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导读课教学设计

2024-12-18

伊索寓言导读课教学设计(共18篇)(共18篇)

1.伊索寓言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一

名著导读——《伊索寓言》

教学目标:

1、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在交流中丰富自己的知识。

2、总结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3、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交流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激发学生继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准备:

1、仔细阅读《伊索寓言》

2、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课时安排:1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说起寓言,大家一定不陌生吧。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板书提示:寓言是一种带有劝喻性的小故事。]

最近我们读了《伊索寓言》。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对这本书了解了多少。

1、通过阅读和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请学生简要介绍伊索和《伊索寓言》。

2、小结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主要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这些小故事中也蕴涵着一定的道理。

关于《伊索寓言》,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的一段对白值得大家一读:“你连伊索寓言都没读熟,可见你是多么无知和懒惰。”确实,《伊索寓言》是世界上一部最古老的寓言集,也是世界上读者量最多的一本书。《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每一篇都闪着智慧的火花,寄托着教训和哲理,有对富人贪婪自私的揭露,有对恶人残忍本性的鞭挞,有对劳动创造财富的肯定„„还有许多寓言,教人如何处世,如何做人,怎样识别是非好坏,怎样变的聪明智慧。《伊索寓言》是古希腊人民留给世界的一笔精神遗产。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阅读,甚至是一读再读。今天我们 1

就再来读读《伊索寓言》。

二、一睹为快、自我发现

1、《伊索寓言》一共10卷,翻开目录,读读题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故事中的人物大多是动物或与动物打交道,出现频率最多的如:狼,狮子,狗„„牧人、渔夫„„)[板书:人物形象——动物、与动物打交道的人、神]

2、再现情节:读完这本书,你觉得哪些故事有趣,把它读给、讲给其他同学听或表演给其他同学看。

(1)1分钟做准备。

(2)生说或表演。

教师结合学生的发言相机出示几则大多数同学比较感兴趣的故事;同一则也可引用赛一赛的方法,来激发大家的兴趣。

3、在没有读过的故事里,哪些故事的题目最吸引你?读读题目,猜猜情节,然后请看过的同学说说,你想象的和原文是否一样。

4、讨论:这些故事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板书:结构特点——先讲故事,再点明寓意。]

总之,伊索寓言中反映的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所在。伊索寓言中每则故事后面都附有“教训”,这些“教训”显然是后人添加的,其中有的比较切题,有的并不切题,甚至牵强附会,阅读时不必受这些“教训”的束缚,这样更可以体会寓言所蕴含的智慧的丰富性。

三、边读边聊,汲取营养

1、说说人物:在读过或听过的故事中,你最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阅读资料中的《农夫和蛇》,说说你对其中农夫的看法。

3、明白寓意:寓言最大的写作手法是比喻、拟人,以物喻人,以此喻彼。

以《农夫和蛇》为例,谈谈在读过的故事或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人或事情?

[板书:写作手法——比喻、拟人]

4、小结:通过交流我们知道,书中很多故事反映的生活经验丰富多彩。这些经验源自生活,反映生活,指导生活,这就是《伊索寓言》的生命力之所在。

四、后续活动,深化效果

《伊索寓言》是一本十分耐读的好书。它还有许多值得向大家推荐让大家学习的地方。

1、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幽默夸张,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2、不同的故事中相同的人物形象有着不同的性格。

所以,请大家继续阅读此书,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思索书中的思想精髓,体会蕴涵的人生智慧,揣摩幽默诙谐的语言。并且在读后,将你读到的有趣的故事讲给你的父母、朋友、同学听听。

五、意犹未尽,特别推荐

有人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也有人说,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简单走向复杂,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六、作业:继续阅读《伊索寓言》

1、《伊索寓言》有很多种版本,选择适合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如果是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在书上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如果是借来的书,就要在自己的读书笔记本上做好记录,也可以自制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意的语句,采用多种方式留下自己读书的痕迹。

3、指定读书计划,坚持每天必读,根据自己的情况划定时间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把本书读完。

另外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克雷洛夫寓言全集》、《希腊寓言》

教学反思:

2.伊索寓言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人物传记的多种阅读方法, 能在阅读整本人物传记之后, 学做人物卡片, 讲述人物最具影响力的故事, 在内心沉淀深深影响自己的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丰富的活动, 播下渴望阅读的种子。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每人阅读一本人物传记, 并用科学的阅读方法进行阅读, 适当批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 在我们的童年时期, 阅读一本什么样的人物传记, 也许就会成就一段什么样的人生。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 能给我们的成长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前段时间, 咱们班同学每人都阅读了一本人物传记。这节课, 我们就来共同分享同学们阅读人物传记的收获。

二、介绍———介绍人物之“牛”

1.读了整本书, 你觉得你读的这个人物“牛”吗?

咱们就来比一比, 看谁读的人物最“牛”。

(学生用简短的语言对所读的人物最“牛”之处进行概述, 师根据学生发言进行点评。)

2.学说人物卡片。

你对这个人物是否真的十分了解呢?让我再来问问你。

(师生对话。主要内容为:哪个国家的, 生卒年, 他的主要经历, 他的伟大成就, 他的主要言论、思想, 别人对他的评价。)

像我这样问问他。

(生生对话, 对话内容大致同上。)

回顾一下, 刚才我们的对话主要有哪些方面?

(人物名, 国籍, 生卒年, 主要经历, 主要成就, 主要言论, 主要思想, 人们对他的评价等。)

其实把我们刚才对话的这些内容, 有条理地说出来, 就是简单的人物卡片了。

自己练习说一说。说给同伴听, 同伴可要认真倾听, 在收获的同时提出建议哦!

(指名学生在全班说说人物卡片)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孩子在读了整本的人物传记后, 能对所读的人物有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了解。知道人物卡片从哪几方面做, 培养语文的思维能力, 在今后阅读人物传记时能把一本书读“薄”。】

三、讲述———讲述人物最具影响力的故事

1.著名作家朱自清说:什么是有才华?所谓的有才华, 就是能将阅读的东西牢牢地记在心里, 并能滔滔不绝地讲述出来。你有才华吗?

2. 根据印象, 打开传记, 浏览对你影响最深的事例, 准备讲给同学们听。

3.写作指导。

还记得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说勤奋》《谈礼貌》吗?这些课文为了表明作者的观点, 都列举了名人的故事。这就说明平时的阅读积累是多么重要。如《滴水穿石的启示》列举了齐白石的事例, 《说勤奋》列举了司马光、童第周、华罗庚的故事, 《谈礼貌》列举了岳飞、周总理的故事, 有了这些故事, 文章就具有说服力了。那么, 你知道这些作者写作的秘诀是什么吗?

我们在阅读了人物传记之后, 要能将这些事例储存在自己的脑海里, 随时能提取出来。下次写作时, 就能信手拈来了。

【设计意图:读了人物传记之后, 要能学以致用。本环节的设计结合所学的课文, 让学生明白, 在读书时要能将最具感染力的故事多读几遍, 能讲述出来, 并能在写作时信手拈来, 这才算是所谓的“有才华”。】

四、分享———分享阅读好方法

1.同学们, 在你们阅读人物传记的时候, 老师一直在默默地关注着你们, 发现很多同学阅读的方法非常科学。愿意与大家一起分享吗?

2.交换方法。 (预设:前后联系的方法, 随时批注的方法, 与其他名人比较的方法, 串联的方法, 与同伴交流的方法, 交流不同科学家系列, 重读法, 不同版本的比较阅读等。)

3. 选择记录科学实用的阅读方法。

每人提取几个你认为最适合的阅读方法, 写在书的扉页上。

【设计意图:好的阅读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彼此将阅读方法进行交流, 将会获得更多的科学的阅读方法, 这是让学生终生受益的事情。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

五、汲取———汲取人物传记正能量

1. 文学巨匠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 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

徐老师说:“生活里拥有了书籍, 就像鸟儿拥有了翅膀。”

那么, 读了这本人物传记, 你拥有了一双怎样的翅膀?

2.生答。师即时点评。

孩子们, 相信坚强勇敢、淡泊名利、永不言弃等一双双隐形的翅膀, 会陪伴你们一起成长, 让你们飞得更高更远, 陪伴你们实现心中最美丽的梦想。

【设计意图:读人物传记, 除了要了解名人事迹, 更重要的是要从名人的成长历程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让名人的优秀品质成为一双隐形的翅膀, 陪伴自己一起成长。此环节的设计不仅是一处说话练习, 更是学生情感、意志、品质的一次升华过程, 可谓一举两得!】

六、交换———交换阅读新的人物传记

通过今天的交流, 此刻你的心中对哪本人物传记有了新的阅读渴望?为什么想读?你将如何去读呢?

希望孩子们在读人物传记的时候, 能够为这个人物做个人物卡片, 能讲出其中最影响自己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能用科学的阅读方法。有了阅读的冲动, 就要化作阅读的行动。只有这样, 我们的人生才会幸福, 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

下一个月将是我们班的人物传记交换阅读月。一本换几十本, 真是赚大了!孩子们, 美国的学生在小学阶段, 每人都必须读完56本人物传记, 这些传记的精神力量深深地影响着美国的学生。相信, 我们班的孩子一定也能做到, 甚至会做得更好!

【设计意图:本堂人物传记导读课是对学生阅读了一本人物传记之后的交流, 更是一个新的起点, 一个开启阅读其他几十本人物传记的新起点。交换阅读是最合理、最实惠、最简便的方法。学生在经过交流指导后的阅读, 一定是高品质、高效率的。】

七、总结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说过:“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 他看见最初的东西, 他就变成那东西, 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如果早开的是紫丁香, 那么它就会变成这个孩子的一部分;如果是杂乱的野草, 那么它同样会成为这个孩子的一部分。”

孩子们, 尽情地阅读吧, 因为阅读是人间最优雅的姿态;爱上阅读吧, 因为阅读会让我们的生命变得美丽芬芳。

【教后所思】

每一次研究课之后, 我都会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蓦然间我发现, 这节课我与学生都获得了精神的成长, 这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课堂。这节课是我从教近二十年来的一次大胆尝试, 与以往语文课堂最大的区别就在于, 它真正超越了课堂, 真正超越了教材, 更是真正地超越了语文本身。在我们的成长历程中, 有时对我们产生深刻影响的往往就是我们心中某一个“偶像”的成长历程, 偶像的成长历程会为我们的成长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因此, 这节导读课堂, 我所选择的主题是“人物传记”, 我无比渴望这节课能带给孩子们长远的影响。

整堂课框架分明, 每一个环节都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第一个环节指向学生的概述领悟能力, 第二个环节指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个环节指向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 第四个环节指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第五个环节指向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以及共享阅读资源的情怀。在这节课上, 教师时而“隐身”幕后, 将课堂的舞台真正交给学生;时而是学生的“知音”, 在学生的阅读分享交流中穿插自己的阅读感悟;时而又是“良师”, 在学生回答出错或是遇到困难时, 从旁引导, 共同思考, 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学习伙伴。

