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的关系

2024-10-09

欧姆定律的关系(精选16篇)

1.欧姆定律的关系 篇一

1、勇于拒绝

不得不承认,越长大,人就会有越多的“身不由己”。然而,面对形形色色的交往对象与交往诉求,你如果善于分清主次轻重,勇于sayno ,真的是完全好过你扮演烂好人的角色,照单全收。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时间更是宝贵的,与此相对应,旁人对你的期待与需求确实无限的,把事情与情绪推诿给你的理由更是无穷的。面对如此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建议大家做好权衡:如果面对一件事,一项任务,在你责任与义务之内,该你做的你就做,丝毫不要推脱。不该你做的就不做,不管对方运用各种情绪宣泄与道德压迫。如果是面对责任归属价值评判,大家的态度也应该是:是我的错就是我的错,不是我的错,您也甭想往我头上栽。

不卑不亢,是最应该首先确立起的人际交往的正确态度,这也是一个大前提。

2、放低期待值

我们确实越来越把人际关系这一问题目的化与功利化了。很多时候,我们把它当成一种工具,一种获取精神或物质利益的途径,然而,物极必反,退一万步讲,即便你心里真的这么想,你也别这么做。对人际交往报的期望值越高,你的期望反而越难实现。

有人问我聚会时大家喜欢什么样的角色,我觉得,最受欢迎的反而是观众、听众和路人甲,别人是否喜欢你,不看你是否言语精深,心思叵测,反而看你人话会不会说。

所以建议大家:吃饭就是吃饭,聊闲天就是聊闲天,教育都讲究寓教于乐呢,干嘛死板着面孔,反复琢磨哪些有利于自己的目标达成,哪些能满足你的一己私欲,只会让别人觉得你功利性太强,通俗点讲:“这个人,没趣。”

3、尊重对方,也尊重自己。

尊重对方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尊重对方的习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与喜好不同,生活习惯也就不同。所以,请注意,在与对方打交道时请务秉承着尊重对方习惯的态度。对方如果不吸烟,交谈时麻烦你也把烟头掐掉,并清理好身上的味道;对方如果讲究餐桌礼仪,就麻烦你把平日里养成的敲碗、拿筷子叉饭,吃东西吧嗒嘴的习惯戒掉。

二是尊重对方的情感。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受教育状况,生活氛围不同,心理与情感的诉求也就不一样。所以,请注意,在与对方打交道时请务必秉承着尊重对方情感的态度。如果她正与你聊些知心话,就别再插科打诨嘻嘻哈哈,如果听到对方在说一些悲惨遭遇,心里再怎么变态的窃喜也请你凝视对方双眼,时时点头示意。

最后一点需要大家确立的态度只有五个字:尊重你自己。我发现,好说话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多了,但受欢迎的人真是越来越少。充分的交流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懂,但未必能让人对你保持尊重。获得他人尊重的前提就是,你首先要学会自重。举止轻浮,笑脸逢迎,一旦观点相悖便手足无措立马转向,这都不该是你的处世原则。

如果对方并没有拿出足够的善意与诚意,而是对你的态度戏谑加嘲讽,对你珍视的人与事颇有微词,甚至拐弯抹角的问候你的家人,你既不要唯唯诺诺更不要反唇相讥,你只需要用你的行为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不好意思,你踏入我的领地了,我这次可以不计较,但别指望我下次再尊重你。

2.欧姆定律的关系 篇二

关键词:轻质模型,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关系

一、常规教学中对轻质模型与牛顿运动定律关系的误解

“轻质”模型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常见模型。教学中, 不少物理老师将其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 质量可忽略的理想化物理模型;

(2) 当其不受力或受力平衡时满足牛顿第一定律, 处于平衡状态;

(3)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 其所受外力不为0时将获得无穷大的加速度。

笔者认为以上对轻质模型的认识存有不妥。现从一道江苏高考题说起:

实例: 倾角为α的等腰三角形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如图 (1) 所示, 一足够长的轻质绸带跨过斜面的顶端铺放在斜面的两侧, 绸带与斜面间无摩擦。现将质量分别为Μ, m (Μ>m) 的小物块同时轻放在斜面两侧的绸带上。两物块与绸带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 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在α角取不同值的情况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两物块所受摩擦力的大小总是相等的

B.两物块不可能同时相对绸带静止

C.Μ不可能相对绸带发生滑动

D.m不可能相对斜面向上滑动

分析:本题考查受力分析及综合推导能力。绸带是轻质模型, 受到Μ, m的摩擦力都应和绸带的张力大小相等, 因而两物块所受摩擦力大小相等。由于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则Μ不可能相对绸带滑动, 否则将会出现fm≠fM。对本题, 若α较小, 则可有f≤μmgcosα, 两物块相对绸带静止, 但具有加速度a:Mgsinα-mgsinα= (M+m) a

若α较大, 可有f>μmgcosα, 则M与绸带一起下滑, m相对绸带下滑。

由本题可以看出, 无论物块M, m以何种情况运动, 均具有以下特点:

(1) M, m与绸带间的摩擦力相等, 即fm=fM;

(2) M及绸带一定会以共同加速度一起运动, 绸带不可能有无穷大加速度。

拓展:在上题基础上若将斜面改为水平面:如图 (2) 光滑水平面上铺放足够长的绸带, 质量为M, m的物块放在绸带上 (Μ>m) , 现给M一水平向左的推力F, 两物块与绸带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 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若逐渐增大F, 则M, m及绸带的运动情况必然有:

(1) 若力F不太大, M、m及绸带将以某一加速度a一起加速运动, M、m与绸带摩擦力为静摩擦力且相等, fm′=fM′。

(2) 随着F的增大, m与绸带间最大静摩擦力μmg将不足以为m提供足够大的加速度, m相对绸带滑动, M仍与绸带一起加速运动, 但仍有fm′=fM′且等于绸带的张力。

启示:

(1) 轻质绸带在受力平衡条件下并未处于平衡状态, 其不完全符合牛顿第一定律描述的结果;

(2) 轻质绸带尽管受力平衡, 但其仍具有加速度, 表明其亦不满足牛顿第二定律, 更不适合牛顿第二定律所描述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它受到的作用力大小成正比, 跟其质量成反比。”

二、对轻质模型运动的新认识

轻质模型是一种特殊的理想模型, 它具有独特的性质:它如同“轻功”的化身拥有“无尽”的自由, 但又因其不具质量而总是处于被动, 随时又表现出极具依赖性。因为它可以在受到平衡力的情况下既可表现为匀速运动或静止状态, 又可处于非平衡状态, 但当其受到外界影响时, 它会随时改变自己的运动状态, 不需要反应时间与过程, 随时满足外界的需求。无法想象它受力不为0的情景, 也从未有这种现象的发生。

在教学中认清轻质模型的特点, 理清其与牛顿运动定律的关系可促进学生对含有轻质模型问题的把握与理解。

例1: (2012·江苏·14) 某缓冲装置的理想模型如图 (3) 所示, 劲度系数足够大的轻质弹簧与轻杆相连, 轻杆可在固定的槽内移动, 与槽间的滑动摩擦力恒为f, 轻杆向右移动不超过l时, 装置可安全工作。一质量为m的小车若以速度v0撞击弹簧, 将导致轻杆向右移动1/4。轻杆与槽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且不计小车与地面的摩擦。

(1) 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求轻杆开始移动时, 弹簧的压缩量x;

(2) 求为使装置安全工作 , 允许该小车撞击的最大速度vm。

分析:弹簧与杆均属轻质模型, 且相连。当弹簧压缩量为x时:若kx<f, 则轻杆不动, 直至kx=f时, 轻杆会立即运动起来, 速度与小车速度相等;小车压缩弹簧, 受到弹簧的反作用力, 逐渐变慢, 而轻杆与弹簧也随之变慢, 保持与小车速度一致, 当小车减速为0时, 轻杆随即停下, 而此时弹簧的压缩量仍为x, 满足kx=f。

