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性地位

2024-09-09

独立性地位(共7篇)(共7篇)

1.独立性地位 篇一

从“附属”到“独立”:民初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

摘要:民国初期是一个转型和变迁的时代,新旧并存,中西混杂。全社会思想解放、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推动了当时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女性从“男人的附属”逐渐转变为“独立的个人”,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实现了划时代的变化,这突出表现在女性政治参与度、受教育水平以及经济能力等方面的进步。本文浅析民初女性地位变化之原因,并以民初影响女性地位变化的重大社会事件为线索,探究当时社会女性地位的变化的微观表现,从而对民初女性地位的变化过程进行思考。

关键词:社会变迁 女性地位 变化 思考

封建社会是父权制社会,女性长期受“男尊女卑”、“三纲五常”思想的压制,地位生来低于男性,《诗经》中曾记载“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被剥夺了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应有权利的女性,成为男人的附属物,“女子无人格,只能依男子而成人格”,无社会地位可言。

政治无参与。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处于被支配地位。“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牝鸡无晨”等旧观念下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将女性困于家中,“妇女除煮饭洗衣、编织缝纫、料理家务外,其他事一概无权过问”。“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女性被禁止与异性接触,丧失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更不用说参与社会政治。而且女性参政是对男性权威局面的打破,这在当时社会是不被允许的。

经济难独立。“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采用嫡长子继承制,女性没有继承权,而且由于分工有别,女性只能从事家务、喂养后代等,甚至于对自己的嫁妆都没有处理权。所以经济上必须依靠男性,“惟其不能自养,而待养于他人。股男子以犬马奴隶蓄之,于是妇女极苦”,这样就造成女性在家庭中受男性支配。

婚姻不自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使得女性的婚姻完全掌握在他人手中,而且有时父母出于权财考虑,女儿被当成物品进行交易。封建的贞操观控制着女性的生活,即使丈夫去世也必须“从一而终”,不可再嫁。但是男性却一夫多妻,根据“七出”中任一条离弃妻子。女性在婚姻中只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工具。教育被扭曲。“女子无才便是德”、“妇人识字多诲淫”,女性被正规教育拒之门外。不仅如此,封建女教出现,《烈女传》、《女孝经》、《女训》等大同小异的书籍在思想向上对女性洗脑,教化女性严守三纲五常,不得做出越轨之事。比如《女论语》将女性的活动范围完全框定在家庭之中,要求“凡为女子,当知礼数”、“行莫回头,语莫掀唇”,且“不谈私语,不听淫音”,对待丈夫则须“将夫比天,其义匪轻”,还要做到“九烈三贞,名标青史”。

形体遭摧残。缠足是对女性形体摧残最显著地标志之一,在明清时候发展到鼎盛,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浙东丐户:男不许读书,女不许裹足,缠足成了社会贵贱等级的标志。缠足对女性身体的摧残是不可忽视的。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描述道:“始缠之时,其女百般痛苦,抚族哀嚎,甚至皮腐肉败,鲜血淋漓„„”缠足既是对女性贞节的控制,也是满足男性把玩心理的需要。

“故妇人无名,系男子之姓以为名;妇人无谥,因夫之爵以为谥。在社会上的地位亦如此,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在家庭的地位如此。”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的这段文字清晰的描述了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问题。

辛亥革命结束封建制度,中华民国成立。民国初期的社会心态,人们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开始挣脱封建枷锁,向现代文明转变:社会政治进步,经济百废待兴,文明习俗日益开化。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激发广大女性追求独立的人格,女性角色发生改变,女性地位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女性的政治参与度、受教育水平以及经济能力在此期间中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契机,这既是女性地位提高的良好印证,同时也为女性谋求更高的地位奠定了必要基础。笔者从影响女性地位变化的社会重大事件入手,探究女性是怎么样一步步提高地位,逐步追求男女平等。

民初女性地位变化之动因

民国初期,女性身上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尤其是女性地位的改变让人欣喜,我们从中看到社会斗争掩盖下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当然,这些改变不是一蹴而就,无因之果。而是在社会历史条件下,国内外因素酝酿出的历史性变革。

首先,国内层面。在政治上,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成立是对传统的君权封建等级制度的巨大的冲击,为人权平等、男女平等观念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基本前提。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接受过西方教育的政府官员以及革命党人,信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而且孙中山主持制定了诸多支持妇女运动的政策。这些都为女性解放运动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

在经济上,民国初期的经济,摆脱了“农工商”的陈旧观念,私人经济、个体经济发展良好。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抓住机会势头迅猛,“到1920年,包括民营工厂的华资工厂达1759家,拥有资本5亿零62万元,工人557622名”。商业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为女性就业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在思想上,清末时期,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观念已引入中国,康、梁等维新派把妇女问题与救亡图存联系到一起,对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作用。辛亥革命时期知识界对女性的审视主要是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下进行的。他们主张解放妇女,使妇女在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与男子平等。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开始用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解决妇女问题,五四运动时期,对封建纲常的批判达到顶峰,以民主与科学为代表的新思想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思想的解放与革新为女性地位的变化奠定了思想基础。

其次,国际层面。在思想著作上,西方女性思潮以及相关著作开始进入中国。1902年,斯宾塞的《女权篇》在中国首次出现,这是近代翻译的第一本关于妇女问题的译注。斯宾塞运用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的“自然权利”学说和进化论观点论证男女平等、男女同权的道理;反对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对妇女实行专制,并且主张妇女应有参政的权利。当时进入中国的还有《女人压制论》、《世界十二杰》等著作,这些著作的出现让社会开始正视女性问题。在实践运动上,美国、英国及北欧一些国家出现了持续高涨的妇女参政运动,为中国妇女参政运动树立了信心和榜样。中国妇女从中受到极大鼓舞和启示,积极投身于革命实践中去。这为民初女性参政运动的开展埋下了伏笔。

二 民初女性地位变化之表现

在国内外诸多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国初期的女性解放运动发展势头良好,产生了诸多以女性作为主人公的社会事件。

1907 年,鲁迅先后撰写了《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首次将易卜生主义介绍给中国读者。以“易卜生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民主科学、自由平等思想和西方女性思潮传入,引领了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尤其是激发了陷于家庭泥沼中的广大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追求自身在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应有权利:1912年3月,沈佩贞倡议在南京创办中央女子工艺厂;1912年4月8日,由上海女子参政同志会、女子后援会等组成的最大的女子参政团体——“女子参政同盟会”成立;1919年5月19日,邓春兰上书北大校长蔡元培要求大学开女禁;1919年11月14日,赵五贞因不满父母包办婚姻,于出嫁当天在花轿中自杀„„

这些女性解放的重大事件既作为社会变革的结果存在,也是推动女性解放、地位提升的动因。透过诸多类似的社会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女子参政团体组织的发展,表明女性的自我觉醒更进一步;工厂、女工的数量大大增加,表现观念的更新;学校教育对女学生的接纳程度增加,展现时代的进步。女性地位在政治参与、经济独立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政治方面。受过教育的女性积极学习西方的男女平等、女性参政方面的学说,宣传妇女解放的理论,主张发起女子参政团体组织,试图为广大女性谋得基本的政治参与权。

1.女子参政团体组织数量增多且目的发生明显变化。

辛亥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民初建立起共和制度,制度的变革使妇女参政成为可能。全社会思想解放,女性自我意识觉醒,越来越多的女子参政团体成立,比如女子同盟会、上海女界联合会、女子参政同盟会等,数量较清末有显著增加。“截至1912年,北京、天津和江浙一带的女子社团已达58个之多。”

民国前出现的女性团体组织受当时的革命环境的影响,几乎都是为当时的革命服务的,涉及到女性参政的几乎没有。比如,同盟女子经武练习队等组织以“练习武学、扶助国民”为宗旨,以养成国民军主义为目的;赤十字会等团体“或组卫生队随军北伐,或组救护队从事救治”。民初新成立的团体组织更多的是为谋求女性参政权奔走呼号:吴木兰“女子同盟会”,以“助民国促进共和、发达女权参与政事”为宗旨;沈佩贞组织的“男女平权维持会”,宣扬“破除一切专制,遵从人道主义,维持男女平权,抵抗强权恶习使男女享负对等权义”等。

