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精选5篇)
1.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篇一
(一)导入、初读课文、检查字词
1、师:小朋友们爱猜谜语吗?老师今天带来一个谜语,想猜吗?猜一种植物。“一年四季穿绿衣,风雪再大全不怕。头上青丝如针刺,皮肤厚裂像龟甲。”
(谜底:松树)(评价:真聪明,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两棵松树,比比看这两棵松树有什么不同?
(出示松树贴图,一棵为大松树,一棵为小松树)
师:让我们来亲切地叫叫它们的名字。指名读。
2、师:你们把它们的名字叫的这么亲切,一定想和它们交朋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第八课。板书:8小松树和大松树,来读读课题。
出示课件:“松”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生字,我请个同学来说说在写的时候你要提醒其他小朋友要注意什么(我们在写松的时候,木字旁写的小一些,捺要变成点,左窄右宽,松字才漂亮。)给松字找朋友
过渡: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想不想知道呢?
3、(1)、打开课文46页,自由读课文。注意听好老师的要求:遇到生字新词可以多读几次,把字音读准。
(2)、出示生字词(指名带读、全班齐读)
(3)、现在老师要把拼音帽子取掉,你们还会读吗?(开火车读)。
(4)、这些词语宝宝它们要回到课文当中去了,它们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在课文中能不能认出它们。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
(5)检查读文,我请同学分别来读一读这几个自然段,其他小朋友认真倾听
(二)学习课文
1、师:(画大山)瞧,这是一座高山,谁来摆一摆,小松树和大松树长在哪里呢?指名上台来摆两棵松树的位置。(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瞧,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你们是从课文哪里知道的?(指名读 老师听出来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位置了,还有谁能像他那样读一读
谁能通过朗读来告诉老师呢?我们大家一起学刚才小朋友的样子来读)
2、师: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 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自己身边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一望无边的树林和田野„„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学生读课文)
3、师:你们觉得这是一颗怎样小松树?(骄傲、得意、神奇)
小朋友先自己读读,读完想一想,这两句话里的哪些词语最能看出小松树非常骄傲、非常得意?
喂:那你觉得这个 “喂”应该怎样来读呢?谁愿意来试一试?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多高哇,很远很远:它觉得自己能看到很高很远很远的地方,大松树却看不到那你能把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看得很远的样子读出来吗。
你呢:老师觉得他这个词读得不错,好像小松树在对大松树说,你有我长得高看得远吗?
师:让我们把小松树的这种傲气、不礼貌读出来。同桌试着读读小松树说的话,可以加上动作。(学生读课文。指生读。)嗯,真是一棵不讲礼貌、非常傲气的小松树。大家都这样加上动作读读(生读)
师:大松树听后是怎么做的?难道大松树听不到小松树的话吗?
4、师:嗯,这说明了大松树的心胸宽广,不和小松树计较。可风伯伯听到了小松树的话,是怎么说做、怎么说的呢?请大家大声读第三自然段。(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风伯伯是怎么说的,你找到了吗?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注意只读风伯伯的话。其他同学仔细数一数风伯伯说了几句话?(两句)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风伯伯说的第一句,这一句告诉了我们什么?(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小松树不应该骄傲)
出示课件: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比呢是两种事物之间进行比,可以比的东西有很多,还可以比什么?用比来说一句话?
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风伯伯说的第二句,第二句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小松树能看得远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并不是小松树长的高)托:谁会做托的动作
托是从下往上的一个动作。
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的时候,摸着小松树的头,他的表情怎样?那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风伯伯?风伯伯多爱护小松树呀!那风伯伯的话该怎么读好呢?谁来试试看。(学生自读,指生读,师范读,生练读,指生读。)
5、师:小松树听懂风伯伯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课文第四自然段。)(小松树知道自己错了,低下了头。)
师:你知道“惭愧”是什么意思吗?(就是难为情的意思。)
师:你会学一学小松树的样子吗?(指名学)那么我们学着小松树的样子再来读读这个句子。
师:是呀,小松树好惭愧呀!此时此刻他会想什么呢?(我错了。我不该嘲笑大松树,太丢脸了。我以后不能再骄傲了。我要向大松树道歉,向大山爷爷道谢。我还要谢谢风伯伯,要不是他,我还不懂道理呢!)
6、师:是呀!此刻的小松树想了很多很多。我们小朋友呢,你们想对小松树说些什么呢?(小松树,你以后可别再骄傲呀!小松树,你现在知错就改还是个好孩子!小松树,你要谦虚,你要知恩图报,报答大山爷爷对你的恩情。)
师:小朋友们,你们说得真不错,相信小松树一定会接受你们的肺腑之言的。
7、小结:今天学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你明白了什么?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说到做到。
(板书:谦虚,不骄傲自满)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分析字形,指导记忆。(讨论)
松:左右结构木字旁,右边是个公。
伯:左右结构单人旁,右边是个白。
托:左右结构提手旁。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窄右宽。
3、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仿写、临摹。
4、评讲,订正
5、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默写词语。
用组的词造句。
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设计)苏教版一年级下册
由旺镇中心学校
杨建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地自满,看不起别人。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教学准备:大、小松树图片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复习第一自然段
1、谈话: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一大、一小两位朋友,想起它们了吗?你们瞧!它们来了!
2、分别拿出大小松树的图片,提示:小朋友们,瞧!我是谁?(用“你是 ”回答)谁能说说我长的怎么样?
3、师模仿大、小松树的口吻:咱们现在已经是好朋友了!你们认识我们的家吗?那谁愿意送我们回家?向大家介绍我们的家。(请学生上台动手贴图,并说说它们的家)
三、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师指着图:它们两个,一个长在山上,一个长在山下,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让我们来听一听课文朗读,看看小松树和大松树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1、小朋友,你听明白小松树说的话了吗?在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找出来自己读读.2、谁愿意来读读?(指名读)评价读: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吗?(学生自评)谁还想再来读一读?(指名读)3、你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你觉得哪些词语最能体现小松树非常骄傲,得意? 4、指导读好词语:多高、很远很远、你呢 5、“你呢”是什么意思?