由分析可知:本题中轻杆与轻弹簧是在所受合力为0条件下启动与减速, 直至停下。学生需明确“轻质模型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 无需合外力提供其加速度, 它即会按照外界需求运动”。

例2: (2014.合肥第二次质量检测) 如图 (4) 所示, 质量为M, 倾角为θ的斜面体A静止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 现将一质量为m的小滑块B无初速的放在A的光滑斜面上后, A相对地面加速度为a, 重力加速度为g。下面给出a的四个表达式, 其中只有一个是合理的。你可能不会求解A相对地面的加速度, 但是你可以通过一定的物理分析, 对下列表达式的合理性做出判断。根据你的判断, a的合理表达式为 ( )

A.a=msinq/Mg B.a=mtanq/Mg C.a=msinqcosq/ (M+msin2q) g D.a=mtanq/ (M+sin2q) g

分析:本题关于a的表达式原本是可以常规推导的, 但对学生有关力与运动的知识要求较高, 题目中明显意指学生不要按照常规推导a的表达式, 只需要进行一定的物理分析即可做出判断。这种题型考查学生对综合知识的灵活运用, 不拘泥于常规思维, 以物理思维为前提, 以特殊情况、临界状态、极限点等为突破口, 即可轻松找到合理选项。

本题中物块质量为m, 斜面质量为M, 水平面光滑。若学生能对题设条件合理延伸至m>M的情况, 即:与物块相比, 斜面是轻质的, 问题可迎刃而解。

若m>M, 则物块下降过程中, 斜面必然后退, 然而由于斜面是轻质模型, 其加速度无需力提供, 物块下降过程对斜面作用力为0;反之, 斜面对物块作用力也为0。于是物块属自由落体运动, 加速度为g, 而斜面则按照物块的“需要”向右加速运动。当物块下落高度为h时如图 (5) , 则斜面将向右运动x=h/tanq, 且两者位移分别满足:

由以上两式联立可得:a=g/tanq。

于是, 在A、B、C、D选项中, 在满足m>M时, 只有C项符合a=g/tanq。

结语

理清轻质模型与牛顿运动定律间的关系, 熟悉其性质特点, 对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有重要意义, 故需向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1) 轻质模型是不计质量的理想化物理模型;

(2) 轻质模型会出乎牛顿第一定律的意外, 在不受力或合力为0时也能处于非平衡状态;

3.密切干群关系的四定律初探 篇三

关键词:干群关系;定律;初探

群众与干部是两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是相互联系互为依存、互为促进的命运共同体。干群关系始终是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解决问题就是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干群关系这对矛盾中,抓住了干部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密切干群关系的定律,就抓住了事物的实质和关键。为此,笔者就四个定律作一初步探索:

一、群众离不开干部,干部更离不开群众

“两个离不开”,体现的是优良传统。我党在执政前,党的干部客观上不能离开群众,主观上也不敢离开群众,把密切联系群众看得跟生命一样重要,因为惟有群众才能生存发展壮大,惟有党群众才能翻身解放当主人。现在执政了,尽管地位、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群众路线仍然是我党的法宝。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优势,脱离群众是最大危险。“两个离不开”体现了辩证的思想,印证了如今社会上的俗语:干部对群众有感情,群众对干部就会有亲情;干部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对干部有多亲;干部对群众爱得深,群众就对干部有多深;干部对群众有多好,群众就把干部举得多高。“两个离不开”体现的是鱼水关系。干部离不开群众、群众离不开干部,形象地表达了干群的鱼水关系。“两个离不开”体现的是干部政绩。干部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上,与群众打成一片,做出令群众满意的成绩,群众就会感到离不开你。做任何工作,干部需要群众支持、理解、爱戴;群众需要干部教育、引导、帮助。作为干部,能让群众感到离不开,这是群众对你的最大褒奖,也是你达到的最高境界,更是你取得的最大政绩。能否当离不开群众、群众离不开的干部,是判断一个干部党性强不强、作风实不实、政绩优不优的试金石。人们希望离不开群众、群众离不开的好干部越来越多。

二、要群众听话,干部首先要像话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干部是人民的公仆,是群众的代表,来之于群众,根植于群众,依靠于群众,服务于群众。从事物发展变化上分析:干群关系密切从理论上说是不成问题的。这在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代都得到了证明。今天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如此突出,究其原因是客观现实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干部所处的地位和环境、肩负的任务和责任、服务的对象和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出现了某些干部的“不像话”和某些群众的“不听话”现象。应当承认群众的“不听话”往往有其客观的原因:有其自身觉悟的原因、有思维方法的原因、有文化差异的原因等。但是,更多的是某些干部不适应时代的变化,脱离群众,作风漂浮,群众的正当权益得不到保障和满足。因此,所谓一些群众的“不听话”,首先源于少数干部的“不像话”,是一些干部自身素质不高、服务宗旨淡薄所造成的。从矛盾主要方面上分析:当前“不听话”与“不像话”已经成为影响干群关系的导火索,对这个问题不能小觎。当前,各级干部要紧密结合开展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努力克服存在的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只注重领导的满意度、不考虑群众的信任度的现象,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同忧共乐,为建立既“听话”又“像话”的新型和谐干群关系作出努力。

三、要群众不越访,干部必须勤下访

在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顯期,上访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又是社会管理的难点问题。凡涉及利益、纠纷、矛盾、难题等群众以上访、越访等形式表达自身的诉求,无可厚非。要把上访、越访率降下来,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干部要扑下身子,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办公室“越访”为干部下基层“寻访”,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隐患消除在基层。离一线、离实际越近,离基层、离群众、离实践、离真理也就越近。有人说,交通便捷了,干部到基层反而少了;通讯发达了,与群众的沟通反而难了;文化提高了,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反而弱了。其原因之一,有的干部没有“身入”。除了要“身入”,还要“心入”。有的干部下基层心不在焉,坐在车上转一转,隔着玻璃看一看,回到城里谈一谈,新闻媒体报一报。这样既体察不到真实民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反而会使群众失望,伤害群众的感情,损害干部的形象,甚至有可能增加上访的数量。因此,在发展的黄金期与矛盾的多发凸现期,就要到矛盾最复杂的地方去,到工作最推不开的地方去,到“上访户”最多的地方去,与干部群众一道,一件一件加以剖析、解决。

四、要群众少跑腿,干部就要多跑腿

4.《欧姆定律》的教学设计 篇四

给你一个小灯泡(额定电压3.8V),三个阻值不同的电阻,干电池3节,开关一个,导线若干,怎样让小灯泡发出不同亮度的光来。

发现并提出问题:灯泡的亮度为什么会改变?(留言版)

分组汇报:你是通过什么样的办法改变了灯泡的亮度?(留言版)

注意:学生可以在网页的求助站中寻找帮助

学生回答:更换电池或改变电路中的电阻。

问:这说明了什么?(留言版)

分析各种现象引导学生知道改变电池的电压。

和改变电路中的电阻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发现问题

让学生成为发现者而不是观察者

电路设计

完成活动“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猜想与假设】1电路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2电路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什么关系?(留言版)

【实验设计】

怎样来研究电压和电阻对电流的影响?应用什么方法?如何控制变量?(留言版)

(要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要控制电阻不变)

(要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要控制电压不变)

(活动1)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设计电路1:

设计电路

2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讨论热烈,想出了两种改变电流大小的方法

进一步培养

学生在实验中控制变量的意识,教学阶段

与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

完成实验“电流与电阻的变化”

【操作与记录】

1为了更好地完成实验,请学生注意事项;

(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2)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置于阻值 最大 处。

(3)注意认清和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 正负 接线柱和量程,用试触的方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4)闭合开关前检查电路,确认电路无误后方可进行实验。

