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鲁大学的历史

2024-09-05

耶鲁大学的历史(精选8篇)

1.耶鲁大学的历史 篇一

黎族的地理和历史

【内容摘要】:黎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当中的一个,也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我国海南、云南等南方地区。他们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的民族,其生活习俗、生产发展深受当地的气候环境影响,社会形式、经济状态、文化特点都带有热带民族的气息。

【关键词】:黎族 地理环境 形成历史

黎族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民族,绝大多数黎族人生活在海南省,在云南和全国各地也有分布。黎族是海南岛上最早的民族他们相传是百越族的后裔,聚居在海南岛中部和西南部的盆地河谷和滨海平原等适于耕种居住的地方,世代劳作、薪火相传直至今日。

一、美丽富饶的海南岛

海南到位于我国南面的海洋上,处于热带地区,是我国海南省的主要岛屿。海南岛北隔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相望,西面与越南相邻,南面与东面是浩瀚的海洋。这个地理位置对于我国来说是控制南部沿海交通和捍卫国家海上主权的要塞。

海南岛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按地理热量带的说法,这里没有四季,全年高温多雨,光照充足,台风季节长。农作物一年三熟或者两年五熟,极适于生产水稻。在丘陵和低矮山区,还有大片的宜牧草地和缓坡荒地,不但可以发展畜牧业,还可以种植橡胶、棕油、腰果、香茅、剑麻、金鸡纳、胡椒、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也可以生产椰子、菠萝、香蕉、荔枝、龙眼、芒果、等热带水果。

海南岛远望是一座山形,岛上并非一马平川,而是中间高四周低。岛上的河流源于岛上中部的山脉,呈现出放射状向四周的海洋流去。由于海南岛并不宽广,河流所在的河谷狭窄,滩多流急,所以淡水资源并不十分充足。可是流量丰富,水力资源充沛,适合发电。岛上的森林至今还保存较好,“海南省约84万公顷的天然林,主要分布在黎族地区的五指山、尖峰岭、霸王岭、吊罗山、黎母山等林区。这些以出产珍贵热带木材尔闻名全国,是我国造船工业用材的一个重要来源地。”①也是工业、家具、工艺、美术的特级用材。除树木之外,海南岛上还盛产竹子、红藤、白藤、茶叶以及各种野生药材。

海南的野生动物繁多,很多都是海南特有的珍稀保护动物,如黑冠长臂猿、云豹、赤麂、水鹿、太阳鸟、海南鹩哥等等。是我国珍贵的热带动物宝藏库。① 王薇著,《黎族》,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第5页。在海南岛上,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也十分的丰富。“(海南)境内著名的石碌铁矿,平均品位达50%以上,累计探明矿石储量3.8亿吨,为国内少有的储量丰富、品质优良的矿藏。”①岛上探明的主要矿产有铁、铜、钴、铝、锡、锰、钛、金、石英、重晶石等等30余种。“海南黎族及黎汉杂居的地区有60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伸展着众多的优良海港和海湾(31个)。辽阔的海域有取之不尽的鱼和盐。深浅200米以内大陆架渔场面积为1.69万平方海里,水产蕴藏量为16万2吨海洋鱼类2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40多种„„莺歌海、榆林、东方是海南岛的三大盐场,而以莺歌海盐场为最著名,这里海水平均盐都达3.8%左右,在一立方公里的海水中,含盐量达2700多吨,超过世界著名的红海的含盐量。”②

总而言之,海南岛是一座美丽而富饶的热带岛屿,黎族民族世世代代在这里居住生活,也充满了热带民族的独特风情。

二、黎族的历史

1、海南岛黎族的起源

在我国黎族的自称并不是“黎”,而是“赛”,他们称汉族为“客”,意为客人,自己则以土著自称。“黎”是汉族对于黎族的一种称呼。在我国的史学界,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的黎族是南方民族“百越”的一支后裔。“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越)杂处,各有种姓„„今之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南海、日海、皆粤(越)地也。”③在南方很多族氏很相近,但是又各为部落的越人集体称之为“百越”,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文化特征很相似,但又各有特征。西汉时,居住在海南岛上的人称之为“骆越”,也是“百越”的一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海南全岛以至现今黎族聚居的中心地区,都发现了大量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根据出土器物所表现的文化性质来考察,它与我国两广沿海地区发现的新时期文化是同属一个文化系统。”④根据这些考古资料,可以分析出海南岛上的“骆越”与大陆上南方“百越”之间的关系。除了考古发现,从语言、风俗习惯上来看,海南岛上的黎族与“百越”都十分的相似并且有继承和延续的影子。

2、黎族的原始社会时期

从黎族保留的大量神话传说来看,黎族也经历了旧石器时代的血缘婚和血缘家族世代,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陆陆续续在海南岛黎族聚居的地区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当时的黎族还处于母系氏族的公社时期,女性在氏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氏族部 ①② 王薇著,《黎族》,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第6页。

邢关英,《黎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第7页。③ 出自《汉书·地理志》 ④ 《黎族简史》编写组,《黎族简史》,民族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第9页。落酋长由女性担当,在“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中也是主力,而且只有女性才能掌握制陶技术,并且不用受到家庭中家务的约束,妇女在是族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并且受到尊重。

这些遗址被发现在河流两旁的山岗或台地上,有些在沿海港湾的沙丘上,是适合于生活动具和劳动生产的地方。根据他们的居住地方,可以看出当时的是氏族受到环境的影响,选择了便于取水、但是不会受到水牢灾害的地方定居。因为海南岛是一个森林茂密、物种繁多有水产丰富的岛屿,并且在考古中发现了石锛、石犁、石铲以及陶制的网坠和纺轮,所以他们的经济方式有农业、狩猎和渔业,还有纺织。

随着新时期晚期至金石并用时期的考古遗物被发现,可以发现在农业上的生产更加细致、也更加复杂化。男子从狩猎和渔业中逐渐转向农业生产,并且开始掌握氏族中的主导地位,女性的氏族地位和经济地位开始下降。“男子开始代替妇女成为主要的农业生产者,促

①使黎族的原始社会开始进入以父系计算的、男子家长起着重要作用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3、黎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黎族的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是在汉代时期。在汉代时,我国的中原王朝就已经于南洋的各国有了频繁的联系,上文说到,海南岛的位置,是我国中原的海上南大门,军事、交通的重要关口,这引起了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不断有汉人移居在岛上,与当地土生土长的黎族共同开发这座岛屿。这样,就打断了海南岛上黎族氏族父系氏族公社的演变进程。一部分氏族直接受到汉族的影响,与汉族共同生活,并且通婚,受到汉族的影响比较大。中原统治者再这里设置郡县,汉族人带来了先进的农耕生产技术和工具,推进这部分黎族氏族在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另一部分黎族氏族由于生活在比较偏远的地区,他们的父系氏族公社得以保存,并且延续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在汉武帝时期,中央王朝在海南设立了两个郡,使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不再独立与中原地区,加强了中原与海南的联系和影响。