3.课外阅读导读课教学初探 篇三

【关键词】课外阅读;导读课教学;窗边的小豆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C

2011版新颁《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曹文轩先生也曾说过“老师的责任,就是将好书推荐给孩子,教他们怎样辨别图书,怎样培养一种优质的阅读姿态。”由此可见,我们老师必须发现并向孩子推荐好书,且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精心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那么开设“导读课”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1]那么如何进行导读课教学?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一节导读课要注重两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二是适时指导阅读方法。

一、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导读

导读课的最主要目标应该是“教给学生读懂整本书的方法,激发兴趣引发阅读期待”。如果在导读课上学生已经了解了书本的基本内容,甚至部分精华,而且也大致领悟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么,学生的阅读期待又能剩下多少呢?他们又有几分兴趣想去读懂这本书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要呈现太多的结果,让他们箭在弦上,蓄势待发,这样,学生对书本的阅读兴致会更高些,从而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

如在《窗边的小豆豆》导读课中,我设计了多种形式引导孩子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 变“要我读”为 “我要读”。[2]首先,我出示巴学园的图片加相应背景音乐,且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巴学园,让孩子感知这所学校的奇特,从而导入要推荐的书《窗边的小豆豆》,激发学生阅读期待;其次,我巧妙创设情境,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本书第2个故事中的三个精彩片段,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这三个片段,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学生不仅为故事情节所吸引,还从中认识了一个淘气、顽皮、好奇、好动的小豆豆。这一人物形象使学生既感亲切又十分同情,再出示长大后的黑柳彻子图片、引导学生看封底,了解长大后的小豆豆即作者的卓越成就,联系小时候的小豆豆的形象,强烈的对比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此时,他们不由得产生了深深的好奇:小豆豆,一个因淘气,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为什么成年后会有如此惊人的变化,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呢?这样就让学生非常想了解小豆豆的成长历程了,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心理和强烈的阅读欲望,这样的阅读期待也为后面的精读指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后,我又通过让学生看目录导读,激发阅读热情,一个个标题,一个个生动的故事,都在激发着学生的好奇心;紧接着我选择一个故事《真是一个好孩子》让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激发阅读欲望。让学生了解小豆豆由于好奇心而干出了许多让人发笑的事以及面对小豆豆的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时小林校长的做法,从而感受小林校长独特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孩子的关爱和尊重,再一次激发学生对巴学园的向往;最后,通过介绍,向学生推荐小豆豆系列丛书,让导读更深一步,也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从指导学生读书方法入手导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教,是为了不教”。[3]小学生145万字的阅读量,如果教师篇篇导,本本导,部部导,即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精力。“导读”一词中的“导”就是导方向、导途径、导方法,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举一反三地阅读同类作品。因而在导读课中,我们要渗透读书知识、读书方法的介绍,读书习惯的养成。

(一)教会学生怎样从封面、目录、书脊、封底了解一本书

例如我在《窗边的小豆豆》导读课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先观察书的封面,了解书的作者,再看封底,封底上往往会有一些对一本书的评论或作者的一些介绍等内容,这本书就是对作者黑柳彻子的一些介绍,接着再引导看书的目录,了解了故事内容,从而让学生明白从封面、封底、目录中能得到不少信息,以后拿到一本新书,可以通过看封面、封底、目录对一本书做初步的了解。

(二)教会学生阅读文本的方法

在导读课中,教师也不应忘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以及读书知识、读书方法等的渗透和读书习惯的培养。例如在《窗边的小豆豆》导读中,我带学生去细读了书中一个小故事《真是一个好孩子》,并从中引领学生通过说读书感悟、赏故事语言、品故事人物三方面来阅读故事,在精读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读书方法,在赏析人物、认识小林校长时,我则采用自由读,然后让学生勾画重点词句来品读的方法,感受校长的与众不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点亮儿童课外阅读的路上,我们永远是一盏指路的明灯!我们应该义不容辞,也责无旁贷!让学生“悦读”起来,从我们开始,从我们的孩子开始,我们也将共同前行在阅读的路上!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单元导读课教学反思 篇四

单元导读课这一课型,对我校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第一次的尝试。第一单元导读课的目标一是对这一单元“大自然的美好”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二是对整个单元的课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我把本课的教学环节设定为四个:一、谈话交流,激发兴趣;二、揭示主题,明确任务;三、初次默读,完成导读卡;四、全班交流,升华情感;五、总结方法。五个教学环节,不多也不少,在整节课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完成导学卡时,我发现由于四年级学生写字比较慢,理解能力也稍差,再加上第一次接触单元导读卡,全班三十八名学生,居然有十四名学生没有读懂导读卡,填写的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所以我就想,在课上应该在在读课文完成导读卡的同时,加强指导对使用导读卡的指导。另外,在小组合作方面,也缺乏点拨、指导。教学课堂师生的互动性也缺少一定的体现,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突出亮点,教学的一些过程缺少课堂的体现,如,学生的读书方法,(虽然在教学中时常提醒学生,但作为中年级的学生也应有适当的教学提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使课堂更有利于今后的精读课、略读课、和单元整理课及单元作文指导课的教学,应加大力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上好单元导读课,使单元教学各种课型合理有机的成为一体,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

5.《乡土中国》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五

1.通过阅读《重刊序言》和《后记》,了解《乡土中国》的作者和成书。

2.通过与文学作品的目录比对,了解学术概念的不同,进而感受学术著作的内容。

3.通过讨论思考,总结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

学习重难点

1.通过比较分析,了解学术概念的不同。

2.通过思考,总结表达学习《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或价值。

学习过程

(一)勾连现实,激趣导入

1.看图感受:

①中国人见缝插针地种菜。

②中国庞大而复杂的家谱。——比对欧美相对简单的家庭关系和称呼。

2.联系生活:结合你的生活和体验,还有哪些带有中国特色的现象?

中国的春运,中国大妈爱跳广场舞;中国人喜欢托熟人找关系;“ 安土重迁”“故土难离”“叶落归根”“入土为安” 的观念根深蒂固;……

3.深入思考:为什么?

关键词:农耕社会的传统、乡土情结、儒家文化的影响。

(二)了解作者,走进《乡土中国》

1.了解作者:

费孝通先生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他的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他是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1947年,他出版了关于社会学经典之作《乡土中国》。

2.《乡土中国》写于70多年前。我们通过自己阅读来了解这本书的成书,拉近与这本书的距离。

3.学习任务二:

小组讨论:《乡土中国》的核心是“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为什么用“乡土”这个概念,而不用我们熟悉的“农村”“乡村”?

师引导:比较综合。①农村与城市相对应:《后记》第一段“甚至暂时撇开经济问题,专从社会结构本身来发挥” 。所以“农村”主要是一个经济概念,表明的是一种不同于城市的经济活动方式。②我们常说向往“乡村生活”。所以“乡村”主要是一个社区概念,强调的是一定社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③“乡土情结”是我们语境中一个很熟悉的词汇。“乡土”则具有更多的文化意义,强调的是与传统农耕文明相联系的社会特性。因此,以“乡土”命名更符合本书的传统文化意蕴。

【补充】从学术背景来看,他一九三五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曾师从吴文藻、史禄国等社会学名师;一九三八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并获博士学位,曾师从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打下深厚的知识基础。并且,从《乡土中国》一书中,还可以看出他对中国传统儒家经典文献熟习非常。从实践背景来看,除其本人生于斯土长于斯地外,在本书成书前,他在广西、云南进行了大量的田地调查工作,对中国乡村社会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体会。这两方面的因素是他敢于另起炉灶、新开中国乡村社会学的基础。

4.小结:

所以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乡土社会”这个概念,进而形成系列文章,汇编成《乡土中国》,成为一本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体系的社会学著作。

(三)初识概念,了解学术著作

1.看书本的目录:

学习任务三:

小组合作研究:

①阅读本书目录,了解基本概念。

②比对右边的目录,说说不同。——来自《魔戒》第一部《魔戒现身》

③结合《重刊序言》和《后记》,归纳《乡土中国》中概念的来源(或研究方法)。

2.齐读《重刊序言》中的三句话:

①“我是一面探索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

②“搞清楚我所谓乡土社会这个概念,就可以帮助我们去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概念在这个意义上,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工具。”

③“它并不是虚构,也不理想,而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中的普遍性质,是通过人们的认识过程而形成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既然是从具体事物里提炼出来的,那就得不断地在具体事物里去核实,逐步减少误差。”

3.小结:

幻想小说的虚构性;概念①直接来源是作者的“乡村社会学”的讲课内容,是边探索边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②根本来源是通过认识形成的概念。——学术研究或学术著作与文学作品的不同。

(四)反思现代,体悟学术经典

1.学习任务四:

思考表达:

有人曾提出疑问:《乡土中国》的出版时间是1947年,中国社会大部分已经从“乡土”走向“现代”,学习《乡土中国》会不会过时了呢?把你的理由写成一段话,不少于140字。

2.要点引导:乡土的中国 乡土中的国 中国的乡土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转换,乡村与城市的碰撞与融合,使社会发生着巨大变化。《乡土中国》中关于乡土社会的论述仍然值得我们思考。(在这样一个飞奔的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可能代表着我们的历史、我们的过去、我们的历史的河流。只有现在的民族是最薄的民族、是最没有希望的民族,因为你没有办法找到过去,你也没有办法从中吸取各种经验和教训。——梁鸿)

3.阅读提升:

梁鸿《中国在梁庄》(前言)

它(乡村)是我生命中最深沉而又最痛苦的情感,我无法不注视它,无法不关心它,尤其是,当它,及千千万万个它,越来越被看作中国的病灶,越来越成为中国的悲伤时。

从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了民族的累赘,成了改革、发展与现代化追求的负面?什么时候起,乡村成为底层、边缘、病症的代名词?又是什么时候起,一想起那日渐荒凉、寂寞的乡村,想起那在城市黑暗边缘忙碌,在火车站奋力挤拼的无数的农民工,就有悲怆欲哭的感觉?这一切,都是什么时候发生的?或许,这是每一个关心中国、关心中国乡村的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五)介绍方法,学会学术阅读

1.20的高中语文新课本高一必修教材(上册)中P80-P81,有以下一些阅读策略的指导:

①要有阅读的“预期”。是为了了解乡村历史和文化?为了学习一些社会学研究方法?为解决当今农村问题寻求答案?

②先“粗”后“细”,逐步推进。

③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间的联系。

④关注作者的研究思路。

⑤反复阅读,积极思考。

2.批注法介绍:以《红楼梦》脂砚斋本为例。

(六)课堂总结

6.《西游记》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及作品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

2、结合精彩片段了解人物形象,渗透阅读方法。

3、采用多种形式,引领学生交流读后的感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1、老师吟诵:“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个石猴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生答(孙悟空),机智、勇敢,天不怕地不怕的孙悟空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这节阅读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2、关于这部著作,专家评价:

• 《西游记》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奇书。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明代神魔小说的杰出代表。和《三国演义》、《水浒传》一样成为中国人民家喻户晓的古典小说名著。如果没有《西游记》,古代神魔小说将黯然失色。

• 《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美国大百科全书》认为它是“一部具有丰富内容和光辉思想的神话小说”,《法国大百科全书》说:“全书故事的描写充满幽默和风趣,给读者以浓厚的兴味。”从19世纪开始,它被翻译为日、英、法、德、俄、等十来种文字流行于世。

(二)整体感知,指导方法

1、学生展示手中的《西游记》,这本书由几个部分组成?(前言、简介、目录、正文,后记)

2、指导略读前言或简介,想想作者吴承恩在什么情况下写《西游记》?书主要内容是什么?《西游记》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3、快速略读书的目录,说说你最想读其中的哪个故事或你读过哪个故事情节?

