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小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精选20篇)
1.阳光小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 篇一
中心小学办学思想、办学目标
▲办学思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对学生的一生幸福负责。▲办学目标:把学校办成师生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充满活力的和谐校园,力争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位于区小学教育系统前列。
▲校风:立志勤勉、合作奋进
立志——心存高远、立志成才、持之以恒、追求卓越; 勤勉——专心有恒,孜孜以求,只争朝夕,执著求索。合作——同伴互助,合作共享,凝心聚力,和衷共济; 奋进——自强不息,锲而不舍,坚忍不拔,共进共勉。▲教风:严谨笃学、志存高远
严谨——严谨自律、求真务实、乐于奉献,勇于创新。笃学——尊贤育才,以彰显德,行为世范,育人为本。博学——博览群书,博采众长,开阔视野,丰富积累; 致远——因材施教,诲人不倦,崇尚真理,志存高远。▲学风:勤学好问、善思敏行
勤学——勤奋学习,执著求索,举一反三,格物致知; 好问——主动探究,大胆讨论,汲取新知,乐在其中。善思——善于用脑,勤于思考,刻苦钻研,触类旁通;敏行——言行规范,举止文明,身心健康,奋发向上。
2.阳光小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 篇二
校训:方寸海纳 博学雅行
校风:悦海立人 海润心泽
教风:海涵博爱 春风化雨
学风:笃志博学 扬帆逐浪
育人目标:“做一个具有海洋品质的人”———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 知识像大海一样渊博, 体魄像大海一样刚健, 创新像大海一样奔涌, 具有“善于交往、乐于学习、勤于运动、敢于创新”四大核心素养的海的儿女。
我们着力打造五位一体的“海式教育模式”———
“方寸海纳”的育人环境;
“海润生命”的课程结构;
“活力课堂”的特色范式;
“上善若水”的管理文化;
“海纳百川”的社会资源。
一、“方寸海纳”的育人环境
1.突出海洋文化主题, 营造具有海洋气息的校园文化环境, 让校园环境成为隐形的课程资源。从学校大门的构思到走廊、教室的布置, 从珊瑚虫的书吧到门牌、班牌的造型……每个角落的构建都巧妙展现了海洋文化元素, 以及滴水成海的意境。行走于这所邻海而建的校园, 吸引眼球的不仅有美丽的环境, 还有弥漫其中的浓烈海洋气息, 整个校园沉浸在浓浓的“海味”之中。
2.搭建学生展示平台, 营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环境。我们十分注意收集孩子们的优秀作品、充满生活情趣的照片、生活中绽放出的隽语哲言, 以各种形式把它们展示出来, 让每一面墙壁、橱窗都成为学生个性展示的舞台。
二、“海润生命”的课程结构
我们重新总结规划了学校课程体系, 完善了课程结构。
1.将办学理念转化为课程理念。紧扣“让海蓝浸润生命”的核心理念, 我们提出“方寸海纳、滴水成海”的课程理念。充分利用海洋教育资源, 发挥全体教师的智慧, 给予学生六年滴水成海式的洗礼, 唤醒学生的内在需求, 成就一个独特的水世界。基于这样的认识与理解, 我们将课程命名为“水滴”。
2.将培养目标逐级分解为课程目标。水滴课程的顶层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做一个具有海洋品质的人”, 成为具有“善于交往、乐于学习、勤于运动、敢于创新”四大核心素养的海的儿女。
3.以“海润生命”为经, 以“丰富的本土文化”为纬, 统整课程。水滴课程贯穿基础性课程、研究性课程、拓展性课程, 实现课程的融合与交集。其中“六大领域”、“三类课程”对学校中实施的所有课程进行全面的设计和安排, 把现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设置思考及以此拓展的校本课程进行系列规划, 从课程重构、学科重组、课堂重建三个层面立体展开。
三、“活力课堂”的特色范式
我校提炼出了独特的“三点一体”备课模式, 规范了主题教研、集体备课、年级视导等常规工作, 推出了展示课、邀请课、推门课等多样的课堂形式, 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 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学为基点, 先学后教”为结构, 以“合作探究、精讲精练”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逐步清晰、完善。“海式阅读”、趣味绘画、多学科融合的海洋音乐等课堂, 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在课堂上敢质疑、善表达、勤动手、勇创新, 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得以展现。
四、“上善若水”的管理文化
1.“上善若水”管理的核心理念不仅与海润生命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 同时契合学校成员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特征。这样的管理文化, 让工作变得不仅是劳动, 而是带有理想与奋斗目标, 更能激发教师的激情与发挥潜能。
2.学校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转型。一是将“组织运行”与“学术推进”分开。管理系统主要应对上级的硬性任务, 以服务、支持的方式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学术系统则专注于课程的实施与研究, 发挥教师的才智, 树立教师的专业尊严。二是在管理上将“年级”作为运行主体, 弱化中层管理部门的职能, 将更多的管理和运行放到级部进行。各中心和各年级各学科都行动起来了, 学校的管理就处于主动有效、蓬勃生动的状态。
五、“海纳百川”的社会资源
“请进来”, “走出去”, 邀请家长和社区代表进入学校参与研讨, 同时教师通过家访、社会调查、以社区资源为教学场地等形式, 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与合作。积极开发社区课程资源, 与其建立有效交往机制, 为学校课程资源服务;通过家校联系、爸妈大讲坛, 充分开发家长教育资源, 有效促进家校共育, 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3.阳光小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 篇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就业心理;创业;人才战略
【中图分类号】 G64.2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01
1、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
1.1我国大学生就业供大于求。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广阔的劳动力市场是我国最鲜明的特色,高校逐年扩招输出大量的毕业生使我国本就十分不景气的就业市场变得更是疲惫不堪。大量高校的毕业生涌入市场,致使总体上大学生供大于求。人社部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达到750万左右,2017年将达到765万,同时也给出了近15年我国的大学生毕业人数对比图(图略)。根据奥肯定律,经济的增长对就业市场产生拉动作用,而根据过往几年的就业报告,经济的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弱。而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率到底如何呢?对此,我在各种文献中广泛搜索,我国各省市都会发布当年大学生毕业前各个时间阶段的大学生就业率,总体上来讲,数据是喜人的,有的省份可以达到90%以上。但身为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管理的教师而言,我深知数据背后的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供大于求,而且形势越来越严峻。
1.2大学毕业生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之间差距扩大。现今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還在于,大学生自身能力和素养的不足,专业知识落后、社会经验匮乏、动手能力差,部分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开拓进取的精神。(1)学校的培养方式问题。高校教育与大学生的教育培养方式严重与社会脱节,填鸭式教育在我国大学阶段仍有存在,相比之下,对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经验要求较少,这就使得这部分大学生在走上社会之后在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方面都较为匮乏。(2)当今大学生习惯于安逸之下,缺少吃苦耐劳精神。根据相关问卷,在有去西北部贫困地区和乡镇基层就业锻炼的情况下,绝大部的大学生并不愿去尝试,主要集中在怕吃苦、薪资待遇太低、更怕扎根基层等原因。(3)大学生自我评价失衡。当代大学生一般都在赞扬中成长,通常自我感觉良好,攀比心严重,不能客观的进行自我评价,相关优缺点并未认识到位,而毕业后盲目制定自己的就业预期,制定薪金过高,就业地点要求条件高等等。
1.3大学生就业中的就业歧视。由于目前大学还是能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用人单位面对较为丰富的资源优势,挑三拣四之下就产生了各种歧视规则。可以发现,无论在公司招聘还是事业单位招聘,经常出现的歧视规则有: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年龄歧视、户口歧视、相貌歧视等等,这些都极大的打击了大学生的自尊心,严重的会对自己与社会产生极度的不自信与不安全感。
1.4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供大于求的大学生资源市场造成了企业急功近利,不愿意投入更多资金培养人才,用人单位逐步提高自己的招聘门槛,学历要求、工作经验要求、户口甚至社会关系要求也水涨船高,这对于刚刚毕业走进社会的大学生而言,其难度可想而知,不少大学生望而却步。用人单位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制定招聘计划,定会抹杀一大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加之部分大学生不愿意扎根基层,去西北部发展,慢慢将自己变成待业青年。而用人单位即便招到了符合意向的人才,但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种原因也很难留住人才,再次造成失业和人才的流失。
2、造成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制度原因。目前,我国推行的高校毕业生根本就业制度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采用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面向基层的方针,虽然我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其中的漏洞仍然存在。比如,我国的人才严重分布不均,区域差别大,城市之间差别大,城乡之间差别大,又受到地方保护,户籍限制等因素的影响,阻碍大学生的流动和就业。其次是用人单位。高校的连年扩招,使大学生逐年剧增,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环境下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高姿态,造成人才消费现象。不立足于单位自身的发展现状,设置“高门槛”,造成人才的“一次流失”,而之后的“大材小用”又造成人才的“二次流失”。第三,高校原因。不少高校的发展战略来说追求办学规模大、专业设置全、师生员工多、社会效益广,更不负责任的是,将高校作为地方经济发展、产业效益的风向标。不以科研学术、教学创新和人才培养为努力方向,而在追逐功利、强调效益的路上越走越远,这严重脱离了我国的办学宗旨,严重违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培养出的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无用之才,严重影响了大学毕业生的声誉。第四,大学生自身因素。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社会认知中忽视对大学生的素质和道德教育,多数青少年没有理想,没有报复,不知道生命的意义。家长过分的宠爱孩子,更缺乏对青少年的择业观,就业观等培养,导致学生没有目标,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眼高手低等心理,阻碍了大学生的就业。
3、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指导高校办学的途径和方法
3.1适应社会需要,更新教育理念。高校的办学理念是高校的办学方针,是办学方向,是高校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要定位准确,定位好是学术型大学还是应用实践型大学,明确办学和教育理念,找准自己的办学思路,主动调节大学生供大于求的社会现状。主动适应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设置长远的培养计划,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学科分布、师资力量等等。围绕市场办专业,要强调能力和质量,既要考虑学校自身的条件现状,有没有能力办好专业,又要考虑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是否能适应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发展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综合型人才成为社会以及用人单位的争夺目标。单纯的专业性极强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极具专业素质并有较强人文素养的综合型人才成为人才市场炙手可热的存在。在此背景之下,高校应该在相关办学及教育理念的支持下,以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核心理念,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在鼓励创业的大背景下,积极投身与创业大军,以综合的高素质赢得未来的长远发展。这不仅对大学毕业生本身具有实在的益处,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也具有实实在在的重大意义。
3.2树立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人才战略。围绕学校的特色办学理念,高校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新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战略,逐步缩小企业用人需求和大学生素质之间的差距。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企业的竞争是产品,而高校的竞争是培育的人才。不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企业最终会倒闭,高校也是如此。学校要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一切战略方针都以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探索中掌握知识,提升自身的能力。学校课程设置应体现社会需求,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还有帮助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为社会提供复合型人才,引领学生提升知识水平,注重对知识的运用。很多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就业和社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缺乏人才培养战略分析和定位,导致学校学生就业率不断下降。
3.3高校纵向一体化人才战略。在毕业生就业困难,质量下降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发展应该借鉴企业纵向一体化战略的发展思想,将人才培养纵向一体化,降低企业人才在培养教育成本的同时,有效降低大学生就业中的就业歧视。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应沿着企业生产价值链的两端延伸,控制原材料生产和销售渠道,扩大企业在行业的影响,获取高额利润。从大学生录取方面,要跟自己的人才培养战略相适应,不能一味的追求高分数,虽然目前我国高考制度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是大学可以将自己的人才培养战略特色突出出来,供学生报考志愿时选择。从输出端,高校应和社会、企业相对接,将企业和社会的人才要求,纳入自身的人才培養过程中,从教学到校园活动,到学生日常生活。这种纵向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战略不仅能促进学生的理想和职业生涯规划的延续,同时也将大大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3.4重点培养与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战略。针对用大学生就业中的企业人才高消费问题,高校应当结合企业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特色技能,突出核心竞争力,满足企业的需求。针对当前就业的大背景和人才泛滥的社会局面,高校在突出重点培养的同时,也应该在人才培养理念定位的基础上,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不要将高等教育当成模具,从大学里走出来的学生都高度相似,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学校的人才培养也应该多元化,高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多元化成长的土壤,让学生自由发展,不要用传统的标准去衡量人才,衡量学生是否优秀,应该鼓励学生创新,多元化发展。
4、结束语
在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下,高校应当发挥大学生就业的主导作用,从高校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企业和社会是高校的“人才消费者”,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应当在学生培养的过程中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而不是将问题留给企业和社会。本文结合当前就与情况,就当前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做了简要的概况,同时就大学生就业率下降的原因作出了客观的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主要从高校人才培养战略方面提出了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个人粗浅看法,不当之处,请读者指点。
参考文献:
[1]刘献君.创新教育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8-20.
