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2024-07-22

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精选18篇)

1.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篇一

附件

广东省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工作指引(2019版)

为进一步做好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等,制定《广东省医疗机构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指引(2019版)》。

一、组织管理

(一)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二)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并认真履行工作职责。

(三)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疗安全与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重点操作和重点人群的安全风险管理。

二、制度建设

(一)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二)医疗机构要按照《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相关要求,建立本机构全员参与、覆盖临床诊疗服务全过程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制度并认真落实。

(三)质量管理有追溯,建立暖箱流动登记制度。新生儿如换病床或换房间,应当有相关记录。

(四)医疗机构根据规定建立清洁消毒制度,并按照制度对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或消毒。

(五)建立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报告制度,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建立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制度和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

三、院感防控基本工作

(一)医疗机构要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要细化并严格遵守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认真贯彻执行诊疗相关规定。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指南、操作规程等,规范临床服务行为,坚决杜绝违反医疗操作常规行为的发生。

(二)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医院感染病例,建立有效的医院感染监测制度,分析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针对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与控制措施。

(三)医疗机构应为医务人员提供充足、必要、符合要求的消毒和防护用品,确保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等措施落实到位,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

(四)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和耐药菌监测管理。

(五)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六)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进行分类、管理和处置。

四、新生儿病房设置

(一)新生儿病房应当具备与其功能和任务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和技术力量。

(二)新生儿病房的建筑布局应当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有关规定,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三)新生儿病房应当设置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医院的污染区,靠近产科病房及产房。

(四)新生儿病房床位数应当满足患儿医疗救治的需要,并符合国家和省的有关要求。

(五)新生儿病房应当配备必要的清洁和消毒设施,每个房间内至少设置1套洗手设施、干手设施或干手物品,洗手设施应当为非手触式。

(六)新生儿病房应当根据床位设置配备足够数量的医师和护士,人员梯队结构合理,并符合国家和省的现有规定。

(七)新生儿病房护士要相对固定,经过新生儿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八)新生儿病房可根据实际需要配置其他辅助人员,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

五、新生儿病房院感防控工作

(一)新生儿病房严格实施分区管理,进行分区诊疗和护理,护理人员各区域不交叉。条件不允许时,诊疗和护理操作应当遵守以先早产儿后足月儿、先非感染性患儿后感染性患儿的原则进行,防止传染病病原体、耐药菌、条件致病菌及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传播。要建立院感病例的诊断、报告制度,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报告。

(二)新生儿病房应当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相关诊疗技术规范、操作流程,明确岗位职责,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三)针对感染的高危因素、重点环节、重点人群,应当实施目标性监测,落实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等的预防与控制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四)对感染性疾病患儿(含多重耐药菌感染)应当及时采取隔离防控措施并有标识。

(五)新生儿病房医护人员在进行诊疗、护理过程中应当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安全注射原则,实施标准预防,做好各项防控措施,确保医疗安全。

(六)新生儿病房应当建立出入室管理制度,患有皮肤化脓性感染、呼吸道感染、消化道感染等传播性疾病的人员限制入室。

(七)配奶间环境设施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配奶人员应当经过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八)新生儿病房应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完善医院感染病例的上报管理制度。制订并完善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并组织应急演练。一旦出现,及时上报,立即组织调查,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必要时停止接收新患儿。

(九)普通新生儿病房应当保持空气清新与流通。如为空气净化病房,应做好维保与监测管理,并有相关记录。

(十)新生儿病房使用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高度风险的医疗器械、器具及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标准。

2.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重复使用。

3.蓝光箱和暖箱应当每日清洁,如有湿化液应当每日更换。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和蓝光箱时,应当每周更换,用后严格终末消毒。

4.接触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一人一用一更换)。

5.患儿使用后的复用奶瓶、奶嘴应先清洗,后消毒。盛放奶瓶的容器必须每日清洁消毒;保存奶制品的冰箱要定期清洁与消毒,并有记录。

6.严格规范外来奶管理,并有相关制度与流程,做好记录。

7.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等应当保持清洁,每日至少更换一次,污染后及时更换。患儿出院后床单元要进行终末消毒。

六、医院感染暴发上报及处理

(一)医疗机构应提高对医院感染暴发和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正确辨识,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管理规范》执行,积极开展调查,分析感染源、感染途径,采取有效的处理和控制措施,积极救治患者。

(二)医疗机构发生的医院感染属于法定传染病的,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报告和处理。

附录:名词解释

(一)医院感染: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

(三)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四)消毒:指用化学、物理、生物的方法杀灭或者消除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

(五)灭菌:杀灭或者消除传播媒介上的一切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和非致病微生物,也包括细菌芽胞和真菌孢子。

2.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篇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2009~2010年共收治56320例患者, 其中, 2009年收治21223例, 2010年收治35097例。

1.2方法运用前瞻性调查法, 对临床微生物室每日检测到的MDRB菌株数量、主要感染部位等信息进行统计,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现卫计委) 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作为MDRB诊断标准, 判断患者为社区获得还是医院感染, 并指导临床护士进行消毒隔离;护理人员调整床位, 并做好隔离措施;对住院患者监测MDRB感染, 并制定消毒隔离措施。

2结果

2.1 MDRB感染率分析2009年共发生205例MDRB, 感染率为0.97%;2010年共发生195例MDRB, 感染率为0.56%, 2009~2010年共发生400例MDRB, MDRB医院总感染率为0.71%。

2.2 MDRB感染部位的分布情况分析2009年发生205例MDRB医院感染, 共发生265次感染, 其中, 呼吸道感染172次, 占64.9%, 皮肤软组织感染54次, 占20.4%, 泌尿道感染22次, 占8.3%, 血液感染8次, 占3.0%, 其他感染9次, 占3.4%;2010年发生205例MDRB医院感染, 共发生249次感染, 其中, 呼吸道感染128次, 占51.4%, 皮肤软组织感染67次, 占26.9%, 泌尿道感染37次, 占14.9%, 血液感染10次, 占4.0%, 其他感染7次, 占2.8%。

3讨论

3.1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原因分析临床中, 将MDRB导致发生的医院感染作为对医院预防控制措施进行评价以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重要卫生学指标。患者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可能受到患者病情重、自身免疫功能降低、住院时间长、消毒隔离工作不到位、住院患者多以及滥用抗菌药物等因素影响。本组结果研究表明, 发生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为呼吸道, 其次是皮肤软组织、泌尿道以及血液等, 呼吸道感染发生率高可能由于医院患者较集中、空气不畅通导致。

3.2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近年来, MDRB已逐渐成为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因此, 要求医疗机构要加大MDRB医院感染的监测力度, 并制定完善的MDRB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规范, 并从临床检验、医疗、感染控制以及护理等方面, 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最终起到预防、控制MDRB传播的作用[2]。具体预控措施如下。

3.2.1加大住院患者MDRB感染的监测力度护理人员要加大住院患者MDRB感染的监测力度, 尽早发现MDRB感染患者, 并采取有效预防交叉感染措施, 做好消毒隔离工作。根据医院微生物室检测出的MDRB报告单, 临床科室严格根据相关规定填写《MDRB感染病例报告表》, 并上报给感控部门, 提高警惕性, 并做好交接班工作, 加强控制。

3.2.2切实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并根据检测结果, 做好防范措施, 主要对MDRB感染患者于细菌定植患者采取隔离措施, 进行隔离时, 首先选择单间隔离, 如隔离病室不足, 那么将同类细菌感染患者或者细菌定植患者安排到同一个病房内, 并将隔离标志放置到患者的床号牌上, 减少、限制探视人员;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以及护理操作时, 先对非感染患者进行诊疗和护理, 后对感染患者进行诊疗和护理, 这样能够有效防止发生交叉性感染;另外, 临床科室要做好消毒工作, 确保物品专用, 并每日定时对各种医疗器械设备的表面、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处理;呼吸机管道、呼吸活瓣、湿化器以及螺旋管使用后, 彻底对其进行消毒处理;雾化吸入治疗后, 对雾化罐、管道进行彻底清洗, 且在下次使用前, 浸泡后方可使用;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标准对医疗废物进行严格处理, 有效避免MDRB经医疗废物进行传播。

3.2.3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或者滥用抗菌药物, 不仅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加大医疗资源的浪费, 而且还会使菌群出现失调, 提高细菌耐药率, 并增大医院感染风险。对患者静脉应用抗菌药物时, 要考虑到抗菌药物应用后的后效作用, 防止出现只对患者白天给药的情况, 大大降低患者晚上的血药浓度, 且使细菌药物后效应 (PAE) 明显消失, 导致病菌大量繁殖, 进而影响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最终导致形成耐药性。

3.2.4增强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防范意识有研究表明[3], MDRB医院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手, 特别是护理人员, 其和患者接触次数较多, 尤其要注意手卫生。要根据我国卫生部 (现卫计委) 制定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标准, 制定完善的手卫生制度,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 进而有效增强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的认知度, 提高手卫生知识水平。有文献表明[4], 医务人员手污染情况比较严重, 洗手合格率受到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无菌观念、工作认真、洗手时间、洗手次数等因素影响, 洗手次数越多, 那么手部的细菌就越少, 因此, 要求医务人员要勤洗手。另外, 医院要完善洗手设备, 如配备速干手消毒剂等,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时, 要注意应用防护用品, 进而有效降低感染率;此外, 加强培训, 使护理人员认识到MDRB医院感染的危害, 并提高MDRB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力度。

综上所述, 为有效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率, 需要加强监测, 并及时进行消毒隔离, 进而有效控制感染。

参考文献

[1]杨雅婷.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隔离措施的防护效果.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 1 (6) :656.

[2]赵红霞.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感染类型及变化趋势.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4, 10 (6) :371.

[3]邵文博.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调查及护理对策.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4 (26) :92-95.

