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2024-10-06

读书心得-《捕捉孩子的敏感期》(精选11篇)

1.读书心得-《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篇一

好评声一片,貌似我是出来唱反调的。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儿童敏感期不过是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儿童特别热衷或执着于某件事情或某条规则,并没有特定的发展规律,即儿童错过该敏感期,还可能在以后的阶段再次出现这个敏感期也可能不出现。觉得这本书的作者有点神化“敏感期”这个概念,打着蒙氏教育的幌子鼓吹儿童发展敏感期的重要性,其实家长只要做到一点:不要打扰儿童的兴趣也不要刻意去引导儿童的行为准则就对了。

本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0岁到10岁)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孙瑞雪点评。看这些案例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你会发现,原来我们孩子从那么小起就开始构建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而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又是那么独特。记得韩寒《后会无期》里有一句话说: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们只看利弊。其实真正的小孩子连对错也不分的,他们只重感受。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两个小孩分一个蛋黄派,一个孩子拿到大的那块,一个孩子拿到小的那块,拿到小块的孩子不乐意,拿到大块的孩子就说,你等我先吃一口你再吃,这样你的就比我的大了。于是他们这样做了,两个人都很开心。

其实我比较担心的一点是所谓“敏感期”的不干预原则,不好的敏感期比如“执拗”、“模仿”、“追求完美”等,一段时间过去了还好,但对于那些好的的敏感期比如“数学逻辑”、“绘画、认字、音乐、书写”等,这些敏感期按照书里的记录,一般也是持续几天到几周不等,如果我们任其发展,会不会让孩子养成三分钟热度,不能对某一兴趣从一而终的坏认知呢?后来去网上搜了下,没有找到相关论述。

其实对于某些敏感期,比如0~2岁经常出现的口的敏感期,3~4岁经常出现的追求完美的敏感期,以及4~6岁经常出现的婚姻敏感期,跟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期可以对应起来,口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口欲期,这个期应该给孩子提供足够多食物(一般是奶汁),追求完美是肛欲期的表现,而婚姻敏感期很明显是俄狄浦斯期。很有意思,但比较起来会发现,敏感期的理论显然更没有力量,不像性心理发展阶段那样直击人心。其实从埃里克森的八阶段理论很多敏感期也能得到解释,比如5、6岁一直持续到12岁对书写、数字逻辑的敏感期对应埃里克森的学龄期,0~2岁口、手的敏感期对应的是埃里克森的婴儿期和儿童期。

因为对“敏感期”这样一个概念存疑,特意去网上搜了下儿童敏感期的相关文献,发现大部分文献都跟蒙氏教育有关或者说起码其参考文献中会列出蒙氏教育相关文献,而点击量最多的文献大多是应用性的比如敏感期与社区规划等。因为时间仓促,只看了几篇国内的文献,发现对敏感期的研究还比较重应用,并没有很好地进行系统理论的研究。

简单评论一下这本书,怎么说呢?其实做家长的还是看比不看好处更多,因为书中传达的很多理念包括蒙氏教育因材施教、爱与关怀等都是很多中国家庭缺乏的。但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好了。

2.好好把握孩子的动作敏感期 篇二

我们身边的很多人没有体育运动的习惯,所以对孩子跑跑跳跳也持无所谓的态度。国外关于“体育锻炼对孩子智力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有氧运动的数量跟数学和阅读成绩有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孩子,在智商测验、感知技能、词汇能力、数学能力以及学习动机方面表现得更加优秀。两者之间的关联在4~7岁、11~13岁的孩子中最明显。这可能是因为体育运动在增强体力的同时,增强了心肺功能,增强了呼吸深度,从而增加了身体的供氧量,包括血液中的供氧量和脑部的供氧量。

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感知训练。在运动中,孩子感受到了竞争、努力、坚持、赶超、合作、认输以及不服输,这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很大帮助。还有一些能促进全身肢体协调的活动。