老师也和同学们一样喜欢《西游记》,羡慕那些长生不老、上天入地、神通广大的神仙;惊叹那些曲折离奇、妙趣横生的故事。有些情节至今想来还觉得趣味盎然。相信同学们也和老师一样迫不及待地想说说其中的趣人妙事了。四人小组先交流一下吧.。四人小组讨论。请同学们注意,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要说一次,而是要发挥集体的力量,把这段故事说得生动有趣。可以选一个代表说,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内容,也可从表情、动作等方面提供一些意见。

4、明确读书的方法

(1)阅读前言或简介,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主要内容和主要人物。

•(2)浏览目录,了解有那些故事情节。

•(3)采用跳读法,选出自己喜欢的故事章节读,对喜欢的故事情节采用精读法,仔细分析,全面了解。

•(4)遇到不懂的问题打个问号,先接着往下读,等有时间可以请教老师、家长或同学。

5、除了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我们还读什么?

• 《西游记》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丰富奇特的艺术想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等。

(三)精读片段 贯穿全书

1、指导精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精彩片段,抓题眼产生疑问读懂其中的人物和精彩的情节。

⑴ 交流描写白骨精“三变”的句子,穿插介绍原著的精彩描写,体会原著的精彩,激发学生读原著的兴趣。

(1)白骨精三变

• 一变

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作个月容花貌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红唇,左手提着一个青砂罐儿,右手提着一个绿瓷瓶儿,从西向东,径奔唐僧。

• 二变

好妖精,按落阴云,在那前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老妇人,年满八旬,手拄着一根弯头竹杖,一生一生的哭着走来。

三变

好妖精,按耸阴风,在山坡下摇身一变,变作一个老公公。体会:白骨精阴险狡诈 诡计多端。

⑵ 交流描写孙悟空“三打”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

点,体会情节描写精彩的特点。

• 一打

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摘了几个桃子,托着钵盂,一筋斗,点将回来;睁火眼金睛观看,认得那女子是个妖精,放下钵盂,擎铁棒。当头就打。

• 二打

行者认得她是妖精,更不理论,举棒照头就打。

• 三打

行者掣出棒来,自忖思道:“若要不打她,显得他到弄个风儿;若要打他,又怕师傅念那话儿咒语。”又思量道:“不打他,他一时间抄空儿把师父捞去,却又不费心劳力去救他、、还打的是!”就一棍子打杀了他。

• 体会:孙悟空智慧勇敢 坚决除妖。

2、引导可用精读的方法读《西游记》中其它精彩故事。

四、鼓励探究 拓展延伸

对西游记,你还知道些什么?

7.伊索寓言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七

当代的学生喜欢个性化表达, 所以, “从阅读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有条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无疑可以成为第三学段学生的一个学习重点。研究台湾老师的教学, 反观我们现在的阅读教学, 对于“搜集整理信息, 思辨性地看待阅读材料”这两点, 我们做得远远不够。

【教师设计】

环节一:标题在说什么

1. 猜读题目———思考题目想传达的意义是什么。

2. 收集想法———让学生将想法板书在黑板上。

3. 整理想法———将收集到的想法整理出两个最不同的想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优点:

1.教师用了猜读法, 通过猜读题目想传达的意义, 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间的交流可以促进思维的碰撞, 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同时让学生知道从多角度猜读题目想传达的意义, 可以使自己的阅读更有意思。

2.当学生把想法板书到黑板上的时候, 范姜老师先让学生关注是否有错别字, 然后让学生一起把六个理由读了一遍。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发现了遗漏的字, 教师请学生和她一起做了补充。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过程, 却在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下次整理自己的想法时可以先看错别字, 再读一读, 在读的过程中能发现最基本的错误。

3.整理想法的这个环节最为出色。教师让学生给五条意义标上序号, 然后观察:虽然这五条意义用词不一样, 但是有一些传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哪几条是可以归并在一起的?学生经过思考, 马上有了精彩的回答。

【教学过程】

学生在黑板上一共梳理了五条意义:淤七块钱买走了我们一天的快乐。于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让我们的快乐消失了。盂不能让快乐如此廉价。榆不要因为吃了点亏, 就整天愤懑不已。虞七块钱不能代替快乐所给予你的幸福。

教师分析整理:2、4两句意思相近, 因为“一点小事”跟“吃了点亏”意思相近, “快乐消失了”跟“愤懑不已”意思相近。3、5两句意思相近, 因为“七块钱”跟“廉价”意思相近, “快乐”与“快乐给予的幸福”意思相近。

经过这个环节, 学生明白了学习过程中整理想法的方法:当表达的意思相近的时候, 可以归为一类。学会这种方法后, 学生就会自我整理, 避免啰唆、无序的表达。这种教学设计在其他的公开课上是很鲜见的, 哪怕是这一次活动中的其他优质课, 最多也只是对词语的整理归类。而范姜翠玉老师这一阅读方法的定位, 无疑关注了学生的发展。因为, 第三学段的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经常会遇到同类观点的整合。

【教师设计】

环节二:支持的描述

1.从上个活动整理出的两个想法中选一个你赞成的。

2.重读文章, 除了文章的第三段以外, 找到最能支持你所选择想法的段落描述。

3.分享。

从这个环节的设计中, 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匠心独运。学生要用课文中的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 就必须先读透那个段落, 然后整合课文的语言, 用大段的话证明自己的观点。在语文课堂上, 我们经常能看到, 教师用一个个细碎的问题引出学生说一个个词组、一句句短语, 整堂课支离破碎。我们很少有机会听到学生用大段的有条理的语言, 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学段的学生需要学会讲大段的话, 而不是只言片语。

【教师设计】

环节三:段与段的关联

请学生思考:如果所选择的段落已能支持题目所要传达的意义, 那么作者安排其他的段落有什么用意?

这个环节的设计优点:

1.当我们的阅读教学还在关注文本内容的时候, 台湾的老师已经关注篇章结构了。关注篇章结构不仅仅是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更多的是要关注段与段之间有什么关联。因为我们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经常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很少会在写作前考虑写作的结构。由此可见, 在阅读教学中启发学生关注段与段之间的关联是多么的重要。

2.经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梳理, 学生归纳出前四段的主要内容。第五段没有关键语句, 学生很难归纳, 于是有了下面一段对话:

师:有没有前面没有提到, 而在第五段告诉你的东西?

生:人们在自由状态时会感到更快乐。

师:联系第二段, 他讲的其实就是———脑中无忧就快乐。

师:现实生活中, 你有哪些不自由的状态呢?

生:不能出去玩。

师:这时候你可以用五法则中哪一条让自己快乐?

生:少点期盼。

生:多点给予。

师:是的, 如果家长多点给予, 那么孩子就会快乐了。

师:看起来第五段似乎和前面段落没有联系, 实际上前面都有类似表达。

这个环节看似教师在与学生无序地交流, 实际上是又让学生习得了一个阅读方法———当段落中没有明显的概括性的语句时, 我们可以关注这一段中前面没有提及的内容, 这是这段话存在的理由;还要关注这段话与其他段落的联系。这样学生经过多次联系, 就会明白呼应、强调的作用。

【教师设计】

环节四:学习总结

1.透过段与段的关联, 整理出作者的说明脉络。

2.这样的说明方式, 你觉得清楚吗?

【教学过程】

师:作者所写的你都相信吗?

生:我相信。

生:因为我们要相信周围的人都是善良的, 如果连最起码的信任都没有, 是很不好的事情。

(大多数学生点头, 有的茫然。)

师:我在台湾上这堂课的时候, 我的学生说, 快乐会让人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灵敏。那么如果我快乐的时候摔倒了, 我不是会更快地感觉到疼痛吗?感觉到疼痛我不就不快乐了吗?

教师的这一提问顿时激发了学生的思考, 不少学生站在教师这一边, 听课教师也有不少点头称是。但是让我们高兴的是, 有个孩子提出了另一种解读:快乐的时候各种器官都会敏锐, 虽然摔倒了会使我们的触觉灵敏, 但是其他的器官也很灵敏呀! 也许旁边的花草树木、虫鸣鸟叫都会使我们很快快乐起来, 所以快乐还是很有好处的。我为这个思辨的课堂高兴, 更为这个孩子高兴, 因为她没有人云亦云, 她用自己的解读证明老师的观点不一定都正确。

接着, 教师还用其他方法引导学生思考:琼斯夫人的这个例子是否可信?科学家的话是否可信?课文的段落是否可以用其他方式排列?怎么样的排列能方便读者很快地读懂?

反观我们的教学, 在备课时我们就反复地琢磨文本, 拿捏着打算给予孩子的一切。教师的思维是定势的———教材是最好的, 教材中的文字是最好的, 结构是最好的, 思路是最好的……我们大多不会去想, 也许课文也有错误, 也许这篇课文可以改个写法……没有思辨意识的教师, 怎么能培养出有思辨意识的学生呢?

8.名著导读课的具体操作 篇八

1.名著导读课的意义

名著的阅读是高中学生应有的课外阅读。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它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文学乃至文化素养和完善其人格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学生课外阅读几乎是处于无人指导的放任自流状态,存在着许多误区,如阅读效率底,阅读品味不高等。名著导读课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其思考能力与欣赏水平,它是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的结合。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能够激起学生对这些经典名著的兴趣,使他们醉心于中外经典名著的阅读而不是整天沉迷于阅读垃圾,那么名著导读课就可以说是功莫大焉。

2.教师备课的准备

要真正上好名著导读课,教师对于这些经典必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决不能企图“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没读过《红楼梦》的老师能导读好《红楼梦》。再如《论语》,就现状而言,许多中学教师除了课本上选过的那几则之外,几乎都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更别说对它有足够的了解。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补课,比如将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好好阅读一番。

3.课型安排

名著导读的课型完全可以多样化,常见的适合操作的有教师串讲型、主题讲座型、读书报告型、课题报告型、作业练习型等等。教师串讲型是我们用的最多的一种课型。高一年级语文组曾经布置过学生阅读必修一所导读的名著,要求作读书报告并进行交流,后来因为时间关系未能真正贯彻实施,我想,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就其读书报告进行交流,那将是非常有益的。主题讲座型本人曾经进行过尝试。我讲的是《万世师表——谈谈作为教育家的孔子》,我的目标并不在全面的介绍《论语》或孔子,只想从一个角度来让同学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让人感到亲切的孔子,从而激发他们阅读《论语》的兴趣。从我的调查来看,这次讲座还是有一定的效果,因为同学们当中有不少开始自己阅读《论语》的了。

4.学法的指导

以《论语》为例,它的全文只有两万字,但因为是文言,对于一般学生来说,困难还是不小,这时候,教师对他们的学法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我认为指导学生阅读《论语》这样的古籍,版本的推荐最为重要,版本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效果。对于初学者来说,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无疑是最好的版本。杨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他的译注虽然也有不少未能解决的问题,但从总体水平来看,现今出版的《论语》著本还没有能跟他相媲美的。选好版本以后,对于一般的同学,我们可以建议他们精读其中的三四篇,其余的泛读,使他们对《论语》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于一小部分对《论语》真正感兴趣的同学,自然可以建议他们从头到尾精读一遍,特别要提醒他们注意好好利用后面的《论语辞典》。提示学生阅读当中如有疑问可以及时向我们询问。如果能有效的利用好这本书,了解《论语》的思想内容之外,文言阅读水平也会有大幅度的提高,对高考文言阅读也是绝对有好处的。

以上就是个人对于名著导读主要是《论语》导读的一孔之见,欢迎批评指正。

9.区级绘本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我要找到朗朗》,享受阅读乐趣,激发学生对绘本的阅读兴趣。

2.在赏读中,通过朗读和欣赏画面,让孩子感受绘本精美传神的图画和富有节奏感的文字。

3.凭借绘本,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故事创编。

教学准备:课件电子版《我要找到朗朗》

课堂类型:课外阅读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引发兴趣

1、喜欢读故事吗?说一说你都读过哪些绘本故事。(学生汇报)

2、今天我将给大家推荐一套非常有趣的绘本故事,故事中有一只不一样的小鸡,它叫卡梅拉。它叫-----。

3、仔细地看图,猜一猜哪一只小鸡是卡梅拉?看看他不一样在哪?

