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2025-01-14

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精选8篇)

1.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一

敬爱的党组织:

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7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胡锦涛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全党全国要积极行动起来,坚持育人为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公平为重点,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胡锦涛就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出5项要求。

一是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统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积极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三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

四是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众,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

五是必须重视教育质量,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坚持规模和质量的统一,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和出名师、育英才。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明智的政党,它深刻领悟到我们国家的需要,唯有科教方可兴国。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加速变化的崭新世界,作为一个积极要求入党的青年,如何才能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担负起自己在学校工作中的责任,并且顺利适应目前的发展形势,我想不断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社会越是发展,知识的作用就越是显著,离开了对知识的拥有,一个人就不可能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作出贡献。

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勤学、思考是为了更好的指导我的行动。我想作为一个要求入党的现代青年不应成为空谈者,行动中却很少动真格,而应成为一个党的指导下的实践者。目前教育处于改革的关键时刻,发展大方向已定,目标也非常明确,最重要的是落实,更新教育观念,使各项措施得到贯彻。

大学,是一个培养各式人才的殿堂。我们在最青春的年华步入大学,学习各种知识智慧,同时积累各种经验,怀揣着成为理想中的优秀人才的美好愿望,不断追求进步。

大学中,学生干部就是学生的榜样,应该做到模范带头作用,故在开展工作的时候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规范自己,以身作则。

就我个人而言,我告诫自己必须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严格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时刻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就是这样的一种自我暗示,让我自觉地去规范自我行为,规范和约束潜意识里的惰性。古人云“无以规矩,不成方圆”。我们只有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才能全方位地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复合人才。自我教育要求干部要在学生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总结,充实自己,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服务同学中提升自身价值和社会能力。然而在服务同学的同时也要服务自己,合理调配自己的时间,做到学习与工作两不误。

学生工作才刚开始,我将在接下来的工作学习中不断努力,继续以党员的要求严格要求自己,请党组织继续考验我。

此致

敬礼

2.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二

会议指出, 2014年, 河南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以助推“三大国家战略规划”为引领, 以实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五项工程”为抓手, 凝神聚力, 开拓创新, 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呈现出稳中有进、稳中有为的良好态势, 有效促进了河南发展、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过去的一年, 几项事关全局的大事要事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着力打造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升级版, 提请河南省政府与人社部签订了《共同深入推进河南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备忘录》, 尹蔚民部长专程到河南出席签字仪式, 会见了郭庚茂书记、谢伏瞻省长。二是招才引智工作实现了新突破, 我们与国家外专局合作共建中国郑州航空港区引智试验区, 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级的引智试验区。三是中国中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建设进展顺利, 完善了国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发展战略布局, 列入河南省政府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重点项目。四是作风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坚持上下联动, 持续深化整改, 着力正风肃纪;郭庚茂书记把河南省人社厅作为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 四次到省人社厅检查指导, 并给予充分肯定。

会议指出,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也要清醒认识到, 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特别是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形势将更加严峻复杂, 面临诸多挑战。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 社会保险扩面征缴的空间进一步压缩, 加快建设支撑河南创新发展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的任务更加急迫, 劳动关系更趋复杂多变, 工资收入分配、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也面临诸多困难, 这些都迫切需要我们统筹谋划, 深化改革, 积极作为。

会议强调,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河南省委九届八次全会上, 郭庚茂书记强调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河南省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以及河南省政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就主动适应新常态、让中原更加出彩做出了全面部署。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河南省委、省政府对新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决策部署上来, 正视困难、把握机遇, 坚定信心、乘势而上, 推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2015年全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认真落实河南省委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会议的部署, 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 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 重点实施两项工程、推进两项改革、构建两个体系、强化两个建设, 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3.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三

一是推动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开展《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各地区可适用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及其标准全部达到。继续加大公共服务投入,有效保障民生支出,全年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524.26亿元,80%以上的投资用于中西部地区,重点向城乡基层、中西部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倾斜,推动基层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和设施共建共享,人民群众享受各类公共服务的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二是加快社会领域服务业发展。《关于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印发实施。推动实施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重点加强健康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体育健身设施3个领域15类项目建设。

三是协调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出台实施,明确要求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居住证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户籍制度紧密相关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等改革工作进展顺利。《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印发实施,启动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相继实施,将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纳入国家战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等政策陆续发布实施。研究提出国家公园体制基本思路和试点方案,并初步确定了试点名单。继续完善我国节假日制度。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或配合有关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改革创新、完善制度的基本思路,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培育社会产业发展,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第一,着力强化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公共服务领域基础设施条件,确保完成“十二五”规划建设任务。积极研究“十三五”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扎实开展“十三五”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人口发展规划及各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出台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发展规划,加强设施共建共享共用,促进基层公共服务更加公平可及。继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特殊人群关怀帮助,规范并引导社会组织参与。

