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2024-11-11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共16篇)(共16篇)

1.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于淑娟

【主要内容】:中学生正处于特定的身心发育发展时期,有着独特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倾向,而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亦会不同程度地对其思维方式产生各种影响。因而,对中学生的心理教育极为必要。基于目前我国中学心理教学的现状,行之有效的方式应是把心理教育体现在日常的学科教育中。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该首先教育他们成人,让他们健康的成长。【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初中教学 中学生 心理教育 心理素质 心理问题 素质教育 心理障碍 中小学生 应试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和改革步伐的加快与深入,各种社会矛盾和摩擦日趋剧烈,加之应试教育的诟病,中小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频显。针对这种情况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先实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与各学科教学,与学校的各项工作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心理健康教育所主张的理念在新课程中得到体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正是在社会与教育的不断改革中不断完善其内容,方法和体系,逐渐走向正确健康的发展轨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在于发展,它是针对每个学生的,并不是简单的补救过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从广义上说与教育的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使受教育的个性全面发展。从狭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形成,维护,促进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从而为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非常的脆弱,一遇到不开心或想不开的事情就很容易表现出来。中学生的年龄均在14-18岁左右,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即青春期),属于心理未成熟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乐观自信,表现为参与欲强,好胜心强,有冒险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中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中学生的心理需要逐渐加强,特别是社会属性方面需要明显增强了。著名学者杨丽珠、郑和钧等人为此进行了专项研究,并将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概括为四种:一是友谊的需要;二是独立的需要;三是理解与尊重的需要;四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当他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时,(表现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体与社会的矛盾)主观地认为社会对自己的不理解,积极性受挫,美好愿望不能实现,个性得不到发展,从而表现对社会、对成人的怀疑,内心痛苦、焦虑,甚至走向极端,表现出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对自我的封闭性;对事物的质疑性;对社会的叛逆性。如果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注意到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考虑中学生个性特征,不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引导,就会影响到中学生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

由于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加上涉世不深,认识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形成了他们一定的个性特征(即封闭性、质疑性、叛逆性),从而造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其一,由于中学生心理成熟不尽相同,形成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其二,由于中学生心理的成熟从很大程度上是以生理的成熟为基础的,需要一定的时间个体的发展(同时也需要社会的引导),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长期性;其三,由于中学生阶段属于青春期和心理未成熟期,对事物的认识经常出现反复,形成了中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反复性。那我们学校和教育界人士为什么要加强学生心理方面的教育呢?现在每个学校都在不断的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因为现在的学生是我们国家的未来,他们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们是我们国家以后的栋梁之才。加强心理教育: 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21世纪的人才,除了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国际有关专家预测:21世纪精神疾病更为严重地威胁人类。当代的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发生着变迁,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21世纪人才的整体素质,决定着祖国的未来。然而,毋庸讳言,当代中学生是一个庞大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社会群体。近年来,我国医学界和残联调查结果表明:全国精神病人的平均患病年龄是25岁,中学生所占比例为50%以上。只要我们打开各类报刊,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欠佳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反映在环境适应上;有的反映在学习心理上;有的反映在青春期心理上……各式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当代中学生的成长。二是,教育发展的趋势。

从国外心理教育的发展来看,社会的需要推动心理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20世纪末,世界各国都在调整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规则。以美国为例,在复杂的文化背景和多元的价值观下,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如虐待儿童、自杀、辍学等问题已不容忽视,美国学校心理咨询协会因此规划了《孩子是我们的未来:2000年学校心理咨询》行动纲领,要求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在21世纪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使学校心理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学校心理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特别是在90年代,学校心理教育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1994年,中央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在全国学校范围内开展心理教育,国家教育部也于1999年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但还必须看到,我国学校心理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尚有不少领域有待开发,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非规范性的探索阶段,和发达国家相比,正规化、科学化程度较低,仍需作很大的努力。2002年8月国家教育部又进一步明确要求,下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三是,心理研究的走向。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近几年在我国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地区和学校间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理论水平较低,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师资不足,专业人才发展较慢等。为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叶一舵教授提出了“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

总之,只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让我们学生们健康很好的发展,这样我们的国家以后才能够更加的强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们必须很好的加强并实行。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许多省、市、区在各级各类中小学就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各种因

素的制约,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存在着许多客观问题和障碍。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各种

各样的理念上的混淆或偏差。由此导致广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畏手畏脚,难辨优劣,心理健康课的功效难于真正发挥。

本文尝试结合有效教学理念、课程论和实际教学,对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特点和目标进行探讨,以期对改进和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成效有所裨益。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特点 1.整体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在内容设计、目标设置、评价

标等方面,不仅涉及一定的科学知识,还包含学生建构经验的活动和经验的增长,知、情、意、行的统一。2.生成性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际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逐渐走向融合与统一,一种新型的熔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于一炉的“学生本位课程”开始出现。其特点在过程中展开,具有动态生成的性质。

心理健康课不仅要求教师熟悉教材,而且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态度、认知、课外和校外的经验等等,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本身的课程资源,在课堂中展开知识的建构活动。

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应具有“学生本位课程”的特征,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3.动态平衡性

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对于知识与活动、预防与发展、全体与个别、预设与生成这四对关系,存在着困惑,导致心理健康的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

扣,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难于表现。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在这四对关系上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心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学生心理的发展和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并不是通过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就可以达到的。只有让学生在多样的体验性活动中,通过心理教育和训练去完成。因此,在实际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把握好教师的知识传授与学生的活动建构经验之间的平衡,即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动态平衡,这是对“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的正确解读。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目的在于使每个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同时预防各种心理异常和心理问题的发生。因此,在实际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把握好心理行为问题的

预防与心理潜能的发展之间的动态平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心理发育和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中的目标设置、内容安排、过程实施等方面,均要把握好全体与个别的动态平衡,抓共性,顾个性。教师在课前都会预先设计包含教学目标和过程在内的教学计划,心理健康课也如此。但是,由于心理健康课在内容和方式上具有开放的特点。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时,他们不愿意遵守某个固定的程序,而是期待能有所发现和感悟,并尽情表达其心灵深处的 情感。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应,往往会超出教师预先的设计,表现出生成的特点,这也是许多心理健康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频陷窘境的主要原因。同时,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是为解决学生当前存在的心理困惑或问题服务,最终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而自我成长,具有自我生成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心理健康课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4.体验性体验是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认知和行为的中间环节,是学生觉察自己、感受自己、评估自己、完善自己的基础。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及其程度。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应让学生充分体验其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师借助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促使其去探索、体会和感悟,从而促进其反思自我,建构自己的经验,提升其心理品质,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目标———自助。5.生活性

在心理健康课的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选取学生自身或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教学材料,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资源,即充分体现出生活性,学生们往往会对此十分关心和感兴趣,将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心理体验,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情境中通过自主认知、体验、反省来提升其心理品质。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的主题,应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最后又回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生活实践中提升其心理品质。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具有层次性。

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心理健康课在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时,至少应包含以下三方面目标:

1.发展目标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全面改善和提升,开发其潜能。教师面对的绝大多数学生在心理上都是积极和健康的,心理存在不适的是少数。因此,心理健康课的主要任务不是进行心理治疗,即,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教育模式,而非医学模式。所以,教师在设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时,应关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科学态度与精神,学会科学的方法,拥有良好的学习品质及自主、主动学习的基本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为学生将来人生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2.实效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是: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的是实践和实效。

根据心理健康课的发展目标和生活性特点,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教师要有“对象”意识,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思想。在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中选取材料来进一步生成课程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自身情况,通过知识学习或活动体验,促使学生的心理发生变化,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成效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评价指标,以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为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3.自助目标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措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今以“授———受”为主要教学模式的学科教学统治下,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要远离这种说教式的灌输模式,而应把课堂教学看作类似团体心理辅导。通过教师的有效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团体中来认识和了解自己,来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

从心理健康课堂教学的内在规律来看,这个过程是“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的教育过程。换言之,心理健康课是一种“助人自助”过程,即学生首先是受助者,然后是助人者,最后是自助者。在此过程中,学生首先把自己在“他助”与“自助”中学到的经验内化成个人的人生技能,从而实现“自助”,进而达到自我完善和发展。因此,笔者认为,一堂好的心理健康课,应该是教师促进学生主动建构心理和发展的过程。在其中,教师的作用是为学生理解和建构心理知识搭建“脚手架”。由此,在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围绕如何高效地促进学生实现“自助”这个目标,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为其长远的人生发展服务。