[2]刘智运.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2-15.
[3]王俊明.新时期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13(8):104-105.
4.兴隆宫小学办学思想 篇四
办学思想:现代化(管理思想现代化、教学设办学目标:
办学思路:以人为本
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现代化)、高质量(干高质量工作、讲高质量课、出高质量人才)、有特长(有特长的文化、善于发现特长、善于培养特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名理启智 科学管理质量至上 绿色校园民主和谐 全员参与全面发展
5.渔洋小学办学思想征求意见稿 篇五
(征求意见稿)
奉行: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三风一训
校训:做一个真善美的人
具体表述为:生命教育求真生存教育求善生活教育求美
真:真实、真相、真诚、真理;(诠释:在教育行为中追求本真是师之灵魂,授人以真,是师之职责。故陶行知先生说: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的本质是实现“做真人”与“做真事”的统一。)
善:善——善良、善心、善行;(诠释:教育是播撒‚爱的职业。“善教于人”和“教人以善”是吐露生命的甘霖,是把教书的技艺和教师的品德密切融合,绽放无限魅力的一种享受,是生命真谛的天然倾泻。)
美:美丽、美好、美景、美德(诠释:在教育活动中,崇尚美和创造美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人类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教育中发现美,孕育美,感受美是我之职责,师之寄托。)
校风:活泼 文明 勤奋 守纪
教风:团结 博学 严谨 奋进
学风:乐学 善学 合作 进取
共同愿景:让生命充满活力校徽:
办学理念:知行合一 内外兼修 做最精彩的自己(或创造最
精彩的人生)
注解:借鉴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知行合一”知指知识或道德观念;行指行为或社会实践,知行统一才称得上“善”。内外兼修即做德才兼备的人,内练品德修为,外显气质,做一个真善美的人。办学思想:为教师搭建一个发展平台,让教师有成就感;为学生营造一个成长乐园,让学生有幸福感。
办学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渔洋小学各楼宇命名
关于征集办学指导思想及校训、校徽意见的通知 校内各部门:
办学指导思想是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对学校建设和发展起重要的指导作用。校训、校徽是学校传统精神、价值取向与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的高度凝炼和形象展示。
为进一步凝练办学理念,彰显办学特色,学校重新拟订了办学指导思想与校训。按照校委会讨论意见,现将办学指导思想征求意见稿和校训、校徽草案印发给你们,在全校范围征求意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请各部门采取一定形式,充分征求教职员工对办学指导思想征求意见稿和校训、校徽草案的意见。
2.意见和建议不限于文件所列之方案,若有好的设计可另纸附上。
6.阳光小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 篇六
第一、心灵在阅读中成长
阅读可以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拓展人生,阅读可以丰富生活、增长知识、愉悦身心。“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一年多来,我校以书香打造特色,以书香追求卓越,让书籍点亮人生,让书香溢满校园为追求,引领全校师生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培养浓厚的读书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 的良好氛围。现将我校在创建书香校园活动中的主要工作做以汇报:
(一)、营造氛围,让校园有书香
我们通过校园文化墙的建设营造读书的氛围。走进校园,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校办学宗旨:“重教兴学,为国育才”“钟灵毓秀,厚德载物”;学校教学楼前与楼侧醒目的励志标语,墙壁的传统文化介绍墙,增设了阅览橱窗、板报不断更换内容,让学生能随处闻到书香。
教室是营造读书氛围的主要阵地,让教室有书香味是最重要的。学校就教室布置,做出了“二个统一,三个特色”的规划。一是统一教室门口的班级牌,二是统一的教室布置。三个特色:就是教室的墙面、素质教育展牌、图书角各有自己的班级特色。让学生在浸润在墨香、书香里;让学生感受阅读、快乐阅读的轻松。
(二)、引领阅读,让学生书山有路
1、设立课程,让阅读有时间
每周每班安排2节阅读课为大阅读活动时间,由各班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或好文章,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利用每天早读、午读的时间让同学们自由诵读经典诗文,或教材精彩片段。
2、言传身教,让阅读有指导
为了教师的全员参与,我们规定教师每天课余坚持读书,并为教师推荐10多本读书,还可网上阅读电子书,要求教师做好读书笔记,撰写心得体会,为教师学习提供条件;有些教师还建立教育博客,记录平时的教学感悟、心得体会,点击率颇高;博客的创建让教师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空间,成就了一批书香教师。
3、好书推荐,让阅读有方向
引导学生有方向的阅读,让孩子们知道那些书可以读。每年学校会购进一些好书给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读。
4、建立班级图书角,让阅读有保障
加强班级图书角建设。通过向校图书室借阅及“献一本,读百本”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促进阅读物的落实,每班图书存量人均不少于2册。同时我们还鼓励学生在家里建立自己的藏书架。
5、亲子阅读,在阅读中凝结亲情
亲子阅读,又称“亲子共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让孩子和家长共同分享多种形式的阅读过程,在学生课外阅读当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共读,父母与孩子共同学习,一同成长;通过共读,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分享读书的感动和乐趣;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
实践证明,我校以创建“书香校园”为突破口,有力促进了学科教学,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学生在阅读中明白了道理,良好行为习惯初步养成,能力得到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和谐发展。今后,我校全体师生将不懈努力、不断摸索,使学校的每一寸土地都释放书香的气息、挥发育人的功效。第二、习惯在细节中养成
一位教育家说过:“孩子的心灵就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你播种一种思想,就会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就会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就会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就会收获一种命运。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养成一种良好习惯。我校以学生行为规范为重点;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为目标。以开展“六个一”体验、实践式德育活动为切入点,即: 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 明白一个道理,获得一种感受;培养一种能力,形成一种品质。通过岗位工作的开展和角色扮演,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实践、感悟。
“六个一”体验、实践式德育活动的开展,开拓了我校养成教育的新思路,提高了教育的时效性与创新性,扎扎实实地推进着我校养成教育工作。学生从细小的生活习惯做起,穿衣、系鞋带、刷牙、叠被子、洗衣服、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等。
我校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由班主任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朗诵一首诗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拖拉,班级建立图书角,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我们利用校园广播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温馨提示,让学生在细节中耳濡目染养成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养成教育工作中,我们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各学科渗透的三结合教育网络,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等形式,使家庭形成合力,增强教育效果。做到“事事在育人,时时在育人,处处在育人,人人在育人”的教育格局。
第三、让教师引导家长建教师助学理念
本,我们针对我校家长实际,针对家长,绝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对教育理念和方法缺乏,难以实现家校联动的现状,同时也为了改变2>5的教育实际,我们提出了这一理念。
如:在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家庭作业中,我们要求提前写好“家长意见”“家长签名”“作业时间”等信息。在家长意见栏中提供“书写情况”、“修改情况”、“学习态度”几项,我们想引导家长进行家庭学习的指导和管理。在学期开始、中期、期末对家长进行沟通和方法的指导。
在如:我们让教师在课堂中建立“生本”理念,让教师们在课堂中不仅亲自指点学困生,同时也有学生帮助学困生,使课堂时间倍化,效果比较好。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把这一亮点放大,逐步探讨并形成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
第四、将语言文字规范化要求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
为有效落实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我校加大宣传和考核力度来提高规范使用语言文字水平。
首先,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全校精神文明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规范意识。在校园的显著位置张贴长久性语言文字规范化的宣传牌和各类语言工作的宣传海报。在班级文化中彰显语言文字规范化内容,每个班级和办公室内张贴讲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宣传口号,教学楼楼梯张贴《论语》名言。教师在校内全面推广普通话,开会使用普通话、交流发言使用普通话,已成为学校里约定俗成的习惯。在学校组织的“三个一”中,早宣誓、午一支歌、晚演讲活动中,每个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和彰显。
其次,将教学用语用字规范化纳入到管理常规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使用普通话,主题活动中出现的文字必须规范,提供给学生的各类读物要有所选择,在学校、班级宣传栏、学生档案材料、班主任手册中用字必须正确规范,学校语言文字工作小组定期检查,根据检查结果,给予一定的奖惩。
7.阳光小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 篇七
天津市将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中开展创新人才培养试验, 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特色。鼓励和支持高中加强学校文化建设, 着力促进内涵发展, 提升办学水平, 形成优势特色。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中学校进行综合高中实验, 适度增加职业教育内容, 支持学生学习职业技能, 达到要求的学生, 可同时取得普通高中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
天津市将加快推进教育督导地方立法工作, 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健全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 建设专职督导队伍。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根据国家相关政策, 逐步实现对各级各类教育督导的全覆盖。加强督学工作, 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督导检查。
8.阳光小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 篇八
【关键词】 集中办学 班级管理 主要问题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3-070-01
从教育适应性的角度分析,“集中办学”是按照年龄划分把更为适合的教育对象集合起来,通过缩小彼此之间的差异,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学习能力等。本文中,笔者主要针对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七年级)集中办学后班级的管理展开研究。
1. 集中办学后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是不存在“七年级”的说法的,小学和初中的分界点是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而“七年级”的称谓并非毫无意义,它体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体制的连贯性,也促进了两个阶段知识体系的进一步融合。但从学生的管理层面而言,小学六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以下简称:初一)还存在本质的差别,在集中办学后,班级管理中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以下几方面较为典型。
1.1 教育理念落差大
在集中办学之后,六年级和初一共同享有学校资源,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生了交流,但在教学方式上,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教育理念。
