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

2024-12-14

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精选9篇)

1.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 篇一

探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探究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者

冯兴吾 芮加清 杨仕田

内容摘要:

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本文分析了我国民营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民营经济 问题 对策

民营经济从所有制性质上讲,是以非国有经济为基本构成的一个庞大的群体。本文认为,民营经济应包括以下类型:①个体经济,主要是指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②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私营经济;③外资经济,即外商(包括港、澳、台地区)在我国大陆投资兴办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等“三资”企业;④民营科技企业,即由科学技术人员下海创办的企业;⑤乡镇企业;⑥股份合作制企业;⑦国有民营企业,即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不变,由私人或民间组织经营。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国策为正在迅速成长的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基础。截止1999年底,我国私营企业将近151万户,从业人员2020多万人,注册资本共人民币10287亿元,创造价值人民币7688亿元;全国个体工商户达3160.06万户,从业人员6240.91万人,注册资本人民币3439.22亿元。进入新世纪的中国私营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中国私营经济年鉴2000-2001年》统计显示,截止2001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2433万户,注册资金达人民币3436亿元;全国私营企业达到202.85万元,注册资本逾人 1

民币18211亿元。全国个体、私营经济注册资金总额达人民币21648亿元。实践证明,民营经济作为我国经济肌体中最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一个亮点,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约了民营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本文拟分析制约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一、民营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起步水平不高,初始积累不足

民营企业的初期发展主要依靠创业者敏锐的洞察力和富有经验的判断力,普遍存在着低水平重复投资初始积累不足的问题。全国私营企业平均每户雇工不超过十三、四人,注册资本不足百万元,设备大部分是大企业替换下来的,产品比较落后,难以适应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仅凭个人的经验和能力难以应付多变的市场。有的民营企业片面追求目标短期化,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不惜以造假、损害环境获取近期利益;有的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低,模仿别人的技术和进行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

2、产权关系不明晰

企业在初创时,为求“红帽子”,自找婆婆,寻挂靠单位。发展起来后,有的与主管部门关系不清,出现权属之争;有的无形资产归属不明,形成隐患;有的虽通过兼并、联营、承包、股份制改造,但产权的归属却没有界定。大多数民营企业选择个体业主制、合伙制或股份合作制等产权制度形式,没有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导致投资者对经营负无限责任,投资风险大,使民营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受到妨碍。

3、管理不科学

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式经营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依靠家族的凝聚力来同舟共济,克服了创业的种种困难,适应了初创的需要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壮大。有的民营企业是家长制个人决策;有的民营企业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圈定接班人,造成“近亲繁殖”;有的民营企业的产权是家族的,既没有外界的参股,又没有产权的多元化。这时,家族式的管理体制又成为改革的障碍。连经济发达地区的上海市90%的私营企业还停留在家族式经营管理上,与建立真正的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还有很大差距。据有关资料,民营企业“一年合伙,两年冒烟,三

年散伙”是很常见的现象。

4、经营者自身素质不全面

民营企业中高素质的经营者是少数,大多数的经营者在政治觉悟、知识水平、管理能力、人格素养、法律意识及道德修养方面都存在不足。有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主文化程度低,不注重学习,缺乏经营现代企业的知识;少数民营企业主的产业与权钱分不开,一些钻营者与一些腐败的官员相互勾结,侵吞国有资产,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再进行反复抵押融资操作,利用“滚雪球”的方式将巨额社会财富据为已有。这不仅践踏了社会公德和市场秩序,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基本价值,也直接危害到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安全。

5、法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调整企业法律关系的法律法规没有摆脱传统思想,仍然按照所有制投资主体、组织形式、投资区域等原则制定。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确定民营企业的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但在一些具体的立法中,民营企业仍不被重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对民营企业的规定显然带有歧视性。民营企业承担双重税赋,除了要缴纳33%的企业所得税外,还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国务院2000年颁布了《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通知》规定对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不得征收企业所得税,只征收个人所得税。这虽然初步解决了个人独资企业双重征税问题,为个人独资企业与其他企业公平竞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政策并不代表法律。

除此之外,我国调整民营经济的法律只有少数单行的法规,如1988年6月25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等。这些法规只是规范某些民营经济的组织和活动,仅对某类具体的活动加以局部调整,没有从国家宏观调控的高度对民营经济加以认知和立法,致使民营经济缺少专门的法律。

6、政策不公平

我国《宪法》修正案中,虽然将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由“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修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一些效益好、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却禁止、限制民营企业的进入。这是不公平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格格不入的。我国有一个不准私人经营的行业表,包括银行、铁路、电信、批发网、高速公路等30个行业。还有一个限制私人经营的行业表,包括汽车制造,化纤、旅游业等20多个行业。近

几年来,虽开放了一些领域允许民营企业投资入股,但不能控股。某些限制性行业甚至允许外国私人投资经营(投资、控股皆可),却不允许本国的民营企业投资入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11条第2款规定:“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吸收公众存款等商业银行业务,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条第2款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辽宁省工商联于2003年3月对辽宁省工商联执委以上的委员企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民营企业家认为,公平的竞争环境、完善的法律制度、民营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各级领导的重视和良好的政府服务是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将公平的竞争环境列为第一。

7、融资渠道不规范

一是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狭窄。民营企业贷款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银行方面说,首先是金融机构往往注重内部监控,防范金融风险,不敢向民营企业提供贷款;其次是由于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银行可放贷能力减弱;第三是信贷授权授信制度与责任追究制使基层行丧失了放贷的积极性;第四是机构网点收编导致信贷辐射面减少,造成信贷区域下降。如我市某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贷款类型上,表现为固定资产贷款越来越少,流动资金贷款期限越来越短。

二是民营企业间接融资难。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为尽量避免资本市场的风险,保护资本市场的稳健运营,对民营企业向社会公开发行债券限制较多;能够进入证券市场的多是国有企业,民营和中小企业的上市困难重重。

三是不正常的融资加大了民营企业的风险。有的民营企业靠供应商、代理商为其融资,形成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但资金成本高、风险大,并且这种方式存在法律上的障碍。首先是民营企业之间不能相互拆借。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贷款通则》第61条规定:“企业之间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办理借贷或者变相借贷融资业务”。其次是民营企业向个人借贷有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之嫌疑。

二、促进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1、放开经营领域,实行项目带动

一是引导民营经济沿着有利于国民经济全局的方向发展。把发展民营经济与搞活国有经济结合起来,鼓励民

营经济吸纳国有企业分流人员,支持民营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优化,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投资大农业开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高科技产业、出口创汇产业、环保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同时,引导民营企业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鼓励民营企业扩大再生产,加速技术改造,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二是给予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平等地创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取消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限制性、歧视性规定;降低民间投资的产业门槛,简化工商登记手续,制止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破除地区分割、行业壁垒,在税收、土地使用、企业开办、进出口等方面,取消一切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限制。

凡法律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允许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凡允许外商经营的,都向民营开放;凡有审批权的部门,都要为民营经济创造条件。结合我市实际,本文认为,除去极少数的领域外,其他限制民营经济进入的领域部门要放开。只有极少数的重要产品、重大项目、重要领域由国家和政府审批,其他的全部对民营企业放开,谁投资谁受益,谁决策谁负责、谁承担风险。各部门要打破行业垄断,打破所有制界限,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保障本部门、本系统、本地区之外的各类投资主体,平等参与投资经营,不得人为设置障碍。

放开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投资经营。如道路、桥梁、隧道、电力、环保、城市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旧城改造;放开市政公用事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通过竞标取得经营权,包括公共客运、出租车、车站、垃圾处理厂以及市政设施、路政维护保养、道路环卫、路灯等方面的经营权;放开文教卫体等社会事业领域,鼓励民营企业投资经营学校、影剧院、医院、体育场所等项目。我省蚌埠市的一家民营企业--三星投资公司出资人民币5.28亿元购买了蚌宁(蚌埠-南京)高速公路安徽段20%的股份,开创了我省民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参与交通重点工程建设的先例,标志着我省交通基础设施商品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鼓励投资制造业,尤其是有利于壮大电子、化工、机械三大工业支柱产业链的项目;鼓励投资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旅游业、物流业、商贸业等现代服务业以及家政、托老等社区服务业等。

