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

2024-08-07

国人(12篇)

1.国人 篇一

甲方(收养人):_________

乙方(送养人):_________

甲乙双方就收养_________(被收养人姓名)达成协议如下:

第一条 被收养人的基本情况_________。

第二条 收养人_________是_________(国名)_________单位的_________(职务),现年_________岁(已婚的,收养人为夫妻双方),住在_________。

第三条 收养人的基本情况_________。(写清楚收养人的健康、财产等收养法规定的条件)

第四条 送养人的基本情况_________。(写明送养人的姓名或者名称,为什么要送养的理由)

第五条 收养人_________保证在收养关系存续期间,尽扶养收养人之义务。

第六条 甲乙双方在本协议签订后三日内,到_________民政局办理收养登记手续。本收养协议自_________公证机关公证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乙方(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____

2.国人 篇二

畸形消费行为与一个健康的社会、健康的经济以及个体的健康生活是高度不相容的从理论上来讲, 畸形消费的现象是不可能出现在健康社会环境里的, 两者之间存在不相容的特点。因此研究畸形消费状况, 把握其特征, 能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有利于促进中国本土消费者行为研究理论体系构建。

一、畸形消费分类

1. 炫耀型消费

依据世界权威奢饰品协会数据显示, 我国奢饰品的消费总量在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 以2011年的数据来看, 我国居民在国外购买的奢饰品总额高达460亿美元。而结合对于消费者的调查发现, 其中很多的人只是处于爱好去购买, 对于奢饰品的本身的价值不是很重视, 一致认为奢饰品是身份和地位的代名词。

2. 攀比型消费

这种类型的消费者所进行的消费并非立足于需求和自身能力所能, 盲目攀比。前不久新闻报道的“中学生卖肾买iphone”事件可以说是此种畸形消费的典型表现。

3. 人情型消费

众所周知, 中国以礼仪之邦驰名, 在人情关系上讲究的是礼尚往来。随着生活的多样化发展, 使得现在的人情节日越来越多, 相对于传统的婚丧嫁娶随礼, 展现出更多的形式。比如小孩子的百日宴, 老人的寿辰宴, 房屋的升迁宴等等。通过对于中国人的人情消费负担调查发现, 其中要超过一半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人情消费负担是超限度的。

4. 愚昧型消费

此类型的消费者身上有着一些共同的特点, 比如一味的将钱财寄托在虚幻的愿景上, 开展一些迷信式的消费活动。今年媒体揭露的所谓“气功大师”王林, 引无数“明星、官员、名人”尽折腰, 这些“明星、官员、名人”的行为就是愚昧型消费。

5. 恶习型消费

从本质上来讲, 此类型的消费没有适用到身心健康, 更没有用到社会的发展, 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消费, 有的甚至出现了社会危害性质的消费行为, 给予社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其典型表现是赌和嫖, 还有公款吃喝浪费行为等等。

6. 破坏型消费

这种销费行为与以上五种消费行为都有关联, 强调的是销费行为最终导致对社会资源的破坏, 其典型表现为送礼礼品过度包装行为。

二、畸形消费心理剖析

结合目前的研究情况, 我们发现现阶段的中国人的畸形消费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其主要可以归结为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1. 贫穷情节根深蒂固, 很容易滋生炫富的心理

长期贫困的人, 不仅缺乏安全感, 自尊心也长期受到挫伤, 一旦经济状况改善, 很容易产生非正常的炫富心理。

2、安全感的缺失导致的“面子”攀比心理

安全感 (safety feeling) 是相对于恐惧感来说的, 其主要指的是在危险情境中的摆脱和保护所表现出来的感觉,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 可以理解为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害怕的感觉具备稳定的状态。

3. 渴望从物质性享受中获取快乐

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消费行为给予我们物质性享受的同时, 能够给与我们带来快乐的感受。但是, 现实中消费问题的出现, 物质的缺乏会使得人们面对着很多难题。对此, 美国学者艾伦·德宁指出, 活在当下的人, 按照生活水平来说, 他们比其曾祖辈们富裕数倍, 但是其不一定比其祖先更快乐:

三、原因与对策

1、中国人的畸形消费原因探析

结合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 使得中国人出现畸形消费行为的主要诱因是心理因素。而这种心理因素的外部环境间接的影响着这样的消费行为:

1.历史传统渊源

从文化历史上来追溯, 勤俭节约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 以此在社会形成了良好的氛围。但是无论是什么时代都难以排除有奢靡之风的存在。

2.传播媒介的误导

随着现代媒介的飞速发展, 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产生了很大的改变。新媒介似乎就是我们行为的主导, 往往在诱发我们消费行为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来讲, 在探析我国人民奢饰品畸形消费行为的时候, 必然要去探析传播媒介的作用, 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很重要的联系。

2、中国人的畸形消费对策构建

1引导消费者树立理性、健康的消费观, 丰富自身精神生活之所以会有畸形消费现象的出现, 正是由于人们错误地把物质享受当作了人的本质, 把商品的拜物教奉为信条。同时消费者要明确, 人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是由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相互平衡发展的结果。如果把所有的时间、金钱都花费在“虚假需求”的畸形消费上, 必定会阻碍了自我发展, 精神世界受到极大的压抑。因此, 要扭转畸形消费, 必须注重自己精神世界的建设和丰富, 不能在物质和精神方面顾此失彼, 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 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

2积极开展消费教育

积极开展宣传和教育, 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仔细探析畸形消费产生的原因, 我们不难发现是人们意识上的错误, 往往将物质的享受作为了人的本质需求, 以拜金主义为信条。在于此方面, 消费者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人的和谐发展在于对于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追求, 单方面的注重物质, 将钱财花在无形的虚拟的消费上, 不仅仅会阻碍自身的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上来讲, 我们应该积极扭转畸形消费倾向, 高度重视精神方面的发展。

3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带领者的实际作用

一方面, 积极使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去规范市场主体的消费行为, 开展节约型社会的教育和宣传, 政府应以身作则严格控制消费行为, 保证消费处于合理的范围, 对于铺张浪费的情况给予严厉的惩罚;另外一个方面, 强化市场监管力度, 对于商家以奢饰品消费为由的活动要坚决予以打击, 以此来肃清社会主义市场环境。

4强调媒体社会责任, 规范大众文化的传播

作为大众媒体应该清醒认知自己的社会责任, 强化传统美德的宣传, 削弱奢饰品为主消费行为的宣扬, 使得消费者获取最健康的消费信息。

3.外国人如何看中国人 篇三

100多年来,中国人对于如何认识国外人对自己的评价也几经变化。从天朝上国到失落自卑,从自信的革命国家到虚心的学习心态。然而,直到今天,什么人能够代表中国人?外国人到底如何看待中国人?

谁能代表中国人

一直以来,外国人都以“Chinese”,即“中国人”一词来称呼具有中国国籍的人,甚至在无法判断国籍的时候也用来称呼华裔。

在这样一个数量庞大、主体层次众多的群体中,谁对中国人的形象产生了最大影响?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与对策”课题组经过长期的研究,曾涉及这个问题并给出了一个答案。

按照身份特征,这项研究将“中国人”设定为政府领导人、商界或企业界名人、文化和演艺名人、体育名人、专家学者、其他名人、普通人等7个类别。此外,尽管“中国人相关报道”中的主要人物不一定是具有中国国籍的人,但是报道一定与中国人形象有关。因此,“华裔”被专门作为一个类别加以考察。

根据世界主流印刷媒体涉华报道的统计数据显示,华裔占据39.07%的篇幅,政府领导人为18.77%,文化演艺名人10%,专家学者4.88%,其他均为6%~8%。

“华裔”或者“华人”其实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拥有居住地国国籍、打算获得居住地国籍、第一代以后的移民等等,都可以纳入到这个范围。统计显示,他们对于中国和中国人形象的影响,有的情况下甚至超过了具有知名度优势的中国政府领导人。

课题组执行组长、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公共关系系主任何辉说,普通西方人对中国的了解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影视作品和唐人街。唐人街就是华裔的代表,而外国人制作的影视作品也直接来自对当地华人的观感。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于交通和资讯的不发达,外国人无法亲自到达中国。因此,当地华人、媒体和影视作品,成为他们了解中国人和中国的最主要渠道。30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走出国门,他们也为外国人和媒体观察中国人提供了更多直观素材。研究认为,在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华裔和政府领导人的贡献与影响最大。

不过,在涉及华裔的报道中,负面评价占37.6%,正面仅占16.1%,态度不明显的占46.3%,负面评价比重为第二高。正面评价最高的是文化演艺名人,达到64.86%。由此可以看到,文化演艺界名人对中国形象有一定的加分作用。

但是在一段时期内,外国媒体对中国的负面评价比较多。其中最大的原因,仍是意识形态差异造成的影响。特别是西方世界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误读和偏见,对于中国崛起带来的竞争力、为自身需要捏造的中国威胁论,往往会首先落在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政府领导人身上。

另外,腐败问题影响着国家的形象。比如国外媒体大肆报道一些中国官员到国外购房,一掷千金。

不过何辉说,这一情况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改善。北京奥运会、“5·12”地震和玉树地震中政府和官员的表现,使外媒给予了很高的正面评价。

