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共6篇)
1.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篇一
加强县域人才队伍建设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对做好新时期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有坚持科学发展,积极创新和完善人才队伍建设举措,努力建设一只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才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在县域人才队伍建设中,应注意处理好“四个”关系。
处理好“长远需求”与“当前任务”的关系。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工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是一个动态的,渐近的过程。要坚持统筹兼顾,把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统一起来,认真搞好统筹谋划和系统设计。在当前与长远关系上,要立足于县域实际,优先解决影响和制约人才队伍改革、建设和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又要放眼于县域发展的长远和未来需求,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始终把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放在突出位置,早作部署,坚持不懈地抓实抓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任何只顾当前、不顾未来、忽视长远发展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会导致人才资源的浪费和队伍建设的落后。人才队伍建设要有大局观念、长远眼光;想问题、—1—
作决策要立足于县域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有些做法,从眼前需要考虑是合理的,应当满足;但是还要认真权衡当前与未来发展的需求,分清轻重缓急,以发展的眼光谋划人才队伍建设。既要考虑当前需要,更要预见发展和变革,使人才队伍建设能适应未来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为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在制定《临漳县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时,即规划了中长期人才发展目标,又结合目前县情,制定规划了急需人才的培养、引进措施;即根据临漳产业特点,规划重点人才引进方向,又制定了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措施。
处理好“培养尖子人才”与“扩大人才队伍规模”的关系。先进的理论知识和高新技术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应用到工作当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否则,任何先进理论知识和高新技术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应用,先进理论知识和高新技术的实际效能就要大打折扣。所以建设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人才队伍,是实现地方持续发展、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人才总体规模是有限的,不能一味追求发展,应该科学把握质与量的辩证关系,在稳步扩大人才规模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人才质量,这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带动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带动地方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高的重要依托。特别是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他们能够站在自
身所处领域的制高点,对地方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提高人才队伍建设的质量,关键是面向“五支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各个专业岗位的需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尖子人才。
重视高水平专业人才和拔尖人才的培养,并不是说可以忽略各个层面的人才群体培养。恰恰相反,人才群体的培育和成长,往往能够促使尖子人才脱颖而出。人才层次的结构一般以“金字塔”型结构最为理想。如果说尖子人才是“塔尖”部分,其他人才则是“塔身”部分,而“塔尖”必须以“塔身”为基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重视人才整体开发,把“五支人才队伍”中各层次人才都纳入人才战略工程培养规划,保持各个系列人才都有充分的后备力量,形成环环相扣、整体协调发展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在储备各类人才的基础上,严格选拔思想作风过硬、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人才,为他们搭建舞台、创造条件,使一般型人才尽快成长为尖子人才。去年,我们在全县开展了“双百工程”和“千人计划”专家培训帮扶活动,从全县抽调了100名专家分包100个基层单位,培养了5000名各类人才,扩大了人才队伍规模,同时,今年,我们又安排了30名高层次优秀人才到经济发达地区、高等院校参观学习,更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尖子人才。
处理好“提升学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人才是地方发
展的决定因素,要把提高能力和提高素质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问题来抓。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才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把学历教育、实践锻炼、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从注重学历向注重能力的观念转变,真正树立起以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个性特点为本的人才价值观念,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
