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雀》语文的教学反思(共15篇)(共15篇)
1.《灰雀》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一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主要讲的都是发生在名人身上的不平凡小事,从他们这些小事中,使学生感受到他们的不平凡。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朗读课文和学习生字、指导书写两个环节。在第一个环节中,我首先运用多媒体出示“自学指导”,告诉大家按怎样的步骤一步一步地深入学习课文,也为学生传达一个信息,课文的学习都可以按这样的步骤。在检查朗读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读出感情,并说说理由。我读出我喜欢的语句,并示范读,给学生做了例子。但这里我没能说出自己喜欢的理由,导致学生在说理由时,不知从何说起。
第二环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应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多花些时间让学生介绍识字方法,并把生字用课件展示它的结构、偏旁等,帮助学生记忆。
整节课中我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我在让学生一齐读课题时,学生把整篇课文一齐读了一遍,在他们读完后,我告诉他们没按老师的要求去读,应听清老师的话,养成认真听讲的习惯。在书写生字时,告诉大家不但要用识字方法记忆字形,还要在书上描红,了解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出干净、漂亮的字来。
《灰雀》一课中,学生对这几句话,不容易读出味来:“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一定会飞回来!”于是我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来对着我读──我现在是列宁,学生读“一定会飞回来!”我摇头,还说真的会飞回来?学生马上又着急地再读,“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在争辩中,读出味来了。
2.《灰雀》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教学反思是教师提升专业素质的必然选择
反思就是教师立足于现在的课堂, 注意研究和解决自身与新课程教学目标等之间的问题, 实现由理论———实践———理论的过程。我们虽然了解很多的教育理论, 但真正在实践中能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有时候很难说, 必须要学会研究, 让理论“本土化”, 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古代的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在做人处世方面, 我们要学会反思, 使自己更加成熟、更加练达。同样, 在教学中, 我们也必须学会反思, 实现由计划的课堂教学到关注课堂反馈信息, 再到及时进行反思, 总结经验教训, 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达到由实践到理论的内化。通过反思, 可以使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很快地成长起来。在教学中常常反思, 可以使教师对教学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由实践活动上升为理论, 拓展知识面, 有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向实践型、专家型、学者型教师迈进。
二、教学反思的两个核心问题
在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中, 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为本。基于此, 反思的核心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否合理, 二是教学手段是否恰当。
教学是有目的的活动, 在学科目标之下, 每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目的。如何将需要培养的学科素养分解落实到每节课中, 教学目标与目的的设置显得非常重要, 要做到合理, 过于难或过于简单, 都会影响教学效果, 另外也不能违背教育的规律性,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 在吃饱的同时还要吃好, 即考虑教学内容的适当, 做到有效教学。
教学手段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的使用、师生关系等, 选择合理恰当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把学习能力、生存能力还给学生, 学生能做到的, 教师绝不代替, 让学生投入课堂、体验课堂、感悟课堂、享受课堂。
在新课改教学中, 由传统的重“教”到现在的重“学”, 反思具体应注意下列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们可以自主完成的事教师代替了吗;在这节课上学生有多少思维空间;在这节课上学生有哪些情感体验;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得了哪些生存能力;有多少学生得到了个别指导与激励;创造了多少学生表现、体验成功的机会;课堂上能几次看到学生开心的笑脸;这节课解决了上节课的不足吗……教师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 对自己的教学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自我认识。
三、教学反思的具体操作及意义
大多数人认为, 教学反思是在课后进行的, 事实上, 我们如果仔细研究的话, 就会发现, 教学反思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备课时, 根据自己已有的教育教学常识、职业习惯, 以及对学生学科基础的了解等, 确定教学目标、重难点, 这说明从备课开始就有了反思的性质。课堂教学活动一开始, 有时候教师辛辛苦苦的备课, 可能因为个别学生的反应或一些突发情况, 教学情境发生了改变, 教师也就不可能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了, 必须要有敏锐的反应, 及时反思, 调整教学策略, 然后根据不同的策略特点, 设计、安排教学形式。在新课程背景下, “对话教学”“互动教学”“生成教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问题教学”“参与教学”“体验教学”“开放教学”等等新教学形态, 教师可以尝试着进行灵活转换, 使课堂不再呈现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还学于生”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 在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的同时, 教师自身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 教师就应及时反思, 反思自己知识方面的不足, 对于自己的薄弱知识点还是应尽快补上来;我们培养的是终身学习的人, 终身发展的人, 当然自己首先要成为这样的人, 做到“与时俱进”。比如网络新技术自己能不能在课堂熟练操作、灵活运用等等, “打铁还需自身硬”, 对于自己应该具备的技能和素质, 用积极的开放的心态去学习去提高。
人们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设计得再好, 实践中也不可能十全十美, 何况教学中还有很多的未知性和偶然性。所以, 教学结束后, 就应及时分析总结, 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避免以后再遇到相同的情况时重复这种失败。学生的利益 (生存能力、情感体验、成功体验等) , 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 教育的精神 (以人为本) , 包含了这三方面的教学方案是否合理, 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以及师生关系等是否有缺陷, 用批判的眼光进行反思, 对照新课改的要求, 从而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继而研究探讨这些问题, 以达到最后解决问题的目的。当然, 在听别人课的时候, 在集体备课的时候, 在与其他教师交流讨论的时候, 都应该有所反思, 对照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学习别人的闪光点, 总结经验教训。
另外, 在批改作业、作文、周记时也应改变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与学生进行平等的真诚的交流, 了解学生, 及时地帮助鼓励学生走出困境。同时反思自己对待学生的言行态度等, 尽量避免因自己一时的冲动, 造成学生心灵的伤害或一些不必要的误解, 如能及时发现, 应尽量做出补救, 亡羊补牢还是有必要的。
3.《灰雀》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三
《灰雀》是小学语文人教新课标第五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而如何使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则成为学习本文的难点,本节课的设计为第一课时。有以下几点反思:
1.在导入部分,我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课文,唤起他们已有的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新课文的兴趣。
2.在识字、识词的过程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与工具书一同来帮助学生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以优带差,资源共享等多种方式,不但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热情,也让优等生体验到了快乐。最后是全班进行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达到了局部带动整体的目的。在层层递进中,使学困生掌握了基础知识,优等生讲解了知识,从而达到了“学困生能吃饱,优等生能吃好”的目的。
3.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初步具备收集处理的有信息的能力”,课前我收集了一些灰雀的资料提供给学生,虽然这样做加强了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的知识整合。从课堂教学的反馈来看,让学生自己多渠道、多途径地收集资料,效果会更好。
4.《灰雀》教学反思 篇四
——《灰雀》反思
今天执教了《灰雀》,在上课前认真研读了文章,写下了《灰雀》简析。
初读课文时,感受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男孩的尊重,理解,但是感觉还不够。
文章要能读长,就是抓住文章的空白点。如:在感受列宁喜爱的句子中“他在周围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找遍”就是个空白点。是怎样的找法?公园中的树林找遍了,树林中的每一棵树找遍了,每颗树上的树枝找遍了。那得要花多长的时间,仰多久的头?