在世界主流印刷媒体上,中国政府和领导在经济方面的形象较其他方面更为积极一些。同时,在外交方面,由于改进了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和加大了国际事务的参与程度,中国政府和领导人呈现出积极开放的形象。

普通人在世界主流印刷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比较多,排在专家、体育明星之前。可以说,在西方新闻从业者人本主义思想的背景下,记者的眼光更多地关注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每个中国人都有义务提高自身素质,建立一种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大事件中的中国人

“美国早期影视作品中的华人形象很糟糕, 大部分是清代中国人的影子,思想落后、行动慢吞吞的。”何辉说。

他说,在美国早期表现中国人的影视作品里,有两个重要的人物:“傅满洲”和“陈查理”。“这是两个很著名的中国人形象,傅满洲样子邪恶,陈查理是一个外国人演的中国人,形象也很古怪。”

而中国的女性形象,在早期西方人眼中多是“勤劳的、吃苦的、裹着小脚、命运悲惨的农村女性”,或者是生活在唐人街、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妓女。

何辉认为,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三位功夫巨星,对西方人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具有改变作用。

“过去许多西方人心中的中国人是东亚病夫,李小龙让外国人对中国人有了新的看法,表现了中国人勇武的一面,而成龙则通过他的功夫表演表现了中国人灵巧与幽默的一面,李连杰更多的是把正宗的、优美的中国功夫带给了全世界。”

国际社会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以新世纪为开端有了新的变化。

“这要从一系列重要事件开始说起”,何辉说,西方媒体的习惯是关注大事件、关注灾难、关注冲突,所以往往这样的事件最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何辉和他的课题组曾在美国最大的法律、新闻资料数据库中检索了2000年12月20日到2003年12月20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所有标题包含“China”(中国)或者“Chinese”(中国人)的播出文字稿,并进行了分析。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同时期的播出文字稿也进行了检索并进行了分析。

这两家西方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最主要的内容是:2001年4月的中美撞机事件、2001年7月中国申奥成功、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召开、2003年初的SARS事件以及2003年底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这六件事。

在这个新阶段,中国能够积极通过一些行为扭转自己的不利形象。比如,在SARS事件中,西方媒体本来对中国的报道偏重负面。但是,随着中国及时公开信息,情况发生了扭转。

虽然在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中,外国的主流媒体对中国的形象塑造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有一些客观的评價,但是陈刚认为,“仍然是负面的东西偏多,尽管有些内容已经变得中性了一点,还是远远达不到我们对国家形象塑造的要求”。

他们关心我们什么?

不同的国家和媒体对于中国与中国人的态度既一致又有不同。对美国《纽约时报》、英国《泰晤士报》、法国《费加罗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日本《读卖新闻》、西班牙《国家报》和美国《时代》杂志、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媒体的涉华报道进行内容分析显示,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等国媒体对中国和中国政府的报道正面居多、或态度不明显。

美国的《时代》等虽然对外说以客观报道为主,但负面报道远远多于正面报道。比如从2001年12月到2003年12月,《纽约时报》针对中国的负面、否定性报道一共有453篇,占总报道数的26%,主要集中在政治体制、人权状况、法律制度等方面。肯定性报道只有139篇,占涉华总报道量的8%,主要是在中国的科学技术领域。

而从政治文章的报道倾向统计,正面的只有17篇,负面的有135篇,不带倾向性的119篇。

何辉觉得,如果说这一时期《纽约时报》的报道给中国画了一幅人物肖像,那么这个人物是基本正常的,但同时又是“多病”的和“面目丑陋”的,“西方主流媒体不能摆脱西方发达国家惯有的,优势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先入为主的价值观体系下面,跟他们想法不符合的现象,他们都视而不见或者避而不谈。”

一般情况下,控制国际话语权的这些西方主流媒体最为关心中国的经济情况,其次是外交、政治。值得注意的是,《费加罗报》《法兰克福汇报》等比较多关注中国经济、企业的媒体,其对中国的整体评价较高、倾向性不明显或负面报道少于正面报道。

总体上讲,经济、文化、科技都会给中国人的形象加分。以《费加罗报》为例,在统计时间段内的文化艺术方面的报道中60%为正面、有74篇。负面仅有3篇。

对于中国的发展,它们普遍认为正面影响大于负面影响。以中国企业为例,正、负面报道比例在《费加罗报》是13:1,《国家报》是3:1,《泰晤士报》是4:1,《纽约时报》大约是10:1。

人权、死刑等问题,及社会法律是外媒攻击最多的领域。同时,医疗卫生、环境也给中国人的形象带来不利影响。显然,它们并不赞同不同制度带来的差异,而是更多以自身的标准来评价中国、甚至无视发展阶段的不同来说三道四。

真正塑造中国人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广告学系主任陈刚则认为,对西方媒体不能苛求,“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一颗平常心”。

他说:“有些报道出现了,我们觉得不是很合适,不客观,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报道的作者对中国的一些做法和习惯不是很了解,甚至是有点误会,如何能增进了解、消除误会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

在何辉看来,以拍国家形象广告的形式来进行国家形象的推广,这样的外宣效果,就比从前迈进了一大步。

何輝也表示,很多时候外宣工作的效果是不可控的,“有时愿望很良好,但是效果并不好,做得很辛苦,对目标人群起不了作用”。

“外国人一般不看CCTV 9。中国制作的国际形象宣传片过去也有不少,但是外国的电视台如果不感兴趣或有所排斥,就可能没有办法播出。”他说,“中国制作的宣传册,即使再精美,也可能摆不到想摆的位置。比如把宣传册摆在国外的大学里,人家可以不看。我们想往人家政府机构内送,往往也不可能,所以效果往往很难衡量”。

陈刚则认为,非常关键的是要强调沟通。“比起我们比较常用的‘宏大叙事’,外国人的眼睛和心灵,更容易被一些个人经历与人本性的描述所打动。要通过人来把中国的变化表现出来。”他说。

何辉说,现在的外国媒体也比较关注普通中国人。“现在很多国家的国际机场都挤满了中国人,在国外的中国人非常多。如果把人比喻成化学里的分子,普通中国人在‘分子’意义上也是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的。他们的表现更直观,更容易被外国人记住。”

最近30年来随着国门开放,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前往海外,他们不仅表现了中国在这一时期的巨大变化,同时负担着改变中国人形象的任务。

“只要是中国人,其实都肩负着维护中国形象的责任,从这层意义上说,中国形象不是一两个国家形象片或者一两个大事件能够改变的,需要每个人用行动来说明。因为每个人的行为,不论是否凸显,如同溪流汇海,本质上都是构成代表中国形象的中国人行为的一部分。新的中国国家形象广告片,因此也具有国民激励之作用。”何辉说。■

4.中国人的英语发音何必非像外国人 篇四

有一次,一个英语发音非常好的中国学生苦恼地问我,说他在和外国人讲话时,外国人还是能听出他是个中国人,他还说,加拿大人大山的中文非常好,但他多多少少还是能听出他是个外国人,他问我如何能使他的英语发音达到母语的程度,让外国人听不出他是哪国人。

我这样回答他:大山的汉语讲得仍然带有一点外国味,是因为大山采用的学习方法是环境熏陶式的,而不是理论指导式的,因此最后总是要留下一点外语的痕迹,而我讲的后部发声方法是在深刻理论的指导下学习发音的方法,由于对所有可能留下的汉语发音痕迹都有完整的提醒,因此学习者的认识深刻明确,练习目标清楚,完全不是糊里糊涂的一切交给环境,因此就有可能一点母语的痕迹也不留下,完全做到和外国人一模一样以假乱真。比如我自己的英语发音,若给我一段英语文章,我稍微研究一下后朗读给外国人听,完全可以做到不露任何蛛丝马迹,让他们听不出来我是中国人,但我并不倡导大家发音都和外国人百分之百一模一样,因为难度太大,也不必要,中国人发英语音能发得很棒很好听就足够赢得外国人的敬佩和尊重了,不用非得把一切母语痕迹绝全部掩盖住,流露出一点家乡口音有什么不可以,就好比东北人说普通话带有点东北口音有什么不可以,不一定非要全国人民说话都和赵忠祥一样才能讲汉语吧,要非要全国人民讲话都和赵忠祥一样那该多么困难和多么没有必要,一个人母语的发音习惯是多年养成的,全部掩盖起开会十分困难,只有嘴皮子绝对灵巧的演员们经过一定练习才能做到说普通话时把家乡口音绝对全部掩盖起来,一般人难以做到百分之百掩盖家乡口音,中国人讲英语也是一样。再有即使你的发音水平和外国人一模一样了,你不敢保证你的英语用词不露马脚,一个用词不当就会暴露出你是个外来的,但这些都不要紧,人类对外国人的语言发音是有很大宽容度的,你要你把他们国家的语言说得差不多,他们就会十分尊重你,你要是用后部发声方法把英语音说到90分的程度,外国人都会惊异得给跪下。有一次我在北京和几个人谈话,其中有一个韩国人,一开始我真以为他个是中国人,因为他的汉语发音和中国人一模一样,但讲了一上午话之后我还是发现他是个外国人,因为一上午的谈话中他总会露出几个词让我觉得用得有点奇怪,但讲话结束时当我知道他是韩国人并且只学了三年汉语时我还是十分惊异并且十分激动地敬佩他,连连夸奖他“你的汉语讲得真是太好了,你真了不起”,以后无论是再见面还是接到电话,只要是见到他我都会肃然起敬,对他的事有求必应,从心里服他。就我自己的亲身体会而言,我的英语发音已经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但到美国仍然掩盖不住我不是美国人,有一次我到美国的商店买东西,结果那个东西的备件没有卖的,和售货员谈了半天后他说“你们加拿大也有买这个型号备件的”,当时我觉得奇怪,就告诉他我是中国人,不是加拿大人,他惊奇得不得了,问我的英语为什么讲得这么好,还把其他的店员都招呼过来和我说话,我问他为什么把我当加拿大人,他说我说的一句话有点像加拿大说话习惯,但他仍然十分敬佩我,和我热情地谈话,问中国的事情,并把名片留给我,我相信我给他们带来了欢乐,也给自己带来了欢乐,恐怕我走后,这几个伙计们几天都会记得我和他们的谈话。我相信我的英语也赢得了他们的尊重,其实暴露出我是中国人,反而给我赢得了面子,反过来说,如果他们没觉出我是中国人,把我误解成他们的同胞,那反而是我的遗憾。

