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2024-08-01

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共17篇)(共17篇)

1.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一

高中生物新课程培训心得

张子莲

今年暑假,我有幸在武威十八中参加了甘肃省西片区高中新课培训。通过紧张有序的学习,交流、研讨、评论等对这次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各位专家的讲座,不但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让我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有了更深一层的领悟,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经过短短三天的高中生物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我们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课改不是细枝末节的小变化,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

二、经过专家的讲解,使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大致内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生物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

1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三、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生物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

整体把握高中生物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生物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生物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生物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生物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生物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高中生物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生物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生物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生物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

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的源泉。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我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

五、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

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起地球。”那么,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尝试,不断的改进,力求将中国的教育事业推向一个更新的台阶!

暑假的培训,我的脑海里充斥着新的教学理念及以人为本的教学态度。关注全体学生,放下架子把学生当作朋友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教学资源共享成为本次培训的一大收获。通过培训对新课程有比较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但对具体实施仍有一定的困惑,还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反思,希望今后能有机会继续参加类似的活动。

2.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二

一、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外部学习动机就是指因学习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学习动机, 它与知识本身、学习活动没有内在联系, 只是把学习作为实现某种目标的手段, 成为外部诱因。例如:为了达到实现自己的理想, 为了取得好成绩。学习中有了外部学习动机, 才有学习的恒心和毅力, 物理中有许多抽象的概念, 还有不少繁杂的分析和计算等, 要完成这些学习任务, 必须培养学生的外部学习动机或增强学习动机的强度, 才能有毅力、有恒心克服困难, 坚持完成整个学习过程。

目的教育是培养外部学习动机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新课程教学目标三维度的提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在“知识与技能”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而在学物理中获得的诸如理解、综合分析、计算等许多能力, 不论他以后是否从事的是物理方面的工作, 都会使他终身受用的, 这样学生对学物理的目的就有了更广阔长久的认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新教材的做法是,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领悟和欣赏物理学家怎样看待自然界中的事物, 怎样说明自然界如何运行的, 其融入了科学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效率, 使学生学得轻松, 提高了目的教育的成效, 外部学习动机更易培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教学中, 教材也有大量创新, 特别是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 在关注科学思想、科学过程、情、态、价以及在引导学习方式改变方面, 都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也为教师的创新教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大的空间, 使目的教育更见成效。

二、内部学习动机的作用和培养

所谓内部学习动机是指由于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发的动机的满足, 学生努力学习仅仅因为他们感兴趣或是在学习中获得兴趣, 学起来有味, 从而产生强有力的认识内驱力。这种内驱力就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还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激发后, 他不仅乐意学而且思路开阔、学习效率高, 正如孔子说的:“知之者不如好知者,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学中, 注重分析思路和方法的渗透, 着力展现“重过程”, 让学生感悟一个求知的过程, 一种思想方法, 一种用“已知”求解“未知”的精妙,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 当发现和创造的乐趣伴随着学生时,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新教材在大体继承了原教材知识结构的同时, 更重视提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许多好素材, 介绍的科学内容不再是独立的冷冰冰的公式和法则, 更要使学生通过科学内容看到其背后人的智力活动与人的情感。例如在“万有引力定律”中, 学生在了解到第谷为描述行星的运动积累了近万个观测数据的时候, 会像所有人一样感到头疼;开普勒把这么繁杂的数据变成了简洁的三句话;而牛顿更高明, 他揭示了以上万个观测数据中蕴藏着的极其重大的“天机”——万有引力定律……这些, 使人眼前一亮, 豁然开朗, 这时学生的体验是高兴、佩服和激动, 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 从而产生强烈的内部学习动机。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要达到掌握“知识与技能”这一主要目标, 最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从实验中激发内部学习动机。第一, 新教材许多内容增添了实验, 有效地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获得感知,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第二, 新教材增多了实验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现象的本质, 例如“牛顿第三定律”一节中增加了“用传感器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演示实验, 能深层次、多角度地阐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使难点不难学, 学起来轻松而有趣;第三, 新教材更侧重通过探究实验, 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创新设计实验、重新发现知识的过程。例如将原教材“牛顿第二定律”演示实验改良为“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实验, 当学生面临着“如何找几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的困难时, 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找出它们两两之间的关系, 在探索过程中逐一解决“怎样提供和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怎样综合实验的最后结果”等问题, 在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实验探索过程中, 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热情, 不仅内部学习动机强烈, 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心得 篇三

关键词:思维;探索;课程

一、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

高中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为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数学基础,使他们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第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必要的数学准备。对基础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技能上,还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它们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据上述的定位,我国的高中教育不是“专业技术的职业教育”,也不是“大学的预科教育”,而是公民的“数学通识教育”。它的出发点,仍然是为广大公民提供进一步的数学基础。随着国家的发展,高中教育将会更加普及,我们期望为中国普通公民提供适应21世纪需要的必要的数学基础。《标准》设置的必修课程是所有高中学生未来发展的公共平台,它是一种共同的文化基础,《标准》设置了不同的选修系列课程,它们仍然是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数学课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發展平台。

二、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高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进行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同时,《标准》还指出,学生在选择之后允许进行适当地转换、调整,以便不断地对未来人生进行规划和思考。高中数学课程给学校和教师也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他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需求和自身的条件,制定课程发展计划,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数学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选课建议:(1)选修课的设置就是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激发同学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希望数学能为同学们的发展提供帮助,这是数学工作者的最高追求。我们将会想方设法努力,让数学课程更有吸引力。也希望同学们努力发现、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

(2)特长和兴趣是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数学学习中,有的学生善于计算,“数感”非常好,善于发现“数、式”中的规律;有的学生图形想象力非常强,善于发现“图形”中的规律;有的学生对数据有明锐的感觉,善于发现“数据”中的有用信息;等等。每个人都有特长,不同的人特长不同,有一些人不知道自己的特长所在,这也是个缺憾。

三、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些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社会的发展需要终身教育,而学生在学校中只能获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识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必须在其未来的人生历程中依靠自主的探索、主动的学习,去不断地充实自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此外,数学学习不仅仅是记忆一些重要的数学结论,还要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积极的情感态度,再加上数学学科高度抽象的特点,这就需要学习者有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精神,需要有自主探索的过程,需要有多种丰富的学习方式。

四、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发展智力、培养全面数学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注意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我国数学教育十分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演绎逻辑推理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标准》在此基础上,强调了抽象概括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抽象概括能力:我们不仅仅需要同学们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本身,还应该帮助同学们了解知识、技能、结论形成的过程,产生的过程,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能够从一些现象中,通过类比、归纳、猜想,通过合情推理,总结数学规律,发现数学规律。这也是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非常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式。许多数学家反复建议,我们不仅要重视培养同学们的演绎推理能力,同样,也要重视培养同学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也应该渗透到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中。