第二,全面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教育方面。均衡义务教育资源特别是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城乡学校建设标准化、教师轮岗交流制度化。加快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继续扩大实施“专项计划”和“协作计划”,促进城乡、区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卫生方面。继续完善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城镇居民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深入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推动出台进一步鼓励社会办医、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等政策文件。文化方面。推动出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电影产业促进法、著作权法(修订)。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改革,建立健全文化发展经费保障机制。加快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组织开展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人口方面。发挥人口计划调控作用,加快推进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共享机制。改进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积极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推动出台居住证管理办法。

第三,不断完善社会领域产业政策。组织实施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研究设立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发展示范区,将现有部分培训疗养服务机构转化为社会化健康养老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现有休疗资源发展健康养老产业。继续落实促进养老、健康、文化创意、旅游、体育等社会领域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引导和促进社会资本办医、乡村旅游扶贫、生态旅游、足球等领域发展。

4.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四

工作汇报

中共XX镇委员会 XX镇人民政府

(2012年 10 月 10 日)

今年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业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持续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工作取得新的成果。现就我镇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教育事业成果丰硕

近年来,我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继续巩固提高“两基”成果,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加大对全镇各中小学校的财政投入力度,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尤其今年,投资434万元建成西华镇中心幼儿园,解决了我镇适龄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紧张的问题。先后投入30多万元对全镇中、小学校图书、电脑、体育健身器材等基础设施进行了配套完善和升级改造。同时,利用群众文化技术学校和远程教育平台,大力开展群众扫盲培训工作及实用技能培训,累计培训群众6000余人(次),培训率达到85%以上。

二、文化事业生机勃发

我镇以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为基础,以推动镇域经济发展为目标,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加快推 动我镇文化产业发展,探索创新文化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成了对XX、XX村级文化休闲广场配套设施升级改造工程。全镇13个村级“农家书屋”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半年间平均有效开放时间超百日,接待群众总数5000多人次,各类图书借阅频率明显提高。另外,我镇为没有通有线电视的村组安装“户户通”直播卫星设备1846套,解决了我镇群众看电视难、电视节目少的问题,扩大了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各村更新完善“村村通”广播设备,实现了村队广播能够正常播放,覆盖到每个行政村,基本实现镇域每个住户都能及时了解天气、农业资讯、病虫害防治等科技信息。

三、民政工作卓有成效

我镇民政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民政工作精神,继续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宗旨,充分发挥民政工作职能,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今年共发放五保户生活保障金14万元、城镇低保生活保障金73.3万元、农村低保生活保障金57万元;按时发放老退伍军人优抚资金52320元,帮助困难老退伍军人新建抗震安居房7栋;在节日期间重点对“三老”人员、军烈属、民政对象进行了走访慰问,带去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同时发动社会各界为贫困户捐款捐物2万多元,使贫困群体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镇中心敬老院基础设施配套和管理服务制度更加完善,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等院办经济较快发展,以副补院水平明显提高。

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我镇不断加强对镇中心卫生院和各村级卫生室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大力落实医改政策,着力构建机构设施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全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持续提升。目前,我镇已经初步建成了以镇中心卫生院为中心,辐射带动覆盖全镇14个村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今年,我镇继续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农合制度,在全镇各级医疗机构推行实施了药品零差率销售制度,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截止9月底,通过药品零差率销售让利40000多元,共有16271人享受新农合减免补偿,减免补偿总金额达321572元。

5.市推动经济工作情况汇报 篇五

一是明确职责分工。省、市财政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和工作指导,试点县区具体负责试点项目筛选、立项、组织实施、竣工验收等工作。县级党委政府是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的主导力量,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是试点工作具体落实责任人,试点村是项目实施单位。

二是健全工作机制。试点县区成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分管负责同志具体抓,形成财政部门牵头推动、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各试点乡镇(街道)党(工)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靠上抓,安排专人具体负责,组织指导试点村做好各项工作。村级要成立试点工作班子,村两委成员和部分群众代表参加,具体负责试点工作。

三是完善工作方案。试点县区统一制定标准文本,试点村按照该文本根据试点内容要求和项目资金使用方向,科学编制试点工作方案。主要内容包括:试点村资源情况、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情况、村级财务及管理情况;村级产业特点、发展规模;村集体拟发展的主导产业、优势特色产业、经营组织管理方式、投资赢利模式及预期评估收益情况、经营收益分配机制等。

