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13篇)
1.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篇一
——四年级师德活动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一切都欣欣向荣。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为了年级的发展,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们四年级教师和家长委员会成员欢聚一堂,开展了“家校共育共促成长”为主题的师德专项活动。
本次师德活动与家校共育理念相结合,分“师德学习、家校共育”两部分。
一、师德学习
数学组长侯宝玲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了《唐山市丰南区深化机关作风整顿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强机关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通知》。做为一名人民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时时刻刻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无论在何种岗位,从事何种工作,都必须认认真真对待,细细致致做好,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德育组长李惠老师,宣读师德承诺书。四年级全体教师郑重的在师德承诺书上签字。今天的签字不是形式,而是庄严的承诺,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心中时刻装着责任,时刻牢记遵章守纪是最基本的师德,发展自我是最好的师德,立足本职是最大的师德,时刻以师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我们才能无愧于心!办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的学校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家委会的家长们见证了这一庄严的时刻,我们诚恳地请家长们监督我们的工作。
二、家校共育
四9班侯美伦的`家长对四年级全体教师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表达了真挚的感谢。家委会真诚的为四年级教师团队送上锦旗,同时我校德高望重的郭校长也为各班评选出来的教子有方、支持班级、年级工作的优秀家长代表颁发了证书,来表示我们的一份谢意。杜巧莉主任在主持时说,期待四年级家校之间形成美好的盟友关系,家长和老师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勠力同心地将孩子托举到更高处。我们期待看到——孩子在校时,微信上有我;孩子毕业后,家宴上有我;孩子成家时,婚礼上有我;孩子成名时,回忆里有我。老师们爱生如子,家长们敬重师恩,家校之间互相欣赏、互相理解、互相感恩,家校和融之花必将绚丽绽放。
迎着春风,郭校长的讲话就像一针强心剂,将激励我们四年级全体老师在工作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今天的活动,在座的家长朋友们通过微信的形式实时发布到班级群,群中的每一位家长都感受到了我们的活动氛围。学校精心设计了家长留言卡,家长们纷纷留言,学校将永远珍藏。
★ 初二班主任工作计划家校沟通
★ 沟通培训心得
★ 家校共建心得:家校沟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 沟通技巧培训心得
★ 艺术化沟通培训心得
★ 班主任家校交流工作计划
★ 家长会班主任关于家校发言稿
★ 关于班主任培训心得
★ 有关班主任培训心得
★ 微信,家校沟通的高速路论文
2.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篇二
一、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的建立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最近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5.27亿,在整体网民中占比达83.4%。移动上网日趋常态化,对社会生活服务渗透进一步加大[2]。可见,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与网络技术为家校网络协同提供了条件保障,特别是在较发达的城镇。诸多社会性软件为家长和教师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新途径,如博客、QQ、微信、飞信、E- mail、BBS、MSN等等。它们在协同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作为及时沟通、交流的工具,2.作为资源积累与共享的平台,3.作为协同教学的工具。此外,“校讯通”因其所具有的一定优势仍然被普遍使用,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在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基础上,我们设计出一种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其构成如图1所示。
该模式以家校协同网站为枢纽, 以“博客”、“QQ”、“微信”、“校讯通 ”为手段 ,汇聚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教学、协同管理等功能于一体,建立了一个立体的家校协同教育体系。
二、家校协同教育网站功能设计
在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中,协同网站是一个核心组成部分。为了使网站能符合学校开展家校协同教育的实际需要,我们一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另一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文献研习,最终划定出“家长助力”“教师之家”“班级博客”“ 德育空间”“心理健康”“协同论坛”“资源共享”等为网站主要功能模块,具体说明见表1。
须要说明的是,上表所述只是家校协同网站中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模块。实践中,我们还可结合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和特殊要求,与学校合作定制个性化的、富有特色的家校协同网站。
三、家校网络协同教育实践探索
为了推动家校协同教育的发展,也为了验证我们设计的家校网络协同模式实际应用效果, 近年来,我们分别与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小学、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等学校合作,从拟定协同教育方案到建立协同网站,从对协同活动的监控到收集反馈信息、进行总结与提高,我们尽可能全程参与到家校网络协同教育实践活动之中。下面简要介绍两个典型的家校网络协同实例。
1.协同学科教学的实践活动
对象: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二( 9) 班。参与人员:全体同学、家长、数学老师、班主任。
时间:2013年11月 ~2014年1月。
活动主题:让我们做得更好,变得更棒。
活动目的:小学二年级学生正处在习惯养成初期,其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自控力都较弱,十分需要家长与老师协同监督与帮助,使之养成良好的品行与习惯。通过开展家校网络协同,让数学老师与家长建立联系, 共同帮助学生抓住学习要点,找出学习薄弱点、易错点,给予针对性辅导,让每个孩子力争在期末考试中做得更好,变得更棒。