6、自己带上动作、表情练读。
小结:可见,这是一棵 的小松树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没有回答)
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生1:他想,为什么小松树长在山上,而我却长在山下。
生2:他想,你能看得远,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
生3:要是我站在山上,也会和你一样看得远。
„„
8、请学生上台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
四、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课件出示风伯伯说的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得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⑴让学生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风伯伯是怎样跟小松树说话的?(摸着小松树的头)
⑵是呀,从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对他说话,我们可以知道风伯伯教育小松树时不是严厉地斥责,而是摆事实、讲道理,耐心地予以开导,体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爱护。
⑶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
⑷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
师:请你扮演“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
(课件出示句式)
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5)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多读多想,这样会把书读得更好。再来读一读风伯伯的话。
(6)角色朗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表现怎样?
2、指读“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
3、“惭愧”到底是什么意思?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演一演?
4、让学生再来说一说“惭愧”到底是什么意思
5、思考:小松树为什么会惭愧地低下了头呢?
6、假如小松树会说话,他会对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和我们说些什么呢? 多媒体出示:
小松树可能对大松树说:“_______________。” 小松树可能对风伯伯说:“_______________。” 小松树可能对大山爷爷说:“______________。” 小松树可能对我们说:“________________。”
7、小结:通过刚才小松树对大松树、风伯伯、大山爷爷以及我们说的这些话,已经让我们知道,现在的小松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老师要送给知错就改的小松树一句话,同时也把这句话送给你们 课件出示:
谦虚使人进步
骄傲使人落后 六 以演代读,自然内化
演一演: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多有意思啊!要是能把它演出来就更好了。戴好头饰,找你的小伙伴演一演吧。
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设计
肖改花
名称:【新课改研讨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色通道内的6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书写生字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话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具准备:
1、自制CAI多媒体课件。
2、“大松树、小松树”“风爷爷”头饰,鲜活松树枝条。3、配乐带。4、生字词卡。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中书写。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田字格小黑板、鲜活松树枝等。教学重点: 读通课文,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课题。
1、小朋友们,请大家唱支歌行吗?就唱《小松树》吧?(学生唱《小松树》)
过渡语:大家都知道松树,认识它们吗?请看老师采来的松树枝叶。这是四季常绿的雪松枝叶,仔细看看,用一个比喻句说说它的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引导学生说比喻句,以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辨析、想象、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2、投影展示松树枝叶。学生看、说„„【建立文字与实物的联系】
3、通过预习,你知道了松树的哪些知识?(指名学生简单说说)
4、课件展示:松树图片。【师强调:多美的松树啊!我们一定要保护它呀。保护绿化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相机进行爱护绿色、保护绿化的教育。)】
过渡语:松树的种类可多了,有四季常绿的,也有落叶的。有关它们的知识请回家后继续探究。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性格就是大雪压顶不弯腰,太阳再晒也不低头!老师在工作中,你们在学习上都应该有这样的品格。今天,我们学习一则名叫《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有趣的寓言故事。
5、板书课题:
sōn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① 读准“松”的平舌音。
② 齐读课题。
③ 读了课题后你想到些什么?又想知道些什么呢?
【教师简要板书出学生提出的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发问,并自己从读中找答案,悟道理的能力。同时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过渡语:请大家带着提出了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先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生字多读几遍,再边读边想,从课文中找找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
1、学生按要求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渎效果。
① 课件逐个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选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Sōnɡ duō ne dá bó tīnɡ hái bǐ 松 树 多 高哇 你呢 回答 伯伯 听见 孩子 比你高 dī 低下了头
② 指名分段接读课文。(评议读得是否通顺、正音)
3、再读课文要求:碰到长句子多读几遍,标上小节号,再读通顺、读流利。并找出读轻声的字,给它加上“ • ”,多练读两遍。【目的是指导孩子们朗读时适当注意停顿、读准字音,以读出韵味。】
4、自渎反馈。
① 交流并练读轻声音节、正音。孩子 伯伯 托起来 低下了头 摸着
② 同桌互听读课文,互帮正音。【使人人都有机会练读。】
第三环节: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再次指名朗读课文
2、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自渎,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有没有找到答案?
① 四人组讨论
② 班级交流过渡语:我们已经初步弄懂了课文内容,剩下的问题大家课后再想想,下节课再继续讨论。
第四环节:教学生字
1、再次展示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2、教学新偏旁。区别:子——“子”字旁
3、自学课后的生字笔顺表,并试着描红。
4、反馈检查: “孩” “比” “低” 的书写笔顺。
5、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引导学生用猜字谜、编儿歌的方法)
教师强调: “孩”字子中横变提;“低”下一点莫忘记。
【用猜字谜、编儿歌的方法引导记忆,以提高识记兴趣,增强记忆速度。】
6、指导写字。
① 指名说说怎样写这些字才匀称、好看呢?
③ 教师重点指导。答:中间的人要写得舒展一些,能包住下面的部分;孩:子字旁第三笔是提,右边要摆列好; 多:第二个“夕”要和第一个对齐,横撇要写得长一些。
③ 学生描红、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以不同语气、神态,表演对话。
目自大的道理。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不要盲
3、发挥想象,续编故事的结尾。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生字卡片、配乐带、“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头饰。
第一环节:
1、开火车认读生字卡片。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议:是否正确、流利)
3、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以引导学生概括介绍课文大意】
过渡语:这一大一小的松树长在哪里呢?请自由读第一自然段,读后告诉老师和同学们。第二环节:多样化学生学习行为:(精读理解课文内容)
1、读第一自然段,读后讨论。
① 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② 讨论得出:小松树在高山上,大松树在平地上。(课件演示两棵松树)过渡语:小松树觉得自己比大松树高,就得意地炫耀起自己来,它对大松树说了些什么?谁来读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不了解自己,自以为比别人高的那种洋洋得意的感觉。】
2、指名读小松树的话,读后讨论。
② 赛读小松树的话。
要求:读出小松树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得意神气的语气来。(板书:看得很远 比你高)
④ 讨论:如果你是大松树当时会怎么想呢?(板书:没有回答、)
【让孩子们自己置身于故事中,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展开想象,不但有益于他们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他们人生处事的指点。】
过渡语:小松树骄傲自大的话,被风伯伯听见了,风伯伯怎么说?