3.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篇三

关键词 新生儿病房 医院感染 控制和预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171

医院感染是伴随着医院的建立而产生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成为医院管理和医疗质量的重要课题,由于新生儿生理发育不完善,免疫功能低下,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1]。国内新生儿医院感染爆发流行事件时有报道,反应目前我国医院内新生儿感染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进一步了解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现对2010年1~12月医院感染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2月发生医院感染患儿16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方法:医院感染管理科对2010年1~12月部分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进行回顾性调查,据病史诊断结果,结合临床医师报告的医院感染进行综合汇总。

诊断标准: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参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判定。

结 果

医院感染率:2010年收治新生儿620例,早产儿102例,发生医院感染率16例次,感染率2.6%,其中早产儿4例次,占医院感染总数的0.25%,占早产儿总数的3.9%。

医院感染部位:感染部位以消化道为主10例(62%),呼吸道4例(25%),皮肤感染及口腔各1例。

讨 论

新生儿是一类特殊人群,免疫功能低下,正常菌群尚未建立,易发生医院内感染[2]。2010年新生儿感染率2.6%,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相关因素较多,除患儿自身免疫功能低下,与抗菌素的应用及护理因素密切相关:①抗菌素应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广谱抗菌素应用广泛,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如机械通气、引流管、吸痰等由于护理人员无菌操作不严格,吸痰管道、氧气湿化瓶不及时更换,不能达到彻底消毒,导致细菌的感染率极高,而且医生对细菌的特性及药物特性不太了解,也是导致抗菌素滥用,所以临床医生要严格掌握抗菌素的耐药分析,合理应用抗菌素。②护理方面: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士,应是从事儿科护理工作5年以上,有一定的儿科护理经验,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严格的消毒灭菌观念,重视医院感染。新生儿病房的护士应该相对固定,医护人数与病床患儿人数比例应适度,人员不足也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隐患。③空气污染:由于资金不足,医疗设备简陋,如病室少,床间距过窄,不同病种患儿不能分室居住,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虽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行封闭式管理,但没有可视系统等设备,家属担心患儿病情,需要探视,造成外来人员流动,医生查房与治疗护理集中在上午进行,也造成内部人员的集中流动,以上因素使空气质量下降,容易造成医院感染。④手及物品:每位进入新生儿病室的工作人员,必须用流动水按七步洗手法规范洗手,每检查、护理完一个患儿都要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再检查、护理下一个患儿,护理人员的双手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与患儿接触频繁,而且涉及喂奶、注射、沐浴以及大小便护理和各项污染操作,如果不规范洗手,也会造成病原传播,医护人员洗手合格率与新生儿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是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手部的清洁是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⑤静脉注射或抽血:新生儿头皮嫩薄,穿刺时间长,头皮针、注射针头暴漏,长时间黏贴胶布,反复去脂,都可以引起患儿局部皮肤过敏或皮肤感染。

参考文献

1 韩梅.早产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40-941.

2 蒋玲,廖和平,龚瑞娥,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的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9,19(18):2413-2414.

4.手术室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篇四

一、环境管理

1、手术室人员出入管理

(1)手术人员按“手术通知单”上名单、核对无误后进入手术室,本科医生(含进修、实习生)要参观本科手术,须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参观者姓名,方可进入。

(2)一台手术参观人员不超过3人次,每天不超过10人次。(3)外来参观手术者,需提前与医务处联系,并填写“参观手术申请单”,凭申请单换参观卡方可进入。

(4)参观手术室建设或管理者,应提前1日向医务部申请,征得手术室同意后方可参观。一般只允许参观半限制区及经参观廊参观限制区。需进入限制区的,一般不超过3人。

(5)正在施行手术的手术间禁止参观。病人的亲友、无关人员、特殊感染手术拒绝参观。

2、手术室着装管理

(1)进入手术室人员必须按规定穿戴手术室所备的衣、裤、鞋、帽、口罩等,离开时将其放在指定位置。

(2)手术患者一律空穿干净病号服(门、急诊病人空穿一次性隔离衣)由交换车接送,戴隔离帽,步行者换鞋。

3、手术室物流管理

(1)严禁在手术间折叠各种布类敷料或将私人物品和书报等带入手术间。(2)各类药品、液体及一次性物品去掉外包装箱后进入物品库房存放备用。

(3)保证各类物品分类放置,无过期灭菌物品。(4)一次性医疗用品禁止重复使用。

4、严格管制手术间门户

(1)手术人员及参观者进入手术室后,迅速到指定位置,尽量减少人员走动,不可互窜手术间。

(2)手术过程中保持前后门关闭,如无人员进出,将门暂时控制在关闭状态,以避免频繁开关门时空气流动污染。

(3)通向外走廊的门,术中禁止打开。按专科相对固定手术间,所用物品定位放置,减少进出手术间的次数。

5、严格分离洁、污流线

(1)设立手术室工作人员通道、手术病人通道和污物通道。(2)将医护人员、患者以及洁净物品作为洁净流线;手术后器械、敷料、污物等作为污物流线,严格区分,以保证洁净手术部空气的洁净度及手术流程的需要。

(3)划分无菌、急诊和感染手术间。急诊手术间在手术部的最外边。感染手术间靠近污物通道,有侧门、缓冲间,以便于隔离和消毒。接台手术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感染手术。特殊感染手术必须在感染手术间施行。

二、卫生清洁管理

1、一切清洁工作,均要在净化系统运行过程中采用湿布擦拭。

2、进入手术间的各种仪器设备,应在进入前安装完毕,擦拭干净。

3、每天手术前、后用消毒液擦拭无影灯、器械车、麻醉桌、手术 床、回风口过滤网、壁柜等各种器材表面及地面。

4、每周末对手术室工作区域的地面、天花板、墙壁、物体表面彻 底擦拭消毒、清洁保养1次。

5、每台手术结束后清除各种污物,医疗废物分类袋内密封,从污 物通道运出。

6、对工作人员穿过的隔离鞋,用毕进行清洁消毒。

7、每周对回风口过滤网拆卸清洗2次。

8、每季度对洁净手术部空气进行采样做细菌培养,物体表面的细 菌监测每月一次。

三、手术器械、敷料包灭菌管理

1、应用追溯系统严格实施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及使用。

2、耐热、耐湿手术器械、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脉动真空灭菌 器每日第一锅要做BD 试验,每锅必须有工艺监测、每包有化学监测、每周有生物监测记录。

3、不耐热、不耐湿的器械、物品应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过氧化氢 低温等离子体灭菌每锅要有物理监测, 每包有化学监测,每日要有生物监测记录。

4、严格外来器械及植入性器械的登记、清洗、消毒灭菌的管理,并做好生物监测记录。

四、手卫生管理

1、严格按照洗手和卫生手消毒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2、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先洗手,后消毒的原则。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3、每季度对手术室医务人员进行手卫生消毒效果抽查监测,当怀疑流行爆发与医务人员手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五、手术间的使用管理

1、温湿度 一般以22~25℃,相对湿度为40~60%最为理想,在霉雨季节适当在早晨开机时调低温度1~2℃,以利抽湿,保证质量。

5.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篇五

为加强本市对人感染猪流感的预防和控制工作,预防和控制人感染猪流感的发生和传播,保护本市人民群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卫生部应对流感大流行准备计划与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安平医院特制定本预案。

一、防治原则

(一)预防为主

保持高度警惕,加强对人感染主控流感的监测,将人感染猪流感的预防控制工作纳入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中,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防治工作策略,及时控制疫情,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防止呼吸道传染病中的特色优势,探索开展中医中药预防工作。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病意识。

(二)科学防治、依法防治

充分发挥科学防治在病例诊治、疾病病因分析、控制措施中的作用,将科学理论知识运用在人感染猪流感的防治工作中。

严格落实《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规定,切实保障人感染猪流感防治工作有序、有利、有效地开展。

(三)分级控制、有效应对

按照分级处置原则,实施分级控制措施,将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分为五级:

1、准备阶段

全国范围内为分离到猪流感病毒,或仅在国外发生人感染住了流感疫情。

2、IV

我国发现人感染猪流感病例,但本市未发现人感染猪流感病例。

3、III级

本市发现人感染猪流感病例,未出现人与人传播现象;或我国发现人感染猪流感疫情的人与人传播。

4、II级

本市出现人感染猪流感散在的人与人传播病例;或我国的局部地区发现人感染猪流感疫情的聚集性病例。

5、I级

人感染猪流感疫情在本市获全国范围内人群中快速、广泛传播。

疫情或病例发生后,如在21天内未发生疫情或病理,科室疫情变化作相应调整。

二、主要防治措施

成立由行政领导负责的人感染猪流感防控领导小组,具体名单如下: 组长:卓俊奕(医院副总经理)***38921111-8306 副组长耿向阳(医院副院长)***38921111-8304 组员刘芳(医务科主任)***38921111-8301 于秀兰(护理部主任)***38921111-8301

郑双兵(门诊主任)***38921111-830

4李晓荣(办公室主任)***38921111-8317

刘元炎(人事部主任)***38921111-8305

陈杏芳(内科副主任医师)58984539(8105)

唐耀宗(儿科副主任医师)***(8103)

周东昇(外科主任医师)58984539(8110)

饶应匡(内科主任医师急救小组组长***(8109)

吴彪(总务科长)***(8317)

人感染猪流感防控小组职责:

研究决定预防控制人感染猪流感疫情的策略,统一指挥人感染猪流感工作 的应急处理;部署及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组织开展督导检查。

安平医院人感染猪流感防控专家组名单:

陈杏芳(内科副主任医师)***1-(8105)唐耀宗(儿科副主任医师)***38921111-(8103)周东昇(外科主任医师)***1-(8110)

饶应匡(内科主任医师***38921111-(8109)

三、加强监测

(1)病例报告

1)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近期至少有下列二项临床表现的患者。

流涕或鼻塞;咽痛;咳嗽;发热。

2)人感染猪流感病例

可疑病例:具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下面任何一种情况可视为可疑病例。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具有:a、人感染猪流感(H1N1)确认病例的密切接触史,且确认病例正处于发病期,或者b、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具有人感染猪流感(H1N1)确认或者疑似病猪的密切接触史,或者c、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具有人感染猪流感(H1N1)疫区旅游史,并在7天内发病。

疑似病例:具备可疑病例条件,实验室对生物样品检测甲型(A型)流感病毒核酸阳性,但H1和H3核酸检测阴性者可视为疑似病例。

确诊病例:具备疑似病例条件,并从生物样品中分离到人感染猪流感(H1N1)病毒,或核酸检测阳性,或同时具备上棕多项实验结果阳性者视为确诊病例。

四、加强预检分诊

医院严格按照《预检分诊管理办法》要求,做好门诊病人的预检分诊工作。由于本院没有发热门诊,在就诊病人中发现有聚集性发热病例,人感染猪流感密切接触史的流感样病例或肺炎病例,应做好病人的登记工作,并切实做好防护措施将其就近转诊到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发热门诊就诊(通知120)

五、加强消毒隔离和防护

医院要严格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消毒隔离和人员防护,提高医务人员防范意识,确保职业安全,防止出现院内感染。对于可能出现的疑似病例,要按照《人感染猪流感消毒技术方案》、《接触人感染猪流感病理人员的防护原则》的规定开展转运期间个场所和交通工具的消毒和防护工作。

六、加强培训

组织医护人员认真学习《上海市预防和控制猪流感技术方案》《接触人感染猪流感病例人员的防护原则》提高医务人员自身针对防控人感染猪流感的工作能力掌握人感染猪流感症状、体征的临床判断,询问方法,分诊和诊治,应急预案,消毒防护等预防控制措施,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评价。

七、加强宣传

利用宣传栏、海报、等各类宣传措施,普及防控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消除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和焦躁情绪。

八、加强物资保障

做好医疗设备、设施、药品、防护用具的储备情况,保证其处于备用状态。

八、做好应急值守,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6.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篇六

