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教育

2024-10-19

中国网络教育(11篇)

1.中国网络教育 篇一

首先要声明的是: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育工作者,我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语文老师,因此,我所说仅代表个人观点。但是,我的观点一定具有正能量,一定具有针对性,因为我对教育的情怀很深,我对教育事业有着深厚的情感,我深切地关注着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深切地关注着国家的强大与富强。

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很多时候,我愿意保持深深的沉默,但是,我又真的担心自己会在沉默中迷失方向,担心自己在长期的沉默中丧失立场,担心自己会在沉默中死去。我写此文,不为扬名,也不为图利,只为我们的教育,只为我们的孩子。

每一年的高考,每一年的中考,都会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尤其是语文考试中的作文题目,永远都是无可避免地成为热议的焦点。在所有人的眼中,作文题几乎就没有让人满意过,总是会有人在第一时间跳出来说话。这些人当中,有高层领导干部,有基层教育工作者,有底层市井老百姓,沸沸扬扬,热热闹闹持续升温。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在这里剖析一下各个阶层的内心世界,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有雅之士多多包涵。

每一年,人们都在期待高考与中考作文题的出炉,在期待中,他们已经事先准备好了吐槽的内容,毕竟不满意已经成为了一种定势。一旦作文题出来,吐槽立马就会铺天盖地。当权者之所以会吐槽,那是因为这样的吐槽可以凸显出他对教育的理解与关注,这样的吐槽可以彰显出他对教育认知的高度,同时可以赢得手下人的追捧,因为他是一个很懂教育的人。教育工作者吐槽,因为他们有的身处教育第一线,他们刚好带着毕业班,如果此时不吐槽,那么成绩出来后就找不到学生考不好的借口了。他们吐槽的目的并不在于作文题的本身,而是在为自己所任班级考不好提前做好铺垫。等到成绩出来后,他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全部责任推至命题上了,很高明,也很下作。老百姓之所以吐槽,无非就是跟风而已,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很懂,别人说不好,他们就跟着说不好。这些人当中,有不少考生家长,他们所关注的并不是作文命题的本身,他们真正关注的是自己孩子在考场上的发挥。你们说作文题出得不好,那么他们一定会第一时间相信并附和,同时做好面对孩子考不好的心理准备,这是一种无知,更是一种悲哀。

是不是每年的作文题都出得不好呢?我坚决不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我会说得如此坚决呢?理由如下:

一、高考和中考的命题人肯定不是一般人,如若不然,那些专业吐槽人士都可以去参加命题了。邓野先生很想去参与这样的命题,但是因为能力和知名度不够,我没有机会,也没有资格。简单地说,能加入中高考命题组的人,绝非一般人,他们有经验,有实力。但是,他们绝非圣人,他们不可能出一套能够使所有考生或家长满意的试卷,任何人都做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众口难调。

二、中高考的命题难度是相当大的。你试想一下,中高考已经实施了几十年,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面,有多少人在研究中高考的试题呢?老师在研究,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研究,有多少试卷被分析?有多少试题被解除?这是显而易见的,于是,命题人不得不反过来研究老师和学生,不得不在被围困得水泄不通的境况下突围。在这种情况下,命题势必会发生偏差,势必会出现些许的出人意料。你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切都能如你所料,如果一切都能如你所想,那么还需要考试吗?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大家照样可以吐槽,会说命题没有质量,没有水平。

三、考试的根本作用就是选拔,它是在公平公正的情况下进行的。可以说,中高考是相对公平的,我说的是相对而不是绝对。既然是公平公正的,那么,所有参考学生面对的同一套试卷,不管这套试卷是好做还是不好做,大家都是一样的,要么都好做,要么都不好做。如果你是优秀的,那么,无论面对什么样的题,你都能脱颖而出领先他人,如果你什么都不会,无论什么样的题,你照样会落后于人,如果考试的区分能够得到正常体现,那这就是正常的考试。既然是一样的,既然是公平的,为什么还要吐槽呢?我认为,吐槽只不过是一种习惯罢了,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有些人天生喜欢吐槽,天生喜欢挑剔,而那些喜欢吐槽的人往往自身并不优秀,但凡有修养、底蕴深厚的人是不会吐槽的,因为他们懂得尊重,懂得理解。

四、吐槽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并不是正义感的存在,而恰恰是正义感的逐渐缺失。无聊之人定有无聊之举,戚戚小人定有戚戚之态,指责和谩骂并不能解决问题,正视和思考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搞好教育,教好学生,夯实基础,苦练内功,让孩子们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如果吐槽可以解决问题,那么邓野先生非常愿意加入吐槽的行列。埋下头来,潜心研究,认真工作,这才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中国的教育并不算优越,中国的教育及考试的形式并不是无可挑剔。在当前,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之殇并不是体现在考试命题上,而是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我们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对于人才的选拔与定位还不够精准,对人才的选拔形式过于单一,忽略了个性及专业的凸显,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改进。

二、我们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很多不专业的人站上了讲台,误人子弟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不少人有教师之名,而无教书育人之能。有些不懂教育之人,却又谋着教育的重任,这是教育之悲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其根源是我国的教育制度还不够强硬,我坚信,整顿教育管理者团队及教师队伍的举措应该很快会着手实施。

三、教师的职业道德正在逐渐丧失。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从教人员的职业道德准则,是务必坚持的职业操守。而今,这种道德正在日渐丧失,这种道德的丧失,才是真正的教育之殇。没有了操守,就没有灵魂,没有了灵魂的教育势必严重影响到我们的下一代,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及时出台解决方案。

四、我们的教材及教学内容过于拘泥,也过于单一,我们忽略了许多有益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学科设置,我们过于看重应试教育而忽略了孩子们个性的发展空间。素质教育始终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并没有得到彻彻底底的推行,这就导致了高分低能者占领了高考市场,而那些有思想,有见地、有能力的孩子被考试分数拒之门外。

五、我们的教育格局出现脱离,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出现了维度崩塌。社会教育环境每况愈下,学校教育质量出现下滑,家庭教育跟不上时代教育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育的总体质量出现滑坡,不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不爱岗、不敬业的老师也越来越多,不懂教育的家长更是多得惊人。于是,教育的大格局出现问题,教育的一线出现问题,教育的后方同样出现问题,诸多问题的累计就是中国教育之殇。

六、教育不规范,不系统,教育水平严重失衡。教育不规范,是因为那些不懂教育的人在整天瞎咆哮、瞎指挥,今天这样明天那样,让人无所适从;教育不系统,是因为我们的随意更改,肆意妄为,你唱你的歌,我跳我的舞,种种迹象表明,中考也好,高考也罢,花样在不断翻新,而形式却又一成不变,虽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但实际上只是换汤不换药。这是教育的悲哀,这是教育的无助!

公众号:寒星独步

2.中国网络教育 篇二

教育部连续21年进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 一定程度上能够反应现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根据2012年调查, 教育部虽然没有公布该调查报告的全文, 但是其发布的调查结果新闻公告称, “当前大学生整体心态较平和, 认识判断比较理性, 能够较为客观、理智地观察分析问题。”该公告声称当前高校学生思想主流继续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把“追求理想信念”作为入党动机的学生比例, 比2011年高出8.3个百分点, 连续三年排在入党动机的首位。

教育部的调查显示了当今大学生思想觉悟提高, 越来越重视树立科学的理想。我认为理想是与现实相对的, 立足于社会现实, 是关于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高远的、合理的、积极的追求, 是人的主观需要与社会发展的可能性相结合的产物。理想具有强烈的主观性, 同时又受到社会现实的制约, 并最终通过实践来实现。大学生青年有无理想甚至理想是否高尚、远大决定着大学生精神境界以至于影响他们的人生。大学生青年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 决定了其理想的特殊性、重要性, 在这一阶段他们要确定未来的生活、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是成才与否的重要时机。这就决定了大学生理想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重要的地位。

虽然教育部的调查结果令人欣慰, 但是教育现实依然不容乐观。大学生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社会阅历不深以及思想方法的片面性造成了他们的理想层次较低、缺乏社会理想, 这固然是他们的“不成熟”引起的, 但我认为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社会、在于教育。文森特·帕里罗在《当代社会问题》中谈到影响个人生活的社会力量时, “看似微观层面的个人问题, 常常源于宏观结构上的社会问题。社会学家强调指出, 社会造成了在许多个人相互关系中的日常问题 (失范) , 也带来了我们如何界定和感受自身的混乱 (异化) 。”[1]当前德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来实行的, 但是现实不容乐观。

