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2024-09-22

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共19篇)

1.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一

范铺小学安全与保障工作汇报材料

长期以来我校重视安全教育,本学期我校一如既往的开展各项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教育到位。不断拓宽学校安全教育思路,坚持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来抓安全,坚持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教育教学之中。学校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顺利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保障。按照市教育局下发的关于《教育系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月和专项治理活动工作方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我校师生在校人身安全,学校教学秩序正常开展,营造文明、和谐、安全的育人环境。现将我校安全与保障工作的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学校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及安全常识,提高全体教师的安全意识,牢固树立“人人讲安全、安全人人抓”的思想,明确“安全大于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责任,落实安全工作制度。我校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原则,落实各部门安全工作职责,努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学校安全工作运行机制,增强严格执行安全工作制度的主动性。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安全排查,定期分析校舍、交通、水路、治安、饮食、课间活动、师生大型集体活动、冬春季传染病等可能出现的问题,根据安全工作动态,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季节的安全工作重点,发现苗头性的问题,极早进行教育和防范,并结合学校实际,落实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应急工作机制,定期开展安全演练,确保师生临危不乱。密切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动态,扎实做好师生结对帮扶工作,并有针对性的落实有关措施。制定了各种安全制度(包括安全检查、隐患整改、责任追究等)和安全预案,有效地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并成立以校长为主要责任人的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具体安排如下:

组长:彭利

副组长:石冬宝

成员:各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三、制定好安全检查工作制度、工作原则:每月对校园进行一次安全拉网式大排查,并实行谁检查,谁记录,谁汇报的检查制度。(制定好安全检查记录表并及时记录)对发现的安全隐患能排除的立即排除,不能自行解决的及时向上极汇报,确保校园时时安全稳定。

四、组织师生认真学习《学校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及安全常识》,利用周一例会、国旗下讲话、班队会、品德课加强学习,提高师生安全意识,人人明确安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五、校园各检查点情况。

1、校园环境。清洁区卫生责任:各班清洁区各班除了清除果皮、纸屑以外,还得检掉自己清洁区上的石子,确保同学们活动不小心踩对石子而造成的不应该发生的事故。

3、厕所。厕所卫生是我校重点工作之一,厕所卫生搞好了,蚊子、苍蝇就失去了繁衍的场所和生存环境,由总务处安排班级轮流清扫厕所,并与班级流动红旗循环评比挂钩,实行班主任负责制。

4、危房和围墙。我校东排二、四年级教室东西面墙出现裂缝,存在安全隐患,暂将二、四年级学生搬往其它教室上课。我校西面围墙一角在清明长假期间倒塌,由总务处及时修补并悬挂警示牌,以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5、各教室门窗、玻璃。各班教室安全实行班主任、科任教师负责制,负责检查各教室门窗是否有损坏,玻璃是否有破损,同时做到及时汇报以便学校及时统一统计、及时购买更换,杜绝了因门窗、玻璃的损坏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六、具体工作。

1、我校教室疏散通道通畅、操场等部位安排日护导人员,责任到人。

2、每个月处,学校安全领导小组都会逐班、逐科室、逐个电器进行检查,发现隐患立即整改。

3、加强学生安全常规教育。由班主任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安全方面的各项知识,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4、加大学生的交通安全教育力度(尤其是上、放学的路途中的路队)。要求学生在每天上放学路上佩戴安全小黄帽,放学时要求值周教室和路队护送人员准时到岗,监督、指挥学生放学、过马路的秩序,责任教师亲自带队护送,责任领导亲自检查。学校并将每天的路队护送、值周情况与班级的考核、教师考核结合了起来。

5、严禁教师体罚或使用其他不规范的教育方式,对于因教师体罚或使用其他不当方式造成的学生伤害或其他事故,由教师负责,并追究责任.6、学校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和学校内部的管理,学校联系派出所、各村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加强了门卫值班的管理,严格控制社会闲杂人员进入校园,确保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

七、安全教育系列活动

1、开学典礼上进行安全讲话,重点对师生安全进行教育,提高认识,重点防范,切实以“预防为主,防范结合”为指导,加强安全教育。

2、学校各班利用每周的班会、晨会对学生进行交通、溺水、食物中毒、雷击、山洪、安全常规等知识的教育。

3、定期组织全校师生进行大规模的防震减灾、消防知识的普及和演练活动。在活动中,使教师和学生对于防震自救、紧急疏散,干粉灭火器的用法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4、学校在每学期家长会上,对家长进行学生安全常规管理教育并对社会中暗藏的安全隐患着重强调,教育学生自觉遵守有关规章制度。

2.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二

8月8日上午,北京市食药监局联合工商、安监、城管等多个部门,对海淀、朝阳区内上百家餐厅进行了集中查处。经过调查,朝阳区北京像素小区内100多家餐厅被关停。在此之前,国内多个省市级食药监部门纷纷约谈“美团外卖”、“饿了么”等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力求做到对网络食品经营者的规范管理。

201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中对网络食品交易做出了明确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第三方平台和网站对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管理制度审核仍不健全,管理责任不够明确。通过第三方平台进行销售的食品,由于消费者不能设身处地的进行观察衡量,难以对食品质量做出正确判断,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目前,在监管部门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网络餐饮“黑店”的真面目浮出水面。在第三方平台中登记称有实体店铺,卫生符合国家标准的餐厅,实际上只是蜗居于地下室、卫生条件差、无专业从业人员的“三无”商家。在网络订餐第三方平台未能及时检验入网食品经营者所提交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这些商家悄无声息地危害着消费者的健康。

通过近一段时间各省市级食药监局的努力,全国各地多家“网络黑店”现已被查处,网上订餐第三方平台也被要求进行整改,需严格遵守新《食品安全法》中的规定,对入网食品经营者的经营资格进行监督。

3.安全·营养·健康 品质生活保障 篇三

你是否总在为食品的安全营养与否、购买食物耗费过多的时间而头疼不已呢?如果在你脑海里有出现这个问题,那首先恭喜你,你已经跨入了品质生活的行列。因为选择安全、营养的食品,就是一个健康的态度,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实,我国农业的产业链还是处于比较无序的状态”,汇天然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胡隽总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说道:“由于食品终端销售的弱势,上游在生产种植时表现出规模化、标准化以及集约化的缺乏。菜场、大卖场、标准超市都有在销售食品,可是却不得不面对‘食品安全’和‘消费升级’的两大问题。”

借他人之所长,讨论我们自己的问题前,先来看看美国人是怎么过渡同样的食品难关的。以实用、充裕为信念的美国平民阶层造就了像麦当劳、沃尔玛那样价廉物美的消费方式。但是时过境迁,当今的美国人充满着对健康和格调的渴望。而在“天天低价”优惠券所充斥的超市行业中, 美国的“Whole Foods”(全食)利润率达到26%,竟然远远高于已经发展了65年、每个铜板都要被反复计算的沃尔玛(这家超级鳄鱼所标榜的利润率只有3%)。“Whole Foods”到底有什么能耐?原来,这家年销售额达到100亿美金的健康食品超市只提供天然纯净的有机蔬菜和食品,购物环境则是与普通食品超市截然不同的设计风格,比如用艺术长廊才会使用的灯光、古典音乐,将食物摆放在引人注目的光芒下。而从零售学上来说,当国民GDP达到4000美金时,正是专业卖场出现的时机。回到我国,安全和营养这两个词正在比以往任何时间都频繁地出现在各大媒体上,人们对健康的兴趣日益浓厚。同时,上海现在的GDP正好达到4000美金这个水平,正如洗衣应该去干洗店,理发应该去美容美发店一样,“汇天然”食品专营店也是应运而生的。

家门口的食品购买顾问

“汇天然”所在的短短1公里的“浦北路”路上,有5家涉及经营食品的店。如何让自己脱颖而出,胡隽将“汇天然”的商业模式总结为“零售终端服务品牌”。“汇天然”提供给顾客所需要的营养丰富的肉禽蛋奶、蔬菜水果、粮油,同时通过直接从原产地采购来缩短产业链,降低成本地同时绝对不降低食品的品质。特别区别于大卖场等其他超市的是,“汇天然”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员在门店内为顾客作食品的详细说明,告诉他们这些鱼肉和蔬菜水果出自哪里,怎样生长,经过什么样的加工方法制作,等等。因此,顾客得到的不仅仅是这些丰富的解释以及良好的购物体验,同时也接受和认同了“汇天然”的“健康生活方式”的理念。

开启品质生活的钥匙

对于消费的升级,不仅仅包括要“物美”的食品,同时还要对购物环境、服务体验等其他配套内容的提升。胡隽经理认为汇天然的顾客群并不能以生活层次的高低来判断,实际上,汇天然将顾客群定义得非常简单,他们面对的只有一类人——那就是愿意花费一定金钱让自己吃得更健康的人。优质的产品可能带来的是高价,那么你将做一个选择,现阶段你需不需要,要不要用这个,或者说你能不能承受。

环保和健康的理念

胡隽经理在采访最后谈到,老百姓对食品安全、营养的关注度的提升,必然带来的是一个健康的生活。怎么去看待食品安全?QS产品理论上来讲一定是一个安全的食品,那为什么还要做有机的食品?因为有机的食品在种植时是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它背后还将带来的是一个环保的问题。中国传统观念上觉得要吃得营养,就要吃得多,摄入营养成分高的食物,而事实上,饮食健康还要讲究一个膳食平衡,这也是一个和谐和环保的问题。所以说,品质生活是一个整体。

“汇天然”会定期择取有特色的“安全、营养”的食品重点放在一个柜台上做推介(包括像淀粉牙签、环保袋等环保用品的推广),旨在从购物指南中就给予顾客一个环保和健康的理念。

