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简介(精选2篇)
1.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简介 篇一
2010年建三江分局新教师培训学员代表发言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同仁:
大家好!我叫赵春森,是建三江第二高级中学的一名新任教师。能够代表新教师培训班的学员,向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汇报七天来在培训班学习的感受和体会,我感到万分荣幸。首先,我谨代表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向为我们新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平台的三江分局、教育局、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以及负责培训的专家、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这次新教师培训中,各级领导对本次培训的高度重视让我深受感动,从培训课程的设置到学员的食宿安排等各方面工作,可谓细致周到。在培训期间,分局教育局张局长、教师进修校康校长多次亲临培训现场,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领导对这次培训寄予的厚望
另外,这次培训质量高,培训内容丰富。在短短一周的培训中,教师进修校聘请我省知名教育专家、教育教学名师以及我局一线优秀教师,为我们做了精彩的讲座。培训课程涉及新教师的角色、教师职业道德、班主任工作、教师专业发展等多个领域。每一位授课老师都用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实例博得了学员的阵阵掌声。精彩而又朴实的授课,使我们对教师工作又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教学的困惑在交流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决。
这次培训,不仅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也提高了新入职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我们这些即将要踏上讲台的新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了教师工作的崇高与责任。具体收获有以下几点:
第一,对教师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大学期间,我原以为做教师勤勤恳恳地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离优秀教师不远了。可是,在聆听了专家的讲座,观摩了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之后,我才逐渐体会到:“当老师不难,当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却不简单”。教师,不仅仅是最光辉的事业,也是最需要付出真心、耐心、诚心和爱心的职业,是一份在平凡与琐碎中彰显人生价值的事业。
第二,对自身的专业成长有了更为准确的定位
这次培训,仅仅是我们专业成长道路的开端,接下来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激励我们去努力。对于刚刚加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来说,目前并不需要把目标定得高不可及,而是应把它具体化,细致化,具有可操作性。我们知道,青年教师的成长必须经历“适应”、“成长”、“成熟”三个时期。而正处于“适应”阶段的我们,要努力缩短“适应”期限,夯实教育教学基本功,努力提高我们的从师素质,虚心求教,尽快步入“成长期”。
第三,对今后的工作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经过为期7天的培训,我对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有很多的想法。
首先,做一名热爱学习的教师
作为知识引领者的教师,面对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现状,不学习,就会被淘汰。因此,我们只有选择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才能教育好我们的学生。
其次,不断研究,求真务实
作为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除了向老教师学习以外,更应该给自己留下独立思考的空间,养成不断研究的习惯。优质的课堂不是简单的模仿,也不是照搬照抄参考资料,我们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育教学情境中”,把教学和研究有机融为一体,在研究中寻找适合教情、学情的东西,从而打磨出属于自己的优质、高效课堂。
最后,勤于反思,勇于探索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道出了反思的重要性,在培训班优秀教师示范课中,相信大家都有相同的感受。每一堂示范课都是在不断的试讲,不断的摸索中才逐渐成形的。只有经过反复的探索,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让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反思,让我们对教育教学过程有了更深的认识,在学中教,在教中学,这才是自我提高的最佳途径。
短短七天的培训即将结束,但是我们真正的教师生涯才刚刚开始,我们的学习和研究才刚刚开始。我们要把这次培训学到的新知识、新理念带回去,尽快应用到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去,切实为我们的教书育人工作服务。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学员和我一样,都会因这次培训而改变。让我们凭借这次培训的东风,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步、不断收获,为三江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多的贡献!
再一次代表新教师培训班的全体学员向各级领导以及各位教师致以衷心的感谢!谢谢大家!