在学习列宁和男孩的对话时,我分析了男孩的心里变化过程,从心虚→本想讲但又不敢讲→肯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是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关心。如果在这时比较列宁和男孩对灰雀的爱一样吗?生交流能领悟到对动物真正的爱是给他自由。有种爱叫放手,放手让灰雀回归树林。重新获得快乐和自由,放手让小男孩知道尊重生命是件多么美好的事。
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因为孩子诚实。为什么诚实就不问他了?因为他相信男孩,理解孩子。
解读文本除了让学生读出字面意思,还要能让学生形象地见出画面,直观的感受到情感,生动地体会到意境。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而学生也只是理解却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同时,语文的魅力、文本的意境、文本的美也往往是通过形象传达出来的,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一个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不能解读出形象层,不能形象地、直观地、生动地呈现出文本的内涵,那么就说明他的解读是失败的。所以说“研究文本有多深,课堂教学就能走多远。”
这节课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大家一起共同探讨,深入地理解了文本。
这节课不足的地方是:
①个性化的朗读不够。如:在体会对话时,我只进行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还可进行指名体会读。在读中体会生提出的问题:列宁看出是男孩儿把鸟带走了吗?这时我补一句:列宁为什么不戳穿男孩儿呢?生明白了列宁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
②生爱提问,许多学生都提出了自己不懂的问题。但在自己提问之前应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尊重别人。
③当生提出的问题较多时,应一个个的解决,同一问题一起解决。
④课堂上趣味性不够。
⑤语用在这节课上落实不够,我应该让生写一写。可喜之处:
①生会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有了一种碰撞对抗的学习氛围。
②参与的面比较广,(但不是全面)这是一个难题。
③交流(十组)有序些了,知道从前往后,一段一段的交流。交流之后能说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关键词语,再朗读体会。交流又比较明确。
5.灰雀教学反思 篇五
首先,入题:由“雀”字入题,解释“雀”由下面的“隹”可知,是一种短尾巴的小鸟,这样孩子们在写的时候,就不会出现先写“少”再写下面的部分,明了字理,孩子们对字的掌握自然就牢固了。再由“雀”引出“欢呼雀跃”、“鸦雀无声”,由识记就转化成的运用。
其次,入文:我让孩子们先默读整篇文章,再以课后最后一道题为抓手,让他们画出能体现出列宁和小男孩喜欢灰雀的句子,细细揣摩。紧接着,除去旁白,师生合作读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让孩子们走进人物。
第三,难点突破:我觉得本课的难点就是如何通过小男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悟出男孩子的心理活动,我学习了薛老师的课堂实录,又结合了我在上一年级《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小侦探”这一环节,在本课我设计了“找证据”这一环节,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小男孩捉走灰雀”的证据,并说明理由。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孩子们也基本掌握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来揣摩人物心理。
最后,遗憾:由于课堂时长所致,只让孩子们默读、分角色对读,课下我又思考了,其实还可以让孩子们通过找时间词,来确定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三大部分,让孩子们自由读,这样带着目标的读也自然学会了给课文划分部分,同时可以为下一篇略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中要求的找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做一个提前的铺垫。
6.“诗意语文”教学问题的反思 篇六
关键词:诗意语文,教学问题
自从2004年王崧舟老师首倡“诗意语文”以来, 对于诗意语文教学的探索一时风生水起, 百花齐放。特别是一线的广大年青教师都注重对语文教学“诗意”的追求, 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 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值得我们深思。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思维的狭隘化
教学中, 语文教师的思维活跃程度往往决定了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 一名思维狭隘、视野逼仄的教师, 是不可能给学生呈现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语文教学又是一种生成与预设的教学艺术, 它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地创新与发现教学中的“亮点”, 没有灵动的思维是难以做到的。
在诗意语文教学中, 一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诗意语文的理论内涵, 为了追求教学上的新颖奇特, 刻意在教学过程中演绎“诗意”。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营造诗意, 过分注重语言措辞的华丽, 无论是导入语还是讲述语都硬与诗歌牵连, 看似文化韵味浓厚, 实则是华而不实, 致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有的教师对诗意语文理论的理解片面化, 认为所谓的诗意语文就是用诗化的语言营造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环境, 让学生沉浸其中, 希企教学的“诗意盎然”。其实, “诗意语文不是语文中的诗歌教学, 也不是把语文当诗来教, 也不是教师的语言像诗一样美, 当然更不是把学生培养成诗人。”
因此, 教师如何克服自身思维的狭隘性;如何正确认识诗意语文的理论内涵;如何在教学实际中突破教材本身的局部知识, 将文本与广阔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都是教师必须正视的, 也唯有如此, 诗意语文才能在实际中获得更为有效、广泛的应用。
二、教学课堂的模式化
现代语文教学中的课堂主要由导入—讲述—提问—讨论—总结与反思等几个环节构成, 当然, 每一个环节在具体实施中又总是充满各种变化与衍生, 使得教学过程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循序渐进”, 又能够使得课堂“突显惊喜”。
诗意语文的践行者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也形成一套彰显自我特色的教学课堂形式, 如王崧舟就把课堂当成师生之间的一场交流互动、富有情趣的对话过程, 他认为对话时教师不仅能够有效地讲解文本, 引导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领会, 同时也是对文本价值的再发现, 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也有助于教师自我认识的深化。周益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阅读的效用, 认为教学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并使之通过阅读获得一种意义的理解, 因此, 在他的课堂中, 阅读、朗读成为一个核心环节。
总体上来说, 诗意语文在教学上虽然极力反对模式化, 认为诗意语文在教学上应该总是伴随不同的教学情境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 是灵活多变、富有生成性的。