4.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四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对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关工作作出部署。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各地要加大受灾群众困难排查力度,调整完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政策,做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进一步落实临时救助制度,做好救急难工作,及时解决好群众遭遇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活动。提高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比例,将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有关规定的残疾人纳入救助供养范围。统筹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改善孤儿和贫困残疾儿童等群体的保障条件。

5.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五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对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关工作作出部署。

通知指出,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是维护社会公平、防止冲破道德底线的基本要求,也是补上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尽管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但是对困难群众的保障水平不能降低、力度不能减弱、工作不能放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政策要托底的部署要求和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力度,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通知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各地要加大受灾群众困难排查力度,调整完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政策,做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加快灾区倒损民房恢复重建,对20xx年因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仍住在临时安置住所的受灾群众,20xx年要全部帮助解决住房问题。进一步落实临时救助制度,做好救急难工作,及时解决好群众遭遇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活动。提高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比例,将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有关规定的残疾人纳入救助供养范围。统筹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改善孤儿和贫困残疾儿童等群体的保障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合理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

通知明确,要进一步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投入。各级财政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要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放在优先位置,确保政府投入只增不减。中央财政已拨付的救助补助资金要抓紧到位。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编制困难群众生活保障资金预算,增加资金有效供给,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防止物价波动影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和公示公开,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

通知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衔接和工作衔接,强化资源统筹、部门联动。各级政府要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作为优先安排,进一步加强领导。全国各县(市、区)都要建立健全由政府负责人牵头,民政部门负责,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扶贫、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本地区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更好地落实到基层。

通知要求,近期各地要进一步扎实做好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切实解决低保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困难优抚安置对象等困难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全力保障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抓紧发放救灾救助款物。加强各级福利院、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等安全管理,切实消除火灾等安全隐患,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抓住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时机,引导外出务工父母切实履行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监护责任和抚养义务。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在露宿人员集中地区设立开放式救助点和临时庇护避寒场所,确保他们有饭吃、有衣穿、有场所避寒。

以下是通知全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办发〔20xx〕1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近年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水平稳步提升。同时,也存在部分保障政策衔接不够、保障水平与群众需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等问题。为进一步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近年来先后出台了《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以及临时救助、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困境儿童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政策措施,全面实施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高效有序应对了各类重特大自然灾害,有效保障了各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进一步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是维护社会公平、防止冲破道德底线的基本要求,也是补上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尽管近年来我国财政收入增速放缓,但是对困难群众的保障水平不能降低、力度不能减弱、工作不能放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政策要托底的部署要求和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力度,织密织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

二、进一步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

各地要加大受灾群众困难排查力度,调整完善自然灾害生活救助政策,做好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加快灾区倒损民房恢复重建,对20xx年因遭受特大洪涝灾害仍住在临时安置住所的受灾群众,20xx年要全部帮助解决住房问题。进一步落实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完善部门联动和快速响应机制,做好救急难工作,及时解决好群众遭遇的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开展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活动。提高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的集中供养比例,将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有关规定的残疾人纳入救助供养范围。统筹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改善孤儿和贫困残疾儿童等群体的保障条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合理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

三、进一步加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资金投入

各级财政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要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放在优先位置,确保政府投入只增不减。中央财政已拨付的救助补助资金要抓紧到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合理编制困难群众生活保障资金预算,增加资金有效供给,提升资金使用效益。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防止物价波动影响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加强资金使用管理绩效评价,推进资金使用管理公示公开,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完善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做好救助对象准确识别,提高资金使用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四、进一步加强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制度衔接和工作衔接,共同做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发挥好全国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等机制的作用,强化资源统筹、部门联动。各级政府要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作为优先安排,进一步加强领导。全国各县(市、区)都要建立健全由政府负责人牵头,民政部门负责,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卫生计生、扶贫、残联等部门和单位参加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定期研究解决本地区各类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确保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决策部署更好地落实到基层。各地区要完善“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推行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

近期,各地要进一步扎实做好困难群众帮扶救助工作,真正做到解民忧、暖民心。精心组织、广泛开展春节期间对困难群众的走访慰问活动,切实解决低保家庭、建档立卡贫困户、特困人员、贫困残疾人、困难优抚安置对象等困难群众生活的实际问题。全力保障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抓紧发放救灾救助款物。加强各级福利院、特困人员供养机构、救助管理机构等安全管理,切实消除火灾等安全隐患,提升服务保障水平。抓住春节期间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时机,引导外出务工父母切实履行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监护责任和抚养义务。加强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在露宿人员集中地区设立开放式救助点和临时庇护避寒场所,确保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有饭吃、有衣穿、有场所避寒,给困难群众更多关爱和温暖。

国务院办公厅

6.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六

本期我担任了六年级9个班和一年级3个班的《生活生命与安全》课程的教学。所教学生500多人。因为这门课程六年级的孩子认为不统考,学习上就不太重视,所以多数学生听起课来心浮气躁,配合课堂教学的意识也就十分淡漠;至于一年级的孩子,多数学生还没有脱离幼儿园时那种好动、好说的学习行为方式,听课的注意力不集中,或者集中注意力不持久,老师上起课来常常感觉课堂秩序总不如意,令人头疼。

基于上述的各种原因,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在授课中特别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特点,与时俱进地联系学生实际和关注兴趣,选用实时新闻或电视剧情节的音频视频资料,更直观地展示呈现。比如今年的“胡蜂蜇死学生”事件、“湖北省襄阳市411重大火灾”、电视剧《打狗棍》中“那图鲁”吸烟给自身造成的危害等音像资料,及时组织和加入相关单元的教学课件中,让学生“听、看、说、做”,既从感官上给学生以直观体验的机会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又通过活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时感受同学和老师的赞赏和鼓励,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感,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针对低年级小朋友的身理和心理特点,我在教学中力争做到课前准备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课件,课上直观呈现,生动展示,加之形象表演,讲故事,看动画,动动手,动动嘴的方式辅助教学,让孩子们学得轻松,玩得开心,寓教于乐地学习,使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生

命与安全》课程的乐趣,“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教书育人,体会领悟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懂得如何面对我们生活中遭遇的挫折,明白花季般美好的生命应该珍惜,懂得宝贵的光阴不能虚度,知道自己从小就要远离烟酒、远离毒品、远离疾病的预防措施,学会更健康、更快乐地生活。

为了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我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也注意主动地和各班班主任配合,争取他们协助和加强对个别不守秩序的学生的管理,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改正他们的不良习惯;课前督促大家提前做好学习相关课程内容的准备,做到上课时大家都是有备而来,小组合作,个个有事可做,互助探究,人人有讲有练,教学中常常分组开展竞赛,用颁红星、发红笔、奖糖果等等奖励手段,采用课堂记录积分奖励的方法,累计积分达到规定的额度就发给相应的奖品,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虽然我刚从教数学转行第一次执教这门课程,但通过边教边学,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因此在组内愉快地接受并承担了教研观摩课的任务,积极准备,所讲的“挫折也精彩”一课,获得了同事们一致的好评,给我增添了继续上好这门课程的信心。

当然,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和联系,学习他们管理班级的方法和技巧;平时还要多与学生接触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爱好,在教学设计中,更多地采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来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

学目标的达成,更好的完成自己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

成绵路小学杨成华

7.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七

煤矿调度是煤炭企业生产技术工作与方面的管理工作相联合的专业工作。而煤碳企业生产是地下作业, 24小时不间断的持续生产。采、掘工作面每日三班生产, 各班都需要有任务、工序、质量、筹划和要求, 并且在操纵上还都受到了空间和地压的局限, 所以调度不光要指挥安全生产任务的完成, 并且要为下一班安全生产创造条件允许。它在煤矿安全生产中起到调整, 调节、调配、权衡、调遣、协调、指挥、监督作用。它把企业各个单位, 各个生产环节组织起来, 协调起来, 总结平衡, 准时地反映和克服生产的矛盾和簿弱环节, 为了帮忙企业领导人来进行这样一些方面的管理工作, 集中统一指挥和组织方面的管理, 使生产整个过程均衡地有节奏地进行。

煤矿生产调度工作一定以矿井生产筹划为按照, 这就是生产调度工作的基本原则。生产调度工作的灵活性一定服从筹划的原则性, 要针对完成筹划任务来开展调度业务。并且, 调度工作人员还应不停地结束语经验, 科学调度、精心组织, 有力的保管矿井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咱们的主要做法:

一、比较标准, 强化学习, 提升调度队伍的整体水平

1. 严格落实对调度工作的“四个”基本要求

(1) 接好各个电话, 便是调度工作的大事。 (2) 处理好各个电话, 便是调度工作人员有工作水平。 (3) 做好每一项调度记录, 便是调度工作的有心人。 (4) 以饱满的热情和文明的精神面貌前期投入到每一天的工作, 便是一名达标的调度工作人员。

2. 坚守标准、细化考核

比较《调度质量标准化标准》中的要求逐一进行落实, 分工到人。对各类资料由调度台长每天检查一次, 班组每个星期进行一次自检, 分管副主任每月进行一次总结自检, 对检查出来的难题准时处理和改善。对责任人遵照《调度室内部考核奖惩措施》进行处罚, 并坚持“谁检查、谁签字、谁负责”的体制, 提升了调度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在日常调度工作中的图件方面的管理、各类记录和传真电文的上传下达, 严格遵照“细化、量化、表格化”的要求进行, 准时做好图纸的更新。

3. 强化培训提升调度工作人员应急应变本领。

为应对各类应急突发事件, 咱们专门组织了对应急处理预案的“启动步调”、“报告请示程序”等相关内容的培训学习、签字、考试。使每一名调度工作人员都能熟练掌握并正确处理突发应急事故, 提高了调度工作人员的应急处理本领。

4. 强化调度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为实现调度工作人员的知识 (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 化、年轻化。实行公开招聘调度工作人员, 通过矿领导组成的评委团层层把关, 通过笔试、面试成绩考核, 把那些在基层业务熟练、方面的管理经验较丰富的同志充实到调度队伍中来。更好的为矿井生产有关服务, 确保了调度员素质过硬、专业过硬。