请轻声自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体会风伯伯说的话的意思?
3、自由轻声读第三自然段。
① 自由轻声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体会风伯伯的话的意思?
② 师范读风伯伯的话。(重读“摸”“高多了”“托起来”三个关键词,感受风伯伯的宽厚慈爱,和蔼可亲,语重心长。)
① 指名读小松树的话。(读后评议)
③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你能做一个“托”的姿势吗?风伯伯怎么“摸”小松树的头的?(相机板书:高、远、不了解自己、摸着、关心教育)
过渡语:风伯伯说得对吗?大松树真的比小松树高吗?给它们比一比,请看屏幕。
④ 课件演示:把小松树从山上移下来,与大松树比高低。
小结:风伯伯说得对,小松树所以长得高,看得远,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的。把这一段咱们再读两遍,先同桌互听、互帮,最后大家比赛。
⑤ 同桌互听、互帮练读,然后师生赛读课文第三段。【这是文章的重点段,反复指导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和爱护。】
⑥ 四人组讨论:读了风伯伯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使学生懂得:风伯伯的话是关心教育小松树不要盲目地骄傲,即使自己有优点,也不能骄傲自满,不能目空一切。】
板书:大山托
⑥ 再一次感情朗读读风伯伯的话。【读出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和爱护】
4、师引读: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
生读:惭愧地低下了头。
① 导言: 你能学学小松树的样子吗?学生作动作
【激发学生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神态。】
② 如果你是小松树,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呢?(学生设想)
③ 请你代表小松树再向大松树说几句话好吗?
【让学生以小松树的口吻对大松树说话,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品德教育。】
小结: 小松树不再看不起别人了,变成了一个知错就改,又谦虚又懂礼貌的好孩子了。请三个同学分角色来朗读课文。
第三环节:分角色朗读、表演。
1、指名三人分角色朗读课文。
2、指名三人一组,戴上头饰上台表演课文内容。【两至三组依次表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选出最佳演员,发奖。【评价激励】
第四环节:总结全文,启发延伸。从这一课中,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第五环节:作业:【如果课堂时间充足,便当堂完成】
小松树现在是一个知错就改,又谦虚又懂礼貌的好孩子。它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呢?请充分发挥想象,续编一段小松树长大后的故事。
板书设计:
8、小松树和大松树
小松 树(得意)大 山托
惭愧
大松 树(风伯伯)看到很远 设计说明: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包括情感的发展。为了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教学设计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通过一系列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让孩子们的学习以“乐”为舟。我依据课改新理念,进行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的课堂教学新设计,此教案已经过实践教学,效果很好,得到听课老师的赞同。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2010-04-11 03:37:08| 分类: 教学设计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风伯伯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6个二类字,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时安排:2教时
第一课时(略)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检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八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好吗?
在黑板上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现在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课件出示生字,指名读生字。
3.同学们读的真棒,谁能用上我们刚读的几个词,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说的真好,你读书真仔细啊!
二,精读课文
1.精读第一段
(1)还有两位朋友也来了,他们是----(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两个淘气鬼在山上迷了路,找不(2)谢谢你为他们找到了家,现在我们知道了,引读--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2.精读第二段
(1)过渡:看来,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那他们一定天天在一起说话聊天,这一天,小松树对(2)请同学们大声的自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找出小松树对大松树说的话。(指(3)从小松树说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小松树认为自己长得高,看得远,很骄傲。)
(4)你是从哪些词语中读出小松树很骄傲的呢?指导读有关词语。(要读出小松树骄傲的样子,(5)除了看出小松树很骄傲外,还看出他怎么样?(没礼貌,瞧不起人。)指名读读有关词语,(6)同学们如果你是大松树看到小松树这样骄傲,而且还没礼貌,你会怎么样? 大松树听了
3、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大松树心胸宽广,不和小松树计较。他虽然没有回答,可是小松树的话却被刚巧路过的风师: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谁再来读读这一段有道理的话。(出示风伯伯的话,指名学生指名说。(山下的松树比小松树高,是大山爷爷把小松树托高的)
是啊,小松树长得并不高,我们来比一比。(板书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它很高是因为他站得高,是大山爷爷把他托起来的呀!(板书托)我们再来看一下(板书演示)谁再来读读这一段有道理的话
师评:老师听出来了,这位风伯伯的话说得很慢,声音听起来和温柔。谁再来试一试?其他小朋师:多么温柔、多么亲切的风伯伯啊!一声“孩子”我们知道了风伯伯把小松树是当成了自己的4.精读第四自然段。
1、小松树听明白了风伯伯的话了吗?谁来读读第四自然段。(出示第四自然段,指名读)
2、你从哪里看出小松树听懂风伯伯的话了?(理解词语:惭愧)“惭愧”是什么意思?(难过,3、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你能学学它地样子吗?(学生做动作)
师:这时,它会想些什么呢?
生:它明白了,自己并不比大松树高,是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地。
生:它想,我以后再也不能骄傲了。
师:请你代表小松树,再对大松树说句话好吗?
