,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的静脉管径平均为5.1

mm,可作为老年患者四肢浅静脉首选静脉。汤文决等[3]在研究500例1个月~10岁的儿童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效果分析时认为,手背静脉留置时间最长,下肢大隐静脉和足背静脉留置时间最短,建议大年龄组患儿首选手背静脉,小年龄组患儿首选颞浅静脉,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因小年龄组患儿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相对较低,且患儿不易配合,撕扯黏贴膜造成留置针脱出导致留置失败。对四肢浅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还可选用胸腹壁静脉穿刺留置针,胸腹壁静脉是末梢小静脉,血流慢,压力低,活动度小,静脉留置针不易脱管或堵塞,对患者的生命维持起重要作用[4]。周围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还适用于营养支持疗程短于2周或肠外营养(pn)量较少的,作为饮食和肠内营养(en)的补充,并能在普通病房实施,方便容易,相关并发症少[5]。对需长期大量输液、高渗液体和刺激性强药物,则不宜采用四肢浅静脉留置针。

1.2

头皮静脉

头皮静脉主要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及枕静脉等。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分支甚多,相互沟通交叉成网,且静脉浅表易见,易于固定[6]。头皮静脉是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常用血管,因3岁以下的小儿由于四肢皮下脂肪多、血管暴露不明显且活动频繁,针头不易固定,使静脉留置针很难在四肢血管上保留。头皮静脉留置针输液,血管的选择与穿刺成功率有很大的关系,颞浅静脉额角分支、耳后静脉、额正中静脉由于较浅显、粗直、易固定,穿刺成功率&70%。额正中静脉由于其延伸到眉间部时,变成又细又多的小静脉围绕双眼部向心回流,使液体回流速度变慢,逐渐淤积,由血管壁渗透出到组织内,因此,如输液量多,输注时间长,最好不采用此静脉,可选用耳后静脉、颞浅静脉或其额角分支。颞浅静脉虽外观可见血管浅且直径较粗,但其周围组织较疏松,不易掌握深浅度,一次穿刺成功率较相对低[7]。

1.3

颈外静脉

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该静脉具有离心脏近、管径大、上段位置浅表、直径达(6±2)mm[8],易充盈辨认,穿刺可以在直视下进行,操作简便,成功率高。颈外静脉留置针后有便于护理和方便患者活动等特点,是留置针的理想静脉。临床上颈外静脉即可静脉留置针穿刺,又可作为中心静脉插管,用于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和大分子输液。以往临床在行中心静脉压监测、完全胃肠外营养(tnp)治疗、急诊抢救时,往往首选锁骨下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置管,现颈外静脉穿刺置管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技术的应用,给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颜菱等[9]研究发现,颈外静脉距离上腔静脉较近,可尽快使药物发挥疗效,是禁食、大出血、休克等大量输液患者抢救成功的关键,在抢救心搏骤停等急救患者时,可提高抢救成功率。刘丽等[10]研究认为,在院前急救中,颈外静脉与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相比较,其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输液速度、固定和患者搬运均优与于四肢浅静脉,可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由于在抢救患者时,时间仓促、条件有限,没有过多的时间来选择血管,四肢浅静脉留置需较长时间选择血管,尤其在冬季,患者衣着多,血管不易暴露,费时更长;而颈外静脉暴露明显,一般危重患者能平卧,头偏向一侧,容易及时选择血管。李娟炜等[11]在对262例静脉留置针在不同部位留置时间的研究中发现,颈外静脉留置时间最长,而手背静脉、上肢前臂静脉、下肢大隐静脉则无显著差异。在临床上,对于急救、重危患者、长期大量输液、输入高渗和刺激性强的药液、四肢浅静脉已损坏或过于肥胖、外周静脉发育不良、四肢痉挛的患者和picc都可考虑选用颈外静脉。有颈部外伤、颈椎脱位和气管切开患者慎(忌)用颈外静脉留置针。

深静脉主要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等。

2.1

颈内静脉

颈内静脉是头颈部最大的静脉,由于其体表位置变化小、血管直径13~15

mm、充盈好,输入高浓度液体可很快被稀释,不易发生静脉炎和血栓,解剖位置变异少,操作相对简单安全,置管成功率较高,是临床上测量中心静脉压、胃肠外营养、快速扩容等治疗的有效途径。郭素芳等[12]对1

753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并发症进行观察,发现气胸、空气栓塞、导管堵塞和误伤动脉是其主要并发症,但与其他路径的上腔静脉穿刺置管相比,并发症发生率低,尤其是中位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最低。因此,需上腔静脉路径时,可多选用颈内静脉,尤其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可首选。左选琴等[13]报道,颈内静脉置管导管相关性菌血症(crb)发生率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其原因是,颈内置管位置离发迹较近,容易污染;颈部出汗较多且活动度大使敷料易脱落;吸痰时的痰沫也很容易飞落在颈部。因此,尽管颈内静脉穿刺比锁骨下穿刺简便,且相对安全,但crb发生率高。颅脑手术、颈部有伤口、气管切开的患者则不宜选用颈内静脉置管。