活动准备:数学老师事先整理出各单元知识要点、学生较普遍存在的薄弱点和易错点,用尽可能简洁的语句分别写成word文稿。家长事先均已加入班级“QQ”群和“校讯通”。
工具:班级“QQ”群、“校讯通”。
活动过程:( 1) 教师将上述两个word文稿上传至班级“QQ”群,对那些学习上明显存在卷面不整洁、字迹不工整、粗心、马虎、遗漏等问题的学生,老师通过“QQ”给他们家长以个别化的提醒。 ( 2) 班主任通过“校讯通”通知每位家长,及时上“QQ”下载文稿,查看信息。 ( 3) 家长参与监督和辅导孩子复习,使之养成良好习惯。 ( 4) 教师与家长定期利用“QQ”群交流感想与心得。
活动效果:首先,活动的认同度与参与度高。据我们观察和对数学老师访谈得知,本次活动不仅校方十分重视,所有家长也都很支持,参与度高。在协同教育活动中, 有的家长除了利用现有教学材料外,还针对孩子学习薄弱点从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帮助孩子复习和巩固。家长直接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数学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商讨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学习。其次,部分学生不良学习习惯有了一定改善。期末评卷工作结束后,老师仔细查看了部分( 10名) 平时学习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试卷 ,发现一些学生的不良习惯有了初步改变,学习薄弱点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如,马同学平时乘法口诀背诵不熟练,这次在家长、老师协同帮助下,掌握了乘法表中的所有运算,在乘法口算题的解答中拿到了满分。再次,家长和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家教心得,取长补短,分享成功喜悦。活动中,有的家长主动通过“QQ”向那些学习习惯较好的学生家长“讨教”经验;有的家长将自己的困惑在群中发布出来,向大家求助;经过家庭、学校的共同努力,孩子哪怕只有一点点进步,家长也是最开心的,“晒”出成绩与大家分享是家长最乐意做的事情。
2.协同德育的实践活动
对象: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小学四( 3) 班、四( 4)班、五( 1) 班( 各班是分别开展的) 。
时间:2014年5月 ~6月。
活动主题: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
活动目的:学会感恩,学会理解,学会沟通。
活动准备:《爸爸妈妈, 我想对您说……》PPT、《北京小学生对父母说的心里话》视频、 公益广告《感恩父母》视频。家长事先均已加入“ 校讯通”和班级“QQ”群,知晓班级博客网址。
工具:“校讯通”、“QQ”群、“微信”、班级博客。
活动过程:( 1) 召开主题班会,通过让学生观看上述视频,结合PPT讲解,引导学生结合主题,将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写出来。 ( 2) 我们协助班主任将学生写在纸上的心里话拍成图片 ( 此前在其他班,也让学生直接写在班级博客中) ,通过“QQ”分别发给各自家长。并将一些共性的“心里话”匿名上传到“QQ”群相册中。 ( 3) 班主任通过“校讯通”通知每位家长,及时上“QQ”查看信息。 ( 4) 家长、教师通过“QQ”群、微信交流感想与心得 ,商讨德育策略。此外,还约定一个时间在群上召开“在线家长会”。
效果分析:首先,感恩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绝大多数学生表达了“爱父母”、“生活在我这样家庭中感到幸福”的情感。在主题班会上,让学生观看有关视频,特别是结合PPT讲解,用“你有心里话想跟爸爸妈妈说吗? ”“、说过吗? ”“、你有过哪些尊敬父母、感恩父母的言行? ”、“你乐意与父母、老师交朋友吗? ”等问题引导学生,学生反应很热烈,纷纷将自己的心里话写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爸爸妈妈我爱您”、“爸爸妈妈, 您辛苦了”、“谢谢您”、“今后一定好好报答您”等等。 当然也有不少同学写道,“爸爸妈妈,能不能让我少上一个辅导班”、“爸爸妈妈能否多陪陪我”、“能否多给我点支配时间的自由”。 其次,加深了沟通与了解,特别是有的家长经过这次活动后,不再以“高压姿态”对待孩子,学会了尊重孩子,沟通自然逐渐容易起来。最后,对课外辅导班、零花钱、看电视、上网、做作业拖拉等较普遍的问题进行了热议,为家长找到适合自家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办法提供了有意义启示。
四、反思与展望
经过两年多的研究与实践, 我们深刻体会到 ,新型家校 网络协同 模式的应 用受到各参与主体的普遍认同,协同效果良好,为学校提高教学与管理质量、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不过,我们也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和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工作。
首先,是主观因素问题。实践中我们也遇到有少数学校对协同教育重视程度不高的现象。特别是面对网络协同,初期工作量较大、难度也较高,往往就会让那些缺乏挑战精神的学校望而却步。家校协同活动中,家长、教师参与协同的热情也有差异。其次,是客观条件问题。网络协同需要学校所在地有较高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上网条件、家长的信息技术素养,对开展网络协同有直接影响。最后,是费用问题。在网络协同活动中,家长和教师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上网都会产生一定费用,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
鉴于上述家校网络协同的成功探索,我们拟进一步扩大实践范围,在更多有条件的学校推行这种模式。并且积极尝试手机APP应用,寻求更新的技术支持。此外,引入社会力量,开展基于网络的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协同教育。
开展家校协同教育, 促进家校形成育人合力,形成相互参与、合作机制,是建立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3]。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的创立与应用,是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到学校管理之中的有益尝试,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
摘要:在以“家长会”、“家访”等为代表的传统家校协同教育方式基础上,建立以协同教育网站为枢纽,融合使用“校讯通”、“QQ”、“微信”、“博客”等社会性软件的新型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为学生、家长、教师搭建立体沟通平台。通过在多所小学开展基于此模式的家校网络协同教育实践活动,发现网络协同不仅使深层次、多方位的家校协同教育成为可能,而且提高了协同学科教学、协同德育质量。
关键词:家校网络协同教育模式,“校讯通”,“QQ”,“微信”,“博客”
参考文献
[1]杨玉柱,刘孟海.家长教师协会:探索协同教育新机制[J].中小学管理,2008(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2014年中国移动互联网调查研究报告[DB/OL].(2014-8-26)[2014-12-12].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ydhlwbg/201408/t20140826_47880.htm.