4、师叙述:现在是下蛋时间了!这可是小鸡们第一次下蛋,看,有的疼得哇哇直哭。(生说不一样)

小结:这是一只拒绝下蛋的小鸡,他说“下蛋,下蛋,总是下蛋!”“生活中应该还有更好玩儿的事可做!“

5、了解故事梗概:小鸡卡梅拉厌烦透了鸡窝里的平凡生活,她幻想着外面的世界。做一次长途旅行是她的第一个梦想,在海的另一边,她带回了火鸡皮洛克,他们俩生下了卡梅利多和卡门。卡梅利多就更不一样了,谁来读一读他的话?

6、这些不一样的小鸡经历了很多不一样的故事,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故事的名字(课件)

过渡:现在到了故事时间:我们一起读一读其中的一个故事----《我要找到朗朗》

二、指导读绘本故事

1、进入封面: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生说)

师小结:对这套书的文字作者是---,画图的是他的弟弟----过渡:看完封面接着是什么页?(生:扉页)

2、打开扉页,看着就是------兄弟俩。

三、现在让我们打开正文,仔细地看图读故事吧!幻灯片显示故事内容。

师边播放幻灯片7-26,边读绘本。

1、猜一猜:谁在敲门?

2、“晚上好小鸡们!”打个招呼吧!(师生互动,融入故事)

3、读到预言处(ppt第13),让学生读。导:故事爷爷实在太老了,真怕他记错了预言,你们愿意帮帮他吗?指名生:不一样的孩子,你来读一读预言!

他们不知疲倦的问遍了桦树林里所有叫朗朗的家伙,猜一猜:他们都问了哪些动物呢?

看这里:导出野猪等的页面生演读。

四、最后一页,留下悬念,激发阅读愿望:

1、想知道星期一鸡舍的大门会不会被男孩朗朗敲响吗?课后去读一读《不一样的卡梅拉》,阅读会成就与众不同的你!

2、我们来猜一猜小男孩会给小鸡们讲什么故事呢?生续编。

3、回顾:老师想知道,你最喜欢故事里的谁?为什么?

姚春燕

10.四年级第八单元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十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的专题为“故事长廊”,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其中有寓言故事、民间故事,还有神话故事。编排本组教材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领略正义和智慧的无穷力量;并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的教育;使学生了解故事的各种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读故事、讲故事的欲望。[学生分析] 学生大多喜欢读故事、讲故事,通过课外的阅读又拥有了一定的阅读积累,所以对本单元的内容学生会比较感兴趣。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注意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反复读故事,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讲故事,并以课文为出发点,把学生目光引到课外阅读中去,引导他们大量阅读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故事,进一步激发读书的兴趣。[教学设想]

1、从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出发,鼓励学生根据以前对这些故事的了解,互相交流见解,从而了解学生对这些故事所知多少,在此基础上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

2、让学生反复读书,练习讲故事,引导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加深理解与感悟。

3、使学生对不同体裁的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拓展课外阅读。

4、感受故事蕴涵的哲理和情感,体会做事、做人的道理,从中受到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教育。[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件。

一、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查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文及音像资料,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及故事的大体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这四篇课文的兴趣,同时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流程

(一)交流谈话,引入正题:

1.谈话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从古至今有许多经典小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谁能说说你喜欢哪一类的为什么?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本的第八单元“故事长廊 ”中再一次去感悟故事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二)初读导语,.揭示主题:

1.生自由读,指名读,(大家推荐一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导读),自由说!(如果说不全再读,再说,教师随机点课件,出示本组的主题;内容;目标分别是什么。)2.那本单元都有哪几篇文章呢?

学生说教师一一点击课件出示!

(三)知识拓展,学法迁移

1.通过我和大家的共同归纳,我们知道本单元安排的都是古今中外的经典故事。其中有寓言故事、民间故事,还有神话故事。想一想以前学习这类文章我们采用了什么方法? 生:回顾交流 教师介绍方法:

1、自读,简要概括故事内容。

2、熟读,提出自己想要和大家讨论的问题,梳理提出的问题后,再进一步读书、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3、练习分角色读故事并讲述故事。

4、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围绕重点问题讨论。

(四)学法应用,巩固强化

1.请同学们打开书的第八单元,随意翻一翻,看一看你最想读哪篇文章?

在这四篇文章中你喜欢哪篇?学生自由说!

2.现在就结合老师告诉你的方法,用心地读一读你喜欢的故事,想一想你有什么感受? 3.生读文!

生:谈感受!谈懂得了什么道理?

4、抓重点句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五)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我们这一节导读课,我们对本组的课文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今天大家在课上表现的相当好。为了在以后能够更好的学好每一篇课文,我们应该在课下做点什么呢?

学生自由说(读、背、查资料、等等)

三、拓展阅读

11.伊索寓言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十一

【关键词】导语 导学 导读课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总存在着这样一些困惑,例如:拿过一篇课文,不知从哪里开始运作?到底讲些什么?该怎么讲?哪些是重点?理不清头绪,找不到落脚点。在自己教和学生学的过程中,走不出“理还乱”的盲区。

一、现状分析——忽视未开发

我们现在使用的人教版小学语文的教材是以单元为主题的编排,单元围绕主题选编了一些紧紧围绕单元主题的课文,而且每一个主题单元开篇都设有“导语”。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大部分教师还是习惯进入一个新的单元时直接上课,单元的导语或者被忽视,或者是做轻描淡写的处理。我们经常可见的是精彩的单课设计,却几乎从没听到过以单元导语为内容的课。

(一)单元导语视而不见。

语文教学中,我们教师一般都只局限于对单篇课文的学习,单元课文相互之间不能很好地联系,都处于孤立状态。拿到一个新单元,我们很多老师既不认真阅读单元导语,抓住单元导语来备课,也不带领学生学习它,单元学习目标不明确,上到哪,说到哪,教学没有主题性、连贯性。

(二)单元导语一掠而过。

每个单元的导语中,不仅提示了学习内容,点明了专题,而且还布置了一定的学习任务。教学中,也有老师在学习单元课文伊始领着学生读一读导语,但都停留在表面的学习上,没有充分利用它。例如:一位老师在执教五年级(上)“我爱阅读”这个单元前,请学生快速浏览单元导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然后通览整个单元,说说围绕这个主题都有哪几篇课文?之后就齐读一遍开始赶课文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刚提起又放下了。

二、深度分析——有利于教学

解读教材不难发现,其实每组教材的“导语”,通过简单的几句话,点出了本组的专题。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简短的导语点明了本组的主题——月是故乡明。后面的课文、语文园地等都围绕这一专题来安排。这样的编排体系,单元导语实际上是学习该单元的“路标”,把握了它,也就把握了学习该单元的方向。所以,如果发挥单元导语的“导学”功能,上好单元导读课,就会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有利于教师做好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语文课堂教学是比较复杂的事情。设想为什么不把这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使之高效省时,更加细致,使学生跳出琐碎与无奈呢?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学要想效率高,应该抓“块”,而不是抓“点”。 所谓的“点”就是单独的一篇文章,孤立主题与其他资源。而所谓的“块”就是单元主题,围绕单元主题将本单元课文及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始终都不要脱离单元主题单元教学。

(二)有利于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在单元导语中,不但明确指出了单元的主题,而且还设计了一些相应的学习方法。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导语时,应让学生懂得运用这些方法的好处,同时提醒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去理解文章,感悟文章。

三、深入研读——聚点显成效

单元导读课不是为了那几句导语而上的一节课。而是站在一个高处,鸟瞰一篇篇课文时,我们就能够很清楚地分辨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一个个教学训练点就会在整合中找到位置,逐步落实。而对于学生来说,课文不再是零散的单调音符,而是整体的交响轰鸣;学习不再是枯燥寂寞,而是变成趣味而灵动的了。可见,如何有效而有度地学习单元导读,直接关系到整组课文学习的实效。因此,在五年级语文单元整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单元导读策略的探索。

(一)紧扣单元主题设置恰当的导读目标。

单元主题犹如一根红线,它贯穿着单元教学的始终,尤其体现在单元导读课和单元整理课上。它是教师进行单元教学的隐形抓手。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围绕这个主题本单元共选取了四篇文章:《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传奇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

本单元教学目标除认写生字、理解积累词语、感情朗读及背诵以外,还要体会课文主要内容与表达的思想感情之间的联系,渗透同一个主题能用不同的题材来表达的方法,让学生正确认识父母的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据此,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我们可这样制定本节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单元主题“父母之爱”,并能根据主题搜集和整理资料,加大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丰富底蕴,营造情感氛围,为深入感悟单元主题奠定基础。

2. 知道抓住主题进行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方式,学习紧扣主题思考质疑的读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欲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 浏览本单元四篇课文,了解每篇课文的大意;初步阅读其中感兴趣的文章,运用“重点词句+课文内容+单元主题”的方法,进行感知性阅读,为精读课文做准备。

(二)要导之有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流程。

单元导读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整体感知,培养兴趣,激活阅读”。能否达成目标,还在于有没有一个合理的教学流程。

1. 在备课时应该遵循几个原则:(1)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学什么;(2)指导、渗透本单元的基本学习方法——怎么学;(3)激发学生对本单元学习的兴趣,形成阅读期待——喜欢学;(4)提供阅读链接——拓展学; (5)关注读写的结合点——准备写。

2. 应根据教材主题、具体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导读课。如:(1)情趣导读。此类导读课应以情趣为主要手段,用生动活泼的话语激起孩子的阅读期待,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产生阅读热情。如五年级上第六单元“父母之爱”,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展开导读教学。

(2)质疑导读。此类导读课以质疑为单元导入主线,带着提问题的想法读课文,整体感知单元内容,激活了学生思维,使之产生探究欲望。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生活的启示”,从《钓鱼的启示》到《珍珠鸟》,每一课都牵动着孩子们求知的欲望,所以这个单元就适合用质疑的方式来展开导读教学。

(3)活动导读。此类导读课,根据儿童喜欢的游戏和活动的特点设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情趣,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主题是“异域风情”。学习本单元的目的就是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因此在设计导读课时,我们老师可以“导游”的身份,带领孩子们来了个“虚拟旅行”,这样的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

总之,单元导读课重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我们语文老师能使学生对单元的学习产生一种箭在弦上、整装待发之感,那么就达到了课内外阅读的优化整合、读和写优化整合的目的,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单元“整组” “体验”学习[J]. 小学教学参考,2008(12).