2.2

锁骨下静脉

锁骨下静脉也是一条比较粗大的静脉,管径粗12~16

mm,其血管走向固定,距心脏近,血管充盈好,输入药液可很快被稀释,对血管壁刺激小。可作为紧急心脏起搏、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抢救、中心静脉监测、心脏介入治疗的有效通道。经锁骨下静脉置管输注营养已逐渐被认为是进行有效的、长期完全胃肠外营养(tpn)支持治疗最为适宜的途径之一。锁骨下静脉穿刺点位于锁骨下方胸壁,局部较为平坦,便于穿刺、消毒、固定和置管后护理,也不影响患者颈部和上肢活动。锁骨下静脉周围结构较复杂,穿刺时易损伤动脉、淋巴管、胸膜而发生血气胸等,因此对操作者有较高的熟练操作的要求,以确保安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最好选择右侧路径,因左侧头臂静脉较右侧长且较弯曲,置管时难度较大,且容易损伤血管内膜,增加血栓形成几率[14]。穿刺点局部有伤口、胸廓畸形、严重肺部疾患、严重腹水和呼吸困难的患者不宜选用锁骨下静脉穿刺。一侧胸部手术、血气胸、肺功能下降时,穿刺点尽可能选择在患侧,以免在健侧穿刺时发生血气胸并发症时,造成患者双侧肺功能丧失。

2.3

股静脉

6.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内科的护理 篇六

给予必要的护理能使并发症大大减少。

本文就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应用护理体会做一总结。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封管;护理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是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既解决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1]。

但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如感染、堵管、渗漏、静脉炎等,我科通过对1 256例留置静脉留置针患者给予必要的护理措施,使并发症大大减少,取得了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月~10月,我科共对1 256例患者输液中采用了静脉留置针,年龄20~88岁,男800例,女456例,平均留置3 d,均取得满意效果。

1.2 操作方法

1.2.1 血管及留置针型号的选择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宜选用相对粗直、有弹性、血管丰富无静脉瓣、避开关节且易于固定的血管。

发生在下肢静脉血栓比上肢多3倍[2],一般情况下选用上肢静脉。

在满足输液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最短、最细的留置针。

儿童输液24G;成人输液22G。

1.2.2 穿刺方法选择粗直、弹性好且活动方便的血管,距穿刺点10~15 cm扎止血带,使肢体远端的静脉充盈度达最佳状态是穿刺成功的关键[3]。

消毒穿刺部位(消毒范围直径不少于8 cm×8 cm),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翼直刺血管的正上方,角度为15°~30°,注意进针速度不能太快,从导管观察回血,见到回血后降低角度至5°~15°,再进针少许,2 mm左右,确保外套管针进入静脉。

右手持针翼不动,左手将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注意针芯暂时不要撤出),观察穿刺成功后,将针芯笔直撤出[4]。

1.2.3 妥善固定通常采用与留置针配套的透明贴以穿刺点为中心做封闭式固定。

再用填写好日期的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换药、拔管提供依据。

1.3 封管

1.3.1 封管液的种类即等渗盐水(原液)和稀释的肝素溶液(即一支肝素1.25万U稀释于125~1 250 ml生理盐水中,浓度为每毫升含有10~100 U,根据患者的年龄及凝血成分的不同选择高低不同的比例)。

1.3.2 封管液的量及封管时间生理盐水5~10 ml,停止输液后每隔6~8 h封管一次。

肝素溶液封管用量2~5 ml,输液结束后冲管,抗凝时间可持续12 h以上。

1.3.3 封管技术封管的关键是正压封管,将针尖的针面插入肝素帽内,应缓慢推入封管液。

封管过程中先将针头拔出至仅剩针尖,推注封管液剩0.5 ml后,一边推一边拔出针头,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避免血液凝固阻塞针头。

同时左手迅速卡住小夹子。

1.4 护理

1.4.1置管前指导护士应告诉患者置管的优点及常见并发症,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以便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给予正确处理。

避免碰撞或用手按揉局部,洗漱、淋浴时防止局部进水引起感染。

适当限制肢体活动。

1.4.2 严格无菌技术操作使用留置针进行输液时,应使用正确穿刺方法,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留置针留置期间,每周更换透明贴2次,同时进行皮肤消毒,更换贴膜后,也要记录当时穿刺日期。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为3~5 d[5]。

如果注射药物刺激性小且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下操作,可适当延长保留时间至7~9 d [6]。

1.4.3密切观察每次输液前后应当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询问患者有关情况,发现异常时及时拔出导管,给予处理。