5. 做好日常信息处理。

对当天收发上传的各类传真电文、专题 (是指某样方面的内容集中收集, 就形成专题, 网络上通常指游戏专题或者新闻专题) 报告请示、图表等遵照标准化要求, 有内容简要、收发时间、收发人、领导批示、而且遵照领导批示要求逐一落实, 办理完善后进行编号存档方面的管理。

二、透彻现场, 实行跟踪调度

1. 生产调度工作要立足实际

调度工作人员一定具有透彻现场、扎实果断的工作作风和敢于负责的精神, 要常常透彻生产现场, 亲自掌握首先手资料, 准时了解和准确地掌握生产活动中变化多端的状况, 摸傍友观规律, 透彻细致地研究分析所出现的难题, 出主意想措施, 克服困难, 积极完成生产任务。对原煤生产的各个作业地点、生产系统十分了解。为有这样, 才气做到正确指挥, 使调度工作达到抓早、抓准、抓狠、抓关键、一抓到底的要求。

2. 跟踪调度、落实会议摆设事项

对安全办公会、早晚碰头会、生产平衡会、专题 (是指某样方面的内容集中收集, 就形成专题, 网络上通常指游戏专题或者新闻专题) 会和领导摆设的事项, 创建《调度督办事项表》, 摆设专人追踪调度落实。坚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跟踪调度体制, 对缺乏按期落实的难题在每个星期的生产会上对责任单位通报批评, 遵照规定处罚, 并限期办理, 并且对难题继续跟踪调度直至彻底办理。

3. 精心调度, 均衡生产, 抓好关键点工程, 确保矿井稳产高产

调度室将各单位动态面临的难题准时平衡到位, 一改过去那种生产会被动协调的局势, 准时合理摆设、平衡办理了生产系统和各环节的难题, 营造了相当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提升了工作效率。调度室依照每月生产筹划摆设, 积极优化各采煤队生产组织, 对采煤工作面生产进行平衡摆设, 穿插检修时间, 保管工作面正常生产时间。如遇特殊状况可动态的调整检修时间, 这样既保管了矿井的正常原煤生产筹划, 又提升了设备检修的质量。

4. 应对突发事故准时、快速反应, 做好事故报告请示

生产调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快速和准确。所谓快速, 也就是指对各式各样隐患发现早, 采取对策处理快, 向上级方面的管理单位和相关单位反映状况快。所谓准确, 也就是指对状况的判断准确, 查找理由准确, 使用有效的措施准确。准时报告请示、制订法案、采取对策、快速组织力量进入事故现场。

5. 落实责任, 抓好季节性工作关键点工程的调度, 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每年的季节性工作并且是调度工作一项核心内容, 抓好季节性工作, 突出“早筹划、早摆设、早落实”, 保管矿井安全生产, 坚持“超前预防、防治联合”的原则, 增强领导, 完善对策, 强化方面的管理。要强化对“三防”工作的筹划、工程施工等工作的检查, 按时下发“三防”工作意见。季节性工作的关键点工程做到有筹划、有对策、有检查、有奖惩, 对面临的难题落实闭环, 编号存档。

8.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八

关键词:工会组织;生活保障工作;石油企业

在石油企业中加强工会保障工作,不仅是满足广大职工发展的需要,还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企业必须引起对工会组织加强生活保障工作的重视,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维护好职工生活保障的基本权利。

一、新时期加强石油企业生活保障工作的具体措施

(一)坚持以人为本,做好企业职工管理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式,也是企业工会开展工作的重要准则。因此,工会在开展工作时,首先应该坚持以企业的广大职工为本,在了解职工的思想、意愿、呼声和需求的基础上,对工会工作进行及时的归纳和筛选,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对一些职工反映强烈的需求,要深入到职工中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办法。其次,要积极组织研讨和视察,企业工会干部在解决职工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时,必须进行政策研讨,掌握具体规定,才能把握尺度,依法维护,在遇到与职工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时,工会要积极组织代表深入到职工基层或者家庭进行调查访问,并要及时具结成报告,向有关方面及时反馈,主动沟通,督促处理。

(二)建立职工保障制度,构筑职工保障体系

在企业发展中,制度是各项工作的先行和保障,为了满足企业职工发展的需要,工会组织要确保职工保障工作有制度保障。首先,工会组织应该按照企业职工发展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覆盖救助困难职工全过程的规章制度,保证各方进行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要建立困难职工帮扶的长效机制,尤其是要妥善解决困难职工子女上学难的问题,力争做到不让一个困难职工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再次,还要做好职工医疗保障体制相关的制度规定,要完善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扩大职工医疗保险的收益面,从制度上保证了对困难职工的及时救助,各项保障制度的建立,从源头上维护了职工的利益。

(三)构建职工保障网络体系,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

为了及时掌握困难职工的生活情况,尽快采取措施帮助解决,我们在保障困难职工生活方面,建立了横到边、纵到底的保障网络,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氛围。首先,通过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做到凡是有困难的职工,都能从档案上了解到其家庭成员、收入状况、困难程度、致困原因、技术特长、个人愿望、思想状况等方面的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通过相应的渠道帮助解决困难;其次,要加强软件建设,加强对帮扶中心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借助社会力量,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工会帮扶队伍。加强和充实帮扶中心的工作人员队伍,努力提高帮扶实效,

(四)完善企业帮扶体系建设,建立帮扶长效机制

在工会组织中,加强职工帮扶工作也是进行职工生活保障工作的重要内容,然而,帮扶体系的建设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因此,工会要加强与企业的党支部、团委等组织进行联合,因地制宜,推动企业帮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首先,企业要加大职工帮扶建设的政治投入,要明确帮扶中心的重点,积极发挥行政在帮扶救助困难职工群体中的主渠道作用,把工会帮扶的资源重点用在企业政策覆盖不到、发生特殊性和突发性困难急需帮扶的职工身上。其次,要加大资金投入,企业要进一步加大对工会的投资力度,建设职工帮扶专项资金,将企业的宝贵资源用到家庭困难的职工身上,从而不断促进工会工作的扩大化、专业化。

(五)加强工会工作队伍的培训,提高整体队伍水平

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就必须强化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大力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管理和技术等多方面的素质,工会组织人员应带头领导内部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并在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组织适合时宜的活动,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对企业的发展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其次,深化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建立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职能,公开选拔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形成内部员工之间平等竞争,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加对工作的热情,让内部职工感受到在工作中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这样,劳动者素质提升了,企业就会更加兴旺。

二、加强石油企业工会生活保障工作的意义

一是开展职工生活保障工作,是是履行工会基本职责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发展和职工队伍稳定,实现共建共享目标的重要举措。做好工会的生活保障工作,可以维护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有利于提高部分职工的生活水平,这对于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做好职工生活保障工作也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需要。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健全,职工的基本工作权益还是有保护缺失的时候,积极发挥工会的作用,可以在切职工安全、工作、生活、福利等方面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从而补充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足和缺漏,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是发挥企业工会作用,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环节。我国国民经济康发展过程中,部分职工生活还十分困难。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就会影响职工队伍的稳定。开展职工生活保障工作,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可以使职工感受到企业温暖,增强职工的归属感和企业凝聚力。

总结:总之,工会的生活保障工作对于维护企业职工的基本劳动经济权益和维护企业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会组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工会组织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从而维护职工的基本权利,使得职工在企业工作生活获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吕晓虹.以党的群众路线引领职工生活保障工作[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4,02:79-81.

[2]梁栋.加强石油企业工会建设的探索思考[J]. 经营管理者,2014,07:103.

[3]罗宁. 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石油企业工会活动的思考[J]. 经营管理者,2014,12:104.

[4]罗宁. 石油企业工会创建学习型组织的途径和方法[J]. 东方企业文化,2014,08:61.

9.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九

2018年秋 世英小学黄锦

一、学生基本情况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的《生活·生命与安全》的教学,通过一学年的学习和认识,他们在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特别是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上有了明显的进步。每个孩子都活泼可爱,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和集体荣誉感。他们纯洁善良,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但是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时常不能控制自己,上课时爱随便说话或者做小动作。通过上一学年的学习,他们认识植物的生命起源,了解了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换牙的科学常识,了解人的生命来源及性别特征;学习和动物朋友安全交往的常识;学习燃放烟花、爆竹要注意的安全事项;逐步养成物品专用的习惯;;学习与同伴交往的方法;了解老师的日常工作,感受老师的辛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感受劳动的乐趣等。能认真对待学习,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行为习惯方面,懂得礼貌待人,课间不追逐打闹,课上积极举手发言,开动脑筋思考问题,作业工整,不乱涂乱画。在卫生方面,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不乱扔,不乱吐,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在不经意间会乱扔乱吐,相信在这一学期的帮助下,一定会改掉这些不好的习惯。这学期要通过各种方式,指导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本期教学目标 在热爱生命版块中,认识痛是经常发生的,了解痛是一种自我保护机能,引导学生了解植物、动物生命的惊人力量,让学生体会生命的脆弱;在安全与健康版块中,使学生学会冷静、合理地应对入室盗抢等犯罪行为,提高学生保护自我人身安全的能力,学会辨别日常生活中潜在的用电危险,认识一些常用的保持室内卫生的方法:在呵护心灵版块中,引导学生感受换位思考,让学生认识马虎、粗心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不良影响,感受记忆的乐趣,培养爱思考、勤动脑的习惯;在美化生活版块中,让学生体会创造的快乐、劳动的美好,学会安全、正确地使用剪刀,学习欣赏美和创造美。

三、主要措施

1.明确活动的目的性,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主体意识;

2.儿童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要精心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3.以教师的真情实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通过学习活动挖掘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对人、对事的正确态度。

4.注意对儿童课上生成性问题的指导,以及学生对学习的反馈;5.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对生活的看法。