我经常带桔子(我女儿的名字)进行的活动有游泳、骑车、打羽毛球、滑轮滑和徒步,此外她还一直在学习跳舞。因为三亚天气较热,婴儿时期的桔子可以每天在家里游泳,3月份以后可以到小区的游泳池游,回到杭州后的七八月份又可以游两个月,这样使桔子一直很喜欢下水游泳。大一些后,冬天的时候她就在浴缸里练习。4岁时的夏天因为天气炎热,游泳一天也没落下,她自己学会了憋气漂浮。5岁时她已经可以摘掉游泳圈,在大人的陪伴下自己游,并练习换气。

她还很喜欢打“羽毛球”,3岁时就开始打。打“羽毛球”时我们用的并不是真正的羽毛球,而是用搭建玩具“雪花片”。

因为3岁的孩子对手、手臂和球拍的控制能力还远远不够,腿的移动能力也还不够,如果真用羽毛球就只能满地捡球了,锻炼的意义不大。于是我们就用雪花片让她练接“球”,一盒有100片,发“球”够发一阵子的。桔子爸爸的体育特长之一就是打羽毛球,于是我们就从握球拍、预备站姿、接球时的几个姿势教起,她玩得很投入。雪花片重,不受风的影响,外出时什么时候都能玩,下雨天或冬天太冷不能出门时,在家也能玩。她每次都能全神贯注地玩上大半个小时。一段时间下来,她的手臂能上下左右随意张开了,腿也能前后左右随意移动了,看着自己接得越来越好,她很有成就感。到4岁以后,她就自己发展出跳起扣球的动作了。

打“羽毛球”是一项很好的全身运动,能让人“眼明手快”,能改善眼睛的睫状肌功能,能锻炼手腕和手臂、踝关节、膝关节、胯关节,还能使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功能得到加强。

4岁半以后的双休日我还会带她出去“徒步”。选好游玩地点后,背上包,大步走出去,早上10点出门,下午4点多回家,一路都不需要抱她。在户外的清新空气中,这种有氧运动令人神清气爽。

抓住孩子运动的敏感期,带孩子多出来运动运动,会让孩子受益终身。不只是运动敏感期,其他的敏感期也是如此。

其实敏感期在生活中的现实意义就是:孩子具备了做某件事的能力,而且有了高度的兴趣和积极性,只要有机会让他尝试,他很快就能掌握要领,可以说是事半功倍、一点就通。同时,他还会将这些本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总之,敏感期并不是让孩子来捣蛋、来破坏、来找事儿的,它的真正意义是促进孩子学习、尝试,直至熟练运用。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孩子敏感期的这些特点,好好利用。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拥抱孩子的敏感期,与孩子共同享受敏感期的美好!

3.捕捉儿童敏感期读书笔记 篇三

看过《爸爸去哪儿》、看过《超人回来了》……还有很多很多。电视娱乐都开始这样关注孩子的成长,现实中的家长更是重视。那么相信大家一定听过敏感期这个词,专业得说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一时期个体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孩子长到一定时候表现出的不同。你看到过孩子捡地上的东西,然后放进嘴巴里吗?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脚吗?你听到孩子某一个时间特别爱讲话但是有讲不清楚吗?……其实我觉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长。孩子到了那个时间,而家长就要捕捉这个时间。

书中将理论与实例结合,将每一个敏感期绘声绘色得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婴儿7个月左右出现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绝坐,然后开始走,上下楼梯都要自己来,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时候……走的敏感期中儿童是一个自由、活跃的个体,他拥有空间的能力从此开始越来越强。

1岁半到2岁期间,儿童会有一个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丝头发,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儿童并不总是这样。手的敏感期到来时,儿童有一个抓的过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会拿筷子,不会用手指夹围棋子,不会点钞……这都和童年期手的发展有关。

音乐的敏感期呈螺旋状发展。2岁的幼儿就能把握节奏;3——4岁时开始对简单而重复的旋律感兴趣;5——6岁后开始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并自发用动作表达;6——8岁时已经能深深沉浸在音乐中……