生:松树姐姐,我以后再也不骄傲了。
生:大松树,你好!我现在知道了你比我高多了,是大山爷爷把我托起来的。
师:是啊,是大山爷爷把小松树托起来的,小松树想明白了,小朋友,你们现在是怎么想的呢?生:小松树看起来很高,实际上它是长在大山上的。
生:小松树比应该瞧不起大松树。
师:小朋友说得都很好,现在,小松树变成了一个既有礼貌又很谦虚的孩子。
三、分角色朗读,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骄傲的小松树,谦虚的大松树,和蔼可亲的风伯伯,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演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明白了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盲目自满,瞧不起别人
2.小松树的道歉 篇二
“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老师刚刚读完课文,孩子们便急切地问道:“那后来小松树向大松树道歉了没?”老师微笑着说:“孩子们,如果你是小松树,你会怎样做呢?学着课文中的对话方式把接下来要发生的故事设计一下吧。”
妞妞的作业:
听完风伯伯的话,小松树说:“谢谢风伯伯,是你让我知道了很多。”
风伯伯笑道:“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呀。”
小松树望着山下的大松树,喊道:“大松树,刚才实在对不起呀。”
大松树点了点头,挥了挥手说:“没关系。”
不合格的原因:
没有刻画出小松树因为惭愧而虚心认错的神态,风伯伯亲切和蔼和大松树宽容的形象也没刻画好,语言表达不到位。
老师的话:
妞妞,课文中风伯伯对小松树说话时,是那么语重心长,它是一位宽厚、慈爱的风伯伯。可是你写的风伯伯说话却没什么感情,你描写的风伯伯还是课文中的风伯伯吗?如果单读这篇,很难看出风伯伯的亲切和慈爱。另外,小松树听完风伯伯的话后,一定十分惭愧。如果你犯了错,向妈妈承认错误,你会像平常一样说话吗?一定是低着头,十分诚恳地道歉,是吧?妞妞,你的习作表达很清晰,只是缺少些感情,如果你用心去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用最真诚的语言表达出来,你的习作一定会写得更生动、更形象。
妞妞:嗯,老师我明白啦!我马上修改,再请您看看。
妞妞新作:
听完风伯伯的话,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红着脸说:“谢谢风伯伯,是您让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的功劳,不然,我还真的以为自己最高呢。”
风伯伯捋(lu)了捋胡子,点头笑道:“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呀。”
小松树不好意思地笑了,它望着山下的大松树,大声喊:“松树爷爷,刚才我太不礼貌了,对不起!以后我会做一个谦虚谨慎的好孩子的!”
3.《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篇三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
一、设计反思。
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这次公开课,我特意选择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第一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二是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规范书写。看上去简简单单的两个任务,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课堂容量已相当大。只要有一个环节卡壳,就会造成本节课完不成任务。但这不正是我们进行高效课堂实验要解决的问题吗?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选择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做是因为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逐步了解了读课文、学生字的任务与方法。为了让教学环节更紧凑,我在平时实验的基础上做了新的尝试,即: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
二、成绩反思。
由于老师充分的备课,以及平时对学生扎扎实实的训练,一节课虽然紧紧张张,也算完成了应完的教学任务。通过观课议课,总结出本节课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导学案的设计侧重明确学习任务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学生训练有素,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无论是&ldqu;自主学习&rdqu;,还是&ldqu;合作探究&rdqu;,都能够有序地按照导学案进行学习。
3.组长组织到位,并能及时地发现小组内遇到的问题与错误。
三、问题反思。
课堂上,当把导学案发给学生时就出现了预料中的问题,学生识字量小,自主阅读导学案有困难。只好老师读,让学生明白学习任务与方法。部分学生能够边看边听边记要求,但只是部分。再加上设计时又将将自主学习任务的检查工作放在了小组里面进行。这就影响到有的学生不知所措,造成了学习时的内耗,导致&ldqu;自主学习&rdqu;与&ldqu;合作探究&rdqu;时间过长,影响了教学节奏。当进行写字教学时,时间已经不多,只好蜻蜓点水似的挑选了两个难字进行了指导,造成了课堂上&ldqu;重识字,轻写字&rdqu;的现象。
人们都说,教学时一种有缺憾的艺术。正因为有缺憾,所以我们不断追求,不断探索,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2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在引导孩子领悟寓意时,我是这样一步步进行的:
一、认真看图,了解“高矮”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看书本上的插图,让他们观察一下,谁高谁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树高。在此基础上,提问:但是这棵小松树却说自己比大松树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孩子们举手告诉我,那是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所以小松树就以为自己很高,看得很远。我又问:通过预习,你觉得小松树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不懂事”,有的说“没礼貌”,我没有急着裁定谁对谁错,谁说的最有道理,继续和孩子们学习下去。
二、反复读对话,揣摩心理。
在分析课文的时候,我出示了小松树与风伯伯的话,让孩子们进行反复朗读。接着指名朗读,通过角色迁移,来感受小松树说这句话时的心理。孩子们有感情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小松树的心理的正确把握,此时再问他们,说小松树“骄傲”的人多了。通过看图、朗读风伯伯的话,体会风伯伯的慈爱又耐心教育的语气。我问孩子们,风伯伯为什么教育小松树啊?从而帮助孩子们再次巩固对小松树的认识。
三、拓展延伸,巩固认识
这篇课文应该是很容易理解的,最后要让孩子明白做人的原则,从生活实际出发,自己身边的事出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我问孩子们:你平时在学校中有见过小松树这样的人吗?不要点名。孩子们说出了好多,接着我们又讨论,你觉得这样做对吗?为什么?他们说这样做不对,以为很不礼貌,伤了别人的自尊心,自己也不受欢迎,等等。从他们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他们已经领悟到这个道理了。
后记:下午我布置了写话作业:用“惭愧”写几句话。要求写真人真事,最好是自己的事。很多孩子都写得很好,很真实,写出了自己曾经犯下的错,曾经的骄傲,曾经的自以为是。一篇小课文,讲出了一个大道理,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做人,我也同样受益匪浅。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汇报课):
课堂上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小松树的话时体会出它瞧不起人、骄傲自大的语气。读风伯伯的话时,抓住“摸” 、“高多了” 、“托起来”等关键词语,感受风伯伯的宽厚慈爱,语重心长。最后一段,我抓住“惭愧” 、“低下了头”等词,让学生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难为情的神态,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生活中有谁摸着你的头说过话吗?说了些什么?当时你是怎么想的?”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后反思:
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人物的对话、动作,来理解课文,体会人物形象,明白其中的道理。重点抓住三处:小松树的话、风伯伯的话和最后小松树的“惭愧”。在朗读小松树和大松树说话时,通过重点词语“多高、很远很远”等词语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理解、感悟小松树的骄傲。教学中还进行了ABAB形式的词语初步认识和积累,虽然学生说的面不是很广,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了,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学习的快乐。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趣”字先行,调动学生学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趣”字洋溢于课堂,是每个老师都要动的脑筋。在导入阶段,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问学生黑板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学生在这座大山里住着一棵小松树和一棵大松树,,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用图画和故事作为课文的导入,学生们各个情绪高涨。让孩子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然后板书课题,在板书时,老师有意把“小松树”的小写得很小,把“大松树”的大写得很大,让学生体会到汉字的趣味,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二、以“读”为主,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问题“你从小松树的话中知道了什么?从哪儿知道的?”让学生抓住小松树话中的“多高哇”、“你呢”、“喂”等重点词语来理解小松树的骄傲和没有礼貌,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读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没礼貌。让学生在以“读”为本的基础上有所“思”、有所“悟”,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感受语言的魅力”、“明白朴实的道理”、“提升阅读的乐趣”。“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中,我无时无刻都在营造着一种“我想读、我来读、我要读”的氛围;或通过精心设置的导语;或用激励性、挑战性的话语;或在学生朗读之后,给予其充分的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在整堂课中就始终保持着那份“读”的热情与渴望。
三、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第二自然段之前,老师设计了一个问题: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上,他会看到什么呢?这一设计,说的是小松树,实际上调动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基于文本,体会到小松树的骄傲之情的由来。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这对理解文本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4
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指导学生朗读和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地想象当时的情境。
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指着一个孩子说:“喂,把你的语文书借给我用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说一说你觉得小松树是怎样一棵松树?完成填空“ 的小松树”,再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学生体会就自然了很多。
小松树骄傲自大,而大松树没有回答。大松树为什么没有回答呢?他在想什么呢?我首先在黑板上简笔画板画三个人物表情图:第一幅图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张大了,很生气!第二幅图咧开嘴笑了,一定很高兴。第三幅图嘴巴往下耷拉,表示很难受。这三幅图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从中可以体会大松树的大度,谦虚,和小松树进行比较。
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你感觉怎样,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5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讲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小松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堂课,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人物心理来走进文本,领会课文蕴涵的深刻的道理。
通过对课文的把握,我抓住了课文中关键的三句话来进行教学:
(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2)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3)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通过对这三句话的朗读体验,架起走进课文的桥梁,以达到理解的课文的目的。
处理句子
(1)小松树说:“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朗读,然后我问:说这话的时候,小松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同学说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还有的说觉得自己很高兴,显然,第一种答案是正确的,而第二种则有点偏离了问题本身。于是,我利用朗读这一手段,要求学生将自己的理解(了不起也好,骄傲也好,高兴也好)通过朗读的方式表现出来,配上动作进行表演朗读更好。同学们一下子就在自己的座位上练开了,此时,我观察学生的朗读表情,尤其是认为小松树高兴的学生。接下来请表演好的同学上台朗读表演,然后请认为小松树高兴的同学说一说,在他的朗读和表情中,你看出了什么?学生很清楚地分辨出,只有觉得自己了不起,才会有那种骄傲的眼神和表情。通过表演朗读的形式,体验小松树的心理想法,走进小松树的内心世界,使得教学轻松又简单。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6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心理状况。通过故事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新的课程改革注重了向生活世界的回归,那么新的教学自然也应把主体发展作为价值取向,学生学习不是将知识进行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通过其自主活动,新知与原有知识经验进行相互作用,来补充、丰富和改造自己的认知结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的课堂设计中每一个环节的设置都力求从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高度去思考。并且,在重难点的突破上和许多教学细节上,都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协作,平等对话。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亮点有三:
1、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引线,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易于融入课文情境。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
(1)以小朋友爬山的经验引入,体会小松树站在山上得意骄傲的心情。
(2)老师以借铅笔为例,用学生生活中的细节来引导学生理解小松树的傲慢、没有礼貌,自然流露出对小松树的不喜欢。
2、深入学生的心理,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1)是巧用表情图,激发兴趣,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站在山上会是什么心情?出示三幅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发怒,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再体会感情。
(2)师生共同商量,通过感情朗读,配上动作的表演,再现小松树得意骄傲的样子。让情感得到内化,学生与文本的情感自然的相融合在一起。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的迁移和拓展。
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而超越文本借助文本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才是更深层次的教学。除了让学生体会小松树骄傲、盲目自大这个浅层次的寓意外。进一步的拓展思维,想象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些什么?教育孩子善于知错就改,学习大松树有宽阔的胸怀。树立集体观念。
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在教学中实现交互主体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7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教师本节课的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有礼貌是文本价值所在。设计本课时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分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高效课堂”的理念,意识到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学好生字词是学好课文的基础,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在字词的复习上花的时间偏少,让学生们夯实基础,运用多种方式让他们多读多练.