在三国时期,孙权的军事势力想要进入海南地区,但是无功而返。魏晋之后,由于中原统治不稳固,海南地区地处偏远,所以时得时失。直到隋唐时期,统治者对海南实行直接统治政策,极力将海南黎族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直接控制之下,唐代在海南设立了5个州22个县,是海南岛和大陆的联系、黎族与汉族的联系日趋紧密。

三、黎族的生活传统

1、黎族的传统习俗

上文说到,黎族是百越的一支,有一个和其他南方少数民族共有的风俗,就是纹身。这 ① 王薇著,《黎族》,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第17页。

种纹身习俗的来源说法多多,真相已不可考,但是纹身习俗遗留至今。“黎族妇女一般在十二三岁便择刺纹。先用野生红白藤刺痕,然后涂上野生红白藤汁,即呈现蓝色线纹。”①黎族女性以纹身为美,需要在脸、手、胸部、小腿、脚上纹身,纹花卉、鸟兽等。

2、黎族的衣食

黎族的饮食深受当地气候和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主食是大米,用竹子制作成竹筒香饭。肉食主要是家禽、家畜,多食水产,鱼、虾、螃蟹、青蛙、蛇等等。男性一般都会抽水烟或者喝自制的米酒、番薯酒。槟榔是黎族待客的必备物品之一,吃槟榔有益于建伟和保护牙齿。黎族的传统服饰图案精致、色彩鲜艳,衣物大多对襟无领、无钮、长袖,有的以银饰装饰。节日盛装的时候还要戴上精致美观的头巾,和耳环、项链、手镯等装饰品。由于他们生活的地方炎热多雨,所以服饰轻便凉快,和中原的服饰大有不同,露出小臂、膝盖和小腿,腰间别这腰篓。

3、黎族的居住

黎族人民喜欢居住在山谷的小平原地区,或者是河谷坡地等,这些地区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房子则是茅草房和干栏房。干栏所用木料十分厚实,所以干栏十分干燥、舒适、清洁,人兽杂物各处其室,住起来既舒服又方便。而且干栏式房屋通风很好,很适合这种树木多、又常年气温高的地区。还有一种船形屋,是干栏建筑的派生类型。这种房屋多呈斜向半架空水平低架空状,是黎族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传统住宅类型。船型屋防风避雨,冬暖夏凉,而且通风性能良好。更重要的是,海南是一个湿热多雨、台风繁多、又蚊虫滋生的地方,船型屋是一种当地民居对环境的极好适应。

【结论】:黎族是一个神秘而古老的民族,从黎族的研究探寻上可以窥见我国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地域风情和吸引力。研究地域地理环境对研究一个地区的民族,他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都具有总要作用。

① 邢关英,《黎族》,民族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第61页。

2.耶鲁大学的历史 篇二

关键词:中世纪大学,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科学研究

中世纪大学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成就之一, 是欧洲中世纪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现代大学的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理念可追溯至欧洲中世纪大学, 现代大学中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争、通才教育与专门教育之争等重要问题都可以借鉴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经验。目前, 我国正倾全国之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从大学的历史根源和发展过程中汲取经验和智慧, 将对我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起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中世纪大学奠定了现代大学的雏形

1. 创立了“学术自由”的传统

中世纪大学使“思想自由, 学术独立”的理想成为一种现实的可能。学术自由主要指大学成员享有教学与研究的自由, 这既是中世纪大学的遗产, 也是现代大学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标。中世纪大学之所以能在权力夹缝中独立自主发展, 首先是靠他们的团结和坚定, 他们以罢课和分离出去相威胁, 此外, 大学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同盟者——罗马教廷。由于大学的存在能为当地带来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利益, 世俗势力和教会势力竭力拉拢大学, 为大学提供了种种便利之处, 这为大学师生进行学术自由探索提供了相对独立的活动空间, 保障师生有条件追求人的理性精神和探求真理。“学术自由”的传统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第一, 有选择教学内容的自由。在欧洲中世纪期间, 基督教垄断了文化和教育, 甚至一些大学都处于教会神权的统治之下, 但许多大学教师在研究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注重科学、追求真理, 敢于挑战教会的权威, 表现出了追求理性和科学的自由精神。如罗吉尔·培根1236年在巴黎大学任教时, 讲授被禁的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形而上学》, 成为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著名评注者。

第二, 有选择教学地点的自由。中世纪大学很多是由超越地区、种族的学者团体组成, 具有鲜明的国际性。他们有相近的学术研究、通用的语言和一致的宗教, 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离开或进入大学。同时, 一些知名大学为了增强学校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使大学成为充满凝聚力的学术殿堂, 特别注重为教师争取“无需得到任何人的许可”和在欧洲各地自由教学的权利。这保障了教师选择教学地点的自由, 为教师的自由流动提供了可能, 客观上吸引了大批学生追随其仰慕的导师周游欧洲各地。

第三, 教与不教的自由。中世纪大学追求自治, 具有自治性团体的性质, 他们在自身权利受到威胁时, 有罢教、罢课和迁徙的自由。如牛津大学是从原巴黎大学中分离出来的, 剑桥大学是从牛津大学中分离出来的。

2. 促进了大学理念的发展

理性与信仰通过基督教实现融合,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理性形式——宗教理性, 这是人类理性和文化的特殊变形, 是理性的异化和变体, 与人类精神和理性的高级物化形式——大学之间有着不可分离的亲和关系。中世纪大学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宗教理性的指引发展起来的。经院哲学相信宗教信仰的可论证性, 相信上帝所创造世界的规律性, 从而不自觉地潜藏着理性复苏的因素, 而重视理性的学术研究恰恰是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世纪大学的基本精神追求, 就在于对超验知识的论证与追求, 这种论证与追求, 陶冶了人们敬业钻研的职业情趣, 锻炼了人们思维的严密性。

3. 创立了“大学自治”的传统

自治是中世纪大学追求的目标, 它反对教会势力和世俗势力对大学的干涉。中世纪大学的自治是与其特权交织在一起的, 它利用教会势力与世俗势力的矛盾为自身争取利益, 这充分体现了大学与世俗政权、教会、城市等外部社会因素的关系, 而不是大学内部学术活动的权利与责任、思想与信仰等问题。此外, 中世纪大学的管理可称为真正的民主自治制, 因为它很少从属于教会和王权, 尽管在大学存在的早期, 大学曾一度受到教会的管制, 后来又在一定程度上受王权的制约。大学可以拒绝来自部分城市、地方社团、国王或帝王、主教以及其他权威的意图, 或屈服于他们的意志。为此, 权威者们争先给以赞助。在长期竞争中, 大学保持的这种独立, 既使它获得了特权和豁免权, 又使它完全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4. 建立了现代大学的基本组织系统

