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校训读后感

2024-08-30

哈佛大学校训读后感(共14篇)

1.哈佛大学校训读后感 篇一

哲思小语:1自信是人生最美的风景。2眼睛是人生最深邃的海。3过去的一页能不翻就不翻,翻落了灰尘会蒙住双眼。4选择最淡的心事,诠释坎坷的人生。5人总是珍惜未得到的而忽视了所拥有的。6不遭磨难非好汉,不受妒忌是庸才。7选择用恨来结束爱的人其实不懂爱。8眼泪总是在故事的结尾流下。

你想过普通的生活,就会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过上最好的生活,就一定会遇上最强的伤害。这世界很公平,你想要最好,就一定会给你最痛。能闯过去,你就是赢家,闯不过去,那就乖乖做普通人。所谓成功,并不是看你有多聪明,也不是要你出卖自己,而是看你能否笑着渡过难关。--李嘉诚

【人生格言】1.强者不是没有眼泪,只是可以含着眼泪向前跑。2.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3.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4.世界上没有比快乐更能使人美丽的化妆品。5.钟表,可以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6.人生最大的快乐不在于占有什么,而在于追求什么的过程。

9大心理暗示:1.无论做什么,记得是为自己而做2.面对困境不悲观厌世3.任何时候都不怕重来4.让自己平和豁达一点5.女孩要先经济独立再谈别的6.不要忘记进修学问,拓宽胸襟7.潇洒一点,失去的东西并未属于自己8.要保持少女般的浪漫情怀9.生命的乐趣自己寻找,没人义务讨好自己。

人生哲理:

1、人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读懂生命

2、人人都拥有头脑,但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善用头脑

3、成功不会不请自来,但我们必须走向胜利

4、智慧不会不请自来,但我们必须勤奋思索

5、快乐不会不请自来,但我们必须用心体验

6、只有热爱生命,善于动脑的人,才算得上真正拥有生命。

人的生存层次取决于解决何种矛盾。专注于个人利益的小矛盾,会成为市井凡人;能解决社会走向等中矛盾,可成就一番事业;能让思想升华为天地境界,并致力于解析生死、有无等大矛盾,才是圣人所为。人的终极价值由所解决的矛盾来决定。立志解决人间和世界的大矛盾,才有将生命锻造成巨人的可能。

改变自己会痛苦,但不改变自己会吃苦。改变很难,所以如果想改变,那肯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虽然是这样,但在很多时候,我们必须要改变自己。斩断自己的退路,才能更好地赢得出路…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一种斩断自己退路的勇气。因为身后有退路,就会心存侥幸和安逸,身后无退路,才会为自己赢得出路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终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我永远相信只要永不放弃,我们还是有机会的。最后,我们还是坚信一点,这世界上只要有梦想,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不断学习,不管你长得如何,不管是这样,还是那样,男人的长相往往和他的的才华成反比。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是死在明天晚上,所以每个人不要放弃今天。

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也不要常常觉得很委屈。不是别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别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相逢一笑泯恩仇,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非常哲理】

1、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错误的坚持和轻易的放弃;

2、使你疲劳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里的一粒沙;

3、排队时最大的欣慰,不是前面的人越来越少,而是后面的人越来越多;

4、过错是暂时的遗憾,错过却是长久的遗憾;

5、还能冲动,说明你生活还有激情;总是冲动,说明你还不懂生活。人生感悟:

1、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2、有些事儿,不是你努力的不够,而是不够坚定。

3、我们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4、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就是平凡,人生中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

5、每一棵大树的成长都要接受阳光,也包容风雨。

6、心中有所牵挂,生命才会坚强!

一般人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时间处于情绪不佳的状态,因此,人们常常需要与那些消极的情绪作斗争。成功者控制自己的情绪,失败者被自己的情绪所控制。所谓成功的人,就是心理障碍突破最多的人,因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障碍。所以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1、牛津大学校训:信仰与科学;

2、剑桥大学校训:启蒙之所与智识之

3、哈佛大学校训:你所浪费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奢望的明天;你所厌恶的现在,是未来的你回不去的曾经;

4、北京大学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2.哈佛大学校训读后感 篇二

作为学校的灵魂, 良好校训的确立, 成为办好一所大学的先决条件。而作为校训的直接作用对象, 学生受到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 特别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而言, 校训对于指导他们融入大学这个陌生而新鲜的环境, 具有更加直接的意义,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具有普遍意义的校训例证的研究, 通过对其校训文化的阐释来分析校训对于大学新生的启发意义。

对于探讨这种意义, 本文选取了一个研究对象———江苏科技大学。原因有二:第一, 古今中外著名大学都各自拥有其独特的校训, 但是作为具有训诫意义的文化符号, 它又有一定的普遍性, 它的内涵无非就是“学”、“德”、“行”、“用”等几个方面。第二, 江苏科技大学校训“笃学明德, 经世致用”, 既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学传统, 又体现了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以及倡导并遵循的价值追求和教育宗旨, 它的内涵包括了“学”“德”“行”“用”等多个方面, 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 本文将通过对江苏科技大学八字校训的内涵的分析, 探讨它对于大学新生的启发意义。

“笃学”。“笃”是深厚坚实的意思, 就是说学习要打好坚实的基础。对于大学新生来讲, 考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 更需要立志笃学。首先要树立目标, 确立目的, 人的精力有限, 大学的学习, 不能盲目求索, 要认真规划好属于你自己的特有的大学生活, 确立四年的目标。还要规范学习生活行为, 抵制诱惑克服浮躁, 并能持之以恒, 养成良好的习惯。有了目标和目的, 还要学会自学, 作为大学新生, 平时要多关注学校、学院的信息栏和公告栏, 多参加活动。另外, 自学过程中, 既要兼收并蓄, 努力了解邻近各个知识领域之间的内在联系, 又要突破重点, 找出自己最擅长最拿手最感兴趣的方向, 这正是蔡元培先生概括的宏、约、深、美四个字的内涵。

“明德”源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原意是指:治国安邦的学问, 最重要的在于推广美德。大学不仅是学术的殿堂, 更是人生修养的大学堂, 大学里, 既要学会“为学”, 又要学会“为人”。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 纵使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 也无甚用处。”所以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 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做一个懂得关爱、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 7月18日, 英国造船和海运动态分析机构克拉克森 (Clarkson) 称, 中国造船业超越韩国成为世界第一;8月16日, 根据日本公布的初步统计数据, 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 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飞速发展, 世界各国的羡慕忌妒, 让我们兴奋, 让我们激动。但是我们骄傲的同时也应该看到, 中国人均GDP大约4000美元, 只有日本的十分之一;美韩联合军演, 虽然中国强烈反对, 但是还是在我们家门口举行了等等。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天下并不太平。作为大学生, 不能坐井观天, 国家需要大学生振兴我们的民族。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 既要脚踏实地、注重实效、积极实践, 又要勇于探索、勤于思考、富于想象力。高校要求大学生学以致用, 并不是奢求学生在本科阶段, 在学术上创造多大的成果, 而是希望大学生们能培养创新的思维能力, 把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和锲而不舍的努力结合起来, 既要志存高远, 敢为天下先, 又要脚踏实地, 从点滴做起。

江苏科技大学的校训反映的这些内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它与很多学校的校训意义都是相通的, 比如湘潭大学的校训“博学笃行, 盛德日新”, 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所以作为大学新生, 认真研究并慢慢了解自己学校的校训, 用心体验她, 欣赏她, 融入她。就会对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指导思想、办学特色、培养目标有比较深入的了解, 从而使校训成为自己大学四年甚至人生的导航仪。

摘要:校训对于大学新生的启发意义又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本文以江苏科技大学为例, 通过阐释其校训的内涵, 来揭示它对于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校训,笃学,明德,经世致用,大学新生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89

[2]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 (10)

3.大学校训“训”什么 篇三

作为曾在南开园学习四年、工作五年的学人,内在感触当然非目睹耳闻所能尽。对于公众,这也是重审大学精神、校园治理,乃至文明脉动的一次良机吧!

校训与校徽、校歌一起,构成了一个大学的认同性精神符号。历史久远的名校大多都有,也有起步晚的——如我的第二母校香港科技大学,尚待孕育。有的还不止一个,如英国剑桥的拉丁校训,除了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寻求启蒙与智识之地),还有一句苏格拉底的名言“我与世界相遇,我自与世界相蚀,我自不辱使命,使我与众生相聚”。

“校训”一词,本系东洋舶来以对应英语motto者。其获认可,也在于契合了本有文化精神。典谟训诰,都是体现三代理念的典范和规则。“训”从言川声,意在透过持续不断的劝导说教,使人归服某种理想。我老家方言里,还在单用这个字,而且是动词原义。“老师训我”,主语是某个权威性、示范性的化身,表达教化、带有威严庄重的意味,但又不至于像另一方言词“噬嗑”般严酷。

嵌入“校训”,其中寄托了多由大学创办者、主事人确立的基源性精神导向。以寥寥数语的凝练形式表达,作为一份精神托付呈递到每一位参加该团体的成员面前。后者以此为动力为规约,传承之推进之,而使大学成为一个生生不已的精神共业。我想,这就是校训的天命所系吧!