对德育不够重视, 知识精英教育让理想无处安放。我国的教育通过为学生设定较长的学期时间、设置严格的课程、布置较多的家庭作业来追求学业上的高分数, 学校也以高分数作为衡量和奖励学生的标准, 德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中不受重视, 在学生眼中变成获得学分的必修课程也就不足为怪。弊端显而易见, 着不仅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使学生失去了发展理想的空间, 让理想教育变成一纸空谈, 严重影响大学生成才;而且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恶性竞争、心理失衡引发了新的社会矛盾, 从二十年前的“清华投毒案”到最近发生的“复旦投毒案”, 而且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现代大学宿舍难以“和谐”, 以上种种值得我们反思现代教育模式。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造成是失落感伤害着大学生, 单凭学校德育无法弥补。中学的努力使得现代青年终于实现了步入象牙塔的理想, 转而树立了成才的理想, 但是随之而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各种社会不公平现象迫使他们向现实妥协放弃曾经的理想转而决定务实甚至庸庸碌碌一生。其中虽然有大学生好高骛远等原因, 但也绝不是通过学校德育, 简单去分析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能解决。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教育大学生要认清分析现实, 另一方面更需要国家、社会、个人的多方面协调努力。

理想教育没有针对性也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一个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表明, 矛盾具有特殊性,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理想教育要有针对性, 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人进行区别教育。“理想教育的层次原则, 来自社会需要的层次性”, “来自于教育对象即社会人群能力和素养的层次性”。[2]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成才的动力, 理想教育应当符合大学生成才的要求, 针对大学生中不同群体展开。对大学生中的党员和先进分子应当采取高要求, 而对一般同学作一般要求, 但是现在的理想教育实行“一刀切”, 不顾特殊性。

2“中国梦”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新契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时的重要讲话和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等精神都重点阐述了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随后互联网上形成了一次次“中国梦”为主题的讨论, 大学生青年留下了把个人成长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信念。采用各种形式进行“中国梦”教育。各地纷纷开展“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工作。大学生理想教育存在种种不理想的现实状况, 而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尚理想是“中国梦”的教育的应有之义, 所以, 应当抓住这个机遇改善大学生理想教育。

“中国梦”教育首先要明确“中国梦”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 可见“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 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中国梦”不同于“美国梦”, 美国梦是强调一个人只要辛勤工作就能获得体面的生活, 这源于百年前的美国是未经开发的处女地, 需要通过鼓励人们“勤劳致富”来拓荒发展, “美国梦”是吸引移民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美国梦”的背后是对财富的追逐, 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通过各种手段以至于不法手段力求迅速致富, 而且“美国梦”成了美国政府推行霸权主义和意识形态的代表, “美国梦”也变成了粉碎他国梦想的机器, “美国梦”的吸引力越来越小。

“中国梦”的内涵相比“美国梦”要丰富得多。“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伟大复兴是全面的复兴, 是“五位一体”的复兴, 中国不但要建成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物质文明, 还要建成更高的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 为人类的文明开辟新的境界。”

“中国梦”强调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人民群众构成了社会, 更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美国梦”强调的是实现个人价值, 但是“中国梦”的理想是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就在价值层面上增加了“中国梦”的吸引力。

“中国梦”相较“美国梦”的另一个明显不同在于, 中国一直用实际行动表明推行“和平崛起”。奉行的是和平主义、多边主义, 主张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多极化发展, 而非美国的霸权主义、单边主义, 推行“普世价值”。

中国梦”教育其次要明确“中国梦”是怎样实现的。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1)

总之, “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最佳体现。首先“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应当有的理想, 要求我们将个人的奋斗与民族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在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团结奋斗。第二, “中国梦”是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支持、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有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基础和可靠保障的。第三, 不断凝聚经济力量、政治力量、制度力量、文化力量。第四, 我们要意识到实现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要认识到使命的艰巨性和繁重性, 要做好随时面对挑战和阻碍的心理准备。

在大学生中间开展“中国梦”的教育核心就是要帮大学生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现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个人理想轻社想的现象。理想有很多种, 具体分类见图1。而“中国梦”的理想从分类上讲属于科学理想、崇高理想、长远理想、社会理想、政治理想。根据大学生理想教育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我认为大学生的“中国梦”教育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 正确对待大学生的个人理想, 实现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的统一。个人理想是理想教育的基础和逻辑起点, 对个人理想的漠视甚至排斥都是错误的。大学理想教育应当立足于大学生的实际和需要, 尊重个人的发展, 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个人理想, 从而为树立“中国梦”的社会了理想作坚实的基础。必须要扭转过去片面强调社会理想的教育思想, 要认识到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都是理想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并且首先进行个人教育。

第二, 全民德育, 整合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各种力量对大学生施加影响。首先, 家庭在一个人成长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大学生受家庭影响形成的价值观会影响其终生。学校不仅是教授文化知识的场所, 更是传播人生观、价值观的中介。政府通过行政行为、推行政策、方针对大学生展示政治态度促使大学生形成政治信仰。再有就是“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和公共环境的营造, 以情境熏染的方式来进行。”[3]

第三, 注重“中国梦”的实践教育。单凭“灌输”难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真正有效的教育方式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成果, 从而提升思想境界。与中国相比, 其他国家德育十分注重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服务活动和社会政治活动,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 以“中国梦”引导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中国梦”内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化。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充满了封建专制的倾向, 其核心是强调强制与顺从, 而不是创造与自立。”[4]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 人不能摆脱他所在时代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 中国现代德育体系深受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影响充满了封建性。具体在理想教育领域, 我国古代并没有“理想”这一说法, 古人所用的“立志”与“理想”有相近之义。子曰:“吾十五而有志于学。”圣人孔子把立志学习作为一生的起点, 也是成人的标志。“志”激励人奋进的动力,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谓是古人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相结合的典范。但是优秀的传统思想在现代受到了曲解, 例如“学而优则仕”, 本意是学无止境, 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做官加以利用, 是个学以致用的过程, 但是今人却断章取义把其与考公务员联系在一起, 这是十分错误的,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综观我国德育现状, 教育方式上仍然以“灌输”为主, 侧重于学、思式的修身养性, 以及树立榜样, 企图“复制”道德模式, 具体教育方法僵化教条, 容易漠视受教育对象的自尊、自主, 加之没有设立专门的德育机构、教育者的素质不高、专业化太低。以上综合导致了我国德育效果较差。

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教育, 在我看来, 最突出的特点即, 教育目标和内容是树立共产主义为最高社会理想,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现阶段的共同理想。尊重大学生个人理想, 区分具体情况, 因材施教, 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

通过前文的论述, 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德育必须抓住大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 紧密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及成才的现实需要, 以理想教育为核心,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而现阶段要好好利用全国普遍开展“中国梦”教育这一契机。综合上文的分析和总结, 现提出用“中国梦”引领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教育具体途径。

第一, 在学校里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德育机构。通过搜集、浏览相关的文献及学校德育成果可知, 现代学校德育组织机构多在中小学中设立, 大学中尚未设立针对大学生青年的专门机构。大学德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在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健全学生人格, 但是也不能代替专门机构的作用。没有具体机构的组织管理, 只凭教育相关部门的文件约束或者课堂老师的知识灌输显然是不够的。这个机构应当为“中国梦”教育引领的大学生理想教育的实施制定具体细则, 例如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手段等等。

第二, “中国梦”教育关键靠教师队伍的教育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大学德育教师是理想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在大学生理想教育中具有主导作用、是教学活动的根本保障。要增强大学生理想教育实效性, 关键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结构合理的德育教师队伍。目前, 高校德育教师队伍成分复杂、素质参差不齐, 整体质量偏低, 队伍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较为普遍。针对这种情况, 高校领导班子应当根据本校的实际合理调整教师队伍结构, 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队伍管理激励评价机制、优秀教师的选拔任用机制来提升教师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 对教师进行“中国梦”教育专题培训学习, 建立网络互动平台, 鼓励教师互相交流, 取长补短, 促进教学质量进步, 保证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能有显著的提高, 从而增强理想教育的实效性。