2.按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填入表

实验次数R=10Ω

U/VI/A

33.评估及讨论:

根据实验的结论讨论评价方案的优劣。(留言版)

〖思考在电路2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改变电阻两端电压大小及保护电路)

学生点击网页上的动画,在留言板上概括结论。

4.实验结论:

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成正比

(活动2)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设计电路

1学生回答并思考

学生实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并举例说明。

可通过串联电路中的分压原理来解释。

有的学生会设计图1,但要求学生用已有的电路来完成实验,这时电池的内阻分压可以不讲。在这里我们仅从华东变阻器保护电路这一作用来评价 方案的优劣教师先不评价哪一种方案更好,而是放手让学生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知道通过实验总结物理规律的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从实践中培养分析、探索和判断能力,深刻领会实验的科学性、合理性、严密性。

教学阶段

与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

学习用图像处理数据

介绍欧姆设计电路

2[讨论] 选折一个较好的方案来做实验。

〖思考在电路2中滑动变阻的作用是什么?(控制在不同的电阻两端电压不变)

1设计实验表格

2,并进行实验。将实验数据填入表2

实验次数U=2V

R/ΩI/A

3结论:。

【分析与论证】

〖思考1在实验中,电流与电压并不严格成正比,电流与电阻并不严格成反比,为什么?

(因为实验中有误差)

2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电阻发热、测量次数少、电表读数、电流表外接等)

[学科整合]物理中的数学

在如下坐标中将表1中数据表达出来

同学们!能将上述两个结论结合起来,就得到欧姆定律

介绍欧姆生平

二、欧姆定律

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表达式:I=U/R

U: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V,R:导体的电阻,单位:Ω,I:导体中的电流,单位:A

要求学生从实验中找出造成误差的原因,并说出怎样来减小误差。

可将书上的图像要学生描好后用实物投影仪。可多查阅几个学生。

学生解答

用图像进行实验数据处理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去发现图像中的信息,培养学生用图像分析、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

通过欧姆的故事,增强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献身科学的学习热情。

教学阶段

与时间分配教师引导学生活动说明

反馈练习

小结布置作业

欧姆定律的几点说明:

1同时性:导体的电压和电流是同一时刻的。

2同体性:电压和电流是同一段导体的电压和电流

例:根据欧姆定律I=U/R,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电阻大的导体通过的电流一定小

B 电压大的导体通过的电流一定大

C 当电压一定时,电阻大的导体中通过的电流一定小

D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中通过的电流成反比。

【小结】怎样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怎样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欧姆定律的内容和表达式(留言版)

【作业】资源与评价 强调在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时,各物理量一定要写单位,不能数学化.【板书设计】

第一节 欧姆定律

一、活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1提出问题

2猜想和假设

3设计实验

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控制电阻不变。

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控制电压不变。

4进行实验

5得出结论;

二、欧姆定律

5.欧姆定律的关系 篇五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公式:I=E/(R+r),I表示电路中电流,E表示电动势,R表示外总电阻,r表示电池内阻。

常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式有:E=I(R+r);E=U外+U内;U外=E-Ir。

对闭合欧姆定律的理解

①用电压表接在电源两极间测得的电压是路端电压U外,不是内电路两端的电压U内,也不是电源电动势,所以U外

②当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因无电流通过内电路,所以U内=0,此时E=U外,即电源电动势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的路端电压。

6.销售管理中的定律:250定律 篇六

不久以后,有一位殡仪业主向吉拉德购买了一辆汽车。成交后,吉拉德问他每次来参加葬礼的平均人数是多少,业主回答说:“差不多是250人。”又有一天,吉拉德和太太去参加一位朋友家人的婚礼,婚礼是在一个礼堂举行的。当碰到礼堂的主人时,吉拉德又向他打听每次婚礼有多少客人,那人告诉他:“新娘方面大概有250人,新郎方面大概也有250人。”这一连串的250人,使吉拉德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每一个人都有许许多多的熟人、朋友,甚至远远超过了250人这一数字。事实上,250只不过是一个平均数。

因此,对于推销人员来说,如果你得罪了一位顾客,也就得罪了另外250位顾客:如果你赶走一位买主,就会失去另外250位买主;只要你让一位消费者难堪,就会有250位消费者在背后使你为难;只要你不喜欢一个人,就会有250人讨厌你。

这就是吉拉德的250定律。由此,吉拉德得出结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得罪哪怕是一个顾客。

在吉拉德的推销生涯中,他每天都将250定律牢记在心,抱定生意至上的态度,时刻控制着自己的情绪,不因顾客的刁难,或是不喜欢对方,或是自己情绪不佳等原因而怠慢顾客。吉拉德说得好: “你只要赶走一位顾客,就等于赶走了潜在250位顾客。”

这就是说,人与人之间的联络是以一种几何级数来扩张的。无论是善于交际的公关高手,还是内向木讷之人,其周围都会有一群人,这群人大约250个。而对于推销员来说,这250人正是你的客户网的基础,是优秀的推销员的财富。

建立良好的客户网络,与客户成为知心朋友。与客户交往过程中要以诚相待,同客户交朋友,分担他们的忧愁,分享他们的喜悦。他们可能会向你介绍他的朋友、他的客户,这样,你的客户队伍将不断扩大。

同时,当你在和他们谈你工作上的困难时,他们很可能会主动地帮助你,介绍新的客户给你认识或者帮你直接把生意做成。

与客户交朋友,不要只谈生意,不谈交情,对客户要关心、爱护和体贴,使交易双方不单纯是一种商业关系,而是富有“人情味”的,使顾客产生一种亲切感,在得到物质需求满足的同时,还得到精神情感上的满足。

美国有位叫玛丽·凯的女士,曾叙述她买轿车的经历和感受。她想买一辆黑白相间的轿车,就去汽车店挑选。在第一家店里,由于推销员没有把她当一回事,她觉得受到了冷遇,转身就走了。进了第二家汽车店,推销员对她十分热情,向她仔细介绍各种型汽车的性能与价格,使她感到这位推销员是真正为她着想。当她偶然谈到那天是她的生日时,这位推销员马上请她稍候一会儿,15分钟后,一位秘书拿来一束鲜花,这位推销员把鲜花送给她,并祝她生日快乐。当时,她感动万分,觉得那束鲜花的价值超过百万美元。于是,她毫不犹豫地购买了那位推销员向她推荐的一辆黄色轿车,而放弃了购买黑白相间轿车的打算。

一束鲜花成了沟通交易双方心灵的桥梁,使商店里充满了友善和温馨的气息,使顾客不由得产生了深深的信任感。此时的生意当然好做了。

碰到顾客过生日当然很偶然,但这种“人情”意识每时每刻都可以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推销员应该与每一位客户交朋友。因为每一位客户都有许多亲朋好友,而这些亲朋好友又有同样数目的亲友关系。失去一位客户就会相应失去几十乃至百位客户,而若得到一位客户情况就会相反。因为这些人会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去影响他的亲友。如果在交易中与客户交朋友,推销员的业绩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对推销员来说,顾客是上帝,是推销员的衣食父母,一切业绩与收入的来源,因此顾客至上,顾客是王,顾客永远是对的。

日本的大阪商人精于做生意,他们对顾客非常重视和尊重,甚至在晚上睡觉时都不敢朝向顾客住处,以示敬重。

今天我们从事推销工作,唯一的任务就是把产品或服务销售出去,基于此,必须牢记下列几点:

(1)情绪低落时勿推销,以免得罪顾客。

(2)越是难缠的顾客,越要设法接近,因为他们购买力强。

(3)对你讨厌的顾客,也要从内心感激他,否则你的言行会不自觉地表露出你对他的反感。

(4)当顾客不讲理时,要忍让,因为顾客永远是对的。

(5)绝不要逞口舌之快得罪顾客,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逞一时之快,就得付出失去顾客的惨痛代价。