3.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篇三
【关键词】现代学校;制度;家校协同;教育
一、在我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大势所趋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到2020年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首都教育和先进的学习型城市,重新认识学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采取措施改进学校组织、构建更加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现代学校制度,已经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学校历史中家长情况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动因
北京市第二中学亦庄学校地处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功能区的亦庄新城,在2011年以前,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学生的家长主要由驻区企业的职工及移居到亦庄地区的人群组成。家长一般是以“局外人”或是“对立者”的角色,对学校的管理进行审视;家庭和学校只是两种各负其责的教育力量,即家长负责家庭教育,学校负责学校教育。因此,当家长遇到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或是对学校某些工作措施有质疑时,往往转变成“批评者”或“抨击者”的角色,并采取不正当甚是极端的方式向学校提出条件,造成负面影响,将学校推向被动局面。在2011年9月,学校转制成公办学校,面对家长的问题,新领导班子意识到:学校亟需采取有效的举措,转变家长的“角色”,让家长逐步深入到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层面,由“局外人”、“批评者”转变为“参与者”、“支持者”、“建设者”,形成民主开放型的家校合作的教育管理文化。
(三)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现状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依靠
北京二中亦庄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年轻”的含义解读为:一是校史很短,只有15年的历史,而转制成公办学校仅有两年时间;二是教师干部队伍年轻,我校领导和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只有43.5岁,78%干部在45岁以下,26%的干部在40岁以下;我校编内专任教师149人,平均年龄32.4岁。其中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113人,占编内专任教师总数的75.3%;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76人,超过全校编内教师总数的50%。我校编外专任教师90人,平均年龄41.4岁,其中35岁及以下青年教师39人,占编外专任教师总数的43.3%;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7人,达到全校编外教师总数的30%。三是学校充满青春的活力,干部和教师的年龄偏轻但学历较高,博士(后)4人,占1.3%;硕士72人,占24%;本科139人,占46.3%;本科以下85人,占28.3%。他们乐于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善于借鉴先进的教育经验,勇于大胆推行教育教学的改革。
在转制后,学校力争办成北京南城名校。因此,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师一起向着先进的教育理念、清晰的办学思路、明确的办学目标、先进的管理水平不断迈进,使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在学校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干部和教师也深切地感受到: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新的办学观念、教育理念及学校管理模式逐渐深刻影响着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现有的教育制度与学校实际及教育教学发展规律之间的不适也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我们要不断满足大众对学校的新要求,促进学校的发展,真正实现“南城名校”的办学目标,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势在必行。
二、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初步尝试
我校为了使现行学校教育制度走出困境,构建现代学校制度,尝试从学校自身及家长两方面采取措施,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基础工作:组织专业队伍进行专家教育需求的调查
搭建现代学校制度可以从密切学校与家庭联系、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营造合作互动的家校教育共同体三个层面进行着手。2013年10月,学校开展了“家长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的课题研究,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洪成文教授与胡咏梅教授进行指导,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的人员对我校家长的教育需求进行调研及数据分析,研究将以国际PISA测试研究、青少年素养测试研究等为参考,工作将历时3个月。通过科学、严谨的分析,为学校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家校协同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努力实践“办人民满意的学校”的办学宗旨。
(二)组织变革:干部职责调整与垂直管理
学校构建现代化的学校制度,其关键因素是优化学校治理结构并设计制度。可见,现代学校制度的建构是一个学校治理不断走向规范、科学的过程。因此,我校进行组织变革,提高组织效能,支持现代学校制度的运行。我校建立“能者上、庸者让”的干部选拔机制。将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大力选拔上来,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发整体活力。
(三)队伍建设:家长委员会的重建,家长队伍建设
学校教育服务具有公共性,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学校公共事务决策和管理、获得学校提供教育服务过程中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信息、对学校教育服务进行监督和评价等权利。现代学校制度要求通过公民参与这一重要路径,使公民本应依法享有的公共教育事務管理的权利实现归位。据此,我校重现组建家长委员会,着力建设家长队伍。我校建立学校——班级两级“家委会”,两级家委会都内设若干工作小组,制定了相关岗位职责。
(四)平台建设:家长服务中心
公民参与学校管理要求政府和学校转变以往主要基于系统内部、追求内部效率的管理理念和模式,使公共教育管理更加开放透明,更加贴近公民需求。这也顺应了当前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中政府要求拓展教育服务评价主体,以更好地满足对公民需求进行回应的要求。学校力求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和家长得到更便捷、更专业、更热情的服务。
(五)初步尝试:食堂管理、志愿者服务、教师评价、服务评价
我校在具体工作中开始尝试:①引导家长参与食堂管理工作。孩子在学校里除了学习外,家长们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午餐。为此,我校以开放的姿态,欢迎广大家长参与食堂管理,成立了食堂管理家长监督组。家长监督组的职责是对食堂管理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监督食堂的饭菜质量,实地查看学生的就餐情况等。②引导家长参加志愿者活动。引导家长参加学校公共安全、交通疏导、卫生防疫、维修维护、文化建设、节假日护校、引进资金支持等各项工作。
三、下一步构想
组建家长委员会常委会,参与学校规划、计划制定、课程的编制、教材的选择以及其他各种事务的决策等。这样,就给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了组织依托和保证,使家长对学校事务的参与变得有组织、有计划。同时,可以让家长委员会常委会的成员参与并监督学校决策的执行过程,更有效地提高工作质量。家长和学校应建立平等对话与合作的平台,其行为重心转向怎样与学校合作办好教育,家长的参与不再仅是为了配合学校教育,而是为了管理好学校教育,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员,积极承担管理责任、履行服务义务,自觉自愿地参与学校工作的执行过程,为学校的发展出谋划策,并进一步将家校合作的理念扩展至学校、家庭、社区三者之间的协调与合作。
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学校要探索切实可行的程序、方法、手段,通过有效的实践使家长对为何参与、如何参与等获得科学认识,形成以公共性优先和规范性程序为基础的参与学校管理的价值理念。
参考文献:
[1]桂涌祥.浅析新形势下现代学校制度的建构.教育理论研究.2012.06
[2]骈茂林.公民参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路径探讨.现代学校领导与管理2011.09
4.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篇四