第三, “中国梦”教育需要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利用网络等新兴载体, 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中国梦”的具体内容应当是丰富的, 所以就课堂理论教学而言, 除了传统的“灌输”, 还应当注重各学科的渗透, 特别是在音乐、绘画等艺术美学课程中进行渗透。研究西方德育方法可知, 西方注重课堂理论教育的同时, 还通过形形色色的社会实践活动来辅助教学, 效果良好。通过课外活动和社会服务, 可以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 这些活动例如参观复兴之路主题展览, 通过具体的材料和事实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中国梦”的理解。例如首都百万师生微党课自从2012年10月份开通微博已经博得广大师生的关注, 可以作为“中国梦”教育的新兴载体。

培育“四有”新人, 理想尤为重要。根据教育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调查, 大学生理想状况的总体上是令人欣慰的,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当今社会各类思想良莠不齐, 尤其是西方所谓“自由民主”、“普世价值”、“英雄主义”通过好莱坞电影、音乐等文化载体对现代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轻视。目前实施大学生理想教育要求深入宣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意义、本质要求和实践路径, 为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摘要:理想是大学生成才的精神动力。针对现在大学生中存在理想多元化的情形, 应当重视理想教育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本文对大学生理想教育的现实进行分析, 提出“中国梦”教育是加强大学生理想教育的新契机, 进而对中国特色大学生理想教育新探索。

关键词:“中国梦”教育,大学生,理想教育

参考文献

[1]文森特·帕里罗.当代社会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1:33.

[2]王柏棣, 王英杰.大学生理想教育应遵循的三个原则[N].光明日报, 2010-3-21 (第007版理论综合) .

[3]胡建.我国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对美国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借鉴[D].重庆:西南大学, 2006, 7.

3.生涯教育:中国教育应有之义 篇三

中国的许多孩子从小便有了“科学家”“工程师”的梦想,但当他们长大那一天,他们的梦想多半还是梦想,因为在十几年的受教育过程中,几乎没有人再问及他的梦想,以致自己长大后都难以记起。

而国外的孩子却少有“科学家”的梦想,他们可能愿意当一名“火车司机”“牙科医生”,甚至是“农场工人”,他们梦想的种子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逐渐明晰、修正,最终许多人能够如愿以偿。

这样一个关于梦想的对比,并无丝毫苛责中国孩子之意,也无意探讨学生应该树立怎么样的梦想,笔者所关注的是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梦想是否有了现实的关照。

毕业了,不知想要做什么?

临近大学毕业,北京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小张和同学频繁地穿梭于各种招聘会。在应聘过程中,她时常被用人单位问及个人的职业规划。刚开始,她觉得有点懵,只能用一些不疼不痒的话应付对方的问询。到后来,被问及的次数越来越多,她便绞尽脑汁为自己设计了一个“规划”,为此,她还从网上搜索了一些“模板”,力求让自己的答案尽善尽美。

有了预先设计,在应聘过程中也就心里有了底,再遇到类似问题也多半能够沉着应对。然而,小张疑惑为何自己在学校时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她也怀疑这样一个应急的规划在她踏入工作岗位时是否能够兑现。

实际上,和小张一样,今天的许多大学毕业生都面临着类似状况。据《南方教育时报》调查,逾九成大学生无明确职业规划。而据2012年年底南京高校的一份调查显示,近六成大学生无职业规划。其中,“不知道什么是职业规划”的大学生占30.1%,而选择“做过系统的职业规划”的只占9.1%。

这种“茫然”,直接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缺乏明确的职业取向,“毕业了,却不知道自己想要干什么?”往往是许多毕业生的求职状态。他们在职场上往往“看菜下单”,到招聘会或者网络上海量搜寻职位。如果遇到中意的岗位,就拿相应的岗位要求度量自身的条件,符合了,就去应聘,否则就继续寻找。

显然,这样的求职路径下,招聘方是规则的制定者,而应聘的毕业生们则多被动地按照用人单位的条件,进行自我审视。在审视自我的过程中,毕业生们还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固然一部分学生凭借好的学校、专业找到了所谓的“好工作”,但并不能确定是他们喜欢的工作。

这种“茫然”实际上出现的更早,那就是大学报考时。据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克思近几年对大学新生适应情况的调查显示,迈入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后,许多学生出现了很大“落差”。2009年,在对2759名大学新生调查中,35%的本科新生对自己的学校不满意,专业方面,表示对自己的专业满意的大一新生仅有4%。如此,每年开学季许多刚进校门的学生就会想着法子“换专业”。

目前高校对换专业有严格的限制,多数想换专业的学生往往愿望成空,只能为当初的盲目选择买单。当他们走出校门获得重新选择机会的时候,就业中的专业“不对口”也就成为常见现象。学什么,不一定非要做什么,但如果专业不对口,对许多学生而言,所学专业知识便失去了用武之地,在新的专业领域,需要重新学习,无疑增加了其职业发展难度。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院长吴海燕坦言:专业不完全对口,又不完全了解岗位对工作人员的标准要求,结果容易导致毕业生初次就业时跳槽频频,往往造成单位个人“两败俱伤”。对于学校乃至国家而言,科学合理的专业布局也失去了可参照的“准星”,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补课”还来得及吗?

职业规划的缺失,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对此,有专家指出,长期职业规划辅导缺失是其根本原因,教育部门应提高职业规划课程辅导效率,培养学生自主就业意识。

据有关资料:国内高校中最早正式开设职业生涯教育课程的是1984年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大学,随后在一些高校也有零星开设,但没有形成气候。

局面的改变在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大学生就业难。在中央政府主导下,2007年,教育部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出从2008年起提倡所有普通高校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

尽管从2008年开始职业生涯课便被纳入大学教学计划,但显然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一点从大学毕业生职场中的“茫然”状态可见一斑。

而从笔者调查情况看,毕业生们也普遍不认可课程效果,表示提不起兴趣。就如同媒体报道的那样,当被问及学校就业辅导课的效果时,不少大学生表示,自己已经不记得就业规划课所讲的内容了,唯一记得的,是当初“不来上课就不给学分”的警告。

而毕业生的不满意背后也透着高校的无奈。在大学广泛开设一门课程远没有一纸通知那般简单,这其中,专业教师缺乏恰是高校开设这门课程的最大障碍。

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介绍:目前我国高校极其缺乏专业的职业指导师,任职者多数是由学校行政人员轮岗和刚毕业的学生组成。他们大多数未经培训就上岗,不能对毕业生进行规范的职业能力培训和专业系统的职业指导,指导工作主要局限在签协议、行政审核、公布就业信息、联系就业指导讲座等行政性活动方面。

而从全社会情况看,职业指导人才缺口更大。2009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只有1万人左右,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500人,职业指导人员与就业人员比例是1:15万以上。相比之下,美国2002年有17.5万名职业指导师,与劳动力市场就业人员的比例为1:500人左右。在职业规划方面,教育只是社会的一个缩影。

“大学才开始做职业规划,其实已经晚了。”深圳大学招生就业办公室副主任殷涛坦言。由于缺乏连贯的职业规划指导,大学的职业规划课程感觉更像是一种“补课”,学生的自我认知,其实在初、高中就应完成,比如高中的文理分班,实际上是需要面向就业的。

一种“终身教育”形式

生涯教育国外开展得比中国要早许多,实施效果也比较好。对比国外情况,中国学校生涯教育零零散散、不成系统不说,而且普遍放到了高中后,无论从课程规划还是时间节点。原因种种,理念的偏差或许是最根本的。

在国外,生涯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始终,而国内的生涯教育很大程度上被当成了“就业教育”,目前仅限于大学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状况不佳,纵然大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这种认识的偏差或许更值得深思。这一点,从中外对比中一目了然。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王韶清对美国职业生涯教育有比较全面的研究。据他介绍,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始于20世纪初,起步早且发展较快。在“终身教育论理”影响下,1974年,教育总署专门设置生涯教育署以指导生涯教育的贯彻落实。在政府主导、法律保障、资金支持、舆论宣传和专家指导下,职业生涯教育在美国得到广泛推广。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国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复杂的分化。顺应形势,1994年,美国颁布了《学校到工作机会法》,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职业准备,包括从幼儿园到社区学院或大学的学生,使他们能够适应迅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和全球化浪潮。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职业生涯教育侧重于学生的个体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让学生能够理性选择自己的专业。与之相比,中国职业生涯教育讲究“短、平、快”,实用性特点明显,重在指导学生求职和创业。将职业生涯教育等同于“找工作”的这种“工具性”的做法,也反映在了近年来高校的生涯教育中。