也因此,大学创立者等核心人物的言为行止、有形陈迹,对于校训之发扬关系重大。比如南开老校长张伯苓先生的“中国不亡有我在”,振聋发聩。“允公允能”,表彰中国文明传统的贤能理想。“公”义之广大普遍,实不限于一国一地,必至“天下为公”而透彻。既公且能,非“又红又专”这类时代意识形态能束缚,正在其根底中庸包容,溥溥不穷。这让我想起南开东门宽阔笔直的大中路,想起当年宿舍旁的乐群食堂,在排队等大锅水饺之余,每每咀嚼镌刻在门楣的“乐群”二字,韵致非书本可达;前不久大学校长推荐读书,南开的龚校以《革命烈士诗钞》独树一帜,革命理想主义情怀可嘉,然不知抚弦几人能听?

第二母校香港科大的首任校长吴家玮先生曾表示校训可有可无,此说或可斟酌。印象颇深的是,当年吴先生向我们首批大陆研究生群体强调科大虽理工为主,却不能丢失人文关怀,因此坚持设立人文社科学院。具有人文情怀的吴校长,曾提议将大学门前的路命名为“仲尼路”,竟被矢志国际化的校董会否决。折中方案“大学道”,仍然寄存了吴先生的珍贵文明意识。还有那条海边浅滩明月流淌的路径,不知夜里徜徉过多少次,吴先生欲名之为“清照路”。这份文化情怀、文明自觉,怎好错失一个留念人心的校训?

校训虽承载现代中国的印记,里面却不折不扣地涌动着古老文明的血脉。

欧美名校的校训,大多显露基督教文明的底色,以及在此前提下申张启蒙时代的理念。譬如牛津的“上帝给我光明”、哥伦比亚大学的“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上帝”、“光明”、“真理”、以及“自由”,是常见字眼。而我们倚靠的,则是儒家传统的精神资养。的确,似乎没有校训以法家、墨家等立意(以吏为师?兼爱非攻?)。而且,大多数名校校训,表达的正是深受宋明近世儒家影响的理念,诸如“格物”、“明德”、“止于至善”、“经世济民”、“实事求是”。有心者比照四书经典,当可明了。这一点在其他东亚圈国家也可见,如韩国成均馆大学,以“仁义礼智”为校训,以孔子诞辰日为校庆日。

我们的“道”、“学”、“实”、“德”,同样扮演着根源性信仰和道德的角色。这些帮助国人泊定文明认同的方向,并为应对自由、平等等现代价值提供平台。现在的问题是,经过传统断裂的危机,如何激活从而使先民的训导真正回响在今人灵魂中?设想若以“畏天命而修天职”为训,今人能否服膺其感召,而不打为“封建迷信”?又,民国代表的大学遗产如何有助于应对“钱学森之问”和“精致利己主义者”?

4.著名大学校训集锦 篇四

1、北京大学:爱国 进步 民主 科学

2、北京大学精神: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3、清华大学: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4、南京大学: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5、东南大学:止於至善

6、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7、复旦大学校风:文明 团结 健康 奋发

8、复旦大学校学风:刻苦 严谨 求实 创新

9、浙江大学:求是创新

10、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11、天津大学:实事求是

12、武汉大学:自强 弘毅 求是 拓新

12、中山大学: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13、暨南大学:忠信笃敬

14、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15、同济大学:严谨 求实 团结 创新

16、济大学精神:同舟共济 自强不息

17、中国人民大学:实事求是

18、四川大学: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19、吉林大学:求实创新 励志图强 20、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 行为世范

21、华东师范大学:求实创造 为人师表

22、东北师范大学:勤奋创新 为人师表

23、华南师范大学:艰苦奋斗 严谨治学 求实创新 为人师表

24、东北大学:自强不息 知行合一

25、东北大学校风:献身 求实 团结 创新

26、西北大学:公诚勤朴

27、上海大学:自强不息

28、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 爱国荣校

29、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 至人至德 30、国防科技大学:奉献 求实

31、东北财经大学:博学济世

32、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33、云南大学:立一等品格 求一等学识 成一等事业

34、云南大学精神: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

35、云南大学校风:高远 务实 勤勉 卓越

36、青岛大学:博学笃志 明德求真 守正出奇

37、对外经贸大学:博学 诚信 求索 笃行

38、安徽大学:至诚 至坚 博学 笃行

39、西南联大:刚毅坚卓

40、东莞理工大学:团结 守纪 求实 进取

41、广州大学:博学笃行 与时俱进

42、西南政法大学:求实 创新 团结 奋进

43、大连理工大学:团结 进取 求实 创新

44、深圳大学:坚定信念,崇尚科学,团结进取,文明修身,奋发成才。

45、五邑大学:爱学、多思、求实、创新。

46、聊城大学:敬业博学,求实创新。

47、四川师范大学:重德、博学、务实、尚美。

48、曲阜师范大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49、香港大学:明德格物 50、国家会计学院:不做假帐

51、南华大学:明德博学,求实致远

52、燕京大学: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

53、黑龙江大学 :博学慎思,参天尽物

54、台湾大学──敦品励学 爱国爱人

55、东北大学──团结创新 献身求实

56、湖南大学──实事求是 敢为人先

57、河北大学──实事求是 笃学诚行

58、中国科技大学:红专并进,理实交融

59、霍普金斯大学:真理使你成为自由人 60、中国政法大学:厚德明法,格物致公 61、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62、台湾东吴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63、华中科技大学:团结、求实、创新、进取 64、武汉化工学院:团结、严谨、勤奋、求实 65、华中农业大学:团结、勤俭、求是、奋进 66、武汉科技大学:团结、勤俭、求是、奋进 67、中南民族学院:团结、勤奋、博学、创新 68、中国海洋大学: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69、西安理工大学: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70、西安交通大学:爱国爱校,追求真理,勤奋踏实,艰苦朴素 71、山东师范大学:爱国爱校,为人师表,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72、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毛泽东)73、新东方学校: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74、中科大 : 创寰宇学府 育天下英才 75、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76、兰州大学:博学笃行 自强为新 77、华南理工:团结勤奋 求实创新 78、重庆大学:厚德笃学 砺志创新 79、哈工程 : 大工至真 大学至善 80、湖南大学:事实求是 敢为人先 81、北航大学: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 82、南航大学:团结简朴 唯实创新 83、北京理工:团结勤奋 求实创新 84、南京理工:团结献身 求是创新 85、南京师大: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 86、中国矿业:勤奋求实 进取奉献 87、中国药科:严谨求实 团结创新 88、中国石油:实事求是 艰苦奋斗 89、北京科大:学风严谨 崇尚实践 90、北京邮电:团结勤奋 严谨创新 91、华中师大:求实创新 立德树人 92、华中农业:团结勤俭 求是奋进 93、南京农大:团结勤奋 求实创新 94、西安电子:团结勤奋 求实创新 95、成都电子:团结奋进 求实创新 96、西南交大: 勤奋自信 遵纪文明 97、湘潭大学:博学笃行 盛德日新 98、南华大学:明德博学 求实致远 99、中国农大:博大精深 100、北方交大:信敏廉毅 101、西工大 :公诚勇毅 102、西北大学:公诚勤朴 103、太原理工:求实创新

104、柏林洪堡大学: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

105、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直译: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

106、爱丁堡大学:有知识者既能看到事物的表象,也能发现其内涵 107、澳大利亚国家大学:重要的是弄清事物的本质 108、宾夕法尼亚大学:毫无特性的学习将一事无成 109、伯克利加州大学:让这里光芒闪耀

110、杜克大学:追求知识,信仰宗教 111、多伦多大学:像大树一样茁壮成长

112、哥伦比亚大学: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 113、哈佛大学:让真理与你为友

114、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 115、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真理使人自由

116、加拿大皇后大学:智慧和知识将是未来时代的稳定剂 117、剑桥大学:剑桥—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118、康奈尔大学: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科目 119、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 120、密歇根大学:艺术、科学、真理 121、牛津大学:主照亮我

122、普林斯顿大学: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123、斯坦佛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124、西点军校:职责、荣誉、国家 125、悉尼大学;繁星纵变、智慧永恒 126、新南威尔士大学:以人为本与时并进 127、耶鲁大学:真理和光明

128、早稻田大学:学问独立,培养模范国民 129、芝加哥大学:让知识充实你的人生

5.复旦大学校训 篇五

复旦大学简称复旦,始建于1905年,初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首任校董为国父孙中山先生。“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大传·虞夏传》中“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复旦大学是教育部与上海市共建的首批全国重点大学,中国首批7所211工程、9所985工程大学,首批“珠峰计划”、“111计划”和中国顶尖学府“九校联盟”(C9联盟)的成员大学。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复旦大学涵盖了文学、理学、医学、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工学等十大学科门类,拥有邯郸、枫林、张江、江湾四大校区。

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复旦大学校训是在1915年校庆十周年时确立的,选自孔子《论语·子张篇》,与“思想自由,学术独立”的立校精神相呼应。意思是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地探求真理;详细地寻求,联系当前实际地思考。告诉同学们,不仅要做一个甘于寂寞的学问家,更要成为一个敢于怀疑的思想者。这也正切合了“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的复旦精神。

科研机构

截至2014年,复旦大学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国家卫生部重点实验室9个、总后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8个、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8个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6个、“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7个。