三是要进一步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放宽市场准入,为民营经济发展拓宽空间。除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必须先行办理经营许可证、资格审查和专项审批的行业和商品外,其他一律不得作为工商登记办照的前置条件,实行“先

办照、后办证”,但所需许可证应在规定时间内办结。依法降低公司制企业的注册资本要求,不能一次到位的,允许先行注册,分期注入,限期补足。允许人力资本、智力成果等无形资产作为注册资本,比例由全体股东约定。四是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部门要根据项目带动战略的要求,创新项目生成机制、推介机制、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和协调机制。特别是要按照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建立和完善投资项目储备库,通过报刊、网络、推介会的形式,发布项目招商信息和相关投资促进政策,吸引、集聚和引导民资民力。要以项目为载体,灵活确定与民营经济的投资经营方式相配套的支持政策,促进投资增长,带动资本聚集,推动产业壮大。

2、实行科学管理,追求持续发展

一是学习新的游戏规则,重视培养人才,提高素质。中国加入WTO后,民营企业的经营者不仅要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开放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产权保护等义务,而且还要掌握不公平贸易投诉等应有的权利,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与“狼”共舞。同时,民营企业必须招纳一批高层次的科技精英,努力提高企业科技含量,培养精通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的人才,努力提高素质,努力增强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二是实现科学管理。民营企业的科学管理就是民营企业经营者通过对民营企业各项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不断优化自己可控制的人、财、物等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允许的手段,最大限度地创造效益。民营企业要逐步由家族式的管理转向科学管理,用先进手段实现管理科学。民营企业要求树立一种全新的观念,即一种企业制度是否优越,要看它能不能降低交易成本,是不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要制定适合自身特点的经营战略,发展核心竞争力;要程度不等地运用现代资讯技术,实现企业管理革命。

2.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 篇二

目前, 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 体育经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但体育专业市场规模, 与体育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小, 因此, 正视并认真分析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 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对策, 不仅对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而且对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体育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体育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但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 存在着以下诸多问题:

1. 传统体制严重影响体育经济的发展。

我国体育赛事以前一直都是由国家体委包办, 形成一种法定的计划运转。在改革过程中, 才尝试性地使体育从政府行为向企业行为转变。这一举动虽然带有相当浓重的市场经济成分, 但在某种程度上仍带有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企业在与体育部门联合办体育的过程中, 往往不能获得足够的自主权。另外, 在赢利后, 企业得到的往往占少数, 许多赛事的投入越来越多, 而效益好的却寥寥无几。长此以往, 打消了欲投资体育的企业的积极性。国内企业存在着严重的盲从倾向, 哪种体育运动获利较高时, 众商家便都往一条道上挤, 造成了重复建设、规划不科学、盲目攀比建设规模的不良现象。

2. 缺乏必要的政府扶持。

在美、英等体育经济发达国家, 政府为扶植本国体育经济的发展, 都相应地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对体育部门举办的体育比赛, 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和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 不同程度地减免税收;企业出资赞助体育比赛, 可以记入企业生产成本或作广告支出;修建体育场馆可以享受土地征用的优惠政策和低息贷款。

我国政府对体育产业的扶持力度远远不够。体育消费属于第三产业范围内的消费, 增加体育消费就会加速第三产业的发展, 优化国民经济结构, 改善经济发展质量。但是如何增加体育消费, 运用什么样的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兴办体育产业和引导扩大体育消费, 目前来讲, 没有政策遵循。如:体育彩票是由政府给予的一项很优惠的体育产业政策, 在目前情况下也是增加体育消费的一项有效的途径, 但是体育彩票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确立稳定的发行政策。同教育、文化等事业相比, 体育产业在政策优惠方面受到“冷遇”。

3. 高层次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稀缺。

目前中国体育市场人才严重不足, 主要缺乏的经营人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素质的通才。主要指知识结构合理、能力素质全面的体育企业家队伍;一类是学有所长、技有专攻的专才。主要指对某一项目市场的商业化运作有实际营销经验和技能的销售人员队伍。体育产业的开发需要既懂体育, 又懂经济和管理的人才, 而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员大都是退役的运动员、教练员和下岗待业人员。他们一般只熟悉体育工作而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深入了解体育管理和经营人才严重缺乏没有形成一个体育产业人才群体, 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水平了亟待提高。体育经营人才的严重不足制约了体育产业市场化的发展。

4. 体育消费市场狭小。

在计划经济时期, 人们的思想受到严重束缚, 视野不开阔, 认识不到体育与经济的关系, 造成两者之间严重脱节。对体育的消费也仅停留在低层次消费上, 而没有将其引向货币化、市场化的高层次消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形成体育消费和体育投资热, 而中国目前还不能形成这个热点的主要原因是, 中国国民消费率还处于较低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 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平均消费率水平为78%~79%。在所统计的36个国家中, 只有8个国家的消费率低于70%, 其他国家的消费率均在70%以上, 而我国的消费率一直徘徊在60%左右, 比美国低24个百分点, 比印度低18个百分点。这一差距表明, 在我国单位劳动成果中, 可供消费的部分较少, 用在体育消费的部分就更少了。目前, 我国除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以外, 居民的体育消费意识不强。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 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体育消费的结构不尽合理。据调查, 我国城市居民对体育的投入主要以运动服装等体育用品消费为主, 占体育消费支出的81%。不少年轻人情愿把钱花在卡拉OK娱乐场所, 或网吧上网聊天方面, 却不愿花钱参加体育锻炼。

5. 体育经济相关理论研究滞后。

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经济学界对体育经济仍然未予应有的关注。目前经济学界对体育经济的关注程度, 与体育经济本身的发展状况颇不相称。处于初始阶段的中国体育产业化经营, 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的借鉴, 而目前经济学界对体育产业化发展规律的理论研究和国内外经验教训总结明显不够, 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中国体育产业化的发展, 不仅使国家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方面难以充分考虑体育经济增长因素, 也导致企业在体育产业投入、管理及运作方面理性思维的缺乏。经济理论研究的滞后已影响到体育经济的健康发展, 重视和加强体育经济的研究成为经济学界的当务之急。

二、加快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我国体育经济的发展进程, 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 如何促进我国体育经济的快速增长, 解决体育经济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保障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应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1. 提高全民体育消费意识。

要加强对体育消费的宣传和引导, 强化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意识, 为人们提供体育劳务产品、体育物质产品、体育信息产品及其它相关产品。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不断增强健身意识, 努力倡导健康科学的健身理念, 大力发展农村体育、社区体育、职工体育、青少年体育和老年体育, 加强全民健身苑点建设, 提高体育人口比例, 培养更多的体育消费群体。积极引导居民的体育消费朝合理正确的方向发展。

2. 深化体育产业市场化程度。

我国体育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完全依赖国家预算, 这种现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将逐步消失, 体育也处于改革的大潮中。各级体育部门应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元功能, 加快体育的产业化进程, 将有条件的体育事业单位推向市场, 使之从以全额拨款向差额拨款过渡, 差额预算向自收自支过渡, 从自收自支向企业化过渡。体育经费的来源, 应以国家拨款为主, 社会集资为辅, 把国家办要和社会办结合起来, 开辟多种资金来源渠道, 使之有主有从, 互为补充。

3. 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的政策扶植力度群。

近年来, 许多国家都加强了政府体育事业的管理力度,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增强体育事业的发展活力。这些为我国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体育产业发展的规律, 调整和改革我国体育经济政策, 引导我国体育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我国应加大对体育经济发展政策的扶植力度, 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尽快制定体育投资法规, 规范财务运作, 确保体育投资者的利益;二是要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税率及征收年限;三是要在政策鼓励和支持分散的体育场所, 实行土地置换, 集中建设, 以利于体育经济的综合开发。

4. 加强培养体育经营管理人才培养。

体育产业要发展, 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经营、服务和管理队伍, 有一批优秀的经营、服务和管理人才。缺乏熟谙体育和经济两门学科的经营人才是制约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因此, 要努力造就既懂经济理论又懂技术的经营管理型人才。首先是要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 其次是要对现有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通过多种方式、多渠道地加强培育与培养, 逐步建设一支懂管理、善经营, 知识面广、结构合理的体育管理、体育经营的人才队伍。

5. 完善体育市场体系建设。

体育市场建设体系是体育经济赖以发展的载体和导向。因此, 体育市场体系建设, 要以引导和刺激体育消费为核心, 大力发展体育用品市场、劳务市场、人才市场、观众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文化市场等等, 要逐步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互补的体育市场网络, 为体育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土壤和环境。