6.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选择,给学生一个更宽松、更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学习气氛,在选择中提高认识。

7.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能够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不同的尺度衡量不同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四、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课题 课时 教学起止时间

1、我们不怕痛 2课时 第二周

2、生命的力量 2课时 第三周

3、我的鸡蛋宝宝

24、节日

25、独自在家

26、家中如何避震

27、小心“电老虎”

28、活着离不开氧气

29、教室卫生有讲究

210、我和爸爸妈妈有约定

211、少一点马虎 多一点收获

12、看谁记得快又牢

213、思维真奇妙

214、我的课程表

215、我会用剪刀

216、漂亮的花边

217、做立体小报 2

10.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十

实行专项救助,协助城区失地困难家庭解决生活困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从我市实际出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综合考虑市区各街道办事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和最低消费水平等因素。

(一)实施城区失地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证遵循下列原则:

1.属地管理原则;

2.动态管理原则;

3.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4.政府保证与社会帮扶相结合、鼓励劳动自救原则。

(二)城区失地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证实行分级负责制。

1.市政府负责对城区失地困难居民低保工作的领导。根据工作需要。确保城区失地困难居民低保工作顺利实施;

2.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失地困难居民低保工作的具体管理和初审工作;

3.村民委员会受街道办事处的委托。

二、保证范围及保障对象

保证范围为家庭成员上年人均纯收入低于我市农村最低生活保证规范的城区失地困难家庭(原则上为人均年收入低于693.00元)特别是对下列对象给予重点保证:

(一)主要劳动力残疾或长期患病的困难家庭;

(二)无力保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的困难家庭;

(三)收养或领养孤儿的困难家庭;

(四)赡养人无赡养能力且单独居住的老人;

(五)因自然灾害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

(六)因突发事件导致生活困难的家庭。

下列情况之一的人员及家庭不得列入保证范围:

(一)家庭成员有劳动能力、但无正当理由拒绝参与劳动的(二)法定赡养人有赡养能力但不履行赡养义务的三、家庭成员认定及家庭收入核定

家庭成员认定:

(一)夫妻;

(二)共同生活的父母(祖父母)或成年子女;

(三)未成年子女或在外地院校学习无工资收入需要父母供养的成年子女;

(四)法律规定的具有赡养、扶(抚)养关系的其他人员;

(五)没有法定赡养、扶(抚)养关系的人员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不视为家庭成员。

主要包括:家庭成员的收入按上年纯收入计算。

(一)种植、养殖业收入;

(二)劳务收入;

(三)工商业收入;

(四)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

(五)其他应计算的家庭收入。

优抚对象享受的定期抚恤金、定期定量补助、伤残抚恤金、优待金、见义勇为奖励金、义务教育补贴不计入家庭收入。

四、保证规范及保障资金

依照既保证城区失地困难居民基本生活,确定最低生活保证规范和保证补差标准时。又有利于鼓励生产自救的原则,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市农村居民纯收入;

(二)市维持农村居民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所必需的费用。

(三)市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状况;

(四)对无家庭收入的城区失地困难居民。补差规范内分档次给予补贴;

(五)确定的最低生活保证规范和补差规范要随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逐步提高;

(六)城区最低生活保证所需资金由市政府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

五、申请、审批顺序

(一)城区失地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证工作坚持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

(二)城区失地困难居民低保对象的申请、审批依照个人申请、村民代表会议评议、街道办事处审核、民政部门审批等顺序依法进行;

(三)家庭收入达到或逾越低保标准的低保对象。

六、监督管理

(一)村委会要把城区失地困难居民低保工作列入村务公开内容。

(二)民政部门、市区街道办事处要把失地困难居民最低生活保证政策、办事顺序、保证对象和资金发放情况向社会公示。

(三)从事城区失地困难居民低保管理工作的人员。

(四)民政、财政部门要会同审计、监察部门。加强对低保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促进城区失地困难居民低保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11.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十一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以保障公民基本生存权利为目标的社会救助制度,任何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不足以维持其最低的生活需求标准时,都有权利得到政府和社会按法定程度和标准提供的现金或实物救助。它是社会救助的一种形式,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对那些生存出现困难的贫困人群给予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1993年开始在上海施行,这是我国最早的居民生活保障制度,此后,社会最低保障制度逐渐在全国进行推广。1994年召开的第十次全国民政会议上明确提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城市社会救济对象逐步实行按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进行救济”。1997年9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在全国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要求各地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在1999年底之前完成。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按照这个条例的规定,持有非农业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均有从当地人民政府获得基本生活物质帮助的权利。2000年,国务院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30%,并对部分财政困难的省份进行补贴。2001年,国务院决定扩大保障面,要求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由中央财政列支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而且对中西部财政困难的省份进行补贴。2002年4月7日,中办、国办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过程中,注意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三条线的衔接工作,完善收入调查制度,实事求是地确定困难职工家庭的收入水平,加快申报办理进度,使实际生活标准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阻碍了城市低保制度作用的发挥。

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中的问题

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与不断变化的现实相比,它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低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低保制度明确规定: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所需资金,由地方人民政府列入财政预算,纳入社会救济专项资金指导科目,专项管理,专款专用。但对于中西部,贫困面大、地方财力又十分困难的地区,即使中央和省级财政提供适当的补偿,低保资金仍然存在较大缺口。有的地方由于民营经济不发达,社会捐助能力十分有限,相当一部分低保户在享受了低保后还是难以维持基本生活。

2.低保标准确定和保障金发放中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水平并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规定或标准,最低生活标准是由政府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活必需品的品种数量、物价水平、消费水平等因素制定出来的。对最低生活保障线是估算得来的,而不是精确计算的结果,保障线缺乏科学依据,低保金标准过低。低保金只能帮助居民解决“温饱”问题,平时过日子还能勉强维持,但遇到孩子上大学,家庭成员生病,被迫搬迁住宅等事情,仅靠低保政策远远不能维持。

3.透明度低,缺乏有效社会约束机制

由国家严格控制和管理的城镇贫困人口救助,直接面对每个需要救助的公民。社会救助的社会性和公众性,决定了民政部门在实施社会救助时必须信息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如果失去约束,在实施贫困救助的过程中,挤占挪用救助基金、贪污腐化等现象就很有可能发生。

事实上,目前我国社会救助监督约束体系还不健全,救助机制建设严重滞后。对民政部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工作的监督,基本上是以民政部门内部控制为主,实行的是自上而下的层层监督体制,基本不接受外界的监督和约束。只是出现了大的问题时,执法机关才相应介入。另外,多年来,民政部门虽然对城镇贫困人口进行了不间断的救助,但社会救助信息不完全公开,尤其是不定期公布标准和资金等情况,形成了不应有的“盲区”。而且,由于文化程度低、观念落后、信息管理经验缺乏等问题的存在,使低保管理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加之落后的工作设备,手工操作为主的工作方式,非常不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和低保管理工作的信息化。

4.与相关部门衔接难度大

城市低保制度与其它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很好的衔接,不仅给城市低保救助工作带来了压力,也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衔接不够主要表现为:一是几条保障线在制度上衔接不够,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失业保障隶属于劳动部门管理,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隶属于民政部门管理,分别有不同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范围,加上在对低保家庭收入进行核实过程中,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网络管理滞后,使得低保对象的确定、检查和管理都缺少有效的数据,导致应保未保、不应保而保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城市低保制度与原有的贫困救济等方面衔接不够,有些项目和标准缺乏统筹考虑,显得过多过滥,有些该给的没有给足,有些则是不该给的却给了。三是低保标准的确定和执行缺乏部门之间的协调,民政部门在工作中往往采取“视同”低保家庭已享受其他保障的做法,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充分发挥国家、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力量,保障城市贫困居民达到基本生活标准。根据这一原则,针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在低保法规建设方面,各地应依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的有关条款,依据当地实际情况,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地方低保法规及实施细则。要结合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互助和临时救济解决低保对象的生活困难,而且要使低保对象在就医、子女上学、住房等方面享受一定的优惠政策;在低保工作程序上,从低保工作的入口到出口要建立一整套规范统一的运作程序;在低保资金的发放方面,实行低保资金社会化发放,通过银行、邮局直接把低保金发放给低保对象。通过科学的制度和规范的运作程序,确保低保工作顺利进行。

2.动员社会力量,扶助低保人员

低保资金是低保工作的瓶颈,低保工作的不断发展需要稳定的、足额的低保资金注入。但是,目前的低保资金收入,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保障机制,现在的低保保障金来源还很单一,有些困难地区的政府无法保证低保金的足额划拨,长期依靠中央和省提供的补助,这些不能作为解决资金问题的长久之计。城市反贫困是全社会的责任,如果能在全社会动员捐款、捐物,全社会都来帮助特别困难地区的低保工作,就可以缓解低保资金来源不足的压力。

我们迫切需要发展社会福利社团和慈善团体,发动国内外的社会捐赠,建立救助基金,来作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补充;同时积极动员企业捐钱、捐物,或者与贫困人家组成帮扶对子;可以通过向慈善团体求助以及发动社会捐款来解决医药费问题。

3.救助与职业培训相结合

在接受最低生活保障金的人群中,可组织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人以“以工代赈”的方式参加一些社会公益劳动,一方面给受助者回报社会的机会,另一方面可以以劳动报酬的形式发放救助金,减少受助者的心理压力,同时也便于低保工作人员了解低保对象是否已经重新就业,杜绝就业者吃低保的情况。

加强对低保人员再就业工作的支持力度。我国的下岗、失业问题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解决的,仅靠低保措施不能保证重新就业,也不能保证完全解决低保户的贫困问题,应侧重提高这些人员的职业技能,给低保人员以就业机会。经济发达地区,社区的资金充裕,可以对这部分人进行职业培训,对不参加培训的人视为没有就业欲望,减少或撤销对他的救助。还可以制定一些激励措施,比如上海市为激励再就业,对主动工作的低保对象规定3个月内仍不停止对他们的救助,而且作为鼓励措施还提高对他们的保障标准。