学科建设

6.大学校训 篇六

鲁迅美术学院校训:紧张 严肃 刻苦 虚心

中国传媒大学校训:立德 敬业 博学 竞先

香港科技大学校训:求新 求进 创未来

香港中文大学校训:博文约礼

香港大学校训:明德格物

香港城市大学校训:敬业乐群

香港浸会大学校训:笃信力行

香港理工大学校训:开物成务 励学利民

岭南大学校训:作育英才 服务社会

香港公开大学校训:有教无类 卓越进取

香港树仁大学校训:敦仁博物

香港珠海学院校训:以建民国 以进大同

澳门大学校训:仁 义 礼 知 信

国立台湾大学校训:敦品 励学 爱国 爱人

国立政治大学校训:亲爱精诚

国立中央大学校训:诚朴雄

国立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国立交通大学校训:知新致远 崇实笃行

国立成功大学校训:穷理致知

国立中山大学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

国立中正大学校训:积极创新 修德泽人

国立阳明大学校训:仁心仁术 真知力行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校训:诚朴精勤 礼义廉耻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校训:诚朴博毅

国立中兴大学校训:诚朴精勤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校训:诚朴弘毅、务本致用

国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学校训:敬业乐群、卓越创新

国立台北大学校训:自由、创新、卓越

中国文化大学校训:质朴坚毅

辅仁大学校训:真 善 美 圣

淡江大学校训:朴实刚毅

东海大学校训:求真 笃信 力行

东吴大学校训: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

逢甲大学校训:忠 勤 诚 笃

高雄师范大学校训:诚敬宏远

世新大学校训:德智兼修 手脑并用

台北师范学院校训:敦爱笃行

台南师范学院校训:仁智诚正

台湾师范大学校训:诚正勤朴

彰化师范大学校训:求新求本 求精求行

中山医学大学校训:诚爱精勤

中原大学校训:笃信力行

清云科技大学校训:敬业乐群

国防大学校训:亲爱精诚

中央警察大学校训:诚

国防医学院校训:博爱忠真

国立北京大学校训: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之义

国立武汉大学校训:明 诚 弘 毅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训:刚毅坚卓

国立浙江大学校训:求是

国立中央大学校训:诚 朴 雄 伟

金陵大学校训:诚 真 勤 仁

金陵女子大学校训:厚生

私立东陆大学校训:会泽百家 致公天下

国立北京大学校训:循思想自由原则 取兼容并包之义

国立武汉大学校训:明 诚 弘 毅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训:刚毅坚卓

国立浙江大学校训:求是

国立中央大学校训:诚 朴 雄 伟

金陵大学校训:诚 真 勤 仁

金陵女子大学校训:厚生

私立东陆大学校训:会泽百家 致公天下

7.哈佛大学校训读后感 篇七

1.1 西方国家校训的发展

1.1.1 15—16世纪现代校训的初现时期

现代大学发端于西欧中世纪, 始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 (The University of Bologna) 一般被认为是最早的大学。之后, 法国的巴黎大学 (1150) , 英国的牛津大学 (1168) 和剑桥大学 (1209) 相继建立。这些大学可以被看作是“现代大学之母”, 它们的发展以及办学理念深刻影响着现代大学。因此要追溯校训的根源, 理清其发展脉络, 就不得不去探寻这些大学的发展历程。不过校训并不是伴随着大学的建立就有的, 直到15世纪初、16世纪末, 牛津和剑桥大学才分别设计和启用了各自的校标, 由于校标和校训一样, 都是大学及其精神的象征, 代表着其核心文化, 因此可以认为两校校标“主照亮我”、“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应该就是西方最早的校训。 (1) 牛津大学一般被认为是英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其校训为“主照亮我 (the lord is my light) ”, 出自圣经中的赞美诗第27篇。剑桥大学是由一些为抗议学校对一起斗殴事件的不公正处理, 而愤然离开牛津的师生组建的一个教学中心发展起来的, 剑桥的校训是“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Her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 ”。牛津和剑桥两所历史悠久的欧洲名校, 校训在其建校后逐渐被确立, 且一经确立就一直沿用至今。每一个校训都是对大学所秉承的理念和坚持的信仰的反映, 并能体现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整个社会的文化信仰, 如牛津大学的“主照亮我”, 体现了建立于宗教等级森严的中世纪社会的牛津大学无法摆脱的浓厚宗教背景, 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神学知识的追求。同时透过校训还可以寻觅到大学建立的根源, 如剑桥的校训“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 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剑桥的建立者们为寻找一个求知的理想场所所做的努力, 也反映了剑桥人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坚持。

1.1.2 17世纪—19世纪初现代校训的逐渐普及时期

17、18世纪直至19世纪初, 美国的哈佛 (1636) 、耶鲁 (1701) 、普林斯顿 (1746) 、西点军校 (1701) 和德国柏林大学 (1810) 顺应时代的要求相继建校, 这些历史悠久的西方大学其校训渗透的思想与牛津剑桥相仿:追求真理、并带有浓厚的宗教背景。 (2) 如哈佛的校训:让真理与你为友 (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 ;耶鲁的校训:真理和光明 (Truth and Light) 。随着社会的进步, 大学职能的发展, 新的大学理念的提出, 校训中渗透的思想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如柏林大学的校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而重要的是改变世界。”蕴含着柏林大学注重科学研究、追求知识创新的办学理念。再如普林斯顿大学的校训:“普林斯顿——为国家服务, 为世界服务 (In the Nation's Service and 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 ”, 则预示着大学为社会服务这一理念的萌芽。

这一时期, 无论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大学还是刚刚建立的大学都逐渐有了自己的校训, 作为大学精神的象征校训激励着大学师生为探求真理不懈努力。同时校训也开始有了新的时代内涵, 所体现的宗教背景有所淡化。

1.1.3 19世纪中期至今现代校训内涵更加丰富个性更加突出

这一时期, 在社会的需求下新的大学不端涌现, 各个大学确立的校训内涵也愈加丰富, 透过校训我们可以看到西方大学受宗教影响的历史、探求真理追求学术自由的理念、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也可以看到西方大学坚持个性发展的追求。如, 建立于1886年的斯坦福大学, 其校训是: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建立于1891年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 其校训是:真理使人自由 (The truth make you free) ;体现了两所大学的学术自由理念。建立于1924年的杜克大学, 校训是:追求知识, 信仰宗教, 体现出其创办者理公会教派对杜克大学的影响, 创办者旨在推动教育与宗教结合, 因此制定了该校训。1878年创办的西安大略大大学的“追求真理, 服务人类 (truth and service) ”, 则表现出了大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西方大学校训有其共同点, 凝聚着一些共同的精神内涵, 但是却各有特点, 没有雷同的现象包含着每一个大学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

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现代大学的起源, 沿着西方大学发展的脉络去探求校训的发展历史, 我们可以看到校训中所凝聚的大学历史、大学精神和大学追求, 为我们研究校训及其价值提供了依据。

1.2 中国校训的发展

与西方校训的发展不同, 受社会发展形态的影响, 我国校训的发展历史呈现出一些不同的特点, 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1.2.1 中国大学校训的起源及现代校训的提出

在中国真正算得上有现代大学性质的应该是兴盛于宋代的书院, 现代校训的原型也起源于此, 朱熹为岳麓书院提的“忠孝廉节”可以算作中国古代最早的校训。如束景南在《朱子大传》中写到:“在岳麓书院讲堂, 朱熹大书的‘忠孝廉节’四个大字, 成为岳麓书院代代遵行的校训。”不过这时只能算作拥有了“校训”的实体, 并没有“校训”这一称呼。“校训”一词是清末一些有识之士想以日本为桥梁来学习西方科技大量翻译日文的过程中, 从日本输入的外来词。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应该是清末的教会学院, 因此现代校训的源头也就可以追溯到1905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明确的校训“光与真理 (Light and Truth) ”。之后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式大学也相继确立了校训, 如南洋公学1910年制定“勤、俭、敬、信”为校训;北洋大学1914年提出“实事求是”为其校训。至此我国实现了“校训”名称和实体的统一, 出现了我国第一批现代校训。

1.2.2 民国时期现代校训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 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与西方交流的不断深入, 在西方大学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大学的发展呈蓬勃之势, 大学校训亦显繁荣。比如, 1921年燕京大学确定校训为“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1924年孙中山先生确定“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为国立广东大学 (现中山大学) 的校训;1932年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提出了“诚朴雄伟”的校训;1938年经学校校委会讨论决定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为“刚毅坚卓”, 反映出在战乱的艰苦环境中西南联合大学的师生们刚强不屈、艰苦奋斗的精神风貌。

从以上校训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 大学校训不仅繁荣, 而且没有雷同, 各具特色, 各有深意。但是在民国后期, 由于国民党党化教育的影响, 特别是民国政府教育部1939年发电要求各级学校都要以“礼义廉耻”四字为校训之后, 大学校训的繁荣景象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千校一面的统一校训。

1.2.3 建国后校训的曲折发展时期

解放后, 大学校训的发展是在继承解放区的大学传统与批评国民党统治下的大学校训中开始的。 (3) 在建国初期直到改革开放前,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大学校训经历了批判、动乱的阶段, 不仅发展停滞还遭到了严重破坏。东吴大学1929年制定的“养天地正气, 法古今完人”的校训, 于1951年和1952年先后被抹掉英文校训、用水泥封掉中文校训, 便是这一时期典型的例子。改革开放后, 我国大学教育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各大学也开始纷纷提出自己的校训,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校训还是未能摆脱计划体制下大一统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教育模式的影响, “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等内容在校训中大量出现, 这就造成了较为严重的雷同现象。这时的校训更多地体现的是政治观, 很难找到大学特有的理念和文化。并且有口号大, 偏严肃的特点, 没有很好地贴近师生的生活。

进入21世纪以后, 校训开始出现新的气象, 提出了不少体现大学特色的新校训。2001年5月, 朱镕基为国家会计学院题写了校训:“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又如在2002年迎来其百年校庆的南京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 分别重新确立了自己的校训,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和“怀天下、求真知”, 2010年北京理工大学将其“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改为更能反映该校历史和工大追求的“德以明理、学以精工”。这些校训的提出, 预示着我国大学校训建设的再次繁荣。