快步英语提出的“后部发声方法”可以让你以假乱真地发英语音,并且可以让你通过几个月的练习把英语音发到令人肃然起敬的程度,但不号召也不逼迫你发音和外国人一模一样。但有一种人,他非用快步英语的后部发声方法才能达到学英语发音的最高目标,那就是他想到美国去当演员,去发展演艺事业,建议这种人好好地研究快步英语的发音理论。

5.国人 篇五

为了更好的生活,许多人选择离开家乡,在经济更发达的城市寻找积累财富的机会。这也就是中国正处于的“城镇化”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移,农村成了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聚集地。

不过,其实没有人非要逼着你要回家。在大城市轻轻松松过年,不用经历春运,不用去亲戚家串门,不用包红包……只要你狠得下心,可以不回家过年。

有人就反驳说,不回家会被家里唠叨,不回家别人会觉得你很奇怪,大家都回家为什么你不回家。为什么过年一定要回家?这便是社会习俗、传统文化的约束。

有人把它当作束缚,有人却感激它给了自己一个回家的理由——回去面对最熟悉你的人,做回最真实的自己;与日夜牵挂的父母相聚,看笑容爬上他们开始有皱纹的脸。

因为过年,所以回家。

2、不要让孩子成为没有童年的人

最新一期的《歌手》,汪峰说自己是个没有童年的人,从四五岁起,每天都在练琴中长大。而你我,不会忍心孩子长大后说“我没有童年”。

其实,许多童年的回忆都藏在各种节日里,中秋节一家人赏月吃月饼,冬至一家人吃汤圆,除夕一家人看春晚吃年夜饭……

这些节日,蕴藏着许多文化习俗,犹如诗语: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这些文化习俗,让我们拥有仪式感。因为仪式,所以郑重。因为郑重,所以神圣。因为神圣,所以难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记忆中的小时候的春节那么美好。

这些文化习俗,让我们把文化传承。假如没有春节,这些习俗所蕴含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会逐渐被人遗忘,春联、窗花、年夜饭等等。现代社会越来越讲究高效、快节奏,但是并不以代表我们不需要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与慢生活。

<<<返回目录

春节对中国人的意义

年,岁,载,都是指一年的意思,也就是岁名。这几个岁名之间的区别,在于不同时代的不同叫法,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元旦,春分,岁节,年节,在历史上,也曾经是指同一天。

中国人认为,人只是天地的一部分。天人同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这些思想,都是基于“人是天地的一部分”这个事实而建立起来的。一个人应该怎么生活,中国人认为,应该法天则地才行。

过年又是咋回事呢。因为天地这个大系统,地球绕着太阳运行了一周,接下来,就要开始运行下一圈了。为什么要说万象更新,一元复始,辞旧迎新呢,因为旧的一周运行结束了,新的一周运行即将开始。人要法天则地,那么就要跟着天地运动的节律一起,结束旧的周期,开始新的周期。天要换新天,人也要顺应天道换新颜。

四时,就是天地的阴阳。春是少阳,夏是老阳,秋是少阴,冬是老阴。少阳,主生。所以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棵树,一年能长多粗,取决于春天的生发。一个人,一年中能取得多大的成就,取决于春天所生之志。在天地这个大系统里面,人作为它的一部分,跟一棵树本质上差不多。

人如果逆了四时的阴阳,就会诸事不顺。如果顺应了四时的阴阳,则会大吉大利。人合天地之阴阳,便能蓄养一身的正气,正气足,那么在春天的时候,志向就会勃发,一年下来,才能有大成就。所谓的运气,并不是指概率,而是天地这个大系统宏观的阴阳变化。它不是一种随机或然性的东西,它是一种确然的规律。一个人只要法天则地,合于阴阳术数,好运气,只是理所当然的结果。倒霉的事,也都会离自己很远。

好运气,吉利,亨通,趋福避祸,都不是靠乞求而来的,也不是靠蒙来的。一个正气足的人,福利多,是可能性比较大的。一个正气不足的人,祸端多,则是可能性比较大的。这就是我们文化的特点,因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天文和历法的事实,亘古不变,那么从这个确定性的基础出发,后面很多事,也是可以推知出确定性结果的。

我们的文化,是从天文和历法这个亘古不变的确定性事实出发,用来指导人们的现实生活。其他文化,则不然,他们是从生活出发,去寻找确定性。那么必然的,他们就要从无锚无绪的生活中,推导出来一个假设的神,来作为他们文化的锚定,所以他们的节日,都是和神有关,而不是和天地运动的节律相关联。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对怪力乱神的东西毫无兴趣,因为我们的第一步,就是站了确定性之上开始出发的。我们有天,不需要再自己给自己发明一堆拟人的神。只有天厌之人,丧失了天地这个确定性的人,才需要一个想象中的神把自己从无锚的纷乱中打捞出来。

过年,从文化层面上来说,是两重意义。一方面是为了敬天事天,一方面是为了治人治事。这里面,又有很多的民俗,比如放鞭炮,比如贴春联,很久以前,还要点红灯笼和红蜡烛,全是大红的颜色,红色为阳,这都是为了升振天地阳气用的。因为这时候,阳气刚萌发,还很弱,人为的提振一下,就可以起到扶阳扶正的效果。

至于过年是为了赶跑年兽一说,那个是民间杜撰的民俗小故事,并不是过年的真正内涵所在。认真的说,只是一种无稽之谈。

旧的一个周期结束了,如果过去的这个周期,生活不顺利,那么希望下一个周期,生活会变得更美好一些。如果上一个周期,生活的很顺利,那么希望下一个周期,生活可以变得更上一层楼。这才是中国人过年,最大的意义。它代表着希望和梦想。当然,更代表着家庭的和睦与圆满。

人们常说,天人合一境界多么高,好像常人难以企及。其实,在中国的文化里面,处处都是天人合一的场景。比如过年就是,那一刻,地球围绕太阳转,掀起了新的一章,人们守岁,就是为了在天地相交,新的一个天地大周期刚开始的时候,以自己一身的阴阳,与天地之阴阳,相合相交。这就是守岁的意义:天人相接。

从过年这个事出发,几乎可以把我们这个民族文化里面,最根基的东西,都刨根问底出来。有的人,尽管每年都在过年,可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过年,即便他不知道为什么过年,他只要过年了,那么他一样可以应合天地之正气。处在这样的文化里,几千年的传统下来,很多事情,都是深入骨髓的了。

<<<返回目录

春节各地的习俗有哪些

1、上海

除夕到子夜时,有一些人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撞“头钟”。玉佛寺一般都是烧头香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钟的地方。上海人习惯大年初一早晨第一顿饭一定要吃汤圆,意味新年圆圆满满,而且要有汤水,寓意有财有势。

2、广东

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旧俗过年前,男必新理发,女必“挽面”,现女子多为剪发美容。

3、东北三省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 广陈供品,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了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阖第团圆”之意。饭果必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6.国人营销 篇六

——摘自《世界营销评论》

在中国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为什么全球老大的沃尔玛斗不过大润发?为什么礼品市场如火如荼?为什么博大精深的中式餐饮斗不过麦当劳肯德基?为什么山寨文化成为了独特的风景线。在接下来的文中,把国人普遍存在的,可能会对销售、品牌产生深刻影响的九种心态为各位一一解读,一、家庭观念

中国的文化,是以“家”为单位出发的文化,与西方以个体的“人”为单位出发的文化有一定的差别。

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家庭就是其栖息的港湾与情感的全部归属。自古就有“赚钱养家”一说,家庭成员被外界视作一个整体,由此可见家庭之于国人的重要意义。而在基督教文化中,祖孙三代在上帝面前,都是“兄弟姐妹”;就是说,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中每一个人对外是一个个体。“一人做事一人当”,是他们的特色。因此他们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政治经济单位,都是一个社会细胞。因此他们的个体“人权”观念很发达。