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不输液时,也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输液完毕后,应妥善固定留置针,避免脱出。

1.4.4 及时巡视,加强宣教护士应及时巡视病房,发现并发症及时处理,加强健康教育,争取患者积极配合,严格交接班,做好全面护理。

2结果

本科1 256例患者留置针留置期间,发生静脉炎16例,约占1%,一般以留置时间稍长或静滴刺激性药物有关;套管堵塞26例,约占2%,一般以封管剂量过少或体位不当有关。

3讨论

静脉留置针在本科的应用使并发症大大减少,减轻了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血管,同时便于给药和抢救。

患者在输液时感觉更为舒适,提高了护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给医院带来了良好的声誉。

[参考文献]

[1]宋士霞.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3(2): 15-16.

[2]张友华.静脉套管针引起的静脉血栓1例报告[J].实用护理杂志,,15(12):41.

[3]陈英,于晓锦,沈宏,等.浅静脉输液技术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37(11):853-854.

[4]刘清芳.静脉留置针在外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J].全科护理,,7(23):2119.

[5]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372.

7.留置针护理管理 篇七

关键词:护理风险,血液透析,静脉留置针

维持性血透患者患病时间长, 全身情况及血管条件不佳, 因而静脉通路的保护尤为重要, 为此我科对维持性血透住院患者的输液治疗均使用静脉留置针, 以方便在行透析治疗时提供安全、畅通的静脉通道, 保证抢救用药, 提高工作效率和抢救成功率。但静脉留置针也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 易导致护理风险发生, 甚至引起医疗纠纷。我科自2013年1月对维持性血透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12月应用静脉留置针维持性血液透析住院患者128例, 男88例, 女40例, 年龄60~92岁, 平均75.3岁。其中, 在原有慢性肾衰疾病基础上合并高血压40例, 脑出血24例, 肺水肿26例, 肺部感染16例, 糖尿病25例。选用20~24 G静脉留置针, 采用3 M无菌透明贴胶布。

护理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护理风险识别是指系统的识别和归类各种潜在的、客观存在的护理风险, 并分析护理风险事故的产生原因及过程[1]。影响护理安全的因素主要包括护士因素、患者因素、管理因素、医师因素等[2]。我科成立静脉输液质控小组, 确认质控组长及小组成员, 对小组成员系统进行风险管理知识培训, 共同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静脉留置针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行原因分析, 拟定改进措施、确定预期目标, 持续质量改进。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1) 护理人员自身因素:a.健康教育能力不足, 未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 导致患者依从性不佳, 不愿意接受留置针操作。宣教中告知不充分, 可能造成护理纠纷;b.理论知识欠缺, 置管部位选择、置管后固定、封管方法、并发症处理等不当;c.对操作不熟练、不规范, 导致穿刺失败, 致皮下血肿、感染、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隐患;d.责任心不强:置管前评估观察不足, 在动静脉内瘘侧肢体输液。输液过程中巡视次数不足, 未能及时发现导管堵塞、脱出、药液渗漏等现象。留置时间过长, 敷贴未及时更换, 导管标识不明确。 (2) 患者自身因素:a.均为终末期肾病患者且合并多种并发症, 常反复住院, 全身情况及血管条件不佳;b.患病时间长, 情绪抑郁, 心理依从性差;c.多数患者使用动静脉内瘘作为透析血管通路, 其内瘘侧肢体应避免静脉穿刺及输液;d.为行动静脉内瘘手术预留血管, 可供选择静脉输液的肢体血管有限;e.肢体活动过度, 患者自我保护意识薄弱。 (3) 疾病相关因素:a.终末期肾病患者多数伴有肾性水肿, 水钠潴留, 穿刺部位不易选择且难以观察发生渗漏。b.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大部分营养不良, 免疫力低下, 易于感染。c.患者存在的高脂血症以及促红素药物的不良反应等致血液凝固增加, 易引起血栓导致堵管。d.终末期肾病由于血小板的聚集和粘附功能差以及血液透析抗凝剂的使用, 有出血倾向[3]。 (4) 管理者因素:a.检查、监督、考核力度不够;b.使用流程、异常情况处理规范化培训不足;c.管理制度不健全。