[2]张占国,李素环. 漫话单元整组主题教学[J].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2007(9).

[3]张顺涛.语文单元整组教学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5).

12.浅议如何上好单元导读课 篇十二

一、准定位, 立体系

准定位, 就是明确教学目标, 按照教学大纲, 全面考虑教学效果, 设想好学生要掌握哪些知识, 提高什么能力, 具备那些技能,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变化等。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导游、领学、践行的作用。

1. 导游。

待万事具备后, 教师先用“导游”的身份带学生到“单元”里走上一遭, 大概浏览一下本单元内所有课文的内容。让学生带着一种求知的欲望, 对知识的自主体系主动去完成, 从而明确本组课文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与策略, 甚至预期一个理想的学习效果。那么, “单元导语”就成了学习该单元的“路标”, 把握了它, 也就把握了学习本单元的方向。通过单元导读课的整体感知, 可以起到整体导航的作用。

2. 领学。

学以致用, 是单元导读课教学的根本, 我们一般由单元导语入手, 了解单元主题, 把握单元的训练重点;结合词语盘点, 扫清词语障碍, 掌握本单元的字词;初步浏览课文, 了解课文大意, 画出知识树和概念图;结合资料袋, 指导资料搜集。在此过程中学生知道了这个单元有哪几篇课文,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是什么, 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是什么, 自己要学什么, 将要经历什么, 兴趣点与疑点在哪里。学生轻松自如地读完课文之后, 愉快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对课文的感悟。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单元学习的整体意识, 带着这种整体意识学习, 对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大有好处。既可以满足学生先睹为快的心理, 又可以对课文先整体把握, 引发阅读期待, 为每一课学习做准备。其实每组的四篇课文就是四篇习作例文, 在单元导读课上围绕本组主题就把口语交际与习作布置下去, 给学生以充足的准备时间:一是在学习本组课文中, 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 如何描写人物的, 怎样描写场景的?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方法。二是准备写作素材。给学生以充足的写作储备时间, 打通生活、阅读、习作的通道, 到了真正的作文课上, 学生才会真正做到有内容可写。

3. 践行。

学习一组课文就是一次心路历程, 享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收获。在班级内开展个人思考、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等活动面对整组课文。引导学生找到学习方向, 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课文内容确定要收集哪些相关资料, 为整个单元的进一步学习做准备。我们会发现, 面对自己的学习生活, 学生挺会安排, 很有思想, 准备工作策划得合理有效, 完完全全是个学习的小主人。行动有方向, 计划有实效, 准备做充分, 学生就一定能够

二、抓主题, 现目标

在小学阶段每个单元都有四五篇课文, 选择哪篇课文来作导读课文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 要根据单元主题选择能体现单元目标与单元重难点的课文。

1. 导读课文应该突出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走进中国古典名著”为例,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 按教材规定, 前两篇课文《将相和》和《草船借箭》是讲读课文, 后两篇课文《景阳冈》和《猴王出世》属自读课文。其实, 自读课文并不比讲读课文容易理解, 单元课文的重点难点也正是体现在自读课文中。因而, 有的教师在讲授本单元的课文时, 并不受教参及教材规定的影响, 将《景阳冈》作为导读课文。这种选择无疑是符合实际的。

2. 导读课文应充分体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 一般都有其共性, 但更多的是它的个性。能作导读课文的, 应是共性和个性较趋一致的课文。以《景阳冈》来作为导读课文, 正是考虑了这一点。通过武松打虎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以及武松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 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这正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三、授方法, 揭规律

单元整组教学中的导读课, 除了让学生掌握本组课文的个性知识。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方法, 揭示规律。我认为单元导读课的大致流程可以这样设计。

1. 以导语为切入点, 创境引趣。让学生通过单元导语、单元目录等对本单元的编排有个整体认识, 明确编排意图与学习任务。

2. 自读课文, 初步感知单元整组内容。让学生根据课文题目, 猜想课文内容, 选择最感兴趣的文章阅读。

3. 汇报交流学习收获, 明确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让学生泛泛地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喜欢的课文, 讲清原因。可以是文中某一段的细节描写、文中的人物鲜明的特点、文中独特的写作风格, 也可以是文中的作业等。只要学生能谈出自己的想法, 并通过倾听他人的发言, 对课文有所了解与启发, 即达到目的。

4. 指导制定本单元的学习计划 (学法指导) 和搜集资料, 为单课学习作准备。

学法指导, 是单元导读课的重要环节, 意在通过小组讨论、大组汇总的方式,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每篇课文的学习方式, 讲清理由。这一环节往往引起学生的争论, 课堂气氛至此达到高潮, 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考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我们应该悉心接受新课程, 新理念。智慧课堂, 无痕渗透, 有效引领等, 这样的先进理念对于我们帮助很大, 我们应该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但是, 吸收并不等同于照搬,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 有所选择, 有所取舍。就如单元导读课中读书方法的指导, 仅仅靠无痕渗透到底够不够, 特别是低中学段的学生, 他们是否能真正领悟教师暗藏的读书方法, 并学以己用?这些都还是一个未知数。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这是导读课的重点之一, 有效指导与无痕渗透应该是融会贯通, 合二为一。也许, 这样的导读课才更实用一些。

13.思政课实践教学原著导读读书心得 篇十三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导读

学院名称:****学院

班 级:2014级电气4班

姓 名:吴**

学 号:011400430

成 绩:

2015年8月25日

1835年秋天,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德语考试中写了这篇名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发表了一些重要见解,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这篇作文浅显易懂的提出了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将会遇上的心态、想法、问题。并且指出了为他人服务是在选择职业时最崇高的目标。

当时,马克思和他的同学就要毕业,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问题,大家都在考虑自己的前途。有的人希望成为诗人、科学家或哲学家,献身文艺和学术事业;有的人打算充当教士或牧师,幻想天堂的幸福;有的人则羡慕资产者的豪华生活,把舒适享乐作为自己的理想。马克思与其他同学的想法不同,他没有考虑选择哪种具体职业,而是把这个问题提高到对社会的认识和对生活的态度上加以考虑和回答。

文章开头写到,人比动物优越的地方在于人能够选择自己的未来,而不是像动物一样只能够活在被限定的小圈子里。所以,人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的职业。但是,他又笔锋一转,提到了人在选择职业时会遇上的问题: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正使我们受到鼓舞?我们的内心是不是同意?我们受到的鼓舞是不是一种迷误?我们认为是神的召唤的东西是不是一种自欺?但是,不找出鼓舞的来源本身,我们怎么能认清这些呢?由此引出人们在选择职业时会将会迷茫,无法确认自己内心的渴求,就无法选择最适合自己内心的职业。之后,马克思就写到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如果遵从了自身的虚荣心,那么在这条职业道路上,就会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会失去理智,栽进那不可抗拒的欲念驱使他去的地方。因此,马克思写到在职业上失去理智后,父母依旧是我们不变的支持,然后再通过理性的思考,来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

文章之后写到了在选择职业时将会遇到的不可抗拒的因素我们的能力。

虽然说这份职业可能适合自己,但是自己的能力却不能跟上这份工作的进程,却又妄自菲薄,那么这种错误就会使我们陷入困境,正如原文写到: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周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因此,马克思指出,在选择职业时,要充分考虑自身的能力范围,才能够在自己的理性思考之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之后,马克思又指出了尊严在选择职业时起到的作用。得到一份有尊严的职业并不是最高的职业,而是最可取的职业。由于尊严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非议、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因此当人们从事有失尊严的职业时就会感到自我贬低、自我欺骗,从而造成错误。

最后。马克思一针见血的提到了在选择职业时要遵循的最高指针: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并且,以此来说明为人类的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即使是身负重担,但是人类依旧会支持他,歌颂他,正如文章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深刻实际,文句富含哲理,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该文章不仅体现出了青年马克思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还指出了青年择业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诸项重要指针。文章虽出在马克思时代,但其思想丰富、超前,逻辑严密、科学,具有超越时空的力量,给人类鼓舞,对当今的中国青年择业仍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职业是人生的另一半,好的职业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且造福于人民;不适合的职业不仅会使自己停滞不前,而且危害巨大。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要端正态度,理智乐观的看待社会上的某项职业,这是选择职业成功的基础。马克思认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要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和对某项职业的热情,抛开虚荣心与对职业的幻象,选择正确的职业。

职业是生活物质的来源,因此,原则回报高的职业时当今社会上的现象。但是,马克思又指出:青年要在自己的能力基础上选择职业。讲到:诚然,我们能够超越体质的限制,但这么一来,我们也就垮得更快;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筑在松软的废墟上,我们的一生也就变成一场精神原则和肉体原则之间的不幸的斗争。但是,一个不能克服自身相互斗争的因素的人,又怎能抗拒生活的猛烈冲击,怎能安静地从事活动呢?然而只有从安静中才能产生伟大壮丽的事业,安静是唯一生长出成熟果实的土壤。又指出自己在选择职业时将遇见挫折,父母使我们一直的支持。并且在理性的思考下,会做出正确的选择。

最重要的是,马克思在文中写到: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所以,在当今社会中,这依旧是我们选择职业时应当遵循的原则。由此,才能够实现人生价值与对社会人民的服务。

当我们从这个世界诞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接受着这个世界定下的格局。我们不仅不断地吸取着这个世界给予我们的润泽,同时,也要给润泽着我们的世界看到我们茁壮地成长。随着我们的不断生长,我们就要负起相应的责任,我们需要开花,需要结果。所以,职业就是让我们能够开花结果的过程。作为一名青年,就必须重视职业带给我们的责任感,将我们的生命融入其中,真正绽放在这个世界上。

14.伊索寓言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十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恰当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不仅有益于对孩子进行情感熏陶,品德塑造,更是引导孩子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

导读课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孩子阅读,一般是在学生阅读这本书之前进行的。导读课有别于单纯意义上的“推荐课”。推荐主要是单向的信息输出,而导读是分享与引领。所以导读课并非一味地让学生听老师讲,而是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真正分享读书带来的快乐。

导读课最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对读物产生亲近感,引发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热情,让他们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

另外,在导读课中,教师也不应忘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以及读书知识、读书方法等的渗透和读书习惯的培养。内容简介:

《窗边的小豆豆》是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作者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让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小豆豆在巴学园的童年生活中一个个关于成长、关于教育、关于爱的故事。如果能捧书细读,那一个个温馨的小故事,一定能让你感受到巴学园里那最童真的欢笑,最真诚的友谊,最轻松的学习,最了无痕迹的尊重,最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说巴学园是孩子、家长、老师都向往的教育天堂。希望四年级的孩子们通过阅读,从书中小豆豆的身上收获童年的纯真与无限的欢乐。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并对作者黑柳彻子有所了解。

2、通过猜读等形式产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3、通过导读,在活动中学习读一本新书的方法:读封面、封底、目录,了解内容等,从而提高阅读能力,拓宽知识面。

4、通过导读活动,激发读书热情,培养读书兴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有个问题想问问大家,现在的校园生活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师:在校园生活中有什么事是让你感到最快乐的?呀!真积极,请你来。生1:我觉得在学校里和同学们一起玩是最快乐的。(真不错)师:好,请你吧!