摘要:现代教育正处在变革中,进行家校合作、整合来自各方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一直是当今教育的热点。教师角色在家校合作中也在发生着隐性的变化。本文以协同教育为着眼点,构建理想的教师角色,结合教师角色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完善家校合作中的教师角色。
关键词:协同教育;家校合作;教师角色
一、教师在协同教育理念下的理想角色
(一)协同教育理论下的家校合作
1971年德国物理学家哈肯提出了“协同”这一概念,并论述了协同理论。这一理论主要阐述原本不平衡的开放系统如何通过内部协同作用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最后达到平衡的状态,实现从无序到有序这一过程。哈肯给这一理论起名“协同”的原因之一在于所研究的对象是由许多子系统联合形成的,之二在于这一理论需要不同学科进行合作。正如哈肯所说“系统各要素间通过非线性相互作用而产生某种协同与竞争,从而推动系统的自组织不断演进,是协同学的精髓所在。”①
“协同教育”正是协同理论在教育领域中的移植。在协同教育理论中,学校教育系统、家庭教育系统、社会教育系统是其中的子系统。这三大系统各自的活动主体在性别、年龄、文化背景以及个体的意志、情感、认知等方面都不相同,即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或是竞争,最大化的实现教育的合力。“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交流和信息共享,对学生进行全面关怀,改善亲子、师生和社群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②三大系统各自的组成成员不同,角色分担不同。根据其不同立场,协同教育又可分为:协同家庭教育、协同学校教育和协同社会教育。其中“协同社区教育”即家庭和学校合力对社区教育进行协同,三种教育系统通过各自的媒体手段进入到其他系统中形成教育的合力。
图表1协同教育产生的过程③
协同教育理论为家校合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勾勒出家校合作的蓝图。在这一理论下,每一个系统有平等的地位和自身特有的角色。学校教育由专业人员承担,有明确的目的、严密的组织计划,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则是以血缘为纽带,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点,奠定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二者有不同的职责,互不干扰、不能替代,通过双方的媒体手段相互渗透,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家校合作以实现协同效应。
(二)理想的教师角色
在这一理想状态下,“教师”这一作为学校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成员,成为了联系学校和家庭的重要纽带。只有对自身在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做出明确的定位,才能更好的履行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教师在协同教育视角下的家校合作中扮演着具体策划人、组织者、参与者。除了学校中的教师角色,在家校合作中的教师同时还是家长的朋友、交流对象、指导者、推行者、活动资源开发者。④
作为沟通者,教师负责与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沟通的目的是协同社区教育――促进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成为更好的“社会人”。那么这个沟通就要涉及到学生个体发展的全方位。同时家长群体的社会地位不同、性格差异较大,还需要掌握沟通的技巧,随机应变。
其次作为推行者,教师负责推进家校合作,需要具有全面、科学的家校合作知识,拓展学校媒体,促进家长与学校的沟通及合作。
再次作为参与者,教师群体是家校合作活动的成员,与家长群体的关系是平等的。
二、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现状
1970年美国国会颁布《中小学教育法案》将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正式纳入联邦教育的法规,在制度上保证了家校合作;《美国2000年教育法案》中提出扩大择校范围到公立与私立学校之间,保证了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力;在《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中对家长提出一系列具体要求以促进规范化的家校合作。美国各种在联邦政府的规定下由纷纷出台了有关家校合作的法案促进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英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法》、法国《教育指导法》中都对家长参与学校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每一个政策性文件的颁布不仅意味着家长参与学校的权利得到巩固和明确,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隐性转变,但对教师角色转变的研究国外学者关注较少。国内在家校合作方面的起步较晚,政策上并未作出相应的规定。在学术领域,有关家校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当前家校合作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对教师角色的研究非常少。
马忠虎博士针对家校合作提出“以家为本”和“以校为本”两种模式。本文从教师的视野对家校合作中教师角色进行探讨。笔者针对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问题设置了问卷,向沈阳、长春两地四所学校共100名班主任发放问卷。四所学校为:长春市公立小学一所、长春市公立中学一所、沈阳市公立小学一所、沈阳市公立中学一所。笔者访谈了四所学校中共20名班主任,通过问卷调查及访谈的形式,发现目前我国教师在家校合作中扮演的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沟通能力欠缺
在对教师沟通能力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当前家校合作中教师在以“沟通者”角色出现时存在沟通能力欠缺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缺乏沟通技巧的相关知识,越是年轻的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越缺乏自信,然而年轻教师又大多是班主任,这使家校合作很容易陷入困境。“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特别不喜欢听家长侃侃而谈,老师本来就累了一天了,能跟家长说说孩子的问题是负责,最不喜欢家长喋喋不休一堆话唱主角。”李老师这样说。可以看出,在家校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与家长的地位并不平等。在采访中笔者发现很多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缺少相应的沟通技巧,比较容易情绪化。“和家长沟通时很多老师都比较情绪化的。比如一次开家长会前做准备工作老师都挺忙挺烦躁的,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家长打来电话请假,我当时劈头盖脸把家长说了一顿。”李老师这样说。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校并没有进行专门的沟通训练,这使得教师与家长的沟通缺乏系统的指导。“当家长侃侃而谈的时候,教师一般会打断,沟通一般利用我自己的休息时间,不想听家长说太多的话。”然而不善于聆听的沟通达到的效果也会欠佳。
教师认为家长在与教师的沟通中家长应侧重于询问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教师在家校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是“反馈”学生的在校表现。而作为教育领域的专业人员,教师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对普及教育常识性知识的意识相对较少。很多教师对家校互动活动的形式了解甚少,主要集中在“家长会”一种形式。根据兰根布伦纳的理论,家校合作分为三种层次:家长作为支持者和学习者是第一层次,家长作为学校活动的自愿参与者是第二个层次,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是第三个层次。目前从教师的角度看,沟通还只停留在“反馈”学习表现这一层次,所以从教师角度来讲,家校合作层次还比较低。从表格4中可见,家校互动的内容扔停留在较低层次的电话沟通及家长会上,教师对吸收家长进入学校活动则较为排斥。从协同教育视角下看“沟通者”这一角色,教师目前所承担的任务不全面。
协同教育视角下的家校合作中,教师是以“参与者”的身份出现的,但在当前家校合作中,教师却是合作中的主导者。采访中有老师坦言“与家长沟通主要就是希望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大多数老师与家长沟通都不客气的,白天面对学生要尽量控制脾气态度和蔼,如果碰到无理家长还要忍让老师就要累死了”、“如果老师对家长客气,家长反过来就会‘欺负’老师,反倒是面对有威严的老师家长才会‘客气’”。有这样观点的老师在采访中数量并不少,可以看出,在家校合作中,教师更多的时候是以“主导者”的身份存在。教师、家长两个群体在对话时位置并不平等。采访中发现,对待家长的“平等”程度随着教师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减小,即越是成熟的教师对家长态度越习惯以领导、命令为主,而非平等沟通。
三、转变家校合作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前提,以一定的教学任务为基础,根据教学实践的变化进行调整的。在协同教育视角下的家校合作中,教师承担着沟通者、推行者、参与者等角色。从目前情况看,教师作为沟通者尚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学校方面应组织相应的培训,对教师沟通进行系统的训练。与此同时,教师应学习家校合作方式,改变家校合作的思维,将家校合作的层次向上推进,以家长委员会的形式参与到学校具体运作、方向决策等方面。同时在合作交流中,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平等的心态与家长进行沟通,切莫让家校沟通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和“展示台”。
