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2024-08-20

小学数学专题研究(精选14篇)

1.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篇一

小学数学组教研专题计划

——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快乐课堂”为了更好地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效果,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经过探讨,并结合我校实际,特拟定数学组教研专题《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快乐课堂”》。为了行之有效的搞好实验和研讨,特拟定教研专题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宿州市教学常规》为依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我校教育实际切实效地把快乐带入课堂,激发情趣,活跃气氛,拓宽思维,提高认识,强化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真正体现育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自立、自信、快乐、健康。

二、专题实施目的:

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希望营造和谐、融洽、宽松、愉悦的育人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

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全面发展。

三、专题实施措施:

学校成立课题实验小组,桑元坤任课题负责人,许明浩、王奉启、李忠领、孙恩杰为课题具体实施者。

在实验过程中,坚持教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专题与实验相适应,与学习《新课标》,深钻教材相结合,并建立实验登记册,搞好系列教材的收集与活动记载,指导学校同步研究,分期总结交流,确定班级进行实验讲授。最后根据研究的内容撰写论文,备优质教案,争取2---3人在乡级以上的教案评选中获奖。

四、时间安排:

周别实验事项

二制定数学组教研计划

三讨论专题实施步骤 四--七专题资料收集

八教研专题的研究讨论 九--十一专题的资料收集

十二讲课、听课、教研讨论 十三、十四专题资料与讲课相结合进行讨论 十五--十七教研专题总结,撰写论文、教案

2.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篇二

一、当前中小学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现状分析

1. 重学科知识内容的呈现, 轻基于专题知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

目前, 大多数网站都建构了以专题导向的知识体系, 但缺乏缘于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主题活动的原创设计。究其原因, 我们认为是对专题学习网站的本质认识模糊, 以至于在实践中利用网络这种先进的教育技术, 进行的却是“填鸭式”的落后教学造成的。这些专题学习网站还不足以支持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2. 有探究环节, 但缺少必要的引导和过程指导, 以及师生交流互动。

大部分老师的课堂都设置了学生的自主探究环节, 这种探究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但是, 我们也发现只有极少数学生 (有相当基础的学生) 能够适应此教学方式, 能够完成相当质量的作业。绝大多数学生还是难以适应这种教学方式, 缺少必要的引导。专题学习网站进行的学习往往是在师生、生生分离的状态下进行的, 缺乏为学习者提供的学习支持服务。同时, 专题学习网站应是一个协作学习的系统, 需要能保存师生教与学过程, 并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

3. 有评价但技术不够完善, 且评价方式单一化。

我们发现, 不少专题学习网站主要提供了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且多为单一的标准化练习或测试, 对学生的探究、研究过程, 尤其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个性、创新等方面的评价往往被忽略了。大部分教师并没有对自我评价系统进行描述和分析, 这样学生可能“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依葫芦画瓢。再加上课后没有回收评价表, 使得自我评价也只是流于形式。因此, 评价体系是否完善, 是否真正起到矫正、反馈的作用, 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学习反思和总结的效果。

二、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的有效策略

为了更好地促进专题教学资源建设水平的提高, 推动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笔者认为, 必须作好网站的规划、协作开发并高效应用。

1. 重视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规划。

(1) 专题学习网站主题的选定。

在选题时, 应立足于小的知识点, 同时注意主题知识点的迁移性和拓展性。应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学习程度、学习目标、学习兴趣。最大程度地调度学习者的聪明才智和学习主动性, 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2) 专题学习网站必须为新课改服务。

高质量的专题学习网站首先必须是先进的、成熟的信息技术的产物, 更要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 能有效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满足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探究式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成为提高师生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3) 专题学习网站应有利于网络化学习环境的构建。

专题学习网站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更要为学习者创建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它通过在网络环境中向学习者提供专题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交流工具, 创建科学高效的网络学习环境, 让学习者自己选择探究任务、研究课题或进行项目设计, 去解决实际问题, 提高学习者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和发布信息的实践能力, 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创新意识与信息素养。因此, 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功能:一是能有效展示本专题结构化的知识;二是能提供扩展性的学习资源和简捷实用的资源管理工具;三是能为使用者提供交流、讨论的空间和工具;四是能让学习者针对本专题的学习进行自我评测。

2. 通过各种手段提高学科教师的网站开发水平。

(1) 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教师培训。

必须定期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理念、网络技能、信息技术知识、技能等的培训, 学科教育教学理论与学科最近发展趋势的培训, 信息技术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培训。与此同时对教师进行网站开发的培训可分四个步骤来完成:第一步, 确保全体教师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及文字处理的基础上, 让全体教师都能掌握几种常用的多媒体制作和网站开发工具, 如网页三剑客、JAVASCRIPT、ASP等;第二步, 熟识Internet的相关知识, 学会熟练利用网上的学科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组织;第三步, 利用网站功能进行校际学习的协作, 交流学习的设计, 组织策划;第四步, 解决如何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的理论问题。

(2) 建立机制, 全面推动普及。

建立网络环境下学科教学的组织运行机制, 全面推动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全区教师在不同年级上进行有机结合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 为全体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新环境。

(3) 共建专题资源, 实现信息共享。

以专题活动为途径, 通过组织学生的主题学习, 全区师生共建、边学边建等形式不断积累丰富的学习资源, 做到高效率的学科整合。

(4) 学科交融, 以技术为基础, 以学科为准绳。

一个优秀的专题学习网站往往渗透着多领域的知识, 如计算机、学科本身、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各方面的知识, 借此内容一个教师是不可能完全精通的。因此, 需要学科教师把教学内容组织好, 而如何在计算机的屏幕上表现出来, 需要美术教师的精工细琢, 更需要教育学教师和心理学教师的密切配合与协作。通过这些协作制作的软件必将融合众多教师的智慧和经验, 也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3. 促使专题学习网站能高效率的应用。

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推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 促进学与教方式的变革,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网站建设成功与否, 必须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近年来, 对已有的专题学习网站, 我们通过教育城域网资源中心, 大力做好推广使用工作, 扩大优质专题学习网站的共享范围, 鼓励教师边使用、边完善, 并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探索和研究, 将专题资源的建设、专题知识的学习、学生信息技能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 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 实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 从而丰富和完善专题学习网站, 达到了建用并举的目的。一方面, 我们注意整合科研、教研和电教等部门的研究力量, 发挥优质教师人力资源优势, 组织实施与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应用有关的实验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推动了各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 并通过实验学校的示范辐射带动全区中小学开展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和应用。另一方面, 我们以推动专题学习网站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目标, 以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为抓手, 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研讨活动, 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与学新模式, 促进了网站建设与应用的互动发展, 发挥出了网站的使用效益, 提高了学科课程教学质量。

三、基于专题学习网站建设与教学应用的几点建议

1. 学习内容主题化。

根据学科性质和具体教学内容, 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 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 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设置逻辑起点。

2. 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网络资料, 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 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 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 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型。

3. 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 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 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 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 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素养。

4. 学习评价的多元化。

通过专题学习网站的评价功能, 在线实现学生对学生的评价, 学生对作品的评价、学生对教学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5. 网站教学分层化。

3.高中数学专题复习与研究 篇三

解决第一类型的参数问题,通常要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即根据问题的条件和所涉及到的概念;运用的定理、公式、性质以及运算的需要,图形的位置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然后逐类分别加以讨论,探求出各自的结果,最后归纳出命题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一、科学合理的分类

把一个集合A分成若干个非空真子集A■(i=1、2、3···n)(n≥2,n∈N),使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属于且仅属于某一个子集。即

①A■∪A■∪A■∪···∪A■=A

②A■∩A■=φ(i,j∈N,且i≠j)。

则称对集A进行了一次科学的分类(或称一次逻辑划分)