6. 实现体育产业经营的法律化。

增强体育产业市场地法制建设。政府应认真研究现存在体育产业法律法规, 逐步调整完备体育市场地法律法规体系, 力求对体育产业起到很好地监督和保护目地, 推动体育产业沿着法制化轨道健康发展。当前我国体育市场整治的法制建设十分薄弱, 应当及早出台全国性的体育市场整治条例, 弄清整治部门的职能、整治范畴、整治权限, 界定进入市场的专业技巧条件、资格及审批程序, 规定各类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权利和责任, 规范体育市场的主体、维护市场秩序, 增强对体育市场的整治、监督和调控。

参考文献

[1].张振华, 周春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初探.集团经济研究, 2006 (05)

[2].向征.也谈我国体育经济.企业家天地 (下半月) , 2005 (11)

[3].梁晓龙.对当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5 (08)

3.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 篇三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的土地资本化;农村循环经济;解决策略

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我国中央各项扶农助农经济政策的部署与实施,各部门以农村,农业,农民中出现的问题为首要任务,狠抓经济发展,使农民的收入以及生活品质得到了提高和保证,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在不断的提高。然而,新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也随之出现。

1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首要问题

如今,农村缺少就业问题是农民经济收入难以提高的深层因素,然而农民的经济收入又是影响着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本质问题。所以具体分析来说应是以下几个方面:

1.1 劳动力不足 留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儿童、中年或老年男子以及妇女。这是农村的普遍现象,这会给农民的种粮务农带来消极影响。甚至还会出现自己的地给其他人种植,导致入不敷出的结果。给国家的粮食市场造成不好的影响;而且还可能会影响这农村的治安管理。

1.2 缺乏垃圾管理 由于农村的垃圾并没有好好集中管理与规划处理,来到农村,新鲜的空气中弥漫这腐臭的刺鼻味。

1.3 基础设施不健全 农村的基础设施不健全,抱着成事在天的想法依旧存在。但最近几年的农村的基础设施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可是与现代化的经济发展还是有悬殊,比如说通讯设施、气象设施、交通设施等还是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1.4 剩余劳动力未得到高效利用 根据农村的观察发现,农村还有较多的潜在剩余劳动力没有被好好利用。农民一年时间里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务农的,或者还有其他农民在国家的政策的支持及保护下出村进城打工的,在城里因工资的提高后,回村不再劳动,拿着钱养尊处优的人也尚存在着。

1.5 农村消费市场发展欠缺 农村一直在发展农业,然而农村的消费市场并没有很好的被开展和利用起来。绝大多数的农民对日常用品的需求还要跑去县城购买,跑到县城需要方便的交通设施,不然就不得不想方设法的去县城。再者,现代化的设计与生产很小部分为农村的需求而考虑,所以这样农村就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来进行货物的买卖。

2 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当代农村经济发展不仅仅是农民的事情,还包括了评价一个国家的發展,如果农村经济处于低谷的状态,这个国家的经济也就很难持上升趋势。所以我们要以国家的利益去思考并发展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更好的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结合国情,针对现代农村的经济发展的问题,我国农村应当发展下面一系列方面:

2.1 增强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经济增长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完善降低了农民的经营本钱,提高农民的效率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然而对农民的收入有了促进性作用。因此,中央部门及各个政府应提高基础设施,为农民的循环经济等实施排除障碍。

2.2 加大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力度,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 按照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循环方式来运作人们的社会经济活动。这样希望能做到零排放,零污染的高效资源利用。并实现保护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这前提下,科技可解决农村的残留物并可以进行重新利用。比如沼气等的重新使用。还有,科学技术可利用在风、山林等进行其他能量的转化。有利于绿色家园的构成与建立。

2.3 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的土地资本化的发展 我国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实施了特征相适应方式,土地为公有,由农民家庭打理经营。生产资料与土地公有的结合,调动的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承包不能满足弄明的生活水平的需要,很多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到进程打工,留下年老的父母以及手无寸铁的女人和孩子。这样务农的事就不再有人打理或变得入不敷出。这样就会影响国家粮食的供求市场。如今为很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下几个反面来解决:

一是农村土地资本化可由政府等来指导,将地转给要进行耕地的人的手中或开采之前难以使用的沟渠等土地,既可以好的利用土地的作用,也能很好的维护农民的利益。这样也是在节约社会资源以及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所长,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是能够做到招商引资的效果,使一些企业能够入住农村,尤其是一些属于农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的企业公司。企业公司可对农产品加工成对外属于有特色产品的出产,以及对那些容易腐烂的农产品进行处理,不仅可以省下运输费用,而且还可以产品在运输时出现的消损,这样就可以节省下农村的资源。

三是大力宣传并指导农民开展农村消费市场。让农民自己来经营、打理。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展,打破了农村的小的生活范围圈,同时促进了我国实施内需政策,也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的提升。所以,农村市场的开展是存在关键作用的,这样也跟着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日常用品的使用等方面农村也是一个不容小觑的市场。

四是将农村特色品牌展现于人前,将农村的“绿色”传递给消费者,生产绿色产品,保护绿色家园。为农村的经济发展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4.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 篇四

苗壮 左强 《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03日

07 版)

经济普查是指通过调查了解国家第二、三产业的发展规模、产业结构以及经济效益等情况并据此建立基本单位名录库和数据库系统的过程。经济普查被喻为“大国体检”,它不仅是了解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且还是我国进行五年规划的重要参考依据。

国务院发布的《全国经济普查条例》第七条规定,经济普查工作每5年进行一次。历经5年发展,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基础信息数据库和统计电子地理信息系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只有获取最新的、准确的数据,才能完成这些系统的升级与更新,进而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开始于2013年12月31日的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其重点即在于了解2008年12月31日第二次经济普查以来我国第二、三产业的规模、结构及效益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各个产业在省、市、县的经济区域内占据什么样的地位。

笔者认为,进行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在于“三个摸清”“三个准备”。

“三个摸清”即摸清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摸清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摸清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

摸清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意在获取与我国第二、三产业发展相关的重要数据信息,如产业规模的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产业技术水平提升、产业要素组成等,尤其是近几年增速明显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摸清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有利于政府部门加强和完善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完善。

摸清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三次经济普查要摸清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拦路虎”,摸清打破我国经济平衡发展的“绊脚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只有找到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到对症下药,才能探索出最佳解决方法。例如,通过经济普查,我们能够发现,当前基于循环经济的工业生产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工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问题严重,资源匮乏成为摆在工业生产面前最严峻的问题之一。5年中,发展速度最快、最引人关注的房地产行业存在生产盲目、产能过剩等问题,等等。

摸清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当前,就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存在两种极端认识。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将成为未来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如果第二、三产业的企业持这种观点,会导致部分企业不思进取、故步自封,最终被残酷的市场竞争所淘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经济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遥不可及,超过欧美经济发展水平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持这种观点的企业会表现出消极被动、锐气不足的倾向。通过第三次经济普查,人们可以清醒地看到我国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距离,进而促进国内与国外在相关领域的经济合作,有利于中国成功借鉴他国成功经验,促使中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三个准备”是指为“十三五规划”做准备,为第三产业的高速、持续、稳定发展做准备,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做准备。

为“十三五规划”做准备。通过第三次经济普查,发现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0%左右,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4%左右,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为46%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需要巩固农业基础,提升基础产业和制造业的支撑力度,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服务产业。因此,在农业方面需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坚持普惠制农业补贴政策,鼓励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在农地征用时以保障农民利益为前提。在工业和制造业方面需加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鼓励运用产业与技术紧密结合的方式推进重大技术装备研发,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比重。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对“十二五规划”前半个时期进行的总结,更是为“十三五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防止政策制定的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

为第三产业的高速、持续、稳定发展做准备。第一、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由于受经济指标与统计方法的局限,无法获取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准确信息,妨碍了国家调控政策的制定与产业发展的指导。第三次经济普查对第三产业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了解,加强了对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金融保险业、高新科技产业、信息产业、业务咨询产业等行业的信息收集,有助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解决我国第三产业产能低、效益低、市场化程度低的“三低”现状,提升第三产业服务水平,创新第三产业经营模式,改进第三产业生产方式。