尽管诗意语文一直强调教无定法, 但在教学实践上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具体来说它表现在把课堂细分为:提炼教学主题—构思教学活动—激活教学现场—实施感性对话—点评反思教学。其中前两个环节是在教学之前完成的, 它要求教师对文本精心细读, 搜集丰富的资料, 确定教学的突破点, 中间两个环节是在教学中完成的, 它特别倚重教师的教学能力, 要求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 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反应, 通过对话,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兴趣, 重点训练他们的思考能力, 涵养他们的情感, 推动学生的自我实现。教学的点评与反思则是对自己教学活动的一种审视与完善, 及时总结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
通过比较, 我们发现诗意语文在课堂教学上的主要特色就是强调师生之间的对话, 并且把这场对话当成教师、学生双方相互实现、相互提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 强调语文的感性特征, 弱化传统的词句篇章的理性分析, 推崇学生的情感培养;由此“对话”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虽然, 这种对话式教学并不是诗意语文特别发明的, 它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也随处可见, 甚至可以追溯到孔子与苏格拉底。但无可否认的是, 对话教学模式普及与诗意语文关系匪浅。值得注意的是, 这种教学模式尽管有其优点, 然而把课堂教学当作一场对话过程, 只重视学生的感性思维培养, 挖掘文本的价值内涵而忽视了学生其他能力的锻炼, 特别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总是围绕教师的问题而展开, 缺少自我发现与团体合作, 使得教学也显得有点单薄。当前, 这种对话教学模式在诗意语文教学实践中得到推崇并大力实行, 实际上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
三、教学内容的单一化
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王荣生教授说过要知道“怎么教”首先要确定“教什么”。什么可以成为语文教学内容一直也是见仁见智。王松泉提出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因素的系统, 主要包括语文知识教学、语文技能训练、文化素质培养、语文实践活动等要素, 形成以培养语文能力为主线, 以全面提高语文素质为终归的整体构建思路。诗意语文主要以对话作为训练的主要方式, 侧重于学生的言语能力的培养和精神世界的滋养。
因此, 在教学中, 诗意语文的教学内容也显得比较单一。首先在知识层面, 它忽视甚至轻视语文知识教学, 认为语文不是知识的殿堂而应该是“语言的海洋”, 反对课堂上的那种知识讲授, 然而一味忽略知识的积累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在实际生活中缺少应用的基础;在语文技能训练方面, 诗意语文重视言语能力的培养, 强化学生的朗读, 增强学生的表达意识与能力都是极有见地的, 但是在书写与口语交际方面, 诗意语文的教学则显得比较空白;在语文教学内容上, 诗意语文也存在涵容性狭小的困境, 许多教师也只能在那些文学性作品上展现诗意的魅力, 对于那些实用文章则是“捉襟见肘”。
同时, 由于诗意语文提倡语文的感性浪漫、精致灵动, 使得许多教师忽略了那些充实、质朴的教学内容, 让教学显得单调重复, 实际上, 诗意语文的教学在追求诗意浪漫、空灵精致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它的质朴充实。
参考文献
[1]王松泉.语文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7.三年级上册《灰雀》教学反思 篇七
《灰雀》这篇课文讲述了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男孩的语言和行为已经告诉列宁,灰雀的消失与他有关;如何使孩子认识到将灰雀捉走是错误的从而自愿将小鸟放回来,需要循循善诱。列宁没有问孩子是否将灰雀捉走,也未进行任何说教,而是借助一句“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的感叹,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从而认识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在整个事件中,处处可以发现列宁善于观察对方的言语、行动,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又能使对方认识到错误的巧妙的教育方法,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列宁对儿童人格的尊重和爱护。于是,我把如何使学生透过他们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课文的教学难点。教学中,我先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首先是灰雀“惹人喜爱”,“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婉转地歌唱”,这是灰雀让人喜爱之处。其次是列宁的言语和行动表现了对灰雀的喜爱。他欣赏灰雀的歌唱,给它们带来食物。我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体现了列宁对灰雀喜爱的程度。当灰雀消失之后,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这表明他对灰雀的着急和担心。在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中,如“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它怕冷”和“可惜”这两个词语,体会到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关心。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相关的词句的同时,要求他们一定要将这种感情读出来。接着,列宁和孩子的对话,耐心而又得体,表现了列宁对孩子的尊重和爱护。当列宁询问孩子是否见到灰雀时,孩子回答“没……我没看见”,从这种吞吞吐吐中,可以猜测到灰雀的消失与孩子有关。但是列宁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通过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使孩子内心受到震动、感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列宁与孩子的对话和神态体现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正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当中,我让学生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以及文中的提示反复朗读、感悟,并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本课课后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朗读过程中,要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一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引导他们讨论:为什么说“男孩是诚实的”?为什么列宁不直接要求男孩将灰雀放回来?效果良好。
不足之处:
8.灰雀反思 篇八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重点介绍了这三只灰雀的样子,让学生深切地体会到灰雀的惹人喜爱,为下面的男孩要捉走灰雀埋下了伏笔。在教学列宁寻找灰雀的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读了读列宁说的一系列话,并对每一句话进行了情感处理,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列宁发现灰雀不见时的那种着急、担心、惋惜的复杂心理,唤起学生的共鸣。然后,提问:那聪明的孩子,你们知道灰雀去哪了吗?那只灰雀是真的飞走了呢还是冻死了呢?还是„„请你来帮帮列宁的忙吧!