处在身份确定敏感期的儿童,会选定一个偶像并时时模仿。“我是忍者神龟!”“我是超人!”通过吸收偶像的人格特点,儿童建构自己的人格状态,最终形成自我。

……

4.解读《捕捉儿童敏感期》心得体会 篇四

在2017年3月6日接到要读诵《儿童敏感期》3遍的指示,第二天就开始先看后读,通过学习相关资料,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以下是通过学习后,以自己暂时有限的认知,部分地方略有修改!有不到之处多多指正,感恩促进我成长的每位老师!谢谢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有很多行为让大人难以理解,比如,总喜欢咬人、喜欢品尝各种各样的东西、喜欢玩水、愿意把东西扔掉再捡起来、在一段时间里总学说大人话、有时特别喜欢打人......当孩子发生一些奇怪的行为时,当大人们认为那是不合理的行为时,大人和孩子之间就会有了冲突,大人总会对孩子大喊大叫,有时甚至会大打出手,孩子则会很无辜的哭泣。就我自己教育孩子的经历来说,也有多次这种情况,我实在想不通孩子的小脑袋里装的是什么,孩子的成长对我来说竟成了一种负担,因为我很害怕他接下来又要做出什么危险让人担心的事来。直到看到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一书,我才对我的孩子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开始学着用“儿童敏感期”的理论来理解孩子的这些另人头痛的行为,了解了孩子这些内心的秘密。

“儿童敏感期”来源于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的教育观,她毕生致力于儿童研究和教育实践, 发现了“儿童的敏感期”,并分析了每个敏感期中具有不同的特点,提出了促进儿童身心发展的方法。“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她认为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如秩序敏感期、细节敏感期、行走敏感期、手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正是这种敏感期,使儿童用一种特有的强烈程度去接触外部世界。在这时期,他们对每样事情都易学会,对一切充满了活力和激情。”而人的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用这一理论就帮我们很好理解孩子为什么会干出各种奇怪的事来。但光是理解还不够,当孩子“淘气”时,我们仍然会不知不觉的想要制止、管教、约束他们。我想每个孩子小时都特别喜欢玩水,他们总用小盒小盆之类的容器来来回回的舀水,百玩不厌,弄得满地满身都是水的。这时大人们就要来制止了:不要再玩了、瞧弄得身上都湿了、赶紧换衣服去!孩子们玩得正尽兴呢,突然被大人强行抱开,当然要用大哭来表示反抗了。虽然 我们知道孩子的天性都是爱玩水的,玩水的方法有很多样,可以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可以帮助孩子认识液体这种性状,可是我们仍然对孩子给大人造成的负担表示了反感。殊不知在儿童的各个敏感期,如果儿童受到干扰和阻碍,不能正常使用他们的身体的各种功能,相关的功能就会丧失。不能使用手,手就会多动;不能使用脚,脚就会无用;不使用鼻子,鼻子就会失嗅;不使用耳朵,耳朵就会失聪;不使用眼睛,眼睛就会失明。孙瑞雪的教育经验证明,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楚、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我们应当怎样做?做家长的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在孩子玩水时给他们穿上防水的罩衣,同时把衣袖挽起来,告诉他“开心的玩吧!”

再如一些儿童经常吃手、咬文具盒、甚至吃书、喝彩笔水、舔桌子等,这时大人的想法是:“真恶心,太不卫生了”。可是我们并没有考虑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蒙特梭利看来,孩子首先用口来感知世界,这个时期能持续到6—12岁。小婴儿会吃身边的任何一样东西,包括自己的手和脚。这是他们的手和口的敏感期到来了, 儿童会没有理由地对某种事物产生强烈的兴趣, 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这项行为, 直到爆发出某种新的动机为止。儿童在这段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内在活力与快乐, 是根源于儿童与外在世界接触的强烈要求。儿童吃的目的也是在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而我们则仅仅把它理解为吃,并关注清洁卫生。当大人强制性地要求孩子讲究卫生清洁时,他们的内心就会不断地挣扎、兴趣受到妨碍, 就会丧失以自然的方式适应环境的机会, 也就因此丧失属于个体的敏感性与动机,这会越加导致儿童精神发展和完成方面的障碍。

早在20世纪初,蒙台梭利提出了“发现儿童”与“解放儿童”。到了21世纪中国教育家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主张”: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道德、成见、幻想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双手,使其从“这也不许动,那也不许动”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嘴巴,使其有提问的自由,从“不许多说话”中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空间,使其接触大自然、大社会,从鸟笼似的学校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过紧安排,从过分的考试制度下解放出来;给予民主生活和自觉纪律,因材施教。因此家长要注意儿童的心理发展和生理的发展之间的密切的关系,给予他们更多新鲜的刺激,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依照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发展儿童的感知觉、释放情绪,在此基础上进行感知训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品德观念的培养,最后才是强调文化知识教育,整个过程不能超越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

解放孩子,发现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还是不简单的,还是让我们这些做家长的一起努力吧!