四是注重项目管理。建立盈余分配使用长效机制,完善劳动者工资报酬和管理者激励约束机制;规范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和使用,确保集体和集体成员共享增值收益;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完善村集体公积金、公益金制度。村集体公积金主要用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扩大再生产,公益金主要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与维护、扶贫济困、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村内公共服务以及文化建设、公共福利等支出。

五是强化资金管理。研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试点资金使用管理,严禁超范围违规使用资金。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有条件的试点县区可以探索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金。

6.推动检察发展工作汇报 篇六

设立星标排行榜,促进争先创优。在内网设立工作业绩星标专栏,每个部门的工作业绩都采用红星标注。标注红星的依据是该部门在全省业务考评的名次、在全国全省业务竞赛比武的成绩、被省检察院的记功情况、在全国全省检察机关会议上所作的经验介绍情况,以及在全省“十大精品案件”评比活动中获奖情况等相关工作业绩的不同等级,分别标注不同数量的红星。然后,根据各部门获得红星数量实行动态排名,全院可以随时查看星标排名情况及标注红星的依据,互相监督,互相赶超,增强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搭建三个专栏,工作网上晾晒。一是搭建领导班子成员周工作安排专栏。要求院领导班子成员根据自身分管工作情况,对分管部门的`本周工作进行预安排。二是搭建部门月工作公示专栏。每月5日前,各部门要将上月工作完成情况形成报告,上传市院内网“每月部门工作公示”专栏。对于按照要求上传较快的显示红色标志,在规定时间上传的显示绿色标志,超过规定时间上传的显示黄色警示标志,做到每半年对情况进行汇总并予以通报。三是搭建季业务讲评通报专栏。每季度由案管办对全部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分析通报,各业务部门对本项业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通报,共同查找存在差距,明确努力方向。

7.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七

在几日的采访中, 给记者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关于黄石发展散装水泥的几个阶段性的词汇——1980年前的沉睡期、1985年后的探索起步期、1995年后的健康成长期和2001年后的跨越发展期。

黄石市散装水泥办公室主任郑华锋告诉记者, 1977年, 黄石散装水泥总量15万吨;2007年, 猛增至496万吨;2008年, 该市散装水泥总量突破500万吨, 取得历史性的大跨越。

简单的数据, 就是有力地说明, 黄石实现了由“水泥大市”向“发散强市”的华丽转身。这一惊人的转变, 凝聚了战斗在发展黄石散装水泥战线上的黄石散装水泥人的智慧和毅力。

从2003年起, 黄石市连续六年荣获湖北省推散工作一等奖, 跻身全国大中城市50强行列。因此, 黄石又多了一个美誉, 那就是湖北省发展散装水泥的排头兵。在湖北全省发展散装水泥的队伍中, 黄石是如何当好排头兵的?

上呼下应, “发散”事业成共识

讲到黄石推广散装水泥的成绩, 还得从该市对推广散装水泥的重要性及历史意义的认知说起。1978年以前, 该市全市散装水泥生产供应量每年总是在20万吨上下徘徊不前, 严重制约了该市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和市容市貌的美化、净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思想意识的与时俱进, 黄石意识到发展散装水泥对于该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郑华锋介绍说, 散装水泥是对水泥传统的流通方式的变革, 对于建筑施工的高效化和现代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黄石大力发展散装水泥事业, 可以有效地提高全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于节约资源和能源,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具有战略性意义。

发展散装水泥绝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造福于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万年大计。

为此, 黄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散装水泥作为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事业加以重视和支持, 并与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一起安排部署。

据了解,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建设“两型”社会, 该市每年以市政府或建设主管部门名义召开一次全市性的散装水泥工作会议, 传达贯彻国家和省、市政府文件, 总结交流先进经验, 表彰先进, 安排部署工作。

以市政府名义颁发的《黄石市散装水泥管理暂行办法》、《黄石市预拌混凝土管理规定》应运而生, 《关于加快发展散装水泥的通知》等多个地方性法规和规定适时出台, 这些都为“发散”和“禁现”工作奠定了组织保证和法律依据, 营造出良好的发散社会氛围。

近年来, 黄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亲临市散办和相关企业调研, 视察和现场办公, 协调解决工作难题, 部署发展规划, 千方百计推动该市散装水泥事业的健康发展。

除了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 “发散”事业更离不开相关职能部门的务实精神和高效管理。

黄石散装水泥办公室发扬务实精神, 始终坚持“发散”目标管理, 建立和健全科学的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和奖惩兑现制度, 将散装水泥生产量和预拌混凝土生产量层层分解到各生产企业和机关各科室, 签订目标责任书, 实现每个企业有任务, 各个科室有指标, 人人肩上有责任的齐抓共管新格局。