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上来,大家都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尽管说有一半的学生还没真正的读懂这篇文章,还把思维停留在文字的表面,但许多学生都已经能够找到答案并有依据来论证,思维的火花与情感的渲染发生了碰撞,学生是真正的意识到了列宁对鸟的爱与男孩对鸟的爱的不同,同时,也为男孩知错就改的思想所折服。紧接着,再设疑:同学们,小男孩儿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列宁呢?我提示学生可以与自己在生活中做过类似的事情联系起来,回忆自己当时的感受,然后再来讨论。我猜测学生和文中的小男孩一样,也有过类似的犯错,何不借此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表露出来这个提示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犹如平静的水中投了块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部分同学们的兴趣很高,争先恐后地讨论着„„ 另外,我进一步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有时真的不如列宁那样宽容,也不像列宁那样尊重和爱护孩子的诚实和天真。遇到事情不假思索,也许会伤害一颗脆弱的童心。有时还不顾场合地对孩子恶语相加,甚至还愤怒地说:“我清清楚楚地看到了,你敢做,为什么不敢当?你还敢„„”冷静下来想一想,做老师的大都只知道维护自己的尊严,却常常忽视了学生的“面子”。俗话说: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自己的自尊心,都爱面子。
其实,儿童的情感是最丰富的,儿童的感觉也是最敏锐的,只要能够为他们创设一个合适的情景,他们的情感就会充分流露出。但在这下面,我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1、朗读教学中,朗读缺乏
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引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虽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但学生依旧把握不准。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2、基础知识的再学习
虽然在第一课时中,已经比较全面地学习了字词和课文的初读,但这并不是说字词的学习在第二课时中就可以停息。相反,在课堂中,抓住一些重点的字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也能起到增加词汇的作用。在《灰雀》一文中,有不少词语是需要随文理解的。但这一步我却忽略了。所以在这一堂课中,学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学得不太扎实。
9.对大学语文教学的反思 篇九
一、加强课程建设
课程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共同体验———文化的一种特殊选择和组织,其目的是使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下去。建设语文课程,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中心,语文课程应包括语文学科类课程与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语文活动类课程两大类。所谓语文学科类课程,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强调语文学科内部的系统、结构与规律,并通过系统化、逻辑化的教材形式呈现的。为了让学生更系统地接触文化遗产、更深入地了解汉语文的内在规律,语言学科类课程应包括必修课、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三种形式。语文限定选修课是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社会志向与职业选择的需求开设的,分为文科限定选修课、理科限定选修课与就业限定选修课。语文任意选修课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而设置的,如乡土文学、民俗文化、中外文化史话、影视欣赏与评论等。语文限定选修课与任意选修课属于选择性语文学习,二者尤其是后者有助于改变语文必修课的比较完整而封闭的内在结构性。
二、承担人文使命
所谓人文精神,是指以人性、人格、人道为本位的知识意向和价值取向。人文教育是指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以人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为手段,以唤醒灵魂,激发人自觉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价值为目的,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这是作为公共课的大学语文除知识传播外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同时,德育课的任务事实上由非政治课一起承担,而大学语文的作用尤其突出。“名节”之类的问题,是古代文学中时常涉及的问题,正反典型都有,生动而形象。由大学语文承担这一类的教育,效果比政治课好得多。只是要求教材的编写者要留意编选一些这方面的篇章。教育专家们纷纷提出,语文首先不能简单理解为一个“学科”。语文是覆盖在所有学科之上的,是一种把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的学问,学语文的同时也能学其他学科,而在其他学科里面也都有语文因素。“语文是灵魂依靠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所以,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应提到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学与人文素质的高度上。
三、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注重阅读和写作特点分析,这一点是很多大学新生所厌倦的。在教学环节的教材处理中,对课文的理解和把握不能仅停留在课文本身。对课文的设计,应该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讲解《兼爱》时,我们对《兼爱》和《秋水》就语言风格、思想意境、写作技巧的借鉴三方面进行对比。首先是语言风格不同,论证效果不同。《兼爱》从“家国”立论,从治到乱、从父到子、从君到臣、从上到下、从长到幼、从家到国,围绕“不相爱”展开论述,条分缕析,层次分明;而《秋水》则善于设喻、善于对比,语言形象生动、喻体巧妙通俗,纵横捭阖、挥洒洒脱、收放自如。其次是思维特点不同。两者对学生建立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兼爱》一文既有心怀家国的高远境界,又有回环复沓的辩论技巧;《秋水》一文则富有思辨的哲理,能够体会穿越时空的浪漫阔达,也能习得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逻辑艺术。对学生而言,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更重要的是全方位多层次地汲取思想的营养和谈论的技巧,尤其是谈论的技巧,更是学生所缺乏的。这样读写教学就变得更实用,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够促使学生形成缜密严谨的思维方式。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其结论是不相同的。答案的多样性使思维变得开阔,概括问题的全面性使思想变得更立体和成熟。
四、更新教学手段
现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大的弊端,一些教师仍采用“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由于缺少学生的参与,没有互动,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法,注意运用创新性思维,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成为高素质的学者。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不仅需要灵动的思维,而且需要创新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学生有独到的见解,注重培养终生求知的素养与能力。教师要潜移默化地打动学生的情感,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10.小学三年级语文《灰雀》教案 篇十
一、导人新课,质疑。
1.出示课题。
2.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有几只灰雀?灰雀什么样?围绕“灰雀”为什么用“灰雀”作课题?)