第一, 建立了“系”。中世纪大学虽然没有形成完整、严密的组织和机构, 但却为现代大学组织系统的建立提供了雏形。例如, 系是现代大学组织的基本单位, 是所教学科不同而形成的教师组织, 这种组织在13世纪下半叶的巴黎大学就形成了。最初的系是指某一学科或学科领域, 从13世纪中期开始, 系一词的外延开始扩大, 指的是某一学科或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或大师聚集在一起实施教学的机构。

第二, 建立了“学院”。大学产生初期, 学院是大学为了接待或帮助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贫苦学生而提供的住宿场所。最早的学院产生于1180年的巴黎大学, 被称为18人学院。13世纪以后, 随着大学之间国际交流的频繁, 不仅在巴黎大学, 欧洲其他一些著名的大学也相继建立了学院, 而且随着大学规模的扩大, 在同一所大学中, 来自同一地区或学习同一学科的学生或学者聚集在一起, 形成了不同的学院。

第三, 建立了学位制度。中世纪大学学位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等级性和大学的行会性质, 体现着行会制度的烙印。中世纪大学最初的目的是培养教师, 而学位就是教师的资格证明, 这与同业行会的开业执照性质一样。要成为首领或业主, 就必须经过两个阶段:学徒、职工。同理, 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也必须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学生要选择一位教师学习4~6年, 掌握阅读、文法、修辞和逻辑的基础知识, 如果经过其他教师的许可, 就可以获得“学士”学位。“学士”可以做教授助理, 承担教学辅助任务, 在此基础上, 再经过6~10年的学习, 就可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这种早期的学位制度,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和演变, 就形成了近代、现代大学的学位制度。

二中世纪大学对科学研究活动的贡献

1. 对科学思想的传承

从13世纪开始, 以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为代表的一批哲学和科学知识逐渐进入大学课堂, 这引起了教会的恐慌和恼怒。于是, 教皇在1210年、1215年和1231年三次下达禁令, 不允许在巴黎大学阅读和传授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著作。但是, 教皇的禁令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到1255年, 巴黎大学讲座课程的教材目录已经包括所有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如《物理学》、《论动物》、《论植物》、《论灵魂》、《论生殖》、《陨星》、《论天国与地球》、《理智与感官》、《睡眠与行走》、《记忆与回想》、《论生命与死亡》等。

2. 对理性思维的训练

中世纪大学逐渐改变了西方教育制度, 形成了说理论辩的学术传统。它的教学一般包括授课和辩论两个环节:授课是指学生阅读指定书籍, 然后由教师解释;辩论包括课堂上展开的“问题辩论”和课下举行的“自由辩论”。课堂上的争辩和公共场合的自由辩论, 不仅提高了师生才智的敏捷性和思想的准确性, 而且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批判精神和方法上的怀疑, 西方文化与近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此兴起的。

3. 为科学研究提供了知识基础

十字军东征给中世纪大学带回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学术典籍, 这些典籍和文献在大学免于战争破坏。同时, 当时人们极为重视书籍, 于是一些修士誊抄书籍卖给人们, 希望能够丰富教堂财富、增加个人收益, 这在客观上对古希腊科学知识的保存和思想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

4. 改变了教会垄断教育的状况

中世纪的许多大学是由教会许可建立的, 大学的教学和管理都由教会控制。教师和学生在形式上属于教会人员, 神学科目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 随着大学在不断的斗争中逐渐获得了一些特权, 尤其是大学拥有了教学和研究的权利后, 教学内容逐渐由神学扩展到自然科学等学科, 教师逐渐由牧师、主教转为学者。人们的眼光不再局限于神学领域, 开始探索自然科学等领域, 从而改变了教会垄断教育的状况。

三中世纪大学促进了欧洲近代城市和文明的发展

中世纪大学承担着培养人才、传播智慧的重要任务, 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大学更是吸引了大量国内外的学生前来学习, 成为城市的一张名片, 这既扩大了当地城市的影响, 又为所在地的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促进了所在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溥林.中世纪的大学及其成就[J].锦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54~57

[2]雅克·勒戈夫.中世纪的知识分子[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63

[3]宋晓云、胡青.特殊的社会阶层: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与教师[J].求索, 2006 (5) :125~127

[4]彭岚.宗教对中国书院与欧洲中世纪大学影响之比较[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

[5]鞠平凡.基督教对西欧中世纪大学的影响[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11) :41~43

[6]石广盛.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D].复旦大学, 2007

[7]佛罗斯特著.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 (吴元训等译) [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159

[8]周婕.试论欧洲中世纪大学的特征与历史地位[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5 (11) :96~100

[9]黄福涛.外国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47

[10]辛彦怀.欧洲中世纪大学对近代科学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3 (2) :82~85

3.论办好开放大学的历史责任 篇三

【关键词】开放大学的历史责任;开放大学的基本特征;开放大学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4—0026—04

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步子其实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迈了出去。当时电视的图像传播技术催生了广播电视大学的诞生。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加上一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中国的开放教育一直在不断地进行探索、试点,始终没有真正形成自成体系的开放教育制度。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开始在广播电视大学和部分高等学校有计划、有目标地试行开放教育政策,但由于政策措施的不完善,虽然开放教育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质量问题以及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问题仍严重困扰着我国高等开放教育的发展,其核心问题就是部分高等学校举办的开放教育与本校面授教育质量标准严重偏离,社会对网络教育的信任度不断降低,以致使国家作出了“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的要求。

现代网络教学的典型代表是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主要教学模式。据2009年度统计,全国电大系统在校生266.36万人,占全国高等网络教育在校生的58.78%。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最好时期应该是近10余年的试点时期,作为单一模式的远程开放教育试点于2005年接受了教育部的终结式整体评估,评估认为电大的开放教育试点取得了良好效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简称“《纲要》”)根据全国电大的发展及今后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完善宽进严出的学习制度,办好开放大学”的时代命题。

一、我国开放大学的基本特征

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开放大学,是国家基于我国高等教育的体系结构,借鉴国外开放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经验以及我国积几十年的举办广播电视大学的经验而作出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我国开放大学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大学属性

大学(university)是国际通用的高等学校称谓。我国在高等学校的分类管理上,也基本是按照其办学层次以及学科情况予以确定学校相应的称谓的。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以其本专科办学规模大、设置专业学科多为特征,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若干年来,由于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忽视了一个大学实质性的问题,即独立颁发本科学历文凭与学位证书的资质,这使得广播电视大学的高等学校性质始终受到置疑,这也是国际同行百思不解的问题。组建开放大学是一次极好的契机,是一次正本清源、赋予开放大学应有名分的最好时机。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地方政府应借此契机赋予开放大学真正的办学自主权,还我国几十年开放教育应有的名分。