科学的分类满足两个条件:条件①保证分类不遗漏;条件②保证分类不重复。在此基础上根据问题的条件和性质,应尽可能减少分类。

则称对集A进行了一次科学的分类(或称一次逻辑划分)

科学的分类满足两个条件:条件①保证分类不遗漏;条件②保证分类不重复。在此基础上根据问题的条件和性质,应尽可能减少分类。

二、确定分类标准

在确定讨论的对象后,最困难是确定分类的标准,一般来讲,分类标准的确定通常有三种:

(1)根据数学概念来确定分类标准

例如:绝对值的定义是:

所以在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log■x|+|log■(3-x)|≥1时,就必须根据确定logx,

log■(3-x)正负的x值1和2将定义域(0,3)分成三个区间进行讨论,即0<x<1,

1≤x<2,2≤x<3三种情形分类讨论。

例1、已知动点M到原点O的距离为m,到直线L:x=2的距离为n,且m+n=4

(1)求点M的轨迹方程。

(2)过原点O作倾斜角为α的直线与点M的轨迹曲线交于P,Q两点,求弦长|PQ|的最大值及对应的倾斜角α。

解:(1)设点M的坐标为(x,y),依题意可得:■+|x-2|+=4

根据绝对值的概念,轨迹方程取决于x>2还是x≤2,所以以2为标准进行分类讨论可

得轨迹方程为:

解(2)如图,由于P,Q的位置变化,弦长|PQ|的表达式不同,故必须分点P,Q都在曲线y■=4(x+1)以及一点在曲线y■=4(x+1)上而另一点在曲线y■=-12(x-3)上可求得:

从而知当a=■或a=■时,

(2)根据数学中的定理,公式和性质确定分类标准。

数学中的某些公式,定理,性质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结论,在运用它们时,就要分类讨论,分类的依据是公式中的条件。

例如,对数函数y=log■x的单调性是分0<a<1和a>1两种情况给出的,所以在解底数中含有字母的不等式;如log■>-1就应以底数x>1和0<x<1进行分类讨论,即:当x>1时,■>■,当0<x<1时,■<■

三、分类讨论的方法和步骤

(1)确定是否需要分类讨论以及需要讨论时的对象和它的取值范围;

(2)确定分类标准科学合理分类;

(3)逐类进行讨论得出各类结果;

(4)归纳各类结论。

4.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篇四

本学期,我有幸参加了由教研室钱老师组织的“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专题”培训班,听了钱朝霞老师、郁红老师、斯苗儿老师、王晓东老师等多位专家的讲座,还听了多节关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这一块知识的优质课,使我受益匪浅。

“图形与几何”这一块知识一直是我们数学老师最头疼的,孩子的年龄小,空间观念差,而传统的平面几何教学过分抽象和“形式化”,缺少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几何”直观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和“形式化”使不少学生怕学几何,甚至厌恶几何、远离几何,从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因此积极探索“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新思路是非常有益的。这次培训,各位专家和优秀教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引领,首先,几何教学要抓住核心概念展开教学

要抓住“空间观念”的核心要素——想象。其实就是对几何图形的想象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一维的,还是二维的还是三维的,即使是你对直线两端无限延伸的这种想象能力,都能很有效地培养我们空间观念。空间观念想要真正能够落实,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地留给学生感受体验的过程。唯有过程充分了,观念和能力才能有所提升。几何直观反映了一个学生,能否把他的理解用一种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能否用图形的方式来去帮助别人、帮助自己,去理解一个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的东西,这是应该作为一个现代人的一种能力体现。我们应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图形说话,通过画图来解释,来分析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给予关注和培养。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搜集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利于培养数学能力,且学生感兴趣的“空间与图形”的素材。

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给“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提供了大量现实有趣的素材。小学生年龄虽小,但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不少的数学表象,教学中利用学生己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做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自己在身边所熟悉的事例中提取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引发学习数学的欲望。再次,要充分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

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是难以形成空间观念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这些不仅需要自主探索、亲身实践,更离不开大家一起动手,共同参与。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探索构建数学知识。

5.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篇五

一、和差倍问题

(一)和差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两个数的差,求这两个数。

方法①:(和-差)2较小数,和较小数较大数 方法②:(和差)2较大数,和较大数较小数 例如:两个数的和是15,差是5,求这两个数。方法:(155)25,(155)210.(二)和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和及这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方法:和(倍数1)1倍数(较小数)

1倍数(较小数)倍数几倍数(较大数)或 和1倍数(较小数)几倍数(较大数)

例如:两个数的和为50,大数是小数的4倍,求这两个数。方法:50(41)1010440

(三)差倍问题:已知两个数的差及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

方法:差(倍数1)1倍数(较小数)

1倍数(较小数)倍数几倍数(较大数)或 和1倍数(较小数)几倍数(较大数)

例如:两个数的差为80,大数是小数的5倍,求这两个数。方法:80(51)20205100

二、年龄问题

年龄问题的三大规律:

1.两人的年龄差是不变的;

2.两人年龄的倍数关系是变化的量;

3.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年龄都是增加相等的量.

解答年龄问题的一般方法是:

几年后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小年龄,几年前年龄小年龄大小年龄差倍数差.

三、植树问题

(一)不封闭型(直线)植树问题 直线两端植树: 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

全长株距(棵数1); 株距全长(棵数1); 直线一端植树: 全长株距棵数;

棵数全长株距; 株距全长棵数; 直线两端都不植树: 棵数段数1全长株距1;

株距全长(棵数1);

(二)封闭型(圆、三角形、多边形等)植树问题

棵数总距离棵距; 总距离棵数棵距; 棵距总距离棵数.

四、方阵问题

在方阵问题中,横的排叫做行,竖的排叫做列,如果行数和列数都相等,则正好排成一个正方形,就是所谓的“方阵”。方阵的基本特点是:

①方阵不论在哪一层,每边上的人(或物)数量都相同.每向里一层,每边上的人数就少2,每层总数就少8. ②每边人(或物)数和每层总数的关系:

每层总数[每边人(或物)数1]4;每边人(或物)数=每层总数41.

③实心方阵:总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每边人(或物)数.

五、还原问题

已知一个数,经过某些运算之后,得到了一个新数,求原来的数是多少的应用问题,它的解法常常是以新数为基础,按运算顺序倒推回去,解出原数,这种方法叫做逆推法或还原法,这种问题就是还原问题.

还原问题又叫做逆推运算问题.解这类问题利用加减互为逆运算和乘除互为逆运算的道理,根据题意的叙述顺序由后向前逆推计算.在计算过程中采用相反的运算,逐步逆推. 在解题过程中注意两个相反:一是运算次序与原来相反;二是运算方法与原来相反.

六、盈亏问题

按不同的方法分配物品时,经常发生不能均分的情况.如果有物品剩余就叫盈,如果物品不够就叫亏,这就是盈亏问题的含义.

一般地,一批物品分给一定数量的人,第一种分配方法有多余的物品(盈),第二种分配方法则不足(亏),当两种分配方法相差n个物品时,那就有: 盈数亏数人数n,这是关于盈亏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关系式.

解盈亏问题的窍门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概括:(盈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盈盈)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亏亏)两次分得之差人数或单位数.

解盈亏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什么情况下会盈,盈多少?什么情况下“亏”,“亏”多少?找到盈亏的根源和几次盈亏结果不同的原因.

另外在解题后,应进行验算.

七、假设问题

鸡兔同笼,这是一个古老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普遍存在的.重点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法——假设法,并会将这种方法应用到一些实际问题中.解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关系式是:

鸡数=(每只兔子脚数×鸡兔总数-实际脚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

兔数=鸡兔总数-鸡数

当然,也可以先假设全是鸡,那么就有:

兔数=(实际脚数-每只鸡脚数×鸡兔总数)÷(每只兔子脚数-每只鸡的脚数)

鸡数=鸡兔总数-兔数

八、牛吃草问题

(一)牛吃草的由来

在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所著的《普通算术》一书中有一道非常有名的关于牛在牧场

1上吃草的题目:“12头牛4周吃牧草3格尔(格尔:牧场面积单位),同样的牧草,21头牛

39周吃10格尔.问24格尔牧草,多少头牛吃18周吃完?”后来人们就把这类题目称为“牛顿问题”,也称为“牛吃草”问题.