延边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朴哲认为,虽然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事实上,由于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等的影响,目前我国的职业生涯在基础教育阶段一直都没有开展起来。因此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生涯教育。

“职业指导不只是就业指导,而是应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历程,具有更深层次的教育引导功能。”对于职业生涯教育,吴江也有着自己的见解。

理念的不同也就导致教育方式的不同。虽然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例如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小学课程计划中,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开设短期的职业指导课。”可以为准备就业的学生提供职业预备教育或劳动技艺教育。然而,没有专业的师资、更没有完整的规划,结果是有限的课程也被应试课程挤压殆尽,这样的局面一直延续到今天,生涯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几乎空白。这不仅使得中小学生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更谈不上职业规划。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董珉等人对武汉6所中小学做过一项调查表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很少接触到有利于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相关内容。在对“你在学习中是否接触到有利于将来从事某种职业的相关内容”的回答中,有57.5%的高中生认为没有接触到,42.5%的高中生认为学习中接触到了。然而,即使这42.5%的学生在列举学习中所接触到的与职业发展相关的内容时,他们大多填写的是英语、计算机、美术、音乐等基础课程。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对职业构成的偏见。在对“你最了解的社会职业有哪些”一项的调查中,90%以上的学生的回答是教师、医生、律师、工程师、公务员、电视节目主持人等社会影响力较高、收入稳定或高收入的职业,而生产一线工人、农民、技师、农艺师却排斥在学生的视野之外。在对高中生的调查中,有39.9%的学生认为职业有高低贵贱之分,其中普遍认为律师、医生、“金领”、“白领”、老板、教师等等是高等职业,而工人、农民工、清洁工等是低等职业。

促使学生做出这些选择的往往是电视、网络这些大众媒体。从学校教育中,他们较少得到相关的教育。

生涯教育如何推进?

“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应视其为一个阶段性的任务 而应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因此,我国要建立一个从学前教育至成人一生全教育过程的有计划的、连续的、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朴哲认为。

但笔者认为,从现实角度看,目前做好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是比较可行的,借助大学阶段的人力资源和科研力量,为生涯教育提供必要的人才准备和资源支持。在此基础上,“倒推”职业生涯教育回到终身教育的轨道。

今天,大学生就业已然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积极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势在必行,但需提升课程效果,让大学生乐于接受、得到实惠。“学校的职业指导队伍急需建立,现有职业指导人员急需提升专业水平。”在吴江看来,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所在。

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存在许多不足,但也应该看到随着经验的积累,大学在这方面也有着可喜的进步。比如,在教学方式上,更加注重与社会的联系,一些大学会邀请一些社会人士走进大学课堂,给课堂注入了活力,这也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回应。“相比于坐在教室里上课,我认为与在职的校友交流更能让我了解职业规划。”一位中山大学毕业生坦言。虽然他对于就业辅导课程的内容已经忘记了,但在大学期间两次与校友的交流,却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据《南方教育时报》报道:自2004年起,中山大学每年定期举办“寻访中山大学校友的足迹”活动,校方希望通过这一活动,为在校生提供了解母校历史的机会和更为生动的职业规划指导。作为开设职业生涯课程最早的深圳大学,也正在通过校友交流会、职业规划大赛和走访企业等新形式来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职业规划。

殷涛指出,要提高职业规划课程效率,仅有形式创新还不够。一方面,校方需要提高职业辅导课程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校方也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就业意识,让学生带着了解行业和职场的眼光去参与职业规划课程和活动。

从国外经验看,需要将生涯教育扩展到整个教育阶段、甚至像日本等国家那样通过立法等形式推进实施。如此,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符合生涯教育自身的规律。正如殷涛所言:“首先是要从小建立孩子的自我认知,让其发现自身的特长和兴趣,其次才是职场认知和发展规划。”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社科系冯国锋认为:当务之急实施生涯教育的应该是中等教育,“不能像现在由于中学阶段生涯教育的缺失把生涯教育的压力转嫁到高等教育阶段。”学生在中学阶段明确了自己的生涯规划之后才会避免高考填报志愿时盲从和盲动,避免进入大学后调换专业与因缺乏明确目标所造成的无所事事,避免大学毕业后的无所适从与频繁跳槽等现象。

显然,本着“治本”的原则,生涯教育还应从“娃娃”抓起。笔者认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招生制度改革的有效推进。现有教育评价机制,尤其是高考招生制度下,学生、家长的心思都放在考大学上,职业生涯规划尚在视野之外。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生涯教育扩展到高中前教育是否可行?这一点还是存在可能的。

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在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意义。无论是《教育规划纲要》还是《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都明确了对高中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对其未来的职业与人生有较为科学的初步规划,是高中学生指导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从实际看,高中生对生涯教育还是十分“渴求”的。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前些年进行的一项针对高三学生的调研显示:过半的高中学生对大学专业并不了解。当被问及“你们学校是否有一些关于职业教育的内容时,约三分之二的学生回答“几乎没有”,而多数学生却“非常想了解”相关的知识。正如大学生说的那样:“如果在中学阶段就接触到这样的课,我们就可能避免盲从。”

何况,还有一个现实摆在那,那就是高中后教育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分流”,一部分人考上了大学,而另一部分人则选择了就业。以全国每年近千万的高中毕业生计,这一群体的规模是巨大的。显然,到了大学再开展生涯素养教育,将提早迈入职业生涯的学生排除在外,有失公平。

成年后的选择,往往源于儿时的梦想。这其中,学校生涯教育是能够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途径。

4.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 篇四

中国农业大学成人学历教育介绍

一、概况根据教育部办公厅(教高厅7号)文件精神,中国农业大学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 面向成人,开办专升本、高起本、高起专

2、中国农业大学远程教育,主要是通过计算机, 在网上24小时,音频、视频同步学习。

3、中国农业大学颁发:国家承认,电子注册,教育部备案的毕业证书。

二、层次

高起专 高起本 专升本

三、专业:

公共管理 土木工程管理 食品与质量安全 会计学 金融学 法学

工商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农村区域发展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园林

动物医学 水利水电工程 土地资源管理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动物科学

四、考试

每年到我校进行3次课程考试,分别安排在3月底、6月底、11月初。

每次连考2天 (星期六和星期日),每次最多可报考5门课程。

课程考试由我校自主命题,统一考试. (不包括国家统考科目)

考试形式:开卷 闭卷 课程论文考试地点: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

专升本国家统考科目 大学英语B 计算机应用基础

高起本国家统考科目 大学语文B(文科)/高等数学B(理科) 大学英语B

计算机应用基础

(以上两项40岁以上的学生可以免考英语)

高起专 无统考 可以不学英语 国家统考由全国网络教育委员会出题

五、学分制

专升本学分制 80学分 两年半

高起专学分制 80学分 两年半

高起本学分制 150学分 五年

六、毕业与学位

5.中国网络教育 篇五

2018中国传媒大学网络教育招生简章

中国传媒大学简称“中传”,位于首都北京,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海底捞大学”和“信息传播领域最高学府”。继续教育学部是中国传媒大学下属六个学部之一,主要承担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及非学历培训教育任务。现拥有网络远程、函授、夜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训等多种教学形式。

招生专业

高起专:工商企业管理、会计、公共事务管理

专升本:工商管理、会计学、行政管理

报考条件

高中起点专科:年满18岁、具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业学校、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证书或具有同等教育学力者

专科起点本科:具有国民教育系列高等专科或专科以上毕业证书者

报名时间

春季报名截止时间:4月底(具体时间以学校官方公布为准)

秋季报名截止时间:10月(具体时间以学校官方公布为准)

报名准备资料

1、二代身份证扫描件

2、一寸蓝底电子版照片

成人大专|本科学历教育网 www.jxjxedu.net3、报考本科的学员需提供专科毕业证书扫描件;

教学与学习

教学模式:江南大学网络教育教学环节主要由教材自学+课件学习+网上答疑讨论+课程作业+集中考试等组成,本科学生还需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比重:约占30%(特殊课程除外)

6.中国画及中国画教育的尴尬 篇六

现在是学生党的下学期,大四生都在准备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的撰写,下面YJBYS为大家带来美术学毕业论文一篇,仅供阅读!更多资讯尽在应届毕业生网!