生2:和同学一起玩是最快乐的(真棒,声音真响亮)生3:和朋友一起玩是最快乐的(说的真好)

生4:上科学课赢自动笔是最快乐的(真像个小小的科学家)

师:同学们呀,在日本有一所学校,他们的校园生活与我们的有很大的区别,有兴趣去了解下吗?(有)真爱学习,同学们,注意了,其实,这所日本学校,就被写在,老师今天准备向大家推荐的一本书中,瞧,淡粉色的封面上写着这本书的名字,叫《窗边的小豆豆》(板书读题)

设计意图:通过聊天式的交流,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

二、激发阅读兴趣 现在老师带大家去走进日本的这所学校,想知道这所学校是什么样的吗?大家请看:

师深情叙述:矮矮的两棵小树做成的校门,树上还长着绿色的叶子,原来挂在大门上的写着学校名字的牌子,可能是被风吹的吧!已经歪到了一边。校园里面停着的电车,原来那是同学们的教室,这是巴学园。

师:同学们,你觉得这样的学校怎么样?谁来说说。生1:很特别(特别在哪呢?)师:用树来做校门

生2:我觉得校门很古怪(从哪里可以看出古怪呀)

师:所以呀,这校门给我们的感觉很特别很奇怪,同学们,回答得真好。师:同学们呀,这么特别的校门,这么奇怪的学校,你想想,在里面读书的人又是怎样的呢?有兴趣去了解吗?(有)师:好,同学们,我们再来仔细观察在这本书的封面(板书:看封面)上面除书名,还有什么?(板书:作者)

生:还画有一个小女孩,师:她就是巴学园里的一个学生(出示小豆豆照片)她的名字叫——小豆豆,小豆豆的样子怎么样?能说说你的第一印象吗?(好奇、可爱)指名介绍。多么可爱的小女孩,小豆豆正是这本书的小主人公,谁可能都没想到,这么可爱的一个小女孩,却小学一年级都没念完,就被她原来的学校退学了!

三、读故事片断,了解小豆豆

师:小豆豆这孩子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到她原来的学校去看一看!1、试一试(镜头一:乒乒乓乓)师:顺着这奇怪的声音望去,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片段“小豆豆上课时总是把课桌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足足有上百次!”(指读,齐读)师:大家想来当一下这个小豆豆吗?老师来读,你们来演。可以敲桌面代替:“打开!关上!打开!关上!„„” 生:表演!边表演边笑。

师:好,同学们,看到小豆豆上课时这样的举动,作为小豆豆的同学,你想对她说什么吗? 师:小豆豆自己是怎么说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点击出示文字和声音)

“哎,学校就是了不起!家里桌子的抽屉,是这个样子往外拉。可是学校的桌子,却是把盖子往上提。就像垃圾箱的盖子那样,不过要光滑得多。桌子里装得下好多东西,棒极了!”

2、猜一猜,讲一讲(镜头二:宣传艺人)师:就这样,第一个小时里,小豆豆不停地把桌子弄得啪嗒啪嗒响。这之后,她就离开桌子,站到窗边往外看。老师想:能够不发出声音已经很好了,愿意站在那儿就站着吧。哪知道,小豆豆又做了件不可思议的事呢?你们猜她去干什么了呢?(生想象猜测)师:那小豆豆到底去做什么了呢?(出示师读:“哪知道小豆豆突然朝外面大声叫道:“宣传艺人!”原来,这间教室的窗子,对小豆豆来说非常幸运,而对老师来说却很不幸。窗子在一楼,而且正对着大路,和大路的分界只是一排矮矮的绿色灌木篱笆,所以小豆豆可以轻而易举地和路上的行人说话。就这样,过路的宣传艺人们听到招呼,就来到了教室跟前。小豆豆高兴地对教室里的学生们叫道:“他们来啦!”正在上课的小学生们呼啦一声全部向窗子拥去,嘴里都大叫着:“宣传艺人!”接着,小豆豆对艺人们恳求道:“哎,给我们表演一个吧。”

总算一同终了,艺人们走远了,小学生们纷纷回到座位上。可是令人吃惊的是,小豆豆仍然站在窗边不动,老师问:“为什么还在那里呢?”小豆豆非常认真的回答: “要是再有别的宣传艺人过来,不跟他们打招呼可不行啊。而且,刚才的艺人们又回来的话,我不在怎么行呢?”)师:如果你是小豆豆的老师,你想对小豆豆说些什么?(指名交流)3、想象镜头三

师: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的,可小豆豆呢?她还站在窗边呢。(出示镜头三)噢,原来,教室的屋檐下飞来了——(一只燕子)。这时的小豆豆又会怎样招呼、问侯小燕子呢?谁来演一演?(指名表演)4、评价猜测

师:看到小豆豆上课时的这些表现,你觉得这是个怎样的小女孩呢?(调皮、淘气、好奇、好动)

生1:我觉得小豆豆很有好奇心?师:怎么个好奇法,你能继续说说吗? 生2:我觉得小豆豆她很调皮

师:从哪里看得出来呀?说得不错!生3:顽皮(听得真仔细)生4:古怪?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觉得他很奇怪)

师:是呀,老师也觉得他很奇怪,也很调皮,淘气,你猜猜看,这么一个淘气的孩子长大了会怎么样呢? 生1:没出息

生2:古怪(长大了那么古怪)生3:没有工作(没有工作真惨呀)生4:交不到好朋友。

(设计意图:教师巧妙创设情境,图文并茂地呈现了本书第2个故事中的三个精彩片段,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读这三个片段,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学生不仅为故事情节所吸引,还从中认识了一个淘气、顽皮、好奇、好动的小豆豆。这一人物形象使学生既感亲切又十分同情。)

四、读封底,了解作者 师:我们都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可是,谁又能想到,长大后的小豆豆竟然成了那样的一个人。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大家注意看啰,这是谁呀?(点击出示黑柳彻子的照片)看这位端庄大方的女性,她有大大的眼睛,洋葱头的发型。她就是——黑柳彻子(再出示黑柳彻子)这就是长大了后的小豆豆!黑柳彻子把自己上小学时的真实经历写成了一本书,那就是《窗边的小豆豆》。所以,这本书原来就是黑柳彻子在写她自己呀,这种书我们把它叫做“自传体小说”。(板书)

黑柳彻子的成绩还远不止如此呢,让我们一起来享受享受戴在她头顶上的光环吧,长大后的小豆豆还成为了怎样的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本书的封底。(点击出示封底)自由放声读一读,请学生向大家响亮介绍。一人可以读其中一条)

●她写了日本有史以来销量最大的一本书,33种文字全球发行,拥有读者数千万;

●她是亚洲第一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足迹遍及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她还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拥有观众数十亿:;

●她被美国《纽约时报》、《时代》周刊、《新闻周刊》赞誉为日本最伟大的女性。

师:同学们,长大后的小豆豆怎么样?(很出息)和我们一开始猜的完全不一样!此时你有什么想对长大后的小豆豆说吗?我们来夸一夸她吧!(点击出示:小豆豆,你——!)师:“小豆豆,黑柳彻子,一个因为淘气,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孩子”,(出示)长大后竟然成了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呀!此时,你的头脑有什么疑问吗?问一问小豆豆吧!“小豆豆,?”

生:小豆豆,是什么让有了这么大变化? 生:小豆豆,你是怎么取得这么好成绩的啊?

(设计意图:联系小时候的小豆豆。强烈的对比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此时,他们不由得产生了深深的好奇,非常想了解小豆豆的成长历程。这样的阅读期待为下面的精读指导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指导读书方法

师:刚才我们先后看了这本书的封面、封底,一般我们看书的时候呢,就先看哪里呢?(封面)封面让我们知道了这本书的作者,再看封底(板书)封底上往往会有一些对这本书的评论或作者的一些介绍等内容,这本书就是对作者黑柳彻子的一些介绍,在下方还会标有这本书的价格。

师:同学们呀,我们再来仔细观察一下在我们手上的这本书,除看封面、封底可以知道那么多的信息之外,看哪里还发现有信息的?哎呀!真棒!生1:还可以看这里(书脊)

师:注意了,哪里是书脊,能告诉大家吗?你们也来找一找,这里是书脊,书脊也称封脊,接连书的封面和封底,我们一般去图书室借书或书店买书的时候,那些在书架上的书就是用书脊来对着你自己的,好,我们再来观察下,你从书脊上知道了些什么?

生1:我从书脊上知道有写着巴学园和窗边的小豆豆,还有黑柳彻子是日本人。生2:我知道这本书是南海出版社出版。

生3:我知道不是黑柳彻子一人作这本书,还有人帮他作插图。(对了,你观察得真仔细)师:还有哦,大家注意了,黑柳彻子是哪国人(日本人)为这本书翻译成中文的是谁干得活呀?(赵玉皎)送掌声给他吧!

六、看目录、了解故事内容 师:我们班的同学观察得真是仔细,好,同学们,现在有没有兴趣去了解里面的故事呀!(有)请大家翻开目录,目录里面一共有61个精彩的小故事,每一个小故事都是独立的,都是描写了小豆豆童年的生活呀,趣事呀,请大家快速浏览,看看有哪个故事标题最吸引你。让你恨不得马上就能读一读。说说你心中的问号好吗:校园里那“一辆辆电车”又有何用呢?“山的味道,海的味道”又是什么呢?„„

这么快就看完了呀!找到你喜欢的故事呀!那么多人想说?

七、分享经典情节,激发读书热情

师:现在老师打算先带大家一起去看书中一个故事,有没有兴趣跟着老师来,现在请大家翻到180页《真是一个好孩子》,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个小故事的1——6自然段,想想从中你读出了小豆豆的哪些优点?可以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批注。(出示轻音乐,学生自由读)师:哪位同学来说说小豆豆有哪些优点?

