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杂想

2024-10-07

青春杂想(精选5篇)

1.青春杂想 篇一

从第一天走进大学的课堂就暗暗想着:在这儿,我一定得学好本领,以后让我的学生可以“桃李满天下”。

在走上讲台的第一天时,我发现:一切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自己学的本领突然之间变的毫无用处,孩子们像一个个活泼的小鱼,让你抓不住,他们的理解方式和大人的完全不同,他们的答案你会觉得好玩而富有“哲理”,你会突然觉得小时候的自己很笨,接受的知识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

在从事数学教育的几年时间里,我不断摸索孩子,摸索教育,创新课堂,提升自己,努力的让自己变成一个合格的教师,让自己的课堂可以更精彩。我喜欢寓教于乐的教学课堂,喜欢和孩子们一起“玩”数学,喜欢听到下课铃响时,孩子们笑着说:啊!下课啦!说明孩子们这节课是快乐而幸福的度过的,相信他们也可以学的好。

虽然是民办学校的一名老师,但我觉得我们的担子比公立学校的老师更重,这里的孩子没有很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条件,但他们有权利享受最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他们需要老师更好的培养。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教会他们该怎样做人,让他们学会学习,将影响他们的一生,更重要!目前,我担任着二(3)班的班主任。虽然是二年级的孩子,但他们真的已经很懂事了,很多道理他们都明白,只要你耐心的用他们的理解语言和方式讲解清楚,他们都可以做好。有时他们说出的话、做的事真的会让你惊讶而欣慰,当你融入他们时可以感受到他们的快乐,你会觉得拥有他们是快乐的。记得我们班在完善班级建设时,一位学生被选为班级优秀生形象时家长给孩子写的寄语是: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希望孩子可以快乐的成长!我觉得写的非常的好,既表明了对孩子学习的关注,又体现了对孩子教育的全面理解。是啊,学校是孩子的第二家,那老师就是他们第二个“爸爸和妈妈”,真希望孩子的这两个“爸爸和妈妈”可以共同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而不是一方面努力,或者各忙各的。共同为孩子建立一个个小的目标,陪着他们一起去努力实现,在他们成功时给予一定的奖励,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他们失败时不忘陪他一起寻找原因,共同克服。孩子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多半很差,需要我们共同去监督和教育,让他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

学校是一个大家庭,而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天生的独特性,如果爸爸妈妈们能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耐心的关注自己的孩子,你的孩子将来一定会很棒,你会在每天的一点点中感受到他们的变化和进步。请相信您的孩子!

以上是我的一些薄见,理解肤浅之处请谅解。我将更加用心的努力完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

李会

2013/4/21

2.教师节杂想 篇二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如约而至,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学生们想到各种方法向老师祝贺。

祝贺,可能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送点什么东西呢?孩子们为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可谓煞费苦心。我也在这个特别的日子收到了学生们的礼物:李瑶瑶、邵宪、孙清璐、徐鑫杰自制的贺卡,张毅、赵淑佳、周洪光、王鑫鹏、王晓敏、吴亚轩、曹艺璇、王金宇、王艺菲、魏逸飞、邢程等等同学的礼物,还有邢超勇、孙玉琪、张凯旋、王宇、孙雪玉等等同学在作业本上:教师节快乐!几个醒目的大字;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学生的祝福短信。当一个个名字敲下的时候,我眼角有些湿润,心中充满着感动!因为孩子们心中有我,我对孩子的爱得到了回报。比如张毅、徐鑫杰、张凯旋班里暂时学习后进的学生可能是第一次给老师送礼物,我能感到他们心中对我的喜爱。因为我看他们的时候,我就觉得他们很优秀,毕竟学习成绩仅仅是一名学生的一方面的表现。你爱学生,学生才会爱你!这又让我想到徐鑫杰的家长,从来不开家长会,学年末最后一次家长会,给我发了一条短信:乔老师,晚上有事,不能去开家长会,向你请假。另外希望你跟班走,继续教鑫杰。“作为老师,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学生喜欢,家长信任。

反过来,肯定也有一些不喜欢我风格的学生,所以我应该尽可能考虑到每一位孩子的感受,做到因人而异,让他们尽可能的在我的课堂里开心、快乐,能学到有价值的知识。想到这,我想到自己身上的担子重了起来:我可能没法让每一位学生喜欢我,但我应该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喜欢我,那些不喜欢的,我也要竭尽所能开导教育他们,至少我应该做到:学生别在我手里给耽误了。

另外关于礼物,虽然我一直教育学生:要注重内心的感恩,而不要拘泥于形式。但当我收到学生的礼物时,内心还是会很开心,大概虚荣心在作怪吧。学生买的礼物,肯定是家长陪着,到处东挑西选;学生自做的贺卡,别别扭扭的贴着:教师节快乐,可以想象自己在家,拿着剪刀,裁剪着一个个倾注感情的字;然后小心翼翼的贴着自己想想最完美的设计。当想到这里,我们如承受得起孩子们的情谊!