摘要: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画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国画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转变到了现在的美术学院的大规模扩招,中国画的技艺越来越普及。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这种移植的教学体系在中国画教学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深入,中国一些艺术家和教育家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认识到现行的学院中国画教学模式的问题存在着诸多弊端并亟待解决。

关键词:中国画教育;检讨;对策

一、现状

新中国以来的中国画教育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国画的教学已经由传统的拜师学艺模式转变到了现在的美术学院的大规模扩招,中国画的技艺再也不是传统文人的专利,它随着教育规模的扩大已变得越来越普及。由徐悲鸿、蒋兆和、方增先为主要代表,以西方造型观念来统辖中国画教育成为中国画教育的主流。以水墨加素描的方式来塑造现实对象,为中国画在写实造型方面的开拓提供了可能,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法,在形式上确实形成了与传统中国画迥然相异的面貌,培养了一大批造型能力颇强的写实中国画家,应该承认它为现实主义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再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中国美术的发展,我们不无遗憾的发现中国画的这个现代写实体系却没能培养出像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这样的大师级的画家来,而且立足于西方造型观念的教学体系本身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当大的抵触,笔墨与写实造型时常产生冲突,通常是笔墨在表达严谨写实的造型时,自身微妙丰富的效果荡然无存。现在的中国画制作技术越来越精湛,但自身原有的民族精神、价值和人文内涵却是杳无踪影。本来徐悲鸿利用西方写实主义的造型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来纠正清代以降传统中国人物画在造型上的弊端,他并不是单一的强调写实造型这一个方面,也相当注重画家的人文修养。他曾经说:“中国画家必须先取得文人资格,方显名贵。”①看看我们现在的画家有几人能取得此资格,名贵更是无从说起。但是由于社会政治的需要,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正统学院教育过分强化写实造型确有矫枉过正之嫌,反倒成了制约中国画发展的羁绊,西方写实造型观念与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在教学实践中时时会产生一些令人尴尬的局面。比如说,画水墨人物画的时候,往往很多学生认为现代水墨人物画与素描没有什么分别,只是拿单色水墨画现实对象,并没有显示出中国画笔墨的独特魅力,中国画的精神就更无从谈起。况且,我们的老师的画法并没有太多的体现中国画的艺术精神,教学上也基本上是水墨加素描,当学生问及这方面的问题,确实让老师感到尴尬,无从解答。西方写实主义的教学体系使我们的中国画正在失去自身的魅力,但是现在我们还没有警觉,依然运用并沉醉于这一从西方移植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艺术实践的深入,中国一些艺术家和教育家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文化自信心,越来越认识到现行的学院中国画教学模式的问题,存在着诸多弊端并亟待解决。

二、弊端

现代学院中国画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的弊端。

第一,不分专业的进行单一写实性教学,有碍于中国画各学科的个性发展。中国人物画在造型训练的时候借鉴一下写实造型还是可以的,但是山水画和花鸟画并不一定也要严格的画素描,这样容易失去中国画“应物象形”的美学本质。中国画的造型不是要求画得跟对象一模一样,而是要与对象有一定的距离,即追求“不似之似”和“美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理想。单一写实造型模式阻碍了中国画造型方式上的广度,而且也妨碍了中国画造型人文内涵在深度上的开拓,以至于大多数学生都是以写实独尊,而不能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独到的造型方式,更不能认识到其中深刻的美学内涵。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中国画整体意境是写意的,无论工笔还是意笔)由于单一的写实造型方式而很难得到体现。

第二,在中国画教学上不够系统。传统中国画的教育基本上是师傅带徒弟,学生可以通过广泛而深刻的临摹名家杰作十分系统的学习国画的表现技法、构图方式以及精神意境等各项内容,前后不会脱节,对绘画思想和技法训练都十分的有深度。但是现代学院教育却远远不如传统教学有系统,由于教师的经常变更,以及每个教师的艺术思想有很大的不同,造成学生在接受讯息的时候容易产生混乱,从而失去判断力。很多情况下,前一阶段的训练还没来得及消化吸收,后面的课程又与前面的课程衔接的不是很好,学生很难整体的理解中国画学科训练的全貌,大多是支离破碎,不能真正理解中国画的精神实质。

第三,由于长期的受西方绘画训练的影响,传统绘画思想和传统绘画技法的薄弱和中国画审美标准的丧失,使学生对传统中国画审美本质的认识几乎是一无所知。传统“神、妙、能、逸”的.独特审美评价体系在现代丧失殆尽,对中国画的评价基本上是拿着西方艺术的观念来评判的,从而导致了整个社会对中国画评价体系的西化。我们现代的中国画制作的是越来越细,然而人文内涵却是显得十分的单薄,这样的绘画在国画的审美评价看来充其量只算是“能品”,有些作品只是一味的谨细,连能品也算不上。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作品在当代却是比比皆是,而且成为时下一种相当流行的风气,画家急功近利、哗众取宠的状态可见一斑。

7.中国网络教育 篇七

鍾扉舊測纔遞纘義j t國巍會參巍參教攀••蓦1•备m《申圖数_觀窗《棚申蹶》》《申圖戮__寶騣》》sfl J?m n�《中国数学教育》是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刊, 2003年1月正式创刊, 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从2007年1月起正式更名为《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高中版均为国际流行大16开本, 64页。会刊由中国数学教育杂志社编辑出版, 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学数学教师、教研员、教育工作者、师范生。会刊的编辑工作遵照"推进中学数学教育改革, 探索中学数学教育规律, 为提高中学数学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基础教育质量服务”的办刊宗旨, 密切配合基础教育的中心工作和中国教育学会中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研究课题, 交流我国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经验, 帮助广大中学数学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掌握《数学课程标准》, 转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方式和方法, 探索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切实提高中学数学教学效率, 全面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 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会刊为广大中学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进行学术交流的园地。王要IE目:特别报道、教学纵横、课改在线、教材点击、教改实验、教学研究、教学评价、课例评介、案例透视、教学频道、考纲解读、高考高参、中考指南、命题研究、试题研究、解题研究、习题研究、试题荟萃、竞赛之窗、他山之石、教育技术、教研视窗、信息速递、编读往来。热切期望厂大数学教育頭纖怒_勝_漏職定价:2015年每期定价6.50元, 初中版全年每份78.00元, 高中版全年每份78.00元。订阅办法:到当地邮局 (所) 办理订阅手续, 初中版邮发代号为8-265, 高中版邮发代号为8-264;错过邮局订阅者可直接汇款至中国数学教育杂志社市场部办理邮购。’脬系Hit:邮政编码:110031单位:中国数学教育杂志社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宁山中路15号电话:024-86232729 (初中版) 024-86209956 (高中版) 电子信箱:jcme_c@163.com (初中版) 我建舞台你展才华jcme_g@163.com (高中版) 【八物宣传征集启事】我刊现面向全国征集数学教育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优秀人物在本刊上宣传。征集对象为长期从事数学教育研究的获市级以上优秀教师称号的一线教师。包括教育专家, 特级教师, 数学教育专业毕业的学校校长, 以数学教育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 市级以上数学教研员和荣获教学大奖赛一等奖的年轻数学教师等对我国数学教育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有意参选者请将详细资料发至本刊编辑部。【芽腋鑒传征集后事】我刊现面向全国中学开展学校宣传活动。将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领导艺术、管理方法和取得的荣誉、成绩等进行宣传。重点征集省级和市级重点中学、数学特色学校、数学课题实验学校、数学竞赛特长学校和其他特色学校。有意参选者请将详细资料发至本刊编辑部。�TU賴捋11启事】为了更好地面向基础教育, 提高我刊社会影响力, 我刊将开展刊校共建活动。我刊将为共建学校开辟一定的专栏或优先发表共建学校教师的研究成果, 面向全国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成绩。欲参加共建的学校可将详细资料发至本刊编辑部, 具体共建事宜协商确定。【茇币字Jtt尝i X信麗刷翮刊信憩启事】为了帮助一线教师及时了解学术动态, 我们将利用本刊部分空间, 刊登省级以上数学教育教学学术会议、数学教学教辅材料和专著等与数学教师相关的各种信息。有意发布信息者请将详细资料发至本刊编辑部, 具体事宜协商确定。

8.教育直播引发的中国教育形态变革 篇八

关键词:教育直播;在线教育;教育形态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23-0028-03

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直播作为一种新兴的在线教育模式,犹如一股清流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给校内、校外教育的发展模式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这场由教育直播引发的教育变革中,中国的教育形态因此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教育直播补齐中国教育短板的同时,真的会有颠覆中国教育形态、撬动教育行业之势吗?