数据处理的能力: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数据、信息的关注越来越大,处理数据,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不可回避的问题。生活中的很多数据都是“杂乱”的,但并非“无章”,如何发现其中的规律,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提高生活质量。数据处理能力成为现代人的基本能力。在高中学习中,有必要掌握基本数据处理能力: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利用信息说明问题等等。

五、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数学教学中提倡数学应用,是90年代以来我国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标准》继续强调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未来公民的需要。我们应该帮助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受到数学的初步应用训练的同时,着重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使他们能够用数学的眼光进行思考,找到数学应用的契机,适应未来公民的需要。

第二,现代数学本身的原因。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应用数学和数学应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数学渗透到几乎每一个学科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数学观。

第三,数学教育界自身认识上的原因。我国数学教育具有很多优秀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需要认真的总结和发扬。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数学教育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忽视数学的应用,忽视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忽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第四,如何进行“数学应用教学”的原因。近几年来,我国大学、中学普遍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数学应用的教学,正在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必须指出的是,理顺《标准》和考试关系的一个不可动摇的原则,应是考试服从《标准》,考试服从教学,考试必须有利于课程改革和教学的实施。当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考试有它自己独立的要求:保持社会公平,以及能够实际操作。这需要一个长期探索、逐步磨合、互相适应的过程。

4.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四

1、教育价值的界定

1.1价值的含义。作为哲学术语的价值,在时空领域里,它表示物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供求关系,或人赋予物有用性的社会存在。人类生活在今天的社会里不仅是为了生活,而且要生活得更加美好,生活得更加富有价值。教育是达到人生最高目标,实现人生最高价值的一个基础工程。所以教育问题受哲学价值论的支配与价值问题密切相关。

1.2化学教育价值。(1)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它讨论社会对化学教育的需要或蓝图规划问题,化学教育应该在学生身上实现哪些价值,即化学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什么”。(2)化学教育的功能价值,它讨论怎样的教学活动才具有教育上的价值,即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才能使学生有效地获得化学教育中的内蕴价值。从化学教育的整体过程看,化学教育实践有活动目标和活动手段需要研究,所以必然包括化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和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策略这两个价值子系统。

2、高中化学新教材特点

2.1许多学习小“模块”。如:学与问、资料卡片、思考与交流、科学史话、科学视野、实践活动、科学探究等。这些学习小“模块”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学习理念,内容新颖活泼。有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与探讨、科技前沿、社会热点、生活生产实际、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史、科学实验等诸多方面的知识。富有“自主性”、“探究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学习模式,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创设了新颖的问题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突出了基础性和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拓展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十分有利。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中有一个“角色扮演”的实践活动,问题是“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质饮料罐”;假如你是以下人员之一,对这一问题有什么看法?请查阅资料并做准备,然后选择角色,进行活动。可能扮演的角色:(1)开采铝矿的工人;(2)生产铝质饮料罐的工人;(3)饮料公司的老板;(4)售货员;(5)消费者;(6)环保局的官员;(7)回收公司的人员。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积极性很高,它不但关注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而且还关注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愿望和需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规划人生的意识及能力,重视与人交流与合作,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非常有意义。

2.2大量的彩色插图。这些插图印刷精美、形象、直观,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并使学习变得更有趣味性和美的享受。如课本中的甲烷、乙烷、苯、溴乙烷、乙醇等分子比例模型图。能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掌握这些有机物的空间架构;一些实验现象插图,能有效地解决课堂演示实验中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记忆实验现象;通过飞机、自行车、硅太阳能电池、计算机芯片等许多实物图片,学生就能很容易地了解合金、晶体硅等物质的广泛应用情况。

2.3从实验中学习化学。必修教材1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化学实验基本方法,选修6是实验化学,不论必修还是选修课中还有许多演示实验和家庭小实验。通过实验学化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一些新的化学知识,为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实验事实,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素质。只有亲自动手实验,才能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能,真实地体验实验探究的艰辛,真正感受发现的乐趣和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4时代性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内容更具备“浅、宽、新”的特点。

2.4.1跟踪新科技、新发展。新教材根据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增加一些大自然奥秘、尖端科技成果等科技发展。旧教材中也曾经介绍了一些科学家的某些发明和发现,大部分是经典原理知识,有些是同学们早已听说或已有所了解的。新教材除此外增加了较多最近的新科技、新成果等现代内容。通过对新科技、新发展的学习和了解,同学们不仅学到了有关化学知识,而且学习了科学家们从身边小事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思维习惯,培养了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品质。

2.4.2关注环保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不断产生一些新的影响环境的有害物质。我们可以通过化学知识找到破坏环境的因素,从而研究出减少破坏环境的方案,甚至杜绝污染源或变废为宝的策略。保护环境已成为人类共同的呼声。

2.5体现学科融合性。

2.5.1与理科间的融合。随着考试制度的改革,新教材更加注意与生物和物理之间的交交汇和渗透。在讲述氧化—还原反应时补充了食物在人体中被消化及酿酒的实例;在NaHCO3的性质后,补充了NaHCO3是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有讲元素周期表时插有“元素在人体组织、体液中富集情况示意图”,还有碘的化合物对人体的作用,有毒物质的中毒原理等体现了与生物学的紧密联系。在讲钠的用途时讲钾钠合金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在讲述摩尔时提到千米、克、秒等物理单位,及气体摩尔体积中相联系的气体状态方程,原子结构中的原子、电子、α、β、γ三种射线等的发现,硅在电子工业中的发展起到的作用,光导纤维等,以及研究某物质性质时讨论的状态、熔沸点、导电性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化学与物理学的紧密联系。

2.5.2与文科间的融合。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阅读材料,为了帮助理解相关化学知识离不开语文知识的指导作用;化学用语部分离不开外语知识的帮助;阅读材中的历史知识使学生轻松了解化学的发展史;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日报及地质变迁、天体成分分析、彩页中的“南极上空臭氧层的变化”也体现了化学与地理知识密不可分。

5.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培训心得体会 篇五

化学实验是需要学生集中精力,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动脑、动手,才能学好化学,而实验本身也具有生动、形象、真实的特点。在课堂上,首先教师要做好实验演示,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谓实验演示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实验演示,以展现物质的性质,并要求同学们认真的观察[2]。做好实验演示,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实验演示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注意一下几点:

1.1注重演示方法

一个成功的实验演示才能真正达到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在选择演示的实验时,要注重演示的方法,满足突出重点,符合直观、安全、可靠、简单的要求,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首先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内容、操作方法、过程、结果等;其次要设计好整个实验的演示过程,并对于突发情况做好准备工作。

1.2引导学生思考

化学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也能积极的思考问题,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结合教材对实验的步骤、方法、原因进行解释和说明,还要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到课堂实验的研究对象上。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的目的、过程、内容进行分析,对实验的原理、方法和思路进行思考,从中找到启迪。