摘要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方法: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消毒预防切口感染,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抗感染措施。结果:研究组感染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可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避免出现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状况。

关键词 急诊外科创伤;切口感染;预防;护理

创伤疾病患者发病突然,不同程度地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疾病病症相对较为复杂,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其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若采用急诊外科创伤手术进行治疗,细菌会通过手术过程侵入到血液,增加了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性,因此,临床中应针对此状况采取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控制措施进行干预u-。本文选取我院210例急诊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分析对象,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干预,意在探讨、分析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具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急诊外科患者210例。所有患者人院时均接受各项检查进行确诊,各检查结果均显示患者符合临床中急诊外科创伤患者[2],并均采用手术进行治疗。将所选患者按人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5例。对照组男59例,女46例;年龄22~64岁,平均(45.34±2.38)岁;其中上肢创伤59例,下肢创伤46例。研究组男56例,女49例;年龄23-65岁,平均(46.93±2.45)岁;其中上肢创伤57例,下肢创伤48例。患者未合并其他疾病,并知晓本次研究方案,可积极配合。两组在性别、年龄、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方法:对照组术前给予常规护理消毒方式,创伤部位采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等进行清理,常规处理手术切口。研究组在对照组处理基础上再给予预防护理和控制措施。①术前:人院后,及时处理创伤处,医生查看创伤位置后,用器械检测创口,创口使用双氧水、生理盐水、清创液进行清洗,术前,各医护人员需做好术前准备,术前l d?淦ぃ?使皮肤保持干净,勿刮损,同时医护人员需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尤其是手部,可使用碘优进行消毒处理,给予患者营养支持,肺部感染率降低。②术后:各医护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各项体征变化情况,包括伤口感染、疼痛等状况,若敷料有脱落或渗漏状况,及时更换,密切关注患者肢体温度、肿胀、皮肤颜色等状况,医护人员给患者换药时,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做好消毒工作。若患者出现感染状况,可口服四环素片,0.25~0.5 g/次,间隔6h服用1次;同时服用吡哌酸胶囊0.5g/次,4次/d。

指标判定: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干预过程中,各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患者各体征状况,包含切口感染和药物不良反应等,切口位置若出现痛、肿、热、红等均为感染状况;患者生活质量评分采用生活质量评定问卷进行评定,包含生理智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社会功能等方面,分数越高则表示越良好[3]。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均由专人进行整理并分析。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3.0软件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用x2检验计数资料,数据采用n(%)来表示;用t检验组间计量资料,数据采用(x±s)来表示。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组感染发生率比较:研究组发生感染6例(5.71%),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4例(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0670,P=0.0000)。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比较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讨论

外科创伤为急诊科的常见病症。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升高,建筑行业和交通方面的迅猛发展也导致大量意外事件的出现,急诊科创伤的发病率迅速增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4]。急诊创伤具有一定的突然性,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创伤发生后,医护人员需及时完成病症检查、清理创口等工作,把握救治最佳时机,确定治疗方案。此类患者在疾病形成时和送诊途中,创伤位置受到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在治疗过程中,手术切口往往与患者创伤口重合。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引发创口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一旦患者出现切口感染,术后切口的恢复和愈合都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5]。由此可见,对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采用相应有效的预防护理和控制感染的措施相当重要。

本研究中列举的210例急诊外科创伤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在常规消毒护理的基础上另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干预。从感染发生率来看,研究组(5.71%)明显低于对照组(32.38%);从生活质量评分来看,研究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表明,急诊外科创伤手术患者在术前、术后给予相应措施进行预防护理和控制切口感染是十分有效的。

综上所述,对急诊外科创伤患者给予合理的预防护理及控制措施,可以减少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切口愈合良好,临床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勇.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控制及预防[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2,18(3):134-135.[2]代辉,谭庆丰,向毓明,等.急诊外科创伤手术切口感染的预防及控制[J].医学信息,2012,25(12):350-35l.[3]吉芸英,赵纳幸,朱静,等.手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外周血炎性指标测定的价值[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7):4104-410

7.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篇七

1 引起医院感染的因素

1.1 医院感染的监督与监测力度不够

医院感染不但直接影响医疗护理的质量, 而且与医院的发展息息相关, 同时, 还与医疗事故、纠纷及医疗费用密切相关。医院感染贯穿于医疗行为的始终, 任何一个环节如有疏忽都可能引起医院感染, 因此, 医院感染的控制成为医疗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医院感染工作的好坏体现了医院的管理水平, 院领导重视与支持是医院管理的前提, 如果管理层的督促和检查力度不够, 就会使医院感染的各种规章制度流于形式, 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1.2 医务人员缺乏控制医院感染的意识

各科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不能严格执行国家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相关规定, 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力度不够, 使得医院感染工作不能顺利开展, 医院感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

1.3 基础护理不到位

由于工作量大, 医务人员只能忙于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 患者的生活与基础护理大多由其家属完成, 易导致医院感染的发生。

1.4 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掌握不够, 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不注意及时洗手、消毒隔离等, 易引发医院感染。

1.5 手卫生执行依从性差

医院感染多为接触性感染, 主要是通过侵入性检查和治疗, 以及患者和医护人员的手使细菌移位而发生感染[2]。医护人员往往只重视操作后洗手, 而忽略了操作前同样需要洗手, 或不按标准洗手, 很容易发生医护人员自身感染等及患者间的交叉感染。

1.6 抗生素应用不够合理

有调查显示, 相当一部分医院感染是由真菌引起的, 抗菌药物的大量不合理使用和激素的滥用使真菌感染率增高。

2 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的措施

2.1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应实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医院感染临床管理小组”三级质量控制网络, 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与各项规章制度, 将预防医院感染列入各级质控人员职责。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科、护理部定期不定期到各临床科室督查指导, 发现问题, 及时处理。

2.2 加强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

以科室为单位, 由院小组开展每月1次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月底考核时以提问的形式进行考核, 使医院感染知识培训落到实处。邀请外院专家来我院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三级医院评审医院感染防控内容讲座, 及手卫生与医院感染专题培训;完成实习人员、新聘工作人员医院感染防控知识的岗前培训, 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的危害性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必要性、重要性, 规范医疗、护理行为。培养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慎独精神, 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2.3 严格执行无菌和消毒隔离

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和隔离原则, 制定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奖罚标准, 经常性组织学习, 使医务人员认识到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自觉执行。使用后的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要严格分类管理, 并有醒目标志, 由专人定时收集, 专车运送到指定的地点处理、焚烧。强调接触患者时采用屏障措施, 如穿隔离衣、裤或戴手套、口罩。医护人员手上有伤口时不能再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 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2.4 加强病区及重点科室的管理

手术室、产房、母婴同室等重点科室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 根据各种病毒隔离管理的规范要求, 合理布局工作区域, 严格区分无菌区、消毒区、潜在污染区, 加强诊疗器械的清洁、消毒、灭菌各环节的管理, 严把消毒灭菌关。要求工作人员做好个人卫生, 一旦出现传染性疾病, 应及时治疗、休息, 以免发生交叉感染。保持室内环境清洁, 空气新鲜, 严格探视制度和消毒隔离制度。

2.5 严格洗手制度

正确洗手是阻断医务人员携带病菌微生物传播疾病的关键环节之一, 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因此, 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要严格按“七步洗手”要求应用流动水, 脚踏或感应式开关, 一次性擦手纸巾, 认真、干净、彻底地洗手并消毒, 根据需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手部细菌监测, 切断病原菌通过手的传播途径。

2.6 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建立健全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 加强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感染药物的理念和知识的培训, 建立完善合理用药咨询网络, 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 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严格掌握适应证, 合理选用药物, 严防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二重感染。

3 结语

医院感染管理水平是医疗护理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往往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发生感染。我院从开始实施医院感染三级质量控制网络和对引发医院感染的因素早期干预并实施整改后, 医院感染率明显降低。总之, 控制医院感染的关键是管理制度的健全及监测落实, 每一位医务人员都要引起高度重视, 加强责任心和道德感,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 使医院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预防[3,4],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唐维新.医院感染管理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1-5.

[2]牛秀城, 张树德, 周素琴, 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 (2) :88-89.

[3]房秀梅, 史小花.加强环节管理, 预防医院感染[J].护理研究, 2008, 22 (2) :222.

8.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措施分析 篇八

【中图分类号】 R446.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7-0317-01

检验科是医院感染的高危区和重点监控的科室,也是工作人员直接与患者,患者的各类检查标本接触的区域,因此医院检验科必须制定预防监控措施,从各方面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从而对保证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其现状与措施分析如下: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已成为评价医疗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几年来,医疗有关部门已加大了对医院感染管理的力度,各级医院都形成了相应的感染管理科室,但个别医院组织领导和规章制度仍不健全或敷衍于检查,未认真执行管理。

少部分基层医院检验科防护设施不够,硬件上检验科房屋紧张,更谈不上布局的科学,造成作业流程不合理,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不能明显分开,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分类不清,有的甚至工作区与生活区同在一个区间,从而就增加了医源性感染的机会,如不重视、忽视此现状,都易造成感染的发生。因此,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参考改进意见。

1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检验科主任为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各实验室设1名生物安全负责人,并实施责任问责和追究管理,制定《实验室生物安全人员培训考核制》《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标准操作规程》等相关文件,持续性改进并逐步完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更好的预防临床实验室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全面提高认识

每位职工都必须接受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落实《输血管理制度》《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等有关专业知识,提高检验人员素质和控制医院的感 染管理水平。对新进人员,实习生,进修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学习,不定时期考试和测评。

3建立检验科人员健康档案。

要求检验人员定期在本院或上级医院体验和接种,并有应记录,对意外遇到职业暴露,锐器损伤以工作人员应及时处理,上报专门机构如医院预防保健科备案,定期追踪观察。

4改善实验室工作环境

改善环境必须领导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投入,正规化设置,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并分别进行管理,增加自我防护的有关设施。

5提高检验人员的防护意识

控制预防好医院的感染是每位检验人员工作的基础,必须充分认识到感染工作重要性,认识贯彻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管理和措施,不断提高自己防护能力和防护水平。

6合理正规化对检验科消毒管理

每日对室内空气、门窗、墙、台面、地面进行消毒,并有相应登记,室内各其物品,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如有污染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不放过检验报告单的消毒,这是预防医院交叉感染非常重要的措施。

7加强医院的废物的管理

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中规定的程序进行分类、消毒、毁形、焚烧无害化处理,并作登记,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各种废弃标本,酶标板等经氟消毒剂,消毒高压灭菌后分类放入黄色医用垃圾袋扎紧,贴好相应标签,由专人回收及处理,对损伤性废物必须用防穿透的利器桶盛放,并做好各类垃圾回收的记录及交接工作,由双方签字。

综上所述,要让每位职工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危害的重要性。并不定期组织学习有关预防医院感染各类知识,自觉提高自我防护知识,消除各种不安全隐患和因素,对各项措施和制度不断完善,做到管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检查安全化、检测常规化,从而更好的预防检验科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宁尚天,检验科预防医院感染的消毒方法[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04,14(2):203