2.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二

谈话教育, 是班主任教育中最常规性的教育方式, 是与学生沟通感情, 对学生实施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谈话教育, 学生能充分感知到老师的浓浓师爱以及闪光的人格魅力, 并受到感召和激励。班主任要想和学生顺利交往,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就要掌握必要的谈话艺术。但在学校生活中, 学生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甚至千差万别的行为或思想问题, 都需要老师分门别类地加以引导、教育。给每一个孩子都多一点关注、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引导, 及时谈心, 交流鞭策。不仅能温暖孩子的心灵, 甚至会在他们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块闪光的里程碑。有的学生通过和班主任的谈话, 解开了思想疙瘩, 焕发了青春热情;有的学生却因为谈话更加重了思想包袱, 甚至产生“顶撞”现象。这说明, 谈话不仅要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艺术技巧。

一、充分了解谈话对象, 做到有的放矢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培养人和培植花木一样, 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 区别不同情况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 这才是因材施教!”我们的学生都是个体的学生, 每一个对象都是与众不同的, 包括性格、好恶、家庭环境等等。所以, 老师要充分关注班级的每一个学生, “需要老师满怀高尚的情感去关注每一个个体 (于漪语) ”。班主任在与之谈话前, 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状况和问题性质, 清楚哪些缺“钙”, 哪些缺“钾”, 哪些缺“碘”, 提前备好谈话的相应切入点。这样的谈话才不至于陷入盲目, 并能争取主动, 将学生引入到自己的教育轨道之中。

二、把握恰当的时机, 选择适当的场合

“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 机遇稍纵即逝, 教育的时机也是如此。人在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气氛, 会产生不同的心境。一个人处在愤怒、烦躁的情绪状态时, 往往听不进劝告和批评, 只有当他们心情平静下来时, 恢复了心理平衡, 就容易接受批评帮助。

学生A, 一个好动症孩子, 聪明但缺乏基本自我约束力。上课时经常无来由地扰乱课堂, 但自尊心较强。某次数学课后, 他哭着来找我, 述说着课堂中受到的委屈。原来, 数学老师批评他成绩差, 不经意地说了他“是个笨蛋”, 这让他无法接受。听后, 我顿感时机来了。我把他叫到办公室, 坐在我对面, 让他讲述经过。待他情绪稍为平复一点后, 我跟他进行沟通。慢慢地, 他很安静地听我分析:身上的优点、可以改进的方面、我希望看到的另一个他等等。那次谈话以后, 该学生像换了一个人似的:学习自觉了, 也有了纪律观念, 毕业时顺利考上高中。

教师把握好稍纵即逝的时机, 此时春风化雨的教诲就会给学生醍醐灌顶的感觉。同时, 与学生交谈离不开具体场合, 交谈场合是语言交谈赖以进行的外在环境而且对交谈亦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场合影响人的心理情绪, 对语言交谈有诱发和暗示作用。一个不善言谈的人, 在令他兴奋的场合会侃侃而谈;相反, 一个很爱说话的人, 在特殊的场合, 也会沉默不语。这充分说明谈话场合会影响人的言语行为。谈话场合可以选择办公室、教室、操场、餐厅、路上等, 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选择。因此, 一次成功的师生谈话, 必须选择好时机和场合, 两者缺一不可。

三、平等相待, 真诚交流

要取得良好的谈话效果, 班主任的姿态尤为重要。这种姿态就包括谈话时师生位置的思考及问询探讨的语调变化。如果老师威严地坐着, 学生木偶似地站着, 这不是谈话, 更像批斗。班主任谈话时, 必须平等待人, 坚持用民主的方法, 摆事实、讲道理, 以理服人。他所犯的错误, 要及时点拨纠正, 千万不能板起面孔, 当众讽刺、挖苦, 揭他的老底儿。

学生B, 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寄住姑姑家。由于缺乏必要的家庭引导和监管, 该生不思上进, 沉迷网络游戏。有时晚上溜出来上网, 彻夜不归。在特意准备后的一个放学时刻, 我找他谈话。在学校操场上, 我们边走边聊。从他的爱好开始, 说到班级需要他帮助管理, 并告诉他, 可以把我当做自己最信赖的朋友, 最亲近的家长, 我喜欢和他聊天。我逐渐发现, 他开始接纳我了, 并且非常坦率地分析自身的问题。我们走了一圈又一圈, 说了很多的心里话。我笑问他:“走了这么多圈, 累吗?”他赶紧说:“不累不累!我感觉很特别, 很舒服!”后来, 他竟成了班级管理的中坚力量。

可见, 在谈话的过程中, 应始终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真正在关心爱护自己, 自动解除对教师的戒备心理, 与教师建立“不设防”的和谐关系, 教师的教育意图才会被学生心情舒畅地领会和接受。因此, 班主任谈话时, 必须以平等地位和与人为善的真诚态度对待他们, 使他们感到老师的爱就像父母的爱一样温暖, 从而在心灵产生情感共鸣。

四、学会倾听, 激发学生的交谈欲望

马卡连柯说过:“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 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多数学生表面上敬畏教师, 其实在内心深处, 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和信任的。如何让学生在谈话过程中, 能把心窝子的话掏给老师, 也需要老师的倾听姿态。对学生而言, 教师的倾听相对于他来说就是受到了一种厚爱和尊重。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不仅需要老师积极而耐心的态度, 更需要老师尊重学生表述的话题, 做到换位思考。在问询情况或需要学生自我分析时, 老师要做一个目不旁观的倾听者, 用智慧的语言, 精炼的点评激发学生的交谈欲望, 使学生毫无顾忌地对教师说实话, 表白自己的心迹, 从而叩开学生的心扉, 倾听到学生真正的心声。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一样:“道德的自我教育——即激发起学生要当一个好人的愿望, 实质上是从自豪感、自尊心、劳动的尊严感开始的, 而缺少了这一点, 学校、学生集体都是不可思议的事。”学生打开话匣, 就是在进行道德的自我教育。有的学生会与我们交谈各种的话题内容, 包括生活、学校、家庭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如果及时引导, 加以妥善处理, 就会大大提高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五、话语委婉亲切, 表扬批评兼顾

春风拂面是温柔, 秋风劲吹是斗争。老师是学生心灵大厦的建造者, 给予学生心灵的只能是温暖和爱抚。在与学生的谈话中, 班主任谈话的态度要尽可能平和, 话语委婉亲切, 尤其对差生, 把他们看成是“受了伤的花朵”, 伸出温暖的手挽救他们, 他们就会把班主任当作亲人, 鼓起改正错误, 重新振作的勇气。即使学生违反了纪律, 问题非常严重, 老师也应举重若轻, 点到为止, 切不可给学生过重的心理压力, 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对于学生所犯之错, 不可一味指责呵斥。来个“先扬后抑”的谈话未尝不可。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 我们应该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即使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批评学生一个缺点的时候不妨先表扬他的优点, 在肯定学生优点的基础上指出他的过错, 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 也知道自己的优点, 也不至于失去努力的信心。

六、结合谈话目的, 灵活谈话方式

班主任与学生谈话前, 要弄清楚几个问题:找谁谈?针对什么情况要解决什么问题?这些问题是个体现象还是普遍现象?是要部分教育还是个体教育?每一次的谈话目的不同, 谈话方式应有所区别。

学生C, 一个内向而木讷的女生, 中下成绩, 极不自信。初三第一次考试后, 成绩一塌糊涂。我通过观察分析, 在课堂上集体教育效果不佳, 在校园这特别的环境里也容易给她压力。我与家长商量, 决定在一个周末时间, 来一个“意外相遇”。于是, 我们师生在大街上相遇了。起初她看到我很紧张, 但看到我笑着和她说话, 又不好离开, 只有跟着我“逛街”。我一边用周围来去匆匆的行人和琳琅满目的商品来转换话题, 慢慢地说到一个人的自信心以及潜力的自我激发问题。她听得很仔细, 并不时地向我询问一些她困惑的问题。那是一次非常温馨、非常贴心的真诚交流!她毕业后, 就没有什么确切的消息。让我没想到的是, 去年暑假, 她和一个同学专程来看我, 并告诉我一个特大喜讯:重庆大学毕业的她, 在强手如林的竞选中, 获得了国家资助前往英国剑桥留学的资格 (全国共30名, 重庆有3名) 。她说:“老师您不知道, 我永远都记得初三那次特别的谈话, 您的每一句话都言犹在耳, 我都把它们记在心里。无论高中还是大学, 我一直都坚信自己很优秀, 我要证明给自己看……”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应该是学生的“良师”, 更应该是学生的“益友”。班主任在谈话时一定要善于应用谈话的艺术, 培养学生坚强自信、积极向上的优良品质, 助推他们更好地掌控人生的航向, 更执着地追逐他们的人生梦想。

参考文献

[1]张广亮主编的《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第十三条 (2009年8月第2版) 136—140.

[2]于漪《现代教师学概论》 (2001年版) 72—74.