制定护理风险管理措施: (1) 建立使用流程及制度:a.签订《静脉留置针使用知情同意书》, 口头及书面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b.科内建立《静脉留置针处置登记本》, 内容包括:床号、患者姓名、留置时间、敷贴更换时间、封管时间及操作者姓名等, 详细记录留置针使用情况, 以方便各班次巡视、检查和维护。c.规范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操作流程并制作流程图。核对医嘱、评估→患者选择→选择血管→留置针的选择→皮肤消毒→穿刺→有效固定→滴注→封管→封管后管理→拔针后护理。d.规范使用我院护理部制定的静脉输液巡视卡, 每15~30 min 1次, 通过“看、问、触”等方法检查留置针是否安全、有效留置。 (2) 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指导:a.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 转变患者观念, 积极配合治疗, 提高患者的依从性。b.置管前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留置针应用的目的、优点, 日常注意事项和常见并发症。c.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临床路径及宣教实施单, 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 保证健康教育的效果并督查护士与患者沟通的效果。 (3) 完善科内静脉留置针管理体系:a.静脉输液质控小组负责人及小组成员每周对科室静脉留置针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及时反馈存在的问题, 制定有效措施, 积极整改。b.针对在使用留置针过程中易出现的静脉血栓、静脉炎、针眼渗血等不良反应制定处理措施及应急预案。c.建立静脉留置针巡视和交接班制度, 做好护理记录, 要求将留置针检查列为每班床头交接内容, 班班交接, 责任到人。 (4) 强化法律、风险意识, 加强护士相关理论及操作规范化培训:a.结合护理风险实例,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法律、法规, 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侵权法》等, 树立法制观念和风险意识。b.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修养, 强化责任意识, 增强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的自我约束能力, 减少人为因素引发的护理风险。c.针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特点, 对疾病相关知识、用药常识以及静脉留置针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培训, 尤其是对穿刺部位的选择、封管液的选择以及留置时间等相关知识作为重点培训内容。保证每位护士都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及先进的知识理念, 规范学习评估、申请、告知、置管、维护流程。d.由静脉输液小组成员负责专项培训, 重点培训对象包括新入科护士、助理护士、进修生、实习生。培训内容包括留置针理论及操作, 重点掌握穿刺方法及使用技巧、冲管、封管方法, 护理风险发生时的应急处理等。 (5) 注重细节, 提高静脉留置针的使用质量:a.根据患者个体差异选择合适型号的留置针, 尽可能地选择相对小号的留置针, 但是必须以不影响输液速度为前提, 留置针进入后漂浮在血管中, 减少机械性摩擦引发的机械性静脉炎性。b.避开内瘘侧肢体选择血管, 要求选择的血管应该相对粗直、有弹性, 血流丰富, 无静脉瓣, 避开关节, 易于固定。c.留置过程中套管尾端明显高于局部皮肤, 容易发生松脱。将穿刺部位及针梗2/3处用3M敷贴完全盖住, 延长管及肝素帽再用2条胶布固定在穿刺口以上、敷贴外的皮肤上, 另一条胶布固定针柄, 这样可有效避免因外力作用而致留针脱出。d.正确封管能够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 避免导管堵塞。无出血倾向者可选用肝素封管液, 封管时边推肝素液边退针 (即正压封管) , 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 降低堵管的发生, 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延长。如果仅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封管, 应该每隔7~8 h再封管1次。留置针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 见回血后才可接上液体, 不宜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 以免发生栓塞。e.当静脉留置时间过长尤其高渗性液体>3 d时, 容易发生肢体水肿及静脉炎, 血栓形成的可能增大。我们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病情及药物的选择, 规定最长的置管时间≤4 d。敷贴常规3 d更换1次或按需更换。 (6) 加强监测与评价:监测与评价是持续质量改进、增强实施效果的重要途径[3]。a.不定期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 内容为法律法规、各种制度落实、护理记录质量、相关理论及操作等。b.建立责任组长查房制度, 每天设值班组长1名, 要求对照静脉输液质控标准进行跟班检查, 检查结果与绩效考核挂钩。c.每月底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 将患者对静脉输液操作的满意度单独列项, 找出存在的问题, 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结果

自我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以来, 正确认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明确护理人员的责任, 按照个体化原则选择合适的血管对患者进行穿刺, 正确选择封管液的剂量、浓度、封管方法, 置管时间由药液性质和穿刺局部皮肤情况确定, 显著降低了技术因素造成的护理缺陷, 与上年相比, 患者满意度显著提高。本组病例中, 仅有2例穿刺失败, 4例置管堵塞, 无1例静脉炎发生。

讨论

护理风险管理是指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现有及潜在的护理风险, 系统地消除或减少因护理风险事件给患者和医院带来的危害及经济损失, 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4]。通过我们在血液透析患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风险管理应用, 体会如下: (1)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规范护理行为是护理风险管理的关键。静脉留置针使用期间应加强管理, 规范操作, 并做好记录, 以减少静脉留置针并发症, 降低输液渗漏发生率。 (2) 护理风险管理后加强了教育、培训和考核, 大大提高了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 患者满意度提高。 (3) 护理风险管理的实施提高了护理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和意识, 并且使得各项规章制度得到完善, 把风险管理渗透进护理环节和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中, 降低了风险发生率, 保证了患者的输液安全。

通过护理风险管理,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使患者满意度提升,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亚洁, 张立颖, 李瑛, 等.风险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12) :918.

