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讨发言

2024-06-12

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讨发言(2篇)

1.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讨发言 篇一

贯彻 五中全会精神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研讨 发言

当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社会正在面临多边与单边、开放与封闭、合作与对抗的重要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具有十分深远的意蕴。未来,中国将继续致力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致力于推进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总的来看,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高水平开放有着其鲜明的特征: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基本要求;以推动自由贸易进程为重要目标;以服务贸易发展为重大任务;以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为重要突破;以制度型开放为突出特点;以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重要保障。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坚定不移推动高水平开放中深入把握。

以扩大内需为导向推进高水平开放 中国有 14 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超过 4 亿,是全球最具潜力的大市场。展望未来,中国广阔的内需市场将继续激发源源不断的开放和创新潜能。把扩大内需作为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导向是大势所趋。

要看到,14 亿人的巨大内需潜力是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基础。未来 5 至 10 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处于关键时期并蕴藏着巨大的内

需潜力。从消费结构看,2019 年,中国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为45.9%,估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52%左右,开始进入服务型消费社会。从产业结构看,2019 年,中国服务业占比约为 53.9%,估计到 2025年,中国服务业占比有可能接近60%。有研究预测,中国的数字经济规模有望突破 60 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 比重将达到 55%左右。从城乡结构看,随着城镇化和城市群的发展,估计到 2025 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达到 66%左右。“十四五”时期,中国广阔内需市场的潜力将不断释放,激发创新潜能,将继续支撑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进一步看,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条件都有新的变化,高水平开放呈现历史性新特点,扩大内需在引领高水平开放中的重要导向作用全面凸显。一方面,14 亿人口的内需大市场成为推进高水平开放的独特优势和基本条件。到 2030 年,中国累计商品进口额有望超过 22 万亿美元。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内需潜力不断释放,需要以更高水平开放融入国际经济循环。中国提出的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基于内需大市场作出的战略选择。以扩大内需为重要导向的高水平开放,就是要实现内外市场联通、要素资源共享,就是要构建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

还要看到,14 亿人的内需大市场是世界的市场、共享的市场、大家的市场。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的释放,将为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大空间,也将为经济全球化注入更多正能量。初步测算,百万亿元级别的新增内需规模将为未来 5至15年中国实现4%至5%的经济

增长打下重要基础。2006 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连续 10 多年全球排名第一,2019 年达 30%左右。预计未来 5 至 10 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有望保持在 25%至 30%左右。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我们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绝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绝不是短期举措,而是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趋势相适应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以制度型开放和制度性变革激发市场活力 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需要全面激发市场活力,要找准重点,在制度型开放和制度性变革上实现重大突破。

一是以服务业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为重点推进高水平开放。进入新发展阶段,释放 14 亿人消费潜力的重点是发展服务型消费,关键是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和加快服务贸易发展。从经济全球化趋势看,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焦点。2010 年至 2019 年,全球服务贸易额由7.8万亿美元增长至11.9万亿美元,年均名义增长4.8%,是同期货物贸易增速的 2 倍;服务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由 20.3%提高至 23.8%,预计 2040 年将提升到 50%。从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看,服务贸易开始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点。2014 年至 2019 年,中国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 7.8%,是货物贸易增速的 2.2 倍,是外贸整体增速的 1.9 倍。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升级对研发、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贸易的需求日益提升;消费结构升级、城乡结构升级

对教育、医疗、健康、旅游、文化、信息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贸易的需求日益提升。

适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与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关键是加快补齐服务贸易发展的突出短板。“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同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服务贸易开放进程,争取到 2025 年服务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由目前的 14.6%提高至 20%以上;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进程,要实现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比重的明显提升;要明显提升旅游、文化、健康、教育等生活性服务贸易以及研发、设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以制度型开放促进制度性变革。开放也是改革,制度性变革依赖于制度型开放。推进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制度型开放,是形成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新格局的基本需求,也是推动服务业领域制度性变革的重大任务。“十四五”时期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在服务业领域的制度型开放和制度性变革上实现重大突破。一方面,要推进服务贸易领域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更大程度与国际接轨。比如,率先在医疗健康、教育等社会需求较大的服务业领域引入国际先进管理标准。另一方面,要实质性推动服务业领域市场对内对外开放进程,尽快打破服务业领域的各类市场垄断与行政垄断。由此,既为释放民营企业的强大活力创造市场条件,又为外资企业发展拓展更大投资空间。

三是深化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重点的深层次市场化改革。高水平开放有赖于高标准市场体系的建设。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核心在于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包括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要素市场;着眼于释放人才活力,尤其是科研人员的活力,加快改革人才管理体制,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释放巨大的创新潜能;保护企业家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激发企业家潜能,充分发挥企业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在竞争中性、市场透明、知识产权、环保标准等方面做好制度安排,切实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