4.加强低保工作队伍建设

要让低保工作人员和低保人员认识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后一道“安全网”,也是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关系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大事,更是关系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这就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系统地对低保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低保政策精神,掌握低保人员的条件、对象,做好低保救助金发放的调查核实工作,做到不该发放的坚决不发,应该发放的就必须按规定发放。第二,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工作。教育群众体谅国家困难,鼓励和支持有劳动能力的保障对象自谋职业、自食其力,通过劳动增加收入,逐步改善生活状况,克服安于现状和等靠的思想。同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争取群众对低保工作的支持、理解和配合。

5.与其他社会保障体系相协调,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整个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现在的低保负担十分沉重,很关键的一点就是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完全转变和建立起来。随着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负担会逐渐减轻。另外,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更依赖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为经济水平直接影响甚至是决定最低生活保障的水平,健康的经济环境,可以为更多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使贫困户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因此,必须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总之,随着党和政府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视,我们相信,这项制度会越来越健全和完善,使“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深入民心。

(作者单位:东北林业大学人文学院)

12.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十二

一、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保障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1. 事业开支挤占生活保障经费。

现有法规对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和公务事业费的范围、标准、管理办法等作出了明确规定。《规定》明确:“非现役公勤人员生活待遇经费, 实行按编制供应、包干使用的管理办法。军队用人单位按人员标准计领的非现役公勤人员公务事业费, 包括公杂费、给养器材费等, 按照生活待遇经费供应实力, 在公务事业费决算中增设‘非现役公勤人员’项目, 随本单位年度公务事业费决算计领。”《军队文职人员生活福利待遇经费和公务事业费管理规定》 (以下简称《管理规定》) 规定:“文职人员生活福利待遇经费和公务事业费的管理按照按编供应、包干使用、依法保障的要求组织实施。文职人员的公务事业费, 按照文职人员岗位编制实力, 在公务事业费决算中增设‘军队文职人员’项目, 随本单位年度公务事业费决算计领。”但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公务事业费开支较多, 有些单位出现了挪用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作为公务事业费开支的情况。个别单位甚至使用非现役人员的生活待遇经费弥补其他事业经费不足。这些挤占挪用经费的现象既侵害了非现役人员的正当权益, 又损害了部队的形象, 在军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

2. 工资待遇相对较低。

非现役公勤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根据工作岗位、技能等条件和当地同类人员工资水平制定, 不低于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文职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 参照国家和聘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事业单位同行人员有关待遇规定执行。但目前, 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收入名目繁多, 各单位津贴、补贴发放呈现福利化、多元化和隐蔽化的趋势, 而军队无法准确收集事业单位职工工资之外属福利性的那部分“隐性收入”。因此在确定非现役人员工资时就会出现“名高实低”和“隐性差距”, 不能从待遇上吸引地方优秀专业人才到部队服役, 另外, 军事劳动具有特殊性、风险性、艰苦性、技术性和约束性等特点, 因此在确定非现役人员的工资待遇时, 就应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 对他们为军事特殊劳动所作出的贡献予以补偿和褒奖。但现行政策对文职人员只是按本人基本工资的15%建立了军队服务津贴, 对在特殊岗位从事特殊劳动的人员是否享受岗位性、专业性的津贴和保健津贴也无具体规定。这样既不能合理地反映他们在部队的特殊奉献, 更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

3. 分配激励作用不足。

分配激励机制是推行非现役人员聘用的核心动力。有效的工资机制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能真正体现按劳分配的要求、体现激励性原则, 实现工资收入的激励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劳动者通过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取得的收入明显增多, 如教育、科研、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收入水平逐年提高。但目前, 非现役公勤人员和文职人员采用的工资定额制, 核算方法过于简单, 而且不区分同级别间的工资档次, 这样就不能如实反映他们的劳动特点, 无法体现他们的实际劳动价值, 更不能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没有充分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使工资的激励导向机制失去了作用。虽然《条例》中提出将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 平时考核作为年度考核的基础。考核结果作为文职人员调整工资待遇、奖惩和续聘、解聘的主要依据。但在实际工作中, 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非现役人员考核评价制度, 更没有将考核结果和非现役人员的工资待遇联系起来, 由此带来的突出问题就是容易滋生平均主义和“大锅饭”, 不利于聘用人员通过提高自身素质、知识和技能获取收入。

4. 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

《管理规定》提出“生活福利待遇经费包括文职人员的工资、住补贴、房租补贴和为其缴纳的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费用”, “聘用单位及其文职人员应当依法参加社会保险”。《规定》要求“非现役公勤人员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军队的有关规定参加当地社会保险”。但受全国事业单位参保制度不统一、参保水平发展不均衡的影响, 非现役人员的参保工作难以全而及时落实。国家规定企业职工应参保的险种有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以及大病统筹、补充医疗保险, 有的地方还建立了生育保险, 相对而言是比较完善的。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参保工作, 在全国刚推行不久, 各地发展不平衡, 有的地方政策规定比较完善, 有的地方尚未开展社保工作, 参保和保障方法比较混乱, 保障机制和水平差别较大。这些都对非现役人员参保带来了很大影响。例如由于部分省市社保机构正对无事业编制 (无组织机构代码) 而在社保机构为职工参保的单位进行清理, 目前部分招聘单位因无组织机构代码, 为非现役人员参保存在一定困难。

二、改进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保障与管理的对策

1. 严格规范生活待遇经费的使用。

明确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主要是用于非现役人员工资、津贴、补贴, 年终一次性奖励等费用, 如果上级拨款留有余额, 还可用于非现役公员探亲路费发放、用人单位解聘公勤人员的一次性补偿金发放, 不应包括其他事业性开支内容。重点保障以货币形式发放的生活性支出, 努力实现招聘费、岗前培训费、政审费、体检费、档案代理费、服装费等事业经费的供应保障任务。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 积极安排专项经费的下拨, 大单位对专项经费实施统一管理, 所属单位根据单位实际开支情况, 专项申请法律诉讼费、人事纠纷费及工伤家属接待等特殊费用的列支。落实生活待遇经费管理按编供应、包干使用、依法保障的原则。用人单位聘用非现役公勤人员数量由各单位自行确定, 非现役文职人员数量由上级规定的编制员额决定。根据单位实际, 按照全军有关文件精神, 履行人事管理手续, 在完成单位服务保障任务, 达到服务保障质量与水平的情况下, 经费包干使用, 超支不补, 节余留用。

2. 合理提高工资福利待遇水平。

根据军队职业的特殊性, 完善非现役人员福利补贴体系, 进一步体现要素分配的特征, 提高非现役人员工资福利待遇的整体水平, 以增加非现役人员职业的吸引力。在对现有津贴补贴进行调整增加的同时, 对专业技术强、科技含量高的岗位设立岗位津贴, 对高物价地区设立物价补贴, 对高学历人才设立学历津贴, 对参加作战、演习、抢险救灾等重大军事活动设立军事任务津贴。还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各种补偿性津贴, 如节育补贴、子女教育补贴等。建立科学的工资福利待遇增长机制, 包括随职级的晋升而合理增长、随物价上涨而合理增长等。目前,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对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已做了非常明确的规定, 非现役人员工资津贴的调整可以参照执行。对军队自行建立的特殊岗位津贴, 可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岗位特点以及被聘用人员实际需求, 确定相应的增长水平和办法。这样, 既可以避免军地间同类人员的攀比, 又可以增强非现役人员献身国防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3. 建立薪酬激励机制。

用人单位应建立灵活的分配机制, 在上级分配工资定额内, 专款专用, 自主分配, 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具体分配办法, 实行按岗定酬, 拉开收入差距, 完善奖惩措施, 充分发挥工资收入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一是确立合理的工资差距, 细化工资项目, 建立同级别工资之间的档差, 以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绩效、资历等诸多方面因素。二是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 即按非现役人员的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来确定绩效工资。通过实行按岗位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工资与效益挂钩、兼职兼薪、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等多种适合单位特点的分配形式和办法, 调动和激发广大非现役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建立薪金与奖金挂钩制。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 对考核成绩为称职以上的非现役人员, 发放月度奖金和年终奖金。年终一次性奖金的发放, 不搞平均主义, 要和非现役人员的职责, 业绩以及当年的工作表现相结合, 适当拉开差距。四是实行优秀人才协议工资。对重点岗位的特殊人才、技术管理人才和短缺人员, 打破聘用常规, 在平等协商的原则下订立岗位职责、目标要求和薪酬待遇明确的聘用合同。

4.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3.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十三

为做好镇受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全力迎战第x号台风“烟花”,确保受灾群众得到及时有效救助,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国家和省、市要求,把安排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作为救灾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生产自救、社会互助、政府救济三位一体的救助方式,突出重点,分类救助,分段实施,切实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确保社会稳定。

二、任务目标

确保所有受灾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基本生活不出问题;确保所有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安全住所、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治疗、有卫生防疫;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不漏一户、不落一人、救助及时”。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灾害救助条例》、《省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市自然灾害救助办法》、《县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四、救助准备

(一)应急准备。做好随时响应启动县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的准备。一旦灾情达到或预判将达到相应启动标准,及时响应县委、县政府下达的启动应急救助响应的指令。

(二)调拨准备。镇级救灾物资储备能够及时调运生活必需品、重要消费品等商业储备救灾物资。确保灾害发生后x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初步救助,x小时内得到基本救助。

五、保障规模

(一)住宿保障。棉衣、棉被、棉褥、床上用品(床单、枕巾)、枕头、睡袋等住宿保障类物资按照政府储备和紧急购置的方式保障紧急转移安置人员需求。

(二)生活保障。脸盆、拖鞋、袜子、牙刷、牙杯、牙膏、肥皂、毛巾、餐盘、筷子、小汤勺、餐碗等重要消费品已与大型零售商业企业签订储备协议,按实际保障转移人员储备。

(三)资金保障。统筹使用国家、省级、市级和县级救灾资金,科学制定救灾资金分配方案,确保救灾物资得到及时购置,保障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得到基本救助。