二、初读课文。发生了什么事?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支理解词义。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认读。特别注意以下读音。
白桦胸脯面包渣惹人喜爱
(2)字形难点。
散:左下“月”的第一笔是“/”。右边的反文要写小一些
惹:上中下结构。中间是“右”不是“古”。
或:左下方口的下面是“一”。右边一撇不要丢掉。
(3)理解词语。
郊外:城市外面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
欢蹦乱跳:形容健康、活泼。
默读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情景引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多媒体演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2.教师说: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人喜爱。你看它们可爱吗?
3.自读第一自然段,画出描写灰雀的语句并填空。的灰雀来理解。)
4.朗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多媒体演示“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课文第二至十自然段。
1.胸脯深红的灰雀到底去哪儿了?请学生默读课文,画出小男孩的语言。
(1)男孩说:“没看见,我没看见。”
(2)男孩看着列宁,说:“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一定会飞回来的。
2.指导学生读小男孩的话,再说说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体会小男孩的认识过程:吞吞吐吐一想说不敢说一决心把灰雀放回公园,肯定地说。)
3.课中质疑,让学生体会列宁育人过程。
(1)列宁听到小男孩的话,肯定知道灰雀被小男孩带走。如你是列宁,这时你会对小男孩说什么呢?
(2)文中列宁是怎么说的?画出列宁的话。分组讨论,通过读列宁的话,读懂了什么?
A.列宁说:“那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丁。天气严寒,它怕冷。”
(饱含着对丢失的灰雀的惋惜和惦念。他明知道小男孩把灰雀捉走了,却故意不明说,而用自己的感情来启发男孩自己觉悟,以情育人。)
B.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说给小男孩听的。“可惜”表达了列?对灰雀的爱护和惋惜,他用这种感情来感染男孩,使男孩知道
有很多人喜爱灰雀,关心着灰雀的命运。)
(3)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老师为列宁,学生为小男孩进行对话。老师用责问的语气与学生对话。
(4)指导学生再读书上列宁的话,体会列宁育人的过程。
三、学习课文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1)小男孩为什么低着头?
(2)列宁为什么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然后微笑?
(3)列宁为什么不问爱说话的男孩,而问不说话的灰雀?
(4)列宁为什么不问那个男孩,就知道他是诚实的?
(因为男孩能认识错误,用实际行动改正错误。)
2.分组读书、讨论思考题。
3.小组代表发言。
四、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1.文章写了第1天、第2天、那么第3天、第4天……以后围绕列列宁、小男孩、灰雀,还会发生什么有意思的事呢?请学生小组讨论。
2.请学生评价文中人物。
11.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灰雀同步练习 篇十一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炎寒
平息
B.掌声
文净
C.热列
持久
D.郊外
轮流
2.下列关于“看”的词语有误的是()
A.向下看——俯视
仔细地看-端详
B.向四周看——环视
聚精会神地看——凝视
C.向远处看——仰望
恭敬地看一瞻仰
D.偷偷的看——偷窥
浏览——表示粗略的看
3.下列描写的几种事物,都是课文的作者留心观察到的,有一项与其他三项使用的观察方法不一样,请选出来。()
A.它的羽毛是翠绿的,翅膀带着一些蓝色,比鹦鹉还漂亮。
B.当蒲公英盛开的时候,这片草地就变成金色的了。
C.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是那样细腻而柔软。
D.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
4.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列宁“微笑”是因为()
A.列宁看到灰雀回来了,与男孩无关。
B.列宁既为灰雀回来而高兴,也为男孩的诚实而高兴。
5.给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填序号)
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A.(说话)温和而曲折(但是不失本意)。
B.(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C.以委婉的方式拒绝。
D.对人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可惜。
二、填空题
6.看拼音,写词语。
jiāo
wài
huò
zhě
kě
xī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kěn
dìnɡ
chénɡ
shí
lěng
dònɡ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7.品读课文,我能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1)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唱歌,非常惹人喜爱。
惹人喜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欢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换一换,给下列字换一个偏旁组成另外一个字,并组词。
城
——(_______)(________)
渣
——(_____)
(_______)
校——(______)(________)
碗——(_____)(________)
9.我能拼得准,还能写得棒。
chéng
shí
dī
tóu
bù
gǎn
kě
xī
jiāo
wài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课内阅读,回答问题。
灰雀(节选)
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竟然
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
(虽然
当然),灰雀没有告诉列宁昨天它去哪儿了。列宁也没再问那个男孩,因为他已经知道,男孩是(老实
诚实)的。
10.用“√”从括号中选出恰当的词语。
11.男孩“低着头”,说明男孩________,也说明他是个________的孩子。
12.把灰雀的叫声比作“歌唱”,不仅说明灰雀叫声好听,而且可以看出列宁________的心情。
13.列宁不问小男孩,却问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是因为()
A.列宁喜欢小动物,也喜欢和小动物说话。
B.列宁心情很好。
C.列宁见到灰雀之后十分惊喜,怕伤害到小男孩,所以就没有直接问他。
课内阅读。
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
14.给加点词选择正确解释。(填序号)
A.深奥
B.表示颜色深
(1)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______)
(2)李四光提出的问题很深。(______)
15.文中“找遍”一词,可以看出列宁______________。
16.从小男孩话语中的“……”可以体会到他说话时的语气是:_________。小男孩当时可能在想:__________。
17.“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表现列宁_____________。
四、书面表达
18.根据《灰雀》课文内容,想一想男孩与列宁交谈后,回到家是怎么做的,把故事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C
3.C
4.B
5.B
6.郊外
或者
可惜
肯定
诚实
冷冻
7.让人觉得十分喜欢。
欢乐、高兴。
8.诚
诚实
喳
叽叽喳喳
郊
郊外
婉
婉转
9.诚实
低头
不敢
可惜
郊外
10.果然√
当然√
诚实√
11.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
诚实
12.喜悦
13.C
14.B
A
15.十分担心灰雀
16.吞吞吐吐
我应该告诉列宁是我捉走了灰雀,做个诚实的孩子,但列宁会不会批评我呢?