同时, 黄石散装水泥办公室还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 有效调动起广大企业负责人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使命感。该机关工作人员肩负任务, 他们纷纷走出机关, 来到水泥和混凝土生产企业驻厂挂点, 不遗余力地为企业解决生产中的资金、技术、信息、销售等各个环节难题。五年来, 他们累计为企业牵线搭桥, 招商引资达6000余万元, 解决生产技术难题73项, 提供销售信息160多个。

我们知道, 发展散装水泥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是一个散装水泥办公室可以独立完成的, 它涉及全市多个部门和各个方面, 因此, 需要多部门整体联动, 形成合力, 齐抓共管。多年来, 在黄石散装水泥办公室的积极协调和多方争取努力下, 黄石财政、规划、法院、经委、交通、公安、建管委等部门都对发散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该市的水泥企业也顺应时代发展, 响应政府号召, 在黄石散装水泥办公室的主抓和扶持下, 通过自筹, 引进招商等融资举措, 提高“发散”能力。

多维联动, 科学高效促发展

“一年一台阶, 五年一层楼”, 这是记者在黄石采访时, 听到的关于黄石近年来发展散装水泥取得的成绩最为形象的总结。

郑华锋告诉记者, 黄石“发散”事业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而如何发展壮大散装水泥成为该市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 黄石市散装水泥办公室提出了“依法兴散、科技发散”的工作理念, 并采取多项有效措施, 积极主动, 打破了黄石“发散”工作多年停滞不前的落后局面, 使该市散装水泥事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重视节能增效, 这是黄石发展散装水泥坚持的理念。

近年来, 在国家环保、节能降耗的工业结构调整中, 黄石市水泥发散产业坚持上大改小, 科学发展, 先后关停了近80家产量低、能耗高、污染大的小型水泥立窑, 只保留了华新、鹿峰、大冶等一批大中型水泥企业。目前, 黄石境内水泥生产企业已降至10家, 但水泥年产能却达到1500万吨, 相当于80年代5年产量的总和。

同时, 黄石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在黄石“发散”战线工作多年, 郑华锋积累了较多的实战经验。他介绍说, 加强和完善散装水泥生产供应设施设备是加快发散速度, 提高发散效能的重要基础和物质条件。

据了解, 1977年前, 黄石除了几座简陋的散装水泥棚库以外, 其他设施设备基本为零, 严重制约着发散事业。30年来, 特别是近10年来, 在黄石散装水泥办公室的主抓和扶持下, 全市拥有散装水泥固定库32座, 散装船舶4艘, 散装火车皮16节, 专用罐384个, 专用运输车辆117台, 综合发散能力达到600万吨, 基本形成了散装水泥产、储、供、运、用“一条龙”配套体系。

发展散装水泥, 必须严抓“禁现”工作。据了解, 黄石“禁现”工作始于2005年, 实施于2006年9月1日。虽然起步较晚, 但上路较快, 黄石散装水泥办公室根据“以‘禁现’促推散, 以推散促‘禁现’”的工作模式双管齐下, 使“禁现”与“发散”互为条件, 相得益彰。如, 黄石市公安交警部门对“禁现”车辆大开绿灯;市宣传部门积极为“发散”和“禁现”鼓与呼,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市建管委加强对“发散”和“禁现”工作的领导和支持等,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黄石“禁现”工作取得瞩目的成绩。

专资征收, 是确保“发散”事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 必须予以强化。据了解, 黄石散装水泥办公室在“发散”的道路上, 不断探索征收新方法, 研究新问题。

黄石散装水泥办公室工作人员分头深入各企业, 广泛宣传专项资金征收的必要性, 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 他们还探索出全方位、多层面的立体征收体系, 委托规划部门把关征收, 服务企业上门征收, 严格稽查追缴征收, 申请法院强制征收, 使专项资金征收基本实现了“应征尽征”。

据统计, 从1985年至2007年, 该办完成专项资金征收2272万元。特别是近4年来, 全市专项资金征收额达到1077万元, 年平均增长13.2%。

目前, 广大水泥生产和使用单位逐渐形成由被动征收到主动缴征的良好势头, 为全市“发散”事业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证。

黄石市水泥发展事业在政府和多方主体的务实工作下,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绩。

30年来, 全市累计完成散装水泥生产供应2496万吨, 节省木材81万立方米, 节煤19万吨, 节水2953万吨, 节电1.77亿度。减少粉尘及二氧化碳排放96万吨, 共创社会综合效益11亿元, 为摘掉黄石“光灰”城市的帽子做出了贡献。