为提升人们生活质量做准备。经济普查工作根植于民,为民服务,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济普查虽然是对信息的汇总,但其目的却是要通过对汇总的信息进行处理与分析,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进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通过第三次经济普查对国内生产水平进行的准确核算,可以推测出当前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总体水平,为实现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良的目标提供努力的方向。

定期开展经济普查,是认识国情、摸清家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决策和管理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任务繁重艰巨。我们必须进一步摸清底数、搞准情况,为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信息依据。

5.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 篇五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世界各大资本主义国家陷入无尽恐慌,纷纷找寻解除危难的良方。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1的“新政”,作为一名优秀的改革家,他把危难中的美国带出了大危机的泥沼,同时为世界各国的经济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世界的和平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最为重要的是“罗斯福新政”拉开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序幕。

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令世人惊的成绩,有人说“我们用三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用一百年完成任务”,创造出了“中国速度”。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遇到的问题也愈加多了起来,金融市场的不规范、工农业生产的不合理以及社会问题增多等问题是我们当前急需解决的事情。

一、资本主义世界的福音——罗斯福新政

1929-1933年,由美国爆发的一场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崩溃,国内局势不稳的糟糕局面,政权岌岌可危。1932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他的上台给“病危”的美国打上了一只强心剂,挽救了处于崩溃边缘的美国政治。

富兰克林·罗斯福,一位果断而刚毅的政治家。在胡佛政府反危机失败之后,在面对政局的动荡不安以及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的情况下,以自己实干家的个人魅力以及过人的才华,给美国民众带去信心,成功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任美国总统。

美国经济危机的情况

1929年10月,当美国民众还沉浸在繁荣的美丽景象中时,发生于股票市场的大崩溃而引起的经济危机已经以迅雷之势席卷美国。10月24日,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它带来的恐慌令那一代美国人生不如死,造成了美国经济的严重倒退。股票市场的大量抛售,导致美国金融机构纷纷倒闭。在大危机的影响下,美国农业出现巨大问题,农产品挤压过多,人们不得不烧毁大量农作物,将牛奶倒入河流,水果烂在树上。工业方面,工厂纷纷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美国的街头处处都是一副萧条的场面。大危机造成的破坏还在随着时间的向前,在不断扩大。

由金融领域引起的经济危机,不仅使银行、股票等金融机构倒闭破产,而且对社会的影响也是毁灭性的。整个社会处于萧条状态,街道上满是找工作的人们,流浪汉满满皆是,到处充斥着饥饿、绝望,据不完全统计当时美国至少由800万人以上死于饥饿。当时美国人丢掉了他们的尊严,忘记了他们的骄傲,如同乞丐一样去捡资本家扔掉的垃圾。当时美国的社会出现一种这样的状况,大量的生活用品,食物堆积如山,但是民众没有相应的购买力,致使当时商业活动个非常的低迷。为了削弱生产过剩的不良影响,资本家只能将牛奶倒入河流,将玉米烧在田地,这样的举动是社会一度陷入混乱,民众情绪及其不稳。

这一场危机不仅是对于美国的经济是一场灾难,对于美国的社会也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人口锐减,道德沦丧,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社会治安混乱。这样的状况直到“新政”的到来才有了很大的改善。

危机的解决

罗斯福在竞选演说中提出:“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发现或开采自然资源,或者更多的商品,而是„„按照消费调整生产,更公平合理地分配社会财富和产品,使现存经济组织适应为人民服务的需要。开明政治的时代已经到来。”

“新政”是是一个概括。它主要指的是美国政府在那个艰难的岁月所实施的一系列紧急措施。按照施行目的,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35年之前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复兴;1935-1939年为第二阶段,主要是改革和救济。

对于美国当时糟糕的局面,罗斯福毅然放弃以前政府遵循的“自由主义”,他调动国家的力量实施紧急措施,及时颁布法律,让一切行动合法化,在金融、农业工业、社会保障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改革。

二、“新政”之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当前我们面对的国内经济形势与“新政”时期的美国有很多相似之处,社会主义改革进入深水区,前方的道路迷雾重重,如何能够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是我当前所面的首要问题。“新政”我们撇开其本质,“新政”的一些措施做法,对于经历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是具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的速度被世界震惊,创造了“中国速度”,人民安居乐业。但是在这样高速发展状况下我们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多:贫富差距悬殊的加剧、就业压力的增加、官员腐败等。反观当时的美国所遇到的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还有就是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如就业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我们都需要政府的力量对这些问题进行整合,通过国家的力量解决着问题。

1、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完善和改革金融体系。

1923年美国经济危机首先就是在金融领域爆发的,为克服金融危机,罗斯福上任之后,就开始了对银行业的整顿。《紧急银行法》,该法规定禁止黄金兑换和出口黄金,命令银行增大钞票发行量,缓解市场上的资金短缺问题,为了对全国银行的进行管理和监督,国会宣布成立联邦储备银行。对于银行方面增加了信心,银行的业务也是渐渐回暖。在“新政”中,为应对经济危机的蔓延,还有就是挽救金融业的崩溃局面,罗斯福还采取了财政赤字的方法稳住了岌岌可危的美国经济局势。

通过“新政”内容对于应对金融界得危机,我国应加强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预防金融界的风险。自2001年12月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的密切,是机遇,也是挑战。纵观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经济危机的爆发总是始于金融界的混乱。现代金融政策对于国民经济具有很大的调节作用,所以对于金融界的监管不能掉以轻心。2012年的经济危机波及全球,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失业下岗人数增加,股市出现泡沫甚至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受到了不小的危害。虽然东南亚的经济危机影响到我国,但是由于我国大环境的良好态势,保持了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的汇率稳定。虽然是有惊无险的度过了2012年的经济危机,但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采取积极的措施,尽全力应对各方面的挑战以及国内出现的问题。同时应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前社会出现的不法社会融资行为进行制止,防止其破坏国内的投资环境,预防“泡沫经济”的出现。

“新政”在应对危机过程中第一步就是对于金融秩序和体系的修复以及改革,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并不是特别发达,一些法律法规并不是很健全,这样就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趁之机。近几年我国在银行业发生很多金融案件以及民间融资问题的出现,严重的影响到了我国正常的金融秩序,所以对于金融秩序的建设刻不容缓,也有利于我国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

2、调整经济结构,合理发展工农业

“罗斯福新政”改革农业,调整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使农业辅助工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劳动力与原材料。对于美国这一个现代化国家,农业也是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农业可以说是成就美国工业发展。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对于农民的处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增加了农民补助,这样做同时控制住了农业生产的数量,减轻生产过剩带来的影响,也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政府通过成立农业调整署,对农业市场,农业生产进行了规范的调节,维护了农户的利益,对于农业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建国后,我们的国家百废待兴,自古我们是以农业为主,造成了我们工业方面的薄弱,所以当时的发展战略是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所有的资源都向工业方面倾斜,致使我们的农业发展一度停滞,对当时国民经济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引进市场经济之后,农业曾一度崛起,但是同时造成农业生产结构的混乱,经济作物占很大比重。而且当时社会的天平倾向沿海与城市,致使农村经济发展极度缓慢,造成城乡两极化,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安全稳定.。近些年,我们对农业的重视,农业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之前造成的严重影响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地方政府过分干预地区农业结构造成农产品挤压不好销售,还有不合时宜的瞎指挥,不分章法的乱干预给农民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大量耕地荒废,大量劳动力浪费流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这些农村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农业未来的发展。所以说无论出于哪个角度我们必须出台更为合理合情的政策对农业、农民、农村进行扶持、帮助,实现农村经济的腾飞。

在这种局势下,2005年中央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第一是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第二是加强农业方面的立法工作逐步加强,在增强农民自身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让农民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三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最后,建立健全农村的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关注“三农”问题,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如今如火如荼的“家电下乡”、正在进行的“村村通”、“农村医疗保险”等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解决了老百姓最为关心基本生活问题。还有就是最为重要的土地问题我们也是做出了很大的调整,农田的水利建设既节约了水资源,也减少了农民的生产成本,一举两得。还有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我们也进行了妥善的解决,发展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于地区经济和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和谐社会