所以,被戏称为每年一次人类大规模迁徙的春运只在中国出现。每到年关将至,必定一票难求,由此催生了黄牛行业。

在中国,最早发掘家文化应用在营销领域并取得成功的就是“孔府家酒”,一句经典的“孔府家酒,叫人想家”一语击中无数漂泊的心。

很多家用医疗保健器械之所以卖的好,不是因为天花乱坠的功效承诺,而是那句不起眼的“一人购买,全家使用”。

近期正在播出的养生堂天然维生素E广告片,更是把这一点发挥到了淋漓尽致,“我在左,给你天使的浪漫。你在右,许我温暖的未来”“美丽自己,爱施家人”,充分调动了消费者关爱家人的情结。

父母可以省吃俭用,为孩子购置心爱的玩具。丈夫可以放弃向往已久的摩托,送给妻子璀璨的钻戒。女人可以不去买那件惦记了一个月的裙子,只为给老公一个名牌剃须刀。所以,向产品使用者的家人传递信息,或者向产品使用者传递关于家的信息,往往能收到奇效。

小结:

运用得当,家文化就像一把软刀子,不露痕迹地突破消费者心理防线。最重要的是情感把握要准确,沟通要到位。常用的手法有如下两种:

1.直接了当型:

相信陈宝国代言的金德管业那句广告语大家都有印象——“爱家就用金德管,好管享用一生”。还有大宝SOD蜜整天吆喝“我们全家都在用”。此种类型惯用于以家庭为消费单位的产品。比如家居建材、家电、汽车、炊具及家用治疗仪、保健品、日常用药等等。

2.旁敲侧击型:

消费者有时意识不到自身的迫切需要,这时,教育其本人就不如教育其家人效果更好。比如男人很多都有吸烟饮酒的习惯,但自身习以为常。那么如果操作对应保健产品,就应该向他老婆灌输吸烟饮酒的危害以及男人为了家庭有多少付出等等。

3.情感寄托型

像前文提到的孔府家酒就属于此种类型,既不是全家消费,也不是为家人选购。只是将家文化与品牌捆绑在一起,以产品寄托消费者难以割舍的家的情怀。看到品牌,就像想起了或者回到了自己的家一样。

二、人情观念

可以这么讲,只要是生活在中国,就别想脱开“人情”两个字。人情债也是世上最难还的债务。我们身边很少见欠了别人人情还能非常心安理得的人。既然称之为“人”情,那么它在营销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就是从上至下所有有“人”的环节。由经销商到终端,再由终端到消费者。

为什么在利润价差相差不大,政策扶持也接近的情况下,经销商还是会厚此薄彼?虽说追求利润是商人的天性,但经销商们首先是有血有肉也有感情的人。蒙牛经销商处的业务员们都以蒙牛员工的身份自居并以此为荣,那是因为蒙牛拿他们当自家人,嘘寒问暖关心备至。相反,有的厂家业务员整日里神龙见首不见尾,经销商想见上他一面比登天还难,怎么可能要求经销商尽心尽力的运作产品?

关于厂商之间的关系,笔者之前曾听说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最差的一等好比嫖客和妓女的关系,给钱就干,没钱就不干。稍好一点的是情人关系,除了钱以外多多少少还有些感情。而最好的就是夫妻关系,厂商可以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共同进退。企业老总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与合作伙伴处于哪一等关系?

对厂家而言,除了经销商,终端促销员可以说是出货最关键的环节。这一关做不好,其它的再好也会被毁于一旦,促销员只要说一句你产品的不是,消费者就决计不敢购买。前段时间《医药经济报》营销版曾有关于对“带金”销售话题的争论。笔者认为,在目前形势下,想彻底避免带金销售是不太可行的,问题是,在大家都带金的情况下,如何争取促销员这片宝贵资源。

笔者先前所在厂家曾有一个业绩优秀的业务员,其负责区域内所有终端促销员都与他很熟悉,关系很好,甚至大家都不叫他的名字,而称呼他为厂家品牌名。原因就是腿勤,嘴勤,大热天的时候去药店他总会给店员带几支雪糕,或者给女孩子店员带点小饰品,花钱不多,但感情沟通效果很好。

对消费者,则更要有“人情”意识,不论顾客是否当场购买,一定要态度如一,热情洋溢,服务周到备至,能让顾客产生不买就欠了你很大人情感觉的销售人员,火候就差不多了。前些年为什么会议营销的效果还不错?说白了就是“人情”营销,一大帮小伙子大姑娘天天陪着你吃饭旅游,一口一个大爷的叫着,产品来了你一个子儿不掏好意思?

小结:

徐克版《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里有个经典场景,任我行站在雨里对看着师弟们坟堆流泪的令狐冲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恩怨,有恩怨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怎么退得出?”恩怨,其实与人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营销说到底也是一群人把货卖给另一群人,连人情都不通,怎么可能成功营销?营销人应时刻谨记——“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三、信任权威

曾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病人胃部不适,在某大医院就诊,挂了专家号,经过检查诊断,专家断定他得的是胃癌晚期,活不了太久了。过了半个多月医院整理病例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把那个病人的片子和癌症病人的搞混了,那个病人得的只是胃炎。赶紧通知,哪想到丧事都已经办完了。

中国人历来信任权威,许多年前几乎所有产品的广告都会提到“省优、部优、国优”之类的字眼。前几年火爆一时的某药品更是堂而皇之的把人民大会堂的图片搬上了报纸整版。茅台酒则凭借国宴用酒的名号一路红火至今。不光产品这样,连人都是如此。同样两个大学毕业生,一个是北京大学的,另一个是××职业学院的,用人单位看他们眼光绝对不会一样,那么北大的一定比××职业学院的能力强吗?那还真未必。

对品牌而言,怎样算是权威?

要历史悠久,还要正宗,最好是行业第一。水井坊,白酒新贵,凭借“中国白酒第一坊”,“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这样厚重的历史底蕴,快速崛起。鸿茅药酒,被赋予270多年历史,始于清朝,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年销售额超过十亿。在中国,历史悠久就意味着可靠,百年老店就等同于品质。就连西门子都知道在中国宣传自己的161年历史。

正宗,简单说就是一个品牌名称最好只对应一个品类,最好的情况就是由一个品牌开创了一个品类。有摄影爱好的朋友很多都听说过“lenspen”镜头笔,“lens”的意思就是镜头,“pen”当然就是笔了。这是一家加拿大公司,镜头笔是由他们发明的并申请了技术专利。虽然世界范围内还有富士等日本品牌也生产镜头笔,但这个品类“lenspen”占据了市场垄断地位。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可口可乐、索尼随身听等。电视广告里常见的香飘飘奶茶,也一直在卖力的吆喝自己是“杯装奶

茶开创者”。

行业第一,就是品类销售额的老大。现在品牌之间的竞争多数聚焦在卖点上,卖点多了,消费者眼睛也就花了,心也乱了,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或者根本不想费力去搞明白是怎么回事。对消费者而言,购买行为是要承担风险的,比如产品质量、安全性、可靠性等等。他们当然希望把风险降到最低,那么选择第一品牌就是最省心的办法。手机不是诺基亚发明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摩托罗拉的工程师发明的,但由模拟转数字的时候摩托慢了一步,被诺基亚赶超了,强者愈强,资源向优势方集中,搞的摩托罗拉相当被动。

小结:

权威有两种方法:

第一:开创新品类,或者挖掘品牌历史文化内涵,或者设法超越与自己相距不远的行业老大。总而言之就是自己做权威。

第二:依附权威,自己不是权威,可以尽量往权威那里靠,还可以请权威站出来为自己说话。

四、注重面子

自古以来,上至达官贵人,下到平头百姓,只要是中国人,少有不好面子的。

晋朝时,就有石崇王恺斗富,一个用麦糖洗锅,另一个用白蜡当柴烧,后来嫌不过瘾,王恺制紫丝布屏障四十里.石崇则制锦绸屏障五十里;王恺的屋上涂赤石脂,石崇则在屋上涂香椒泥;王恺得珊瑚树高三尺,自谓无比.石崇手执铁如意一举将其击碎,拿出自己的珊瑚六七株,皆高三四尺。王恺斗不动了,甘拜下风。

笔者有朋友,还未买房,先买了宝马,月供7000,问其原因,原来是开着宝马见客户比较有面子,生意更容易谈成。整个社会现状就是这样,没有办法。

面子对中国市场营销的影响可谓相当深远。在欧美,很多人更偏爱选择两厢车,因为无论从空气动力学、油耗、停车方便性哪一方面来讲,两厢车都比三厢有优势。然而像富康、标致307、polo等两厢原型车来到中国后,无一例外的都增加了三厢版车型,看起来不伦不类。那是因为中国的官车都是三厢的,三厢的看起来大气,所以国人看不上“没有屁股的车”。

什么样的产品与服务会让消费者觉得特别有面子?

