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点评(精选13篇)
1.诗歌教学点评 篇一
“红色经典”诗歌朗诵点评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与同学们共赴这场诗歌的盛宴。同学们用红色的激情点燃青春的旋律,抒发对祖国的挚爱。
诗歌是语言的精灵,对诗最好的诠释莫过于朗诵。古人有感于物,激动之时便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形诸舞咏。朗诵者要为诗人代言,把自己的情感,对生活的态度和整个生命与作品融合在一起,来体现诗的精神,步入更高的朗诵境界。
总体来说,这次比赛组织有序,实施到位,同学们热情高涨,精神饱满,态度积极,且具有一定的演讲朗诵的基础,选手所选诗歌意境宏大,抒情性强。紧密切合主题。各组选手在朗诵时感情真挚,能够打动听众。尤其是诵读的形式多样,有组合,有配乐,有伴舞,增强了表演性,令人耳目一新。使评委老师受到很大的感染。下面我简单地对这次参赛选手进行点评:
一号选手男女组合,表现的是字正腔圆,轻重缓急处理到位,节奏清晰,美中不足是配乐关得比较早,没给大家留下回味的余地。
二号女生组合,服装整齐划一,主角、配角配合得较好,虽然配乐出现瑕疵,但不影响整体效果。
三号两位女选手字音清晰,节奏准确,选手仪态端庄,落落大方。四号四位女生组合,白上衣,白鞋,深色裤,整齐有朝气,互相之间配合的也很好,气势恢宏,配乐选得不错,最后一个集体亮相让人眼前一亮。
五号男女组合,选的舒婷的名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是一首比较深沉的诗歌,选手情感把握到位,声音浑厚,尤其是女生,音域宽广。
六号一男三女组合,组合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服装、手势搭配合理,有二重唱的形式出现,形式新颖,不落俗套。
七号两位男生声音浑厚,发音清晰,气势恢宏,轻重缓急处理到位。八号女生单独朗诵,上台即气势非凡,很有个性,配乐低沉,突出声音洪亮,脱稿朗诵,停顿节奏处理得很好,有一定的朗诵基础。
九号红黑组合,青春靓丽,上台女生丁字步,亭亭玉立,男生双脚叉开与肩齐,稳重,顶天立地,伴舞深情舒缓,与朗诵相得益彰,开“诗伴舞“形式之先河。
十号这个女生整个人透着一股自信,声音很有磁性,朗诵节奏清晰,适度适中。
十一号男女组合,黑色衣服与主题和谐一致,以汶川地震为背景,表现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整体和谐,声音激昂。十二号三位女生身着红色衣服,有着火一般的热情,虽然音乐出现了故障,不妨碍朗诵的优秀,不妨碍表达对祖国真挚的热爱。在逐一点评之后,我有几点提出来与大家共勉,首先是我们中学生要养成诵读诗文的习惯,加强演讲技巧的探究训练,诗歌反映的是诗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在诵读时要力争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有较高的诵读技巧,在朗诵时要准确地运用语调,语速,把握节奏,抑扬顿挫,更高的要求连面部表情身体姿势都要配合有致,从而引起听众共鸣。
同学们,诗歌是我们灵魂的自留地,它收容属于我们自己的任性张狂,任我们涂抹心灵的奇思妙想,构建我们浪漫温馨的空中楼阁。在灿烂若朝阳的青春年华,如果没有诗歌温润的滋养,该会是怎样的苍白乏味?!所以,同学们,在我们最柔软的地方播下一颗诗歌的种子吧,它会生出一双洁白的翅膀,伴你一生自由地飞翔!
谢谢大家!
字音准确,节奏清晰,停顿适中 节奏感能稍微强一点,注意轻重缓急,你会诵得更好。
字正腔圆,轻重缓急处理得很好,静静地听,好像能把人带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境界。
朗诵者声音非常浑厚,发音清晰,感觉气势恢弘,稍微注意节奏与速度会非常精彩。
非常有个性的朗诵,声音很有磁性,朗诵节奏非常清晰,富有气势,如果在这首诗中将语气稍微缓和一点会更合适,希望能再听到你诵读的有气势的诗歌。
可能是配乐声音太大
声音宏亮、清晰,节奏轻快,速度适中
字正腔圆,轻重缓急都处理得很好,看得出朗诵技巧很不错。停顿、节奏处理得较好,速度适中,
2.诗歌教学点评 篇二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旧知回放与预习检查
1. 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及学过的作品。
2. 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三要素等文体知识。
3. 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师:“我”什么时间回到了故乡?
生:1919年。
师:课文有显示吗?
生 (全体) : (笑) 没有。
师:在故乡住了多少天?
生1:13天。
生2:十几天。
师:小说写了几件事?
(学生思考)
生:写了回故乡、在故乡和离故乡三件事。
师:重点写了在故乡的所见所感。记叙文的顺序有几种?
生:三种, 顺叙、倒叙和插叙。
师:对, 所谓的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 中断一下, 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系的事情, 然后再接着叙述中心事件。运用插叙一定要注意中心事件与所插内容间衔接自然。插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更充实, 对中心事件起衬托作用等。 (师要求学生记下上面的笔记)
师:我们在以后学习小说时, 要学会抓住时间及地点去理清故事的脉络。这是一个很好用的方法。
三、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 找出有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试分析其内容。
(学生少部分在读课文, 大多数在翻资料, 找答案)
(十几分钟后, 师点名学生回答, 学生均拿着资料在读现成的分析。师对此行为并没有作任何评论)
四、片断练笔
师:请大家写一写我们故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学生多数没有动手)
(下课铃响)
师:好, 由于时间关系, 这一项作为课下作业完成。下课!
针对这节课, 大家可能要说出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这节课确实是一节普通的山区语文教师上的最普通的一节语文课。我们理解这些教师, 因为他们尽管能力有限, 但真的尽力了。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 所以我想谈以下几点看法, 也是我与这位教师交流过的看法。
一、关于资料的使用问题。听课的学生手里都有一本书《中学教材全解》 (九年级《语文》上) 。这本资料在本节课上用得怎么样呢?我觉得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是学生能够利用这本资料及时了解《故乡》的写作背景, 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不好的一方面是学生解决景物描写的作用这个问题时, 自己不思考, 而依赖资料, 读现成结论, 资料不但没有起到辅助作用, 反而使学生更懒惰, 更有依赖性。我认为这一环节, 教师应要求学生不看资料并在台下巡视监督, 先让学生快速找出文中写景句子, 再熟读这些句子, 并提示学生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 结合这些句子做具体分析。最后让学生交流结果并与资料上的结论作对比, 找差距与成绩, 这时一定要提醒学生不要迷信资料, 要敢于向资料挑战。如果这样使用资料, 不但学生能自主学习, 而且资料也起到了应有作用, 两全其美。
二、关于文体知识处理。本节课教师让学生记下了插叙的定义及作用, 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但我还是在交流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插叙定义及作用, 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笔记, 而是要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具体情节去理解插叙定义及作用, 学生可以说不准确何谓插叙, 但能够准确地判断即可。从我听课实践来看, 初中学生很不喜欢记这类笔记。
三、关于整体情节的把握。《故乡》的课文很长, 如何快速地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呢?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根据时间与地点去把握, 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我觉得这个环节, 如果让学生从人物入手, 快速找到本篇课文涉及的主要人物 (学生应该能找到母亲、杨二嫂、闰土、宏儿等主要人物) , 然后围绕这些人物去整理事件, 这样是不是更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课文呢?