以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全球自由贸易进程 未来,中国开放强大的国内市场将成为推动全球自由贸易进程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不仅适应国内服务型消费需求,而且将形成与各国、各地区合作共赢的巨大市场空间,成为推动双边多边自由贸易的重要引擎。

要以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为重要突破。深圳经济特区、粤港澳大湾区等,是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试验田”,肩负着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市场开放的历史使命。要赋予其更大改革开放自主权,率先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加大在市场准入、管理标准、透明度、知识产权保护、监管规则等重要领域的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比如,对标世界最高开放水平形态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

设,聚焦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建立自贸港政策与制度体系,打造引领中国新时代对外开放的鲜明旗帜;以服务贸易一体化为重点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建立三地互认衔接的服务业管理标准与人才资格要求,以实现粤港澳服务业产业深度合作、市场体系直接融合、服务体系全面对接;分类推进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开放,推动上海等自贸试验区率先对标全球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等等。

要以推进全球自由贸易进程为重要目标。推进合作共赢、合作共担、合作共治的共同开放,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是各国的共同责任。经济全球化的大势没有改变,各国走向开放、走向合作的大势没有改变。中国将坚持高水平开放,主动推进双边多边自由贸易进程。比如,尽快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加快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谈判进程等。总的来看,中国坚定不移全面扩大开放,坚定不移推进全球自由贸易进程,坚定不移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将为国际社会注入更多正能量。

作为拥有 14 亿人口的新型开放大国,中国的市场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国坚持推进以内需为导向的高水平开放,不仅能够有效释放 14 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潜力,而且有利于全球共享中国市场;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且将对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复苏产生重要影响;不仅有利于中国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而且有利于全球分享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红利。

2.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研讨发言 篇二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研讨交流发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全会重点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问题并作出决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政治上、全局上、战略上全面考量,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坚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深刻阐明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根本保证,体现了全党意志,反映了人民意愿,是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对于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确保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总书记在全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制度建设和国家治理理论的创新发展,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科学指南和基本遵循。

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我通过学习,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水平。深入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我国国家治理的历史性成就,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科学内涵、本质特征和显著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要增强自信,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凝聚智慧和力量,更加扎实地把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三要准确把握《决定》的重点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和总体目标、13个方面的重点任务,明确各级党组织责任。

四要深刻认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进行。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

要认真做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和研究阐释工作。

一要组织深入系统学习,把广大干部师生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要围绕全会主题,认真学习领会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要实现全覆盖,要分层分类开展,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大改革落实情况,结合制度执行中存在的短板弱项,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制度层面上需要做的事情,坚持问题导向,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将学习成果切实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效。要以党支部为基本单位,规范组织生活,以“三会一课”、主题党团日活动等形式,推动广大干部师生深入学习研讨。专题培训系统学。将全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系统干部培训各班次的重要内容,集中一段时间对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全员轮训,分期分批对党员干部进行系统培训。

二要加强宣传研究阐释,推进全会精神入脑入心。充分发挥教育系统人才和资源优势,围绕全会精神宣传起来、讨论起来、研究起来,将学习不断引向深入,为全社会提供学习服务、作出智力贡献。要强化宣传引导。统筹好各类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媒体融合发展优势,全方位、多层次宣传解读全会精神。要加强制度自信教育。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把全会精神学习宣传同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广大干部师生深刻认识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和成就背后的制度逻辑、制度优势,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打牢爱国主义思想基础。

全面落实全会精神,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结合教育实际,抓紧就党中央明确的国家治理急需的制度、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备的制度进行研究和部署。要聚焦全党共同推进的改革任务、教育系统专责推进的改革任务、需要教育系统协同推进的改革任务、需要率先探索的改革任务、需要教育系统对重大改革提供研究咨询评价服务等五种类型,推进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一是坚持和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使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工作的各方面各环节。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不懈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突出政治巡视,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二是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教材一体化建设,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铸魂育人。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构建覆盖城乡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补齐教育发展短板。汇聚强大合力,坚决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原则,提高保教质量。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四是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抓治理的能力。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建设,切实增强广大干部师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加快推进教育立法,增加制度供给,研究制定学前教育法,推动修订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学位条例。加强教育行政执法工作,健全依法行政机制,完善教育制度实施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完善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提升学校内部治理水平。加强青少年宪法法治教育,提高教育系统普法水平。

五是提升教育管理效能。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管理方式,综合运用法律、标准、信息服务等现代治理手段。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推动督导“长牙齿”,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出台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的意见,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完善教育决策和执行制度,健全教育政策性文件制定程序,实行重大教育决策和规范性文件出台前咨询、听证、公示制度,完善教育政策落实情况评估机制,提高教育决策科学性。加强和改进对地方教育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

六是完善教育保障制度。深入推进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财政保障机制,督促各地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教师地位待遇的各项举措。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健全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推动落实“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落实和完善鼓励社会投入教育的政策,逐步提高社会教育投入占教育投入的比

上一篇:内河船舶防污染探讨下一篇:my sister 我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