7.欧姆定律的关系 篇七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和谐统一的双边活动。对于物理规律的教学, 从物理规律形成的过程来看,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的感性材料, 通过有关的定量实验和观测, 创造一个理想的物理情景,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及时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下面, 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教学经验以及“欧姆定律”的定义, 探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

一、欧姆定律公式

1.公式I=U/R中, I、U、R三个物理量的单位分别是安培、伏特、欧姆, 不能错用或乱用单位。

2.公式I=U/R反映的三个量的关系, 是对同一段电路而言的。如通过某段电路的电流, 就必须由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大小和这段电路本身的电阻大小共同决定。在运算中, 切不可张冠李戴。

二、探究性教学方法的引入

1.巧妙引入, 发现问题, 调动求知欲。

演示实验:将一个小灯泡分别与新、旧两节电池串联, 发现小灯泡的亮度明显不同。提出问题:为什么电池用久了, 小灯泡就不亮了呢?谁能说出新旧电池的差别在哪里吗?学生的回答是电池没电了。新电池电压1.5V。旧电池电压变小了。 (显然学生对电源的认识仍停留在初中的水平)

学生实验:分别用电压表直接测量新、旧电池两端的电压, 结果几乎都是1.5V, 这让学生非常诧异, 教室里一片哗然, 学生都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2.实验研究, 理论分析, 解决问题。

(1) 学生自主实验与教师分析相结合得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根据学生测量的结果, 新旧电池两端电压都是1.5V, 教师引出电动势的概念。电源电动势是由电源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与其它因素无关。同一种类的电池电动势都是1.5V, 蓄电池电动势都是2V。

学生实验:按图1所示电路图连接电路, 闭合电键测量电池两端电压。测量结果大约为1.4V, 学生会疑惑减少的电压哪去了呢?

教师对照1所示讲解, 让学生明确外电路、内电路、外电阻、内电阻的定义, 指出减少的电压为内电压。为使学生看到电压存在真实性, 让学生改用可调内阻蓄电池, 按图2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 改变滑线变阻器的阻值测量内、外电压, 并把测量数据填入表1中。

学生由实验记录可发现, 外电压减小时内电压增大, 外电压增大时内电压减小, 但内、外电压之和始终等于2V。这表明电源电动势数值上等于内、外电压之和, 即E=U内+U外。

教师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电路人手, 分析探索电动势数值上和内、外电压的关系。

设想电源无内阻r=0, 这种电源称之为理想电源, 则内阻上没有电势降低, 在电源内部由负极到正极电势升高, 数值上等于电源电动势, 外电阻上沿电流方向有电势降低, 即为外电压。无论电流如何变化, 因为内阻上无电压降, 外电压均不变始终等于电源电动势。对于有内阻的电源可等效为一个电动势为E的理想电源与一个阻值为r的电阻串联。

同样, 电源内部由负极到正极电势升高, 数值上仍为电源电动势, 同时在内阻上有电势降U内 (U内=Ir, 此时外电压U外等于电动势减去内阻上的电势降U内, U外=E-U内。闭合电路中电势升、降情况如图3所示。

到此学生完全明确了电动势数值上与内、外电压的关系, 很容易推导出“闭合电路欧姆定律”:E=U内+U外。

由欧姆定律可知:U外R, U内=Ir, 代入上式E=IR+Ir, 电流可以写作I=E/ (R+r) 。

由公式可知闭合电路的电流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 跟内、外电路的电阻之和成反比。

(2) 实验观察, 理论推导, 掌握恒定电流问题的处理方法。为进一步讨论外电压与外电阻的关系, 由学生完成以下实验: (1) 滑线变阻器的阻值增大时, 外电压的变化; (2) 滑线变阻器的阻值减小时, 外电压的变化; (3) 外电阻R无限大时 (即外电路断开时) , 外电压为多少?

实验完毕后, 选两组同学回答实验结果, 并在全班统一认识。实验结果表明, 外电压随外电阻的变化而变化, R增大, U外增大;R减小, U外减小。当外电路断开时, 外电压等于电源电动势U外=E

教师提问:能否用刚学的“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理论推导得出外电压随外电阻变化的规律呢?

外电压可表达为U外=E—Ir, 对某个电源来说, 电动势和内阻是一定的,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知, 外电阻R增大时, 电流减小, U内减小, U外则增大;相反, 当R减小时, U外减小。

当外电路断开时, R无限大, I变为零, U内为零, U外=E。

老师继续提问:如果外电阻为零 (即用导线直接把电源正负极连接) 外电压又为多少?@��@��@��@��@��@��@��@��@��

学生很容易推导得出, I=E/r, U内=E, 外电压U外=0。

教师要提醒学生, 由于电源内阻很小, 短路电流很大, 所以不允许实验操作中把电源正负极直接相连。@��@��@��@��@��@��@��

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 学生对电动势和“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有了清楚的认识, 教学效果较为明显。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确, 虽然外电压在数值上可以等于电源电动势, 但电动势是由电源性质决定的, 而外电压由电动势和内电压共同决定, 即U外=E一U内, 它只是电源的输出电压, 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三、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应用实例

为巩固本节知识, 教师提出以下问题由学生讨论:手电筒里的电池用久了灯泡会变暗, 为什么?调节台灯亮度旋钮, 灯泡也会变暗, 为什么?两者变暗的原因相同吗?学生积极讨论, 踊跃发言,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通过所学知识解释了生活中以前无法理解的问题,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本节课采用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 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为学生今后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珍惠.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应用中的错解分析[J].物理教学探讨, 2008, (9) .

8.有关欧姆定律的教学思考和研究 篇八

关键词:欧姆定律;教学思考;教学研究

一、在欧姆定律教学过程当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的问题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科学类学科,其教学内容通常比较枯燥,部分学生表示学习比较费劲,如何能让学生彻底明白和消化欧姆定律,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教师可制订相关学习计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适合的学习计划。教学中的重点:电流、电压、电阻等相关知识点,一定要重点讲解以便学生掌握,将理论知识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加强对实验中的仪器和知识点的把握。

二、让学生明白欧姆定律的主要内容即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

欧姆定律作为初中物理电学的基础,在初中教学之中只涉及部分电路,只有充分掌握了欧姆定律才能进一步学习电学部分的相关理论分析和计算。欧姆定律即阐述电流、电压、电阻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教师在实验当中引导学生自己推算出电压、电阻、电流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欧姆定律,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清楚。演示实验完成后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加深理解。

掌握基础定律知识后,教师则应当引导学生分析三者之间变化的问题,即电流是随着电阻与电压的变化而改变。在欧姆定律例题分析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多个变量的问题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运用一不变二变的方法来进行问题分析。由于初中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且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利用相关教学短片帮助学生理解。将电阻比喻成“阻碍电流通行的路障,电阻越大路越不好走,电阻越小通过速度则快”,并且引导学生明白电阻是导体自身的特有属性,电阻的大小是受到温度、导体的材料、长度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与其两端的电压跟电流的大小无关,电阻不会随着电流或者电压的大小改变而改变,只是运用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比例数值表达起来比较方便。

很多学生在学习欧姆定律之后,错误地以为电阻是受电流与电压影响的。相关教师一定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理解,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需要让学生明白研究方法。运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如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之间的数量关系;电压不变,来分析电阻与电流之间的量变关系,并且要直接将实验方法演示给学生看,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三、让学生一带一,提高学生掌握程度

不同的学生对欧姆定律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教师可将成绩优秀的学生与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分组,形成学习氛围较好的学习小组。采取团体合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有些学生面对老师和面对同学学习效果也不同。学生相互之间的沟通比较方便,理解能力也大体相同,进步速度也相对较快,教师从一旁进行指导。让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相关知识以后,教师再进行分析,让学生充分掌握后再进行巩固提高,能提高举一反三采取多方面思维的能力。学生之间相互讨论,也能形成良性的竞争式学习,另外树立学习的榜样,也能从心理上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并且让学生不定期进行交换学习,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这样既能促进学生相互之间学习进步,又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总之,欧姆定律作为电学的基础,学生必须真正掌握该定律,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应该对物理教学内容进行细化和具体化,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都能充分掌握。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在思维方面和动手实践方面进行改进,并且从中归纳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欧姆定律的基础理论,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提高相关教学任务的质量,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案例分析和其他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控制變量法。同时要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切实提高学生的物理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宣小东.对现行教材中欧姆定律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2005(3).