3.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三

安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融入策略一、综合实践活动的特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推广,我国的初中教育也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作为初中教育中一门非学科综合性体验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明确规定的必修课程,其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直接经验作为教育基础,教育内容倾向于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各项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一方面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另一方面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生动体现了素质教育对中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其主要具有以下特征。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直接经验,通常在进行课程活动设计时,往往会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学习动机以及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综合考察,在尊重学生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确定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主题,设计学科知识结构体系,贴近生活、贴近真实,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教育与其他课程明显的差别。其次,该课程教育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打破了传统教学课堂与书本的限制,使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实践中,在实践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对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安全素养现状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与学习的关键时期,其有着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追求自由与个性的独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将初中生从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真正的社会实践,认识周围的事物,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从当前初中生的安全素养现状来看,普遍存在安全意识薄弱、技能匮乏的现象,容易滋生一些安全隐患,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安全素养教育尤为重要。

1.安全意识淡薄

处于中学阶段的初中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渴望认识社会,追求个性的独立、行为的自由,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冲动、偏激、爱表现等性格特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缺乏安全意识,往往容易发生意外伤害事件。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一般仅考虑当前的行为,很难对可能出现的后果做出预测,导致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2.安全技能匮乏

传统教育模式下,多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安全知识以及安全技能普遍匮乏,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据调查研究表明,许多初中学生在面对安全问题时完全束手无策,不知如何应对。部分中学生遇到小混混敲诈现象,然而大部分都保持沉默,既不敢向家长、教师反映,也不选择报警,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这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也有着明显的体现,安全教育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对学生安全技能的培养势在必行。

3.安全责任感低

中学生普遍缺乏安全责任意识,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存在安全行为不规范的现象,面对突发状况很难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应急能力差。安全责任感的缺失,导致中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忽略了安全的重要性,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导致行为不当,容易引发安全隐患,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感迫在眉睫。

三、安全教育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可行性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

与常规的课堂教育不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面向的是整个社会、自然,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涉及到社会容纳的所有安全问题,能够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之间的关系。安全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在综合实践课程中得以展现。安全教育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融入安全教育,不仅能够满足中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且能够使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形成对生命安全的自我认识,潜移默化之中提升安全意识。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参与性

在综合实践活动模式下,每位学生都能够充分参与到课堂实践中,在真实的体验中形成强烈的安全责任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通常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学习与参与的主体,教师起到组织与引导的作用,学生根据自己的以往经历与亲身体验参与到活动中,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参与了整个活动过程,而且在活动中产生了一些新的认知与反思,从中获得了一定的安全技能,能够学会自我保护,达到安全教育的目的。

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一定的实效性特征,其对于学生安全素养的提升有着一定的作用与价值。在活动中,学生的直接参与能够获得丰富的心理感知与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学生亲自参与实践,这种影响与教师的见接教育与教授相比更具持久性与实效性。能够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安全意识,树立坚定的生活信念,积极应对学习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难题,使学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四、安全教育在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1.转变传统安全教育观念

必须从思想观念的转变入手,在提升对安全教育认识的基础上,真正将安全教育列入中学生学校教育的核心体系,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充分借助综合实践活动这一平台,通过多种组织形式将安全教育融入其中,确保安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学校要对安全教育模式进行优化,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使安全教育能够达到一定的成效。

2.丰富安全教育活动形式

传统的安全教育大多为理论式教育,枯燥、乏味,不仅不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效率低下,达不到安全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须对教育活动形式进行有效的改革。首先,可以以班、团等为单位组织墙报绘制活动,活动主题为安全教育,鼓励每位学生参与其中,并做出评比,在活动中渗透安全教育知识。其次,可以组织小品、话剧等表演大赛,能够反映安全活动主题,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增强安全意识。该活动形式具有开放性与丰富性,学生可以大胆联想、想象,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另一方面,也达到了安全教育的目的。

3.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安全教育的目的除了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安全责任感外,还要求对学生安全技能的培训。要求学生能够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直接性的感知与体验,进而真正学到一些必备的安全技能。如在对学生进行火安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形式为学生播放火灾现场、应急处理视频,并通过视频形式教会学生使用灭火器,必要时可以与公安、消防部门合作,现场指导学生操作灭火器,掌握一定的安全技能,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这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些活动形式都需要学生的直接参与,学生能够获得最直接的情感体验,形成对安全问题的认识,主动参与到安全知识、技能学习中,效果显著。

五、结束语

4.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四

新安学校中学生物教师 刘宝亮

2015年1月13日,学校委派我到高密市参加了潍坊市生物中考研讨会,这是我第一次参加类似的研讨会,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1天的学习,我对今年的命题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和体会。这次会议首先由高密朝阳中学李雪娇老师和高密文昌中学邵萍老师分别上了一节生物课,后由潍坊八中和诸城调研员两位老师做了点评;第二场由寿光一中的张玉和昌乐一中的王秀萍老师介绍了教学经验和自己学校的生物教学,最后高密教科院王常知老师和潍坊教科院葛立波老师分别介绍了2015年潍坊生物参加水平考试的一些具体情况以及潍坊生物中考面临的具体问题,并分析了试卷结构以及考试的方向,分析了2014年的中考试卷的特点及考试情况和2014年中考考纲的一些变化。

短短一天的研讨会,我感到受益匪浅,它让我初步了解到了今年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向,今年中考命题的趋向、原则和依据;通过主讲教师的专题讲座以及其他学校教师的交流、切磋,觉得自己在对生物学科加深理解的同时,还对中考备考又有深一层的认识,对自己的后一段时间的备考有一定的实际性的指导方向,对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总结有以下的几点:

首先,此次研讨会指明了中考复习的方向,理清了复习的思路,初中生物总复习内容多,题型又不断的变化,2位主讲教师对中考题型及内容的分析,明确了中考的范围,篇目知识点,能够帮助我们在总复习时制定详细明确的复习计划,复习思路。

其次,这次研讨会指明了我们生物总复习的重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每个单元的复习,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等,都是我们复习的要点,也是我们的主要复习任务。

第三,通过这次研讨会,有利的指导我们在复习中更好的进行查漏补缺,以弥补以往教学中的疏漏之处,如初中实验的复习,知识点的分类等等。

总之,这次研讨会上几位老师的讲座,给我们中考生物各部分内容的复习指明了方法和思路。我一定尽自己最大努力引导学生全面复习,力争使考生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参加2015年潍坊生物中考研讨会心得体会

5.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五

[内容摘要]:根据新课标的指示:语文课堂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主导地位,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笔者体会到要做到这些只有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思想,才能点燃课堂教学的亮点。而教学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交流。

二、改变评价方式,激发情感,让学生有主人感。

三、教之动情,以情感动学生

[关键词]:课堂教学 新课标 创设情境 评价方式 [正文]:

语文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应用广泛,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容易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具有趣味性的语文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一种应试训练。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使语文课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特级教师于漪在谈教学体会时说:“崇高的使命感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紧密相碰,在学生心中弹奏的时刻,教学艺术的明灯就在课堂上高高升起。”

所以针对这些,我们语文教师要切实联系新课标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大家都知道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主导地位,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教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新的理念指导教学,才能真正体现新课标的思想。因为教学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学习兴趣浓了,能力发展了,效率也就提高了。要做到教学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进交流。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也指出:课堂气氛主要是教师行为的产物,教师的教学组织,应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为己任,使学生更加充分地、热情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促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学习活动的强烈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富有趣味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上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使学习不再成为一种负担,而感受到这是一种享受,一种生活的体验。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对于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例如在上《苏州园林》一课时,学生要体会到园林的美,特别是体会到苏州园林的美,光读课文是不够的,光了解苏州园林也是不够的。所以教师发动学生到网上、课外书上,或者自己的摄影中找到一些漂亮的园林图片。一时间学生们兴奋异常,兴致很高,上课时 整个教室成了风景名胜的海洋,从中选了一些精彩的图片,让同学们比较这些图片的精彩之处,并适当地加以解说。可以说学生们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是景物美、园林美。然后再与课文比较,与苏州园林图片进行比较,苏州园林的美“务必使浏览者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自然让学生心悦诚服了。这样的教学有效地打破了课堂 有限的时空,丰富了课堂信息的容量,使学生感到“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师在完成一节课的基础上,举一反三地溶入课外知识——日常生活中事例、电影、电视及文学作品中的某些情节、人物等。这些都是引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也是促进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有效途径。

用心

爱心

专心

二、改变评价方式,激发情感,让学生有主人感。

新课标指出:传统教学过于讲究学生对既定知识技能的掌握,“教”只不过是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也只不过是单纯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长期以往,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师怨天尤人“付出得不到回报”,学生叫苦连天“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新课标下语文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找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深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重点如何去突破,如何分解教学的难点,要有具体的措施。教师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不再是教学的主导者,不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尽量自己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教学思路去回答问题,而应该引导学 生敢于提出不同的思路、见解,敢于质问老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哪怕是一点点创新思维的火花,都应该及时给予表扬,给予充分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校组织的一次公开课上,由于是借班上课,教师提问时随意找了一个学生问答,老师话音刚落,全班学生哄堂大笑,原来他是全班学习成绩最差的一个。老师领悟了意思,看到这位同学站了起来就给他鼓励,但他始终没有问答,老师却说:“刚才这位同学敢于站起来,说明他自信心很强。同时他邹了眉头,说明他思考了问题,只是语言还没有组织好。”这样的评价,学生还会畏惧教师,害怕上课吗?