一、教育直播的概述和特征

直播是一种新兴的、互动性很强的方式,是由主播通过视频录制工具,在互联网直播平台上,直播唱歌、玩游戏或教学等活动,直播观众可以通过弹幕与主播互动,也可以通过虚拟道具给主播打赏。在线教育,或称远程教育,指的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其本质就是在师生分离的情况下,借助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有效实施教学和学习活动的教育形式。所谓教育直播,就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直播教学的行为。

历数我国在线教育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代变迁:第一代以简单的文字和图片为主;第二代以录播为核心;第三代则是直播。第一代在线教育发展受限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家用电脑的使用等;而第二代在线教育录播模式虽具有后期可编辑性强、课程效果优质、内容连贯、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可以离线下载观看、可复制传播性强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课程完成率低、学习互动性差、教学视频录制篇幅过长、教学形式太过单一等各类缺点;第三代直播不仅具有录播的优点(直播在课程结束以后也可以进行回放,具有录播的功能),还具有以下几点录播不具备的优势。第一,直播可以实现双向交流,它像真实课堂教学一样还原线下教学场景,虽然隔着屏幕,但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學生可以通过弹幕等方式进行及时便捷的互动,问题可以得到实时的反馈和解答。第二,教师在直播过程中或更具责任感。在直播过程中,学生可以实时地反馈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这种情况下会更有压力,高度集中进行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第三,直播模式让人人教学成为可能。随着手机性能、资费、带宽、摄像头等硬件条件的获得越来越便利,各阶层的人们都能在网络上以低廉的成本现场实时进行移动直播教学,越来越多的观众也可以应用直播平台实时观看教学。最后,直播具有很强的即时性,直播课程没有滞后学习的情况发生,会对学生有一定的约束力,所以学生的参与感、课程完成度更高。

当然,之前在线教育也有过直播模式,但当时的直播受限于客户端,无法满足学生直观快捷地观看和学习需求,而且还存在直播教学空间封闭、设备老化或更新过慢等问题,从而最终走向衰落。

二、教育直播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2016年被誉为“中国网络直播元年”,截至目前,直播平台呈现井喷式发展,这种新型的“在线互动”正席卷着体育、娱乐、科普等多个领域。和体育、娱乐行业一样,直播的热风也吹到了在线教育领域,教育直播这一新兴领域顺应教育行业发展趋势受到校内、校外的青睐。

在校内,北京市密云区教委、四中、交大附中、西师附小、天津和平区中小学、沈阳电教馆等已率先对教育直播这一互联网发展下的新型产物做出了探索和尝试。密云区教委为实现教育资源贡献,在全区学校范围内选拔各科优秀教师在固定时间通过教育直播平台授课,全区学生在这个时间段通过电脑、手机等客户端收看课程、答疑解问,学习质量和效率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大力肯定;为在雾霾天停课不停学,北京四中、交大附中、北京西师附小等多所中小学借助北京四中网校的平台,利用直播技术实现了让学生在家学习网络直播课程;天津和平区全体中小学积极组织教研员参加“教研直播平台的建设和使用”培训,学习网络直播、在线交流、上传资源、网络调查等教研新方法,积极探索网络教研新流程,提升教研工作水平;沈阳市沈河区电教馆采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在实验学校小学一部举行“智慧教室”教学观摩培训,这种直播形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参训人员范围,让更多的教师受益。

在校外,众多教育培训机构已开始发力教育直播,从网易云课堂、腾讯企鹅辅导、淘宝同学、新东方、学而思、度学堂这类巨头,到学霸君、跟谁学、老师好、猿辅导、沪江网、三好网、叮当课堂等创业公司,还有YY、斗鱼综合直播平台,都争相推出在线教育直播平台。这些教育直播平台都各具优势,如淘宝推出的课程平台“淘宝同学”,面向培训机构和个人教师提供视频直播;学而思网校将直播放在核心位置,主打“直播+录播+辅导老师”模式,未来会持续在多场景直播、大数据教研、个性化服务三大内核深耕细作;沪江网推出的CCtalk直播工具,具有实时公屏互动、即时课堂答题以及鲜花送名师等互动功能;斗鱼直播开设“鱼教鱼乐”教育板块则旨在真正地做到寓教于乐,打造全新教育形式让每个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三、教育直播对推动我国教育形态变革的意义

1.教育直播可以促进教育公平

我国教育的发展历来受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呈现出东西部之间教育资源严重不均衡的态势,学生享受公平的教育成为空谈。旨在解决教育公平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相继应用而生的传统在线教育却受到技术和学习效果的限制,在促进教育公平中收效甚微。而具有灵活和便捷的教育直播模式,可以不受地区和时间的限制,仅仅需要一个客户端和直播平台就能够将一二线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在线直播的方式输送到全国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区,让这些欠发达地区可以享受到优质师资的教育和指导,从而可以改善中国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教育公平。

2.教育直播可以促进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的转变

教师不同于网红,不是靠颜值就可以在直播中走红的秀场达人。教育直播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和工具,要求课程教授者的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和信息技术知识,还要求他们像主持人一样既具感染力又不乏风趣地引导全程直播,从而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直播的学习中去。这种新的模式会给教师带来良性的竞争压力,会“倒逼”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不断地探索新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提升将技术融入教学的水平,不断地反思自己来更好地抓住学生兴趣点,大胆探索直播学习的效果评估方法,从以前单纯地传道授业解惑转向了多个维度发展。

3.教育直播更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相比之前单纯无反馈并提前录完课程的录播在线教育,教育直播更贴近传统课堂,像是将线下的传统课堂搬到线上。虽然隔着屏幕,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文字评论、语音等方式进行实时沟通,使学生好似身临真实课堂,教师能很快了解学生的想法,还可以根据直播期间学生的反馈,同步调整教学计划;学生可以及时提出疑问并得到很快很好的解答;甚至学生与学生在直播期间通过问题交流和协作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也就是说,教育直播相比之前的录播模式,既具传统教育的互动性,又具有在线教育的灵活性。这种互动性、场景化和现场感的特点和优势,使学习氛围更为强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孤独感,从而更能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

4.教育直播能更好地实现终身教育

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学习型社会。直播的颠覆性在于,人人都可以成为直播的主角,随时随地可以直播,如果说直播平台丰富了娱乐生活,那教育直播的兴起则给学习带来了极大便捷,在有网有客户端的情况下,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够进行学习。教育直播的这种便捷性、灵活性和开发性让教育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都能够随时随地、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创造知识、共享知识、获取和使用知识,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大地提高,获取成本大幅地降低,从而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堅实的基础。

四、教育直播在推动我国教育形态变革中面临的挑战及其解决对策

1.挑战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教育直播在为教育形态变革中带来前所未有机遇的同时,也如约而至地面临诸多挑战。对于校内教育,首先,学校推广跨地区直播教育可能存在困难。因为不同地区的学生在学习习惯、教材、教学进度和学生基础等方面存在差异,用一线地区的教师教三四线学生,存在一定的障碍。其次,学校引入教育直播平台可能会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总量大,当地政府和学校有能力引入运营商量身定做的、稳定的教育直播平台。而在农村或偏远、贫困落后的地区和学校,或会因为短缺使用经费、网络经费或后期维护升级经费而导致无法引入或很好地使用教育直播平台,久而久之,这种差距越来越大,会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首先,教育直播的资源尚未建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规范标准。在人人都可以直播知识的大背景下,就会形成海量的网络学习资源,虽然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但鱼龙混杂的资源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管和规范,会导致学生在面对众多信息时要花费大量时间选择适合的优质资源,甚至会导致被动接受垃圾信息。其次,校外教育直播的商业模式还不够清晰,过分地依赖资本,直播平台需要一边大力投资名师,一边购买直播中所需的网络带宽,还需要在推广上花费成本,但收入方式目前还比较单一,缺乏明显的盈利模式与变现手段。所以校外教育直播必须找到成熟的商业模式,让教育直播更好地成为教育培训行业改革的新生力量。