[2]李瑛,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J]。

9.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篇九

基本措施

一、消毒、灭菌原则

重复作用的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先清洁,在消毒或灭菌

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在消毒;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实用的消毒产品应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相应标准技术规范,并应遵循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对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与物品的要求

·进入人体组织的、无菌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的诊断器械以及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应进行消毒 ·审核实用的消毒产品相关证明,以符合国家有关证明 审核证件

一次性无菌医疗用品:

《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产品经营企业许可证》 《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消毒剂:

《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 《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报告》

1、低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诊疗用品如血压计袖带、听诊器等,保持清洁,遇有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采用中、低效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治疗车、诊疗工作台、仪器设备台面等物体表面使用清洁布巾或消毒布巾擦拭

2、中度危险性物品的消毒

1、口腔护理用具等耐热、耐湿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的物品如体温计采用高水平消毒或中水平消毒

2、通过管道间接与浅表体腔黏膜接触的器具如氧气湿化瓶、胃肠减压器、吸引器、引流瓶等

·耐高温、耐湿的首选湿热消毒

·呼吸机和麻醉剂的螺纹管采用清洗消毒剂进行清洗与消毒,无条件的医院,可采用高效消毒剂浸泡消毒

三、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1、碘伏消毒液原液:局部擦拭2遍

2、碘酊原液:直接涂擦2遍以上,作用时间~3min,待干后用70﹪~80%乙醇

3、有效含量≥2g/L氯己定-乙醇溶液:局部擦拭2~3遍 4、70%~80%乙醇溶液:擦拭消毒2遍,作用3 min

5、复方季铵盐消毒剂原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5 min

6、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按照产品的使用说明书操作 ·消毒范围

肌肉、皮下及静脉注射、针灸部位、各种诊疗性穿刺:以注射或穿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5㎝ 中心静脉导管:消毒范围直径≥15㎝

四、地面与物体表面的清洁与消毒

·地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有明显血液、体液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再清洁和消毒

·物体表面:如桌子、椅子、凳子、床头柜等的表面无明显污染时,采用湿式清洁。有明显污染时,先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的污染物,然后再清洁和消毒。擦拭不同患者单元的物品之间应更换布巾。各种擦拭布巾及保洁手套应分区域使用,用后统一清洗消毒,干燥备用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进行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清洁与消毒。地面消毒采用400㎎/L~700㎎/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 min.物体表面消毒方法同地面或采用1000㎎/L~2000㎎/L季铵盐类消毒液擦拭

五、清洁用品的消毒、手工清洗与消毒

·擦拭布巾

清洗干净,在250㎎/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地巾

清洗干净,在500㎎/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 min,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2、自动清洗与消毒

·使用后的布巾、地巾等物品放入清洗机内,按照清洗器产品的使用说明进行清洗与消毒,一般程序包括水洗、洗涤剂洗、清洗、消毒、烘干,取出备用

六、使用消毒剂的要求

应根据消毒对象选择消毒剂的种类。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说明书的适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正确使用,医务人员应掌握消毒剂的使用浓度、配置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保证消毒效果的可靠

七、手卫生要求

治疗、护理病人等操作前后严格洗手或手消毒,在手术、分娩等操作前做好外科手消毒 注意事项:掌侧面、指尖、指甲缝等部位彻底清洗,戴戒指的部位应多揉搓,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干手时不要来回晃,手向上防止再次污染,盛装肥皂或皂液的容器每周进行清洁,肥皂应保持干燥

重点部门管理——手术室

1、手术室三区划分明确:手术区每24小时清洁消毒一次,连台手术之间、当天手术全部完毕后,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2、凡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更换手术室专用的衣、帽、口罩、鞋,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手术和感染手术应分开进行,如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安排无菌手术,再安排感染手术。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在有效期内使用

3、麻醉用具定期清洁、消毒。可复用喉镜、螺纹管、面罩、口咽通道、简易呼吸器等须“一人一用一消毒” 产房人流室

1、区域相对独立、分区明确,临近母婴室和新生儿室;建议产房(人流室)使用面积不少于20㎡,每间产房至多摆放二张产床

2、凡进入产房(人流室)人员应更换专用衣、帽、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接触产妇所有诊疗物品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消毒”,产床上的所有织物均应“一人一换”

3、刷手间水龙头采用非手触式,擦手毛巾一人一用一灭菌

4、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及未进行经血传播疾病筛查的产妇,应采取隔离待产、隔离分娩,按消毒隔离制度及规程进行助产,所有物品做好标识单独处理。分娩结束后,分娩时应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5、接生或助产前进行外科手消毒、戴无菌手套

6、医务人员患有手臂部皮疹、腹泻、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时应暂时调离接触病人的岗位

7、保持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次,每次大于30分钟,每日至少空气消毒2次,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用500㎎/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与消毒,清洁用具专室专用,标识清楚,使用后清洗消毒

8、每季一次空气培养(细菌菌落总数4cfu/15min *90㎝平皿,物体表面及医务人员受细菌总数5cfu/c㎡)

消毒供应室

·对所有需要灭菌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进行回收,集中清洗、消毒、灭菌和供应 ·清洗、消毒、干燥、检查、包装、灭菌方法、程序正确 ·清洗消毒设备及设施与工作量相匹配并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供应室条件不具备的可委托经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进行清洗灭菌

·配备相应的个人防护用品

针灸科

1、针灸科做到通风良好,保持物体表面及诊疗床清洁,定期更换床单、枕套等,如被污染应及时更换。配有手卫生设施用品

2、进行针灸穿刺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正确进行创此部位的皮肤消毒;针灸针具(梅花针、三棱针、小针刀)做到“一人一针一用一灭菌”

3、一次性使用针灸针不得重复使用,用后按医疗废物处理;可重复使用针灸针使用后按规定进行清洗、灭菌

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

1、清洁、污染区分区明确,通风良好,保持室内物体表面、地面清洁。室内应设手卫生设施,手消夜应标启用时间,有效期内使用

2、治疗车、换药车分层使用,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时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3、各种治疗、护理按照先清洁伤口、后感染伤口依次进行。特殊感染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等不得进入换药室应就地(诊室或病房)处置 重点环节----安全注射

1、严禁在非清洁区域进行注射准备

2、“一人一针一管一用”包括皮试、胰岛素注射、免疫接种等,禁止只换针头不换注射器

3、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开启日期和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开启的各种溶媒不得超过24小时,灭菌物品(棉球、纱布)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4、盛放用于皮肤消毒的非一次性使用的碘酒、酒精的容器等应密闭保存,每周灭菌2次,同时更换灭菌容器。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超声检查

一、探头

1、凡经患者完整皮肤、黏膜或食道、直肠、阴道等体腔进行超声诊疗探头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2、发经皮肤黏膜进行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手术等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探头、光源、导线等超声医疗用品,使用前应达到灭菌

3、每班次检查结束后,应对超声探头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处理,干燥保存 探头使用注意事项

1、断电插拔

2、禁止撞击

3、保持干燥、洁净环境

4、使用合适的耦合剂

5、软物擦拭清洁(75%的酒精)

6、避免外界仪器的振动损坏

7、禁止浸入液体

8、避免在强电磁干扰的地方使用

二、物体表面:

诊疗床、仪器表面应保持清洁,当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采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进行清洁和消毒。诊疗床可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超声诊疗仪采用一起说明书允许使用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三、皮肤、黏膜:

1、患者完整皮肤进行超声时,无需皮肤消毒

2、患者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或者皮肤感染性疾病或经皮肤粘膜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进行超声时,要对受检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四、消毒方法

1、接触患者完整皮肤的超声诊疗探头声透镜部分,每人次使用后75%的酒精消毒

2、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或经食道、阴道、直肠等体腔进行超生检查的探头声透镜部分,使用时外套隔离膜,用后75%的酒精消毒

3、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的探头、光源、导线等超声医疗用品,使用前必须采用低温灭菌方法进行灭菌,使用后进行清洁和消毒

·物体表面:诊疗床、仪器表面应保持清洁,当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采用吸湿材料去除可见污染物,再进行清洁和消毒。诊疗床可采用含有效氯500㎎/L的消毒液进行擦拭;超声诊疗仪采用仪器说明书允许使用的消毒液进行擦拭 ·皮肤、黏膜

1、患者完整皮肤进行超声时,无需皮肤消毒

2、患者有开放性伤口、皮肤病或皮肤感染性疾病或经皮肤粘膜穿刺、活检、置管、注射药物进行超声时,要对受检部位进行皮肤消毒

留置尿管

·细菌入侵机制

1、污染导尿管或尿道外口细菌种植于膀胱 ·使用合格的导尿管、导尿包

·置管时做好尿道外口的消毒、无菌技术操作 ·留置尿管期间,注意尿道外口的清洁消毒

2、沿导尿管内腔上行感染膀胱 ·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最大限度的保持密闭系统的完整、通畅,任何时候均应保持尿袋低于膀胱水平防止尿液逆流

·尽量避免膀胱冲洗(前列腺或膀胱手术后列外)

·无需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环和出现尿路感染时,立即更换导尿管

·清空集尿袋时,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碰到收集容器

·正确采集尿标本-----小量标本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时,消毒导尿管后,使用无菌注射器抽取标本送检。留取大量尿标本时(此法不能用于普通细菌和真菌学检查),集尿袋中采集,避免打开导尿管和集尿袋的接口

3、导尿管与尿道粘膜间细菌生长繁殖并上行感染膀胱 ·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尿道粘膜

10.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篇十

(3)在科尔沁左翼中旗,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现象表现的尤为突出,全旗现有苏木乡镇卫生院39所,嘎查村卫生室519个。苏木乡镇卫生院有在职人员1007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19人,占91%。卫生技术人员中有大学学历42人,占 5.84 %,大专学历264人,占36.72%,中专316人,占43.95%,无学历97人,占13.49%。苏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中有高级职称10人,占1.39%,中级职称190人,占26.43%,初级职称491人,占68.29%,无职称28人,占

3.89%;有执业医师339人,占46.73%,执业助理医师121人,占16.83%,执业护士94人,占13.07%。全盟有乡村医生817人。苏木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队伍是以中专学历为主,大部分卫生技术人员毕业于锡盟卫校,相当一部分是少数民族语言蒙语授课,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多为第二学历。卫生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由于文化水平不一,加之规范的培训基地和高水平的师资相对缺乏,接受培训取得的效果不尽相同。有的卫生院在管理上缺乏激励、竞争机制,卫生技术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苏木乡镇卫生院受经营效益限制,承担进修培训费用支出能力有限,进修培训人员比例低、频次少,卫生人员技术水平提升缓慢。多年来,大学毕业生分配到旗县级以下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很少。随着基层部分卫生技术人员相继退休,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不愿到基层工作,造成基层卫生人才出现断层。