其中,小学阶段由于年龄小、心智不成熟、性格不稳定,教师基本采取的是全方位管理方式,从学习到生活,以现有的经验作为指导,强调的是学生执行效果,而并非更多地发展其自主能力。学生习惯性的接受老师的指令,并根据教师所提供的标准去判断“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相对地,在进入中学阶段以后,学生的思维逐渐活跃,尤其是接触知识层面、社会阅历的增加,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希望更多的参与其中。在集中办学模式下,如果教育理念落差过大,会导致教育管理的混乱。对于小学六年级学生会不自觉地向初一学生看齐,在课堂上的举动影响正常教学工作,教师对待“不守纪律”的学生要么进行惩罚、要么不闻不问,人为地形成了明显的“年级鸿沟”。
1.2 管理手段不科学
在单纯地小学环境中,班主任或教师都有绝对的权威,学生不会主动提出疑问,而统一选择按照老师的意见执行,这种管理手段本身就不科学。这一情况即便进入高年级阶段以后也是如此,教师说不能做的,就绝对不会触碰,甚至不会思考“为什么”;同时,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对教师的信赖甚至超越父母,这种教育地位的不平衡现象,在集中办学过程中会逐渐冲淡,如六年级的学生效仿初中学生的思维模式,加上独生子女的优越感持续膨胀,就会产生十分严重的师生矛盾,不利于班集体的团结。
1.3 缺乏差异性认同
从教育角度来说,受教育个体中存在的差异性是客观的,作为教师不能忽略这种差异性,而采取统一的要求。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初中阶段的教学工作要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教师更多的发挥引导性作用,让学生不同的性格、行为和观念得到正确的发展。而六年级学生依然处于“填鸭式”的教学思想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独特创造力和创新力,虽然同出于一个校园,但课堂却如同两个世界,缺乏差异性的认同会导致动手能力的丧失和创造力的薄弱。
2. 集中办学后班级管理的对策研究
2.1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加速集中办学的融合
简单地说,正确的教育观即“以生为本”的教学认识,一方面做好教学内容的集中办学“小初衔接”,另一方面要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提高创新意识,把学生作为班级工作的主体;尤其是班主任老师,要多交流多学习,认清小学和初中阶段的班级管理区别,寻找隐藏的规律,更好地发挥作用。
2.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集中办学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平等,尤其是打破小学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活跃的学生,不能简单地归纳到“不听话”“不守纪律”的行列,教师要多从自身反思,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借鉴高年级的课堂教学模式,提供更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
2.3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采取分层式教学方法
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创新力紧密相联,参考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承认个性的发展,如同流水线一样的生产人才,因此造成我国人才缺少创造性。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可以满足每一个水平面上的学生学习需要,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为进入初中阶段学习奠定基础。
3. 结语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的关键是着眼于学生,让学生在集中办学的环境下更好地满足心理需求,不应过度的区分小学和初中的分别,要积极借鉴对方优势,进而提高教学效果,这符合一般教育规律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李炳义. 集中办学与素质教育[J]. 教育探索,1999,03.
[2] 黄春平,翁荣跃.实行农村集中办学 提高教育投入效益[J]. 时代财会,2003,08.
9.五市一中办学理念及办学思想 篇九
办学理念: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办学目标:让学生成材、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办学宗旨:校以育人为本,师以敬业为乐,生以成才为志。
办学思想: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切入点,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校训:坚毅笃学团结创新
校风:文明向上 勤奋求实
教风:敬业爱生 严谨治学
学风:文明朴实 博学勤思
1、成功教育的三个要素:
第一是期望。教师要相信学生,对学生有美好的期望,使学生也对自己产生期望,从心灵拥有梦想。
第二是机会。教师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反复成功的学生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学生越来越差。
第三是鼓励。教师既要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要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信心越来越足,行为越来越自觉。
2、成功教育“三个相信”的教育信念:
“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多方面的成功”值得每位教育者借鉴
”“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教师的‘天职’
第一中学简介
五大连池市第一中学始建于
建筑面积10425平方米。具有标准化的理、化、生实验室和语音室、微机室、图书室及音体美活动室,校园文化建设独具特色。学校现有
其中,高级教师34人,中级教师
校多年来坚持“科研兴校”
树立了“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办学目标。在正确办学思想的指导下,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获省级奖项30余人次。学校教师有
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地级刊物上发表。
动先进集体、省“三育人”先进集体、黑河市教科研实验基地、黑河市创先争优先进学校,连年荣获五大连池市级教育教学先进集体、集体等荣誉称号。
10.办学思想 篇十
办学思想:创建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合格加特长的学生。办学目标:创建南乐县农村一流学校。
办学特色:
1、构建书香校园,开展国学教育。
2、开展传统体育项目和游戏活动。
校风:勤学、健康、尚德、向上
教风:求真、务实、躬行、超越
学风: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快乐
校训:读懂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
办学思路:
1、坚守三条红线,提高政治敏感性
(1)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工作纪律、财经纪律;
(2)安全大于一切,没有安全,也就没有一切;
(3)不乱收学生一分钱。
2、坚持一个中心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倡导两个追求
(1)大胆追求教学上的名;
11.办学思想领导的着力点 篇十一
“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思想的领导”,这话认同者与引用者均多,而真正做起来,领导好思想又十分不易。从事校长工作十几年了,我积累了一些思想领导的认识和经验,乐于与大家分享。
一、开阔视野,统观教育
办学育人要放开眼界,开阔教育视野。我将此喻为既要学会“打井”的能力,更要掌握“找水”的本事。在现实工作中,只要把一个教师放到班主任的位置上,或安排好上课时间表,他们就“不用扬鞭自奋蹄”,每天都十分努力地工作着。这就是说,教育工作的特点和文化氛围,会陶冶着教师,使他们做好埋头“拉车”、专心“打井”的工作。而办好一所学校,做好教育工作,还需要有抬头看路的视界,有观势寻水的眼光。对此,我认为教师的自觉性是有所欠缺的。当然,这不能怪老师,确实是课堂教学、学校生活的特点使然。但我们在学校工作中又会分明地感受到,一个能在课堂上教好书,在业务专攻上有本领的教师,要想成为一个更出色的教师,其教育的胸怀和思想的宽度,又是何等的重要。现在有几句比较上口的话:“眼界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气度左右格局。”强调的就是做工作要打开眼界,拓展思路。
关于开阔眼界培养人,我举个挺说服人的例子。在韩国,有个小小的幼儿园,幼儿园的办园人把园内最大的一块空间给了“世界”,她们把一幅世界地图绘制在了墙上。每天送孩子入园的家长和孩子,都要面对这面世界墙。不仅如此,办园人还把最大的空间给了“中国”,中国的地图、天安门、长城、人民币、熊猫、服饰、菜肴等等,均在孩子们的视线中。看着这些图景,您不用听什么解释,就能理解这所幼儿园的培养思想,即从小就让孩子们放眼世界,放眼中国,将来做能够在世界生存、在中国发展的韩国人。一个幼儿园的教育尚且能够做到如此,从事中小学校教育的领导者是否该做得更自觉呢?回答必是肯定的吧。
认识到位了,做的时候还要强调智慧。关于开阔办学育人的视野,我常用的方法是带领班子和教师看地图,看教育图示。比如,将北京市、宣武区的行政地图挂在墙上,将发展规划信息收集起来,认识学校所在的城市和社区面临的发展形势、可能的办学机遇、发挥的教育作用,这样就能认识自己所在学校的办学远景,做好恰当定位,探寻发展资源。我现在领导的学校,开设了宣南文化的跨校选修课程,即在区域办学视野的认识中获得的启发。在我的电脑里总保留着一幅中国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图示,我常常观览它,思考它。这图示使我清醒地看到中小学校的教育位置,也时时警醒着我要承担好教育的责任;它也告诫我,不要因自己的学校位居一点而小视其作用,也不能因位置不可或缺而盲目自大,做“井底之蛙”。
我相信,一个看世界、看社会、看教育的办学育人的团队,自会不断拓展生存空间与发展空间,成为追赶潮头的“赶路人”。这就是我作为一校之长办学思想领导的着力点之一。
二、确立理念,明晰思路
理念,即笃信的思想观念。关于理念的作用,有这样的说法:请关注你的理念,因为理念决定语言;请关注你的语言,因为语言决定行为;请关注你的行为,因为行为决定习惯;请关注你的习惯,因为习惯决定性格;请关注你的性格,因为性格决定命运。话说得虽然武断了些,但语言的逻辑反映的是生活的真谛,人的活动起于理念,最终会影响到命运,个中道理还是显而易见的。
做好办学育人工作,强调理念先行,强调坚定教育理念,拓展教育思路,重视教育实践。办学坚定理念的过程,其实就是树立教育信仰的过程。理念影响行为。正确的理念导致正确的行为,错误的理念导致错误的行为,有偏差的理念导致有偏差的行为。因此,树立起科学的理念,用其指导教育实践,是一个有必要解决好的办学命题。
关于理念的丰富与成熟,国外有学者总结出了这样一个模式:认识初始,是处在浪漫的阶段,而后升华为精准的阶段,再后是达到通识阶段;然后又是高一级的浪漫阶段,高一级的精准阶段,高一级的通识阶段,如此循环,逐渐发展、成熟,形成思想信念。理念的确立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以至无穷发展的过程,也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到感性,进而形成新的理性认识的过程。
关于理念的丰富与成熟,我的磨砺方法是:微观觅智慧、中观明思路、宏观精理念。所谓微观觅智慧,即注重在实践中收集教育思想的火花,捕捉师生的行动智慧,将其作为思想的素材进行理性加工;所谓中观明思路,是说要将理性加工的认识归纳、分类,形成指导实践的工作思路;所谓宏观精理念,是指要将工作的思路纳入一个纲领性的理念中,使之表述简明,观点明确,感召力强。比如,在德育实践中,我们会经常见到树典型的教育活动、疏导心理的谈话、惩戒教育的控制、反思内省的要求,等等。将这些丰富的实践做法进行思路整理,我总结概括出了“德育讲六力,六力成合力”的德育思想。德育的“六力”为:理想教育的感召力,榜样教育的示范力,法纪教育的规范力,身心健康的调节力,自我修养的内省力,实践锻炼的躬行力。此“六力”要成合力,最终指向“修德”以“成才”。我将这一德育认识的系统思考与表述,作为著述的标题框架,编著了《修德育才》一书,作为中国名校办学模式丛书中的一本,出版发行。
追踪现代教育的优秀人物,不难见到,他们都是有思想的楷模,都是系统思考的高手,也都是用最明确的理念统领行为的榜样。办学育人要有理念、有思路、有行动智慧,这是指导实践的宝贵经验,也是我办学思想领导的着力点之二。
三、厘清价值,追求效益
在教育实践中,无论是生成思想,还是发动行为,都有一个看不见的尺度左右着人,控制着人。这个尺度关涉人的认识和行动,我们将其表述为价值尺度,或曰教育价值观。通俗地讲,价值观是有关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是想不想做、值不值得做的认识。你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自然就会认为不值得做好。 在一个一个有关“值得的”看法的背后,是一整套具有普遍性的、有组织的观念系统,这一套深层的观念系统就是价值观。办学育人,左右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就是这一价值系统。
引导思想,必须重视引导价值观,必须要重视价值观的澄清与教育。大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小到教职员工的一言一行,什么乐于做,什么不乐于做,什么做得好,什么做得差,都与做事者的价值追求有关,都与一个人的内心价值尺度有关。思想的领导,领导到人的内心深处,就应该对人的价值尺度产生影响。关于价值尺度,每个人都有,但人与人、部门与部门、师生员工的价值追求的标准往往是有同也有异的,同则向一个目标努力,异则出现价值冲突。减少价值冲突,使学校办学育人的行为趋向一致,形成合力,就要进行价值观的厘清,就要用符合教育规律的价值标准育人。
建立学校共同的价值标准,使学校的育人团队在共同的价值追求上积极工作,是办学者的重要责任。学校共同的价值标准该怎样确立呢?这与领导者的办学认识、思想境界、教育追求密切相关。我曾见到某地有位校长,花数万元包租了横跨马路的广告牌若干,在上面写了这样的广告语:热烈庆祝我校有5名学生超过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某校在学校的大门内的醒目处,设立了“为精英服务”的大字橱窗。某校在学校楼顶处,安装上霓虹灯照明的标语“百年名校,状元摇篮”。很显然,这些学校以培养出优秀的、拔尖的、考试第一名的学生为最高荣誉,其价值境界如何呢?我们引用哈佛大学的校长在校庆中的一段讲话作一对比吧。在哈佛大学350年校庆之际,有人问校长,学校最值得夸耀的是什么?校长回答说:“不是哈佛出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让进入哈佛的每一颗金子都发光。”比之前面诸位校长的价值追求,谁高谁下是不是即刻分明!
对学校办学育人经常进行价值梳理与澄清,是十分必要的。关于建立办学育人的价值尺度,我提出,校长办学要“四指向”,即指向社会的人才标准、指向学校的文化功能、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指向教职员工的职业利益。校长办学,要对上述四个方面的价值都设尺度,并且能平衡各方利益,使教育价值观得到认同,趋向一致。我认为,教育就是在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的需要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把学生引向社会。社会的人才需要是有层次的,我将这层次划分为:合格公民、职业素质、核心竞争力。人的潜能与社会的需要决定了教育要培养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这是成为人才的基本层次,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使各种潜质的学生各得其所,成人成才。在学生接受基础教育阶段,我要求师生要共同追求德不危,智不次,体不弱,美不俗,劳不惰。因为,品德不良会成危险品,学习不力会入次等品,身体不好会成残废品、心理不强则是易碎品,审美不雅会是低俗品,劳技不能更是无用品。