学历作为接受教育程度高低的标志,反映了一个人学习能力、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使人才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一个大的跃升,是实施人才战略工程的基本要求。提高学历层次必须有计划地进行,防止出现片面追求学历的现象,增加学历的“含金量”。对于利用业余时间勤奋学习,努力提升学历的干部,应当给予支持。同时,要加强对高学历人才的再培养,让他们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高任职能力。高学历人才是某一领域、某一方面的专家,但并不一定是全才、通才,理论功底深厚,但实践经验不足,可以通过交课题、下任务、压担子,促进他们的成长。高学历人才要在实践中不断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强化实际运作能力,在出色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真正发挥自身在知识技术、理论研究、协调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真正成为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每年我们从全县农村选出300多名优秀青年到县职教中心进行学历培训,同时,在评选表彰“八个十”优秀人才中,不唯学历、不唯职称,注重工作实绩、注重工作能力,在提高学历教育的同时,注重工作能力的提高。
处理好“送学培养”与“立足岗位提高能力”的关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而提出了“终身学习”的口号,处理好“送学培养”与“立足岗位提高能力”的关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实现人才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院校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通过院校培训,可以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任职的基本素质,这也是院校教育所担负的功能。但是也应该看到,通过院校培养人才,也是有局限性的。首先是院校培养规模受限,每年能进入院校学习深造的干部毕竟是少数,满足不了各级各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目前我国各院校培训的实践环节还比较薄弱,岗位任职教育功能和作用还不明显。在充分发挥院校培养人才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更要注意以运用岗位培训形式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的能力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本质岗位是展示才能的舞台,也是提高素质和能力的平台。要立足岗位,从实践中学习,就应该从“用人干工作”转变到“用工作培养人”的思路上来,积极挖掘个人的潜力,浓厚人人都可以成长的氛围,增强工作信心,使他们都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孜孜不倦地充电,不断在岗位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我们每年选派30名优秀人才到江苏南通大学进行教育培训的同时,还每年选派30名青年后备干部到重点部门、重点岗位进行挂职锻炼,多岗位锻炼他们的工作能力。
2.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篇二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正确处理教和学的关系
首先, 要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要摒弃“教师为中心”的思想, 树立“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学生观。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语文素养必须靠自主的语文实践才能提高。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有比较充足的识字写字的时间, 读书思考的时间, 讨论交流的时间……并且做到人人投入、全员参与, 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生爱学语文;通过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使学生对学习语文充满自信;通过在教学中引导、发现, 使学生不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有了学习兴趣、自信心和基本的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便会落到实处。此外,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要给足自学时间, 加强自读自悟, 要鼓励交流感受、质疑问难, 为合作、探究铺路;要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全班讨论交流的调控, 使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有提高, 有发展, 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
当前值得警惕的是, 由“教师为中心”滑向“对学生放任自流”。关键是在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同时, 不能放弃教师的指导。“导”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的质量。教师加强指导, 一要有明确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二要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关系, 那些重要的、学生忽略的学习内容, 教师应当指出来, 去引导学生把握理解。
二、课本仍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 正确处理“用教材”和引进其他课程资源的关系