(二)牛吃草的解题步骤

同一片牧场中的“牛吃草”问题,一般的解法可总结为: ⑴设定1头牛1天吃草量为“1”;

⑵草的生长速度(对应牛的头数较多天数对应牛的头数较少天数)(较多天数较少天数);

⑶原来的草量对应牛的头数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吃的天数; ⑷吃的天数原来的草量(牛的头数草的生长速度); ⑸牛的头数原来的草量吃的天数草的生长速度.

(三)牛吃草的变式题

“牛吃草”问题有很多的变例,像抽水问题、检票口检票问题等等,只有理解了“牛吃草”问题的本质和解题思路,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轻松解决此类问题.

(四)多块草地的牛吃草问题

多块草地的“牛吃草”问题,一般要将草地面积变得统一,一般情况下可以找多块草地面积的最小公倍数,这样可以避开小数分数运算,但如果数据较大时我们一般把面积统一为“1”相对会简单些。

九、工程问题

工程问题,究其本质是运用分数应用题的量率对应关系,即用对应分率表示工作总量与工作效率,这种方法可以称作是一种“工程习惯”,这一类问题称之为“工程问题”。

1.解题关键是把“一项工程”看成一个单位,运用公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表示出各个工程队(人员)或其组合在统一标准和单位下的工作效率。

2.利用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如代换法、比例法、列表法、方程法等。抛开“工作总量”,和“时间”,抓住题目给出的工作效率之间的数量关系,转化出与所求相关的工作效率,最后利用先前的假设“把整个工程看成一个单位”,求得问题答案,一般情况下,工程问题求的是时间。

有的情况下,工程问题并不表现为两个工程队在“修路筑桥、开挖河渠”,甚至会表现为“行程问题”、“经济价格问题”等等,工程问题不仅指一种题型,更是一种解题方法。

十、浓度问题

将糖溶于水就得到了糖水,糖水甜的程度是由糖与糖水二者重量的比值决定的.糖与糖水重量的比值叫糖水的浓度,这个比值一般我们将它写成百分数.其中糖叫溶质,水叫溶剂,糖水叫溶液.不光是糖水中存在着浓度,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盐水、酒精等溶液只能够都存在着浓度的问题. ⑴浓度问题相关公式:

溶质溶质100%100%.

溶液溶质溶剂;浓度溶液溶质溶剂⑵常用方法: ①抓不变量:一般情况下在经济问题中成本是不变量,浓度问题中溶剂是不变量,我们可以用画图来分析;

②方程法:对于经济浓度问题,采用方程来求解是简便、有效的方法; ③十字交叉法:(甲溶液浓度大于乙溶液浓度); 形象表达:甲溶液质量A乙溶液质量BB甲溶液与混合溶液的浓度差 A混合溶液与乙溶液的浓度差④浓度三角:浓度三角在解决浓度问题时非常有用.

十一、利润问题

商店出售商品时,为了获得最大的利润,商家总是“低进高出”,只有这样才能赚取差价,这个差价就会产生利润.实际上,在商品贸易上的许多数学问题都会涉及到三个量:成本、利润及定价.

成本——购进商品所需的本钱,又叫进价或成本价; 定价——商品出售的价格,又叫售价或卖卖价; 利润——产品定价中高于成本以上的那一部分. 为了衡量获得利润的大小,通常采用:“利润百分数”或“利润率”这个量:

利润售价成本售价售价成本利润,利润率100%100%1100%;

成本成本成本由上面的公式还可以引申出下面两个公式:

售价售价=成本(1+利润率),成本.

6.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篇六

府谷一小

郝俊清

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知识技能的学习必须有利于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这三个目标的实现任何课堂教学都是伴着情感进行的,没有无情感的教学情感只有靠情感去熏陶,情操只有靠情操去陶冶学生生活的环境和他 所接触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情感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小学生在数学课堂求知的过程中,从老师那里获得大量的情感体验,逐渐能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并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陶冶他们应具备的道德情操.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学生展开,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只是一具空壳,教学活动无法展开,教学效果无从谈起,所以教师应该把学生作为评价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标准这种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评价,体现了教师与学生质的变化,将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 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评价问题学生呢?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摸索出来的办法如下,提出来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多用赏识和肯定评价学生

通过对学生的优点、长处、进步等方面的肯定,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从而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更要用赏识的办法评价他们,让他们树立自信.1.要让尊重和关爱触及“后进生”的心灵与“后进生”建立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让他们没有自卑感,通过他们点滴的进步多鼓励,用教师温暖宽大的胸怀接纳他们,关心他们,给他们以自信,这样,孩子的潜能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杜威说过,“尊重的欲望是人类天性的最深刻的冲动”,教育家艾玛逊指出,“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中国俗语也说,“好言一句三冬暖”,因为尊重能给人以鼓舞,使人产生依赖感,从而激发出人潜在的积极因素.2.要让成功体验伴随“后进生”左右教师要时刻关注“后进生”的进步,哪怕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通过他们的努力做对了,教师都要鼓励,肯定.每当发现“后进生”做了别人做不到的事,教师都要当着大家的面夸赞他.例如,我任教的六年级一个班里有个孩子很淘气,字写得无法辨认,是公认的“差生”.有一天,我上课时要用圆规和三角板,可柜的门怎么也打不开,有几名学生上来想打开,也没能打开.我正准备放弃时,那个孩子出来了,他用自己的铁尺插入柜子的门缝一撬就把拒子打开了,我随便夸了他几句,说:“你还真行啊,这么难开的门扇都让你给打开了,谢谢 ”同时,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那个孩子高兴得一张小脸像一朵绽放的花似的.从这天起,这个孩子变了,他变得热情了,爱帮忙,而且数学作业也隔三差五地能做上几次了.于是,我抓住机会,常在他不注意的时候到他跟前去指导他,发现进步马上肯定,并说,只要你这

样坚持下去,你会是好样儿的.经过了几周努力,他在课堂上能大胆发言了,而且声音还挺洪亮的.这正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德曾经说的:“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充分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二、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给后进学生以自信.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钥匙.给学生以自信,首先要尊重学生,赏识学生.尊重应作为教育的第一原则,对一个人来说,保持尊严是做人的根本条件之一,人无自尊,就不成其为人,一旦伤及自尊,就会产生自卑.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以宽容、平和的心态面对每个孩子,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个孩子,教师要通过鼓励的眼神、语调和孩子们交往.心理学认为,赞扬、勉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那些学习困难、表现落后的学生,他们是向往进步的,是能够进步的,只要对他们抱有热切的期望,并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他们就能在内心深处接受这种期望,并努力去做,最终获得成功.而且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共同讨论,教学才能相长.其次,要想给学生以自信,就要爱学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人的一种动力,爱可以支持一个人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爱还可以为了达到既定的目标而不

断地调整和组织一个人的行动.正因为有了爱,人可以征服一切困难,创造人类的奇迹,但爱还要讲究方式方法.炫耀的爱心是一把砍平人理想的利斧,它不但会砍掉弱者奋发的信念,还让他们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展示血迹斑斑的伤口.这种帮助是残忍的,有损人尊严的.所以教师评价学生时要真诚、中肯、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多欣赏,少打击,多鼓励,少批评.只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数学有好奇和求知欲,教师就要及时地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在建立自信心的过 程中,教师的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数学的特点,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建立自信.鼓励和赏识中没有教师的充分肯定和评价是不可能的.三、要以“表扬和鼓励”为手段,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要在不断学习中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这都要靠在数学教学评价中逐步形成.在学校,如果教师经常表扬和鼓励学生,那么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很自然地会接近教师,谋求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甚至可以把心里话告诉老师,把老师当成最亲近、最值得信任的人,这对学生的优良品德、良好性格的形成极为有益.在学生发言时,我们应当始终用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注视他们,这样的目光能使正在进步的学生受到鼓舞;使遇到困难、思维受阻的学

7.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篇七

一、微专题教学的界定与特征

(一)微专题教学

微专题教学是以某个知识点或数学思想方法等作为一个研究主题为中心,退到该知识的“最原始”概念、定义处学习,再通过一条清晰的主线串起这些问题,循序渐进,逐步深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涵盖内容适量,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习能力.