注释:
①Haken.Information and Self-organization:A macroscopic approach tocom?Cplexsystem[M].Springer?CVerlag,1988.②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09:5-727.③李运林.协同教育是未来教育的主流[J].电化教育研究,2007,09:5-727.④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3:26-32.参考文献:
5.家校协同,共庆元旦 篇五
——暨庆祝元旦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了进一步推进沙面小学协同教学的发展,让家长亲身体会协同课堂的教学氛围,共同探讨协同教学方法,同时向社会展现沙面小学柏悦湾校区的校园风貌,展示师生风采,创设和谐育人氛围,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我校特举办“家长开放日——暨庆祝元旦活动”。让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的发展趋势并参与学校的管理,让家长走进课堂,关注教育,走近孩子,倾听心声。搭建社区、家长、学校友谊的桥梁,增进家校协同,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活动目的:
1、家校协同,共庆元旦。
2、展现校园风貌,展示师生风采;让家长亲身经历子女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走进教室,关注教育;走近孩子,倾听心声;走进学校,参与评价。
3、利用“开放日”这一载体,加强沟通,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研教改、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吸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推进家校积极互动,进一步改进学校的管理,促进教育和谐发展
三、活动内容:
1.本次家长开放日课程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艺术走班,由各走班老师负责;第二部分是养成课,由各班班主任负责。
2.养成课的主题是:“感恩2014,展望2015”,整节课需要体现两个部分:一引导孩子和家长是对2014年进行回顾与感恩,二是对本班的协同教育计划的完成情况进行汇报总结,同时对新一年的教育计划进行分享和探讨。
四、活动要求:
1.各班班主任老师认真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工作,精心布置教室,营造育人氛围,提前选定参加活动的家长,并发送邀请函;各班搞好教室清洁卫生工作,安排好凳子。
2.全体教师要热情接待,耐心听取家长意见与建议。
五、活动时间安排:
开放时间:2014年12月31日(星期三)下午
第一节课:
一、二年级在各自班级开展感恩养成课;三、四、五年级进行艺术走班。第二节课:
一、二年级进行艺术走班;三、四、五年级进行艺术走班。
六、家长注意事项:
1、为保证上课质量,进教室后,请把手机调至振动档。
2、为保证开课正常进行,请家长不要与他人、自己的孩子交谈或接听电话,认真参与听课。
3、在教室内及学生活动区域请勿吸烟。
6.家校协同探讨学生成长计划 篇六
指导思想
落实《关于统筹推进疫情常态防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实体意见》(合教组(202x)6号)文件精神,做好新学年新学期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家校共育工作,缓解家长的焦虑心理,调整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尽快度过入学适应期,进入学校学习生活状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得到全面发展。
开展时间
开学前一周:8月25-30日。
开展形式及活动内容
1、利用线教学渠道,组织召开一次线上班会课(一年级新生另行安排),将调整学生身心状态作为重安中容,介绍新学期学校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重点关爱建立台账的特殊群体学生,帮助其知晓心理障碍求助方式,切实减轻心理压力。(8月30日下午,以班级为单位)
2、面向全学区家长,以学区中心校组织开展家长学校线上课程,采用线上视频推送(或扫码进入视频直播)的方式。拟邀请专家分学段提供家长学校课程,帮助加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缓解家长的焦虑度和关注度,尽量以一个平和的心态看待孩子的发展。(8月27日班级推送)
3、开展一年级新生入学教育。(已制定专门的方案)
4、开展线上家长育儿经验分享。邀请往届毕业生家长或在校学生家长,畅谈育儿成功经验,分享有儿体会,制作视频(时间在15-20分钟左右),利用线上教学渠道予以推送,供全体家长学习,要以班级予以签到。
5、各校进行新时代好少年风采展示(以视频展示的方式推送)。
有关要求
7.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篇七
一、提高认识, 增强家校合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未成年时期是一个人接受教育, 形成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黄金阶段”和“关键时期”。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 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对于党和国家来说, 是事关国家和民族兴衰的大事;对老百姓来说, 是关系家庭幸福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大事。教育青少年是一个系统工程, 必须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教育结合, 尤其是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协作与结合, 因为缺少了良好的家庭教育, 或者缺少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 青少年就很难走上成功之路。基于以上认识, 近年来, 我们坚持以健全的制度为保障, 丰富的活动为载体, 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为依托、学生为主体, 构建良好的“三维”教育氛围, 搭建实践探索的舞台, 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理念趋同、教育过程同步、教育方法互补、教育资源共享, 实现共同育人的目的。
二、夯实学校德育, 促进学生规范的自觉养成
学校是教育的主体, 良好的内部建设是实现“三结合”教育的基础, 是构建开放式育人校园的前提。一是加强组织、制度建设。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保障, 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 设立家长委员会, 开办家长学校, 建立班级家长教师协会, 校内设立“校长信箱”。为了落实“三结合”教育工作, 我校先后完善了家长学校交流的表彰制度、家长开放日制度、重大活动参与制度、家长委员职责、家长委员会活动制度等, 明确了学校特色活动家长参与要求、评价内容等, 为建构科学、合理的“三结合”教育网络打下坚实的基础, 提供有力的保障。二是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如通过搞好校园布局、绿化、美化, 让学生置身其中, 赏心悦目;通过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名人画像、制作校训班训标牌等, 提高建筑设施的文化品位, 使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具有育人功能;通过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组建各类课外活动小组, 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寓教于乐, 寓教于悦。三是改进学生评价制度。积极实施《素质教育报告书》制度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制度》, 坚持综合、全面地考核评价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成长册》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规范和引导作用。《成长册》是一本记录中学阶段成长足迹的文本, 其中涉及了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艺术、劳动技能、个性特长、创新能力、自育能力等八个方面的素质要求, 对学生综合素质给予了科学的指导。学校每学期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学校评等方式, 给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等级评定。真正让《成长册》成为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家校合作的有效形式。
三、开辟多种渠道, 创建家校合作的良好机制
学校和家庭, 教师和父母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两类最重要的环境和人物, 因此, 重视家校合作一直被学校列入教育的重要方面。
1. 办好家长学校