2.系统办学

系统办学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的突出特征,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办学水平有较大差异。为此,中国自上个世纪70年代末形成的全国一体的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为保证全系统办学质量、提高社会对电大信任度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也在作出相应的调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区域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同情况对国家和五省开放大学建设方案作出了不同的批复要求。这充分说明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的发展情况,逐步调整大一统的办学体制是十分必要的,符合教育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基本规律。但从主流上看,今后系统办学仍是国家开放大学和地方开放大学办学的主要特征。

3.远程教学

当求学者由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演变为履行接受教育的义务的时候,提供更便捷的学习环境就成为教育的基本任务了。开放大学与“宽进严出”是紧密相关的,为满足求学者的需要而提供随时随地的学习条件,网络、卫星、电视等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手段。“一人教万人学”是对当时以电视为主要教学手段的电大教学的真实描述,现在仍可以作为对现代远程教育特征的基本描述。现代信息技术为远程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足不出户、规模效益”是远程教学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的形象描述,再加上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和管理,远程教学会给面授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

4.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三大功能之一,在开放大学的开放理念以及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开放大学可以把为社会服务做到最大化。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以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能够在开放大学的支撑下获得最好的效果。公益性是开放大学的基本特性,人们不必再拘泥于学历教育的束缚,完全可以根据职业、岗位以及个人兴趣的需要,点击想学的课程和想获取的知识,自由地选课和学习,自行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内容,高质量地实现学习伴随一生、改变人生的终身学习愿望。这种全方位、高质量、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是开放大学服务社会和人们的突出特征。

二、我国开放大学的基本任务

培养人才是开放大学的根本任务。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多样需求,高等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一所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的远程开放大学,其基本任务有三。

其一,满足求学者的基本需求。开放大学作为一所面向基层、面向大众、面向在职人员的普及型、开放性的高等学校,必须紧密结合社会的实际需要,满足求学者的学习需求。当前的学习需求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特征之一是个人知识的不断更新。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建设和完善的阶段中,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更新知识的速度加快,以培养在职人员为主要对象的高等院校必须紧密结合知识的变化,跟上知识变化的步伐,去满足社会发展对在职人员的知识需求,这种知识需求也可以称之为对一个人的理论要求。特征之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职人员掌握最新的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是基础,但格物致知还必须学以致用,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不能与实际相结合,那求学者就不会选择我们。传授最新的理论知识,培养能干、会干、干好的能力,永远是开放大学不懈的努力和方向。

其二,成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结合的典范。开放大学是一所超级巨型大学,若按一般高等学校的师生比去评判,是无法理解其教学规律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深刻革命。这场深刻的革命有三个体现。体现之一是没有边界的辐射力。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选学北京某著名高校的课程,国际知名大学的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展示其精品精髓的魅力。这就是远程开放教学的辐射力。体现之二是没有限制的学习规模。网上教学的优势就是只要有足够的硬件条件,就可以满足几万人甚至几百万人同时网上学习。体现之三是其灵活的交互性。网络教学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实现实时或非实时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这样,有了优秀的教学一体化设计、优质的网上教学资源、通畅的网络环境,教学效果可能不弱于同等水平的面授课程。为此,开放大学应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改革相结合的典范。

nlc202309030953

其三,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方式。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只是人生接受教育的一种形式和一个阶段,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供终身学习的条件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普遍要求。为此,发展网络教育是现代教育满足现代社会人们学习需求的重要形式。只要有足够的网络条件,网络教学是没有空间限制的,为此,开放大学可以充分发挥其教学手段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搭建一个适合于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大平台是开放大学的历史任务。目前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发展很快,社区建设已经列入日程。在社区服务中,社区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内容,然而社区教育发展的瓶颈,就是优秀师资的匮乏,它直接影响社区教育和全民学习的开展。中国的开放大学应是一个全面开放、服务大众、深入社区、面向百姓的高等学校,有必要制作丰富的网上资源,供百姓有计划、有目的、有收获地学习,使开放大学成为人们喜爱的学习“网吧”。

三、我国开放大学的现实意义

在广播电视大学的基础上组建开放大学,这既是一个历史继承,也是一个现实任务。目前人们在建设开放大学上多少还有些观念上的纠结,表现在:① 开放大学不过是广播电视大学的翻牌;② 广播电视大学具有品牌效应,不能轻易丢掉;③ 广播电视大学具有很强的办学系统性,建立开放大学会损坏系统办学。在此,我们陈述以下组建开放大学的现实意义。

1.提供更加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广播电视大学多年的办学历史,对普及大众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公平作出了巨大贡献,“一人教万人学”的“足不出户”的办学形式受到在职成人的热忱欢迎。但是,由于我国开放教育制度的不完善,使广播电视大学促进教育公平的作用始终不能稳定地发挥出来。回顾历史,当广播电视大学以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身份出现的时候,又逃脱不了成人高考和招生计划的束缚,“一人教万人学”的场面一夜间又回到面授课堂。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的电大,办学效益受到严重的阻碍和影响。当时全国电大只有几万人,北京电大只有几千人。以后尽管又努力试行了大学基础班、注册视听生等“开放”形式,但都由于电大不能“异类”存在而夭折。1999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国家赋予电大试办网络教育的资格,电大强大的生命力、严格的教学管理以及良好的社会信誉使电大10年试点中学生人数翻了十几倍,近300万学生的规模令国际同行和国内高等学校惊叹不已。广播电视大学为因某种原因失去全日制学习机会的莘莘学子提供了有利的继续学习的条件,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及部分地区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2005年,教育部组织对广播电视大学系统进行试点验收,评估认为试点工作取得成功,这也标志着广播电视大学一个新的里程碑。《纲要》中“办好开放大学”的战略部署,既是对电大系统试办网络教 育的充分肯定,又是对广播电视大学的未来充满期望。