2.女子参政团体的社会影响更为强烈。民初女性参政运动,一改往日女性懦弱卑微的形象,一定程度上对男性主导的政治局面的提出了挑战:1912年3月19日上午,唐群英等人闯入参议院的议事厅,要求参政权,“至提议女子参政案时,咆哮抗激,几至不能开议”;8月13日,王昌国等因为宋教仁“太看不起女子,今日特为二万万同胞出气”而掌掴他,8月25日国民党成立大会上,唐群英因为“男女平权”条款在党纲中遭到删除,再次殴打宋教仁,“唐女士牵一青年女子揪撮宋教仁之短发,而以手左右批其颊,全场大骇”,这引起当时社会的广泛讨论和轰动。此外,1912年1月,孙中山在接见林宗素时表示,“将来必予女子以完全参政权,惟女子须急求法政学知识,了解平等自由之真理”(《申报》1912年1月8日)以及民初女子参政团体数量增多而且逐渐被社会接受都直接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政治地位的态度出现了缓和。

以“女子参政同盟会”为代表的参政活动,直接推动了当时女子教育的发展。1913年以降,唐群英在湖南与何步兰等创办《女权日报》,开设“女子政法学校”和“自强职业女校”等10余所学校,让更多的女性走进学校接受教育,以期通过加强教育,进一步实现女性的参政权利。女子参政对于增强女性国民意识,养成个体尊严与独立人格,进而实现“贤妻良母”到“女国民”形象的蜕变大有裨益。

(二)经济层面。李大钊强调,“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随着经济状况变动”,女性地位低下的根本原因在于妇女没有自己的职业,经济上无法独立。所以,妇女解放的根本途径在于女子就业,经济上实现独立。民初,女性地位提升,参与社会经济的女性数量逐渐增多,而且其贡献几乎可与男性匹敌。“妇女参加社会经济生活,谋取社会职业,这是本世纪初期的新生事物,到 20、30 年代,职业妇女发展到一定规模,成为妇女界中一支中坚力量。”

1.女性参与职业的人数总量较清末有明显增多。

据统计,1915年,女工人数约为 245076 人,占工人总数的 37.8%。据 1920年对全国 26 省的统计,全国女工总数约为 217105 人,占产业工人总数的 33.2%。“上海、天津两个城市的女工人数已等于十年前26省合计女工人数的总和。”此外,更多的女性开始独立办厂,支持国货。1912年5月,汪赵润等10位妇女于上海发起成立中华女子实业进行会,“以振兴女子工艺,提倡女子经商,结合女工团体”为宗旨。1912 年12月,中华国货维持会女会员俞植权在上海创办女子兴业公司,主要销售“各种花素改良爱国布、湖丝和各种化学品、日用品”等,颇受人们欢迎。女子植权物产公司、爱华公司、振业公司等纷纷成立,一时间颇为兴盛。女性进入社会职业领域的人数增多,逐渐瓦解着过去男性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2.女性职业涉及领域多元化。

民初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女性从业的领域大大拓宽。除了主要集中于织染行业、饮食行业等传统行业之外,女工还活跃在其他行业之中:在文化教育领域,女子师范教育和女子职业教育加快了发展步伐,教师成为许多女性的首选职业。“20 年代,对江苏省内 27 个县的小学中969名女教职员状况调查结果显示,出身于女师的 504 人,占女教职员总数的52.01%;来自女中的 130人,占 13.42%;体专的41人,占 4.23%;女职的56人,占 5.79%;高小文化程度的 44 人,占 4.54%;专门 26 人,占 2.67%,可以看出当时女性职业对专业技能有所要求”;随着报业的发展,女作家、女编辑、女记者的队伍也开始壮大。在医学领域,女医生的数量增多,“据《妇女杂志》统计,到 1919 年,全国女医博士共有 170 名”;在其他领域,一些商业机构中出现女职员,从事会计、店员等工作。“当时许多银行如上海国民储蓄银行、上海美丰银行等,陆续招考女书记、女会计等。此后商店、餐馆等部门女性职员逐渐增多,董竹君、吴湄等女性实业家更是商业界的翘楚。”国家机关的一些机构比如海关、邮局等部门也出现了女职员。

“在中国因为生产落后的缘故,这种职业妇女,实际上尚属极少数,但是她们在全妇女解放的过程中,却占着极重要的地位,因为只有与男子同样参加社会生产与活动的妇女,才能彻底了解男女不平等的根本原因——并不仅在于女子经济生活的不能独立,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制度。社会上的赋予——例如法律条文上的男女平等——并不能给予实际生活以任何利益。而使死的文字,变成有效的力量,前提条件,还在充分争得利用这文字的机会。”

(三)文化教育层面。女性地位在文化教育层面的变化与当时全社会的思想大变革是密不可分的。西方民主、自由和平等思想以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蓬勃发展,直接造成民初社会对女性接受教育,进入文化领域的态度大大改善,有觉悟、有知识的先进女性很好的抓住这次机会,为自己争取教育平等的权利,境况较以前变化明显。

1.开女禁、兴女学,女子教育发展迅速,受教育女性数量增加。

民初全国除极少数边疆省份外,其他省份或多或少的都创立了女子学校,而尤以开放城市较为集中。“民国元年,据不完全统计,女子学校达2389所,女学生超过14万人。”相对清末女子教育来说,民初教育从学校数和学生数都是一个重大发展。1912年,“壬子癸丑学制”逐步形成并开始实施,新学制改变了女子教育修业年限短于同类男子教育的规定,增加了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正式承认女子职业教育等内容;1917 年,第三次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召开,公布实行了《推广女子教育案》,对女子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教学等方面作了规定。虽然女子教育的发展取得阶段性进步,但大学仍未对女性开放。

1919年5月19日,邓春兰上书北大校长蔡元培,写道“是故万事平等,俱应以教育平等为基础”、“我辈欲要求于国立大学增女生席,不于此时待何时”等,从实现国家强大、女性解放的角度开宗明义的阐述大学开女禁、男女同校的必要性和意义。在社会舆论的推动和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下,1920年1月,蔡元培宣布了北大开女禁的决定,先后招收了王兰、邓春兰等九名女学生入学,成为我国历史上男女合校后的第一批女大学生。在“邓春兰上书”事件影响下,全国各高等学校纷纷实现男女同校,中学男女同校问题也被解决。女子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活动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和参与女性运动的知识准备。

2.创报刊,写文章,谋权利,笔尖下显女性意识觉醒。

“据不完全统计,1912年的女性刊物共有十五种,其中新创办的达十四种之多。”当时的女性刊物内容较丰富,既有作为女子参政运动服务的思想武器,例如,唐群英于1912年创办《女子白话报》,其宗旨“专为普及女界知识一务求达到男女平权的目的”;张昭汉依托神州女界协济社,创办《神州女报》以代表女界立言,“发挥共和真旨,代表社会言论,导启女界政治及实业思想。”也有以提倡女学为宗旨的,比如北京《女学日报》宗旨为开通社会风气,灌输女界智识;《妇女杂志》以提倡女学与实用知识为主等。

(四)家庭生活层面。家庭是妇女解放,地位提高的首要场所。封建社会中,女性在家庭中毫无地位和权利可言,没有独立的人格,甚至称不上“人”。民国成立以后,广大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开始走向社会,真正成为“完完全全的人”。

1.缠足等压迫女性的陋习革除。

不缠足运动之风由来已久,但终见成效还是在民国时期。1912年3月,孙中山下令内务部通知各省劝禁缠足,“当此除旧布新之际,此等恶俗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国本”、“其有故违禁令者,予其家属以相当之罚”。山东等省都把禁缠足作为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加以执行,成效显著。废除缠足陋习,表明女性开始获得支配身体的权利,其社会意义远大于生理意义。蔡元培等人于1912年2月23日在上海发起社会改良会,“总旨在以人道主义及科学认识为标准而定改良现今社会之条件”,包括不置婢妾等改革意见。除此之外,社会称呼的改变,对女性称为“女士”以及服饰的新颖等都体现出当时社会对女性从家庭解放,或者说天性解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2.婚姻恋爱逐渐自由开放。

婚姻恋爱的束缚始于观念的陈旧僵化。五四运动的新思想推动社会思想更新,新的观念不断萌发。女性自我意识也日益增强,社会开始重新思考传统的婚姻家庭问题。

当时轰动社会的湖南长沙赵五贞女士因不满包办婚姻,走投无路下以死明志“但见赵五贞仰面而卧,喉管割痕寸余,血如泉涌。由轿内发见剃刀一柄,左脚绑腿已经解散”以及李欣淑“因为婚姻黑暗的原故,就毅然决然离开家庭,跑到北京实行工读去了”等悲剧正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重要体现,社会的广泛响应与讨论也是对女性意识觉醒问题的重视、对女性地位问题的重新思考。