一、牌子响亮的

前几天笔者陪朋友去买笔记本电脑,预算六千,如果买大陆或台湾品牌,可以达到中等甚至中等偏上的配置,而且质量完全没问题。结果我们转了一圈,朋友买了个索尼的本,基本是索尼系列最便宜的一款,用起来肯定不如别的牌子同等价格的快。然而朋友还是兴高采烈。

黄金酒的热销更是证明了这一点,假如它不是出自五粮液门下,能像现在这样吗?恐怕要打个问号。

二、外形大气的

吉利有一款跑车叫美人豹,据了解卖的还不错,很多开这款车的人,也都找到了开跑车的感觉。尽管这车可能飚不过捷达,但好歹长了个跑车的模样。产品就是这样,如果不能以品牌让人有面子的话,那就在外形设计上多下点功夫吧,甚至山寨也行,进来各大论坛上炒的沸沸扬扬的阿迪王不也挺火的吗。

三、服务细致的

有面子,说白了其实就是一种当“爷”的感觉,既然想从消费者口袋里往外掏钱,让他当“爷”又何妨。这一点星级酒店通常做的都很好。当你在酒店门口下车的时候,门童会跑过来为你开门并用手替你遮挡防止碰头。当你结账的时候,服务员会毕恭毕敬的双手把找零奉上。当你的企业能时时刻刻让消费者感到特别有面子的时候,服务的火候就差不多了。

小结:

面子心态在营销价值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产品,包括产品的外形、包装层面与软终端以及延伸售后服务层面。如果不能很好的考虑到这一点,那么即使卖点再精确,可能也收不到良好 的效果。

五、模糊心态

麦当劳为什么能发展成今天这样的连锁规模?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无论在哪家连锁店吃到的汉堡和薯条味道都一样。麦当劳的汉堡与薯条在烹制过程中,各种配料的比例,数量以及烤制时间都有一套严格的数字标准,分毫不差。而中餐则很难量化,同一道菜,不同的大师傅做出来的味道肯定不一样,就算是同一个大师傅在心情不同的时候做出来也不太一样,中餐的烹制涉及到火候、翻炒、加料时间等太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全凭大师傅自我感觉来发挥。

现在很多人都习惯用搜狗拼音打字,因为它设计得非常人性化,很好用。在搜狗的输入法设置里有模糊音设置一项,即使是输入错误也可以显示出想要的字词来,很大程度上方便了普通话不标准的人。而多年以前傻瓜相机的发明,也成为了相机历史上的里程碑,消费者不需要懂得如何精确的操作,只要大体了解就可以熟练使用。

消费者不是专家,通常也不愿意花费过多的精力去阅读学习产品的使用说明书,如果产品使用极其复杂或者是稍有违规操作即损坏的话,必然难脱被抛弃的厄运。所以,在产品诞生之前的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到使用时的人性化问题。诺基亚手机,论屏幕铃声比不过三星,论音乐播放比不过索尼爱立信,论待机不如飞利浦,论外形时尚不及摩托,为什么能雄踞手机市场老大的位置?就因为它的产品设计是最人性化的,哪怕是最小的细节。手头有诺基亚手机的读者可以观察一下,它的侧面通常都有发声孔,为什么?想想平时我们把手机装在兜里的情形,正反面都被衣物盖住,正是侧面的发声孔使我们不会漏接电话。

小结:

顺应消费者模糊、差不多的心态,必然要求企业在产品研发层面充分考虑到易用性、人性化因素,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以免重蹈摩托罗拉从老大一路滑落的覆辙。

六、孝道至上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此为品牌文化内涵而取得成功的企业比比皆是。比如椰岛鹿龟酒——“父亲的补酒”、“今年孝敬咱爸妈,送礼还送脑白金”、驰誉药磁鞋等等。

说服消费者最容易的情形就是,我们将要灌输的观点,在他头脑中或者潜意识里本来就存在并认可。这样,我们的品牌就容易与消费者引起共鸣。孝文化是全社会都认可的主旋律,在这上面说事,易于被为人儿女的消费者接受。

凸透镜能够在太阳下点燃火柴,是因为它把光和热聚在一个点上释放出来。孝文化在营销中的应用同样如此。假如仅仅是大而空泛的谈及孝道,很难对消费者内心产生深刻触动,所以,要为“孝”找到一个最闪光、最震撼的情感落点,集中释放出来,打动人心,绝不能泛泛而谈。这一点,驰誉药磁鞋的电视广告片就相当到位。片子选取了小时候过年穿上父母给买的新鞋的场景,作为对比,年老的父母腿脚不利索了,儿子给买了驰誉药磁鞋,父母的眼里闪烁着幸福的泪光。这样的情景就很感人,也很有说服力。

中国的父母绝大多数属于奉献型的,含辛茹苦把孩子拉扯大,等孩子独立了,成家了,却不好意思给孩子提要求要东西。史玉柱在江阴进行脑白金市场调研的时候就了解到,很多老头老太太都有服用保健品的想法,但是嫌贵,又不好意思跟儿女张口要,就把空盒放在显眼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以孝文化为品牌落点的产品在终端及广告宣传中,一定要借用父母的形象,替他们把自己不好意思提的要求说出来,把他们的心声传达给做儿女的,提醒他们。

黄金酒无疑顺承了这点,在市场启动期的广告片里一个老头对另一个老头说:“这是我女儿给我买的,要喝,让你儿子给你买去。”(这句话很关键),这样的场景与对白都很真实自然,有亲和力。非常容易使受众对号入座,想起自己的父亲。在回家想着买点什么的时候,就会把黄金酒从记忆中提上来,再加上训练有素的终端促销员的劝说,很容易达成销售。

小结:

1.利用孝文化对消费者进行情感营销,就像点穴大法一样,只有找到最能触及消费者内心深处的那个点,并通过各种手法灵活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才可能引起广泛共鸣,深刻影响,从而对销售产生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2.替产品的使用群体把需求向购买群体提出来,还要天衣无缝,不留痕迹。需要同时深入了解这两个群体的心理特点,思想特征及行为习惯,因此,广泛而扎实的市场调研是必不可少的准备环节。

七、从众现象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电影院有两个出口,在电影散场的时候,心理学家站在一个虚掩的出口旁,第一个观众走过来的时候,心理学家告诉他门是锁着的。然后心理学家就离开了,结果整个电影院的人都从另一个门排着队走了出去,连一个敢于尝试的都没有。

平时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会?在一条陌生的街选饭馆吃饭,哪家人多我们去哪家,对于空空的饭馆,我们甚至可能怀疑是黑店。所以现在很多餐饮店都学精了,尽量扩大临街窗口的面积,增加窗口座位数,快到饭点时,就找几个朋友坐在窗口吃小菜。笔者曾听一位朋友说,他有个亲戚开了蛋糕店,苦于生意冷淡,门可罗雀,煞是苦恼。笔者告诉他,让他那位亲戚找一帮好朋友,一到下班的时间就在店门前排队,结果没几天,小店的门槛都快被踩破了。

从众心理在医药保健品营销中曾经并正在发挥着功不可没的重要作用,随便翻开报纸、打开电视,很容易看见诸如“×城百姓疯抢×××”“××断货,总部紧急调拨”之类的黑标题,配着黑压压一片人头,个个手里拿着产品喜笑颜开的画面。对老百姓来说,这种刺激有时比直接的卖点宣传作用还要大,因为中国人总是喜欢到人多的地方去,相信大家都买的东西肯定错不了。更绝的是前些年某些医药保健品发布的“致歉信”,内容大致是:在×月×日的××产品买赠现场,由于参与群众太多,柜台被挤破,消费者被踩伤,特此致歉并紧急从总部调货,满足消费者寻求。”具有极强的煽动性与迷惑性。

但随着政府监管与媒体监督日趋严格,及信息渠道的透明化,消费者变得理性起来,上文中的做法已经收不到什么效果甚至可能招来骂名。想要长线做品牌,只有依靠真正的产品力,开展各式的体验营销与售后服务,利用口碑效应影响潜在消费者,才会使品牌快速发展壮大,被市场认可。小结:

从众心理对本土营销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应当把握的核心在于,如何塑造产品、品牌的公信力,以理性、诚信的手法来操作市场。在市场信任度日趋地下的今天,只有摒弃投机取巧及虚假炒作,踏踏实实做品牌,才可能站的稳,行的远。

八、占小便宜

前几天,笔者在小区门口看见邻居大嫂招手打车,问及去向,乃是到十几公里外的某商场购买打折的丝袜,笔者粗略估算了一下,买十双都省不回打车钱来,不禁哑然失笑。在我们身边,像这样的例子又何止笔者的邻居大嫂,每当商家开展大型优惠促销活动的时候,很多消费者几乎癫狂,不管自己需不需要,先买回来再说,殊不知,买的不如卖的精,商家正在关起门来数着钱偷着乐呢。

某国际知名化妆品品牌在初入国内市场时,有一项政策与国外是一样的,那就是消费者买回去使用后如果不满意,只要剩余量不少于总量的三分之二,就可以无条件全额退款。结果这项政策在国内执行了没多久,就被迫取消了。因为每天都有消费者排着队来退货,而且瓶内剩的正好三分之二,那三分之一呢?不得而知。

占便宜这回事,说白了,就是得到的与付出的比值增加了。所以,想让消费者有占便宜的感觉,可以有三个操作方向,一是原价不变附送赠品或服务,二是产品不变价格优惠,三是价格优惠同时附送赠品或服务。在营销学里,以上三种手段都应该归为营业推广的范畴里,而且都在被众多企业广泛应用,但效果却有千差万别。

第一种,原价不变,附送赠品或服务,可适用于产品的任何生命周期。通常,可以将新产品制作成小规格赠品绑在畅销品种上销售,以促成体验营销。或者是可以捆绑目标消费群体感兴趣的赠品以带动产品销售,比如在儿童饮料上捆绑小玩具。还可以以抽奖的方式促进产品销售,方法可以很灵活,但最终目的就是让消费者感觉超值了。

第二种,产品不变,价格优惠。通常不宜用于刚上市的新品牌,否则将会对品牌伤害很大,知名品牌新推出的新产品或者新品类则不在此列。价格优惠,对于消费者而言就是一种相对感觉,是有参照的,换言之就是品牌的价格定位在多数消费者心里已经很清晰。假如有一款全新的运动鞋品牌上市,特价五十元一双,消费者也未必感觉便宜,因为没有对比。但如果耐克限量版特价四百一双,仍然会有很多人趋之若鹜,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种,价格优惠,又奉送赠品或服务,常见于倾销库存或者是产品进入了衰退期,比如中国网通的小灵通,当下就又打折又送各种赠品,目的是最后一搏,能赚一点是一点,少亏一点也是好的。其它情况下少见使用。

小结:

俗话说,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谁都爱占便宜。在促销活动中巧妙利用占便宜心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一定要综合考虑产品所处的市场阶段、品牌定位、竞品动向等因素,否则,很有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

九、小赌怡情

布什问主席:我一般一次派三至四个宇航员上天,你为什么指派一.俩个人呢?主席回答:你不了解我们国情啊——!这帮王八犊子,三个人就斗地主,四个人就打麻将啊————!