8.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情况汇报 篇八

出生于内蒙古中部乌兰察布草原的尚勇,曾经担任过旗县税务局局长和乌兰察布盟地税局党组成员、副局长。1999年4月调任内蒙古地税局直属征管局任副局长,主持工作。2000年至2005年任直属征管局党组书记、局长。从2005年起至今担任有内蒙粮仓之称的通辽市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在他担任通辽地税局局长的五年时间里,这个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各项税费征缴连续五年来,实现了税收的连年突破与飞跃。尚勇说:“我们全市地税系统总体工作思路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经济税收观,紧紧抓住战略机遇,不断开创新局面,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工作方式上实现根本性突破。”他们在工作中始终按照“精诚团结、发扬民主、务实高效、勤政廉政”的十六字方针和“突出一条主线,确保两个转移实现三个提高,创建四个一流,打造五型地税机关”的总体工作思路,牢固树立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工作宗旨,坚持依法治税,完善税收制度,规范税收管理,优化纳税服务,加强信息建设,大力推进干部队伍、党风廉政和地税组织文化建设,确保完成和超额完成组织收入任务,全力推动通辽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去年,通辽地税全系统在奋力拼搏下迎来了一个丰收的黄金年,面对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尚勇在地税工作中始终坚持“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坚决不收过头税、坚决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的组织收入原则,切合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征管措施,从而使全市地税系统税费收入在受金融危机影响的严峻形势下依然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在这一年他们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管理力度,把760户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都纳入市局监控范围,对全市142个新建再建重点建设项目和重点税源项目进行重点监控,确保主体税收的及时足额入库。与此同时还加大对重点行业的税收管理,不断健全完善煤炭开采、建安房地产、公路建设、冶金电力等重点行业的税收征管力度。去年这些行业入库税收20.08亿元,同比增收5.76亿元,增收额占通辽全市税收总收入增收额6.9499亿元的83%。去年通辽地税局加强稽查检查和各类专项检查,对电力、房地产、煤炭生产企业及运销企业等重点行业进行专项检查,查补入库税款、罚款等共计6300万元。通辽地税任务完成的这样好,尚勇认为主要得益于通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地税全系统强有力的税收征管。据了解,通辽地税为税费收入实现均衡快速增长,重点抓了以下几项工作:-是注重税源分析,对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新建、续建投资项目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同时合理调控收入进度,保证收入质量;二是强化主体税种管理;三是加强稽查检查和各类专项检查;四是对全市房地产税收实行-体化、专业化和精细征管;五是加强社保费征缴,确保了税费同步实现过半目标;六是紧紧依靠地方党委、政府支持与配合,加强与交通、房产、财政等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创造良好的治税环境。近年来通辽地税大力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不断优化纳税服务,四年来地税系统连续组织召开了多次税收管理暨信息化建设现场会议,在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统-开发了数据大集中征管辅助软件系统,从而使全市地税系统征管信息化工作五年内迈了五大步。与此同时,他们强化税收管理,围绕拓宽税基重点开展工作,使税收职能作用得到有效发挥。2009年为落实西部大开发,为扶持企业技术改造和下岗再就业职工的生产经营,他们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减免税收政策,全市地税系统共减免各项税收1.169亿元,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通辽地税局非常重视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对此尚勇说:“我们一是以提高素质为重点,加大干部培训力度,从去年以来先后举办了包括‘新企业所得税法’、‘公务员文明礼仪规范’在内的多期业务和学习培训;二是积极推进人事机构改革,本着‘公平、平等、择优’的用人原则,组织部分旗县地税局分别开展了股级干部竞争上岗、继任考核和-般干部双向选择工作;三是不断完善市局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下基层税务所工作制度,局机关的35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全部下到基层所进行了工作。这一举措不仅有效转变了领导干部的工作作风,同时也帮助基层所解决了不少工作中的实际困难。2009年是通辽地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年,以多种方式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活动,市局机关和三个基础局被确定为行风免评单位。非常值得-提的是他们的文化建设及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绩显著。他们以各种活动为载体,不断推进地税组织文化建设,成立了摄影、诗词、收藏等多个协会,组织参加‘霍林郭勒杯’科尔沁草原行全国摄影大赛,其中有三幅作品获奖;近年来全市地税系统干部职工积极向社会捐款,济贫扶困献爱心,赢得了社会的好评。他们还在全系统内开展了‘巾帼展英姿、建功新通辽’的活动。近年来通辽地税局还创建国家级青年文明号一个,创建区级青年文明号五个。2009年市局机关在被通辽市委、政府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标兵的同时还被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内蒙古军区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

上一篇:青年干部成长感悟下一篇:村第一书记培训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