例如:进行“氨的性质”的实验演示时,首先明确实验的内容和目的,即氨的喷泉实验和氨气和氯化氢气体之间的反应。在进行实验之前,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和实验过程当中进行以下问题的思考,一是为什么氨会形成喷泉,说明氨有什么性质?CO2等也能形成喷泉吗?二是氨溶解于水仅是溶解过程吗?为什么喷泉呈现出红色?那么CO2是否能喷出白色的喷泉?三是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为什么会发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浓氨水和浓盐酸分别具有什么样的性质?那么,浓氨水和浓硫酸之间会发生这种现象吗?通过提出以上这些问题,要求学生观察的同时结合教材积极地思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该堂实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的能力。

2、做好高中化学学生的分组实验

所谓分组实验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亲自动手、独立完成的实验[3]。分组操作实验可以促使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加强动手能力,获得现象、数据、实验结论。待学生分组实验完成之后教师要做出评价,对操作错误的学生进行纠正,避免下次再犯;同时还要表扬并鼓励操作规范的学生。

2.1引导学生进行预习

在课前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主要包括对实验的内容、方法和仪器等进行预习,同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在分组实验中,学生往往会对实验的仪器和原理感到陌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加深印象,也避免了在实验的过程中出现手忙脚乱、呆板的操作。

2.2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实践

化学实验就是要求学生动脑动手,因此其特点也就是要凸显个人活动,强调学生学生参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必要的实验技能。在实验教学中,应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边讲边实验,增加探索性实验等,让他们亲自动手进行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实验能动性。

2.3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在课前进行预习,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探索,在实验完成之后,也应让学习对实验进行总结,要求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所需的仪器以及原理进行思考和分析,

鼓励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大胆的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之相关联的问题,结合实验和教材内容进行认真的分析、探讨,以达到探究物质的本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实验目的。

3、强化高中化学学生课外的有效性试验

3.1增强实验的趣味性

高中学生的好奇心、贪玩心较重,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设计具有趣味性的课外化学实验能更好的融合知识。例如运用CO2与NaOH做喷泉实验、让学生自制粉笔炸弹、在水中生火等化学实验,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强化实验的实用性

让学生学以致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更加巩固,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实用性较强的课外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的生活性,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化学是有用的。例如自制灭火装置、酿造米酒、清洗水垢、测量土壤和大气的成分、了解废旧金属材料的回收和利用、自制净水装置等等。

3.3实验的巩固作用

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为学生设计部分具有巩固化学知识作用的课外实验活动。例如水与过氧化钠和CO2之间发生的反应既能放热还能生成O2,在设计上可以使用脱脂棉花将过氧化氢包裹住,接着使用玻璃管吹气。可以根据化学教材的内容对实验的仪器和装置进行改造,例如运用电解的方法来制取Fe(OH)2、采用套管的方法来比较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稳定性、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气体的验证等。

总而言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的一条生命线,提升实验的有效性教学,仍然还需要教师们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的思考、探索、反思、总结。

6.高中生物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六

许国锋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

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

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 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

新的内容。

3.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信息传递,分子水平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平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

么样”。

3.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

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

题。

3.4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习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习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习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平”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4.1 课堂教学的组织

4.1.1 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2、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

仍不乏难度。

4.1.2 探究性活动 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

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4.2 教学内容的处理 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4.3 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 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

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

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 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 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

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4.5 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 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7.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七

一、新课程教材的变化

新课程的理念是: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 努力开发课程资源, 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 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从这一理念出发, 高中化学新课改教材在内容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 体现了“浅、少、易”的特点, 教材内容通俗、具体、简单;在难度、深度和广度上大大降低了要求。由于新的课程标准与原来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和编写意图不一样, 因此在编排体例上有很大变化, 一些教师感到不适应。如新教材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广而浅, 以往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是以钠、铝、铁、氯、硫、氮等展开并且每种元素化合物至少一节甚至更多, 但现在只是金属和非金属两部分且体系发生了较大转变。再加上现行的新教材中元素周期律知识滞后, 老师在对教材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 就找不到联系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线索, 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没有主线, 教学过程零散, 学生学完之后的感受也是很零散不成体系。

二、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与思考

对于教材的深广度, 自实行课改以来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 特别是在规范课时、全面落实课程方案的情况下, 这个问题更突出。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呢?关键要以课程标准、新教材、教师用书为标准, 而不是以统编教材、教辅资料作为标准。可以通过比较课标中同一知识点在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中的不同要求把握教学深度, 可以结合课标, 对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较, 把握教材的广度。学生知识的获得是有梯度的, 教学中要避免一步到位。如在高二年级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部分教学过程中, 因为其中的部分内容如有机化合物的分离方法:蒸馏、分液、重结晶等在必修1的第一章中就已经系统学习过, 但是因为在必修1的这部分教学时当时是给刚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讲解的, 知识点不能太深, 所以讲解得很浅显, 但在高二《化学反应原理》教学中, 因为考虑到有机化合物中的分液、蒸馏等内容在高考中是重要考点, 所以在上必修1时会有所扩展, 但学生在高一时感觉难度大很难掌握, 而在选修4时又要复习一遍, 部分学生感觉乏味。经过几次摸索, 我发现必修1的概念原理内容是为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及必修2反应原理的继续学习打基础, 若在必修1、2教学时拓展太深, 则增加了学生在高一学习时的难度, 部分学生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高二选修4教学时学生有吃剩饭的感觉, 老师觉得乏味, 教学效果不好。如果能够尊重学生在学习概念原理时需要有一个由浅及深、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我们就能很好地把握深广度, 给学生呈现出很好的知识层次感。

总之, 必修部分我们觉得要把握的是:基本的元素、基本的概念与原理、基本的方法, 让学生形成基本素养。去掉功利色彩, 不要过早向高考靠拢。

三、教育观念更新中的困惑与思考

新课程意味传统课堂教学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到教师角色行为、知识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师生的交往方式等都要彻底变革。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 重要性仍然认识不足, 课堂上几乎没有体现新的课程理念。他们仍然对教育教学的功能理解狭隘, 只知道教育是教人读书, 不懂得教育是在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对改革的创新性认识不足, 不少人仍然停留在谋求“开处方式”的改革, 别人怎么改, 我就怎么改;别人改什么, 我就做什么, 仍在等待别人拿出成功的模式供自己模仿。我们认为教师作为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课程资源, 应该创造性地运用与开发教材。教师要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 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 根据学情融入智慧, 重组、活用教材。