从这个笑话足以看出,我们中国人好赌成风。

可以这么说,无论是火车上、大树下、办公室、还是酒店里,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必有扑克牌,而麻将也半斤八两。玩扑克麻将的,有的是为了赢钱,也有很多不是为了赢钱,就为了玩玩,消遣时间。这样的游戏有什么好玩呢?玩的是什么呢?笔者亲身体会,玩的不是扑克麻将,是肾上腺素。

真的,一点也不夸张,分分秒秒,那种兴奋的感觉,让人难以罢手,输了想着翻盘,赢了再接再厉,难怪那么多赌徒倾家荡产一文不名。赌带给人的诱惑力,就像一个巨大的漩涡,旁观无所谓,一旦投身进去,很难自拔。

如果给赌下一个定义,笔者认为,凡是不能完全为自我能力操控,由随机或不可控因素决定结果的事件,都是赌博。比如彩票,股票等等。赌带给人最大的快感就在于对未知的期待,而高潮则是开牌前的最后一刹那。

赌场里每天有人哭有人笑,只有庄家才是永远的赢家。在电影里,通常是这样子的,对于刚入场的有潜力的初哥新手,庄家会有意让其连赢几天,在这样的错觉培养下,绝大多数人很快就找到了赌神的感觉,走路都会越来越像发哥。几天之后,庄家开始让其见识厉害,而赌徒此时早已陷入漩涡了,赌得更加红眼,不惜当掉内裤也要翻本,直到最后赤条条被人扔出去。

庄家的做法已经给我们上了很生动的一课。那就是,怎样的促销才能吸引顾客?

有人说,我已经做的很好了呀,你看,买我的产品,一等奖马尔代夫七日游,二等奖笔记本电脑,三等奖豪华家庭影院,多有诱惑力呀。我问他,这些奖好中吗?他说,当然不好中,中奖概率百万分之一不到。笔者念书时不用功,但有个数学概念记得很清楚,小概率事件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为零。既然这样,这个促销搞和不搞,有什么区别?

笔者某段时间购买×师傅牌绿茶时屡屡中得“再来一瓶”,最多的时候曾经买一瓶连中过三瓶,虽喝不了仍忍不住小市民式的喜不自禁,可是后来奇怪的很,再怎么买,也很少中了,先前笔者怀疑那些带奖的饮料都被狡诈的经销商喝了,后来在与某小店主聊至此话题时方解破玄机,新款的中奖率高,先把积极性带动起来,到后来带奖的越来越少,但是买饮料的人不服,买的却越来越多了。

与其许诺宝马香车,不如先给二百块钱来的实惠。与其憧憬洞房花烛,不如先得香吻一枚。

拿到手里才是钱,吃到嘴里才是肉。

就这么简单。

电影《英雄》里,无名与长空有一场意念中的精美绝伦的对决,那场对决,两人都没有真正动手,然而须臾之后,胜负已分,这绝不是影视作品的臆想。营销的世界里一样如此,高手博弈在于内心的

7.国人“十大口头禅” 篇七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 国人最爱说的“十大口头禅”, 按排名分别是:“随便” (10.5%) 、“神经病”或“有病啊” (8.1%) 、“不知道” (7.2%) 、脏话一类 (6.7%) 、“郁闷” (6.5%) 、“我晕” (5.6%) 、“无聊” (5.5%) 、“不是吧?”或“真的假的?” (4.8%) 、“挺好的” (4.6%) 、“没意思” (4.6%) 。

其实, “随便”一词不仅中国人说得多, 美国人也最爱说。美国曾进行过一项调查, 结果是“Whatever”, 相当于汉语中的“随便”或“无所谓”这个词, 当选为美国人说得最多的口头禅。排在后面几位的还有“你知道”“总之”“这就是事实”“到头来”等等。

除了这些经典的口头禅, 每年还会出现很多流行词, 成为人们的口头禅。消极的口头禅对于个人来说, 也许能达到一种心理宣泄的作用, 比如说一句“有病”或“没意思”“郁闷”, 心里会舒服很多。“但这些负面口头禅带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 会影响身边人的情绪。”黄悦勤指出。而中性的口头禅, 比如“随便”“不知道”等, 王国荣认为, 其实反映的也是放弃自我选择、消极拒绝等心态。喜欢说“随便”的人, 往往是爱随大流、不能为自己做主的人。“随便”隐藏着“错了别怪我, 和我没关系”这样推卸责任的潜台词。不管别人问什么, 都先回答“不知道”, 同样是缺乏责任感的表现。还有些中性的口头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比如“然后”“嗯”“这样”等, 王国荣建议, 能不说也最好别说, 真正好的语言是干净、符合逻辑、准确、客观的, 加进琐碎的东西, 不仅让人听了不舒服, 也是对语言的污染。

“你可以尝试换一种积极的口头禅, 其实就是换了种心态。”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副教授刘兴华说, 比如“太棒了”或者“给力”这样的流行语, 还有前两年韩剧《加油, 金三顺》流行过后, 不少人把“加油”两个字当成了口头禅, 这些都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因为人在表扬他人时, 内心的欣赏情绪会被他人感觉到, 用同样的情绪来回报。

8.被外国人看到,对中国人很重要 篇八

比如,根据外媒的报道,北京周边的钢铁企业很早就接到APEC会议期间停产的通知,但为了维持经济增长,钢铁企业又不能减产,所以,它们只能“调整产能”,在10月加班生产,然后,往年秋高气爽的金秋十月,今年却频频出现雾霾。

这一切,是因为“外國友人的表扬对中国很重要”。不过,对中国老百姓而言,重要的却是被外国人看到。

记得小时候,大约是1980年代初期,我家住在“重庆宾馆”附近,那是重庆的一家涉外宾馆。改革开放初期的城市公用事业,仍然跟不上居民需求,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可我家却很少停水。我妈妈告诉我,那是因为对面的重庆宾馆里面住了很多外国人,一旦这附近停水,居民纷纷提着水桶上街打水,被外国人看到,“国际影响不好”,所以,我们这里很少停水。

或许,我妈妈的这个解释无法找到确凿证据,但是,这个解释符合大多数中国人朴素的政治常识。

那么,被外国人看到,到底意味着什么?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对这个现象进行了精确地总结。他通过对多国饥荒的研究认为:法律、经济、政治等特征决定的社会中的不同群体的权利关系,最终决定了不同阶层的人对粮食的支配和控制能力。例如,1943年,孟加拉政府为了保证工业地区加尔各答的粮食供应,从农业地区调粮,造成了饥荒。

在“三年自然灾害”的例子中,实际上,“被外国人看到,有了国际影响”中“影响”二字背后意味着城市居民有了更大的言说权利——虽然在当时的中国,这种言说的方式是默默地被外国人观察到,但无论如何,当他们的境遇能被外界所知,他们实际上就在无声地发言,城市居民就比农民具有更大言说权利。最终,正如阿马蒂亚·森的结论:“不同的权利导致了不种粮食的城市居民有了粮食,而种粮食的农民却不能果腹。”

这个结论在中国也同样成立,林毅夫和杨涛运用阿玛蒂亚·森的理论,研究了“三年自然灾害”后发现:在中国中央计划体系中,食物获取权偏向城市居民,城市居民可通过定量配给系统获得食物,而农民却需强制性上缴。这不但和当年农民政治权利低于城市居民相吻合,也能很好地阐释今天的诸多公共现象:校车、教育等准公共品的供给,在国库充盈的今天,不是“供给不足”,而是“权利不足”造成的资源在不同阶层、地区、户籍的人群间分配不均。

某种意义上,在现代社会中,粮食、空气与水,这些人类赖以生存的东西,都不再是自然之物,而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与出行、门诊、暖气一样,本质上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品,要“仰仗”政府所掌握的公共资源与治理能量的投放多寡。从这个角度看,APEC期间的措施,就是政府在提供公共品时出现了偏好。

与通常意义的因为人群权利不等,造成公共品在人群间的分配不均不同,这一次,是对同一人群,不同种类的公共品的分配出现了强烈偏移。不过,权利多寡决定公共品的数量与质量的原则仍然没变,悲哀的是,中国人仍然没有逃过“被外国人看到”这个权利增加模式——能被外国人看到的被极力提升,而那些不能被外国人看到的,则被人为压低。

所以,网上有人希望APEC期间出现雾霾,不但是对“中国希望被外国友人表扬”的调侃,更是出于“中国人希望被外国人看到”的朴素政治智慧,希望通过“被外国人看到”,带来更长远的解决。

其实,所谓表扬与批评,不过一个硬币的两面,每一次“中国希望被外国友人表扬”的背后,是否都隐藏着“中国人希望被外国人看到”的辛酸呢?

