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2024-10-28

人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学设计(4篇)

1.人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一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

2.使学生知道1时=60分。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4.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1.能准确数分(5分5分地数)

2、能认、读、写几时几分。

教学难点:

1.概括认识时间的方法。

2.正确认识“几时差几分”的时间。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教学过程:

课前游戏:

师: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报数”游戏。报数的规则是先请12名同学1个1个地报数,报到12后,再请这12名同学5个5地数数,看看会数到几?

学生报数活动

教师:12名同学5个5个地数,最后会数到几呢?

教师:在这个游戏中,我们发现这12名同学5个5个地数数,最后数到的是60。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教师:就像刚才的报数游戏一样,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也有这样的一组数字朋友,他们也是12个,也和60这个数有关系。大家想认识它们吗?(想)上课!

教师: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认读整时,你能读出下面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吗?(3时)为什么?这个呢?(例1上课的时间)学生猜测

教师: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读出这样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板书:认识时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钟面结构的回顾。

师:要认识这样的时间,首先我们要了解钟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a.同桌观察交流,教师巡视。

b.集体汇报议论结果,小组间互相补充。

学生:钟面上有时针和分针,有12个数,有12个大格,师:1个大格有几个小格呢?2个大格呢?3个大格呢?一共多少个小格呢?(每问之后师随机点播课件)

生:60个,师:通过观察钟面,我们知道钟面上一共有()个大格,每大格里有()个小格,一共有()个小格。(课件播放)

2.认识1分、几分。

a.师:同学们都知道: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分针是用来记分的。你知道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吗?

生:时针走一个大格是1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1分。

师:对。分针在钟面上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课件演示1分。)

师:那走2个小格呢?3小格、4小格呢?

师:好,现在分针从刻度12走到了刻度1,经过了几分?为什么?(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从刻度12到刻度2呢?

b.师:那从刻度12到刻度3、4„„一直到12,分别经过了几分呢?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一起数一数、算一算。

c.小组交流后,选生汇报是几分。(课件演示10、15、20等)也就是说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针?(60分。)哎,你怎么算地这么快?说说你的方法?(生介绍方法),大家还有其他的方法吗?你觉得哪种方法好?你认为哪种方法好,就用哪种方法试一试,看谁记得最快!

d.师:大家记住了吗?敢不敢接受挑战?课件演示分针走到1、2、4、9、11、12各是几分?

e.师:大家还想玩吗?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做游戏,一人拨动分针到不同刻度数,同桌回答各是几分,每人拨2次。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分针指向不同刻度表示的时间,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将时针对准刻度1)。时针指向刻度1,表示什么?为什么?

教师(将分针对准刻度1):分针指向刻度1呢?(5分钟)

师:哎,为什么时针指向1,表示1时,而分针指向1就表示5分呢?

师:对!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它走得是大格,指向刻度1,表示1时;分针是用来记分的,它走得是小格,指向刻度1,表示5分。

3.认识1时=60分。

师:那时针和分针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看看会有什么发现?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时针走了一大格,分针走了一圈。

师: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60分),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1时)师:这说明1时和60分是什么关系?(相等)(板书:1时=60分)4.学习例2 a.师:现在我们已经认识了时针和分针,谁能知道这个钟面表示的时间呢?(出示例2)b.介绍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这个钟面表示的时间,并介绍你们的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时针在4和5之间,就是4时,分针指着1,就是5分,合起来就是4时5分。

师:这位同学的方法是先看时针,再看分针。谁还想说一说你的方法?

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这个呢?

生:4:30 师:4时30分也称为4时半 师:第三个钟面呢? 生:4:45或5:45 师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时针在4和5之间,看起来指向5,但还不到5时,是差15分才5时,也就是4时45分。

c.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从刚才同学们的介绍中,老师学会了读时间的方法:读出一个时间,要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也就是先看时针,时针刚刚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再看分针,分针走了几个小格就是几分,对吗?

d.练习。那你能用这个方法读出我们每天开始上课的时间是几时几分吗?(课件显示8时5分。)

e.写时间

同学们都能正确读出这些时间,你能把它们记下来吗?

学生独立写,两生上黑板写。写完后,教师讲解说明两种不同的记时法。

重点强调:几时零几分的写法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师:同学们都能正确的读出和写出时间,下面我们做几个练习,看谁学的最棒,好不好?