11.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篇十一

【关键词】 医院感染;耐药菌;预防控制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21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40-01

现在抗菌药物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产生了不良的反应,此外,细菌耐药性问题也变得比较严重。为了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需要了解常见的耐药菌,并进行预防控制。

1 医院感染常见的耐药菌

医院感染常见的耐药菌包括5类:第一,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MRSA;第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简称MRCNS;第三,耐超广谱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阴性肠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第四,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简称VRE;第五,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等[1]。

1.1 MRSA 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阳性,产生较多的毒素以及酶,种类较多,毒性比较强,在医院感染中是比较常见的致病菌。近几年来,抗菌药物大量应用,耐药菌比较多。MRSA的临床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具备多重耐药性,在青霉素类以及头孢菌类抗生素之间出现交叉耐药,对于其他类型的抗生素耐药;第二,容易传播,在患者之间容易传播,造成医院感染的流行。MRSA比较常见的感染部位是皮肤、手术的部位以及软组织,也可以引发肺炎、心内膜炎等。

1.2 MRCNS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是仅次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医院感染病菌[2]。对于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以前的看法是它并不会致病,但是,现在已经成为比较厉害的致病菌。在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中,最为常见的是表皮葡萄球菌,在临床中的比例为70%,可以引起菌血症、伤口感染等。溶血葡萄球菌次之,免疫力较低的新生婴儿容易感染;腐生葡萄球菌可以引起女性的泌尿道感染。此外,还有华纳葡萄球菌等。

1.3 耐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阴性肠杆菌 超光谱β-内酰胺酶简称ESBLs,可以水解青霉素以及第一、第二、第三代的头孢菌素。ESBLs主要是由革兰阴性杆菌产生的,作用于第三代头孢菌素,产生的ESBLs菌具备多重耐药的特点,增加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1.4 肠球菌 肠球菌对多种抗菌药发生耐药,对青霉素类的药物是低度或者中度的敏感,对糖肽类的抗生素较为敏感。通过肠球菌感染,种类较多:第一,尿路感染,和留置导尿管、尿路结构以及器械的操作存在一定的关系;第二,腹腔以及盆腔炎;第三,菌血症,入侵的途径主要是中心的静脉导管、烧伤创面感染等;第四,心内膜炎,按照比例分类,粪肠球菌所占比例为93%,屎肠球菌比例为5%,坚韧肠球菌比例为2%;第五,其他,如外科创口、骨关节感染等。

1.5 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 在近几年的医院感染中,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呈现上升的迹象,比较重要的菌类有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两者都属于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比较广,空气、土壤、人体都有存在,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病菌。如果患者患有血液病或者恶性肿瘤等,会引起伤口感染、败血症等病症。在临床中,大量的使用抗菌药物,耐药菌株的数量逐步增加。铜绿假单胞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的机理比较复杂,包括三种机制:①多种β-内酰胺酶;②膜通透性降低;③激活主动外排的机制[3]。

2 医院感染常见耐药菌的预防控制

2.1 卫生消毒 医疗机构应當加强卫生的清洁工作,主要包括:①对器皿用具以及水、空气进行消毒;②对医疗用品进行消毒,如床垫、呼吸机以及插管等,使用以后必须清洗干净,并进行消毒处理,尽量使用一次性的餐具。医务人员在接触感染的患者时,必须洗手,防止造成交叉感染。减少入侵性的治疗,减少住院的时间,避免感染。

2.2 隔离

2.2.1 接触传播 对于感染患者,需要采取接触传播的隔离。对患者进行隔离,将患者安置在单独的房间;限制其活动范围;减少运转的情况。进行防护隔离。进入隔离病室,在接触患者时,应当戴手套;离开隔离室前,进行消毒;进入病室后,如果需要进行操作,需要穿隔离衣。

2.2.2 空气传播 如果患者感染了通过空气可以传播的疾病,如水痘、结核等,应当进行隔离预防。主要的措施是:第一,对患者进行隔离,安排在单独的房间,加强通风;针对患者的病原体,进行分开安置;进行空气的消毒;第二,进行防护隔离,医护人员在进入患者的房间时,应当戴帽子以及防护口罩。

2.3 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 在临床中,存在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打乱了体内正常菌群的分布情况,引起不良反应,增加了医院感染的风险。因此,应当合理的使用抗菌药物。临床医生应当根据抗菌药物的使用特征,可以应用窄普抗菌药物,绝不应用广谱抗菌药物。针对个体,制定用药的方案,对抗菌药物进行循环使用。

3 小 结

医院感染的常见耐药菌耐药机制复杂,分布较广,很容易导致医院感染,对于常见的耐药菌必须做好预防以及控制的工作。在临床上应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应当密切观察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注重细菌的耐药性。医师应当结合抗菌药物的用药指征,减少药物的滥用,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陈映.40例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J].浙江临床医学,2013(2):285-286.

[2] 郑晔文.医院感染中多药耐药菌的控制与预防探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4):533-534.

12.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篇十二

1结核病的传染源

有咳嗽、咳痰症状的结核患者,是结核病流行病学上的真正传染源。结核杆菌在空气可以形成大约1~5μm的颗粒随空气流动进行播散,这是结核传播的唯一途径。传染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患者痰中结核菌量多少与患者向环境中排出的结核杆菌数量,亦即暴露空气中细菌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美国国立过敏性及传染性疾病研究中心(NIAID)指出,如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每天接触8 h持续6个月,或每天接触24 h持续2个月,将有50%可能被感染结核[1]

2结核病的传染机制

当排菌肺结核患者咳嗽、喷嚏、大声说笑等情况下,会喷出大量传染性微滴,在空中水分蒸发后,重量减轻,能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随空气流动,漂浮至各处,健康人吸入肺泡后受到感染。

3三级感染预防体系

3.1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是采取管理措施减低医务工作者、患者和其他人员接触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机会,降低感染风险。

3.1.1开展本机构肺结核感染危险性评估(1)统计本机构及本机构特定区域每年发现的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数。(2)统计本机构或机构中特定区域是否存在导致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浓度上升的因素,如环境通风、中央空调、痰液收集等方面。候诊室和走廊、门诊、病房、实验室和放射检查室,这些区域都相对密闭,在此驻留过的人员较易受感染。

3.1.2制定本机构的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计划(1)制定和实施本机构的感染控制计划,尤其是关于确保结核患者及可疑者早期诊断、隔离和正确治疗的政策。(2)医务人员结核病的评价;患者中HIV流行的评价;特殊区域感染控制建议。

3.1.3开展感染预防与控制、职业安全防护技术的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医务人员都应该进行关于结核病传染和发病机制基本概念的教育,包括结核病隐性感染和活动性结核鉴别知识,结核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结核病项目中筛查的重要性。

3.1.4开展预防结核病传播的宣传教育,增加公众对结核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候诊室等处张贴宣传画。

3.2环境控制是第二级感染控制措施,目的是降低环境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浓度。在密闭狭小的环境中接触结核杆菌;环境局部或整体通气不良;污染空气的再循环;医疗设备清洁消毒不彻底;标本的非正规处理操作等。

3.2.1高危区域使用多种环境控制措施以降低空气中飞沫浓度。(1)自然通风,用开窗通风的方式移走或稀释空气中存在的结核分枝杆菌,降低飞沫传染的可能性。(2)机械通风,在独立房间或病房使用机械通风装置,能够预防污染的空气进入走廊和其他环境。(3)通过空气过滤装置移走传染性颗粒,并通过紫外灯照射杀灭结核分枝杆菌。

3.2.2消毒(1)空气消毒:①紫外灯照射消毒;②熏蒸或喷雾消毒。(2)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①用0.1%过氧乙酸或1000~2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拖地或喷洒;②桌椅门窗柜仪器设备(有特殊要求的除外)等可用1000~2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3)其他物品消毒及处理:①呼吸治疗装置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管道;②所有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使用前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③患者的医疗垃圾和医务人员使用后的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他医疗废弃物均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执行。

3.3个人防护是第三级感染控制措施,主要用于结核杆菌高度危险的区域。

3.3.1佩戴口罩(1)肺结核患者或疑似患者就诊时应佩戴外科口罩,减少带菌飞沫对周围空气的污染。(2)医务人员在接触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特别是MDR-TB患者,以及进行一些高风险操作(如做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吸呼吸道分泌物)时,均需佩戴防护性口罩。美国CDC推荐,接触肺结核患者的医务人员采用过滤效率不小于95%的N95口罩进行防护。我国《医疗机构隔离预防技术规范2008》建议,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2]。

3.3.2戴手套(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2)遵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3.3防护面罩可防止血液或其他感染性物质飞溅到眼睛、鼻子、口腔或面部其它部位。

4结论

综上所述,有健全的感染预防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整体布局及消毒处理妥当,如常开窗通风或用机械通风,净化走廊及其他地方的空气。消毒方面,通过紫外线灯、熏蒸或喷雾消毒等方式对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桌椅门窗柜仪器设备常擦拭消毒。医用垃圾按照专业的处理办法条例处理。加强医务人员和病患者的管理,对其进行感染预防宣传教育,包括结核病隐性感染和活动性结核鉴别知识,结核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结核病项目中筛查的重要性,最简单的就是可以佩戴口罩,戴手套等,以及在候诊室等处张贴宣传画,可有效避免结核病在院内的感染和扩散。归根结底,只有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及规范化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徐彩虹.浅谈结核病控制中的感染控制措施[J].结核病健康教育,2008(2):33-35.