此外,教师还应放开胆子,做一个开放型的教师,要在如何引导学生肯学、爱学、会学上来下工夫,使学生不再被动的接受式的去记忆教师讲授书本知识,而要去自己探究、讨论和发现新知识,结合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寻求问题的答案。开放多变,让学生有灵活感。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当然,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获得探究的乐趣,认知的乐趣和创新的乐趣。教育学家罗杰斯曾说过:当学生自己选择方向,参与发现自己的学习资源,阐述自己的问题,决定自己的行动路线,自己承担选择的后果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从事意义学习。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在“儿童手脑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儿童的口,让他能说……”的教育思想。这样,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从这种课堂,这种新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语文了,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三、教之动情,以情感动学生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机制,要让学生晓之以“理”,必然要用“情”来帮助教学,内化教学过程。也即要动之以“情”,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在实际操作中应该怎么做呢?在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教学中投入情感,投入热情、激情才能有所获。为什么呢?教育的目的除了传承文明以外,归根结蒂是为了培养人,具体说来就是培养知识全面,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成功,智力因素的作用仅占20%,而80%则是感情。可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教育,对教育教学效果来说显得多么重要。所以教师得做个有“情”人,在教学中要充满激情。激情是教师手中的潘多拉盒,可以给沉闷的课堂带来满堂春色。一个感情充沛激情飞扬的教师,他的课堂一定活跃充实,别开生面,因为教师的激情会感染学生,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师生情感交流和谐默契,心灵撞击产生共鸣,又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播下创新的火种。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交流一定是多维的,立体的,真正做到了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互动。此时教师由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播者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的转变带来了教学效果质的飞跃。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上课前,不管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涵养情感,确保上课时充满激情,以求顺

用心

爱心

专心

利完成教学计划。“因为教师一个基本职责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环境,而且全班的班风是由教师的行为来决定的。”(摘自《非常教师》)师生交流中要有真情。教师除了课堂上与学生进行知识,情感交流外,还有课外的思想知识,情感的交流,无论哪一种方式的交流,老师要想赢得学生人信任,交流时的“情”一定要真。“情”真才感人,情真才能打动人,任何形式的虚情假意都是廉价的。不仅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安抚的动作,都是老师表达真情的方式。其关心要由内而外,不能仅仅停留在嘘寒问暧方面,我们要乐于帮助学生,做他们的顾问,给他们及时的指导,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抑或生活中遇到的解不了的难题,这些交流才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心是诚的,情是真的,交流才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如果我们每一个教师能够做到这些,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充满生命的活力!

用心

爱心

6.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六

金沙县大田中学:王 华

在现阶段,面对青少年不断攀升的犯罪率。对学生加强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而各学科将法制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值得认真去探究的课题。

数学作为初中的一门基础学科,课时分配比例大,更应该注意渗透法制教育。现就本人在初中数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浅谈一下个人的一些体会。

首先,对数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

有不少教师由于对在数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认识不到位,认为法制教育应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进行,在初中数学课中渗透法制教育太过牵强附会。殊不知教育就应该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的教育,才是深入学生的心田。再说,多学科同时进行的法制教育渗透,所形成的合力势必让学生本能的从认识法律到自学遵守法律。这才真正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才真正加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并自学运用于生活。

其次,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还要找准渗透点,切不可没有渗透点而强行进行。

应该说,初中数学中不是每一个课题都适合进行法制教育。教材到手后,要对整个学期的内容熟记于心。看看哪些课题能渗透。在备课中,就要先对要上的课题进行认真研究,有法律渗透点的,就认真钻研,一定要对该法律仔细研读。试想,老师都对要渗透的法律不是很清楚。这样的法律渗透你能说得清吗?学生能听明白吗?

第三,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要点到为止,不可喧宾夺主。初中数学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基础数学知识和掌握学习技能,课堂还是应该紧紧围绕《课标》进行,以数学知识的传授和数学知识的探究为主。法制教育的渗透,只能是讲到某一特定的知识点时才加以渗透。一定要适可而止,切不可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法律课。

7.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七

一、什么是活动教学

活动教学法的自身特点就是在整个数学学习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以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上面苦口婆心地讲, 学生在下面无所适从地听, 学生只是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 被硬生生填入许多难以理解的知识, 对所学知识一知半解, 不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活动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出发点, 以学生自身主动投入到学习当中来为目标, 以学生的主动接受为目的, 最终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数学教学中不再运用以前的检查测验, 教师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监督学生, 而是学生自主活动、认识、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在课堂上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互动, 对数学知识共同探索, 表现当前数学的基础性、全面性、进步性的特点, 这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目标。表现了数学教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落实“人人掌握自身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思想观点。

二、如何进行活动教学

第一, 研究学习主体。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 初中学生有着很强的可变性和效仿性, 初中阶段是人生变化最大的时期, 是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快速成长期, 在这个时期, 学生的身体迅速成长, 心理尚未成熟, 也是容易出现“叛逆”的时期, 但同时也是他们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 这个阶段的教育不容忽视。为了使学生平稳渡过这个时期, 教师就要掌握他们这个阶段的心理特性,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性有: (1) 身体发育逐渐完全, 向往性的了解。 (2) 关注学习生活当中的同伴关系。 (3) 体现出争强好胜、崇尚快乐、积极好动的特点。 (4) 喜欢单独行动, 有逆反心理, 并逐渐增强。

第二, 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进行深入研究。数学教学过程要求学生边学习、边动手、边动脑, 知识掌握和学习运用相结合, 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实践是知识的最终运用。我一直从事数学的实验教学, 在实验教学中, 我有深切的体会: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 要重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展现数学的实际价值, 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际应用中, 学生对所学知识也能产生深刻的印象, 并能灵活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从而实现学习能力的培养。现在科学飞速发展, 人的学习活动不会停止, 必须终生学习。

如何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 以及怎样进行终身学习?我根据实际情况, 开展了“兴趣数学”课外活动, 在这项活动中,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训练。如在平时活动中, 使学生口、手、脑协同配合, 掌握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我们把活动的重点放在学生参与的过程, 活动的结果只作参考, 重视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锤炼、提升和创新, 效果很好。

我们在数学教学实验中开展了一项日常生活实验———“县城的公交车运营情况调查”, 在这项活动中, 学生普遍和教师、同学、家长、乘客、驾驶员、售票员、公交公司负责人等接触, 拓展了学生的交往范围,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同学们共同制订活动计划, 对市民进行了问卷调查, 和公交公司负责人进行了交谈。在整个活动当中, 发生了许多令学生受益终生的事情, 学生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各种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 认识到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理解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获得了成功体验。最后, 学生完成“县城公交车运营情况调查”报告。学生在报告中对当前的公交车运营情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交给了县公交公司的负责人。鼓励学生为本次活动制作网页, 把此次活动的成果写进去。还有启发学生写社会体验文章, 并投寄到杂志社, 当学生的作品刊登在杂志上时, 教师和学生得到的是更多的喜悦。这表明了学生的进步, 表明了学生在数学知识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得到了快乐, 这些都说明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活动教学法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 主要解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均能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创新的成长过程。在实际运用当中, 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只是参与者与指导者, 两者协同进步。所以, 开展数学活动课的教学势在必行, 数学活动课已初步显示了自身的优势。我们要认真研究数学活动课, 针对当代初中生的学习特点和心理优势, 有目的、有规划地利用一些活动形式和活动项目, 开展针对性的数学活动课, 使学生全部参与进来, 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的数学技能得到提升, 全面提高初中生的数学素质, 实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宏伟目标。

摘要:伴随社会快速发展, 与之而来的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迫在眉睫,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逐渐深入, 数学的活动教学法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 此教学法提倡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要参与者, 教师是指导者, 这种新型教学法如何与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 使之快速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成为广大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对此教学法深入探索的前提下, 结合当前优秀的教学经验, 对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希望对以后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教学法,运用

参考文献

[1]黄静.上好数学活动课, 发展有效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3 (04) .

[2]蒋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设计初探[J].家教世界, 2012 (24) .