在以往的教学中, 把课本奉为经典, 教师只能照本宣科。教材内容不能增删, 教材顺序不能调整。以“课本为中心”, 必然导致课程内容的封闭、狭窄甚至过时。新的教材观主张, 教师不要“教教材”, 而要“用教材教”, 也就是要活用教科书,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时过境迁或不理想的课文可以删去, 时令节气不合的课文可以调, 还可以增加紧密联系现实的课文, 如, 有关“奥运”的, 伊拉克战争的, 新农村建设的, 等等。
但是, 我们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明确语文教科书仍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在小学阶段, 对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 更是如此。语文教科书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凭借, 一定要用好、教好语文教科书。
当前值得警惕的是, 出现了甩开教科书, 过多、过早补充其他教学内容的倾向。如, 字还没有好好认、好好写, 课文还没有读通、读顺, 就大量引进其他文字或音像资料。与此相关的, 如学生还没有读懂课文, 还没有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教师就鼓励学生离开课文发表意见。如, 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 不去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精神, 而鼓励学生大谈苹果、梨子比花生好, 又好吃、又好看……引导发散思维要适时, 引进课程资源要适当。比较好的做法是老师在教学前适当引进作者、背景等资料, 教学中适当补充相关文字、声像资料, 教学后鼓励学生搜集并阅读相关书籍、文章。
三、课堂仍是教学的主阵地, 正确处理课内外语文学习的关系
以往的语文教学, 把学生禁锢在小小教室里, 与世隔绝, “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教科书”。这样做肯定不对, 要破“课堂为中心”。自然、社会、沸腾的现实生活, 也是学习语文的课堂。这次课程改革, 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其中重要一点, 就是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至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一方面要大力改进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应仅限于读书、写字、答问, 而应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让“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另一方面要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形式。教学内容、形式、途径要向自然、社会、现实生活开放, 也就是说, 必要时语文教学要走出去。还要重视课外阅读、课外习作的指导, 使学生把课内学习所得迁移到课外学习中去。
当前应当重视的是, 课堂上, 特别是低年级课堂上, 过于注意形式, 表面上快快乐乐、热热闹闹, 用大量的非语文活动挤占了学语文的时间, 结果快乐有余, 收效不大, 没能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学习的基础, 这是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背道而驰的。至于课外语文活动, 有的目的不明, 组织不利, 时间花了不少, 学生在学语文、用语文上收获不大。这就需要加强目的性, 减少盲目性;加强计划性, 减少随意性;要切实可行, 讲求实效。
四、既要打好基础, 又要注重开发创造潜能, 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语文课程改革, 要致力于每个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的核心是什么?是语文能力。因此, 我们必须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包括必要的语文知识, 较强的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能力, 基本的学习方法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的基础不仅是扎实的, 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同时,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是以往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的。培养创新能力, 核心是独立思考能力, 还有丰富的想象力。怎样培养呢?比如, 在识字教学中培养独立分析、识记字形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读文章想画面的能力, 激活想象力;鼓励学生发表独特感受和个人见解, 说真实想法, 不人云亦云;在作文教学中引导观察, 鼓励发现, 提倡写个性化作文, 增加想象作文的练习。
3.排查廉政风险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篇三
排查廉政风险是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廉政风险查找的不准、不全、不细、不实,会直接影响廉政风险防控管理的质量和效果。从近年来建立公共权力规范运行预警机制的探索实践看,排查廉政风险应妥善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处理好主观风险与客观风险的关系
廉政风险有客观主观之分。主观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风险大小,随着个人的思想意识变化而变化,查找起来难以把握,标准难以统一。相对于主观风险,客观风险不会因权力行使主体思想意识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外在的、显性的、具体的特性,风险点的查找更容易把握,防控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只要找准、找全,就能对症下药,达到防范风险发生的目的。
正确处理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的关系,既要求我们把廉政风险查找的重点放在客观风险上,又要求我们针对主观风险,开展有针对性的廉政教育,将查找风险点的过程转化为干部职工自我教育、提高风险意识的过程,真正将廉政风险防控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处理好廉政风险与业务风险的关系