13.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篇十三

各辖市(区)卫生局、局属各医疗单位:

为了做好我市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防止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版)》及省卫生厅《江苏省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试行)》等要求,制定了《常州市手口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指导原则》。现印发各你们,希各地、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按照原则操作。

二OO八年五月二十九日

附件:常州市手口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指导原则

附件 常州市手口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指导原则

为了做好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工作,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8版)》、省卫生厅《江苏省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应急预案(试行)》,特制定本指导原则。

一、隔离原则

(一)落实预检分诊制度

医院门诊应设立预检分诊点,将疑似手足口病患者引导至院内指定门诊就诊。院内指定门诊应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快速手消毒剂(单纯酒精制剂无效),有独立的候诊区、输液室、隔离观察室、专用卫生间等。

(二)医院应增设留观隔离床位收容有疑似症状的患者,床与床间应有适度间隔,不得相互紧邻,严禁将患者搁置在病区内的走廊中,防止交叉感染。

(三)同种病人可安置在同一病房,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者;重症患者应单独隔离治疗。

二、消毒措施

(一)医护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前后,应认真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二)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应擦拭消毒(如体温表置于有盖盒内,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冲洗晾干备用;其它常用医疗用品如听诊器、血压计、止血带等用250~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表面,清水洗净晾干后备用;注意:不可使用75%酒精消毒和来苏儿)。

(三)婴儿室应按规定设置配奶室和沐浴室。奶瓶、奶嘴(含安抚奶嘴)应充分清洗、煮沸消毒后才可使用。患者饮用水使用煮沸过的开水。若母婴同室,母亲在接触新生儿前后,必须认真洗手。

(四)对住院患者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应消毒后使用(用250~500mg/L含氯消毒液抹布擦洗);对患者经常接触的物体表面(如门把手、婴儿床栏杆、楼梯把手、餐桌等)、玩具、书籍、游乐设施、交通工具等,应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紫外线灯近距离照射30分钟。

(五)餐(饮)具的消毒:首选煮沸消毒15~20分钟,也可用250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洗净备用。

(六)衣物、被服消毒: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分钟;医护人员污染的工作服可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

(七)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无污水处理的单位,粪便可采用高温堆肥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也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旱厕可用生石灰覆盖;生活污水用250mg/L有效氯溶液作用30分钟。医院有污水处理系统的粪便及其污水可直接排入医院污水处理系统,污水排放应符合国家标准。盛放呕吐物、排泄物的容器采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清水洗净备用。病区内所有废物(包括生活垃圾及医疗垃圾)均按医疗废物处理,使用带有警示标识的双层包装物包装。

(八)被病人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污染的地面、墙面等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喷洒,作用30分钟后再擦拭或拖地,并保持干燥。

(九)使用过的抹布、拖把采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剂溶液浸泡30分钟后,清水清洗,晾干备用;未经消毒处理的抹布、拖把严禁使用。

(十)空气的消毒:加强室内的开窗通风和换气;无法做到充分通风换气的,要安装动态空气消毒设施;在无人的情况下对病房地面和台面进行含氯消毒液消毒,同时关闭门窗30分钟,然后再开启门窗通风换气,可达到对空气的有效消毒。

(十一)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三、医护人员防护

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接触隔离。进入患者区域的人员(包括医务人员、陪属与探访者)应佩戴外科口罩;认真执行手卫生标准,医护人员接触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时应戴手套,脱手套后应立即洗手或手消毒;接触无明显污染物品,可直接采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当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体内物质有可能喷溅时应戴外科口罩、穿防护服或隔离衣。

处理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及医疗废物的人员,应严格个人防护措施,佩戴外科口罩、手套,穿着隔离衣。

四、组织领导和人员培训

14.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篇十四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综合医院依据有关规定设置的ICU。

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基本要求

4.1 ICU应建立由科主任、护士长与兼职感控人员等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全面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4.2 应制定并不断完善ICU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并落实于诊疗、护理工作实践中。

4.3 应定期研究ICU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案。

4.5 应针对ICU医院感染特点建立人员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所有工作人员应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4.6 抗菌药物的应用和管理应遵循国家相关法规、文件及指导原则。

4.7 医疗废物的处置应遵循《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有关规定。

4.8 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家属宣讲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相关规定。

5.建筑布局、必要设施及管理要求

5.2 ICU整体布局应以洁污分开为原则,医疗区域、医疗辅助用房区域、污物处理区域等应相对独立。

5.3 床单元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5m2,床间距应大于lm。

5.4 ICU内应至少配备1个单间病室(房),使用面积应不少于18m2。

5.5 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6.人员管理

6.1 医务人员的管理要求

6.1.1 ICU专业医务人员应掌握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护士人数与实际床位数之比应不低于3:1。

6.1.2 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时,宜分组进行,人员相对固定。

6.1.3 患有呼吸道感染、腹泻等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应避免直接接触患者。

6.2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

6.2.1 医务人员应采取标准预防,防护措施应符合WS/T 311的要求。

6.2.2 ICU应配备足量的、方便取用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医用口罩、帽子、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隔离衣等。

6.2.3 医务人员应掌握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6.2.4 应保持工作服的清洁。

6.2.6 乙肝表面抗体阴性者,上岗前宜注射乙肝疫苗。

6.3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

6.3.1 患者的安置与隔离应遵循以下原则:

a)应将感染、疑似感染与非感染患者分区安置;

b)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采取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

6.3.2 多重耐药菌、泛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宜单间隔离如隔离房间不足,可将同类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集中安置,并设醒目的标识。

6.4 探视者的管理

6.4.1 应明示探视时间,限制探视者人数。

6.4.2 探视者进入ICU宜穿专用探视服。探视服专床专用,探视日结束后清洗消毒。

6.4.3 探视者进入ICU可不更鞋,必要时可穿鞋套或更换专用鞋。

6.4.4 探视呼吸道感染患者时,探视者应遵循WS/T 311的要求进行防护。

6.4.5 应谢绝患有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探视者。

7.医院感染的监测

7.1 应常规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部位构成比、病原微生物等,做好医院感染监测相关信息的记录。监测内容与方法应遵循WS/T 312的要求。

7.2应积极开展目标性监测,包括呼吸机相关肺炎(VAP)、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LBSL)、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多重耐药菌监测,对于疑似感染患者,应采集相应标本做微生物检验和药敏试验。具体方法参照WS/T 312的要求。

7.3 早期识别医院感染暴发,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

7.4 应每季度对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空气进行消毒效果监测,当怀疑医院感染暴发、ICU新建或改建以及病室环境的消毒方法改变时,应随时进行监测,采样方法及判断标准应依照GB 15982。

10.手卫生要求

10.1 应配备足够的非手触式洗手设施和速干手消毒剂,洗手设施与床位数比例应不低于1:2,单间病 房应每床1套。应使用一次性包装的皂液。每床应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10.2 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10.3 医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WS/T 313的要求。

10.4 探视者进入ICU前后应洗手或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1.环境清洁消毒方法与要求

11.1 物体表面清洁消毒方法如下:

a)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被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随时清洁并消毒;

b)医疗区域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c)计算机键盘宜使用键盘保护膜覆盖,表面每天清洁消毒1~2次; d)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宜专床专用; e)一般性诊疗器械(如听诊器、叩诊锤、手电筒、软尺等)如交叉使用应一用一消毒;

f)普通患者持续使用的医疗设备(如监护仪、输液泵、氧气流量表等)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g)普通患者交叉使用的医疗设备(如超声诊断仪、除颤仪、心电图机等)表面,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位患者使用后立即清洁消毒,不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h)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使用的医疗器械、设备应专人专用,或一用一消毒。

11.2 地面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11.3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ICU,空气净化系统出、回风口应每周清洁消毒1~2次。

11.4 呼吸机及附属物品的消毒如下:

a)呼吸机外壳及面板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

b)呼吸机外部管路及配件应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长期使用者应每周更换;

c)呼吸机内部管路的消毒按照厂家说明书进行。

12.床单元的清洁与消毒要求

12.1 床栏、床旁桌、床头柜等应每天清洁消毒1~2次,达到中水平消毒。

12.2 床单、被罩、枕套、床间隔帘应保持清洁,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2.3 枕芯、被褥等使用时应保持清洁,防止体液浸湿污染,定期更换,如有血液、体液或排泄物等污染,应随时更换。

13.便器的清洗与消毒要求

13.1 便盆及尿壶应专人专用,每天清洗、消毒。

13.2 腹泻患者的便盆应一用一消毒。

13.3 有条件的医院宜使用专用便盆清洗消毒机处理,一用一消毒。

14.空气消毒方法与要求

14.1 ICU空气应达到GB 15982的要求。

14.2 空气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a)医疗区域定时开窗通风。

b)安装具备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c)空气洁净技术:应做好空气洁净设备的维护与监测,保持洁净设备的有效性。

15.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篇十五

1 医院感染控制的原则

1.1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

充分认识到医院感染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 认真落实标准预防制度及手卫生制度。戴口罩和帽子换专用拖鞋, 探视时间宜短。病室内使用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机对空气进行净化和消毒, 每日查看以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对于特殊感染的患者, 应实行单间隔离分组护理, 并有隔离标示。患者所用物品应定时消毒灭菌, 医疗废物装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 器械有包装袋封扎后贴上警示标示, 有消毒供应中心统一处理。

1.2 加强医院感染培训的学习

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在临床护理操作中能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科内应粘贴洗手法示意图要求颜色醒目, 以警醒医务人员正确洗手, 科内一级质控人员定期对手卫生的正确率和依从性进行调查, 计算出手卫生正确率和手卫生执行率, 粘贴在质控墙专栏引起并认真落实执行。

1.3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尽量避免进行各类侵入性操作, 如进行必须严格执行无菌原则, 选择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 并确保置管人员无传染病等。在执行各种引流管、导管的护理操作规程, 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防止病原菌污染。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 尽可能缩短导管的留置时间, 以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无菌技术是预防感染的一项重要操作技术, 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必须严格执行。

1.4 合理使用抗生素

按照《抗生素合理使用原则》和《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应用抗生素, 对疑有感染的患者及时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如实填报并积极救治患者。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 同时注意抗生素配伍禁忌, 以免药效消失。有病情变化及时向医师回报, 以便及时调整用药, 做到抗生素使用合理有效。

1.5 严格消毒隔离定期对科内各种仪器设备进行擦拭消毒

隔离是为了防治疾病在医护和患者之间相互传播。多重耐药菌的患者, 采用单间隔离, 患者接触的医疗器械、床旁物品、室内物表均应进行严格消毒处理。机械通气使用一次性呼吸机管道, 每周更换1~2次, 有明显污染时立即更换。建立消毒登记本, 擦拭消毒并登记, 消毒液的配置浓度应为1000 mg/L。各区都应每日定时消毒, 并每日开窗通风30 min。特别是有感染的患者一定要做好终末消毒处理。

1.6 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应实行双签名, 由专人回收, 定点放置, 特殊感染的医疗废物袋外应粘贴特殊感染标示。以免混放。回收后应粘贴标示并结扎。感染与非感染分开放置。由专人负责统一回收运送处理, 并进行登记、交接签名。

1.7 完善医院感染的相关工作

做好每季度的环境卫生学监测工作及手卫生细菌学的监测, 定期由医院感染专职人院进行监测并追踪结果及时报告。发现可疑感染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采集样本送检, 根据检验结果督促开具合理的抗生素, 护士应严格按照医嘱给药, 及时观察药物疗效并告知医师。科内每周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学习, 严管患者家属的探视工作。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化优质护理服务, 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前提下, 积极治疗原发病, 加强支持疗法, 让患者尽快恢复, 提高治愈率, 定期进行随访。开展好三导管及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每日对三导管留置的必要性进行评估, 尽量减少使用天数, 积极开展三导管目标监测工作, 以持续降低感染率。科室定期督导, 感染管理科工作人员择期检查, 齐抓共管切实落实。

2 小结

预防重症监护室感染必须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实施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病, 加强营养, 增强机体抵抗力。认真落实三导管的预防控制工作, 切实执行手卫生制度, 切断传染源, 保护易感人群, 遵守抗菌药物使用相关规定, 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建立细菌耐药检测系统, 加强支持疗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做好环境卫生监测工作, 完善相关的管理体系, 提高患者治愈率, 从而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摘要:通过对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及监护室特殊状况的分析, 制定可行措施, 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分析重症监护室的特殊布局及患者的病情, 提出落实手卫生及相关消毒隔离措施, 使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率明显下降。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参考文献

[1]孔阳英.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和耐药控制.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9) :1047-1048.