2.小学低年级孩子重要的是“读“,但是在高效课堂中读的很少,课堂上听不到读书声。
3.在小组学习探究方面,对小组长的训练还要下功夫,听、说、读、写各个方面的养成习惯重在培养。另外在问题的设置上也需要精密。
4.教师的语言也需要多加罗列和整和。课堂上的放和收也要把握到位。这些都是我这堂课中欠缺的地方,以后在教学中要学会从引到放,通过引导,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受之以渔。
这次的教学虽然还留有遗憾,但每一次授课都是一次历练,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不足,总结了优势,一点点进步,一次次蜕变,在过程中,我磨练着,并享受着,也期待着自己更大的进步。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8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创设了孩子表演童话故事的情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图,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风伯伯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9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从三维目标出发,教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感情诵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在教师导读中习得读书方法,学会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学会思维。
2、在诵读中体会小松树的盲目自大,感受风伯伯的和蔼可亲,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
3、在诵读中享受阅读的乐趣。为了完成这三维目标,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搭建对话平台,使学生融入课文情境。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中认识到小松树盲目自大的错误,这是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教学中如何使思想教育不露痕迹、潜移默化地调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生活环境为学生搭建一个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的平台,使思想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创设了孩子与小松树交朋友的情景,孩子与大山爷爷对话的场景,融入课文情境,教师稍作点拨和引导,即达到了教育的效果。
2、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绝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老师出示小松树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并进行情境描述:嗨,小朋友们好!我是小松树,我今年七岁了。我今天来到我们班,想和小朋友们交个朋友,小朋友们愿意吗?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读书兴趣“愿意和小松树交朋友,首先对小松树有所了解。小松树是怎样一个孩子?下面请小朋友们读读课文。”
其次是巧用表情图,加深情感体验。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表情?老师在黑板上三幅简笔画表情图:一幅得意洋洋、轻视看不起,一幅后悔、懊丧、要哭,一幅高兴。让孩子在读了小松树的话后,想象小松树说话时会是怎样的神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读了“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后,让学生想象“惭愧”会是怎样的表情,并试着表演一下,然后带着表情读。在孩子学完课文后,当孩子愿意与小松树交朋友时,再让孩子想象此时的小松树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孩子可能不知道也说不出来什么叫“得意洋洋、轻视”或“后悔、懊丧”之类的词语。但并不意味着在孩子读书时就不需要引导孩子去体会,当然孩子体会不到,也就读不出“情”来。一年级孩子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寥寥几笔的表情图再现了对孩子们来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文本包含的情感,有助于帮助孩子进行感情朗读。另外,大松树与小松树的简笔画形象直观,很好地帮助了学生读懂了课文。
3、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
1、“喂”字的解读——小松树说的话中有这么一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一个“喂”传神的刻画了小松树骄傲自大的嘴脸。如何紧扣“喂”字,激活学生经验,加深体验,进而提高感情;朗读的指导效率。实际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情境:师指着一个孩子说“喂,请把你的橡皮借给我使一下!”再让学生体会一下,老师这样的语气借东西,愿不愿意借,为什么?然后让孩子读小松树的话体会小松树对对大松树的傲慢无理。
2、“摸着头“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生活中谁摸过你自己的头,感受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很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进行思想价值观的教育。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0
一、看板画,揭示课题,学习第一节
1、看板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相机引导:一棵树在哪儿,另一棵树在哪儿?
观察得真仔细。站在山上的是一棵小松树,板书:小松树(注意松字右边的八字头)
站在山下是一棵大松树。板书:大松树
2、出示句子: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导朗读通过朗读知道他们的位置。
3、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和读题谁和谁的故事?
二、讲读2—4自然段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1、自己读读整体感知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表扬读书认真的小朋友,
2、听录音: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听的好习惯。
3、出示句子比较: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朋友,你看我长的高,我能看得很远。你呢?
4、学生自渎,上面一句比下面一句多了什么?这些字能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5、朗读理解:长得多高哇!
很远很远
(联系学生实际理解很远很远)询问学生爬上高山后的感觉,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爬上高山后的感觉。黄老师也爬过高山,当我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房子呀,树木呀,更远处的田野呀,都尽收眼底,视野变得很开阔。再读词语。帮助理解爬得高,看得远
喂:可以稍加点拨,说明小松树没有礼貌
6、完整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用你的朗读把小松树的骄傲,得意的样子表现出来。指导加上动作读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没有回答。那大松树回想什么呢?同桌讨论一下。
8、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自渎第三小节,看看谁能读明白。指读,其余生评价,相机指导:摸者(动作演示)读出风伯伯关心、疼爱小松树的样子。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 )
9、小松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他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师生表演,
三、故事表演,其余生做评委,指出不够好的地方。
分小组表演
四、布置作业,讲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扎实语言训练上有了充分的体现。注重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如一开始的比较句子,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阅读,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和简练。注重了联系实际去体会感悟,如课文中的有一句“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让学生实际去体会你爬上高山后的感觉,并且把我自己的感受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样学生得到的体验是真实的,饱满的。但很多时候还是觉得走教案,因此学生有的问题我也没有好好地和他一起去探讨,如有学生问,为什么小松树很小却站到了大山上?没有好好地研究透文本的内容,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但对于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至今无法回答,似乎是很深奥的生活道理渗透其中。当我阅读了教育报上的一篇《是孩子的不幸还是教师的不幸?》分析了一二册中出现的课文,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的确要比大松树看得远,尽管他有点不谦虚,但事实终归是事实,实在没有必要让其丧失信心,“惭愧地低下了头”我看着很顿悟,也许本身的文本有问题,为什么小松树问大松树,而大松树不回答,或者就是以上问题,其实,课文虽是童话故事,看似接近孩子的生活,但实际中孩子很不明白这样的文章内涵,很多都是老师硬着钻研出来的,很多老师就在大松树没有回答这儿大做文章:这时的大松树是怎么样想的?假如他说,他会说什么?但经过这样教学,学生并不满足。教学总是给人一种感觉,用成人有意识的片面性来判断孩子无意的片面性。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1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主要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的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听了后,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课的难点是理解风伯伯对小松树说的 话。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效果较好。
一、听故事、看图,了解“高矮”