3.罗至诗歌及点评 篇三
春天的咳嗽声
住宅小区与废厂房之间的一面沙坡上
传来一阵咳嗽声。熟悉的邻居知道
这是老李发出的。老李从乡下进城
投奔儿子。儿子——一个经常开着
黑色桑塔纳,穿行于别墅和小区的
白色胖子。他从不在家里过夜
老李为邻居掏厕所,有时捡破烂
据说闲不住。但能得到一两元钱的回报
春天的沙坡上发着白光。老李依旧保持
劳作时的癖好,翻穿衣裳,认真地
开垦——沙坡上布满晾干的大粪
又传来一阵咳嗽声。邻居们知道
老李和一同进城的儿媳,伴着
好看的沙埂,好闻的大粪,在
好天气里,开始点种洋芋或豆荚了
风吹着后窗户
这是北风,吹着我们卧室的后窗户。
窗框上钉的塑料布扯开一道口子,风
正好鉆进来,吹得窗扇发出声响。
报纸上说今年春天沙尘天气比往年要少
但终究还是来了。那细小的沙粒先是
看不见,当我们意识到什么时,被褥上
已铺满一层。长期以来,两个人在卧室
度惯了平静日子。拥抱,睡觉,梦中微笑
并不曾被干预。也许干预也不觉得。
而现在,这是北风,卧室的后窗户
一直响着,像一种打击;细小的沙粒
不断落下,像一种侵入。我们突然失去
足够的耐心。两个人在翻身的瞬间,凝视对方
又收回彼此的目光。仿佛我们的
生活,也同样出现了漏洞。
白云扇一家
白云扇又瘦又黑,远远看去
像土路畔栽的一截枯木。后来才知道
他得了肝硬化,为了活命
欠下村人的许多钱。四个孩子
两个已失学。跟着乡下民间乐队
在四邻庄子的红白事上,敲锣打鼓
田育兰从此学会打麻将,日出而息
日落而作。学会开放肆的玩笑
一次她和村里的汉子出去远征(说是
合伙做生意)回来后还掉大半外债。随着她
人面桃花,孩子们的脸
也渐展笑颜。而只有白云扇仍然
又瘦又黑,一手扶着门扇
一手抚着肝部,像土路畔栽的一截枯木
十月
从这边过去,十月的钟
挂在那里。一个红脸汉子
正使劲地敲它。于是从钟里撒下来
五颜六色的粮食。于是一大片歌声
从四面八方涌来,扎进粮食里
于是粮食铺成了一条川。一条川
一群红脸汉子泗泪滂沱,在
明晃晃的阳光下,赤裸地跳着
沙河村
坐在低行的飞机上,俯视小小的
沙河村:那是一只躺倒的水壶。一道
白水,从窄窄的壶口汩汩地流出;整个的
壶身,由黄与绿两种颜色覆盖——如果这时
你舌焦口干,一定会想伸手抓起
仰头痛饮一番。而沿沙土大道步行
走进村里,你又惊讶于这里的氛围
沙河清清亮亮,穿村而过,水面上
漂游着蚱蜢。这使夏日的空气中带有
潮湿的味道。小石桥两边,是疏密有致的
大片树木;树木外围矮矮的沙峁上,座落着
村舍。村中老幼,对来人一律热情
一个瞎子,不停地喃喃自语。“老祖宗是一对
讨饭的男女,看到这里有水,就用树枝在沙峁上
搭棚而居,在沙地里种植吃的。”这只是村子
干瘪的传说。准备在村里过夜,你才发现月光下
别有洞天。汉子们在沙地铺开羊绒毛,掺和足够的
沙子,而后去距村8华里的县城卖掉,每一斤
都是好价钱。女子们在河水里洗涤身子
专候县城里来的客人(这是村里心照不宣的秘密)
没有外人能够完全知道,村里还有多少
私立的规矩。而只有那条沙河,带着
沙河村的明亮与晦暗,一路流去
山王庄
虎在半夜醒来虎在半夜醒来
一声吼叫月亮便碎了
一声吼叫月亮的碎片镶满村庄
虎御风而去西天
镀金的双目
最后一遍环视着村庄吉祥的村庄
虎的英魂不散
男人们长着虎背女人们生下虎子
一口气就吹绿了这巴掌大的村庄
要一根绳子
要一根绳子
要一根千里姻缘一线牵的绳子
要一根让小学女生边跳边唱的绳子
要一根紧系情人发辫的绳子
要一根像炸药导火索一样燃烧的绳子
要一根像男性生殖器一样充血的绳子
要一根拉紧裤子干革命的绳子
要一根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绳子
要一根令腐败分子转眼间四肢枯萎的绳子
要一根绊不倒关羽赤兔马的绳子
要一根够不着厌世者脖颈的绳子
要一根测试灵魂的绳子
要一根上下五千年的绳子
要一根绳子
遗产
临死前父亲干的
最后一件事是
割下自己的皱纹
粘贴在儿子的额头上
与风说话的人
没有比诗的命运在今日更其流离失所的了。俱因为艺术的光环与现实生活相悖,诗人们便纷纷地金盆洗手了。而作为诗人的罗至,却挟了金诚的灵魂,义无反顾地仍在诗歌的绿草地上徜徉。
纵观罗至诗歌创作,其在非理性以及艺术形式的自由姿式上占有明显的比重。他总是以一些个单纯而再单纯的语汇,往往放置在或鲜活、或空灵、或寻常、或诡秘的意象栖所,注入热烈、冷峻的情愫,经过酝酿、淬火,而后进行达观的天宇瞩视。如潜流汩汩,似春风习习,抚和着读者的心扉,令人有一种心灵的温舒、沉静、旷达和神往。
4.教学点评 篇四
8、9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数数、数序与比大小、基数与序数、8和9的书写,教学点评。其实一年级学生对很多新授知识已经掌握了,杨老师在课堂中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中,她采用了比较多的游戏活动形式,为的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数学。
在教学数数中,通过主题图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8和9,教学反思《教学点评》。学生一旦认真学习,就会让老师和学生有很多惊喜,学生们观察真的是很仔细,很细小的环节也都能观察到。8和9数数的主题图比以前几个数的数数要难多了,物体的位置打乱了,数的时候要更应注重有序性,在教学中十分注意这个环节,特别是在数蝴蝶的时候,当学生出不来预设的结果时,主动出示做标记的方法。
在教学数序时,她采用的直尺图,让学生来填上空缺的数。在这个环节需要更多的深入,这里她只是让学生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的读一遍,再背一遍,没有再详细些,感觉学生学得不扎实。
在练习中,杨老师设计的开放性的习题,学生发散思维,题型与生活有紧密联系,学生都非常有兴趣。
5.教学点评常用话语语录 篇五
1.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用起来了。
2.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3.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教师能有意识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会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5.教师能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的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实现。
6.新的课程观认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新教材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师能善于用教材去教,能依据课程标准,因时因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注重联系社会变革和学生的生活实际。
7.课上出现了教学内容泛化的现象,教材备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学科味不浓。8.教师能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9.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放手让学生去做。
10.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解放学生的耳,还解放学生的脑、口、手。
11.教师能有效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
12.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
13.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14.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15.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问题。
16.教师的一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促成了知识的整合,体现了多元的价值取向,促进了学生认知的整体性发展。
17.课上得很成功,给人耳目一新,无论比指导思想、课的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新的理念,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
18.做到重组教材,力求让学生经历探究学习的全过程。
19.探究活动的设计,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20.留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
教学点评常用话语集锦
一、教师如何写教学案例点评呢?