[2]许忠林.初中物理欧姆定律教学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才之路,2015(9).

[3]符东生.关于初中“欧姆定律”教学的思考[J].物理教学,2014(8).

[4]王存香.《欧姆定律》教学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4(5).

[5]张艳红.关于初中物理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思考[J].新课程,2013(12).

[6]王志兰.《欧姆定律》教学实践与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3(12).

9.欧姆定律教案+ 篇九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是电学中的基本定律,是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和分析电路的基础,是本章的重点。本次课的逻辑性、理论性很强,重点是学生要通过实验得出欧姆定律,最关键的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掌握实验方法,另一个就是理解欧姆定律。二:教学目标

①会同时使用电压表和电流表测量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②通过实验认识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定量关系。③会观察、收集实验中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

能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周围的事物并能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实验方法;理解欧姆定律。

难点: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四:学生分析

学习了电路基础知识,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数学生能正确连接电路,正确使用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对于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也有所了解。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设计研究问题的方案,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五:教学仪器:

三节干电池、定值电阻(1~10)、滑动变阻器、电压表、电流表、开关、导线若干。六: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

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列出实例电扇调档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实验探究】: 1: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实验方法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物理学科学探究一个物理量与几个物理量的关系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本实验中分别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时,要保持导体的电阻不变;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时,要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

启发学生如何有效的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引发使用滑动变阻器来实现效果。

师生共同探讨器材的选取,设计电路图。2: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探究一:保持电阻一定时,探究电流跟电压的关系。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其间要注意哪些事项?(如开关的状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可动要求等等。)

开始实验,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成倍改变导体两端电压大小,分别记录相应的电流大小,并列表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如分析方法:图像法)实验探究二:保持电压一定时,探究电流跟电阻的关系。

连接实物图,分别用三个成倍阻值的电阻接到电路中,在保持它们的两端电压均为2V时,测量通过每个电阻的电流大小,并记录和分析数据。(用仿真实验进行演示)3:分析与论证:

分析实验一:保持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分析实验二:保持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归纳总结】

欧姆定律的内容:通过一段导体的电流与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欧姆定律的公式:I=U/R

欧姆定律的意义:反映了一段导体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定量关系,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单位要求,电流的单位是安培(A)、电压的单位是伏特(V)、电阻的单位是欧姆(Ω)。【课堂总结】

1: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探究电流跟电压和电阻的关系。2:知识点:

电阻一定时,电流跟电压成正比;

电压一定时,电流跟电阻成反比。欧姆定律:I=U/R 3:巩固练习题

(1)、要想使1000Ω的电阻通过8mA的电流,那么应给它的两端加 V的电压;如果该电阻所允许通过它的最大电流是25mA,那么它的两端所能加的最大电压是 V。(2)、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U/R,可变形得到R=U/I。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中的电流强度成反比 C.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

D.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强度无关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欧姆定律,认识影响电流大小因素有电压大小和电阻大小。为了引入课题探究电流大小因素,我采用了演示实验和学生活动的互动方式。我先用电流是怎样形成的以及电阻对电流的作用来引入电流的可能影响因素,从而进行对电压电阻和电流关系的猜想,教学达到预期的良好的效果!再进一步引导学生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具体关系以及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具体关系。在演示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中,学生参与面太小,实验现象没能增大可视范围,实验效果不太理想,只能简单的由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一步分析归纳结论。我采用数据综合分析法,并结合图像分析法,引导学生很好的归纳出:保持电阻一定时,电流与电压成正比的结论。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我改用仿真实验演示法,实验操作过程、注意事项和实验现象效果很好,大大改进了演示实验的缺陷,但毕竟是“仿真”,缺乏实验的真实性!

10.欧姆定律教案 篇十

1、理解欧姆定律及其变换式的物理意义;

2、能运用欧姆定律计算有关问题。

学法指导把欧姆定律灵活的应用于串、并联电路,结合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解决问题。

一、自主先学(4分)

1.串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电压的特点: 。

2.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电压的特点: 。

3.下面的表格是“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关系”的实验数据记录:

表1电阻R=15Ω 表2 电压U=2V

分析表1数据,可得出结论 ;

分析表2数据,可得出结论 。

总结:

数学表达式: 。推导可得到U= 。R= 。

二、课堂探究(22分)

活动一、串联电路中欧姆定律的应用

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在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组成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划片处在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示数为3V。求(1)R1的阻值(2)R2连入电路的阻值。

总结:串联电路总电阻R=

活动二、并联电路中欧姆定律的应用

2、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6V不变,在电阻R1与R2组成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电流表A1的示数为0.2A,R2=20Ω求(1)R1的阻值(2)电流表A的示数。

总结:并联电路总电阻R=

三、课堂检测(10分)

1.如图所示电源电压U=4.5V不变,在定值电阻R1与滑动变阻器R2组成的电路中,当开关闭合,划片处在某一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电压表示数为3V。求(1)U1的阻值(2)R2连入电路的阻值。

2.在图所示的电路中,电阻R1的阻值为10Ω.闭合电键S,电流表Al的示数为0.3A,电流表A的示数为0.5A.求:(1)通过电阻R2的电流. (2)电源电压.(3)电阻R2的阻值.

四、我的收获(2分)

五、课后巩固

11.欧姆定律的关系 篇十一

【关键词】 欧姆定律 电压 电流 电阻 串并联电路 表格法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74-020

欧姆定律是初中物理教材九年级第十七章的内容,在整个电学里面的地位举足轻重。而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的应用更是让很多学生感觉到解题的困难。因为在串并联电路中涉及到的电压电流电阻都有三个量,一共就有九个量了,很多学生就很困惑,分不太清楚彼此之间的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摸索出一种方法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不管要求哪个量都可以解决还非常直观。笔者姑且把这种方法命名为: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应用的表格解题法。

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首先要会判断电路是串联还是并联。确定之后才开始讨论。

比如这道例题1:如图1所示,电源电压12V,R1的阻值为6Ω,电路中电流为0.5A,试求电阻R2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很多学生就会觉得不知道哪里下手才好。这时不妨画出这样的一个表格,并把已知条件填进表格里(黑体表示)还要确定这个是串联电路,把“串联电路”或者“并联电路”几个字写在表头上,以便运用相关定律。

串联电路

这时就要看表头是写“串联电路”还是“并联电路”了。因为这道题表头写的是“串联电路”所以有横向关系:U= U1+ U2 ,I= I1= I2,R= R1+ R2关系。把可以用横向关系算出来的量都填进表格(带波浪线)。结果就是:

串联电路

这时再用纵向关系就是欧姆定律R=,进一步算出能算的量(带下划线)。结果如下图:

串联关系

这时再用横向关系就可以把剩下的量都算出来了。这是整个表格就都填好了(点式下划线)结果如下图:

串联电路

此时此刻所有的量都求出来了,题目要求什么量都是没有障碍的。回到此题的问题上来,题目求的是U2,求U2有两条路径,一是横向的方法,就是U= U1+ U2 得到U2=U- U1,但要先求出I1;二是纵向的方法:利用欧姆定律变形公式U=IR,但要先求出I2和R2。从分析可以知道此时横向法要求的未知量更少,是选择的方法,但如果非要选择纵向法也是能够求出来的。