(二)微专题教学的特征

1. 灵活.

首先是内容的灵活.它可以不受当前所涉章节内容或形式的制约,不追求完整,而意在能力.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及其可接受的程度确定.因此,微专题的来源既可以是学生的推荐,也可由教师编拟.其次是时间的灵活.它没有规定的时间,只有探究的深入.例如可以在高三第二、三轮复习中可以适当穿插进行此类微专题教学.

2. 实用.

要针对学生的疑难点,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在选题时切忌大而空.在复习教学时,可以借助学生的问题设计问题情境,唤醒旧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建立复习目标.教师可以采用变式训练、题组策略或问题串设计来编制微专题.在微专题的教学中,通过设置“典型例题—变式、问题串设计或题组设计—真题训练”的程序来完成微专题教学.其中,典型例题提炼学生的问题所在;变式、问题串或题组设计则可以将学生问题退到最简单、最本质的地方,通过变换问题背景,逐步深入问题的核心;而最后的真题训练,则是检验所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3. 有效.

让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的角度去审视问题.微专题教学要对已学过的知识重组和整合,优化已有的知识结构网,从各个不同方面联系所学知识,形成横向、纵向的知识网,只有这样进行深加工,才能在解决问题时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二、微专题教学的策略

微专题教学强调教学思维和教学习惯的差异,在传统教学中穿插微专题教学,可以充分使用教学资源,采取以误为鉴、整合知识、凸显思想的教学策略来创造性地教学,优化教学过程.

(一)以误为鉴策略

数学学科中有很多知识重点,经常也是难点,也是学生在考试中出错频率较高的点.通常的情况是“常讲,常做,常错”,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教学中可以这些错误为基础,抓住重难点,精设专题,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关注认知障碍,挖掘错误背后的“知识漏洞”和“思维缺陷”,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例如,换元法的灵活运用一直是学生的难点,对这些内容就可以“以误为鉴”,设置换元法的微专题,将教材中涉及换元法的内容串联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平时注意积累素材,善于发现提炼问题,基于学生学情的微专题教学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整合知识策略

设置微专题,目的是找到一条主线把一些散落的知识点按照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将其系统地串联起来,这样做有助于学生学习技能的提高,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挖掘,使学生的知识整体化.另外,对于同一个微专题,由于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的角度和深度不同,因此得到的结论往往也会不一样,所以微专题的复习允许结论丰富、过程开放、思维多样.教学中,教师可以跨越章节界限,对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整合、串讲,将散乱的知识串联,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三)凸显思想策略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的本质提炼,具有相对稳定的特征,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在教学中通过微专题的设置,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可以设置运算为主题的微专题,其渗透了数与运算思想,增强学生优化运算的意识和提高运算的能力.在微专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起到的只是示范和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引导,有效地组织教学和复习,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构建成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三、微专题教学的方法

微专题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设计理念,应该有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一)深挖掘“生长点”

微专题教学体现知识的整合和联系,探寻其本源,挖掘“生长点”,尤其能主动地与别的知识点连接,揭示所学知识的背景.如倒序相加的思想,在教材的向量部分就已经渗透,在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和二项式定理时得到巩固.例如,2016年南京市一模考试第17题,学生解答得并不理想,其实这道题的“生长点”在教材中.

案例1 (2016年南京一模考试第17题)如图1所示,A,B是两个垃圾中转站,B在A的正东方向16千米处,直线AB的南面为居民生活区.为了妥善处理生活垃圾,政府决定在AB的北面建一个垃圾发电厂P.垃圾发电厂P的选址拟满足以下两个要求(A,B,P可看成三个点):①垃圾发电厂到两个垃圾中转站的距离与它们每天集中的生活垃圾量成反比,比例系数相同;②垃圾发电厂应尽量远离居民区(这里参考的指标是点P到直线AB的距离要尽可能大).现估测得A,B两个中转站每天集中的生活垃圾量分别约为30吨和50吨,问垃圾发电厂该如何选址才能同时满足上述要求?

此题关键先提炼有用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模型.

模型一:三角形模型

在△ABP中,已知AB=16,动点P满足:①P在AB上方;②PA,PB的长度满足.求当P到直线AB的距离最大时P的位置.

模型二:轨迹模型

平面内,已知AB=16,动点P满足:①P在AB上方;②PA,PB的长度满足.求当P到直线AB的距离最大时P的位置.

(限于篇幅,具体解法略)

究其生长点而言,在教材中可以从几何图形和轨迹两方面找到相应的本源.

1. 三角形中的源

题目1(苏教版必修5第17页习题1.2中第10题)我炮兵阵地位于A处,两观察所分别设于C,D处.已知△ACD为边长等于a的正三角形,当目标出现于B时,测得∠CDB=45°,∠BCD=75°,试求炮击目标的距离AB.

2. 轨迹中的源

题目2(苏教版必修2第100页习题2.2(1)中第10题)已知点M(x,y)与两个定点O(0,0)、A(3,0)的距离之比为1/2,那么点M的坐标应满足什么关系?画出满足条件的点M所形成的曲线.

其涉及的轨迹即为阿波罗尼斯圆,在近几年的高考、模考中一直都是热点.将代数、几何综合,是高考、模考常用的一个手段,也是命题体现能力考查的一个重要方式.这本身就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必然引起师生的重视.

(二)问题串“连成线”

由于微专题的教学特点,可以设计串“珠”成“链”的问题串来阐述知识的来源与运用,例如,笔者以《直线与抛物线相切问题的探究与归纳》为例,阐述如何利用问题串展开微专题研究.

案例2如图2,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M为直线y=-2p上任意一点,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

求证:A,N,B三点的横坐标成等差数列.

分析:利用求导写出MA,MB的直线方程,再根据点在曲线上可得结论.

(限于篇幅,具体解答略,下同)

变式1: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M为抛物线外任意一点,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设A(x1,y1).试求过A的切线方程(用x1,y1表示).

师:你能得到一般的结论吗?(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结论1:P(x0,y0)是抛物线x2=2py(p>0)上一点,过点P作抛物线的切线,则切线方程为x0x=p(y+y0).

类比圆:P(x0,y0)是圆x2+y2=r2上一点,过点P作抛物线的切线,则切线方程为x0x+yy0=r2.

变式2: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M(x0,y0)为x2=2py外任意一点,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问:A,M,B三点的横坐标是否仍成等差数列?

变式3: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M(x0,y0)为x2=2py外任意一点,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x1,y1),B(x2,y2).求过A,B两点的直线方程.

结论2:P(x0,y0)是抛物线x2=2py(p>0)上一点,过点P作抛物线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x1,y1),B(x2,y2),则直线AB的方程为x0x=p(y0+y).

类比圆:P(x0,y0)是圆x2+y2=r2上一点,过点P作圆的两条切线,切点分别为A(x1,y1),B(x2,y2),则直线AB的方程为:x0x+yy0=r2.