2 中西方校训价值分析

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核心, 是办学目标和办学原则的集中概括, 它既凝练了一所大学的办学宗旨与办学特色, 又承载了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通过对中西方校训发展历史的梳理, 对其价值进行概括, 主要体现在反映大学的时代背景、凝练民族文化、彰显大学追求三个方面。

2.1 体现大学所处时代背景

大学校训作为大学精神的代表, 可以反映出大学的发展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校训中总能找到一些时代的印迹, 以此为线索追根溯源也总能探寻到些许有关大学发展的历程。牛津大学的校训“主照亮我”, 体现出中世纪宗教观念浓厚的时代背景;16世纪后, 西方校训中不断出现的“真理”“自由”等词, 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 斯坦福大学的“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 体现了文艺复兴之后人们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探寻真理的努力, 以及崇尚自由的时代背景。

我国解放后, 不同时期校训的发展特点则是对于当下时代背景的突出体现。如“团结”、“勤奋”、“求实”、“创新”为内容的大量雷同校训的出现, 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之前计划体制的大一统的时代背景的印证。

2.2 凝聚民族文化

大学校训中包含着文化的因素, 从中西方校训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 不同民族的校训总是凝聚着不同的民族文化, 它们都继承和发扬了各自的传统文化, 受到各自民族文化的感染和熏陶。西方文化注重知识、追求真理, 中国文化注重道德、求仁求善;由于受宗教观念的影响西方传统文化重“神”, 而受孔孟思想影响的中国传统文化则重“伦”;西方民族文化崇尚自由而中国是一个崇尚和谐稳定讲求集体利益的民族。这些文化的差异在校训中都有体现。

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的“真理和光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真理使人自由”等 (下转第8页) (上接第2页) 校训所强调的“真理”和“自由”, 哥伦比亚大学的校训“在上帝的神灵中我们寻求知识”突显对“上帝”的尊崇。而中国大学校训中大量出现的“厚德”、“至善”、“团结”、“勤奋”、“爱国”、“文明”等词语, 则凝聚着中华民族求仁求善注重稳定和谐的文化传统。

对校训的深入研究, 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体现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 从而为我们研究大学生存的文化背景提供依据。

2.3 体现大学理念彰显大学追求

校训是一所大学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价值追求的文化载体,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校训就能成为我们了解一所大学的窗口。麻省理工学院的“既学会动脑, 也学会动手 (Mind and Hand) ”, 体现了麻省理工学院理论联系实践、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八字出自《周易》“乾”“坤”二卦的卦辞:“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一种健全的人格, 它集刚健和柔顺两种不同的特质于一身, 标志着人格发展的一种全面性。透过这一校训我们可以看到, 清华大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 也可以体会到清华人自强不屈的价值追求。

3 结语

校训虽不能代表一所大学的全部, 但是对校训进行深入的研究, 对校训的价值进行分析后, 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大学本身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相关内容, 为我们研究大学提供有价值的依据。一个好的校训还能成为一所大学师生行为的指向标、成为大学精神的象征。作为大学无形的精神财富, 校训对内是一种文化向心力, 对外则是学校个性和精神面貌的缩影, 也体现着大学所处时代的特点。

摘要:校训是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的核心体现, 因此对校训进行研究是近年来学术界一直关注的课题, 也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主要对中西大学校训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 分析了校训的价值:体现大学所处时代背景、凝聚民族文化以及体现大学理念和彰显大学追求的价值。

关键词:校训,发展历史,价值

参考文献

①吴崇恕.世界知名大学校训校标[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348-350, 335.

②Christopher J.Lucas,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A History, St.Martin's Grif-fin, New York, 1994:126.

8.绝少雷同:德、英大学的校训 篇八

曾任教育部部长的洪堡大力推进大学制度改革,他于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后更名为洪堡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他倡导独立自由,弘扬求真精神,使该大学以探求真理为宗旨,以传播新知识为己任。洪堡把“科学”和“自由”作为大学的校训。他所倡导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理念是现代大学办学的共同思想渊源。

成立于1477年的图宾根大学的校训最简短:我敢做。这句话可以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可以理解为作为学生要在科学上敢于尝试一切,也可认为学生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或许是“我敢做”校训的激励,图宾根大学培育出了众多大家。“天上的立法者”开普勒、德国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德国最伟大的诗人荷尔德林、浪漫主义诗人乌兰德、艺术童话大家豪夫、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与中国文化颇有渊源的黑塞等,都曾在该大学就读。我国著名外交家乔冠华也毕业于该大学。

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德国首批被评为国家重点资助的三所“精英大学”之一。“慕工大是巅峰”的口号已经在德国家喻户晓。该校的校训是“立足巴伐利亚,成功于世界”。

德国大学的校训主要体现学校的目标与特色,校训内容很少雷同。如: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特里尔大学),真理会解除一切束缚(弗莱堡大学),突破传统界线,永往直前(莱比锡大学)。

英国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校训都采用拉丁文。校训内容五花八门,个性十足,如:此间为神圣与智慧起源之所(剑桥大学),创意群星(伦敦艺术大学),科学捍卫帝国并为之增光添彩(伦敦帝国理工大学)。

从英国大学的校训大致可以解读出该校的历史、办学思想和宗旨、教学特点风格等。如:思想至高无上(华威大学),教学相长(奇切斯特大学),经验亦良师(德比大学),方法、真理、生命(格拉斯哥大学),知识、智慧、人道(曼彻斯特大学)。

有的校训简洁、通俗易懂,如告诫学生以学为主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南安普顿大学);做你该做的事,做好你的事(伯明翰城市大学);宁静的岁月最适宜增长见识(利物浦大学)。有的则颇费思量,需要花时间用心解读,如:从地面到太阳(中央兰开郡大学),吾等紧随光明(埃克塞特大学)。

很多校训都激励学生刻苦求知。如:格物致知(巴斯大学),探求事物本源(伦敦政经学院),学以求变(波恩茅斯大学)。此外,“真理”等词汇也经常出现在校训中,如:真理、团结与和谐(卡迪夫大学),真理之门向所有人敞开(兰卡斯特大学)。当然,志存高远的校训是少不了的,如:服务全人类(伦敦城市大学)。由于大学与教会的历史渊源,有的校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主的光芒照亮吾辈前程(牛津大学)。

链接:

中国不少大学的校训相似,“求实”、“创新”、“团结”、“勤奋”、“博学”是这些大学校训的关键词。据不完全统计,在112所“211工程”大学的校训中,“求实”出现了30次,“创新”出现了28次。“团结”出现了18次,“勤奋”出现了16次,“博学”出现了13次。而共有41所大学的校训中出现了这5个关键词中的任何1个或者更多。此外,共有39所大学的校训格式相同,均为4个词语组成。有个别大学的校训甚至完全相同。

(摘自《光明日报》 本文作者:柴野 等)

9.成都理工大学校训 篇九

成都理工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是由国家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共建高校,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地学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学校始建于1956年,其前身是由地质部、地质矿产部、国土资源部直属的成都地质学院。1993年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2001年由教育部批准组建成都理工大学(合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和有色金属地质职工大学)。

截至2014年5月学校设16个教学学院、1个沉积地质研究院和1个地质调查研究院。设有80个本科专业,其中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是全国唯一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非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是中国重要的地球科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

成都理工大学校训: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一、内容:“穷究于理,成就于工”。

二、涵义:

1、“穷究”:深入钻研,追根寻源,不舍追求。见《易·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另见朱熹:“格物穷理”;见成语:“穷经皓首”等。

2、“于”:在于、及于、对于、自于等等。

3、“理”:事理、物理,包括道德伦理、人生哲理、科学真理、事物法理以及理想、理性、理论、理念等等。将寻常所说的道德、道理等尽包其中。

4、“成就”:完成、成功,造就、成全,成材、成器等等。指在正确的理想、理念、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成绩。

5、“工”:实践、实干,工作、工力,过程、擅长,巧智、巧用,艺术境界等等。如“能工巧匠”、“巧夺天工”、“无意而工而无不工”等等。

八字可直译为:在事理物理处穷究钻研,在实践实干中获得成就。亦即:穷究于事事物物之理,成就于实践实干之工。

三、优点:

1、海涵包容,厚重博大。“穷究于理,成就于工”,将倡导师生员工“厚德、博学、笃行”,“勤奋、求实、创新”等意尽数包涵,理论容量大,文字张力强。

2、独特表达,新颖别致。“八字箴言”文白夹杂,古今融通,历史感与现代感兼融,目前少见;既有内敛之力,又有外显之效,经读、耐读,反复咀嚼,回味悠长。

3、雅俗共赏,深浅由人。专家学者不以为浅,市井百姓不以为深。

4、唯我独有,他人莫属。“穷究于理,成就于工”,自然嵌入“成都理工大学”中的三个关键字,浑然天成,意境深远,他人纵然艳羡,也将因我独特而无法照抄或移植。

10.励志警句:中山大学校训 篇十

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记·中庸》。《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实际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封建时代读书人不违背封建宗旨,成为封建主义的接班人。