罗斯福总统作为改革家是聪明的,他获得了民心,获得全美国民众的支持,所以他颁布的一系列措施可以顺利实行。在“新政”中,对于社会保障的建设可以说是重中之重。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于失业的民众,罗斯福并没有一味的救济,而是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现状。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政府通过拨款的方式对地方进行救助,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改善人民的生活。各州成立民间资源保护队,吸收青壮年劳力,进一步解决了就业问题。他们对林地,耕地等进行改造,还有一些筑路工作,大大改善了民众的生活水平。政府方面最为著名的工程就是田纳西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吸收了大量的待业人员,很大的缓解了当时糟糕的局面。(这项工程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区起到了很好改善作用,当地就业问题,人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变,缓解了因经济危机带来的紧张局势,对于整个美国社会局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罗斯福在施行新政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劳动人民的状况。1935年,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严格规定了保护劳工的法规,确定劳工的权益不受侵犯,详细的罗列了劳工的基本权益。如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禁止雇佣童工等。这一项措施,深得民心,同时缓和了当时美国紧张的社会矛盾。在“新政”内容中除了恢复经济的措施外,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935年国会通过《社会保险法》,其中对社会弱势群体给予了非常大的关注,规定实行养老金和社会保险制度。这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大大加强民众对政府信任,以及对未来的生活憧憬,对于社会安定团结,全国经济的复苏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改变了我们落后的面貌,增强了我们的综合国力,但是它所带来的问题我们不能回避,也不会回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带给我们的成果是客观的,但他所造成的问题是令所有人头疼的,“下岗”一词从此进入人们视野。造成这一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当时工人就业模式、就业制度方面存在很大问题;还有就是国有企业固有的盲目、自大的性格,企业的管理不善,用人不当,造成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在美国经济大危机时期,大量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对社会的安定造成很大的危害,当时美国政府颁布《紧急救助法》,对失业民众进行失业补贴,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安稳。

由于当时我国急于发展经济,导致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并不是很健全,造成当时下岗职工情况很糟糕。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解决不了,对于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党、政府根据当时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下岗职工的权益以及再就业的措施,1984年我国对退休金制度进行了改革的探索、1998年我们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1988年我国建立失业保险制度等等诸多保险制度的建立体现我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4、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增长

在解决危机过程中,对于失业的民众,罗斯福并没有一味的救济,而是给他们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现状。1933年,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政府通过拨款的方式对地方进行救助,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改善人民的生活。其中最为著名的诗田纳西河流域治理,这项工程对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区起到了很好改善作用,当地就业问题,人民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改变,缓解了因经济危机带来的紧张局势,对于整个美国社会局势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为解决受国际经济影响而产生的事业人员,我们同样也是采取“以工代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三峡大坝的修建以及承办2008年奥运会等等,国家启动的这一系列重大建设项目,顺利解决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随着我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城市的水利、文化、交通等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健全,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稳固基石。

加强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力度,保持各地区协调发展。“新政”中最为著名的落后地区开发政策就是田纳西河的开发政策。该项措施的实施对该流域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作用,同时为美国提供大量的电力供应,对本地区的交通,供水,环境等也有很大的改善。我国前些年的开发西部、振兴中部等一系列发展战略对于地区经济的发挥发展起到了很大积极作用,对于我国整体经济构架也起到了协调作用。西气东输战略拉动我国东西两大区域的经济增长,同时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促进了资源的汇通,实现共赢。

5、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为各项改革保驾护航

“新政”内容中颁布了诸多法律,如《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 《联邦紧急救助法》《社会保障法案》《工资工时法》等。这些法律的颁布保证了改革措施的合法化,对于措施实行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我国,我们常常遇到一些不法分子投机取巧,钻法律空子的现象。随着改革深入,我们感觉到法治的改革迫在眉睫,只有法律的健全我们才能维护我们自身合法的权益。对于失业的人们,有了健全社会保障就不会在迷茫,他们对未来还有希望,只有这样我们的改革才能长远,只有用法律保护的社会才会有秩序,只有用法律保护的市场经济才有前进的动力。在执法过程我们执法人员必须做到严格,公正,这样才可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杜绝暴力执法,这样才能够使人民的权益得到保护。

三、“新政”给我们的启示

如今的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怎样能继续迅猛的发展,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通过对罗斯福新政的解读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改革是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还有对未来的信心,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如今的社会瞬息万变,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世界联系日益密切,所以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我们就更应该时刻警惕,市场经济下的宏观经济,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抓住机遇争取取得更大成功。

相对于胡佛政府的无作为,罗斯福通过路边谈话等一系列的亲民措施,与下层群众沟通交流,拉近了政府与人民的距离,增强了人民度过难关的信心。虽然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政策令人诟病,但是在当时对整个社会以及美国政局的稳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于胡佛的放任自由,罗斯福的做法无疑使非常正确的。所以说改革者“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好”。

相对集中的权利是政策实施的重要前提。在改革过程中罗斯福知道改革阻力会非常大,所以他通过对最高法院以及国会的调整,扩大了总统的权利,使他颁布的各项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但是过度集中的权利容易造成专断,但是这也是非常时期的非常选择。反观我国的改革,应该加强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增强企业自主改革的积极性,对于政府方面适当的加强自己的权利,防止地方出现“瞎指挥”的错误行为。

6.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 篇六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而且我国能源紧张、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现代能源服务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2月15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减少碳排放30%,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

(1)碳交易。20,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ETS、澳大利亚的NewSouthWales、美国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和英国的UK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Sachs)、Morgan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增大陆海碳汇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相当于减少了CO2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合96000万hm)计算,相当于年比20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

(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04—21.

[2]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7A):33—35.

[3]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4):71—74.

[4]邹骥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 篇七

英国政府在 2003年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 涵盖了所有国家都关注的经济发展问题, 相当于重新包装了环境保护问题, 将环保牌打成经济牌。在这个议题中, 用“气候变化”取代了“地球变暖”, 淡化了一直争议很大的温室效应理论。在全球能源资源价格飙升, 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 将环保问题提升至低碳经济问题, 更吸引了所有人的眼球。低碳经济的涵义涉及到经济的方方面面, 几乎所有人类活动都会有碳排放 (包括呼吸) , 比环境污染等问题覆盖面更为广泛, 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势在必行的经济发展模式。

低碳经济, 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区别于过去以高消耗、高增长、单纯追求GDP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中提出我国将降低碳排放总量,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温家宝总理在当年 11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 到 2020年我国单位 GDP的碳排放比 2005年下降 40%~45%。

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目标, 就是在保证对整体经济发展影响极小的情况下, 降低单位 GDP能耗, 进而减少总体能源的消耗。在高碳经济发展模式下, 能源商通过经济循环获取暴利, 并通过各个环节传导, 最终由消费者来负担能源消耗的代价。反之,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 从终端的消费者开始, 减少能源消耗或者购买使用节能产品, 通过减少商业、制造业能耗, 提高经济效率、能源使用效率, 最终反传导到能源商, 削减能源商暴利, 使消费品尤其是节能产品回到利润合理的价格区间。对于国家而言, 则可以减少总体能源消耗, 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存度, 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低碳经济的背景和本质含义, 不难发现低碳经济其实是大国间对能源资源博弈的产物, 而我国刚刚加入这场博弈。最近几年, 我国各大能源企业的国际交易受阻, 国际油价频繁波动导致我国若干航空公司产生巨亏, 针对铁矿石产业的谈判屡遭失败, 以及我国屡次收购海外资源失败, 都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发展能源经济的重要性。我国被视为经济发展迅速但却高能耗的大国, 处境十分尴尬。而我们不但没有美国在全球大肆夺取能源的实力, 也没有日本和欧盟制定低碳经济规则的影响力, 与此同时我们仍然处于经济快速发展, 需要大量能源消耗的阶段。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远影响, 欧洲财政吃紧, 美国在能源问题上不得不收紧海外扩张策略, 更注重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后通过投放四万亿元刺激经济, 率先走出了泥潭。尽管金融危机重创了我国出口贸易, 但也为我国加快经济转型提供了良机。2010年以来, 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就是调结构、促发展、保稳定。如果能够顺利完成经济结构优化转型, 从量变发展到质的飞跃, 我国将从世界工厂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经济的引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