事实上,在此例题的基础上还可以引申出好多变式,充分挖掘出抛物线与其切线的内在联系.比如:

变式4:设抛物线方程为x2=2py(p>0),若是抛物线准线l上任意一点,焦点为F,过点M引抛物线的切线,切点分别为A,B.问:A,B,F三点是否共线?

我们从一道例题出发,从特殊到一般,得到了切线公式和切点弦公式,再深入研究过抛物线外一点抛物线的切线问题,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大胆猜想,进一步探究切线与相交弦之间的关系,加深对抛物线应用的理解.这样的微专题复习,有机地穿插在新旧知识之间,以小见大,改变了以往复习课的枯燥、乏味、低效,把学生引入主动复习和探究,在解题的探索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发现能力、探究能力、钻研能力.

(三)寻思路“织成面”

如何找微专题主题?可以通过“主线”寻找知识的来龙去脉.例如,最值问题近几年一直受到关注,但其要求高,综合性强,学生经常感到困惑,原因即为学生不能等价转化最值问题.那我们就可以循着这条主线,向各个方向去发散,找到解决最值问题的捷径.通过不同侧面的模型构建,找到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案例3构建模型寻找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1. 构建函数模型,找到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函数是高中数学的核心内容.最值问题如果可以通过消元、换元等方式将多变量最值问题化归为单变量问题,构建函数模型,那么,利用函数的性质就可以突破最值问题的障碍.

题1已知函数若存在a,b,当0≤a<b<2时,f(a)=f(b),则af(b)的最小值为__.

分析:,得到关于a的二次函数,结合x的取值范围求出最值.

(限于篇幅,解答略,下同)

借助函数模型,结合函数性质求解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常用手段之一.对于多变量最值问题可以通过消元、换元化归为单变量函数,或采用主元策略构建函数模型处理.

2. 发现不等式模型,寻求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基本不等式是高中数学的重要模型,最值问题如果能运用基本不等式这一数学模型求解,往往可以减小运算量,快速求解.

题2若a>0,b>0,且,则a+2b的最小值为__.

分析:令2a+b=x,b+1=y(x,y>0),则,出现不等式模型.

最值问题要运用不等式模型求解,往往需要具备整体的意识,配凑不等式模型.

3. 挖掘三角模型,探究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中的重点,不少最值问题中蕴含着三角知识,我们通过构建三角模型,将最值问题化归成三角问题求解.

题3已知正实数a,c满足a2+c2-ac=3,则2a+c的最大值为__.

分析:由a2+c2-ac=3结构联想到a2+c2-2accos B=b2,又a,c为正实数,若令,构建三角形,则有a2+c2-ac=b2,再化归为解三角形问题处理.当然此题也可以配方,用三角换元处理.

最值问题中,如果能灵活运用三角模型,通过三角代换、构建三角形等方式,将陌生问题熟悉化,快速发现问题的切入点,从而找到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4. 构建向量模型,探寻最值问题的解题策略

我们知道,向量是高中数学解题的有效工具,不少最值问题的结构含有向量的基本特征,如果能构建向量模型,利用向量不等式:-|a||b|≤a·b≤|a||b|、||a|-|b||≤|a±b|≤|a|+|b|,可以发现最值问题的“神奇”解题策略.

题4已知a+2b+3c=6,则a2+4b2+9c2的最小值为__.

分析:从向量的角度研究分析本题,条件可以视作两向量的数量积,而a2+4b2+9c2可以视作某个向量的模的平方,联想向量不等式.构建向量模型,另辟蹊径,往往可以发现最值问题的另一片天空,但要注意验证等号是否成立.

这样,循着最值问题的模型化解题这条主线,借助一些已有的数学模型(函数、不等式、三角函数、向量),降低了问题的思维难度,增强了对问题的理解水平,提升问题等价转化的能力.

8.数学专题复习的方法与技巧 篇八

专题复习首先是对重点知识的再复习,就是要强化对重点内容的熟练程度,提高解题的速度与准确性。一般来说,高中数学主要有以下重点知识:

1.函数的性质;

2.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3.向量的数量积;

4.正、余弦定理;

5.不等式的证明及应用;

6.直线与圆锥曲线;

7.空间的角与距离;

8.三垂线定理;

9.概率与统计;

10.导数的应用等。

对这些重点内容,考生不仅要准确、熟练地掌握,而且还要知道高考试题是如何对这些重点知识进行考查的。通过对比归纳,总结出历年高考的常见题型以及这些题型的解题方法,做到块块清楚,题题精通,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

其次是加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提高解综合题的能力。高考试题中常见的知识交汇点有:

1.函数与导数;

2.数列与不等式;

3.三角函数与向量;

4.解析几何与向量;

5.立体几何与向量。

如2007年湖北省理科试卷第16题是向量与三角函数综合题;第18题虽然是立体几何题,但可以用空间向量来解决;第20题是函数与导数综合题;第21题是不等式与数列综合题。在专题复习过程中,考生要关注这类综合题,要明白此类综合性试题中的知识点与内容是如何进行综合的,应如何解答。

如函数与导数综合题(理科侧重考查利用导数研究三次函数、分式函数、指对数函数的性质;文科侧重研究三次函数以及已知函数的性质,确定函数式中的参变量变化范围等问题),我们通常是应用导数,通过研究导函数来研究原函数,而导函数往往是考生熟悉的函数。

分析:涉及三次函数最值,一般要应用导数f'(x)=x2-1,根据导数分析出f(x)在(-∞,-1)和(1,+∞)单调递增,在(-1,1)单调递减,于是可以画出三次函数的大致图形,如下图:

此题就是通过研究二次函数来研究三次函数的性质,分析方法也类似于二次函数的相关题目。

高考试题虽然千变万化,但解题思想方法是不变的,我们从错综复杂的变化中,抽出不变的解题思想方法,这就是数学的思想方法,这些思想方法对解题起指导作用。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有:

1.函数与方程;

2.数形结合;

3.一般与特殊;

4.化归与转化;

5.分类讨论等。

下面以化归与转化为例,说明如何进行思想方法的专题复习。

例2.(2007年湖北省第一次八校联考理科数学第21题)已知函数f(x)=x|x+m|+n,其中m,n∈R.

(1)判断函数f(x)的奇偶性,并说明理由;

(1)求椭圆的方程;

(2)设P为右准线上不同于点(4,0)的任意一点,若直线AP、BP分别与椭圆相交于异于A、B的点M、N,证明点B在以MN为直径的圆内.

以上两道例题都用到了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在专题复习中,考生可从四个方面给自己提出问题,加深对转化与化归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

1.什么叫转化与化归思想?

转化与化归思想就是把不熟悉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的数学思想,即把数学中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联想、类比等思维过程,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变换、转化,归结到某个或某些已经解决或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上,最终解决原问题的思想方法。转化与化归的思维模式为:新问题→老问题→解决老问题→解决新问题。

2.什么样的题适合用转化与化归的思想方法?

对直接解答有困难的题,都可以考虑进行转化与化归。

3.常见的转化与化归有哪些?

未知向已知的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的转化;命题间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空间向平面的转化;高次向低次的转化;多元向少元的转化;无限向有限的转化;一般向特殊的转化等。

4.转化与化归的原则是什么?