常见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在教案中间做点评,一种是在终了做点评。第一,教材简单评析
第二,引用名言或课标要求(一两句)
第三,总体概括教学案例突出的特点,与前面的理论要契合(三四句)
第四,分点阐述其特点(一两句理论阐述,两三句亮点分析,结合教学案例中的具体做法谈,注意语言简洁,深入浅出,评价客观,不说过激词语,最好能体现归纳能力)
第五,如有可能,提几点建议,一两点即可。如有困难,与开头照应,收尾漂亮。
二、教学案例评析常用话语集锦
1、教师角色转变的评价,评价师生关系的平等:
(1)师生平等关系的形成是课堂民主的具体体现,教师从过去的知识传授者、权威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学习的伙伴。教师没有了架子,尊重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真正感到平等和亲切,师生间实现零距离接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逐步形成。
(2)我们在教学时应该敞开心扉,以平等的心态去和学生交流。
(3)教师是一个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人。
(4)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体现的是新课程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和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5)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2、关于尊重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的评价:(1)新课程强调:“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现代教学论认为,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关键所在。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相互补充的气氛浓烈。教师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学生们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言语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思维中发展思维,在交流表达中提高表达能力。教师的平等参与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亲和度,而且对学习重点有效地进行点拨和引导,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广度。
(3)尊重、信任学生是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给学生充分自主探究、自主发现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教与学的精彩,就源于回归儿童的真实生活。在这里观察谁不由教师决定,而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由他们自己来选择,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思维去质疑问难。最后,让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潜力去探究解决问题。
(4)自由组合的学习方式,打通了严谨、封闭的课堂空间,让学生在宽松、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自主探究,促使学生思维的灵动、开放、创新。(自由组合的学习方式的评价)
(5)教师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使教室成为师生互动的共做、共学、共赏、共享的“实验室”“小社会”。(这是活动课常有的评价)
3、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大胆放手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1)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是的,学生需要研究学习,他们渴望开放与挑战,他们需要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给学生一个开放的读书空间,让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参与、去研究、去发现,让他们潜心读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多好!本教学案例就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学生们在课堂上如痴如醉地探究、体验、交流、诉说。只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地还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在课堂内外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读书、去感悟、去研究、去实践、去创造、去表现,学生的潜能才能得到发挥,才会学有所成得。
(2)新课标建议: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3)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堂课能够体现教师真正地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再教学中,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没有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没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敢于想、敢于说。“ 一石击起千层浪 ” 学生的思维发生碰撞,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教学中教师努力提供把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来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我们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产生学习需求。因为兴趣是少年儿童认知活动的动力,最好的学习是学生对所学有内在兴趣。从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到,教师从课文出发,引出了所要学习的新内容,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和自学兴趣。学生们都精心准备,全身心地投入,主体性参与极高。这样就激活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学。真正体现了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4)教师能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4、注重学法渗透,学以致用
尤其是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间举例说明)学习方法的习得不靠一朝一夕,从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不断渗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达到学以致用,是新课改理念下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
5、教师对激励学生的评价:
新课标中强调对学生的评价要倾注更多的情感与人文色彩。一个肯定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话语,一次赞美的微笑,都会为孩子的生命注入无穷的动力,甚至影响他的一生。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激起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的热情,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各种信息处于良性的动态交流之中。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评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6、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的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要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创设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和情境,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课例中,教师不仅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而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讨论探究、交流实践,获取了知识,发展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7、对创新作业的评价:
我们按课改的理念和要求,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并赋予作业新的意义和价值,充分体现作业的愉悦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科学性。
8、课前收集资料的评价:
课前让学生收集歌曲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学会收集、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在收集资料的同时让学生课前先了解要学的歌曲,为学习新歌做好准备。并通过小组汇报活动,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学习。
9、口语交际的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这一点向我们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也就要求教师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课教学中,努力创造双向互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口语交际实践。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口语交际的教学活动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10、表演的作用:
教学实践来看,表演是比较容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学习情境的,这样学生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带着饱满的情感,走进教学情境,才能做进一步体验。
通过学生多形式的表演,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表现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艺术实践的平台,并在表演中渗透评价意识。
11、关于想象的名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本身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
12、课堂内外的延伸评价:
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从文本走向生活,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汲取学生亲身生活经验,学生的学习富于真情实感,情操得到真正陶冶。
13、配乐等创设意境的评价:
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与艺术科交叉渗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14、关于优美课件的评价:
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它能创设生动的情境,形象直观并能获得审美愉悦,扩充了课堂资源。合理的课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还是课堂的设置,教师的调控,学生的参与程度。
6.《称象》教学实录及点评 篇六
《称象》教案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别人称东西吗?
chēn (板书:称)
生:见过。
师:人们称一件东西是想知道什么?
生:想知道那件东西有多重。
师:对,想知道那件东西的重量。
liàng (板书:重量)
师:你们看见别人称大象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古时候称大象的故事。(板书:象)
“称象”这一课讲的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容。
〔通过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课题,相机出现了“称象”、“重量”两个生字词,又为学习作了导向。〕
师:课前,同学们读过课文。现在我请一个同学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听,希望读准字音,不加字,不丢字。(被指定的学生读后,其他同学给他正音。)
〔初读课文时只要求读准生字的音,对其义和形不作要求,这符合儿童的阅读心理。〕
……
师:在看象的时候,曹操为什么要大家想办法称象呢?请大家读第二自然段后回答。
生:(读后)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不知这头大象有多重。(板书:议论)
……
师:曹操听了官员们的议论,便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请你们看第三自然段,跟我学读这一句。(教师范读,学生跟着读,自己读。)
〔这是称象的由来,通过反复读,进行强刺激。〕
师:曹操提出这一问题后,官员们是怎么议论的?(指板书上的“议论”,指导读官员们说的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是怎样的?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呢?
zǎi
生: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一块的再称。(教师一边口述这个办法,一边板书宰;学生一边看教师板书,一边读“宰”)
师:查过字典的同学说说,“宰”在字典里有几种解释?结合“把大象宰了,割成一块块的再称”想一想,“宰”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
生:“宰”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在这里是“杀”的意思。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一种办法行不行?请你们再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该用哪一句话来回答?
生:(略)
师:官员们议论的第二种办法曹操同意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怎么知道曹操不同意?
生:曹操听了直摇头。
师:“直摇头”是什么意思?谁能边说边做动作给大家看。
生:“直摇头”表示不同意。(做一下摇头动作)
师:(学着摇了一下头)这叫直摇头吗?谁再做做看?
生:(不住地摇头)
师:对,“直摇头”说是不住地摇头,表示很不同意。曹操为什么不同意宰象呢?
生:把大象宰了,曹操舍不得,这也不是好办法,曹操不同意。
〔“议论”(生字新词)、“宰”(二类字),“直摇头”(熟字组成的新词语)都是让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里来理解的,但方法不相同,各有妙处。“议论”出现在第二自然段,却是借用第三自然段里官员们怎么说、怎么议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的;“宰”是通过查字典,根据语言环境选义项来解决的;“直摇头”是通过语感和演示来领会的。这就把学习语言、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紧密联系起来了。〕
师:对,官员们提的两个办法都不好,曹操不同意。曹冲听了官员们的议论后他怎样说呢?(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了曹冲说的办法)曹冲的这个办法是用几句话说清楚的?