17.对灰雀的担心和惋惜
12.浅谈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十二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反思,意义,内容,方法
初中语文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它是一门工具性学科, 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基础课程。人们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收集加工信息能力乃至交际能力, 都将藉此打下一生的基础。而且, 初中是人的学识、思想、性格、思维诸方面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期。故此, 初中语文教学的成败至关紧要, 而作为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教学反思越发显得举足轻重。
教学反思, 简单地讲就是执教者对教学实践的回顾、审视和思索, 通过教学反思可以结合教学理论与实际学情, 对已发生的不可逆的教学现实进行深层次、全方位的剖析。这种剖析是先于教学过程的教学设计所无法比拟的。老师们都有这样的体会, 让别人听自己讲一堂课的收获, 比自己听别人讲一堂课的收获要更大些, 就是因为前者是自己全身心投入的体验过程。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教学反思正是对教学过程的再次深入的体验。如果教学反思有同事们的参与, 集思广益, 收益当更大。从本质上来看, 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教师的自我教育, 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反思能力, 才能使自己的业务素质有所提高, 从这个意义来说, 教学反思已成为教师的基本素质, 而且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核心素质之一,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我校教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反思活动, 有教师“反思卡”, 有集体教研, 还有备课教案的课后记。下面, 我想结合语文老师的几则课后记, 谈谈教学反思问题。
例一:这篇散文以诗的笔调, 描绘了花卉争荣, 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图画。作者的这种诗情与画意的结合, 结构严密, 层次井然中见跌宕变化, 语言朴实, 隽永, 在学习时也着重讲了, 对文中一些句子还需让学生自主练习, 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以后在文章结构, 还有语言方面也需着重加强讲解, 且在本课的讲解中教师讲得过多, 以后要注意。 (初一课文《春》课后记)
例二:在本文教学中, 应该避免逐字逐句分析内涵, 因为对初三学生来说, 要彻底理解艺术的真谛和人生的境界, 还有一定困难, 关键在于引导他们通过学习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 获得一些感悟, 通过本文的学习, 让学生体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领会爱的几重境界。 (初三课文《傅雷家书两则》课后记)
例三: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理想对人生的重要, 有理想的人, 才使生活丰富多彩, 对于作者的写作手法也是值得学习的。在讲解过程中, 虽有渗透, 但不太全面, 课后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初一课文《理想》课后记)
例四:由于时代背景差距, 国情背景的不了解, 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 所以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 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 没能激起学生的感情共鸣。 (初三课文《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课后记)
从这几则课后记来看, 老师们在教学过程结束后, 确实进行了反思, 而且是“放出眼光, 运用脑髓” (鲁迅先生语, 出自《拿来主义》) , 但给人总的印象是缺乏应有的深度和高度, 重点不突出, 有就课论课之嫌, 缺乏对教学现象和教学本质的深入思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 除了受到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表达概括能力的局限外,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把握教学反思的精要, 说得通俗点, 就是想写好却写不好, 心有余而力不足。
那么, 好的教学反思应该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第一要反思教学理念。教学理念不光是《标准》中的概括表述, 也不是其他教学理论著作中的抽象概念, 而是表现为一些很具体的东西。比如: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设置是否切合学情?以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能否理解教学内容?如例二和例四中, 教师就考虑到了这一点。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否得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了体现?在例一中教师认识到“教师讲得过多, 以后要注意”, 这是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自己在这堂课中的表现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精神?……等等。这些都是教学反思中应首先考虑的, 因为没有先进的切合实际的教学理念, 是很难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第二要反思教学过程。这方面老师们均能注意到。教学过程中需要反思的内容很多, 诸如:新课的导入是否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各教学环节设置是否合理、顺畅?衔接是否紧密?过渡是否自然?有无设计之外的情况发生?自己是如何处置的?处置是否妥当?有没有值得仔细回味和认真分析的“神来之笔”?哪些地方自己觉得处理得不够满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就现实学情而言有无改进的可能?如何改进?……相对而言, 教学过程的反思是比较容易把握的。
第三要反思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否适应教学内容及学生实际?传统的教学手段真的过时了吗?现代化的教学辅助设施是否充分发挥了作用?多媒体课件是教学中的得力助手还是应景的点缀?课件与教师相得益彰还是喧宾夺主?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得当?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是不是落到了实处?……这些方面是真正优化教学效果的关键, 如果每节课都能从这些方面找出差距并加以弥补, 一定能使教师的业务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第四要有针对性地设想教学应对。通过对一节课的反思, 找出了存在的问题, 是进步的开始, 但最关键的还是找到解决的办法。当然, 不可能所有问题都能在一次教学反思中得到解决, 但只要积极思考, 努力探索, 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矫正、积累、提炼, 久而久之, 一定会大有裨益。只有善于发现问题, 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和努力的方向。有人说,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也不可能成为名师, 但如果认真地写一年教学反思却有可能成为学者型的教师。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 用在这里非常恰当, 谁能说教师的“教”不是“学”的过程呢?