8.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八

【关键词】现代教学媒体;数学教学;应用分析

1 教学媒体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必要性

1.1 满足数学学科特点的需求

数学学科到了各部分知识点综合运用的时候非常抽象,比如拆分问题、动点问题等,不仅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如果老师靠单纯的黑板式讲解,比较缺乏直观性,而且过于抽象,所以要掌握并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知识,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是十分必要的。

1.2 改革教学手段的需求

传统教学手段是落后的,现代教学媒体的引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图、文、声、像、影并茂的特点,突破时空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情境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通过事物固有的信息及事物形、声、色的变化和发展去获取知识,它使学习与教学在需要的时空进行,从而让数学生活化、趣味化、形象化,使学生愿学、善学、会学。

1.3 发展学生思维的需求

一般初中生,他们了解简单的抽象概念,但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还存在有一定的困难,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对抽象的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1.4 讲求课堂时效的需要

现在提高课堂时效是教研教改的最终目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媒体的灵活运用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课堂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存在的问题

2.1 现代教学媒体选择不当

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支持教学,但是还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媒体,他们往往表现出选择的教学媒体没有起到解决教学问题的作用。而且在老师的脑海中形成了不用现代教学媒体就不是好课的思维定势,所以有的老师在教学中不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教学媒体,而是直接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还有的老师是看到其他老师使用多媒体,他就觉得自己也得用,这样漫无目的的使用反而浪费了教学资源。要知道,目前并没有一种“万能媒体”,各种媒体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并且一种媒体的长处往往是另一种媒体的短处。同时,现代教学媒体的产生也不会完全代替旧的媒体,它们必须作为课程整合整个教学资源中的集成部分各尽其用,所以在教学中也要做到现代教学媒体和传统教学媒体的合理搭配和恰当使用。

2.2 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重数量,轻质量

许多教师片面追求一堂课教学中尽可能多的使用现代教学媒体,似乎现代教学媒体用的越多越好,但没有深入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问题,整堂课也成了现代教学媒体的展示,结果是老师忙、学生更忙。还有就是有些教师把整堂课都做成多媒体课件,从头讲到尾,缺乏和学生的交流,课堂很难具有延展性,师生之间更难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教学效果反不及传统的教学方式。

2.3 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呈现的信息多而杂

由于现代教学媒体具有呈现信息快捷、方便、容量大的特点,结合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贴近生活的特征,很多教师不加选择的把有用的、无用的、典型的、不典型的信息全部通过现代教学媒体抛给学生。往往是教师在上面操作、讲授,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和看,课堂并没有真正地将现代教学媒体融合到数学课堂,学生不能亲身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更不能从中加深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实质上依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甚至教学效果还不如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好。

2.4 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过于盲目

一些教师对现代教学媒体的使用存在盲目性,他们过分夸大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认为越先进的媒体越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甚至应该把传统的教学媒体赶出教室。其实不然,每种媒体都有其优势,新技术并不是对原有技术的否定,现代教学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它的使用应该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

3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现代教学媒体的合理使用

3.1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思考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将越深入,思考越透彻。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老师可以先播放一段科比三分远投的篮球视频,让学生观看三分远投视频,同时观察科比投出的篮球经过的路径是什么形状,其特点是什么?篮球现在是大多数初中生感兴趣的话题,学生在多媒体视频的刺激下,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对新知识进行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对知识的掌握和思考。

3.2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再现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现代教学媒体能把一些复杂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容易理解,这在数学教学中体现更为突出,一些拆分问题、动点问题和空间问题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但是如果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讲这些问题很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实现情景再现,可能更有助学生理解问题。比如在数学中《两辆车的追赶问题》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仅是用语言去形容,不仅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且教师的讲授也是颇费精神的,这样的教学效果肯定不好。但如果利用现代教学媒体使学生通过屏幕上的车的行驶变化,比较清楚地认识到追赶问题的整个过程,不仅形象生动,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3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操作情境,突破教学难点

重点是数学教学中一节课着重讲的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内容,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学习掌握比较困难的内容,是需要重點突破的内容。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如果只通过简单、枯燥的讲述,很难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和难点内容的突破。人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具体的事物进行形象思维需要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多动手、多观察,思维才能随之展开。可见,数学课堂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使教学面貌焕然一新,重点善于把握、难点易以突破、关键易于抓住。使学生从视觉上去领略数学的知识海洋,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训练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作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通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来展现题目中图的做出过程,比如在初中数学中《反比例函数》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通过现代教学媒体可以清晰地做出反比例函数的图像,而且学生通过现代教学媒体的展示,可以清楚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以及相关的问题。通过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学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先进的现代教学媒体,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改变。从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个黑板的单一化教学方式向现代化、多样化教学方式转变,在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而又适时、适度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既明理又导行,使学科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媒体会被广泛合理地用于数学教学中,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肖若霞.论多媒体技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广东科技,2007(3)

9.初中音乐教育教学心得 篇九

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从事音乐教学工作也快一年了,回顾前一时期的音乐课教学,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初中音乐课虽不涉及到升学考试,但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音乐课的质量,也是重要的。随着学业的加重,音乐在初中生的眼中是副科,是学与不学都无关紧要的课程。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乐理知识都学的很少。这就对我们音乐老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如何去设计一堂音乐课,才能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达到课堂所追求的展示音乐魅力、愉悦学生身心、健康快乐为本的教学目标。

一、学习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

作为音乐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的美感来感染学生,要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来陶冶学生,进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乐审美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各种要素、各种手段作出整体性的反应,要积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音乐中丰富的情感内涵,还要坚决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鉴赏音乐的美,从而使学生不仅做到现在受益,而且做到终身受益。因此在音乐课起始课上,我就从下列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强调:通过音乐教学,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活跃空气,在紧张的文化课学习之余可调节情绪,有利于其他课的学习;培

养学生参与和实践能力。欣赏我国优秀的民间音乐,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传统情感。

二、采用多种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本校学生音乐基础差的特点,在使用音乐新教材的同时,想方设法,找资料,给学生补基础,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具体为:

1、教材程度深,在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观看光碟,对各单元内容作介绍,学生以欣赏为主,达到开拓视野、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2、对乐理知识的教学,从基础抓起,每堂课选几节乐谱视唱。让学生学会划拍、打节奏、哼曲调,逐步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虽然大部分同学有困难,但从一个学期教下来,学生的进步还是较快的.3、利用多媒体、音响等设备,向学生介绍一些民歌、名曲,作为补充教学内容。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哼歌谱,反复练习,学生识谱能力有明显提高。由于强调了“响”(声音响亮)、“准”(唱准音调)、“美”(优美动听)三个字,学生积极响应,从实践看,收效较大。

4、课内让学生上台演唱,培养他们的参与、实践能力,学生情绪高涨,使音乐课上得更加生动活跃。

当然,如何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今后还须努力.学生需要美,追求美,那么我希望音乐课能给他们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踏上寻找美,感受美的道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开心的!快乐的!只要我们多花些心思,我相信孩子们就会从中得到快乐的体验!

10.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十

10月9日,我们一行四人到广州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广东省牛津上海版初中英语单元教学展示活动。来自广州不同区的五位老师分别给我们展示了阅读、听力、语法、说写和综合技能五堂非常精彩的课型。课上老师们流利准确的英语、新颖的教学理念和轻松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广州市二中表现上佳的学生们给与会专家、教师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后,五位授课老师与深圳、广州各区英语教研员、来自广州和深圳的听课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让人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三年书”的深刻感受。现就此,跟大家做一个汇报。

五节展示课虽然是由不同老师展示的不同课型由所展示出来的共同,既可以独立,却又是相互联系的。我总结五节课型的共同特点如下:

1. 授课的老师素质非常好,英语规范流利,教态和蔼亲切,能够轻松驾驭课堂,课件制作精美。令我印象尤为深刻的是,老师们都很注重激励语言的运用,在课堂上给学生以信心和鼓励。

2. 教学设计理念新颖

a. 阅读课,不同于我们平时注重单词、句型、内容的理解,更注重阅读技巧的训练、对文本信息的概括、对语篇结构的理解,通过指导学生对文段的理解概括,慢慢渗透阅读技巧;

b. 听力课听前指导到位,比如组织学生预测所听内容,听后还总结了听力技巧和方法;

c. 语法课,更是有别于我们平时枯燥的.操练课,把语法放入情境中教学,并让学生自己去总结归纳语法规则,那样,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

d. 说写课,很好地整合了教材内容,以写为主,以说为辅。创设情景,让学生去说去写,由说到写,由词到句到篇,整个由易入难,看似不经意,却实在。

e. 综合技能课,电脑和网络话题贯穿整节课堂,通过听、说、读、写四种不同的训练方式把本单元的阅读、语法和听力技能重现、巩固。

3. 每节课通过教知识,都渗透方法、学法,并尝试让学生自己去练习自己去归纳。

4. 给出的任务,话题,甚至小到图片,比如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网络、流行的明星、手机等等,时代感都很强,贴近学生的生活,紧跟学生的潮流,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学生愿意说,愿意写,很好地刺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来。

5. 课堂气氛活跃,老师充满活力、富有感染力;学生踊跃发言,积极配合老师、同学。小组活动实际有效。

6. 作业出发点都很好,即作业是课堂内容在生活中的延续,真正活用所学知识。

五节课也分别有自身不完美的地方,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有:

1. 适度教学目标的设定。

也许是展示课,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步骤并不一定是相关联的。

2. 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五节课给我的总体感觉还是老师讲得多,学生讲得少。那样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输出的机会会少很多,这与我们新课程理念中的――把课堂还给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通过学习优秀老师的课堂,并悉心听取教研员的点评,我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有:

自我专业知识不断补充充电。教学之余应更多时间化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认真上好每堂课,有好教法才会有好学生,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后,老师才真正意义上给了学生更多的成就感。此外,应多参加类似的教学研讨活动,并要做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与他们交流,对他们的生活多了解一些,争取与他们有共同话题,课上才能更好地引起共鸣。

找个时间好好地学习新的课程目标,结合实际更好领会新课程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对待每一堂课都要有足够的敬畏和敬意,上好每一堂课。

在集体备课中,已经较为详细汇报了此次外出学习的过程和内容,接下来,要和大家一起学习带回来的资料,并努力把集体备课往单元的整体教学这个方向走,大家仔细研究教材,整合教材,研究教法,更有效地进行集体备课。

11.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篇十一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一向是英语教学的难点,词汇量少、基础差严重制约了学生英语阅读的开展。教师应用新颖多样、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式来组织教学。对教材与学情分析要做到准确、全面,教学目标要切实可行,并能体现三维目标整体要求。

语境下的词汇、语言的学习

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创设语境时,可以进行一些别具匠心的设计,要选择合适的话题,开展师生交流,并把握教学时机,即时生成语境。教学要基于学生、源于生活,语境创设要契合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词汇习得方面,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汇含义,在阅读中掌握词汇学习的技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视频,让学生理解“play a trick/joke”的含义;通过做出“stick paper on my pack”的动作,生动形象地描述出“make a hoax”。这是真实语境中的学习,学生印象深刻,学习兴趣浓厚。而在文段阅读中,通过图片来猜测词义,也可以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创设语境时,要注意文章脉络的梳理,例如,从简单的“What”、“who”问题过渡到“What is the result”这些深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角色,扮演阅读文段中的角色,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悟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促使学生用心智去感受、关注和体验,让学生作为参与者亲自参与阅读活动,进行原始的经验积累。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然后设置分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写作方式。在词汇层面上,也可以通过语境识记的方式让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的含义。

读中活动设计妙趣横生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要注重建立阅读技巧与阅读框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的循序渐进,学习内容从背景知识到单词,从短语到句子,再到语篇构成,层层递进,由简到繁。听说训练覆盖面广,练习及时充分,能为后续学习或情境表演打好基础。教师可以利用简单明了的小贴士,从标题、图片和首尾句等不同层面提醒学生关注阅读技巧和策略。这些都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的重要方式。教师也可以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构建阅读框架,并充实阅读内容。思维导图的内容可以是“When”、“Where”、“Who”、“What happened”这几个“w”问题,如“What were people doing when they heard the news?”、“What was the writer's feeling? ”提问设计要引导思维的过程,我们无法看到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利用提问,让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思考,激荡起思维的火花,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情感渗透润物细无声

基于《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所编制的英语课程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渗透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集中体现为对学生进行具有多元文化素养、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人文教育培养。作为初中英语教师,笔者也一直在摸索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问题。其中,情感目标是三维目标中较难达到的目标,也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秀的教师在德育渗透上总是“润物细无声”,他们既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如尊重他人、节约时间、感悟父母的爱并从日常生活中回报父母等。所有这些德育教育的内容,都紧扣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然,这些也使得学生更为亲其师、信其道。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

当前,大多数教师能熟练、合理地利用幻灯片、音频、视频材料及思维导图等,特别是自制视频、思维导图等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交流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些多媒体资源能够以更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句式结构,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的参与面广,学习积极性强。应注意的是,这些自制多媒体素材必须贴合教学实际,如对于自制音频、视频和幻灯片等材料,关键是要做到支持学生学习与课堂对话练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寓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智力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多一些巧思巧诱,让学生学有所得、触类旁通。

12.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分析 篇十二

( 一) 地图活动

我们知道“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意对学生识图用图等基本能力的培养。

1. 读图活动

我们知道, 现代初中地理教学必须大量的结合相关地图进行教学。因此,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教师必须结合当前实际教学情况, 选择相应的地图进行讲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教学内容。须知, 地理教学中, , 是否能够准确地对地图进行解读是极为重要的一步。因此, 在读图时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与地图类型, 引导学生学习并使用不同的读图方法与技巧。

2. 填图绘图活动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利用一些基本的地理图表要求学生进行绘制或填写重点等。

3. 拼图活动

根据老师选定的底图, 让学生自行绘制并制作成相关的拼图类工具, , 这类活动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帮助学生熟悉地图。

( 二) 讨论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 将学生分为数个学习小组, 通过师生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同学间的辩论等方式达到知识的交流与互补,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 三) 演示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教学工具, 向学生演示诸如大陆漂移、天体运动等教学内容, 通过Flash等软件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 不但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形象认识, 加深学生的理解。

( 四) 组织竞赛活动

通过适当的游戏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分组竞赛, 不但能够营造更为轻松的课堂学习气氛, 同时通过轻松的游戏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的记忆能力, 进而更好的达成地理学习目标。

二、地理教学中活动设计的途径

( 一) 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进行活动设计

根据《课程标准》中相应的“活动建议”, 为现代初中地理教学提供了相应的活动条件, 然而, 《课程标准》中的活动虽然较为具体。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与弊端。因此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活动时不能完全照搬“活动建议”中的内容, 而应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所取舍。。通过对课本内容的深入剖析以及学生学习状况的了解, 进行活动再创造, , 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学活动。

( 二) 借鉴优秀的教学活动案例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善于借鉴并学习成功的教学案例, 通过对其他优秀教师成功的教学案例进行学习与分析, 取其精华, 加以改进, 从而设计出适合自己在课堂教学应用的教学活动。

( 三) 充分利用本地区的课程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资源设置相关课程的教学活动, 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时, 教师应注意当前教学内容与本地区资源的紧密结合, 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教学。

( 四) 结合学生的生活状态

在进行地理教学活动设计时, 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当前学生的生活状态, 重视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 通过相关的地理知识进行串联, 设计出富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活动。

( 五) 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设计

世界各地地理问题发生的随机性较强, 而地理教材毕竟有其局限性, 无法将之全部收入。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结合现代网路信息技术, 适当的引入与课程相关的实时信息对课文进行补充, 从而丰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此外, 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相关知识。在教学中, 教师应灵活的利用各种辅助软件, 制作能够突出课文重点的课件, 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

三、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 一) 注意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该适中明确,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 从而实现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的设置教学活动, 重视活动内容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 而不能仅仅为了活动而活动, 舍本逐末, 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

( 二) 重视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在进行互动设计时, 教师必须结合当前教学情况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活动的可行性与实效性进行考量, 时刻注意学生教学主体的地位。考虑到学生当前的知识结构水品、年龄特征与爱好等方面的内容, 有针对性地进行活动设计。

( 三) 利用相关资源, 注意活动的可行性

在进行活动设计时, 教师必须考虑到活动所需的场所、时间、设备以及流程等, 对活动实施的种种细节进行细致的考虑, 通过对其具体可行性的考量决定是否能够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 同时, 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 设计能够为学生所接受的, 教学实效性较高且成本较低的教学活动。此外,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活动中的反映及问题, 以及具体活动中学生分组等相关事宜。

( 四) 重视先进技术与经验的运用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对先进技术与教学经验的应用, 但是, 同时也要重视教学活动的创新性与时效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 在初中地理教学互动中, 运用互动设计进行教学,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学生通过实践与思考获得相应的地理知识进行的学习互动, 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知识, 并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工作, 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兼职趋向。

参考文献

[1]高建军.国外地理教材的发展变化[J].高等函授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1, (10) .

[2]徐振华, 丁尧清.从内容和形式看国际地理教科书的发展[J].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 (35) .