生:(读书、画序号、讨论)
xiàn
师:这四句话里的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学生读第一句,老师板书:上船 画线)在哪儿画线?用投影片演示。
生:在船舷上画线。(让一个学生指投影片上的船舷)
师:在船舷的.什么地方画线?再仔细读这一句。
生:(轻声读第一句后)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老师让这个学生一边说,一边用手指在投影片的船舷上画线)
师:在这儿(指画线的地方)画线就是沿着(说重音)水画画线。
・・・・
〔“沿着”的意思比较抽象,老师却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接着,老师用“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线后接着干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停止装石头”“最后怎么知道大象有多重呢”等问题,诱导学生读懂曹冲说的四句话中的二、三、四句,并分别板书“上岸”“装石头”“沉到线”“称石头”“石头一共的重量=大象的重量”在此基础上,老师又用一组模拟物让学生演示曹冲说的办法。
---------------------------
师:请同学们一边读这四句话(指小黑板)一边想:你怎样用这些东西把曹冲说的这个办法做给大家看。
(学生各自准备后让一名学生演示。大家读一句,该生演示这一句的内容)
〔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耳、动眼、动脑,既可检验学生是否读懂课文,又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同学们,课文里说“石头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刚才我们的演示没有称给你们看。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在课外活动或者在家里,把刚才的演示再做一做,然后把石头称一称,把“大象”称一称,看石头和“大象”是不是同样重。好吗?
生:好!
〔这是教学上的幅射,把课堂上的兴趣引向课外。〕
……
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冲提出的称象办法是用四句话说清楚的。这四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又一句接一句说,连起来说明了一件事。现在我们来学习用这种方法说话。请你们分别用“关”、“洒”、“扫”说几句话,这几句话连起来说明一件事。
生:(略)。
师:请同学们根据本课生字的特点想办法记字形。
生:(先各自想办法记、再同桌讨论,然后站起来发言)
师:出示小黑板,上面写着:
7.《长征》教学设计及点评 篇七
本课为人教社《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第一章第四节《红军的长征》一课的拓展课。主要讲述全国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仇恨, 为了扑灭革命, 消灭红军, 蒋介石调集大军对革命根据地连续发动了五次大规模“围剿”。由于中央左倾错误主张,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红军被迫长征。长征途中能否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能否保存党和革命力量, 成为中国革命发展的关键。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 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后如何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生存下去, 又是对红军意志品质的极大考验。因此, 这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
●学生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高一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不只停留在表面现象, 具有更深层次的探究愿望。在思维方式上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
学习者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近现代史内容, 有一定的史实基础, 并能够进一步认识史实背后的本质问题。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具备的知识储备, 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讨论和参加活动, 进一步在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提升。
●设计理念
这是一节拓展学习课。拓展学习课就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 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媒介, 以教师的引导、示范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 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学生情况, 在教材基础上顺势拓展, 让历史贴近生活, 充分体现时代性特色, 以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的热情, 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本节课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促进其智慧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既要做教学的设计者与组织者, 也要做学生智慧达成的评价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和掌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概况和结局;了解长征的历程及影响;理解和领会遵义会议内容及影响。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历史事件和现实问题的比较和探究, 培养学生比较历史事件, 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通过史实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过程, 体验和感受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剖析, 逐步形成学生的辩证唯物史观;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历史责任感以及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唤起学生居安思危的意识, 内化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以, 知识本身不是本课的重点, 情感层面的激发才是本课的重中之重。
难点: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长征对于当今学生的指导意义是什么;什么是长征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将本节内容和相关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制成多媒体课件和专题学习网站;提前给学生布置预习题目, 学生分组搜集、了解有关红军长征的内容。
●教学设计
总体教学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挖掘学科教学资源, 大胆地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之间整合的尝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由宏观到微观、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地去进行分析探讨, 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整合点1]课前预习, 自主开发的学习网站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
课前部分:学生分组自主预习。教师将自主设计与开发的《长征》网站发布到互联网 (如图1所示) 。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 教师布置各组课前预习任务。学生借助网站查找相关信息, 完成预习任务,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上部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探究完成学习。教师将《长征》网站作为本课课件。网站主要分为“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活动探究”、“知识拓展”四部分, 教师主要利用“教学过程”和“活动探究”完成课堂教学。
[整合点2]动手操作, 亲身体验, 虚拟学习情境与学生探究学习相结合。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长征的原因是什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个电子沙盘 (如图2所示) 。让学生成为第五次反围剿的指挥者并利用电子沙盘排兵布阵, 更直观地体验正确和错误的作战方针, 进而更深刻理解由于作战方针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长征。
[整合点3]信息技术还原历史, 学生重“走”长征路, 感受长征艰辛。
第二, 了解长征的经过。通过课件中的动态长征路线图 (如图3所示) , 学生学习和体验长征的过程。教师可以控制动态地图行走的位置, 在长征途中曾出现的重要的战役、会议地点可暂停行走, 学生了解此处的内容后可继续向前。通过这种方式, 为学生创设一个重“走”长征路的情境。
在长征过程中, 学生首要了解的是湘江战役。教师讲解的同时投影显示湘江战役资料片 (但不给视频声音) , 通过这种形式改变传统的单纯由教师讲解的方式, 学生一边听教师讲授一边可以看到当时的情景, 更深切地体会湘江战役的惨烈, 触动学生的内心情感。
[整合点4]《长征》视频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问题思维, 突破难点。
渡过湘江后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遵义会议。遵义会议的内容比较枯燥, 会议影响又是难点, 学生不容易理解。为此我做如下处理:教师为学生播放两段录像 (截自电视剧《长征》, 如图4所示) 。第一段是第五次反围剿时期, 李德、博古指挥的场景;第二段是遵义会议上毛泽东发言的场景。然后提出问题:“两段录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遵义会议最大的成果是什么?地位变了又会带来什么变化呢?对红军有什么影响?对中国革命有什么影响呢?”录像的运用不是单纯让学生去看热闹, 而是看录像背后隐藏的问题, 学生看出问题后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同学间的讨论解决问题。这样处理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难点。
[整合点5]音频资源激起学生好奇心, “电子沙盘”感受神奇用兵。
接着介绍一个经典的战役——四渡赤水, 与前面的第五次反围剿和湘江战役形成鲜明的对比, 进而让学生理解毛泽东的正确作战方针给中国革命带来的积极意义。当今学生对革命歌曲了解甚少, 因此先给学生播放《四渡赤水》歌曲片段, 利用学生对歌曲内容的好奇心引出这场战役, 然后结合歌曲的情境让学生利用电子沙盘给其他同学介绍此次战役, 亲身感受毛泽东的神奇用兵。
[整合点6]教师讲演与数字化图片相结合, 师生共同体会长征精神。
接下来的大渡河、泸定桥部分教师结合投影图片简单介绍。长征途中最艰苦的时期爬雪山、过草地部分, 给学生播放两段录像, 使他们体会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然后教师讲授一些这段时期的实例, 让学生体味红军的艰辛, 触动学生的内心, 感受长征精神。最后一部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 三军会师的情况简单介绍。
[整合点7]自学巩固, 形成能力, 再次利用自主开发网站, 拓展学生课后学习。
课后部分:学生利用网站拓展学习。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继续在《长征》网站 (如图5所示) 提供的“知识拓展”部分了解有关长征的内容。在这里网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如“相关网站”、“在线视频”、“珍贵照片”、“长征组歌”等, 可供学生课后学习。
●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 整节课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 仿佛身临其境——重走长征路, 学生带着兴趣和问题学习, 思维活跃, 积极踊跃, 使教师有效教学的时间几乎达到了整节课。在教师情境和问题的设置下, 本节课应该说比较好地完成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三维目标, 并且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 巧妙地完成教学难点。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 如由于本节课内容容量比较大, 整节课各部分之间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略短;课件中教师为学生设计了电子沙盘, 学生可以亲手操作, 由于不熟练, 在操作的过程中耽误了一些时间;最后部分, 对学生思想情感的升华教育高度不够;由于时间问题, 学生讨论和发言的时间略短, 应多留些时间, 给更多学生发言的机会, 进一步深化思考。
整合点金石