3.时光杂想作文 篇三

过去的日子就像是一张泛黄的纸,我轻轻地把它叠成了我最喜欢的纸飞机,就这样,他载满了我曾经的回忆,拉着夕阳的影子,越飞越远。

我并不是一个特别喜欢怀旧的人,但也绝对不是一个冷酷的人,很多时候,在一个闲适的时间,迎着曦光,吹着微风,就会突然涌上来一种莫名的思念,思念着过去,思念着曾经半暖的时光。

有时候,翻看着曾经的相片,我都惊异于自己的幼稚,惊异于我的过去,仿佛我的出生,就是在措手不及之间踏上了一条未知的道路,走向了我不曾想象的世界,是的,每个人,又何曾想过自己回到这么一个世界吗?

十几岁的年龄,轻浮而又疯狂,我是我,我的内心还住着一个我,一个截然不同的我,光与影总是交织的,表面上我有多快乐,痛到极点的.我就有多落魄,很多时候,我都不像我,像是一个苍白的灵魂,空虚,寂寞,无助,时光透过我,洒下太多。

我是一个人,又不像一个人,十几年的生活,让我改变了太多,已然不是当初那一个天真的孩子,朋友说我看起来就像是一抹可以温暖一切的阳光,也有人说当我愤怒时就像是地狱的恶魔,所有的评价我都一并接受,因为我知道,这些都不是完整的我。

每一个人都没有办法认清自己,我也是,有的时候,看着手中的细纹,恍若隔世,似乎自己从未来到这个世界上,时光蹉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时光之远,生命之大,又岂是我可以理解的。

时间在变,世间万物都在变,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取一杯清茶,执一卷古书,捉住时光的步子,慢慢悠悠,奈何时光微倾,生命又该怎样。

在时间的洪流中,所有的一切都销声匿迹,那些在我们看来美得令人心悸的,也都一去不返,生命是一条永远向前的路,没有尽头,也没有起点,有的只不过是无尽的遗憾。

4.林中杂想抒情随笔 篇四

教学楼的前面有一片不大不小的树林。

树林很杂,往往是一片银杏林的旁边就能发现柳树摇曳的身姿,柳树叶下竟能摸寻出杨树的枯叶,简直乱得没有规矩,仿佛出自稚嫩的孩童之手,随心所欲。

这样的一片林子实在算不上美景,好在有爽心悦目的绿色,有破旧略脏的长椅,有不时游走林间的微风,还有一群跳上跳下,在草地上觅食的肥嘟嘟的麻雀,足以够我在林中躺着看书或者胡思乱想。

林中的长椅颇不好抢,除了林中过道旁的长椅,因为总有匆匆的行人来来往往,所以做什么事情都感觉有一双无形的眼睛在审视着你,让你的精神不得自由,没办法放松。

热恋中的情侣总是会霸占林中深处的`长椅一整天,如胶似漆地喋喋不休,情到深处还会来个应景的接吻。更大胆的女生会直接躺在男生的腿上,像一团柔软的棉花,而男生会轻轻地抚摸着女孩的靓发,细心地呵护着笑靥中的女孩。这个时候,识趣的人能收到一种强烈的“请勿打扰”的脑电波,然而绕道,选择一条没有卿卿我我的光坦的路。

我通常就坐在不远处的草坪,因为树林实在太小,情侣太多。

在林子能够坐下去除非有个朋友,或者一本书。男生之间不会像女生那样叽叽喳喳地没个不停,思维和神经也很大条,很难像女生那样能够捕捉到细微的情感信号,所以除非失恋和心情不佳需要安慰,否则很难在树林里看见抱膝而坐的两个孤单单的男生,即便是有,也是因为饮酒和乐器的缘故。

最近我爱去林子,躺在树林里看《行者玄奘》。

《行者玄奘》里面有位长老说了这样一句话:“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按照佛家修行来说,菩萨是觉悟了的有情人,因为对芸芸众生有情,愿意为众生担下轮回的苦楚,是为觉悟了的有情。

这是大爱,我却愿意固执地从小爱来解读这句话。

比如我的不远处,有两个男孩在弹奏着吉他,调试着音阶,演唱着他们刚创作完毕却不甚完备的歌曲,脑子只有这一首歌,在这个温和的午后,他们不为钱财,不为名利,为林子里闲散的、谈情的、读书的、杂想的人带来视觉上的一种享受,不就是不俗吗?这难道不是多情吗?