[2]蔡铜山, 钟德富, 张海林, 等.推行医疗风险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8, 8 (5) :342-343.

[3]王海燕.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396.

8.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护理 篇八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40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28-01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由于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可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同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已经广泛地用于临床,效果良好。但如果临床操作技术和护理不当,会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1 应用护理体会总结

1.1 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尤其是神志清醒的患者,操作前应向其说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恐惧感,使患者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神志不清醒的患者,也应该向其陪护解释清楚。

1.2 选择合适的血管 一般选择较为粗直、充盈、长度适宜留置针的血管进行穿刺,通常选择四肢浅表静脉,如足背静脉网、大隐静脉、前臂贵要静脉、颈外浅静脉。尽量不使用患者手背静脉,以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瓣、肢体受伤部位,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

1.3 做好物品的准备 本院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Vialon材料制成的静脉套管留置针,根据病情选择型号相符的留置针,仔细检查其质量,检查产品的失效日期,包装是否完好,型号,套管与针芯是否粘连,导管边缘是否粗糙、针尖斜面应锐利无钩,套管完整无断裂。

1.4 正确的穿刺方法 在穿刺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2%碘伏消毒2次,待干,留置针外套管放松,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进针,见回血后调整穿刺角度为10°左右顺着静脉走向将留置针推进0.5-1cm,抽出针芯。遇有无法确定针尖是否刺入血管时,可先将针芯拔出少许,松止血带,让液体滴入少量,如静脉滴注通畅、局部无肿胀隆起,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软管。

1.5 妥善固定 采用与留置针配套的透明胶贴固定,使其松紧适宜,牢固美观,保证针尖不扭曲、不折叠。再用填写好日期的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换药、拔管提供依据。

2 正确的封管

2.1 封管液的种类即0.9%氯化钠注射液(内用)。肝素钠封管液:即生理盐水250ml加肝素钠1.25×104U。的量及封管时间生理盐水5-10ml停止输液后每隔6-8h冲管1次。肝素钠溶液3-5ml,输完液后冲管,抗凝作用可持续12h以上。不宜使用肝素钠的某些患者,两次输液时间较近的患者可选用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生理盐水封管不必配液,避免了配液时引起的污染,减轻护理工作量,患者可减少肝素钠溶液的应用。

2.2 封管液人有无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拔除导管,对局部进行处理。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认真钻研技术,做好病人的健康教育,进一步熟悉和掌握护理操作技术,认真进行留置针的观察和护理,提高留置针在留置中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2.3 封管的技术封管时应缓慢推注封管液,封管液推入过快,用力过猛可使血管内压力剧增,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外渗、肿胀。封管过程中先将针头拔出至仅剩针尖,推注封管液剩0.5ml后,一边推一边拔出针头,使留置针腔内充满封管液,避免了血液返流,凝固阻塞针。留置针的小开关关闭位置一定要靠近套管针延长管的起始部,这样就不致使血管内血液倒流至套管针内,避免凝血堵管。输液过程中液体输入不畅时,应用注射管抽取肝素封管液2-3ml连接输液,回抽凝血块,切勿直接推入或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小凝血块挤入血循环而发生栓塞。

3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3.1 做好健康教育 静脉置管前,护士应告诉患者及家属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说明病情、年龄、药物性质是决定输液速度的主要因素,让其了解有关留置针的护理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禁止淋浴等,以便积极配合,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發症的发生。

3.2 观察局部反应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及时发现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一旦发生局部并发症,出现局部红、肿、热、痛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患者的痛苦。

3.3 置管期间护理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做好全面护理。穿刺部位周围皮肤应每日用碘伏或碘酊、酒精消毒1次,并盖以透明的无菌敷贴,用注明置管日期、时间的小纱布固定。连续输液者,应每天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注意留置针的通畅情况。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液体滴空。如为动脉留置针,更应加强监测,防止意外发生。

3.4 输液前后的护理 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局部静脉有无红、肿、热、痛及硬化,询问病。

4 护理要点

4.1 预防感染 每日此处更换无菌贴膜一次,并用碘酒、酒精消毒穿刺点。

4.2 防止堵塞 每日治疗结束后用0.9%生理盐水5ml冲管,将剩余药液全部冲入血管内,也可每日治疗结束后用肝素盐水(每毫升盐水含1000u肝素)1ml封管一次。

4.3 静脉炎的治疗 每日应仔细的观察穿刺点皮肤及血管走行皮肤的情况,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感,如出现红、肿、热、痛,沿静脉走行出现红色条索状,则可能提示发生静脉炎。要及时拔针处理,给予硫酸镁纱布湿敷,效果显著,也可以用静脉炎软膏局部涂擦。