1.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2.我是小医生。

3.拨表练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老师的一些作息时间。(想。)

你能在表上拨出这些时间吗?(能。)请同学们拿出表准备好。(课件显示。)

早晨

5时25分起床

中午

11时20分下班

下午

1时15分上班

下午

4时30分下班

4、看图讲故事

师:时间是我们生活中形影不离的好朋友,比如吃饭、上学、放学、游玩等时时刻刻都有时间的伴随。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游玩,你能根据钟面上的时间和图画内容给大家讲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的故事讲地真好,你们也可以将你们生活中的事情这样讲给大家听。不知不觉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是多少?(让学生观察实物投影仪上的钟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老师有一句话送给大家:世界上最宝贵的是时间,我们要做一个按时、守时、爱时的好孩子。

2.人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二

课文主要写台湾小朋友只看见过棉花做成的雪, 没有看过真的雪, 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 激起了小朋友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课文以对话为主, 内容贴近儿童心理特征, 语言浅显易懂, 师生最后的对话蕴涵着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设计理念】

“运用”乃语言学习之根本。学语文, 必须充分挖掘语文因素, 加强语言运用训练。凭借课文美的语言, 展开想象, 进行表演。以角色对话为主, 以读为本, 将文本、作者、学生紧紧地凝聚、包容在一起;以“情”为经, 感悟台湾师生向往祖国北京、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和台湾小朋友一起玩的心情;有感而发, 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 努力使教学因“运用”而有效, 因“运用”而回归语文的本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练习读好问句。

2.体会课文中师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感受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儿童的共同心愿。

3.积累第9自然段中的语句, 知道词语搭配的妙处并学习运用。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引情感

台湾是个美丽而又富饶的宝岛, 在那儿小朋友们也要过春节, 可他们有一点遗憾, 是什么呢? (很难看到下雪) 是啊, 那里的小朋友盼望能到祖国, 到北京去看雪。

(看雪、玩雪是每个孩子都十分喜欢的事情, 笔者承接上节课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谈话中不知不觉地引发“情感”———“遗憾”, 一下子触动了学生的心, 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训练语言铺情感

1.请大家打开课本, 大声地读一读, 想想哪两段是写看雪的? (指名交流)

(课件出示第2、第9两段话)

2.请大家再用心地去读读这两段话, 感受感受, 你能发现什么?

3.交流读书心得。

第1段话是写台湾小朋友看雪, 第2段是写北京小朋友看雪。

第1段是写假的雪, 第2段是写真的雪。 (从哪儿感受到的?)

……

4.训练语言, 感受美丽、快乐。 (学习第2段)

师:这两段话都写了小朋友们看雪的情景, 你觉得哪个雪景更美呢?那么美的雪景你能让它出现在眼前吗?有什么好办法? (边读边想象) 读着读着就会出现了, 请大家读读第2段, 边读边想象, 反复地读, 直到白茫茫的雪景在你眼前出现。

(1) 指名交流:这北京的雪怎么样啊?

(北京的雪很大。北京的雪很厚。北京的雪很美……)

你们是从哪儿感受到雪很大、很美的? (天上飘着雪花……)

(2) (课件出示) 看, 雪花纷纷扬扬地飘下来了, 没过多久, 地上、树上、屋顶上都是一片洁白。看, 小树穿上了洁白的衣裳, 多美呀, 现在, 你想说点什么? (雪花漫天飞舞, 好美的世界啊……)

(3) 指导朗读:小朋友们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 那就用朗读来表达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吧!

(4) 指导积累:我的眼前已经出现了一片美丽的雪景了!你们想把它永远留在心中吗?看着画面, 把第1句话用最快的速度记在心里!如果带上表情和动作, 感觉会更美的。自己赶快试试吧!

(指名背, 请女同学背, 男同学背)

(5) 指导运用:雪景美, 语言更美, 你们发现了吗? (师生合作读, 如师读天上飘着, 生接读雪花, 飘着后面故意放慢节奏, 引导感悟词语搭配的妙处。以此方式师生合作读“地上铺着雪毯, 树上披着银装, 到处一片洁白, 点击“飘着、铺着、披着”变红)

师:“飘着、铺着、披着”这几个词交换一下行吗? (生读并交流)

“飘着雪花、铺着雪毯、披着银装”搭配真妙, 富有节奏, 这就是诗意的表达。这么美的语言才能表达这么美的雪景, 我们来学学这一招。

引导看图, 启发表达:山上、路灯、房子、汽车……

雪娃娃, 戴着帽子, 穿着银装, 拿着糖葫芦, 可爱极了!