这是一节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活动探究课。教师依据历史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节内容的特点,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先前具备的知识和技能, 恰到好处地完成了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教学的整合, 优化了教学内容, 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1.教学目标的达成
这节课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知道长征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采取让学生亲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合作的方法, 运用了历史学的对比法来指导学生学习长征有关问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长征与学生生活对比, 让学生体会长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影响, 使学生在思想上将长征升华至长征精神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教学内容的处理
课前, 长征网站及预习内容的设计, 让学生对本课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 有利于教师在课上深化对于重点、难点问题的分析和突破。课上, 教师利用电子沙盘、动态地图手段, 使学生在亲手操作的过程中, 身临其境, 重走长征路, 体验长征过程的艰辛。多媒体播放视频,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课程中讨论环节的设计,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自主探究的能力,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后, 将生活中的浪费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形成与长征时期的强烈反差, 触动学生内心, 帮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升华、理解长征精神和长征对于今天的历史意义。课后, 让学生在长征网站里继续浏览、学习, 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本课内容。这样处理落实了课程标准要求, 注重学生的感受, 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 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和探讨, 教师创造性地应用信息技术的可控、可存性再现史实过程, 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再次加深, 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和讨论的平台。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注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媒体资源的运用
8.有效教学观摩课点评 篇八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上午好,下面我就两节小学语文课简单谈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首先两位老师在众所周知的巨大压力下,在短短的两周时间,对新模式从陌生到了解到今天成功诠释了“先学后导,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模式,为我们展示了模式的基本思想,值得我们点赞。
“先学后导,当堂训练”这个模式虽然看起来课堂上教师轻松了,但教师课前的工作量可能要比传统课堂付出更多的心血。教学设计既要考虑教材安排,又要考虑课标要求,既要考虑知识学习的全面性、整体性,又要考虑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与进程。
就两节课来讲,苗老师的课堂是以读为主,把第一课时课堂的重点落在了培养学生读的能力上。为了能够更多地给读让路,苗老师把字词的学习这个重点分解一部分放在了预习当中,另外一部分则夹到了问题训练中,根据四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这样的设计是完全可以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
蒋老师的课堂却是以字词的学习为中心,把一定量的读文的任务分解到预习中完成,这样设计的结果我们也看到了,学生的学习是非常有效的。
两位老师虽然设计有很多不同,但都突出了模式的思想和特点。同时也各自完成了小学语文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即:学习字词,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运用“先学后导,当堂训练”这个模式,字词的落实是个难点。两位老师运用不同的方式巧妙地解决了字词的学习。同时也从容地完成了熟读课文这个目标重点。
关于导学案,两位老师都做到了充分尊重学生,所有问题的设计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更有效地学习。两位老师的学法提示虽然形式不同(蒋老师是以小括号的形式,苗老师是以专栏的形式),但都达到了既让人感觉温馨,又体现了半扶半放的目的。
通过两节课我们看到,“先学后导,当堂训练”这个模式,教师的点拨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学生展示这一环节。可以是纠错,可以是提点,可以是完善,可以是拔高,形式多样,但对于学生的学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巧妙的纠错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让他分清是非;温馨的提点,可以让学生豁然开朗;帮助完善,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适当的拔高,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成就感。在这几方面两位老师在课堂上都有很好的表现。
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它总是会有或多或少的缺憾与不足,我们的这两节课也是这样,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合作小组的成员分配不均衡,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语前丰富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和实践
下面我对于正在或将要实施“先学后导,当堂训练”模式的小学语文老师提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1.问题设计很重要
精心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设计的问题宜少不宜多,宜粗不宜细,宜宽不宜窄,最好能纲举目张、唤起共鸣,引导迁移、链接、应用,激发生成。
2.这个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朴实无华,去除一切花哨,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出发,结合实际,适度进行拓展,把课堂的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生活和积累。拓宽我们语文教学的外延。
3.不要忘记语文课的语文味
4.实施这样一种模式,需要深厚的语文功底、超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令人敬佩的敬业精神。你,准备好了吗?
9.课堂教学点评总结材料 篇九
原文地址:课堂教学点评总结材料作者:清风冷月课堂教学点评总结材料
在全市大力开展优质教学课题研究之时,十里望回族乡教办为进一步推行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探索优质课堂教学,在全乡开展的”教研月“活动中,邀请了伦镇中学孙老师,宋老师两位教学名师,来我乡分别执教了《答谢中书书》和《邹忌讽齐王讷谏》,以其睿智、开放、轻松、自然的特色赢得好评,孙老师还做了”作文教学“的专题报告,教办领导李主任对两节课做了精要点评,最后,教科所领导张主任为以后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指导性建议。本人历经全过程,现将本次活动的学习反思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亮点:
1.孙老师把《答谢中书书》这篇68字简短古文,经过他的教学设计,呈现给人的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多面体,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特点,更是一幅风景图画,让人有在画中游览的清新愉快感觉。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方法,以思为重点,以练为手段;体现了新课程精神和语文课程标准,以学生发展为目的,教师是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在读书中思考,体验作者的感情,运用了猜想,合作,讨论等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和写作方法的指导,根据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学生从色彩、视角、动静、时间、感官、表达方式六个方面,书写了一篇关于校园景色的文章,并由小组代表朗读给大家,学生积极性、探究欲望强烈,是一节生动、愉快、自然、成功的语文课。
2.宋老师示范课是《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其说是一节语文课,不如说是一节人生指导课。宋老师注重了语文的人文性、思想性,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首先让学生”三读“,一读准;二读熟;三读通;强调了读书与思考的.结合,引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从家事到国事,从个人到君王,运用类比的方法,影射出劝人做事的方式、规律,又通过学生质疑、合作、讨论,对文中人物邹忌、齐王进行剖析,以”我更喜欢,因为“的方式,展示交流成果和学生个性,邹忌人物形象是头脑冷静,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缘事及理;忠于职守,足智多谋;善于辞令,勇于进谏…”齐王“这个人物形象,是闻过则改,明智果断;从谏如流,兴利除蔽…这是一个深刻学习总结的过程,最后引申到当今社会中人际关系交往,让学生如何运用,叫学生表演出来,这是对书本知识的内化、吸收、应用的重要一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深远的影响。
二.课堂教学建议:
1.这两节课都是古文课,应该让学生展示一些古汉语的词语,古今词义,古代句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学生表面看全会,其实未必。
2.孙老师课中,学生写作环节中,能否还让学生从其它方面写出来;书写心中最美丽的风景;教师如果再读一篇古文写景的文章,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可能效果会更好。
3.宋老师引领学生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中,委婉劝说,不能直接劝告,而其它同学没有批判性思维加以举例或道理说明,给学生一个胡思乱想的机会,是否意义会更大。
三.课堂教学反思:
1.教师要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主要是备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上课思路和策略,避免随意性上课。
2.教师要指导学生参与。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不是看教师如何讲演,关键是看学生怎样学习。教师要学会让学生去参与、质疑、思考、讨论、合作、交流、展示。
3.教师要注重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的成功取决于各个环节。如:教师思想;教师的点拨;教师的激励;教师的讲解,学生活动的设计等等。
4.教师要放开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是教师上好课的基本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参与活动,积极表现自己,展现自己。
5.教师要不断学习。秉承终身学习理念,吸取教学经验精华,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
全乡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整个活动,并身受感染和启发,让我们懂得了一位名师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在于鲜明的个性化追求,在于参透教学细节的理念。一次活动就是一次唤醒与反思,更是一次超越与提升。
这次教科研活动为营造优质课堂奠基,为构建优质课堂铺路,为打造优质课堂添彩。我相信:在优质教育思想引领下,必将超越自我,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10.《五彩池》教学实录与点评 篇十
生:知道——《五彩池》
(师板书课题)
师:别看这个“彩”字不是生字, 但很多同学容易写错。现在看老师写——要注意它的写法。
【“彩”字虽然不是生字, 但是老师不拘泥于教材, 时刻以学生实际出发, 把此字当作重点, 让孩子看老师写, 体现了“以需要为重点”的教学理念。】
师:谁知道今天老师为什么选这一课来上?