目前, 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发展低碳经济已被纳入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 目标为建立一个节能、生态友好型社会。这就需要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两方面着手发展低碳经济。目前,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 油、气资源条件不足, 这使得煤炭这一高碳能源仍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主要资源。对于如何将类似煤炭资源等高能耗、低附加值且技术水平低的产业转化为低碳 (高技术、低能耗、高附加值) 资源产业, 中央就此提出了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目标, 包含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等, 这几大行业均与低碳经济有关。发展低碳经济, 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 可以有效降低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在制造业方面, 利用我国成熟的制造经验, 发展低碳市场的潜力也是无限的, 积极开发国内市场会给我们带来新的机遇;全面发展低碳产业, 将新能源应用到减少工业电力碳排放比重, 再到发展低碳服务、碳金融等, 传导到我国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 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首先, 发展低碳经济, 产业结构调整是重要途径之一。我国需要推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揽子政策, 将能源政策、节能和减排政策整合起来,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做了很多工作, 2006年我国确立了可再生能源未来规划目标, 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将逐步提升。经过政府和公众的努力, 我国期待在未来几十年内达到全球最高的能源利用效率。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路上, 我国正朝着这一目标努力。

调整出高效低碳的产业结构, 全面合理地发展可再生资源, 提升其在总能源中的比重。新建基础设施可以大量采用先进技术,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国家发改委已经颁布相关条例, 例如, 新建火电站必须采用超临界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等;控制高耗能工业发展, 减少和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普及和规范高效节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农业, 提高森林覆盖率和管理水平;引导公众反思、摒弃习以为常的高能耗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 减少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 从而充分挖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

其次, 通过调整区域经济结构, 合理发展低碳经济, 重点扶持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 人口稀少, 发展低碳经济给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中西部的清洁能源, 包括丰富的风能、水能, 还可以利用广阔的土地建立太阳能、风能电厂, 改变传统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开发西部丰富的能源, 为东部输送能源的同时, 低碳环保更减少了对地区环境的影响, 最终给西部经济带来超越以往高能耗、高污染等落后发展模式的巨大经济收益。另外, 通过立法、政策导向、价格调节以及金融服务支持, 改善区域能源利用结构, 保证国家能源安全, 高度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使区域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已经迫在眉睫。在未来国际经济发展中,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新的也是重要的经济发展模式。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提出, 我们应当逐渐过渡到低碳经济模式, 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各国通过《京都议定书》达成基本共识, 所有国家都有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和责任, 而发达国家应肩负起更重大的责任。很多发达国家也表示愿意在完成自己减排目标的基础上, 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 应对气候变化。这一系列的共同决议, 将会在全世界范围内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欧盟已经明确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目前,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 构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对各个行业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白皮书) [Z].2008.

[2]Stern N.Stern.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Chang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付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3) :14-19.

[4]OECD.Indieators to Measure Decoupling of Envi-ronmental Pressure from Economic Growth[R].SummaryReport, 2002.

[5]朱守先.城市低碳发展水平及潜力比较分析[J].开放导报, 2009 (8) :10-13.

[6]郭万达, 郑宇.低碳经济:未来四十年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开放导报, 2009 (8) :5-9.

[7]潘家华, 庄贵阳, 陈迎.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N].中国环境报, 2006-01-27.

[8]Department of Trade and Industry.Energy White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e a Low Carbon Economy[M].London:TSO, 2003.

[9]吕学都, 刘德顺.清洁发展机制在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8.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 篇八

关键词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673-890X(2014)15-0-0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第3个目标就是在21世纪中叶前后,赶上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关键就是农村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也是我国目前人口基数最大的群体,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最终是要解决农民问题。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各个地区的生活条件和资源不一样,农村经济发展的背景也有很大区别,这导致我国各个地区的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

1 区域经济的概念

区域经济指的是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综合体。从宏观上讲,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概括性的经济发展,也是一种地理性的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地区的资源利用开发水平,其主要表现在区域范围内生产力的布局和经济效益综合发展水平上。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并不是单纯的反应在经济指标上,必须要从整体考虑到全社会经济效益发展与地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其发展也必须顺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但同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都存在差异,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也呈现出多种形态。

2 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总体水平较低

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纵使部分农村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良好,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而且,农村经济总量中有很大一部分并非来自农村,更多来源于农业相关产业,尤其是涉及农业的第二产业,更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在我国,大量的贫困人口仍然来自与广大农村,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低也是制约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而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或者是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很高,有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超过城市。

2.2 产业结构调整困难

农业实现产业化经营是实现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的主要组织模式,当前,我国农村产业规模小,生产效率低,缺乏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缺少同我国第二和第三产业的衔接,农业生产的产业链较短,农业产业结构中农业的经济比例很低,受到生产力、自然条件、生产成本的制约,农业产业结构想实现进一步调整非常困难。然而,农业产业化的现代化推进的过程就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如果不能顺利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将延缓现代化的过程。

2.3 经费投入困难

地方财政困难,国家投入不足。地方往往把主要的资金投入到收益快的产业,而农业投资大,收益时间长,回报率低,风险也高,资金流通慢。农民自身经济收入有限,在生产投入方面更是小本经营,即使成立合作社,资金方面仍是最大的困扰。经费的困难,阻碍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农村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3 全面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

3.1 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城乡经济发展中,城中村、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都可以成为较好的试点资源,政府可以采取“优先发展”的原则,重点建设这些地方,一点带面,全面实现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是要将较为分散的居住地或者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恶劣的居民迁居到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按照标准统一进行规划建设,保证居民的生活条件稳步提高,最大限度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2 增加资金投入

要实现城镇化发展,政府资金投入必不可少。但是,就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而言,我国还不能全面实现城镇化,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发展建设。从试点建设开始,逐渐增加资金投入。此外,要实现城镇化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各级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吸收社会资金,带动广大农民一起加入到实现城镇化的建设当中。各级政府可以增加资金来源渠道,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3.3 推进农村产业化改革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提高农民的收入,要想提高农民的收入就需要改革农村的经济结构,由此,必须大力推进农村产业化改革,以地区为中心,建立社区型的负分合作制度,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广大农民如果或者自行开办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同时,地区政府加快农民土地流转,切实解决农民因外出打工导致大量土地荒废的现象,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的种植知识,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扶贫,通过推进农村产业化改革,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同时,政府要不断完善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防止农民因病返贫,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示范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4 建设以农村地区为中心的物流体系

我国很多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就是道路交通建设落后,物品无法进出农村地区,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建设农村物流是相对于城镇物流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以地区群众生产生活及其他经济活动为主的存储、加工、包装和运输。建设农村物流中心,积极建设农村公路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以城镇行政为中心,优化地区资源配置,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规划。

4 结语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如果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将制约我国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农业发展关系到我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必须解决“三农”问题,才能全面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虽然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必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9.我国体验经济的发展意义及问题研究 篇九

整体来讲,民营企业的变迁经历了从早期的个体户开始,转而为变种的合伙企业、集体企业,再到法律认可的私营企业.再演变为公司制的企业,逐渐走上资本运作的国际化道路。这一系列的发展,与国家政治气候这个大环境的变迁息息相关。可以说,民营企业发展的每一步.都在政策法律文件中落下有迹可循的脚印。因此,考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必须与我国特定的政治环境相联系。民营经济是本文研究了民营企业存在的优势及问题,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民营企业 持续发展 研究和思考 企业文化 文化建设

I

目 录

内容提要:................................................I

一、绪论.................................................1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1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2

1.具有企业家创业精神特点.............................................2 2.完全的市场导向.....................................................2 3.具有灵活性和竞争性.................................................2 4.家族式企业、非法人治理制度.........................................2 5.管理不完善.........................................................3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3

1.创业阶段:敢为天下先。“四千”精神................................3 2.守成阶段:科学管理。团队精神......................................3 3.创新阶段:哲学头脑 利他精神......................................4

二、我国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4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充满竞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5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够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5

(三)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社会技术进步..5

(四)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能够多出口创汇,发展对外贸易。........5

(五)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的作用..........6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6

四、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7

(一)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7

(二)管理水平低下..............................................7

(三)人才机制不灵活............................................7

(四)企业生命周期过短..........................................7

(五)决策盲目,风险经营........................................7

(六)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7

五、促进我国民营企业有效发展的对策.......................8

(一)注重内外统一性............................................8

(二)加大支持力度..............................................8

(三)提升员工素质..............................................8

(四)加强文化创新..............................................8

六、结语.................................................9 参考文献:.......................................................9