小结:美丽的雪景让我们陶醉, 我们仿佛已经来到了雪地上。

(6) 师:你们想去痛快地玩一回吗?你会怎么玩?

引导学生进行诗意的表达, 再次感受词语搭配的妙处。如:

小伙伴们踩着雪地, 滚着雪球, 打着雪仗, 玩得可开心了!

(7) 让我们带着一份快乐的心情来读读第2句话。

(8) 现在就让我们伴着优美的乐曲到雪地上去开心一回, 小朋友们可以坐着背, 可以站着背, 能带上表情、动作就更好了。 (齐背第9段)

5.引入情境, 感受快乐或遗憾。

(1) 雪景多美呀, 小朋友多快活呀, 可是这一切台湾的小朋友是看不到、感受不到的, 他们只能———静静地站在橱窗前看着用棉花做成的雪, 请你去读读这段话, 有什么感受? (遗憾……自由读, 指名读)

是呀, 对于他们来说就算看看这假雪也是———非常开心的。 (请一、二组读。请三、四组读)

(2) 如果你就是站在橱窗前的小朋友, 你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呢? (真的雪花是什么形状的, 是什么感觉……)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 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抓住“飘着———雪花、铺着———雪毯”等,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当、词语搭配的妙处, 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在课文内容的学习中发现语言表达的规律, 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 品出美文的魅力, 真正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深情对话悟情感

1.师:的确, 在台湾小朋友的心里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去问他们的老师, 老师是怎么回答的呢?请小朋友拿起笔, 快速默读老师和孩子的对话部分, 用“”画出孩子们提的问题。画好后读一读, 你有什么感受?

2.运用“问句”, 感悟孩子们的情感。

(指名读出句子, 课件出示)

读读孩子们的话, 你体会到什么?

A.您看到过真的雪吗? (好奇)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呢? (惊奇)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吧? (打探)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急切)

(引导交流:好奇、惊奇、打探、急切……)

那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争着”来问问我。 (理解“争着问”)

(对了, 就是这样的急切, 恨不得现在就飞到北京去看雪)

(1) 师:孩子们迫不及待的心情, 课文中没有用一个“急”字来反映, 而是用了一连串的“问句”, 该怎么读呢? (指名读、开火车读)

(2) 你能用问句来表达“急不可待”的心情吗?

小结:台湾孩子多么盼着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3.反复诵读, 感悟老师的情感。

A.老师微笑着点点头。

B.“小时候, 在我的故乡。” (学生在地图上指出北京和台湾的位置)

C.“不算太远。”

D.“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1) 师反复诵读:“小时候, 在我的故乡。”从这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思念故乡、伤感……)

小结:老师多么盼着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2) 师:小时候, 老师离开北京去了台湾。台湾温暖如春, 没有下雪。她想起了自己的故乡北京正在下雪, 她多么想回去看看啊。读———老师多么盼着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师:长大后, 她还是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 她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 再读——— (第九段)

师:这年冬天, 她又想起了家乡的雪景, 她含着泪水深情地诉说———学生饱含深情地读 (老师多么盼着去北京看看真的雪)

(3) 师:所以当孩子们争着问老师———“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学生接读) 老师望望大家, 深情地说:“” (学生接读)

(学生试读, 齐读, 感悟“深情”)

小结:北京小朋友盼着台湾小朋友来玩。带上急切盼望的心情再读最后一句话。

4.分角色深情朗读对话。 (同桌、师生)

(本环节充分利用文本对话, 抓住一连串的问句, 感受“盼着去北京看雪”的急切心情, 体会用“问句”表达急切心情的独特秘妙, 学习运用这种表达方式, 并以读为本, 让学习过程成为扎扎实实的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最后的“设境引读”, 引导学生悟出了文本的味外之旨———盼雪乃盼回归。)

四、抒发心声融情感

1.师:我们由衷地感受到了盼雪是台湾小朋友的心愿。这个愿望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呢? (台湾回归祖国)

我们的祖国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如今越来越强大, 香港、澳门都已经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台湾也是她怀抱中一个多灾多难的孩子!这么多年来, 台湾老师在盼, 台湾小朋友在盼, 北京小朋友在盼, 你在盼, 我也在盼, 让我们一起深情地盼着台湾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2.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 邀请他们到北京、到我们的学校来做客。