生1:他对大家很友好(师:从哪里表现出来呀)说得真好。

生2:小豆豆很有爱心,遇到受伤的动物会千方百计地照顾它(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师:同学们呀,一般在人的身上除了优点,还会有——缺点,也有一些可以是好的方面,但是做得不太好的时候就变成了缺点,这些就叫特点,现在老师请大家继续看看后面的部分181——182,认真看看小豆豆还有什么特点?如果觉得这部分有趣的话,你还可以笑出来,(出示轻音乐学生自由阅读,师巡视)

师:有的同学呢,已经看完了,看完了的同学请举手,好请放下,刚才老师在大家看书的时候就听到了大家在笑,你觉得哪里最有趣,让你笑出来了? 生1:小豆豆掉进厕所了 生2:小豆豆在那里表演呢

师:好,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其实呀,小豆豆他有什么特点呢?能归纳出来吗? 生:很好奇

师:他对很多事物都很好奇,可是呀,有时候这好奇就变成了搞笑,笑话太搞笑让大家都乐呵呵的,有时候还把自己搞得一身脏,所以呀,这好奇心好的时候就是优点,当它过了头的时候就是缺点,那同学们,在你身上又有什么优点和缺点呢? 生1:我的优点是弹钢琴好(真棒)

生2:我的缺点是粗心大意(以后要怎么样)改掉(真是知错能改的好孩子)生3:我的缺点是丢三落四,动作很慢。

生4:我的优点是爱看书(真是个爱看书的孩子)生5:我的优点是写字漂亮(大家要向他学习了)

师:同学们呀,这节课刚才我们看了封面封底认识了作者,还仔细观察了书脊,接着我们还做了什么呀

生1:看了一些故事,故事从哪里找到的(目录,板书)

师:我们看目录知道了很多小故事,接着我们就选择一个故事来看,选择故事来看的时候,我们了解到了什么?(小豆豆的优点和缺点)除了认识小豆豆的优点和缺点?我们还知道了什么?(知道了一些有趣的事?故事内容)故事内容就是简述了有趣的事,接着我们还在自己身上找了缺点和优点,做得好的我们继续发扬,做得不好的要怎么样?(改正)我们要(取长补短,板书)

师:这节课老师在向大家推荐这本书的同时,刚才还把看一本新书的方法教给大家了,我们现在来说说怎么看一本新书的呢?(师指黑板)根据老师的这些板书来说?谁来?

生1:先看作者,再看目录,看有哪些内容,再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了解下里面的人物和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去取长补短(送掌声给他)

师:小豆豆的巴学园生活,多么有趣呀,小豆豆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呢?同学们,《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你们喜欢吗?想阅读吗?我想你们现在心情应该就像这首诗里写的那样吧!(出示背景音乐<仙境>与诗)我喜欢你——《窗边的小豆豆》(配乐诵读)

我喜欢你——《窗边的小豆豆》 从见到你的这一刻起 你智慧的眼睛 告诉我

你是个大大的谜

我喜欢你——《窗边的小豆豆》 从听到你的这一刻起 你美妙的声音 告诉我

你在讲诉一个吸引我的故事

我喜欢你——《窗边的小豆豆》 从此时此刻开始 无论你发表什么观点 表达什么言论 我喜欢你 从这一刻开始 我想马上拥有你 „„

同学们,黑柳彻子不仅仅写了《窗边的小豆豆》,她先后还写了小豆豆系列丛书:请看:(出示小豆豆系列作品)

好书就像一轮太阳,让我们课后好好地去读一读《窗边的小豆豆》吧!我相信,同学们将和我一样、和全世界几千万读过这本书的读者一样,从这本书中收获无数的笑声和感动!当然你们别忘了小豆豆系列作品哦,让好书照亮我们!

15.伊索寓言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十五

活动主要内容与过程:

1.潘海燕老师执教《哥伦布竖立鸡蛋》

2.潘海燕老师说课

今天我上的是一堂“导读课”。根据教学目标,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借助文本,在读读讲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根据文本的矛盾之处或关键词句提出疑问,并尝试解决的能力。

3.听课者议课

罗南中心小学教师金雯:“导读课”是单元课型整合中常用的一种课型。今天的课上,潘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如果我作为她班上的一名学生,能力上有哪些提高呢?首先是质疑能力,教师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是有方法的,在关键词、矛盾之处,联系上下文去释疑。其次是朗读能力,在朗读中有一个环节,给“哥伦布和达官贵人”说的话加上合适的提示语。我有一点建议:潘老师如果能在让学生加上提示语之前再加上一步,让学生先去理解对话中的一些关键词,借此加深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再加入提示语,会有更好的效果。

杨泰学校教师庄燕:在加提示语指导朗读这一教学环节中,有学生回答“达官贵人们撅着嘴说”。潘老师一笑而过。假如教师能再灵活一些,追问一句“你为什么会这么说”,会有更好的效果。

宝山区实验小学教师张陶:不论课型如何变换,都脱离不了“初读——精读——重点学习句、段、篇——思想升华”这样一种基本的讲读或导读模式。潘老师这堂课很注重这方面的训练,不管是从词语解释,还是说话训练,提问的训练都是很扎实的。我提出一条建议:课堂上,能否创设情境对话?如果你在场,你准备怎么为哥伦布辩护?

乐业小学教师毛霞:我要向潘老师学几点,一是她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看似随意、很亲切,但有必要的指导和导读;二是她对整堂课的把握,平时我在上课时往往很难取舍,今天整堂课的设计都让我感觉非常清晰,取舍得当。

月浦新村小学教师吴佩芳:导读课中除了课文内容的学习,关键还有一个学习方法的指导。今天的课堂,潘老师将概括主要内容和词的理解、积累整合在一起的。这其实就是在理解课文中教学生一个概括的方法,抓住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尝试概括主要内容。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潘老师已经有意识地渗透了一些方法。

4.教研工作室主持人李跃平点评

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在追求一点:真实。

以课例为主的教研对小学语文教研的改善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现在我们又在反问自己,为什么这种教研,对教学改善的影响不大?这就引出了一个真实性的问题,教研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

今天这堂课,潘老师进步在哪里呢?

首先,教师能够将一些理念转化为对学生的指导。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要靠教师在课堂上培养的。今天学生表达得不错,师生的交流融合了,潘老师的语言也有了进步。其次,今天课堂上的训练有目的,有过程,还有重点。

近年来,我们致力于研究高年级语文课型的整合,目的就是希望教师能主动地使用教材,能深刻地理解教材,在处理教材时,不要只考虑单篇的课文,还要尝试以单元为单位,开展课型整合。

16.寓言课不是那么好上的 篇十六

老师:难看的丑小鸭终究会变成可爱的白天鹅。谁能另外举一个类似的例子?

学生A:看我七十二变。

老师:不妥。

学生B: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

(二)

老师:《狼来了》的故事说明什么?

学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人们总爱听信谎言,从来就不相信真话。

(三)

老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为什么没水吃?

学生:因为其中有个和尚是我们的老师。

老师:???

学生:因为三人行必有吾师。

(四)

老师:掩耳盗铃是一种什么行为?

学生:这是一种不可能成功的行为。

老师:正确,的确是一种不可能成功的行为,能不能说说具体的原因?

学生:因为每个人都有两只耳朵,捂住耳朵后却没有第三只手。

(五)

老师:小马过河,背盐的时候越来越轻,背棉花的时候越来越重,这是因为过河时水淹到了马背上的东西。如果不是过河,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吗?

学生:也会。

老师:怎么会?

学生:比如下雨。

(六)

老师:《叶公好龙》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当龙真的出现时,叶公非常害怕,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时代的故事吗?

学生:知道,是侏罗纪时期。

(七)

老师:《刻舟求剑》故事中的主人公犯了什么错误?

学生:违反了学校的规章制度。

老师:???

学生:刻舟,破坏公物;丢剑,乱扔垃圾;游泳,没有家长陪同。

(八)

老师:从《皇帝的新衣》中同学们能看出什么?

学生:能看到皇帝的内衣。

17.伊索寓言导读课教学设计 篇十七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岳乃红说:“导读课的目的是“初步建立儿童与书的联系,激发学生内心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从导入的环节抓住学生的眼球,像磁石一样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整本书导读课的导入环节,要足够有趣,足够贴近孩子,足够自然,教师可以从孩子的生活聊起,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走进这本书,也可以通过与书关联的内容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阅读书籍的兴趣,或设置悬念,诱发读书的兴趣。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

1、以诗句导入;

2、以书评导入;

3、以精彩句段导入;

4、以故事导入;

5、以谜语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更快地带领学生进入课堂,进入书本。刘老师的这节课,由猜年龄导入,一个看上去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却已经一百多岁了,比爷爷奶奶年纪还大呢!这让人惊叹的一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同时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为什么一百多岁的杰西看上去那么年轻?他是能长生不老,还是会魔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与主角产生连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二、导读封面,初步感知。

整本书阅读通常是从封面开始的。很多时候,通过封面的图画、书名我们可以获取故事的角色,并对故事有一个大概范围的猜测,因此整本书导读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读封面,对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书的封面,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内容:1.书名,2.书的作者,3.封面上的图画及选取的重要文段4.翻译者、出版者,5.封底的书评、推荐语等等。刘老师的这节课就从封面上的书名、图画等着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对这本书的作者、人物等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设置疑问,吊足学生阅读的胃口,例如:让学生观察封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这个小姑娘手里为什么捧着一只蟾蜍呢?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她和不老泉之间有什么联系?不断地产生疑问正是阅读一本书最好的兴趣导向。

三、走进文本,品读片段。

面对整本书,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书本信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产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呢?书本内容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刘老师的这堂导读课,就像一部精彩的预告片,她选择了书中的三五个片段,通过讲述、阅读、预测等方式,制造悬念,完全吊起学生的胃口。这是一节成功的导读课的基础。而导读课上,教师就需要根据每本书的特点,选择典型的片段让学生一起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我先从切入点聊聊这节课的设计。一本书的切入点有很多,比如从封面入手,让学生质疑,引发阅读期待;从人物形象入手,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作者入手,讲述创作故事,引发阅读兴趣;从文中插图入手,讲述创作故事,调动阅读的欲望;从相关影视作品入手,激发兴趣(但要注意课前不看完整的电影,最好看完书再看)……针对这节课,刘老师从以下几方面切入:

1、引导学生从局部细节入手,引发话题,大胆猜测。导读课的秘诀就是“读读读,猜猜猜”。刘老师在导读时就是抓住“炎热的八月发生的三件事”这个细节,通过读后设疑:这三件事好像没什么大的关联,然而这三件事却发生在同一个故事里,他们可能有着怎样的关联呢?通过这些线索预测一下,这可能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预测、想象、阅读、思考、交流,逐步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达到了导读课“初步建立儿童与书的联系,激发学生内心的阅读兴趣”这一目的,使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更加浓厚。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师的目的又不仅仅是激发阅读兴趣,她还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故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运用等。

2、从精彩、有特色的语言入手。不同作家的作品闪耀着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老师在导读时,可以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如,刘老师抓住温妮被绑架这一片断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丰富情节的。让学生不禁好奇:绑架者怎么会向被绑架者苦苦哀求?接着刘老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分角色朗读,带着学生初步感知作品的语言,了解人物的经历走进故事,并猜测:梅.塔克、杰西、迈尔斯这么奇怪地绑架温妮究竟想干什么?