2.成为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经济及其结构的变化,使得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分化,经济社会发展的复杂性也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同时,科学技术与生产日益紧密的结合也形成多梯度的人才需求,以适应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不同阶段的需要。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来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类型结构的多样化是适应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个体差异多样化的一种发展趋势。为此,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是绝对的。在单一与多样的调节过程中,为了消除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利己倾向,除了市场的调节,政府的政策调节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增强了市场对受教育者的选择性和受教育者对教育的选择性。教育只能以其自身的多样化,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市场调节使得高等教育系统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大大扩展,教育同就业的联系相对弱化,这都将增加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有高层次的学术型教育,有中间层次的技术型教育,也有普及型的实用型教育。同时,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远程教育与远程学习也必将成为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为此,“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建设以卫星、电视和互联网等为载体的远程开放继续教育及公共服务平台,为学习者提供方便、灵活、个性化的学习条件。”(《纲要》,第八章)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美国学者詹姆斯·杜德斯达(James Johnson Duderstadt)则根据市场需求把高等教育划分为:名牌学校(Brand-name campuses)、主体学校(Mass-provider institutions)和便利学校(Convenience institutions),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的美国凤凰城大学和英国开放大学就是这种“便利学校”的典型代表。(詹姆斯·杜德斯达,2005)目前这类高等学校遍布世界各地。这类高等学校的形成,既是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又是高等教育自身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它的出现受到广大求学者的欢迎。

3.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单一的学校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发展继续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发达的继续教育成为社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纲要》指出:“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是促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承担着探索继续教育发展理念、创新继续教育办学模式、拓展继续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任务。远程开放大学以其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质的教育资源、完善的支持服务以及便捷灵活的学习手段,将在我国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和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教育不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大增强。教育领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能力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与社会结合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效果。我们认为,国家建设开放大学的重要战略决策,必将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一股强劲的春风,必将会受到社会和求学者的普遍欢迎。

责任编辑池塘

4.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篇四

(1)做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2)做忠贞不渝的爱国主义者

(3)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社会主义荣辱观

有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3.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中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兴业路76号召开。4.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5.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6.邓小平理论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7.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坚持党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性质是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 11.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2.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3.党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4.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15.“四个服从”: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上级组织服从下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16.党的三大优良作风:(1)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2)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3)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17.申请入党的基本条件: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18.发展党员的具体原则:(1)质量首位原则(2)入党自愿原则(3)个别吸收的原则 19.入党动机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实目的。党章第二条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这是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最终奋斗目标对党员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也界定了正确的入党动机的内涵。

20.入党动机的重要性(意义):(1)只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坚定争取入党的信心;(2)只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3)只有树立正确的入党动机,才能采取正确的入党行动。21.以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入党:(1)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员标准;(2)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3)加强自我修养,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做出实际成绩。22.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23.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4、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5.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26.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7.在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28.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

29.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以外,也同正式党员一样。30.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活动,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动脱党。

31党组织讨论觉得问题,必须执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重要问题,要进行表决。32.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每五年举行一次。

33.凡是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的,都应当成立党的基层组织。

34.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五年。35.在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经济组织、文化组织和其他非党组织的领导机关中,可以成立党组。

36、中国共产党党徽为镰刀和锤头组成的图案。

37.中国共产党党旗为旗面缀有金黄色党徽图案的红旗。

5.滑铁卢大学的办学历史 篇五

滑铁卢大学教学设施完善,科研设备先进,学术力量雄厚,是一所著名的`综合性公立大学。下设文学院、理学院、工程学院、数学院、环境学院、应用健康科学学院。滑铁卢大学设有北美唯一一所数学院,这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数学和计算机的教育及研究中心

。同时,在北美洲,该校是最早采用计算机教学的学府,而这所大学的计算机学科在整个北美洲也是极有名气的,加拿大其他大学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上难以望其项背。

除此之外,滑铁卢大学工程院拥有加拿大最好的软件工程,电子工程及机械工程专业。

此外,滑铁卢大学是加拿大第一所提供Co-operative education(合作实习教育)课程的学府。通过这一课程,学生能在所修读的学科中获得学习与实习并重的机会。

6.谈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篇六

内容摘要:在中国当下的科学发展形势下,更加需要全面型的专业人才,然而大学生发

展现状并不乐观。加强自身的道德和信仰教育;增强责任感,提高责任意识;学习科技知识;重视发展本民族文化,防止外来的“文化侵略”;培养科学精神,求知、求真的精神就显得格外重要,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关键词:道德,责任,科技,文化,科学精神

2012年11月8日——11月14日,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几天,也是为世界各国广为关注的一段时间。中国于这段时间召开了全国第十八次人民代表大会,选举出了新一届的中央领导集体。新选出的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习之路》展览时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不仅是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激励,更是对当代大学生历史使命的深刻诠释。

正如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并不代表着旧媒体的衰落一样,胡锦涛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中国这几年来快速发展的正确理论指导,而这一理论也将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追求科学发展,全面发展,追求社会的稳步前进。因而,我们的社会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全面型的专业人才,我们大学生也将在不久的将来承担这一神圣的使命。那么,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不断的检讨自己,不断的适应社会的对于发展人才的需要,积极的担负起作为中国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那么,我们的历史使命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继往开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在国际上作为一个负责的大国,除了自我发展,还要促进世界的发展进步和人类事业的前进。所以,中国的当代大学生,还要各尽己能,为世界发展和人类事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然而,当代大学生在人格、价值观念、心理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理想、信念的失重,主体价值的错位,理性冷淡和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等,都不利于大学生很好的承担建设中国、促进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在现实生活中和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不再考虑自己适合哪个专业,而是盲目的填报热门专业,不再考虑社会发展需要哪方面的人才,而是功利的选择高薪职业。这样导致社会人才需求与人才现状的错位,或者,在职人员因为不是出于热爱和奉献而出现的低效率和“混饭吃”的不健康现象。所以,当代大学生更要义不容辞的承担起历史使命!

俗话说,行动是思想的反映,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所以,要做到“实干不空谈”首当其冲的就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教育,重视大学生的信

仰教育。

之所以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不仅是因为这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更是因为近几年来国内频频出现道德滑坡问题,加强道德教育迫在眉睫,只有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建立起坚实的道德的盾墙。近几天来,“切糕“这一词红遍网络。强卖“切糕”的类似社会道德问题已经屡见不鲜。各种食品安全问题考验着消费的承受能力,小悦悦事件引起社会上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郭美美事件使中国慈善事业蒙羞,社会慈善有因此一度冷清。每一件道德问题的发生,到最后为人民所指的不只是当事人,更多的是:我们这个社会怎么了。

思想道德的培养既需要大学生个人的努力,有需要社会的引导。大学生已经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分辨善恶美丑、是非曲直。趋利避害连草履虫都会,我们更要朝美善的方向迈进。在道德事件发生之后,除了对当事人指责,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以此为鉴,检讨自己,告诫自己。除此之外,要牢固树立拥党、爱党的思想,虔诚的相信中国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并将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信仰是支撑我们不断奋斗的中坚力量。

第二点就是大学生应增强责任意识,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作为一个“半社会人”,我们既要掌握好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大学是我们的必修课堂,在大学中,认真对待每一门学科,积极锻炼自身能力是我们的责任所在,也是我们获得价值的关键,是我们为未来储备的关键时期。步入大学,我们接触社会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面对社会中的问题,我们要清醒的认识,以大学生的身份去表达看法建议,尽己所能,服务社会,投身到无限的社会实践中去,只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