我们立足学生实际和学校整体工作, 针对家长认识上的误区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科学灵活地选择内容。如新生入学时的“进入高中, 学习与成材”、“赏识您的孩子”专题;学生进入毕业阶段的“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毕业生”专题;针对高中阶段学生与家长缺乏感情交流, “代沟”现象突出的问题, 进行“蹲下去与您的孩子谈心”、“您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吗”专题, 适时聘请教育专家、心理医生、成功家长、优秀教师进行教学, 开展家长间的交流、探讨。不断推动家校互动、家校协同教育, 促进家庭和学校从不同的空间和角度共同教育孩子, 达成默契, 一起实现育人目标。
2. 定期召开家长会
一般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 以年级为组织单位, 以宣讲学校的办学思想和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作为家长会的主要内容, 体现针对性, 切实帮助家长和学校一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 同时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在实践中, 我们积极创新家长会形式, 如以家庭教育指导为主要内容的专题性家长会和讲座式家长会, 以展示学生专业技能和特长为主要内容的展览式家长会、表演式家长会, 让家长在听、看、参与中受到教育, 得到启发。
3. 设立家长开放日
亲自参与教学过程, 了解新的教学模式, 吸收新的教育信息是家长把握孩子成才的重要渠道, 也是家校教育形成合力的重要手段。每学期, 我校都以年级为单位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 向家长全面开放教学课堂。让家长走进课堂, 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从而促进家长和任课教师的沟通, 互相交流学生在校、在家的学习生活情况, 互相交流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 请家长参与听课、评课, 有助于家长对子女的全面了解, 有利于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感知, 从而促进家教同学校教育的配合, 促进家长、教师协作互动, 共同育人。
4. 开办网上家长学校, 拓宽家校联系的新方式
学校与电信部门联系建立了网上家长学校平台, 组建了由德育处总负责, 教技室技术支持保障, 各班主任、任课教师负责学生日常数据管理的网上家长学校管理网络, 使网上家长学校平台不仅成为一个交流的平台, 更是一个德育教育、教育教学的管理平台。
四、整合社会资源, 增强合力育人的功效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应紧密联系、互相配合, 把学校教育扩展到全社会, 这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提出的新要求。单一的学校教育是不完善的, 学校要利用社会教育优势, 把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
1. 挖掘教育资源, 构建教育网络
学校重视和利用社会资源, 把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的单位作为教育学生的基地, 我们先后与驻地部队、敬老院、幼儿园、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协商建立了军训基地、敬老爱幼基地、科技艺术训练基地。同时学校注意社会人力资源的挖掘, 本着就地、就近的原则, 在一些重点联系的单位中和“五老”中聘请校外辅导员, 充实了学校的教育力量, 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 同时也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
2. 利用教育资源, 搭建实践舞台
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开展参观新村、访问老干部、社区调查等活动。学生们在参观新村时对其优美的环境、齐全的服务设施赞叹不已, 感受着生活的幸福。在访问老干部时了解到新村的奋斗史和发展史, 感知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从而更好地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实践证明, 学校、家庭和社会就是生命的共同体,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它们是彼此互生互利、共享共荣的。只有把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股力量融为一体, 不断发展三结合教育优势, 努力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才能让青少年健康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8.家校协同,共促发展 篇八
新学期初致家长一封信,让家长们在家监督孩子每天巩固当天所学知识,做到“提醒一次,监督一次,鼓励一次”,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做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教师的心声和态度,及时调整我们的做法。通过与家长及时沟通,告诉家长我们所学的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哪些以及怎样应用等,家长及时给予评价奖励,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尊重家长,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真正做到换位思考
当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或者没有很好地、自觉得听、说,没有认真完成家庭作业时,我们不能电话、信等直接询问甚至质问家长,那样做不但收获甚微,而且直接伤害到家长和孩子的自尊心以及自信心。我们可以适当换个方式,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随口聊上几句,然后适当交换一下看法,彼此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体谅一下家长的难处,也请家长理解一下教师的辛苦。家长不但没有被叫到学校的尴尬,而且还觉得老师是设身处地为自己、为孩子着想,这样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适时对家长给予教法和学法的指导
在每个学期开学初的时候,学校都会组织我们班主任老师给家长开会。开会的时候重点指导家长如何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要充分利用家庭学习时光,保证孩子有效的学习时间,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和孩子一起学习,适时进行互动。
在辅导孩子学习时,家长也不要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要把自己和孩子画一个等号。把自己作为一个初学者,有计划按进度和孩子一起读课文、做例题。当孩子表现积极时,要大力表扬肯定;反之,不要急于纠正,要让他多听几遍,多读几遍,要有耐心。有时,还可以交换角色,家长可以故意出错,让孩子来纠正,给他一点成就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家长应做到坚持和孩子一起学习,坚持有耐心地对待孩子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当家长真正地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去做的时候,学习就会变得容易了很多。当这种家庭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所有家长都会感到很轻松。因为这种循序渐进复现率很高,趣味性很强,让枯燥无味的学习确确实实变得简单化、生活化了。四、充分利用家庭学习记录册,让家长老师及时沟通,第一时间发现、解决问题
家长可以把孩子在家的一些學习的小故事,或者自己觉得困惑的问题写在上面,然后让孩子带到学校拿给老师看看。老师可以把这些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也可以在家长开放日的时候,和家长共同交流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困惑。教师也可以把孩子在学校某一阶段的表现,详细写在家庭学习记录册上,让孩子带给家长去看,与家长取得良性的沟通,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五、定期组织家长开放课
9.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篇九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省、地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黑龙江省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精神,以“修身立德、关爱学生”为主题,强化师德教育,历行师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引导广大教师加强自身修养,提升师德水平,加强学习和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关爱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主题教育目标
(一)通过活动使教师树立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持与时俱进的.人生观、教育观、价值观,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服务
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不断加强道德修养,促进教育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