2.对策

对于校内教育,首先,学校在引入跨地区直播教学前,要实地进行大量调研,认真分析跨地区直播教学的可行性,保证直播教师充分了解当地学校的教学进度,深入掌握当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其次,加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中西部等落后地区教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在财政拨款、学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向落后地区倾斜,保证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均衡性发展。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首先,要依据法律和政策明确在线直播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归口,避免出现多头管理或管理死角,加强行业自律,进一步规范在线教育培训机构依法办学,从而确保优质的教育直播资源。其次,教育直播正处于发展初期,各大教育培训机构要积极探索变现方式,不仅要提升教育直播的内容质量,更要打造个人品牌,着力打造“优质教师+内容+传播渠道”模式,巩固教育直播平台自身的优势。

虽然目前教育直播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与直播越来越紧密的结合和扬长避短,教育直播一定会有着无限广阔的未来,我们应当抢抓机遇,顺势而上,让教育直播更好、更深刻地助力教育改革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玉霞,朱云东,刘洁,朱培达,袁悉程.同步直播课堂解决教育均衡问题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5(3):52-57.

[2]陈向国.浅论远程直播教学模式的利与弊——以成都七中网校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6(4):51-51.

[3]赵梦媛.网络直播在我国的传播现状及其特征分析[J].西部学刊,2016(16).

[4]管佳,李奇涛.中国在线教育发展现状、趋势及经验借鉴[J].中国电化教育, 2014(8):62-66.

[5]武晓琼,邢艳芳.在线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1):87-90.

9.浅谈美国的教育与中国的教育 篇九

教师教育学院

2012级生物行知班

王雪娇

2012041661

谈到中国的教育,我们作为中国教育培养出的学子,最了解中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一步一步的接受着中国的教育。在这期间也经历了中国教育的多次改革,深有体会。从幼儿园我们就开始了竞争。要上好的幼儿园,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有的家长都这么想。为了进入一个好的幼儿园,为了给孩子一个不输给别人的开始。进入幼儿园,我们被迫的接受着学校的教育,被迫的学着很多不是孩子能接受的知识。为的就是高别人一等,大家都会一加一等于二,我就必须得会一乘二等于二。不然如何超过别人。不能高别人一丈就无法从众人中脱颖而出,进入一个好的小学。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学习的目的,只是知道必须学。所有的孩子都将上学当做一种任务,一种习惯。孩子的思想一点一点的被禁锢,没有自由。都说当今的孩子缺乏创新的意识,是,如今孩子们都是在为成绩而活,哪有时间想别的东西。甚至很多的学生都不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当然,也是因为中国升学的考核制度,才使得学生只能将成绩看得如此重要。我们学生寒窗苦读十几年为的就是考上个大学,圆自己十几年来的心愿。如今,没有一个学生的心愿不是考上大学。可有多少学生的真正的心愿是这个呢?我们从上幼儿园开始,所有人都在告诉我们,你们必须要考上大学,从此便开始了我们的求学路。我们在学校除了被动的接受知识,很少有时间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而且有很多时候,父母会认为你学的东西没有用,不如多看会儿书。中国的孩子,从开始上学那天起,就背上了无比沉重的包袱,直到考上大学,这沉甸甸的包袱才能放下。很多的人抨击中国教育的不合理,一种应试教育如何教出人才?在学校里,学生除了学习什么都不会,考试不考的,从来都不学。很多人把中国的教育同美国进行比较,批评中国教育。其实,我想说,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没有可比性,两个国家的经济体制不同,生活水平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这些不同都使得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方式不同。我只能说美国的教育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的地方,但要想让中国生搬硬套美国的教育体制,恐怕只能东施效颦。我对美国的教育和中国的教育进行了总结,美国基础教育和中国基础教育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走班制和班级授课制两种文化的差异。走班制在美国已有100年的历史,学校没有国定的行政班也没有班主任,这种体制对于学生基于自身基础的个性发挥和能力培养无疑是有力的。参观期间短短5—7分钟的时间一所3000多人的学校能在极端的时间内实现有序的走班,可想而知他们有一套成型的做法,值

得我们信服和借鉴。他们选课走班的具体做法是:

1.很重视中小学之间的衔接

在美国,孩子4岁开始可以上学前班,5岁正式进入小学一年级,小学教育系统包括一年的学前教育和一至五年级的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班和一、二年级的衔接非常密切。它们的班级文化布置具有很多的共同点,例如:有明确的班规,学生

评价,注重学生作品的展示,学习知识的运用等。这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保证学生进入初中阶段能快速的适应走班选课制,保证学生进入高中阶段的有效衔接。

2.基于个性培养的选课机制

美国的选课工作是基于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和能力培养的长远考虑。他们提前半年就对学生所选的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都已提前进行了设置,有一个明确的选课清单,初中每天七节课,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体育为必修课。另外设有跨学科课程以英文阅读为主。六年级第七门是选修课,包括美术、合唱、演讲、戏剧、管弦乐,任选一门,七年级后可以选二节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基于学校财力情况和家长、学生需求决定是否开设)。学生每人有一个课程表,一学期下来雷打不动,周一到周五每天的课程安排相同共7节课,所有课程同等重要,课时一样长短。在这种机制下学生家长可以和学生基于自身实际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课程,为自己的终生发展服务。在这种机制下学科分层已成为必然,但这种分层是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是发自内心的需要,而不是教师的独断决定,这样的分层是真正意义上的分层。

3.综合课程的设立

美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综合性特别明显。他们设立自然科学(包含生物、化学、物理)和社会科学(包括世界地理、历史、美国历史等)综合课程,这种课程不是独立的、单一的课程,而是涵盖了与课程相关的相关课程知识,体现选择性和综合性。就连他们的高中体育课程也包括数学、物理、生理卫生等综合知识,可以说是一本像词典一样厚的百科全书。这种课程的学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必将得到长期锻炼和发展。

4.学校资源的全利用和全开放

在选课走班的机制下,所走过的所有中小学,他们的所有教室和功能室均向学生免费开放。他们的教室既是老师的办公室又是实验室、训练室。学生可以进行适合他自身发展需要的各种实验和训练。另外学校还积极借助家长和社会人士在某一特长方面的优势为学校所用,为学生发展所用。

5.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学生的主要方式。他们的班额一般在25—30人,小学我们参观的学校班额也有15人左右的。他们的课堂可以说是学生学习和能力锻炼的天堂。课堂上学生4人或5一个小组,没有单独课桌,每小组只有一张大桌,课桌排列也不很讲究。他们的教室四周全是黑板,很少看到教师在滔滔不绝的讲授,更多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一起的合作与探究以及教师针对学生的一对一的研究问题和辅导。一节科学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学生们合作在搭建建筑物,教师和学生共同实验验证当地震来临时怎样的建筑不容易倒塌。这种学习方式尊重的是学生的探究欲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不是教师的简单的给予。他们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教无定法。他们强调的是教师教学风格的张扬,重点在于针对不同学生的发展。同时我们认识到美国的课堂是是“问题解决”式的课堂。它不是以设问组织课堂教学,也不是站在问题面前,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它是教师创设提出问题的实际情境,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问题,即合情合理的常规性问题,特别是并非显然的非常规性问题,问题解决的途径不是单一的。因此他们提出“开放式答案”这个概念,即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种多样的,甚至是无数解的。

6.多元透明的教育评价

美国在选课走班机制下,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多元透明的,主要采取以下评价方式:

(1)成绩量化、等级化

在我们了解的学校中,对学生的成绩评价不是采用百分制,一般会用A、B、C、D这些等级来量化。而这个成绩的等级是由家庭作业、平日学习态度、课堂作业、学校测试等几部分综合而成。学校测试既有单元考试,也有学期终结性考试。学生学校测试与州考、学区考试综合评价。

(2)考查方式多元化

大部分学生的测试因科目不同,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如“科学课”的考查,会让你动手测试做实验;“社会学”会让你上网查资料,写一篇调研报告,或是制作一个展板等。