上世纪7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这样一系列的论断中迈出了重要一步,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的重要途径。农业科技,使袁隆平成功实验出了籼型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了粮食问题。中国近年来也是在不断推进军事科技水平,“辽宁号”航母,歼-15的成功试飞等,无一不体现着之一主题。然而,有美国军事分析家否定中国取得的军事成就,认为两国间军事力量相差悬殊。那么,作为中国人,面对他国的轻视和故意贬低,我们应保持冷静的心态,奋发图强的继续发展我国军事科技,不断推进军事水平的进步发展。

而在世界发展的大潮中,除了发展经济、科技,设政治,还需要促进本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尤其是在现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制高点,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美国对于我国的文化输入也不容我们忽视。美国电影,美国文化,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等等,这些形式的文化输入中国都是不小的冲击。所以,我们应维护民族文化的安全。每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都有它存在的物质基础。大量外

来文化的“入侵”,在另一面也反映了中国文化存在着竞争力不强的现实问题。我们要积极支持民族文化,有欣赏、尊重和自豪的眼光去发现中华文中有益的一面,并将它转化成文化产品,如今年热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就是很好的范例。它不仅包含了中国的美食文化,也向中国人和世界人传达了中国的风俗文化、传统节日和人文风情。

最后一点就是要树立全局观念,培养科学精神,增强求知和求真精神。这一点,在国人对待钓鱼问题上最为明显。不少国人通过烧日系汽车、打砸日办工厂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然而这是不理智的,缺乏考虑的。我们该做的是冷静对待,将悲愤化为力量,使中国创造取代日本制造。除此之外,在2012年12月21日来临之前,在网络上又热起了“末日来临,你会…”的问题,世人以调侃的心态对待世界末日说。我们该做的是,利用科技手段,科学知识验证面临的问题,解答心中的疑问,而不是盲目的从众,听信谣言。作为大学生,求知、求真,更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7.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建筑保护策略 篇七

上海理工大学前沪江大学校园的历史建筑风格主要是哥特式教堂风格, 这是由建校目标决定的。

目前, 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国内的发展都以经济快速增长为标准, 但是历史建筑的保护并不能创造大量的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 所以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一直都是一件困难的工作, 很多历史建筑的保护让位于经济的快速发展, 因此, 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从经济基本原理方面来研究是一个突破口。另外, 由于历史建筑的建筑年代久远, 其功能与现代生活的要求往往会有很大差距, 甚至于有些历史建筑根本就失去了使用功能, 只能当做文物。这在现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更加突显出保护成本, 同时也无形中加大了保护难度, 所以从功能改造上面着手也是上海理工大学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另一个突破口。

1历史渊源

上海理工大学前沪江大学校园由美国基督教南北浸礼会投资建造[2]。在1900年, 义和团运动爆发, 美国浸礼会 (又称北浸会) 华东差会和美南浸信会 (又称南浸会) 华中差会的传教士都到上海租界避难, 共数月之久。声势浩大的反洋教运动使这些传教士对以往的传教策略做出反思, 为了缓解中国民众对洋教的反感情绪, 他们决定考虑在教育和文化事业上作较大的投入, 同时为浸礼宗培养高素质的教会人才。这也就是美国的文化渗透手段, 希望用他们的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 实现基督教化的目的[3]。

1905年沪江大学的校董会在四个可供选择的建校地点中进行比较, 最终确定了距离上海外白渡桥约9 km的地方为沪江大学校址。这里是一块地势低洼的江滩, 涨潮的时候大部分会被没入江水之中, 附近也没有什么村落, 道路也只有一条田间的羊肠小道可通, 但是这里面向大海, 为万国邮船进出必经之路;背靠大道, 为淞沪唯一之通衢。每一艘开往上海的轮船都必须在这所大学的视线内经过, 在这样一个校园里, 任何有思想的学生都不能不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大的世界里[4]。因此, 在上海黄浦江畔的这所大学后来被命名为“沪江大学”。董事会选定并购置了这块黄浦江滩边的基地165.5亩 (27.3英亩) 为浸会大学和神学院校址, 由于所购滩地低洼, 土质松软, 为防江潮浸没, 将地基垫高6 ft (合1.8 m) [5]。

2建筑风格

西方传教士将建筑视为一种文化参照物, 在向中国输入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将其建筑形式引入中国。沪江大学是一所以宗教为主要办学目的的大学, 是一所基督教大学, 其建筑风格主要为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流行于欧洲中世纪的建筑风格, 它演变于罗马式建筑而又脱离了罗马式建筑的风格。

哥特式复兴于18世纪的英国, 在19世纪传遍欧洲, 到20世纪便成为欧洲教会及大学的主要建筑风格, 哥特式的建筑技术包括:尖顶, 拱顶及悬挂支柱[6]。

哥特式的艺术风格柔美而华丽, 它的浪漫气质怪异而夸张。这些都是为了烘托出空灵深邃的天国意识, 都是为了激发一种感受深沉痛悔的罪孽感。建筑的每处细节都用心良苦的表达出天国与人间两个世界的对立。这样, 哥特式教堂建筑本身也起到了它原本的功能目的。这也就是沪江大学采用哥特式风格的原因。

3保护策略

3.1 从经济上考虑的保护策略

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位于军工路516号, 校园的历史建筑群为全国所少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上海地价的高涨, 把其中一些使用功能逐渐不满足现代使用要求的建筑作为文物保存下来越来越勉强, 在经济上显得越来越不明智。在保护的同时开发这些历史建筑的经济价值实为保护这些建筑的一种良方, 保护历史建筑的最好方法就是重新为这些建筑物注入活力[7]。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在现在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上面, 其成本分为几个方面:1) 土地成本。这些历史保护建筑占用了学校的一些土地, 占用了校园空间, 如果不能带来正面的收益, 则视为浪费, 即无功就是过。2) 修建成本。对历史建筑进行更新、改善和修复需要花费的成本。3) 管理成本。在对历史建筑进行日常保护的过程中需要花费的成本。

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建筑在校园中能发挥它的作用, 则它的土地成本就得到了应有的收益, 笔者要做的就是让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建筑在保护的前提下都发挥出它们应有的作用。