到北京来看雪吧, ———

到我们学校来玩吧, ———

3.人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三

教材简析:

《纸船和风筝》是新教材第三册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写的是小松鼠住在山上,小熊住在山下,他俩用纸船和风筝传递着友情。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浓浓的真情为小松鼠和小熊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一对好朋友。可是小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了。小松鼠和小熊都很难过,内心有难言的孤独和失落,难忍的伤心和痛苦。后来小松鼠再也受不了了,他率先伸出友谊之手,他俩又和好了。

教学内容:

会认8个生字,会写“祝、福”二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友谊带来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能借助“写话卡”写话,送出自己的祝福。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悟。

2、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评价的环境。

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 祝、福”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松鼠”和“小熊”的头饰图片,问:“孩子们,你们瞧,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两位可爱的小伙伴,你们喜欢他们吗?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

2、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纸船和风筝》的故事。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大家齐读课题。“风筝”的“筝”要读得轻点。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风筝也高兴地飞起来了,它可要带着我们认识课文中的生字呢!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读。

3、没有得到枫叶的同学别灰心,如果你们能将去掉拼音的生字读出来,老师就会送给你们意想不到的惊喜。(课件出示生字)瞧,老师奖励你们一只大风筝。把大风筝收下吧!

4、了不起,不带拼音的生字也读得这样准!同学们,你们看小纸船也来凑热闹了。快读一读吧。(课件出示生词)同桌互读。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5、教师手举纸船,这只纸船漂过来想带着我们读课文呢!(交纸船任务)其他同学要认真听,看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

6、读后评价。

三、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教师借助板书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咱们要感谢纸船和风筝,它们陪伴我们读准了字音,读通了课文。它们还带着祝福(贴风筝),带着问候(贴纸船),带着浓浓的真情,在山顶(画山顶)与山脚(画山脚)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画小溪),让住在山顶的松鼠(贴松鼠)和住在山脚的小熊(贴小熊)成了好朋友。

2、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那么让我们走进故事里面去分享他们成为好朋友的快乐吧。(听录音读1——6段)

(出示投影一:小熊收到松鼠的纸船乐坏了。投影生动形象,学生感受到了小熊乐坏的样子。)

师:瞧,小熊啊,它乐坏了。大家找找课文中讲小熊乐坏的部分好好读读。(生立即找到了并读了出来)师:谁想把这部分读给大家听听?

(老师指名让生读出。然后教师出示小熊乐坏了的句子,并板画山顶、小溪,然后贴上纸船和小熊的图象,同时引导说)

师:是啊,小熊可真乐坏了,有一天从山上的小溪里竟然漂来了一只纸船。纸船里放着松果,松果上挂着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祝你快乐!”小熊能不乐坏吗? 师:谁还想读读小熊的快乐?

(借助板画,学生感受更加形象,读的积极性也更高。又指名一位学生读,他的语气比较轻快,努力表现小熊的快乐。)

师:啊,你这只小熊也乐坏了。还有谁想分享小熊的快乐?

(又有一生站起朗读,为了突出小熊的快乐,他突出了重音,加快了语速。)师:你也读出了小熊的快乐。

师:让我们大家来读读小熊的快乐吧,来体会它的快乐,分享它的快乐。(设计意图:采用多种形式(投影,板画,贴图象等)来激发孩子悟读的欲望,来促进孩子感受小熊和松鼠的快乐。学生们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了它们的快乐,他们也努力地从朗读中去体会,并读出了欢快的感觉。)

3、过渡:纸船和风筝让他俩成了好朋友,给他们带来了多少快乐啊!可是 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快乐之中的时候却为了一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了(摘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摘纸船)。同学们,用心读一读7——11自然段,你们一定会体会到松鼠和小熊当时内心的感受。

4、你觉得哪一段最受感动?指名读自己最受感动的段落,教师进行指导。

5、你可能也跟朋友吵过架。吵架后,如果和朋友一天不见,两天三天不见 甚至更长时间的话,你会有什么感受?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朗读中来吧!引读8——11自然段。

一天两天过去了,小熊拿起心爱的风筝看了又看,想想自己为了那么一点小事与松鼠争吵,值得吗?(指名读第8段)

松鼠也拿起心爱的纸船看了又看,也为自己因一点小事而与小熊争吵感到难过。(指名读第9段)

几天过去了,松鼠再也忍受不了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主动伸出了友谊的双手。(全班齐读10、11段)

四、指导写字,写祝福话语。

我知道,很多小朋友都为小熊、松鼠的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尤其你们读最后一句时,老师也被深深地感动了。此时此刻,松鼠每放一只纸船,就会默默地为小熊说一句话,他会说什么呢?(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同时也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范写“祝福”二字。按要求写话。小朋友,你喜欢小熊和松鼠吗?为什么?