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的变动,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发展传统《中庸》思想,强调“博学而 笃志,切问而近思”,即把做学问与立志结合起来,所以对“博学”做出新的阐发:“博学于文,行己有耻”。顾炎武所指的“文”,已不是纯粹古代的经书文章,而是包括 一切天下国家大事。他所指的“耻”,不是指个人荣辱,而是指全体人民的荣辱。博学 的指导思想从个人自身修养扩大到“当务之事”的社会大事,所以他作出学、问、思与立志的统一。顾炎武是一个实事求是的爱国主义者,故他对传统教育能按照新形势需 要而做出新释。

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 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一九二三年到一九二四年,他倡议在广东设立两所学校,一是 黄埔军校,一是广东大学,以一文一武的学校模式,为造就“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为世界服务”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 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首先,孙中山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 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 更值得重视的是,孙中山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 文化知识的人才。

其次,孙中山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 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 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孙中山的问、思、辨,是 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 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

第三,孙中山把古代“笃行”发展为社会实践。

孙中山认为创办教育、是为了造就建设人才。广东不只要有一个岭南大学,而且必须要 有“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须要有几百个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几百万大学生,但是 学生学业成就之后,要“专心做一件事,帮助国,变成富强”。这是学生的责任,到社 会去发展聪明才智,这学与行,即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由此可见,孙中山把造就振兴中华置于自己肩上的人才学校,作为“好学校 ”: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社会服务崇高理想的人,育的是合格人才,这对于我们来说,仍然具有启示的意义。

第一,学校主要任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正确的政 治方向是学校教育的方向,孙中山强调为革命造就人才,我们今天应给予继承和发展。

第二,学校要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孙中山强调学生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不要把学生造就成新的欺负人民的新贵,这表明树立革命的人生观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 们应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科学地发展学、问、思、辨和行的教育认识规律,孙中山强调在立大志的前提下发挥学、问、思、辨和行五者的辨证关系,表达了对教育认识规律的合理性,今天我们要坚持的是,在坚持教育基本路线前提下必须坚持广博的学识,独立的思考,分辨正确与谬误,批判抵制社会和国际的错误思潮, 坚持理论与实践统一。

11.哈佛大学校训读后感 篇十一

关键词:典籍,大学校训,英译,目的论

一、引言

典籍型校训具有中国典籍中的思想内涵和行文特点, 如南京大学校训“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翻译“目的论”由弗米尔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翻译理论[1], 其核心原则为目的准则, 兼顾连贯和忠实, 同时弗米尔指出, “目的论所规定的是:译者必须自觉地、前后一致地、按照有关译文的特定原则进行翻译。目的理论并未说明是什么原则, 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2]。”简而言之, 生成目标文本时, 目的决定方法[3]。校训翻译的目的在于促进交流和合作, 因此译文既要体现我国大学校训的内涵, 又要符合目的语规范。在分析典籍型大学校训英译前, 首先对中外大学校训作简要比较。

二、中西大学校训比较

其一, 我国典籍型大学校训充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 正如尤金·奈达在《语言与文化》中指出, 某种话语的流行可能反映出文化层面上的关注[4], 如山东大学校训“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些校训体现出办学特色, 如华东政法大学校训“笃行致知, 明德崇法”。英语国家大学校训多与宗教精神有关, 同时强调追求真理, 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训“The truth shall make you free”[5]。其二, 前者多为四言八字和二言八字, 如武汉大学校训“自强、弘毅、求是、拓新”;后者短语或整句都可, 如波士顿大学校训“Learning, virtue, piety”, 斯坦福大学校训“The wind of freedom blows”。

三、典籍型校训英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要求校训英译应全面了解原文精神内涵, 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表达规范, 并采用修辞手段增强译文美感。

3.1、充分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

典籍型校训吸收了传统典籍中的精华。在翻译之前, 必须准确原文中的精神内涵。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校训是“格高志远, 学贯中外”, 意境深远, 而所谓意境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创作出的气氛或画境[6]。此校训之英译文为“Integrity, vision and academic excellence”, 译者没有逐字翻译, 而是将“格高”和“志远”分别引申翻译为“Integrity”“Vision”, 前者指坚守道德品格之意, 后者有“视野”之意, 将“学贯中外”译为“Academic Excellence”, 采取释译策略。因为对原文内涵的准确把握, 译文达到了预期的交际目的。

3.2、译文符合英文校训的基本规范

目的论要求校训译文符合英语校训的行文习惯, 简洁而具有号召力。英语国家的大学校训形式多变, 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校训为“My heart is in the work”。我国典籍型大学校训的英译大多数都译成了短语式结构, 而四川大学将校训“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译成了整句“The ocean is exclusive because it embraces hundreds of rivers”, 短语或整句形式都符合目的语规范。

3.3、选词精当, 重塑美感

译文所用词汇需要精心选择。英文校训用词多普通和中级词汇, 在这一点上不必完全符合目的语受众的期望值, 因为我国典籍型校训用词典雅庄重体现了对先贤以及本土文化的敬重, 如湖南师范大学的校训“仁、爱、精、勤”, 其英译文为“Be humane, caring, excellent and industrious”, 其译文堪称选词精当。此外, 典籍型校训英译还应努力通过使用修辞格重塑因语言差异而丧失的美感, 如南京师范大学校训“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 其英译文为“A virtuous and loving life, a path of learning and practice”, 译文结构对称, 尤其是“path”创造性的翻译, 使得译文再现节奏感和美感。

四、结语

校训英译的目的是增进英语读者对我国大学的了解。在具体翻译过程中, 如果一味符合目的语受众的期望值, 反而会使交际的真实性受到削弱。因此典籍型大学校训英译需要表现我国大学校训的精神内涵与独特之处, 考虑目的语表达习惯, 同时力求使译文能体现原文的文化内涵, 重塑美感。

参考文献

[1]Munday, Jeremy.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M].NewYork:Routledge, 2001:78-80.

[2]Nord, Christiane著, 张美芳, 王克非主译。《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38。

[3]Shuttleworth, Mark著, 谭载喜主译。《翻译研究词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213。

[4]Nida, Eugene A.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 2001:81.

[5]李巧针, 美国大学校训特征分析及启示[J], 比较教育研究, 2010, (11) :37。

12.耶鲁大学励志语录和校训 篇十二

耶鲁大学励志语录

1.要无条件自信,即使在做错的时候。

2.不要想太多,定时清除消极思想。

3.学会忘记痛苦,为阳光记忆腾出空间。

4.敢于尝试,敢于丢脸。

5.每天都是新的,烦恼痛苦不过夜。

6.面对别人的优秀时,发自内心地赞美。

7.做人最高境界不是一味低调,也不是一味张扬,而是不卑不亢。

耶鲁大学校训

“我们将创造着生活。

他们,若生活于批评之中,将学会谴责。

他们,若生活于同情之中,将学会自怜。

他们,若生活于嘲笑之中,将学会害羞。

他们,若生活于敌意之中,将学会对抗。

他们,若生活于妒忌之中,将学会羡慕。

他们,若生活于羞耻之中,将会有罪恶感。

他们,若生活于接纳之中,将学会爱。

他们,若生活于赞美之中,将学会感激。

他们,若生活于分享之中,将学会慷慨。

他们,若生活于鼓励之中,将学会充满信心。

他们,若生活于容忍之中,将学会具有耐心。

他们,若生活于允许之中,将学会喜欢自己。

他们,若生活于诚实之中,将知道什么是真理。

他们,若生活于公平之中,将知道什么是正义。

他们,若生活于赏识之中,将学会生活要有目标。

他们,若生活于保护之中,将学会对于周围的人有信心。

他们,若生活于友善之中,将明白,这里是全世界最美好的地方。

13.德国和英国大学校训的特色 篇十三

德国几乎每所大学都有校训,校训都是一句简短的拉丁文,依据成立时的理念与理想、历史与传统提炼而成,体现了办学理念和治学精神,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期望和要求。

海德堡大学是德国最古老的大学,成立于1386年。该大学成立之初立下的校训是:“面向世界、面向科学”。早在16世纪下半叶,海德堡大学就是欧洲科学文化的中心,成为向世界开放的自由主义大学。这不仅表现在其外国学生的数量上,而且还表现在所谓的海德堡精神上,即由20世纪的马克思・韦伯及其挚友、神学家恩斯特・特罗尔切连同其他一批年轻学者所倡导的跨学科的对话精神。

曾任教育部长的洪堡大力推进大学制度改革,他于18创建了柏林大学(1949年后更名为洪堡大学),并担任首任校长。他倡导独立自由,弘扬求真精神,使该大学以探求真理为宗旨,以传播新知识为己任,成为“现代大学之母”。洪堡把“科学”和“自由”作为大学的校训。他所倡导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的理念是现代大学办学的共同思想渊源。

成立于1477年的图宾根大学的校训最简短:我敢做。这句话可以让人产生许多联想,可以理解为作为学生要在科学上敢于尝试一切,也可认为学生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这一校训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在拥有84000人口的图宾根市,每4人中就有1人是大学生。或许是“我敢做”校训的激励,图宾根大学培育出了众多大家。“天上的立法者”开普勒、德国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德国最伟大的诗人荷尔德林、浪漫主义诗人乌兰德、艺术童话大家豪夫、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与中国文化颇有渊源的黑塞等,都曾在该大学就读。我国著名外交家乔冠华也毕业于该大学。

著名的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德国首批被评为国家重点资助的三所“精英大学”之一。“慕工大是巅峰”的口号已经在德国家喻户晓,响彻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该校的校训是:“立足巴伐利亚,成功于世界”。慕尼黑工业大学非常重视扎实的基础教育,世界各国的客座科学家之所以优先选择慕尼黑工业大学,是因为该大学的科学研究具有独特性。