学员:赵春森(建三江第二高级中学)
2010-8-22
2.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简介 篇二
1 加大投入, 夯实基础, 提升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投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前提。近五年来, 累计投入资金27.8亿元,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农田林网化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大农业机械更新力度。近五年来, 按照“总体布局、分步实施、阶段推进、重点突破”的发展思路, 投入12.5亿元, 重点推进了30万亩机械化示范场、200万亩机械化示范区、1000万亩现代农业机械化样板局建设, 走出一条引进、消化、提高的现代农机发展之路。全局的农机装备总动力达到122万千瓦, 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6%。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按照“统一治水、联合治水、综合治水”的原则, 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近五年来, 完成水利建设投入4.2亿元, 低产田改造投入1.5亿元, 工程量1.6亿立方米, 使70%的易涝地和30%的受旱农田得到设施保护, 提高了农田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能力。
加大农业设施建设力度。近五年来, 投资2亿元, 完成土地整理项目11个, 新增耕地20万亩, 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投资3.2亿元, 新增大型钢骨架大棚6万栋, 全部水稻实现了工厂化育秧, 部分水稻实现了以农场为单位统一供芽种;投资2亿元, 加强了仓储设施建设, 建成40万平方米水泥晒台、20座烘干塔;投资1亿元, 建成了16个高标准种子加工处理中心, 实现了良种供给标准化。
加大农田林网建设力度。近五年来, 投资1亿元, 进行防护林体系和农田林网配套建设, 形成了人工林125万亩、防护林带2.2万条、网络1.2万个、绿色通道1.2万公里的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森林覆盖率由十年前的8%提高到现在的12.6%,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加大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力度。近五年来, 全局投入4000万元, 在垦区率先建立了以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和基层疫情监测点为核心的生物灾害预警与控制网络, 有效提高了自然和生物灾害防御能力。
2 坚持科技创新, 提高标准化水平, 增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现代农业是科技型农业。我们坚持农业立局、科技强局的方针, 推进科技创新, 促进成果转化, 实施科技示范工程, 强化职工技术培训, 提高技术到位率。
加强科技园区示范。近五年投资5000万元建设了16处水旱田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 承担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总局、分局的试验示范项目共120余项, 转化科研成果48项, 年创经济效益3.6亿元, 年接待前来参观学习考察的各类人员10万人次, 拉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智力流, 充分发挥了园区的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技术推广带动、成果转化示范、农业人才培训和休闲旅游观光等六大功能。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建立和完善了科技推广体系, 从2004年开始, 每万亩水田配备1名专业技术员, 负责25~30个水稻户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服务。按照备耕、农时、壮苗、耕作、插秧、灌溉、施肥、植保、优质、收获等“十个精确”标准的要求, 确保达到安全成熟、旱育壮苗、作业水平、移栽质量、增温节水、肥料利用、健壮生长、产品品质、秋收质量、夯实基础的十项目标。通过室内培训与现场示范、电视讲座与田间指导、专家授课与大户带动相结合, 开展一张培训卡、一张明白纸、一张技术光碟、一本技术手册的“四个一”培训活动, 年培训各类人员10万余人次, 提高了全员素质, 做到领导者明白, 技术员会干, 种植者掌握, 保证了技术的入户率、普及率和到位率。水稻“三化一管”、智能化育秧、大豆“两密一膜”、小麦“早窄密”、大麦“窄增优”和玉米“一密一膜”全程机械化栽培模式推广一步到位。
加强农业科技管理。按照备耕看准备、春种看苗情、夏管看长势、收获看品质、三秋看标准、全年看成效的“六看”要求, 坚持做到“十统一”、“三到位”, 即统一农时界限, 统一农艺技术, 统一供种, 统一供肥, 统一化除防病灭虫, 统一航化作业, 统一田间作业标准, 统一检查验收, 统一费用结算, 统一技术培训, 确保技术服务到位、科技措施到位、奖励惩罚到位, 实现了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农业标准化。