廉政风险是指权力行使主体发生腐败行为的可能性,业务风险是指在开展业务工作过程中,发生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工作失误和偏差的可能性。可以说,廉政风险大多存在于业务风险之中,但业务风险并不都是廉政风险,两者之间不可画等号。
实践证明,只有将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融入各部门各单位业务工作,才能提高廉政风险防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才能发挥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应有的作用。当前,要注重把廉政风险排查与优化业务流程、规范权力运行结合起来,与深化办事公开、提高办事透明度结合起来,与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结合起来,与健全市场机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结合起来,与深化廉政教育、加强制度建设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协调推进。
处理好单位风险与个人风险的关系
排查廉政风险,要从排查个人风险入手。而排查个人风险,一定要发挥领导的带头作用,一定要把党员干部真正发动起来。排查个人风险的过程,就是发动和参与的过程,要按照实施阶段来发动,结合业务工作来发动,做到广泛发动、人人参与。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查找廉政风险,带头制定和落实防控措施,带头抓好自身和管辖范围内的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
排查单位风险不是个人风险的简单累加,也不能以领导班子集体的风险查找替代领导班子成员个人的风险查找。在排查个人风险的基础上,处室要按照对口业务链条,对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照以前发现的突出问题,全面梳理本处室每个岗位、每个工作环节上的潜在风险,明确重点部位、重点环节上的高危风险点。查找单位风险,是在查找个人、处室风险的基础上,对查找出的廉政风险进行分类汇总、列出纲目。要重点围绕制度机制、业务流程和“三重一大”事项等关键环节,进行梳理查找和汇总。
处理好一般风险与高等级风险的关系
廉政风险依据权力的重要性、权力行使的频率、腐败现象发生的概率及危害程度等,可划分为高等级风险、中等级风险和低等级风险,中等级风险和低等级风险属于一般风险。廉政风险防控,要对高等级风险实行重点防控。
4.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篇四
革的艰巨性。尤其是股份制改革完成后,国有商业银行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业务稳健拓展和盈利持续提高等多重经营压力。因此,国有商业银行想要真正实现由“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质的飞跃,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独善其身”,不断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建设成为现代金融企业,就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一、处理好提高自身经营水平与外资银行竞争的关系。
外资银行广泛介入国内金融市场,一方面可能会加剧现有银行业的竞争,导致银行超额利润的下降和营销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却为我国银行业提供了先进的经营模式和管理经验,带来“竞争”与“效率”的效应。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同外资银行“与狼共舞”的过程中,一是要通过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促进自身经营水平的提高。发展战略上,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尽快研究建立以目标客户和以目标市场为核心的经营思路,更加注重从有利于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出发,明确各自市场定位和进行服务创新,提升市场整体服务功能与水平。内部管理上,要按照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重组再造整体业务流程,做到前台、中台、后台相互分离和有效监督。激励约束上,要通过大力改进对分支机构及其员工的绩效考核方式与奖惩制度来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员工个人价值的最大化。二是要通过借鉴外资银行先进经验促进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引进战略投资者为国有商业银行学习借鉴国际大银行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提供了平台,可以更好地学习其先进的技术、服务产品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明确公司治理各层级的权利、责任和相互关系,规范各类重大事务的决策机制、运作流程,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传导机制,推进最高权力层、决策层、监督层、执行层和操作层等各层级制度体系、机制全面衔接。
二、处理好保持资产质量稳定与推进国企改革的关系。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通过股份制改革已实现大幅度下降,但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加快,如何在经营发展中确保不良资产质量不反弹,进一步提高现有管理水平,成为当前我们急需解决的难题之一。为此,尽快形成银行与企业良性互动发展是其中必然的选择。一是主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对产品有一定竞争优势,有一定发展前景的企业,要支持其重组有效资产,尽快完成改制,减轻债务包袱,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生产经营良性循环。对产品无市场、技术落后的困难企业,要支持其以合资、合作方式重获新生,按照“死一块、活一块”的办法走出困境。二是不断规范国有企业改革。针对少数地方社会信用弱化,部分企业法制观念淡薄,个别企业改制不规范的情况,要进一步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惩处力度。对假改制真逃债的企业,商业银行要采取公布黑名单、不予开立新账户、停止一切贷款等措施联合予以制裁,规范国有企业改革行为。要加强银企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克服过去信息不畅、沟通不便的不利局面,妥善解决好债务债权关系。三是努力提高信贷决策水平。在授信授权上,要按照集约化、一体化、扁平化原则,调整完善客户管理模式,引入专业审批人员,逐步实施集中评审,提高授信审批效率。在质量监控上,要构建风险预警体系,增强对潜在风险事项的敏感度,加大高风险授信管理力度和清退力度。在贷后管理上,要制定行业和地区风险监测指标,形成行业和地区维度的风险评估报告,实现风险动态化的监测。