在学校管理的价值平衡上,我提出,学校的办学育人,要“三关照”,即办学一定要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为学生的终身成才奠基;办学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为了突显核心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办学还必须使学生适应选拔,这是保证学生生存与发展的直接利益。校长在发挥领导作用方面,上述“三关照”要全面统筹,上述“三关照”皆不可废,皆不可弱。
不断厘清办学育人的价值尺度,确定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就可以为学校的发展指明方向。这是校长办学思想领导的着力点之三。
四、宏扬精神,激发活力
我曾经应邀到一所学校做教育诊断。学校的突出特点是抓常规管理,用校长的话说,是敢于在教师常规管理上“较劲儿”。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学校把教师的常规管住了,也把教师的“灵气”管没了。由此引出一个话题,校长领导学校,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我认为,是带出队伍的精气神儿,也就是以精神的引领为上。
所谓学校办学的精气神儿,指的是一种办学的活力,一种文化的生气,这种活力与生气,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面貌、学校的主导价值力量。校长办学,要赋予常规管理以人文内涵,在此前提下,伴以必要的常规管理要求,才是对专业性强的教师工作适用的管理原则。如果把对教师的管理变为纯技术的、纯事务的,甚至纯量化分数的常规控制操作,就会消解教育的人文含量,使被管理者更多地迎合规矩,时间一长,必然是缺少创造灵光的。学校办学,要有更多的精神“含金量”,要在宏扬精神,激发精神活力上大做文章。
校长抓学校的精神建设,操作点是引领、升华、示范。
校长要做学校精神建设的领航人。古人云: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格魅力很强的温家宝总理说:要有仰望星空的理想追求,要将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和有道德力量的国家。自古至今,凡有境界与追求的人,无不表现出精神的执着与境界。校长要引领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精神,要鼓励教师表现出敬业、爱生、钻研、创造的个体精神,要鼓励学校工作团队形成协作、奉献、互助、共融的团队精神,要鼓励教师树立爱国、爱人类、爱自然、爱满天下的社会精神。
校长要做打造校园精神的建设者。我曾让教师总结在身边感受到的学校精神,他们概括出了自己的学校具有“敬业精神,爱生精神、协作精神、爱校精神”。我将这些教师认同的精神上墙宣传,进一步发扬光大。我还让教师提建议:学校还需要打造的精神是什么,你在工作中希望还应有哪些精神。教师积极参与,他们提出了所呼唤的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钻研精神、奉献精神”等。我将这些大家呼唤的精神再进行宣传,并在实际工作中强化上述精神。像这样在教师呼唤的精神上下功夫抓建设,并逐步地使之形成教师在身边能够感受到的精神,结果新的精神力量就会在集体中涌动,你所领导的学校,就会形成由精神主导的文化氛围,到那时,常规管理的水平就会提高,即使你没有要求到的常规,教师也会做得十分出色。
校长还要做弘扬校园精神的示范者,通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与鼓励创新的胸怀,促进学校精神境界的提升。如果学校在校长的影响下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面貌,何愁没有活力与生气!在思想领导的办学工作中抓精神,以精神来激发工作活力,这是校长办学思想领导的着力点之四。
用上述思想领导的四个着力点来组织办学育人工作,学校的发展就会生机勃勃。我曾以诗喻曰:视界极目望,价值厘定强;理念乾坤立,精神四海扬。□
12.减负提质, 吸纳名家的思想办学 篇十二
从宏观看———教育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
从学校看———教育要加强“管理、考核、评价”。
从管理看———教育应针对“领导、教师、学生”。
从领导看———教育要体现“思想、过程、结果”。
从思想看———教育要关注“理念、措施、目标”。
从教师看———教育本身是“传道、授业、解惑”。
从学生本身及培养目标看——重点在于“习惯 (修养及品质) 、智慧 (知识及态度) 、技能 (技术及能力) ”等各个方面。
开县的初等教育提出“以入口看出口”, 我理解为“以起点看终点”。这个制度适合每一个学校, 每一个教师, 乃至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让每个教师在现有教育质量的基础上逐步提高, 让人人看到希望, 人人有所作为, 生生有所进步。
学校的落脚点在于提高师德、师能, 目的在于使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这就体现了“教” (教师本身素养) 和“育” (学生本身受到的感化) , 也包含了“教” (传道授业过程) 和“学” (学习体验过程) 等教育教学四个方面。下面引用名家的观点, 着重谈谈学校领导、学校教师、学校学生和教学方法、教育科研等五个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
一、关于领导管理
我首推苏霍姆林斯基:他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说:“对学校的领导, 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我竭力做到居于我这个校长工作首位的, 不是事务性的问题, 而是教育问题。”他认为一个合格的校长必须是“教师的教师”。他说:“我们在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这就是一种高境界的教育家办学思想, 也是“细节决定成败”与学校文化、教育目的的体现。对于我们学校而言, 就是如何“创造适合教师发展的管理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要深刻理解“适合”这两个字。目前, 除时下对领导潜心办学、带头上好课、静心教育, 对领导个人进行品质、政绩、教绩以及家庭关系的考核的具体措施外, 还要关注八个字———即领导的“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能力, 还要关注领导个人的态度及方法, 端正态度和方法就是要“以人为本, 赢在激励”, 这样可能产生比较理想的管理效果。当然, 作为领导者, 最起码的是“为人为事不违法, 谋财谋利不谋私, 敢作敢为不蛮干”。这就是领导的认知目标及工作努力的方向。
二、关于教师培养
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 生活即教育, 知行做合一”, 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知”和“行”是核心内容。对于本校教师的培养, 我个人认为应朝着四个字努力, 即“眼高手低”———“眼高”就是视线要宽阔, 也就是“仰望星空”, “手低”就是要“脚踏实地”, 切忌好高骛远、华而不实。同时还要求个体要不断加强思想、业务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自觉服从思想 (师德) 、情感、制度、业务等管理要求, 积极参与层级培训, 自觉接受教育督导、改进作风, 增强创新能力, 做学生的导师、服务员和知心朋友。最后还要牢记: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新手教师—胜任教师—熟手教师—专家教师—研究型教师”的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
三、关于学生培养
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树人的根基在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他把自己的思想概括为一句话———“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即提倡引导与启发, 使学生达到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公关能自勉的主动境界;英国大思想家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东汉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肯定一切知识都来自后天的学习;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 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他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首先提出儿童学前教育问题, 他最早提出了理智、情感、意志等心理学上的问题。我们也要求对学生的培养要“有教无类”“授之以渔”“因材施教”, 尽力做到全面、合格加特长, 这是“普及”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发展方向。
四、关于教学方法
古希腊哲学大师、教育家苏格拉底之“苏格拉底谈话法”, 是启发式教学的雏形, 主张从暗示中得出正确答案。他认为, 教育的最高使命是启发人的智慧, 培养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捷克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夸美纽斯, 他从事“泛智”研究。泛智就是使所有的人通过接受教育而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 并使智慧得到普遍发展。他认为:“一切知识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 教学应从观察实际事物开始。”他把学校称为“人性的工厂”。他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太阳底下再没有比它更优越的光荣职业”;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教育理论家卢梭 (进过收容所, 过着乞丐一般的生活, 尝尽人间辛酸, 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教育, 完全靠自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反对成人不顾儿童的特点, 强调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遵循自然的要求。他认为, 教育的目的应是培养“能保持人的本性”的“自然人”, 反对体罚 (缺点是忽视了系统传授知识的必要性) ;德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是“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 他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教育理论家。他认为:兴趣是教学的基础。他提出“好的教学过程应该分成四步: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创始人。他要求学校为学生创设相当的环境, 使学生“由故事而学习”。学校应该“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 而“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他认为,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材料、更多的教学用具、更多的做事机会;我个人认为———教无定法, 学无定法, “言传身教”“因材施教”是最佳的办法。
五、关于教育科研
著名教育家, 大连理工大学主要创始人之一屈伯川, 他认为, 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是提高师资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根本大计;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杨石先主持南开大学30年, 他提出“科研助教, 实践导学”;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科研能提升教育工作的境界与效力, 将呆板枯燥的教师工作改头换面, 变得生机勃勃;教育科研是每位教师心灵深处的需要”。不难看出教育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在提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背景下, 教育科研应在“提高质量”上下工夫、做文章、求实效, 而提高教育质量的主要渠道在课堂, 因此, 要研究课堂教学的原则、策略、方法、艺术、技术或途径等方面, 始终做到“课前研、课中展、课后思”, 力求提高每一堂课的课堂效益, 从而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13.西池学校办学思想 篇十三
办学策略:以科研作为动力用行动昭示能力
以才干体现魄力用成果展示魅力
办学主题: 建优美环境树优良校风创优异成绩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五位一体的和谐发展
办学核心:精心把握教材尽心改进教法
用心锤炼语言专心学习理论
细心积累资料耐心培养学生
热心学校管理倾心特色教育
备课要有穿透力执教要有冲击力
语言要有感染力行动要有感召力
待生要有亲和力交流要有向心力
课改要有生命力成果要有公信力
办学作风:
理念: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校训:至淳博爱敏学和谐
校风:兢兢业业办实事实实在在创特色
教风:扎扎实实打基础真真切切育特长
学风:事事处处求学问点点滴滴学做人
教师应做到:有健康的体魄有农夫的身手
有科学的头脑有艺术的兴味
有博爱的胸怀有求真的作风
有创新的精神有实践的能力
14.学习《著名校长办学思想》体会 篇十四
我认真研读了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朱永新同志主编的《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通过学习原文、细致研究名家的办学思想,治校方法,我发现他们虽然各有各的不同校情,但科研兴教的现代办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治校策略、严而不死的教育管理、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等方面的办学思想是一致的。从书中,我的思想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洗礼,我的心灵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震颤。这是一本十分难得的好书,值得校长们一读。