黄梅

5.观 捕捉儿童敏感期》有感 篇五

儿童的敏感期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一直是众说纷纭,而万家之谈我更欣赏孙瑞雪园长的观点,那就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受生命力的引导,在每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会对环境中一个特定的事物,集中他所有的热情和注意力投入到这个事情上,并且反复进行,这个时间甚至会持续几个月。

也许听到这儿,家长会联想到许多关于孩子的相关细节,也许曾经你的孩子一直舔手指舔个不停,也许你的孩子曾有一段时间执拗到让你近乎疯狂,也许曾有一时他喋喋不休地问你他来自哪里,也许有一阶段他会默默地拿起画笔在纸上信手涂鸦,甚至也许他曾经说过类似于“如果我不结婚我会孤独”的话,没错,这些就是儿童的敏感期。根据孙园长的理论,儿童敏感期分为五个阶段:0-2岁半:视觉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的敏感期以及走的敏感期;2岁半-3岁:自我形成敏感期,执拗;这时候的小孩儿秩序感会很强,你的习惯性动作可能早已呈现在他的脑海里,他可能会因为你某一天没有按日常顺序脱下你的外套而啼哭不已。3-4岁:出生(我从哪里来);4-5岁:音乐绘画;5-6岁:符号,文字,规则,数学逻辑,婚姻。拿婚姻敏感期来讲,你会惊奇地发现,在幼儿园

里这个阶段的小孩儿,男生和女生在一起更容易和睦相处,一同到院子里玩时,拿凳子的总是男孩儿,拿零食的总是女孩儿,他们在一起时往往画面和谐。当然,既然儿童发展的过程中有敏感期的存在,作为家长或者是监护人就应该对它予以足够的重视,尤其是在儿童0-6岁时,我们应该遵循自然方法则,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爱。爱是儿童生存的背景和动力,同时也是儿童得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所以要爱他并让他感受到,与此同时自由也是一个及其重要的因素,对于如何操作自由和爱,恐怕又令无数家长迷茫了,孙园长给各位家长提供了“快餐”,那就是把“爱和自由”缩小到“有规则的爱和自由“,把爱和自由交给孩子,然后建构规则,因此此时的自由再也不是纵容,而是在一定规则下的自由:(1)不可以有粗俗,粗野的行为(2)不可以打扰别人(3)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别人使用了要学会静心等待。(4)拿完东西要归位(5)做错事情要道歉,并且有权利要求别人给自己道歉。一天,有一个小男孩儿在公园里的板凳上坐着玩儿球,球掉了他就去捡,回来时他发现一个女人坐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于是很淡定地说:“阿姨,这个座位是我的,请你还给我好吗?”很明显这个小男孩儿已经在无形中运用了这个规则。

帮助孩子建构自我,然后引领他逐步认识世界,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家长应该向孩子渗透“你不可以伤害到环境,你不可以伤害到别人,你不可以伤害到自己”的原则,自然这些仅用语言表达是不足以起到所预期的效果的,必须加以行为引导,比如当你的小孩儿在成人交谈中来**窜时,无疑他已经对环境造成伤害,这时你就应该把他带走,久而久之他就会知道他不能伤害环境伤害别人。

6.读孙瑞雪的《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篇六

公园路小学宿佳丽 《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是一本教育畅销书。很多的家长与教育者看过后,感触颇深。我也不例外,尤其作为一个母亲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从自己孩子成长的历程中,看到了很多书中描述的现象,也从现在从事的教育工作中,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找到了根本的原因。

这本书中的很多案例,都是来自于作者—孙瑞雪的教育机构,针对的对象是0—6岁的婴幼儿。在这样的外在环境里,机构里的教师们践行孙瑞雪的教育理念,深入的研究、记录、分析,得出了宝贵的教育经验、理论。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读过这本书会发现,孩子在“内在的精神胚胎指引下,选择自己的发展之路,结果会比我们想象的好。”学习是人类的天性,从婴儿期学习吸吮、认识和母体不同的空间、去看、去听、去触摸。那为什么现在好多孩子不喜欢学习?从天生爱学习到什么都不爱学,其中发生了什么?