[3]课程教材研究所, 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13.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十三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教学初探

作者简介:李小平(1966-),女,湖南双峰人,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李小平

(广州市白云区教育发展中心,广东 广州 510440)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课程设计中安排了大量的活动设计,如何处理和使用这些活动设计对教学来说是一种新的考验。我们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实际有选择地、创造性地使用。

关键词:教材;活动设计;课程标准;处理和使用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04-0011-03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 ①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心理健康、道德、法律和国情等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①课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思想品德课应该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强调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的呈现方式打破了原来思想政治先给出观点,然后论述、事例论证的呈现方式,创设了学生的生活事件和遇到的问题在前台,知识、观点、结论在后台,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作为两者桥梁的呈现方式。教材中每一课都有大量的活动设计,每一单元还有主题探究②人教版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中,每个单元的首页都设计了一个与该单元内容相配套的“主题探究”。 它面对整个单元的整体结构,从“全局”的高度俯瞰和统帅各个部分知识的处理,是整个单元的灵魂和核心。②。因此,如何更好地处理和使用新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学中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

一活动设计处理和使用误区

(一)不加选择盲目使用

教学实践中,有的老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将教材“神圣”化,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敢按部就班地全部依照教材编排来进行教学。不管学生有没有共鸣,不管活动的设计符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只要书上有活动就安排学生做。有的教师将活动加上观点简单地拼凑在一起,没有对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和观点进行分析、澄清、归纳、总结。有的甚至还没有弄懂教材的活动意图,就开始要学生活动,并不懂得通过学生活动来活化知识,提高能力,升华情感。

(二)完全放弃教材中的活动设计

完全放弃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有两种表现。第一种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转变,按照自己的老一套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课堂教学仍没有超越“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的传统模式,重知识传授,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说教,轻学生体验、感悟。上课画书、背书、默书。知识死记硬背,学生学习到的东西,是死的知识,是知识的堆砌。这种现象弱化了思想品德课程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与教材的编写意图背道而驰。第二种情况是不顾教材活动设计,花大量的时间去寻找、搜索一些教学资源,设计活动,对教材中的许多资源和活动版块都弃而不用。甚至有些教师为追求“新”、“奇”,把教材资源全部抛开,只考虑开发课外资源,结果学生上课被各种信息轰炸,应接不暇,导致教学效果适得其反。

(三)忽视课外活动设计

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按照完成的时间和场所可分为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教师一般比较重视课堂的活动设计,而对课外活动比如单元主题探究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不够重视。有的教师认为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教师难以组织和调控,所以干脆不开展。也有教师认为课外活动可有可无,只要不影响教学成绩就行,能不开展,就不开展。

二处理和使用教材活动设计策略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开展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行动指南。教材的编写,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安排,都是以课标的理念来指导的。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理解、领会课标理念,处理和使用教材中的活动设计。

(一)确立新的教材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做了很充分的论证,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多方面的。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不应该把教材看作是教学的金科玉律,而要把它看作是一种教源。因此,教师必须摈弃 “教教材”的传统观念,树立“用教材教”的教学思想,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防止“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发生。 遵循这一理念,在处置和使用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时,就可以做到既重视它而又不完全照搬,教材中可使用的应充分利用,可经改造整合后使用的,应大量地取舍或拓展,并且能有所突破,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

(二)树立新的学生观

新教材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出发,精心创设问题的情境、事例,以及丰富多彩的探究性活动,这些活动往往以“讨论”、“观察”、“辨析”、“调查”等形式出现,加强探究的力度,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①转引自课改理念100问wenku.baidu.com/view/7f17f614fad6195f312ba6ef.html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上,在处置和使用教材活动设计时,教师应树立新的学生观,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特点、实际出发,以全体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总体上去把握。处理和使用上都是以学生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采用的活动有利于学生的协作、探究,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活动者、做“主角”,教师扮演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这样来达到教学目标。

(三)形成新的教学过程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是主导”的理念即过程较之于结果,过程更重要。新的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意图是要通过提出问题、提供资料、与学生讨论和一起活动等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及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学不仅是教师引导学生接受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共同交流、创新、分享成果、探求新知、共同成长的过程。新的教学过程观要求我们在处理教材活动设计时,应充分认识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构建“多向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生成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在师生互动中提升师生生命的质量。

三处理和使用教材活动设计的具体做法

(一)直接使用活动设计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体,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努力使教材内容建立在学生的经验基础上,创设他们乐于接受并有利于他们自主发展、并能对他们的思维、情感、态度构成适当挑战的学习情景,加强 “ 讨论、探究、体验 ” 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情景中思考、探究、理解,在活动与实践中体验、认知,在实际生活中锤炼、提升,通过自己的知、情、意、行的整体参与来创造性地消化、吸收、实践教材的内容与目标,实实在在地增强他们自我选择和判断的能力,达到引导学生明事理、辩是非、增情感、导行为的目的。教材这些活动设计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设置既增强了学科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对于教材中的活动设计,我们要按照合理、科学的原则进行比较和选择,只要符合本地、本班实际情况的我们就可以直接使用。如讲八年级上册《同学?朋友》一课时,可以直接使用课本的第一个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二)加工使用活动设计

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整合活动设计。教学实践中,要整体把握和梳理这一课的各种活动,挖掘出活动之间的关联,将几个活动整合在一起,给学生一个整体体验的过程,赵銮垦生对知识的全面把握。如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学?朋友》一课中,为解决怎样交友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活动,有教师在教学中将三个活动整合成一个。既节约了活动的时间,留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交流的机会,又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整体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二是更新材料,完善活动。如九年级教材中第二单元《了解祖国?爱我中华》、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中教学内容涉及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在这些内容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及时补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来更新教学内容。如有教师在进行《党的基本路线》这一框的教学时,将教材P39页的活动变成让学生观看国庆阅兵式片段,然后让学生讨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学生积极性高,发言踊跃,在讨论交流中增强了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加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同感,有效地达到了三维教学目标。三是改编活动设计。教材中有些活动设计,尽管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使用起来并不那么得心应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时需要对教材的活动设计进行改编,以便更乐于被学生所接受。

(三)创造活动设计

尽管新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活动,但是并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所有问题。教材中有的内容理论性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而教材又没有设置相应的、有针对性的活动来解决这一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来设置新的活动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从而突破难点。如九年级第七课第一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的教学,需要教师把抽象的理论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接受和理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改变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让活动更具有吸引力,更加联系学生实际,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师生创造的智慧,在课堂中流动,让我们的课堂更丰富。

(四)拓展课外活动

人教版七―九年级的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设置了一个单元主题探究,安排在单元的引言中,是一种前置的小课题长作业的实践活动。这是课内学习向课外学习的延伸,是帮助学生走向生活、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的关键,对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应将“主题探究”教学与本单元其他内容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在结合的具体途径上,一方面发挥本单元其他教学内容对“主题探究”的指导作用,让学生在知识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探究,更好地认识和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发挥“主题探究”对本单元其他教学内容的内化作用,让学生通过探究,将教材中的间接经验加以内化、吸收,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实际操作中,可以先介绍主题活动的内容,成立合作小组,小组成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其次,向学生提出活动的目的与要求,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资源、获得的途径;再次,一个单元教学结束后要给学生提供展示、检查、交流活动成果的机会;最后要把结果作为本学科学习状况评价的重要依据。

总之,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在处理和使用教材活动设计时,应该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遵循、整合、拓展、升华教材活动内容,真正发挥好活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①转引自刘玲.《浅谈思想品德课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育教学论坛》第34期①,从而达到思想品德课课程的价值追求。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2003.

[2] 李天赐.品新教材 谈“心”体会[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8).

14.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十四

政治教研组 王彩萍

最近,我们参加了大姚实验中学教育教学展示交流活动,对这所学校有了进一步的感悟和了解。参观后内心深受震撼。特别是他们凸显的文化氛围、全面而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等都值得我们去推敲、学习、借鉴。

一、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走进学校,一条条关于教学、求知、为人、卫生、节约等方面的醒目标语不时地感动着我们。如有关教育理念方面的标语:学习的提高在于勤勤恳恳,知识的积累在于点点滴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上课集中精力,积极动脑筋,像考试那样紧张地学习.有关卫生方面的标语:弄脏的是墙壁,丢掉的是美德;哪个班的墙壁最干净,哪个班的同学最光荣.有关安全教育方面的标语:我一定要珍爱生命,注意安全.有关班级管理方面的标语:节节有收获,步步有提高;以竞争促发展,向效率要质量,凭勤奋出成果。一条条标语,具体、亲切、实在。它启示着、熏陶着、激励着每一个师生,他们一进入校园就开始接受了无声的教育。

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模式也就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是一种前瞻的教学思想。它抛弃了课堂上满堂灌,教师讲,学生听,把“练”压到课外的传统做法,普遍灵活地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发言积极,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老师讲得很少,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拔,指导,释疑。凡学生通过自己学会的内容就大胆地不教,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他们抓住了课堂教学改革这个中心环节,通过优化课堂目标、优化课堂结构、优化课堂作业,做到了课堂教学的素质化。洋思经验很值得我们学习研究,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说到教学模式,我觉得“兵教兵”这一模式就值得借鉴。“兵教兵”,是 “后教”这个环节上通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来的一种有效的“教法”: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做评定、补充、更正。如以四人组成的学习小组,基本上是好中差搭配好的,避免了以前编座位,好学生与好学生同桌,差生与差生同桌这一现象,这一搭配形式给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较差的学生可以减轻自卑心理,而变得更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真正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归宿。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旋律,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教改理念的不断实践,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助推剂,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者是教育发展、学生成长的生力军。我们所参观看到的都是学校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办优质教育。能 着眼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等五育并举,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兼顾。大到学校的硬件设施,小到校园中的一草一木,无不展现着良好而又务实的育人氛围,无不体现着素质教育旺盛的生命力。学校突出人本管理,使学校的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育就是塑造人,让学生享受高起点、高品位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坚强的意志。让学生树立爱心意识、责任意识和维护正义的精神。相比之下,我们以前在潜意识之中还是只看重学生的成绩,在育人方面缺少创新和实践,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为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创造的条件还不够。这些学校所形成的教育规律、管理风格和办学特色无不渗透着教育者的教育智慧,无不凝聚着他们辛勤的汗水。