德国大学的校训主要体现学校的目标与特色,校训内容很少雷同。如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特里尔大学),科学是桥梁(德累斯顿大学),真理会解除一切束缚(弗莱堡大学),突破传统界线,永往直前(莱比锡大学)。

英国历史悠久的名牌大学校训都采用拉丁文。校训内容五花八门,个性十足,如:此间为神圣与智慧起源之所(剑桥大学),创意群星(伦敦艺术大学),科学捍卫帝国并为之增光添彩(伦敦帝国理工大学)。

从英国大学的校训大致可以解读出该校的历史、办学思想和宗旨、教学特点风格等。如:思想至高无上(华威大学),教学相长(奇切斯特大学),经验亦良师(德比大学),方法、真理、生命(格拉斯哥大学),知识、智慧、人道(曼彻斯特大学)。

有的校训简洁、通俗易懂,如告诫学生以学为主的: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南安普顿大学);做你该做的事,做好你的事(伯明翰城市大学);宁静的岁月最适宜增长见识(利物浦大学)。有的则破费思量,需要花时间用心解读,如:从地面到太阳(中央兰开郡大学),吾等紧随光明(埃克塞特大学)。

很多校训都激励学生刻苦求知。如:格物致知(巴斯大学),探求事物本源(伦敦政经学院),学以求变(波恩茅斯大学)。此外,“真理”等词汇也经常出现在校训中,如真理、团结与和谐(卡迪夫大学),真理之门向所有人敞开(兰卡斯特大学)。当然,志存高远的校训是少不了的,如服务全人类(伦敦城市大学)。由于大学与教会的历史渊源,有的校训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主的光芒照亮吾辈前程(牛津大学)。

在去英国留学的大军中,大学生去英国读硕士专业所占的比例还是很高的,因为去英国读硕士只需要两年的时候,学制短,所花费用比较低,性价比高!这吸引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去英国读硕士。

NO.1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位于英格兰的剑桥镇,是英国也是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英国许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政治家都来自于这所大学。剑桥大学也是诞生最多诺贝尔奖得主的高等学府,88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在此执教或学习,70多人是剑桥大学的学生。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被合称为“Oxbridge”剑桥大学还是英国的.名校联盟“罗素集团”和欧洲的大学联盟科英布拉集团的成员。

研究生课程专业:建筑和艺术史系、古希腊和罗马语言文学系、神学系、英语系、现代和中古语言学系、音乐系、东方系;经济系、教育系、历史系、法律系、哲学系等。

NO.2拉夫堡大学

拉夫堡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建立的拉夫堡学院,1966年晋升为大学。几百年来,拉夫堡大学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成为英国顶尖的一流名校。在出版的《泰晤士报・优秀大学指南》中,拉夫堡大学在全英大学排名中名列第6名。

优势专业:传播和媒体研究、餐饮、休闲、体育管理、戏剧,舞蹈和电影、社会学、航空和制造、解剖和生理学、艺术与设计等。

NO.3圣安德鲁斯大学

圣安德鲁斯大学在《卫报》英国大学排名中名列第3位,在年《泰晤士报》英国大学排名中名列第4位。圣安德鲁斯大学在209月12日的“全国学生普查”中被评为全英学生满意度最高的全日制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创立于公元14,是苏格兰最古老的大学,也是英国的第三所大学,其悠久的历史仅次于牛津及剑桥大学。圣安德鲁斯大学有600多年的历史,为英国最古老的6所大学之一。

热门专业:生物学、商务管理、化学、古代、古罗马及古希腊历史、计算机、经济学、欧洲语言、地理、历史、数学、统计学与运筹研究、物理等。

NO.4格拉斯哥大学

拉斯哥大学成立于1451年,是英语国家中第四古老的大学(前三名依次是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圣安德鲁斯大学)。作为英国最古老、最有名气的全日制综合性大学之一,格拉斯哥大学的科研和教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并在英国的文化和商业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格拉斯哥大学,同时也是是国际大学组织Universitas21的缔造者之一,以及英国大学集团罗素集团的缔约成员。该集团有英国的常春藤联盟之称。

杰出专业:工程学、航空工程、造船工程、软体工程、医学、会计、财经、管理研究等。

NO.5牛津大学

牛津大学,建校于1167年。位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具有世界声誉,它在英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系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着世界性的影响。英国和世界很多的青年学子们都以进牛津大学深造作为理想。

研究生课程专业:人类学、考古科学、建筑史、区域研究、设计史、国际人权法律、国际野生动物保护、法律、生命科学、语言语音学、文学与艺术等。

加拿大有着良好的素质教育与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国很多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都将加拿大作为留学的目的地,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去加拿大留学,因为加拿大的教学环境与我国完全不同,如果盲目的选择去加拿大留学还会适得其反。

加拿大有着良好的素质教育与稳定的社会环境,我国很多有意出国留学的学生都将加拿大作为留学的目的地,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适合去加拿大留学,因为加拿大的教学环境与我国完全不同,如果盲目的选择去加拿大留学还会适得其反。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去加拿大留学呢?下面就由百校国际留学专家来为大家进行解答。

14.哈佛大学校训读后感 篇十四

孟渊

应望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与我校校史上有较深渊源的南京大学各历史时期校训的研究,得出其对我校未来校训制定工作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校训;启示

校训是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在思想行为上努力的目标,它包含了在学校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学校精神;授业、治学的精神和态度的学风;以及教学上、工作上、生活上、纪律上的教化和风气的校风。每所学校的校训应有其自身特色,且随时代的变化和需要有所调整。南京大学与我校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厚的渊源关系,南大校训的发展对我校未来制定校训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南京大学各历史时期的校训及其产生背景

南京大学肇端于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期间迭经变革,先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06)、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国立东南大学(1921)、第四中山大学(1927)、江苏大学(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年定名为南京大学。

上述各时期的校训及其产生背景,大致可概括如下:

1.两江师范学堂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戊戌变法失败后,废书院、兴学堂、立私塾、设师范的改革之风迅猛地冲击着封建教育制度。1902年,刘坤

一、张之洞在南京鸡笼山下创立了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江宁提学使李瑞清被委任两江师范监督。

李瑞清办教育的宗旨有三: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他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以“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独立思考、崇本务实的学风,并全身心地投入,始终不渝地实践着自己的宗旨。他聘请日本饱学之士到校任教,提高师资水准;团结同仁,大兴土木,广建校舍;改革学制,增设科目,添置设备。主政六年期间,他锐意革新,悉心治校,将一个草创不久、仅为初级师范程度的学堂,治理成一所较具现代性的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江苏的最高学府,南方各省师范学堂的模范”。

李瑞清的学识人品及办学理念,对两江师范学堂乃至后来办学者的影响至为深远。他提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是南大校史上最早的校训,奠定了南大百年传统的基础,生动体现了教育前辈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风骨。

2.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训:诚

1914年,在两江师范学堂的基础上,开始组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该校建校伊始,就开展了制定校训的活动。经过校内师生的广泛讨论后,确定校训只用一个“诚”字。

这里的“诚”是指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知识上的明达物理。使用“诚”作为南高校训的主张,出自于南高的创办人兼校长江谦。作为著名的教育家,江谦提倡以诚为训,以诚为本,崇尚俭朴,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有始有终,自然日长日化。他提倡三育并重,认为诚涵智仁勇,诚育德智体,诚不仅为德育之本,同时更是智育、体育之本。江谦校长要求全校师生为人、为学都要贯彻“诚”字,以诚植身,以诚修业,以诚健身,以诚处世,以诚待人。由此形成了南高“诚实、朴茂”的学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诚朴、勤奋、求实”的南高校风。南高以“诚”为校训,是对两江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校训,以及“俭朴、勤奋、诚笃”校风的继承和创新。而“诚朴”二字,由此也成为以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继承者的学风传统的基本内涵,出现在南大各历史时期的大多数校训、校风中,成为南大传统精神中最本质的内核。

3.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

五四运动以后,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活跃的新气象。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了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先生主张一所综合大学可以设立偏重学理的学科,同时又设立偏重应用的学科,两者互补,相得益彰。东南大学当时设有文理、工、农、商、教育五科,学科之多,居全国之冠。

在东南大学时期,郭秉文校长继承和发展了江谦的教育主张,以诚为训,以德为高,以培养学生完善人格为办学的标准,勉励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此,郭秉文校长提出了“三育并举”和“四平衡”①的办学方针,要求师生树立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兼顾文理、沟通中西,努力养成“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的“国士风范”。

为制定校训和校徽,东南大学特地设立了“制定校训委员会”和“制定校徽委员会”两个临时委员会。经过认真评选,东南大学确立的校训是“止于至善”,校徽是银质圆形,以“国立东南大学”六字为周纹,“止于至善”四字直立于中。

“止于至善”四字缘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复寓有东大的学风校风及师生的学行均求臻于至善的新意。这一校训为现在的东南大学所继承。

4.中央大学校训:诚、朴、雄、伟

1932年9月5日,罗家伦接任中央大学校长,到1941年8月13日辞职,前后十年。罗家伦是中大历史上任期最长,在校期间建树甚多,对学校发展有较大贡献的一位校长。他在就职后第一次全校集会上,发表了“中央大学之使命”的演说,宣布治校方略,提出以“诚、朴、雄、伟”的学风作为中大的理想。“诚、朴、雄、伟”从此成为中大的校训。