三、处理好实现稳健经营与支持国民经济建设的关系。
从根本上说,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益与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是统一的,积极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既是国有银行的职责,也有利于银行自身完善风险管理。随着股份制改革的实施,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更加健全,会更灵敏、更理性地根据宏观调控信号调整自身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从而更顺畅、更有效地向实体经济传递、传导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引导地方经济健康发展。首先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应根据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合理摆布信贷资金,在合理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大力扶持有特色的生物工程、医药、电子和新材料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催生一批高速增长的主导产业群。其次要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在继续为大型重点行业重点客户提供金融支持的同时,全面落实国家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帮助中小企业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调整经营结构,提升技术等级和产品科技含量。第三要促进经
济类型结构调整。在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国有企业改革、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作用的同时,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非公有企业在金融服务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推动非公有制经济资产成规模、产品上档次、经营出效益。
四、处理好提高公司市值率与股东回报最大化的关系。
国有商业银行引入战略投资者,在补充资
5.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篇五
制定软件项目进度表有两种途径:其一是软件开发小组根据提供软件产品的最后期限从后往前安排时间;其二是软件项目开发组织根据项目和资源情况制定软件项目开发的初步计划和交付软件产品的日期。多数软件开发组织当然希望按照第二种方式安排自己的工作进度。然而遗憾的是,大多数场合遇到的都是比较被动的第一种方式。
在软件项目管理工作中,对软件项目的进度安排有时比对软件成本的估算要求更高。成本的增加可以通过提高产品定价或通过大批量销售得到补偿,而项目进度安排不当会引起顾客不满,影响市场销售。软件项目的进度安排必须妥善处理以下几个问题:
1、任务分配、人力资源分配、时间分配要与工程进度相协调
在小型软件开发项目中,一个程序员能够完成从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到测试的全部工作。随着软件项目规模的扩大,人们无法容忍一个人花十年时间去完成一个需要十几个人年才能完成的软件项目。大型软件的开发方式必然是程序员们的集体劳动。由于软件开发是一项复杂的智力劳动,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加入新的程序员往往会对项目产生不良影响。因为新手要从了解这个系统和以前的工作做起,当前正在从事这项工作的“专家”不得不停下手中的工作,抽出时间对他们进行培训。于是,在一段时间内,工作进度便拖后了。软件开发人数的增加将导致信息交流路径和复杂性的增加,项目进行中盲目增加人员可能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适用于大型项目的Rayleigh-Norden曲线[4]表明,完成软件项目的成本与时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使用较少的人员,在可能的情况下,相对延长一些工作时间可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然而值得指出的是,程序员小组的正常技术交流能改进软件质量,提高软件的可维护性,减少软件错误,降低软件测试和正确性维护的开销。任务、人力、时间三者之间存在最佳组合,必须引起项目负责人的足够重视。
2、任务分解与并行化
软件工程项目既然需要软件开发人员集体的劳动,就需要采取一定的组织形式,将软件开发人员组织起来。软件人员的组织与分工是与软件项目的任务分解分不开的。为了缩短工程进度,充分发挥软件开发人员的潜力,软件项目的任务分解应尽力挖掘并行成分,以便软件施工时采用并行处理方式。
3、工作量分布
用前几节介绍的软件估算技术可以估算出软件开发各个阶段所需要的工作量,通常用人月或人年表示。软件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阶段占用的工作量达到总工作量的40%~50%,说明软件开发前期的活动多么重要。当然这也包括分阶段开发原型的开销。大家熟悉的编码工作只占全部工作量的10%~20%,而软件测试和调试的工作量占到总工作量的30%~40%。这对于保证软件产品质量是十分必要的,实时嵌入式系统软件的测试和调试工作量所占的比例还要大些。
4、工程进度安排