我的孩子在二岁左右时,我带他曾参加过一个名牌早教机构的试听,场地专为婴幼儿的喜好而设计,师资是马来西亚的外教和名牌大学教育心理专业的,课程分为好多科目,在他那个年龄段,亲子互动、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平衡能力、语言能力等等初级的能力。可是我的孩子不喜欢总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于是我把理解了的早教理念

运用在生活当中,比如,走平衡木的练习,我在小区花坛的边缘带他走,并且放着英文儿歌伴奏,也是一个意思,孩子即呼吸了新鲜空气,又自然而然的进行了学习,下回再换马路牙子、彩色地砖,每次都能走出新花样,孩子对这样的游戏乐此不彼。我的一位朋为不输给别的家长,咬着牙一次性交了近二万元的学费,在未来的一年多当中,孩子都是带着抵触心理、挨着打和骂去早教中心学习。(每天面对一成不变的环境、一样的模式、没有发现孩子的敏感期,怎能会有兴趣?)现在这个孩子脸上的表情多会都很麻木,很少有变化,因为负面的情绪体验的太多了。

成人总认为儿童必须靠打、骂、管才会学习。殊不知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有吸收知识的本能,只有精神放松了,他才会对认识事物有兴趣。学习的方式、难度,都必须符合孩子的生命阶段、认知状态,我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让孩子学习他年龄段不能承受的东西;用成人的学习方法和强制手段给孩子灌输知识……

7.《捕捉幼儿敏感期》读后感 篇七

《捕捉儿童敏感期》这本书至今为止已经不知道读了多少遍了,没有孩子的时候只是教师的身份,学习的比较肤浅。后来当了妈妈就把这本书当成了指导用书,孩子每成长到一个阶段就会把书拿出来对应的读一读,了解孩子在那个阶段应有的表现以及怎么应对。这本书是资深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所编著,该书收录了200多个孩子敏感期的真实案例,所有案例由家长或老师记录,通俗易懂,孙瑞雪老师针对每个不同案例都作了点评,她认为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这一生命现象,引领读者了解儿童成长的规律,从而使孩子顺利通过敏感期,让每个孩子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自己对儿童的密码了解的太少,只是在用自己的思维,成人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的行为,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严重破坏了孩子自我发展的探索行为。有的孩子为什么会蛮不讲理,因为在执拗敏感期的那段时间里,家长没有耐心的疏导,认为是孩子任性,对孩子没有很好的理解、变通……有问题的儿童,如多动的、痴呆的、焦虑的、自闭的等儿童,正是他们的探索活动被严重阻碍而造成的。

儿童敏感期也是有弹性的。0-6岁的儿童,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良好发展,到了6-12岁还会有弥补的机会。但是,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在6-12岁期间,儿童必须有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成长环境。但现实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个年龄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岁以前来自父母的宽容和疼爱,又得不到长大后成人给予的尊重。在纷乱的心绪中,他们孤独地成长着。

孙瑞雪老师带给了我新的思想,犹如给了我一双新的眼睛。过去不能看见的,不知道的,现在能看见了,能知道了。敏感期是我们看见童年秘密的一面,作为家长,作为老师,过去可能会为孩子的努力学习和成绩的优异陶醉,会为孩子莫名的情绪担心,为孩子的说“不”焦虑……懂得了敏感期的概念就不同了,我们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敏感期理论为我的孩子、我的学生开拓了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读完书我发现,小学阶段有些孩子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他的敏感期因为被打扰所以滞后了。其实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因为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错误,一旦他们意识到,自己就会反省,孩子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老师要耐心的等待孩子改正错误,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有时孩子会故意犯个错误,用明知故犯的方式来试探老师和承认的态度,来验证和体验爱和宽容的感觉。儿童犯了错误是很难为情的,尤其是承认错误的时候,如果能让孩子体面地承认错误并改正,那是最好的。这本书中的一句话让我感触至深:“只有错误的成人,没有错误的儿童。”这就要求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一切特质。除了观察、了解外,我们还应该给幼儿充分的爱和自由。