六、保障措施

各相关部门和行政村要全面掌握受灾群众的基本情况,建立因灾需救助困难群众台账,并逐级上报,镇应急办根据灾情核查情况,对因灾倒损农房户和因灾造成生活严重困难的受灾群众予以应急救助。

(一)集中安置。各村居根据灾情和受灾群众生活需要情况设置受灾群众转移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点的受灾群众,由镇街统一安排食品、衣被等,并做好防暑降温及疫病防治、安全保障等工作,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和身体健康。集中安置期间,要明确安置点负责人和管理服务人员,确保安置点群众生活稳定,井然有序。

(二)分散安置。通过投亲靠友、借住公房、租借临时住所等进行分散安置的,由镇街给予一定临时性生活救助款物,保障其过渡期间基本生活。临时救助资金从下拨的救灾款中列支。在分散安置过渡保障期间,各村要建立分散安置人员统计台账,要建立包保责任制,镇街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结对。要经常深入到受灾群众家中,了解受灾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帮助他们及时解决问题,确保其过渡期间基本生活不出问题。

七、工作要求

(一)切实加强领导。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因灾困难群众的生活保障工作,健全机制,强化领导,建立包保责任制,形成工作合力,全力推进工作开展。各村居主要负责人为因灾困难群众生活保障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确保按时完成各项保障工作任务,确保尽快恢复工农业生产,确保按时完成通路、通电、通信、通水任务,确保所有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地方住,有干净水喝,有病能及时医治,有卫生防疫措施。

(二)严格工作程序。各项救灾物资(资金)的发放除应急情况外,要严格按照民主评议、登记造册、张榜公布、公开发放的工作规程,通过“户报、村评、乡审、县定”四个步骤确定救助对象,切实做到补助资金物资数额和补助对象两公开,群众知情满意。必须坚持打卡发放到户,做到手续完备、账目清楚准确,账册资金物资相符。

14.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十四

【发布文号】国发〔2012〕45号 【发布日期】2012-09-01 【生效日期】2012-09-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中国政府网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

国发〔2012〕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最低生活保障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的基础性制度安排。近年来,随着各项相关配套政策的陆续出台,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惠民生、解民忧、保稳定、促和谐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有效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但一些地区还不同程度存在对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重视不够、责任不落实、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工作保障不力、工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题,以强化责任为主线,坚持保基本、可持续、重公正、求实效的方针,进一步完善法规政策,健全工作机制,严格规范管理,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构建标准科学、对象准确、待遇公正、进出有序的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格局,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科学性和执行力,切实维护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二)基本原则。

坚持应保尽保。把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政府责任,加大政府投入,加强部门协作,强化监督问责,确保把所有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坚持公平公正。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法规制度,完善程序规定,畅通城乡居民的参与渠道,加大政策信息公开力度,做到审批过程公开透明,审批结果公平公正。

坚持动态管理。采取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定期报告和管理审批机关分类复核相结合等方法,加强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日常管理和服务,切实做到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

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相衔接,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二、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政策措施

(一)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条件。

户籍状况、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是认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三个基本条件。各地要根据当地情况,制定并向社会公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具体条件,形成完善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认定标准体系。同时,要明确核算和评估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人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的具体办法,并对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履行相关法定义务提出具体要求。科学制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健全救助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综合运用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恩格尔系数法、消费支出比例法等测算方法,动态、适时调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应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省级人民政府可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相对统一的区域标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

(二)规范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程序。

规范申请程序。凡认为符合条件的城乡居民都有权直接向其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受理。受最低生活保障申请人委托,村(居)民委员会可以代为提交申请。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要以家庭为单位,按规定提交相关材料,书面声明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并由申请人签字确认。

规范审核程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是审核最低生活保障申请的责任主体,在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下,应当对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家庭逐一入户调查,详细核查申请材料以及各项声明事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并由调查人员和申请人签字确认。

规范民主评议。入户调查结束后,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村(居)民代表或者社区评议小组对申请人声明的家庭收入、财产状况以及入户调查结果的真实性进行评议。各地要健全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民主评议办法,规范评议程序、评议方式、评议内容和参加人员。

规范审批程序。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最低生活保障审批的责任主体,在作出审批决定前,应当全面审查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上报的调查材料和审核意见(含民主评议结果),并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入户抽查。有条件的地方,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可邀请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民委员会参与审批,促进审批过程的公开透明。严禁不经调查直接将任何群体或个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

规范公示程序。各地要严格执行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公示制度,规范公示内容、公示形式和公示时限等。社区要设置统一的固定公示栏;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及时公示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和审核结果,并确保公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就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保障金额等在其居住地长期公示,逐步完善面向公众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信息查询机制,并完善异议复核制度。公示中要注意保护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个人隐私,严禁公开与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无关的信息。

规范发放程序。各地要全面推行最低生活保障金社会化发放,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将最低生活保障金直接支付到保障家庭账户,确保最低生活保障金足额、及时发放到位。

(三)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在强化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调查手段基础上,加快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健全完善工作机构和信息核对平台,确保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准确、高效、公正认定。经救助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授权,公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金融、保险、工商、税务、住房公积金等部门和机构应当根据有关规定和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对象认定工作需要,及时向民政部门提供户籍、机动车、就业、保险、住房、存款、证券、个体工商户、纳税、公积金等方面的信息。民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具体的信息查询办法,并负责跨省(区、市)的信息查询工作。到“十二五”末,全国要基本建立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

(四)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动态管理。对已经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的救助对象,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强管理服务,定期跟踪保障对象家庭变化情况,形成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各地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人口、收入和财产状况定期报告制度,并根据报告情况分类、定期开展核查,将不再符合条件的及时退出保障范围。对于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又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的“三无人员”,可每年核查一次;对于短期内收入变化不大的家庭,可每半年核查一次;对于收入来源不固定、成员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的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原则上实行城市按月、农村按季核查。

(五)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监管机制。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督查督办的重点内容,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民政部、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国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进行重点抽查。财政、审计、监察部门要加强对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防止挤占、挪用、套取等违纪违法现象发生。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经办人员和村(居)民委员会干部近亲属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备案制度,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要对备案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严格核查管理。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对于媒体发现揭露的问题,应及时查处并公布处理结果。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评估、监督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财政部门要通过完善相关政策给予支持。

(六)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核查制度。

各地要公开最低生活保障监督咨询电话,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健全投诉举报核查制度。有条件的地方要以省为单位设置统一的举报投诉电话。要切实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来信来访工作,推行专人负责、首问负责等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当自受理最低生活保障信访事项之日起60日内办结;信访人对信访事项处理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行政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复查,收到复查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予以书面答复;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书面答复之日起30日内向复查机关的上一级行政机关请求复核,收到复核请求的行政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核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核意见;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信访请求的,不再受理,民政等部门要积极向信访人做好政策解释工作。民政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最低生活保障重大信访事项或社会影响恶劣的违规违纪事件,可会同信访等相关部门直接督办。

(七)加强最低生活保障与其他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衔接。

加快推进低收入家庭认定工作,为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社会救助政策向低收入家庭拓展提供支撑;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有效解决低收入群众的突发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做好最低生活保障与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工作。对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等重点救助对象,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其救助水平。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形成慈善事业与社会救助的有效衔接。

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与就业联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与扶贫开发衔接机制,鼓励积极就业,加大对有劳动能力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就业扶持力度。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失业的城市困难群众,在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时,应当先到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办理失业登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当向登记失业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提供及时的就业服务和重点帮助;对实现就业的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可以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

三、强化工作保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能力建设。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能力建设,统筹研究制定按照保障对象数量等因素配备相应工作人员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和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要求,科学整合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管理机构及人力资源,充实加强基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力量,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负。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保障工作场所、条件和待遇,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部署全国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管理系统。

(二)加强经费保障。省级财政要优化和调整支出结构,切实加大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投入。中央财政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重点向保障任务重、财政困难地区倾斜,在分配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时,财政部要会同民政部研究“以奖代补”的办法和措施,对工作绩效突出地区给予奖励,引导各地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要切实保障基层工作经费,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所需经费要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基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经费不足的地区,省市级财政给予适当补助。

(三)加强政策宣传。以党和政府对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有关要求以及认定条件、审核审批、补差发放、动态管理等政策规定为重点,深入开展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宣传。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和宣传栏、宣传册、明白纸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信息公开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完整性。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大力宣传最低生活保障在保障民生、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导公众关注、参与、支持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落实管理责任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建立由民政部牵头的社会救助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做好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教育、住房等其他社会救助政策以及促进就业政策的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研究解决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等信息共享问题,督导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建立健全相应的社会救助协调工作机制,组织相关部门协力做好社会救助制度完善、政策落实和监督管理等各项工作。

(二)落实管理责任。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负总责。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工作保障和监督管理责任,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切实履行最低生活保障申请受理、调查、评议和公示等审核职责,充分发挥包村干部的作用。各地要将最低生活保障政策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政府领导班子和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管理监督的重要依据。民政部要会同财政部等部门研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办法,并组织开展对各省(区、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绩效评价。

(三)强化责任追究。对因工作重视不够、管理不力、发生重大问题、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地方政府和部门负责人,以及在最低生活保障审核审批过程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失职渎职的工作人员,要依纪依法追究责任。同时,各地要加大对骗取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人员查处力度,除追回骗取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外,还要依法给予行政处罚;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对无理取闹、采用威胁手段强行索要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公安机关要给予批评教育直至相关处罚。对于出具虚假证明材料的单位和个人,各地除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理外,还应将有关信息记入征信系统。