在教学课文前,我先让孩子们听故事、再看黑板上的简笔画,让他们了解一下,谁高谁矮。孩子一看便知是大松树高。在此基础上,提问:但是这棵小松树却说自己比大松树高,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回事呢?孩子们举手告诉我,那是小松树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所以小松树就以为自己很高,看得很远。我又问:通过预习,你觉得小松树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有的说“骄傲”,有的说“不懂事”,有的说“没礼貌”,我没有急着裁定谁对谁错,谁说的最有道理,继续和孩子们学习下去。
二﹑感情朗读,表演对话。
课堂上我在指导学生朗读表演时,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动作表情﹑语气,尽可能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小松树的话时体会出它居高临下﹑骄傲自大。重点句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抛出问题:该用怎样的表情来读风伯伯的话呢?提醒学生,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帮助你演好风伯伯。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摸着”一词。什么时候谁会摸着你的头?回答肯定是妈妈等爱我们的家人,告诉我们一些道理的时候等等,学生很容易就联想到了自己的平时生活,用以有的经验来获得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风伯伯的慈祥与教导。也为接下来小松树内心世界又起波澜做好铺垫。
三﹑结合生活及语言环境,加深理解。
最后一段,我抓住“惭愧” ﹑“低”等词,让学生想象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神态,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托起来”该是怎样的托,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在课后中让学生思考,听了风伯伯的话后,小松树会怎么想?你代表小松说再向大松树说句话好吗?我想让学生从这两个问题中明白学习这课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知道些什么。事后了解,绝大部分的.孩子都能够理解课文,也知道不能学习小松树的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在朗读方面对学生的指导不够。小松树的话语中充满着得意和骄傲,个别学生能够读好,但集体读效果不好,应该由老师范读会好点的。
2、整堂课注重学生是否能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是否能体会到文本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而忽略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在体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的时候,更可以利用这良好的说话训练时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与说话能力同时训练的课,才是学生语文能力真正获得训练的课堂。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2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童话,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语言非常简单,讲的是一棵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小松树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的行为。课文还配有2幅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的样子。本堂课,我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在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体验人物心理来走进文本,领会课文蕴涵的深刻的道理。
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两点:
1、能够带领孩子入情入境, 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在导入部分,我就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又运用孩童般的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拓展与生成:“看,小松树长在高高的山上,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猜他会看到什么呢?也许是太阳、白云、大山等,从而让学生领会到小松树得意、目空一切的原因;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整节课孩子们的积极性非常高,非常的活跃。
2、指导朗读较为深入,能够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能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能够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并能讲究一定方法。我还让他们上台来演一演小松树和大松树,让孩子在表演中体会和感悟。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足的地方:
1.没有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过于繁杂,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阅读教学的设计时,我尽可能的对自己说:要做到少指导,精指导,每设计一个问题我都要想一想:这个问题为什么问?对学生有帮助吗?孩子能回答到吗?如果回答不到,我该怎么引导呢?我还精心的设计了练说环节:小松树站在高山顶上会看到什么。。。。在实际操作时我却担心孩子们说不出我想要的答案而一再提示和重复孩子们的答案,不仅浪费了时间,也使听课的老师觉得很啰嗦,造成了老师说的多,学生说的少的局面。
2.过分依赖学生群体中的“优生”,忽略了课中的激励机制。
课堂上我往往喜欢请平时表现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而忽略了后进生,以至于使他们因缺乏参与性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导致一些人低头玩东西或者不专心听讲。虽然在这节课中表现并不明显,但这样的错误倾向一定要纠正。另一方面,我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这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慢慢的改正。
3.“高效课堂”不高效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把重点放在识字、写字、朗读等方面,而我没有很好的意识到这一点,把重点都放在了理解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上,最后教了三个生字,指导写字的时间只有大约5分钟。就本课而言,课文的重点在第三、四自然段上,而我的第一课时既没有解决生字也没能抓住重点,从教学目标来看,是没有完成教学目标的,也就是说这节课不高效,没有达到目的。
通过这次公开课,我也成长了很多:
1. 我对第一、二课时的界定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就像李老师说的,一二课时的划分不一定非得是第一节课解决生字词,第二节课讲解内容,这要看课文的具体情况以及学生知识的准备情况,上一课时时,如果学生预习的好,几乎全部都能掌握生字词和能读通课文,那么除了指导朗读、指导写字,也能按情况讲解一部分课文内容,但如果连基本的朗读都不过关,就开始讲解课文,就操之过急了。
2. 提问一定要精炼有效。我们往往害怕学生不懂而一次次重复问题或者学生的答案,把课堂变成了老师和学生的一问一答,而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久而久之使学生的思维被禁锢,只会机械的作答而不会动脑筋。优秀的教师往往会在课前花大量时间备课,把问题精简到少而有效,把更多地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学自悟,不仅完成了目标,学生还会说出你想不到的东西。
3.关注后进生。光靠几个优生,一个班是不可能成为优秀班级的,只有大家都有进步了,整个班级才会向前迈步。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3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自大的行为。我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读书感悟的能力。
“以读为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不是一遍接着一遍的傻读、呆读。而是让孩子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任务、一遍读有一遍读的方法,一遍读有一遍读的乐趣。对低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如果读书不能激起其内心渴求读的需要,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都是徒劳的。要培养孩子“口诵心惟”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发孩子主动读书、积极探究的兴趣。我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让孩子参与到童话中来。新课伊始,我出示小松树和大松树贴图,画片(可以用水彩笔画简笔画)。在孩子们进入情境,激起兴趣后,老师顺势提出问题,激发其听故事,学故事的兴趣。
2、联系生活,实现情感迁移。
建构主义认为,孩子总是带着一定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参与阅读。在此基础上构建新的对文本的解读。因此,阅读教学中,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基于基本语义层面,结合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适时点拨,将文本与孩子的生活知识经验、情感体验“链结”起来,实现更深语义层面的解读。风伯伯和小松树说话时是这样的“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说”,“摸着头”一词表现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心爱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孩子联系孩子的生活说说风伯伯是个怎样的人,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长辈对自己的关爱。然后再让学生体验风伯伯对小松树的关爱。