四、教育的成功源自教育细节的成功。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草率、粗放的校园环境无疑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伤害。教育作为一种事业,如果光停留在口头上而不体现在行动实践上,则无异于空中楼阁,如水中月、镜中花。我们参观的学校校园环境优美,建筑设计布局合理,校园文化氛围浓厚。格言警句随处可见。学生的绘画作品、书法作品、小制作、工艺品等在细微之处体现着教育者为学生才能的展现和拓展所作的努力与良苦用心。这些做法对我们都是一种启发和提醒,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进入了一种常规教育的话,那么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才能的展现无疑是一种促进。

五、让老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直接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自古以来就强调身教胜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首先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老师还要善于创新,做到以德育德、以个性育个性、以创新育创新。要做到这些,我们教育工作者还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实实在在的形象。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师应具备进入学生心灵的本领。育人先育心,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孩子心灵深处的共鸣。”所以老师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多与每一个学生接触,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打成一片,切实走进学生的心灵,做学生最信任的领路人。对学生要注意语言分寸,多鼓励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样才能搞好师生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用爱呵护每一个学生,用心去引导学生的转型。

爱是教育的灵魂,爱是塑造美好心灵的力量。平等的爱,理解的爱,尊重的爱,民主的爱等等,这些都是老师爱的真谛。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都要给予学生必要的关心和帮助。只要有了问题时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得当,注意和学生沟通,学生就会信任你,喜欢你,也就喜欢上你的课。爱学生,还表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以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又要注意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我们老师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 教。只有注入了爱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者。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七、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

教师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责任。首先,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责任感、使命感。这样就会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就会有甘为人梯、善为人梯的精神。通过考察学习使我认识到作为老师,要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耐心细致地去指导每一个学生,才能做到对学生的关心,体现出教师的责任心,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良好的教育。

15.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十五

一、提高体育学习的趣味性

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程度与热衷程度并不高,究其原因就是体育课上的活动较为死板,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简单的拓展活动则可以改变这一形式。以常规的田径项目训练为例,在初中田径教学中,主要是以基础技能教学为主,如抛掷实心球、50米跑、跳高、跳绳等,熟悉比赛规则与方式等等。在学生还未完全熟悉比赛的规则下就贸然地举办对抗赛,则有可能会影响学生正规的运动技能培养,假如一味地进行分解动作的重复练习,则也容易引发学生的消极情绪,而如若教师以拓展活动的形式,在一个空旷的户外场所或略带多道屏障的大型室内拓展场所中进行各种训练,如跑步、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等都引入到训练中,以“趣味游戏”的方式来练习,似可化解训练的无趣性。因此,拓展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利于帮助教师提高体育技能传授与锻炼的趣味性。

二、扩展体育教学的边界性

拓展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了以户外游戏的方式开展外,还有部分类似极限挑战类的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与社会上的拓展训练中心,拓展培训机构等合作,要求专业拓展活动机构的教练员参与到师生的体育拓展活动中,这无论是对于组织并开展拓展活动的教师来讲,还是对参与并执行系列活动要求的学生来讲,所涉及到的可能就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教学内容。比如爬楼梯时需要学生的下肢力量、匍匐前进需要学生的上肢技巧等。以上肢力量为例,大部分初中生的上肢力量都较为薄弱,但上肢力量对于每一个体育项目都非常重要,不是每一动作都能够充分展现其重要的一面。然而在拓展运动中,教学时就有可能会涉及到该技能的训练,而这一训练反过来又会促进到原体育技能的训练。由此可见,从一定程度上,拓展活动会在无形中扩展体育教学的边界性,让学生在无形中得到更充分的体育锻炼。

三、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一般来讲,教师以拓展活动的形式来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技能锻炼时,并不是单一的动作重复,由于它会在无形中扩展体育教学的边界性,因此可能还会与其他内容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可以尝试组织一个“象棋对弈比赛”,由部分学生扮演棋子,每走一步就要完成该方格内的指定动作,如数个蹲下起立、俯卧撑、原地跑步等(即初中体育中学生经常需要锻炼的项目),另外一部分学生则负责“对弈”,即下棋。这一情境下,扮演棋子的学生会完成各自不同的动作,难度高低不一,这需要充分发挥好个人的肢体协调性及掌握相应的体育技能才能达到动作要领的标准。与此同时,扮演对弈的学生则需要有精湛的棋艺,并且心理素质稳定,不被这一“另类”的棋盘形式影响了自己的判断。无论在“象棋对弈比赛”中扮演什么角色,都离不开学生积极思考、灵活营造,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要涉及到逻辑思维等脑力运动。因此,拓展活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四、培养班级团队的协同性

拓展活动是以户外活动的形式来开展的,在提高班级学生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提高整个团队的协同性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接力传承为例,教师可在学生传递过程中设置各种障碍,比如每交接一棒就需要完成各种不同的任务,各队通过相互PK来决定最终的胜负。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任务的要求不一样,如教师可以设置做俯卧撑、引体向上、踢毽子、跳绳、深蹲起立等动作,团队中因每个学生的强项运动也不一样,这就要求团队合理分配不同动作任务给成员。只有学生都各自在强项运动中发挥优势,才能最终取得团队的胜利,这就需要同学的高度协同与配合。除此以外,类似信任“背摔”(学生身体后摔,由其他同学合力将其接住)这一类考验团队默契与信任的拓展活动,更是在心理层面上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协同性。由此可见,拓展运动在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以团队形式来高效掌握体育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16.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篇十六

一、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

怎么样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觉得应避免全部由老师主导,必须强调或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要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的趋势. 我们要留更多的时间、空间给学生自己支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离开了学生的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每一堂数学课我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考虑好每一个细节,在详释要点的基础上,尽量压缩自己课上的讲话,把时间尽可能多的留给学生,注重每一堂课的当堂巩固. 同时教师的“导”要具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能力. 教师应在课堂上努力挖掘课堂教学的潜能,精心安排课堂教学结构,全面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自己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达到灵活运用的境界和提高数学修养的目的.

二、从数学角度培养心理素质

教学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它不仅对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极其有利,而且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表现在对学习兴趣的动机、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培养两个方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各感官、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活动。在教学中,我们可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它科学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还应当注意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训练。如注意力培养、长期反复思考同一问题的意志品质的培养、独立思考精神的培养等。使学生形成不怕困难、坚忍不拔、刻苦钻研、顽强拼搏的优秀品格。

三、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呢?我想设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而解决问题就是学生加深对数学理解和自主探索的必经之路. 在进行课堂的例题教学时,首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 由学生自己先探索,然后教师启发、指导学生对一个数学问题从多个方位、多个角度去联想、思考、探索,这样既加强了相关知识点间的横向联系,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教学主要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目的,以及如何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數量词的关系,或从现有的关系中挖掘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联系;如何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何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何迅速的从多角度处理问题. 只有主动参与到其中,才能有所悟,有所获. 所以上课时应引导学生积极质疑,敢于提问,并参与讨论. 只有学生自觉地参与训练,数学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切合教学意境与学生实际,同时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能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主动去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四、提升学生的数学情感

数学的枯燥、繁琐常常是学生害怕学习数学的又一因素,时常有学生在数学课上提不起兴致,进而影响数学成绩. 因此,培养、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数学情感就能在学生的主观思想里添加一份对数学的爱好,并自觉主动地学习、钻研数学. 如果我们的学生充满着数学感情,何愁他们不会在数学上有所发现,有所作为,把数学课堂当成他们发现、创造的领地,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呢?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条有效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好数学中的艺术美. 然而一般人都认为数学和艺术根本属于不同的范畴. 其实,从黄金分割和对称性等来看,数学和艺术在人类精神的深层次上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理应是一门生动有趣、充满魅力的学问. 再说,数学并不始终贯穿着纯技术性的操练,就是作为逻辑思考过程的“解题”,也追求简捷明快和最大限度地完美. 数学工作通过巧妙阐明自然法则,催生出美丽的定理. 数学从自然界的不可思议、神秘莫测中发现真理的过程,定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乐趣. 当然,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也是调节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 融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对教师言行的认同效应,从而激发他们接受数学的热情. 在教学时,教师要热爱学生,要对他们抱有希望. 在看到他们的短处与不足的同时更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抓住他们点滴成功的机会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热情,赢得良好的课堂气氛,不断提升学生对数学教学的情感投入程度,从而达到学校、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的.

上一篇:县文化广电旅游局2021年工作总结下一篇:关于微笑的俗语谚语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