(二)通过活动使教师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确立新的知识观,建立与教学任务相适应的知识结构体系,热爱读书并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通过活动使教师不断增强自身道德、文化内涵修养,注重言传身教,认真教书,悉心育人,关心、尊重、信任、爱护每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通过活动使教师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敬业爱岗的职业精神;德能渗透的业务素质;诲人不倦的爱生思想;言行一致的工作作风。以优良的师风,带动教风,促进学风,优化校风,着力打造“风清、气正、严谨、规范”的新行风,努力构建温情、和谐、阳光新校园。
三、主题教育内容及实施步骤。
(一)读书活动。3月,制订教师读书活动规划,向教师推荐必读书目(附件1),规定教师精读著作或教育理论书籍本数,撰写读书反思、随笔、体会等篇数。教师制订读书计划。
6月,学校组织论坛交流读书心得,评选优秀读书笔记、反思或随笔。
(二)征文。开展“师德征文”和“读书征文”。“师德征文”内容通过广泛发掘身边的优秀师德典型,将教师本人或他人的典型事迹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或教师撰写师德学习体会或教师撰写教育案例研究等;“读书征文”内容包括在读书活动中,教师从研读教育名著过程中获得的理论、思想、观点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的读书心得、反思、随笔等。每名教师每季度上交师德征文、读书征文各一篇,每篇不少于1000字,文章要有标题,并标明作者单位和姓名。将优秀作品推荐上报教育科。
(三)师德大讨论。各班级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师生座谈会;学校每学期发放一次《征求意见表》;学校年末开展一次“修身立德、关爱学生”师德主题大讨论活动。查找不足,剖析原因,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
(四)关爱学生。通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册和教师与家长联系短信群(e校通),及时沟通学生在家在校情况;通过与学生个别谈心、组织主题班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交往及心理状态;通过细心观察学生表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撰写学生成长日志,并结合学生成长手册予以学生客观公正的发展性评价,使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提高,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五)宣传活动。注重培养典型,总结经验,通过校园网、广播等形式宣传师德典型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每季度末上报教育科1篇师德先进事迹材料。
10.家校协同共促成长心得体会 篇十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一个好的习惯会让一个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受益终生,一个坏的习惯会徒增许多弯路和挫折,作为学校要加大对学生习惯的培养,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这样才能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要多给他鼓励和赞扬。在他做的不好的时候,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引导他,而不是一味的责怪他。这样能够多激发孩子的自信心。同时,家长也得尊重和理解孩子。经常和孩子沟通,一点一点的让孩子进步,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11.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 篇十一
关键词:趋避冲突;中职生;对策
趋避冲突心理是指一个人对同一目的同时产生两种对立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的内心冲突。对于中职生家长,他们一方面经历了孩子在初中升学考试中失利的沉重打击,看不到子女人生的希望;另一方面又期待子女在另一条道路上重新开始,最终获得成功。双重动机发生趋避冲突矛盾,制约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导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脱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场所,家庭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与学校相互信赖,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扬长避短,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切实提高教育实效。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改的深入,克服趋避冲突,培养学生家长的家校共育意识就显得刻不容缓。
中职生家长家校
共育趋避冲突心理分析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动机有“趋避冲突”现象,趋利避害,追求成功,回避失败。一旦“利”“害”彼此之间发生矛盾,构成内心障碍,使外部行动陷入欲而不能、欲罢不甘的状态。
俗话说:庄稼是别人的好,子女是自己的好。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他们的身上寄托了为人父母者的全部心血与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也就成了天下父母的普遍心理,子女在人生旅途中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的成绩,都能令父母为之自豪,为之欢欣鼓舞,获得极大的满足。而这种心理决定着父母时刻关注着子女的成长,期望孩子永远活动在自己的视线或可控范围之内,期望子女通过努力达到自己心中的理想目标。孩子入校学习,离开了父母的视线,形成了家庭教育的真空,他们急切地期望嵌入学校管理,及时了解孩子的动向,弥补时空空白,引导孩子在健康的生活轨道上逐步成长。这种心理趋向无疑给家校合作育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家长期待能够参与学校管理,但是,同时又存在着回避的动机。二者发生矛盾,使他们的心理期待与个体行动处于左右摇摆、举棋不定的状态。形成这种障碍的心理因素包括:
1.自卑心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家长往往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成人成才的标准,在经历了中考的打击后,对子女普遍感到失望;同时,对中职教育根深蒂固的偏见,认为子女就读于中职,自己也跟着低人一等,无颜见人,羞于在人前谈论自己的子女。教育观念的落后,成才就业心态的扭曲,使中职学生的家长们很难摆脱自卑的心理阴影,精神萎靡,缺乏热情,失去了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2.顺其自然心理
现代社会,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劳动强度的增加,学生父母作为家庭主要成员,迫于生活压力,四处奔波,早出晚归,对子女的生活起居都鞭长莫及,更谈不上与子女的交流与沟通,谈不上对子女的思想引导。还有一些家长舐犊情深,爱子心切,对子女的错误言行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这些学生家长往往存在一种心理,认为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的子女教育还为时过早,或根本就没有多大必要斤斤计较,大动干戈,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就会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轨道。
3.依赖心理
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教师受过专门的培训,掌握相当的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教育能力,理所当然就应该承担起所有的教育任务。而自己因为教育知识的欠缺,教育方法的匮乏,难以完成教育子女的重任。于是,他们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采取消极的态度,完全依赖于学校。
引导克服趋避冲突
实现家校共育的对策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和家长是一对教育者。”中职生家长在参与学校教育方面具有趋避冲突心理,学校作为教育管理部门,如果对此态度暧昧,不加引导,久而久之,家长不良心理的影响加重,就会萎缩不前,远离学校教育管理,使学校处于孤军奋战的局面,费时费力而效果不佳。因而学校在教育管理中,要抓住并强化有利因素,削弱不良因素,促使学生家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来。
1.树立信心,激发共育热情
引导中职生家长树立家校共育意识,提高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是更新他们就业成才的观念。学校应该大量收集职教信息,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利用宣传栏、网路、家长会等交流平台,以社会需求与学生成长为基点,大力宣传职业教育。让家长了解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及其与经济发展血脉相连的关系,了解技能训练对学生就业、参与社会竞争重要性,了解学生凭借技能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对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意义,了解他们的子女所在专业、专业文化、专业核心竞争力、专业订单培养的企业、专业优秀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经历和成就,了解学校实习车间先进的设备、学生操作流程、优秀学生作品等,从而受到鼓舞和震动,看到希望,进而充分肯定职业教育的地位,逐渐树立起对子女成人成才的信心,以高度的热情亲近学校。