在学校发展的诸要素中,关键所在是作为学校灵魂的校长,唯有优秀的校长,才能为教师的健康成长提供宽阔的舞台,才能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高万祥校长追求“让全体师生在校园里过得更好、活得更好、发展得更好”的境界;看到了刘京海校长“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功”而常常忘了到幼儿园接自己的孩子;看到了李金初校长怎样大胆改革、精心选择,使学校很快发展成为“不是重点的重点”;看到韦力校长在41年的治校生涯中如何精心“编织人才的摇篮”,听到他那“体现我生命价值的岗位是教育,是校长工作。人若有来生,来生我还干这一行”的肺腑之言;看到冯恩洪校长如何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一门科学和一种艺术而孜孜不倦地“探索明天的教育”;看到丁浩生校长对校长是“家”不是“官”,是“家”不是“匠”,是“家”不是“神”,是“家”不是“商”的精辟论述;也看到了邱济隆校长站在教育思想的高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大手笔。在这本书中,每一位校长都有一串动人的故事;每一篇文章都闪烁着校长们教育新思想的光芒;每一段文字都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和启迪。
“校长是教师的教师,他应该是一所学校中最有学问的人,他更应该是一位道德高尚并富于人格挽救魅力的人。一位优秀校长的人格应该是高山仰止无法估量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将会日益清晰地化作一座永远值得怀念的人格丰碑,化作永远滋润校园的美好的精神营养。”这是张家港市第一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高万祥写在卷首的一段话,他是这样说的,更是去样追求的,多么这憾人心魄啊!“教育思想是办学的灵魂,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管理水平是办学的关键。”这是北京市四中邱济隆校长在三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及学校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形成的办学指导思想,简朴的语言道出了当今学校教育工作的真谛,尤其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秘诀。细细品味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令我辈要为之孜孜以求一生一世,学习、探索一辈子。“因这有自觉,校长就成为有心人,全心全意投入,重视积累实践的感受和经验,借助教育理论、管理理论的学习。以先进理论为指导武器,观察实际,总结实践经验,向同行学习,一步一步把自己武装起来,充实、丰富起来,从自发走向自觉,动态地使自己的素质修养适应办学要求,这恐怕是校长成长走向成功之路。”这是天津一中校长韦力积41年创业实践得出的一条结论,字字掷地有声,句句撞击心扉。
15.黄宗羲的办学思想与成就钩沉 篇十五
黄宗羲多才博学, 一贯注重典籍阅读和治学研究, “尽发家藏书读之”、“以承东林之绪”, 其为学领域广泛, 成就斐然, 于经史百家及算术、天文、释道、乐律等无不涉猎, 其中又以史学造诣尤深, 清廷撰修《明史》时, “史局大议必咨之”, 足见其声望之大。黄宗羲一生著述宏富, 依史经、数学、律历、诗文等类多达五十余种和三百多卷, 其中较为知名的著作包括《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孟子师说》、《今水经》、《四明山志》等。
黄宗羲对学校教育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思考, 认为“学校之盛衰, 关系天下之盛衰也”, “自古圣贤, 盛德大业, 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同时, 黄宗羲积极参与学校变革, 认为“愤科举之学锢人, 思所以变之”, 提出“爱其子而不教, 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 犹为不教也”的人才教育观点, 在学校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黄宗羲的办学思想
首先, 黄宗羲视学校为一个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之地。黄宗羲认为, 学校不但应当重视理论方面的论说教学, 而且应当重视实践方面的力行教学, 主张“学贵履践, 经世致用”和“躬行实践, 力学致知”的办学思想。按照黄宗羲的观点, 教育的根本要义在于培养那些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建业立功的“纬天经地”的优秀人才, 学校的所有教学自然也应当围绕“致知”这个核心主题来广泛进行开展, 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就必须教会学生积极主动去追求广博的知识积累, 因为“生之非不贵重矣, 乃不能积之以至亿人之人, 兆人之人, 而终成其为一人之人”。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 黄宗羲本人也是以身作则为学生作出表率的, 其堪称嗜书如命、好学求思的典范。按照其弟子李杲堂于《奉答犁洲先生》一文中的记载, 黄宗羲年逾六十之时, 依然好学苦读而手不释卷:在秋冬寒冷季节, 他盖着温被, 烤着炉火;在夏日炎炎季节, 他麻帷蔽体, 每至丙夜。除了注重知识积累之外, 黄宗羲还认为“道无定体, 学贵适用”, 主张“文以载道, 经世实用”, 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知识的应用, 强烈反对那些空谈修身养性、脱离社会现实的做法, 而不能满足于仅仅是“两脚书橱, 一介腐儒”。这种教学原则一方面提倡读书活动, 强调对知识的日常积累, 另一方面重视实际应用, 于实践中学习各种本领[1]19。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黄宗羲主张学校应当鼓励那些善于进行独立思考的学生。黄宗羲认为, 学校教育贵在创新, 应当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 抛弃因循守旧, 特别应当摒弃那些“依门傍户依样画葫芦者”, 倡导“小疑则小悟, 大疑则大悟, 不疑则不悟”。凡是遇到弟子表现出独创的精神, 黄宗羲总是倍加欣赏和交口称赞, 比如某日, 当弟子董吴仲对学校老师刘宗周的某个学说存在一丝疑虑而撰写文章向他悉心请教之时, 黄宗羲对其善于独立思考和秉持怀疑观念的学习态度给予了切实的肯定, 认为凡是对学问持如此质疑的人方可以称得上是“真善读书者也”。黄宗羲这种鼓励独立思考的教育理念, 关注学生的学习内容取舍、学习过程探究和教学过程安排以及认同“怀疑”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完全符合学习的基本规律, 至今仍对我们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其次, 黄宗羲视学校为一个多样和活跃的人才选培基地。黄宗羲认为, 学校不应仅仅局限于呆板凝滞的科举取士, 倡导通过多样化的不同渠道录取和选拔优秀人才, 旨在防止和避免高官显要在录取过程中凭借长辈权势采用不正当的方式胜过普通贫寒子弟, 造成不公正的现象。在此背景下, 黄宗羲倡导学校要善于发挥学生群体“讨论辩难”的积极作用。由于学生来源背景和知识层次各有差异, 因此对于某一问题的看法是不尽相同或存在疑虑的, 在传道授业过程中, 黄宗羲采用了学生自修、集体讨论、老师解惑等三段式的教学方法, 要求学生首先进行独立思考, 然后开展集体辩争讨论, 最后再由老师予以解答疑惑。如此的教学方法深得学生的好评, 其不但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而且使学习的氛围达到张弛有致, 所以常常能够“一义未安, 迭互锋起”, 产生出许多全新的思想火花, 形成“发先儒之所未发者, 尝十之而三焉”的良性状态。
黄宗羲目光远大、高瞻远瞩, 对于学校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独特和崭新的看法, 他批判了宋明理学中陈腐的课程教学体系, 倡导因材施教,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在宋明理学中, 经常出现如下的荒谬论调:他们往往将善于理财者称为“聚敛”, 将猛于作战者称为“粗材”, 将倾于时政者称为“俗吏”, 将长于著书者称为“丧志”, 总之一概比不上他们所钟情的“心思”。对此, 黄宗羲大胆地提出了自己设计的学校教程蓝图, 即学校除了将传统的经史典籍列为教学和考试的主要内容之外, 同时还应当开设一些包括历算、乐律、火器、水利之类的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方面的实用性课程[2]91。黄宗羲这种提倡开展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办学思想极大地突破了当时僵化死板的以儒家经史为主的教学模式, 其要求学习者不但要善于掌握中国的传统经史典籍, 也要广泛学习各种现实生活当中必备的实用知识, 充分体现了其远见卓识和超人胆略, 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
再者, 黄宗羲视学校为一个舆论和议政的重要关键场所。在黄宗羲看来, 学校的设置, 除了用于培养人才之外, 还应该成为左右朝廷政局的强大舆论力量基地, 目的在于“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以达到“朝廷之上, 闾阎之细, 渐摩濡染, 莫不有诗书宽之气”, 进而达到限制君权、监督政府行为的目标。按照黄宗羲的观点, 太学祭酒的地位应当与朝廷的宰相完全相等, 各地的郡县官员, 应当按期到学校执弟子之礼, 悉心聆听教师讲学。他还鼓励学校积极评论时政, 参与是非判断, 以言论倡民主。尽管黄宗羲的这些设想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是不可能得到实现的, 但是其关于学校功能和作用的深层思考却是相当难能可贵和令人钦佩的, 及至清朝末年, 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所提出来的君主立宪方案和新学发展体制, 实际上就是从黄宗羲的近代民主思想和办学体系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3]81。同时, 对于学校教育中的“师道”行为, 黄宗羲也特别讲求和强调, 他认为教师不但要具有真才实学, 而且必须要做到品行端正, 为人师表, 特别要求教师能够身体力行、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参与时事议政和监督朝政。
二、黄宗羲的办学成就
以先进的办学思想为指导, 在今浙江宁波、绍兴等地, 黄宗羲广开学堂, 传道授业解惑, 培养了数量众多的学生门徒, 著名弟子包括万斯同、全祖望、邵晋涵、章学诚、仇兆鳌等, 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成为后世的知名大家, 显示出黄宗羲非凡的办学成就。
比如万斯同就是黄宗羲的得意弟子, 他自幼聪明灵敏, 读书过目不忘, 在其八岁时就能熟背《扬子法言》等古籍, 记忆超群。师从黄宗羲后, 万斯同如虎添翼, 学问和知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按照老师亲身传授的学习方法, 他广泛博览天一阁等地藏书, 学识和思想日渐锐进, 博闻和通晓历代诸史, 特别是熟悉明代历史和掌故, 最终参与我国史书《二十四史》的编撰工作, 功成名就, 成为蜚声国内外史坛的著名历史学家。
又比如全祖望也是黄宗羲的得意门生, 他“学渊博无涯”, 特别承继了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 终于历练成为清代浙东史学名家。秉承先师的谆谆教导, 全祖望将经史之学作为研读的基本内容, 并结合时事发展的现实概况和个人的深刻理解, 继承与弘扬并举, 吐故而纳新, 尤其对于南宋以及晚明文献多有卓越贡献, 他一生虽然贫病交加而又笔耕不辍, 三十七岁时三笺《困学纪闻》, 四十二岁时补辑《宋元学案》, 晚年依然呕心沥血七校《水经注》, 延续了黄宗羲细致入微、精益求精的治学特点。
摘要:黄宗羲,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学校教育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思考, 积极参与学校变革, 提出自己的人才教育观点, 在学校教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关键词:黄宗羲,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成就
参考文献
[1]季学原.黄宗羲教育改革思想的借鉴意义[J].宁波师院学报 (社科) , 1995 (3) .
[2]王涛.黄宗羲教育思想对明清实学思潮的影响[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 (哲社) , 2008 (5) .
16.阳光小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 篇十六
一、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满足学生生命发展需求
课程是学生生命发展的重要资源。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其所涵盖的知识体系无不体现出促进生命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学校在研究课堂教学时特别关注“备课”这个环节,强调要备教材、备学生,把课程资源与生命个体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抛开生命个体谈课程,课程就是没有血肉的空架子;抛开课程谈生命个体,生命的活力就得不到支撑。为了把课程与生命发展结合起来,学校在尊重生命发展规律的前提下,确立了“促进学生多样性及个性发展”的课程建设目标,建立了“长子营中学生命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生命的存在、生命的成长以及生命的品质三个部分,其中生命的存在包含生命安全、运动与健康两个板块;生命的成长包含学科基础、知识拓展、心理健康、综合实践四个板块;生命的品质包含梦想铸造、品格修炼、文化传承、艺术追寻四个板块。
生命教育课程体系中的10个板块既包含了义务教育阶段各个学段的国家必修课程、地方课程,还包含了学校开发的《米粒画》《生活中的科学》《校园心理剧》等特色校本课程。10个板块之间融会贯通,相互补充,为学生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源,充分满足了学生生命多样性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在健康、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的提升,使每一名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二、优化教与学方式,绽放学生生命活力
课堂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渠道。在追求高效课堂的行动中,我们常常说“把课堂还给学生”。那么,具体该怎么做?为此,学校把着力点放在了研究“教与学的方式”上,深入研究符合我校学生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认真研究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以及“学习金字塔”理论,并组织教师、教研组长、教学干部进行多次研讨,制订了一些教学改进策略。在众多的改进策略中,逐渐关注到“读、研、讲、练、评”在教与学中发挥的作用,为此提出了“读、研、讲、练、评”五字两主体的教学模式,以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运用“读、研、讲、练、评”组织教学,从学的角度看,是学生在课堂上“学”的行为,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从教的角度看,是教师组织“学”的行为,明确了教师“教”的内容以及组织教学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课堂上,以师生为主体的“读、研、讲、练、评”使学生“学”的行为可操作、可评价;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读、研、讲、练、评”时,做到了面向全体,关注差异,调动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搭建了更多的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自信展示中绽放生命活力。