4.4 药液外渗 如出现药液外渗,应及时拔针处理,特别是药物刺激性强的,以免给患者造成痛苦,及时给予硫酸镁局部封闭或者硫酸镁纱布湿敷。

4.5 留置时间 套管针一般留置时间为3-5天,但有临床报道,留置时间最长为27天,平均留置天数为8-9天。患者静脉炎普通发生在置管后6-7天,而5天内静脉炎的发生率为0,因此5天应作为常规套管针留置时间。

9.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篇九

个方面综述如下。

1应用留置针的操作前准备

1.1护理人员自身的准备

按照要求佩戴护士帽,穿白大褂,穿平底鞋,戴口罩。准备好静脉输液所需物品,如输液管、消毒药品、棉签、输液贴、输液架等。并在操作前用肥皂水清洗双手或用消毒剂消毒双手,以预防外源性污染,减少操作中的感染几率。

1.2针对不同情况选用留置针

使用留置针前,首先要对留置针进行检查,看看是否有针头,针头是否有倒钩,针管是否有断裂,套管是否有断裂、开叉等情况,如果有就不能使用。其次,一般成人选用18~20号针头,小儿选用20~22号针头,大量失血或需快速补液时,常常选用16号针头。

1.3选择适合的血管安置留置针

一般认为通常选择大隐静脉、前臂贵要静脉等四肢的浅表静脉进行穿刺。笔者在临床工作中,认为尽量不要使用手掌部静脉,因为手的使用率在日常生活中比较高,容易发生留置针脱落或感染。还应该避开关节处及静脉瓣处。同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严禁在有感染处安置留置针,有皮肤病或开放性伤口患者,也要特别注意,应该避开患病或创口部位。

2应用留置针的操作中要点

2.1正确的操作方法和步骤

选择恰当的穿刺点,在其上方5~10cm处捆扎好止血带,注意无菌操作,在穿刺点周围10cm×10cm范围严格仔细消毒,取出静脉留置针,去除针管,放松外套管,转动针芯,握起蝶翼部分,使针尖斜面朝上,嘱患者握拳,护士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与皮肤呈15°~30°角刺入静脉血管,见到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0.5cm,右手固定针芯,嘱患者松拳,轻巧地将针芯一次性抽出。然后将针帽旋紧于针座之上,并用专用敷贴将导管

固定于皮肤上。

2.2应用留置针输液时,要注意控制输液的速度

比如在应用氧氟沙星等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对需要快速补液的患者,则需加快输液速度;对需要药物持续维持血压的患者,应每隔4h将升压药液体与不含升压药液体交换一次,避免可能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

2.3常见留置针穿次失败的原因

(1)操作护士的穿刺技术不够熟练,需经反复穿刺后才将针刺入静脉内,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针管尖端受损,在留置期间容易形成堵塞。(2)如果穿刺过度,刺破静脉后壁,可致置管失败或引起液体渗出及静脉炎。(3)仅将针尖刺入静脉而外套管尚在静脉壁外,也

是常见送管失败的原因。(4)穿刺角度过小,划伤静脉壁,穿刺及留置期疼痛明显并易引

起液体渗出及静脉炎。

3操作后的注意事项

保留留置针是使用专用敷贴固定在皮肤上的,时间过长就有可能敷贴会脱落或失去粘贴性,那么就需要重新置换专用敷贴。在置换时,需要注意对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方法是由内

到外做圆周状消毒,以防止感染。

操作后的注意事项主要为输液完成后如何保留留置针的问题。首先,应该立即进行封管,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将1支1.25u的肝素,用500ml左右的生理盐水稀释,拔出头皮针后,取2~5ml,注入肝素帽内,抗凝作用可持续12h以上。第二种方法是取生理盐水10ml左右,停止输液后,每6~8h冲洗1次,也可防止血液凝固。

留置针最佳的保留时间。有学者报道,留置针最长保留时间15天左右为最佳。笔者经过多年临床经验认为,5~7天为最佳时间。因为时间过长,血管通透性增加,就有可能导致液体渗漏,从而引起导管堵塞或脱出而导致留置针失败。另外,患者由于不够重视,或不小心,经常人为导致留置针脱出血管或刺破血管而导致留置针失败。

4应用留置针可能引起的并发症

4.1感染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进行穿刺或保留留置针的时候,没有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感染,为最常见情况。另外,在保留留置针的时候,患者没有按照医嘱,洗澡或平时活动时没有做好防护措施,都有可能导致感染。使用留置针的患者,大部分都是长期慢性疾病,患者自身的防御功能比较低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这类患者也特别容易发生感染。