生:因为这篇课文很美。
生:因为老师想找一篇最美的课文。
(众笑)
生:因为五彩池太神奇了, 老师想让我们与听课的老师去旅游一下。
师:多会说话呀!的确, 五彩池不仅美而且很神奇。看来你课前预习得不错, 你能告诉大家她的神奇和美表现在哪里吗?
生:她的美表现在水池样子很多, 水很清, 还有神奇的是水的颜色因池子不同而不同。
师:你是个很会学习的孩子, 不仅预习得到位, 还作了充分发言的准备, 回答问题时有条理。
其他同学把课文读了三遍的请举手。你们和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一致吗?
【看似很老套的一个开篇问题, 其实老师别有用意: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猜——为什么选这篇课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对课文的第一印象总结一下, 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一石三鸟!】
接下来老师找四个人分别读四个自然段。
生:我觉得××读得很有感情, 但是调子有点怪怪的。
师:我也有同感。谁能发现他的问题出在哪里?
生:我觉得他读时语调太高, 没有低的地方了。
师:对了, 你说到点子上了, 声调普遍太高了。读书时, 不管你是低还是高, 都要有起伏变化才好。你想, 一直用很高的调子, 永远不低下来, 听众是不是会觉得很累呀?再说, 大家都看过人的心电图吧, 要有曲线起伏的, 如果是直线了, 就意味着生命结束了。记住, 有生命力的朗读是有起伏变化的。
【对四年级的小学生来说, 有感情地朗读很容易被他们误解为“把语句读得调子高就是好”, 如何进行纠正, 这个例子很有实际意义。】
师: (对刚才读书的同学) 你明白大家的意思吗?
生:明白了。
师:以后读书时要注意这一点。你很有激情, 这个毛病对你来说好改。
大家读了前四段, 其实文章还有一段, 就是最后一句话。别小看这一句, 作者把他单独列为一段是有深意的。
大家先齐读一遍, 看看是否能理解这句话。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句:“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 不在天上。”)
师:来听听老师这样读:“原来五彩的瑶池不在天上, 就在人间。”
有什么区别吗?
生:老师把“人间”和“天上”这两个词语的顺序颠倒了。
师:你很会听。那么老师这样改还是课文那样写好呢?
生: (齐) 课文好。
师:为什么?你们不是平时挺崇拜老师的吗?老师未必就不如作者呀。
生:一样好。
师:呵呵……我们办公室主任又发话了。
(学生都沉默了。)
【可贵的沉默!很多课堂上老师怕“冷场”, 孰不知这样的“冷场”有多可贵。这才是真实的课堂, 才能够真正体现由“不会”到“会”的生成过程。】
(好一会才有人发言。)
生:老师, 我觉得还是课文好。因为你那样是强调了不在天上, 课文是强调了就在人间。
师:有点意思了。
生:因为课文主要是为了肯定在人间, 不是否认在天上。
师:对了, 虽然就这样换一个顺序, 但课文的侧重点就不同了, 课文是肯定“在人间”, 强调五彩池的美;老师那样改就是否认“在天上”, 强调天上没有。你们说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侧重哪一点?
生:人间的五彩池。
师:看来呀, 老师还是不如作家, 大家也看到了, 你们说汉语的魅力大不大呀?
(生笑)
【相机对孩子进行一点汉语魅力教育, 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也是激发孩子学好汉语的有效而不耗时的好办法。】
师:好了, 抓住了主旨——就在人间, 不在天上!
(板书:天上人间)
师:大家发现没有, 这两个独立的词我板书之后又可以连成一句成语了——天上人间。
师:下面我们直接看地下彩池部分。
(板书:人间——彩池)
有没有发现, 老师没有写“五彩池”而写了“彩池”。这样写准确吗?
生:这样写不准确。
生:这样也可以, 因为要不要“五”都表示五彩池。
(老师摇头表示不满意答案)
(过了一会儿有人大悟, 争着发言)
生:老师这样写是为了和上面的字数一样, 都是四个字。
师:对。这叫对仗。但是老师在讲究对仗的同时更要讲究准确。我的问题是——这样写准确吗?
生:准确。老师教过我们, 这里的“五”不是表示只有五种颜色, 是很多颜色的意思。
(众哗然, 大悟)
师:真不错, 你们很有心。就是这样, 很多数字在词语里面或古诗中表示很多或很少, 是虚指。
【这就是设计的魅力:看似平淡的一处巧问, 涉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语文知识点。长此以往, 孩子的语文素养不愁提高。】
师:好了, 这个问题我们弄明白了。大家看看, 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是写这个人间彩池的?
生:三个。
师:看来比较重要。我们仔细地读读看, 每个自然段都写了彩池的哪个方面?读后可以同桌或前后桌讨论一下。
(生自由读书, 讨论。)
【一节好课的标准就是看学生们是不是读书读得多, 是否读得兴致盎然。老师的任务不是讲, 而是引导孩子用心去读书, 高明的老师会引导, 会巧引导。】
师:弄明白了吗?谁来谈谈?
生:第二自然段是写池, 第三自然段是写水, 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水变色的原因。
师:不错, 老师按照你说的板书。
(板书:池水)
师:概括第四自然段的话字数太多了, 和前面一样, 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
生: (迟疑了一会儿) 原因。
师:快了, 就俩字了, 选一个, 用“原”行吗?
生 (笑) :用“因”。
师:好了, 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池、水、因。
下面还是要读书。这一次读书要快速浏览, 看看文章写池抓住了池的什么特点, 写水抓住了水的什么特点。
生:抓住了池子的多少、颜色、大小、形状。
师:板书要用最少的字词概括最好。
生:多。
师:有这个特点, 但不够全面。
生:怪。
师:怎么个怪法?
生:很多形状。
师:那不叫怪, 怪有点贬义了, 那叫——对了, 奇!
(板书:多而奇)
师:现在大家做一件事, 拿出笔来, 把表现池多而奇的词语画出来。画完后体会一下应该怎样读, 然后我再让大家来读。
(生画词, 快速练习)
师:好了。我刚才巡视了一下, 大家画得都挺准确的, 老师相信你读的时候能读好了。来试一试。
(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对了, 很聪明, 我听出池子的“多”了, 因为你们读时强调了“漫山遍野”和“大大小小”。
【此时无声胜有声!读书时, 哪些该重读, 哪些该轻读, 其实不需老师多讲, 关键是如何去引导孩子读, 给他信心, 他才会明白你的用心, 才会真正去体会和琢磨。这是一个不错的典例。】
师:暂停——这个比喻句没有读好。想想, 多美呀:好像是铺展在巨幅地毯上的宝石!感觉一下, 再来读。继续。
师:看看, 这个符号代表什么?
生:代表还有很多样子。
师:对了, 这个省略号不简单呀!就把几个有代表性的写出来就好, 后面可以用省略号来代替。
【小小省略号, 老师也把它教得有声有色, 别有滋味——要做教学的有心人。】
这一段大家读明白没有?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老师, 一亩、一丈分别表示什么呀?
师:老师告诉你, 我查了资料, “亩”是中国的土地面积单位。一亩相当于666.67平方米, 大概比我们一个操场还大。
(生哗然——)
师:你觉得大吗?