8.以培训促进教师适应新课程新角色 篇八

关键词:培训;思想品德教师;新课程;新角色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自从实施《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以来,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初中政治教育课程教学的主旋律。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面临着新课标、新理念等的改革新要求,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适应新角色提出了全新的课题。新课程提出“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因此,应围绕新课程的要求,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师的培训工作,切实促进教师从观念到角色的实际性转变,成为实现新课程理念的关键之所在。本文就如何通过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使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能与新课程新角色的要求尽快相适应。

一、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打造和谐高效教学状态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培训的前提应围绕和谐高效教学状态的建构而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主要是指教育工作者以自己对教育工作本质的了解为基础,并由此所形成的關于教育的观念或理性观念。这是教师素质中起导向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教师的教育观念在直接影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同时,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甚至对未来教育的性质与发展态势也有着见解的影响。按照主体性教育理论的观点,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活动必须是教育对象积极的、主动的、创造性理解掌握运用课本知识、发掘潜能、提高能力,达到个性的和谐发展。教师是教的主体,通过教师必要的、及时准确的方法指导,使教育对象更快捷、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贯穿于整个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各个环节之中。教学状态应该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以及整个课堂的目标达成度。传统的课堂教学状态存在如下弊端: 课堂上教师的权威高于一切,教学活动变成一种你讲我听的“灌输式”和“训养式”活动,教师指定轨道,学生在轨道中运行,教师制订活动节律,学生按节律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更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教师容易失去工作热情,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产生职业倦怠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积极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提高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另一方面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师生之间是一种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共同对话交流中情感得到渲泄,个性得到张扬,人性得到回归。这样的课堂教学状态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和谐高效课堂。

二、突出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实现学生从知到行的转化

(一)巧设导学目标提纲引导学生预习

预习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通过预习学生能了解下一节课所学知识的概况,掌握部分简单知识,找出自己本课中存在的困惑,以便在课堂上学习时避轻就重,从而有目标有重点的学习。而学生在现实的思想品德课学习中,仍然存在着“上思想品德课,也就是老师给我们讲一讲、我们背一背,课前根本没有必要去预习”的依赖思想。这种错误思想严重违背现代心理学研究“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课前,为了培养学生预习的习惯,可以尝试用“导学目标提纲”设计下一节课所学目标,用目标导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预习。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教学可以说是德育的主阵地,学生由书本理论上的“认知——感悟”到生活实践中的“践行”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要是感悟所学知识,通过感悟内化为自己意志品质的形成,并在生活实践中通过“践行”形成自己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念,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依据新课程理论学生是“认知——感悟”的主体,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学生最有效地进行学习。但由于学生自身的因素,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是放任自由,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的有序课堂、高效课堂。

应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帮助学生寻找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具体方法是:抓住课题、框题和关键词质疑;抓住思想品德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质疑;抓住教材整体质疑。得出结论,如果确实不能完成,教师就要善于引导,解疑释难一定要坚持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解决问题。

(三)通过前提测评引导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培养自主预习的习惯,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具备了掌握部分简单知识能力;课堂上,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引导学生在感知、感受、感动的全过程中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带着对知识的渴求认真、主动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又能理解接受并时间掌握部分所学知识,更新观念;对于一堂课所学知识,虽然学生当堂课能感悟知识,明白道理,但并不一定当堂课能全部消化。为了督促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每一堂课,教师应用前提测评的检查方式引导学生培养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习惯,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回顾上一周的所学内容;每个月抽出一定的时间回顾上一个月的所学内容。这样长期坚持,逐步培养学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的习惯。

通过对思想品德教师新课程的培训,要使其深入明白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合作、交互作用、共同劳动的过程,这种教学过程不应仅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还应是师生情感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应让思想品德课教师掌握好如何发挥好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协助教师完成授课任务。

三、抓好校本教研环节,实现向经验型教师转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为保障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域、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这就为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开展新课程培训提出了新要求,要适应新课程新角的的要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只有认真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才有能力深入推进和创造性地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校本教研,是将教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在具体组织和实施思想品德课校本教研过程中,应把握好几点:一是营造良好的校本教研氛围。二是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校本教研制度,制定具体的教研实施方案。三是给予必要的督促和检查。

(一)集体备课

教研组或年级备课组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集体备课,研讨教材中共同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疑难困惑。思想品德课教师通过集体备课,互通情报,交流心得体会,可使自己的眼界开阔,理论水平提高,事例充实,这就为顺利完成教学和教研任务创造了条件。

(二)进行思想品德课观摩教学和实验教学

思想品德课观摩教学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活动中,不仅被观摩的教师对观摩教学的备课、上课要进行详尽研究,而且观摩教师也要对所观摩的教学进行研究。为保证观摩教学顺利进行,避免评课中的矛盾,变经验性评课为科学性评课,避免主观随意评课的倾向,事先要制定好观摩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三)积极撰写教学反思

写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2]李里.试析新课程下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9.高中地理新课程省级培训学习心得 篇九

2011年湖北省高中新课程省级培训,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我很荣幸代表我们学校地理教研组参加了这次培训,在听完几位领导和专家的精彩讲座之后,我的感受颇多。

近年来,全国各中小学都在进行课堂改革,作为地理学科,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了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了地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

针对课堂改革中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上遇到的几大难题,咸宁学院的黄莉敏副教授提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否落实新课程理念,达到预期的目标和结果,绝不是某种教学方法的辞旧迎新,它需要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取决于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及其教学实施。黄老师还讲到,教学设计必须具备五大要素: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教学过程。并且对各要素进行了逐个分析,以很多的典型实例给老师们进行讲解,让老师们学会了很多新的新课堂应该具备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在培训过程中,还有来自黄冈中学的地理教学专家周益新老师,周老师的演讲赢得了老师们的阵阵掌声。他给我们讲的主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地理素养的培养”。他提到,一直以来我们湖北省的高考成绩在全国来讲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我们送出的部分人才中,最终进入社会之后,好像并没有满足社会各行业的要求,也就是说出现了一种“只会读书考试,动手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较差”的一种局面。这就让我们做老师的,应该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最后就转到我们这次课改的主体上来,由此可见,课改是很有必要的,必须要改。传统的教学模式,只管高考成绩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要求了,只会考试的人才在社会上是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的,只有进行课改,不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才能适应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最后,周老师还提到,作为老师,我们也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适应课改后的教学模式,才能教的更好,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他还给我们传授了很多提升自身素养的方法,让老师们受益匪浅。周老师的演讲生动而富有激情,深得老师们的好评。

最后,武汉教科院的领导余克四老师为我们解读了新课程地理高考方案以及

相关备考策略,为各位老师应对湖北省新课改后的第一届高考指明了方向。余老师强调,新课改后的高考试卷着重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开放性的题目增多,这就对学生的课外知识,以及开放性思维能力提高了要求。在后面的备考当中,我们老师就应该多注重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培养。余老师的讲座,让老师们的高三备考有了明确的方向,也让老师们能合理的安排高三的宝贵时间了。