教学反思的方法有哪些呢?
一、质疑法。质疑是思维深化的标志, 不断提出疑问才会有新的发现。对上述几个方面, 我们要多划几个问号:这样做好吗?这是最佳选择吗?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同样的教学内容, 同样的方法, 为什么一班的效果比二班要好呢?相信通过这样的深入思考, 对教学实践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二、比较法。作对比是非常实用的思维方法。就教学反思而言, 可以“横比”, 也可以“纵比”。横比, 和同学科、同年级的教师相比, 和比自己年长的或年轻的教师相比, 往往能发现问题。纵比, 可以把自己过去的教学经历同现在作对比, 也可以把往届学生同现在的学生作比较。不管是求同还是求异, 往往能通过参照系有所发现。
三、换位法。“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回忆起学生时代, 每位教师都能想起自己心目中的好老师, 并能说出自己佩服他 (她) 的原因, 在课堂上, 有的严肃认真, 不苟言笑;有的幽默风趣, 寓庄于谐;有的知识渊博, 旁征博引;有的画龙点睛, 一字千金……都能搏得学生的好感, 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把自己设想成班上的学生, 进而想一想:“老师这样讲我喜欢听吗?”“这样讲我能理解吗?”“这样处理学生的提问 (或回答) , 我满意吗?”……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可能会少走一些弯路, 自己也会成为将来学生记忆中的好老师。
13.《灰雀》语文的教学反思 篇十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
能力目标: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做错了事就要改正,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人物对话,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和感情,体会列宁对灰雀、对男孩的喜爱之情。教学重点:
1.认识列宁对男孩的关爱和教育,渗透保护鸟类的教育。
2.从人物的语言及神态描写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齐读。说一说自己对灰雀的了解。(也可从文中找有关句子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引导学生交流对列宁的了解。
四、指名接读课文,要读准确下列字词,并用“——”标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
郊外
散步
昂望
胸脯
一定
肯定
惹人喜爱
或者
坚定
面包渣 白桦树
自言自语
欢蹦乱跳
五、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一说读懂了什么?
2.用“——”标出写灰雀的句子,引导学生从颜色及叫声体会它的可爱。指导朗读,体会“惹 1
人喜爱”一词。
3.找出表现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读一读,讨论体会:抓住哪些词可深入理解。通过朗读,了解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4.再读,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列宁在树林中找灰雀时,他一边找一边会想什么?试着说一说列宁的心里话。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六、引导学生学习三——十自然段。
1.同桌分读合作,体会列宁的心情、小男孩矛盾的心理。
2.再读,讨论:
当列宁发现一只灰雀不见了的时候,他心情会怎样?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
那个男孩听了列宁说的话,他是怎么说的?这是他会想些什么呢?想象一下他的动作、表情。
3.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列宁、男孩的不同心情,讨论: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又是怎么回来的?
七、作业。
1.熟读课文。
2.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一、二自然段。
二、引导学生学习十一、十二自然段。
1.自读,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2.思考、讨论:
灰雀这几天到哪里去了?列宁为什么不再问那个男孩?
3.分小组讨论:
为什么说男孩十个诚实的孩子?
三、自由读全文,深入体会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和对诚实孩子的喜爱。
四、指导分角色朗读全文。分角色把课文内容演一演。
五、指导学生自己学习生字词。
六、处理课后练习题。
七、布置课下扩展联系:
1.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两人果然又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14.《灰雀》教学反思-精选文档 篇十四
《灰雀》教学反思1: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这是最浅层次爱的体现)、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朗读中体会爱。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这时,我提示学生,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心爱的东西丢了,自己是怎样的心情。此时,发挥教师示范朗读作用。
《灰雀》教学反思2:
《灰雀》一课主要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诚实和天真。
教学《灰雀》一文时,我将全文紧紧围绕“爱”一字展开,引导学生讨论了三种“爱”――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小男孩对灰雀的喜爱、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在体会这三种爱时,让学生区分列宁与小男孩对灰雀“爱”的不同,并重点感悟列宁对小男孩的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课文内容进行了比较全面和深入地理解、感受。如在文中的泡泡里提出了一个问题 “列宁来到白桦树下,为什么跟不会讲话的灰雀说话,而不跟会说话的男孩讲话呢?”我就让学生读书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伤心,所以不直接问小男孩。”有的说:“列宁不愿意伤害小男孩的自尊心。”有的说:“列宁怕小男孩难堪。”还有的说:“列宁对灰雀讲话,实际上也是在跟小男孩说话。”我觉得利用学生的疑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启发,再通过学生读书思考,从而领悟到课文所表达的男孩爱灰雀、列宁爱灰雀更爱男孩的情感,学生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有了深刻的认识,得到了人文精神的陶冶。
《灰雀》教学反思3:
《灰雀》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五课。这篇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反映了列宁爱鸟,更爱诚实的孩子。课文写得非常含蓄,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事件的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觉得自己的设计虽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和大的框架,对一些细小的枝节考虑不周全,学生练习的板块还有很多可商确的地方。比如本堂课,我和学生在探讨上进行的十分圆满,但我却有些忽略了朗读指导这一块。语文课堂,朗读占有极大的比重,究竟怎样合理地朗读,才能做到做适合于学生的发展呢?我想,首先要做到能与文中的人物在情感上发生共鸣,在此基础上,学生的朗读才能有迹可循。我在教学中,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便是让学生融入角色,将感情带入文中,激情朗读。可在实际教学中,我自觉还缺乏合理指导的手法,因而,课堂上,学生始终无法读出列宁焦急寻找的语气,而这句又是一句长句,学生不能把它读准确。而此时,我本该发挥作用,示范朗读,可我却忘了这么做,可见,我的临场应变能力需要很大的提高。最后,这一环节,在学生并没有很好的进行朗读情况下,我就进入了下一环节。在朗读环节中,我还不会采取多种方式教学,这是我今后需要不断学习的其中一方面。
15.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十五
一、假评价
现象一:讲台上放着一只魔箱, 教师像魔术师一样, 时而拿出小红花, 时而拿出几张卡片, 奖励给上课表现好的小朋友。小朋友读完课文后, 教师总是说:“你真棒!”“我们来鼓励一下!”孩子们所做的只是机械地拍拍手。一节课下来, 这样的“掌声”“喊声”不绝于耳。如果哪个学生读得让教师稍不满意, 便说:“有哪个同学比他读得更好一点!”