现存的30多栋历史建筑中有29处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优秀历史建筑, 向上海市政府寻求资金的帮助和一些政策上的倾斜, 仅仅颁发一块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不是非常有效的保护方式, 还要对具体的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而且以上海理工大学的力量来保护这么庞大的珍贵的校园历史建筑群, 要保护的好还是比较吃力的。因为上海理工大学的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建成本巨大, 但是其带来的收益并不局限于上海理工大学内部, 这些历史建筑带来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及周边土地增值效益, 但是投资修建保护的上海理工大学本身却并不能得到直接利益, 保护的成本与收益难以平衡, 而且上海理工大学周围特别是复兴岛上面的一些带来很大污染的工厂也给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 但是这些工厂并未支付任何污染费用。鉴于这些原因, 可以申请上海市政府向享受到上海理工大学历史建筑带来的正面收益的企业和对这些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带来污染的工厂征收税费, 用于上海理工大学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这是运用政府对微观经济部门进行调控, 以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的经济模型[8]。

3.2 从技术上考虑的保护策略

Ecotect软件是一个全面的技术性能分析辅助设计软件, 只要输入一个简单的模型, 就可以提供可视化的分析图。Ecotect可以进行许多即时性的分析, 可以根据建筑物的特定情况输入经纬度、海拔高度, 选择时区确定建筑材料的技术参数, 即可在该软件中完成对模型的太阳辐射、热、光学、声学、建筑投资等综合的技术分析计算, 分析过程简单快捷, 结果直观[9]。

论文运用Ecotect软件对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建筑做一个整体的日照分析。通过日均辐射量分析, 可以比较直观的反应出场地接受太阳辐射的分布情况。对日均辐射总量较大的地方, 种上常绿大乔木, 经过这样处理, 四季都可以提供阴凉的场地;在日均辐射总量较小的地方, 种植落叶乔木, 如此, 既可以在夏季提供阴凉的地方, 在秋季落叶后也可以保证冬季阳光的照射[10]。

利用Ecotect软件进行气候方面的分析, 可以比较直观的反应出上海理工大学校园主导风的风频率、平均风温度, 能够根据上海的气候特点和校园主导风的相关信息做出各种被动式设计的策略, 上海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夏季气候炎热而湿润, 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热且高湿的风对降温存在一定的不利因素。所以, 设计既要考虑夏季的遮阳和防辐射措施, 也要考虑冬天的保温措施, 而且要兼顾到夜间的通风和提高围护结构的蓄热性能, 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由这些分析, 可以得到保护设计策略:被动式遮阳设计+自然通风+围护结构蓄热[11]。

4结语

上海理工大学前沪江大学校园采用了同时期美国大学校园的整体布局模式及西式建筑风格, 这是特殊社会结构中出现的特定建筑形式, 建筑形式所表述的意义就在于建筑与社会及文化之间的关系, 从这个意义上讲, 上海理工大学前沪江大学还渗透着一种独特的大学教育理念, 是不可多得的历史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个越来越注重历史建筑保护的时期, 保护好历史建筑, 还要注重保护的策略, 论文从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探讨了上海理工大学历史建筑群的保护策略。

从经济上讲, 校园中有少部分历史建筑没有起到作为居住或者办公等用途的闲置建筑, 应该以开发这些建筑现代用途作为保护它们的方法, 重新为这些建筑注入新的活力。另外, 申请上海市政府向上海理工大学周围的企业和工厂收取税费, 把这些税费投入到历史建筑的保护中去。

8.试论大学语文中的历史散文教学 篇八

一、感知和了解:文体的欣赏与文意的疏通

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阐释和创造的文本。接受者由现在的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形成了关于文学作品的期待视野,它是审美期待的心理基础。当代学生在以往的生活和学习中积累了较丰富的现代白话文的阅读经验,对于文言历史散文接触得很少,很多人仅限于课本所学的有限篇目,这就难以在阅读中形成“顺利接受”。因此,把学生对于文言历史散文的否定文体期待转化为肯定的文体期待,把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欣赏,克服学生译读文言文的困难,是进行历史散文教学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1.诵读

诵读历来是文言文学习的法宝,通过诵读,学习者可以初步了解文章的大体意思,可以在视觉听觉的共同作用下感受文章的脉络和情感,可以体会文言文语音的抑扬顿挫与文气的贯通和变化。简而言之,诵读是培养古文语感、克服文体障碍、提高学习兴趣,并使阅读者形成正面的文体期待最终转变为古文欣赏者的重要方法。

为了在具体教学中能较成功地进行朗读指导和训练,笔者把朗读能力作为本门课程学业成绩的一部分,制订出一个评价学生朗读成绩的量化标准,以此引起学生对诵读的充分重视;与此同时,又在每学期开展的朗诵比赛中把文言文朗诵列为主要项目之一,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

2.释义

文言文凝练含蓄,词义语法和现代汉语也有所不同,因此不像白话文那样明白如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疏通文意是文言文阅读的一大障碍。大学语文课程一般对于文言文的字词句及语法知识没有提出比中学更高、更具体的要求,相对而言更重视对文章内容理解思考以及文学艺术特色的把握。如果仍延续传统的方法,过多地重视字句的掌握,就会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教学重点,更谈不上体现大学语文的教学特点了;但是不了解文本的表层含义,就难以进行深层阅读和学习,很容易出现对文本的误读或者拒绝阅读。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不同程度,提供不同的引导和帮助。对于有一定古文功底的学生,要求他们通过文后注解自行疏通文意,在课堂上解决他们翻译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于文言功底较差的学生,可要求他们通过网络下载相关的译文与原文对照使用,以扫除阅读障碍,同时申明译文只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拐杖,永远不能代替文言文的学习。在了解文意后,学生再反复诵读课文,就为对全文进行欣赏和感受,为深层阅读和学习打下基础。

二、理解和接受:发掘作品潜在的意蕴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作品的意义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作品本身,一是读者的赋予”。因此,读者要善于发现作品中“隐含的读者”,并寻找和赋予作品的意义。对文本的理解和接受过程是历史散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首先,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文学性特点,又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获得文本的深层意蕴(人文精神和审美价值)。其次,读者(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是这些不同的理解和新的阐释赋予文本以生命和价值,同时体现教学的研究性和深入性。当然,作为教学组织者、引导者的教师,在鼓励发表新见解的同时,还应强调对文本特点的把握,使学生较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历史意义和潜在意蕴,并尽力避免形成对文本的误读。