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进学校获得知识,这些接受过教育的女性对婚姻和恋爱有比较理性的认识,与旧伦理、旧道德作斗争,力求实现婚姻自由,这对于批判封建礼教,提倡婚姻自由和妇女解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五四运动之后,一批知识女性开始大胆和男性交往,“四川高师、附中、觉群女学的青年组织了有男女学生参加的‘一个人生活学会’,出版刊物《直觉》,交往中几对会员自由结婚,虽有遭家长反对并被逐出家门也决不屈服。”当时,妇女运动领导人和蔡和森的结合,也是婚姻恋爱自由的结果。

在此形势下,民国新修订的法律内容开始向婚姻恋爱自由倾斜。民国4年制定的民法草案规定:“有配偶者,不得重婚”,“ 夫妻不相和谐、两愿离婚的,得离婚”,“重婚、妻子与人通奸、夫妇一方生死不明超过3年以上、夫妻一方恶意遗弃对方或受虐待、受重大侮辱,都可提起离婚的诉讼”„„。

虽然法律未对婚姻自由作出明确规定,但是类似于以上的法律规定赋予妇女离开自由,即与男子平等地提出离婚的权利,这代表民国婚姻的一大进步。女性第一次从家庭的牢笼中冲撞而出,女性把婚姻的权力或者说妇女身体的交易权从家族的手中夺取过来,攥到了自己的手中。以上变化显然在家庭婚姻生活方面促进了女性地位的提高,从而促进了女性的解放。

对民初女性地位变化之思考

民国初期女性地位的变化过程是一个社会变革的过程。笔者通过宏观把握民国初期女性地位变化现象,透析整个过程,产生了如下一些思考:

(一)思想在历史变化中总是起着导向作用。

一定的结果总是由一定的原因引起的。从女性地位在政治、经济以及家庭生活等方面的进步来看,其始终都与思想这个前提原因分不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联合侵华,干涉中国国政,清末社会陷入泥沼之中。当时社会有识之士为实现救亡图存、自强求富,转而向西方学习,最先学习的便是西方的自由平等思想。以郑观应,王韬为代表的早期维新派就已经开始自觉地宣传西方自由思想;在甲午战争失败以后,康有为、梁启超等更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大范围的传播西方自由思想,而且努力将它应用于实践中,力求实现政治制度改革,改变社会现状,实现救国救民,这在推动西方思想深入传播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

与女性利益密切相关的男女平等观念,直到维新变法运动的时候才真正再次引起重视。康有为最早具有男女平等思想,他在《大同书》中浓墨重彩的描绘女性问题,认为“男女同为人类,同属天生”。梁启超认为美国全盛、日本新兴,重要原因是提倡“男女平权”。谭词同提出“男女同为天地之菁英,同有无量之盛德大业”,“理应平等相均”。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壮大,促进新男女平等观念的在社会范围内内进一步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

由此可见,清末自由平等思想已经进入中国,影响着民众,虽说政治体制改革的失败和社会民众的愚昧阻碍了思想的继续传播,但是这为民初社会开化之后西方思想的得以广泛接受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民国以降,民国成立之始的思想解放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思想浪潮,成为十年间女性地位变化的两次高峰。虽然这期间也有封建思想的复辟的波澜和曲折,但每逢社会思想有质的飞越,社会运动必然有所反映。辛亥革命胜利,民国初创,中西思想混杂的社会开始正视女性问题,男女平等的要求开始体现在政治平等、经济平等以及教育平等等实际的层面;1919年“五四”运动思想浪潮,封建纲常受到猛烈批判。女性的独立人格得到前所未有的弘扬,传统思想的解构和新妇女观的建构拓宽了女性地位提升的空间。而且,热衷于妇女运动的诸多参与者无不是思想的先行者:唐群英、邓春兰等人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典型;李大钊、胡适等人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新文化的传播者。由此可见,思想指挥行动,思想是变革之始。

(二)教育的发展是事件变化的必要条件。

在民初女性地位变化的整个过程中,女子教育的改革始终是主要问题所在,是女性解放的关键所在,其发展与解决也是其他领域得以变革的必要条件。教育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没有觉醒,没有解放。

从女性运动主体方面来看,民国时期妇女运动的蓬勃景象以及女性地位的显著提升,有赖于参加运动的女性主体的不断壮大。女性投身于革命、著书立说、自组团体以及上书谋权等行为充分显示,民初女性不再是固守家中的“贤妻良母”,而更多的向“女国民”的角色进化。女子教育的发展,使一批没有受教育权利和机会的妇女走出家门,接触社会,为妇女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社会地位开辟了道路,也为妇女进一步接受新思想创造了条件。女性群体中越来越多人的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个人素质不断提高,这与清末的妇女运动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教育与其他领域关系来看,发展女子教育为女性灌输先进知识,从而获得政治、经济解放运动的知识基础;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女性获得独立谋生的手段,成为实现职业平等和经济独立的必要准备;女子教育启蒙女性意识觉醒,为女性争取家庭中的婚姻自由提供条件;女性参政运动的开展以教育知识为武器,其失败也证实教育的至关重要。

(三)男性在女性地位变迁的过程中担当主导角色。

在女性地位不断斗争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男性的力量在大多数时候表现的更为出色,主导着活动的进程,是先进理论的宣传者,是实践活动的组织者。而女性由于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处于附和、追随的地位。

不难发现男性在女性地位变化的各个方面充当着先行者: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少数官员阶层也逐步接受男女平等,着手改变。1912年3月,孙中山所在的南京临时政府连续发布《内务部禁止买卖人口文》、《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革除缠足、买卖人口等社会陋习;1912年9月,蔡元培领导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开创女子教育发展新境;

以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领导者,纷纷撰文支持妇女解放,提升女性地位:李大钊在《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等文中,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出发,强调女性应经济独立、接受教育等;在《慈幼的教育》、《论贞操问题》、《易卜生主义》等文章中,胡适要求解除旧道德、旧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发现女性个性,实现女性发展;“赵五贞之死”事件发生后,毛泽东多次发文《对赵女士自杀的批评》、《“社会万恶”与赵女士》声讨旧婚姻制度,批判社会罪恶。

男性之所以对女性解放具有热忱,是因为他们自身接受了西方先进的理论,思想得到解放,认识到女性在社会发展和历史前进中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对女性的新发现,既是一种更新,也是一种平等。女性之所以难以成为解放运动的主导者,这是因为广大女性长期受封建思想的蚕食造成的蒙昧无知状态和性格的软弱,女性自我觉醒真正实现平等的主体地位仍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

总结

以小观大,一叶知秋。透过民国初期影响女性发展的诸多社会事件,不仅可以看到女性地位变化,而且也乐见民初社会诸多进步的方面,对于处于变迁和转型时期的社会来说是一大亮点,是极具近代化意义的变革。

2.独立性地位 篇二

大学教师作为人类知识重要的继承者和传播者, 具有从事学术研究从而成为学者的一切要素和责任。大学教师作为学者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应该是基于教师个人对科学的探讨与求真, 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思考与分析, 对良知和责任的追求, 对思想、理论、学说的创新与发展的企望, 对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期待, 而绝非应来自于外在的行政性命令式、量化功利式的规定和考核。这是与学者独立的学术地位和要求背道而驰的。

大学教师作为学者的学术地位应该是独立的和自由的。这种独立和自由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最为基本的内容和要求:

一是学术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的选择应是独立和自由的;二是研究成果和形式的选择应是独立和自由的;三是研究时间的安排和控制应是独立和自由的;四是研究成果的数量应是独立和自由的。

不仅作为学者的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地位应该是独立自由的, 就学术研究本身的特点来讲, 也体现出相同的要求性。从学术研究的特点来看, 学术研究是以学者个人的个体性的存在和活动为基础, 它是学者个人的偏好、选择和努力的结果, 而非外在强迫命令的结果;一些学术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的产生、变化、完善和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过程性和规律性, 而非主观随意性就能定时定量的像工业品一样被“制造”和“生产”出来;对自然现象, 特别是社会现象的研究、分析、判断、总结和概括, 除了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外, 一方面依赖于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依赖于所能掌握的资料及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则依赖于自然和社会本身的发展过程及其成熟的状况, 依赖于其本质和矛盾的展现程度及表现出来的内容和方式。所有这一切都不是能用学术研究以外的手段和方式所能任意改变的。不尊重大学教师学术研究的独立地位, 不尊重学术研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 如何还能进行真正的学术研究呢?