国务院

2012年9月1日

15.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十五

关键词:数控实习,安全,重要性

数控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 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 数控技术的应用是提高制造业的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它是集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光机电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制造业基础技术, 具有高精度、高效率、柔性自动化等特点。数控机床具有高速、高效、高自动化和低劳动强度的特点, 在机械制造业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因此社会对既掌握数控技术又熟练数控编程、加工操作的中等职业毕业生需求越来越大。实训教学是职业教育学生技能培养与提高的核心环节,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不断重视, 各职业院校的专业实训设备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实训设备的不断增多, 实训教学全面铺开, 实训过程中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而数控机床对操作人员的要求却比较高, 操作者一旦操作失误, 就可能对昂贵的机床造成损伤, 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如何在正常开展教学的前提下保障安全, 是当前各职业院校实训教学面临的关键课题。

一、实习前安全教育的重要意义

实习安全是实践教学管理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数控车间实习,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 在实习教学中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中职学生从未到过企业和接触过机械, 又未参加过社会实践, 对安全事故酿成的惨痛教训无所见闻, 且该年龄段的学生其心态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 自我调节能力和自控能力较弱, 对新鲜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并容易产生探究的冲动, 所以, 在学生进车间实习前必须把安全教育做在前、做到位, 排除一切可能的安全隐患。在实习前, 对学生进行实习前的动员, 除了向学生介绍实习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以及实习纪律、守则等事项外, 重点就放在安全教育。学习安全操作规程, 规章制度, 向学生详细说明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不安全因素, 强调遵章操作的重要性和违规操作可能带来的危害。播放一些在工厂车间常见的安全事故案例。安全责任意识和责任心, 无论是对实习的学生还是授课的数控实习老师而言, 都应放在首位。“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 在思想上时刻拉紧安全实习这根弦, 在实习教学中师生都应严格遵守数控机床安全操作规程, 把安全教育贯穿于实习的每一个环节, 包括每一堂课、每一个场所。人人讲安全, 时时讲安全, 处处讲安全, 真正让安全教育贯穿于师生的头脑里, 并形成高度的责任心。数控实习往往较苦较脏, 对于学习态度不端正、平时比较散漫、自身又存在惰性的学生, 实习中尤其要注意加强耐心, 细致的教育。安全教育必须通过考核, 经考核合格的学生才能上岗实操, 否则严禁上岗。

二、充分发挥实习教学中数控仿真的作用

通过安全考核合格的学生, 就可以正式进入实习工厂, 按实训项目进行数控仿真, 数控仿真既能避免学生初期实习时不熟悉数控系统及面板操作带来的设备安全等问题, 使学生大胆地通过仿真对所编程序进行验证, 又可以克服人多而设备少的矛盾, 使实习的安排达到多样化, 减少了数控机床的使用时间。同时,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编程能力, 是一种既经济实用、又安全可靠、功能多样的数控教学辅助工具。数控机床是一种较为昂贵的机电一体化设备, 如果学生初学时, 就直接让其在机床上操作, 很可能出现撞车、损坏工件、刀具与机床和浪费材料等现象, 甚至因误操作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在每一个数控实训课题之前先进行计算机仿真训练。在计算机仿真机床上运用与机床操作系统相仿的操作系统完成刀具设定、程序编写、对刀、加工、检测等操作。即使发生生产事故, 也是计算机模拟事故, 所以不会对设备和人员造成伤害。而且, 当事故发生时, 计算机会给操作者以文字提示, 例如换刀时发生撞车, 计算机会发出预警, 提示:刀架位置会与机床碰撞, 请调整位置。这样, 操作者经过反复修改、调试、运行, 把操作错误减少到最少, 有力地保障了上机操作的安全性。仿真通过, 经实习老师同意后, 就可以进入数控车间进行数控实习, 进行实际加工。

实习初期, 先用多媒体将数控仿真软件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 在后阶段, 采用仿真训练与实际操作训练交叉方式进行, 直到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实际操作。它既能解决人多设备少的矛盾, 减少学生的等待时间, 还增加数控实习的安全性。

三、确保学生上机操作的准确性

1. 充分熟悉机床的性能

老师讲解完机床操作后, 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熟悉机床, 熟悉机床坐标系的方向, 熟悉机床操作面板上的按钮。熟悉机床坐标系的方向, 在对刀的环节上才能够避免因为不熟悉正负方向而造成的撞刀;熟悉操作面板可避免因为不熟悉造成的误操作。例如, “空运行”, 如果在加工时忘了将此按钮关掉, 结果就会出现撞刀的情况。只有当学生对机床充分了解并且熟悉之后, 接下来的操作才能是安全的。同时, 熟悉机床的过程也可以消除一些同学对于操作机床的恐惧感。

2. 正确建立工件坐标系

工件坐标系以G54~G59指令建立, 正确的建立工件坐标系是安全加工的保障。学生实习时, 对于工件坐标系与机床坐标系、编程坐标系三者的关系应理解。对刀前, 机床应重新回机床原点, 保证工件坐标系建立的准确性;对刀建立工件坐标系后, 应对工件坐标系的正确性进行检查。可以利用MDI方式验证工件坐标系的正确性。应用此方法时, 还应将进给、快速修调调小一些, 使刀架移动慢一些, 另一只手随时准备按下停止键, 用眼睛随时观察进给余量和实际空间差, 作出是否继续运行的判断, 这样, 安全系数更大了。

3. 保证程序的正确性

加工程序的正确性是保证加工合格零件的前提。通过数控仿真的程序肯定是正确的, 但还要保证程序输入的正确性。要特别注意不要把G01输成G00, 或X、Z值输错, 或者小数点点错。所以在程序输入后不要急于开动机床, 应定下心来仔细检查, 把这些错误消除。第一, 自查, 编完程序后对程序进行检查, 修正错误。第二, 上机运行程序直接查看, 利用机床的图形功能检查程序, 此时程序并不一定正确, 所以一定要用“机床锁”, 使用后机床移动部件被锁死, 不能发生任何位移。“机床锁”是保障操作安全的一个重要措施。

四、调动实习指导教师的责任心, 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为了使学生在安全实习的前提下学到更多技能, 学校需要对学生的实习安全进行相关的检查与步署, 加强学生重视实习安全思想的教育。实习指导教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 重视实习安全问题, 为学生的安全负责, 实习指导教师的安全意识应该更加强烈。要求教师主动地观察学生的安全动向并采取主动措施防患于未然。本着“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宗旨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将实习教学任务做足、做好。在整个实习阶段, 除了实习前的安全教育外, 老师还坚持每天根据当天实习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复习相关的安全注意事项。并对实习实行全程监控, 做到多提醒、多留意、多观察、多巡视、多监督检查, 一旦发现违规现象及时制止和严肃教育, 并通告全班警示学生。可以说, 绝大多数安全事故, 都源于一人一事一时之误, 所以, 只要我们头脑中的弦不松, 处处提高警觉, 增强防范意识, 才能把各项安全管理措施落实到位, 更有较地防止事故发生。

实习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技能知识, 安全生产的观念更是不能忽视。这就需要在教学环节上, 实习指导教师要严格按照实习教学规范进行操作:上课前10分钟进行安全教育, 考勤, 安排实习内容, 检查实习劳保用品的穿戴是否齐全, 强调安全意识。在上课过程中, 经常巡视, 发现不安全操作及不文明行为立即制止, 做到只要车间内有学生必须有教师巡视。下课前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安全总结, 讲评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确保在安全实习的状态下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效果。

在实习中要使“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宗旨深入人心, 贯彻到位, 在确保学生的安全的前提之下, 保证学生的实习能够顺利地进行。事故的发生往往是偶然的, 但有时候却又是必然的, 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的统一, 不安全的隐患往往早已存在, 只是当事人没有察觉发现或者没有引起重视而已。人的警惕性越高, 安全系数越大, 时时想到危险, 才能求得安全。

16.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十六

据零点调查《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报告》显示,2003年“平静满足”依旧是中国居民的主流情绪,有超过四成(45.1%)的居民表示拥有“平静满足”的心境,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来自多方面的竞争压力,“焦急紧张”“平淡冷漠”等较为负面的情绪较2002年略有增强。同时,2003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有三个特点:

一、生活满意度总体平稳,对未来生活抱以高期待

68.2%的中国居民对目前个人的生活状况感到满意,76.4%的中国居民对未来生活的预期表示乐观,但城镇居民的乐观度要低于农村居民。近几年来,城乡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呈现出稳中有升的总体趋势,但在2003年却有所下降(如图)。

同时,几年来的调查显示,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远远落后于经济增长,甚至在2003年出现负增长,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缺口。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良好的宏观政策与居民的微观生活还没有完全有机地结合,如何调控宏观及微观的共同发展,从而逐渐弥合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缺口,值得我们思考。

二、个人经济状况、职业及社会保障满意度不高制约生活满意度

“个人经济状况满意度”成为影响今年居民总体生活感受最为重要的指标,且其影响程度明显高于居于第二位的“个人职业满意度”指标。此外,“个人业余生活满意度”“物价变动的承受能力”“消费信心度”“社会保障满意度”和“身体健康状况”对总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也处在相对比较重要的位置。

多项宏观环境指标对居民的总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较低,其中以“政府管理信心度”为最低,比较靠后的还有“科技发展获益预期”和“深化改革获益预期”。

另外,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满意度、社会治安安全感及人际关系满意度对其总体生活感受产生的影响度要明显高于城镇居民。

目前,制约中国居民生活满意度最主要的负面因素是个人经济状况、职业和社会保障满意度偏低,而支撑居民对于未来生活较为乐观预期的主要因素,则是基于国家宏观因素的较高预期。但宏观因素的高满意度和微观因素的低满意度形成总体反差,这种格局仍未打破。这说明国家对现有政策的宣传是有效的,但是国民的实际收益并没有社会传播的那么好,只是增强了大家对于未来社会生活质量和国家经济发展的乐观期望度。