[2]郭润萍.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护理.基层医学论坛, 2009, 3 (3) :231-232.

16.新生儿科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篇十六

【关键词】医院感染;保洁员;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60-02

医院保洁员不仅承担着繁重的日常清洁卫生工作,而且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也是冲在第一线和医务工作者一起捍卫生命的安全。我院是一所大型的三级综合医院,全院共有80余名保洁员分别工作在临床医技各科室,每天频繁的接触各科污染物品,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直接或间接地成为各种病原菌的携带者和传播者。

l 现状

l.1 重视不够制度不健全 大家普遍认为,保洁员的工作只是做好清洁卫生,处置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等琐事,与医院感染工作联系不大,因此对保洁员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保洁工作虽由专业的保洁公司承担管理,但由于保洁员未进行系统专业的规范培训,对医院感染知识掌握甚少,导致医院感染管理存在漏洞。另外,尚未建立有关保洁员特有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或者是有制度但不健全。

1 . 2 知识培训不到位 保洁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年龄偏大,待遇偏低,导致人员流动性大,使系统培训控感知识存在一定难度。医院组织的许多大型培训,如《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等法规、标准,常常因保洁工作繁忙而难以参与到位,导致管理教育滞后。由于缺乏对医院感染知识的了解,对预防感染的操作方法认识不清,容易造成工作流程不科学。

1 . 3 缺乏洗手意识 保洁员的工作繁忙,且大多数不了解正规的洗手程序,洗手观念淡薄。常常接触了污染物品的同时又接触清洁物品;在进行长时间的保洁工作中,洗手次数却很少,形成“接触一污染一携带一传播”的过程,极容易形成交叉感染。。

1 . 4 医疗废物处置不当 医疗废物处置管理有漏洞,对严重的污染物不能正确处理,造成污染面不断扩大,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区分不明。使用过的抹布、拖把没有按要求分区使用,混合使用的情况较普遍。

1 . 5 防护用品不到位 医院对保洁员发放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洗手液、工作服等,数量有限,不能及时更换。特殊时期的特殊防护用品很难到位,比如发热门诊工作的保洁员,在甲型H7N9 流感流行期间,就不能及时领到隔离衣、N95医用口罩;医务人员接种流感疫苗时,却又忽略了保洁员这一弱势群体。

2 对策

2 . 1 建立制度加强管理 要建立、健全保洁员的《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 洗手制度》 、《 医疗废物管理制度》 、《 消毒隔离制度》 、《 安全防护制度》 并将制度做成醒目标牌挂在保洁员工作区域的墙上或者是制作成专用小册子,每人一本,方便使用。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医院控感科、临床各科护士长及保洁公司共同参与,形成多重管理模式。在明确了工作性质和职责的前提下,做到每月一大查,每周一小查,平时随机查的方式相结合。考核他们消毒液浓度的配制;拖把、抹布是否按区域分开使用;是否规范洗手:各种标本是否按要求处置;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是否分类清楚;各病区卫生是否达标等内容。做到勤检查、勤指导、勤总结、勤整改,共同努力使制度工作落实到实处。

2 . 2 强化知识培训提高保洁员素质 首先要加强思想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其工作质量与患者的身心健康,疾病康复,医院环境和医院感染的密切关系及重要性,认真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培訓方式灵活多样,采用多媒体、板报、宣传册等形式不断循环强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培训内容,便于理解和接受。对医院感染工作相关的实践操作应做重点培训。

2 . 3 规范洗手增强洗手意识 手卫生作为一种最基本、最简单易行的有效预防与控制病原体传播的手段,是降低医院感染最有效的措施。有研究表明,加强手卫生可降低40%的医院感染,降低30%一40%的耐药菌感染。因此,要求保洁员每次工作前后都要认真进行规范洗手。特别是接触高危物品时,必须戴手套。一次性手套使用摘掉后立即洗手或是有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再洗手。

2 . 4 加强劳动保护保障工作安全 医院与保洁公司签订合同时,要有明确规定,保洁员所有劳保用品应由责任人员发放到位。根据工作需要,不仅要发放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洗手液等常规劳保用品,如隔离衣、口罩、帽子、防护围裙、手套、工作鞋、手消毒液等。还要对长期工作在感染科、检验科等高危科室的保洁人员每年进行免费体检,给予必要的乙型肝炎疫苗注射,确保他们的身体健康,杜绝他们自身成为病原体传播者。

3 结论

通过建立健全有关保洁员的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采取有效的消毒隔离制度,规范洗手,保障职业防护安全以及有力度的监督等方式来加强对保洁员的管理,不仅能给医院带来清洁舒适的医疗环境,更对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丽琴,王淑珍,贾仕林.基层医院外聘保洁人员的职业危害调查与防护,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胡萍波.加强工勤人员管理控制医院感染,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3]冯笑峰,赵玲华.手部卫生与患者安全,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7.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篇十七

写在课前的话

多重耐药菌是医院感染和控制的重点,也是社会最近比较关注的话题,耐药菌的防控也越发重要。包括监测、分析来源,类型,以便制定相关控制治疗措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将知晓耐药菌防控的常见问题有哪些,明确耐药菌防控的内容和要求。

一、细菌研究发展史

(一)百年细菌学史

细菌在35亿年前就存在于我们的地球之上。这么多年来和我们人类共生共

存。

古希腊哲人德谟克利特曾经说过,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物会引起疾病。这种说法在 2000 多年前被人们斥为异想天开。因为当时人们根本无法去了解肉眼所看不到的世界,也不了解人为什么会得病。

从细菌学的发展史上,有几个重要的人物,他们为细菌学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665 年,英国的罗伯特·胡克用自己设计制造的显微镜观察的时候,发现在树木中的切片的有很多小室,状如蜂窝,称为“cella”,这是人类第一次看见细胞。

1674 年,荷兰的布商列文·胡克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高倍显微镜看到了完整的活细胞。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日常喝的牛奶是所用的巴氏消毒法的发明人----法国微生物学家和化学家巴斯德,他是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也是巴斯德第一个成功的制造了疫苗用于疾病的预防。

(二)划时代的发现 以前很多病人莫名其妙的是死去了,人们无法知道发病的原因,也找不到治疗的办法。直到 1928 年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让人们对感染性疾病有了第一个治病的根本手段。

(三)耐药菌的出现

但是在青霉素发现仅仅 5 年以后,青霉素对一部分葡萄球菌就不起什么作用了。那时候人们对耐药的机理还没有什么认识,只是不断的去研制新的抗生素来对抗越来越多的致病菌。很多细菌在新的抗生素的作用之下,逐渐的被人类所制服,但是细菌也在进行着自己的努力,通过变种来进行抵抗人类的进攻。所以人类虽然在不断的发明新药,同时也在造成细胞细菌新的变种,也可以某种意义上说,是人类在不断发现新的抗生素的同时,在促使对手自身进行改进,是我们逼迫着新的细菌越来越多。那么这场竞赛就在这种不断升级的斗争中进行着。

现在我们知道很多疾病都是由细菌引起的,如果说昆虫、老鼠只是和人类争

夺粮食的话,那么细菌却是在和人类争夺生命。那么我们应该怎么面对细菌呢?

(四)细菌的协同进化理论

达尔文对人类进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经提出过协同进化学说,根据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免疫力有着广泛的差异,免疫力低的人被传染的机率就比较大,能留下后代的总是一些免疫力强的人,其后代免疫力就越强,这也是自然界对人的自然淘汰。那么一代又一代很残酷,也是很仁慈的自然选择,造成人类越来越强大,免疫力也越来越强。但是在人类强大的同时,在微生物世界里,也是传染性强的细菌更容易生存下来,所以细菌的传染性也越来越强。这就是达尔文所提出的协同进化,对每一类生物都是如此。

二、细菌的认知

(一)前人对细菌的认识 医疗界曾声称战胜了传染病,但变成了幻觉。” ——舍温•纳兰德《死亡的脸》

有迹象表明,细菌是“聪明的小魔鬼”,其活动之诡秘连科学家也从未想到过。——斯特利•法尔科

抗生素的使用在有记载的生物学史上空前地激励了进化变革。——斯图尔特《抗生素的悖论》

年代人们的感觉是我们已经征服了每一种传染病。——托马斯•比姆博士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真的完全认识清楚细菌。在日常的治疗中,可以知道病人是因为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但是医生通常在没有证实细菌感染之前就开出了抗生素。每一次使用抗生素,都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耐药性其实是人类自己造成的,对抗生素的滥用,加速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抗生素不是万能的灵药,其实这一点每个人都清楚,特别是医务人员。

(二)耐药菌株检测及来源分布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检测网,目前一直在对全国的耐药情况进行着监测,下面图片是 06年-07年监测的结果。在这个,临床分离细菌的数目是 10.8 万株,其实革兰氏阳性菌占 30%,其他 70% 是革兰氏阴性菌。

从细菌的来源看,列在第一位的是痰,其次是尿,分泌物、引流液、脓和血液标本。在我们国家感染性疾病仍然以呼吸道感染为主。

从全国各地区分离细菌的情况来看,MRSA 的发生率不管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或西南地区目前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数量,至少都在 40% 以上,那么 ESBLs 的发生率目前来说各个地区虽然说有一定的差异,但是最低的也达到 15% 以上。

(三)细菌菌株分类及耐药率

革兰氏阴性菌的分布,最多的是大肠埃希菌,占 28%,铜绿假单胞菌占 18.3%,肺炎克雷伯菌占 14.1%,鲍曼不动杆菌占 10.2%。

革兰氏阳性菌的分布中,以葡萄球菌菌属为主,第一位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占 26.8%,其次是表面葡萄球菌,占 15.4%,溶血性葡萄球菌占 20.7%,其他的葡萄球菌占 8.2%。

细菌耐药率的分析,对大约 2 万株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所做的耐药性分析中,除亚胺培南、头孢哌酮加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巴唑坦外,其他的抗生素耐药率都在逐渐升高,甚至有的已经达到 70% 以上,平时用的比较多的,头孢二代,头孢呋辛耐药率是 62.3%。

对大约 1 万株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分析来看,也仅仅是对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巴唑坦耐药性较低,而对头孢呋辛的耐药性达到了 45.9%。

对近1.4 万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率分析来看,整体上包括头孢哌酮加舒巴坦,耐药率也达到了 20% 以上。整体来说耐药率都是在 20%-30%。

对 7600 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分析,耐药率也是比较高的,很多抗生素都达到 40% 以上。对大约 1 万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析可以看出,除万古霉素、替考拉宁以外,其他的耐药率都很高,甚至达到 70%-80%。

三、多重耐药菌常见问题

(一)多重耐药定义

多重耐药,简称 MDR,指对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抗菌药物耐药,如果现有的或者可以获取的所有的抗菌药物都耐药,称之为 TDR,即泛耐药。

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或者肺炎克雷伯菌,对以 7 种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单环类、喹诺酮类、氨基耐类和多粘菌素类药物中,至少 5 类耐药,称之为 MDR,多重耐药。如果对上述 7 类抗假单胞菌抗生素均产生耐药称之为 TDR,称为泛耐药。

多重耐药是指()?