目前, 大学教师学术地位的不独立集中体现在存在着三种异化了的依附:

第一, 依附于学校的科研任务指标及量化考核的要求。现在许多大学对教师都有科研任务量化考核的指标要求, 如一般都以三年为一考核周期, 规定不同职称及学术岗位的教师在三年内所应承担课题的级别, 经费数量, 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及等级, 出版教材或学术著作的数量或字数的要求等等。这些定“产品”、定时间、定数量的“生产”要求和“制造”要求完全摧跨了大学教师学术地位的独立自由性, 把大学教师用外在的强迫性的力量变成能够“生产”学术成果的机器和工厂。这又如何谈得上独立自由的学术研究呢?

第二, 依附于政府和社会非合理性的评价体系。现在社会和政府建立了一套与独立的学术研究存在相当距离的课题的申报及学术评价的体系。往往大多把那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或政府所关注的重大课题, 作为学术研究的指南, 在立项、选题、经费的拨付、学术研究成果的申报鉴定和评价中给予种种的支持, 而对独立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却往往予以忽视、漠视, 甚至是排斥。这样, 社会的、官方的需求和评价就成为大学教师不得不依附的对象, 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教师在放弃或减少自己独立的学术研究。大学教师学术研究的独立地位越来越受到现实状况的挑战。如果不依附这种社会的需求、政府的导向, 许多的学术研究很难开展。即使开展, 其研究的经费, 成果的发表和出版, 成果学术水平的评价等都难以被社会和政府所支持和承认。

第三, 依附于大学教师自己对名利的追求和束缚。大学教师也非圣人。也是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的人, 他的生存也必须依赖于物质的生活并顺应社会对人们的评价。在大学中, 职称是最为重要的名利指标, 无论职称的晋升还是保持续聘, 都与一定的学术成果相连。因而完成这种获得职称和保住职称的任务就成为引导和约束大学教师从事学术研究最为重要的一个价值坐标和生命线。什么样的学术研究能够容易出成果, 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就成为教师进行学术研究最核心的选择和首要考虑的问题。至于这些学术研究的思想性如何, 创新程度如何, 价值水平如何, 则都成为次要的问题。功利性、实用性成为学术研究最为重要的动机和方向指标。

大学教师学术地位的这种非独立性, 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社会后果, 导致大学教师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或丧失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思想;导致整个社会学术研究越来越被引向功利性, 却越来越缺乏科学性、创新性;导致学术研究自由度的弱化、学术繁荣和学术进步的丧失;导致社会价值观评价体系的混乱和扭曲;导致整个社会良知和责任的缺失或弱化;导致人类思想文明和社会进步进程的受阻或放缓。在人类思想文明史中, 许多思想家、学者及其研究的成果之所以能延传几千年, 上百年, 他们的思想、理论、观点之所能对社会的进步和变革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 就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独立的学术研究思想。而我们现在的学者, 包括大学的教师, 独立的学术研究越来越少, 社会所能给予的学术自由和独立的空间和评价都出现越来越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趋向。

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 用了几十年的时间,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才问世。1883年马克思去世, 另外两卷还没有写完。《资本论》倾注了他一生的心血和努力, 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性和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性;孔子的《论语》只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主要是孔子的谈话和答第子问, 仅二十篇, 一万二千七百余字。但其却蕴涵了丰富的儒家思想和文化;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不到六千的文字, 却给世界提供了道家哲学广博而深刻的哲学思想。我们所熟悉的许多思想家, 包括: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哥白尼、伽利略、卢梭、黑格尔、亚当·斯密、洛克、爱因斯坦等许许多多的个人都是具有鲜明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的思想家和独立自由的学者。试问:我们能用外在的定“产品”、定时间、定数量的工业生产模式的方式, 来培养和考核他们吗?能够用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的思维吗?能够用功利性、实用性的导向来诱使他们和约束他们吗?能够用现在社会、政府、学校的评价机制去激励他们快出成果、多出成果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虽然我们大学的教师仅仅是普通的学者, 而非人人都是或将要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但学者独立的人格和独立自由的学术研究则是一切学者学术研究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带有普遍性的共同要求。

大学教师作为社会学者群体中的一部分, 应重塑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维, 以独立自由的思维去分析、判断、思考学术问题, 从事探索知识和真理的科学活动。

为了真正有效地消除大学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的种种异化了的依附, 以下路径的选择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1.要消除大学教师作为教师与作为学者两者之间由外在行政约束性评价机制所引发的对立和矛盾。对教师的考核应回归到对教学工作本身的考量, 即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上面来。

2.学术研究应回归为大学教师自我个体的自由选择。学术研究的内容、方向、成果、形式、研究的时间及完成成果的数量都应成为教师自己独立选择和支配的权利。改变现有的用行政科研任务的量化指标来硬性规定教师学术研究的现状。

3.改变政府、社会、学校对学术研究的激励、评价的机制, 消除对学术研究过分硬性的导向及学术研究数量上的要求。鼓励学术研究的内容、形式、评价指标的多样化, 鼓励学术研究实现真正的创新。学术研究不能只围绕着政府和学校的要求和意图来作选择, 回归学术研究自由的空间和固有的生命力。自由独立的学术研究和选择是一切学术研究、思想创新和变革的灵魂, 这已被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发展史所证明。学术研究应向注重学术研究的质量, 注重学术研究的思想性、创造性而非数量性和等级性的目标的回归。

4.全社会要创造出宽容、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的社会思想文化氛围。把大学教师对学术研究的执著追求, 从行政性要求、功利性的依附中解放出来, 使大学教师从社会思想文化宽松自由的空间中获取动力、养分、支持和理解, 回归学术研究所固有的求真、求实、责任、良知、独立、理性的本质。

有人会产生这样的担心:如果不对大学教师在学术研究上作出行政性量化考核的科研指标要求, 会不会导致大学教师学术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下降?会不会导致大学教师学术研究水平的下降?会不会导致大学教师学术研究上的懒惰、消沉和放任自流?并最终导致大学科研学术水平和能力的丧失?如果我们对学术研究所要求的独立自由的选择在本质上有清晰的认识, 对学术研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也有充分的认识, 就不会有这样的担心和顾虑。人类几千年来思想、科学、文明发展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思想或者文明、文化都是客观存在。每个人面对人生、面对世界都将有全新的经验[1]。而这些经验的产生、提炼和形成必须建立在独立的思想认识和思考基础之上的。真正的学术研究不会因为外在强迫的要求而繁荣和发展, 也不会因为让学术研究获得自由独立的发展空间而凋零和萎缩。人类历史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否定自我、战胜自我从而逐渐完善自我的过程[2]。而在这个历史发展进程中, 推动人类社会不断演进的动力之一就是独立创新的思想文化带给人们的启迪和指引。而且, 更为重要的是, 大学教师独立自由学术地位的重塑将唤起和激发更多的人重新树立起学术研究的良知、责任、求真、求实、非功利性的内在追求, 带给社会更多的思想创新和变革, 并推动和促进整个国家及社会学术研究永恒性的繁荣和发展。大学是社会独立的学术思想文化创新和传播的主要源地之一。大学教师独立自由学术地位的重塑能够促进大学教育真正获得质量和水平上的提升, 使大学生获得坚实宽厚的科学知识的同时, 更能获得思想文化上的创新和变革的启迪, 并使社会思想文化的发展获得持久的活力, 并引导和推动整个社会和人类的进步。

摘要:大学教师目前在学术研究上受制于行政、科研、社会评价等多方面量化考核的约束, 正在丧失作为学者从事学术研究所应有的独立性和自由性。在这种状况下, 作为学者的大学教师从对学术研究的求真、求实、良知、责任转向于对功利性、评价性、实用性的依附。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繁荣发展的条件上还是从学术研究自身所固有的规律性上, 都应重塑大学教师独立的学术地位。

关键词:大学教师,学术地位,独立

参考文献

[1][美]莫蒂默·艾德勒.西方思想宝库[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7.