说起来好像很复杂,是因为把表格重复画出来了,实际使用时画一个表格就可以了。

下面我以并联电路为例,一个表格就把问题解决。

例题2:如图2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伏,电阻R1的阻值为20欧,电键闭合后,通过R2的电流为0.2安,求:①通过R1的电流I1;②电路的总电阻R。

如图2

因为是并联电路所以可以利用横向关系:U= U1= U2 ,I= I12+ I2 , (并联电路电阻关系初中不要求掌握,不用这一关系则电阻没有横向关系)和纵向关系R= 反复使用,把表格填好(分别用黑体表示已知量,波浪线、下划线和虚下划线表示先后求出来的量)。

并联电路

除了题目要求的量以外,其他各个量都可以一并求出。具体思路就是横向纵向去找相关的量(参考串联解法)。

在实际使用中,只要把已知量和后面求出的量用两种不同颜色表示就可以很方便的运用了。而且这个表是画在草稿纸上的,主要的作用理清思路找到解题的方法。如果能熟练使用,解答这类题又快又准,非常好用。

[ 参 考 文 献 ]

[1]杨凤娟 郭玉英.运用物理学史方法建立闭合电路欧姆定律.[J]. 物理教师. 2013年03期 .

12.欧姆定律的关系 篇十二

一、教材分析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是恒定电流这章的重点知识 ,本节可包括两个部分: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能量转化的理论推导;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的理论推导 , 能够充分体现功和能的概念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如果学生娴熟地从功和能的角度分析物理过程,对于解决物理问题是很有好处的。应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讨论路端电压与负载关系是本节难点, 要注意提高学生运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问题的能力,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探索。

二、问题导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一:依次闭合开关,先发光的灯泡的亮暗变化情况。

设计说明:学生很容易就想到由于并联,所有灯泡的总电阻在越来越小,与定值电阻分压,分到电压越来越小,因此灯泡变暗。让学生思考串并联规律,知识回顾,成为对于新知识的已知环境。

问题二:去掉定值电阻,再依次闭合开关,先发光的灯泡的亮暗变化情况。

设计说明: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是不变化,这是因为初中学过这样的知识, 如并联电路中并联电压相等。在课堂中, 教师拿出实物图,进行演示时 ,发现依次 闭合开关 , 先发光灯泡的亮度会逐渐变暗, 在已知环境中, 实验现象与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引发疑问,此时学生有一种强烈寻求原因的愿望,思维发散。

问题三:为什么去掉定值电阻,先发光的灯泡亮暗还是会发生变化?

设计说明: 由疑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前后两幅图对比,让学生探讨,为什么灯泡两端的电压还是被分掉,进行猜想,使学生深层次地思考问题,认识到电源的内阻分掉了灯泡的电压,顺势引入下一个问题。

问题四:灯泡两端电压,电源内阻上电压,电源电动势有什么联系?

设计说明:至此,这是本节课第一个需要研究的重点,通过问题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想研究,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突破教学难点。

随着教师抛出的三个由浅入深的问题,层层递进,学生深刻体会思维的逐层深入。“问题导学”不是知识灌输的过程,而是教师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分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所以“问题”是“问题导学”的核心,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研究活动的“主线”。

问题五:通过原电池和电压传感器,测量出原电池外电压U外 ,内电压U内,根据实验数据 , 进行数据分析 , 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设计说明:现在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培养学生正确的数据分析观念与能力,应成为当前教学的一个重点。这部分能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与能力, 而且对本节课的第一部分内容自己得出结果,虽然生生之间有差异,但是这部分数据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大部分学生都有自己对数据的想法,从而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解决新的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 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问题六:电流做功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电流做功是多少?

设计说明:从数据分析得出的结论, 因为只做了一次实验, 我们要得到准确的结论,最好从理论上进行推导,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 电流做功会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所以通过能量进行分析,设置阶梯,进行层次分解,分层设计问题。把教学目标以一个个的“问题”形式呈现出来,把对知识结论的了解过程分解为若干步,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沿着教学目标前进。

问题七:当外电路电阻增大时,电流怎样变化? 路端电压怎么变化?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利用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分析、讨论上述实验现象,明确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

问题八:傍晚用电多的时候,灯光发暗,而当夜深人静时, 灯光特别明亮。又如,在插上电炉、暖气等大功率的电器时,灯光会变暗,拔掉后立即亮起来,请解释这种现象。

设计说明:在学了路端电压和负载的关系后,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取材于生活实际,对于锻炼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强化学生的时间意识等方面是十分有益的, 实现学有所用。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只要多留意生活、多联系实际,像这样的素材还有很多可以挖掘。

问题九:根据路端电压和电流的数学表达式画出U-I图像,并讨论横截距,纵截距,斜率的物理意义。

设计说明:从图像中可以直接读出电源的电动势及内阻, 为后面实验测量电源电动势和内阻做好理论准备。

三、案例评析与反思

其实,对于学生来说,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有困难的。这节课采用实验加理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然后讨论路端电压与负载的关系,使得闭合电路欧姆定律的线索不断延伸下去。本文运用“问题导学”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过程非常流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加深了学生的认识,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3.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篇十三

欧姆定律这一节课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所以在我进行讲授新课之前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的教学内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然后重新给出上一节课的实验数据表格,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习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

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2、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基本上来讲,本节课三个班完全都是按照预计的去完成,在八二班上的时候,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上课回答不积极,所以课的效果有点平淡,同样的课,在一、三班就不同,一、三班的学生已渐渐适应了新课的变化,能够积极投身于课堂中,思维比较活跃,在谈到电流形成的原因时,余镇塔把电流和生物上的生长素做了对比,不论这种对比有没有道理,重要的是学生可以放开想问题。对于如何测车的流量,学生考虑的比较全面。这不全是因为这两个班的学生比较好的缘故——上课的积极状态与学习好坏没有太大的关系,八二班之所以这样是与我们长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有关,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上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多给那些平时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表达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在课前(回答前)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心中有了底,才敢站起来。但总的来讲,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感觉的,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二:

《欧姆定律》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是第二课时,在上节课已经进行同一导体两端电流电压的关系实验后进行,重点在培养学生自己得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并理解三个公式的物理意义,教师要注意引导,还要注意对欧姆定律建立的讲解,增加学生的物理学史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电和磁一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自然科学》中重点内容之一。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是,十分重视科学方法教育,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方法,提出实验,通过做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了基础。

在本节课中,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也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然后由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并交流探究成果,及时调控矫正,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考证。

本节课的设计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诸如:教学内容有点繁琐,没有给学生充分自由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的科学探究有效性不高,有点照本宣科,还有欧姆定律的计算还有待进一步的巩固和深化。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三:

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教学反思:本节课是安排学生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验中自己去发现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从而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出欧姆定律。实验中一方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能在以前的基础上更加熟练地连接电路,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一种科学探究能力。当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学生的数据并不是很准确,不能一下子得到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的关系,但是教师可以从他们的错误数据中,找到他们实验操作的错误或不妥,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问题,这对他们以后在解题中遇到电路故障题就比较容易解决。通过实验,本课重点即欧姆定律的内容不是老师强加到学生脑中,而是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在一定思考和推理情况下学到知识,因此这种教学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老师该讲的还是要讲,通过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

掌握本课的知识。

欧姆定律教学反思四:

课前:期待——课改在我心中是坚定的。本学期,“教学评”的思想给我们课改的道路指明了方向,让我们清楚如何上有效的课堂。在做教学设计之前,我反复的问了自己几个问题:教学评的一致性是什么意思?教学评价到底是什么?如何制定?最后我的理解是:“一致性”是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始终围绕目标进行,即避免教师在课堂上的随意性、盲目性。而教学评价则是确定学生有没有学会的依据。评价标准的制定原则是指导学生思考。