在读这本书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重要时期和生命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认识到教师重要的品质之一是会观察,不去干扰孩子,充分给孩子爱和自由的空间。教师学会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如何在关键时刻给予孩子科学的教育和关注是如此重要。不但可以在幼儿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且还可以在做家长工作上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家长提出的疑问也能做出正确的分析,让孩子在充满爱、充满快乐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8.《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八

在阅读此书时,我边看边与班中幼儿或者是女儿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会把手放到嘴里,而女儿一直是小手离嘴巴远远地,受家庭以及社会理念的影响,我还庆幸女儿从小就讲卫生,没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经常把手放在嘴巴里,为此经常挨骂,越大越不讲卫生。至此才知道,原来是女儿迟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补上来,我的不断阻止,不知给女儿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之前中班的一名男孩子,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9.《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篇九

因为父母觉得自己这么做肯定是对孩子好的,但是却不知道在自己无意之间的行为破坏了孩子的什么。

这里的敏感期就是在孩子0到6岁的时候,身体遵守生命的驱使,在某一个环境吸收了一种新的特质,而且不断地去重复的过程。如果说顺利的通过这一个敏感期的话,那么孩子的心智水平也是会提高的。

而且根据作者的发现敏感期也是会有弹性的,如果说在0到6岁的时候没有实现的话,那么在6到12岁的时候也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有一个爱和自由的成长的环境,但是到了6岁以后孩子的学习压力是比较大的。在这个时候他们得不到自己父母的尊重,也是没有父母的宽容和疼爱的。

10.读书心得-《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篇十

简明地讲,儿童阅读兴趣即指儿童对文献和进行阅读活动的爱好,是对文献的内容、意义进行积极探索和对自身从事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在对文献和阅读活动的特别喜爱和积极的阅读态度。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好”与“乐”都是阅读兴趣的反映。

当儿童对阅读发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当然,阅读兴趣往往影响阅读效果。有兴趣读书的儿童与无兴趣读书的儿童在相同的时间里、相同的读书条件下去读同一种书,其结果必定会出现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家庭和少儿图书馆开展阅读指导工作时,首先重视和研究的问题,就是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

11.《捕捉儿童敏感期》经典语录 篇十一

2、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构建秩序感这一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但我们认为,用执拗这一概念来得更准确些。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达到难以理喻的地步。我们并不知道它的真正原因,但我们确切知道,儿童的心理活动一定是有秩序的,当她没有超越这种秩序时,就会严格地执行它。很多家长难以理解儿童的执拗。当成人不能保证儿童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时,儿童必将受挫。解决儿童的执拗问题,一是要理解,二是要变通,三是要成功。

3、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快儿童发现语言本身是有力量的,一句话有时会产生一种强有力的效果,或者像剑一样能刺伤人,诅咒的敏感期来了。成人很怕儿童使用诅咒词汇,一听到就反应强烈,视诅咒为洪水猛兽。儿童感受到了这些词语的力量,反而特别关注和喜欢使用这类词。

4、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给不给别人自己有决定权;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别人的同意,这是儿童交往的主要原则。到了5岁左右,儿童必然开始喜欢和他人分享物品,这是一种成长的规律。但在此之前,儿童的物品应归他自己所有,不能强迫他放弃自己的东西。但我们的许多家庭、许多学校都强制孩子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这可能是我们民族的好传统之一,但他不适用于5岁之前的孩子。

5、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家长对此应敏感,要用一些心,让每天遇到的一些小事,都成为砌筑儿童美好情操大厦的一砖一石。