整堂课较好地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点拨者和引导者这一新的教学思想。课堂教学能以人为本,能注重情趣的激发,充分以教材为例子,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成功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是一篇拟人的寓言故事。课文讲的是长在山上的小松树非常的骄傲自大得意忘形,就瞧不起嘲笑山下的大松树,而和蔼的风伯伯告诉了小松树不能过分的骄傲,要学会谦虚的做人道理。本文主要通过语言的描写,来突出每个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我已经讲过几遍,但是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收获,对课文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想法。
为了能够更好的把握教材,理解文本。我精心的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真听取同事们的意见,与教研组长多次讨论本课教学中对各个人物语言以及性格特点深度挖掘,并积极贯彻学校以生命化的人文教学为主的理念,认真的修改教案,制作课件。通过了这次的上课,我进行了总结,要发扬优势,并重视自己的不足。
一、解读文本
一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里和不同的学生面前有着它独特的意义。通过对语言及动作的描写,更能理解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次通过对小松树语言的描写,我更透彻了解了一开始这是一个骄傲自大得意忘形,且没有礼貌的小松树。一个“喂”字,在平时我们的生活中打电话的时候,不能说明是没有礼貌,但对于一个年纪稍大于自己的人来讲,确实显得不够礼貌。“你呢?”更能说明小松树不把大松树放到眼里,有嘲笑讥讽的意思。这些孩子们说的非常的好,课堂上生成的部分越来越多,以后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每个小细节,加深对文字的解读。
二、问题设计
同样的问题,语言设计要贴近孩子们的内心。“谁愿意来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你从哪看出来的?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小松树?谁试着读一读?谁再来读读?”引导孩子的时候要亲切温和。把问题真正的抛给孩子,让孩子以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课文,充分的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孩子。上课时,精心的设计每一个问题,换多种方法耐心的去引导,相信孩子们更回答的更好。
三、教学设计
一年级的低段孩子以生字词的教学为主,上课初,我带领孩子们读生字卡片,去拼音读词语,由易到难的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并通过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的方式开展。在一些问题的教学设计上,采用设问,追问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标。对于大松树的默默无闻,不予争锋。我深入的挖掘大松树身上的品质,引申到社会上那些默默付出平凡普通,却为祖国的建设发展及我们的幸福生活贡献力量的这些可爱的人们。告诉学生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生命。
四、教学改进
通过课下的评课,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优势,也看到了不足。生字词的复习巩固,要更加的的重视,做到真正的扎实牢固。课上一些重点的生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一年级以说一到几句通顺完成话为主,多创设环境让学生充分的进行说话练习的同时,也充分的理解课文内容。课文最后的引申升华部分,出示的图片不具鲜明色彩,不能更加直观的使学生明白理解,以后在制作课件时要更加的留心图片的应用。课尾的练习背诵课文,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梯度稍高,应降低难度,使更多的孩子们想要去展示,多给予一些自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5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盲目骄傲的行为,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述了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向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的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课文配有插图,形象地描绘出课文中的大松树、小松树、风伯伯的样子,可以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带领孩子入情入境的技巧不够, 没有能够很好地让他们走进大松树和小松树的内心世界。虽然有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但是没有很好的运用。我出示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意在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到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区别。在教学中,我只是让孩子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基本上没有什么效果,平时的范读,也没有起到作用,我的读书变成了刻意地诵读,这个环节做成这个样子,可以省掉,在课堂的尾声部分,我试着让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假如你是小松树,你想对大松树或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在走进小松树内心的同时也使他们获得文本的教育意义。家庭作业布置的是“用小松树的口吻给爸爸妈妈将这个故事。”可惜没有进行完整。整个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2、指导朗读方法欠缺,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在读中悟。特别是在指导第二自然段朗读时,在突出小松树的骄傲自大时知道要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喂”“多高哇”“很远很远”“你呢”,但是没能够运用一定方法把这些词语放进具体语境中去朗读和感悟。如在理解“很远很远”时,我故意读成“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去体会“你觉得这两个词语放在课文中哪一个更好呢,自己读读试试看?”让孩子在读中体会,在比较中感悟,有些孩子做的不是很好,我没有及时的制止,有些语言运用的不恰当。
3、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有点单一。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着激励作用,对回答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大加赞赏,促使孩子积极的思考,大胆的发言。要多查资料,灵活运用。
4、 对课文没有吃透,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有偏离课文的意思,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翻阅大量资料,来补充我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4.《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篇四
一、想像小松树的得意、骄傲
我先利用简笔画,让学生找找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学生亲手贴图,很直观地就能比较出两棵松树的大小,以及他们所在的位置。然后我让学生想像小松树站在山上看到了哪些美景,学生想像得很丰富,为体会小松树的得意、骄傲埋下了伏笔。
二、和风伯伯一起劝说小松树
指导完第二自然段,学生已经能感受到小松树的得意、骄傲、无礼了,这时我再次让学生观察比较两棵松树的大小以及他们所处的位置,然后我让学生和风伯伯一起来劝说小松树,在劝说的过程中,学生也慢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三、做小松树知错就改
5.小松树和大松树课程教学设计 篇五
今天上午,我们语文工作组开展了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三位老师上的都是《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一课时。上学期,我们就从学生学情出发,确立了“低年级随文识字”这一研究主题,今天上课的老师都将随文识字的理念融入到了教学实践中,课上得扎扎实实,为我们展示了真实、扎实、有趣的课堂。
一.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有了好习惯终身受益,老师能时刻提醒学生注意倾听、鼓励学生大声说话、把话说完整,长期训练下去,学生听说能力、表达能力都将得到提升。
二.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1.采用形象的画面激发兴趣
低年级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意力容易分散,老师运用形象的图片、直观的板书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
2.创设适宜的情境来激发兴趣
最美的课堂是孩子的课堂。课堂上最美妙的声音是孩子的声音。教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了解孩子的需要,能最大限度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孩子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与自豪。低年级孩子好胜心强,在课堂上喜欢成为挑战者、探究者、发现者。如“风伯伯、孩子、大山爷爷”三个词的教学,让孩子读一读,想一想这三个词有什么特点?学生反复读后领会到它们都带有轻声音节。多了不起的孩子!这样的发现比“告诉”高明很多。再如学习生字“多”时,老师让学生观察字形,知道“多”是由两个“夕”组成的。像这样的字还有哪些?学生开动脑筋,说出了“从”“林”“吕”“回”等许多字。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那么我们就能在课堂上听到更多孩子动听的声音。
3.采用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兴趣
多种多样的朗读方式会让学生觉得有趣,同样,新颖特别的识字方法也会让孩子觉得有趣。猜字谜、换部件、做动作等多种方法提高了识字效率,培养了孩子的识字能力。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要多些情趣,少些理性。在我看来,低年级课堂就应该是情趣课堂,快快乐乐学语文,实实在在促发展。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松树盆景制作教学设计10-31
《松树金龟子》教学设计09-21
幼儿园中班教案《松树》及教学反思07-14
松树礼赞学生作文07-04
描写冬天松树的作文08-19
故乡的松树作文600字07-26
松树为什么不落叶作文07-31
校园的松树小学生作文08-04
晚安故事:白杨树和松树09-19
我喜欢的植物松树作文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