据此我精心准备了一节九年级的复习课——《欧姆定律》。

本章内容在课标中是要求是理解,也就是最高层次,因此也是各种考试的考点。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本章又是对电学基本知识的综合复习。知识点琐碎且互相联系。对学生来说,既不好记全,又容易记混。关键在综合复习之后如何把已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现阶段学生的难点。

结合同备课组教师的意见,我们将目标定位3条:

1、通过复习欧姆定律,用公式熟练进行计算;

2、通过复习用伏安法测电阻,会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复习串并联电路的特点,会进行相关的综合计算。教师的引导以问题式呈现。每当学生要回答问题是,我都针对问题的回答是否准确给出的评价标准。每个大块的知识点复习完都会有一道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联系结合。教学设计做完之后,我很兴奋。自信这样的课一定能让学生受益,又能让听课教师赞赏。随后又依据教学设计精心制作了课件和学案辅助课堂。信心满满的等待着周三下午的到来。

课中:引入——目标——问题——标准——学生回答——同学评价——练习——学生评价,课堂在顺利的进行。但是这种顺利却给我一种难受的感觉。然而就连这种顺利也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目标2的第2个活动中就打住了。学生的基本知识回忆不起来,知识的不熟练导致知识之间的联系不清楚,以至于在练习中,作为题目铺垫的简单题目学生感到无趣,而知识提升部分又不会做。整体的课堂是死板生硬。我的激情在一点点的衰减,沮丧、烦恼随之在增加。最后,课堂检测的练习也没有完成。

课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学生的基础太差,没能跟上我的步调。反过来也就是说,我没有充分考虑学情,课堂环节不够优化,没有调动学生的思维,引起思想的碰撞,老师始终在牵着学生向前走,没有主动性,自然也就毫无兴趣可言。老师累,学生更累。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能有效,怎样设计教学环节才更优化呢?课后课改小组教师的评课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毛校长在会后又一个一个环节的点拨使明确了努力的方向。

为什么课堂上学生死板,是因为老师没有把学生调动起来,是因为老师把课堂环节分割的太碎,就像一个馒头,你老师已经把他嚼成碎块了,学生吃起来必然是无味的。若是针对目标提出一个主问题,放手让学生围绕问题,依据课本,结合小组研讨,这样的课堂是否就恢复了生气。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啊,所有的环节老师都死死的扣在自己的手中,没有放给学生,不相信学生。原因在于没有始终以学生为本分析学情,造成教学设计与学生脱节。所以这样设计出来的课堂定然是空中楼阁,甚至可以说是无效的。

收获:

1、通过用教学评一致性的思想来设计教学可以使目的更明确,规避随意、盲目性。加强目标意识、时间意识,教学目标不要面面俱到,而要有重点有突破。课堂环节不再啰里啰嗦,而要紧扣目标。

2、想要课堂高效,首先要有效,而有效的前提是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奋点,不仅要让学生想学,还能学得会。

3、复习课应该是知识打包的过程,充分讨论知识点之间的练习,达到以点到面,继而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欧姆定律》教学反思 篇十四

我在讲授《欧姆定律》这节课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教材中为了引入欧姆定律都要先做一个探究性实验,通过 这个实验向初中学生介绍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即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可以保持一些物理量不变,每一组实验中只看两个变化量间的关系,最后再将所有结论综合起来,也就是比较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我在教学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在引入欧姆定律的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对实验的理解。

为引入欧姆定律所设计的实验电路如右图所示。实验操作可分两部分:①第一部分是保持待测电阻R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改变待测电阻R两端的电压,研究通过待测电阻R 的电流I 与R 两端电压U 间的关系; ②第二部分是变换连入电路的总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加在待测电阻R 两端电压U 不变,研究通过R 的电流I 与电阻R间的关系。在这里学生就产生了疑问,在第一部分中问:“前面讲过移动变阻器的滑片,改变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 可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但为什么可以改变了待测电阻两端电压呢?”或者在做第二部分实验时, 学生问:“刚刚是调节变阻器,使电阻R两端电压改变,现在为什么同样是调节变阻器,却又是使加在R 两端的电压不变呢?”我觉得解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释,只要用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的知识来解释就可以了。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了问题,而实验中看上去就不止一个变量,这就让他们在逻辑思维上产生了混乱。由于以上的问题,许多同学会对引入定律的实验百思不得其解,这必然影响他们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和掌握。

然而,如果在实验中将滑动变阻器去掉,电路简化为简单电路。第一部分实验中,直接通过改变电池数目来改变待测电阻R 两端电压。第二部分中,只需保持电池数目或学生电源输出电压不变即可。在讲完欧姆定律和串联电阻之后,再提出保持电源电压不变的前提下,要改变加在R 两端的电压该如何改造上面的简单电路。通过分析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最后设计出原来的实验电路,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欧姆定律的认识,也为今后设计伏安法测电阻和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电路打下基础。

第二步理解定律——明确条件

欧姆定律的导出以及对它内容的理解,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对学生来说又是一个难点。但是当我们第一步工作做好了,学生真正理解了三个物理量间的关系。我们只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让学生自己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了结论: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的内容。再根据内容给出表达式I=U/R。必须由学生自己得到的结论,那样孩子才能对公式灵活应用。

这节课对欧姆定律的应用和进行练习前先给学生做好准备工作:1、明确公式中各符号所代表的物理量是谁及其单位是什么。2 、重新回顾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的特点,这样使学生在练习时知道如何思考,更节省时间,使后面的内容安排上不过于紧张。在例题讲解和学生练习过程中,还不断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欧姆定律在应用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例如,在应用时,I、U、R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满足同一性等相关问题,并要求要有完整的计算步骤。

基本上来讲,本节课都是按照预计的去完成,在四班学生参与意识不强,上课回答不积极,所以课的效果有点平淡,同样的课,在五班就不同,五班的学生已能够积极投身于课堂中,思维比较活跃,能跟上我的思路,这不是因为这个班的学生比较好的缘故——上课的积极状态与学习好坏没有太大的关系,八四班之所以这样是与我们长期的被动式教学模式有关,要改变这种现象,可以从两上方面入手,一是鼓励,多给那些平时不回答问题的学生表达的机会,二是让学生在课前(回答前)做充分的准备,只有心中有了底,才敢站起来。但总的来讲,不知道学生是怎么感觉的,我觉得课没有新意,有一种模式化的感觉,可能是课堂新教学的新鲜感已渐渐淡化的缘故,对于我来讲,这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模式就是用来打破的,可能打破它为时尚早,但这是迟早的事。然而,突破口在哪里?下一个努力的方向是什么?课的目标定位在知识上,再好的课层次也不会很高,用知识去培养学生,发展学生,锻练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学知识,这才是正确的道路。我隐隐约约感觉到,可能下一步的出路也就在这里。

第三步思路突破——玩转九个量

物理量的繁杂加上学生理解的不够深刻,造成学生那道题无从下手,甚至干脆乱写一气,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从此电学步入一个危险的境地——很难、很难。

其实我觉得如果是源于此,而给物理学一个“很难”的帽子的话,还是可以解决的。在此,我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采用九个量的矩阵法,来解决此问题,为学生打开思路。

R1

R2

R总

I1

I2

I总

U1

U2

U总

首先分类讨论:

一、只有原件R1,或者更复杂一些,利用开关短路R2,单独原件的只需找到公式直接代入即可。

二、两个原件R1、R2串联或者并联,这类题型也是考试出现最多的,我们该怎么让学生找到做题思路,对应关系是第一步。

题目总会给出3个物理量,我们求解其他6个物理量,我认为就是三步走:

具体方法如下,第一步,期中两个横排的物理量,比如R1R2,我们可以利用串并联的特点求解出R总

第二步,计算纵排的量,有第一步可知道第三个物理无论在那一排总可以通过纵排的数据利用欧姆定律计算,U、I、R三个物理量见的求解。比如第三个物理量是U总,那么可以得到I总。

第三步,利用串并联电流电压特点,串联I1=I2=I总,并联U1=U2=U总,剩下的物理量都迎刃而解。比如串联由电流相等,I1、R1求U1,I2、R2求U2;同理电压相等也一样。

那么不管题目三个物理到底如何变幻,通过以上三步均可以解决。通过不同类型的题,任意给出三个物理量,玩转其他留个物理量,并且串联并联都没有障碍,通过练习让学生获得了自信,并获得了快乐。

三、电路中出现三个原件R1、R2、R3,根据开关的断开闭合导致电路连接状态不同的题,我们只需要分状态讨论一下,一般情况下依然是最终化简为两个电阻的简单串并联,这里只需要分别进行求解即可。备注:不同状态下相同的量,定值电阻不变,电源总电压不变。

下面的计算按第二种情况进行处理即可。

我觉得学会让复杂的问题通过简单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并且让孩子懂得所谓“很难”的物理,不过是把简单的题逐渐的附加条件使他看起来复杂,学会审视,一步一步的来,将问题逐步化解。

欧姆定律是电学的难点,同时也是整个物理中的最让学生恐惧的地方。我想再入门的时候,如果能够从简到繁、一步一步的、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并在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剖析问题,以不变应万变,学会正视物理问题,并且有自信去攻克,感受到学习物理的成就感和乐趣,那么我们就可以甩掉物理难的帽子了。

15.欧姆定律的关系 篇十五

一、教材内容衔接出现纰漏

本节例题中说:“我们已经知道, 试电笔内必须有一支很大的电阻, 用来限制通过人体的电流”, 可是, 教材前面的章节并没有提及测电笔, 怎么“知道”呢?教学进行到此处, 学生们的脸上也写满疑惑.为什么是这样?经过认真核对, 笔者发现了事情的原委:我们当前用的是教材是新人教版的第三版, 而在本套教材第二版的上册第五章第六节《家庭电路》中有测电笔知识的介绍.在改版时, 编者将含有测电笔知识的《家庭电路》一节有关内容移至下册第八章作为第六节, 名为《生活用电常识》, 而《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没有相应的改动, 致使测电笔内容还没有学到, 知识内容无法衔接.

二、插图不科学

在教材中, 还有一幅和上面提到的例题对照的插图:图中画有一个双孔插座, 一人手持测电笔插入火线插孔使氖管发光, 可是, 图中只画有火线一端接插座另一端接在电网上, 而零线一端接插座, 另一端并没有接在电网上, 而是莫名其妙的消失了.这不成了家庭用电的“一线一地制”了吗, 这种用电方式因不安全而被明令禁止了啊!此种错误太不应该.

三、串并联电阻的阻值应该给出定量关系

教材在欧姆定律的应用内容中, 给出了串、并联电阻的阻值与各个分电阻阻值的定性关系:“串联电阻的总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大”, 而“并联总电阻的阻值比任何一个分电阻都小”.在课改前的老教材则通过数学推导给出定量关系:

R并=R1+R2 (1)

1/R串 =1/R1 +1/R2 (2)

当然, 新教材这样处理降低了教学内容的难度, 体现了课改的思想, 目的是好的.但是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的第四题却必须直接用到 (1) 式, 原题如下:“把50Ω的电阻R1根15Ω的电阻串联起来, 接到电压是6V的电源上, 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如果教师在课堂不向学生补充介绍 (1) 式, 学生怎么完成该习题呢?其实, (1) 式定量地体现了串联电路基本规律, 有着广泛的应用, 是学生知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 还是教材通过某种方式给出为好.

摘要:现行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的教材在编写上存在缺陷, 其主要有:教材内容衔接出现纰漏;插图不科学;串并联电阻的阻值应该给出定量关系.

16.“欧姆定律”考点研究 篇十六

欧姆定律在中考中的题型主要有填空题、选择题、图像题、问答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填空题、选择题、图像题主要考查欧姆定律的基础知识,实验探究题主要集中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及伏安法测电阻上,问答题一般在实际应用方面出题,计算题主要考查欧姆定律的计算。

重点考查:

1.探究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及变形;

2.欧姆定律的意义及应用:对欧姆定律的理解及应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

考查热点:

1.实验: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伏安法测电阻及变形;

2.理解: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3.应用:应用欧姆定律分析动态电路、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

考点1: 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例1:小华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电阻为20Ω,电阻R1为l0Ω。实验过程中,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某一位置时,读出电阻R1两端电压为4V,并读出了电流表此时的示数。紧接着小华想更换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再做两次实验,可供选择的电阻有l5Ω、30Ω、45Ω和60Ω各一个,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小华应选择的电阻是 Ω和 Ω。

解析:要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必须要控制电阻R1两端的电压一定,即R1两端电压U1=4V不变。要能保证实验成功,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控制为6V-4V=2V,R2中也就是电路中的最小电流为2V/20Ω=0.1A,此时定值电阻最大为U1/I=4V/0.1A=40Ω,故只能选择l5Ω、30Ω的电阻。

答案:15,30。

点拨: 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要改变电阻大小,而必须控制其两端电压一定。

考点2: 欧姆定律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例2:关于欧姆定律公式I=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B.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其电阻越大

C.据欧姆定律公式变形可得R= ■,可见导体电阻大小与通过它的电流与它两端电压有关

D. 根导体电阻的大小等于加在它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它的电流的比值

解析:I、U、R三者不能随意用正比、反比关系说明,R=U/I,它是电阻的计算式,而不是决定式,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性质,与电流电压无关,只与导体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有关,但可用电压与电流的比值求电阻。

答案:D。

点拨:理解欧姆定律中的“成反比”和“成正比”两个关系及知道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考点3:动态电路分析

例3:如下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S1后,再闭合S2,电流表的示数 ,电压表的示数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析:当闭合S1后,再闭合S2,此时R2被短路,电压表接到电源两端,因此电压表示数变大,此时电路中的总电阻减小,电流表示数也变大。

答案:变大,变大。

点拨:分清原来开关闭合时电路状态和两个开关同时闭合时电路的状态。

考点4:欧姆定律计算

例4:实验室有甲、乙两只灯泡,甲标有“15V 1.0A”字样,乙标有“10V 0.5A”字样。现把它们串联起来,则该串联电路两端允许加的最高电压为(不考虑温度对灯泡电阻的影响)( )。

A.25V B.35V C.15V D.12.5V

解析:甲灯的电阻是R甲=■=■=15Ω。乙灯的电阻R乙=■=■=20Ω,两灯串起来后,总电阻是15Ω+20Ω=30Ω,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是0.5A,所以最高电压是30Ω×0.5A=15V。

答案:C。

点拨:不能把两额定电压的值相加作为最高电压;串联应取小电流。

考点5:电阻的测量

例5:现有一个电池组,一个电流表,一个开关,一个已知电阻R0,导线若干,用上述器材测定待测电阻Rx的阻值,要求:①画出实验电路图;②简要写出实验步骤并用字母表示测量的物理量;③根据所测物理量写出待测阻值Rx的表达式。

解析:此题是伏安法测电阻的变形——双安法,在两表一器不全的情况下设计电路测电阻,因有电流表和定值电阻,故设计并联电路,测出两支路电流,利用电压相等,电流比等于电阻反比列关系式解答。答案不唯一,但基本原理是设计成并联电路。

答案:①电路图如下图;②实验步骤:(1)闭合开关S,读出电流表示数I0,(2)断开开关S,把电流表改接与Rx 串联,闭合开关S,读出电流表示数Ix;③表达式:Rx= I0 R0/Ix。

上一篇:法国三级会议下一篇:居民社区普法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