再比如林子中那些胖嘟嘟的麻雀,扑棱棱从树梢上飞落下来,挡住行人的脚步,肆无忌惮地草地上觅食,而行人没有驱赶他们,嬉笑着绕开了这群可爱的家伙,并且边走边饶有趣味地多瞅了几眼,这难道不是前世五百年擦肩的累积,似乎也是多情吧。

能在午后不昏昏地睡去,能在树林里胡思乱想,享受书本的人,应该不太俗吧?

5.等待之余的杂想散文 篇五

简单是美。无论美学家们对美做了多少种规定,至少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一条。不但生活,灵魂也是如此。记得好像是科克托讲过的一句话,他说,画家总是在画布上涂了过多的颜色,音乐家总是在乐谱上写了过多的音符。写的真好!

当然,让我现在来说清楚什么是简单,恐怕也决非三言两语的事。不过是当废话说,我认为它至少应该是包含“少”这个意思。不论什么东西,两相比较,大概都是那个少一些的为好。记得一位朋友问我,你认为一部好电影的标准是什么?也许看的多了,就像一个女人买了一柜子漂亮衣服,真要出门,反而不知选哪一件。想了半天才回答:我认为电影是对话越少,情节越少,人物越少的越好。像巴拉捷诺夫的《石榴的颜色》,这几方面都少的几近于零,只剩下了图像与声音,使人耳目一新,所以很难再被人超越。听说贾曼生命末期拍《蓝》,连图像都没有了,一个多小时的幕布上只剩下了一片的蓝色,表达了他对艾滋病、对死亡的感受。想想也让人心仪。不知今生是否还能看到,就是看不到也谈不上什么遗憾。

人生一世,一个人总不能把想要的都得到,都占住。看过德波尔拍的一部电影,叫什么忘了,画面非黑非白,没有任何图像,偶尔闪烁出几句对话,也简单得够味。但由于可能他毕竟是思想家,感觉生涩,不太艺术。讲到这方面,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凯奇的钢琴曲3′45″。除了开放琴盖的声音,再无其他的动静,真是大音希声。世界上最美好的声音就是没有声音,寂静,是人生多么美好的一种境界!

过去读陶渊明,知道他弹的是无弦之琴,一直认为是中国人之至境。现在看来,今天最先进的`美国人已经接近中国人几千年前所达到的那种境界。讲起这些东西,总感觉有说不完的话。再举个例子:德莱叶和布列松拍的《圣女贞德》都可以说是世界名片。如果说贞德在受难前,内心经历了一百种情感变化,那么德莱叶是用了一百种表情来表现它,而布列松是不要任何表情。非要我取舍,我更喜欢布列松。其实,作为一个普通的爱好者,本来就不需要讲什么道理,特别是对艺术,只有一个喜欢不喜欢的的问题,你喜欢就看看,不喜欢就免谈。

我不过是说我喜欢简单的东西,既包括艺术,也包括生活,甚至穿衣戴帽这样的小事。可能是出于身上出油,脏又懒得洗,一生穿的衣服几乎只有黑、蓝二色,自以为很美。其实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像杜尚把小便器挂上艺术殿堂,把艺术还原成了生活自身。让人可以去感受生活本来的艺术之美,简直达到了禅宗的不二法门。但像他毕其一生的大作《溺水、照明瓦斯、瀑布》,就感觉太复杂,不喜欢。而像萨蒂,他希望把音乐变成餐桌旁的一把椅子。要求听众在他音乐的时候,随意谈笑走动,真生活。他的《玄妙曲》一首不过分把种,听了上百遍,仍感玄妙不已。像这些简单的艺术家,其高低优劣决非个人所能定论。但我认为他们至少是最看重观众的人,把艺术主权交还给了观众。让你去想:这家伙为什么这样搞?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生活?因为大家平日里太忙碌了,就是放个长假,也成了黄金周,与钱挂上了钩,没时间去想一下这些问题。

上一篇:半日活动说课稿下一篇:县委领导在夏令营开营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