10.初中化学新课程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通过近十天的新课程远程培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一 教师应具备四个化学基本观念,即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分类观.1 元素观:教师要培养学生化学元素观,即元素是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教师不但要培养学生化学的元素观,而且还能把元素观迁移到别的领域,元素也就有了广泛的含义,即把任何事物分解成基本成分,基本要素即元素.微粒观:即宏观世界都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例如分子 原子 离子等.下面就具体说说对分子概念的理解.以前教材中讲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现在就不强调‘‘最小”两个字了.学生对分子的概念有以下认识就可以了.分子是有原子构成的,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原子的种类或数量发生了改变,那么分子的种类也就改变了,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当它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的种类就一定变了.3变化观: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新教材中还强调了物质的变化中除了有物质的种类变化外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4分类观:让学生理解世界上物质的种类太多,因此需要分类,分类就要有一定的标准.通过物质的分类,学生对这一类物质中的典型物质的学习和研究之后从而对这一类物质有所了解.二 对化学概念的要求与以前有所不同.在老教材中特别强调化学概念的准确性.以至于让学生背的滚瓜烂熟,只字不差,在新教材中非常明显地体现了卢巍老师和毕华林老师的观念,那就是概念是发展的,有阶段性的,不必要强调的太死.例如分子,原子是老教材中很重要的两个概念,而新教材没有很明确的给出这两个定义.再例如对复分解反应条件新教材就不象旧教材那么强调了.三 新教材注重了对化学反应实质的理解.复分解反应主要包括以下4个类型即酸和碱反应;酸和盐反应;碱和盐反应;盐和盐反应等,新教材注重了对这4类反应的实质分析,为上高中以后学习离子方程式奠定了基础.四 教师应具有高屋建瓴的意识.例如:海水制镁,海水中镁的含量并不高,但可以用来制镁,原因:海水晒盐时得到NaCl时,也得到MgCl2等化合物(镁元素的第一次富集)。再发生以下反应:

MgCl2 + 2NaOH = Mg(OH)2↓+2NaCl(Mg元素的第二次富集)

Mg(OH)2 + 2HCl = MgCl2 + 2H2O [Mg(OH)2不能得到镁,因此将Mg(OH)2转化成MgCl2]

MgCl2 === Mg +Cl2↑(条件是通电)

通过海水制Mg,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某种物质的思路,而不是只让学生掌握上面这几个化学方程式。教师如果没有站在统筹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而仅仅是站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这样使学生的思路打不开。

初中化学新课程远程培训总结

十天紧张而有序的学习培训,转眼就过去了。之前的一些迷茫和疑惑在专家们精辟的讲解下,在辅导老师精心的点评下,在示范课例的引导下,有了些感悟,有了些更深刻的认识,现总结如下:

1、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在新课改开始之初,我们就一直在说改变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要以学生为中心。但当面临中考时,面临教学进度时,我们的一些想法、一些做法实际上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通过十天来专家们逐个专题的论述,不同课例的示范,辅导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和一针见血的点评,使我看到我们只能只局限于眼前的考试,要树立为学生长远利益考虑的思维方法,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发挥化学自身的优势,使学生知识得以提升的同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2、要善于吸取他人之长,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 我们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往往有了自己一定的教学风格或者说是教学方式的定势,使我们总是局限在自己的教学模

式中突破不出去。学习之后使我看到了化学教学中的新方式,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首先虽然以前我们也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力度远远不够;其次,虽然我们也强调每节课都让学生有所收获,但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是完全有意义的学习又有几节;第三,虽然我们每节课都有练习巩固所学,但我们的练习质量,给学生提升、应用、反思的空间可以说做得很不到位;第四,虽然每节课后我们会写上一两句本节的教学反思,但反思的力度,与过去教学的整合与专家、示范课的老师相比相差甚远。

3、要充分利用新教材,深入挖掘其内涵。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辅导书不少,往往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我们的教科书。新教材的安排与设计通过专家的讲解,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活动、每一个安排顺序都凝聚着编者的良苦用心。作为每天都用它的教师,我们有什么理由去忽视它呢?如果说以前我们还有可能看不到它之所以这样编排的目的,那么通过培训我们明了了,下一步,我们就要充分发挥自己和集体的智慧去应用、去创造,使新教材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俗话说:“有比较,才有提高”,十天的培训让我难忘,让我的眼界得以开阔,让我的认识获得重大的突破,使我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相信也会对我今后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初中化学新课程远程培训心得体会

吕淑花

初中化学新课程远程培训总结

11.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培训 篇十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大潮的全面铺开和教师队伍的优化,吉林省吉林市吉化第九小学教师队伍也步入了年轻化的行列,现在学校70%以上是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其中任课教师更是高达90%以上,所以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培训,使他们能够担当学校的大梁,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1. 加强校本学习,强化教师综合素质后。首先,教学校长和主管校长参加校长培训考察,回来后及时向广大教师介绍了学习的心得体会,教师们通过听介绍,了解名校的一些先进的办学理念和评价教师及学生好的做法,进一步改進我们的评价方法,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的深化。其次,骨干教师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汇报教育教学的经验、做法等。我校每学期都定期组织各级骨干教师进行经验交流,以点带面,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此外,我校发挥班班能上网的优势,教师们坐在办公室就可学习到一些先进的教改思想和理念,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自己教育教学的心得。每月自学6~8次业务笔记,有教学理念、案例分析、课后反思等方面。这样不仅解决了集中讲座时间少的问题,而且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强化了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2. 加强教学诊断,强化实践反思。首先,我们给教师下任务,每人每学期在教学过程中要自制教学课件,在组内充分共享,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让老师们参与研讨,引导教师运用课改的理念,对课例进行分析、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启迪自己的课堂教学。其次,形成制度,强化人人反思。学校制定制度把写课后反思纳入教学常规管理之中,要求教师每月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课后反思,每学期至少写一篇高质量的案例分析,学校对教师的案例、反思进行评选、奖励,促进反思型教师群体的形成。在假期我们也给老师留任务,每人写出一篇案例分析及读一本教育教学的书籍并写出读后感,这样有利地促进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第三,加强课堂教学,把教师培训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起来。从学期初,在教学校长的带领下,深入年级组听推门课、年组教研课,学校的团结协作课等,课后及时到年组组织评课,倾听教师的意见,并运用课改的理念,进行评析,符合课改精神的做法,及时给予认可与推广。以培训中强化“做中学”,使新课程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得以真正落实。

3. 加强集体研究,强化合作交流。学校举行的年组集体备课大赛、“团结协作”课、平时测查反思研讨、考试质量分析会等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好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听课等,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增长教学见识。光去听课学习还不够,还要把听课中看到的一些好的见闻和做法回来传授给其他教师,使这项活动真正发挥效用。