生:大。
师:错了。看看课文怎么写的?
生:“大的不过一亩。”
师:“不过”是表示小, 可不是大。大家一定要联系课文中的句子整体理解, 别只想600多平方米很大了呀。看起来有600多平方米很大了, 实际看和什么比较了。和江河、大海比较它确实很小了。课文写的是一个池呀, 不是写小水坑!
【什么叫语言文字训练?这就是。“不过”不是生词, 可是孩子理解没有到位, 所以要延伸一下。学生的空白点就是训练点。这里也很大程度地体现了老师的课堂机智。】
师:好了, 时间到了, 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课文后面一部分是讲水变色的原因, 我给大家留一项作业:科学课上我们都学习了写研究报告, 也请你们回家后写一个研究报告——题目就是“五彩池池水变化原因探究”。
11.课堂教学大赛点评[最终版] 篇十一
文科组点评
付 亮
铜仁十五中学第一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于今天上午结束,经文科组全体评委认真讨论、反复斟酌,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评出了成绩和获奖等级。现在,我代表文科组就文科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进行总结、点评。其内容都是根据文科组全体评委的意见综合而成的。
评委一致认为,本次参赛的青年教师总体态度端正、认真,且作了精心准备,展示了自己的实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赛老师虽年轻,但基本素养普遍较高。参赛教师在课堂上总体来看心理素质较好,语言表达能力突出,普通话水平较高,英语口语流利,上课富有激情,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熟练,很多老师课件设计新颖,搜集相关视频,吸引了学生,活跃了课堂,这些方面比如魏文翠、雷军、袁科兵、杨林松、陈勇勇、方祎、陈永玉、彭鸿萍等。
2、对教材、对知识的把握普遍到位,显示出雄厚的专业功底。说明我们青年教师在研究教材、研究知识点方面下了功夫。特别是杨林松、袁科兵老师以“读”为线,以朗读、范读、听读切入文本,读中品,读中悟,引导学生在读中整体把握文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对课程逐层推进,深入文本。陈勇勇老师以我家的生活事例为线索,贯穿教学全部内容,并且打破教材编排顺序,处理恰到好处,都是“功夫在课外”、“台下十年功”的表现。另外,个别老师重视教案设计,并且有创意,比如雷军、袁科兵、吴春友、秦芳老师。
3、运用并发挥了导学案的作用,提高了课堂效益,同时,课堂中突出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活动量大,参与面宽,积极性高,师生互动性强,教与学气氛活跃,整个课堂轻松愉快,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朝气与活力、合作与探究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特别是袁科兵、杨林松、陈勇勇、方祎老师的课,新课堂改革的新理念、新的学生观体现得更为突出,课堂大面积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整个课堂活跃而有序,轻快而高效,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了初步展示,教学效果明显。另外,黄燕群、方永红老师也有学生分组、学生评价的新课程意识。
4、课堂上知识的传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结构合理,说明青年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把握等方面能力很强。例如秦芳、覃礼玲、陈勇勇等老师做的很好。
5、课堂教学的常规环节方面把握较好,每一节课都基本包含了一定的旧知识回顾、新课导入、知识传授、师生互动、当堂训练、课堂小结等基本环节,显示了青年教师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比如陈慧娟、雷军老师。
6、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爱祖国、民族自豪感、节约资源、自尊自爱自强等教育渗透课堂。如杨林松、魏文翠、杨琼芳、陈永玉老师。
总体感受:文科组参赛教师基本功扎实,有很好的发展潜能。
评委还认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遗憾的艺术,完美无缺的课是不存在的。尽管花费了心血,进行了努力,缺陷与不足仍然在所难免。而关键是我们要发现它、认识它、改变它。每位教师的教学能力就是在弥补缺陷和纠正失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下面,我把评委们在听课中感悟出的一些问题和想法提出来,希望引起青年教师们的注意。
一、缺少新课程理念,传统教学味道太浓,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偏少,有些课依然“满堂灌”。上课不是单口相声,不是作报告。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化,则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被弱化。那么,如何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我们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做到“两讲三不讲”。
“两讲”是指:
一、教学的难点,因为难,学生不容易弄懂,所以教师必须讲;
二、重点知识、关键之点,教师不讲学生便不能把握的,老师必须讲,要做到泼墨如云;而且必须讲深、讲透。“三不讲”是指:
一、文本中的知识,学生已经了解的,不讲;
二、文本中的知识、学生还没掌握但通过自学能把握的,不讲,教师重在引导学生自学把握;
三、文本中的知识,预设教师讲后学生还是不能把握的,不讲。要做到惜口如金;要敢于“舍得”,有“舍”才有“得”。“讲”与“不讲”,是辩证的统一。要树立正确的观点:不要一说到新课程理念就一概否定“讲”,该讲的还是要讲,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正确地把握“讲”与“不讲”的火候。
二、很多的课都设计有提问环节,但提问的目的性体现不出来,问完后不点评、不讨论,甚至老师自问自答。有的课设计有合作学习、合作探究,甚至还有小组合作的安排,而合作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合作中感悟知识、生成知识、掌握知识,但很多课学生合作的过程没有,有的合作、探究时间不足,老师把问题抛出来立即问学生或干脆直接讲答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合作观。
三、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还需进一步强化。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时刻关注学生,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角,教师应该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进入课堂,这一点还做得不够好。在听课中我们发现,不少青年教师只顾自己讲,对学生关注不够,课堂上有学生在打瞌睡、没听讲、回答问题后长时间没让学生坐下等现象。
四、教学设计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教学比赛要求教案的新颖,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但从交来的教案和上课来看,大致存在以下问题。
(1)许多教案过于传统,缺少设计,有设计的又欠规范。比如有的没有课堂总结,有的没有巩固练习或课堂效果的检测,有的没有板书设计,有的板书设计缺少主干知识,基本上没有教学反思和教学流程,甚至有的教案设计粗糙,字打错、序号编错、下载痕迹还有。(态度不端正)
(2)课堂教学与教案脱节,教案中大篇幅的内容课堂教学中没有,教案与课件不一致,教案中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没能体现,出现课堂重难点不突出,甚至教学思路混乱,任务未完成。
(3)教材挖掘不深,课程资源开发不够。有的老师根据教案流程对知识点泛泛而谈,不够深入,没能联系现实和实际生活进行展开、升华。如历史的“鸦片战争”以失败告终这一史实,教师可联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中就可以自然引出“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一爱国主题,从而提升教学内涵。
五、多媒体的辅助性功能认识不到位。有的老师把多媒体辅助手段当成主要手段,课堂上少板书;有的更把辅助手段当成了唯一手段,课堂上根本不板书。
六、年轻教师要更多地虚心学习,多听课,多交流,个别教师还要加强普通话学习,同时,多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提高效率、创建高效课堂的问题。在此我特别推荐杨松林、袁科兵老师的课,他们一改传统一讲到底的模式,将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情感价值观教育等新理念融入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2.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点评 篇十二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校教师黎晓莹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上)3.1.1一元一次方程(第1课时)。对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校数学组经过两轮集体备课,最终定稿。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及修改进行说明: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研究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教科书安排本节内容,一方面是对小学学段已经学过的有关算术方法解题和简单方程的运用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认为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从算术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考虑引入一元一次方程后,可以尽早渗透模型化的思想,使学生尽早接触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要求是通过具体实例归纳出方程及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让学生在归纳和总结的过程中,初步建立数学模型思想,训练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能结合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体会在解决问题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鉴于此,我们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技能目标:①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归纳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和作用.②在学生根据问题寻找相等关系、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③使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方程的过程,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初步体会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数学思考目标: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找出相等关系,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通过列方程解决.情感价值目标:让学生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渗透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解决,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结合以上目标,我校数学组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立足学生发展的宗旨,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问题情境抽象一元一次方程概念.难点: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分析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二、教学策略: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呢?在教学过程我们设计了以下5个活动:
活动1 解决问题 体会方程
活动2 结合实例 抽象概念 活动3 拓展延伸 完善定义 活动4 畅谈收获 梳理新知 活动5 目标检测 挑战自我
同时,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开始,将实际问题“数学化”建立方程模型.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观察、归纳的教学方式。
三、学情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极力倡导了新课程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的分析,创设情境,使数学回到生活,鼓励学生思考,探索情境中的所包含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经历“建立方程模型”这一数学化的过程后,理解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等能力.四、教学过程的设计和设计后的三处修改: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了5个活动: 活动1 解决问题 体会方程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当学生看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现实世界息息相关时,学生通常会更主动的去学习.所以,为激发学生兴趣,我们把同学们熟悉的奥运会这个事例作为引入,同时又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基础,用算术和方程两种解法解答。
本问题的设置贴近生活,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欲望和兴趣。这样既可以复习小学的算术方法,又为后面与方程的比较打下伏笔。随着问题的解决,也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同时也开启了学生探究新知的大门.在这个问题中教师提出了三个问题:
问题1:你知道奖牌有哪几种?目的是引发学生思考欲望和兴趣。问题2:你会几种方法解答?让学生比较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问题3:你认为哪种方法简单?为下一问题做铺垫,突出的让学生感受:从算术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
问题2是教材引例,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在第一次备课设计时,准备完全放手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后来,我们在经过讨论后认为,如果完全放手,有些为难学生,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而且,实际问题的数学化过程.分析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也正是本节课的难点。另外,教材此例的目的是为让学生体会方程解法易于算术解法。所以,我们为了突破难点,在此处的设计上做了修改,设置了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问题1:你能用算术方法么?不行的话用方程试试。问题2: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是什么?