熟悉化原则;简单化原则;和谐化原则;直观化原则;正难则反原则。

总的来说,专题复习阶段就是通过归纳总结,使能力迅速提高的阶段。但是,考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专题,集中精力对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强化复习,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张陆军

9.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篇九

——润物细无声

2011-9-13陈芳辉

9月13日下午,数学教研组活动的主题是: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国际数棋》的行棋方法、差和法、积和法、的计算方法。本次活动氛围融洽、大家收益甚多。

舒静老师主持学习《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使各位老师都重新认识解读了小学数学课程。每位数学老师都能够认真理解教研精神和要求,并积极的做好学习记录,为本学期教研计划的顺利进行做良好的铺垫。在学习《国际数棋》的行棋方法、差和法、积和法、的计算方法时,舒静老师对行棋的步骤讲解细致,尤其是对“连跨”进行了例举,如:“节外生枝”、“寻根问路”等行棋方法、使每位数学老师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各位老师对于自己在行棋的疑惑在此也进行了交流,最后根据国际数棋行棋规则达成一致。

10.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篇十

——2013年安徽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专题研讨会学习体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样一节课,同一个教学内容,同一个数学问题,用何种方式呈现给学生,如何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循着教师的导学路径,主动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培养问题意识,创新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准备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课堂的预设与生成的正确把握,巧妙引领。对同样一节课的思考、理解、设计、组织教学等,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就有不同的教学过程,这或许是“同课异构”的精妙所在。

但如果从课的本质出发,对于同一课不管如何异构,这种认识与理解的本源依然不会脱离于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向是一致的,最终还将反映在教学效果的优次上,而这种教学效果探讨的不仅仅是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受知度,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给学生以怎样的知识形成,能力培养,习惯塑造,思想方法的渗透。这或许就是“纵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哈姆雷特就是哈姆雷特,他不可能是莎士比亚,罗密欧亦或是朱丽叶。”

意识的不同,终要回归到事物本质的不变。对同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同,对教材知识点的挖掘途径不同,深度不同,教学架构不同,策略方法各异,同样要回归到课的本质,为了完成既定的目标,为了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了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需要在良好的互动交流中感知,在自主探究中建构,这样的模式本质上是相融相通的。

5月21日,在滁州二小深度感知“同课异构”,欣赏了六节《解决问题的策略——倒推》的课堂教学,执教的六位老师是2012年省优质课比赛的前六名,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教学水平高,对教材的理解均有独到之处,对教材知识点的挖掘也能达到一定的深度,课堂驾驭的能力强,来自不同的地市,代表着一方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运用,教学的风格与特色,可见呈现的六节课各有妙处,同样精彩。

六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异,这种不同,如前所述,体现在“异构”之处,但均有“同工”之妙。

策略引入处:课前互动有正话反说(芜湖市育红小学冷涛),直白建模(淮南市谢家集区第四小学张鸿雁),《司马光砸缸》故事铺垫(滁州二小胡林玲),游戏正话反做(铜陵实小王庆甫),乘车返回路线(阜阳市鼓楼中心校李士梅),小猫钓鱼(合肥市海棠花园小学喻巧月),王庆甫老师也用到了这个情境。导入设计的目的均为正课铺垫,设计看似简单,实际是渗透了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感知,这种感知有的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有的建立在游戏情境之里,有的建立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一个模型之中,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引入都起到了唤起经验,激发兴趣,建立模型的作用,切入的手法很自然,平稳,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探究策略处: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但初步的感知,只能是引上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去领略路边的“风景”,循着什么样的路径去深层次领悟,更能显出教师的独具匠心。冷涛老师出示例题情境图后,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学生整理出问题后,接着追问:你能不能来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先解决什么问题?为了让学生深入认识倒推策略的特点,建构使用这一策略的要素,在引出倒推法后,出示缺少变化过程的一题,问:你有办法解决吗?再进一步问:你能加上一个条件,让它有办法解决吗?为了引出如“比一半还多1”的较复杂的问题解决,创设了比赛环节,让学生在作业纸上提问题并解答。胡林玲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受倒过来推想的两个关键词“现在”“原来”,出示:一杯果汁倒入80毫升,现在有240毫升。问: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李士梅老师在出示例题情境图后就追问: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对于问题的解决,课标中指出“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实,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学生有没有数学的思维,运用数学的意识,主要体现在会不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事物,能不能发现蕴含其中的数学问题。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充分反映出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教育的思想境界。从几位老师的课堂中,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这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仅是通过一问一答去完成,更多的是教师在课堂中那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教师的问题提出更多的是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参与的角度,认知的角度出发,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汲取。“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六位老师的课堂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教学过程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俨然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合作交流,“数学上有一种倒过来想的方法,我们共同来探讨。”“老师补充的条件与你们补充的有什么不同?”“同桌互相说一说。”“谁来展示一下?”“你还想了解老师的什么信息?”“老师发现一个聪明的孩子是这样做的。”„„伙伴式、组织式、探究式、体验式、激励式的对话,预设环节的步步推进,探究问题的逐个抛出,生成资源的有效利用,学生围绕问题各抒己见,在问题探究中将知识内化吸收。六个课堂体现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应该是开放的、创造的、合作的一种“学习共同体”。

11.小学数学专题研究 篇十一

“微专题” 高三复习 数学教学

众所周知,当今传统的高三复习课一般都是按照“章节——专题——模拟”的三轮教学进行,即一轮复习按照章节顺序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建立高中数学内容的框架;二轮复习以专题复习,习题讲评的形式出现,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建构知识网络;三轮复习重在模拟、训练以求快速正确的解题。而实际复习教学时,一轮复习中,高考命题的深化加大了教材上内容与高考命题之间的距离,使一轮复习显得泛化;而短短两个月的二轮复习,常常是专题设计口径过大,不能与高考命题设计的口径有效对接,导致讲解肤浅,不能使知识有效集群,要建构高考需要的能力,显得力不从心;三轮复习基本以“做试卷,评试题,论热点,谈规范”收场,由于一、二轮复习的一知半解,导致最后半个月学生的状态处于混沌状态。

“微专题”是指一个相关联的、可以单独研究的知识体系,或者某种数学思想方法、一个研究主题等,根据学生不同学习阶段具有一定弹性,又称“小专题”;“微专题”教学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知识点,从该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入手,内化知识,构建结构进行知识迁移,整合并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小切口”教学方法。其涵盖的内容适量,知识间联系紧密,可以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帮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活化知识的运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高三“高大全”的复习现状,导致复习的低效,笔者认为,有机地在传统二轮复习模式中穿插“微专题”,可丰富课堂形式,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

一、 源于“考点”的细化构建“微专题”

高考及各类模拟考试是根据大纲中的许多考点确定,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围绕这些考点中的重点进行细化,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全面性、有效性。比如“平面向量”的复习,我们可设立如下“微专题”: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运用、坐标向量的运用、向量有关的几何结论及几何模型的运用、向量的投影的运用、平面向量三点共线的应用、三角形的“四心”与向量、外心问题、构造向量解题(三角函数、线性规划、不等式等)。这些都是基于学情,将难点细化来构建“微专题”。

三、 源于“易错易混点”的辨析构建“微专题”

许多学生对教材内容没有深刻的认识,对于一些形似质异的问题经常会发生混淆,理解偏差,导致做错。复习时,让学生事先整理各自的易混点,然后在课堂上相互讨论、交流辨别,并择机进行讲解。例如,学生对运用圆锥曲线的定义解题经常会混淆,为此设计了“微专题”—圆锥曲线的定义。

案例3(1)一动圆M与圆O1:x2+y2+6x+5=0外切,同时与圆O2:x2+y2-6x-91=0内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样的曲线?

(2)问题条件变为:一动圆M与圆O1:x2+y2+6x+5=0相外切,同时与圆O3:x2+y2-6x+8=0也相外切,问题不变,试求解。

(3)(在学生得到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为双曲线右支后)请你在探究(1)的基础上,适当改变或增加条件,使动圆圆心轨迹为完整的双曲线?

(4)一动圆M与直线l:x=1相切,同时与圆C:(x+2)2+y2=1外切,求动圆圆心M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样的曲线?

(5)已知平面内一动点P到点F(1,0)的距离与点P到y轴的距离的差等于1,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并说明它是什么样的曲线?