1937年,中国对日本抗战,全国总动员。罗家伦校长认为中国的国难深重到如此,中华民族已临到生死关头,作为设在首都的国立大学,当然要对民族和国家,尽到特殊的责任和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在当时的环境下,罗家伦校长提出了“诚、朴、雄、伟”四个字的学风,也可以说是他主张的校训。“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雄”是指“大雄无畏”的雄,以纠正中华民族自宋朝南渡以来的柔弱萎靡的风气。“伟”是指伟大崇高的意思,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不可有偏狭纤巧,有门户之见,故步自封。

“诚朴”二字,是自两江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以来,多年形成的传统学风的基本内涵。罗家伦校长针对时弊,加以阐述,便有了新意。罗家伦校长又加添了“雄伟”二字,无疑是针对当时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形势,有感而发的。“诚、朴、雄、伟”四字雄浑厚重,气势磅礴,对中央大学及其继承者南京大学的传统和校风产生深远影响。

5.南京大学新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南京大学。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在南京大学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以后的南京大学一直没有明确自己的校训。

2000年,南京大学在筹备百年校庆过程中,广大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确立南京大学新的校训。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大优良传统与校风,南大决定进行校训的征集工作。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学校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

二、南京大学新校训的特征

南京大学新校训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上下求索和焦灼企盼的历程。而一旦落地生根,迅即在大江南北广泛传播,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归结其原因如下:

1.新校训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特色相结合、理想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诚朴雄伟”四字取自中央大学时期的学风和校训,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是结合南大办学实践的创新。“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作为今日南京大学的校训,反映了南大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

2.新校训立意高远、文字优美,体现义理、考据、辞章的完美统一,是全校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

南大“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在文字表述中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3.新校训的顺利诞生是学校上下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广泛动员、积极推行的结果

南大对校训征集工作极为重视,蒋树声校长亲自为这一工作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校训要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要反映传统,又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二是校训要能概括南大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具有南大特色和个性;三是征集工作要广泛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

这三条原则,是在“南大传统与学校精神”大讨论后提出的,是深入研究和反复斟酌的产物,为确定校训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学校最终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

校训征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宣传动员的过程,而在确定校训后,南京大学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主要方式有: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上铭刻校训;蒋树声校长带头撰写《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等文章,对校训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广为宣扬;新校训宣传与百年校庆宣传结合同步,使其迅速在校友和师生中传播,并深入人心。

三、南大校训沿革对我校的几点启示

上海财经大学源远流长:1917年孕育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业专修科(杨杏佛任主任)。1921年设立东南大学时,决定将南高商业专修科扩充改组成上海商科大学(与暨南大学合办),是为国内第一所商科大学(郭秉文兼任校长,马寅初为教务主任,主持校务);1922年,上海商科大学由东南大学独立承办,定名为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其后,先后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1927)、江苏大学商学院(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1928),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其后,又几经变迁,发展成为今日之上海财经大学。可以说,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前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南高、东大一脉相承的。因此,我校与南大不仅有历史上的关连,更应有现实上的互动。

1.充分认识校训的重要性

校训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是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它具有重要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换言之,一条好的校训能充分体现出办学主体的教育理念、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并且还能够“内聚人心,外树形象”。2004年4月15日,上海市韩正市长在欢迎美国副总统切尼访问复旦大学的致辞中,强调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复旦学子,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奋斗不止”。这是对校训的重要作用所作的现实诠释。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的优秀校训早已深入人心、广为传颂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校训的重要性。

2.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校训征集活动

南京大学在校庆100周年前夕,发动全校师生,从百年办学思想中梳理、挖掘出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填补1949年以后的历史空白,令人鼓舞。我校与南京大学在历史上具有较深渊源,都经历过南高、东大、中央大学等特定的发展历程,江谦、郭秉文等校长的办学思想对我校办学历程也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南京大学成功征集校训的做法,对我校而言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经过80多年的风雨,我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并在2007年迎来90周年校庆。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南京大学的经验,加快启动校训征集工作,以具备“财大人”高度认同度的校训向90周年校庆献礼。

3.校训征集过程中要发动师生踊跃参与

校训并不一定出于学校领导之手,但须经一定程序由学校领导认可,上升为学校提倡的办学目标和指导师生行为的准则,并大力宣扬和推行,最终被大多数师生了解和实行。如广泛流传的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即是一例,而南京大学新校训的诞生也是如此。一条好的校训,一般是寥寥数字,但要做到义理、考据、辞章的完美统一,谈何容易。这必定是一个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结果。

4.未来的校训应坚持财大特色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校训的比较,可以发现,目前一些大学的校训很是精当、贴切,催人奋进,回味深长,很受教益。南大校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确有相当部分学校的校训严重雷同,诸校一词,缺乏个性,鲜有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学校办学特色。还有部分高校,校训不明确,有时称为“办学理念”、有时称为“校风”,等等,表述方式也较随意。我校未来的校训一定要体现财大自身的特色,真正做到“度身定制”。

5.未来的校训要体现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

历史上,江谦、郭秉文等教育家的办学思想,对我校的创建和迅速崛起,影响甚巨。学校独立之后,上海商学院的办学者,继承和坚持了上海商科大学创办后形成的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思想,更为重要的是,期间有许多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在这个舞台上活动过,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今天的上海财经大学的发展,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校训作为学校的表征,是学校长期办学理念的结晶。因此,在注重传统的同时,更要赋予时代精神,体现学校办学目标和方向。要将历史办学传统和现实办学目标有机结合,做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要反映传统,又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还要高度概括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彰显个性,对我校而言,即要彰显财经学科“经世济国”的价值追求。

6.未来的校训应意蕴高远而雅俗共赏

为使未来的校训真正经得住历史考验,应努力在文字上实践如下目标:一是立意高远、寄托遥深。未来的校训应具有高度概括性,在立意上从大局着眼,做到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二是文字优美、具有张力。努力采用文采斐然、内涵丰富和具有张力的文字,易于大家传记和作进一步深入的阐释;三是引经据典,雅俗共赏。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留下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未来的校训应能充分、恰当地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富于文化意蕴而使其雅俗共赏,流传久远。

注释:

①张次博郭秉文的办学思想与上海商科大学财经高教研究,2003(4).参考文献:

1.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第一卷)[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作者简介:

孟渊(1974-),男,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 应望江(1963-),男,上海财经大学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南京大学校训的发展脉络及其对我校的启示

孟渊

应望江

摘要:本文通过对与我校校史上有较深渊源的南京大学各历史时期校训的研究,得出其对我校未来校训制定工作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校训;启示

校训是全校学生及教职员在思想行为上努力的目标,它包含了在学校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学校精神;授业、治学的精神和态度的学风;以及教学上、工作上、生活上、纪律上的教化和风气的校风。每所学校的校训应有其自身特色,且随时代的变化和需要有所调整。南京大学与我校在历史上具有较为深厚的渊源关系,南大校训的发展对我校未来制定校训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南京大学各历史时期的校训及其产生背景

南京大学肇端于1902年筹建的三江师范学堂,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期间迭经变革,先后更名为两江师范学堂(1906)、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国立东南大学(1921)、第四中山大学(1927)、江苏大学(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1928),1949年定名为南京大学。

上述各时期的校训及其产生背景,大致可概括如下:

1.两江师范学堂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戊戌变法失败后,废书院、兴学堂、立私塾、设师范的改革之风迅猛地冲击着封建教育制度。1902年,刘坤

一、张之洞在南京鸡笼山下创立了三江师范学堂,1906年改名为两江师范学堂,江宁提学使李瑞清被委任两江师范监督。

李瑞清办教育的宗旨有三:视教育若性命;学校若家庭;学生若子弟。他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以“俭朴、勤奋、诚笃”为校风,倡导独立思考、崇本务实的学风,并全身心地投入,始终不渝地实践着自己的宗旨。他聘请日本饱学之士到校任教,提高师资水准;团结同仁,大兴土木,广建校舍;改革学制,增设科目,添置设备。主政六年期间,他锐意革新,悉心治校,将一个草创不久、仅为初级师范程度的学堂,治理成一所较具现代性的高等师范学校,成为“江苏的最高学府,南方各省师范学堂的模范”。

李瑞清的学识人品及办学理念,对两江师范学堂乃至后来办学者的影响至为深远。他提出“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训,是南大校史上最早的校训,奠定了南大百年传统的基础,生动体现了教育前辈艰苦创业、追求卓越的风骨。

2.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训:诚

1914年,在两江师范学堂的基础上,开始组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该校建校伊始,就开展了制定校训的活动。经过校内师生的广泛讨论后,确定校训只用一个“诚”字。

这里的“诚”是指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和知识上的明达物理。使用“诚”作为南高校训的主张,出自于南高的创办人兼校长江谦。作为著名的教育家,江谦提倡以诚为训,以诚为本,崇尚俭朴,主张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有始有终,自然日长日化。他提倡三育并重,认为诚涵智仁勇,诚育德智体,诚不仅为德育之本,同时更是智育、体育之本。江谦校长要求全校师生为人、为学都要贯彻“诚”字,以诚植身,以诚修业,以诚健身,以诚处世,以诚待人。由此形成了南高“诚实、朴茂”的学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民族、民主、科学”的南高精神,“诚朴、勤奋、求实”的南高校风。

南高以“诚”为校训,是对两江师范学堂“嚼得菜根,做得大事”校训,以及“俭朴、勤奋、诚笃”校风的继承和创新。而“诚朴”二字,由此也成为以后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继承者的学风传统的基本内涵,出现在南大各历史时期的大多数校训、校风中,成为南大传统精神中最本质的内核。