II

一、绪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民营经济从萌芽初现到璨若星河,从观望、默认到国民经济的补充,直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这是中国向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迈进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程是民营企业不懈奋进和取得非凡业绩的时期,全社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民营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引起强烈的关注。并且随着我国加入WTO,中国已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在今天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认真分析当前其发展过程中具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研究和思考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对于进一步引导我国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目前我国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存在着缺乏重视、缺乏自身特色、重形式轻内涵、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脱节等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经济基础的必要保障、缺乏对企业文化内在机理的深入理解。只有明确企业核心价值观,注重企业外部文化建设与内部培育的统一,明确企业核心价值观,注重企业外部文化建设与内部培育的统一,着力提升民营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创新,才能培育出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从而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客观地说,民营企业是一项长期的建设工程,民营企业的发展正从发展初期向发展中期转变,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式转变。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

民营企业的概念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另一种看法是指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

民营企业,简称民企、公司或企业类别的名称,是指所有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是没有“民营企业”的概念,“民营企业”只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中国民营企业的概念,从外延上看,是包括港澳台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之外的企业。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民营企业应该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个体经济算起。从字面上来看,“民营”与“国营”、“官营”相对应,“民营”一词的本质规定是“营”、执行主体是“民”,强调一种与资产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式。民营企业的概念在经济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另一种看法是指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

民营企业是人民大众以民间资本联合、劳动联合、知识智力联合、资源联合形成的社会化的、公众化的创新经济组织,它不需要国家拨款、不要国家行政编制,依靠自筹资金、自愿组合、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型运作机制。当国有和大规模资本逐渐退出后,开始涌向能源、交通、金融、房地产、高科技行业,民营企业于是得到迅猛发展,期间也滋养了众多实力不凡的民营企业群体。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着最有活力的位置。

(二)我国民营企业的特点 1.具有企业家创业精神特点

现代企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企业发展的成败不仅取决于企业家的领导和决策能力,更主要的是取决于企业家的人格力量。民营企业的成功在于民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这种创业精神不仅包括艰苦的努力奋斗,还包括善于抓住机遇、敢于冒险的精神。正是企业家们不断进取的精神,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2.完全的市场导向

民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就是实现资本增值、追求资本收益最大化,有将其利润进行再投资以实现进一步资产增值的内在投资欲望。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民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经营活动完全以市场为导向,将资本向市场需要的产品上转移,将资本投向边际生产率高的产业。

3.具有灵活性和竞争性

民营企业完全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性。从未来三年的发展看,民营企业500强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了发展模式,有397家企业表示继续立足主业,占500强企业的79-4%,其中55家企业表示要坚持主业;更多企业则是发挥主业优势,在主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向关联产业发展或适度多元化投资;有78家企业表示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4.家族式企业、非法人治理制度

我国的民营企业大多是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无法真正形成现代法人企业制度。据调查,70%的民营企业基本上仍采用家族集权式管理模式,企业的产权、治理结构不够合理,制约了竞争力的提升。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家族式的管理模式,在创业阶段有其特定的优势。但在企业做大、做强、规范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复杂的经营管理和组织结构,家族式管理模式的固有特性,使其在大规模民营企业中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我国的民营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受到较大的限制,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大部分都采用家族式管理模式。由于家庭企业以血缘为纽带,人合的成分大于资合。另外民营企业规模偏小、产权结构不清晰,在完成了创业期的快速发展并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这种组织形式不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家族式企业或合伙企业的组织结构不稳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变动直接对企业产生不利影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

5.管理不完善

民营企业的管理大多采用了成功企业的模式,在企业制度和文化建设上也以标杆为主,没有能开发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这种通过模仿学习而建立的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往往有名无实,成为企业日常工作中的摆设。企业要想赢得并持续保有竞争优势地位,就必须拥有独特的运营活动和管理模式。民营企业在管理上主要存在内部组织关系不稳定、管理层次不清、计划性不强、管理方法单调和重市场不重现场等问题。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民营企业的变迁经历了从早期的个体户开始,转而为变种的合伙企业、集体企业,再到法律认可的私营企业,再演变为公司制的企业,逐渐走上资本运作的国际化道路。在30年发展变迁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创业、守成和创新三个阶段,分别体现了敢为天下先与“四千”精神,科学管理与团队精神,哲学头脑与利他精神。考察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历史。必须与我国特定的政治环境相联系。特定的政治环境决定民营企业的发展.随着政治环境而变化。在30年发展变迁中.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归纳为创业阶段、守成阶段和创新阶段三个阶段。在创业阶段,他们表现出敢为天下先与“四千”精神;在守成阶段,他们表现出科学管理与团队精神;在创新阶段,他们表现为哲学头脑与利他精神。

1.创业阶段:敢为天下先。“四千”精神

民营企业的创业阶段。从宏观上讲,是自改革开放后较长的一段时期。大致是从1978年到1992年这一段时间内,整体上是处于“草商”阶段。从政策和法律角度来说。也没有打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枷锁。在此环境中,民营企业(个体户、私营企业)要求生存谋发展,吸取历史教训,敢为天下先,具有“跑遍千山万水闯市场、吞尽千辛万苦办企业、道尽千言万语拉客户,想尽千方百计访成功”的“四千”精神,有常人所无的胆识与魄力,有着先知先觉的敏锐力。还要稍微具有市场意识和知识。正是因为企业家们具有这样不懈追求的精神,中国的民营企业才能不断地突破。即使过程中有失败,有低谷,仍未能对民营企业的发展造成冲击。

2.守成阶段:科学管理。团队精神

守成阶段的民营企业家以科学知识武装自己,秉承传统道德,具有经营管理

智慧的商人。这一阶段的民营企业家被人们称作“儒商”。他们正像以敏捷和速度著称的猎豹,嗅觉敏锐,行动快捷.能够巧妙地避开陷阱,迅猛地抓住猎物,并且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修炼出了对危险和机会特殊的直觉。他们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熟悉每一种利益格局,懂得在其中如何合法而又灵活自如地穿行。民营企业高速发展势必对企业领导者的战略领导力的要求在提高,战略领导者未必具备全面的科学管理知识,但至少具备科学精神,能够完成对企业的正规化管理。

3.创新阶段:哲学头脑

利他精神

创新阶段的民营企业家.主要体现为商人和哲人的结合体,是能用哲学智慧统率科学知识的新商人,可称之为“哲商”。在经营运作中,他们体现出来的是大智慧,他们就像草原中的大象一样,站得高、看得远,走得虽慢,却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累积雄厚的实力。在商界中,这类哲商屈指可数,但却是民营企业家们向往追求的目标。

在创新阶段,从国家整体情况而言,体制转轨成功,处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同时,我国的社会转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现代工业社会与开放社会已经基本形成,民营企业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民营企业的发展也不能单单为了企业利益而发展,需要分担社会发展过程中带来的社会责任,履行社会义务。譬如,对公益事业的热心,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的支助,这种支助未必是直接的经济无偿投入,也可以是参与对西部的建设。本质上,这是民营企业的利他精神的体现,因而民营企业走人了“创新”阶段。对民营企业家战略领导力的要求相应的迈入艺术境界以及一定程度上的哲学境界。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对民营企业来说是一个分水岭。西部大开发既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机遇。实际上也是民营企业参与国家事业建设、分担国家责任,扩大社会影响力的体现。跨国巨头进军大陆。民营企业面对的挑战巨大,这就需要民营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精神.以应对外资企业的巨大压力。这种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是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达到艺术境界和哲学境界的展现。在这两种境界下,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是民营企业战略领导力的具体要求。对社会责任的分担,体现了民营企业的利他精神。

二、我国民营企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民营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表现出了公有经济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城乡就业人员,减轻了社会的压力。另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离不开民营企业的发展。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它与市场经济天然相容,互为发展条件,其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必须通过市场去实现。发挥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助于建立和完善充满竞争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的根本属性是竞争,而竞争又是保持经济活力的关键。民营企业通过反对垄断和垄断带来的高额利润,形成了保持竞争的压力。只有保持竞争才能避免过分集中,为经济繁荣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民营企业是促进竞争与防止垄断的推动者,同时又是与垄断竞争的强有力对手。