反思:现象中激励性的奖品过多, 鼓励性语言过于单调。这样很容易使教育走向另一个误区, 这种评价变成了一种物质诱惑, 学生注重的只是教师的奖品, 而不是关注学习的内容。语文课堂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 但只是一种“泡沫”而已。教师的评价语言除了“真好”“你真棒”“真了不起”, 似乎就再也没有别的语言了。小朋友对同伴的鼓励也不是发自内心的, 而只是应付一下。那么, 学生到底好在哪儿, 棒在何处, 谁也弄不明白, 只能是“雾里看花”了。事实上, 教师一个甜蜜的微笑、一个慈爱的眼神, 教师那发自内心的欣赏、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言, 甚至奖励学生一项学习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二、假感悟
现象二:一位老师上《美丽的南沙群岛》讲到第三自然段时, 师:同学们读一读, 想一想哪些词语能反映出南沙是个巨大的蓝色宝库? (学生自山朗读) 师:听老师读一读, 仔细听:哪些词读得重?哪些读得轻? (师很有感情地朗读) 师:学着老师的样子再练一练。 (再指名读) 师评:“‘难以计数’‘极为丰富’‘用之不竭’等词读得好, 读得很重。大家也学着这样读一遍!”师在这三个词语的下面标上着重号, 说:“我们读的时候要重读, 要读出对南沙的的赞美之情。”
反思:案例中, 老师在课堂中确实很重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但学生的情感是跟着老师模仿出来的, 是在着重号的启发下读出来的, 他们的情感是从喉咙口喷出来的, 而不是内心情感的自然迸发。教者只不过是把新的学习方式点缀在旧的教学模式上而已。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情感不能靠灌输和贴标签的方法授予学生, 而需要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 让学生慢慢感受、领悟, 用自己的心灵与课文对话。我们要在阅读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 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探究创新。
三、假体验
现象三:师:“同学们, 《狐狸和乌鸦》这篇课文学完了, 你想对狐狸或乌鸦说些什么?”有一位学生这样说:“我很喜欢狡猾的狐狸, 因为它能想办法把自己想要的东西弄到手。我要向他学习。”师不假思索地说:“你很聪明, 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反思: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这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必然是广泛的、深远的, 学生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也必然是“独特的”“多元的”,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思想发展局限, 他们对同一内容的感悟、体会可能是积极健康的, 也可能是片面消极的。案例中, 教者把“尊重”等同于“迁就”, 当学生说出“狐狸也很聪明, 要向狐狸学习”这样明显的错误感受时, 教者反而一味地赞许。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没错, 但不可忘记, 尊重决不意味着肯定错误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或者不完全正确的回答的纠正恰恰是非常“尊重”的表现。
四、假合作
现象四:师:“同学们, 庐山的云雾秀丽多姿, 神奇多变, 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书: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师:“你们喜欢云雾的哪个特点?下面我们合作学习, 请喜欢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的小朋友坐到第一组, 请喜欢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小朋友坐到第二组。” (学生按自己的喜好找到了各自的集体, 大多数坐到指定小组中, 而一些紧张的小朋友却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不动) 接着开始小组合作学习, 然后小组汇报学习结果。多数小组选派一名最能说会道的同学发言, 发言往往只代表他个人的观点, 其余学生大都充当“陪客”。
反思:案例中, 教师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就进行合作学习, 由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刻, 小组合作加工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必定是肤浅的、片面的。要想使小组合作学习真正有效, 教师必须加强指导, 教会学生交流。首先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让学生充分读书、深入思考、内化揣摩;其次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 明确分工;最后要根据讨论情况反馈交流学习的结果, 实现资源共享。
在课堂教学中, 还有许多不和谐的“音符”。有的语文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形式多样, 可就是不写字、不读书, 基本的识字任务不能完成, 短短的课文也读不熟, 这样的课怎么看也不是好的语文课。这样的课失去了真实与深刻, 就如同捧出一束束“塑料花”, 艳是艳得很, 却没有生命。
【《灰雀》语文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三年级语文课《灰雀》教学反思范文08-24
灰雀的教学反思06-30
课文《灰雀》的教学片断赏析10-05
灰雀 教学实录08-17
灰雀教案部编09-20
语文金色的草地教学反思07-12
九年级的语文教学反思06-13
语文渔夫的故事教学反思格式07-30
语文水乡歌的教学反思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