三、尊重个体的多样性,展现学生生命价值
学生是具有多样性的生命个体,教育要顺应生命的这种多样性。为了将学生的生命多样性展示出来,一方面,学校积极开展各类评价活动,挖掘学生生命中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建立自信;另一方面,大力开展特色活动,为学生发掘自身的闪光点搭建平台。
结合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为每位学生制定了评价手册,记录学生在各年段的成长历程,用学生成长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前行。学校还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拓展到“班级月工作评价”中,让学生在团队中展现自己的价值。
一方面,学校制定了“周反思”制度,即学生每周都要书写反思日志,并将反思日志的主要内容填写在“反思卡”上。起初,学生反思的内容几乎全部与学习相关。渐渐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从态度、习惯、待人接物等方面多角度地反思自己的表现。
另一方面,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读书写字活动。每天,要求学生坚持15分钟的写字练习;每周,学校聘请书法教师为学生分年级做书法知识讲座;每月,学校德育处组织各年级开展书写评比;每学期,在学校艺术节上进行书写展示;每学年,邀请家长、任课教师参与书写工作的研讨与交流。书写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学会规矩做人、专注做事,也逐渐懂得“只有坚持才有希望”的道理。
总之,评价、反思、书写等育人活动的开展,为学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生命成长氛围,展现出生命的价值。
四、发挥公共关系作用,搭建学生生命的成长网
学校的各项育人工作是由家庭、社区等相关利益者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的。我校坚持开放与融合的办学原则,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化办学模式,为学生生命成长创造优质软环境。
首先,我校抓住教研协作区内小学、中学、高中等学校的优质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和区域内的小学密切合作,在学生的习惯养成、课程开发、体育、艺术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设计并组织学生到区域内的优质初中校、高中校开展游学活动,走进这些学校的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进取精神。同时,组织学生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印刷学院等高校,和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爱心社的学员们到校和学生互动交流,让学生尽早明白大学阶段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良好的习惯。这样的活动,为学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斗志,引导他们树立理想并为之不懈努力。
其次,我校还构建出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横向合作链。落实家访制度,组织班主任逐一走进学生的家;开设家长大讲堂,交流家教方法;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参加学校重大特色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资源单位、养老院等,了解社会、关爱老人,让生命的意志品质在社会实践中得以锻炼。
校际间的纵向合作以及家、校、社会的横向联合,使家、校、社会等利益相关者在育人层面达成共识,为实现共同的育人目标努力探究。这样的研究氛围,为学生构建了生命的成长网,促进了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
在落实生命教育办学思想的进程中,通过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我们坚信,一定能把学校办成师生追求生命价值的精神家园、绽放生命精彩的成长乐园。
17.应用型办学思想学习心得 篇十七
通过学校近期举办的“应用型办学思想”大讨论的学习,我对“应用型办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刚开始学习时还有些茫然和抵触情绪,到后面的认真钻研,感觉自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老师,确实是应该加强理论学习,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更好的做好本职工作,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
应用型本科教育目的就是培养、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 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 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 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 并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我们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各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是学生进入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入口,它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使学生在毕业后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在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学生日后在计算机发展道路和专业应用上的探索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从当前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我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以下特点:
一、新生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有了一定的普及和发展,高校新生的计算机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由于大学生源不同,新生的计算机基本技能参差不齐,相差很大,有些同学在中学阶段已经掌握了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而部分来自偏远山区新生甚至都不会开机,由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深浅程度和教学进度不好掌握。
二、“集中上课+上机实验”教学模式
目前采用的“集中上课+上机实验”教学模式,虽然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可以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但是课堂上学生只能被动地听老师讲很多种操作方法而不能进行基本功能的实际操作,给学生的感觉是计算机操作要记住太难了,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就是学生上课时明白,下次到机房实际操作又难以记起具体的操作步骤,甚至会出现有的学生因为记不清老师上课的操作方法而不敢去轻易的尝试,同时集中上课,无法满足不同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消”。
因此对于这些问题,在我们应用型办学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可以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适当的改革:
一、采用分层分类的计算机教学
新生进校后进行计算机摸底测试,比如参加省计算机一级考试,考试合格的同学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并给予学分;不合格的同学,则实行分层教学,继续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根据学生的水平分为A、B班, 以B班学生达到大纲的最低要求为基点, 依次提高对学生的教学目标, 即避免了来自边远地区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 也满足高起点学生扩展学习的要求。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设置上实行分类安排,采用通识模块+选修模块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不只是停留在简单的操作上, 而是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从而能更有效地利用其解决专业问题。
通识模块的内容包括:(1)计算机的基础知识;(2)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操作技能;(3)多媒体技术基础,包括音频、图像、动画、视频的基本处理;(4)网络技术基础等。选修模块的内容可包括:数据库、网络、多媒体、程序设计等模块。在学生学习完通用模块后,根据专业的不同和学生个人的情况,各个系部可引导学生选修具体的相关计算机专业课程和计算机实用技能培训课程,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必修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后,通过选择某一模块来实现自身技能的提高,从而实现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加强实践教学
18.阳光小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 篇十八
我校制定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转变观念,办人民满意学校,争创名校”办学思想。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新课程改革和有效教学为突破。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实施双轮驱动:一是进行以骨干体系建立为重点的教师队伍。二是进行建模为目标的有效教学活动。
三、措施:
1、学习文件,更新观念,转变作风。
2、开展各种培训,促进教师掌握新课标,参加省市县各种培训,承办研究课题。
3、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各种制度。
4、领导重视,亲临一线,实行包年级,包教研组制度。
5、开展形式多样教研活动。如:示范课、汇报课、交流课、同课异构等听课评课活动且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关注重点,以学生行为评价课堂教学好坏。
6、抓课堂,向45分钟要质量。①规范备课环节,增设学情分析,备学法。②把课堂还给学生,坚持启发性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③推广“导、读、议、讲、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使课堂目标明确,内容准确,方法恰当,节奏合理,效果明显。
7、在课堂问题设计上下功夫,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8、提倡“激情课堂”,培养学生兴趣。
9、通过开展学生问卷,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了解教学问题,及时调整,稳步推进。
10、对早晚读、体育课、音乐美术课、实验、作文等特殊课堂提出具体要求,规范教学行为。
11、实现月考制度,开展作文竞赛,英语听力竞赛,书法绘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促进形成“严谨、求实、团结、进取”校风,“博学、钻研、敬业、奉献”教风,“刻苦、好学、互助、奋进”学风。
四、几点变化。
1、学习方式变化:
2、学习形式多样化。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互相尊重、彼此平等、相互合作。
4、学生问题意识加强。
五、存在问题:
1、育人意识不强,重教书,轻育人。
2、课堂死板,一言堂。
3、参与课改的力度不够。
19.阳光小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 篇十九
关键词:人才培养,办学理念,办学思想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以下简称“高新一中”)是一所仅有21年历史的民办中学。21年来,学校不断地学习、追求和探索,不断地积攒着自己的文化自信,不断地寻找自己的价值指向和存在方式。今天,学校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为时创新,人尽其才”。“为时创新”是学校的基本战略和原则,“人尽其才”是学校的目标和追求。在实践这个理念过程中,学校探索“三维拓展”办学思想。学校认为,办学思想应该是立体的、三维的、时空交错的。具体来说,学校主要从管理体制、教师文化、学生潜能三个维度进行创新和拓展,为学生和教师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一、高起点,新体制:管理体制的拓展
创业之初,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创品牌。高新一中一直在内部管理体制方面下工夫,做到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低职高聘,学校没有闲散富余人员,因岗设人,人尽其职。在成为高中示范校后,学校借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之风,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学校层级上积极探索,果断提出了搭建“一体两翼”特色教育发展的新架构。其中,“一体”是指以高中课程为主体,为培养高、精、尖人才夯实基础。“两翼”包括以下两方面:一是在高中开设国际课程,拓展国际视野;二是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一)以高中课程为主体
高新一中从学生、学科、学校、社会发展四个角度进行需求分析,探索学科交叉,摸索学科模块排列与重组,建构高选择性、现代性的学校课程体系。与此同时,学校的教育评价从分数引领、竞赛引领迈向“志、趣、能”引领,让不同潜质、不同需求的优秀学生在课程选择中明确志向、激活兴趣、认识与开发自己的潜能,让他们在课程体验中提升现代素养、体悟现代精神。
(二)国际课程架起与世界接轨的桥梁