(二)民营企业的发展能够增加就业机会,稳定社会秩序。

企业规模越大,资本集中程度和有机构成越高,吸纳每一个劳动力就业所需资本也就越多。与大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同等数量的投资可以吸纳更多的从业人员。民营企业组织成本低,经营灵活性大,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能力较强也是保持民营企业较高就业机会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经济出现萧条时,大企业为转嫁因萧条而造成的损失,都采取裁员的做法,而民营企业在这方面的震荡要少一些。在经济繁荣时期,大量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带来了大就业。民营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劳动力需求,吸纳了绝大部分劳动力的增量和存量转移,缓解了就业压力。

(三)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有助于依靠技术创新,推动社会技术进步。民营企业组织规模小,对个人主动性和创造力的约束小,成为科研人员的试验场所,对生产造成的损失也小;民营企业面对竞争生存的压力,使它更具有技术革新的动力;民营企业对市场和技术变化敏感,也具有革新意识。这种内在的本质原动力引导着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尤其是高新技术行业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l6家企业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的企业达11174家,获得全国工商联科学技术奖的有l2家。

调研显示,民营企业500强共拥有有效专利74631项,比2010年增长58.38%,其中的43.76%为发明专利。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23522项专利总量居于民营企业500强首位,其中发明专利占比86.35%,重庆力帆控股有限公司和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居于第二位和第三位。

(四)民营企业的存在和发展能够多出口创汇,发展对外贸易。

实践证明,民营企业在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商品、货币、技术、贸易、管理的国际流动性的扩大而与日俱增。民营企业500强“走出去”步伐加快,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企业转型升级。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进行海外投资的企业项目数量的增长较快,投资规模增大,对外投资方式多样化,“走出去”目标明确,开始在战略高度进行全球布局,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也有所增强,已开展海外投资的企业数量达到150家,投资企业或项目达到584个,累计海外投资额达到123.48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99.92%。

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贸易摩擦增多,2011年民营企业500强有32家企业遭遇贸易摩擦,共发生72起,其中知识产权纠纷和反倾销是最主要的类型。面对贸易摩擦,民营企业500强逐步学会按照世贸规则有组织、按步骤、有层次地维护自身利益,采取协商、应诉、起诉和仲裁等多种方式应对,同时联合同行业共同应对、借助商会力量也成为重要选择。

(五)民营企业的发展对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积极的作用

发展民营企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可增加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的土地使用面积,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生产,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业转变。大力发展农村民营企业,可以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有利于带动服务业和商业的繁荣,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发展农村民营企业,可以解决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在企业就业的农民可以纳入城市保障体系,获得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同时,企业的发展促进地方财政税收的增加,可以有更多的公共支出用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着最有活力的位置。企业数量、资金规模不断增长,自主创新、对外投资成果显著,吸纳就业、增加税收持续提升。

随着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民营企业的管控能力和治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在民营企业中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内部审计制度成为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增强内生机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制度,是民营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的必然选择。

近年国企面临困境,为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失业问题,民营企业成为安置失业人员的重要途径,有近600万下岗职工被私营企业所吸纳,极大地帮助了国企下岗职工失业的严重问题,支持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常实施并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有理由认为民营经济将发展成为我国有光明前景的所有制形式,这是民营企业坚信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会取得更大成就的前提下定位自身发展战略的基石,也是应予以自身的在国民经济发展格局中所占有不可动摇地位的正确评价。

因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绝不能将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在外。但是,由于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以及民营企业自身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得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的问题,这值得我们去关注并进一步研究。

四、我国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些影响其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部门在履行其职能时还存在着不能一视同仁的情况,“两张脸”和“两个标准” 的情况依然存在;在服务收费、子女人学等方面往往被提高收费标准,得到特别“关照”。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

(二)管理水平低下

我国目前的许多民营企业都选择了家长式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主要表现为“家族”和“亲缘化”特征,实行集权化领导、专制式决策,经营者既是资产所有者,也是资产经营者。当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家长式管理由于决策层和执行层界限模糊,缺乏“纠偏”机制。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决策失误。

(三)人才机制不灵活

大多数民营营企业家都非常重视人力资源,但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却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而没有从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过人才和他们的人格尊严。加之民营企业任人难亲的用人方式,使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人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持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

(四)企业生命周期过短

据统计,我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5000家民营企业,生存时间超过5年的只有430家,其余91.4% 的企业已烟消云散,生存期超过8年的企业仅占总数的3% 左右。

(五)决策盲目,风险经营

民营企业的发展初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这在一个曾经长期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一统天下的社会经济生活中是非常正常的,但却使一部分成功的经营者因此淡化了风险意识。四面出击,盲目的多元化经营,过分的自信导致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也无法正确地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

(六)设备科技含量低,技术改造的相对滞后,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民营企业大多为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这种生产模式注定了企业不可能拥有高科技含量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此同时,民营企业由于其先天的原

因,较低的员工素质也制约了企业技术更新的速度。

五、促进我国民营企业有效发展的对策

(一)注重内外统一性

企业的外部文化应该是内部深层文化的真实反映,企业的内部核心文化通过员工的行动表现出来,又对内部核心文化的培育和丰富起促进作用。因此,民营企业首先要做好愿景、战略等实施纲要,使每一个员工都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同时对企业战略实施分解,分层落实,使员工清楚自己与企业战略的关系,这样通过企业制度和流程的贯彻和遵守,员工的行动就能和企业目标保持一致;在此基础上,企业应加强品牌宣传,建立员工行为规范,树立企业形象。外部文化宣传能够增强员工的自豪感和信赖程度,刺激员工自觉遵守企业制度,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注重工作质量。二者相互作用,内外互补,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二)加大支持力度

首先,政府一方面要加强体制改革,为企业文化的创新提供充分的伸展空问;另一方面,要从政策和舆论导向方面引导企业首先要发展自己的经济实力,在达到一定规模的基础上塑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而不是盲目追求形式。其次,社会应当通过一定的评价机制,对企业文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鼓励企业文化的创新,促进企业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再次,研究机构和民营企业咨询机构应当为企业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用科学的理论指导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使企业文化更能反映企业自身的价值观,在表现形式上更具个性化。

(三)提升员工素质

要建设优秀的民营企业文化,首要的是通过自身努力加强培训,提高民营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民营企业家不仅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塑造者和推动者。企业家素质的高低和自觉程度,对于企业文化建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家要缔造出优秀的、高品质的文化,就要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在构建企业文化、实施文化战略过程中,民营企业家首先要自觉开展理念革命,从思想层面上确立企业文化;其次,努力将企业文化建设理念植入员工内心,从提高水平、普及科学技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三个方面着手,以提高民营企业员工的基本素质。同时可以采取诸如与晋级、评优挂钩等激励方法,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努力提升综合素质,逐步改变员工中存在的平均主义、安于现状等陈旧观念,树立优质高效、对用户高度负责的现代生产管理理念。

(四)加强文化创新

加强集群文化建设,进而实现文化创新。所谓集群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民营企业集群在长期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本企业集群特色的文化观念、文化形式、行为模式、管理制度与员工心态,体现了民营企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成员的认知模式、价值观念、经营哲学、竞争理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共同信念以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企业共同风范和精神。目前,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浙江、广东、江苏、福建等地,特别适合发展集群文化,企业集群兴起的地方普遍具有竞争和包容的文化传统,人们善于竞争,但又能包容竞争对手,允许竞争对手通过公平的手段参与竞争,通过包容性的竞争加强企业文化创新,从而达到民营企业联合、共赢的局面。

六、结语

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企业自身全方位作出努力,需要充分考虑企业内外各种影响因素,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方向,制订出切实可行而又凝聚精华的文化内涵体系,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稳定性和一致性基础之上,适时进行改进、提升,从而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进而为民营经济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竞争能力的增强做出应有的贡献。

只有明确企业核心价值观,注重企业外部文化建设与内部培育的统一,着力提升我国民营企业家和员工的素质,加强企业文化创新,才能培育出与民营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文化,从而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详细分析了解中国民营企业的现状,找出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从而使我国的民营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让民营企业对我国经济的贡献达到预计的好成果。

参考文献: 1.夏建胜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五个创新点经济问题探索.2002(6)

2.王争辉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企业经济2009(3)3.陈乃醒,傅贤治. 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2006-2007)4.吴晓波.吴晓波全集【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黄胜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探析【J].管理观察,2008(14):81.82.

上一篇:木桐小学卫生精细化管理工作方案下一篇:企业能力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