在我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你们之间发生过矛盾吗?

现在给大家2分钟时间,用你喜欢的方式向曾经发生过争吵的小伙伴表达一下你的诚意吧!(让教育落在实际行动上,让学生身心受到深刻教育。)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程理念,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做到读写结合,写自己想说的话,在写中升华情感,加强体验。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给学生带去了欢乐,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为积累语言提供了条件。)

五、教师小结:

4.人教版二上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篇四

活动目标:

1.体验“长大”的快乐。

2.培养音乐感受力、表现力。

3.学习演唱歌曲,并用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小时侯用过的物品和照片。

2.歌曲《我又长高了》磁带,身高、体重测量仪及记录卡。

活动过程:

1.教师讲故事《小时侯》,启发幼儿互相讲一讲自己小时侯有趣的事。

2.引导幼儿思考:你长大了吗?鼓励、启发幼儿想办法、找理由证明自己确实长大了。

(1)通过小时侯的照片与现在对比,证明自己长大了。

(2)穿一穿小时侯的衣服,穿不下了,证明长大了。

(3)展示小时侯用过的物品,现在不用了,证明长大了。

(4)用自然参照物对比证明自己长高了,如:原来够不着窗台,现在已经能看到窗外的景色了。

(5)小时侯与现在对比能力的变化,证明自己长大了,如:原来需要大人搀扶,现在能自由地走、跑,还能做好多动作。

3.欣赏歌曲《我长高了》,指导幼儿学习演唱并大胆表演动作。

4.量身高、称体重、比高矮。

(1)启发幼儿用不同的工具、方法量一量身高。

(2)同伴间互相比一比,尝试从高到矮、从矮到高排队。

5.师生可共同制作身高、体重卡。教师为每个幼儿量身高、体重,让幼儿尝试记录。如:幼儿在卡上根据自己性别画出男女不同的头像,并写上姓名。在竖尺旁写上身高数,在磅秤旁写上体重数。

6.此活动可继续延伸,过一段时间(如半年后)再测一下,并让幼儿记录在卡上,让幼儿将第二次的数与第一次比较,讲讲自己长高了多少,重了多少。歌曲内容:小星星盼月亮,盼呀盼月亮;小朋友盼长大,盼呀盼大长,穿起新衣

过新年,拿根尺子量一量。

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来看我又长高啦!长高啦!

活动目标:

1.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学会画正面人,表现出自己的基本特征。2.能相互交往,互相比较,互相评价,养成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活动准备:

1.结合开学时小班升中班的教育,让幼儿了解自己已经长大了。2.本班3名幼儿刚入园时的身高线的图纸3张。3.操作材料“我长高了”、油画棒、图画纸、小镜子。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请3位小朋友来量一量身高。大家一起来看,比一比,这三位小朋友入园时的身高线和现在身高线之间的变化。

教师:现在我们是中班的小朋友了,和刚入园时比。都长高了。

2.引导幼儿讨论如何量身高,怎么知道自己在长高。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和树木、门窗或某一运动器械比身高,也可以和爸爸妈妈比身高。

(二)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基本形象和主要特征。1.提醒幼儿可以互相看看。

教师:大家都知道,每个人都有头、身体、胳膊和腿,请互相看看对方的胳膊、腿是怎样的,再看看自己穿的是什么衣服。用小镜子照照自己的发型是怎样的,面部等处长相有什么特征。2.幼儿相互观察,自我观察。

(三)交代要求,幼儿作画,教师指导。

1.幼儿在操作材料上作画,教师个别辅导,帮助幼儿找出自己的特征,并帮助能力差的幼儿选择简单的物体比自己的身高。2.总结评价,结束活动。

展示幼儿作品,让幼儿相互看看每幅画上的是谁,长得怎样?画得像不像?什么

地方像? 活动延伸:

1.结合第一话题,可以把幼儿的作品布置在主题版面上。2.

上一篇:古代诗词大全下一篇:李开复名言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