9.就国人而言 篇九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前秦始皇统一六国,修长城筑兵马俑,成为一代暴君,但名声之浩大,他虽是一暴君但功终究大于过。隋唐两代,自隋文帝建立隋朝,把“随”字改为“隋”,害怕隋朝走了,因而去掉走之,古代人都有此等智慧更何况现代人呢?隋朝不比秦朝,但都二世而灭;秦朝始皇赢政残忍无比,二世更胜于始皇,隋朝文帝杨坚堪称一代明主,可二世炀帝杨广好色无能,他们只顾自己,不顾人民,顾人民者方的天下。但有多少人为了自己心中的美人不顾一切,又有多少人为了美人的抿嘴一笑而让天下大乱?秦国末年的虞姬和西楚霸王项羽不为苟且偷生双双死于乌江,后人为纪念他们便作下《霸王别姬》千古绝唱。她虽未列入古代四大美女行列但却胜于沉鱼落雁避月羞花。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人人出口知呼者也,古时候,玄奘远到西域求得真经其目的就现在而言我想也不了了知了吧!

中国人总喜欢讲究义气,做什么干什么不管想要干什么总是义气当先,可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个,除了关羽,除了梁山上的.一百零八位好汉,还有谁是真真做到义气当先?我说中国人不喜欢国人,一定有人会反驳我,但不得不说,就现在来说,中国人喜欢过外国人的节日,比如说圣诞节,比如说愚人节,我不反对你们过外国人的节日,但也不能深陷其中,要懂的拿来,要懂得借鉴,人怎么能忘本呢?我不想评论太多的国人,说多了都是泪,有时候在网上搜个东西,呵,什么东西?视频都成什么商品的招牌广告了。我只能说中国人不行,难过超不过美国。我由衷的希望国人有点思想,不要一味追随,要总结教训,不要说的太多做的太少,我们要有些做了的也不能说出来。

10.读《中国人》有感 篇十

“我可以坦诚相见,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公之于世,因为我没有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的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回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林语堂

写在《中国人》封页告诉我们,即便书中将会揭露多少关于中国的缺点,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林语堂先生却依然那么深的爱着自己的祖国,这是毋庸置疑的。

学习语文的岁月中,林语堂这个名字便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语文老师总是会多多少少提及他的名字。选择阅读《中国人》是因为想知道这样一位能用英文来写中国文化的中国人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来描绘自己的国家。毕竟用并非母语的语言来写一个国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像我们读翻译过来的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相对于英文原着永远是驴唇不对马嘴一样,巨大的文化差异再加上不同的语言,这种难度可想而知,而这样一位似乎能克服这种难度的作家,的确令我对他的作品吊足了胃口。

书中不乏对中国社会各种现象的揭露与批判,可以说是比较客观的从中国社会、历史、文化各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超越国家、民族与语言的隔阂,让更多的西方人对中国人与社会有全面的了解、认识。就像今天我们上海举办百年盛会——世博会,虽然我们很多的方面可能达不到世界一流标准,但我们敢于把一个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世界更直接和客观的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从而接纳中国。

在写《妇女生活》的章节中,林语堂先生是花了很大心思的,读起来感触良多。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对于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我当然是嗤之以鼻的。很多男士,以尊重女性为名,实则借以显示自己的高尚。联想今天的中国,也许大家都在谈论和维护的东西,往往就是一种极度的不平等、不公正,这才需要大家去关注和维护。要是与西方女性相比,也许在事业上,中国的女性要略逊一筹,但因为社会环境和历史原因,中国女性更有机会成为妻子和母亲。我认为独立的女强人与贤妻良母并不处于对立的状态,相反,这恰恰是理想女性的代表。所以,女人在进取的同时,不需要苛刻的要求自己来符合他人的眼光,要有自己的独立的人格特性,要有敢于冲破一些世俗观点的勇气和胆量。要平等,首先还是态度问题。林语堂先生也分析,即便是在传统的封建家庭中,还是有许多妇女掌权的,哪怕是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思想教条束缚下,还是有许多的才女活跃在历史中。而作为90后的现代女性,我认为更应当摆正自己的位置,用更平衡的心态突破世俗的不平,忘却幽怨与消沉,用积极的心态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背景”这一章节中,作者写道了中国人在长期的老庄思想熏陶下,形成了“超脱老猾”的性格。中国人是生来的现实主义者,那种圆滑的本性已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渐渐失去斗志。而奇怪的是,这种软弱无为的性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种经历世事、超凡脱俗的表现,是人生态度的最高理想与追求。“麻木不仁与实利主义的态度是建立在对生活的精明看法之上的,这是只有老年人和古老的民族才会有的态度。”正是这种麻木不仁,消极态度的影响,大家总是在逃避。分析下去,人们似乎没什么必要去逃避,也许大家根本就不知道为什么逃避,只是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于是响应改革的人便越来越少。更何况中国人历来是一个易于满足的群体,只要能填饱肚子,便就已经很是满足了。封建制度与思想已经消亡殆尽,可封建思想带给中国人的劣根性却依旧存在,并无改观。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新闻,人们对受伤者频频采取冷漠的态度,见义勇为虽然仍被称颂,但对于“精明”的人来说,见死不救私会成为一种聪明的举动,人民总是在逃避责任,害怕引火烧身。大多数人总把这种行为归咎于道德的缺失,却忽略了封建思想蚕食下人性的泯灭。由于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实利心态与消极避世的态度,致使中国人极度的缺乏社会责任感与群体意识,冷漠、固执。从前如此,如今亦如此。

11.国人 篇十一

So,中国发展之迅速,让世界都嫉妒,你别不信,下面为你一一盘点:

羡慕一:原来你们不带钱包也能生活

今年4月,CNN记者在北京来了一次不带钱包生活一天的体验。他最终的实验结果是:非常轻松,非常方便。他从买早餐开始,全天24小时用电子钱包生活,小到街头小贩大到商业连锁店,只需要扫一扫就可以付钱,令他大呼神奇!而在美国,你必须永远带着信用卡。

华尔街日报说,使用移动支付软件是人们在信任方面跨出的一大步。现在,中国成了移动支付领域的先锋,也意味着人们已经进入很少使用现金的生活方式。

羡慕二:原来你们在路边就能招手拦出租

美国被誉为车轮上的国家,公共交通系统不甚发达。以洛杉矶为例,虽然这里有公交和地铁,但是远不及国内方便快捷。要说叫个出租车吧,恐怕除了纽约的yellow cab,走在路上几乎看不见什么出租车。在这里,人们更多的是驾车出行。

在中国,除了公共交通很便捷,我们还拥有世界上最牛掰的高铁系统了!

羡慕三:原来你们的菜这么好吃!

外国人尤其是英国群众对中国菜表示很羡慕,因为毕竟英国菜一直被称为美食界的一股泥石流……更要命的是,中国有一种调料叫老干妈!歪果仁有多爱老干妈?来看看网友怎么说:我的意大利室友对我在不经意间分给他吃的老干妈念念不忘, 深情地说: “OH, this is my lady!”然后从此管老干妈叫“my lady sauce”。

羡慕四:原来你们有这么多APP!

中国的App应用遍布方方面面,衣食住行都有相应的App可供下载使用。这些App不仅吸引着中国人使用,很多的外国人也喜欢用中国App。2016年进入海外Top1000的中国App有119个,数量和种类都在增加。总体类型上,工具类和摄影类App依旧是出海数量最为众多的App。

此外,那些以往被认为不适合出海的App类型,我们在海外也能看到中国公司的产品。例如,在北美大红大紫的短视频社交类App Musical.ly。在美国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青少年中,Musical.ly是当之无愧的最红主流社交App之一,用户通过上传自己的音乐录影表演在平台上与其他用户进行互动。一年多时间里,这个平台已经产生了粉丝数量超过1000万的超级用户!美国最受欢迎的晨间节目《今日美国》对Musical.ly进行了系列报道,并发起了《今日美国》Musical.ly视频挑战赛。

米其林来自太平洋岛国萨摩亚,来到中国已3年。在她的手机里,有好几款外卖App。回国休假,她感觉到没有外卖软件的不便。

来自阿根廷的阿萨莫拉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交换生。“我使用滴滴打车后,就再不愿意招手打车了。”在阿根廷打车软件刚刚兴起,普及率不高。

来自马来西亚的李祖毅,回国前想买一套汉服。可是商店里很少有卖汉服的,中国朋友让他上淘宝看看。他发现淘宝上的东西很便宜,还包邮。

羡慕五:原来你们盖楼都论小时计算!