三、就业问题持续凸显,社会保障亟待改善

调查还发现,下岗与就业已连续3年成为居民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自“下岗”一词出现以来,就业矛盾不断加剧,处于不同生活状态的居民不管正面还是负面角度都高度关注就业问题。2003年居民对此问题的关注率(52.9%)仍居高不下,与上年的高关注率(53.5%)基本持平,且居民的职业满意度水平(3.39分)仍处于低位,并成为下拉其整体生活质量感受的重要因素。

同时,社会保障问题再次成为2003年居民关注的第二大问题,关注率为32.1%。对住房改革问题的关注率较上年有明显提升,位居第三。另外,居民对环境保护和医疗制度改革问题的关注率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对于廉政建设的关注率略有提高。

17.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 篇十七

各乡镇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

为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特别是要做好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期间的网络信息安全工作,根据省、市关于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相关要求,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

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召开在即,各乡镇政府、县直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把“两会”期间的信息安全保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采取强有力措施,坚决防止各类网络与信息安全事故的发生。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和属地化管理原则,严格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结合各自实际,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规章制度,强化技术防范措施。各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确保“两会”期间信息安全。广播电视、通信、电力、税务、银行、保险及电子政务等重要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要对“两会”期间信息安全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制定方案,开展自查,对信息安全防护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估,及时消除隐患,堵塞漏洞,确保“两会”期间重要信息系统运行安全。

二、完善措施,及时防范,加强重点网站的安全管理。

要加强对政府门户网站、重点新闻等网站的安全管理,以防攻击、防病毒、防篡改、防瘫痪,防窃密为重点,采用有效措施,确保网站安全运行。要严格执行网站信息发布审核制度,确保网站信息内容安

全。要加强对网站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删除有害信息,防止不实言论、有害信息的传播蔓延。县通信管理部门要督促、协调各电信运营企业进一步加强网站备案及巡视工作集中开展互联网接入服务市场的清理整顿,公安局、宣传部等部门要及时发现并关闭违法网站,依法打击各种网络违法犯罪活动。县信息办要加强对政府门户网站的监测,指导各单位有针对性地完善技术防范手段。

三、严格值守,做好应对,切实做好信息安全应急工作。

各部门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严格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通信联络畅通。重要岗位和关键部位要实行双人双岗,抽调业务骨干充实值班岗位,密切注意系统运行状况,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苗头。要加强信息安全通报工作,自3月1日至3月25日每天16时前,通过电子邮件将本部门信息安全情况报县信息办,发现网络犯罪活动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各部门要抓紧制定和完善本部门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响应体系,加强预警监测,一旦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要迅速做好先期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危害。

18.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十八

论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建构

漆 娜1,陈红霞2(苏州大学 社会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摘 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以下简称低保)制度作为我国社会救助体系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制度,旨在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并且有利于促进就业。目前低保制度中对于低保工作的投入—产出的评估以及产生的社会效益尚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旨在通过选取投入指标、效率指标、效果指标等一级绩效指标及其下属二级、三级指标来建构一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绩效指标体系对低保工作进行评估,为低保制度政策实施结果提供检验标准,促进低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发展。

19.工作与生活的保障—交通安全 篇十九

1 社区居家养老

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对家有特殊的感情, 不愿离开自己的家庭和社区到新的环境中去养老, 机构养老的方式并没有被我国老年人所普遍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是指以家中为养老场所, 以社区照料服务网络为依托, 以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管理为保证, 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支持基础之上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方式[2]。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则是以社区为平台, 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 整合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参与、非政府组织实体承办的运作方式, 采取上门、日托或邻里互助等服务形式, 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心理慰藉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2]。居家养老服务采取让老年人在自己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的服务形式, 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 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要求, 有助于他们安度晚年。

2 影响社区居家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的因素

2.1 客观因素

社区居家养老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的客观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 慢性病是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老年人患病种类越多, 所患疾病程度越重, 生活质量就越差, 分析原因在于随着年龄的增加, 患心身疾病的种数也逐渐增加, 导致老年人躯体及心理承受的痛苦也不断增多, 日常活动和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另外, 疾病造成老年人严重的经济负担也生活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3]。第二, 收入状况影响生活质量。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整体生活满意度评价的影响作用很大, 说明物质条件仍然是决定老年人主观生活评价的重要因素, 社区经济收入低的老年人生活质量差。因此, 社区居家养老应特别关注经济困难的弱势群体[4]。第三, 居家老年人的居住条件及生活设施状况是影响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客观环境可能通过促进健康生活质量而提升居家老人的健康水平。如城市建筑立体空间延伸使社区绿化面积和老年人活动的场所减少, 极大地限制了老年人的户外活动;贫困老人暖气、卫生间设备、照料辅助器具等缺乏, 造成生活不方便和一定安全隐患, 严重影响生活质

2.2 主观因素

心理因素是影响社区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在人的老化过程中要大量的精力、能力去适应多方面的转变与失落, 如退休、收入的减少、身体功能的衰退、慢性疾病困扰、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入住养老机构远离监护人、重要关系人的死亡、生活环境的变动、不能跟上迅速发生的社会变迁和高科技的应用等, 老年入正经历人生中一段艰苦、复杂的时期, 容易产生负性情绪、心理危机和心理疾病。从目前来看, 我国很多空巢老年人不同程度患有空巢综合征, 感到孤独、压力、焦虑、抑郁等, 影响生活质量[3,4]。

3 推动完善社区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的建议

3.1 整合优化社区老年服务资源配置

老年服务涉及政府、劳动、卫生、民政等多个部门, 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 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 充分整合社区资源, 发挥社区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内社团组织、志愿者的力量, 通过联动推进购买服务和鼓励志愿者行动等方式把社区公益就业、志愿服务、专业机构服务等资源整合起来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社会养老服务保障中, 构建以社区为平台, 人才、设施、技术、资金相配套的全民参与养老的服务体系。促进社区老年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社区日间托管服务项目, 充分利用社区已有的场地设施作为老年活动中心, 通过社会集资、彩票收益、街道居委会筹资等多渠道筹集资金, 实现社区服务各项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在医疗政策方面, 应该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加强社区老年慢性病服务和健康教育, 普及卫生知识, 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 要想方设法增加社区的文体设施及场所的建设, 形成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相结合的多元化供给主体的社区老年服务体系[5]。

3.2 多途径培训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和疾病的影响, 护理需求日益增高, 但由于老年护理服务辛苦且收益低, 导致目前专业性的护理人才极度缺乏。首先, 医学院校要重视护理专业学生老年护理学的课程建设, 加强学生关爱老年人、尊重老年人的人文素质培养, 搭建平台, 鼓励学生去养老机构和社区卫生部门工作, 政府对就业人员待遇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其次, 可由政府牵头, 联合医学高校、本地区政府主办的正规养老机构及社会培训机构共同培训从事老年服务的护工、保姆、家属和志愿者, 提高他们的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 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培训费政府应予以适当的补贴[6]。最后, 为保证服务质量, 政府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 考核合格获取上岗证后才能上岗工作。根据养老机构、社区机构、家庭签订的服务协议做好登记管理工作, 可参照“月嫂”管理经验实行等级考核, 形成激励机制, 提供优质“星级”老年服务。通过以上途径逐步形成专业护士-护工-保姆-家属-志愿者多层次老年护理服务体系, 提高老年服务质量, 可有效解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养老护理问题。

3.3 重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

老年人离退休后往往会出现失落感、孤独感、焦虑等, 必须提出积极对策, 促使他们尽快适应。我国传统的观念“知足者常乐”对老年人有积极的作用, 老年人的收入虽不高, 但心理幸福感却不低, 这种观念缓解了“未富先老”之矛盾在老龄化背景下, 有必要将老年人心理健康作为一项社会战略, 将心理健康促进机制纳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建立幸福国家的内容, 发挥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 建立多元的、多支柱的健康促进体系[4]。社区和养老机构应根据老年人特点和需求设置、改善娱乐休闲服务设施, 从制度安排、社会支持、社区建设和老年人自身等多个方面出发, 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心理健康问题, 为他们创造更为和谐的环境, 对他们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促进老年人之间的交流, 增强社会联系, 提供多元化的情感支持, 保持心理健康, 增强其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5]。

3.4 关注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弱势群体主要是指那些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 需要国家和社会扶助、支持的社会困难群体, 关注弱势群体是养老服务保障应当重视的问题。养老服务保障中要把对高龄、贫困、独居、空巢、失独、优抚、三无、慢性病、残疾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养老服务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完善他们的养老金、医疗保险和困难补助等经济保障政策, 安排专门财政预算为这些老年人量身服务, 让这些老年人有尊严而又体面地与其他老年人一道安享晚年。实践表明, 养老服务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公共服务, 在抓好面向全体老年人的普惠服务的同时突出对老年弱势群体的关怀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 促进社会和谐, 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6]。

摘要:通过文献分析我国社区居家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应整合优化老年服务资源配置、多途径培训老年护理知识和技能、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和情感支持、关注弱势群体养老服务保障, 逐步健全我国养老服务保障体系, 从物质、生理、心理、社会全方位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生活质量,社区,老年人

参考文献

[1]范柏乃.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际测度[J].浙江大学学报, 2006, 36 (4) :123.

[2]李文琦.积极老龄化视域下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基于陕西省养老服务现状的考察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 2013, 43 (4) :131.

[3]彭兰地, 陈四清, 王海荣.差异化养老与老年护理职业教育多元化的思考[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1 (31) :4725-4727.

[4]王凤卿, 王苏梅.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9, 28 (4) :449-452.

[5]Willis R, Evandrou M, Khambhaita P, et al.Social Care for Diverse Communities:How current research at the 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 aims to improve the user experience[J].Generations Review, 2013, 23 (2) :10-12.

上一篇:彩墨世界教案下一篇:友谊的见证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