3.独立性地位 篇三

【关健词】独立学院;实验室档案管理;促进作用

当今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的高要求,促使高校实验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应用型为培养目标的独立院校,实验室管理和运用在其中担负起重要角色,实验教学所占的比重高,各专业实验室种类多而细,实验室管理体系庞大是独立学院区分以研究型为主的一本、二本高校的不同特点,根据国家教育部27号令第二章第七条关于高校档案机构需要特殊条件保管或者利用频繁且具有一定独立性的档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立分室单独保管的指示精神,对于起步较晚的独立院校建立起以校实验中心为独立的更为精细而完善的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部门,才能促进实验室管理业务的提高,才能为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提供必要而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一、以实验室人员档案的集中管理促进人才培养

1.在独立学院母体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中,虽然存在各专业实验室人员和设备管理分散,传统操作偏重,人工手写、纸质档案量大的状况,但档案分类细而规范依然值得学习和借鉴,独立学院应保留和沿用一些成功经验,同时需要改变的是要注重专、兼职实验教师及技术人员实验档案资料的集中统一管理,管理上要趋于科学化、制度化。

(1)有利于实验中心部门准确掌握实验室各类人事的基本信息,人员变动和奖惩等情况,方便年终进行绩效考核。

(2)有利于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灵活安排工作。

(3)有利于按计划对实验室各人员加强业务培训,促进职称、职务的晋升,发挥个人积极性,增强归属感,形成凝聚力。

(4)有利于对各方面提出有关实验室人员管理意见和建议收集入档,广泛讨论研究,反馈,不足之处能引起重视积极整改。

2.要实现实验室档案建设的高层次发展目标,首先要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应改变传统方式以全新的方式高起点,严要求下建立起以网络电子技术为主的高水准管理模式,要加强新进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培养出既懂档案管理业务,又精通计算机软、硬件方面的复合型人才。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在进行从系统设计到系统实现,可以有效的解决档案信息的处理和传输,进行从数据输入到提供利用,可以使档案一次录入,在确保网络安全前提下档案利用者可以随时查阅本部门有权查看的文件信息。因此档案管理人员只有掌握计算机高级语言,提高计算机应用的水平和能力,才能适应档案管理新形势的需要。

3.独立院校是新形式下改革创新诞生的产物,区分于母体院校的是具有以年轻人为主体的实验室教师及技术人员队伍,接受能力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是他们的一大优势。针对独立学院目前实验室人员存在的低职称,理论研究薄弱普遍现象,在档案管理上应重点做好实验室人员工作情况的了解和收集,对进修、培训效果状况及时做好记录,对培训回来人员的学习总结报告的收集要进行筛选、细分汇总,编目以便资料查找和相互学习,通过实验档案发现问题,吸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积累丰富的实验教学经验,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对实验的研究论文成果数量和改造的实验仪器设备装置的验收报告要加强档案的妥善保管,一方面为提升实验室人员的专业职称收集材料,更好地促进他们自身专业水平的发展,另方面为逐步推动实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整个学校的实验办学水平、办学质量、办学层次的提高。

二、以实验教学档案的规范管理促进改革创新

1.值得向母体院校实验室档案管理模式学习的是,实验室档案部门都要认真收集、分类、整理、编号、登记实验教学过程中的包括实验教材,学生学习档案和科研实验室及技术改进成果等各种文件材料,存档方式传统纸质,电脑存盘和光盘刻录要同时并举。对实验教学档案的规范管理有助于保存和吸收有利實验教学改革宝贵资料,有助于各实验教师和技术人员在业务上的相互交流。

2.独立学院学生来源于三本线,学科基础较弱,作为学术性和职业性之间的中间性质院校,不能完全依照母体学校的办学作为自身定位的依据,独立学院自身实验课程只有通过不断更新的市场信息以及实用需求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因此实验室档案部门要时时收集来自政策性文件、企事业单位发展、社会人才供求和母体院校、兄弟院校等各方面资料信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学术交流、实地考察、广泛调查整理形成若干文字记录、图表和数据文件,上报给学校有关教学部门进行研究和论证,制定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验科目和实验课程,这样才能与人才需求接口,才能适应日益发展、变革的社会。

3.协助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改革,实验室档案部门要设立专门的阅览室,积极对教师开放以往保存的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项目卡、实验教学光盘和各实验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往年的实验报告、创新性实验项目等资料,对实验教师创新性实验的研究论文、专著、课题研究报告和实验技术成果及实验科研、开发与社会服务等实验教学改革相关档案资料要妥善保管,整理编册,同时教学主管部门和实验中心要不定期的组织聘请专家,客座教授,专任、外聘、兼职实验教师以及进修回来等人员对实验室档案整理的成果资料进行科学系统的探索分析,为不断改进实验教学大纲提出参考建议。

三、以实验室设备档案的综合管理促进网络监督

1.遵照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实验室设备固定资产评估对学生人均要达五千元的要求,对于实验室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就是根据设备采购计划,提前收集来自厂家,兄弟院校等方方面面所需设备的使用说明,配置结构和后期保养等资料,充分了解国内外仪器设备发展的新动向,通过综合收集的设备档案资料,相关部门组织专业的专家、教师从适应性、可行性、技术可靠性、技术先进性、可拓展性和效益等方面对仪器设备进行全面论证,做出正确和合理的选择,为将进行的各实验室建设提供参考。

2.在设备采购方面,由于独立院校实验室建设从起步到完善时间紧,任务重,短时期内实验室设备投入巨大,购买大型设备价格昂贵,新设备的数量多,高配置,已成为独立学院普遍现状,这就要求实验室档案部门从管理模式上尤其要注重精细化管理,要运用电子系统将每一项目的每一笔经费支出都清晰地记录下来,不仅为项目负责人随时掌握经费执行情况,同时作为信息材料供有关部门监督审核,提高经费使用的合理性,从而避免胡乱采购、高价采购、奢侈采购等现象,有效避免因为追求进度而盲目购置的现象,抑制采购腐败事件的发生。

3.为更好的帮助审核部门提供监督服务,独立学院实验档案部门在不违背国家档案保密制度的前提下进行仪器设备共享模式的管理工作势在必行。通过建立仪器设备网络资源库实现网上查询、监控、数据统计等功能,打造多渠道的信息系统平台,形成一个具备设置灵活,突出个性的信息系统适应各方用户对系统的不同要求,实现设备的动态管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益。年度内将购置设备的经费、价格、数量和供应商等信息进行整合,归档在校院网上公布,通过加强对购置设备的监管,实现对实验室经费的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的目的。

实验中心统一管理下的实验档案室,利用电子档案数据库进行档案数字化管理不能单一被动的对各类实验人员,教学实验资料及设备材料等方面建档,而应承担起主动收集实验室建设和有助推动实验室人才培养和教学等各方面资料的重任,能为领导决策积累更多的实验教学改革的管理经验,为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评估提供准确、全面、及时和实用的实践教学档案和数据信息。因此独立学院建立和完善高校实验室档案对推动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开展科学实验研究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俊兰,李文庆,赵艳华.高校档案网络化管理与安全研究[J].兰台世界,2012(9).

[2]吴兵,王喆.低值易耗品的超市化和信息化管理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7).

[3]陈益娥,边抗战.浅谈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4.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篇四

加快我乡经济发展

同志们:

这次全乡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我乡2004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研究部署,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下面我讲以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认识分析当前农村形势,努力保持农村发展的好势头

2004年,我乡党委政府认真贯彻省市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指示精神和有关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局农村经济发展,我乡农业和农村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工作势头:一是全乡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中央一免两补政策的落实,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全乡全部免征农业税,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三项资金共81万元,农民人均增收148元,广大农民精神振奋,出现了争包耕地,学习科技、购买农具,增加投入的热潮;二是沙棘产业不断壮大。我乡积极响应上级“沙棘立县”的号召,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利用好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本着“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农业发展,有利于农业开发”的原则,向重点村,重点户的倾斜,大力推广连片种植,2004年主要在泉山村和双山村推广种植大果沙棘,2003年起截止目前全乡种植沙棘3300亩,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沙棘立县奠定了基础;三是全力扶持和培育牧业经济,实现了牧业的跨越式发展。我乡积极贯彻落实上级提出的“主辅换位”的经济发展战略,依据资源优势,构筑牧业经济“半壁江山”的发展态势,2002年这前,全乡牧业萧条,几年来,乡里采取了一系优惠政策及措施,积极向上争取牧业发展资金,2004年县信用联社对我乡给予了大力扶持,全乡发放牧业贷款250万元,现在全乡共有山绵羊11262只,黄牛3079头,养羊专业户35户,2004年全乡牧业增加值274.5万元,占农业增加值的19.7%;四是做大马铃薯产业。提高马铃薯产品附加值,2004年全乡马铃薯种植面积12000亩,每公顷产马铃薯50000斤,每公顷可收入都在 1