北京三元桥大修,43小时完工,震惊国外网友。同样的市政建设,湖南长沙仅用10小时就建成74米超高性能混凝土大桥。中国建筑工人在长沙缔造了19天盖57层高楼的神话,西方记者一开始还以为是假新闻呢。

我们的建筑不光建设速度快!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每年都会颁发“菲迪克杰出项目奖”,相当于国际工程项目领域的诺贝尔奖。今年的菲迪克杰出项目奖评选揭晓,中国再获世界第一,连续4年金榜题名、独占鳌头。

在前不久落幕的2016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主办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52.37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则达到40.91万人。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虽然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和缺点,虽然发展的路上有很多荆棘需要劈除,但不妄自尊大,也无须妄自菲薄。相信未来的一天,你会骄傲地说:“中国的月亮也挺圆!”

12.中国人与狗 篇十二

同样是为人类服务, 猫抓老鼠被认为是天职, 是忠于职守, 狗捉老鼠却被斥为“多管闲事”;同样是对人类要求低索取少, 牛被赞为“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血”, 而狗被斥为“不改吃屎的本性”;同样是美味佳肴, 什么鸡肉、鸭肉、猪肉、牛肉都可以用来宴请宾客, 任凭人们私下多么喜欢狗肉, 可它却始终“上不了正席”。

中国人对狗的歧视, 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的称谓上。人家成功成名了, 称他英雄当然很好, 可失败了呢, 再怎么有值得肯定的地方, 也是“狗熊”;人家甘当副手, 跑腿倒也无怨无悔, 这本是好事, 你不理解人家也罢, 硬要斥之曰“走狗”;人家有时明明不知道某情况或有难言之隐, 你不理解也罢, 硬要说人家装作“狗不吃屎的样子”。更难听的还有骂人家什么不懂为“狗屁不通”, 说人家乱说为“狗屁胡说”, 说人家什么都不是则为“臭狗屎”。当然, 最难听的还是骂人家为“狗东西”, 甚至连人家父母也搭上去一起骂——“狗日的”、“狗杂种”、“狗娘养的”, 似乎不骂个“狗血喷头”不足以解恨。其实, 国人对狗的歧视非但丝毫没给国人颜面增光, 相反, 一百多年前上海英租界的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倒是让国人同临了一次“狗运”, 让我们真的了解了其中的“狗滋味”。

狗性本是很忠诚善良的, 可中国人还是喜欢骂狠毒的人为“狼心狗肺”, 说他“良心狗吃了”。其实狗何曾吃过人心?偶尔咬过人, 除非我们冒犯了它。人们总说“蛇不乱咬, 虎不乱伤”, 蛇虎都能原谅, 为什么就是不放过狗?只有“疯狗”时有易伤人之虞, 其实疯牛、疯猪、疯虎、甚至疯人, 哪个不危险?把所有的不满都发泄到狗身上, 显然有失公正。狗摇着尾巴明明是向人示好, 可国人硬是要给它个“摇尾乞怜”的“专利”。月食本是正常的“天文现象”, 中国神话里硬是说月亮给天狗吃了, 这真是天大的冤枉。如此污蔑之词, 让老实本分的狗背上的罪名太多太重, 就是跳到黄河也洗不清啊。

狗的个头不大不小, 外形俏皮可爱, 稍微胖点瘦点都无伤大雅, 可有时有人偏瘦, 便有人不客气的说他难看得像“豺狗”。“豺”本是“狼”, 可这里硬是把狗给扯了进去。真不知他们是怎么想的。狗的尾巴灵活可爱, 既不像蛇尾那么小, 也不想兔子尾巴那么短, 也不像鼠尾那么尖, 真是恰到好处。可是每当一件事后半部分衔接处理不太好时, 总要把狗牵扯进去, 谓之“狗尾续貂”, 其实, 岂止“狗尾续貂”不好, “虎尾续貂”、“豹尾续貂”就好么?

狗本来性情温和胆子不大, 吃饭时, 你掉饭粒它就拣饭粒吃, 你扔骨头它就拣骨头啃, 你什么都不给, 它也不懊恼, 它也绝不奢求你给它多少, 更不会也不敢与你争抢, 它只是那么深情专注地仰视你, 如此谦卑如此本分, “好大的狗胆”、“狗眼看人低”、“瞎了狗眼”这些帽子真不知是怎么戴到狗的头上的。

过去, 在对狗的歧视这点上, 连很多文人学士也不能免俗。据说宋代大学问家苏轼一次坐船外出游玩, 正想捉弄一下身边的佛印和尚, 刚好这时河边一条狗正在啃骨头, 于是东坡指着狗对佛印说:“狗咬河上 (和尚) 骨。”正当东坡为自己才思敏捷沾沾自喜时, 佛印也随口说了一句“水流东坡诗 (尸) ”, 顿时让东坡羞愧不已。其实, 狗何曾咬过和尚的骨头?又据说清代大才子身为礼部侍郎的纪晓岚一次与吏部尚书和珅及侍御史闲聊, 和珅指着一条狗明知故问“是狼 (侍郎) 是狗?”纪氏不愧为才子, 脱口而出“是狗”, 紧接着那几句“垂尾是狼 (侍郎) , 上竖 (尚书) 是狗”“狼, 专吃肉;这狗呢, 是遇肉吃肉, 遇屎 (御史) 吃屎”让和珅和侍御史碰了一鼻子灰, 窘态尽出。纪氏、和珅和侍御史为什么难堪, 说到底还是有着。看不起狗吃屎习性的意识存在。

文人啊, 何必老与狗如此过意不去呢?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失了尊尊颜面。

当然, 中国人也有对狗稍微友善点的看法, 但顶多止于同情。如古人为上司服务曰“效犬马之劳”, 自称“犬马”, 主要是为了表明忠诚不二, 骨子底里还是有低人一等怕被人抛弃的担心, 以求得同情。古人又说“儿不嫌母丑, 狗不嫌家贫”, 这话后句写出狗对主人的忠, 狗与主人不离不弃相依相偎够动人, 但其中透露出更多的还是可怜的狗与贫寒的家渲染的那种凄惨悲凉辛酸无奈的光景。对于一时失势人物, 有人称之“落水狗”, 本来包含了些许可怜的成分, 可依然有人对它不依不饶, 甚而至于发动大家一同痛打“落水狗”, 痛打之余还要讽刺一番, 至死也不宽恕。其实, 落水狗真有那么可恨么?实在有点冤枉。又如古代有些大臣本来居功至伟, 一旦被认定“功高震主”, “兔死狗烹”是他们可怜的下场, 而可悲的是连老百姓也斥之曰“狡兔死走狗烹”, 似乎理所应当。可见这狗们是两头不讨好。

狗真是无辜!狗的这种无辜受辱的局面在中国已持续了几千年, 真不知何时了结。我真担心有一天, 狗仔们突然警醒, 被逼无奈之下“狗急跳墙”, 真的咬人, 到那时, 我们可别说什么“狗咬拉屎人———不识抬举”了。

不过在现当代, 随着西方“狗权”观念的流行, 我们对狗的看法也渐渐在变。据说, 西方很多国家早已立法规定狗是保护动物, 禁止打杀, 违者将被拘役甚至终生监禁。狗再也不是“狗命”一条了。前几年中国也似乎有让“狗权”入法、让“狗权”与“人权”平等的势头, 无奈某县狗肉生意太火爆, 一旦立法禁止杀狗, 对该地财政百姓收入影响太大, 只好暂时搁置此事。尽管如此, 还是给狗争回了些颜面。当然, 狗肉的风行, 对狗的命运不是什么福音, 但人们对狗肉的喜爱, 让狗们渐渐走出了“低物一等”的歧视圈。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早已享誉全国。

与此同时, 中国人对狗的称谓也在改变。在“狗”前加一个“小”字过去很少见, 这一加, 由过去的歧视变成了爱称。一些狗还被当宠物养, 甚至当孩子养, 还给他们取了非常动听的名字———“花花”“黄黄””贝贝”等, 如果你不注意, 真不知道这些是狗名。首届“中国达人秀”中那个视狗如妻如子与狗同台演出相依为命的川子不知让多少国人落泪。

其实, 让“狗权平等于人权”于人何尝有害?宠物狗让多少孤独寂寞的灵魂得到慰藉啊。而这岂是一些“狗嘴吐不出象牙的人所能懂的?警犬的出现, 也让公安干警的破案效率大为提升。前不久, 为了围剿重庆枪击案悍匪周克华, 四条警犬和数千公安干警对周克华布下了天罗地网, 终于让他成了瓮中之鳖, 插翅难逃。而警犬“雷鸣”因连续工作20多小时中暑而致肾衰竭也不幸殉职, 此情此景, 不能不让人动容。警犬之与家犬犹如不同岗位之工作人员, 差别几何?

尊重狗吧, 它从来都是人类的朋友!一个连狗都不放过的时代, 是谈不上文明、人道的。作家巴金笔下的那条艺术家的狗的“狗性”比众多人的“人性”高贵的多, 而小狗“包弟”的死也找出了那个时代的丑恶疯狂惨无人道, 也让巴老深深忏悔了几十年。

上一篇:目标完成下一篇:建党节党员演讲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