A.对现有所有抗菌药物耐药

B.对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C.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D.对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A.对现有所有抗菌药物耐药 B.对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C.对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D.对一种或一种以上不同种类抗菌药物耐药

近年来多重耐药传播形势越来越严峻,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

一,对此,医院采取了那些应对措施?

最近从新闻报道中报道,“超级细菌”来了,给社会了造成了一定的恐慌。

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多重耐药菌防控是医疗卫生工作的一部分,医务人员通过对耐药菌的监测、分

18.医院感染预防措施范文 篇十八

一、空气消毒

病房:以自然通风为主,每周用艾叶空气消毒1次,流行季节隔日1次。室内活动室:每天1次,以12㎡房间燃烧2根艾条,燃烧1小时后通风。治疗室:在密闭门窗、打开抽屉、柜子、室内无人条件下,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1小时(30W紫外线灯,在1.0米处的强度>70 uW/cm2),每天照射1次。

二、紫外线照射消毒与监测

紫外线消毒注意事项

(1)在使用过程中,应保持紫外线灯表面的清洁,一般每周用75%酒精棉球擦拭一次,发现灯管表面有灰尘、油污时,应随时擦拭。

(2)用紫外线灯消毒室内空气时,房间内应保持清洁干燥,减少尘埃和水雾,温度低于20℃或高于40℃,相对湿度大于60%时应适当延长照射时间。

(3)用紫外线消毒物品表面时,应使照射表面受到紫外线的直接照射,且应达到足够的照射剂量。

(4)不得使紫外线光源照射到人,以免引起损伤。

(5)紫外线强度计至少一年送校验一次。

(6)紫外线灯管照射强度监测每2个月一次,新灯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90UW/C㎡,使用中的旧管照射强度不得低于70UW/c㎡。

三、消毒液的更换与监测

(1)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及时进行更换与监测,并作好记录。(2)化学监测要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常规情况下“84”液、过氧乙酸应每日更换并监测,2%戊二醛液每周过滤、每半月更换。

(3)更换后均要进行监测,浸泡消毒灭菌时被消毒灭菌物品须完全浸没在消毒灭菌液内并将关节部位打开。

(4)浸泡物品须记录浸泡时间。

四、无菌技术与无菌药液

1、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用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一人一用一废弃。一次性无菌物品要拆去外包装盒再放入无菌柜。

2、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禁在感染处穿刺。掌握重点部位院感预防与控制措施,包括导管、导尿管等均须在病历上清楚记录起止时间和有无相关感染症状、体征。

3、常用无菌敷料缸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盛持物钳的干筒有效期为4小时。筒上标明有效时间。络合碘,酒精,双氧水等溶液,开启后要注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1周。棉签开包后有效期为24小时。快速手消毒液,开启后注明开启日期,有效期为1周。

4、开封的无菌包未被污染有效期为12小时,铺好的无菌盘有效期为4小时。

5、抽出的药液和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不得使用,未用完时须放在无菌盘内,不得随意放在桌面上。已开封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6、血库取出血输完后包装保留一天,以备查对。输完血的血袋应包装好后才能放入冰箱内。

7、皮下注射的胰岛素开封后放冰箱内冷藏保存,有效期为1月。

五、一般物品清洁与消毒

1、办公室、处置室的桌面和台面,每日消毒液抺洗一次,柜内和抽屉随时清理,并每周消毒一次。病历架、每班整理1次,每周消毒擦拭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一次。保持病历资料的整齐与清洁。办公室地面,每日2次拖地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墙面,每半个月抹洗1次,无污迹。玻璃窗、每周抹洗,透明无污迹。天花板、每周打扫,无灰尘无蜘蛛网。空调过滤网每月清洗1次。库房每班清理,清洁整齐。

2、处置室配置:

2(1)锐气筒带密封功能,医疗废物垃圾桶3个(分别盛放一般废物、感染性废物、空玻璃安瓶废物),空塑料输液瓶垃圾桶,均使用黄色垃圾袋,每天倾倒更换,垃圾存放在医疗废物暂存室。生活垃圾桶用黑色垃圾袋、有3/4立即更换。装垃圾的桶确保清洁、无臭、每周消毒一次。

(2)拖把要分室配备,标识清楚,无臭味,每周消毒一次,统一悬挂。(3)浸泡消毒桶,每日更换消毒液1:100-200的“84”,压脉带浸泡30分钟后,清洗沥干,放压脉带缸备用。

3、治疗室台面每班消毒液抺一次,弯盘、治疗碗、用后立即浸泡消毒。治疗室柜内和抽屉随时清理每周抺洗一次。保持内、外面清洁整齐。地面保持清洁干净,无污迹,冰箱每周清洁,除霜,物品摆放整洁有序。

4、口服药杯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干净,晾干备用。

5、各种推车、担架、输液夹板、每周用1:200-1:100的“84”液消毒液抺洗一次。盛压脉带、输液帖的缸每周高压灭菌一次。

5、接触皮肤的一般诊疗用品如血压计、听诊器保持清洁,血压计袖带若被血液、体液污染,应在清洁的基础上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后再清洗,晾干备用。

6、电子体温计每次使用后用75%酒精棉球擦拭消毒。体温表一用一消毒,每次测量后用75%酒精或用洛合碘浸泡消毒30分钟,清水冲洗擦干备用。洛合碘每周更换2次,酒精每天更换,体温表应浸没于消毒液中。盛装容器每周消毒至少1次。

7、仪器遵循仪器使用说明书清洁消毒,如无特殊可用75%酒精擦拭消毒。使用酒精棉球擦拭时,棉球不能过湿,以免液体流入仪器内损坏仪器。

8、病人的餐具消毒应统一由配膳室收回、按配膳室餐具清洗、消毒常规处理、传染病人餐具应单独处理、个人专用。清洗去污后煮沸30分钟或流通蒸汽 3 消毒30分钟。或1000mg/L氯消毒剂消毒浸泡30分钟(消毒后清水冲洗)保存备用。

9、湿式扫床,一床一巾,病人的衣服、床单、被套每周更换一次,有污湿随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的被服。按感染与否合理安置病人。

10、病人出院、转科、死亡后要进行终末消毒一次,枕心、棉絮、床垫采取紫外线照射或熏蒸消毒,床、柜、椅、地面、墙壁用1:200-1:100的“84”液抺洗。

11、吸氧装置一人一用一消毒,鼻导管、鼻塞每班更换一次。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先清洗,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再清洗干净,晾干备用,干燥保存。湿化液必须使用灭菌水,每天更换。吸引瓶等一人一用一消毒,若连续使用,应每日更换。

六、医护人员手的卫生

1、洗手指征

(1)接触病人前后,尤其是在接触有破损的排放、黏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1)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3)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4)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感染性疾病病房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5)在同一病人身上,当从污染操作转为清洁操作之间。(6)戴手套之前,摘手套之后。

2、洗手的步聚:按七步洗手法。

3、手的消毒指征(1)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2)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3)接触每例传染病人和多重耐药菌株定植或感染者之后。(4)接触感染的伤口和血液、体液之后。(5)接触致病微生物污染物品之后。(6)双手需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4、治疗、检查、手术、换药、开饭、发药等应带口罩,口罩应盖住口鼻部,用过的口罩应及时处理,脱口罩后应立即洗手。不可将口罩存放在口袋内或挂在颈上、胸前反复使用。

5、戴手套 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洗手保洁,可不必戴手套。应用一次性 4 清洁或无菌手套为好,用过后放入污物袋。戴手套并不能替代洗手。

七、医疗垃圾严格分五类放置

1、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1)病人的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棉签、棉签、引流棉条、纱布及其他各种敷料。(2)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及废弃的被服(3)隔离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被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4)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及各种废弃的医学标本的血液、血清。

2、病理性废物—— 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包括:手术及其他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的人体组织、器官等。医学实验动物的组织、尸体;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蜡块等。

3、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包括:医用缝合针、针头、各类医用锐器,如解剖刀、手术刀、备皮刀、手术锯等。载玻片、玻璃试管、玻璃安瓿等。

4、药物性废物 ——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包括: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如抗生素、非处方类药品等。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如:致癌性药物、环孢霉素、环磷酰胺、苯丙氨酸氮芥等;可疑致癌性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阿霉素、苯巴比妥;废弃的疫苗、血液制品。

5、化学性废物(是指具有毒性、医疗废物盛装包装袋: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化学物品,如废弃的化学试剂、化学消毒剂、汞血压计、汞温度计等)。

(1)黑色包装袋:收集生活垃圾及未被污染的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的外包装(非医疗垃圾)。

(2)黄色包装袋:收集感染性废物(包括高压处理后的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菌种保存液高危险废物)、病理性废物及少量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

(3)红色包装袋:收集放射性废物。

5(4)利器收集盒为硬质、密封、非PVC塑料。密封后不能再打开,有规范标识的盒子。用于手机注射器与针头、刀片、玻璃安瓶玻片等易损伤包装的利器。

八、医疗废物运送与暂贮存要求

1、周转箱是经密封包装的医疗废物的专用硬质容器,运送包装好的医疗废物。

2、医疗垃圾放在医疗废物暂存室,不得露天存放,存放点应加锁,并设专人负责管理。

3、做好登记,内容包括来源、种类、重量和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及交接人与经办人双签名等,登记资料至少保存3年。

4、按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容器内,确保包装物或容器无破损、渗漏和其他缺陷,破损的包装应按治疗废物处理。

5、废物盛放不能过满,大于3/4时就应封口,封口紧实严密,注明科室和数量。

6、分类收集,禁混、禁漏、禁污(利器放入利器盒内,非利器放入包装袋内)。

7、运送时防止流失、泄露、扩散和直接接触身体;运送医疗废物应使用防渗透、放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各种包装和运送工具应有专用医疗废物标识。

8、对垃圾暂存室的设施及时清洁和消毒处理,禁止转让买卖医疗废物。

9、存放的医疗垃圾应及时移交给医用垃圾处理机构,存放时间夏季不得超过2天,冬季不超过2日。每日工作结束后对运送工具进行清洁消毒。

10、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发生时,应在48小时内及时上报卫生主管部门;导致传染病发生时,按有关规定报告,并进行紧急处理。

上一篇:普法考试系统下一篇:二十年后回故乡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