3.东南大学校训:止于至善

五四运动以后,教育界呈现出一片活跃的新气象。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了东南大学。校长郭秉文先生主张一所综合大学可以设立偏重学理的学科,同时又设立偏重应用的学科,两者互补,相得益彰。东南大学当时设有文理、工、农、商、教育五科,学科之多,居全国之冠。

在东南大学时期,郭秉文校长继承和发展了江谦的教育主张,以诚为训,以德为高,以培养学生完善人格为办学的标准,勉励学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此,郭秉文校长提出了“三育并举”和“四平衡”①的办学方针,要求师生树立理想,以天下为己任,兼顾文理、沟通中西,努力养成“钟山之崇高,玄武之恬静,大江之雄毅”的“国士风范”。

为制定校训和校徽,东南大学特地设立了“制定校训委员会”和“制定校徽委员会”两个临时委员会。经过认真评选,东南大学确立的校训是“止于至善”,校徽是银质圆形,以“国立东南大学”六字为周纹,“止于至善”四字直立于中。

“止于至善”四字缘于《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复寓有东大的学风校风及师生的学行均求臻于至善的新意。这一校训为现在的东南大学所继承。

4.中央大学校训:诚、朴、雄、伟

1932年9月5日,罗家伦接任中央大学校长,到1941年8月13日辞职,前后十年。罗家伦是中大历史上任期最长,在校期间建树甚多,对学校发展有较大贡献的一位校长。他在就职后第一次全校集会上,发表了“中央大学之使命”的演说,宣布治校方略,提出以“诚、朴、雄、伟”的学风作为中大的理想。“诚、朴、雄、伟”从此成为中大的校训。

1937年,中国对日本抗战,全国总动员。罗家伦校长认为中国的国难深重到如此,中华民族已临到生死关头,作为设在首都的国立大学,当然要对民族和国家,尽到特殊的责任和使命,这个使命就是为中国建立有机体的民族文化。在当时的环境下,罗家伦校长提出了“诚、朴、雄、伟”四个字的学风,也可以说是他主张的校训。“诚”即对学问要有诚意,不以其为升官发财的途径,不以其为取得文凭资格的工具。“朴”就是质朴和朴实的意思。“雄”是指“大雄无畏”的雄,以纠正中华民族自宋朝南渡以来的柔弱萎靡的风气。“伟”是指伟大崇高的意思,要从整个民族文化的命运着眼,不可有偏狭纤巧,有门户之见,故步自封。

“诚朴”二字,是自两江师范、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以来,多年形成的传统学风的基本内涵。罗家伦校长针对时弊,加以阐述,便有了新意。罗家伦校长又加添了“雄伟”二字,无疑是针对当时国难深重,民族危亡的形势,有感而发的。“诚、朴、雄、伟”四字雄浑厚重,气势磅礴,对中央大学及其继承者南京大学的传统和校风产生深远影响。

5.南京大学新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1949年,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1952年南京大学与金陵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南京大学。新的历史时期,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的优良传统和校风在南京大学得以继续发扬光大。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1949年以后的南京大学一直没有明确自己的校训。

2000年,南京大学在筹备百年校庆过程中,广大师生建议学校在百年校庆之际确立南京大学新的校训。为了进一步弘扬南大优良传统与校风,南大决定进行校训的征集工作。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学校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

二、南京大学新校训的特征

南京大学新校训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上下求索和焦灼企盼的历程。而一旦落地生根,迅即在大江南北广泛传播,得到了社会的高度认同,归结其原因如下:

1.新校训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传统与特色相结合、理想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诚朴雄伟”四字取自中央大学时期的学风和校训,是对历史传统的继承;“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是结合南大办学实践的创新。“励学”二字在古文中常有出现。宋真宗写过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两句合为一起作为今日南京大学的校训,反映了南大的优良传统与特色,又体现学校办学的理想追求和实现途径。

2.新校训立意高远、文字优美,体现义理、考据、辞章的完美统一,是全校师生员工集体智慧的结晶

南大“诚朴雄伟,励学敦行”八字校训,不仅言简意赅,琅琅上口,易于传记,而且端庄大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诚、朴、雄、伟”与“励、学、敦、行”既各自独立成意,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浑然一体,涵盖了教育思想、科学精神、品格修养等各个方面,在文字表述中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3.新校训的顺利诞生是学校上下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广泛动员、积极推行的结果

南大对校训征集工作极为重视,蒋树声校长亲自为这一工作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一是校训要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要反映传统,又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二是校训要能概括南大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理念,具有南大特色和个性;三是征集工作要广泛听取全校师生员工的意见。

这三条原则,是在“南大传统与学校精神”大讨论后提出的,是深入研究和反复斟酌的产物,为确定校训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和反复遴选比较,学校最终决定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作为南京大学新的校训。

校训征集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宣传动员的过程,而在确定校训后,南京大学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推广工作,主要方式有:在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上铭刻校训;蒋树声校长带头撰写《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等文章,对校训的内涵进行了阐释,并通过网络、报刊等媒体广为宣扬;新校训宣传与百年校庆宣传结合同步,使其迅速在校友和师生中传播,并深入人心。

三、南大校训沿革对我校的几点启示

上海财经大学源远流长:1917年孕育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商业专修科(杨杏佛任主任)。1921年设立东南大学时,决定将南高商业专修科扩充改组成上海商科大学(与暨南大学合办),是为国内第一所商科大学(郭秉文兼任校长,马寅初为教务主任,主持校务);1922年,上海商科大学由东南大学独立承办,定名为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其后,先后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商学院(1927)、江苏大学商学院(1927)和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1928),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其后,又几经变迁,发展成为今日之上海财经大学。可以说,1932年从中央大学划出独立前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南高、东大一脉相承的。因此,我校与南大不仅有历史上的关连,更应有现实上的互动。

1.充分认识校训的重要性

校训是学校精神的重要表征,是对学校办学传统与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是对全校师生具有指导意义的行为准则。它具有重要的凝聚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换言之,一条好的校训能充分体现出办学主体的教育理念、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并且还能够“内聚人心,外树形象”。2004年4月15日,上海市韩正市长在欢迎美国副总统切尼访问复旦大学的致辞中,强调指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复旦学子,为了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强盛奋斗不止”。这是对校训的重要作用所作的现实诠释。国内一些知名大学的优秀校训早已深入人心、广为传颂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校训的重要性。

2.抓住有利时机开展校训征集活动

南京大学在校庆100周年前夕,发动全校师生,从百年办学思想中梳理、挖掘出了“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填补1949年以后的历史空白,令人鼓舞。我校与南京大学在历史上具有较深渊源,都经历过南高、东大、中央大学等特定的发展历程,江谦、郭秉文等校长的办学思想对我校办学历程也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从历史和现实来看南京大学成功征集校训的做法,对我校而言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经过80多年的风雨,我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性战略机遇期,并在2007年迎来90周年校庆。因此,迫切需要借鉴南京大学的经验,加快启动校训征集工作,以具备“财大人”高度认同度的校训向90周年校庆献礼。

3.校训征集过程中要发动师生踊跃参与

校训并不一定出于学校领导之手,但须经一定程序由学校领导认可,上升为学校提倡的办学目标和指导师生行为的准则,并大力宣扬和推行,最终被大多数师生了解和实行。如广泛流传的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即是一例,而南京大学新校训的诞生也是如此。一条好的校训,一般是寥寥数字,但要做到义理、考据、辞章的完美统一,谈何容易。这必定是一个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结果。

4.未来的校训应坚持财大特色

通过对国内部分高校校训的比较,可以发现,目前一些大学的校训很是精当、贴切,催人奋进,回味深长,很受教益。南大校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然而,确有相当部分学校的校训严重雷同,诸校一词,缺乏个性,鲜有特色,不能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学校办学特色。还有部分高校,校训不明确,有时称为“办学理念”、有时称为“校风”,等等,表述方式也较随意。我校未来的校训一定要体现财大自身的特色,真正做到“度身定制”。

5.未来的校训要体现历史传承与时代精神

历史上,江谦、郭秉文等教育家的办学思想,对我校的创建和迅速崛起,影响甚巨。学校独立之后,上海商学院的办学者,继承和坚持了上海商科大学创办后形成的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思想,更为重要的是,期间有许多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在这个舞台上活动过,他们的思想和行动,对于今天的上海财经大学的发展,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校训作为学校的表征,是学校长期办学理念的结晶。因此,在注重传统的同时,更要赋予时代精神,体现学校办学目标和方向。要将历史办学传统和现实办学目标有机结合,做到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既要反映传统,又要面向未来,与时俱进。还要高度概括学校的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彰显个性,对我校而言,即要彰显财经学科“经世济国”的价值追求。

6.未来的校训应意蕴高远而雅俗共赏

为使未来的校训真正经得住历史考验,应努力在文字上实践如下目标:一是立意高远、寄托遥深。未来的校训应具有高度概括性,在立意上从大局着眼,做到高屋建瓴,一览众山小;二是文字优美、具有张力。努力采用文采斐然、内涵丰富和具有张力的文字,易于大家传记和作进一步深入的阐释;三是引经据典,雅俗共赏。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留下无数宝贵的精神财富。未来的校训应能充分、恰当地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富于文化意蕴而使其雅俗共赏,流传久远。

注释:

①张次博郭秉文的办学思想与上海商科大学财经高教研究,2003(4).参考文献:

1.王德滋主编南京大学百年史[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2.朱斐主编东南大学史(第一卷)[M].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作者简介:

上一篇:有关股权转让的案例分析下一篇:纪念“九.一八”与爱国主义国旗下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