高新区作为国际化大都市西安的重要引擎,聚拢了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高层次人才。多元的家庭背景构成教育需求的多元化,这部分家庭既希望儿女接受本土化的教育,又希望他们接受融中西文化精华于一体的教育。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学校不再满足于与国外进行简单的项目交流。于是,学校引进国际课程,引进外教参与高中课程常规教学,并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成熟的教育理念构建中外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体验式教学方式。这是学校“创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学校”的重要战略举措。
从1998年开始,学校各年级每周都开设一节英语口语课,授课内容有国际规则、国外风土人情介绍、观赏美国情景剧、制作电影海报等,这些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逐渐培养了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艺术教育鼓起多元发展的风帆
前些年,学校非常重视数理化对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却忽视了艺术教育的育人功能。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于青少年提高审美素养、丰富精神世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全面发展等有着重要作用。所以,近年来学校积极开设艺术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多元发展。
首先,创新教学设计,实现艺术延展。例如,美术课的创意设计,以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椅子为媒介进行创作。通过实际教学学校发现:第一,学生的个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极富个性的创意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那些往常的“依葫芦画瓢”没有了、雷同的设计在这儿看不到了;第二,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漆画、镶嵌、拼贴等多种工艺美术门类延展到椅子设计上,体会了不同工艺的使用效果,提高了自身对美术的兴趣。
其次,艺术社团精品化,面向全体学生。学校的艺术社团有屡获国际大奖、为艺术院校输送了大批人才的合唱团、管乐团、舞蹈队、戏剧社;有凭兴趣自发组建的腰鼓社团、艺术社、陶艺社、摄影协会、魔术社团、街舞社、民乐团等,种类繁多,人人参与。盛大的社团秀是学校年度“文化艺术展示节”的重头戏,是展现社团活动成效和成员别样才华的大好时机。
最后,做学生的粉丝,为学生的成长喝彩。例如,学生要拍电影时,学校请专家为他们辅导并指导他们举办公益首映式。最后,学生将票房收入全部捐给了公益儿童寄养机构。学生要开公益演唱会时,学校就调课为学生腾出时间。学生用门票收入购买文具用品并捐赠给西安市儿童福利院。
这些大型活动,从前期策划、中期排练到后期协调,从演唱歌手、音乐制作到舞台布景,从策划宣传到印制海报门票,全部由学生自行组织,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达到了以美辅德、以美启智、以美陶情、以美健体的目标。
二、高标准,新理念:教师文化的拓展
办学21年来,高新一中坚持立德树人,凝练成“敬业奉献、爱生如子、崇尚科学、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它是学校师德的魂。学校教师文化的拓展是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精神的传承,学校提倡“像亲人一样相处,像新兵一样工作”,提倡“家的文化”。
(一)爱生如子,师表风范
“爱生如子”是高新一中学校精神的核。高新一中的学生生活在一个爱的群体里,教师的共同心愿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时和离开学校后都能感到幸福”。
近几年,在高新一中,从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新学子回到母校任教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因为他们始终忘不了母校老师对自己的爱和关怀。这是叶对根的情意,也是高新一中“爱生如子”的魅力。
多年的实践,高新一中师生达成了一个共识:人格需要人格的培养;感情需要感情的投入;智慧需要智慧的启迪;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
(二)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除了常规活动外,学校还通过与大学的深入合作和国际化的教师培训来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2000年和2003年,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合作举办了研究生课程班;2009年,学校又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为学校骨干教师和干部开设“教育博士研修班”。同时,学校与华东师范大学科教合作研究中心携手,成功举办了三次全国“聚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学校每年都选派不同学科的教师到其他国家考察、学习,每个教师都有“作业”,涉及学校管理、课程设置、课堂教学、家庭作业、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等各个方面。不仅如此,教师还在国外姊妹校授课,讲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同时,学校还经常邀请国外教师培训机构来校开展讲座或培训活动。例如,学校每年邀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来校进行为期6周的科技创新培训;邀请东南亚区域语言培训机构对全体英语教师进行3期、每期168课时的培训;先后4次邀请美国大波士顿教育培训中心专家来校,专家通过做报告、上示范课、教学研讨等方式与教师共同探讨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
(三)构建高效课堂,铸就卓越品质
学校大胆变革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特有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模式和思辨式教学模式。
一是探究式教学模式。例如,化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科学课,教师常常创设情境,以实验疑问为切入点,在探究实验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方案,然后揭示定理或结论。二是开放式教学模式。语文教师带着学生参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唐代壁画珍品馆”,使学生加深了对语文教材中一些内容的理解。例如,“项王按剑而跽”(《鸿门宴》)中“跽”到底是什么样的姿态?历史博物馆中“跽坐人陶俑”形象地表现了“臀部挨踵,直腰挺胸”的姿态,让学生一目了然。高中语文教材《菩萨蛮》写女子妆容“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眉”是什么样的?面对历史博物馆中大量收藏的唐三彩仕女俑,学生就有了直观而清楚的了解。三是思辨式教学模式。例如,在《生活与哲学》课上,师生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展开激烈讨论,形成了八种不同的观点。
三、高质量,新方法:学生潜能的拓展
(一)学思结合的一流课程
为挖掘全体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学校依据美国学者兰祖利教授“三环天才”理论在校内开展三类活动,分别是一般探索活动、集体培训活动、个人或小组对现实问题的探索。结合自身实际,学校又将这三类活动分为六种:一是基于基础;二是基于探究;三是基于挑战;四是基于创意;五是基于整合;六是基于应用。例如,在基于整合方面,学校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的高级专家,分三年九期为学生讲授“国家总体安全”“社会安全”“传统安全”“政治与文化安全”“经济与资源安全”“科技与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核安全”“时代使命与担当”等国家安全教育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落到实处。
(二)因材施教的学生指导体系
学校围绕“学生自主成长、个性发展、挖掘潜能、全面提升”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因材施教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
第一,全面指导。学校的学生发展指导工作从学业指导、生活指导和生涯指导三个领域展开。学业指导包括促进学生学习适应、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动机、学习策略、应试技巧等方面;生活指导包括促进学生形成独立生活意识、形成良好行为规范和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积极乐观心态、提升自我保护能力等方面;生涯指导包括促进学生了解自我、认识教育、了解高校和专业、了解职业、认识社会发展、制订生涯规划、掌握求职方法、提升实践能力等方面。
第二,全员指导。学校实施了“导师制”和“导生制”。导师制以学生小组为单位,由全体教师担任导师,共同参与学生从入学至毕业的整个教育过程。导师制要求导师定期召开讨论会,探讨学生在学业、生涯规划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有效指导,定期提交会议记录和工作小结。导师制开展四年来,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导—学”关系,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个性差异与学业水平差异,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学校还积极建立“导生制”,使之成为“导师制”的重要补充。学生进入高二年级后,参加的第一项实践活动就是担任高一新生的“导生”。在迎新活动中,他们负责带着新生从报到注册、走进教室及寝室开始,帮助新生了解校园环境,熟悉学校一日常规、校园活动行为规范,与他们交流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等。经过导生的指导,新生很快就消除了陌生感,迈过了磨合期,融入了新环境,开始了新生活。
第三,全方位指导。学校的学生工作坚持“德育为先、品行高尚、身心和谐、全面发展”。为此,学校开展了三大组群活动:高一侧重于生活指导,以“养成和意志品质教育”为目的;高二侧重于学业指导,策划以“职业和社会体验”为主题的国内外实践活动;高三侧重于生涯指导,以“磨砺”“感恩”为主题。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发展这个中心而开展,并认真研究活动的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
(三)知行统一的实践体系
社会实践活动的核心是实践,即做。高新一中“知行统一”的实践体系包括海外实践、创业实践、公益实践、研究性学习实践四个方面。
第一,海外实践。学校率先在陕西省拉开了中学国际交流的序幕,与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八所学校结为姊妹校。其中,学校与美国姊妹校交流时间是半年,已经坚持了17年。留学的半年中,学生在学校像美国学生一样上课学习,放学后完全融入美国住家的生活中。
第二,创业实践。2012年,在高新区优秀企业志愿者的帮助下,学校引进关于经济、商业的青年成就(Junior Achievement,JA)课程,学生们组建了六个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电子网站、环保文具、校园杂志等。冯鑫源同学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公司从成立到运营中的最大收获:“收起棱角,团队合作。”企业家对学生公司的评价是:“你们能够清晰把握市场脉络,欣赏你们。”
第三,公益实践。学生经常以志愿者身份到公益机构做义工。学生组建的“关爱行动小组”,被西安市政府授予“慈善先进机构”称号。
第四,研究性学习实践。学校为学生搭建了多个实践基地,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实践。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在千阳县农业示范园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面对现代化栽培技术,学生提出:“现代苹果产业与机械化应用的巨大资金投入,是否能收回成本?”“现代化栽培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数倍的产量,在这样追求产量的情况下是否可以保证苹果的质量?”“在高科技现代化的栽培技术中,是产量重要还是质量更重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丙智教授面对学生的一连三问,称赞他们的选题和所提出问题的深度已超越中学生的认知范围。
当高新一中的实践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时,一些教育界人士和家长不无担忧地说:“高新一中这样做是否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影响到高考成绩呢?”事实胜于雄辩。素质教育为学生“树德”,国际交流为学生“开眼”,而文化课成绩则为学生“插翅”。因此,高新一中的教育教学质量不但没降,反而稳步提高。
近年来,学校高考升学率稳居陕西省前茅。2006年至今,学校培养了11个陕西省高考文(理)科状元。建校21年来,有626名学生考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其中2016年有70名学生。学校每年都有95%的毕业生考入“985”“211”工程重点大学,同时还有百余名毕业生考入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等世界名校。
20.阳光小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 篇二十
关键词:邓小平;教育思想;电视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广播电视大学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创始人邓小平同志审时度势,在创办广播电视大学的文件上亲笔批下了“同意”二字,才使得电视大学这一新生事物在中国大地发芽、开花,并结出丰硕成果。
一、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基本观点
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科教兴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想得到迅速发展,必须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反复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崛起,都源于他们对教育基础地位的重视。因为教育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是实现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基础和中介。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因为只有教育上去了,才会有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