(3)汇报方式人文化

学校会把每一个学生的成绩用喜报或者书信的形式通知每个家长,每一个学生知道个人自己的成绩,而不是全班的成绩。学生个人成绩是有隐私的,但成绩优秀的学生他们是榜上公布的。

(4)奖励方式多元化

对于一些特别优秀的学生,学区的最高教育机构领导学监会根据学校教师的推荐,投票选出学监奖。同时还有学校荣誉奖、校长荣誉奖、学科优胜奖、活动项目奖、赛季奖、社区义务活动奖,这些奖励都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评价因素,也是申请大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

7.全员育人保证课间选课秩序

在参观期间当下课铃响之后,所有教师会迅速到达各自执勤岗位,并在教室门口等候学生上课。这除了保证学生的安全之外,我想真正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早已深入每个教师心中,这可能是最好的对全员育人的解释。

10.中国梦,教育梦 篇十

教育梦应该是最斑斓绚丽的。因为,在她的梦想里,有酸甜苦辣,有桃李芬芳,有成功后的喜悦,有困惑下的生发。更重要的是,她的梦里还有很多梦,航天梦、海航梦、科学梦、军人梦、绘画梦、体坛梦……

教育梦就像一艘超级巨轮,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扬帆远航。教育梦就像母亲的摇篮,孕育了多少人的梦想。教育梦还是梦的海洋,梦的天空,任你在其中自由徜徉与翱翔。

教育梦的美也正在这里,像七彩阳光一样绚美,像鹅卵石一样斑斓,像鲜花一样烂漫。如何实现教育梦,让教育梦更美,便是教育者最大的梦想。

我的教育梦想也是如此。乍看,或许有空玄的感觉,甚至于石破天惊了。可是,细细想来,这正是每一个教育者应该具有的,只有如此,你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航向才不会偏离。

寻梦有时很辛苦!却总是伴着甜蜜!

面对如此美丽的教育梦,如此多的梦想。我们教育者首先考虑的是因人施教。不要再机械地灌输,不要再武断地呵斥,不要再一味地重文化轻特长,不要再轻言放弃那些所谓的差生。因为,他们都有梦想,他们都在向着梦想进发。有所区别的是进发的路上,艰难的程度不同,成效的显现方式不同,成功的时间有一些差异,仅此而已。

实现教育梦里面的所有梦想,至关重要的是让他们更加自主,让他们成为自主的人。这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引领学生走向自主,便是走向成功的那片高地。只有自主了,才能有清晰的自我。只有自主了,才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只有自主了,才能走上锻炼与充实自己的高速路。

自主是实现梦想的内驱力,缺少了自主,梦想便虚无缥缈起来。教育者要学会适时放手,不要紧紧地攥着学子的手,攥的越紧丢失的越多,如同手里抓沙一样。把自主给他们,它是开启梦想之门的金色的钥匙。

教育梦既不是海市蜃楼,也不是空中楼阁,更不是是水中月、镜中花。每一个教育者的梦想,一定能够成就更美的教育梦。

中国梦,我的梦

我的梦,教育梦

11.“感知中国”“感知教育” 篇十一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由中国科学院、江苏省政府和无锡市政府三方共建。发展中心重点围绕我国物联网战略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瓶颈和技术难点,汇集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开展重大技术研发,开展应用示范,制定物联网标准,开展物联网及关联产业战略研究,依托中科院及国内外相关优势资源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为推动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筹)落户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传感网创新园,是无锡物联网产业迅猛发展的缩影。截至7月份,全市共签约物联网项目139项,总投资约111亿元,还有54个项目在洽谈中。全市已建和在建物联网投资基金机构4个,基金总规模达57亿元,专门用于物联网产业发展。通过无锡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全市已经引进了物联网方面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近百名。各类物联网研发机构的研发人员由去年的50人,增加到目前的579人。目前,无锡机场防入侵物联网一期工程、感知博览园一期工程、感知水利等12个应用示范项目已完成一期工程建设,感知环保、感知电网、感知交通、感知教育等27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感知医疗、感知园区等40个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正在组织方案论证和实施方案的修改完善。

2000年~2010年十年间,在普及计算机教育、互联网教育的两次热潮中,从“校校通”到“班班通”教育的每一次技术变革,无锡教育均走在全国前列。现在开始的新十年,在全面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时刻,无锡教育界的同伴们已认识到物联网时代即将到来,无锡将再次迎接新的挑战。此時此刻,无锡将积极建设“感知教育、智慧学习”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在全国教育系统处于发力“领跑”位置。

一是全国首家物联网工程学院在无锡成立。6月10日,全国首家实体运作物联网工程学院在教育部设在无锡的直属高校——江南大学挂牌成立。该学院由原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和信息工程学院合并重组而成,具有信息、电子与电气类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该学院的成立与无锡市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连,在人才培养上,该院将打造“政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动”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能引领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升级的高素质人才。

二是组建“无锡物联网大学科技园”,截至7月已有7所国内知名大学在这里设立机构。其中包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感知气象)、东南大学、南京大学(感知生命)、成都电子科技大学(芯片研发)、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北京邮电大学……

三是在无锡地区中小学推进“感知教育、智慧学习”应用示范工程。主要包括:实施“感知普及工程”、物联网应用于教育知识创新。实施“感知课堂工程”,物联网应用课堂模式变革;实施“感知学习工程”,物联网应用于学习方式创新,实施“感知课程工程”,物联网应用于教育资源优化,实施“感智校园工程”,物联网应用于校园环境管理,实施“感知信息工程”,物联网应用干教育信息共事。

◆2010年1月5日,无锡形成物联网产业创新集群,将在2012年培育企业100家,传感网人才1万人,实现产值200亿元。

◆2010年1月16日至17日,吴邦国在无锡调研,在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观看了机场周界防人侵系统演示,并表示希望无锡物联网研发机构发挥优势,为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创遣条件。

◆2010年1月22至25日,工信部奚国华副部长在无锡考察调研传感网产业,工信部将牵头成立一个全国推进物联网的部际领导协调小组,与江苏省无锡市共同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

◆2010年1月25日,工信部正式批准无锡高新区为国家电子信息(传感网)示范基地,

◆2010年2月7日,无锡高新区、日木YPP,,研究开发推进协会、野村综研(上海)咨询有限公司三方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物联网的发展。

◆2010年4月9日,无锡新区赴美国剑桥引进物联网人才。

◆2010年4月50月,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管委会与江苏省广电信息网络公司举行了江苏下一代广电网物联网研究中心签约暨揭牌仪式。

◆2010年6月10日,全国首家实体运作物联网工程学院在江南大学挂牌成立。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扬卫泽为学院揭牌。

◆2010年6月12日,又一家从事物联网技术研发的企业,无锡科晟光子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太湖新城。

◆201 0年6月14日,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无锡)物联网研究中心项目正式签约,该项目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无锡市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局、南长区政府三方合作建设,落户南长传感网高新园。

◆2010年6月21日,由无锡市纽织实施的“感知太湖智慧水利”物联网综合系统工程应用示范项目通过专家评审。

◆2010年6月26日,由60多家单位自愿缔结的“感知中国”物联网联盟在无锡正式成立。

◆2010年7月2日,“感知环境、智慧环保”环境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了环保部组织的专家论证。

◆2010年7月21日,曙光信息落户新区,另一家物联网企业东方信联同时签约入驻。国内首个基于物联网应用的云计算中心,将在无锡建成。

◆2010年7月25日,无锡市人民医院医疗物联网院士工作站正式揭牌。

◆2010年8月9日,无锡市政府和中国电子科棱集团联手打追的中国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在无锡滨湖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揭牌。

◆2010年8月9日,无锡举行建设“感知中国”座谈会,无锡市物联网发展顾问、专家和来自中科院、中电科、中移动等相关合作单位、省有关部门的负贵人共聚一堂,为无锡市“感知中国”中心建设积极献计献策。

◆201 0年8月9日,无锡国家传感信息中心传感网创新园开园。这是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认定的国内首家传感网相关的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已被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仓业服务中心。

◆2010年8月9日,中国移动无锡物联网研究院揭牌仪式暨应用开发环境发布会在无锡隆重举行。

◆2010年8月9日,中科院院士何积丰等27位学者被我市聘任为物联网发展顾问、专家。

上一篇:木工班组合同(很详细)(DOC)下一篇:学习雷锋主题班会