3 创新机制, 强化服务, 建立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建立健全各种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局、场、区、站四级科技推广体系, 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涉农企业和产业化经营组织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不断满足职工和农户的多样化需求。每年年初, 从上到下, 集思广益, 群策群力, 科学制定质量效益农业方案, 向承包户下发技术册子和明白卡等, 让他们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健全了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建立了信息化中心, 从2004年开始突出解决农业信息到区、到站和到户的问题, 建立了专家咨询制度, 聘请徐一戎等知名专家为现代农业支招把脉。建立农资供给体系。近几年我们成立了农资等协会, 实施农业生产资料主渠道经营。每年备春耕期间, 分局农业部门制定生产资料供应方案, 工商部门进行经营主体资格审查, 技术监督部门进行质量检验, 生资协会确定厂家并竞价招标, 全局统一供应主要农业生产资料。
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建立健全了灾害性气候预测预报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农产品营销体系;农业执法监督体系, 形成分局、农场、管理区三级社会化服务网络, 提高了社会化服务与管理水平。在社会化服务中, 产前规范农资市场, 搞好生产资料、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服务以及农业保险工作;产中围绕质量安全、标准到位、病虫害防治、成本控制等进行有效的技术服务和管理;产后依托龙头企业、行业协会、期货机构及中介组织、经纪人等, 形成新机制下的销售网络, 搞好产品销售服务, 提升全局农产品市场化生产与营销能力。
近五年来, 我们先后选送了900多名技术人员和青年骨干到中国农大、东北农大、八一农大等大专院校培训深造, 同时引进本科生和研究生600余人。一大批优秀中青年干部被提拔到各级管理和技术岗位上来, 形成了一支知识结构、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 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人才技术保证。
4 打造绿色米都, 实施产业化经营, 做强做大粮食产业
建三江分局以寒地粳稻面积最大、单产最高、品质最好的优势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中国绿色米都”称号, 因此种植最好的粳稻, 加工最好的粳米, 为国家做出最大的贡献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因地制宜, 加大优质水稻开发力度。我们扬长避短, 实施“农业立局、科技强局、水稻富局”战略, 通过合理利用地下水、大力开发界江水、接蓄利用天上水、循环利用农田水, 改旱田为水田, 变“水害”为“水利”。通过扩大总量、提高单产、提升品质, 创建优质、高产、高效、环保、安全的粮食产品, 全力打造“中国绿色米都”。
依托龙头, 加大粮食基地建设力度。依托全局粮食生产总量大、品质优、商品率高的优势, 围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 建立龙头企业, 实现了一业带多业, 产业化协调发展的目标。建成了1000万亩优质粮生产基地, 并建立了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利益联结和约束机制, 实现了企业与基地双赢。
突出绿色, 加大品牌打造力度。充分发挥我局天蓝、地净、水清的独特优势, 打绿色牌, 走特色路, 在全国叫响绿色米都。目前, 全局已有148种农产品注册了商标, 1000万亩耕地已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和国际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 通过国内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种植面积330万亩, 有机食品种植面积40万亩, 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达6大类38种, 占垦区的20%。
产销对接, 加大粮食流通力度。我局与浙江、江苏、上海等地区建立了长期的粮食购销关系, 充分利用北大荒米业的绿色通道、粮食购销集团的运输许可等政策, 建设三个铁路战略装车点和一个集装箱受理站, 筹建复线铁路, 建立粮食批发大市场来解决运销“瓶颈”, 畅通粮食流通渠道。
摘要:建三江分局具有农业基础条件好、农业机械化程度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年提供商品粮多等综合优势。近年来, 我们坚持实践科学发展观, 牢固树立发展现代农业理念, 瞄准世界农业先进水平, 创新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 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粮食商品率、科技贡献率大幅提高。
【黑龙江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简介】推荐阅读:
黑龙江面试题09-30
黑龙江经济发展08-17
黑龙江高二期末试卷09-22
黑龙江高考理科状元11-26
黑龙江优秀导游词10-09
黑龙江导游词大全11-20
黑龙江大学课程论文12-22
黑龙江科技大学图书馆09-08
黑龙江物业费收取标准09-29
中国黑龙江国际新闻网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