5000元以上,对马铃薯品种进行了更新,引进了克新12,克新14等几个品种,马铃薯已经成为我乡的立乡产业;五劳动力转移出现新突破。通过媒体宣传及政府提供信息,2004年全乡向外输出劳务达475人,建立劳动力资源库,通过一年来的在外工作,共创收185万元;六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快。坚持推行标准生产技术规程,推广了深松整地技术,加大良种化工程实施力度,种植业优质品种率达95%,推广了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17600亩,畜禽改良引进繁育推广速度加快,推广应用了黄牛冻配技术,冻配改良黄牛80头;七,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税费改革顺利进行,完成了乡镇机构,乡村财政财务管理体制和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任务,社会救助工作扎实开展,解决了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尽管去年我乡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我们在工作中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首先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弱,农业投入能力低,中低产田面积大等问题,在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农业综合开发能力不强,财力不足,压力很大,任务艰巨。其次增加农民收入的因素不稳定,表现在农民种粮效益低,农民增收渠道有限,不能建立长效机制,农业新技术难推广,推广慢,农业科技含量难以提高,虽然国家对“三农”问题政策资金的给予大力支持,但生产资料价格仍在逐年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制约着农民增收,第三,社会各行各业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一切部门全部为经济建设服务,为三农服务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需要社会多部门的关注与支持,为此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当前形势,克服困难努力把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做好。

二、采取措施进一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今年,我乡总的工作要求是,落实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的精神,努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生产能力,围绕着农民增收,搞好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实施农为平业化经营,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

健康发展。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着重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优化种植结构,努力提高种植面积效益

今年,我乡种植业发展把重点放在适应市场优化结构,增加单产,改善品质提高效益上,一是大豆种植。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重点发展高油大豆,突出主栽品种。确保高油大豆面积占大豆总播面积的40%,同时大力推广亚麻平衡施肥和大豆行间覆膜等生产技术,提高大豆单产,二是发展特色种植。搞好马铃薯种植,采取标准化生产技术,提高单位产量。重点在椅山村,清泉村,利用椅山村淀粉厂调整种植业结构,实施定单农业,在全乡大力宣传,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更新马铃薯品种,今年力争种植马铃薯15000亩。另外,岩峰利用好县亚麻厂的优惠政策,在去年的基础上,扩大种植面积,力争种植亚麻突破8000亩。

第二、加快林业经济发展,推进沙棘产业。进一步研究沙棘种植存在的问题,努力做大做强沙棘产业,按照速度与质量相结合的原则推进果园管理模式,进一步调动农民经营沙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搞好科技培训,乡林业站积极与县林业造林总站协调,聘请沙棘专业技术人员到我乡指导沙棘种植,使沙棘管理做到抚育、浇水、施肥、修枝规程化,尽快提高结实率,增加经济效益,另外还要抓好其他林产经济,积极引导鼓励发展地栽木耳,大力推广地栽木耳技术,2005年全乡计划生产50万袋,力争创产值50万元。

第三、深入实施“主辅换位”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养殖业。在畜牧业发展上我乡重点做好以下几件事:一是养殖总量上实现新突破增加资金投入规模,大量购入畜禽,利用高新繁殖技术,提高产仔率和成活率,增加畜禽总量,今年黄牛和山绵羊存栏都要比去年增长30%以上;二是在标准化饲养上实现突破,大力推广圈舍饲养技术,培育养殖大户和示范户,进行品种改良,促进畜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乡计划培育牛羊标准化养殖大户15户,每个村至少有一个标准化养殖示范户;三是在养殖小区实现新突破。我乡主要抓好肉鹅的饲养,扩大养殖规模,逐步在全乡各村都有3——5户带动户,发挥养鹅协会作用;四是在饲草种植上实现突破。围绕我乡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快人工种草步伐,特别抓好青贮饲料种植,改善饲草结构,今年计划种植饲草600亩,饲料玉米1000亩;五是在畜禽防疫上实现突破。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落实乡村畜牧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今年计划在全乡4个行政村建立村级兽医院,加强村级防疫队伍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和依法防疫为主,强化监督,加强动物疫病控制。

第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实施农民工培训工程,培养市场急需的产业工人,落实培训项目,今年计划引导性培训300人,技能培训450人,引导农民向大中城市,内地发达地区转移,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和经纪人作用,组织多种形式的劳务合作对接活动,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

第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一是加强农机化建设。按照农业标准化建设的要求,乡政府制定大型农机具更新规划,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搞好农机具更新,重点80至100大马力以上轮式拖拉机及配套机具,加快组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组织农民进行挖沟排水、横山截水,提高农田排涝能力。大力改善人畜饮水的防病改水工程,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充分利用项目资金,今年计划解决2个村饮水问题。三是加强土壤肥力建设。深入实施“沃土工程”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推广秸秆还田和测土配方施肥,增加土壤有机质,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三、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发展提供保证

今年,我乡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任务繁重,我们必须加强对农业工作的领导,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

第一、加大支农政策的落实。继续认真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认真研究国家政策,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继续落实全部免征农业税政策,按国家政策及时兑付粮食直补资金,做到不抽条,不走样,认真落实土地承包政策,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积极向上争取对俄土地开发资金补贴给农民。

第二、转变职能搞好服务,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一免两补”政策的落实,我们要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就必须转变职能,抓好服务,积极帮助农民解决脱贫致富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落实各项支农政策,帮助农民研究致富路子。要在信息技术项目上为农民服务。

第三、积极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关系的调整,对农村影响较大的土地承包问题,农村债务化解,农村矛盾等问题已显现出来,引发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各村要高度重视,有效地化解矛盾,特别解决好土地纠纷问题。创造和谐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

第四、春季森防工作:

3月21日县里召开了春季森林防火工作会议,政府县长刘金恒同志对今年的防火提出了严厉要求;就今年我乡的防火现状,安排部署如下意见:

我们今春森防的工作目标是:严加防范,有效控制森林火警火情的发生,降低森林火灾损失,确保我乡不发生大的火灾。

防火形势:据气象部门预测火险总趋势高于常年和去年,高火险防火期在四月上旬至6月上旬,主要集中在后期,大风天多,气温偏高,另外我乡林区面积大,战线长,交通不便,林农矛盾突出。因此我们不能大意,我们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领导,全面落实防火责任制。村里分工明确,责任明确,积极与县促农工作队配合。有事勤商量多沟通,认真执行《省关于重特大森林火灾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

2、加强宣传教育,形成群防群治的防火局面。有针对性开展防火教育,尤其对外来人员人要讲清当地的防火形势。

3、村里成立扑火队伍,发现火情及时报告,组织人扑救。

4、加强火源管理,认真执行大风天严禁用火制度,四级风以上不许用火。

5、派出所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火场,展开火因调查,对纵火者要严肃处理,做到依法治火。

6、按防火责任状的要求逐项落实,乡里三天后到村里检查。

5.新疆的战略地位 篇五

疆的战

蔡坤20105173992010级物流一班

新疆的战略地位

摘要:新疆国土面积占全国六之一,多民族聚居,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新疆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也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丰富的战略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对确保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关键词:资源战略地位发展

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领土面积占到了全国陆地面积的1/6。单纯从领土面积来说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政治意义;其次新疆也是全国边境线最长、与之接壤国家最多的省区,就军事意义也显而易见;再次资源量特别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棉花等资源极其丰富,号称中国未来的资源储备库。

新疆的天然气、石油,尤其是煤资源,获得了天文数字的进展;新疆的有色金属、贵金属勘探获得了可喜增量。在我国对进口铁精粉价格商谈屡屡受挫的时刻,新疆近年来获取了几十亿吨铁矿石的储量,超过了内地所有省份近年增量的总和。新疆是“我国二十一世纪战略资源地”的位置已经奠定。如同一个围棋子占住了星位,相邻的势力皆得到巩固一样,像兰州、西安这些西北工业城镇皆会受益于此,从而带动整个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我国西部接邻的印度近年来磨刀霍霍,倍受关注。大量的战略物资从内地运往西藏是一个很沉重的负担,若新疆就是一个很强劲的战略资源地且与西藏近在咫尺,这盘棋就好走多了。