4.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教师考评。学校实行了教师教学考评办法,一月一评一奖,主要考评教师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与指导以及各种教学资料的完成情况。通过考评,提高了教学管理的力度,加强了教学管理的实效。

5. 加强工程建设,强化教师培训。围绕上级部门和学校的质量创优工程、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突出三个重点、把握三个结合、做到三个落实。

三个重点:以名师、骨干培养为重点,让名师的成长促进名校的形成。青年教师有精力、有干劲,正是成长的大好时机,学校要重点的关注培养,使之尽快成长,再由这些名师带动其他教师成长;以课堂教学为重点,全面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只有抓住了课堂教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抓常规的落实为重点,达到科学的管理。日常的规范管理是其它的基础,只有落实好常规,才能达到高效。

三个结合:把握好教师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的结合;把握好独立探索与相互学习研讨的结合;把握好重点培养与团队共同提高的结合。

12.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十二

7月20日, 郴州市教育局根据湖南省教育厅的统一部署, 启动了全市高中教师新课程第三轮全员培训, 新学期在高一、高二任教的4000余名教师将分批、分学科参与此次培训。这是郴州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高中教师全员培训。

第一期英语、音乐学科培训班在郴州市委党校隆重举行。本次高一培训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信息技术、通用技术, 共14个学科;高二培训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 共9个学科。每期培训时间为4天, 与往年培训不同的是本次学科培训全部采取一级培训模式, 即由教材编写专家、先期课改省份的骨干教师、市教科院教研员和特级教师为一线教师上课, 避免了二级培训中因为传播对象的偏差, 导致一些教学理念在传播中有所削减等问题。一线教师通过与课程专家、同行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提交作业和教案, 交流各种心得等方式, 获取大量的专业知识, 提高了专业化素质, 确保所有教学理念都能及时准确地传达给一线教师, 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新课改要求, 引导他们熟悉新课改、掌握新课改、驾驭新课改。

这次培训, 各县市区教育局和各高中学校全面动员, 精心组织, 不少学校领导与一线教师一起学习, 共同提高;许多一线教师热情饱满, 主动参与, 使得本次培训活动在举办之初就面貌一新, 盛况空前。整个培训将于8月20日结束。 (张贵付)

13.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十三

通过十天紧张有序的学习以及与同行和专家们的交流、研讨,我对这次新课程培训有了全新的认识,消除了我先前对新一轮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一些疑惑。新课程培训的这些日子,每一天对于我来说都极为重要,每一天都有颇多的收获和感受,无论是座谈和讲座的专家们还是一同培训的同行们都让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于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高中英语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近一月的紧张而又充实的学习,我所获得的感受和心得体会可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1.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必须观念,大胆创新。

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又将构成新课程实施的条件。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不是一个小手术,而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的根本性变革。2.专家们的讲解精辟独到,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众多亮点。

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英语新课程内容的增减与知识的分布;怎样把握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即专家们所提醒的在对学生讲解时应该把握的尺度;新的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使我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增的大部分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对于一个高中教师,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成为源源不断的自来水。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对于未曾变动的旧的知识点,考纲上有所变化的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因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有全面把握而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英语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英语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学习新英语课程标准,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英语新课程的重要性和收获一些良好的教学实施建议。

整体把握高中英语新课程不仅可以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中英语的主要脉络,而且可以使我们站在更高层次上以一览众山小的姿态来面对高中英语新课程。整体把握高中英语新课程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素养。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英语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英语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所谓的主线即贯穿于某一阶段的某个知识点,或者是某种思想方法等等。这条主线也许只贯穿于我们的初高中阶段,也许会贯穿于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高中英语新课程、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英语的主线,对于一个高中英语教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是把握英语中的主要脉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与理解角度和理解程度是不完全相同的。不同的思维模式会产生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4.网络上优秀老师们生动具体的课堂案例和专家们的精彩点评,使我认识到应该如何把握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14.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十四

独山子第一中学中学 吐尔孙江·伊米尔

经过了这些天的省连胜级通用技术培训研修,使我明白了,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养,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认识到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就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同时,我们必须高举对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方针,努力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听了几位国家级的教授专家关于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教学设计的方法的报告,明白了在传统的技术教学中,教学关系往往是教师管教、学生管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在这样的课堂里,实际上学生不是自己学会技术,而是被教会技术,技术教学往往成了单纯的技能训练活动,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新课程又要求我们技术教师应该是一个技术教学的研究者。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会出现和碰到书本上没有的新问题,同时也没有多少由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可借鉴和参照,所以就要求我们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教学研究的有心人,分析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对教学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探究解决教学中难题并使研究成果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再指导技术教学的实践。这种研究不会脱离教学实际就会提高我们教师的教学水平,保证新课程得到创造和实施。

另外我们也认识到教师在通用技术新课程的教材实验中要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对自身的角色进行反思,我们要准确定位在改革旧的教学方法和探究新的教学方法过程中,从重知识传授走向关注设计创新、从重技能训练走向学习技术思想方法,从重作品结果,走向关注参与过程。从单一教学方式走向多样化教学的方式,要实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教学的引导者,成为学生的合作者,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通用技术是一门源于实践,内容宽泛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时代性,生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通用技术的教学内容既来自课本,更来自学生生活,来自课堂师生交往中共生知识的形成,由于学生存在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的不同,原有的基础和基本条件都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就不应该要求学生去适应教材,用教材来限制学生的发展和想象空间,我们应该把两者进行综合考虑,教学是用教材教,而不仅仅是教教材,教材只是范例,但同时我们也要尊重教材,因为教材的内容有较强的经典性,可为我们教师确定开展教学内容和方试。我们教师如何吃透好教材,进行课堂教学,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通用技术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成功地完成课堂教学,我们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多途经来“吃透”教材,为进一步的教学活动打下良好基础,我认为反复阅读钻研《新课程技术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和课程目标的新要求,因为教材是依据这些精神编写的,理解和掌握这些新理念和新目标对于理解“吃透”教材具有重要意义,接着我们要反复阅读钻研教材,进一步明确教材所体现的新理念,新目标明确教材作者的编写意图及居此安排的结构和体系,明确全书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明确各章节所处地位,作用及前后衔接的关系,从而确定为每单元,每课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打下基础,在弄懂、弄通基本掌握教科书的内容和体系的基础上,我们教师可以根据一些实际教学的需要,有目的地阅读一些有关的教学参考书资料,包括相关的教学参考书或教科书中小资料,小辞典阅读材料,探究、讨论。使我们的视野能进一步地拓阔。