邓小平同志不仅强调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且对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是邓小平现代教育理论中最具时代特征和前瞻性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地体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高度地概括了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经验,为我国制定面向21世纪的教育和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学技术不但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而且也会使未来教育发生深刻变革。利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以弥补当时高等教育的不足,邓小平同志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明确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广播电视大学就是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
二、电视大学是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成功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创举
1977年,英国首相希思访华,他向邓小平介绍了英国利用现代化手段办开放大学的情况,他说:“英国开放大学有20万名学生,被认为是‘英国教育在本世纪内最重要的创举’。”当时中国刚刚结束十年动乱,百废待兴,大批被耽搁的青年更是呼唤高等教育春天的来临。无奈当时中国高等学校规模较小,招生人数受到制约,大学的入学率仅为5%。拨乱反正后,大批中、青年有志之士渴求知识,而祖国的振兴也急需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1978年2月6日,教育部、中央广播事业局提交《关于筹办电视大学的请示报告》的报告,邓小平同志审阅了报告,并亲笔批示:“同意”。从此,广播电视大学在中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诞生了,中国人有了自己的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大学。
三十余年来,电大顺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应用各种现代化先进手段,开展多种形式办学,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电大共为社会培养了700多万应用型高等人才,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人才资源短缺的压力,提升了全民素质,推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电大的实践充分证明:电大的创建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向现代化、大众化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我国提供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电大的创办是对我国教育体系调整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电大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可以说,电视大学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特色的伟大创举。
三、电大在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充分证明了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电视大学将现代信息科技应用于教学,覆盖面广,系统办学优势突显,形成了遍布全国各地的学习网,为广大求学志士送去了知识的甘露,为促进社会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一)电大的创办标志远程教育成为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发展教育事业,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符合邓小平同志优先发展教育,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教育思想。电视大学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改革开放以来,它在我国教育发展的不同时期,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首先,为大批求学者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其次,广播电视大学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创新管理形式、创新教学手段,以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通过实践环节,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提升学员在工作中的创造能力,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特别是1999年电大实施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以来,在校学生受教育人数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共为社会各界培育毕业开放教育本、专科学员300多万人。宿州电大三十余年来共为当地培养了本、专科应用型人才两万多人,占同期分配到我市大学生的三分之一,为宿州的腾飞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这些充分说明:广播电视大学为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机会,远程教育已经成为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
(二)电大办学坚持面向基层和边远地区,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起到了独特作用
以电大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为教育公平的进一步实现,提供了现实的条件。第一,广播电视大学打破了传统的高等教育入学资格单纯分数标准,为需要接受高等教育的社会公众提供了无限的机会。第二,现代远程教育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打破了教育資源的校本所有制,实现了教育资源整合的社会化,这就为所有学习者平等地享用教育资源提供了可能。
在办学过程中,电视大学始终坚持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地区和民族地区办学。打破传统师道尊严,树立服务理念,以满足学员在学习过程中的不同需求。特别是解决了基层和边远地区人群对学习的需求。目前,电大办学已经深入到农村、社区,有的城市已经将社区学院建在电大,利用电大系统资源优势,服务于地方全体社会成员学习需求。据统计,全国电大在校生中绝大部分来源于地市级以下的行政区域。电大的办学充分实现了教育的公平性、开放性。电大系统的办学优势及办学的灵活性是其他任何高校无法相比的,开放教育处处可学、时时可学、人人可学的办学理念,为一切求知之士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三)电大运用教育现代化思想,打破了传统的教育理念,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崭新模式
电大开放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大胆探索,它直接决定着人才的素质定位及人才培养的方向,同时内含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及机制。它不仅在教育方式上采用广播、电视以及电子计算机等新的科技手段,在教育观念上更要抛弃一切保守、教条,缺乏独立性、创造性的“灌输型”教学,摒弃传统教育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不求甚解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教师面授的启发性,强调师生平等对话,强调学生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性。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僵化的教育理念以及凝固不变的机械培养模式。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内在价值和教育的新理念。确立并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是崭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电大开放教育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代远程教育所面对的学习者,不单是以获取知识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习能力,促进自我发展为目的。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自主选择学习的时间、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场所等,具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电大不仅建立了覆盖全国范围的多媒体学习资源,同时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服务体系,而且在自身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化,即服务文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就是电视大学的服务宗旨。
(四)电大的开放性在构建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电大开放教育在管理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电大天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方便、灵活、开放的教学和学习环境,遍布全国城乡的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远程教育管理系统;“五统一”的管理模式有效地保证了远程学习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质量。为人的终身教育、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从教育为经济发展服务转变到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这是一次根本性的转变。一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社会成员,而不是仅仅面向某一特殊人群;二是教育不僅仅定位在人的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必须贯彻人的发展全过程。电大远程教育的宗旨,正是为所有社会成员的终身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因此形成了自身的相对优势。电大远程教育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补充,更是新型的教育服务主体。在学习型社会构建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以电大为主体的现代远程教育必将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是邓小平同志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重要教育思想的发展
办开放大学,是我国远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又一次重大举措,也是对邓小平现代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近日,以电大为依托的国家开放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开放大学本身就是一所新型大学,一定要符合中国国情,办出中国特色。开放大学本身是改革的产物,需要用改革的动力来推动。国家开放大学建成对各级电大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各级电大要充分利用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契机,更新观念,完善功能,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积极创造条件,做好地方开放大学的筹办工作,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新路;把大力开展成人继续教育作为重要的使命,坚持长(学历)、短(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注重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坚持与时俱进,着力推进重大制度创新,以此丰富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办学的内涵。
开放的教育一定要有开放的思想。电视大学只有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才能够找准自己在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构建中承担的角色,才能够解决办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保持这份事业昌盛不衰。
参考文献:
[1]王璞山.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是电大办学的指导思想[J].山西广播电
视大学学报,2002,(01).
[2]王一兵.再论中国电大的定位与未来[J].开放教育研究,2010,(01).
[3]陈至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开创电大教育新局面——纪
【阳光小学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宗旨】推荐阅读:
牛街小学办学思想构建体系10-11
漳平市联兴小学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建设方10-30
实验小学办学基本标准06-21
2016小学办学行为自查报告08-13
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自查报告07-01
贾家庄小学办学特色材料09-19
芦庄小学办学特色汇报材料09-20
小学校办学特色汇报材料07-16
春秋小学国学经典进课堂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09-04
开发区春蕾小学规范办学行为调研报告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