通过教学,学生熟练掌握圆锥曲线的定义及其运用,提高了辨析能力,强化了数学运用能力。

四、源于“难点”突破构建“微专题”

教材中的难点,若仅仅就是纠错、辩错,最后往往是学生听懂了,遇到类似问题又不会了,即“懂而不会”现象。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微专题”的形式,将难题进行分解、剖析,力争让学生看到问题的本质,从而能真正理解问题。例如,现在有一类关于“割线斜率和区间中点处切线斜率关系的探究”的问题一度成为考试热点,此类题一般处于压轴题部分,学生解决此类问题较困难,所以笔者专门设计了关于此问题的“微专题”。

引导学生观察割线斜率与切线斜率大小因曲线不同而不同,图像上反应的是割线与切线的陡峭程度情况。而案例就是由这些基本函数综合得到,其割线的斜率与割线中点横坐标相同的点处的切线斜率大小关系也会由函数组合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环节三——步步为营,化繁为简

学生有了前面背景意义的理解,就为后面解决问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让学生解决案例中问题。

(限于篇幅具体解答略)

环节四——拓展练习,巩固战果

课后学生可以完成下面两道题,一道是与二次函数的综合,化简到最后要证的函数就是引例中的函数,问题就迎刃而解;另一道是与一次函数的综合,作商即可达到换元构造函数的目的,以达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目的。

这样,当学生遇到用常规思路解决问题思维受阻时,就会尝试从结论出发或其他不同渠道解决。通过这样的“微专题”教学,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以及应变能力。

总之,由于“微专题”的“切口小、主题强、形式多、角度新”等特点,决定了它在高三复习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微专题”帮助学生有效把握复习重点,避免讲、练、评模式的单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活化知识的运用,从根本上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微专题”是对传统高三数学复习模式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去研究、思考、总结,这也是促进教师更快成长的一种有效途径。

12.小学数学教学研究 篇十二

现在, 很多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缺乏学习兴趣, 认为数学特别难学。其实只要认真分析, 就不难发现,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没有搞清楚, 没有理解掌握好。因此, 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形成概念, 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概念是极其重要的。

1.1直观形象地 引入概念 。数学概念比较抽象 , 而小学生, 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 由于年龄、知识和生活的局限, 其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认识一个事物、理解一个道理, 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 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细心、耐心, 尽量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着手引入。这样, 学生学起来就有兴趣, 思考的积极性就会高。如在教平均数应用题时, 我用铅笔做教具, 重温“平均分”的概念。我用9个同样大的小木块摆出三堆, 第一堆1块, 第二堆2块, 第三堆6块, 问:“每堆一样多吗? 哪堆多哪堆少? ”学生都能正确回答。我又把这三堆木块混到一起重新平均分三份, 每份都是3块, 告诉学生“3”这个新得到的数, 是这三堆木块的“平均数”。我再演示一遍, 要求学生仔细看、用心想“平均数”是怎样得到的。我把原来的三堆合并起来, 变成一堆, 再把这堆木块分为3份, 每堆正好3块。这个演示过程, 既揭示了“平均数”的概念, 又有意识地渗透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然后, 又把木块按原来的样子1块, 2块、6块地摆好, 让学生观察平 均数“3”与原来的 数比较大小。学生说:平均数3比原来大的数小, 比原来小的数大。这样, 学生就形象地理解了“求平均数”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1.2运用旧知 识引出新 概念。数学中的有些概念 , 往往难以直观表述。如比例尺、循环小数等, 但它们与旧知识都有内在联系。我充分利用旧知识引出新概念。在备课时分析哪些旧知识与新概念有内在的联系, 利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讲授新概念, 学生是容易接受的。苏霍姆林斯基说:“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2.挖 掘生活素材 ,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所谓数学意识, 是指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 以形成量化意识和良好数感。新修订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在教学中把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把教学情境生活化。首先, 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人们对数学早就产生了枯燥乏味, 神秘难懂的印象, 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善于挖掘生活资源,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 通过数学活动, 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身边就有数学, 使学生提高数学学习兴趣。其次, 结合生活实际,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教师, 要结合生活实际, 使学生养成主动地从数量上观察、分析客观事物的习惯, 认识到数学符号、公式、图表是表示、交流和传递信息的工具, 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使学生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体验数学的魅力。

3.注重数学复习方法

3.1精选习题 。围绕复习的主题 , 通览教材 , 把其中经典的题目圈画出来单独呈现, 让学生再次练习, 将平时单元测试中学生出错率高的题目, 单独摘抄出来, 供学生反复训练。教师编写或者从资料中查找综合性强的典型题目, 做有益补充。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 抓学生的薄弱环节。将零散知识集中起来, 使知识纵成行、横成片, 形成互相联系的知识网络。

3.2复习时少讲精 讲 , 让学生多 练 , 在练习中 发现问题 , 解决问题。对于各种类型的题目全班都要意义过关, 个别同学单独辅导, 练习时采用变换练习的方式, 和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练习时注意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让学生有竞争与合作的伙伴。

3.3重点指导 学困生 , 加强对中下等生 进行个别辅 导 , 缩小他们与优等生的差距。对于学困生要分模块辅导, 进行分类复习。复习时有张有弛, 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让他们有复习获得知识的满足感, 成就感。

4.以 “动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13.学习数学课审题专题研究心得体会 篇十三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福民小学 王树生

许多学生在做数学习题的过程中感觉很容易,然而作业正确率低、考试分数低,这是因为他们经常出现审题的错误,对试题描述的数学情景不清晰,不能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以及有效地排除干扰条件。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觉得要想提高学生审题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重视概念教学,培养审题准确性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的基础。数学中的命题,都是围绕概念构成的,数学中的推理和证明,又是由命题构成的,因此,概念教学应引起教师足够重视。许多同学在审题时,由于概念模糊,对概念的认识不足,误判、错判导致失分。

二、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计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让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

三、培养坚强的意志。

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对学生能够长期进行准确、快速的计算,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

每天坚持练一练。计算教学中,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我们数学老师根据当天的教学内容,每天在课前后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训练。相信通过长期坚持的训练,既能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又能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针对学生不喜欢做或做不对稍复杂的计算、简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思维障碍,克服影响学生正确计算的心理因素。可以通过各种方法进行练习,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一题多解”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意志。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认真听课,认真思索,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并做到先复习后练习,练习中刻苦钻研,细心推敲,不轻易问别人或急于求证得数。还要养成自觉检查、验算和有错必改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教师还要以身作则,作学生的表率。如:解题教学,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培养学生良好计算习惯时,教师要有耐心,有恒心,要统一办法与要求,坚持不懈,一抓到底。审题就是弄清问题,主要是指弄清题目已经告诉了我们什么,又需要我们去做什么,从题目本身获取“怎样解这道题”的逻辑起点、推理目标以及沟通起点与目标之间联系的更多信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题的关键是审题。学生在没有理解问题就着手动笔解题的现象比较普遍,为此,就学生审题审什么谈几点看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3方面着手:

(1)弄清题目的条件是什么

数学条件一般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弄清条件就是要把它们全都找出来、无一遗漏;其次是弄清条件所蕴涵的数学含义,即看清楚条件所表达的的到底是哪些数学概念、哪些数学关系等。

(2)弄清题目的结论是什么

数学题目的结论有的是明显给出的,如“求证”题,这就要求我们能弄清结论到底与哪些知识有关系、与哪些数学概念有关;而有的题目的结论是要我们去寻找的,如“求解”题、探索题、还有填充题等,这时的弄清结论,就是要弄清求解、探索的性质或范围,它们应与哪些数学关系、哪些数学概念有关,以明确推理或演算的方向。

(3)弄清题目的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

在弄清条件数学含义、结论数学含义的基础上,继续弄清条件与结论知识之间存在哪些数学联系,这些联系就表现为题目的结构。

14.小学六年级语文复习专题研究课 篇十四

“修改病句”教学设计及反思

先锋小学苏丹

教学目的:

(1)会修改病句,掌握一些常见的病句的类型;

(2)能指出句子中的毛病,并加以改正;

(3)能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句子;

(4)懂得修改病句的原则。

教学重、难点:

寻找病因,不改变原意,同时以最简要的方法修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教师讲故事导入教师讲《病句大王乔麦皮》的故事。

二、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听完故事,大家说说到底乔麦皮的病句说得有多离谱呢?(指名讲)请你们回忆一下,你平时说话、写信、写作文、写周记时出现过什么样的毛病?谁来说说?(指名讲)

哦?生活中竞有这么多的语病啊?那么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的知识,想想我们平常常见的病句类型都有哪些。

请学习小组合作回忆讨论,记录员做好记录,等会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三、归纳常见的病句类型

1、指组汇报讨论结果:哪个小组想向大家汇报你们的合作结果呢?