4.2堵管

由于在保留留置针的同时,没有做好相应的保留措施,导致留置针管被血液凝固所堵塞,致使药物无法成功注入血管内。另外,肌肉或静脉痉挛,也有可能导致堵管。

4.3静脉炎

静脉炎是静脉留置针中常见的并发症,静脉炎的发生是由于长期在一个部位静滴药物,使该处血管脆性、通透性增强,引起红、肿、热、痛。一般认为引起静脉炎的机制有化学性、机械性和细菌性。

10.留置针护理管理 篇十

BD留置针又叫套管针,美国BD公司生产的型号为22、24号的静脉留置针,由生物材料组成,柔韧性好,管壁光滑,对血管刺激性小,保留时间长,可用于小儿、老人输液,也可用于静脉采血,能有效地减轻病人的痛苦,有利于临床治疗和抢救,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静脉穿刺

静脉的选择:选择粗直、弹性好、无静脉瓣、易于固定、活动方便的血管。一般选用头静脉、贵要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尽量选用上肢贵要静脉,因其对强刺激性药物不敏感,不容易发生静脉炎)、肘正中静脉、前臂浅表静脉,也可选用手背较粗大的静脉。

穿刺方法:备齐用物,检查留置针包装完整及有效期。打开留置针包装,除去针套,旋转松动外套管。将头皮针连接输液器插入静脉帽内并排气。常规皮肤消毒,扎止血带。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食指握住留置针回血腔两侧,针头斜面向上,以15~30度角直刺血管,见血稍退针芯,使针芯尖端回缩到外套管前端0.2cm,继续把外套管连针芯置入静脉2~3cm,拔针芯,按压留置针外套管口顶端,使血管壁紧贴外套口,有效封闭血液外溢通路,松止血带,调节滴速。用无菌3M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在护理本上注明穿刺时间及穿刺者姓名,并定时更换贴膜。

封管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封管液有3种:肝素钠,生理盐水,保养液,它们在临床使用的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输液结束,取肝素钠3~5ml,接头皮针将药液以<10ml/min推注,当封管液还剩1~2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头,最后将头皮针头迅速拔出,以确保留置针内全是封管液,从而降低堵管率。用生理盐水替代肝素钠溶液作为留置针封管可以避免加重患者出血倾向,生理盐水价格便宜,操作简便,而且对血管的刺激小,从而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益。

并发症

渗漏:产生渗漏的原因是穿刺不当,患者躁动,针头固定不牢或组织缺氧,末梢循环不良等。普通的无刺激性药物的渗漏可热敷或抬高肢体。化学药物渗漏可抬高肢体,局部冰敷,必要时行普鲁卡因局部封闭。高渗性药物渗漏可用50%硫酸镁湿热敷。

脱管:产生脱管的原因是躁动,固定不牢。完全脱管者消毒按压即可。部分脱管消毒后将打折处拉直,重新固定,无菌纱布敷盖,待输液完毕后拔除。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与药物浓度及刺激有关;机械性静脉炎与导管材料,穿刺技术有关;细菌性静脉炎与无菌观念不强,消毒范围小及不彻底有关;拔管后静脉炎与拔针后针眼没有消毒处理造成感染有关。针对以上产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一旦发现穿刺部位有静脉炎症状出现,应立即拔针,局部消毒、热敷及湿热敷。

导管堵塞:是静脉留置针留置失败的另一重要的并发症,通常与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体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选择不当或封管方法不合理,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有关。导管堵塞的预防应针对原因进行:①静脉输入高营养液体后彻底冲洗管道;②选择合适的封管液,一般用肝素钠封管液3.5ml,对肝素钠过敏者,可用生理盐水封管,生理盐水剂量为20ml;③封管方法正确,封管时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

局部皮肤过敏:产生过敏的原因与患者出汗多,胶布不透气及胶布粘胶物质对皮肤刺激有关。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每日观察局部皮肤情况。如出现胶布范围红,有渗液,应立即更换胶布,严重者更换穿刺部位,局部涂百多邦软膏。

护理体会

做好宣教:置管前,护士应向病人宣教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目的、意义,让其了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常识、常见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问应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燥,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置管一般可以保持7天。

11.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护理 篇十一

1、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其是神志清醒的患者,操作前应向其说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恐惧感,使患者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神志不清醒的患者,也应该向其陪护解释清楚。

2、选择合适的血管。一般选择较为粗直、充盈、长度适宜留置针的血管进行穿刺,通常选择四肢浅表静脉,如足背静脉网、大隐静脉、前臂贵要静脉、颈外浅静脉,尽量不使用患者手背静脉,以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瓣、肢体受伤部位,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

3、做好物品的准备。根据病情选择型号相符的留置针,仔细检查其质量,检查产品的失效日期,包装是否完好,型号,套管与针芯是否粘连,导管边缘是否粗糙、针尖斜面应锐利无钩,套管完整无断裂。