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历史散文都堪称经典之作,每部作品又有各自独特的历史性和社会性,要使它们经久不衰的文学魅力得以理解和接受,就需要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唤醒以往的阅读记忆,去破译作品的密码,最大限度地还原文本的历史意义,进而起到以史鉴今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情和文本的特点启发点拨学生思维,并灵活地提供相关材料。学生对于历史散文中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是深浅不一的,这就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启发提供了契机。例如学习《秦晋崤之战》这篇课文时,有些学生仅有对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一点记忆,而个别同学对于秦、晋、郑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晋文公之死给秦晋关系可能造成的影响都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有了对这一历史背景的了解,学生才会正确分析这场战争的实质和文中的历史人物,站在国家、政治的高度上认识穆公的野心,理解晋国大臣之间的争论;又能从人伦亲情的角度同情晋文公夫人的处境,理解她对秦囚所持不同立场;并进一步超越历史的局限,站在当代的高度联系国际社会错综复杂的现状和国与国之间争端,谈出自己的认识。这样早已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由于历史散文的叙述和学生的阅读接受而被艺术化、具体化和现实化了。在对话交流中,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物的认识,对复杂人性的理解,对社会历史的感悟和思考,从而体现了不同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思想深度。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语言风格、艺术手法、结构安排等都是别有意味的,需要有鉴赏力的读者发现这些潜在的意蕴、情趣和审美价值。对艺术美的鉴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正如柏克指出:“所谓鉴赏力便不是一种单纯的观念,它的构成一部分是感觉方面的原始快乐的知觉,一部分是想象力的次一级的快乐,另一部分是推理能力的结论。缺乏感性便会引起鉴赏力的贫乏,判断力弱便会构成错误或低劣的鉴赏力。”笔者认为,鉴赏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在具体的阅读中进行,并在自由的对话交流中被激发和体现。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受和认识,在对话交流中进一步体验审美愉悦,引起情感共鸣;并提倡持不同见解者之间进行辩论,这样更有利于从多角度认识问题, 把思考引向深入。其次,鉴赏力的培养和提高还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认真对待学生疑惑不解的问题,引领他们发现答案,并在可能的情况下上升到一定高度深入阐发,这样不仅可以发掘出潜藏在历史散文中的丰厚人文精神内涵,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如在学习《段太尉逸事状》一文时,学生对段秀实“勇服郭晞”的风神很是欣赏,却不大理解“仁愧焦令谌”时为何那样谦和退让。这需要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乱民的军士与蛮横的焦令谌在行为上的不同性质,从而理解段秀实的不同态度。接着,又从写作的角度,分析两个事件所要凸现主人公性格的不同侧面:刚勇对权贵、仁厚对百姓。在这个基础上,笔者把学生对人物刚勇精神的认识上升到“儒者之刚”的高度,并引用孔子对“刚”“仁”的相关解释。这样学生更体会到段秀实人格中儒者之刚的难能可贵,对其人格美由衷钦佩。第三,通过介绍历代评论家对这些经典散文的评论文字,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他们的领悟力和鉴赏水平。学生在阅读、品味文艺批评家的精彩论述后,会逐渐学得一些鉴赏文言文的门径和方法,用以指导今后的阅读。

当然,读者对文学艺术的接受不是被动消费,而是显示赞同与拒绝的审美活动。在赞同或拒绝的阅读接受中,文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对世界的认识,改变读者的人生态度。例如在学习《冯谖客孟尝君》一文时,学生对冯谖的谋生之道就褒贬不一。有人觉得冯谖生存能力差,四体不勤,因此“贫乏不能自存”。既然上有老母需要奉养,理应在未投身孟尝君门下时放下读书人的清高,过一种自食其力的生活,这才算是孝;否则万一一辈子怀才不遇,岂不饿死老母?不同意见者则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各有不同,冯谖是个老谋深算的师爷类的人物,给权贵做门客才是人尽其才。冯谖很清楚自己的价值和作用,想办法托人推荐自己,说明他还是挺有主动精神的;让他做买卖,是大材小用,没找准自己的位置,很可能既错过相府的用人机会,又赔了本。这些不同态度反映了学生个体通过阅读而产生的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关注和思考,包含着个性的情感表现、内心感受以及带有深刻个性的意向,体现了文学作为人文教育在人格塑造上的潜在性和深远性。

三、改编和创造:在作品中发现并创新

最伟大的诗人并不是创作最多的诗人,而是启发得最多的诗人。文学经典经久不衰的魅力,就在于一代代读者发现和创新。接受美学理论认为,真正的读者会根据文本和自己的意识投射构建新的意义。因此,大学语文的阅读教学应力图促成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并为学习者搭设一个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历史散文具有人物个性鲜明、情节生动、叙事简约的特点,为改编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想象空间。为了让学生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独特认识艺术地、具象地展现出来,笔者采取了由学生改写或编演课本剧的学习形式。

对文言历史散文的改写不是翻译而是写作,它要求学生以所学篇目中选取某个事件或人物的故事为素材,变换叙事角度,加上合理想象和虚构,完成一篇能体现原著基本精神的文章。完成这项作业需要对文本的理解和创新,对学习困难者有一定难度,合作学习则是较好的解决方法。这种改写一方面可以体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另一方面又给了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可以在文中构建新的意义,为编演课本剧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改编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历史人物的个性,使主人公更具生活气息和现代性。例如有的学生在改编《冯谖客孟尝君》 一文时就虚构了主人公落魄时相识的贫贱之友,绰号为“鸡鸣”“狗盗”,既写出了二人的豪爽、狡猾,也描写了他们见识的平庸,在反衬之下突出了冯谖关心国计民生、不甘屈居人下的胸襟抱负。有的学生写冯谖“三弹其铗”之事时,根据现代学生的欣赏口味改编了唱词,并从相府门客和孟尝君亲信的攀谈中表现了门下士对冯谖的嘲讽和嫉妒,体现冯谖性格中狷介清高的一面。

编演课本剧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并发掘、展现他们多方面的才能,需要擅长编剧、表演和导演的学生共同合作才能完成,因而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看自己的剧作更有兴趣,现场效果一般较好。看完演出后,最好安排编剧、演员和观众交流各自的感受,总结编演过程的经验教训。在这类教学活动中,一些古文学习困难学生在看了同学的演出后对课文受到感染,并跃跃欲试想在下一次报名担任课本剧的角色。课本剧的编写一般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忠于原作的历史版剧作,显示了学生对文本和相关历史背景的深入阅读,令不少同学佩服他们的求真务实的钻研精神;另一种为现代版的课本剧,它更具时代气息,显示出思维的灵活性。如演“孟尝君考问冯谖”一场时竟出现了如下的台词:“敢问冯公对十七大有何高见?”“简言之,乃十六大的延续,主题是以人为本,和谐求发展。”又如,在冯谖歌“长铗归来兮”时,改写歌词配以现代打击乐,演出后观众们对这一环节的处理发表了不同看法。毋庸讳言,由于缺乏专业指导和时间太仓促的原因,在学生的课本剧编演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剧本结构安排不合理、台词较随意等。但瑕不掩瑜,学生们在远离现代生活的经典里感受到现实的气息,在尝试中综合能力得到锻炼并体会到创造的乐趣,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很欢迎。笔者相信只要坚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些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周忠厚.文艺批评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汉默顿编,何宁译.西方名著提要(哲学、社会科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

上一篇:小学自然拼读学习体会下一篇:教育政策与法规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