软件项目的工作安排与其他工程项目的进度安排十分相似,通常的项目进度安排方法和工具稍加改造就可以用于软件项目的进度安排。目前,程序评估与审查技术(PERT)和关键路径方法(CPM)是两种比较常用的项目进度安排方法。两种方法都生成描述项目进展状态的任务网络图。网络图中按一定的次序列出所有的子任务和任务进展的里程碑,它表示各子任务之间的依赖关系。网络图也是作业分解结构(WBS)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作业分解结构就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航海、雷达、通信、火控系统等领域的基于计算机项目的分解,并用以命名各项子任务,这些子任务不仅可以用网络图的形式表示,还可以用树型或层次结构图表示。PERT和CPM方法为软件规划人员提供了定量描述工具,包括:
①关键路径。完成关键路径上所有任务时间的总和,就是项目开发所需要的最短时间。②用统计模型估算开发每个子任务需要的工作量和时间。
③计算各子任务的最早启动时间和最迟启动时间,即确定启动子任务的时间窗口边界。
6.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篇六
1 正确处理规模与结构的关系
量的发展是基础,质的提高是目的,但二者并非正相关。我们要保证在医学教育规模扩大的条件下,始终保持较高的医学教育质量,这是医学院校扩招的前提。
医学教育结构主要包括: 层次结构、种类结构、形式结构和地区分布结构四个方面。医学教育结构作为人才培养总的框架和模式,它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及如何培养人才,进而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1]。
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发展的不良倾向是盲目扩大规模,并由此带来师资数量不足、教学生活设施滞后、经费短缺、教育质量下滑、人才供求失调等一系列不良后果[2]。处理好规模与结构的关系主要是把握三个相适应。
1.1 办学规模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我国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现状,要求医生培养应尽快从注重数量增长转变为注重质量提高。在一定意义上说,我国医学教育已经进入了“更加注重质量的时代”。按人口与卫生人员需要统计,并考虑现有人数和自然减员两个因素,医学院校的招生规模应在现有基础上减少20%。
1.2 专业结构与院校功能相适应
当前医学院规模偏大的原因,一是办了一些不该办的专业;如外语、计算机、电子工程等专业,这些专业应停办;二是近医学专业如卫生经济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规模偏大,应大力压缩。
1.3 求学志愿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这里所说的求学志愿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高考考分情况填报的志愿。学生的求学志愿主要反映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可以作为确定医学教育发展规模与结构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但是医学教育的规模与结构不应当以学生的求学志愿为依据,应在参考学生志愿、分析现实需求基础上,指导求学者科学选择志愿,切忌盲目求大求高。
2 正确处理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
医学教育除了培养少数精英外,更多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医学专门人才,这既是社会的需求,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的不良倾向是,盲目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盲目扩大精英教育,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是:毕业生就业困难、人才向非医学领域流失,严重浪费了教育资源。要正确处理医学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的关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1 认真分析学科现状
医学院校的学科现状是该学校办学实力的最强有力的反映,学科门类、学科层次和水平是医学院校确定自己人才培养定位的标尺。倘若违背自身的学科发展水平盲目拔高人才培养层次,社会影响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医学科研方面的训练也达不到应有的要求,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既无法适应现实工作的大众化需求,也没有能力开展较高水平的医学研究,短期而言,极大地浪费了人、财、物等资源,长期来说,将严重影响医学生的职业生涯基础。
2.2 调整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比例
医药卫生人才的培养必须与社会对医药卫生人员的需求相符合,而社会卫生人员的需求又必须建立在对社会现有卫生人员结构进行调查的基础之上。我国卫生人员总量早已饱和,但县以下卫生人员缺额较多,医学院校要把培养县以下卫生机构的紧缺人才作为主要任务,大力压缩7年制本硕连读和8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培养任务,减少研究生招生数量。
3 正确处理标准与求异的关系
医学教育标准的确立有助于促进医学教育的质量提高,并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与标准随之相对的就是求异。如果每一所医学院校都遵循相同的教育标准,那么,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医学生会不会缺乏求异和创新精神呢?这一点确实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当前的不良倾向是以单一的靠死记硬背得来的考分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更有甚者以职业医师考试作为标准,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与社会脱节,实践能力缺乏,忽视了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与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偏差。正确处理这一关系要作两项根本性的改革:
3.1 考试制度改革
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考核。以往我们比较重视的是记忆性的测验,因此大家形成一个概念,医学院的课程就是要背记,在学生记住了单个学科相关知识的同时,却忽视了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和综合。所以,从导向上我们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考试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减少考试科目,提高考题的综合程度, 加大灵活性和难度。