按照我国区域经济总体布局应遵循的原则:以开发促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协调,将经济发展布局同对外开放布局结合起来,形成外引内联、双向循环、东西互补、南北联动的区域格局。结合新疆经济格局,新疆可充分利用当地的产业资源,尝试发挥棉花种植优势,建设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以绿洲为基地,大力发展绿洲农业,充分利用独特的气候资源(昼夜温差大),建设具有优势的瓜果、棉花、和西红柿种植业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如葡萄酒酿造业、果品加工业和纺织业;加强石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建设我国石油生产最大的接续地;加快发展有一定优势的农业机械工业,促进工业化;促进旅游业及民族旅游产品的发展;利用新疆南疆独特的沙漠资源,开发沙漠产业,建立沙漠疗养基地。利用西部桥头堡的战略地位,扩大区域合作,做大我们的出口,缩小进出口逆差,在平衡进出口的过程中,壮大我们的实力,造就进出口强势。

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可持续发展观,一个国家不仅要致力于今天的发展,还要为明天的发展创造条件。不仅要考虑这一代人的发展,还要考虑下一代再下一代人的发展;不仅要促进这一片一区的发展,还要使人民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都得到保证,才不会出现利益冲突、利益抵消、利益损伤的事情发生,才会真正造访人民。国家的富强就可持续地提升高度,人民的富裕也可持续地增加内涵。

传统生产函数的三要素——土地、劳动、资本都有数量硬约度,不可能予

取予求,用之不竭。现在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了第四生产要素,尽管这个要素有充裕性的特点,不像前三个要素那样常表现出稀缺,但这也只能减低前三个要素的重要性,绝不可能取消前三个要素的作用。只要前三个要素的实际作用还存在,传统经济学关于资源稀缺性这个基本前提就不能轻易抛却。事实上,资源稀缺已经成为东部发展的瓶颈。在这种时候,新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就凸现出来了,新疆的地大物博和口岸众多的优势越来越成为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国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紧迫需要。由于这种原因,国家自然会更多地关注新疆,要把新疆地大物博和口岸众多的潜在优势逐步转化为现实优势,转化的过程,就是新疆各项建设事业迅猛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会给新疆带来更大的繁荣,有党中央的关怀,有国家的扶助,转化的速度自会加快。

充分发挥新疆战略资源储备库的作用,这是新疆人的光荣职责。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同志向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各级干部发出号召:要深入学习领会中央部署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部署精神上来,要立即行动起来,紧密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根据职能分工,抓紧提出近期及今后一个时期有针对性的、实事求是的贯彻意见和工作措施,按照王乐泉同志的号召行动,就是对党中央关怀的最好回报。

6.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 篇六

党务公开的四个基本程序

制定目录实施公开

收集反馈归档管理

党务公开工作基本保障制度

例行公开制度依申请公开制度 监督检查制度考核评价制度

党务公开常见六种形式

固定专栏公开形式

文件公开形式

会议公开形式

互联网络公开形式

电子屏公开形式

单位自办报刊公开形式

党务公开四道程序

公开事项提出

公开内容审核

公开形式和范围确定

公开意见收集反馈

党务公开工作检查验收标准

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否健全 公开内容是否全面真实 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到位 公开程序是否规范严谨 公开形式是否便捷可行 公开制度是否健全完备 公开效果是否群众认可

党务公开要坚持七个结合 与重点工作相结合与强化干部作风建设相结合 与解决党员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与落实党建日常工作相结合与推进政务村务企务公开相结合 与争两先创五好当先锋活动相结合与公共事业单位办事公开相结合党务公开的效果体现

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得到保障。

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党员干部作风得到有效转变,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7.中国妇女政治地位分析 篇七

三大队社会学一区

李明洋

0910301022 摘要:从古至今,妇女的地位在历史上始终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从远古时代的母系氏族中妇女权位的最高化,到后来妇女沦为男人的附属品和玩偶,妇女开始了水深火热的生活,更不用说参政议政了,直到社会经济和国家情况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受到或多或少的西方外来思想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接受新的思潮,开始走上历史的舞台,开始走上政治的舞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种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修改,妇女参政议政的权益得到了极大的保证,越来越多的妇女开始在政坛展现他们的智慧。关键字:妇女

政治

地位

历史

一、前言:

英语politics(政治)源于希腊语,初指城堡或卫城,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邦”或“国”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的总和。政治未毕通也。(政治没有完全上轨道。毕:全。通:通达,不受阻,可译成“上轨道”。)——汉·贾谊《论积贮疏》是政治一词的最早出处。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而将“政”与“治”两个词结合使用,则始于中国近代,代表人物是孙中山。他说:“政就是众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的事便是政治。”

本文通过对已有的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研究分析,弥补其中的不足。探讨从古至今女性政治地位的变迁和进程,重点探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妇女参政议政的形势的变化,理解其中变迁的各种问题,研究方法和策略,让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真正的提高和改善,改善妇女的就业形势,缓解社会职业的歧视和偏见。本文将从下面的几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1.我国2000年以前的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2.分析影响妇女政治地位的因素(1)、封建残留对干部性别的影响:(2)、女性自身的参政意识不强:(3)、妇女受教育水平:

(4)、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3.提高中国妇女政治地位的政策策略。4.总结与讨论。

二、我国2000年以前的妇女政治地位的变化。

(一)我国古代妇女的政治地位:

在旧中国的封建制度下,妇女终身被禁锢在家庭中,深受政权、族权、神权和夫权的四重压迫,丧失独立人格。旧中国的统治者不但拒绝承认女性与男性拥有平等的权利,而且用封建礼制和法制直接确认和保护这种不平等的两性关系。在礼制上,历代王朝根据各自的需要,制订和编印了《女诫》、《内训》、《女论语》、《女范捷录》等一整套有关女教、妇道的规条,将妇女严格捆束在“三从四德”之中。有“男主外,女主内”,“男不言内,女不言外,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妇女除了做饭洗衣、编织缝纫、料理家务外,其他事一概无权过问,更别提参与政事国事。妇女没有做官的资格,没有自己的姓名,不能参加祖先的祭祀,没有财产的继承权,没有男女平等的法律地位,女人都是毕恭毕敬的侍奉男人,相夫教子。在宗法制度下,婚姻体现的是男性的特权。对女性而言,婚姻必须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于受“男女授受不亲”和社交狭小的限制,女性对未来的婚姻是茫然不知的,由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命运任凭别人操纵。始于南唐后主宠妃的“缠足”更是一种变态的取悦男子的审美情趣的自觉奉行的准则。女人是婚姻悲剧的受害者,是滴血的贞节牌坊的殉葬者,是裹着小脚做男人的玩物的不幸者,是沦为娼妓卖笑的不争者。

在整个法律体系中,妇女几乎没有法律关系的权利主体地位,也难觅对其权益给予法制保障的内容和表现。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妇女无政治民主权利可言,更不用说参与国家的管理了。

(二)从晚清维新派妇女解放的思潮到新中国的成立

从清末以兴女学和戒缠足为突破口的妇女解放的号角在当时先进思想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吹响。到了近代,经过女性的不断奋斗女性的地位开始有所上升与提高。妇女开始走出闺房,走向社会,女子学堂的大量兴办,也让中国妇女开始迈出国门。从辛亥娘子军开始中国妇女开始了参政历程。中国妇女开始在政治的舞台上导演着她们自己的风采。

南京临时政府时,开始奖励女学,实行男女同校,劝禁缠足,妇女在社会上初次享受了与男子同样的历史地位。1905年,在同盟会成立之后,先后有何香凝、唐群英、秋瑾、吴亚男、林宗素等妇女加入同盟会,成为早期的同盟会会员。据统计,同盟会的女会员约59人。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看到了妇女在国家解放和社会革命中的重要性,从一开始便自觉承担了领导妇女运动的历史责任。随着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思想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个别先进的妇女开始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妇女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半边天的重要作用。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妇女领袖担任了新中国的领导职务。在人大,政协,国务院系统及地方政府任职的妇女也不断增加,她们同男性共同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修改和实施。

(三)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妇女政治地位 新中国建立后,妇女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妇女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半边天的重要作用。一大批久经考验的妇女领袖担任了新中国的领导职务。在人大,政协,国务院系统及地方政府任职的妇女也不断增加,她们同男性共同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修改和实施。

新中国废除了一切歧视、压迫妇女的法律,并赋予了女子同男子平等的法律地位,妇女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建国前夕,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上拥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195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选举法》、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199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修正)》中,均明确规定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些法律条文的制定,使宪法男女平等的精神成为国家生活的行为准则,为确立和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奠定了重要基础。

法律对妇女政治地位的确定,激发了广大妇女的参政热情和主人翁意识。广大妇女满怀信心,积极参加各地的选举,她们称选民证为“当家证”。1953年12月,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普选运动中,广大妇女踊跃参加了投票。这次选举全国共选出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5669144人,其中妇女代表占17.31%。此后,女性参与选举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1995-2005年,女性参与地方人民代表选举的比例已达到73.4%。