2、小黑板出示常见的病句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

(1)成分残缺 ;(2)词序颠倒;(3)用词不当 ;(4)搭配不当 ;(5)意思重复 ;

(6)前后矛盾 ;(7)分类不当;(8)指代不明 ;(9)错用关联词 ;(10)不合事理。

四、归纳常用的修改符号

1、生回忆。修改病句常用哪些修改符号呢,请同学们边回忆边在草稿本上画一画。(师巡视)

2、师展示。

删:补:换:调:

删:删去多余及错误的词语、使句子简明;

添 :添上句子残缺的成分,使句子完整;

换:换有关的词语,使用词恰当;

调:调前挪后,调整词语位置,使语序正确。

五、指导修改病句。

我们复习了病句的常见类型和常用的修改符号,现在我们一起来修改病句。

1、小黑板出示练习,指导学生读句子并分析,请学生上黑板板演。

(1)读了《革命烈士诗二首》后,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成份残缺。即句子不完整,是谁“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呢?没说出来。应该补上“我”或“同学们”一类词语。)

(2)两个新旧社会,真是鲜明的对比呀!

(词序颠倒,变成四个社会了,可将“两个”调到“新旧”的后面。)

(3)开学了,同学们连续来到学校。

(用词不当。指名说,“连续”用得不当,把“连续”换成“陆续”。)

(4)同学们在联欢会上演唱了优美的舞蹈。

(搭配不当,“演唱”和“舞蹈”搭配不当,把“演唱”改为“表演”。)

(5)我不禁忍不住笑出声来。

(意思重复,将“不禁”或“忍不住”删去一个。)

(6)同学们大概一定会去看望李老师的。

(前后矛盾,把“大概”删去。)

(7)菜市场摆放着芹菜、茄子、冬瓜、西瓜等蔬菜。

(分类不当,删掉“、”和“西瓜”,或把“西瓜”改为“南瓜”。)

(8)王东和小非参观了造纸厂,他受到了很大的教育。

(指代不明,句中“他”指谁呢?是王东,还是小非?或是他们两人。应将“他”改成“王东”或“小非”或“他们”。)

(9)奶奶不但已经七十高龄了,而且行动利落。

(错用关联词,应把“不但„„而且”改为“虽然„„但是”改后读)

(1O)今天,他穿上 了一只很漂亮的皮鞋。(不合事理,“一只”改为“一 双”。)

六、总结修改病句的方法

好了,同学们复习得很认真。现在我们一起来回忆刚才我们是怎样修改这十个病句的?(先——然后——接着—— 最后)指名说,结合板书:读、找、改、查。

要想修改好病句,就要按照这样的方法。(出示)

一读,读通句子,弄清原句的本意。本意是指原句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修改病句的前提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本来意思,只有弄清句子的本意,才可能正确修改。

二找,确定句子的病症。要修改病句,先要找到句子的病症,确定病因。一般我们可以根据所学过的几种病句的常见原因,帮助查找病症。

三改,对症下药。根据语句的病症及原因,经过认真思考,采用删、补、调、换等方法,动手把错的地方改正。

四查。改完后还得重读一两遍,看看有毛病的地方是否都修改了,修改的是否恰当,是否保持了句子的愿意„„

七小组合作修改病句

1、小黑板出示练习题。要求:各学习小组合作按照这样的方法进行修改,在句子后面的括号里写上是哪种病句类型的序号,待会请一些小组上来做,并说说你们组是怎样修改的。

(1)在文娱晚会上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2)我们要不断改正学习方法,增加学习效率。()

(3)我断定今天下午可能下大雨。()

(4)妈妈因为关心我的学习,所以关心我的生活。()

(5)昨天,五个美国的小朋友来我校参观。()

2、指代表汇报合作情况。

3、再设情景练习。

师:刚好昨晚住在老师家对门的小宏同学让我帮他看看他修改的两个病句好不好,我把这两个已经修改好的病句抄在小黑板上,你们来帮他,可以吗?好,请看,你们说说这样修改好不好,为什么?谁愿意做小老师。

(1)星期天,我穿上洁净的衣服,把脏衣服脱下来。

(修改为:星期天,我穿上洁净的衣服。)

(2)大家的眼睛都集中到主席台上。

(修改为:大家都集中到主席台上。)

4、指名当小老师。

5、老师总结:修改病句的原则是不改变原意,同时以最简洁的方法修改。你们帮助了小宏同学,我替他谢谢你们。

八、巩固练习

1、小结:同学们,医生给病人看病,首先要诊断正确,是什么病,就开什么药,加以治疗,不能因为人家的手背上生了一个疮,就把整条胳膊砍掉。修改病句也一样,首先要作出正确的判断,弄清楚句子的毛病是什么,然后把它改过来,不要有毛病的不改,没毛病的却胡乱改了起来;也不要有毛病的、没毛病的都改。要想修改好病句,就要按照这样的方法。(指:读、找、改、查)同学们,你们想当医生吗?好,今天就让你们当一回医生,来治一治这些患了病的句子。你们有信心当好医生吗?看谁的“医术”最高明12、练习:练习一和练习二,如果你能很快地完成了练习一,就可以做练习二)

3、评讲练习:指名讲病因、改法,其他学生用红笔对的打勾,错的改正过来。

教学反思 :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率,本节课的设计做到以下几点:

(1)课前与学生谈话交流是消除他们的紧张心理,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放松自己,放飞思维,激发情感,唤起精神。

(2)简短的小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创设情景:以隔壁的小学生向我请教,我请学生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他,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肯定,被信任,同时也感到学以致用,产生兴趣。

(4)语言激趣:在学生独立做联系之前,我这样激趣:“同学们,你们想当医生吗?好,今天就让你们当一回医生,来治一治这些患了病的句子。你们有信心当好医生吗?看谁的医术最高明!”学生被这几句话一“激”,情绪马上高涨起来。

2、巧设练习。

主要有三关:第一关由老师根据常见的病句类型出 10道题引导全班同学分析,师生共同完成;第二关在四人小组里合作共同完成;第三关由个人自主完成。这样的设计,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学生也比较容易解决重难点。在复习课上,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优等生早就明白了,可中下生还是不知其然,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在第三关的练习设计上,设计弹性练习:分为两组练习,中等生和学困生基本上能完成练习一,而优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选做练习二。

3、注重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本节课学生有三次合作。(1)小组合作回忆并列出曾学过的病句类型。(2)师生合作完成第一关的练习。(小黑板上的l0道练习)(3)小组合作完成第二关的练习(小黑板上的练习)。这样通过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合作这样的形式,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复习课教学“动”起来,“活”起来。

4、不足之处。

(1)本节课还是沿用了平时我们的毕业班复习课经常采用的“知识陈述+例题点评+练习”的教学方式。没有多大的创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没得到充分调动。

(2)忽视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没有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应给学生充分质疑的时间。

上一篇:学生成长与我下一篇:市场营销协会联谊圣诞晚会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