另外,学校利用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机会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的舞台。让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的能力、特长等方面的闪光点,特别要突出学生专业技能,让家长看到自己子女动手能力的提高与专业技术水平进步,从而消除家长的担忧,走出自卑的心理阴影,祛除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学而优则仕”及职业教育属于二等教育的世俗偏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与就业观,用全新的眼光重新认识自己的子女,看到希望之所在,燃起教育子女的热情。
2.交给方法,促进科学家教
爱是一种能力。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爱孩子,趋于动物的本能,不足为奇。而怎样的爱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却是天下父母都需要认真思索的一个问题。很多时候,爱的付出与其产生的效果并不能构成正比。家长的素质参差不齐,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也不尽相同,但当今社会,受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不少家长的教育目标发生偏离,陷入了“重分数轻能力,重身体轻心理,重智育轻德育,重物质满足轻精神需求”的误区,产生了诸如顺其自然、依赖学校等错误的心理,弱化了教育的效果。也有的家长由于缺乏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子女的教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教育是一门艺术。学校与家庭相比,无论是教育理念还是方法,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学校有义务以多种途径向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对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给以必要的指导,使家长明白自己的职责所在,全面了解、看待自己的孩子,欣赏他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激励,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引导,与他们一起成长,共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耐心地与家长沟通,交流,答疑解惑,针对学生的现状,商讨适合的教育方法,并达成一致,形成家长、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让先进教育思想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在家长心中扎根发芽。
3.精细管理,提高教育效度
12.家校协同促进小学班级管理 篇十二
一、家校协同班级管理的意义
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出现分离的现象, 教育部门已把加强家校合作放在教育改革的重要位置, 积极提倡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
就学校教育目标现实而言, 同样需要家长的协同, 校方应该主动接纳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 共同致力于孩子的教育, 建立起“教育伙伴”关系, 达到家校教育合力。
另外,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看, 家长与子女接触最多, 更能做到从子女的实际出发, 所以, 激发家长们内在的教育动力很重要。要教育学生, 首先要教育家长;想培养出好学生, 首先要培养出负责任的家长。
二、家校协同班级管理的策略
1. 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
我们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 他们的学历与见识各异。教师要先跟家长们沟通教育观念并产生共识, 将家长的教育观念像穿珍珠似地穿起来, 形成统一力量。教育观念, 简单的说就是对教育的看法。如果教师的观念落后、不切实际, 家长就对老师不屑一顾, 这对班级教育和教学活动是非常不利的。
为了让自己的教育观念能吸引家长, 第一学年侧重点是介绍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观, 以及对班级一到六年级的教学规划;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则在家长会上对中国经济趋势与教育发展发表看法。这种方式对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2. 明确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消除分歧, 增进感情
家校关系紧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安全事故, 二是学习成绩。部分家长认为老师应该担负起一切责任, 这个不切实际的期望造成了对学校和老师期望过高。
笔者的做法是, 真诚相待、加强沟通、增进理解, 把家长当作朋友, 从不在家长面前批评他们的孩子, 同时向他们明确老师与家长的责任范围、界限和区别。
3. 家委会的组建
与家长形成教育共识之后, 就开始着手寻找支持自己教育观念的家长, 并从中精心挑选适合的人组建家委会。和选学生班干部一样, 家委会成员的选择和职责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首先, 人数的选择:5个, 和选举投票的道理一样, 单数有利于顺利达成共识;其次, 性别的选择:我班家委会1男4女, 把男性的干练、主观和女性的细心和耐心相结合;再次, 区域选择:根据学生所住区域分布, 选出每个区域的代表做家委, 利于活动的通知和讨论;最后, 人选的性格:要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积极能干、善于沟通、亲和力强, 并且能凝聚班里大部分家长。
三、家校协同班级管理的途径
1. 家委会以活动形式主持班级工作
学生活动能促进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融洽, 有利于家委会做家长们的思想工作, 让他们对老师的不理解甚至是家长之间的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当有家长认为老师对他的孩子冷淡、有偏见, 家委会成员和其他家长会与他进行沟通, 做思想工作, 最后让他认识到老师之所以没有随时随地去关注每个孩子, 只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精力, 并不代表对孩子是冷淡的。
2. 组织家长们参与班级课程开发
笔者根据实际情况, 在暑假期间和家长们讨论开发了《科技大讲堂》课程, 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普及科普知识, 播下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的梦想在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发芽。《科技大讲堂》课程主要内容为:医学、生物工程、生命科学、海洋、物理、新材料、新能源等。
许多家长从本职工作领域出发, 将本专业的知识和对孩子的期望相结合, 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
3. 组织家长编辑本班学习资料
来自教育发达省份的家长们则给本班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资料和先进的学习理念。为让学生学得更好, 家长们都很乐意根据班级情况编辑学生所需的学习资料, 他们不仅是教学成果的检查者, 更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
13.家校协同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篇十三
一、教育就是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孩子养成了好习惯将受益终生。
二、激发孩子的良好动机很重要,这是孩子好习惯形成的内在因素。
三、要让孩子明确什么是规范的行为,这样孩子好习惯的形成才有方向。
四、老师和家长要做好孩子的榜样,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教师和孩子相处的时间长,所以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身教重于言教。
五、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不能急功近利,要做到持之以恒,贵在坚持。
六、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结合实际建立一套简单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
七、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感受好习惯所带来的影响力。
【家校协同教育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家校协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观后感06-16
教育部协同公安部门网上调查兜售考研题06-21
协同教学课例《四个太阳》的教案09-29
OA办公系统中的协同功能10-16
协同育人机制构建06-13
工商协同监管平台08-01
OA协同连接全球09-02
运营商市场与政企协同07-30
协同学习理论与英语口语教学07-26
oa协同办公系统哪家好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