通用技术新课程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要线索进行内容的组织和编排的,所以学生的动手制作设计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肯定会面临场地、设备、仪器、工具材料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在设计教学中,即能体现教材要求,又能紧密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选用简单,常见的材料和设备来组织学生完成实践活动,是一项非常重要,并有一定实际难度的工作,因此我们教师就必须开动脑筋,尽量运用本地可用的工具和材料,或选用一些替代的材料来完成课堂教学的实践任务。我们也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紧密结合教材,给出贴近学生生活案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自己设计与制造实践来解决生活中的技术问题。感知技术从生活中来,技术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

在当代,科学在生产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几天的通用技术国家级培训,使我们认识到必须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如果没有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国防就不能现代化,而我们通用技术课程恰恰是培养科学技术种子的温床,通用技术课程教师任重而道远,我们应当努力奋斗。

15.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十五

一、研读《化学课程标准》,领悟新课程理念,更新教学指导思想

《化学课程标准》以清晰的课程理念、完整的科学素养、具体的行为目标、明确的基础要求、丰富的学习内容、生动的学习情境、多样的学习方式、合理的评价体系对高中化学新课程进行了提纲挈领的诠释。纵观《化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在教育教学理念方面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突出的体现在:①课程目标: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②价值取向:化学课程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的价值取向从定向于少数“精英”的化学转变为定向于普及“公民”的化学。③课程结构: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采用“必修2+选修6”的模块教学设计,体现化学学科发展、社会发展及学生发展对高中化学课程的需要,体现了化学的公民教育、大众教育的思想,体现了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选择性,体现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层次性和选择性,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④课程内容:改变以往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注重了学习内容的层次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体现了STS(科学、技术、社会)思想,突出化学的实用性。⑤学习方式:改变以往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⑥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等,发挥评价对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作用。这些理念的变化是在继承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发展成果,吸收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只有深刻领悟这些理念的内涵,并把它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才能保证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否则我们的教学就难以实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

二、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设计教学目标,落实多元化的育人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结果或是学生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预期包含了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引领着教学的方向,制约着课堂教学活动,也是落实化学课程目标的关键。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遵循的四个原则:

①一致性原则。即课堂教学目标与化学课程教学目标保持统一的原则。②整体性原则。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的目标体现纵贯横联的原则。③层次性原则。即根据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体现层次性原则。④具体性原则。即教学目标要坚持难度适中、定位明确、重难点突出、可测量、易操作、有弹性的原则。

2. 依据课程标准,充分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把握教学目标的层次性。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它既有学习内容的规定,也有学生学习程度的具体规定,是总目标和分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师在针对具体内容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中对该项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学生经过该项内容的学习后,获得一个怎样的学习结果,使教学目标设计“有章可循”。其次设计教学目标时,教师还需要仔细研读教科书,明确教科书所涉及的内容,然后再结合内容标准提出的要求合理设计出学生学习各项内容应该达到的学习层次。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学生自身的特点。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学习兴趣和发展需要。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达到目标的可能性,把握好教学目标层次性。

3. 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突出四个要素:

①行为的主体是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教学程序和活动安排。如不用“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而用“能认出……”、“能设计……”、“能写出……”、“对……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②行为动词。教学具体目标应用可观察、可操作、可体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如不用传统应用的“了解、掌握、熟悉”等模糊、笼统、难以观察、难以测量的词语。而用检测“认出、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等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测的词语描述。③行为条件。教学目标需要表明学生在什么条件、什么范围完成指定的学习活动。如“用所给的材料探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制定……”、“通过自行设计实验,体验……”等。④表现程度。指学生对教学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可以测量的学习结果达到的程度。如“能准确地说出……”、“详细地写出……”、“客观正确地评价……”等限定目标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案例]化学必修②《化学反应与电能》的教学目标可以设计为: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常见的化学能与电能转化方式。

②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能正确地书写简单的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

③了解常见的燃料电池等化学电源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组实验的方式探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感悟科学的探究方法。

②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理解化学实验的一般方法,形成发现规律、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探究,引导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利用价值,构建新的能量观。

②通过分组实验,认识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形成科学发展观,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③通过“学生设计水果电池和自制氢氧燃料电池使音乐卡响起来的”活动过程,一方面使所学原电池知识在实际生活得到应用,另一方面通过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敢于质疑的批判精神,渗透科学态度和科学思想。

16.高中化学新课程培训心得 篇十六

【关键词】新课程;中小学教师;小本培训;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程内容、课程管理等都发生了新的转变,这一新形势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了教师校本培训的研究,并逐渐在全国各中小学不断被推广。教师校本培训作为推进我国素质教育进程、顺利实施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型保障,它具有实效性高、针对性强、灵活性强的特点,它已经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学校的重视。多年来,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工作压力较大,工作繁重,这就要求各校必须不断创新校本培训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为教师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渊博的知识来适应新课改的推进。但是,纵观我国目前中小学校本培训的现状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有的学校对校本培训还存在一些模糊概念,不能准确、全面的把握校本培训的特征与概念;对校本培训在实施与管理中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使得校本培训缺乏有效性;还有的学校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缺乏理论性对实践的指导,导致校本培训流于形式。

一、中小学校本培训的现状

作为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方式,校本培训以其独特的优势逐渐得到学校教师与领导的认可。新课改的不断实施与推进也对教师校本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对教师进行了丰富而有效的培訓,不仅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也使教师不断获得成就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各中小学的校本培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校本培训真正起到推进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作用,使新课改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是值得研究的。

1.中小学教师对校本培训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训使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能够获得主动学习与自我不断发展的动机与能力,促进新时期教师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培训中发现,很多教师普遍认为校本培训就是一种形式,是老生常谈,是学校为了完成上级的任务而开设的,培训的内容对自己的教学也并没有多少帮助。因此,面对校本培训,中小学教师所反映出的态度是趋于功利化的、培训的目的是不明确的,这种对校本培训认识上的误区严重阻碍着校本培训的进一步推进。

2.学校缺乏对校本培训应有的重视

多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受应试教育这一指挥棒的影响,很多学校重视的是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对教师的培训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各中小学每年都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校本培训计划,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缺乏有效性,很多培训流于形式,不能真正的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这一态度使得很多教师认为学校缺乏对校本培训的重视,一些想通过校本培训获得专业发展的教师也就不再重视校本培训了。

3.校本培训的内容缺乏创新性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本培训的形式与内容都比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大部分教师认为目前各中小学的校本培训内容不足,培训形式单一,不能满足教师自身发展的需求。可见,学校必须根据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校本培训方式,转变培训模式,创新并充实教师培训内容,让教师切实从校本培训中找到自身专业发展的契合点。

4.校本培训的考评与激励机制还不完善

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有效的激励机制将是提高校本培训有效性的最佳途径。但是,就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本培训的激励机制来看,学校主要采取的是精神激励,而物质激励、自我激励、政策激励等基本没有体现,学校看中的也只是教师在某一时间段内的成效,不能对教师进行长期的、耐心的跟踪与评价,这些已经充分暴露出学校对教师校本培训的评价是一种短视行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以偏概全、经验主义、失之偏颇,严重伤害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与积极性。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合理的、系统的、成熟的校本培训评价激励机制,很多教师都对校本培训产生了质疑。