3、以人物形象为入手点的导读设计。以人物形象为入手点的导读设计不仅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且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随着人物命运变化的过程加深对人物的了解。例如:刘老师的这节课首先从杰西的年龄入手,那位年轻的老人就这样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孩子们读书时也会不自觉地留意杰西,之后刘老师又选择杰西一家人妻离子散、家不成家的这段经历让学生读,再让学生从这一家人的经历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根据这一家人的经历畅谈“喝不老泉水”对杰西一家是福音还是魔咒,让孩子们在初知故事的基础上适当分享自己的初读体验,既为后文“温妮喝不喝不老泉的泉水”埋下伏笔,同时话题也初步涉及到“生命”这一主题,既为后期的交流课奠定基础,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深度地去读故事。

四、设置悬念,推荐阅读。

导读课的最后环节,在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戛然而止,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行阅读,同时也可以拓展介绍这本书的其它信息,如获奖情况,名人和媒体的评价,以及这本书的特别之处等,使学生对本书的了解更加全面,从而产生更大的阅读期待。比如刘老师的这节导读课就是在学生兴趣最浓的地方“温妮知道了不老泉的秘密,她会怎么做呢?她会喝不老泉的泉水吗”这个地方停了下来,随着问题的抛出,让学生有了打开这本书的冲动,产生了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

导读课上还可以适度自然地对学生渗透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时也可以把“传授方法,提出建议”做为一个环节,放在导读课中。(诸如朗读和默读的运用,精读、略读、跳读和浏览的不同要求,边读边想画面,边读边思考,以及如何抓要点,如何梳理故事情节,如何体会人物形象,如何揣摩语言的精妙,如何做摘抄、作批注、写体会等等。)老师在导读课上对这些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的强调和点拨,会使学生读起来目的更明确,更有利于学生重点读、深入读。

接下来我从“阅读策略”上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刘老师的这节导读课,出现了三种阅读策略:一是预测,二是统整,三是生活连结。

(“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达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因此“阅读策略”是归纳不完的。教学意义上的“阅读策略”应该是建立在“大数据”上的具有普遍性的策略。)

1.预测。预测、推论对于一个读者来说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不仅仅让阅读变得有效,更让阅读变得有趣。我们可以在导读过程中,将学生的无意识的预感转化成为一种蓄意的行为,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将此策略融入学生的阅读习惯(或者说是风格)中。

让学生预测,首先要给线索和依据。当学生在预测时,老师会追问:“你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预测?”引导他们回到“文本”中去找原因,老师只强调线索和依据。刘老师的这堂导读课,她在问“这可能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之前,先导读了封面(题目:不老泉),也介绍了主人公的年龄,还呈现了故事里的三个事件,提供了足够多的“线索”,这样有所依据的预测,和“猜想”是有明显区别的。

让学生预测,给多少线索,怎么给,也有讲究。如果信息给多了,变成“剧透”,预测过于简单,学生预测到的也只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信息给少了,学生理不出头绪,抓不住连结点,预测变得相对艰难,预测就沦为“猜测”,失去意义。而刘老师通过屏幕呈现了三个事件,初看起来,这三件事好像没什么大的关联,然而这三件事却发生在同一个故事里。细听之下,就会发现福斯特、林间村,就像那个摩天轮的中心轴一样,把这些事联系在了一起。学生可以迅速调取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片段中的有用细节”、“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合理地进行推测。

2.统整。统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让同桌合作把阅读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即“喝了不老泉的泉水,带给塔克一家的是福音还是魔咒”分别列举出来,结论可以不填,因为同桌两个的结论可能会是不一样的。这个环节的处理,虽然算不上创意无限,但已经跳出了传统的导读模式,不再是读读想想说说,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默读、浏览、快速阅读 机会,并根据记忆筛选、信息梳理、归纳整合这样一种静默持久独立的学习方式。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接收到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但是我们要透过碎片信息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要学习整合,把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这也是一种能力。

3.生活连结。我们阅读时,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经历或经验与书本进行连结。比如,我们在阅读时会想起: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里面所表达的观点跟这篇差不多。或者曾经看到一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的遭遇跟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的遭遇很相似。这是文本对文本的连结。有时我们还会想: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做?我跟故事里的人有相似的地方吗?这就是文本与生活的连结。刘老师在这节导读课中,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明显的“连结”类话题: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经历,请猜猜图片中这个人大概有几岁?此时,学生开始根据自我经验进行衡量。

不过关于生活连结,可能读书交流课比导读课要用得更多更广泛一些。比如交流课上我们会问“如果你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温妮,发现了这口泉水喝不喝?”这个问题可以提醒学生从角色的角度理解故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来说,已不再陌生。由刘老师的这节导读课为我们领航,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起实践,在导读课上,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门,推开一扇窗,引领孩子们进入整本书的阅读中。

最后我节选了沉砂老师关于整本书讲座中提到的误区和常用的导读方式与大家共同学习—— 导读课的误区:

1.一定得从封面开始 2.总是不放过目录 3.大篇幅的作者介绍 4.一开课就出示各种评论

5.忽视了学情(读过与否区别对待)

6.片段选择过于琐碎(注重趣味性、经典性、层递性、完整性)7.让孩子在现实和文本之间进进出出

8.对主题的挖掘过度(导读课点到为止,铺垫,为交流课服务)导读课教学方式:

1.朗读(师生、对话、开火车、默读)2.讲述

3.猜测(有依可循;选择一两处)4.比较

18.地心游记导读课教学设计大全 篇十八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封面,了解作者及本书的主要内容。

2.教给学生阅读科幻小说的方法,并尝试着这种方法阅读1-3个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心中有阅读期待。

3.培养学生有计划阅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与兴趣。教学难点:知道如何阅读整本书。

教学重点:掌握阅读方法,制定阅读计划,精读第一个故事。

二、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领导人类前进的,是科学;领导科学前进的,是幻想。科幻小说,既是科学的花朵,又是天马的丝缰。”《地心游记》就是一部将知识巧妙的穿插在小说的情节及人物的刻画上,在向读者描述一个神奇的地下世界,展示曲折生动、饶有趣味的情节同时,又让读者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感受人类征服自然的坚强意志的充满传奇色彩的科幻小说。

2.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地心游记》这部经典之作。相信大家一定很感兴趣。

(二)阅读封面

1.你从封面上知道了什么?

A、书名。你的小脑袋里蹦出怎样的问题?

B、插图。看到这幅图,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场景?你迫切的想知道什么?(请认真阅读的孩子介绍:在广阔的海洋里,出现了两头怪兽。其中一头怪兽长着海蜥蜴的头,有着一张鼠海豚的嘴巴以及鳄鱼的牙齿,那是鱼龙。另一头怪兽是一头看似海蛇却有着龟壳的蛇颈龙。它们在大海里拼命地厮杀,仿佛一定要把对方置于死地。它们搅得海洋掀起了滔天巨浪,似乎要把周围的一切都要淹没到海底似的。)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板书: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引人入胜)C、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这本是肖宝荣改写的,通俗易懂。感兴趣的话,可以读《地心游记》的译文版,文学味道更浓厚一些。)

D、作者。法国儒勒·凡尔纳(1828.2.8—1905.3.24),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代表作有《海底两万里》、《八十天环游地球》、《气球上的五星期》等,其中《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被称为凡尔纳三部曲。近年来,随着对于其作品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原始手稿的发现,学界对于凡尔纳的认识也在趋于多样化。凡尔纳作为一位纯文学意义上的作家开始为一些学者所重视。1863年起,凡尔纳开始发表科学幻想冒险小说为主的作品,以总名称为《在已知和未知的世界中的奇异旅行》的系列作品集粗略地概括,他的主要作品涉及了两个背景:十九世纪末期的世界(如《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八十天环游地球》、《沙皇的信使》等)和想象中的世界(如《太阳系历险记》、《征服者罗比尔》等)。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资料,凡尔纳是世界上被翻译的作品最多的第二大名家,仅次于阿加莎·克里斯蒂,位于莎士比亚之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近的统计显示,全世界范围内,凡尔纳作品的译本已累计达4702种,他也是2011年世界上作品被翻译次数最多法语作家。在法国,2005年被定为凡尔纳年,以纪念他百年忌辰。

旅行经历尽管凡尔纳的创作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广泛的阅读,但另一方面,他的每一次旅行都和小说的创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93年,在接受采访时凡尔纳说道:“我喜欢乘游艇,但同时并不会忘记为我的书采集些信息。„每部小说都能从我的出游中获益。譬如在《绿光》中便可觅得我个人在苏格兰的艾奥纳岛和斯塔法岛游览中的经历和视角;还可以算上那次1861年的挪威之行„„至于《黑印度》则与我在英格兰的旅行和对苏格兰湖泊的拜访有着着联系。《漂浮的城市》一书,取材于我在1867年搭乘大东方号对美国的访问。„《桑道夫伯爵》来源于自丹吉尔至马耳他的游艇航行。”

E、阅读目录,你知道了什么?从目录里获取了哪些信息? F、你如何如何读这本书?

(制定阅读计划、每天读两个故事,周末读4个故事,三周读完)

(三)了解主要内容

师生共同读内容梗概,读后交流:你知道了什么?

内容简介:内容梗概1863年5月的某一天,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

奥多·黎登布洛克教授从古书籍里偶然发现一张羊皮纸,他从这张羊皮纸上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启示:前人阿恩·萨克奴姗曾到地心旅行。黎登布洛克教授决定也作同样的旅行。他在某年5月27日带了侄子阿克赛以及足够的粮食、仪器和武器等,由汉堡出发,到了冰岛又请一位向导汉恩斯随行。他们三人按照前人的指行,由冰岛的斯奈弗火山口下降,经过三个月的旅行,历尽千辛万苦,最后由于岩流的冲击,又从地中海里面西西里北部的斯多伦波利岛上的一个火山口回到了地面。全书以紧凑的笔法记载了旅途上的艰险经历和地底下的种种奇观。通过这部小说,读者可以学习坚忍不拔的刚强意志,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

(四)读书方法的指导

1.回忆读其他课外书时所用的学习方法。(带着思考去阅读,并圈圈画画,写下阅读感受)2.交流自己的阅读好办法。

补充:这是本科幻小说,里面蕴藏着很多的科学知识,在阅读时,及时把自己知道的科学知识用横线画出来。

(五)自主阅读《平静的日子》

(一)带着好奇心阅读第一个故事《平静的日子》

1.划出主人公“我”和叔叔奥托·李登布洛克教授的外貌、性格等特点。2.在小组内交流:你眼中的奥托·李登布洛克教授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集体交流(补充:他是约翰大学矿物学的教授,热衷于科学研究。他学识渊博、具备一切能力而且作风严谨。从外貌描写中得知:他体格健壮、精力充沛富有洞察力。)

4.师:那么,又是一件怎样的事情打破了这种平静的生活呢?请阅读下面两个故事。

(六)作业

1.摘抄这位教授的外貌以及性格描写,说说从这些描写中,你了解了人物的哪些优秀品质。

上一篇:我的梦想初三600字优秀作文下一篇:朋友情,安我心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