同时,引导学生合理设未知数,在学案中再引导学生用表格辅助分析。用含未知数的式子表示相关的量,进而列出方程。通过这样设计,也让学生有所体会:复杂的实际问题,表格是帮助我们辅助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思考锻炼,从而实现学生在数学上得到良好发展的终极目标。
解决问题1、2让学生发现: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算术和方程都可以解决,但遇到一些复杂的问题算术解法就不那么容易,而用方程解答更容易,通过对比,学生充分体会到从算术到方程是数学的一大进步。进而有了学习方程解法的激情。
活动2 结合实例 抽象概念
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简易方程,本活动设置的例题可以回顾已经学过的知识,让学生更进一步加强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一元一次方程提供素材。通过提取例题和练习中出现的方程让学生抽象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在这
一活动中,通过观察,交流,总结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并通过设置的判断题加深理解,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在这一活动中,我们特别的设置了判断题中的T6T7T8题,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目的是通过思考辨析,使学生巩固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把握住概念的本质。让学生再次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三个特征的理解。
活动3 拓展延伸 完善定义
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了简易方程,并且知道方程的解,解方程等概念,因此,本活动的设计修改为直接由教师给出这些定义,在此处作为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补充。同时为今后学习解方程做好衔接,而重点的让学生通过探求方程1700+150x=2450的解,判断x =1000和x =2000中哪一个是方程0.52x(1-0.52)-x=80的解?体会验根的方法,即把数值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检验是否相等。这也为学生以后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打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验根习惯。
活动4 畅谈收获 梳理新知
本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回顾总结让学生加深对方程进步性的体会,及对相关概念的识记。
活动5 目标检测 挑战自我
本活动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自我检测,教师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在获得成就感的过程中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此处的习题我们也经过仔细讨论后做了修改,增加了T2,为以后解方程铺垫,再次让学生感受验根的方法。
13.《拔萝卜》教学设计与点评 篇十三
关键词:《拔萝卜》,学习兴趣,计算,加、减法,数学研究能力
教学内容:一年级下册, 加与减 (一)
教材简析:教材首先利用童话情境《拔萝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了解、体会加、减法的意义。
“说一说”:出示学生不同的算法, 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 了解算法多样性。
教材还安排了“试一试”、“练一练”的内容,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准确性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练一练”中的第4题激发学生助人为乐的热情, 让学生扮演森林医生给大树治病。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2.通过探索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 (不进位、不退位) 的计算方法。
3.培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意识, 提高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发问题。
师:同学们, 小白兔和小灰兔去山坡上拔萝卜, 他们已经干完了, 正在山坡上休息, 我们去和它们聊聊天好吗?
生:好。
师:嘘, 它们好像在说话, 让我们听一听它们在说些什么?
学生看图回答:小白兔拔了36个萝卜;小灰兔拔了23个萝卜。
师:你能根据它们的对话提出数学问题吗?
[点评]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又回到生活中去, 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生活离不开数学, 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体验数学的价值。
生1:两只小兔一共拔了多少个萝卜?
生2:我来解答, 36+23=59 (个) 。
生3:我还有问题, 小灰兔比小白兔少拔了几个萝卜?
生4:小白兔比小灰兔多拔了几个萝卜?
……
[点评]从学生喜爱的生活情境出发, 通过和喜爱的小动物聊天,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参与意识, 让孩子学有兴趣的数学, 学有用的数学。
二、探究交流, 解决问题。
1.动手操作, 自主探索。
师:36+23是通过怎样的计算得出59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试着写出计算过程。
[点评]学生独立试做, 通过独立计算, 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交流, 体会算法多样性。
师: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别人说的时候, 你要仔细听, 想想他说的和你要说的是否一样, 如果不一样, 就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 如果他的想法和你的一样, 就想一想怎样能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小组同学互相说。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 谁愿意把你的算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听?
学生们有的摆小棒, 有的口算, 有的按计数器。
3.师:36+23你会做了, 36-23你能说一说怎么算吗?
学生独立试做后全班交流。
[点评]用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开启学生视野, 使之产生亲近感, 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 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 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 获得成功的喜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 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 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加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数学学习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
三、游戏竞赛, 玩中求知。
1.收获大苹果。
师:出示大苹果和啄木鸟图、青蛙图 (图中有整数加减法的口算题) , 做对一道题, 就可以得到一个大苹果, 可以把它放到你自己的收获箱里。
[点评]把常规性的口算练习, 变成学生喜欢的收获大苹果游戏,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2.还缺几把椅子?
出示教学图 (图意:有23个同学, 11把椅子, 问还缺几把椅子) , 让学生说说图意。
学生自己解决, 再让他们交流自己思考的过程。
[点评]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理解与应用的过程。”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 特别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 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奠定心理基础。出示学生生活中的问题, 重视对学生独立分析能力的培养, 开阔学生的思路, 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3.做森林医生, 给大树治病。 (整数加减法的改错练习, 主要是针对几种学生计算时常见的错误类型题, 让学生通过改错的方式防止自己在计算时出现错误。)
[点评]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求知的最原始的内在动力, 促进学生对新奇的事物去观察、探索、操作、询问, 从而获得计算整数加减法 (不进位、不退位) 的数学知识的经验, 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
38-25=59-36=45-13=
16+21=45+32=27-14=
【诗歌教学点评】推荐阅读:
我与诗歌教学06-14
诗歌习作教学方案12-04
诗歌的教学课程07-06
《古代诗歌》教学课件07-16
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浅析09-09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研究08-27
语文诗歌获奖教学设计09-22
现代诗歌教学调查报告06-23
诗歌鉴赏景物描绘教学设计12-03
诗歌教学中的心得体会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