其次,重视临床能力的考核,建立OSCE和多站考试。理论考试我们已有多种形式,但是临床能力的考核很重要,医学院校应该建立OSCE(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就是客观结构临床考试[3]。无论是用模拟病人、标准病人或者模拟人体、人体模型,都要用多站考试的办法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以达到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3.2 建立并完善综合测评体系
定量评价与定性相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是多元的,评价手段和评价主体是多样的,既要关心过程,也要关心结果。因此,不可能采用整体划一的评价指标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测评方法可以考虑用“多因素状态方程”加“测评建议”的方式,测评结论的表达方式为:XN=x1n1+x2n2+x3n3+x4n4 (x,n分别为相应指标的权重和系数);测评建议主要包括对学生优点的肯定、不足的评价、改进的建议等[4]。
4 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辨证唯物主义关于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明确的论述:局部是“整体中的部分”,局部包含着整体的全部基本信息;整体是部分的整合,其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局部与整体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地内在统一。
医学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除了对人体系统本身外,已超越自身界限,广泛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等渗透和融合,医学呈现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且以综合为主的发展趋势。医学研究更加注重人体的整体性以及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性。卫生服务模式亦由单纯治疗转变为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的综合。我国的医学教育目前还不适应医学科学的这种整体化、综合化为主的发展变化。而要尽快适应这一变化应,可以考虑将现有的基础、桥梁、临床“旧三段式”教学模式改为医学概论、人体系统与疾病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三段式”教学模式。
“旧三段式”教学模式,各学科课程彼此孤立、封闭,缺乏衔接与融通,存在过度重复、脱节和遗漏;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分离;每一段的教学重点仍以单科知识的传授和单科技能的训练为主,不利于对医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不足。“新三段式”教学模式基本设想有四个方面:①医学概论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来探讨医学、疾病、健康的内涵,研究医疗、教育的内在规律,介绍医学的发展过程与未来趋势,以利于医学生接受和理解医学科学的基本概貌,启迪学生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起到医学入门的向导和指南作用[5];②人体系统与疾病将从系统的思维方式出发,按系统授课,如消化系统按解剖、生理、病理、疾病及预防的秩序讲课;③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纳入院校教育,按两年计算;④医学院校本硕连读分两路进行,基础医学按3+2+2模式(3年基础医学、2年临床医学、2年科学研究),临床医学的按2+3+2模式(2年基础医学、3年临床医学、2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取消当前的八年制教育。
“新三段式”教学模式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医学教育教学上的过细分割,实践中的过早分科,而且还可以缩短教学过程、减少不必要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减轻原本繁重的学习负担。
摘要:从哲学角度分析和正确处理医学教育中规模与结构、大众与精英、标准与求异、局部与整体四个关系,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医学教育的本质与规律,端正医学人才的培养目标与方向。
关键词:医学教育,哲学关系,改革
参考文献
[1]邹飞雁,聂劲松,陈主初.高等医学教育发展应着重理顺的几个关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4):497-498.
[2]吴乃利.论高等医学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与质量控制[J].医学教育,2000;12(6):18.
[3]刘雨桃译.日本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J].日本医学介绍,2000;21(11):526.
[4]大学生综合测评是什么[EB/OL].应届毕业生求职网.http://yjbys.com/ji-uyezhidao/zhiyeceping/2009/0526/30518.html.(2009-05-26).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推荐阅读: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要处理好六种关系07-10
加强社会建设06-11
深刻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10-18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2-13
社区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总结08-17
企业质量标准化建设必须加强12-08
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选好用好人才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