人大和政协是妇女参政议政的主要渠道。在历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女委员中,妇女都占有一定的比例。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共有女代表147人,占代表总数的12%;在此后的历届人大会议上,女代表的参与比例整体稳中有升。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女代表已占21.33%。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女委员占委员总数的6.6%,女常委占常委总数的6.9%;到2008年,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女代表和女委员分别占到了21.33%和17.7%。在地方各级人大和政协中,女代表也占一定的比例。人大女代表、政协女委员密切联系群众,参与意识不断提高,为国家立法和改进工作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提案。在全国政协,妇女在中共党员和女干部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截至2004年,女党员人数已达1295.6万人,占党员总人数的18.6%。全国各级政府中都有妇女担任领导工作。1951年党和政府的各级机关中约有15万女干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妇女干部的人数大幅增长。2007年,全国共有女干部1500多万人,占全部干部的38%。2008年,全国有230多位女性任省部领导,公务员中女干部占40%以上。司法机构中也有一大批女法官、女检察官、女律师。一代德才兼备、年富力强、有专业知识和领导才能的女干部不断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中国共产党不仅在自己的队伍中注重女党员和女干部的培养,而且将这一原则贯彻到各民主党派。截至2005年,在中国八个民主党派中,女性已占有较高比例,其中有七个党派女党员比例超过了30%。

我国妇女政治地位得到很到的提高,但所占比例仍然不高,男性占据绝对优势,妇女的政治地位仍未得到绝对的改善,特别是第五届人大以后女性比例基本上处于平衡,上升十分缓慢,第一届到现在女性比例也只不过上升了10%左右。从第一届人大召开开始女性的政治参与程度就十分的低,第一届人大代表女性比例仅为12%,第二届到第四届,女性代表比例增长速度十分的快,但是第四届到第五届,就成下降趋势,以后各届的女性人大代表比例都持续在20%左右,几乎没有增长,女性政治地位处于劣势。

三.影响我国妇女政治地位变化的历史和社会因素:

(1)、封建残留对干部性别的影响:封建专制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对中国人民无论从心理和生理上都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在妇女参政议政方面,由于受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女性干部比例偏低、数量少,任副职的多,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的女性少;干部从政环境和任职机制中仍存在性别歧视;基层妇女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决策的程度仍然偏低。在女性就业方面,仍不同程度存在性别歧视,生育问题仍然是女性就业上的一大障碍;多数妇女(尤其是农村妇女)从事较低层次的职业,需要高文化与高技能的职业依然由男子占主导地位;女性在劳动力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正在被逐渐边缘化,而且也正在进一步低端化。

(2)、女性自身的参政意识不强:女性对社会责任和对政治的敏感程度比男性低,部分妇女参与欲望低、参政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参政素质低、竞争力弱的问题。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妇女群体参政的心理准备不足、意识不强、热情不高。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参政实践锻炼和思想训练,许多人还未摆脱女性自身依赖性、自卑感的约束,参政所应具备的心理和文化素质工作经验和组织能力等在整体这也是为什么女性参与政治的比例会比男性低。

(3)、妇女受教育水平:文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女性的参政程度,女性受教育方面总体不太平衡。在城市,男女儿童享有大致相同的教育权利,但在乡村和西部地区,农村女性教育需求被忽视,女童往往成为经济困难家庭的教育牺牲品,失学率较高;农村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牧区扫盲教育任务艰巨,由失学辍学、学习障碍、复盲等因素而引起的新增文盲的潜在性与可能性较大;我国妇女接受高等教育专业程度、学历层次越高,女性总数比率越低。对女性教育的期望值低,“父母认为女孩上学没有用的达9.1%,比男性的同一比例高5.6个百分点。”。女性的文化水平在总体上比男性的低。

(4)、社会保障制度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女性政治地位的保障是法律,在辛亥革命之前,在法律上,女性是不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政治权利的,辛亥革命后才逐步在法律上规定男女地位平等,并逐步完善。在女性特殊权益的保障方面,许多劳动法规没有罚则规定,有的虽然有罚则规定,但又制定得过于原则和笼统,致使执法中难以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一些企业侵犯女职工劳动权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妇女在孕期、产期遭受歧视的现象仍然存在;一些对女工的保护性规定和福利待遇的规定,反而成为一些企业不雇佣女工的挡箭牌。四.提高妇女政治地位的策略。

(1)、扫除封建残留对干部性别: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封建残留深深地影响着社会文化教育、社会经济乃至社会政治活动。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等观念仍严重禁锢着女性乃至全社会的思想,成为阻碍女性政治发展的最大障碍。

(2)、提高女性受教育水平。妇女文化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的高低,与其政治地位直接相关,决定着妇女的参政能力,影响着妇女群体的整体参政水平。只有抓住提高妇女知识水平与综合素质这一基础环节,才能提高妇女的政治参与水平,才能使妇女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政治进步和政治解放。搞好妇女在职教育,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政治思想教育,提高妇女政治觉悟和治思想水平。

(3)、完善法律、法规,保障女性公民的合法权益。为妇女参政建立政策与法律相支撑的制度体系。首先,党和政府的领导与推动是关键。决策者要增强男女平等意识,在制定政策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政策对男女两性造成的影响,一旦发现政策对妇女参政有消极影响,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力争使政策之间相互协调,从法律、法规、组织落实等方面确保其执行。同时,党委和政府要采取措施,增加妇女参政的比例,在各级党政部门领导班子的配备中,女干部的职数必须有明确和硬性的比例规定,以强化妇女参政的热情和实力,促进妇女参选率和当选率的提高。其次,加强制度建设是根本,各级组织部门与妇联等相关部门可从制度建设入手,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目标管理制度、人才推荐制度、动态考察制度等,形成培养选拔女干部工作的管理规范,逐步实现工作的程序化和制度化;同时,要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对违背政策或执行政策不力。

(4)、加强妇女参政,提高女性参政意识。国际社会普遍认为,消除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是消除贫困、减少失业, 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扩大女性政治参与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潮流。在对全社会广泛进行妇女参政重大意义宜传的同时,要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其中的男性作为宣传的重点,取得其对妇女政治参与的理解、支持。要把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内容纳人各级党(干),校干部培训计划,提高决策层的性别觉悟和女性参政重要意义的认识,自觉抵制和反对性别歧视,为女性广泛而高层次的政治参与提供公平、公正的自由竞争平台。同时,要大力宣传女干部、女代表在参与国家和公共事务决策方面的积极作用,宜传女代表在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和女性特殊利益方面的作用,宜传提高女代表的总数和比例是妇女政治参与程度的重要指标,激发广大妇女的政治参与热情,营造有利于女性参与政治生活的环境。(5)提高女性党员的参政执政能力

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代表着先进的文化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政治觉悟和参政水平上都比一般人的高,党员在参政的机会上拥有实质的“特权”,注重对女性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尤其是增加对农村女性党员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女性政治觉悟,有利于解放女性思想,保障女性参政。女性在领导干部中所占的总量与比例,反映了妇女在更高层次的进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对女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通过下派锻炼、交叉轮 岗等形式,培养复合型女性人才,提高女干部的政治文化素质和宏观决策能力。同时,要注意培养和选拔女性后备干部,通过建立女性人才信息网络和女性人才档案,广泛挖掘和储备妇女人才,尽可能给女干部多创造一些锻炼提高的机会。

五、总结与讨论:

政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的上层建筑,出现在产生阶级对立和产生国家的时候,并总是直接或间接地同国家相联系。政治同各种权力主体的利益密切相关。各种权力主体为获取和维护自身利益,必然发生各种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冲突,从而决定了政治斗争总是为某种利益而进行的基本属性。政治作为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以国家权力为依托的各种支配行为和以对国家的制约性权力为依托的各种反支配行为,如统治行为、管理行为、参与行为、斗争行为、领导行为、反政府行为、权威性影响、权力竞争等。这些行为的共同特点是都以利益为中心,具有不同程度的强制性、支配性和相互斗争性。

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具有重大的意义,消除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是消除贫困、减少失业, 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扩大女性政治参与已成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一大潮流。

参考书目:

1、《百年中国社会图谱——从小脚女人到社会半边天》

吴燕

中国人民出版社

2、《中国女领导人才成长和开发研究》

叶忠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王行娟:《中国妇女参政的行动》海豚出版社,1995年。

上一篇:社区社保宣传新闻稿下一篇:医疗机构申请校验提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