5.校本培训缺乏专家的指导与引领

如果教师校本培训过程中加入了专家的引领与指导将大大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与业务水平。专家会将新的教育理念、严谨的治学态度、灵活多变的讲课方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案例引入到教师专业发展中。但是在学校的实际操作中,由于聘请专家的培训费用较高,很多学校放弃了这种校本培训的模式。

二、提高教师校本培训的有效对策

1.为教师校本培训创设良好的氛围

良好的校本培训氛围的创设离不开学校领导思想上的重视与资金投入上的大力支持。教师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校园文化建设也是创设良好校本培训氛围的基本条件。因此,各中小学必须将教师校本培训的动机与目标上升到直指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只有将教师校本培训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引起学校的重视、教师的重视,才能提高培训的效率,形成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2.建立健全校本培训的管理组织结构

校本培训的领导小组是进行培训的决策管理机构,一般由各校的校长来担任第一负责人,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负责培训中的各种管理制度的完善,学校的后勤、教研组等共同负责校本培训的各项具体工作,而校本培训的督导组则主要负责对培训活动进行监控,并及时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保证高质量的完成校本培训。

3.不断创新校本培训的课程机构设置

各中小学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必须建立一支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较强的创新能力、扎实过硬的基本功的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各中小学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的校本培训课程体系,建立全新的、具有开放性的校本培训课程体系。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开设以教师为指导的学生竞赛,组织学生进行时事评说等。

4.不断完善校本培训的评价体系

教师校本培训评价体系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提高培训品味、增强培训效果、完善培训系统有着积极地作用。各中小学必须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需求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评价体系,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评价、全方位评价的综合体系。例如:学校可以将校本培训考评体系与绩效考核结合在一起,促进教师校本培训质量的提升。

5.建立有效的校本培训保障机制

为了使校本培训的效果得到提升,学校必须加强校本培训的组织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资源保障,全面促进校本培训的科学、有序开展。例如:学校可以有针对性的为教师购置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杂志、报纸、优秀课例音像资料,提供教师学习;添置录像机,多媒体教室,促进了教师课堂课改的力度,为校本教研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保证校本教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总之,教师校本培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样化的组织形式、不断强化的评级机制、具有时效性与指导性的专家引领等在各中小学开展。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科研成果的展示提供一个自由、融洽、和谐、求真的平台,为我国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齐放.研培结合——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就教育的有效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

[2]秦彦全.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的研究[J].考试周刊,2008(08)

17.新课程培训 学习心得 篇十七

双柿树小学

刘芬青

2012年10月

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双柿树小学刘芬青

我是一名2011年加入教师队伍的特岗教师。由于自己的教学经验不足、对教材整体的把握不够透彻,我在进行教育工作的这一年来,总感到无限的压力,甚至力不从心。尽管自己拼命地学习教材,、学习教育规律、学习班级管理等知识,但是还是达不到教学的要求,不能对教学应用自如。

但是非常幸运的是,在今年的暑假,我参加了新课标培训,并且收获颇多,感到触动很大,受益匪浅。在培训的过程中,能与这么多老师交流学习,说说自己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疑问与困惑,尤其对我们没有接触过新教材的教师来说真是一场及时雨。虽然这个培训并不能让我一下子成长起来,但是给了我今后学习的一个方向,让我这个对课程或教材拿捏不准的教师增添了一份自信,也让我对新课程表标准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和理解。

新课程的理念主要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

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理念,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如何上好一节小学数学课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保持有效的互动

我们通常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和感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从而抑制了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事实上,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交往、互动,它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双边过程”。这种交往互动,就是师生互教互学、人人参与、合作学习,共同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是人与人之间的平行精神交流和传授知识、分享理解、促进学习、实现自我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

这次开学后,我尝试着用各种方式与学生互动、交流,发现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在讲《倒数的认识》这一小节时,我就采用小组讨论互动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课前我引领学生复习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和注意事项。紧接着,我把全班分成以6人为一组的4个大组,各组自主预习新课《倒数的认识》,小组内讨论本节课的重点和注意事项。令我惊奇的是,在学生讨论之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学生们很认真,没有遗漏本节课的任何一个知识点和难点。在这

次课之后,我发现学生的潜力很大,教师要适当的信任学生,学生才会在这种不断地自主学习过程中,综合素质会得到飞快的提高。所以,以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引发思考,与学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

二、多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新修订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学生能力,特别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教学方法上强调要大力加强“活动”课教学环节,以有意识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小学数学课中添加了许多活动课的教学内容,几乎做到每课一活动。这里的活动课有别于传统的课外活动。传统的课外活动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而新修的课程标准是课内课外相辅相成、并行发展的全新教学组织形式,它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活泼的、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活动课为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使活动课朝着更科学、完善、实用、易学的方向发展。

三、注重以情激趣,以动促思

学教学就是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的进行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这让孩子们通过剪一剪、比一比、数一数、拼一拼、折一折等方式进一步认识平面图形的特点,最后在认识了图形的特征后,又让孩子发挥小组力量,发展学生的创新,动手用图形拼图案,从而在“玩”

中进一步巩固知识,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例如:讲解分数除以整数这一小节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把一张纸折出它的五分之四、五分之二等。学生最初不懂得怎样去折叠,我就试图启发学生,只要是平均分配即可。没想到,仅仅几分钟的时间,全班学生共得出三种折叠的方法。这让我这个当老师的兴奋不已,我就抓住时间,引发学生思考,分数除法的意义„„这种自己动手做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的乐趣,达到在学中玩、从玩中学的课堂效果。

四、注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时刻关注学生

作为教师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那么就不会再有教不好的学生了。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关注能让学生感到被尊重,能更好的控制学习纪律与学习态度,能找到师生交流的结合点,是师生情感的纽带。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这也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现全员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师真正做到用心关注学生,用爱启迪学生,把每位学生看做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和辅导。即便是石头心肠也会被融化,何况是天真无邪的小学生呢?只有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待,该严厉时就严厉,学生体会到教师是真心为其好,那么从此教师真正的威信就存在了。

五、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充电

教师要善于读书、善于学习,只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各种信息渠道学......集百家之长不断充实自己。

记得培训时,主讲老师说过一句话,“一个管理上万人的企业老总,尚且每年保持不断地读书,还要求员工进行业务培训学习„„我们作为育人子弟的教师,是不是更加努力的学习呢?”。教师影响的是一个人的未来,是一代人的希望。教师只有使自己更加的充实,不间断地给自己输入知识,才会有源源不断地知识的输出。

上一篇:朝花夕拾600字读书心得下一篇:干部在选调生工作大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