4、正确的穿刺方法。在穿刺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2%的碘酊消毒穿刺部位皮肤,待干(20s),再用70%的乙醇脱碘(或者2%碘伏消毒2次),待干,留置针外套管放松,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敖耄匮蟮髡┐探嵌任?0€白笥宜匙啪猜鲎呦蚪糁谜胪平?.5~1cm,抽出针芯。遇有无法确定针尖是否刺入血管时,可先将针芯拔出少许,松止血带,让液体滴入少量,如静脉滴注通畅、局部无肿胀隆起,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软管。

5、妥善固定。采用与留置针配套的透明胶贴固定,使其松紧适宜,牢固美观,保证针尖不扭曲、不折叠。再用填写好日期的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换药、拔管提供依据。

正确的封管

1、输液器快输封管法。在输液结束时直接用输液器内液体,将输液器调节器调至最大,进液3~4ml,时间为60s,在液面继续下降的过程中,双手将留置针尾部的延长管双折后夹入关闭夹,同时应避免挤压针头一侧的延长管,减少血液回流的机会,最后拔除头皮针。采用此法要注意,绝不能待液体滴注完毕后再拔针,否则可使血液回流至套管针内造成凝血堵管,且所用原液须为等渗液或等渗液中加广谱抗生素等刺激性小的当日输注液。

2、输液器挤压封管法。即在输液即将结束时,将输液器的调节器调至最大,将刺入肝素帽内的输液器头皮针向外拔出2/3,然后一手固定针柄,准备拔针,另一手将输液器茂菲滴管上端反折,同时用力挤压茂菲滴管,使茂菲滴管下端的液体迅速进入血管约3~5ml,将留置针延长管上的小夹子靠近Y 接口端夹上,然后拔出头皮针。次方法封管要注意茂菲滴管内需有液体1/2以上,绝不能停止挤压滴管后再拔针,所用原液须为等渗液或等渗液中加广谱抗生素等刺激性小的当日输注液。

3、注射器直接封管法。当输液完毕时,关闭输液器的调节器,将针头与肝素帽分离,消毒肝素帽,用抽有封管液的注射器直接刺入肝素帽内,先缓慢推注5~8ml封管液,然后快推2~3ml停1s,反复2~3次,最后边推余液边退针头斜面至肝素帽内,再推注1~2ml封管液,使其充满整个管腔及肝素帽腔,再将留置针延长管上的小夹子靠近Y接口端夹上,拔掉针头。

4、注射器间接封管法。即双重正压封管法。当输液完毕时,将头皮针与连管处分离,反折头皮针乳头,将抽有封管液的注射器连接于头皮针乳头上,以右手均匀推注封管液3~4ml时,左手拇指将延长管根部向针翼上方反折,食指按住使延长管根部成反折死角,然后右手固定,取8cm胶带单侧反折1~2mm,左食指抬起,压住针翼上方的延长管,与皮肤黏合固定,然后再次推注余液1ml 行正压封管,分离退出已再次成正压的头皮针,用胶布固定。

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1、使用套管针进行输液时,应严格掌握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留置套管针时,每周更换透明敷料2次,同时进行皮肤消毒,由内向外作圆周状消毒,保持足够的消毒时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发现穿刺针眼处如有渗血、渗液时,应该立即重新消毒,更换敷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针眼处红肿,局部有渗液,患者如诉穿刺处发痒等不适应立即拔除。

2、留置套管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一般来说,能扎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因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以及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导致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

3、套管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一般以(5+2)d为宜,太长可导致套管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

4、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

5、套管针封管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套管的长度,选择适量封管液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淤血斑,鼻腔、齿龈有无出血。

6、保护好留置针肢体,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血液回流阻塞,每次输液前后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热、痛及静脉硬化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7、每次输液结束后,交代别人穿刺部位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引起大量回血,造成凝固阻塞。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

1、首先护士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2、做好健康宣教 置管前护士应讲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告知患者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3、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点以无菌敷贴覆盖,牢固固定套管针,输液管长短适宜。正确封管。

4、加强巡视及早发现问题。(1)观察局部反应。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静脉硬化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早期0~48h采取50%硫酸镁湿敷。48h后可用热毛巾敷或进行理疗。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炎症反应。(2)观察输液是否顺畅。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导致输液不畅。为避免液体渗漏,我们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并加强观察及护理。导管堵塞也可导致输液不畅,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

5、置管期间护理。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全面护理。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特别是用湿热敷效果最好,每两小时一次,每次20min。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并盖以无菌敷料。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加压输液须严防液体滴空,造成空气栓塞。

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普遍头皮针反复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对浅表静脉的损伤,可减少输液意外感染的机率。静脉留置针可使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且能够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通畅,便于抢救,静脉留置针为一次性产品,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既安全又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作者单位:昭通市卫生学校临床科室基础护理教研组)

上一篇:勇敢和坚强作文下一篇:做事要有责任心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