6、儿童一旦感知到某一世界,他的世界也因此扩大了。这种人类精神领域的认知会给儿童带来喜悦,这个扩大的世界就建构起了儿童的人格。

7、这就是儿童的潜力。当他长大成人,环境、氛围、机会一旦来临,着感觉就会从他心中腾飞而起。

8、儿童位置的秩序感并不是一直存在的,等到他对事物的位置“变变也行”时,他对事物的独立性及其相互关系的把握便有了飞跃。

9、跳跃的敏感期在2岁半-3岁时出现秩序一旦形成,会转化为品质体现在生活的任何方面,这就是素质。

10、5岁以后,孩子对科学实验开始感兴趣,这时他们的兴趣点并不在于学知识(这时一个巨大的误区),而在于通过实验发现事物的秘密,认识客观事物。

11、每个儿童都要经历异性朋友的敏感期,就好象童年在为未来的成人做准备。对儿童来说,异性朋友的敏感期是纯心理和精神性的。它使儿童变得向上、助人、自爱、自觉,使儿童经历快乐和痛苦,使儿童的心理意识和社会意识“上个台阶”。

12、这样的东西才能沉淀下来,组成孩子的人生。

13、执拗的敏感期过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来,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对秩序的追求上升到对审美的追求后,儿童就开始能敏锐地感知环境和氛围的变化。

14、人体差别的敏感期是人体敏感期的组成部分。男人和女人的区别表现在很多方面:生殖器官,发型和衣服,嗓音和举止,等等。对同一个概念,比如性器官,儿童的理解和成人的理解显着不同,在大人眼里,这类概念包含着很多世俗的、道德的内容,而对孩子来说,他是在客观地认识世界,这只不过是他众多认识对象中的一个,没有任何感情色彩。

15、3至4岁是儿童对色彩的敏感期,儿童喜欢认识色彩,这个时期过后,儿童就进入了涂色的敏感期。儿童涂色的过程为以后的书写作了准备,通过最初的乱涂,他的书写才会逐渐趋于规律。

16、秩序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人格,这一切来自童年,是童年早就了一个人的基本品格和素质。

17、孩子吃的目的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成人则仅仅把它理解为吃,并关注节约。当成人强制性地要求儿童节约时,儿童的内心就会不断地挣扎。

18、审美的敏感期是螺旋式发展的,从对吃的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到对所用东西要求完美、完整,再到对自我的形象要求完美,最后上升到对环境、对内在气质、对艺术品质追求完美等等。审美的敏感表现在各个方面。女孩子4岁开始出现的审美意识将影响她一声的气质和审美能力。

19、正常儿童的0岁-6岁的生命是由一个敏感期接一个敏感期组成,敏感期的连接出现组成了儿童快乐而忙碌的头6年。

20、知道孩子为什么焦虑吗?

21、所谓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22、儿童执拗的敏感期,可能来源于秩序感。在建构秩序感这一种特殊品质时,儿童的过分需求常常被认为是“任性”和“胡闹”。儿童在这一时期常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儿童秩序的敏感期呈螺旋式上升的三个阶段:为了秩序的破环而哭闹,秩序一旦恢复就会安静下来;为了维护秩序而说不,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为了维护秩序而执拗,一切要重新来。孩子执拗的这个阶段可能是老师和父母最为苦恼的时期。

23、敏感期,它不是靠有意的促进和引导而来,它是不期而至的。而成人的忽视、强制则使儿童敏感期消解、打破和推迟。强制性的介入不但侵占了儿童每个敏感期的独特发展时机,还会使儿童对强制灌输的内容产生恐惧。

24、是一种无法深入了解语言内涵的焦虑。

25、儿童形成结婚的概念,表明他对性别、对自我、对异性已经有初步的感觉,作为家长和老师,对此不要大惊小怪,一定要平等地、正常地、科学地和孩子交流。

26、强制让儿童把自己的东西和别人分享,会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我的东西被强制性地分给了别人,我也可以强行得到别人的东西。孩子到了四五岁时必然会愿意分享,因为他的心理已经发展到了另一个层面。

27、孩子所形成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他自己创造出来的。

28、理解不是特别难,但变通需要智慧和技巧。只有变通得好,才能成功解决问题,才有随之而来的快乐,怎样掌握变通的技巧,一直是我们研究的课题。

29、儿童对一些语言敏感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与其说儿童是对丑的语言敏感,不如说成人自己对儿童的这类语言敏感。实际上儿童对效果强的语言敏感。很多骂人的语言被儿童使用,就是因为成人反应强烈。如果成人没有反应,儿童就不感兴趣了。

上一篇:培养孩子独立性优秀作文下一篇:新年趣事三年级作文3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